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金融危机前兆表现精选(九篇)

金融危机前兆表现

第1篇: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而随着2015年的到来,佳兆业不仅没有迎来新的转机,反而风波愈演愈烈:4亿贷款未还成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首例违约、金融机构纷纷要求查封资产、穆迪将佳兆业评级下调为负面、房源被锁蔓延至杭州等地……

佳兆业能否顶住资金压力,化解危机?佳兆业集团相关人士表示,暂无法回应,一切以集团公告为准。

生命人寿接管佳兆业

2014年12月10日晚,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兆业)公告表示,佳兆业董事会主席郭英成因健康理由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职务,调任将于12月31日生效。执行董事郭英智调任为非执行董事。

与此同时,现任生命人寿主要股东深圳富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叶列理被委任为董事会联,担任生命保险资产管理副总的雷富贵为佳兆业的执行董事。至此,生命人寿替代郭氏家族全面接管佳兆业。

而在一系列董事会管理层变故背后,被坊间认为这或与今年10月深圳市委原常委蒋尊玉涉嫌违纪落马有关。蒋曾调任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先后担任房地产市场处任副处长、处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局龙岗分局局长等职。

10月13日,担任深圳政法委书记的蒋尊玉涉嫌严重违纪落马。此后一度传出佳兆业主席郭英成卷入该案而被官方扣查,尽管佳兆业公司第一时间公告澄清消息毫无根据,但此后郭英成并未在公开场合露面。

佳兆业是深圳本土家族房企,由郭英成、郭英智、郭俊伟三兄弟于1999年成立。由于擅长运作旧改项目被称之为旧改专业户。郭氏兄弟曾几次登上百富榜,但十分低调。

今年以来,生命人寿先后多次增持佳兆业,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增持不是在二级市场上举牌,而是直接从大股东郭氏家族手中接盘。

协纵国际集团创始合伙人黄立冲表示,近期佳兆业实际控制人家族受不利传闻困扰,此时引进一个“金主”有利于公司经营稳定,而生命人寿的资金相当充裕,可以帮助佳兆业渡过难关。

生命人寿全面上位后,佳兆业再逢人事变动。12月28日晚,该公司公告宣布,其首席财务官张鸿光及集团执行董事兼董事会副主席谭礼宁双双辞任在集团内所有职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轮人事变动或是郭氏家族退出佳兆业经营控制权的一个后续。相关人士分析称,两位高管的辞任或与生命人寿持续增持佳兆业股份,并进入经营层有关。“一方面或许要给生命人寿的团队留出更多的空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降低郭英成因牵涉深圳落马高官而为企业带来的风险。”

房源被控风波蔓延

去年11月,佳兆业集团位于深圳的3个楼盘共计2000多套单位被锁定。深圳市规土委网站显示,佳兆业旗下旧改楼盘佳兆业中央广场一期和三期,佳兆业悦峰、佳兆业龙岗大道1号(新都汇家园)三个工程,除已签预售合同和备案的房源之外,均显示“管理局锁定”,数量高达1300多套。同时位于大鹏新区的深圳佳兆业大鹏假日广场也遭遇锁定,整体锁定房源高达2000套。

参照公司2014年上半年销售情况来看,珠三角是其重要销售区域。若深圳房源合约销售均价以2万元/平米售价,一套房间100平米面积来测算,上述2000套房源货值恐超40亿元。

资金充裕的生命人寿入主后,佳兆业本以为能松一口气,却不想其合作方因担心信托违约,一纸诉讼再度令佳兆业旗下楼盘房源被锁。

1月15日,记者在杭州房管局主办的“杭州透明售房网”上看到,位于杭州五常区的佳兆业西溪璞园项目,共计749套、7.95万平米的房源状态全部为标注红色的“限制房产”。

与深圳被锁楼盘不同,此次杭州房源被锁是因为项目的合作方爱建股份提出冻结资金。1月12日,爱建股份披露,向佳兆业提讼,因爱建信托在去年3月向佳兆业西溪璞园发放了6.5亿元的贷款,佳兆业以项目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而佳兆业目前面临“重大不利情形”,已构成“重大违约”,要求佳兆业提前归还贷款、利息,以及违约金。

据悉,西溪璞园已获批了销售证,如果一切顺利将开盘销售,而这笔信托将在2年后偿还,如今由于项目被封,引发杭州顾客疑虑。

然而,这场风波还在蔓延。

1月21日,记者在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主办的“广州阳光家缘网”上看到,佳兆业城市广场、佳兆业天御的房源显示已被“查封”,两个项目被查封的房源数量近700套。其中,佳兆业天御(登记名为佳兆业天裕园)约300套被查封,涉住宅单位280套。

另据媒体消息,位于惠州的佳兆业东江新城也一并被查封。后又传出辽宁一家地方法院冻结了佳兆业在大连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等消息。

开发项目接连被查,超过3500套房源被锁,佳兆业面临的政治和政策风险,直接转化为资金风险。

2014年上半年,佳兆业的负债情况可用“健康”来形容,手握现金高达百亿元。2014年1-11月,佳兆业的销售金额超过270亿元,业界预料其可完成全年目标300亿元。但随后情势急转直下。“佳兆业资金链彻底断裂的风险正逐渐加大。”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如是说。

墙倒众人推

去年12月一个月内,该公司已经在香港证交所三次停牌,股价暴跌约50%,单月跌幅创最高纪录。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将佳兆业的信用评级由B1降至B3。

此外,由于未能偿还4亿港元汇丰提供的融资贷款,佳兆业成为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首例违约。佳兆业方面称,这是董事会主席郭英成辞职触发的强制性提前还款,此次违约可能导致有关贷款融资、债券、股本证券的交叉违约。

雪上加霜的是,原本以12亿元价格出让给万科的上海清湾项目交易也宣告终止。海通证券在1月14日的一份报告中表示,这或预示着短期内类似的卖项目“断臂求生”行为也将难以成行,靠出售现有资产缓解流动性压力的可能性大降。

“金融机构怕佳兆业破产清算,就跳出来要冻结资产。这对佳兆业来说十分危险,因为这会带来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北京一个信托经理告诉记者,该公司如今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局。

据媒体报道,除了爱建信托外,中铁信托、兴业信托及21家银行都正在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查封佳兆业在珠海、大连、湖南、惠州、苏州、上海等地的相关资产。

20余家金融机构竞相加入讨债行列,佳兆业债务危机似乎很好地诠释了“墙倒众人推”。然而,这可能并非事情的全部真相。愈演愈烈的危机背后,似乎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据第一财经日报消息,在向法院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之前,部分金融机构曾与佳兆业进行过沟通,且双方达成了谅解。金融机构与佳兆业的关系,亦未完全破裂。部分银行虽然停止向佳兆业输血,但并未通过抽贷等方式“抽血”。而查封佳兆业资产的目的也是未雨绸缪。

此外,该公司也展开了一系列对外活动,以求稳定投资者预期。华泰证券在1月12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佳兆业的整体负债水平并未过于激进,预计佳兆业事件最终将会得到妥善解决,目前公司债券出现“诱人的投资机会”,但最终的解决方案现在仍旧难以猜测。

前景不明

在多家投行机构看来,佳兆业多地被锁房源何时能解封,目前仍缺乏可预见性,这必然会影响公司销售、导致资金的压力。

据佳兆业2014年中期报告显示,有多笔债务将在2015年偿还,其中一年期的债务达到60亿元,而不受限制的现金为93.8亿元。

标普认为佳兆业集团深圳若干个项目被政府限制销售后,2015年销售前景和融资能力、流动性状况恐会明显恶化;此外政府对其相关审批的暂停将拖延该公司深圳的项目建设和开发,以及未来的拿地行为,影响或将在长期内拖累该公司的增长,削弱其流动性。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分析认为,佳兆业在深圳市场的项目对其销售至关重要,在佳兆业集团的房地产销售构成中,一线城市深圳的项目利润率最高。

“这无疑将影响2015年佳兆业资金回款。”张宏伟认为,从另一个方面看,政府对上市公司大规模锁定房源,容易引发消费者担忧和恐慌,对佳兆业的品牌影响颇大。

第2篇: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信心:源于展会立于展会

未来一季度,纺织行业经济下行或成定局。杨兆华告诉记者,从2008年9、10月份起,一些企业订单大幅下降的情况已出现,2009年上半年这种情况将加剧。2009年上半年将是我国纺织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市场需求减少,消费档次下降,将给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严峻挑战。

比市场形势严峻更可怕的是信心受挫。然而,即将于3月29日~3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下称面料展)的招展情况,却让人们看到了信心。据杨兆华介绍,今年面料展、纱线展的招展情况基本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从现在报名的情况来看,展会规模没有缩小,与去年48000平方米的规模基本持平,有些老展商还扩大了展出面积。

杨兆华分析说,在行业调整的过程中,一些小企业由于没有及时完成技术改造,跟不上现在的市场形势,以至无法参与竞争。那些提前进行技术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完善内部管理的企业则迎来了发展机遇。市场有限的订单将逐渐集中到大企业手中,有的大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年底。比如,杜邦、兰精等有原创性纤维产品的企业,业务依旧呈现高速增长势头。这些国际顶级的纤维制造企业仍将出现在本届春季面料展上。透过招展情况,杨兆华认为。“大企业加快扩张、小企业退出竞争”的格局将在今年的展览会上得以充分体现。他同时指出,实力企业的扩展亮相将鼓舞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多的企业也可通过展览会获得优秀企业应对危机的思路和方法,重塑发展信心。

谋变:危机下的展览会使命

依托行业协会办展背景,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品牌展览会。在受到金融危机、行业调整下行叠加影响的特殊历史时期,纺织贸促会也积极调整办展思路,从招展、服务等各方面创新,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引导企业技术升级。

在杨兆华看来,市场开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国内市场的开拓。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将引导企业开拓东南亚、北非、拉美等新兴市场。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欧美纺织服装订单大幅下降,而且这种下降趋势2009年上半年不一定能好转。在这种情况下,再下大力开拓欧美市场只能事倍功半。而近期,东南亚、北非、拉丁美洲对中国面料呈现很大的需求。

据海关统计,2008年1~9月,我国面料出口金额达235.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35%,其中亚洲是我国面料出口主要市场,出口额14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1%,占对全球出口额的60%;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38%和34%。基于这种市场动向,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将加大对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客商的邀请力度,从而为参展的面料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更多机会。

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引导以做外贸为主的纺织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方面,纺织贸促会将大力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联动。据杨兆华介绍,今年纺织贸促会将有意识地把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几个专业展会集中在同一城市的同一时期举行,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今年的面料展。纺织贸促会将加大服装企业买手的邀请力度,并积极促进服装企业买手参与到面料开发中来;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让供需双方在新技术、新纤维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杨兆华表示,只有打通产业链联动交流的平台,才能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落到实处。

第3篇: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融资;中小企业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但是,中小企业的地位与其融资水平并不相称。即便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由于自身资产性质、运行机制也受到诸多局限,从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而在我国,中小企业除上述原因外,由于国内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当前所处的特殊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融资困难,包括一些对其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因此,从风险理论的角度考察,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大量复杂多变的风险因素。

二、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任何融资行为都有可能带来风险。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在融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各种风险。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一)国家经济政策所导致的融资风险

一般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极不稳定,一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它的生产经营、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根据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变化做出敏锐的反应和及时调整,将会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国家的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风险都较大,如果企业经营得不到正常的资金供给,企业就难以为继。又如,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市场上资金的供应减少,受此影响,中小企业通过市场来筹集资金的风险增大。要么筹集不到资金,要么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数量减少,直接影响了企业资金链连续性,并进一步增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的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对外界经济环境的依存性较大,因而中小企业除对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外,国家经济制度安排,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也将增大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那些经营不佳或销售渠道不畅,或竞争实力不够或难以实行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的中小企业往往首先受到市场的冲击。而经营风险的增大又使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更难满足市场融资的条件,融资更加困难。

(三)管理水平低下所导致的融资风险

管理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管理观念落后,内部管理基础工作缺乏和管理环节薄弱,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够,产品研制的技术力量有限,对市场的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等。由于管理上的种种缺陷,致使中小企业的后劲不足。高开业率和高废业率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从而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非常谨慎。在我国,中小企业5年淘汰率近70%,约30%左右的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仅有三成左右具有成长潜能,七成左右发展能力很弱,能够生存十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1%。因此,中小企业无论是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会面临诸多融资障碍,融资风险往往很大。

(四)信用危机所导致的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信用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有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财务做假账、资本空壳、核算混乱,有的中小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恶意偷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形象。相对于大企业的很多信息的公开化和容易以极低的成本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很难通过一般渠道获得,因此,银行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或投资人要向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就不得不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这一方面加大了银行或投资人贷款和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也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识别

(一)融资风险“潜伏期”识别

融资风险“潜伏期”的警兆是指建立在大量资料分析基础上的反映融资风险大小以及是否带来财务危机的先兆。这个信息资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信息;二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市场所处行业的信息。潜伏期的融资风险主要是企业对融资活动的控制风险,主要反映企业是否可以融到资和是否正确融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中除了内源融资以外,在外源融资中,债权融资仍占主要地位,因此对其融资风险的预警中债权融资风险要特别关注。从融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控制角度综合分析,将潜伏期警兆分为:外部融资市场的成熟度不高;融资主体自由度不高;不进行融资方式分析;不关注资金成本;融资活动不符合融资的优序排列;企业同期平均资产收益率略低于债务资金成本率。

(二)融资风险“发作期”识别

“发作期”融资风险的警兆一般呈现出景气警兆的特征,即反映财务景气的程度和状况。这可分为财务警兆与管理警兆两方面:

1、财务警兆包括:(1)资不抵债,这意味着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偿债危机,有被清算重组、变卖资产的可能。(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这表明企业获利能力的原动力出现故障,没有新经济来源以抵消资金成本。(3)存在大额的逾期利润。这表明股权融资面临巨大风险,无法保障资本投入者的投资回报。(4)信用等级下降,这是偿债能力下降的必然结果。(5)融资活动受到严重阻碍,面对好的项目,无法获得外部资金支持。

2、经营管理警兆包括:(1)主营产品核心竞争力下降,属夕阳产业产品,这表明企业的盈利严重下降,并且没有发展前景。(2)管理混乱,人力资源短缺,这表明经营业务不景气,难以得到内外部人员的认可。

(三)融资风险“恶化期”识别

恶化期的警兆表现是发作期的警兆未能得到控制,融资风险进一步转化为企业财务危机或者财务危机的结果。其表现如下:

1、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如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大大超过100%,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数等。

2、已经不具备偿债能力,即不仅无法偿还借款,并且得不到债权方的展期许可,很可能会被借款人接管企业或进行清算。

3、企业出现非季节性的异常的停工、停产现象,这是企业破产的先兆。

四、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

(一)从财务分析入手,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中小企业限于其人员素质问题,财务分析的能力较差。因此,为防范融资风险,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资金运作人员就应加强日常财务分析。

1、资金周转表分析法。为了提高企业的资金清偿能力,就要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这一方法就是通过制订“资金周转表”使企业关注对资金周转的计划,经常检查结转下月额对总收入的比率、销售额对付款票据兑现额的比率,短期内应负担的融资成本以及考虑资金周转等问题,促进企业预算管理,保证企业的资金清偿能力,降低融资风险。

2、定期财务法。与企业融资风险有关的主要就是指杜邦财务分析法,这是一个经典且实用性很强的财务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是一层进一层分析,适宜于由“症状”探寻“病根”的过程。一般而言,警情预报都是较综合的指标,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就是把这样一项综合指标发生升降的原因具体化,为采取措施指明方向。一般杜邦分析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综合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鉴于现金流量分析的重要性,还可以使用现金流量分析的“杜邦”系统。

(二)从企业管理入手,加强企业投资融资项目的审核与管理

1、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在设计组织结构时,既要职责明确,还要建立经济业务处理的分工和审核制度,特别是严格规范财务工作体系。

2、对每一个资金运作项目都应有科学的严谨的可行性评价,不能盲目投资,也不能盲目融资,虽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现状,但具体到个别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应从个体实际出发,越是困难的企业面对融资时越要谨慎,关注融资成本、融资顺序与融资方式。

3、加强企业信用管理,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非常欠缺的方面,完善财务工作中对偿债工作的监督与控制,健全各类融资活动的后续跟踪管理。

4、建立并实施融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于企业融资风险的预警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分析与加工等程序应该是时时进行的,因此要求企业具备一套比较完善管理机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人员不多,资金实力不雄厚,考虑到预警的成本问题完全可以不设专门的职能部门来执行预警系统。只需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赋予每一个员工实时收集信息、传递信息的责任,然后由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兼任预警机构人员。

(三)从融资方式入手,加强企业发展各阶段的融资渠道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信用水平、社会认可的程度等不同,需要不同的金融市场来帮助企业融集资金。

1、在创业阶段,在企业资金来源的问题上,科研人员、创业人员等私人资本的资金已经不够,资金的需求逐渐转向风险资本,此时,创业者也可能会请求银行给予贷款,但可能性较小即使能得到此类贷款,也大都是短期借款,且数额不大,同时,此阶段由于企业的获利能力较差,如果所借得短期贷款过多,其负债率越高,利息负担越重,资本结构就会越不合理,严重的可能产生财务危机。该阶段需要的是长期资本,换言之,企业需将股权出售。所以创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是股权融资,最优融资策略是吸引风险投资。

2、在成长阶段,这时由于中小企业已经度过生存难关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已基本明朗,企业形象、产品品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社会各界投资者对其投资已产生诱惑力。该阶段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相结合,此阶段企业的成长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自我积累、风险资本和借贷资金。

3、在成熟阶段,企业的最优融资策略是债务融资,此时,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追求稳健经营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从事货币经营的特殊企业,需要扩大客户群,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当中小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由于企业经营业绩稳定,资产收益率高,资产规模较大,可抵押的资产越来越多,此时,银行也愿意为进入该阶段的中小企业贷款。因此,该阶段当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较大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成为企业资产的主要来源。

对于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增发新股、新股配售等方式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黄安平,卢方卫.企业的整合风险管理要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4(6).

2、陈子彤.论中小企业成长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4(7).

3、鲁德银.风险管理:为中小企业稳健成长保驾护航[J].经济师,2002(3).

4、马国芬.略论企业融资的风险防控[J].价格月刊,2006(7).

第4篇: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财务预警

财务危机也称为财务困境、财务失败,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由于企业对财务风险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走向破产、倒闭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有效防范财务危机成为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目前,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有财务风险,就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危机。决策失误导致财务危机的表现主要有:(1)投资方案失误。不少投资方案投资前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方案实施后,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2)追求高速。企业飞速发展时,经营者头脑容易发热。速度过快,会使企业永远处于资金短缺之中,还会造成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3)盲目铺摊。多元化的好处,是通过企业业务组合,分散经营风险。但是对于不相关多元化,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会减少。(4)贪大求全。兼并是扩大规模、快速成长的捷径。但兼并需要条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除了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选择、企业价值的评估和谈判、交易达成后要素重整等,步步是关键。(5)急功近利。有些企业经营者太急功近利了。企业竞争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一场永无止境地的马拉松。没有长远规划,只考虑眼前蝇头小利,企业就会在永无休止的竞争中迷失方向。

(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我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五)资本结构不合理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第二类是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有可能会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这种情况出现。

二、防范财务危机的对策

针对上述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防范财务危机。

(一)善于利用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长期财务经营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出现的许多先期预兆。

1.财务结构明显恶化。财务结构恶化的征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2)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3)生产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4)支出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这四个不合理在形成过程中是渐进的,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就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发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先期征兆。

2.企业信誉不断降低。企业信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理财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一旦信誉受损,企业的筹资、融资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关联企业间经济往来、信誉结算就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当企业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有了先兆。

3.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4.经济效益严重滑坡。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5.关联企业趋于倒闭。因经营管理和竞争的需要,关联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关联企业发生危机有可能波及到本企业。故一旦发现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或苗头性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二)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监测预警系统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有两种方法,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1.定量分析法:分为两种模式,即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

(1)单变量模型,它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来预测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式。根据财务预警指标选择的原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财务预警指标:1)偿债能力。从偿债能力上来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是极为重要的。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丧失现金流上的支付能力,反映为资产的变现力差,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即现金净流量为负值。一般包括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2)获利能力。盈利是企业偿债和信用的保障,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企业只有经营前景和盈利能力良好,才会远离财务危机。主要指标有: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3)发展能力。反映企业积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指标越大,反映企业资本越充实和越壮大,财务危机越不易发生。这方面的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2)多变量模型。它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式。目前国外实践中影响较大、较为有效的多变量预测模型是1968年美国学者奥特曼(Altiman)创立的Z指标模型。但奥特曼的Z指标模型在指标选择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未考虑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财务危机的有效变量,也没有体现

出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量如利息率、失业率等,影响了预测的准确性。另外,考虑到我国和西方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相关法律也不健全,所以奥特曼的Z指标模型不适合我国国情,不能简单机械地在我国运用。不过可以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与文化环境对之加以改进。

2.定性分析法:由于一些难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也是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财务危机预警中除进行定量分析外,还应结合一些相关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以更好地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变化、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产生影响。(2)行业特征。行业不同,财务风险是不同的。(3)市场状况。企业的产品价格、技术、质量符合市场需求,对路热销或竞争对手少,风险就小。反之,风险就大。(4)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经营品种单一,经营范围狭窄,一旦市场情况有变,企业难以适应,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大。(5)企业管理水平。缺乏管理经验、管理素质低下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三)正确把握负债经营的度是防止财务危机的关键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考虑负债经营的度是企业防止发生财务危机的关键。企业财务部门在把握负债度上,首先,要注意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在达到临界点之前,加大负债将会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其次,要注重筹资结构,按筹资方式不同可将筹资划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这一环节上要对两者安排合适的比例,负债水平要适当,不能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再次,要合理安排债务偿还的时间和额度,力求债务偿还平稳,防止还款过于集中,造成无法支付到期债务。

(四)注重企业的核心业务

如果企业的经营者过分注重融资、并购,而忽视企业的核心业务开拓,那么,财务风险增加就成为必然。一般情况下,企业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资金链连续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立命之本。因此,企业首先要注重企业的核心业务,不可为融资、并购等影响了核心业务的正常经营。

(五)控制资金的回收风险

这主要是指存货的周转和应收账款的回收,企业如果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数额大,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及《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大量的存货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跌价需计提跌价准备,应收账款应计提坏账准备,这些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库存,促进产品的销售;规范结算秩序,加快货款回笼,加速资金周转;加大清欠力度,减少坏账损失;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产营运能力;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资金回笼方案,防止因资金流通不畅形成财务风险。

(六)加强投资活动的风险管理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一定要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企业要善于利用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建立长期财务监测预警系统,注重企业的核心业务,控制资金的回收风险,加强投资风险管理,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J].金融科学,2000,(1).

[2]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0,(7).

[3]张明华.财务危机的诊断、预防及控制[J].财会月刊(B财苑),2003,(9).

[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第5篇: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所谓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财务危机的几个基本特征。

1、财务危机具有客观积累性。

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而非会计报表上某一时点上某一项目的失误。亦就是说,财务危机积累是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综合。例如,在筹投资决策方面,由于筹资渠道不畅通,不能保证投资计划顺利实施,以至投资效益不能如期实现,或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回收困难,或因筹资结构与投资结构配比不当,造成还款期过于集中;在生产方面,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形成亏损,或产品质量不达标,造成产品积压;在营销方面.由于市场定位不准,或促销手段落后或售后服务跟不上,以至产品滞销……,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量低于现金流出量,以至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了财务危机。

2、财务危机具有突发性。

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例如,某企业经营状况很好,但由于一个长期贸易伙伴在事先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倒闭,造成数额巨大的应收帐款不能预期收回,使企业陷入困境。在突变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那么,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3、财务危机具有多样性。

财务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多样化以及财务行为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首先,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危机影响。其次,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危机。再次,是受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活动环节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也都可能带来财务危机。

4、财务危机具有灾难性。

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例如,因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而引发的偿债能力不够问题,相对而言,在诸多危机种类中,是比较轻微、比较次要的,一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如通过协商,求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进行债务重组;或通过担保、资产抵押等形式借新债还旧帐。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破产,但企业也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增加资金成本或提高财务风险程度。至于破产,所给企业带来的毁灭性灾难那就更不用说了。

二、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长期财务经营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爆发前出现的许多先期预兆。

L、财务结构明显恶化。

财务结构恶化的征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这就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筹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二是偿债高峰过于集中或过早到来,造成偿债困难。②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这也会形成两个问题,一是投资回报率低,致使盈利能力减弱;二是变现困难,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③生产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这不仅会影响资金周转,而且也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不能及时变现,影响营运资金的正常周转;二是容易产生存货跌价和债权回收风险,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④支出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这四个木合理在形成过程中是渐进的,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就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发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先期征兆。

2、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企业信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理财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有了这种特殊性质的资源,企业就能顺利地从投资者或债权人那里获得项目和资金支持,就能顺利地从银行贷到款,就能顺利地把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等。一旦信誉受损,企业的筹资、融资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关联企业间经济往来、信誉结算就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当企业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有了先兆。

3、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

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如果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且盈利空间很大,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强。相反,如果企业的产品出现压库现象,造成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或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未变,但盈利空间却在明显缩小,则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减弱。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就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4、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在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5、关联企业趋于倒闭。

当前,由于企业经营方式中赊销业务的大量存在,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因此,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呆帐的准备,要时刻盯紧关联企业,特别要注意观察分析那些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售不旺、资金周转不畅、欠款长期不还的关联企业的

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或苗头性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三、财务危机的预防措施

笔者认为,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防范,除了要加强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外,还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监管机制。具体地说,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面临着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随时都要经受财务危机的考验,任何企业(即使是一个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任何时候均不可回避。而待问题暴露,危机暴发,损失也往往无可挽回。所以,对现代企业来说,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2、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由安全预警系统、创利预警系统、负债预警系统、营运预警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各子系统的财务因子和信息论的有关原理,本文将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设置如表1。

表1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所确定的预警界限都是一般性的。企业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经营性质以及财务环境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适当的预警临界值,并要以警兆指标为先导指标,实施动态管理。这样,才能在警兆指标发生异常时,及时报警,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把警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6篇: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1 财务危机的征兆

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它是企业长期财务经营矛盾的集中体现,从企业理财实践看,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会出现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

1.1 财务结构不断恶化

这是财务危机发生的显著征兆。突出表现为企业资本性投资膨胀,营运资金供应困难;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持续减弱;应收款项比重过大,债权回收风险不断提高;风险投资超过应有限度,投资回报日趋下降;费用性支出超常增长,企业积累能力迅速减弱等。财务结构恶化,容易导致财务经营崩溃,由财务危机导致经营危机。研究财务结构,主要通过财务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的分析,认真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不断寻找影响财务结构变化的蛛丝马迹,力求做到有备无患。

1.2 财务信誉持续降低

财务信誉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理财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务信誉,对企业筹资、信用结算、产品销售、原材料购进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旦财务信誉受到影响,出现信誉降低的局面,最直接的后果是筹资受到制约。资金筹措极为困难,股票市价跌落,经营资金减少,信誉结算无法施展。持续降低的财务信誉是企业财务危机的催化剂。

1.3 财务经营秩序混乱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管理基础十分脆弱;没有科学的财务经营机制,理财随意性极强;投资无度,回报率低,资产管理漏洞百出,企业浪费严重;盈利分配失衡,企业积累水平过低。

1.4 经营效益明显下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销售额下滑;二是销售额提高,利润未增,这往往是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有的企业过分关注销售,在销售策略上打价格战、打回扣战、打奖励战,对利润关注不够,结果劳而无功,资本不能增值,长期打下去,企业就会陷入绝境。三是连续多年出现亏损。连续多年经营亏损,必然吞蚀企业自有资金,也是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按国际上企业理财的实践,一个企业若连续亏损五年,经营未见好转,危机在所难免,应主动申请倒闭。

1.5 自有资金不足

一个企业,如果自有资金不足30%,说明正濒临界线,一个企业能够承受亏损的程度视企业的自有资金而定,如果自有资金充足,即使亏损一段时期,企业也能渡过难关;如果自有资金不足,则可立即陷入绝境。这是无争的事实。

1.6 受关联企业倒闭的牵连

财务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财务链,尤其是重要的关联企业,甚至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企业必须保持充足的“体力”应付不期而至的呆账。防患关联企业的倒闭而造成的财务危机。

2 财务危机的危害

财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使企业流动资金占用急剧上升,资金极度缺乏,无法周转;另一方面,由于可利用的资金相对减少,致使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生产,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财务危机的实质性危害可归纳如下:

2.1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由于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加之由此而带来的资金占用费和银行贷款利息逐年滚动上升,造成恶性循环,致使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生产经营严重受阻。

2.2 制约企业的发展后劲

由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出现潜亏挂账,虚盈实亏,甚至由于产生亏损无法形成积累。因此,也就无力进行更新改造或扩大生产规模。

2.3 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由于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将以危机为重,陷入一片混乱,致使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决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

2.4 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由于企业负债经营,效益严重滑坡,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经济收入。

2.5 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

由于企业效益不实,流动资金长期挂账无法周转,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取胜。

3 财务危机的预防手段

一个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家应在工作中表现出对风险问题的重视,在防范风险的过程中,除了自身要有过硬的技术和素质外,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正确的理财观念是强化企业体制所必备

财务管理有四大工作:其一为日常性、例行性的营运资金管理,其内容为现金、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负债之管理,使资金的周转与调度不致发生问题;其二为中长期资金筹措,即所谓的融资决策,其目的是为健全财务结构,维持资金来源的连续性,降低资金成本;其三为投资管理,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创造企业价值,能使连续经营;其四为前瞻性的财务规划与控制,规划企业的生存与成长。

3.2 企业要在技术、人事、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的配合

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都会在财务上体现为财务危机。要避免这些危机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目前,许多企业资不抵债,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技术落后、产品积压、冗员过多、管理不善等,投资的项目达不到预期收益,筹资成本往往高于收益率。所以,财务经理要力求使各部门的风险进行整合,做好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准备工作,最终使财务报告中的风险损失额降到最低。

3.3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筹措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券、发行股票等,在选择时,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充分考虑经营扛杆、财务杠杆、盈力能力及金融市场状况,选择使综合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第7篇: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香港上市公司融创中国公布,旗下全资附属公司作为买方与佳兆业的全资附属公司作为卖方已就向佳兆业集团收购四家目标公司的股权及债权各自订立收购协议,收购4家目标公司合计斥资约23.74亿元人民币。

这与之前的传闻不谋而合。早在几天前,有媒体报道融创团队十余人进驻佳兆业总部,对佳兆业进行产权和债务评估。融创中国的控制人孙宏斌也在新浪微博上“谁将收购佳兆业”的话题投票中投给了“融创”。

据悉,此次上海资产的收购只是“融创”全面接盘佳兆业实际控制人郭氏兄弟股份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消息。如果没有意外,深圳本土国资背景的房地产公司华侨城将收购佳兆业余下的资产。从上个月23日起,华侨城就因为“筹划重大事项”而停牌。

这个结果对于深圳佳兆业的准业主来说,不算是坏消息,他们一直担心自己的房子烂尾或者无法按时交房。现在看来,“接盘侠”已经到来。

之前,佳兆业的深圳业主们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维权,包括有1000多人去深圳的市民广场呼吁社会关注。从去年1月28日佳兆业在深圳的2000多套房源被锁开始,业主们的生活节奏就被打乱了。

关于佳兆业的坏消息接踵而至。12月3日,佳兆业停牌,公告“尚不清楚有关当局作出有关锁定之原因”。随后,有消息指出此番锁盘是因为佳兆业的实际控制人郭氏兄弟与原深圳龙岗区区委书记蒋尊玉的涉贪案有关。12月10日,佳兆业董事长郭英成因健康原因辞任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职务,郭氏家族全面退出管理层,股东之一的生命人寿增持佳兆业股份,并成为单一大股东。

但这一应对政治风险的调整并未改变局面。2014年12月21日,佳兆业公告称,该公司位于深圳的四处处于预售阶段的物业项目、三处已落成的物业项目未售单位以及三处持作出租或自用的物业均被锁定。此外,还有八个处于发展阶段的物业项目所必要的执照、许可证、批文、登记及备档的常规申请不获相关机构接纳。这意味着佳兆业在深圳的所有在售和未售物业都无法正常交易,这对主要业务集中于深圳的佳兆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而对于业主来说,这一切完全是意外。无论是从业务,还是财务,佳兆业尤其是深圳佳兆业都算得上是一个优质公司。在深圳,佳兆业是连续两年的销售冠军,很多业主购买佳兆业就是看中了其大开发商的背景。

佳兆业成立于1999年,2009年底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13年,佳兆业集团的销售额达239亿元,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稳居中国房地产公司的前二十强。在地产界,佳兆业以执行力强和销售灵活而著称,就在锁盘之后的2014年12月7日,佳兆业宣布2014年的前11个月,公司合约销售共计271.816亿元,已完成年目标的90%。

但锁盘改变了一切。2015年新年第一天,佳兆业未能偿还汇丰银行提供的4亿港元融资贷款,成为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首例违约。到了18日,已经有24家金融机构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

从锁盘第一天起,深圳规划和国土委员会就不断面对公众和媒体在法律程序上的质疑。按照深圳当局的解释,“锁定”是指房屋处于限制状态或开发商存在违规行为,而“锁定”佳兆业是接到了上级通知,至于锁定时间、锁定原因、有无文件下发等都不便透露。

当然,对于佳兆业来说,风险或许一直都在酝酿。作为深圳本地最有名的“旧改之王”,难免会跟官员走得太近。按照佳兆业2013年年报,公司在珠三角地区销售总金额为116.64亿元,其中旧城改造项目占比61.47%。直到现在,佳兆业还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握有好几处有待开发的旧改用地。这也使得佳兆业的资产成为各家地产公司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第8篇: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关键词:重大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操作风险

一、金融危机概述

所谓金融危机,是指起源于一国或一地区及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金融制度混乱,主要表现为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的超周期变化,其结果是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资金向最佳投资机会转移的渠道,从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金融危机往往与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但并未集中爆发的金融脆弱性紧密联系,二者通常被统称为金融不稳定。

从历次金融危机发生的表现形式看,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四大类: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混合型危机。

通常,货币危机是指对某种货币购买力或汇兑价值的投机性冲击导致货币币值的急剧下降,而当局为维护本币币值的行为又迅速地耗尽外储备。如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就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银行危机是指实际或潜在的银行运行障碍或违约导致银行中止其负债的内部转换,储户对银行丧失信心从而发生挤提,银行最终破产倒闭或需要政府提供大量援助。20世纪9O年代中期的13本和东南亚危机中的各个国家就曾发生大批金融机构的经营困境和破产倒闭。

资本市场危机主要是指股票市场危机,表现为大量抛售股票,造成股票指数的急剧下跌,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衰退就是从股票危机开始。

实际中的金融危机越来越表现为多种危机的混合形式,难以严格区分为哪一类,并且在不同类型之间不断演变。典型的混合型危机如日本的经济衰退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银行危机互相交织在一起。

本文主要研究了近三十年来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

(一)2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

储贷协会危机是由市场风险引发,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交织在一起,导致银行危机的典型案例。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建立与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值经济大衰退时期,失业问题相当严重,许多人无力购买房屋,房贷储蓄协会便为解决此问题而成立,以互助方式互相周济。长久以来,储蓄贷款协会深入美国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一般民众主要的存款去处和借款来源,因此被誉为美国的社区银行。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储蓄贷款协会的放款中,房屋贷款因金额较大,为减轻借款人的还款负担,故多为长期借款。另外,利率一般为固定贷款利率,储贷会以吸收的存款支持其长期贷款。但在利率自由化以后,市场利率大幅波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美元短期存款利率直线上升,而储贷会原有的长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收益却仍然维持不变,结果许多储贷会账面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严重亏损。此外,2O世纪80年代末9O年代初,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房地产贷款的违约率由1988年的2.25猛增到1990年的6.54%,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是储贷会本来就不平衡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雪上加霜。相当一部分的储贷会因丧失支付能力而破产倒闭,造成了严重的金融信心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动用了1300~1800亿美元清理破产储贷会带来的遗留问题。

(二)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又称亚洲金融风暴,是指1997年发源于泰国,之后进一步影响到临近亚洲国家,甚至全球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价值的一场金融大危机。

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并波及港台。自1997年初起,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泰铢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货币也狂跌。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尼与菲律宾短期资金大量进出。

随后危机蔓延至东北亚。从l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账和坏账剧增,到期应偿还的外债却越来越多。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

日本的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在2O世纪80年代高速增长,但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股价急跌、银行的不良债权膨胀,1997年又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北海道拓殖银行和山一证券相继倒闭,1998年长期信用银行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面临破产被收归国有。从1994年至2001年,日本共有18家银行经营失败,被重组或破产;与此同时,另有131家信用公司和26家信托银行经营失败、被重组或破产。在1992~2000年,政府向经营失败的银行注资1O兆日元,向并购破产金融机构的银行拨款13兆日元,回购不良资产4兆日元,累计出资27兆日元。

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亦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业危机,大量银行破产或被并购,商业银行的数量有危机前的33家减到2001年的21家,减少了1/3还要多。

(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指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及“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一3%。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

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伴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2008年年初以来,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同时,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

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因此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投资基金也受到重创。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贷款数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显出流动性不足危机。

二、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

对各国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历次危机发生前的一些典型特征,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

以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东南亚各国为例,泰国、韩国和菲律宾三国国民经济在1997年以前,已连续15年保持6%~8%的增长,其中1990~1995年,泰国GDP的平均增长率高达9.04%。

(二)外部资金大量流入

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以及相应的政策因素吸引了外部资金的大量流入。然而,外部资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一国经济发展融资、进一步推动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这些国家更容易受到反向资本流动的影响,尤其是在外部资金以流动性极强的短期债务和热钱为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危机前的泰国,为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增长,也为了实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计划,迅速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资和推进金融自由化的措施,鼓励从国外以低成本借人美元,导致资金大量流入。1991~1996年,泰国等亚洲主要资本输入国年平均资本流人390亿美元,其中1996年达到770亿美元,1997年上半年仍有310亿,而到下半年已经变成资本流出54O亿美元。

(三)国内信贷快速增长

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各国又维持固定且相对较高的汇率,导致国内流动性明显增多,推动银行信贷快速增长。

1981~1997年的十七年间,韩国、泰国和印尼等东南亚各国国内信贷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3%、17%和25%,特别是自由化措施使外币银行贷款的获得变得非常容易。

(四)普遍的过度投资

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和信贷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同时也是在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乐观预期下,危机前各国普遍出现过度投资的现象,不但进一步吸引了外部资金的流入,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快速增长的对金融资产等虚拟经济的投资迅速推高了资产价格。1986~1995年,韩国、泰国以及印尼等国的投资占GDP平均比例分别高达33.9%、36.3%和32.6%,1996年更是达到40%以上,导致电子、汽车等一些关键工业部门以及房地产出现生产能力过剩。

(五)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

尽管危机前各国宏观经济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高增长、低通胀,但实际上,由于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实际资本过度积聚,特别是大量资金转向投机性强的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形成金融、房地产泡沫。如日本,经济衰退前日经股价指数从1983年的8000多点起步,1986年即达16400点,年翻了一番,其后上涨速度进一步加快,1987年6月到达25000点,1989年底达~38900点的顶点。相应地,股票市值从1981年的81万亿日元剧增到1989年的527万亿日元,而同时期日本的GDP增长不到一倍,股票的市盈率已达到250倍的异常水平。土地总市值则由1981年不到GDP的一半上升至1990年相当于GDP的5倍,以至于当时有“卖掉东京的土地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之说。

(六)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

国内资产和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不恰当地长期维持较高的本币汇率,危机前各国贸易状况不断恶化,逆差持续扩大,由此造成了对维持本币币值的信心丧失,同时对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忧虑,使得经济在外部冲击面前不堪一击。

(七)货币普遍被高估

此外,危机前各国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货币普遍被高估,维持了相对较高的汇率。如日本在“广场协议”的背景下,日元兑美元的汇价由1984年的251上升到1986年的160。泰国、墨西哥等国在危机前都选择了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导致本币逐渐被高估。在这种政策作用下,逐渐造成了上述系列问题的积累。

三、重大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从上述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领域不断深入,尝试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都因投资了海外次级债券的投资失误而蒙受了损失,这给我国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在各国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商业银行以前在风险管理中只注重信用风险管理,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鉴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商业银行业在关注信用风险的同时,必须将目光也投向其他两类风险的管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三类风险同时纳入资本监管的统一框架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新晨

(三)注重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手段来化解银行风险

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短存长贷”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已投放的贷款进行证券化,提前回收流动性,防止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所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虽然单个住房抵押贷款由于提前还款等因素使其现金流量不确定,而对于一组住房抵押贷款组成的资产池而言,由于统计规律的作用,整个资产池的现金流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组合成资产池,转人流动性较好的资本市场,而转出的资产也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转出。这样,商业银行可加速将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第9篇:金融危机前兆表现范文

从金融市场挖掘次贷危机的原因,强调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混乱造成的影响。何帆、张明(2007)认为利率提高和房价下滑是次贷危机发生的导火索,从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市场操作视角出发,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是:宽松的贷款标准和各种花样翻新的贷款品种的证券化以及人为高估的信用评级。

2金融监管不力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对全球推广过程中日渐严重的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在马克思危机理论中,马克思通过贴切实际的生产关系、交往关系以及他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阐述紧密联系,从而得出货币和金融危机的理论。而且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金融危机有规律地出现和爆发,使它的许多特点都表现出来,这些都在无形中为马克思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条件。他在研究自己所处时代金融危机的同时,还顺势寻找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对之前的金融危机展开阐述,阐明了能够造成金融危机的实际条件,及其本质、发生机制、与生产过剩危机的关系、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等,从而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危机思想。马克思主义建立的金融危机思想,其出发点就是货币理论。由于货币和商品产生对立,且一定要进行互换的情况在价值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马克思表示这种情况下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货币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概率会很大。第一,买卖商品时期相互分离就包含危机的可能性。商品在买卖过程中,被分成了卖和买两个阶段,这样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处于分离环境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品和货币之间的转变就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进而导致兑现价值和生产商品时出现间断等危机,所谓危机就是让两种既相干又单独的个体被迫合并在一起。第二,商品买卖中货币与商品的时间分歧随着信用机构的不断改革发展而被逐步放大。纵然信用代表的是优良品质,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虽然统一货币具备多次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并可以通过信用实现,但如果其中某一个企业在支付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很可能促使在很多点上终止了社会支付链条,并且涉及信用机构或其他企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只要社会经济在发展,出现经济危机的现象就无法规避,由于构成人们经济、社会活动的就是货币和商品,且二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金融危机。马克思曾在其金融危机理论里指出“:万一劳动的社会性质体现在商品的货币存在上,进而使其成为一个脱离实际生产的物品,那么不可回避的就要面对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或者独立的货币危机[3]。”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仅组成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而且依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生产范围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是由资本的本性造成的,并导致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通常情况下,生产过剩的危机和银行信用的危机往往成为经济危机的两种类型。马克思认为,资金链条的中断表示出现了货币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债务不能变更为现实货币,货币也不能用商品转换,所以导致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以及引起商品贬值,信用货币亏损的状况最终导致工厂和银行的破产。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特征论述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1)突然性金融危机总是毫无征兆的出现,没有人会想到它会到来。马克思根据十九世纪发生的金融危机非常明确地说出“:所以,在崩溃之前,营业都是一如既往,没什么突发状况……在崩溃即将来临之际,营业都是像平时一样,甚至比平时的生意还要好。”[4](2)传递性在危机比较广泛的时候,所有国家的支付差额,特别是商业发达的国家,都存在逆差,这样的情况是按照支付的序列,在这些国家的不同时间段像排炮一样的发生;而且,不论在任何一个国家,拿英国做一个比喻,如果英国爆发危机,那么所有的国家都会出现一样的危机,这是马克思以前的观点。马克思对危机的根本原因作出解释“:所有危机的根源,都是群众不能进行更多的消费,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但资本主义生产却无视这一问题,盲目的进行大量生产,生产量应该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的。”[6]经济危机出现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产生的有效需求不够与生产量过多。然而,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理解这一观点。对于局部意义上单纯因投机而产生的金融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否认它们的存在,这些只能看做是“真正的危机”的一个环节。而并非是马克思所讲的“真正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