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第1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物业管理 应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73-02

我国物业管理经过20多年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随着物业规模和物业种类不断增多,物业管理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物业管理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既有专业知识,又懂现代物业管理理念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这对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物业管理企业的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做到一下几点。

1 科学定位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涉及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培养模式,还决定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物业种类繁多,有住宅物业、商业物业、写字楼和工业物业等,不同类型的物业,其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物业管理涉及建筑、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治安、绿化、卫生等综合管理与经营,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人员既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国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大多物业管理人员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操作能力差,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适应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物业管理的蓬勃发展,物业管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物业管理企业的高度欢迎。

因此,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既懂相关理论知识,又掌握常规管理,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

2 明确物业管理人才素质结构并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应该同时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能顺利就业的保障。

要培养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1)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服务意识;(2)学生应掌握现代物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如: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专业能力;(3)学生要有扎实的物业管理知识和相应的管理经验,如:房屋维修管理、物业的保洁、小区内的车辆交通维护、保安岗哨、安全设备设置,以及园林绿化、水暖施工、通气通电等;(4)学生要熟悉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及其原理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增强学生的懂法、守法和用法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5)学生要具备相应的工程设备管理知识,对机电设备系统有较清晰的概念,懂得高端物业管理中的自动化控制,如:通风、排气、消防、排污、排烟、电梯、中央空调、高低压配电等方面的知识;(6)学生应具有全新的物业管理理念,以服务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培养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的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授理论的高手,也要是实战的高手,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贯穿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从两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内实行教师培训,对外引进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物业管理人才。一方面可以鼓励专职教师到物业管理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参加物业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及参与物业管理横纵向课题、实地走访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重视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这种引进,可以是从物业管理企业引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也可以是定期请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物业管理企业经理、管理处主任参作为兼职教师,让其参与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把物业管理行业的最新动态、物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的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校企合作的才培养模式是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利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化。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有机会到物业管理企业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其次,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了解、考核学生,缩短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管理人才的招聘时间和提前完成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达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

总之,校企合作的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形成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把学生打造成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途径。物业管理专业可以依托地方物业管理行业,积极主动地与地方的物业管理企业联系,邀请物业管理企业负责人和行业知名人士参与组建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方寻求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围绕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特点,征询物业管理企业的意见。另外还可以根据物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邀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参加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校企合作建立有效的途径。

5 结语

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明确以上几点,还必须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等配套措施相结合,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才能培养出符合物业管理企业需求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弯红地.高层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物业,2007(12S):80-81.

[2] 罗惠娜.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科学之友,2010(18).

第2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的会计假设 财务会计中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会计中同样存在这四项假设,只是在具体内容及其影响对象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里的会计主体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持续经营不仅有企业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更是指在单位批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核算联贯性;会计分期在这里应该是以人才培养周期为主的一种分期;货币计量是指在成本核算中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点与企业会计是没有区别的。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的基本原则 为了规范成本会计工作,为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确定依据,应建立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公正分配原则、合理性原则等。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主体与分类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主体 高职高专学校中不同层次学生是其成本核算的主体。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有:全日制专科、夜大学专科、函授网络专本科、其他成人教育、各类继续教育及培训班等。这些成本核算主体的培养模式、学历程度、课时量均有不同,在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时应区别对待。学历班一般培养时间在2.5年至3年,其它继续教育及培训班有些是几天,有些是几个月。要探寻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分配公共成本,如,1:0.6:0.3:0.2:0.02等。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项目分类 主要包括:

(1)按其变动程序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是指与学生人数没有很直接联系的费用,它不以学生数增减而完全同时增减。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费、供暖费、交通费、差旅费、邮寄费、网络费、电话费等。变动费用是指与教学活动量或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如教学人员经费、学生性费用、专用材料费、实习见习费、实验费、毕业设计费等。

(2)按其与学生培养的关系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教学培养外费用。一是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直接人工费用、直接学生费用、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实践费用、直接后勤服务费用等。直接人工费用是指因按教学计划对相关学生进行培养而花费的,与相关班级学生有直接关系的专职教师人员费、外聘老师、企业专家师傅、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津贴、福利、奖金、过节费、社会保障费、其他人员经费。这项费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工费,包括各教学班所应承担的教师工资、津贴、福利、奖金、过节费、各项基金;实训课程中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或师傅工资及津贴;实践指导师费用;论文指导师费用;专家讲座费用;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奖金、过节费、各项基金等。直接学生费用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直接花费在学生身上的费用。这些费用可根据其发生的实际数直接计入教学班级培养成本。包括对学生的各种补贴、贫困生资助、奖学金、学生保险费、军训费、资料费、活动费等。直接材料费用包括专用材料费、见习费、实验耗材费、学习资料费、毕业设计费、运动会费用等。直接实践费用包括实训室实训设备专用维修费、实训室实训设备专用折旧费、实验费、实践实习费等。直接后勤管理部门公共费用包括固定给各班级使用的专用设备维修费、固定给各班级使用的设备购置费、为指定班级服务的其他费用等。二是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包括招生过程、教学管理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公共性费用。招生过程部门间接费用包括各项人员经费、是上交招生管理费、广告宣传费、资料印刷费、考试成绩管理、专用固定资产购置维修折旧费、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等教学管理辅助部门、科研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所发生的间接费用包括专用固定资产购置费、维修费、折旧费、各项人员经费、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科研费等三是教学培养外费用。教学培养之外费用就好象企业的营业外费用一样,与人才培养无关。如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捐赠费、离退休人员经费、校企人员经费、大型修缮费用、基本建设费用、社会服务支出等。这些费用不能做为间接费用经过分配计入生均培养成本。

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计量基础

(一)人才培养周期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周期也是成本计算期。学历班一般培养时间在2年至3年,其它继续教育及培训班有时是几天、几个月,成本计算期就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

(二)人才培养过程 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供、产、销三个阶段,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也大致可以分为招生过程、教学培养过程、学生管理过程、行政管理过程、科研服务过程、就业推荐过程六个环节。这里所探讨的人才培养核算模式以这六个环节为主进行核算。这些过程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生产作业集合体,将这些“生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归集在一起,便构成分步法成本核算的基础,它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也是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教学成本费用认定与分配方法 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工作中,成本费用认定和分配方法正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在大批量多步骤人才培养的情况下,不仅要求采用分批法认定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应根据人才培养的各步骤各阶段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法核算成本。

(四)编制成本核算信息表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为社会、国家、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才培养投资与收费的依据。通过对大量全过程人才培养成本的归集,编制成本计算表,系统反映每个教学班人才培养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办学效率提供有效成本核算信息。

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具体方法

(一)招生过程人才培养费用归集与分配 该过程主要完成与招生相关的各项任务。工作任务包括:招生计划制定、招生宣传、考生报名、考生考试成绩管理、录取等。由于各层次人才培养期间不同,发生费用时间也不尽相同,全日制学历招生在每年的8-9月,而成人学历招生在每年的5-6月,在日常核算中,可根据其受益对象进行大项的初步归集,以便进一步核算。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相关任务所发生的费用均为间接费用,100%分配到各层次受益班级中去。以上所有成本项目数据从学校财务一级账套中招生部门明细账取得。

招生费用分配率=招生费总数/所有新生人数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招生费用=该教学班新生人数×招生费用分配率

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二)教学培养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教学培养过程主要完成与教学培养相关的各项任务,包括教学管理及教学辅助部门。其工作有:课堂教学服务、实验实训教学服务、教务管理、实训管理、图书资料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发生,应根据学生受益程度不同分析后归集分配。

(1)教学培养过程直接费用归集与计算。在学生人才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级的,如按课程安排的授课老师工资、论文指导师费、实验实训费、专家讲座费等。在直接成本费用发生时就要按班级造表分类汇总,以便会计人员将相关费用直接归集到各班级成本中,教学培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可从学校一级财务教学班费用明细账取得,直接认定后,所有相关教学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

(2)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归集中与计算。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是指不容易确认直接受益班级的其他教学辅助管理费用,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图书馆人员经费等。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以上所有成本费用项目从学校财务一级教学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学生人数分摊所有受益教学班级。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教学间接费用分配率=教学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按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教学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教学间接费用分配率

(三)学生管理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学生管理过程任务主要完成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其主要任务包括军训、技能竞赛、科技活动、运动会、体能达标测试、奖助贷工作、毕业设计费、日常管理、各项活动组织等。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学生管理过程直接费用的归集与计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级的军训费、技能竞赛、奖助贷金、毕业设计费、日常管理、学生保险费、各项活动组织费等,在直接费用发生时通过直接认定方法归集,按100%比例计入相关人才培养项目中。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从学校一级财务账学生管理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学生管理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

(2)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的归集与计算。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是指不容易确认直接受益班级的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经费、学生管理部门日常管理经费、全校性技能竞赛、科技活动、运动会、各项活动组织经费等。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学校一级财务账学生管理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学生管理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分配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学生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学生管理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班所应分摊的学生管理间接费用=该班级学生人数×学生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

(四)行政管理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行政管理过程主要完成学校整体运行各项管理任务。其主要工作任务有,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与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发生的费用均为间接费用,可根据学校是否有基本建设项目来考虑按90%或100%比例分配摊入各班级学生培养成本中。如果有基本建设项目发生,那么按行政管理间接费用的90%来分配到各教学班,如果该校没有基本建设项目则按100%来分配到各教学班。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行政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行政管理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行政管理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行政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

(五)科研服务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科研服务过程主要对全校教职工科研、创新工作进行管理和服务。其工作任务主要有:科研管理、科研课题及项目实施等。其所发生的费用中,根据其受益对象不同及学生受益程度分析,后勤管理人员相关的科研经费按50%对学生进行分配,教师发生的科研费用有一小部份是为社会服务的,所以按学生受益程度分析,以80%的比例进行分配。各非学历班因为没有受益,可以不参与分配。

科研服务间接费用分配率=(科研服务间接费用总数×应分摊比例)/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科研服务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科研服务间接费用分配率

(六)就业推荐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 就业推荐过程间接费用按100%计入学生人才培养成本。具体成本费用信息从学校一级财务就业推荐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成本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学生人数分摊所有受益学生班级。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就业推荐间接费用分配率=就业推荐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

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就业推荐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就业推荐间接费用分配率

(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总成本计算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在经历三年共六个学期的培养活动后,完成社会相应岗位对人才要求。所有产品——毕业生走进社会,融入岗位工作,实现就业。在学生毕业时,根据资料将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有培养费用以教学班为中心归集,形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完全成本(总成本)核算信息。核算至此,高职高专全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告完成。

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计量差异分析

(一)院校之间各种差异引起生均成本客观差异 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地域差异、物价水平差异、教师工资水平差异、不同教学模拟和教学方法差别、管理与监督程序差异都将影响生均成本计算结果,其培养效益也将随之受到影响。

(二)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合理性与准确性影响形成主观差异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难点在于成本费用发生的分类与归集。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一项费用发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一个,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不止一个,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记入反映某一个对象的明细账户,而需要把这项费用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三)成本费用分配方法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形成准确性差异高

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另一个难点是分配方法的确定。所有成本费用发生后,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多一点,哪个培养对象应负担的费用应该少一点;间接费用按什么比例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各非学历班按什么样的约当产量系数来参与分配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合理界定。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数据,在高校成本计算理论相对滞后的影响下,在高校会计制度不配套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成为实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关键。政府做为引导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主要力量,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指导规范建立高校财务日常核算体系,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全面、准确、有效核算,为校方、社会、学生及家长提供真实可靠的人才培养成本数据,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

第3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供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人才,面对市场需求和新形式的挑战,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爱岗、创新,成为知识型劳动者。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必须够用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实干创新和创业精神,并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储备,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

二、商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上,应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培养较宽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体。

(一)理论知识的要求

1 广泛实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经济、管理、法律、市场等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只有拥有过硬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确保在思想上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

2 “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而不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人才,过多地理论学习势必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缺乏将达不到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以确保高职人才的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为度。

3 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如机械类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与控制、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知识。专业知识的扎实与否是决定高职人才是否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能力要求的关键。

(二)实践技能的要求

围绕为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这一目标,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见)习与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实训两部分内容,应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

1 实(见)习的内容。一是认知实习,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的机会。如机械类专业的金工实习、生产见习,其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实习能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二是技术应用的实习。如电子类专业的数电、模电和单片机的实习,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会的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制作出具备一定功能的作品或产品,通过测试、验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技能实训是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个拥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人要想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离不开较强的动手能力,否则即使他是满腹经纶,也只是纸上谈兵,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具体的应用。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技能实训应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对高级工的能力要求。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业乃民生之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者来说,就业应该成为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一)加大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1 专业设置改革。高职高专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设置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加大对原有专业的整合和新专业设置的力度,使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组建一支由学院就业办、教务处、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市场调查和分析。听取各行业、各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特点的分析,开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切实突破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问题,并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的专业。面向未来,专业建设委员会还需对社会发展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走向做好预测,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求。

2 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是否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决定着他能否顺利地就业,而学生具有的能力大多是由专业课程设置所决定的,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显得更为重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市场调查时,还应对各行业、各部门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进行认真地分析、论证,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再根据培养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大纲的制订时,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请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决策意见,共同研究决定,并重视实(见)习、技能实训的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尽可能接近1:1。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既是教授、讲师,又是高级技师、技师或工程师的教师队伍。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训水平是关键,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个高职高专院校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学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践,提倡教师去社会兼职,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学院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课或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以密切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缩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距离;,三是利用本校具备“双师型”能力的教师。对中青年教师实施校本培训。不断充实、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 学效果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生命线,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

1 建立健全听课监控体系。为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保证课

堂教学质量,为此,建立健全听课监控体系十分重要。通过学院教务处、系部领导、教研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及教师间的层层听课,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评课活动,教师问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能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每学期召开1~2次学生评教座谈会和教学问卷调查,对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教师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教与学携手并进”的良好的教风学风。

3 建立健全课程考试管理质量评估体系。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考试亦由单一的知识继承性考试逐步转向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并重的考核,考试方式开始由闭卷笔试一统天下逐步转向多样化。但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考试考核方式还需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改革,我们认为以认知为主的理论课程的考核要以“应知、理解、会用”为重点;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考核应以“应知与应会考核并重,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为重点;实践课程的考试要以“技能鉴定为本”为重点。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学校应组织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试题库,每门课程的考试都应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试结束后进行统一评卷,然后将考试成绩汇总、统计,以此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4 建立健全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体系。学校应制定出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体系,将教学事故界定分为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后勤保障部门以及教师、教辅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教学、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各环节中出现的过失或过错,并将教学事故划分为各种等级,根据事故等级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四)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全面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旨在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缩小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在就业E做到“无缝链接”。

为了使毕业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指导教师应按照专业特点,布置设计课题的总体要求,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己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由学生按照共同的志向和兴趣组成3~5人的课题小组,指导教师要求每个课题小组自行设计制作出具备一定功能的作品出来,并依据作品功能写出开题报告,经审批后,课题小组可以进入毕业设计实质的研究开发阶段,这样做能使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发扬团队精神。

第4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一、“实战教学、顶岗实习、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它不同于一般的操作技术,也有别于其它经济活动,具有鲜明现代商务特征。鉴于该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既重视理论,又结合实践,既注重技术操作,又注重体验的“实战教学、顶岗实习、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中小型企业和自主创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商业理论基础、较强的操作能力、浓厚网上商务意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入学教育阶段

1.学习引导教育

学生一入校就从思想、政治、能力、行为等各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将来的“实战教学、顶岗实习、就业创业”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引导教育帮助新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定位;帮助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特点;帮助新生学会科学地运筹时间;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的各种文献资料,学会自我解惑,充实提高自己。

2.职业生涯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关注其成长,帮助其进行三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大学新生教育在社会化方面主要是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新生心理辅导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学校在新生入学一周内对其做一次心理辅导,入学一个月内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与师生和谐相处。在对全体新生作心理辅导和心理普查时,注重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及时疏导沟通,发现他们存在心理问题时及时与辅导员或心理辅导老师沟通。教给他们自我调整、自我放松的方法,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理论教学阶段

理论教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不断线,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不断线、英语能力培养不断线、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强调“必需、够用”,适当兼顾人文教育。主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与时俱进的观念、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本专业人才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打下坚强的基础。

专业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能熟练地运用本专业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战教学阶段

实战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按照高职教学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40%以上。在大

一、大二阶段,除了完成基本理论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外,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在大三上学期集中进行实验实训培养,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做好准备,鼓励学生进行网上交易活动,并在实训课程中以实际的网上买、卖操作成果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同时,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四)顶岗实习阶段

把顶岗实习纳入教学计划,每个假期都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体验企业工作氛围,拓宽知识面,增强对“职业”的感性认识,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零对接,并在大三下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直接就业,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五)就业创业阶段

从入学教育到顶岗实习,始终贯彻“实战教学、顶岗实习、就业创业”十二字人才培养原则,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战教学为手段,顶岗实习为保障,就业创业为目的,充分实现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有关精神,将“双(多)证制”纳入教学计划,规定毕业生毕业时至少获得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促使本专业的学生持双证书毕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实战教学、顶岗实习、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体验”即对每一个学生必须配备两个导师,一个是专业教师、一个是企业兼职教师;学生要经过假期社会实践的体验、利用休闲时间到企业进行磨练的体验、毕业前职业岗位上的职业体验。

(一)师资力量保障

培养保障体系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大师也。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拥有一定数量、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该达到本专业教师总数的30%以上,硕士学位的教师应该达到本专业教师的4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应达到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的70%以上。

(二)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专业理论教学和选修课四大部分。公共基础理论教学包括经济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毛邓

三、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初步具备外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学生得到作为高技能高素质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所必要的教育,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规范诚信的行为规范。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包括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商务语言、电子商务数据库、国际贸易等,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完整的基础平台。

(三)教学改革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求逐渐提高,电子商务课程结构要加以优化,提高实践实训课的比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合理压缩理论课程。以实习实训项目体系为参照,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如在教学计划中新增《ERP沙盘推演》、《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后期的“顶岗实习、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四)强化管理、保证质量

采取有效措施,严把教学质量关。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四认真、三听课、二督导”办事,“四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三级听课”即“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教研组长听课、系主任听课”;“二级督导”即“系级督导、院级督导”,每学期期中、期末对“四三二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公示检查结果。

第5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目前,高职教育是培养了直接从事服务、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是高职学校的主体,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强弱是衡量高职专业教学质量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是高职人才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可是,现今职业教育的观念,虽有改革,但仍大量沿袭了传统的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理论联系不够紧密,缺少职业特色,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岗位的适应性,科学合理地制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不能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同时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水平也是一次提升和促进。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学生专业能力评价是以学生的综合表现为进行的一种价值评价,科学、合理地设计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地进行这种价值判断的关键,该指标体系的作用是导向、控制、检查和激励。本文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为基础,设置评价指标,建立以就业为基础,以社会对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标准,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以此制定职业技术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指标体系。根据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评价及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通过调研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专业能力评价所包含的因素按属性的不同分类,按隶属关系的不同进行分层,为定量和不定量两大类指标体系。为更好方便地进行测量,本文建议设置三级评定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二级指标中,专业知识指标分为学习、动手、科研创新、行业知识和英语等二级指标;人文知识主要是人文社会知识和参与文艺活动情况;实践技能分为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身体健康等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是对一二级指标的具体细化,如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专业学习成绩可以由专业课成绩和选修课成绩来评定,三级指标是考核学生专业能力的具体参数,需要根据行业需求做科学的考量,如酒店服务行业的特点对专业学生和毕业生心态自我调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对客服务沟通和协调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三级指标体系中要体现行业。

(二)设置权重指标

权重即指专业能力评价在总目标中的比重。为了更好地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中各类指标的进行科学的评判,并保证指标权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评价中的一、二级指标权重首先采用问卷法与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统计。首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选择了高职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数名学生、数名工作人员、数名毕业学生及用人企业工作人员,征求他们对评价指标的意见。其次使用层次法收集一、二级指标的评判,依旧采用问卷的形式,发放对象为学校的资深学生。由专家依据各类指标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全部判断矩阵取中值得到最终的判断矩阵,最后通过层次法进行计算,最终求得权数,用最大特征根来判断所得的判断矩阵是否一致,若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则表示指标权数是可信的。最后将调查问卷的方法把得到的权重数与层次法得到的权重数按相等的比例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系数。

二、构建学生专业能力评价

(一)学生专业能力评价方式

经过调查分析,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学生专业能力评价应该分为在校期间的评定和实习期间的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要求所选评价者都较为熟悉被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分为实习单位学生直接主管和老师两方面,各占一半的分值权重。根据三级指标的选定专业课的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三级指标的评价者。评价者应该熟悉被评价学生的情况,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对照上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在优、良、中、差中的哪一个等级。值得倡导的是专业能力评价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的加入,如学生心态、处事技巧等方面家长是有切身的感受和感知的,可以将家长的意见纳入进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中来。

(二)专业能力评价应用与讨论

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素质评价系统是项多因素的方程,即使某个子项的因素也很繁杂。诸如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绩效,不仅有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以及专业相关专业知识等,每类又有若干门课程,还要考虑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绩效,需要根据这个专业能力评价系统编制应用软件。按照编制的应用软件,以学生为评价对象,经过设定的程序将该个班级40名学生各项专业能力素质信息输入,测得结果,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与专业能力素质教育相关的所有重要内容,从各个视角、来反映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状况,能反映出不同学生的理论修养,文化知识,实践能力,身体、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差。因此,从专业能力评价的应用看,有如下几点看法:从专业能力评价基本专业能力素质部分分三个级别指标,其中有些项目,如理论知识绩效、人文艺术等知识绩效,语言类课程知识与绩效,基础科学知识水平与绩效等项,每项又包合有若干三级指标,而有些三级指标中又包含若干课程分数,看似课程种类繁多,但通过编制的计算软件,使得统计操作简便多了,专业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显现出来了。专业能力评价也可以实施计分与写实相结合的模式,即将各项量化的数据汇总统计,对于一些不能完全量化的项目,不必转化成相应的分数,采用评语或写实的方式表达,亦即通常所说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有分数显示,又有参与有关活动的表现,成绩与水平的写实评价,可以避免那些难于量化的项目由于硬性的量化而造成的误差。

三、结论建议

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快乐教育理念的提出学校的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诸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问题。因此,从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着手,研究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拟为进一步提高学校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更好地为酒店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一)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能力评价的应用,可以根据不同评价目的与要求进行,它既有诊断的作用,又具有激励发展的功能。可供有关部门根据需要选择,但专业能力素质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通过激励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发提高。立足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没有学生专业能力的质量,就没有酒店管理专业能力提高。具体采取的研修方式为:专家指导、岗位练兵、骨干引领、强化自学、资源传导、结对帮扶活动。构思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酒店管理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自修,使学生保持学生间的互助指导,同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酒店管理案例教学,同时包含行为全过程反思。师资培养的立足点是解决酒店管理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升点是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核心要素是学生个人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

(二)校企联合,加大市场人才的培养

要改变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把课堂和企业联合起来,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去消化,学校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把和市场有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行开放式、立体式的培养模式,多培养动手操作的人才,定期开展市场产业方面理论研讨,通过到酒店参观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完善专业硬件设施方面,应该定期更换一些专业所需的材料,正常的教育教学设备一定要保证,否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酒店管理大多是关于“人”的管理,因此,课程的设置内容应该更加广泛,更加具有灵活性。随着对提高酒店管理技术或技能水平意识的增强,致力于强化酒店管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随之增强,这就要求各学校开设更多的实用性酒店管理教学理论课,理论课的增加并不仅仅是课时的增加,而应该体现在酒店管理实践课上讲解与之对应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有效衔接方面。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观摩、实践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技术或技能水平。同时采用分层次教学,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酒店管理的兴趣、起始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远远大于他们在其他酒店管理项目和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因此,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先天专业能力、教育影响力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并主要根据学生在酒店管理的实际活动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出教学层次。这种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组织教学和个别辅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手段,采取学生参与设计、组织,学生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技术或技能培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酒店管理技术或技能水平。

第6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一)设计美学理论知识

1.构成基本原理,设计人员必须对造型的形式、要素等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原理能够正确的运用。而且也要掌握制作技巧,累积一定的制作经验,能够从其他的艺术形式当中汲取经验,使其为设计服务。2.构成原理的专业运用,设计人员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将原理反映在设计当中,而且能够根据室内设计的功能要求、风格要求、气氛特点等,选择合适的设计语言,结合专业审美的特点和规范来进行设计,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3.室内设计原理,设计人员需要熟悉室内设计的审美特点,结合建筑物的相关属性、功能要求等,进行美学方面的设计创造。而且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创造能力和设计能力。

4.室内设计学概论,设计人员必须熟悉东方和西方的建筑装饰设计史,了解不同的设计理念,而且对未来的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二)专业表现能力

1.室内效果图的快速手绘表现,设计人员能够快速而有效的表现客观的室内场景,根据设计的风格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2.室内效果图的精致手绘表现,设计人员能够逼真而准确的表现室内设计的场景,表现的方法丰富多样,而且具有艺术性和真实性。3.软件操作技能,设计人员能够熟练的操作3DMAX,能够进行3D建模,设置光影,根据设计图快速的建立场景。

(三)工程决算能力

除此之外,室内设计还涉及到工程的预算和决算。

1.材料预算设计,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工程的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配套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使用方案,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2.工程项目费用比例设计,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合理地分配项目的费用机率。

二、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存在的教学问题

室内设计有两种,一种是公共空间设计,另外一种则是居家设计。通过室内设计,可以满足人们对空间质量的审美需要。室内设计又涉及到工艺美术知识和建筑知识,因为其知识结构比较系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知识结构单一

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家具摆设,很多学生认为室内设计仅仅只是对家具进行重新摆设,从而达到美化的目的。从室内设计课程的设置来看,这非常的单一,而且不全面。因为只注重世界潮流和美观,所以脱离了建筑设计的各门学科知识。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将室内的物品进行了重新的布置,却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学生,只会照搬书本和别人的作品,没有弄明白室内设计的真正含义。

(二)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却给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促成了很多的新兴职业。对于设计而言,计算机同样也非常重要,因为CAD、photoshop、3DMax等一系列的软件是设计必学的。用这些软件设计出来的图会比手绘更加逼真,效率也更高。但是一部分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作为重点,忽略了设计这个方面。就连最基本的构图——草图——表现——修改这四个步骤也被逐渐的简化了,变成了一边用计算机表现,一边修改构思,只求赶快完成任务。

(三)过分依赖新兴技术

在学习设计的时候,同时也需要学习素描、色彩、建筑、透视等知识。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急功近利,透视还没学,素描还没画好,就开始学习软件知识。学校自身不重视传统的技艺,太过于依赖新兴技术。认为仅仅只需要软件就可以设计出好作品,但这会使学生不能打好基础,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四)不注重实际运用

很多学校的室内教学都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教师的理论知识过多,忽略了实际运用和实践。甚至还有一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如果不将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学生就完全无法理解,甚至不知学的是什么。此外,一部分院校仍然采用多年前的教学模式,一个主干课程少则30几个课时,多则60几个课时,课程完全得不到深入。学生对一门课程刚刚有所了解的时候,便草草的结束了。

(五)教学的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人们对室内设计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很多教师习惯以美术教学的方式来实施室内设计教学,甚至将绘画基础练习作为室内设计的教学基础。因为受到这种传统感念的制约,很多授课教师不了解新技术、新知识,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的内容也非常陈旧。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多的沿用了传统美术学院的训练方法,从几何形体、静物、石膏像到人体,因为室内设计是对室内空间的创造,设计语言会更多的着眼于点、线、面,而美术的训练方式,不能真正地解决室内设计的造型问题。

三、高职高专如何科学的培养室内设计人才

(一)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学校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设计内学科需要和美术、建筑、雕塑、景观、平面设计等方面融合。因为室内设计是以空间作为主体,研究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而且要探求设计美的生成规律。如今仅仅只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那么就无法适应将来的发展。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需要运用动态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科内部的交叉和融合,不断在教学中增加新的知识点、方法以及信息等。而且也要结合实际案例,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因为教案每一年都在不断的修改和压缩、变化当中。教师要摒弃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看待新的问题,摒弃从相关学科中得到启发,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采用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重要载体,在学习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进行结合,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

1.运用传统符号

我国的传统符号有很多种,比如古代的图腾纹饰、宗教的纹饰等。这些符号是前人在生产劳动、修建房屋时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而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然有着非常大的用处,人们将这些符号用于装饰。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运用这些符号,将这些符号用作室内设计的元素。一般的方法有:采用抽象简约的方法对整体和局部进行艺术加工,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不能失去传统之韵,也使传统的儒、道、佛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和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延续。在室内设计中还要采用拼贴符号,从而让新和旧、古和今产生一定的联系,最终形成新的艺术形象。此外,在设计当中还可以借用外来文化当中的一些元素,将其与本土文化元素结合起来。

2.色彩和光的处理

色彩通过视觉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且能对人的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甚至左右人的思想和情感。色彩本身没有美或者不美的区分,但是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色彩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类似色,另外一种则是对比色。类似色指的是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类似颜色彼此接近,统一而且有轻微的变化。对比色则指的是两种较远的色相进行搭配和互补,也就是常常说的“补色”。色彩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叫光影,光影的存在需要以具体颜色作为载体,在室内设计当中,光影也是传达信息的一种工具,可以改变环境和气氛,甚至能够创造出特别的空间情调和意境。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会他们举一反三。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作品的设计更加的简便,效率也更高,同时这也使一些学生养成了懒惰的心理。在遇到设计题目的时候,学生没有去思考,而是去网上寻找借鉴图片。他们没有依靠自己的知识来对题目进行分析,所以设计出来作品仅仅只是其他作品的借鉴和模仿。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避免学生一味的模仿和借鉴。首先要让学生对一个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分析其优点,说出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其次要让学生讨论怎么样去对作品进行改进,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设计知识。下一次学生在看到同类型的题目时,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四)扩大知识范围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创新和灵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众多的知识面和一定的思维过程积累之后的灵机一动,同时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但很多的学生会忽略这个问题,这会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思维狭窄,不能打开眼界。设计是集各方面的知识为一体的一个行业和领域,而且是灵活、多变的,不会有太多的束缚和模式。而且不同的设计题目有着不同的风格,比如,当今很流行的室内风格有田园、中式、欧式、简约等。如果根据室内空间的功能去划分,又可以分为起居、儿童、书房等,每一个不同的风格,都需要设计者去了解相应的知识。因为室内设计不仅仅只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起居要求。因此教师在平时需要多多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多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充分的考虑设计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五)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机制

室内设计的理论非常重要,它是实践的基础。教师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结合,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要求学生对酒店管理实训室进行改造,重建一间四星级酒店大厅和客房。先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数据尺寸的测量,对装饰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要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酒店大厅和客房进行设计,对于设计出来草图,教师要对其提出建议。在完成了平面图和效果图之后,再选择适合酒店的最终设计方案,让学生参与到装修的队伍当中。整个过程让学生学会了正确的设计,掌握了设计方法和步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引进一些实训的项目,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使学生在实践当中学到新的知识。

(六)提高专业老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还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因为当前科学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出现了很多。如果教师仅仅只依靠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那么就不能适应需要了。因此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自身也应该关注国内外最新的行业动态、设计理念,以及教育学科的变化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随时随地将最新的知识运用到设计教学当中去。

(七)使课程和就业相结合

如今,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这使得就业门槛有所提高。很多就业单位都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且专业技术过硬,素质够高。也因此,学校在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时候,必须将就业作为原则,使课程和就业相结合。因为室内设计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和领域,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策划能力、表现能力、组织能力、软件操作能力,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科学的设置课程,除了要设置一些提高学生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的课程,如计算机、图形、文字课程之外,还要增设材料、预算、工艺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最后,学校还需要创建实习的基地,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和企业合作,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了解了企业的动向。

四、高职高专室内设计教学的发展趋势

第7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77-02

商务英语是现代商务和应用语言的相互融合,是英语的一种应用变体,它是一门集合了语言学习及商务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科技、法律等等。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语言与国际商务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性和实践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商务活动更加频繁, 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更趋活跃,由此需要大量既懂得一定商务知识,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商务沟通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交流的主要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也成为了众多学生选择语言类学科的热门专业。

一、高职商英人才内涵

和大多数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在知识上强调够用和实用,而本科商务英语在知识上强调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专”与“宽”的差别;在人才类型上,高职强调技术应用型,而本科强调复合性;在岗位群上,高职强调商务第一线工作,而本科强调商务管理工作;高职商英人才规格概括起来就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三有”商务人才。“有知识”,即知识扎实,知识包括文化知识、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基础知识;“有技能”,即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娴熟,技能包括商务谈判、商务贸易、商务翻译和企业管理等;“有素质”,即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涉外素质高,职业素质包括求职礼仪、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等,涉外素质包括谈判技巧、商务礼仪等。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商务英语知识上更加强调够用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基础知识,技能上更加强调应用英语进行各类商务活动的技能,素质上更加强调涉外素养和商务意识。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是 “以能力为本位”,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实用”、“会用”就是高职教学的特色。高职高专教育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型人才。概括来说,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所以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既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必须掌握够用的商贸知识。但同时在商务知识上要求不太深,以够用为度。突出在商务情景下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从原来对人才“商务+英语”基本技能为主的能力培养,转向注重以“商务操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事业拓展及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掌握宽泛的商贸知识及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具备较强的事业拓展能力和创业能力”。“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是指比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语言能力;“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指在商务活动中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成功完成商务任务。只有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才能使高职学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在涉外商务工作中有更稳、更大、更快的发展空间;“宽泛的商贸知识”是指了解诸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方面的一般商务理论知识和法律常识。“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是指掌握国际商务活动中常用的实务操作能力,如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和处理能力、市场调研分析和产品推销能力、商务公关和谈判能力、商务文函处理能力等。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以宽泛为目标。操作能力应着眼于商务实务,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今后工作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较强的事业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指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敬业精神等,即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更新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事业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保证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他们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延伸、扩展和提升。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情况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重组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一般都是三年制的,对专科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求突出的是实用性和技能性的培养模式。通过教学,使英语成为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工具,进而与外贸、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三个模块的知识,绝非简单相加,必须互相融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如语言基础课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按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与商务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英语中了解商务。同时,专业知识课尽量选用英语或英汉双语编写的教材,积极推动教师使用英语或英汉双语进行外贸、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教学。

应用能力课程应是针对语言基础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来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如函电与单证的模拟、外贸实务的模拟、商务翻译模拟、商务谈判模拟、商务英语综合模拟等等。语言课与商务专业课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应用课则穿插在相应理论课中间,目的是使学生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语言知识模块、商务知识模块和应用能力三大模块的教学,是适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需要的。在每一大模块下面再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的角度及学生求职趋向,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进行分解,确立小模块。每一小模块确立几门核心课程,为课程结构的构建打下基础。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程后,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选修相应的专业知识以拓展课程知识面。通过语言知 识模块、专业模块与能力模块相结合,可以保证各门课程有相应的能力课程为依托,培养造就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课程设置要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基点,以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商务英语为主体,以商务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培养为重点,从内容和体系上对课程进行整合,构建知识和技能贯通的有机整体,形成脉络清晰的专业课程模块,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循序形成和巩固拓展,充分体现语言与商务、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加大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实训

21世纪的信息时代,电子商务正在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商务环境和商务语言,如网上交易、电子票据、电子单证等等,高科技和计算机的运用使商务英语及经贸知识结合在一起。面对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商务环境,各高职院校要办好商务英语专业,建立商务英语实训中心显得非常有必要。鉴于商务英语是一门复合型学科,根据商务英语的课程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要达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需要对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讲授语法为纲要、以解释语言知识为目的)的模式进行改革,从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从多角度探讨和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的师生协作性教学法,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 专业的能力型培养。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将视、听、说、译等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加强实践教学,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网上功能可开展商务英语模拟谈判,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利用本校计算机中心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校内模拟实验室里进行有效的商务情景模拟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反复实践和体验电子贸易全过程。“商务模拟公司”是常见的商务模拟形式,是一种费用低廉的商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的开放式商务活动环境。商务模拟仿真和商务实训教学是这一环境同时提供给受训者的两种服务功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完成商务程序,如商务谈判、函电、票据、单证等。虚拟环境中的商务操作,均遵循现实中国际商务通行的规则进行设计和操作,因此,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并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训基地也是办好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各校应该尽快与各省市乃至全国一些有实力的进出口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活动。

通过在公司的实践,还可以具体给学生以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在与有实力的进出口企业与公司的初期合作中,不仅可以加强“一专多能”学生的培养,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切实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必须确立科学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我们要不断反思、梳理、检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措施面对未来,迎接挑战。这样,才能确保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更高,学生更受社会欢迎,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更广,人民和学生家长更满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Z],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第8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随着社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特点。重视社会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是优化高职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0引言

对于一个学校来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也影响着人才未来的就业能力。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让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加适合市场需求。加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化与针对性,提高其应用型特质,是社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最新要求。

1当前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仍然呈供不应求状态就会计人员的整体就业情况来看,大多数会计人员仍然工作在生产部门,各行各业的会计持有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十年,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数量减少,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数量减少速度更是惊人,达到国有企业的四倍之多。从这样的现象来看,我国的会计专业人才处于市场饱合状态。但在个体民营企业以及地方小企业的需求来看,其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每一年,我国的会计从业资格人数都在上涨,会计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高职教育给更多人接受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机会,这些接受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更要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应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去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于会计人员价值的衡量标准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不仅要针对社会需求去安排课程,还要对新的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进行传播。虽然我国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超过千万,但在专业会计事务所工作的不足五万人,取得国家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国在数量上看不缺少会计人才,从质量上看会计仍然是社会紧缺型人才。

1.2社会的会计人才需求与院校教育有结构性矛盾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大多数企业希望招聘到高级的、专业的会计人才,而不是只会做简单账务工作的会计人才。近几年来,企业与单位在招聘会计人才时,大幅度提高了对相关专业证书、工作经验以及英语语言水平的要求。这些现象都表现普通的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过多,而高级财务工作者人数过少的本质。虽然许多会计专业学生从高职院校学成毕业,但并不能满足企业提出的职业要求。如果高职院校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会让高职院校的就业特色难以突显,造成高职院校教育地位下降的后果。

2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从社会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出发调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调整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细节。只有将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合理安排、设计,才能让会计专业学生在走出学校时为企业所接纳。

2.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会计专业的定位明确,才能让专业学习内容更有针对性。面对民营企业以及地方企业会计人才需求量大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放在中小民营企业上。有了明确的定位,对会计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培养一线会计人员为目标,改革一系列教学活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需求培养会计人才,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练习,提高沟通能力。将目标锁定在中小民营企业的会计岗位上,重视岗位的实际操作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才能让会计专业学生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栋梁之才。

2.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要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就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教育、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结合在一起,同时纳入到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当中,才能促进会计人才的全面发展。知识方面,高职院校要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了解计算机操作方法以及会计专业相关法律知识。能力方面,要结合市场与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将能力视为教学之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积极面对工作中的一切。

2.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满足地方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人才的需求,就要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积极利用工学结合的方法实施会计专业教学。从民营中小企业的需求出发,引进企业的真实工作案例,与企业一起去探究会计人才的培养技巧。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利用一学期理论与一学期实践的模式组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参与工作,才能让当代会计专业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3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将学校内的教育与学校外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一起,将课程与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子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8:359-360.

第9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国际化;环保;三废

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兴起于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环保产业开始进入技术成熟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正逐步成为全球支柱产业。

21世纪是绿色经济的时代,也是环保产业的时代。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措施。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鼓励环保技术出口。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产生减量化、对环境无污染和少污染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资源短缺问题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需要亟待解决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实现节能减排。三废处理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以前我国三废处理结构相对单一,行业发展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招商引资体制的完善,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化公司,形成了新型的三废治理的运行模式。

一、被调研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分析

1.本次被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次被调研的企业情况见表1。

2.被调研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分析

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根据海水淡化技术中需要使用大量超滤膜的特点,设定了相应的设备维护和污泥处理岗位。

天津环科水务开发有限公司、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天津威立雅渤化永利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天津碱厂污水处理厂)、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根据处理工业用废水生活污水设置从一线操作工到管理岗的岗位体系。

天津合佳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为工业和市政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以及高浓度废液的收集与处置。根据业务需要,设置了蒸发浓缩操作员和物化废水操作员。

二、被调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1.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三废处理企业会吸收一定量的在校生作为新鲜血液,平均比例达到35%。在职的员工中,专科层次的比例占38.5%,说明污染治理运营企业现有员工中专科层次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此外,这些企业相当一部分的员工层次还是在中专及以下水平,以操作类业务类为主。工作岗位类型,被调查的几家企业均是对操作工这一岗位需求较高。可见,提高高职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是紧随时代步伐,切实可行的。

2.三废处理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三废处理方向毕业的学生,能够胜任的岗位以及该岗位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理论的要求见表2。

由表2可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三废处理方向)专业毕业的学生,刚毕业时,可以从事的岗位工作有:污水处理技术员、污泥处理技术员、业务员、设备操作员。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全面掌握岗位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后,可升任班组长、总工等职务,发展空间较大。此外,需要注重英语学习,简单的对话、阅读对学习本岗位工作内容和个人晋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三废处理方向)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被调查的五个企业的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都有中级、高级工证书。从证书的类型来看,废水处理上岗证、ISO1400内审员需求不是很大,而三废处理工、水环境监测工要求的企业较多;环保企业运营,需要运营资质证书,个人上岗,需要上岗证。因此,三废处理工是该专业首考的证书,水环境监测工、ISO14000内审员、三废处理工、分析工等是该专业方向选考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