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精选(九篇)

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

第1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校管理 人事档案

Abstract: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modern management of advanced ranks, and for the fi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vides a reliable guarantee, the traditional school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way fac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challenge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rchives work the important role in information society,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wil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hool personnel fil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method combined, promo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 management personnel file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何搞好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提高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

人事档案工作者向来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称,封闭意识较强,要改变这种局面,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取,努力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问题,把人事档案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使档案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信息化时代,强化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科技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意识,在加快档案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转变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增加学校人事专干的计算机技能管理十分必要。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时,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轨道上来。

二、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为档案的管理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和方法,但也给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目前,一些单位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安全意识往往不够,往往造成档案信息的丢失和泄密,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对电子文件保存中存在的更新版本的不兼容性和不可识读性,存储材料及载体的易损毁问题的忽视,往往会造成宝贵档案信息资源的丢失。在管理中,一定要对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对各种信息资料的密级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好计算机的加密功能,对通用数据库的数据根据使用权限进行系统的分类加密,要正确处理好档案资料的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既要克服求稳怕险、不思进取的保守观念,又要防止不设界限、随随便便的麻痹思想。另外,电子档案对保存环境和保存方式手段的要求都很高,管理人员要注意防潮、防高温、防辐射、防病毒工作,切实加强档案资料的安全性研究,认真搞好电子档案的及时备份与维护工作,要正确处理好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关系,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

三、完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尽管技术进步对信息环境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仍然是决定的因素,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电子环境下工作意识的培养是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干部队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每位人事专干在业务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事专干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并且还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及学校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努力使自己成为既熟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具有双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由于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建设和管理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还要不断加强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及坚定的政治责任感。

四、强化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法规建设

第2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全封闭寄宿制学校;政治教学;德育;原因;对策

北宋时期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一个人而言,有德无才会使能力受到限制,而有才无德可能会导致行为的偏差,带来坏的影响。而传统应试教育重才智而轻德育,各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大都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基于此,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当前由传统应试教育向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缘起

兰州新区舟曲在中学相对于其他寄宿制学校而言是一所更加特殊的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学校有80%以上的学生来自甘南地区,不到20%左右的学生来自兰州地区,在校包括藏族、回族、土家族、蒙古族、东乡族几个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学生中,除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外,有大部分学生来自甘南贫困地区,家庭格外困难,且其中有部分学生在泥石流灾害后失去了亲人,由此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成绩、心理素质、性格、人际交往以及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也为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困难。学生严重缺乏自信心、心理素质过于脆弱、对于自我与国家及社会关系认知模糊或不到位、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化、不同民族学生所面对的冲突问题、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的产生需要各科老师去引导解决。笔者也试图通过政治教学中的几则案例探讨德育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正视自我,提升道德品质,提高行动力。

二、案例简介

案例一:学生杨某,男,藏族,2013年入校,现在高三某理科班学习,在我担任高一年级政治教师期间曾为其讲授过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内容。在学习《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涉及到了我们国家的自由政策,于是进行了内容拓展。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发表了自己关于的看法,但在提问该同学时他一言不发并且比较抵触教师的提问,异于平常。故单独叫其到办公室进行谈话,并进一步了解情况。发现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学生并不能全面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案例二:在高二第二学期学习《文化生活》第七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关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标注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有学生问到:我为什么要爱国?针对这个问题当即在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虽然每天都在喊着要爱国,却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爱国,于是在课后让同学科老师在其他班级问同样的问题,结果答案一致: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明白自己与这个国家的关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爱国,爱国更多的时候变成了一种口号,爱国主义教育更多时候被形式化。

案例三:在高二学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容时,在课堂导入部分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有一人落水,旁边只有你一个人,而你又懂得游泳,你救还是不救落水者?在每班50人左右的四个班级中,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人回答不救,原因在于我并不认识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风险去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回答的看似理由充分且理直气壮,但隐藏在背后的实质是学生是非观念的模糊,价值取向的偏差。

三、原因分析

以上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在某些方面认知的偏差,笔者试分析原因如下。

(1)封闭的生活环境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曾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存的生物,无论是从个体还是群体的层面来说都意味着人不可避免地要受环境的影响,且在有时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兰州新区舟曲中学80%左右的学生来自甘南地区,虽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甘南地区已逐步走向开放,但相对于其他地区,生活环境依然比较封闭,使得他们从小所接触的思想和观念都是比较单一化的,缺少了思想的碰撞,故思维方式相对片面单一。全封闭式的高中管理模式,所处环境相对于其他走读学校和半封闭式学校来说更加封闭,很难形成全面的思维方式。案例一中的几位同学对自己的宗教和自己的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的宗教是崇高的,他们的精神领袖是绝对的,因此以宗教名义产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他们只相信精神领袖说的,只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因此,对于任何的冲突和碰撞抑或质疑其合理性的行为都难以理解,这看起来完全是一种单向度的思维模式,缺乏着更广阔的视角。

(二)缺乏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清晰认识

关于案例二谈到的为什么要爱国的问题,很多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即不知道爱国的合理性和依据,不明白行为的合理性就很难保证能将爱国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真实行动。在封闭的环境成长,割裂了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割裂了对国家的认识,只熟悉从小生活着的圈子,国家只成为一个遥远概念。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与是非判断的模糊化

案例三中,有大概60%左右的学生认为冒险去救素不相识的人是不值得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认为离自己最近的就是父母亲人,其他人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无法建立起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联;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当前的价值取向的确存在偏差,关于扶倒地老人被讹的事件此起彼伏,与此相关的负面事件的影响不断持续发酵,使得很多人宁愿选择在他人身处困境时不作为也不愿意自己冒险。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是非判断也模糊化,随着个人的不断觉醒,人们更多是从自我出发理解周围的事物。学生的判别能力较差,便不可避免的受到大的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价值观的偏差。

四、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政治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以充分发挥政治教学在德育方面的优势。

(一)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以更加开放的视角了解社会生活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教育,当今社会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因此我们要注重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德育,都必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其内化为行动为目的。针对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单一性和封闭性,教师要创造条件,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的模式,让学生走出封闭的环境,比如以观看新闻联播、阅读时政报刊、评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等形式了解时政热点,了解国家政策,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将理论与课本原理相结合。只有走出原有的自我的封闭体系,才能对自己、对社会生活、对国家政策有新的理解,也才会以更加宽容的全面的方式理解社会、理解自己、理解自我与社会、与他人的矛盾与冲突。

(二)以事例形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自身与国家的关系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个被时常挂在嘴边却仍显崇高的话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亦或者实践生活中,只是告诉他们应该爱国,却没能让他们明白这个“应该”的依据,这种教育而来的结果是,很多人都只是将爱国当成一种口号而很难内化为行动。笔者很赞同法国哲学家卢梭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社会秩序来源于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单个的个体难以在社会中保全自身,因此“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者”的指导下。者是尽可能包括最多社会成员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共同体中的约定对于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和平稳定是我们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坚强后盾。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引导学生向善

第3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交通事故;法律规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191—02

一、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

1.管理形式。目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形式主要有3种:封闭式校园交通的管理、半封闭式校园交通的管理、全开放式校园交通的管理。中国各高校大多都有自己独立的地理环境,由校门控制车辆、人员的出入,仅有少量的高校内有居民居住或其他单位设立,因而中国高校大都属于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管理,全开放式的数量很少。

2.管理主体。高校校园的交通管理由于其地点的特殊性,与普通的道路交通管理不同,一般情况下的管理都被排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的范围外,从而使得它的管理不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交管部门”)直接依其职权进行,只能由高校保卫部门进行。当然,交管部门受高校邀请与高校保卫部门协作管理或者交管部门接到报案作为例外,可依其职权进行管理。

3.管理方式。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效果最为显著。虽然一般情况下的高校交通管理被排除在《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的范围外,不受一般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许多省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整,如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公安厅《关于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另外,各高校也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指示精神及维护校园公共安全的实际需要,制定了校园交通管理规定,如《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治安秩序管理规定》。

4.管理效果。在地方性法规及各高校内部交通管理规定的约束下,高校校园交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避免了一定数量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校园师生人身、财产的安全。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具体的法律规制存在问题,高校校园交通的管理难度比较大,管理程序比较复杂,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因而相关的法律规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现有法律规制

针对众多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问题,人们最关注的莫过于校内交通事故的处理问题。近年来,校园交通事故频频出现,以致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大,校园交通事故的法律规制问题一时成为热点。为此,笔者着重针对校园交通事故的法律规制问题,做出简要论述。

1.负责处理的部门。负责处理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部门主要是高校保卫部门和交管部门。高校校园内的交通事故一般由高校保卫部门自行处理,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这说明,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可以由学校的保卫部门处理,也可由交管部门负责处理。学校的保卫部门一般处理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情节轻微的行为,而对于违法情节严重、造成重大伤亡的行为,则由交管部门进行处理。但是,如果有人向交管部门报案,则不分轻重,由交管部门负责处理。当然,交管部门也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接到报案后,应立即派交通警察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2.处理的法律依据。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不同情形有着不同的处理主体、处理方式,因而处理的法律依据也有所不同。学校的保卫部门一般处理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情节轻微的行为,因此,在此情况下处理的依据通常是各高校的内部规定。交管部门负责处理违法情节严重、造成重大伤亡的行为,或者接到报案的行为,此时依据的就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

3.校内交通肇事的处理。校内交通肇事问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它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于一般道路上的交通肇事情形,值得我们的关注。谈到交通肇事,人们往往会想到《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但是,由于校园地点的特殊性,发生在其内部的交通肇事行为尽管构成要件完全符合交通肇事罪,却不能按照该罪处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原则上只能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之内,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之外,如在某一些厂矿、学校、单位内部开车肇事一般不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因为这些厂矿内部、学校内部或者机关大院里面,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在这些地方的交通肇事一般以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三、关于完善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法律规制的建议

第4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交通;交通执法授权

在我国,高校保卫机构过去作为基层公安机关,具有一定执法权限,但是从1995年之后,随着我国法治建设工作的开展,高校保卫机关的执法权统一收归当地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则主要依靠文保机构对高校治安等中国进行管理,结果,高校内部的治安行政执法力量并未加强,反而受到严重削弱。近年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和高校教职工待遇获得了明显改善,高校职工甚至学生购置车辆越来越多,加上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也不断扩大,外来车辆不断进入校园,以至于校园交通安全和有序驾驶存在诸多隐患,从而对校园交通管理执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校的交通管理中,主要有封闭式的交通管理、半封闭式的交通管理、全开放的交通管理这三种方式。在封闭式的校园交通管理模式下,能够进入校园的车辆一般而言只有学校的公务用车、学校教职工的私家车俩等少数车辆,高校的保卫部门独立承担校内的交通管理工作。在当今高校与外界交流不断深入、合作不断加深的趋势下,封闭式管理模式并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也鲜有高校采取这种方式。而全开放的交通管理模式则是校园几乎完全和外界融合在了一起,甚至没有围墙之隔,由于这种模式中,交通管理难度太大,目前在我国采取此种模式的学校也十分少,只有香港的城市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校区等少数。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都是半封闭的交通管理模式,校内不仅仅只有教职工、在校学生,显然这种管理模式的难度较全封闭管理模式更大。

我们以探究为目的,以调研为基础,将实践中高校道路交通执法、管理状态扑捉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图对我国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的执法授权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校校园道路的交通执法授权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校园范围普遍扩张,校内外机动车辆日趋增多,对高校校园对交通秩序、车辆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保卫机构的交通管理任务也随之增多。

(一)交通管理、执法主体

我国高校校园大多是封闭或是半封闭式的,车辆的进出都要经过校门的控制。因为一般认为高校校园内的道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中所解释的道路有所区别,校园内的道路规划,如禁行、禁转、禁停区的设置,通常也是由高校自主完成,在我们所调研的学校中,所有校园内道路交通管理的主体都不是公安机关的交通管理行政机构,而是高校保卫机构,其中,有些高校保卫机构专门成立了交通管理科,如中国人民大学;而大多数高校目前仍是由治安科来行使交通管理职能。

(二)交通管理、执法方式

一般情况下,高校交通管理被排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的范围之外,不受一般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整,如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公安厅《关于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不过,实践中,高校保卫机构更多是以规划的方式进行管理,多数高校都有自己制定的校园交通规章制度,自行制定交通线路、标识,而校园内的交通“执法”行为却比较少见,多集中在“校门”处,如社会车辆的放行与禁入、校内车辆的通行证的发放与管理。

对于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目前高校保卫机构的处理方式比较明确:轻微交通事故,一般由高校保卫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责任认定的相关条款处理,处理方式主题要是调解;而对于违法情节严重、造成重大伤亡的行为,则由公安机关的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当然,交管部门也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接到报案后立即派交通经常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对于校园内并未造成事故的交通违规行为,特别是违反高校自行制定的交通规章制度的行为,目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授权性规定,高校保卫机构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法,多是对这种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

在我们所调研的高校中,高校保卫部门对于违章停车的车辆都会贴上“告知单”,告知驾车人违反了校内停车规定,尽快到学校保卫部门“接受处理”,并不会想交管执法部门那样实施处罚,事实上被贴“条”车辆的车主,也只有极少数会主动到保卫部门接受“处理”,而保卫部门所谓的“处理”,由于没有法律的授权,也只是以口头提醒和教育为主。

总体而言,我们目前没有任何法律对高校交通管理作出明确规定,高校交通执法主体不明晰,交管部门也因此无法进校门执法,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执法权力,校园交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机动车驾驶员的自觉遵守,对于违反管理规定的机动车也只能以说服教育为主。

(三)交通执法、管理效果

在地方性法规及各高校内部交通管理规定的约束下,高校校园交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避免了一定数量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校园师生人身、财产的安全。但是,在实践和调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由于具体的法律规制存在着问题,高校校园交通的管理难度比较大,管理程序比较复杂,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因而相关的法律规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校园道路交通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不完善

(二)管理主体不明确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前,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都是由属地派出所联合校保卫部门进行处理的,该法实施以后,一般的交通事故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属地交警部门接受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但令交警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颇感无奈的是,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定义,目前针对于大学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因为不在交警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范围,故多数均未受到处罚;而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校园道路的管理部门却又不能查处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更没有处罚权,因为自从国务院于2004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来,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职能部门就不再具有执法权,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就只能报交警部门处理,而交警部门除了对影响较大或当事双方协商不下的校园交通事故来学校处理之外,对一些小事故往往建议由高校保卫部门协调当事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加之,管理体制、人员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的日常交通管理一般都由高校保卫部门自行负责,交警部门是顾及不上的,这就造成了交警部门对校园道路的监管出现了缺位,而高校保卫部门想管却又没有执法权的无奈局面。

(三)管理队伍整体薄弱,缺乏专业知识

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将校园道路划在其管理范围之外,但是该法规中的其他条款仍可作为高校保卫部门在管理校园交通的法规依据,如法规中的第 6 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第 7条明确指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等,都充分说明了该部法规在交通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对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高校保卫部门在实施校园交通管理中主要问题首先是交通管理专业知识缺乏。交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交通事故处理也有一定的复杂性。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保卫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队转业,有从公安院校毕业,有从其他行业改行而来的,真正能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交通管理知识学习的人不多。虽说他们对学校的整体交通情况都比较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支撑,就无法实现对学校交通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其次,人手不足,管理力度不够。校园交通管理具有一定的即时效应,在交通高峰期往往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引导、分流道路交通压力。据了解,目前国内专门成立校园交通管理科的高校还是为数不多,不少高校的都是将交通管理与消防,或者与校园秩序等职能并在一起,兼职从事交通管理的比较多。而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校园秩序、消防等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有时交通管理就显得捉襟见肘,应付不过来。校内交通拥挤,车辆无序停放,部分车辆车速快、噪音大、尾气重,事故时有发生的情况还是没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法规

当前校园是交通法规的真空区域,没有交通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持,校园交通管理人员在处理校园内各种交通违章行为时无法可依,不具备对违章人员的震慑力。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再有效的校园交通管理措施都不具备足够的约束力。所以应当建立专门的法律规范。管理一项事务,必须有相应的管理规范,以便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目前,对高校校园交通的管理有许多的管理规范,有级别不同的各类管理规范,也有级别相同的各类管理规范,但是这些规范都不是专门针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发展至今,仅依靠某些法律规范的部分规定进行调整,是难以处理其内部交通管理的诸多问题的。就算能,管理者也需要查阅大量的法律法规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决定,这不仅是增加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而且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失误。因而,笔者建议建立一部专门针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法律规范或针对所有学校的校园交通管理法律规范。

(二)明确管理主体

高校校园交通的日常管理,如设置交通标志牌、制定相关校园交通管理规定、管理车辆的进出及维护校内交通秩序等,通常由其内部的保卫部门负责,笔者对此不持异议,而对负责处理校园交通事故的主体,笔者有不同看法。现阶段中国负责处理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主体主要是交管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管理的范围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规范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应有统一的管理主体,即交管部门,以保证事故处理的公正。当然,高校保卫部门依然可以管理,不过不是依其职权而是依交管部门的授权,且要及时向交管部门报告情况,而交管部门根据保卫部门的处理情况,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同意的备案,不同意的给出处理意见或自己重新处理,这样,事故的最终处理主体依然是交管部门。 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校园交通的日常管理由高校保卫部门负责,而涉及交通事故的,不论大小,最终决定权在交管部门。

第5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一、当前工商管理教育的突出问题:封闭式的理论教学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封闭办学,缺少与社会的互动。一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缺乏对用人单位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更谈不上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讨论。这样制定出来的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规格,是教育者凭想当然确定的,是否真正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非常值得怀疑。一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现有的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强化培养等,只有企业的管理者最清楚。教育者如果不对用人单位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只能是空中楼阁。二是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上,缺乏社会的参与。工商管理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培养的是应用性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许多课程和教学环节是需要在企业中完成的。欧美国家在工商企业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很注重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学习,更不乏有的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要求企业完成规定的学生实践学习任务。由于十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教育鲜有在企业中安排实践教学的。虽有较多的高校通过模拟实训方式强化实践能力训练,但终究不是真枪实弹的功夫。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较少吸收企业和其它高校中的教师为学生授课环节,校际学分互认更是处于试点阶段。封闭办学的后果必然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做到知行统一。一是在教学理念上,重灌输轻启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二是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实践环节比重过小,有的即使安排了较多的实践环节,在落实的时候也大打折扣,落不到实处。三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在实际管理工作岗位的工作经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而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大多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中兼职并搜集教学案例,也有政府和企业高管转行到大学任职的,这与国内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封闭式的理论教学教给学生的是纸上谈兵的功夫,学生缺乏动手能力,造成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二、以能力为核心,构建校内外互动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就是要做到“一个核心,六个互动”。能力提升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指导,树立能力核心的思想。具体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对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习惯等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模式还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实现“六个互动”。第一,培养方案制定上的校内外互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的需要如何当然是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因此,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与社会即用人单位的广泛深入的互动。这种互动,首先是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对各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查,了解社会对某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特点等,以便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高校还要通过由名校专家、企业高管、行业代表、优秀校友组成的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等平台,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解决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需要的问题。第二,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校内外互动。为体现能力核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重视实践环节教学,改变实践环节虚置或单纯安排在校内进行的状况。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办法,把部分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安排在实践基地进行。比如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服务营销、销售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全可以变“模拟训练”为“全真实战”,把教学内容和任务全部放到真实的区域、行业、企业背景下。在校内外互动方面,潍坊学院在工商管理教育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一个是设置“实践小学期”,一个是“名师名课周”,另外,还实施了“校友导师计划”。“实践小学期”主要是从大二开始,集中压缩理论教学,剩余时间外加寒暑假,构成相对集中的时段,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实习单位的管理者和学校的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考核。“名师名课周”是在每个学期安排一个周的时间,每周一个主题,从企业和名牌大学聘请相关名家到学校进行集中讲学。“校友导师计划”是选择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同时,选择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或课程章节,由部分优秀校友讲授。实践证明,“实践小学期”、“名师名课周”和“校友导师计划”无论是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还是在增加行业体验和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第三,单门课程与课程整体的互动。一个完整的培养方案,除了要有科学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还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及相关的配套制度。课程体系是来落实培养目标的,但不是各门课程的简单相加。单门课程的教学必须放到课程整体中加以观照。也就是每门课程的教学都要体现整个培养方案的目标、思想和要求。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对培养目标如何转变为具体的课程不清楚。因此,各门课程的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深刻理解单门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目标和作用。正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在他的著作《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没有目标的课程学习将会有害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第四,第一课堂与二、三课堂的互动。国际著名大学的成长历程显示:仅靠第一课堂的教学资源和手段,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第一课堂与二三课堂紧密结合是凸现办学特色、提升学生能力和学校竞争力的诀窍。目前,国外一流大学在学生能力培养和二三课堂开发利用方面有如下特点:不仅将二三课堂活动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逐步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二三课堂教学环节纳入培养方案;二三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分布广、形式多样、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制度化。对二三课堂进行系统设计,实施规范管理与组织运作,通过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来调整与规划二三课堂,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各类学科竞赛是实现一二三课堂互动的很好平台,应高度重视和利用。比如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由真实的企业出题目,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指导教师不限于本校,还有全国各高校的教师和大量的企业教官参与指导和评价,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有必要的专业知识积累,更需要学生团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潍坊学院从2008年开始一直组织学生参加该项赛事,前后共有400多名学生参与,拿到全国决赛奖项的有30名余学生,这些学生深受其益,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它如组织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RTP)等都是实现一二三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应给与高度重视。第五,教学方式、方法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是一门课程或者一种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手段,它受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科性质、教师个性、学生状态等很多因素影响。由于对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研究和考量,目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整个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特点等没有建立清晰的联系,使教学方式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变为一种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任凭教师个体发挥的随意性动作。国外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教育大量采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现场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授课大多采用小班制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课程讲授法,现场模拟、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极少,加之学生实践条件也不理想,实习基地缺乏,出现人才培养质量低下实在是无可避免。第六,教学评价与培养目标的互动。每个学期的考试,对学生都是对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由于教师缺少对培养目标的重视和把握,考试内容和方式难免出现与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导致指挥棒失灵。为此,必须改革单一陈旧的考核的方式,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潍坊学院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旅游管理实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课程中,实行“实践性选题+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交流互评+答辩”多环节、多方面参与的、以“过程性考核、技能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中,试行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以赛代练、以赛代考”活动;《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会计实务》等课程,实行“给定主题、模拟场景、现场演示、学生参与、评委打分”的考核方式,《外贸口语》课程,采取“现场对话”的方式进行考核,其它的课程普遍采用了“出勤与课堂表现分+作业分或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的结构式成绩评定办法。对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专家评价、实习单位鉴定评价、导师评价、项目答辩相结合的评定办法进行考核,较好地促进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6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一、优势:利在教学方式转型

由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向传统教学设计的挑战,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思维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型,教师角色将由以讲授为主体地位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地位转移。在课前教师认真设计学案,在课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学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案设计的内容进行任务驱动学习,课堂学习过程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训练学习等,特别是在讲授式课堂教学向新课程课堂教学转型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案像一条绳似的引领教师和学生实现转型,这也是学案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可谓功不可没。概括起来学案教学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目标性

学案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的,学案教学首先向学生呈现学习目标,使学生便于走进目标、认识目标、领会目标和理解目标,在完成模块学习内容后,能够使大多数学生接近学习目标,所以,学案教学有利于学生达成基于学生不同层次理解的学习目标。

2.要素性

学案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基本要素,大多数学案设计中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课堂训练”和“拓展延伸”等模块,按这些模块学习,学生也能实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能够把新课程教学理念得以不同程度地体现。

3.任务性

学案教学具有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教师按模块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按模块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案既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蓝本,又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劣势:弊在长期固化使用后将限制师生成长

实施学案教学后,传统的讲授型课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课改实践者、研究者感到欣慰和兴奋,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新课程课堂。但是,忽视了长期使用学案后的效果问题。其实,由教师设计的学案,长期使用后越来越走向呆板和僵化,它的单调性、封闭性和局限性将逐步凸现出来。

1.单调性

教师单方面设计学案,学案上的问题都是教师预设和生成,忽视学生学习需要和学生问题生成,长期下去,与学生成长需要越走越远。学生长期使用这种教师单方面设计的学案,学习被动的学生形成依赖;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便感到机械和单调。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只使用学案学习,连课本都不看了,于是,学生学习活动依然滞留在感知层面,难以达到理解层面。这种学案教学长期实施以后,学生便成了新型学习方式下的新机械学习者,最严重的问题依然是忽视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封闭性

教师设计学案往往依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设计模块,有的教师形成固定模块,如“课前检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训练”、“课后作业”等。时间一长,便形成相对固定的流程模式,于是,这种课堂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为了体现要素,为了完成教学流程,学生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没有充分的思考讨论,没有充分的合作探究……每堂课只是面面俱到,每堂课都按固定流程进行机械性学习。由过去教师讲授的封闭系统进入到学案教学的新封闭系统,在这个新封闭系统中,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得极其有限,仅此“点”到而已,成效甚微。

3.局限性

由教师设计的封闭学案、由教师主导的封闭课堂,在这种新的封闭系统中,教师将每天抓紧时间来设计学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新型封闭系统中学习,学习又成为一种新的被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又进入一个新的静态阶段。这种静态阶段的课堂形态长此下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又受到抑制和影响,课堂又开始束缚和限制学生日益生长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从讲授者变成了管理者、控制者和指导者,长期使用这种封闭学案后,教师教学工作在固定模式中又成为新的机械劳动,渐渐变得索然无味,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教师专业成长。

三、改进:走向灵活、科学和人文

“学案”设计与提出是对传统教学中的“教案”的一种挑战和改革,标志着课堂教学研究和探索向素质教育发展了一步。在认真总结和提升基础上,如何改进“学案”设计和科学使用学案,才能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呢?最关键的是要体现灵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1.灵活性

目前的“学案”是把教学或学习流程和学习内容都融合在一起,是针对新授课来设计的。首先使学习活动方案与学习内容分开,学习方案应包括活动方案和它需要的工具单,称谓上可以称“问题导学—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和“问题拓展—评价单”等,具体分为预习导学、课中导学和课后导学等。其呈现方式可以作为学习方案的附件出现,这种理念和方式设计和开发的“学案”是一个综合性、具有灵活性的学习方案。其次,要明确不同课型设计不同工具,不同课型匹配不同工具。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不断转型,原来的“新授课”课型显得单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应对“新授课”进行创新,也可创新为“问题发现生成课”、“问题解决课”、“展示解决课”、“问题拓展解决课”和“综合解决课”等。那么,我们设计综合性学习方案是要根据课程标准、课型选择和学生实际来开发和匹配工具单。

2.科学性

过去的教案设计是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今后的“学案”设计要体现知识问题化理念,必须以问题学习为主,以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为主线,以评价学习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来进行科学性设计。在总体上体现目标性、问题性、层次性、生成性、评价性和指向性原则。目标性是指工具单是目标的载体,学生通过学案、工具单的学习,人人能实现学习目标;问题性是指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把知识技能转化为“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等四类问题;层次性是指不同课型所需用的工具单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提高性和拓展性;生成性是指工具单上的问题不是教师从教辅资料上复制的,而是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后根据学生需要生成问题,并逐步走向教师和学生合作生成,当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能力提升后,可以由学生生成问题来编制工具单;评价性是指学习工具单中引进评价,通过多元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指向性是指学生通过“学案”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

3.人文性

综合性学习方案是面向学生实际需要设计的,首先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规律,遵循“四适”原则:做到适度、适当、适合、适用,难度适中。这样才能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只有满足学生需要,才能体现人文性。其次要考虑学生成功心理特点,遵循“信放扶”原则,充分相信学生,支持学生,暗示学生“您行、您能、您会”,利用评价功能,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开发能力等。只有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最人文的。

参考文献

[1]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7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一、及时上传下达政策。根据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文件,及时指导学校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组,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由学校领导带头,学校行政人员和各教学点负责人在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坚守岗位,严格落实“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要求。由校领导带班,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落实“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保持通讯畅通。各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落实“严防死守”的要求。

二、精准掌握师生信息。各校全面排查掌握师生动态及健康状况等信息,特别是持续做好湖北、温州籍师生寒假期间动向摸排和管理工作,建立省外返古师生的健康档案,有关情况及时向镇政府和县教育局报告;未返回的师生,劝其就地隔离健康观察。同时,加强师生体温监测。由各校负责通知全体师生在家中自行监测健康状况,坚持每日做好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一旦异常通知及时就诊。

三、全面加强宣传教育。各校设立疫情防控专栏,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微信群组、公众号、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及时学习掌握疫情防控知识,帮助师生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开展疫情防控技能培训;同时,积极配合配合镇政府进行广播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群众防控意识,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四、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后勤保障各项工作,目前古四中、中心校、中心园、教学点筹备物资有:晨检机器人2台、测温棚一套、额温枪25支、体温计90支、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粉110袋、消毒液6桶、紫外线灯30盏、一次性手套1250副、一次性医用口罩2300副、酒精20瓶、喷雾器等;按学生数40:1配齐洗手池;新修缮卫生室、留观室,并专门设立寄宿生隔离室。还有其他的必须物资都在积极筹备中。同时中心校还积极配合学校综合楼建设工程的复工工作。

五、制定和完善疫情防控预案。进一步健全学校疫情防控组织,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制定和完善防控工作的“两案八制”,取消各类集体活动,根据实际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国家网络云课堂、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种公益性教育资源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在线服务,指导学生安排好寒假在家的学习和生活,开放线上课程供学生学习,提供线上答疑辅导,最大程度减少延迟开学带来的影响。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疫情防控应对能力。如中心校3月16日组织在校老师开展“古田县大桥中心小学校园防疫应急和处突演练”。

六、全面消除卫生死角。做好校园卫生和消毒工作。对各校的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宿舍、厕所(卫生间)等师生活动场所的进行清洗并消毒。确保全覆盖、无死角,保持学校环境干净整洁。室内场所定时通风换气,公共卫生间要专人管理,加强通风、换气;垃圾桶、空调滤网等要定期清洁消毒,全方位改善学校环境卫生条件。

第8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档案;利用;现状;对策

一、高校档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利用意识欠缺。目前不少高校领导及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主要表现为“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较为严重,使得学校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相当缓慢。

(二)档案利用开放度不够。当前高校档案部门受传统“档案保密”工作观念的影响,档案馆普遍封闭保守,利用对象仅局限为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度不够,阻碍了社会公众对档案价值的开发利用,这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档案长期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充分利用。

(三)档案馆自身宣传不足。长期以来,档案馆都给人以封闭、保守、沉默的印象,而档案工作者也只是踏踏实实做好档案的业务工作,缺乏对档案馆收藏、档案利用方式、档案馆成果等的宣传和介绍。档案馆的自我封闭和缺乏宣传,影响了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度。

(四)档案价值开发深度不够。目前高校的档案利用大多还停留在“你查我提供”的初级阶段,即为需求者提供档案原件供查阅和借阅。档案利用的“编史修志,宣传教育,学术研究”等诸多核心价值基本没有开发,大部分档案整理归档后鲜人问津,档案基于社会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体现。

(五)档案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多数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配置标准偏低,专业人才少,临时或兼职人员居多,而仅有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大量时间都被耗在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服务等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档案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档案价值的深度开发利用工作停滞不前。

二、高校档案利用改革和创新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利用观念。主要内容如下:1.改革高校档案工作重心。如果说以前的重藏轻用是受到传统的保密思想的影响,那么现在高校信息公开是不是给档案开放利用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呢?从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来看,无不对档案事业发展、档案信息的利用起了重大的影响,带来了馆藏档案利用的高峰。2.正确处理好利用与保密的关系。高校档案机构在不涉及秘密、个人隐私和其它公开例外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自由裁量权,减少档案的保管期限,简化利用手续,积极提供对外利用。3.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高校档案机构应改变“默默无闻”的传统工作方式,通过宣传来“消除档案工作者与档案利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引起人们重视,引导更多的人来利用档案。

(二)整合档案资源,真正落实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做好高校档案利用工作,就要真正落实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把各类档案统一纳入到高校档案机构的管理范围之内。在制度建设上,可以通过向领导呈报专题报告、印发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整个单位熟知档案法规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并结合实际,把档案法规的要求落实到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中去,明确档案管理原则,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争取工作层的支持,求得响应效应,加速档案资源的整合。高校档案机构在做好应归档材料收集工作的同时,应根据学校每年总的工作安排,加强与归档部门的联系并提前介入,认真指导和督促归档部门做好文件材料的归档,确保各种应归档材料齐全、完整、系统地移交到档案部门。

(三)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做好编研工作。受传统重藏轻用观念的影响,不少高校只注重收集和保管,并未重视档案机构的完善和编研人员的配备,影响了编研工作的有序开展。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建设档案编研队伍,一是在高校档案机构内建立一支以档案工作者为成员的编研队伍,二是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成立一支以高校档案机构参与、多部门联合、不同类型人才共同组成的编研队伍。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以确保档案编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高校现有编研成果来看,存在只“编”不“研”的问题。因此,编研人员要紧扣学校发展主题,既要做好一次、二次文献的编研,也要做好三次文献的编研;既要注重常规编研,也要注重编研成果的创新,力求编研成果新颖、好用、针对性强。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档案利用意识。高校档案馆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做好档案宣传工作,提高学校各界对档案利用的认知度,促进学校档案利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可采取的措施: 一是开办档案知识宣传教育讲座,普及高校档案馆的收藏内容、查找方式、借阅流程等知识,提高大家认识档案、重视档案、利用档案的意识。二是编印“档案利用指南”“学校档案目录”等宣传册,分发给在校师生、入校新生及社会大众。

(五)加强部门联系与合作,挖掘档案利用价值。档案部门应该加强与学校行政、科研、教学、后勤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开发有关项目,挖掘档案在“编史修志,宣传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利用价值。比如利用的途径有思想政治教育,整理挖掘历届优秀校友的“故事档案”,作为先进榜样用于新生入学思想教育等。

(六)探索现代化利用途径。很多高校在现代化利用途径上都开展了积极的尝试,然而这种利用方式受到时间、空间和利用规模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令人欣慰的是部分高校已着手建设数字档案馆,这给利用者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如无时空限制、可多人同时使用等,备受青睐。因此,应加快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为利用者提供现代化利用途径。此外,高校档案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第9篇: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方案范文

实验教学在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开放式实验教学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本文基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封闭实验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对比及实验案例分析,通过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了“三层次”+“三阶段”+“四开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最后给出了适应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建设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实验室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告别精英教育,迅速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行列。大学教育逐渐将从精英式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向以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多元化转变,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零距离结合[1-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正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大批处于“金字塔塔身”的地方高等院校之必然选择[4-6]。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投资建设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性土木工程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的代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7-8]。然而,目前传统封闭式实验教学已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特色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深化应用科技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而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是改革传统封闭式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以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转型为背景,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的研究,最终提出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合理化建议,为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供研究基础。

一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封闭实验教学

罗杰尔•培根曾说过“没有实验,便没有科学”[9]。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即担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又是应用技术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地方高校的走访调查,发现传统的封闭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实验教学内容固定且单一,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②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多以灌输性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自主能动性;③实验操作单调,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难激发学生对学科实验的兴趣[9]。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思维方式、学习基本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然而,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封闭实验教学整个过程以“验证”为主,让学生们固定而单一地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步骤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体验探索的乐趣,从而很难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验证性”实验作为传统封闭实验教学的主体,不仅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混凝土结构中简支梁实验为例,传统的实验教学的实验准备过程,从简支梁试件的设计、选料、制作、养护、安装、粘贴应变片、接线、架设测试设备都是实验教师进行准备,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的仅仅是加载、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报告。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教师在主导地位,学生对钢筋的切割、绑扎、定位等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无法通过实验获得,而且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无法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无从产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也感到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当以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需求重新审视实验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实验教学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土木工程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面的不足日益凸现。如何增强实验中实践的趣味性,如何将实验、实践、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需要重视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

传统实验教学模型逐渐向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转变是实验教学发展的需求。所谓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将实验室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针对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然后根据课程安排选择时间开展实验[2]。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①教学内容丰富,为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项目;②教学对象多样,可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开放,充分利用实验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③教学方法灵活,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通过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资源的开放,以及实验教学类型、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观念、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的开放,全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创新实践平台[3]。因此,实施开放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以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实验为例,可增设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开放式实验。可提供一些如多层建筑、桥梁、高耸结构等的工程设计题目,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模型设计选型、分析计算、加工制作,然后进行加载实验。通过模型设计选型,使学生了解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合理的施工工艺对结构整体安全的重要性,体会建筑施工课程以外的专业知识;通过模型加载实验,观察模型在荷载下的响应和最终的极限承载力,让学生对“结构优化与设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模型加载过程实际是结构服役过程与破坏过程的展示,通过整个实验使学生认识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时的工作性能,进一步增强对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解。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将更好地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明确提出“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校转型的意义不仅仅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且也是给希望继续学习的社会人员提供一个通道,也能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储备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也希望转型能够改变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及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不良境况。转型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而对于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完全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1.基于专业课程特点实施传统实验设置改革。实验项目的设置结合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多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例如混凝土结构综合性实验,在学习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后开展的实验教学,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结构实验深入探索和理解结构构件破坏状态,而不再是课堂上抽象的讲解和传统实验教学中结构实验的演示,而是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来体会构件破坏的状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设计、制作、加载的整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拓展实验教学平台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场地可以拓展到户外或者施工现场,可以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基础工程现场,可让学生制定相关检查方案以及确定相关的加载分级表,通过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审核批准后,让学生分组独立进行静载荷试验的实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方法而且了解了实际操作的步骤,同时感受到实验结果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可以结合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开设开放性实验教学,积极鼓励具有钻研精神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使得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培养有兴趣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及实验时间,突破课程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搭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将大量仅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进行总体优化设计,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实验教学分解到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安排仍以教学年安排,但是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实验时间,知识结构上按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基本规律设置,增加开设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为搭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可将实验教学分解为“三个层面”和“三个阶段”,即在第一阶段(大一、大二阶段)设置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开放实验时间及实验场地;第二阶段(大二、大三阶段)设置设计性综合实验,开放实验方案、实验时间、实验场地;第三阶段(大三、大四阶段)设置研究性创新实验,开放实验项目、实验方案、实验时间、实验场地。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从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实践及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实践来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需求,更是办好应用技术型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目前高校既有博士学位又有五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微乎其微。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定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兼职政策,鼓励教师参加企业新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满足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建立“三层次”+“三阶段”+“四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在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对已有土木工程实验进行精简和整合,增加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特点的实验项目,是土木工程传统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时间上即按照专业教学基本规律,将实验教学体系拆分为三个层面和三个阶段,同时要做到四个开放,真正做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两手抓。因此,通过分析提出“三层次+三阶段+四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三层次”是指:基础性、设计性、开放性三个层次的实验;“三阶段”,是指:①基本阶段(大一、大二),②提升阶段(大三、大四),③跨越阶段(大三、大四);“四开放”是指:开放实验教学时间、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教学方法、开放学生评价。“四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贯穿于“三层次”和“三阶段”的实验教学。首先,在基本阶段通过基础实验让低年级学生认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概念及原理,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掌握实验方法及实验处理分析方法;在提升阶段,通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根据实验条件、专业知识及工程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跨越阶段,通过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类试验,在研究型开放性实验中,实行全方位开放,完全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安排实验时间,重点培养部分优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式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勤于开拓的科学思想。

四结论

本文基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封闭实验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对比及实验案例分析,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了“三层次”+“三阶段”+“四开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并给出以下合理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平台

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不断地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贯彻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实行全方位实验平台的开放,其次,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构建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

搭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并保证开放时间多元化、开放内容多元化、开放模式多元化。

(三)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整合实验室资源,改革实验教学经费,制定设备共享制度等。

(四)建设和完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建立实验教学管理平台,提高实验教学开放式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达到科学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推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发展。

作者:王丽萍 赵宝云 罗文文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文彬.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及教学安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76-78.

[2]胡杰.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内江科技,2009,(1):190-191.

[3]白文辉,梁超锋,孙斌祥,王伟.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25-27.

[4]孙文彬.构建多层面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107-111.

[5]黄发军,刘红飞,李嘉,熊厚仁.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10,22(6):131-135.

[6]纪静.地方工科高校实验室开放共享平台的构筑——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7]孙文彬.加速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5):79-82.

[8]杨大田,刘红.导师制在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