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

第1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企业盈利能力 信贷风险 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一、盈利能力概念的界定

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回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

分析盈利能力时,利润额的高低并不能衡量盈利能力的强弱,因为利润额不仅取决于公司生产经营的业绩,而且取决于生产、经营规模,经济资源占有量,投入资本,以及产品本身价值等条件的影响。即使在同一公司,利润额也受到各个时期生产规模和产品品种变化的影响。因此不同规模的公司间或在同一公司各个不同时期,仅对比利润额的高低,不能正确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强弱和评价公司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时,不仅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从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与利润额配比关系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关注企业盈利能力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以及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生产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营业收入或消耗一定的资金而取得的利润额。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最基本的盈利能力,是其他盈利能力的基础。关心公司盈利能力的各方信息使用者都非常重视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因为它是衡量总资产报酬率、资本回报率的基础,也是同一行业中各个公司之间比较工作业绩和考察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1.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规模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它表明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商品在企业内集中的程度,反映生产和经营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凡是构成企业规模的要素都可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目前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大致有:企业职工人数、企业的设备和厂房的实物数量,企业固定资产原值、销售额、利润额、原材料处理能力,以及用年产量和年产值表示的企业综合生产能力。

2.企业的产品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产品结构是指企业所经营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规格、型号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产品结构的变动影响企业的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围绕着产品展开的。

3.企业营销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仍然取决于企业根据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如果企业能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采用适当的分销渠道、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尽可能多的买者,并使之较为满意,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随之增强。

4.资产盈利能力的影响

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资产的各种形态应有合理的配置,并有效运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也就是对资产不断运用的过程。公司在一定时期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获得的利润越大,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益越好。只有公司的资产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公司的发展才会处于有利地位。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

盈利既指企业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收益数据,又指企业实际获得的收入和利得。企业的收益质量,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真假虚实而言的,也就是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经营业绩的可靠或可信程度。企业的盈利是人们根据会计准则及其他会计相关原则,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反应,因此它不仅受到企业本身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影响,而且受到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会计政策的稳健性

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收益是会计人员利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计算出来的,而同一类型的经济业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因此利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计算出来的收益就会产生差异。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对收益的质量会产生影响。

2.企业现金的保障程度

在商业信用大量存在的情况下,首先收现能力便成为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当期收入与现金流入同步,就说明收益质量较高;如果当期的收入是建立在应收账款大量增长的基础之上,则其质量不得不令人怀疑。一般认为,会计收益的现金保障性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会计收益的质量也就越高。

3.盈利的持续性

持续性会计盈余是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体现,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强的预测价值,而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没有持续性,因此对企业未来收益无预测价值。收益的持续性越强,收益质量就越高。

(三)企业盈利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虽能在当期的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但企业的盈利潜力和未来的盈利能力就不能在企业当期的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我们要借助一些非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潜力和未来的盈利能力,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1.市场占有率

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与其他企业比较而言的。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决定于它的竞争地位的高低。竞争地位的优劣,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成本低、质量好的产品必然有广阔的市场。因此,市场占有率可以间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2.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以后,基于购买前对产品质量的预期而产生的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打造优秀的品牌离不开消费者对所购产品和服务的满意,顾客满意导致顾客忠诚,从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3.企业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靠不断创新来维持的。因此,在关键技术和成本改进方面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是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雇员培训

雇员培训,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它和企业的长期盈利相关联。提高雇员胜任工作的能力,是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途径之一。所以不管是对新职工的上岗培训还是对原有职工的后续培训都是企业获得未来获得盈利的一种投入,包括财力、物力和人力。

三、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企业盈利能力财务指标的设计与选取

1.销售毛利率

反映公司经营活动流转额的初始获利能力指标,可以用销售毛利率表示,即销售毛利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通过指标对此可以揭示公司在定价政策、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劣势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销售毛利率分析:销售毛利率,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产品或商品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2.营业利润率

反映公司经营活动本身的获利能力指标,可以用营业利润率表示,即息税前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公司经营活动本身的获利能力来源于税前利润,同时,受公司资本结构不同的影响,即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财务费用水平也有所差异。为了消除筹资决策对经营活动获利能力的影响,应将财务费用考虑在分子内。从另一角度理解,财务费用是公司在经营期内创造的分配给债权人的利润。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其中,营业利润是指正常生产经营业务所带来的、未扣除利息和所得税前的利润。但在实务中,通常扣除利息,即直接用利润表上的“营业利润”数据。这一比率的意义在于恰当地分析企业经营过程的获利水平,这是最基本、最稳定的获利,以避免企业财务杠杆程度、投资损益和非常项目的影响。

3.税前利润率

税前利润率是利润总额与营业净收入的比率,又称销售利润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税前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净收入×100%

营业利润是考核营业业务所获取利润的能力,税前利润率的分子在营业利润基础上加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分母一般为产品(商品)销售净收入。这个指标表示公司在一定时期每实现百元销售收入的最终获利水平,因为利润总额含有临时波动的营业外收支因素,是指标的变化不稳定,但对于短期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讲,这个指标会对他们的投资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4.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是利润总额和利息支出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于衡量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其中,分子包括利息支出,是指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和计入固定资产原价的利息费用。

这一比率的意义在于: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水平,既包括经营获利,又包括投资获利。通过总资产收益率的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分析,可更好地把握企业总资产的获利能力。

5.长期资本收益率

着重从长期、稳定的资本来源角度分析长期资本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长期资本收益率=收益总额/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100%

其中,收益总额=息税前利润-短期利息,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则是期初、期末长期负债加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

6.成本费用利润率

它反映了企业所得利润与花费的成本费用的配比关系。这个比率越高,说明企业为获取利润花费的成本费用越少,它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所以我们选取这个指标来说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7.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净利润是指税后净利。平均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年初所有者权益同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平均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一比率的意义在于反映了企业为所有者总权益赚取利润的能力。

8.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表达了企业资本即所有者权益的保全和积累增加比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和实力增长的情况。资本增值就是“本钱”增大。用以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由于所有者权益总额归投资者所有,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等于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表示资本保值。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大于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表示资本增值。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9.普通股每股收益

普通股每股收益主要是用来衡量股份公司普通股股票的价值,每股盈利越高,获利能力越强,普通股股价就越有上升的余地。计算的公式如下:

(普通股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100%

之所以扣除优先股股利,是因为它归属于优先股且优先于普通股。“发行在外”的含义是:要扣除库藏股,分母之所以要取加权平均值,是因为分子(利润)是“全年”实现的;而分母(股数)则在年内可能变化,如因新股发行而增加。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非财务指标设计与选取

1.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本企业某种产品在某一具体市场上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占同期该种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总销售量或总销售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市场占有率=本企业某种产品在某市场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同期该种产品在市场上的总销售量或总销售额×100%

市场占有率表明了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反映了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具有的控制能力,与企业产品销售收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2.消费者满意度

消费者满意是指消费者对其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保持消费者的长期满意度有助于客户关系的建立,并最终提高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这是一个定性指标。

3.核心人才比率

指企业核心人才占全体员工数的比重。核心人才指企业的技术专家、研究开发人员等。该指标越大,反映企业拥有的核心人才越多,企业对核心能力的培育能力越强。计算公式如下:

核心人才比率=核心人才人数/企业职工总人数×100%

4.研究开发经费比率

是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比率是评价企业能否保持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只有保证较大力度研发经费的投入,才能获得新的科技成果,企业才能不断保持并提高盈利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研究开发经费比率=当期研究开发费用/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00%

5.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

是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状况,反映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只有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当期研究开发费用/上期研究开发费用×100%

6.新产品销售率

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厂新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重。在一定层面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所带来的盈利。计算公式如下:

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销售收入×100%

参考文献:

[1]董志明.关于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评价指标的改进.财会月刊,2008.12:102-103.

[2]贾淑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研究.重庆商学院学报,2006.4:84-85.

[3]陈选娟,李晓明.股份公司财务报告理解与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121-122.

[4]吴正大,宋美光.财务分析技巧训练.中国审计出版社,2008:63-65.

第2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是基于产业价值链而发展壮大的。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全面而快速的铺展开来,其中有部分企业或机构在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上取得了很好的盈利成绩,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或机构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构营运上没有形成基本的价值链,营运模式还是相当的不专业,因此,本文通过基于价值链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的分析、成功运营并获得可观收益的公司或机构案例分析,来说明价值链在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

当今世界是以服务为主导的价值链时代。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产业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合理筛选、为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运营提供技术服务、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等;辅助活动主要有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和升级以及对社会人文的影响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活动的全面有效资源整合,是其是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的决定性因素。

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的实质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服务平台的组合。那些具有一定相关联系的上游服务产品或质量输送给下游服务平台,下游服务平台整合上游服务平台的有效资源进行公众服务,形成系统循环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内部资源共享,使得公共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商业运营模式扩展到其他相关服务产业之中,对社会资源及技术力量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使得大量相关创业机构兴起。这些兴起的机构或个人,一般都具有积极的开拓和汲取先进经验的能力和精神,另外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些精神和品质对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链实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使其工作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更好的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的开拓精神使得工作人员的新思想或新观念在工作中得以实现,为工作态度的革新提供积极效益;汲取先进经验的能力能够是工作人员减少工作失误,更好的践行公共服务工作的实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作人员的信任度等等。然而对公共服务平台价值链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上游服务平台和下游服务平台的密切配合能够为其终端接收整合起到重要的经济效益,这些互补共享的产业组织价值链,横向扩展经济效益的全面发展,纵向延伸公共服务平台产业组织的发展寿命,且与相关组织设备的配合,提供信息资源和物流资源,使得公共服务平台处于正面的盈利商业运营模式之中,为其提供重大的价值链循环实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及现有的盈利模式分析

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体具有多样性。主要有政府支撑模式、产业园模式、企业自建模式等,因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体就存在国家政府、企业、地方政府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的数量多。目前,我国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公共服务平台,涉及的范围和面积很大,如至2009年江苏省就已经建立了172家公共服务平台,这样看来,我国各城市、各专业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不计其数。而且涉及的领域很广,如: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都有公共服务平台。从其涉及的业务范围看,有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信息投融资服务等;从涉及的服务对象看,有中小企业、创业企业、服务产业集群以及专业园区建设等;从涉及的服务区域看,有全国及地方等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的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平台部分重点区域发展迅速。在我国全国各地,许多产业都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公共服务平台部分已在全国形成了全国体系。提升了为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平台现有的盈利模式。公共服务平台的成本最小化模式。一般而言,任何企业的发展成长都需要成本的最小化运营。明确公共服务平台的成本定位,将其生产成本最小化、资源共享最大化,有效地利用最小化的成本化解公共服务平台运营中的难题,使其运营成本稳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即使有波动,也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获得盈利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理财团队来进行控制和制约,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企业或机构实行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运营模式之一。公共服务平台的收入最大化模式。这种模式和成本最小化模式的实质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参考成本最小化模式即可。

拿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商业模式为例,来展开对整个公共服务平台现有的盈利商业模式的分析。

公共服务平台的商业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四流”,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物流。物联网的公共服务的理论商业模式更多地目的在于把物联网各个产业链联系起来,系统集成商在这个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模拟场景测试,云计算数据的软件压力、仿真测试由软件开发商执行,通过每一个物流环节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对其RFID、传感器、终端设备进行检测,提高商业运营的可靠性,使得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种有价值的传输。资金流。物联网的资金流主要运用在支付或投资通过实体货币和替代货币两种形式,在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技术服务之间流动的平衡,同时也有等价的反向交换。信息流。信息流在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上表现得十分活跃,主要通过感知层的物体状态信息获取,实现各个产业链主体的有效信息接收和传输,汇总各个企业客户的信息交换行为和消费情况,来测试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根固性,对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商业运营模式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价值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核心部分是价值流,在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上,价值流主要来源于服务企业客户端,主要通过不同企业客户端的商业模式板块的整合增值服务平台的价值累加子熬过,从而为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创造一个循环的增值保障。

综合来看,物流是整个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模式的集成和联系,信息流是整个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模式的信息交换渠道和服务介质载体,资金流是整个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模式的运作经营基础和保障,价值流是整个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盈利模式的的运行和经营核心。

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平台现有的盈利模式基也是整个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模式的基本现状。

第3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旅行社,盈利模式,创新

一、旅行社盈利模式相关知识概述

(一)旅行社盈利模式的含义

所谓旅行社盈利模式是旅行社实现长久生存发展、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是旅行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旅行社开展业务的主要任务。旅行社盈利模式一般涵盖资本要素构成、业务体系管理、盈利管理方式、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等。

(二)旅行社盈利模式的特点

旅行社盈利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行社在盈利模式上容易被其他旅行社复制,核心竞争力欠缺;二是旅行社在盈利竞争模式上存在恶性竞争行为,加剧了旅行社的盈利难度;三是旅行社在盈利利润方面存在容易被其他旅游企业瓜分的情况。

二、旅行社盈利模式的创新探讨

(一)逐步探索与周边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盈利模式

采取与周边旅游产业联合的盈利模式是指,旅行社在经营的旅游产品上主要采取观光、度假相结合,与周边其他旅游产业相联合,通过提升自身企业优势和渠道优势,将传统模式下的资源与周边旅游产业进行优化整合,以此来丰富旅行社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功能和类型。

(二)构建与创新旅行社内部营销体系

对于旅行社来讲,实行内部营销体系,可以将旅行社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方法与旅行社所开发的产品进行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实施内部营销的盈利模式,首先可以有效调动旅行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消费者对旅行社的满意程度。实施内部营销,通过视旅行社员工为企业消费者的模式,来实现激励员工的目的,从而带动服务满意度的整体上升,为旅行社赢取更多的新顾客群体。其次,还可以提升旅行社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一定程度上讲,旅行社实施内部营销迎合了旅游业的需求,是实施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旅游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实施内部营销,使旅行社员工之间以消费者的身份彼此之间相互尊敬,让消费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该旅行社在管理、员工素质上的独特之处,对于该旅行社的品牌产生良好的提升效用。

最后,实施内部营销的盈利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旅行社的成本、提升旅行社的经济效益。由于内部营销采取的是将外部市场的营销方法运用到企业内部,可以使得诸多消费者感受到公司良好的服务水平和企业文化,扩大宣传该旅行社的品牌,为旅行社赢得更多的顾客群体,从而带动履行社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实现盈利最大化。

(三)旅行社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履行社在盈利模式创新上,要不断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建设。对于旅游市场上旅游资源的特点,旅行社通过创新产品,可以形成具有自身企业特点的产品特征,减少其他旅行社产品的威胁,从而大幅度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对于旅行社来讲,实施品牌战略,可以有效实现市场放大效应,通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企业服务质量,来获取更多的市场青睐,进而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四)提升旅行社员工素质,增强旅行社行业竞争力

旅行社在创新盈利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因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旅行社员工素质在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旅行社开发的产品再具有特色、旅行社的市场口碑再好,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旅行社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最终会影响到生存发展。旅行社盈利模式创新,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保证。毕竟消费者对旅行社的满意度、对企业公司文化的感受是通过旅行社员工的言行直接体现出来的。旅行社在盈利模式创新中,一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招聘、晋升的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根据企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方案,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五)通过整合供应链两头信息资源,实现旅行社规模话经营

旅行社要充分运用消费者与景点、酒店之间的中介角色,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实现旅行社的规模化经营。旅行社充分利用供应链两头的信息资源形成规模经济,可以有效增强竞争力,减少进入威胁力。例如,旅行社可以通过以消费者为核心,将旅游指南、预订服务、价格优惠等措施,依托网络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旅行社通过整合供应链两头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在与航空订票、酒店住宿餐饮、景区景点导游服务中获取更多的折扣盈利。

三、后记

旅行社盈利模式的创新,是每一个旅行社必须要面对的。要想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为旅行社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必须着重从逐步探索与周边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盈利模式、构建与创新旅行社内部营销体系、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旅行社员工素质,增强旅行社行业竞争力、整合供应链两头信息资源,实现旅行社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盈利模式,提升在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国强, 汤英汉. 旅游网站及旅游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J]. 特区经济, 2005, (11): 153-154.

[2] 郭强, 张琼瑛. 基于五力模型的海南旅行社盈利能力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6(1): 26-31.

[3] 杨静怡. 海南旅行社盈利模式研究[J]. 科技信息, 2011, (16): I0110.

[4] 刘春玲, 白翠玲, 高瞻. 石家庄市区旅行社区位选择与收益状况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6): 8367.

第4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收益;盈利模式;盈余模式;盈分模式

一、文献回顾

“收益”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最先提出的,故收益的概念一提出就有着较强的经济学渊源。经济收益理论经过数代经济学家的阐释已越来越清晰而不失严密,成为了“真正”的收益。但正是由于它高度抽象的理论,使得经济收益有着其自身无法逾越的鸿沟:难以计量。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则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产生,因此带着“有用”的烙印,这种功利的“收益”显然与“真正”的收益之间存在差异。尽管如此,会计收益却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因为它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可以回应现实的需要。“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博弈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在成本收益权衡比较中的选择问题,只有当这个选择能够给企业各方带来最大收益时,才会达到博弈均衡”(卢雁影等,2004)。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的相互融合已成趋势,学者们尝试在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架构通行的桥梁,如全面收益理论的兴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早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周萍,2007)。程春晖(2000)对全面收益作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我国利润表改革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观点。

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是现代会计的核心理论之一,收益对于国家、企业及个人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关于收益的计量方法,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收入―费用法”和“资产―负债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收入―费用法”是会计实务中广为采用的方法。在“收入―费用”法下收益的计量采用的是配比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关于配比的定义是:配比是以所报告收入的因果关系为基础来陈报费用的过程。配比概念要求在收入和支出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配比关系,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逻辑关系很难找到。配比概念不可避免地使会计收益带有主观性和武断性,影响收益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为管理层选择于己有利的分配程序敞开方便之门。另外,由于会计方法的多样性和经营活动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现行会计对收益的确认和计量大量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分析、选择、判断和估计。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对收益可能产生重大影响,Nobes和Parker(1995)分析说,在宏观会计政策差异方面,如一家挪威公司(Norsk Hydro),1992年按所在国现行规定报告净收益为1.67亿挪威克朗,但若根据美国准则却高达17.63亿挪威克朗;一家澳大利亚公司(The News Corporation)1992年按所在国现行规定报告利润为5.02亿澳元,但根据美国准则仅有2.41亿澳元。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差异则是十分普遍的,这种差异对企业财务信息揭示和利益分配往往具有较大影响。薛爽(2006)发现,2001-2003年扭亏公司在扭亏前一年多计提减值准备,而在扭亏当年大额冲销减值准备的现象。扣除减值准备的影响,扭亏公司中将有72%的样本不能扭亏。

收益的正确确认和计量是进行合理的利润分配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收益分配理论是财务管理理论的三大内容之一,但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投资、筹资管理的研究。与此相反,分配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但从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经济学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整个社会收入的再分配问题;而财务学在研究企业收益分配问题时往往以股东理论为出发点,将企业收益界定为企业税收利润,重点探讨税后利润如何在企业和股东之间进行分配。许艳芳(2004)将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重要利益主体全部纳入视野,从整体的角度研究企业收益分配问题。

二、收益与“三盈模式”的对应关系

收益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从收益的来源开始到收益的认定再到收益呈报,收益问题贯穿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收益来源于资本,企业因为所有者投入资本而存在,又因经营者合理地利用资金创造收益而得到延续。对于一个典型的工业企业而言,在其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盈利实现模式(以下简称盈利模式)的选择对收益的持久性具有重要作用,盈余管理模式(以下简称盈余模式)影响着盈余质量,盈利分配模式(以下简称盈分模式)完成了企业收益的流转及扩大再生产。收益各形态与“三盈模式”的对应关系可见图1:

企业收益实现过程及其分配管理状况是企业经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收入、成本、损失、税收等因素的变化,都会使企业的收益发生变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总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收益的取得为企业的基本生存提供了保障,收益实现方式的选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动力。

过去,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的重心依市场条件不同,或是生产或是经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家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上日益重视开拓资本经营。资本经营在拓展企业经营领域的同时,又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的性能和功能,使财务的功能超越了生产经营,具有了“服务”和“盈利”的双重功能。一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导向模式,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收益确定模式。作为会计确认基础的权责发生制,为了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的业绩,会计上采用了预提、待摊、递延和分配等方法程序,将各个经营期间的收入与费用、收益与损失相配比,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过程中加入了人为的主观估计、判断因素,从而为调节会计盈余提供了机会和可能。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技术,常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作为一种策略对收益产生影响,从而使企业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务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获得既定的利益。

从企业发展与成长的角度来看,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而有效的收益管理有利于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是企业经营能力发挥作用的载体,所有生产要素都希望能获得较高的使用报酬,不同生产要素主体对收益的分配构成了特定主体的收益,利息是债权人的收益;工资是劳动者的收益;股利是所有者收益;税收是国家作为社会控制的收益。企业必须认真经营,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控制成本开支,增加收入,提高收益,从而结合更多的生产要素,为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吸引更多的资源。

三、收益与盈利模式

收益既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又是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收益概念之所以受重视,主要在于它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收益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管理活动的行为指南;第二,它是确定企业应纳税额的有效计量;第三,它是确定企业分配政策的重要基础。

收益主要由收入和费用两个因素决定和构成。收益是企业业绩的表现形式,企业盈利的原始公式为:收益=收入-费用,这也是企业运营的基本逻辑,可以说有企业就已经有了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可以用来解释企业的销售收入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又需要支出哪些成本和费用。因此盈利模式是由“获得什么样的收益”这一问题引发的一种围绕价值创造主体而形成的逻辑。

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企业而言,生产经营活动是其生存的意义所在和根本保证,营业利润则是其盈利的根本来源也是最大来源。一般来说,其他业务利润在营业利润里占的比重较小,它是产生于非经常性的或兼营的业务交易。然而,不同来源的盈余(收益)①却具有不同的质量特征,由收入驱动的盈余更持久、与股价的关系更为紧密。

盈余最根本的来源是收入,费用控制的效益总是需要以一定的收入为前提才能体现,没有收入支持的费用减少不可能产生盈余。而且,企业可供削减的费用空间是有限的,要获得稳定持续的盈余增长势必要求收入的相应增长。盈余的不同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发展战略的结果,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在成本领先战略下,盈余的决定性来源体现为费用控制的优势;在差异化战略下,盈余的决定性来源则体现为收入优势。然而,这两种竞争战略对保持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并不是等价的。成本领先战略逻辑要求只有一个企业能成为成本领先者,而产业中却可能有不只一种成功的歧异战略。因此,采取差异化的战略将使企业在保持盈利能力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行性。企业采取不同的盈利策略往往是其所处的境况使然。当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时,通常会想方设法削减费用以实现盈利目标,因为这一做法比实现收入的增长要相对容易,但是这一做法只能奏效于短期盈利,而对长期盈利目标助益有限,甚至由于费用的削减而对企业的核心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使盈利状况进入恶性循环。

四、盈余管理与盈余模式

会计确认是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何时”、“如何”来对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从而达到向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合乎要求的信息这一根本目标。企业从思考收入来源问题开始,围绕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在盈利模式确定时已经形成一种战略安排,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收益的产生和确认问题。

在早期,确定收益的一个简便的方法是从最终的所得减去最初的投入,或将两期的期末财产进行对比,差额就是赢利。随着股份公司的普及以及“持续经营”概念的出现,收益确定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会计政策开始转为关注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这时的收益被人们看作是所确认的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后的结果,即“收入――费用法”。企业盈利的原始公式表明,收入和费用的变动都能引起盈余在数量上的等量变动,在经济压力和刺激广泛存在的现实环境中,通过特定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所确定的盈余指标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企业收益管理的重点。

现代会计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在此基础上,收入和费用再分别适用具体不同的确认原则,从而形成了不同性质的确认过程和确认特征。费用的配比和收入的确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判断和估计,虽然会计判断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再者,会计估计的合法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天然的机会,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的。一般意义上的盈余管理是个中性的概念,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运用者往往会借鉴纳税筹划的定义方式来定义盈余管理(余秀丽等,2009),从而使盈余管理首先进入到企业纳税筹划的现实会计政策选择之中。例如,王跃堂等(2009)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可以通过增加当期的应税费用或推迟当前的应税收入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少应交所得税”。

对盈余管理进行模式上的划分后,可以发现:

自利型盈余管理的主要类型是基于报酬动机的盈余管理。通常经营者的报酬由工资、奖金、业绩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构成。其中,工资属于无风险报酬,后三者属于风险报酬,与会计盈余的相关性高,具有激励作用。对于自利型盈余管理,由于其结果涉及利益的分配,通过赋予经理人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使委托人与人的目标函数保持一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经理人的自利型盈余管理行为。

制度型盈余管理是监管政策的缺陷引发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制度型盈余管理的目的较为明确,即根据制度的规定,运用会计方法或其他方法,达到制度规定的会计盈余指标,取得制度规定的资源。制度型盈余管理行为,如为了上市的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和配股规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但其中隐含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动机,尤其对于转轨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市场,监管政策严厉但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容易诱发盈余管理。

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对利润的平滑,以减少经营中市场波动对企业的不利影响,稳步提高企业价值。在组织型盈余管理手段的选择上,不会仅依靠会计选择而改变财务报告的结果,经营决策的变化、经济交易的选择、交易时点的选择都是组织型盈余管理的手段。当然,由于组织型盈余管理本身涉及对会计盈余的控制和管理,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灵活性是不可避免的。

总之,自利型盈余管理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形成不利于相关利益人的行为结果,这种行为由于动机的“不纯洁”而具有欺骗性,会引起相关利益人的警觉和抵制;制度型盈余管理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而导致实施盈余管理,会影响证券市场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此不同的是,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由于其动机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而其行为过程必然伴随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五、收益分配与盈分模式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有机组合,这些契约中包括了企业要素投入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广义地看,其合约边界遍及政府、供应商、顾客等在内的所有利害关系人。收益分配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在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割的过程。分配的广义主体包括国家、所有者、债权人及企业本身,分配的客体为企业税前利润(本文将所得税作为一项收益分配)。收益分配的典型模式为:

薪息税前利润

工资及职工福利费

息税前利润(企业净收益)

利息

税前利润(剩余收益)

所得税

税后利润

各种提留

可供分配的剩余收益

股东的变动利润

企业留存收益

企业通过收益分配能正确处理与各方的经济关系。从企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来看,企业收益应为财富的增加,所增加的财富不仅包括给股东的股利和企业的留存收益,还包括支付给员工的薪金、上缴的各种税金(不包括增值税)、对外捐赠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应该包括知识技术、劳动供给和资本供给。如果说,劳动供给和资本供给是“刚性生产要素”,那么,技术进步则是“柔性生产要素”,柔性生产要素只有与刚性生产要素结合后才能成为生产要素。柔性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其收益份额与它的贡献大小成正比,柔性生产要素只是这份收益的名义所有者。实际上,这份收益要在柔性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生产者,包括劳动和资本(刚性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一般地,普通劳动享受的是工资,物力资本享受的是利息,技术进步由于贡献了利润,由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代替其享受,由此演绎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收益分配模型:

薪息税前利润

工资及职工福利费

息税前利润(企业净收益)

利息

税前利润(剩余收益)

所得税

税后利润

各种提留

可供分配的剩余收益

劳动者变动收益

科技劳动者变动收益

经营者变动收益

股东的变动利润

企业留存收益

作为财务三大部分内容(融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之一,收益分配的过程及结果关系到各个要素所有者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分配的日常管理应根据企业内部分配战略,投资和筹资决策对现金流量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约束下,对当期收益进行科学分配。对企业纯收入,其管理的重点在于核实可供分配的纯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作出相应的分配预算。对企业税收,如何合法、合理地纳税,降低企业的纳税支出,是企业内部分配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管理包括经营者及一般劳动者如何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如何安排企业内部保留盈余与出资者之间的分配,其他生产要素如知识资本如何参与分配等问题。

六、结语

关于收益,以往的研究关注于:收益及其质量的内涵演进。然而收益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形态发展及相应的管理模式却未有文献进行论述。本文的贡献在于以收益为线索,首次构建了企业“三盈”管理模式,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经营主线及财务主线来进行分析。拓展了收益理论的研究视角,将收益问题纳入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视野。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讨论了三盈模式框架下收益的一般性特点,未进行相关实证和案例分析,对盈利模式、盈余模式、盈分模式三者的关系未能进行深入剖析。这一方面是囿于对企业案例了解及分析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种新的分析范式,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理论梳理。

【参考文献】

[1] 卢雁影,邹秋琴.企业业绩评价: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博弈[J].财会通讯,2004(3):3-9.

[2] 周萍.FASB和IASB财务业绩报告项目研究回顾与评价[J].会计研究,2007(9):35-41.

[3] 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 Christopher Nobes and Robert parativ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M]. 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1995.

[5] 薛爽,田新立.八项计提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3):14-19.

[6] 许艳芳.企业收益分配研究――从剩余索取权的角度出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5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 创业板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特征

(一)股利支付方式多样性

通过对现存的496家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的统计和整理分析得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有379家、424家、108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公告了股利分配政策,其中有175、197、34家采用直接分配现金股利的方式,146、169、51家公司派现并转增,其中2013年发放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占已宣告或已分配股利公司的88.65%,发放现金股利并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公司占公告分配股利公司的38.52%。

从上统计分析可以总结出,板上市公司所采用股利分配方式有派现、、派现并送股、转增、派现送股并转增、派现并转增五种模式,所表现的是传统股利分配方式相互组合形成的分配模式,

(二)每股现金股利支付率高

根据创业板上市公司从2013-2015年年报公告中,对股利分配的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度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平均每股分红0.1344 元,股利分配率平均达31.1301%,分配比例较高。2014年的每股分红水平有一点下降,平均为每股分红0.1227元,股利分派率率也略下降为30.4128%。2015年每股分红又呈现上升水平。但整体分析每股股利分配率都呈现较高水平,说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基本都处于高股利分配水平。

由此表明,派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是普遍选择的方式,派现公司数目所占比重也较大。这与我国主板市场现金分红少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转增比例高

按照国际惯例,上市公司每10股转增5股及以上的股利分配行为都属于高比例转增。由数据分析可得,在2013年有167家在年报中公告转增股本,其中每股转增在0.5-1之间的公司数占所选转增方式公司总数的57.49%,所占比例较大超过总数的一半;2014年年报中公告转增股本的194家公司中,每股转增在0.5-1.5之间的公司数占所选转增方式公司总数的75.78%,超过总数的一半;2015年年报中公告转增股本的66家公司中,每股转增在0.5-1之间的公司数占所选转增方式公司总数的39.39%,超过转增比0.5的总比例和为84.85%,远超过总数的一半。

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偏向于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向分配股利,其中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使用高比例转增方式。

二、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因素

(一)公司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盈利是公司发展的目的,同时也是发放股利的基础。公司盈利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股利的支付水平:如果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强,则说明有较多的可供分配的利润,因此股利支付率水平也随之较高,反之,股利支付水平就较差。

(二)公司规模

公司的总资产能够直接的代表公司的规模,通常可以用公司的总资产这个指标来衡量公司成长能力。公司在不同的成长周期,对规模的要求也不同。当公司处于成长期且规模较小,此时正是需要规模扩大的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满足扩大需求;成熟期或衰退期的较大规模的公司,这时不需要再扩大规模,且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公司规模和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基本正比例相关,即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大,发展越稳定,更倾向于选择分配现金股利的方式。

(三)货币资金充足率

公司有充足的现金的条件下,就有能力发放现金股利,同时也可以将这些现金运用于公司的日常运转,以致于获得更多的现金。如果公司持有这些现金却不进行新的投资的话,可以向股东发放较高的现金股利,这样也可以减少财务风险;相反,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则倾向于选择低股利政策。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分配股利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盈利水平高,管理者就会选择分派高比例的股利,以此来向市场提供良好的业绩状况,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是与此同时,一些盈利能力不好,甚至出现负值的公司有时也会分配股利,这样的信息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的短期决策,而对于长期而言,若公司不加以改善,则最终会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应该不断地提高经营能力,扩大规模,在提高自身盈利水平的同时保障盈利质量,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权益最大化。

(二)根据企业规模和成长周期选择股利政策

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选择股利政策时要结合公司规模和所处的成长周期。对于规模较大且发展较稳定的企业来说,不用再考虑筹集资金来扩大规模,而对于获得的充足的资金可以支撑现金股利的需要,这时,公司一般应选择较高比例的现金股利分派方式;对于规模较小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公司需要筹集资金来扩大规模和稳定增长,这时没有过多的资金来支撑现金股利的分配,这时公司一般不分配或低股利分配现金股利;对于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且公司规模达到最大,这时公司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资金。

(三)进行现金分红应充分重视企业的现金流水平

上市公司在进行分红决策时,要考虑公司是否持有充足的现金流量。根据上述分析,一些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为负值却仍进行高比例派现,这样会影响公司股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正确认识现金流量和现金股利的关系,确定公司有充足的先进支撑现金股利时才可以进行分红,当然,若公司盲目的将闲置的多余的现金分配掉,可能容易损害内部小股东的利益,激化股东间的矛盾。因此,合理的安排现金流进行分红是非常重要的。

第6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站 盈利模式 盈利困境 突围策略

自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率先触网以来,全国地级以上的广播电视台都创办了自己的网站。可经过10多年的探索,除央视网、国际在线、金鹰网等少数几家开发较好外,其余大部分广播电视网站运营都较差,鲜有广告主光顾。绝大多数广播电视网站要么简单移植传统电视运营模式,要么照搬其他网站的运营方式,缺乏适合自身特色的清晰盈利模式,自然难有显著的盈利业绩。据统计,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达118亿,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商业门户网站的广告业绩,广播电视网站广告收入仅占很小一部分”。①

尽管广播电视网站遭遇盈利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盈利模式的缺乏”却是不少广播电视网站一直以来“致命的痛”。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提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盈利模式之间的竞争”。 时代华纳前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提出“经营企业过程当中,盈利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盈利模式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是竞争制胜的关键。广电网站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盈利模式开始。

广播电视网站盈利模式的内涵及构建要点

广播电视网站的盈利模式,是为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广电网站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化的或利益相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用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②。

从根本上讲,盈利模式的实质,是以自己核心竞争优势,满足用户尚未满足的需求,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建立自身盈利支柱。而目前很多广播电视网站的现状是:对网站与传统广电的用户需求差异并未深入洞察,对用户未满足的需求缺乏了解,并未针对用户偏好“量身定做”内容。对自身的核心优势也缺乏认真总结,更缺乏差异化竞争战略。因此要构建盈利模式,应把握如下战略要点:

洞察目标受众视听偏好。实现持续盈利的关键是满足目标受众尚未满足的需求,当前广电网站目标受众尚未满足的视听偏好究竟是什么?在鱼龙混杂的海量视频中,渴望便捷寻找精品,并能免费欣赏;渴望自由选择视频的播放时段和播放内容;渴望参与公众关注的社交活动、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在追求成本最小化的网站团购活动中,渴求公信力较强的网络营销平台,消解信用忧虑等。而这些需求的真正满足,将是撬动广播电视网站经营的关键。

发挥自身核心专长。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建立自身盈利支柱,必须发挥自身核心专长。而广电网站的核心专长究竟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渠道两方面。在内容方面,一是丰富的音视频资源,可以进行跨媒体广告售卖,多年累积的音视频数据库,便于进行个性化付费浏览;二是特殊的采访授权资源,专业的采访团队;三是拥有大批名记者名编辑和名主持、名编导名摄像等,都是吸引很多受众关注的名人资源。在渠道方面,与其他网站相比,广播电视网站真正拥有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是:所依靠的传统广播电视具有较强的渠道公信力,强大的活动号召力,为本土社群用户 “伴随无缝服务”更便捷, 庞大的历史数据库和品牌资源,专业的采编队伍,受众本土参与活动更便捷等。

建构差异化竞争战略。广电网站怎么扬长避短满足目标受众的偏好?如何科学构建广电网站的盈利支柱?根据“田忌赛马”原理,用广电网站的“下等马”对全国性门户网站的“上等马”, 将草根视频上传、互动分享交流等“上桌赌本”视作广电网站的“下等马”,对付商业视频网站成熟的互动模式这匹“上等马”。因公民新闻时代,微博、博客、拍客等新闻传播渠道众多,加上同城媒体新闻同质竞争激烈,因此本土新闻创造独特优势比较困难,也不是撬动广电网站盈利的唯一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被视作“中等马”,对付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在地方滚动新闻方面鞭长莫及的“下等马”。将传统广播电视及其网站平台具有的较强的渠道公信力、强大的活动号召力、为本土社群用户 “伴随无缝服务”更便捷, 庞大的音视频数据库、专业的采编团队和名流资源等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视作“上等马”,对付全国性门户网站在这些方面相形见绌的 “中等马”。这与“蓝海战略”、避开竞争对手的优势领域,将自己核心专长发挥到极致的原理不谋而合。

广播电视网站盈利模式的构建策略

1.以“精品视频免费欣赏”开展“跨媒体广告售卖”

在鱼龙混杂的海量视频中,网民尚未满足的需求是便捷寻找精品,并能免费欣赏。

与一般商业网站缺失大量正版音视频资源不同,中国广播电视网站拥有大量原创的高质量音视频资源。央视网的资料显示,中央电视台旗下的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潜在拥有的内容除中央电视台每天750小时的节目资源外,还有常年所积累下来的40万小时影像资料。另外,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能播放的音视频资源只占总产量的20%,80%音视频资源因传统广播电视时段有限,且因节目定位和风格匹配等原因,只能束之高阁,被闲置浪费,这些音视频素材完全可以成为广电网站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以大量正版的音视频资源,开展“跨媒体广告售卖”,成功实践的典型是美国的视频分享网站Hulu 网(hulu.com)。该网由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NBC Universial)和新闻集团(News Corp)于2007 年 3 月合作创办,这两大广播影视巨头丰富的内容资源,加上风险投资支持,使Hulu 网坚持正版路线。网站免费提供以电视节目和电影为主的画质清晰的视频资源,2010年3月1日,美国市场研究服务公司 ComScore Media Metrix公布的数据显示,Hulu.com 2009年12月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点击量超过10亿次,创下了历史新高。虽然在视频流量上仅占美国的1%,却获得了美国视频广告市场33%的份额。Hulu 也被看作全球流量最大视频分享网站 YouTube 最为强大的未来竞争对手③ 。

除Hulu主打售卖的正版影视节目外,广播电视新闻也可以实施“跨媒体售卖”。 广播电视网站可借助传统电视专业采编人才优势,开展视频新闻附带广告营销,在视频网站首播和转载中扩大广告效应,将记者拍摄的视频新闻中插入冠名广告、题花广告等在视频网站中首先传播,利用百度、Google等工具搜索,不少公众关注的有独特价值的重大新闻,必将被门户网站转载,也附带将广告转载,扩大插播和附带广告的传播效应。美国新闻注册公司2010年给几百名记者配备Flip高清摄像机,并在记者视频新闻报道中插播广告,借助视频网站平台和相关网站转载传播,扩大广告效应。在两个半月内,记者拍摄新闻节目所带来的视频广告收益,就足以支付购买这些高清摄像机的高额成本④ 。

2.以“自由点播捆绑实惠”开展“付费收视”

“捆绑付费”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将优秀的电视节目、较便宜的语音通话业务、快捷的宽带服务打包处理,根据分享优秀节目套数的多寡、语音通话时长的优惠差异等,针对不同用户需要进行“分众传播”。因其一般收费远远低于现有宽带、语音通话、闭路电视服务分别收费的总和,以价格实惠、成本最小化优势吸引用户。

就中国而言,2010年国家政策助推“三网融合”,鼓励电信和广电相互进入,并适当向广电倾斜,广电将得以进入网络电话(VoIP)市场和宽带接入市场,提供三合一打包业务(Triple Play),即网络电视不仅仅提供TV视频类业务,还可以同时提供语音通话、网上信息浏览、即时消息聊天等电信和互联网业务,且可同步进行,实现在一个终端上多种业务的复合体验。因此,中国广播电视网站还可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创造性模仿境外先进经验,对用户进行“分众传播,捆绑收费”。

在西欧、美国、中国香港已有一些运营商成功开展这种捆绑付费业务,如法国的FREE和Neuf、意大利的Fastweb以及西班牙的Jazztel、美国的RTC公司,其中最典型的是意大利的FastWeb公司。该公司在1999年9月成立之初,并没有传统电信网络和客户资源,为了争抢宽带用户,FastWeb公司非常注重通过宽带内容吸引客户。该公司在意大利率先通过光纤网络和先进的IP技术,为企业和住宅客户提供多种业务,包括语音业务、互联网业务、数据业务、视频业务等三合一服务(Triple Play),通过这些业务的灵活打包、组合消费,而且价格与当地电话服务供应商所制定的语音费率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力。FastWeb 设计了多种方式方便用户以最低的价格门槛获得IPTV业务,基本的月服务费用为20欧元,以低成本高回报的方式吸引新用户的不断加盟。到2005年底,FastWeb的互联网家庭用户达480万,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个用户平均收入)猛增至911欧元,雄居欧洲各国之首⑤ 。

在以独家内容资源吸引用户“自由点播”方面,业绩最突出的是中国香港电讯盈科公司(PCCW)。提前播放美国大片,同步独播重大体育赛事等是其吸引受众点播的撒手锏。香港PCCW独家签约ESPN、Starsports,以提供独家所有的体育节目,还与好莱坞电影公司合作提供美国大片,PCCW以内容为中心的运营策略正是网络电视运营的精髓,从而帮助其迅速吸引大量用户,并在2006年底开始实现赢利。2007年初PCCW更是以2亿美元的天价获得2007~2010年英超在香港地区的独家电视转播权,竞争的天平迅速倒向PCCW。截至2005年底,电讯盈科的网络电视用户数已超越50万,市场占有率达39%,而服务渗透率则达到了全港家庭用户数的25%,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商用IPTV系统⑥ 。

3.以强大的公信力开展“渠道营销”

在受众方面,团购等“渠道营销”能满足受众成本最小化需求。根据经济学领域“理性经济人”理论,除针对一些特殊人际关系外,理性经济人在同等情况下都尽可能追求成本最小化,个人利益最大化,节省成本的不懈追求,使一些打折和团购信息在网民中非常走俏。但在一般网站团购,很多网民非常担忧信誉问题,而广电网站,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支撑,相对就更可信更放心。除渠道公信力外,还有广电网站和本土受众广泛联系的公共关系资源,都是开展团购等渠道营销实现盈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全国性门户网站难以企及的核心竞争优势。

网络团购等“渠道营销”,在美国、日本、韩国大获成功。我国网络购物、电视购物也正呈现新的发展势头,但广播电视网站却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独家资源,实现网台联动立体营销,将广播电视购物与网络购物紧密结合,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浪费。在全国上百家广播电视台运营的广播购物与电视购物公司中,仅有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与湖南卫视旗下的快乐购物、中央电视台的中视购物、上海文广集团的东方购物、江苏卫视的好享购物等极少数几家购物频道在网络购物中展现风姿。

其中最典型的,是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与湖南卫视共同注册成立的快乐购物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快乐购),它创新性地复制了国外已比较成熟的电视家庭购物盈利模式,通过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的方法,在短短两年中,将“连锁店”开到南京、扬州、广州、宁波等20余个城市。与此同时,快乐购还积极寻求多媒体立体合作,构建多通路家庭购物平台作为其通路的重要补充。2006年6月6日,快乐购网站happigo.com上线运营,快乐购网站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并提供平台和与消费者、商户进行沟通交流。另外2008年1月2日快乐购会员专刊《mygo》新鲜出炉,由此快乐购以跨区域连锁和电视直播为主要特色的多媒体家庭购物网络渐成规模,凭借“媒体零售”和“零售媒体”的杂交优势一鸣惊人。2007年湖南广电新兴家庭购物频道快乐购仅成立一年就创造了1个亿的销售业绩。

4. 以强大的号召力开展“活动营销”

广电网站完全可以利用传统广电强大的活动号召力,贴近受众兴趣,突出受众关联,开展活动营销。按照美国学者唐?舒尔茨提出的4R营销理论,随着市场的发展,传媒需要从更高层次上,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传媒与受众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的主动性关系。因此不管是公益性活动和商业性活动营销,只要与受众的利益、声誉、兴趣产生关联(Relevance),和受众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兴趣产生关系(Relationship),能得到参与的快感、利益的回报、主张的表达、形象的公众呈现、知名度提高等回报(Reward),就能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或引起受众积极的反应(Reaction)。大量受众通过广电网站互动或手机短信投票等方式积极参与,聚集受众注意力就具备商业开发的潜力,就可激起商家冠名广告的兴趣,为广电网站创造良好的盈利契机。

广电网站的活动营销分为公益活动营销和商业活动营销。在公益活动方面,重庆市在 “争光贡献奖”评选、“十大杰出青年”评比、“ 十大女杰”评比等活动中,通过广播电视及其网站宣传,并将其网站作为入口,供网民充值投票,网民也可通过手机短信评选。广电网站在方便网民互动评选的同时,自身知名度得到提升,并实现了广电网站及广电集团的整体盈利。

在商业活动营销方面,广电网站可借鉴创意网站“猪八戒网”的经验。该网针对广电网站有广告欲望,受众有参与创意体验的需求,提出系列广电网站广告语创意征集活动。该网与电视台合作,不仅能授予参与者亮相电视台的机会,而且对最佳创意语制作者以颇有吸引力的奖金,与受众利益、声誉产生关联,调动起受众参与的积极性。该网与河南电视台合作的一期节目“创意时代”,就有不少网民提供很有创意的广电网站产品广告语,获得评委和广大观众的好评,也得到不少广电网站的资金回馈。

注释:

① 曾静平:《中国广播电视网站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8期

② 李振勇:《商道逻辑成功盈利模式设计指南》,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年版

③ 李铁成:《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和Hulu的比较研究》,《当代电影》2009年第5期

④ Stop Leaving Money On the Table“Editor &Publisher” Sep 2010, Issue9

⑤ 黄海龙:《FastWeb宽带运营成功之道》,《华为技术》2005年第7期

第7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实证模型与研究变量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本文设定如下回归模型:(1)式中,α为需要检验研究假设的待估系数,C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其余相关变量具体解释为: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DA)指利用Jones修正模型(Dechow,1995)估计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具体为:DA=TA/A-NDA=(NI-CFO)/A-NDA(2)(2)式中,TA为当年度的应计利润值,由当年度净利润(NI)与当年度经营活动现金净值(CFO)的差值求得,并由上年度资产总额(A)进行平滑调整,NDA为本年度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值,需通过下式计算求得:NDA=β1(REV-REC)/A+β2PPE/A+β3/A(3)(3)式中,REV为本年度与上年度营业收入变动值,REC为本年度与上年度应收账款变动值,PPE为本年度固定资产净值,而β为变量待估系数,为求得β具体数值,需要构建以下回归估计模型:TA/A=γ1(REV-REC)/A+γ2PPE/A+γ3/A+ε(4)通过(4)式求得的γ估计值即为(3)式中的β具体数值。解释变量:社会责任(CSR)参考肖作平与杨娇(2011)构建的社会责任指数衡量:CSR=a1政府贡献率(X1)+a2员工贡献率(X2)+a3股东贡献率(X3)+a4债权人贡献率(X4)+a5供应商贡献率(X5)+a6客户贡献率(X6)(5)在(5)式中,X1=(支付的各项税费-受到的税费返还)/经营现金流入值,X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营业收入,X3=应付股利/营业收入,X4=财务费用/营业收入,X5=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现金流出值,X6=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而a为各利益相关者指标的权重,借鉴沈洪涛(2005)的研究结果,a1=0.0053,a2=0.0117,a3=0.4637,a4=0.2516,a5=0.1138,a6=0.1539。控制变量:总资产(Size)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当年度总资产衡量,并对其取自然对数;盈余操纵(ROE)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当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的虚拟变量,若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或位于6%-7%之间,则ROE=1,否则ROE=0;资产负债率(Debt)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当年度总负债与总资产比值衡量。

(二)数据选择创业板上市公司于2009年正式上市,同时考虑到变量指标需要利用上年度数据,因此本文样本年度选择为2010-2012年,并剔除样本期间缺失数据的样本,最终得到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462个样本。

二、实证检验结果

(一)统计分析表1列出样本年度内创业板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社会责任程度为0.184,而且各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较为平均,3年的CSR均值分别为0.179、0.189以及0.183,并未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但2012年较2011年却出现了降低。同时也发现,不同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的差距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差距逐年扩大,这说明创业板不同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投入不同,这与不同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业务、企业发展理念及企业实际经营能力存在差异是相关的。表2列出样本年度内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基本状况与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存在不同,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较大的波动状况。总体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正向的盈余操弄状况,平均盈余管理程度为0.008,这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并不算高,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并不存在相对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但2010年与2012年盈余管理程度均为负值,仅2011年盈余管理行为为正值,这说明不同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波动程度。另外,不同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大最小值间差异较大,盈余管理程度最大值达到0.368,而最小值为0.210,这说明不同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异较大,不仅盈余管理方向存在差异,而且操弄盈余管理的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表3列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DA均值为0.008,样本年度内创业板公司呈现正的盈余管理趋势,但不同的创业板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方向均有较大差异。解释变量CSR均值为0.184,样本年度内创业板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较好,但同样不同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而在控制变量中,变量ln(Size)均值为20.817,表明创业板公司资产规模均值约为10.983亿元,创业板公司规模相对主板公司要小;变量ROE均值为0.104,表明样本内约有一成左右的创业板公司的ROE为负值或在6%-7%之间,更多的创业板公司并没有主动操弄盈余管理的动向;变量Debt均值为0.194,表明创业板公司的负债总额约占资产总额的不到两成,创业板公司资产负债率并不高。

(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4列出了主要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检验结果表明,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均较小,基本都在0.30以下,这就说明在本文实证模型中的变量间共线性问题较小,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认为后文实证结果是可信的。

(三)回归结果利用(1)式及样本数据,得到实证检验结果为(6)式,本文实证检验软件为EViews7.0。从(6)式的实证结果来看,首先整个回归结果的调整R2值为0.071,虽然该值并不高,但是在公司金融的研究中,通常调整R2值需要结合F统计量共同检验,并不能单纯地看调整R2值大小,而F统计量是可以通过常规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就说明整个实证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实证结果可信。具体到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解释变量CSR与被解释变量DA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负相关关系是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这就意味着创业板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会在短期的盈余管理行为与长期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之间,选择更加适合长期发展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会更加重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而较低程度的进行盈余管理操弄。也可以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履行社会责任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更好的责任心,会为股东、为证券市场、为市场普通投资者负责,并不会高程度地操弄盈余管理。而在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中,控制变量ln(Size)与被解释变量DA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就越大。这说明资产规模越大,创业板上市公司更有可能操纵盈余管理;控制变量ROE与被解释变量DA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或处于6%-7%之间时,也就是说具有盈余管理迹象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操弄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增加;控制变量Debt与被解释变量DA间同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负债压力越大,操弄盈余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

(四)稳健性检验为证明研究结论并非是因特殊样本而得到的,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考虑到样本中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极端值进行剔除后进行回归检验;其次,考虑到被解释变量,即盈余管理变量的测度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Jones原始模型计算被解释变量DA后进行回归检验;最后,考虑到影响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即可加入的控制变量很多,本文继续加入如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大股东持股数量等控制变量后进行回归检验。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与前文实证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研究结论并非是由特殊样本而得到的,即研究结论是稳健可信的。

三、研究结论

第8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部长 冯宜鹏

近期,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安排中层干部对《海尔人事巨变》的文章进行学习,本人结合自身工作业务特点,深有感触:创新规划发展思维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持续市场对接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持续深化改革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常态工作;人事薪酬改革是激发员工创造力和工作激情的有效措施。具体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破解亏损不利局面

目前,国内钢铁行业进入全面亏损的不利局面,酒钢更是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因此,酒钢必须从战略高度,全面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战略规划、人事薪酬、生产营销、产品创新、采购模式、项目建设等方面改革内容,增强企业运营和适应市场灵活性,创新性激发全体员工创造力和工作激情,群策群力发动全体员工倒逼市场,生产市场需求和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才是深挖潜力和扭亏为盈的当务之急,也是企业求生图存、减亏止损的有力手段。

2.加快人事薪酬改革,全员推广以效定薪

海尔人事巨变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人的思维理念创新转变,使用工机制、薪酬机制和产品创新机制有效融合,最大程度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酒钢各个产业板块必须以市场竞争力和产品效益为依托,大力推广"工资能升能降,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员竞争上岗,全员创新产品,全员挖潜增效,全体岗位员工人人身上有指标,指标直接挂靠工作效益,为集团公司整体止亏和实现盈利贡献智慧。

3.创新产品研发模式,提高产品成本竞争力

海尔人事巨变改革的产品理念就是开发适销对路有市场成本优势的产品,海尔"人单合一"商业开发模式对我们酒钢启发很大,这是相关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酒钢经过"十二五"发展已经形成钢铁、有色、能源、化工、循环经济、机械制造、葡萄酒、焊材、乳品业等产业,酒钢应该全员推广市场对接产品开发模式,总体上对各个产业板块实施分散突围、化整为零,通过鼓励各个板块对产品进行评估、开发、退出等方式,最后只保留有市场竞争力产品,没有盈利能力产品给予一定时间帮扶期,寻找开发新的产品,最后还是没有盈利能力,只有出售资产、安置员工进行转行。

第9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风险投资;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创业板

利润操纵中小企业是指企业规模较小,产品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当前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研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水平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关注的一个投资热点之一就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英文为VentureCapital,简称为VC,主要指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经济业务,它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年,许多学者对VC业务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本文把存在VC业务的中小企业筛选出来,研究其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的问题,更有实际意义。IPO的中文含义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PublicOffering),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的融资门槛较低的优势,采用IPO融资方式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一个新兴的筹资渠道。中小企业由于天生存在的固有缺陷,例如资金薄弱、信誉程度低、经营水平不高、利润率低等,在IPO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操纵利润的倾向。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2013—2015年间存在风险投资业务的85家在深交所上市的创业板企业为样本,分析其盈余管理的行为。

一、相关文献回顾

Teoh在1998年研究企业盈余管理问题时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假如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那么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金额将会在以后年度转回,例如,公司IPO前体现的是正向的盈余管理,那么IPO后若干年,利润随着年限的增加普遍逐渐下跌甚至是亏损。在短期内,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利润的正值盈利能推动IPO后股价的上扬,更容易使企业顺利进行融资。但是,这种人为操作的正值盈利的方式不能持续很久,在不远的未来就会产生负值亏损。Aharony、Lee和Wong于2000年对H股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的利润“粉饰”现象进行研究,他们选取从1992年至1995年间的83家IPO的样本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总资产收益率中位数指标从IPO两年到IPO当年逐年上升,到了企业上市成功后,这个指标则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总资产收益率中位数指标的“抛物线”型态反映出企业存在着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他们认为的盈余管理模式与政企间的关系以及股票上市所在地密切相关。吴联生、王亚军于1995年通把业绩低于预定阈值公司筛选出来研究发现,有不少业绩低于阈值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资产处置、存货核算方法变更等手段可以使公司业绩大于阈值,分析出公司业绩与阀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种资产处理手段影响利润的方法在亏损企业和业绩下滑的企业中都存在,他们通过运用盈余分布法来估计盈余管理程度。杨丹在2004年研究上市的企业中发现中小企业获得IPO资格与否与其IPO后的收益存在正相关,IPO是企业上市“圈钱”的一个最大的目的,为企业做大做强注入“血液”,又可以快速提高企业声誉,达到“名利双收”且“急功近利”的目的。但是企业上市资格的获得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IPO企业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财务包装,勉强通过上市门槛。

二、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分类

盈余管理是指在企业在不违反监管法律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为了达到公司或个人的某种目的,公司的管理层利用相应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以改变企业的盈余时间分布。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容易误导外部相关利益者。从财务会计的角度上看,按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手段不同和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不同分类,盈余管理分为两大类:(1)应计盈余管理,指的是企业在特定的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来调节会计报表的会计盈余的行为。突出表现在会计计量方面,例如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问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变问题、无形资产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划分问题等。(2)真实盈余管理,指企业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相关活动的发生时间,来调节对外报表的会计盈余的行为。例如企业操纵销售业绩、刻意安排存货在不同时段的生产数量、削减广告费用和研发费用等。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在利润操纵的手段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从研究者的角度,不管企业采取哪种盈余管理方式,他们都认为企业在IPO过程中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只是达到目的的不同操纵手段,都会在一定程度“粉饰”企业财务报表,提高股票价格,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信号传递动机。大型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目的也是一样的,它集中体现在追求股票的价格最高上。假如一个企业在IPO后其股票价格越高,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其折合成的企业资金规模就越大,体现的企业价值就越大。对于存在风险投资的中小企业,更加注重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良好的投资项目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确保更低的投资风险和高的回报率信号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在企业进行IPO后,更高更稳定的股票价格这一良好的信号传递给外部风险投资者和中小股东,越能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管理层千万百计通过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来赢取投资者的信任。(二)契约动机。在20世纪30年代就产生了契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是契约的结合体,各种角色都围绕着契约而存在。契约理论是研究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问题的特殊理论,特别是在当代,大部分的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互分离,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例如股东、管理层、债权人、员工和政府等,他们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各不相同,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这一理论一直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的核心。这些利益相关者都要求从企业的发展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如果企业进行IPO后多达到较高的股票价格,能提高公司声誉、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管理层薪酬水平等。(三)监管规避动机。在当前证券发行注册制还未正式实施的时点,核准制依然是公司上市的唯一入口。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上市条件有着严格的准入门槛:(1)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2)属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3)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可见企业要想达到上市的标准,必符合证券法对企业准入门槛的要求,达到市场准入门槛,满足监管需要,所以管理层想方设法利用盈余管理达到其目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交所正式启动,这些挂牌上市企业主要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科技、生物科技和节能减排的新兴企业,风险投资的比例较高,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比较大。为了给投资者增强信心,企业的管理者迫切需要推动股价的攀升以证明企业的发展实力,极力拉高股票的发行价格。我们对这种行为做出以下假设:H1:股票的发行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力度呈正相关。(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3—2015年间存在风险投资的85家上市公司在IPO前1年、IPO当年、IPO后1年连续的数据为盈余管理的研究对象,选取采用累计投标询价方法定价和上网定价相结合发行方式的IPO企业,对于有数据异常或缺失的企业通过海通证券交易软件进行补充,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样本数据进行Winsorize上下2%的缩尾处理,较为系统全面地检测IPO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在时间指标的确定上,本文设定T-1、T和T+1分别代表IPO前1年、IPO当年和IPO后1年。(三)盈余管理的度量。国外学者Guay、Kothari和Watts在1996年经过研究证实修正的琼斯模型能可靠的估计盈余管理力度。此模型也在我国的股票市场研究中一直使用,能准确地分析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四)检验方法。首先用Excel软件处理85家存在风险投资业务的样本数据,然后参照国外学者Guay、Kothari和Watts采用的修正琼斯模型,选取营业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和资产总额指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表3实证检验得出:(1)R=0.823,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模型效果是显著的。(2)R方=0.691,拟合优度比较高,说明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效果显著。(3)F值为228.701,模型效果显著。(4)Sig=0.001,可见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模型效果显著。通过表4实证检验可以看出,IPO企业的营业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和资产总额指标都IPO企业上市带来显著的影响。这些指标的变动反映企业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行为,证明了原假设:股票的发行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力度呈正相关。

五、研究结论

本文自行选取了2013—2015年间存在风险投资的85家上市公司在IPO前1年、IPO当年、IPO后1年连续3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重点考察了IPO企业的盈余指标及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企业的营业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和资产总额指标对发行定价的产生显著的影响。证明了原假设股票的发行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力度呈正相关。本文证实存在风险投资业务的IPO企业都实施了一定程度盈余管理行为,他们追逐的是发行定价最大化原则,在当前IPO上市监管比较严格、外部审计监管不断加强的形势下,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调节对外报表的行为比较困难,很难通过操纵应计盈余管理来提高利润。因此,企业选择应计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偏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达到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2)

[2]蔡春,李明,和辉.约束条件、IPO盈余管理方式与公司业绩[J].财经问题研究,2013(10)

[3]陈祥有.风险投资与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

[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