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公益经济范文

公益经济全文(5篇)

公益经济

第1篇:公益经济范文

关键词: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效益分析

0前言

2016-2020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展阶段,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据有关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水利投资规模将比“十二五”1.80万亿元的投资总额,同比增加20%,水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为了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化水平,促进投资活动的规范化,进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是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或技术方案,计算其所需投入的经费和预期能取得的效益,分析其经济成果,并对其经济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其目的是对水利工程建设方案的选定进行决策判断,以提高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和决策的科学性。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的任务就是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一般通过经济效益费用比、净效益、经济内部回收率、投资回收年限等指标来反映。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评价。即从权社会或国民经济的角度对工程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工程方案的合理性,选择经济上的最优方案。二是财务评价。即从核算单位的角度出发,根据资金流程的平衡分析,评价工程方案的财务可行性。在工程的规划阶段主要进行经济分析,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工程设计阶段则要增加财务分析,以便研究选择合理的投资计划和施工方案,以此达到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尽早发挥工程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应该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当经济评价合理,财务评价可行时,该项目才能成立。但是对于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当经济评价合理,但没有或很少有财务收入,则应该向地方政府申请补贴(包括投资额与年运行费用),使项目在财务上得以自我维持。

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基建项目需要投入建设资金和经常性运行管理费,效益就是此二项投入的产出,是水利工程建设所获得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收益的总称,是评价该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指标。

2.1表达水利工程效益的指标

一般以有工程和无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作用的差别来加以确定,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一是效能指标。指水利工程除害兴利能力的指标,如拦蓄的洪水量和消减的洪峰流量、高的防洪除涝标准、增加的灌溉面积、改善的航道里程等。二是实物指标。指水利工程设施可给社会提供的实物量,如可增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可增加的水产品和客货运量、可增加提供的水量和电量等。三是货币指标。指用货币表示上述效益指标。如每年减少的洪涝灾害经济损失数值、灌溉增加的货币价值等。由于货币指标便于相互比较,是用于评价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和财务可行性的重要指标。

2.2水利工程建设一般可以获得的效益

经济效益。指有工程和无工程相比,所增加的财富或者减少的损失。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进行经济分析时,所有社会各方面能够获得的收益均为经济效益;从工程所有者或者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时,只有那些实际能够征收回来的水费、电费等,才能算是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财务效益是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是重点分析估算的内容。社会效益。指修建水利工程比无工程的情况下,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福利、保障社会安定团结方面的作用。如修建防洪工程可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水电站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修建自来水厂可以改善卫生和生活条件等。环境效益。指修建水利工程与无工程相比,对改善水环境、气候及生活环境方面所获得的利益。如修建水库对改善气候及美化环境的影响,修建污水处理工程对改善水质的作用等。上述三种效益按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和正效益和负效益。

2.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益所具有的特征

随机性。水利工程的效益与当年的水文情况有密切联系,呈现随机特性。一般来说,防洪除涝工程的效益与洪涝灾害的大小有关,而灌溉工程的效益大小与降雨量有着密切联系。综合性。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往往是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的工程,这些工程具有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发展性。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效益随之增大。复杂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益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如在河流上修建水库,由于他的控制调节作用,给下游带来一定的效益,而上游则由于水库淹没会受到一定的损失等。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各部门的要求有时候是相矛盾的,这些都是其复杂性的表现。效益估算的途径一般有三条:一是减免的损失:可从减免的洪、涝、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估算收益。二是增加的收益:从可给社会带来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收益估算。三是节省的费用:从可减免替代措施节省的费用估算。如发展灌溉可节省尽快农产品的费用;建设水电站可节省火电、核电站的费用等。

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时出现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的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审批一般是政府行为,政府作为决策的主体,对于某些建设项目往往急功近利,偏重于项目的经济收益和给当地带来的经济增长率,而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因素考虑不周。目前的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存在一定差距。影响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的综合因素比较多,既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且各影响因素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缺乏满足地方区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提高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水平的途径

由于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由政府提供给公众的水利工程,以公平性为目标,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体现在公益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开工前的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时,要努力做到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是以社会公益服务为目标,以政府资金为主要投入来源,工程完工后的效益主要反映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因此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决策。在进行工程效益分析时,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是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的。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社会及生态效益发展的基础,生态效益是必要条件。特别是“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合理确定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的步骤:统一改成项目费用和效益计算口径,要确保水利工程效益和费用之间有可比性,这样才能得到合理可靠的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结论;确定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的范围,包括直接经济效益、间接间接效益、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的不确定性分析,包括对统计数据的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对水利工程所在地进行科学调查分析,研究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进行全面良好的规划,以便规避负面效应,确保水利工程和周边环境的和谐,提高生态效益。水利工程所在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水利工程的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水产养殖和旅游观光,种植经济林木等,促进间接经济效益的增长。

5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耐心细致的收集当地的水文、气象、地理、地质等自然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综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研究,拟定多种方案,经过科学的论证比较,编制完整的科学性研究报告,作为编制工程项目设计任务书的依据。要充分考虑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开展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进一步推动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祖雷,曹锐.浅谈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2]刘相良,郝艳广.浅谈水利工程效益分析和经济评价[J].价值工程,2016,01:69-70.

[3]孙平.浅析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J].财经界,2015,(8):123.

[4]高锐,侯连权.浅谈水利工程经济评价[J].民营科技,2012,(2):197-197.

第2篇:公益经济范文

关键词: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效益分析

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指的是对项目的建设或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核算出在整个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以及后期收益回报,得出对项目实施的综合评价,旨在对工程建设方案进行科学性的最优化选择。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宗旨是利用经济效益费用比、内部回收率、投资回收年限等指标来对工程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主要有以下内容。

1.1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是指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在建设项目开始前针对该项目的投入和后期收益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根据研究分析得出最合适的方案。

1.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从核算单位的角度平衡分析整个资金的流向,对工程提出可行性分析。在工程最初实施阶段首先要进行经济评价分析,实施过程中要加入财务评价分析综合考量,这样有利于选出最优投资规划及施工方案,使得资金及时间能最大效率的利用。结合现实情况,一个项目得以实施的前提是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均达到规定的要求,而水利工程经济评价要以国民经济评价为核心。另外,带有公益性的水利工程项目如果经济评价后具有可行性,没有财务收入的时候可以申请财政补贴以维持项目实施。

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来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后续的工程运营使用,而效益则是投入之后的回报,是工程带来的各项收益的总和,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工程效益可以直接体现项目的可行性。

2.1展现水利工程效益的指标

通常以开展工程后是否对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有所改善为衡量标准,一般有三种展现方法:(1)效能指标。效能指标是指工程建成后兴利除弊的能力,表现在对于洪水的拦蓄量,抗洪量、对灌溉区的供水量等。(2)实物指标。实物指标是指工程给社会带来的实际收益。表现在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农副渔产品的增量,以及水电量的增加。(3)货币指标。货币指标是指用货币的方式体现收益。表现在抗洪减少的损失,增加粮食作物产量以及农副渔产品带来的货币收益,增加水电量减少的原投入等。因货币指标可以较为直观的展现出来并利于比较,所以货币指标通常用来衡量工程项目的可行性。

2.2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

经济效益是工程建成前后相比较,所带来的财富增值或者损失的减值。从国民经济角度出发,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各方面可以获取的最终收益,从工程施工角度出发,财务效益指的是通过工程后续带来的水电费用,渔业发展等创造的收益。经济评价主要侧重经济效益和财务效益两方面内容,而这两方面也是重点分析内容。社会效益是指在兴修水利工程后,在社会发展及安定团结、人民福利保障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表现在建设水利工程可以防洪抗灾使人民生命财产免于洪水威胁,另外兴修水利项目可以提高当地就业率,随之而来建设的自来水加工厂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生态效益是指兴修水利工程项目在改善人民生活居住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建设水库可以改善生态以及美化环境,建设污水处理厂能大幅改善水质,提高人民用水安全及生活质量。

2.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益特性

2.3.1随机性

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效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和每年的水文情况息息相关。通常,防洪防灾的效益和洪涝灾害的规模、破坏性大小相关,灌溉区工程收益则和气候降水密切相关。

2.3.2综合性

尤其体现在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项目,一般随之开发的项目较多,比如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发电、航运、农副渔业、旅游等,这些项目会带来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2.3.3发展性

日益发展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为水利工程的实际效益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性。

2.3.4复杂性

水利项目建设的效益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其往往具有很复杂的特性。例如水库的修建可以给下游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效益,但是上游则面临水库淹没造成财产损失的风险。所以水利水电项目建设需要多方面考量。

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时出现的弊病

公益性是水利工程具有的一种特殊性质,公益性的项目恰恰都是以政府主导为核心,而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些项目只重视当下收益和为本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而忽略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在日常的应用中,这样的分析方法还是难以具有普适性,并且实际应用范围也比较小。影响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的方面有很多,除了自然、社会因素以外经济因素也是其中重要一点,而且各种因素没有精确衡量的量化标准指标,这就导致了本体系不是特别完善。

4如何提高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水平

政府开发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主要目标是服务公众,并且带动地方经济创造社会效益,所以对工程项目最初的效益分析侧重点是服务社会的目标和政府资金的投入,而工程结束后的效益分析则主要体现在生态和社会两方面,所以不能按照常规的规律方法来决策。在对工程效益分析的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效益带来经济效益的发展,经济效益决定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而生态效益决定其余发展是不是可持续。

5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措施

5.1借助水利工程全面发展相关产业

全面整合应用目前水利工程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比如借助于水利工程可以进一步发展渔业养殖,这不仅会给水产养殖创建一个适合的生长环境,同时还有助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还可以积极开拓旅游业,在水利工程周边大面积种植绿色植物,即能够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发挥出美化环境的效果。总之,全方位借助于水利工程自身的明显特点,全力促进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5.2将自身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水利工程的特点来说极易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程度不同的危害性。因此,这时就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规划与管控,并且结合工程所在地区的具体现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稳妥处理水利工程建设后产生的问题,进而最大程度上降低其本身现存的负面效应。

5.3优化配套设施并强化管理

第一,创建全面系统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期间,不仅要对工程主体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还要综合考虑主体工程所需的其他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最大程度上做到水利工程所有流程都配备所需设施;第二,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针对建设环节来执行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做好公开招标的工作,严防出现;第三,创建全面的监管机制,全方位监管水利工程质量,最终确保工程建筑实现最初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祖雷,曹锐.浅谈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414.

[2]刘相良,郝艳广.浅谈水利工程效益分析和经济评价[J].价值工程,2016(1):69-70.

第3篇:公益经济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公路工程建设的全面开展,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建设受到了经济发展形势的冲击,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投资越来越多,要想提高公路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要加强对公路工程经济相关方面的管理,促进我国公路建设不断发展。经济管理对公路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要想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体目标,就要加强对公路工程经济方面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

一、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意义

1.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有着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是经济管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公路工程中的经济管理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公路工程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因此,需要遵循相应的发展规律,公路工程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需要在建设过程中面对新的挑战。因此,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

2.能够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性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是国家资产的重要部分,作为国家资产的一部分,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开展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公路工程从一定程度上理解是属于国家所有,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便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体现。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作为公路建设的管理者需要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做好工程建设的相关预算,对公路工程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保证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从而在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增强国家的经济效益,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性。

3.是公路工程在质量控制方面的需要

公路工程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征。公路工程建设是为社会服务的,从某种层度上来理解是公共产品,是一种非市场竞争性产品,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的经济管理能保证工程质量得到提升,经济管理是指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施工材料进行质量上的把关,做好成本控制,同时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因此,我国公路在质量上的相关要求,需要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经济进行管理,方便人们的日常出行。

二、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理念

由于对经济管理理念缺乏正确、充分的认识,造成我国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经济管理的总体水平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要想提高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市场竞争力,就要树立正确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理念。首先,作为公路工程建设的管理层,要率先转变经济管理观念,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强化管理意识,做好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步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此外,作为管理者,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有效核算。然后,在整个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将经济管理的观念推广到整个工程建设团队中去,使施工人员的经济管理观念得到整体提升。最后,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清晰地认识到施工人员与经济管理之间存在的联系,对施工人员实行责任制,提高施工人员参与经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升公路经济管理的水平。

2.完善公路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

材料管理、监督管理及成本预算是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要想提高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就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要做好成本预算,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在确保公路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输出。同时,公路工程承建企业要做好材料管理工作,在选择材料时要结合公路建设的特点,将材料的价格和工程预算成本进行比较,尽量缩小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此外,公路工程建设在施工现场会有众多机械设备,因此,在公路施工阶段,相关管理人员要做好对设备的管理工作。

3.建立健全公路经济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是提高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能有效提升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任何环节都要实施完整的经济管理体制,施工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从自身做起,严把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关,减少施工成本浪费,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市场的发展给我国公路工程的建设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面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的良好发展。因此,作为公路建设的相关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经济管理,提高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保证公路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郭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33):149-150.

[2]卢金辉.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J].交通世界,2013(8):252-253.

[3]胡现波.公路路基施工质量管理问题探究[J].交通世界,2013(8):275-276.

[4]聂锦春.试论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企业研究,2012(22):157-158.

第4篇:公益经济范文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

一、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一)环境公益诉讼背景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需要,环境方面的诉讼在我国慢慢增多,为了适应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环境损害,环境公益诉讼也被提上日程,环境公益诉讼的意思是在我国的公益诉讼中纳入保护生态环境的部分,目的是在大自然被污染时,不管是直接污染还是间接污染,任何人都可以代表社会大众向法院提起诉讼,旨在请求法院判决侵害环境的相关人员以停止侵害行为,并责令侵害人员给予环境损害赔偿,同时也预防即将会出现的侵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相关学者开始讨论构建公益诉讼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2012年修订版中确定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2014年修订版中确定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对一些社会组织的主体资格做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2017年修订版中确定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慢慢完善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2018年出台了环境公益诉讼这个方面司法解释、意见以及决定的文件,目前,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已经崭露头角,其作为一个手段,为防治环境污染,解决相关环境问题,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解决争议在世界范围现存制度这个设计上看,解决关于生态环境公益纠纷最权威、最规范的方法即为公益诉讼,它的最大优势是:结果权威,流程规范。设计公益诉讼是为了广大社会民众整体的利益,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将其纳入公益诉讼对环境整体的维护和修复意义重大。侵害环境的人及相关行为,必须通过人民法院的判决予以认定,责令其立即停止侵害环境的行为,并对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处罚,在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的情况下,应责令侵害人全力修复,不能修复的应责令其尽力补救,以弥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2.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生态环境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利益所在,涉及到每一个中国人,每个社会公众都应积极参与到维护环境中来,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采用环境公益诉讼的方式,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诉讼的积极性,有利于群众积极参与治理环境,促使生态环境保护由国家层面顺利过渡到全社会群众层面,实现治理的科学化,只有社会公众全部关注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得到保护。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现存缺陷

(一)诉讼主体界定不清在环境法律公益诉讼中,我国法律对于可以提起诉讼的主体有较大的限制,《民事诉讼法》中明确可以提起诉讼的主体为法律规定的相关组织和机关,但是并没有明确哪些组织和机关有此项权利,这些组织和机关的诉讼地位是什么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必须强调的是,我国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普通公民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普通公民只能提起对自身的权益造成的侵害行为的诉讼。目前来看,我国现在运行的法律规定对于环境诉讼案件大多由检察机关对案件的审理程序和结果进行监督,但是社会监督方面没有相关具体的法律规定,原告起诉资格方面规定甚少,广大民众没有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有可能考虑到若普通公民也能进行公益诉讼,唯恐导致大几率滥诉。但是,不能因为担心出现问题就剥夺了公民变成适格原告的资格。

(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相关法律需要更加明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检索,没有专门针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法规,偶有一两条相关法条,也多为倡导型条款,约束力不强。但是,想要有效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能只凭民众的自觉行动,应该有严格的法律条款及政策法规去调整。近些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在此层面上予以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同时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来呼吁社会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民众的脑海中。但是从目前发生的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来讲,环境相关法律制定不完备,不利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进行。

(三)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效率有待提升环境公益诉讼与其他诉讼制度相比较,其内容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环境破坏很多是不可逆转,不可再生的,如果遭到破坏后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及修复,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形成更大的破坏。当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法条基础,错综复杂的实践情况亦无法统一实践经验,一旦出现相关案件,一是法院没有成型的经验借鉴,二是效率低下,更加导致了环境破坏无法得到及时修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三、明确及优化我国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建议

(一)扩大环境公益诉讼适格主体范围当前,环境保护理念已经渗透到国家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对于保护环境都比较重视且有自己的想法,大多用自身行动来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因此,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主体资格,以便于更好地保护环境。此外,除公益组织之外,自然人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权利人。可以积极地促进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将社会群众自然人纳入进来,赋予其诉讼的权利,维护其合法的权益,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生活环境。

(二)制定专门立法目前,涉及环境公益诉讼的法条散落在上文的相关法律中,国家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及统一的法律体系来对此予以明确规定。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日益增多,也促使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尽早提上日程。制定专门立法是个系统的工程,应该充分地考虑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所维护的是国家及社会全体大众的权益,可以规定其不受诉讼时效的制约,以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另外可以将诉讼的胜诉结果作为奖励,鼓励社会组织积极进行诉讼。虽然社会组织提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不是以挣钱为最终目的,而是代表国家保护环境免遭破坏,但是在我国的社会组织普遍缺少资金的支持,较为清贫的情况之下,给予其适当的奖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亦可以实现生态环境及时得到修复的结果。

(三)提高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效率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不是短时间可以迅速提升的,这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的积累,就目前实践经验来看,案件前期的事实调查、证据的抓取及后期的法律适用都是较难实施的,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效率不高也与上述原因有关。因此,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各行政机关可以总结之前调查和审判的经验来处理新出现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另外,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各行政机关还可以根据近年以来不同地区的环境公益诉讼这个制度所实施的相关实践历程及经验,通过相互配合,总结归纳,互相督办来促使相关人员紧抓落实,保障最大程度地从合作及督办中提高实施效率,最终确保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得到高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唐赵君,贺雄.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经济,2018(12):39-41.

[2]臧一民.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7):211.

[3]孙洪坤.环境公益诉讼立法模式之批判与重构[J].东方法学,2017(01):61-78.

[4]徐祥民.当前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州学刊,2010(1):78-81.

[5]张卫平.民事公益诉讼原则的制度化及实施研究[J].清华法学,2013(04):6-23.

[6]陈立烽.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与突围[N].人民法院报,2015-6-15.

第5篇:公益经济范文

1A水库多年来存在大量弃水的原因分析

在建水库区域,在每年的4~6月份与7~9月份分别有两次明显的雨季,一次是由于梅雨季节带来的强降水,另外一次是由于水库位于台风活动频繁区域,每年均有数次不等的台风袭击,带来大量的降雨。由于降雨的时间与空间不均匀分布,导致水库入库量严重不足。另外,由于A水库库容量的先天不足,自身调节能力较差,对较大的洪水无法进行有效的调节,另外,由于在雨季输电电网送电负荷下降,需对电站的发电量进行限制,造成水库在高水位情况下运行,遇较大洪水时只能弃水。以上这些原因造成A水库在丰水季节大量泄洪弃水,以致企业经济收入减少。

2实行联合调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显著增加,水资源无法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为了缓解生产生活中城市用水的紧张状态,对城市周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配置,充分挖掘潜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从丰富水资源地向水资源短缺地进行合理调配。首先需对A水库大量弃水的现象进行改变,根据A水库区域流量特征,进行A水库跨流域水量调配,增加其覆盖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针对过去A水库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结合上游B水库容量调节范围较A水库的大的优势,进行A/B水库联合调度,可对A水库的调蓄能力进行有效增强,进一步增加了在枯水期A水库的调水范围,提高其调水量,降低其在丰水期的流量,实现不同季节的流量均衡,提高其利用率。通过A/B水库的联合,也可对A上游河段的汛枯水量进行有效调配,增加水库的发电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实行联合调度的经济效益分析

1联合调度的硬件及软件基础

随着A/B水库上游流域的不断开发,由于受水情测报系统、水库蓄放经验不足以及管理模式等影响,导致无序调节给发电效益带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消除不利因素影响,即着手开展流域水库联系机制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开展走访,增进了双方了解;通过主动提供技术、信息共享,赢得了合作。由于A/B水库均位于同一流域,且相距较近,从地理地质特征来看,两水库均有共同的水文特征,从雨量测报站、水情自测系统均可以采用数据共享,通过新一代数据处理软件可对A水库上游区域内水文信息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为两水库在防洪、供水与发电的联合调度提供了先进的平台,也为进一步的统一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经济效益分析

水库联合调度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效益。人们为兴利和防洪的目的,在流域上中游修建水库。随着水库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库洪水调节的期望越来越高,水库防洪调度任务日益繁重。利用水库调蓄洪水,削减洪峰,是减轻或避免洪水灾害的重要防洪工程措施。因此,搞好水库洪水调度,在确保水库安全前提下,充分发挥水库防洪效益,是各级防汛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A/B水库在水文测报系统与发电自动化系统采用数据共享,减少重复性投资,节约了工程投资,另外B水库可充分利用A水库相关管理人员,节约运行成本。采用联合调度以后,一方面增加了自身收入,另一方面,可很好的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将流域中流量与洪水进行很好的调节。以流域内10年一遇洪水为例,A水库入库洪峰流量为800m3/s,洪水总量约为2860万m3,与之相对应的B水库的入库洪峰流量为509m3/s,洪水总量约为1650万m3,对于10年一遇的洪水,B水库如果在洪水来临前能够把水库水位降至637m左右,腾出1650万m3的库容,把B水库坝址以上143km2的洪水全部拦蓄,则A水库在该种频率的洪水过程中的实际入库洪水总量为1210万m3,水库就能把整场洪水全部拦蓄,从而减少1650万m3泄洪量,从而增加发电量660万kwh,增加经济收入231万元。从这场洪水看出,要最大限度增加效益,B水库在每场洪水来临前要适时地腾空库容,两个水库最大限度拦蓄洪水。通过统一调度,在水力、水量等方面取长补短,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其工程经济评价指标见表1,经济评价采用经济效益费用比、内部经济收益率、净收益现值等指标。

实现经济效益的途径

实行梯级水库联合调度,首先可以使流域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全面发挥梯级枢纽的综合效益。

1改变B水库施工方案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对于台风季节台风雨较多的情况,应根据天气预报,在台风来临之前,将B水库的水位进行调低,为保证A水库能够正常工作,根据A水库发电量对水量的要求,增加B水库引水隧洞的尺寸,确保A水库发电用水。在水库运用方面,可根据不同水沙情况,合理优化调度,减少泥沙在水库的淤积,减少库区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2建立联合调度机制A/B水库联合调度的产生,需要成立联合调度的机构,由双方共同管理,科学并合理对流域内的水资源进行调配,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针对A水库所处位置以及发电能力,应将其采用完全企业化建制与管理,而B水库在兼用发电的模式的同时,发挥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建制。一方面水库需要站在水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角度来考虑其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需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3建立经济补偿机制由于采用联合调度以后,会形成两水库的功能出现主次之分,发电量会造成很大的差别,造成B水库经济效益下降,自身收入减少。如果未对B水库进行补贴以调动两水库的积极性,将造成A水库经济效益下降,不能使得两水库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在防洪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梯级水库的防洪库容,进行防洪补偿调度,减少洪水灾害。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