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精选(九篇)

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

第1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所谓的终身体育锻炼思维就是一个人一生中都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即体育锻炼意识督促自己平时进行体育锻炼。就是人们在自己的闲暇之余,没有人监督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己意识能有约束自己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观念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再不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因此高校要着眼于未来,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因而高校体育教育引入了终身体育思想理念,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体育教师也要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发挥好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丰富性

教学方法和方式多样性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水平,能在授课时恰当妥善的加以运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契机。体育教师要抓住这次契机,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改变原来以实践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要逐渐掌握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教师还需要掌握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的采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课堂参与度的提高,直接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强化学生体育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化,并且能够很好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平时的授课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要能在授课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特征与差异,根据根生自身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进步。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创造,去创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自身的性格和爱好不同,教师要能敏锐的察觉到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自身性格的进步,发挥体育创新意识。

三、重视学生与社会的需求

目前终身体育思维意识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开展的指导思想,引导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的教育应该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同时要注重学生自身的需求,做到考虑和尊重双方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展开,让学生身体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高校也要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现有条件,开设一些可操作性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以实现全面性和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和方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再好的理论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性,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实现设想的内容,甚至能?学生在课下带到实际的生活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上得到互换,促进终身体育思维意识的形成。

四、加强高校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节奏的控制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强体育训练强度。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大学生的心智毕竟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也有限,因此在体育运动中缺乏持久性,兴趣劲头也忽高忽低,爱好不固定。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多与学生沟通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养成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良好的锻炼习惯会帮助学生持久性的坚持体育锻炼,让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得到提高,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五、建设完善体育设施,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第2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一、发现误区改革旧的教学制度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从而忽视了体育锻炼。而学校的体育教学又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难以达到游戏的目的。而教师也是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机械式的做操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因此面对这种模式的教学应当从根本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首先就是要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机会与时间,其次小学的体育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活动。此外学校应当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虽然现在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但是基本的体育锻炼必须要得到保证。有些学校经常占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其他科目的补习,这种对体育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学生疏于锻炼,身体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因此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体育课,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专家认为,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排解心理压力,对当下升学压力日益严重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好处。因此改变思维加强体育教学的游戏化锻炼,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让学生尽情游戏

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都只重视理论课的辅导,教师很少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演练与互动。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让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因此各个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体育游戏教学方案,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在进行游戏的同时也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做好带领与指导工作。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尚有欠缺,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完热身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足球比赛,紧张的团队比拼非常容易调动起学生的体育热情与锻炼欲望,并以此达到游戏化健身的目的。

第3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一、建立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采用和谐互动式教学模式。这不但能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且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原本是有兴趣的,但文化课学习繁重的压力以及体育锻炼单一泛味的手段与教法,过于成人化、竞技化的招法,呆板而缺乏活力的课堂运作机制,使得学生喜欢体育而不爱上体育课,喜欢体育项目,而不喜欢自己运动。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促使和谐互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教师审时适度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学习,如看体育活动中哪一组的动作舒展优美,组织学生评委对各个小组的练习过程(如安全意识、认知程度、团结协作、创新动作等方面)进行评比。在这样的问、答、议、练、比的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奔放,沉闷的局面一扫而光,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极好。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师教学上采用“注入式”或“灌输式”的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需求。因此,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作为学校体育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加强体育意识和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使之终身受益。在教学中应使“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表现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有效性、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养成自我主动锻炼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体育思维

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其学习的好奇心,有思维和情感的参与,想练结合。在体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体育的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包括发展思维、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课的核心是进行身体练习,但身体练习,也要有思维的参与。对于学习任何一项运动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指挥枢纽是人的大脑。学习与掌握的程度,既受学习时间、练习次数、学习兴趣、运动表象的影响,同时也受思维的影响。体育课堂求思、求变、求新,而思、变、新的前提是“疑”。“疑”即学生的质疑、探疑、解疑,这种习惯要靠教师去培养。所以,教师要合理地把握学习内容,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注入催化妙方,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解疑。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展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注入催化妙方促使互动,让学生的展开思维去感知、去质疑、探究、解疑,去理性思考,这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学生要全力以赴,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既掌握知识,又锻炼思维。

四、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承包”的方法。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简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宵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五、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培养体育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知识的积累。创新是与教师和学生活动紧密相关的。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我们也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让学生开拓思维,从而萌发创新的意识,逐渐具有创新的能力。

第4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自主学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32

体育自主学习是终身健康的需要。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良好习惯,让体育伴随学生终身。为此,我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明确目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规范管理等多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培养,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一、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终身体育观

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运动技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锻炼。我在教学中经常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身体健康和学习以及以后工作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我还以身边人群锻炼身体的事例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让他们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念。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锻炼身体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和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素质,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验运动乐趣,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是现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大热点问题,值得我们体育老师认真思考和探索。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我从体育教学的内容的选择、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文章。如时常选择一些趣味性强、轻松愉快的,学生乐于接受运动项目,让大多数学生能从中体验运动的愉悦感,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我还注意不断变化课堂组织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单一的、枯燥的运动项目变得不再单调和枯燥,以此来提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严格要求、规范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在有一定的技术、运动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兴趣和激情是不够的,必须得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规范管理下,学会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并通过反复的练习、强化培养其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期间,如果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管理,让学生仅凭兴趣、爱好去自由发挥,是不可能学到精湛的技术、掌握规范的体育动作,更不可能理解到到终身锻炼身体的理性认知。学生学到的大多只能是皮毛,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无助于让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技能。所以体育课上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进行规范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让学生学到过硬的本领,从而掌握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后,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进一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需要合作与探究,个人从事探究学习本身就是自主学习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各司其职,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只是在集体学习中的一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性之一就是合作,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需要合作。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在非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中,教师应科学分组,优化组合,巧妙地把学习任务、练习器械与分组紧密地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融洽协调、互帮互学。学生在帮助别人解除疑惑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很自然地促使他主动地去思考、去深入研究,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探究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的潜能,设定恰当的探究问题。促使学生边练边思,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去对技术动作的特征进行探究归纳,从而找到技术动作的关键和自己技术动作之间的关系,并逐渐改进了动作,最终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第5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一、做法

1、思想上关心,营造温馨的关爱环境。县委高度重视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制定出台了《桂阳县挂职干部管理工作意见(试行)》,坚持把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纳入人才强县战略,把挂职干部的接收培养与人才的引进和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建立挂职干部座谈会制度。在接收和选派挂职干部时,县委召开座谈会,向他们表示欢迎问候,认真听取意见,征求挂职锻炼需求;挂职结束时,召开总结会,交流收获体会及经验。二是建立帮带制度。要求各接收单位主要领导与挂职干部建立帮带关系,通过“一帮一”的方式,注重给挂职干部搭建锻炼平台,提供锻炼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县委组织部定期到接收单位听取领导和群众的意见,了解掌握挂职干部的工作及锻炼情况,并及时反馈给选派单位组织人事部门。

2、使用上放心,营造信任的工作环境。对挂职干部的接收安排坚持全盘考虑,充分酝酿,根据挂职干部自身特点及培养方向,结合桂阳实际,大胆使用,把挂职干部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锻炼,让他们既分管某方面的工作,又熟悉单位全面工作。有的挂职干部还分管和参与了全县(乡镇)的主要工作和重点任务。

3、服务上尽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一是实行定额补贴。针对挂职干部生活不便的问题,每月给予每位挂职干部生活补贴500元,尽力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二是完善沟通联系制度,县委组织部通过电话、座谈等形式与挂职干部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挂职干部的思想动向和工作情况。

二、成效

一是改善了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活力。我县乡镇和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在综合素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还有一些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选派到乡镇和村级组织中挂职的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涉及法律、宣传、经济管理、财经、水利水电等专业,他们有热情、有干劲,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意识强,给各乡镇及村委会带来了新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基层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增强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他们有效地促进了基层与机关间的联系与沟通。

二是增长了知识才干,提高了领导水平。下派挂职的干部,虽然文化素质较高,但缺少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缺乏做群众工作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通过挂职锻炼使年轻干部的理论知识得以进一步升华并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促使他们改进工作的思维方式,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丰富工作的阅历,尽快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提高了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是强化了奉献意识,密切了干群关系。通过下基层锻炼,挂职干部增强了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毅力。大部分挂职干部都能把组织的信任作为自己的一种荣誉,把挂职作为一种责任、作为做好工作的动力,自觉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党和集体利益。由于奉献意识增强,挂职干部与基层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在干部和群众中作出了表率,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是培养锻炼了年轻干部,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挂职锻炼,使年轻干部有机会在新的岗位和环境中看到过去看不到的事情,了解到过去了解不到的情况,学到过去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阅历、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党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挂职锻炼,也使各部门能从新的视野发现人才,拓宽了选人用人的渠道。

三、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认识上有偏差。少数干部群众对下派干部挂职锻炼的做法不赞同,认为没有必要,培养不出干部,反而使下派干部丢生了所从事的专业,下派干部是向基层掺沙子;同时少数干部还担心机构改革后这些干部留下来和他们争位子。

二是在工作中不压担子或担子压得太重。有的认为年轻干部不成熟,情况不清,担心他们履行不好职责而误事,只安排做些一般性的工作,不压担子,不给应有的职权,让挂职干部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有的地方则走另一极端,担子压得太重,使情况不熟、工作经验不足的挂职干部,一时难以打开工作局面,同时也给挂职干部在思想上造成较大的包袱。

三是在干部管理上走极端。有的认为挂职干部是上级派来的,挂职一年两年以后抬头不见低见,怕影响关系,不愿做更多的教育管理工作;有的忽视干部的成长规律,期望值太高、求全责备,使得挂职干部不敢大胆工作。

四是部分挂职干部加强锻炼不够。极少数干部忽视挂职锻炼的过程,认为挂职锻炼只不过是换换工作环境而已,挂职锻炼一年、两年期满后,仍可回机关工作,因而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工作上主动性差、纪律观念不强。

四、建议

一是抓途径创新,促进挂职锻炼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和“三派”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拓宽挂职途径。即外派挂职,实施“走出去”战略,借用沿海发达地区培训平台,积极开展县(市、省)外挂职锻炼。下派锻炼,利用基层广阔的天地,大力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村(居)挂职锻炼,使干部在农村工作中提升自我。上派充电,每年选派干部到省、市直机关跟岗学习,使干部在“高门楼里长见识”。

第6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学质量;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师生活动

信息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信息技术将影响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可优化体育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方法提供了现代化模式的框架,其构思基于:“以计算机作为储存、传输数字化“了的教学内容的载体;以“网络化”、“智能化”了的信息技术作为驱动载体高效率的储存、传输教学内容的动力。“数字化”是引发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材料等教学内容中的元素就能以一定数字格式输入计算机,从而达到借助计算机进行存储、传输的目的。网络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腾飞,拓宽了信息技术传播时间。“智能化”的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等,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软件的功能,更好协调教与学的活动的互动性。当“智能化”与“网络化”融合一体,则现代化教学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功能奇妙。

当今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乐于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等缺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引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了知识领域,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效果达到优化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终身体育教育的第一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技术特点,这些特点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为学习和锻炼者提供必要的信息环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主 观形式。学习内容的非线性传递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强大的数据库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习者的极大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

(2)锻炼者――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加大锻炼者的参与程度,帮助锻炼者协作意识的形成和学会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强调更多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协作学习。网络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参与程度。信息时代的新型公民不光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的能力,也要学会进行协作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资源来促进更多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产生。另外,网络提供的检索功能,使锻炼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分析问题,选取恰当关键词进行搜索、筛选、存储或做出相应的变换,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3)教学活动――网络的交互性促进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习与锻炼环境的营造、学习与锻炼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用价值的支持。学习与锻炼者在决定锻炼目标后,分析问题,利用信息工具获得相关资料并加以分类、综合、建构,通过网络与体育教师或服务器联系,或在学习与锻炼之间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现场讨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应乐于听取其他人学习者的异同点,慎重考虑后,对自己的原始资料做出调整,进行再整理,从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与目标。由于在整个过程中锻炼者可以通过网络多方面地取得相关信息,使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得到体育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因此,锻炼的目标能更好地完成。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 转变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信息时代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关键于体育教师,教师教育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符合锻炼规律提高锻炼效率。

随着网络的出现,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充实了人们的大脑,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资源,是一个教师远远不及的,学生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可自由自在地获取他想要的东西,这一发明,摆脱了教师固定思维的束缚,在锻炼活动过程中迫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能力与锻炼能力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与教法发生一场深刻改革,它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

动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基本运用现代信息进行体育教学时的教学模式的教师、学生、媒体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与锻炼,也可以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其他学生处获取信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师生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自行获取信自主学习与锻炼,师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协作学习与锻炼,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师生之间的交流,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与锻炼。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有价值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探索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取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内容以传统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的网络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交流互动化、学习主动化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与锻炼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强调学习与锻炼的合作互动,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教育研究》,作者:张家全

《中国教育报》,作者:钟伟

第7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营养体育 营养物质 物质代谢

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呼唤“营养体育”教育

体育概念一直以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两种: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狭义体育是单指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广义上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体说,体育是根据人体适应与变化的自然规律,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或锻炼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方法,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表以前,学校体育主要以狭义上的体育教育为基础,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素质也一届不如一届。随着中学生体育课堂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落实,各地方学校实施了新的体育健康标准。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①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能力的教学方法;②要有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终身体育”的意识;③要有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学习情绪;④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要求各位体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经验、有着过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改变学生和老师们的错误观念,而“营养体育”教学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方法。

2 “营养体育”教育探析

营养我们通常所指营养素,指能在体内,消化吸收,有供给能量,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为身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营养体育是通过体育锻炼来维持生命活动与健康生长,保证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及人自身需要所进行的人体活动。

2.1 营养体育理论教学。体育理论思想教育是打开学生自我锻炼心灵之门,上好第一节体育理论是教师为以后的体育教学树立良好形象打下基础,体育理论教育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其分以下三步:①理论教育。体育是人们生存的保证,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人的本身”,人们也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种活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减轻疲劳、防止肢体畸形劳损,可以使视觉变得更宽广,听觉和触觉更加敏感,肌肉的收缩也更加准确,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会使你的皮肤和体型更加健美。②体育改善人体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的心脏、肺、血液、血管的健康运转。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你有足够的体力来保持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清醒的头脑,从而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③体育能给予人们第二生命。体育的价值在“体育康复学”、“医疗与健康”来说是司空见惯了,体育锻炼比有些医药治疗都来得好,来的有效。古代的八段绵、瑜伽、四字诀等气功,还有现代太极、体操、游泳、跑步等等,当然,在生活当中你听到的看到的可能更多,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治愈自己的身体疾病,在各行各业推动盛行。我校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一辈子”,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观,体育有如营养物质每天都要吸收、消化、再吸收、再消化,要不间断的循环和推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树立起营养体育的思想观念。

2.2 “营养体育”教学准备更符合物质代谢原理。营养体育首先讲究计划,它是打持久战的教学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堂教学。营养体育教学有着年度、学期、月计划和课时计划,在教学内容上选择贴近生活化、多样化的方式,比如选择基本体操的前滚翻与自我保护、武术的防身术、防溺水的游泳、运动损伤与急救处理,以及放松按摩等等一些知识和技术、技能。

第8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方案;物理情境;变式训练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以各种因素为基础,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然后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进而得到新知识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物理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灵活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学习物理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将会是未来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总结与摸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物理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以基本概念和规律为基础,而这些规律和概念都是通过观察一些生活与生产活动、自然现象,以及通过物理实验得来的,所以物理教师应该选择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类型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实际,进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物理教师要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学方案的优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认真备课,进行构思,巧妙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以求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成绩的同时,开放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地创造性思维。要想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方案,物理教师必须深入地研究物理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精心策划,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巧妙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计划来。

三、物理教师要学会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物理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智能,形成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良好的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物理情境,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恰恰是在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的,所以物理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物理教师要善于质疑,通过质疑设立悬念,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思考与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其次,物理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问到“点”。要想做到这点,就需要物理教师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且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最后,物理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是由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环环紧扣的问题组成的。而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提出的极具价值的问题。阶梯型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和增强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具有极大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这两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情境

物理的教学与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物理教师要善于创设实验情境,进而通过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物理教师创设实验情境的时候,也要注意几点问题。首先,物理教师可以通过改进实验的方法,在探索新途径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物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在由现象推出结论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通过学生亲自思考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其创造性思维。

(三)议论情境

创设议论情境,是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拓宽学生思路,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用的方法。物理教师在进行中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创设一种议论情境。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随意发挥,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物理教师要注重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习题训练与解题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解题的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努力,锻炼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一题多解主要锻炼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一题多变则注重锻炼学生思维的应变性,多题归一则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收敛性。物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这几种变式训练的特长,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9篇:锻炼思维方式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