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高职教育研究全文(5篇)

高职教育研究

第1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摘要:立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如何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这一问题。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根据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服务观的要求,高职教育应在尊重受教育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观念及方法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致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一、增强企业需求观念,提高企业主导教学意识

强有力的实践和行动源于观念和认识的转变和正确引导,高职教育是异于义务教育的专业化、针对性人才的培养,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要求高职教育理念有一个全新的定位。首先,从学校领导层的管理观念入手,强调学校教育目的、方式、组织以及评价与企业需求的充分结合,以企业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其次,从直接的教育者来看,强调教学过程全面落实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企业需求以及社会适应为指导方向进行教学培养。

二、改革陈旧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陈旧、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轨的主要原因,实现立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1)教学模式的改变源于教学内容和题材的更新和变化,课堂中尽可能多地采用生活中的鲜活的企业实例进行讲解;(2)机械的讲授法已经无法扮演主导的教学模式,实践性课堂应成为最佳取而代之者。例如,去相关企业或经济体制机构进行参观、访问,实地培训作业。

三、更新教学评价方式,满足企业专业人才需求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充当着主导、调节、激励的重要角色。正确、有效的高职教学评价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注重学生理论学习水平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并以充分结合企业需求为基本评价标准;(2)教学精神文化应该与企业进步文化相结合,把培养忠诚服务于企业的社会性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精神改革理念。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企业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资源培养和输送,需要真正会学、会做、会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洪元,周立华,李树德.校企文化教育并举实现学生就业双对接[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

[2]周立华,李树德.高职学院企业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基本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1).

作者:王玉鑫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教育中会计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以《基础会计》为载体,论述了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并提出了该课程的思路建设、内容的构建和实践的操作,实践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基础会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打破了传统的高职教育“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框架,不再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而是强调讲授的理论知识“实用、适度”的原则,强调教学中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完成理论教学与实习指导。

1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够紧密

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很多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履行会计岗位职责,主要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1.2校外实践

场所有限校外实践的会计岗位有限,同一单位无法同时接受那么多学生实习和实践。

2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基础。对于新入学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那么作为教师就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1《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2《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措施

2.2.1会计基本理论

从分析会计特征入手,通过对会计产生、发展历史总结,以动态的观点从理论上阐述会计的概念;从会计核算内容的分类来阐述会计六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从会计等式静态、动态的论证来阐述借贷记账方法及科目和账户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组织上的基本情况,增强学习会计的兴趣。

2.2.2会计信息加工、整理的核算系统设计

(1)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通过分析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形成、分配等业务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和财产清查,阐述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2)财务会计报告:介绍财务报告体系、报表种类、编制依据、报表结构、编制方法等。主要强调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3)会计基础工作按会计主体规模大小、经济业务的繁简程度、会计人员的多少阐述二种主要类型的会计核算形式,即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2.2.3教学方法及手段

(1)案例教学法《基础会计》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对此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以求通俗易懂。例如,我们在讲解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学生生活费实例讲解。通过举例,会计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与掌握。(2)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图解分析法图解分析法是利用绘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表示事物,由于图示具有直观、生动等优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该种方法,对会计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到好处的图表法。(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会计教学主要是将现代媒体(电脑、展示台、投影仪等)与传统媒体(文字材料、辅导资料、凭证、帐簿等)进行有机结合,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理解。(5)实践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统一布置下,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最有效的方法。

3“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3.1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实践课的开展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理实一体化的会计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掌握各会计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及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既能快速上手,又具有充足的发展后劲。

3.2提高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强化《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3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体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适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学生初次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率大大提高。

3.3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项目教学为主,向学生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及练习。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演示,启发遇到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3.4夯实了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作为湖北省会计领域竞赛影响力比较大的会计技能大赛,我们两次组织大一的学生与其他学校大二的学生同台参加比赛。这类比赛对学生的会计专业基础的要求尤其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即使是大一的学生我们仍然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和单项一等奖的好成绩。以上是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的一些初步设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总的宗旨是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并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好的胜任将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杨峰.高职会计专业核心技能的界定及培养策略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

[2]尹茜,宋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韩冬梅,梁迎春.基于核心技能培养的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作者:王敏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教育中多元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由于高职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当前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多元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应积极应用多元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

【关键词】多元效能;高职教育;教育效能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弊端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效能的提高。因此,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多元性教育效能,是当前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普遍意义上讲,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呈现总体科学、局部无效的现象,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效能,降低了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专业特色不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受专业和基础课、基础和公共课、理论和实践课的冲突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好专业设置趋向本科教学计划的压缩本,形成了多课程、少课时的高职教育体系。同时,专业定位也逐渐模糊化。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一些院校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一个共同目标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仅体现不出专业特色,还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手段滞后。虽然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但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仍然在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在理论教学中。理论教学中,黑板是教师教学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应用匮乏;实践教学上,教师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仍然以验证性为主,学生自主动手与操作的实验较少。这种仍然以教师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一些高职院校所提倡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受到应试教育背景下成绩的影响,过度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过度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轻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某些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甚至不如中职生,陷入极其尴尬的地位,很难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定位不明确。加上理论教学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等均比实践教学要求低,高职院校无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轻化度。这种教学目标和就业需求相错位的高职教育,不仅弱化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

(四)“理实”结合不够紧密。高职教育的自身教育特殊性,决定其除了要注重理论教学外,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并将两者有效融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以实践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以理论为引导,是高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实是很多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并不紧密,甚至有脱节现象出现,学生很难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得到巩固和发展,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了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这种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高职教育,极大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

二、实施多元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多元效能

(一)实施BETC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效能。BETC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教育理论、以学生中心为核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属于从属地位,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积极探索和寻找问题的答案,解决教学难题,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效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扬长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扬长教学法上,教师要考虑到高职生尤其是刚入学的高职生的情绪变化,很多高职生可能是因高考失利,才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难免会有一些消极情绪。因此,教师要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尽量挖掘出学生独有的魅力,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分层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基于学生个性差异上,教师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态度、兴趣爱好、智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BETC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通过学习后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分层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和分层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编制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评价机制等。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分为几个小组,按照每个小组学生的知识层次设计难度不一的教学任务,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体验到学有所成的自豪感。

(二)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效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理论的重要体现,是“合作培养”教学模式的主要构成,最先是德国教育学家胡勃先生提出的一项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学生一边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边在企事业单位接受职业技能训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下开展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目的,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效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并且借助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双元制”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又能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将抽象的理论概念性知识寄托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如在轨道交通运输与信号专业英语的理论教学中,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PPT课件、视频、语音等,让本来抽象干涩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和活泼。讲授完理论章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教师要加强与当地铁路系统对应部门的联系,尽量给学生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要组织学生在实训中对已学知识中不理解之处进行总结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三)实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能力效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经过多年实践后取得一项较为重要的成果,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该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能力本位,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的,如探究、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五个不同阶段组成的教学模式,即市场调查分析、职业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和教学评价与改进五个阶段。实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力、创造力及职业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的能力效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分享,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高职教育,讨论教学法的应用前景广阔,因该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同时,讨论教学法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的“投诉建议处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乘客投诉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投诉类型和投诉程序讨论这些案例的可取及不足之处,并讲述如何克服这些不足以达到让乘客满意的目的。通过这样一种教学,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等,实现了高职教育的能力效能。

(四)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效能。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部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特有的教学特色。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才的竞争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践教学是在完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基础上提高一批高素质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专业人才。而培养这种多元化人才,必须要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撑。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除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外,重要的是开展多元的教学方法。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法、自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实践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效能。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课程的“票务工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当地的地铁或者火车站内,引导学生自主去进行自动售票机的操作,并找出乘客机器购票中所会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这样一种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总之,高职的多元效能教育必须以提高高职教育能力和效率为要求,通过开展多元教学模式来达到高质量教学效果的目的。在促进高职多元效能的发展和实现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BETC、“双元制”、“五阶段循环”、多元化实践等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职业、能力和人才效能,以充分发挥多元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多元效能的研究和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红,何薇.谈高职教育中头脑风暴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有机结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2]王松壮,李平,徐凤姣.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推进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工作[J].现代教育,2011(5)

[3]张霞.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7)

作者:戴敏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思考

【摘要】文章旨在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化和有效性管理,通过结合“”理论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构建,通过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指标进行分解,对一级指标细化,全面探讨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将教育前瞻性体现,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一、前言

现如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方法。对于结果评价而言,主要是传统评估过程,评价主要是来自于高校外部。对于过程的评价而言,主要是做好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全面评估教学管理的任何环节,也即是学校内部的一种评价过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更要结合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质量现状,注重内部质量管理的监控,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本文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特征

一全过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更加注重人才的全过程培养,通过结合市场调研,做好专业的设置,注重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现就业的根本指导。二全方位全方位特征的体现,主要是结合教学质量,做好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通过注重学生的管理,注重社会调查工作,结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逐渐形成创新精神。三全员性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各个部门均有参加,因此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有着全员性热证。

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状态考评指标体系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状态考评以及指标,如图所示,主要是做好教学组织的领导和常规教学管理,同时也要做好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基础管理,加强教学质量和特色项目的管理。其中教学运行管理占有分值较重。同时也要做好教学技术建设以及教学质量,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做好特色项目的处理。教学组织领导的二级指标,需要做好领导的高度重视,做好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结合教学科研活动,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其中重点做好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教学保障工作,做好学风建设的工作。关于常规教学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教学文件的管理以及学籍管理,做好教材的管理和考试管理,做好教学责任的有效性管理。教学运行过程,做好教学文件的执行工作,做好课堂的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教学基本建设过程,往往是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情况,做好教学经费的实际应用。教学质量的体现,结合听课的主要情况,做好评价教学的过程,加强质量的评估和课外科技活动的进行,加强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实践性应用。二教育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的构建关于教育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的构建,主要是结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不仅仅要做好教学管理状态的考核,同时也要做好教学计划的合理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结合教学质量管理状态的基本体系结构,实现整体性的教学和应用。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构建过程,一级指标就要选择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质量。教学基本建设往往是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实验实训建设和教学经费使用的建设,关于教学质量的建设和应用,就要做好成绩的有效性考核,做好质量的评估。通过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的评估过程,实现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实践性的应用和发展。专业建设过程,做好专业建设的科学有效性规划,并结合人才的根本需求,结合课程体系的根本建设过程,保证有着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就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培养,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情况,注重就业以及市场竞争的全面培养,在分析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的同时,做好人才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权限的全面分析。在评价质量体系的应用时,不仅仅考察教学管理,同时也要做好教学基本建设的全面考察,完备教学经费管理制度,并做好教学的评教工作,结合课程考核的实际应用,注重质量的有效性评估。课外科技活动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就要对各种组织大赛高度关注,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有效性监督和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推动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促进现代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昌国,包耀东基于系列标准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策略田当代教育科学。

[2]李志伟以质量管理促进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田管理观察。

作者:拖洪华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学习方式,重视沟通合作。由此,“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得到长足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合作学习的概念、基本要素等,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强化主体责任和合作意识。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也必然随之变化。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动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这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概念混淆,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常与“小组学习”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混淆,仅仅把分组听课、完成作业当成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流于表面形式。而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探索、讨论、研究、解决、评价的过程,让成员之间可以发挥所长,实现良好的沟通。

2.缺乏课堂调控技巧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沟通、互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讨论看似热烈,活跃了气氛,但实际上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这样就导致教学秩序混乱,脱离合作学习的意义。

3.缺少内容创新与思维发散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新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缺少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维的发散。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缺少知识拓展,这样就切断了思维发散的方向性与内容的创新性,将学习变成一件单一乏味的事情。

4.新旧教学模式的相互排斥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其发展的必要性,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一存在,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长期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慢慢习惯依赖其他成员,也会厌倦吵闹的学习氛围。

5.小组成绩取代个人成绩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所有组员一起努力取得成绩,小组成绩容易取代个人成绩,所以如何平衡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尤为重要。小组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简单把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是不行的,要更多地注意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解决措施

传统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开始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形式,学生的应对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如果没有教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口号。为此,要提高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与认识,转变教师的观念,吸取新型教学模式的精髓。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做好教学整体设计及小组组建,在课堂学习中调控一切不利于合作学习开展的因素,控制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度。学生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2.合作成员要明确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如果不能尽到各自的义务,就无法保障小组的成绩。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教师应该给小组成员合理、科学地分配任务,以便更好地实现相互学习、共同合作。

3.教学方式互补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弊,从而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模式。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设计课程授课时,就可以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授,再采用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方案设计,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4.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由于每个人自身条件、基本情况和能力是不同的,在小组中的贡献也不同,因此,得到的评价也不相同。合作学习的学习成绩不是单一的小组成绩或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不能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别评价,分别奖励。对小组的评价应重视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重结果,从而实现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的统一。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学习模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建军.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其策略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蒋波.合作学习: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3]李朝辉,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作者:赵肖 单位: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代特点紧密联系,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了高职教育的概况以及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希望可以以此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教学环境的优化、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综合能力仍然较弱,对高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能持续为社会建设输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高职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最近几年里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甚至让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1、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老师是学校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核心,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无论是年龄上、还是专业上都不平衡。在年龄上,资历较老的老师较多,新面孔不够,这就使得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存在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常常会有代沟。而从专业上来讲,学校总是有的专业老师多,有的专业老师少,同时专业和人文素养有较大差异,这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对人才培养不利。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偏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疏于管理,学生生活散漫,对学习的兴趣低迷。引起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学校一般将重点放在了理工科而忽视文科的发展,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理工科的教学成效而忽略文科的教学成效,这种不平衡使得学校在方向上偏离,发展受到限制。

3、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最后一个问题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不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大力发展的专业在市场上的需求少,而学校忽视的专业却又有很强的市场需求,学生毕业以后因为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过弱,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未能养成亲自动手实践的习惯,学校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因。

4、培养阶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职前培养,即受众一般是在校学生,而对于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很少有高职院校对他们进行培训,因此,前进空间往往会很小,限制了职工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在真正就业以后遇到的问题才是其发展的关键,在这个时候少了学校的培训与指点,学生的进步空间会变得很小,甚至限制学生的继续发展。

二、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教学改革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综合人才,不再仅仅考虑学生成绩的好坏了,而更加注重学生是否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1、坚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定期对老师进行考核,激励老师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还要注重老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思想品质上的培养,端正的品质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除了这两项最基本的以外,学校还应注重对教师结构的调节,即在专业上,各专业按学生数量、任务轻重分配老师,使各专业老师能平衡发展。在年龄结构上,年轻老师和资历较老的老师并重,既可以使学生勇于交流,也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监控模式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化教学监控和评估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对教学监控和评估模式的优化上,首先就得遵循公平原则,即各专业平等对待、平衡发展,在注重对于理论考试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学生的考核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传统的将理论能力强作为优秀的状况纠正为理论与实践都优秀即为真正的优秀,同时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作为评价的标准。在老师的监控和评价上,不仅要注重老师的教学成效还要注重老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监控与评价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因此,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了解市场需求呢?学校应当实地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进行大数据的分析,通过对调查结论的分析制定出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非比寻常,要想确切的了解市场需求就得定期做市场需求调查,这样得到的数据才是最能反映社会需求的,由此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才有实施的必要性。

4、职前职后人才双重培养

针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职前培养而基本不进行职后培养的缺陷,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职前职后的双重培养模式。学生在职前学习基本的就业技能以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等到真正就业以后,随着工作的深入,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职后培训,主要针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感觉到的不足,这种职后培训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质的跨越,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

三、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复合型人才,面对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讲述了高职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阐述,希望各大高职院校能有所裨益,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改革自身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范莉莉,郎家丽.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与挑战——关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调研[J].绥化学院学报.2016(04)

[2]李侠,张忠来,周君,马群锋.高职化工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广东化工.2015(19)

[3]张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之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第2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涉及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优秀的现代校园文化,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构建优秀的现代高职校园文化,必须抓好物质文化建设,突出和强化精神文化建设,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努力推进行为文化建设。这四部分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同时推进,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发挥出最大功用,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植职业教育的政策,高职教育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和利用这一大好机遇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高职教育的发展,涉及多种因素,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就成了一个既具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将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定位问题

对于校园文化,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定义,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释。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积累起来并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它反映了该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以及学术氛围,是衡量该校综合实力、办学活力以及个性特色的重要指标。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具体可看下图: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对这四部分进行建设,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又不是零散地进行建设,而是一个系统建设的过程。在这个建设系统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行为文化建设是载体。这四部分建设的结果,具有1+1>2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问题指的是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整体工作中的位置、价值和目标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定位问题,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制定整体规划以及具体措施。考虑高职的特点及国内外校园文化建设展现的功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可以这样定位: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应是构建“优秀的现代校园文化”,形成特殊的“实践”氛围,实现科学理念、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的统一,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的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教育发展促进作用的具体分析

2.1促进高职教育环境的优化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优秀的现代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除了显示现代性特征外,还要求形成良好的实践氛围,而且必须是先进的、健康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从校园文化的组成系统来说,它就应该包括先进的物质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合理的制度文化以及文明得体的行为文化,而且这些文化中蕴含着浓厚的职业文化因素。这样的文化氛围就是一个物质环境优美和谐、精神氛围高雅轻松、制度氛围合理人性、行为文化合礼合法、实践气息浓郁的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2.2促进高职教育效率的提高

首先,良好的高职校园文化环境容易促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发扬团队精神,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其次,良好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积极的情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的热情及渴望。此外,先进的、健康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师生发挥潜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进而实现高职教育在各方面的创新。总之,优秀的高职校园文化能够愉悦身心、激励上进、利于创新,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效率的提高。提高教育的效率,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

高职教育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改革创新。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非常重要,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途径。创新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多方面的创新。前面提到,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校园主体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进而实现高职教育在各方面的创新。

2.4促进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

高职的核心竞争力对高职院校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促进关系。在构成高校竞争的诸多因素中,具有独特个性的校园文化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它包括充满特色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特色专业或学科、特色的学术科研特色的管理模式等。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像一种粘合剂,可以使广大师生员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勤奋实践、大力创新、刻苦攻关,对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努力探索,最终促进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互相促进的两体,两者之间可以实现良性循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不足及原因分析

3.1主要不足

综观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从众多学校呈现出的不足概括出来的,就单独一所学校来说,并不一定全都存在这些情况。首先,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一些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有了大踏步的提高,但在校园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建设上投入甚少,与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成比例。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诸多高职院校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并没有什么特色。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各类文化活动都基本相同,甚至就是复制过来,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就缺乏特色。再次,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在当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里,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一个形式化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育人”,促进人的发展。如果只是流于形式,没起到“育人”的作用,那么这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失败的。流于形式有时还产生劳民伤财的不良后果,浪费了大笔资金,学生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更为糟糕。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层次偏低。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来看,除了正常的教学和实训外,校园文化活动绝大多数都是文艺娱乐型,而科研学术型活动却少有涉及。此外还存在一种现象,不少高职学生热衷消费低层次文化,他们崇尚感官刺激,讲究实用主义,对高雅文化提不起兴趣。

3.2原因分析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这些不足,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和重视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高职教育总体上取得较大的发展。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齐全,师资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合适的位置,于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出现了缺乏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正确的引导、缺少合适的保障机制、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层次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其次,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后是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的。由于资金短缺,校园的美化、先进的设备设施、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举办高层次的文化活动等这些方面就难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也大受影响。此外,也有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后是由于相关管理者和工作者缺乏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不足造成的。能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投入了大笔资金,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缺乏创新思维,结果同样难以把校园文化建设好。

4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4.1抓好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目标是创建一个优美、和谐的物质环境,形成健康和谐的物质文化。进行物质文化建设,首先应该使校园物质环境反映出高雅的文化品位,以激发师生爱校情感和建校热情;二要使校园物质环境在整洁、优美、和谐的基础上呈现现代性气息,要与当代人的心理需求相适应;三要使校园物质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四要使校园物质环境体现出“职”的特点,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物质文化建设还应注意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再加大经费投入,使校园该有的物质设备设施趋于齐全;二是要科学规划校园的布局,使校园整体都呈现出“现代美”的气息;三是还要注意提高物质环境的文化意蕴;四是要还需进一步营造“职”的特点。

4.2要突出和强化精神文化建设这个核心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职精神文化建设,目标是创建一个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校园精神环境。高职院校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追求先进性,应该追求最先进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建立最先进的现代高职文化制度,跟上最先进的高职教育内容,采用最先进的高职文化形式,最终建立最先进的现代文化形态。此外,要注意考虑职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科学理念、职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应作为的一项重中之重,学校各部门应该齐心协力把它抓好,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校园精神。针对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不断丰富、发展高职精神文化的内涵,要体现现代性、先进性和特色性;二是努力培养优良的校风、纪风、教风、学风,因为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纪风、教风、学风上,所以要特别注意在这几方面下功夫。三是要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同事间或同学间的关系。

4.3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各方面都建立一套完整、和谐、合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和组织机构,形成和谐合理的人性化的制度文化。高职院校在建设制度文化方面,应突出平等、民主、人本、科学、效率、发展等价值观念,给制度以人性,把理想信念与具体规定凝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作用。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组织机构。一要不断完善学校、院系的管理制度(包括发展规划,文化建设、卫生管理、安全管理、纪律管理、招生就业、学生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奖励资助、后勤服务、监督激励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二要完善规范学术科研、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实习方面的相关制度;三要建立规范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制度;四要完善不健全的组织机构。

4.4推进高职校园的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建设是载体。建设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应加强对校园主体(包括一般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其他的服务员工)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校风校纪教育、礼仪教育、高雅文化教育等。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广大师生员工良好的道德意识、法制意识、礼仪意识以及高雅气质,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呈现出高雅的文化品味和风貌来。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要重点加强教师及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教育及管理,因为教师和管理者的行为具有示范性,深深影响着学生;二是对高职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学生在校园主体中占了大部分,并且高职学生不少的自律性比较差,因此在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上也要多下功夫;三是要加强其他服务员工的行为规范教育,服务员工数量可能相对较少,但其行为也影响着校园形象,行为规范教育也不可缺少。总之,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活动中都能给人以文明高雅的印象,这对内能有效地促进校风、纪风、教风、学风建设,对外也能有效地提升校园的形象。以上就是构建优秀高职校园文化的一些要求和具体措施,要构建优秀的现代校园文化,就必须从上面四个方面努力。虽然四方面分开论述,各部分的功能也不同,但是它们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四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推进,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发挥出最大功用,最终有效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贞标.从系统论视角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径[J].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3).

[2]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新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3]李贤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及内容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钱涛,张亚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须彰显职业特色[J].综合研究,2010(5).

[5]夏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江苏技术学院学报,2009(9).

作者:姚敦泽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定位与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如果要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趋势。从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明确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同时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做出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定位;计算机专业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将迎来一个很大的机遇。计算机类专业的机遇相对来说大一些,只有做好高职计算机的定位,才能使高职教育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面临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计算机专业和本科的计算机专业比起来,要面临更多的问题。要想在紧张的就业竞争中胜出,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提高编程能力是重点。企业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实力足够强,那么学历并不是问题,只是起点稍低。[1]但是目前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高职计算机毕业学生还是没有足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毕业生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其实是供不应求的。然而计算机系毕业生很多工作不对口,一部分改变了就业方向,一部分转专业或者考事业单位。这是因为计算机系的很多学生的水平达不到公司的应用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高职计算机要加大培养力度。

(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各种技术与时代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但是高职院校中的很多课程的设置还是落后的,很多兴起的前沿技术课程中都没有涉及。“古老”的技术根本无法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计算机相关的研究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速度很快,研究的时候找资料,早期的期刊论文无法借鉴。就拿javaweb举例,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使用ssh,php等。因此,学生的培养方向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接触新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在就业的时候有竞争力。[2]

三、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定位

在进行高职教育计算机定位的时候,要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点就是走在时代的最前端,把握主流先进技术;第二点是提前预测未来的主流技术,迎合社会的科技发展需求;第三点是吸收主流技术时,要兼收并蓄。根据这三个原则,高职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可以总结如下: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高职性”定位

首先,必须明确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本科教育希望培养的是本科生完备的知识体系,研究的比重占得较多。而高职教育给计算机的定位应该是以应用为主,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践上。否则就是以己之短去和别人的长处较量,非常不明智。学校应该把目标定在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上,这样才能在就业中有竞争的余地。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

正如前文所述,普通高校的专业教学是以纵向为主的课程教学体系,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需要的是科学创造潜力,期望通过理论知识的修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职业能力来构建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因此,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然后兼顾理论知识。对于一些理论课可以压缩学时,同时提高实验课的学时和学分来增强对动手能力的重视程度。

(三)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定位是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的。要准确把握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为目的的。认清社会的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政府的培养趋势,把握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摸清社会的整体走势,才能制定合理的目标。

四、高职教育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研究

要正确地对高职的计算机进行定位,使得高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必须要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培养学生的潜力

前面提到过高职教育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同时,还要兼顾理论知识的发展,否则缺乏上升空间。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课程,例如高数、C语言、面向对象等,这些都不应盲目地删减掉。

(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本质工作就是服务于其他行业,而且目前大部分的理工科专业都会设置一些计算机类的课程。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学生如果想更受到企业的青睐,就应该注重多种技能与理论知识相整合。[3]如果仅仅专注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的。

(三)加大与企业的联系

企业的校园招聘是应届生的最好机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利的机会,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与社会接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方向也会更加明确。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学生,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对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定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做好定位分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爱明.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5(20):74-75.

[2]陈圆.从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定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22):49-50.

[3]疏国会,金鑫.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5):80-81.

作者:邹玲娜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训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应用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尤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先进手段来创新高职学生的管理模式,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模式;高职教育;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对立分支,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型的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在近几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但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管理是其主要原因。高职院校要想为适合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

1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发展中必须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首先就要创新管理理念。应该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创新管理理念,改变原有的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

1.1以人为本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任何教育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高职教育亦是如此。首先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高职学生首先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其次才是一个高职学生。因此高职教学在实施教育时必须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尊重和关爱学生。再者高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性发展。高职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因此一切出发点都是以“职业”为基础,因此必须从学生的职业性发展需求出发来开展教育工作。高职学生毕业后势必要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在某个专业技术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核心是专业化教育。另外高职学生成为一名企事业员工后就必须要适应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对高职学生加强职业化教育。

1.2树立系统管理理念,为高职学生管理构建完整的工作体系

系统管理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在社会大系统中按照教育是一个子系统,外部环境对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影响。系统论认为必须共同改善系统内部各要素来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系统管理对整体效应比较重视,认为把握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从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上着手,对管理系统整体结构的综合优化注重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出发,注重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跟随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高职学生管理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必须要不断的创新学生管理的内容。在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指导下还要从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对教育管理内容进行开拓创新,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高职学生树立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道德品质,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高职学生管理教育的内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3对高职学生管理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形式与方法主要涉及到管理工作模式、管理主客体关系、思维方式、管理发展趋势等方面。管理工作的模式应该由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发展趋势;思维方式应该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主客体关系应该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型转变为双向沟通交流型;在学生管理组织形式上由集中教育转变为分散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在信息传播手段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职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信息反馈平台,及时反馈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4创新高职学生管理运行机制来保证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4.1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分责设岗、让学生竞争上岗,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有专门领导来主管学生管理工作,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多个岗位来分组分块管理学校事务,让学生自愿报名,竞争上岗,明确岗位职责和管理范围,让广大师生共同监督学生的管理工作,建立奖惩机制来奖励工作效果优秀的学生,适当的调整工作效果不好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多种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金工操作比赛、百科知识竞赛和电子装配制作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学生自觉去参阅资料,实现自我学习。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高职学生要想在激励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必需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和想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组织不同主题的演讲和辩论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辩解能力。为了增强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技赛,丰富高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可以使高职学生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开展篮球、羽毛球、排球以及各类书画、棋类比赛,充分了高职学生可以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体质,还可以让高职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减少了违纪事件的发生,使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强化高职学生的社团建设,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高职学生社团高职学生管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同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5总结

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必需要创新学生管理的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远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

[2]温斌.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黄辉.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0.

第3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摘要:高职教育的根本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就业环节中的竞争优势,最后实现顺利就业。因此高职教师需要在具备教师从业资格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是对高职教育中的“双师”标准和队伍建设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标准;队伍建设

引言

我国的高职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逐渐受到了社会主流教育的认可。高职教育全称为高等职业教育,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需要同时具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师也同样需要具备高等教师资格和职业教育能力的“双师”进行教育教学。

一、“双师”的概述

“双师型”教师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现在对“双师”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认为“双师”即“双证”教师既具备高级教师资格证,同时具备所教领域的职业资格证,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加技师的模式。另外一种定义认为“双师”就是“双能力”,指教师既具有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能力,同时又可具备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笔者认为真正高职教育中的“双师”是既要有“双证”又要有“双能力”。

二、高职教育中的“双师”标准

首先,高职教师必须就有能够在高校任职的资格,也就是要有高级教师资格证,同时需要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技术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既能够教书育人,又可以对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进行指导。其次,教师需要深人掌握大量的职业理论知识或者行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与所讲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和职业素质。“双师”教师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规律,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最后,“双师”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在高职学校中即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又可以和同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上的切磋和交流。与此同时,“双师”教师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不光是指教师能够管理好班级和教学的能力,还指的是教师拥有管理企业合同行业的能力,最好使教师拥有在企业挂职的经历,这样教师在深谙企业和行业行规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指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需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双师”教师还需要具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对行业的新技术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可以根据社会和行业的具体变化及时对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并且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三、高职教育中的“双师”队伍建设

1.国家和政府需要明确“双师”的职业标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标准基本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的标准。但是由于高职教师的职业特殊性,普通教师标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高职教师,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对高职教师进行严格的职业划分,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与高职教育教师的从业资格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明确“双师”的职业标准,使得“双师”教师在评选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在建设“双师”教师队伍的时候能够拥有坚实稳固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加强“双师”的自我提升

高职教育中的“双师”教师还应该不断通过学习实现自我能力提升。首先“双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并且根据国家最新推出的相关行业的标准和规定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比如说双师教师可以通过自主进修学习、或者参加相关专业的岗位培训、参加同行业专家学者的知识讲座,再比如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上网观看和学习其他优秀教师或者从行业人员的教学视频等方式不断扩充自身的专业职业基础知识。与此同时,高职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当地的企业联系,通过深人到企业内部学习专业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更加可靠。

3.建立健全“双师”教师的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中缺乏对“双师”教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因此许多高职学校的“双师”教师并不具备真正“双师”教师资格,高职学校在评价“双师”教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教师的教师资格进行审核,同时还要审核教师所教行业的从业资格,即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双证”,但是并不是教师只要具备“双证”即可,高职学校还需要对教师是否在企业有过真实的从业经历进行审核,并且对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的年限进行明确规范,同时需要规定教师至少主持过一项专业服务、实训基地建设或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总的来说就是高职学校在评价“双师”教师的过程中既需要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想要做实做好高等职业教育,离不开“双师”教师,只有同时具备宽泛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职业技能才能教出真正既懂理论又有能力的高职学生,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一流人才,高职教育需要尽快明确“双师”教师的标准,并且加快“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沛华.贵州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王琼.山西省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3]方桐清.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9一12.

作者:朱雪芹 单位:云南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高职教育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学生的需要,是值得广大高职教育者思考的问题。文章阐述如何进行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插画表现技法;课程设计

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学生与社会对高职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它应该以现实中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工作的过程为教学的方向,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一、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设计

其一,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应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既然高职课程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课程教学就应该摒弃以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采取产与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插画表现技法课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设计:第一,遵循以产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邀请有着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插画设计师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入课堂,对插画这一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需要的相关能力进行阐述。第二,把一些重要的、比较典型的实际工作步骤或者工作任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可在教学中展现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以工作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插画表现技法的理论学习的目标。第三,在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采取公司项目式的管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四,在课堂上进行插画表现技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在课后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课上所学的插画表现技法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其二,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设计。第一,明确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插画表现技法这一专业对应的相关职业,对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插画表现技法既是插画师这一职务的核心工作任务,又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核心职业能力。因此,对于插画表现技法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课程学习目标就是牢固掌握插画表现的技法并能将其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二,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安排:首先,初级阶段项目选择。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项目的制作目的、意义,了解常见的作品形式(案例赏析),了解一般插画设计与绘制过程,了解CG插画设计制作常用软件。其次,搜集素材,确定初稿。采集插画题材所需的图像素材,将可用素材进行提炼后绘制出设计图并与客户沟通,进行草图初创。再次,进行成稿的创作。掌握插画创作工具Photoshop的基本操作,画面风格的表达要统一,要求画面构图符合比例,画面的内容要与题材一致,线稿要重新在电脑里绘制,要求线稿清晰,颜色饱和,切记不能脏,然后调整整体画面效果。最后,确定成稿并上传给客户。学生与客户沟通,总结客户的反馈意见,根据客户的意见修改画面效果,确认无误后上传给客户。

二、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实施

其一,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基于以上的插画表现技法课程设计,在该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达到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有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能够将插画表现核心的工作任务转化成适合进行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其次,教师要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基于以上教学思路的设计,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不仅由教师完成,还要邀请专家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才能够与专家配合进行教学。其二,根据课程难度进行阶梯式的分阶段教学。教师要将整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难度进行阶梯划分,然后按照难度阶梯进行教学阶段的划分,分阶段实施教学任务。根据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整体难度,大概可以分为初级阶段、提高阶段、冲刺阶段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简单地说,初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插画表现技法有一个整体意义上的认知,能够初步对插画表现技法进行运用;提高阶段要求学生对插画表现技法进行较为熟练的运用,能够独立进行项目的计划制订与实施;最后的冲刺阶段就是对插画表现技法中较难的部分进行最后的冲刺,以更好地掌握技法的难点为主要目的。其三,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事物与互联网有关,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养成。

三、结语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中的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要紧密与就业相结合,以实际工作过程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同时还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才是科学、高效的。

参考文献:

[1]辜东莲,丘东晓.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及其说课探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作者:刘春燕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教育预科班培养创新思考

【摘要】大学预科是西方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在国外教育体系中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它被称为高中教育跨越到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在国内正在兴起,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的预科班一般针对知名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出国留学生等,而针对高职或大学预科的较少。针对此情况,本文对高职教育的预科班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预科班;培养模式;创新

在新的教育体系下,我院也调研了招生考试的相关情况。我省已开始实施单独招生与注册招生政策,5月中旬考试结束后,考生将一直等待9月份的开学,这段等待时间较长,考生从紧张的学生生活突然变得轻松很长时间,将有可能对学习失去一些兴趣,同时家长在这段时间也不便于管理。现为了提前让学生适应大学模式,完成角色转换,让学生在高考后过得更加有意义。针对已录取的自主招生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的适应性教育———大学预科班,预计比以往开展的适应性教育更丰富、更有针对性。我院大学预科是从高中通往大学的桥梁,是同学们进入大学学习的“地图”。在借鉴国外预科班的同时,根据学院自身的特点,为同学们量身打造学院高职技能特色课程,由专业教师精心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北软特色教学平台、预科班特色教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融入“快乐夏令营”的学习模式(见图1),将组织校园美食节、素质拓展、企业观摩实践、踏青、专家讲座、校学生会体验、技能知识赏析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新的快乐学习态度;让学生建立自信、懂得感恩、培养信任;强化学生团队协作,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沟通能力。预科班授不分专业,以学院特色选取同学们感兴趣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利用北软特色平台与学生互动完成,以学生为本,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让同学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特色活动,了解校学生会,与学哥学姐互动,将学生活动、互动照片布置在学习教室中,让同学们温馨学习、快乐学习、自信学习,跑过昨天的自己,成为同届学生的领跑者。

一、在预科班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如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取得最佳的效果,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传授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做好导演,但是有时候总体策划还得由预科班管理小组研讨完成,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课程的素材很重要:1)学生的所有活动,包括出游活动、美食节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并且兼当学生的摄影师,记录学生的快乐时刻。2)这些照片就是学生课堂最好的素材,ps课程的学习不用再从网上找素材,每周的活动、劳动、跑操等照片就是很好的素材,同学们拿自己熟悉的照片学习,兴趣颇高。3)汇报演出的视频是学生做的?如何完成的?这就是如何导演视频软件这门课程?都是利用每周三晚上的视频制作软件课程完成的。

二、辅导员与教师完美融合,发挥了各自优势进行管理,任务分工明确,考核明确,效果提前预知明确。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一致性归根到底就是共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去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成为一个合格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辅导员在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又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其课程的学习活动自然要占用大部分时间,而任课教师又是整个“学业”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共性是“育人”,而个性在于侧重“成人”还是“成才”。双方在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的同时,又实现了一个共同目标,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两个方面,只有及时沟通,互相配合,才能相互提高,共同进步。若把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教育与引导”互相促进,效果可倍增。我们也可以考虑任课教师兼辅导员或辅导员兼课模式,这样的深度融合既能锻炼教师,又能将“教育与引导”互相促进,但是这样的担任者应该精挑细选。

三、精彩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积极将活动主题导演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四、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学习成长新模式我们通过建立与家长的互动群,第一时间向家长汇报和分享同学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见证孩子的点滴成长。与家长携手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一起将其点亮。家长交流群是为了能够让家长在每天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便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家长排疑解惑;张桂平院长非常重视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爱的教育、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作者:张利芳 杨帆 付饶 单位: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国内外高职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调查了美、英、法、德、日、韩六国和国内一些的高职院校对待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想理念、具体的设计和安排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做了比较研究,并给出启示性的结论。

[关键词]高职;基础课;现状;启示

职业教育改革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迫使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目前,分析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现状的,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所追求的应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包括知识、技能教育,也包括素质和道德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是使高职毕业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而且还要适应岗位变换和岗位迁移的需要;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具有职业技能;不仅要具有职业素质,还要具备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过程中宏观上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淡化学科体系,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

知识最初总是靠零散的积累获得,当它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比如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必须进行整合与优化,否则,它只是知识,而永远不能形成能力。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一种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这才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整合,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更合理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知识的整合不是简单叠加,也不是学科的重新划分,它是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所需知识进行整体的优化,以得到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最有效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能力,这是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中最缺少的要素,也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最需要注重的要素。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意识到淡化学科体系,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非常有必要。我们通过选修模块,设置了多个层次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实验、实训场所、多媒体教室的开放,师生交流平台的建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了多个层次的教学服务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也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二、重视基础知识,准确定位基础课

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适应不了现代职业岗位高频变换和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不了职业发展还需要终身学习的要求,显示出高职毕业生基础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应变能力难以达到不断变化的新经济模式和高新技术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知识欠缺,功底不扎实。对此,我们在高职教育中,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即要重视专业,也要注重基础,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比例要适度,准确定位基础课程,使基础课真正体现基础性,体现为专业和职业服务的理念,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使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日后学生自身发展提高的能量之源。在这个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社会,一个人终身服务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岗位的可能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高职教育必须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才能使他们适应不断变换的岗位要求。这一点已经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证实。

三、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现代课程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岗位技能训练,而是扩大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职业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技能训练,课程编制者把课程的重点着眼于岗位技能上,目的是为个体的职业生活作准备,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使个体掌握胜任具体岗位的技能,这样就可以胜任岗位,可以在企业立足。然而,现代社会工作性质的变化对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提出了质疑:在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信息社会中,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体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针对固定岗位的技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挑战,缺少创造力,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都不可能在社会稳定的立足。实际上,为应对岗位和职业的变换,个体必须具备一些综合性的技能或能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震瀚.高职学校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0(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谭宝军 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摘要: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决定。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效果不显著,主要表现为学生情况复杂,整体素质较差,学习兴趣不足,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心态,厌学情绪较重;整体教学方法落后等等。本文从学生类型分析入手,针对高职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习;团队合作;调查报告

1学生的学习类型

个人学习的方式不尽相同,有很多综合因素影响着个人学习新的知识或获得信息,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可以把学习方式分成三类:①根据感官模式分,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和动觉型。②根据推理类型分,分为演绎型和归纳型。③根据学习环境分,分为自我认知型和沟通合作型。总的来说,视觉型基本占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最简单的特征就是语速快,而且要看着对方说话,这类学生更喜欢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体系内学习和生活,创造能力上有一定局限;听觉型占到20%至25%,这类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不爱说活,语速慢,而且往往说话时不看对方的脸,对他们来说内心世界是很重要的,往往容易表现出来不合群;动觉型的学生很喜欢动,具有创造性,喜欢采用身心互动的模式参与学习。学习方法与学习类型有极大的联系,总的来讲,视觉型学生在运用画图和分类学习法方面会比较成功,听觉型学生如果能有一个录音设备可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动觉型的学生会比较倾向于体验学习、互动学习法等。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有助于教师进行课业和教学方法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要求。

2独立学习

独立学习也叫自主学习,它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让学生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事,而老师作为指导者要督促和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习热情,针对学习过程给予积极有效的反馈,让他们具备能够承担自己学习任务的能力。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独立性是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时间,让学生在其中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实践来达成学习目标;差异性是指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也就存在差异,选择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达成目标的时间和程度也就不一样。独立学习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自主学习不是现场的即时表演,不是仅做几分钟思考,摆个花架子给别人看的,也不仅是教师提出目标后放任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独立性、差异性,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地达成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如自我展示、创造力、自我管理、时间管理、解决问题、信息检索等培养方式。可以通过做实验、自由讨论、学习研究、调查报告等来实现其目标。最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自我评估,对自己的学业成果负责,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并能勇于创新和开拓思路。

3团队合作

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因此。高职学生如果能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岗位的要求,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精神,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调查研究报告

在教学中经常需要交一些调查报告,尤其是通用类的课程,这些报告作为课业的成果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课题搜集获得大量的信息,在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观点,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业成果。完成课业里布置的调研报告一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理解课业内容。了解以下信息:调查的目的,上交日期,怎样提交报告,调查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报告的长度和格式等等。第二步:选择一个主题或标题。可以选你感兴趣的题目,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果遇到困难多读多看,寻找解决的途径。你最终确定的主题涉及面不要太宽也不要太窄。第三步:拟定调研问题。针对研究主题写下准备调研的问题,类似调研问卷,内容越全面越详细越好,问题类型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实例。第四步:利用你搜集的有用资源回答第三步中提出的问题,在你的报告中要注意标注引用内容的出处。第五步:开始撰写报告。对于某些问题可能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你只要写出你能够进行辩解的内容即可。同时,要体现自己的观点、体会和收获。

5总结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高职教学中很常见。成功吸取了他人的经验,开拓教学思路,掌握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左力.议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叶教育与职业,2010,(1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叫.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刘蕊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第六篇: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的目标,结合实训设备的具体情况,对综合实训的内容、教学模式、实训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探索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技术应用、营销和技术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经过机械或电气技术的专项实训,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缺乏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毕业后很多学生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有必要改进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使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模式能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提高实训效果。

1.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目标

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是集机械技术、电机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

2.实训课程的内容和模式

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可以选择某一生产流程的模拟控制系统或典型的机电产品为岗位的控制操作技术。在实训过程中以该系统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学习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结合实际操作,将所要求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融于培训过程。实训时把学生分组,由老师布置实训任务,通过实训指导书让每组同学明白工作要求和规范,随后监控整个实训过程,尽量发挥同学的积极性。实训项目的安排也是由易到难,开始阶段进行供料单元简单的电机控制实现,让同学们熟悉实训要求,接下来进行较为复杂的气动机械手搬运和工件分拣工作站项目。首先结合实际的装置,了解该装置所能完成的任务及工作流程。其次,分析该装置的硬件组成,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硬件的组成元件,各自完成何种功能;再说明本设备所包含的技术和应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如拆装、调试、故障诊断等,掌握机电设备的装配、操作;最后,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归类,并做一定的延伸,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所发展。可以把在东洋电装产学研中,获得的汽车零部件电检设备资料一部分整理成拓展案例,在案例中融入常用西门子、三菱、欧姆龙PLC的编程指令比较及使用,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3.实训设备

为培养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一定要选择真实的或模拟实际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例如我校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的设备有: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立体仓储系统,小车机器人,专门为机电一体化技能训练而设计,部件全部采用工业标准元件,安装和调试也符合工业规范,为满足实训要求,每个设备配有编程电脑一部和安装工具一套。

1)光机电一体化设备

实训装置由由铝合金导轨式实训台、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机械部件、PLC模块、变频器模块、按钮模块、电源模块、接线端子排和各种传感器、计算机等组成。学生通过操作此装置,了解气动机械手的动作,PLC(可编程控制器)对系统的控制,传感器的接线及应用,变频器参数设置及使用。

2)立体仓储系统

控制器采用西门子PLC,在PLC上增加一个RS-232模块,就能实现PLC与RFID读写器之间的串行通信,是PLC获得货物电子标签的目标地址信息。传感器传回PLC位置信息,PLC控制X、Y、Z轴电机运行,有效、准确地把堆垛送到任意仓位。通过操作此系统,让学生了解RFID技术,立体仓库的运作流程,步进电机的应用。

3)小车机器人

用单片机实现对小车的控制,通过QTI循线传感器依循地上或台子上的自制轨道获得的信息反馈给两轮小车,使小车沿一定轨迹运行。通过操作,学生能了解单片机的C语言编程,从简单的让小车动起来,到复杂些的让小车以最快速度循迹运行。

4.考核办法

实训总评成绩由平时项目成绩、实操成绩、实训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项目成绩占40%,实操成绩占40%,实训报告成绩占20%。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等。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迎合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探索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踏入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芬,陶亦亦,陆春元.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教学的实践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作者:丁琳娜 单位: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实证分析

[摘要]从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研究意义及背景入手,综述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果,通过现有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分析实施的困境和制约的因素,结合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经验,总结学院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与保障机制,为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实证研究

高职教育是指以完成高中教育为基础,通过相应的岗位需求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以能够从事生产一线的高级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是具有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形式。《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一、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现代学徒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政府为主导;一类是以企业为主导;第三类是以全日制学校为主导。通过比较西方现代学徒制,发现有三大共同特征:学徒制重新回归国家法制管理范畴;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功能得到了回归和彰显;学徒制的相关利益者增加,并开始形成新的、规范化的运作机制。匡瑛通过中国古代艺徒制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得出了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启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完善的内部发展标准。徐国庆博士、董秀华博士等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情况进行探讨,但并没有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进行实证研究。

二、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及分析

(一)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

2012年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三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互渗交互培养方式(与高新企业合作);在岗交互培养方式(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行业通用性交互培养方式。2014年9月,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了“首届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班试点班”。

(二)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分析

以上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中多以中职学校为主,或以培养企业员工为主,高职院校参与度不够,目前所暴露出的问题:1.政府和学校层面缺乏政策、具体措施和制度;2.企业和学生是现代学徒制的两个重要主体,企业和学生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学生不能胜任高技术岗位,影响企业的生产;②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企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中的中心位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实施没有满足企业的愿望;③保障问题。现代学徒制培养周期至少三年,企业在三年后能否得到所需的人力资源,没有保障;④利益问题。学生是企业的学徒,大部分企业不愿意给学生(学徒)一定的报酬,而学生对合作企业不满意或不愿意过早失去就业选择权等,也不太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制约因素:1.制度、法规保障不完善;2.企业因利益不主动;3.高职院校管理和服务不到位;4.学生职业前景不明朗。

三、我校现代学徒的实践策略及保障机制

(一)供给引导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模式

通过提升学院内涵建设来吸引和争取企业与我校合作,联合相关企业共同构建供给引导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如捷豹路虎长沙培训项目、上海三菱电梯等项目的引进与合作,提升了企业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精英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根据专业与企业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在学校内部选择少量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进行试点;根据学生在主观上是否渴望到合作企业培训和就业,在试点专业内部选拔少量学生参与试点。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两点: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必须全程参与,全程合作;2.由企业主导选拔学生。

(三)制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制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确保“工”的比重在40%以上;其次,校企双方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重建课程体系与教学项目,合理配置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除满足学生拿到学历外,还需满足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

(四)改变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由行企专家、企业导师(师傅)、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考核评价。

(五)构建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签订“三赢”(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获益)的长期合作协议,不加收学生的学费,整合、共享校企双方资源,用企业资源为学生培训和实习实践提供平台;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咨询等服务,确保三方利益。

参考文献:

陈英丽.高职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

作者:吴正乾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分析

【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侧面反映出人才资源与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是市场运作一般规律的表现。当前,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了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出发,对合作的模式与趋势进行分析,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也由最初的尝试向逐步完善转化。但事实上,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许多学校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基于此,笔者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优化校企合作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实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行提供参考作用。

1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1.1校内生产线模式

合作企业在校园内设置一部分生产线,这种模式称之为校内生产线模式。校内生产线模式的设置,可以提供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技能实践的机会。对于高职教育中一些技术性工种来说,仅仅开展理论教学显然无法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当学生参加工作后,需要进行再学习与再培训。而校内生产线模式的出现,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专业相关教学设备,缓解高职院校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企业生产场地需求,一举两得。

1.2校企互动式模式

企业与学校是两种不同的性质,企业专注于生产,而高职专注于教育。但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企业则提供高职学生施展才华的场所,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当是顺承的关系。校企互动模式就是利用这种顺承关系的互动模式。从高职院校角度分析,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专业教学,借助企业齐全的设备与充足的原料为师生提供实训场所,同时,也避免了枯燥的上课方式下,学生厌学情绪的出现,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运用。从企业方面来说,可以借助实习生的技术创造更多价值,学生实习后将学到的技能再反馈给企业。这种高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机制研究文/黄静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侧面反映出人才资源与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是市场运作一般规律的表现。当前,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了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出发,对合作的模式与趋势进行分析,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

1.3人才订单模式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开展订单式人才模式,将两者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形成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订单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授课,教育的内容以企业需求为向导,当高职学生完成技能培训后,通过考核则可以根据订单合同实现就业。这种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更具灵活性。但同时,人才订单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职院校主动权缺失,不利于稳定发展。因此,人才订单合作模式适合初级的合作模式。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问题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其办学方针逐渐转为务实的以就业为导向。但是新旧体制的过渡环境下,校企合作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并且高职与企业方面都缺乏长远的合作计划与人才培训战略,致使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面临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其次,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也比较粗放。许多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因此对于校企合作缺乏热情。再次,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模式粗放,内部体制不完善,在生产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无法支撑职业技术培训成本。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旧合作模式之下,校企合作运行举步维艰。为此,为了克服校企合作当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应当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合作模式进行转变,努力创造校企合作的全新局面。

3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措施

3.1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益是驱动的核心,要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持续的合作关系,需要有足够的利益为驱动源。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组织,其核心利益在于进行人才培养后,能够被企业寻用。而企业作为人才的聘用者,其核心利益是通过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其核心利益的重点都是学生。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就业得以保障,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取工作经验,得到收入。因此建立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均衡的利益驱动机制,是促成校企合作的关键。三者中,企业的积极性调动需要高职院校提供合作收益保证,即可优先获得优秀人才、发挥师资优势帮助企业进行在职员工培训等。一方面促使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化,同时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与此同时,政府方面对于企业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以法规形式保护高职学生合法权益。如此,更好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3.2激励机制

国家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经济环境,包括对市场经济法规的不断完善,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等。尤其是要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增加就业问题中来。通过将企业短期与长期发展利益结合,更好的促进企业合作积极性,提高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3.3约束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可通过签订合同,以法律形式,约束高职学生在完成教育之后,到签订企业进行工作。特别是针对企业委托培养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缴纳保证金等方式,约束学生就业行为,避免学生的流失。政府方面,可以通过制订相关校企合作实施细则,对高职院校与企业两者在合作中进行明确的权责划分。并通过相应惩罚条款的制订,督促校企合作政策的落实。以法律约束力,对不能认真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进行惩罚,从而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政府方面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积极协调校企合作之间的问题,化解矛盾,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健康运行与持续发展。

4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运行过程中,因为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等因素,而产生了水土不服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推动、高职院校、企业积极配合,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优化合作策略等方式,最终探索出一条实现企业、院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合作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2]孟源北.查吉德.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J].高教探索,2013(03).

[3]林奕水,黄军辉.高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

作者:黄静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第九篇: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思考

通识教育以其先进的理念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其理论研究的探讨,还是对其实践的反思都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理论的层面上,研究者不仅论证了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而且还通过具体的实践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具体影响;在实践的层面上,通识教育不仅影响高职教育的教材编写,而且还影响高职教育的具体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我国高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理论的研究中,而且也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里。因此,关注高职中的通识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既要关注其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又要反思具体的高职教育实践。

一、通识教育

探讨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有必要首先简单地回顾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在研究之初,回顾通识教育的内涵,既有利于读者阅读后边的论述,又利于读者从历时的层面上掌握通识教育对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影响。所谓的通识教育,严格地说,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美国高等教育在其历史发展中,将西欧的自由教育与美国的本土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它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之举。对于这一段选文所叙述的内容,还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即所谓的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集美国教育与西欧教育的优点于一身。在理论的层面上,它是一种教育本土化的研究,即西欧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实践的层面上,它是利用美国与西欧教育理论来优化美国教育的一种具体实践。在这种优化的过程中,通识教育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即“文理教育+专业教育”的特点。对于前者而言,文理教育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对于后者而言,专业教育是学生学习技能的保证。因此,通识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

因为高职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论,又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实践。因此,对于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应该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开始:在理论的层面上,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具体表现,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

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在理论的层面上第一个表现是众多研究者有关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实践的可能性探讨。例如,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两个具体的阶段,即通识教育理论内涵的引进、介绍阶段和探讨其与高职教育的可能性。对于前者而言,在2007年的时候,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就有一篇题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与此同时《职教论坛》也刊发了题为《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等文章。这些文章在介绍通识教育内涵的同时,也在宣传并探索其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

(二)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具体影响

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具体影响发生在探讨其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问题之后。首先,教学目标的影响。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上。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指高职教育通过特定的课程体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就有研究者针对教学目标或者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探讨了通识教育的具体影响。例如《通识教育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等诸多文章的出现。在这类文章中,研究者不仅阐释了高职教育学生的能力及其具体表现,而且还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探讨了相关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相关问题。还有的研究者,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时展状况,结合通识教育的理论,探讨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例如《技术批判理论下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等文章。其次,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高职相关课题的研究中。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不仅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且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还为当代的高职教育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探讨如何在通识教育中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文章,针对通识教育的借鉴式研究,如何通过对英、德、日本等国家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反思,思考如何借鉴相关经验的文章,如《英、德、日三国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等文章。这类文章不仅涉及到理论层面对通识教育的借鉴,而且还涉及到了在实践层面如何进行通识教育的问题。再如,对近年来通识教育影响中高职教育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式的阐释。如《2010-2013年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等文章。在这类文章中不仅总结了通识教育研究的现状,定性了目前通识理论研究性质,即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而且指出通识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即缺少实证式的相关研究。

三、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给予高职教育的影响还体现在具体的高职教育实践之中。而在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最为核心的就是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种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影响既开始于课程体系,又终结于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中,研究者比较关注一个重点的内容,即文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既要突出教育的专业性,又要突出教育的知识性,如何才能在课程体系中使之最大化地与高职教育的需求达到一致,这是通识教育研究者探讨的终极目的。因此,无论是两者之间所用课时的比率,还是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问题,都是本次探索的目标。

(二)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

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可以从下面的论述中得到证明:首先,通识教育影响高职教育的教材编写。通识教育通过影响课程安排而影响教材的编写。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校本教材,都要按照通识教育的理论来考虑编写的问题。其次,通识教育影响教学方法。通识教育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的高职教学实践中,任课老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否则,就会因为偏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或者因为专注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的教学。无论哪一种教学偏颇都会对学生的就业及其继续深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无论在高职院校,还是在中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理论都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客观地体现。再次,通识教育与职业特色。通识教育理论具有普遍性,虽然它适合全部的职业教育,但每一个院校的职业教育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任课老师既要突出自己院校的职业特点,又要注意培养人才的个性化操作技能。

(三)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评价实践

第4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28日《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现有总人口13个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教育人口接近3亿,约占世界26%,总规模占世界第一位。虽然在历史上,我国教育曾错过了一些发展机遇,但20世纪90年代的机遇总算抓住了,我国教育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小学毛入学率达到国际公认的较高水平,初中高中毛入学率提高了20%,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更是有突破性发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其招生数、毛入学率和在校生人数,都以三至四倍的速度增长,并且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其中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表1)10多年时间,近1000所高职院校的异军突起,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跻身世界高等教育队伍前列,不可能说功不可没。

1、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创新,使我国高职教育站在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制高点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四个现代化建设以及民族复兴培养高质量人才上肩负重大责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一个地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一个大的行业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已基本完成。过去高等院校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业务部门和地方政府各自封闭办学几乎已经结束。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形成省地(行业)两级管理,地级(行业)管理为主的体制,优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上世纪50———70年代,政府包办学校教育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一个特征。80年代以后,办学体制改革出现了突破性进展。民办高职教育,大企业自办高职教育、行业自办高职教育已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后,全国目前民办教育在校学生占全国比例达到10%左右。仅湖南在60所高职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就已有13所。据中国网2007年3月7日披露:2006年,我国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总数已达596所,招生达10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及成人大学、专科招生总数的14.87%。在校生达到了280.5万人。由于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受近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动,社会人力资源的供需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那种由政府指令性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己难以为继。适应市场设专业,满足市场培养人的高职培训人的办学目的已深入高职教育的广大师生心目之中,培养市场急需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特别是进入2l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所以更使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相当高职教育来说,2l世纪头几十年是高职教育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中央政府已经确定在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内容很广,它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将有很大提高,城镇化水平也将从2000年的30%提高到60%左右,整个社会结构都处于一个显著调整时期,这样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全新要求。

2、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对高职教育提出它的要求,并将产生深刻变化与影响。高职院校在发展的竞争中“,重新洗牌”将会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与必然。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制订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和人力资源开发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压力巨大,人均拥有量不达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们过去讲“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但并不是优势。要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任重而道远。惟一出路是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持续进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是: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稳步下降趋势,而老龄人口所占总人口将呈上升趋势,这将对高职教育产生特殊而微妙的变化。加之本科院校的独立学院抢夺生源,生源之战不可避免。,15—64岁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为68%左右,这既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但也应看到他又将导致新一轮的就业压力,从而对初中和高中后的教育与培训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我们知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支撑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与人才,是难以引进的,主要靠自己培养。第二、三产业的升级,重点是高中以后的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作基础,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行转移,并由此带来的从业结构与生活方式将发生变化,并将对教育资源配置与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那些专业设置合理,教学质量较高的职业院校将如鱼得水。反之,那些死守教条、专业设置跟不上形势发展、教学质量低下的职业院校将面临淘汰的危险。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一般在六分之一以上,技术专利总量与质量差距更为明显。这反映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我国在全球竞争力排位有所下滑,这是危险的。只有加强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方需求,在公平的基础上,有序竞争,才能跟上全球经济发展步伐,不致落伍。有人作过测度后并认为:教育潜力大,但不平衡。第一个测度是两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即第一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第二次现代化以知识为标志(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一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77页)。并将其各地区划分为中等发达、初等发达与欠发达三种不同类型。从预测结果看,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动力与机制存在很大差异。第二个测度是区域增长段。在第一、二次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居国内前列的地区,第二、三产业升级快,活力大,成为职业教育培训供需两旺的地区,并且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并且能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社会)。这是明摆的事实。现实也说明,当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为就业而忙呼得焦头烂额时,沿海发达地区却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不足和高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缺档,这为高职毕业生的异地流动谋职,带来了活力,但这无疑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外流,成为比较落后地区难以留住人才的切肤之痛,也制约了当地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职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欲说当前好困惑,亦真亦幻难述说。

当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扩张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之后,新的问题与困难便与之俱来。有人作过2006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的调查报告。其中一项是对高等教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是比较低的,70.9l%的公众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见中国网WWW.china.com.cn/2007-04-17)。对高等教育质量不满意主要来自两个判断,一是纵向的历史判断,认为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水平下降问题没有改善;二是横向的现实性评判,认为高校质量低下是培养的人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质量要求。甚至有网友认为:好多高中毕业生都不知道自己上大学要学什么专业。盲目的选择,还是选不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开始了颓废的大学生活,毕业了还是一无所学。学生到了大学反而不学习了,听听大学生们所说的,上了大学叫“享受大学生活”,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吗?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谁的责任?是学校!尽管网友的说法有些偏激,但显示了他们关心高教事业的热情,以及对高教改革的愿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同步发展,但教育的发展一下子难以自然地适应工业化后期乃至知识经济、知识型社会的需要。这些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就来自于教育系统自身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政府与社会。

1、教育体制与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许多不适。当前的社会,要求人们由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型转变,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型社会转变。这两个转变其实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也是文化的演变。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我们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就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从当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我国的许多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共识,即无论是高职高专以及专业性本科和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培训形成的优势,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络化”、“扁平化”的大趋势。人们缺乏足够的前脆意识,仍旧将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而将高职高专打入另册,别眼相看。从而导致“知识性失业”与“过度教育”现象的存在。我们从每年高考结束后招生分数线的划分便知一、二。大学重点本科的分数线在高职专科的一倍左右。许多家长宁肯多花费几万元也要挤进三本的“独立学院”,而不齿降价进入高职高专学校就读。

2、学校与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观脱离正常轨道,与社会用人需求出现偏差。近年来,在我国的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喊出了提高素质教育的口号。然而,奇怪的是,上面喊得越响,下面偏离却越大。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的多样性;片面强调正规学习,忽视非正视学习价值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就导致了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导致了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了社会用人单位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许多高校,学生毕业各类证件一大摞,但一到动手就傻了眼,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却一问三不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值得人们沉思的。

3、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统内外之间资源缺乏共亨。不可否认,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确实在逐年增长,而且平均增幅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要大,占GDP比例从1996年的2.5%一度提升到2002年的3.32%,达到了自1989年对此项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但预计2005年的“4%”,目标却未能实现。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79%,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远低于同期世界4.4%的平均水平,在世界排名居后,这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不相吻合。2005年的财经性教育经费低于2002年所占GDP的3.32%。许多职业院校由于近年发展快,人员增多,投入加大,而国家财政所拨的教育经费还停留在前几年的水平,使之缺口大,对高职学院的发展明显是不利的。而且,我国区域之间,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出现了不同差别。以益阳职院为例,国家财政所拨经费尚停留在前些年二所中专学校基础之上,连人头经费也没有拨足,以前二校人员不足200人,而近年猛增至近400人(含内聘),尚不包括离退休人员,一年数百万人头经费的缺口需要自筹,这样无疑对学院的发展增大了压力。此外,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正规教育体系内容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自我体系、自我封闭,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目前,各高校之间各自为阵,很难向别的学校开放图书、实验设备、实习场所等。特别是职业院校,存在管理分散、政出多门等问题,劳动部门在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方面,采取不同尺度,并且职业教育规划和管理分离,很难做到统一。

三、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1、高职教育发展对象的思考

当我国高校已经迈进“大众化”门槛的时候,人们的观念尚停留在“精英化”阶段。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我们今天讲“全民教育”,这是我们高职教育对象选择的必然。199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召开的世界技术职业教育大会的工作文件中明确地说:“2l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活力、灵活的劳动大军。”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辅导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曾说,我国有信心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如果这样,同样也有信心办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与培训中心。其选择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应届毕业生,而应将视野拓展到社会的其它人群,如工人转岗培训、农民阳光工程、非农业产业转移服务等。此外,个体户、私营业主,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也是一支不小的队伍,他们这一部分人从市场经济中打搏而出,对大学提供的继续教育需求很大,而且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不失为高职教育对象选择之一。

2、高职教育发展办学功能的思考

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从诞生初的培养人才的教学职能逐步扩展到教学与科研并举,而今则从“象牙塔”走出,面向了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功能已逐渐多元化。作为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也日益凸现。高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是离不开区域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以及人文环境大背景的。许多高职院校之所以办得红火,就是办学功能得到了好的发挥。如湖南的永州职院,长沙的民政职院。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怪象:“许多人没事干,许多事没人干”。究其原因,就是有些人眼高手低,在“功能”转化上出现了失误。有些高职教育没有真正明确“功能”,专科成了本科的浓缩,理论学得不深不透,实践动手能力又缺乏。这样的人不伦不类,走入社会自然不受欢迎。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必须规定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能实用操作的功能上,多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3、高职教育发展培养模式的思考

所谓教育培养模式,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既简单又完整的范型,可供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据以进行有序的实际操作,能够实现培养目标,能提供比较清晰的操作思想,它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范畴。可是目前我们的高职教育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重自然科学教育,轻人文学科陶冶:重功利导向,轻务实精神提倡: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培养。我们应根据市场经济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应用性与实践性”为根本特点的教学体系,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生产、技能四者紧密结合,注重理论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使高职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和传播知识的能力,较强的将科学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同时应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和民族、道德精神,具有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知识、技能、素质的和谐发展。

4、高职教育发展专业设置的思考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专门人才岗位专业结构匹配的情况,可以综合反映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协调程度。职业技术教育,它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或地区,是最具活力的教育,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催化剂。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选择,应遵循“以专业为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方针。作为益阳职院的专业设置,应立足益阳,背靠长、株、潭,依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需求,加强调整老专业,使其成为拳头专业;设置急缺专业,市场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打造“超前”专业,这个超前就是要有前膽性。要做到哪个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扩张,哪个专业社会需求量小就及时缩小或砍掉。另外,如果要让高职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可鼓励学生同时学习多个专业知识和多种技能,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以及岗位替换能力。

第5篇:高职教育研究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那些培养学术型、研发型、理论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点是要突出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这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实践性和针对性为基点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最终要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高级应用型人才,既不是其他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从事学术研究、工程设计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研制的人才,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从事体力劳动岗位的简单操作或服务的人才,而是具有较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管理能力,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

2专业设里的市场性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衔接的纽带,是学校主动、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适应和满足、服务社会需求的切人点。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化形势的日益发展和人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贴近与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变化,使所开设专业培养的人才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这不仅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院校保持办学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里必须针对本地区、各行业经济结构与布局调整的趋势、发展规划以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各类高级技术应型人才近、中、长期的需求状况,及时改造老专业,淘汰过时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专业,使专业设置始终紧贴市场需求,体现出“市场性”。

3教育目的的职业性

因为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特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的同时,要具备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适应现代化管理或服务的综合素质,使其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就业上岗、创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要实现这种教育目的,必须从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实训设施的配备、师资队伍的建设、考试考核方法等方面紧扣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对其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将来能够胜任某一岗位工作为结果,从而,使毕业生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有较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为此,高职教育要彻底改变普通高等教育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学科型教育模式,使教育目的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的工作需要,最大限度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能力较强的“职业人”。

4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就业快、干得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技术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要安排足够的实训时间,校内实训和社会岗位实训时间须占学制规定学时的叨%以上。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现场教学、多媒体仿真教学等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应用性。三是高度重视实训场所及其设施的建设,校内要有完备的专业技能实训设施,切实加强仿真性技能训练以外,同时还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强化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实践培训,锻炼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四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技能展示等活动,以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五是学校与人事、劳动部门紧密配合,制定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技能水平等的制度和办法,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办学模式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它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过程、服务对象、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等方面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性质,一是高等性,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越来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职业性,要求职业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提供者密切联系,相互开放,而不能闭门造车、闭关自守、关门办学。从培养目标看,高职教育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紧密联系,吸收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生培养的过程,以保证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面向市场,对应多元化、多变的社会需求,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应走出校门,深人市场调研,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诸如这些方方面面的要求,都需要高职院校坚持并实行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在实施开放办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办学职能的开放性。即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要面向社会,“重心向下”,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岗位技术培训纳人办学职能之中,把长期培训培养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并实行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扶贫培训、东西部资源共享,对口支授等多种办学形式和办学途径,使办学门户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广泛开放,不拘形式,主动适应,优质服务,使人才培养工程全面纳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之中,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作用。二是教师队伍的开放性。高职院校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必须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在立足建设学历达标,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的同时,要本着“不求拥有,重在够用”的原则.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向社会拓展,采取专兼结合、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办学投人的开放性。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基础弱,投人少,社会认可度低,招生困难,致使办学效益普遍较差,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步履瞒姗。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参与的评价管理机制,保证高职院校在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得到更多的外因支持,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增加办学经费的投人。在筹资途径上,高职院校可建立“主、辅、补”模式进行融资。即以政府支持的资金投人为主,以学校学费收人和创收资金为辅,以吸纳社会支持资金为补充的高职教育多元化投人机制。在操作方法上可以采取借贷、垫资、积资、,‘.沉船下海”、“借鸡下蛋”、“引凤筑巢”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办学投人所需要的资金,以保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办学育人构建必要的条件保障。

6教育质量的基础性

原教育部部长周远清在全国第一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在于特色和质量。特色和质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特色的质量或没有质量的特色都谈不上质量和特色。”这是对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关系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对高职教育发展以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表明: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取决于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而有特色的教育质量则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赖以形成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提高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做到:

(1)树立特色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是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目前高职教育的特色质量观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成才、就业、服务”等目标。所谓成才,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归宿,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所谓“就业”,就是要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就业群体,使毕业生在社会人才资源的配置中及时找到自己的职业岗位,让人才培养结果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求主体的需要,以此燕得市场,赢得用户,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谓“服务”,就是使就业上岗的毕业生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能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创业和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实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上述质量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精品质量管理,促进特色质量的形成和提高。

(2)加强特色质量形成的“硬件”建设。诸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实训设备及场所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相应的、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硬件”保障,就没有高质特色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