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

第1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幼儿思维;数学能力

三到六岁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和思维特征有着很大联系,幼儿阶段是孩子培养锻炼逻辑思维的主要时期,要针对该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培养和锻炼。借助科学有效的手段全面锻炼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把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变成幼儿能够轻松领会的具象知识。合理地锻炼和培养三到六岁儿童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掌握这方面思维能力的有关概念和理论。

一、锻炼三到六岁幼儿数学思维的意义

1.提高幼儿智力发育

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于三到六岁的幼儿来说可以有效地帮助其促进智力水平的发育。幼儿阶段是智力发育的初期,如果这个阶段能够合理地开发幼儿的智力,那么对于成长和未来的学习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年龄段孩童的综合智力构成中,数学方面的智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幼儿能够熟练使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一个前提。在三到六岁孩童有关数学思维的能力开发方面,要加强幼儿在数学方面的智力水准需要着重注意开发其大脑中所蕴藏的潜能。培养和锻炼幼儿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是智力开发的一个过程,孩子通过反复使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会有各自独特的理解,继而开动脑筋想象和创造。

2.加强幼儿掌握数学概念

对于三到六岁的小朋友来说,数学理论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幼儿并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小朋友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和家长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变成小朋友可以轻松领会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小朋友理解原本抽象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培养,小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入地理解,运用自身对于数学的理解进行问题的回答。锻炼和培养小朋友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其领会抽象繁杂的数学知识,抽象知识的合理转变也是培养和锻炼小朋友这一能力的重要技巧[1]。

3.提升幼儿数学兴趣

兴趣在小朋友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兴趣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合理激发出三到六岁孩童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和锻炼气数学思维的首要目标。老师和家长应当充分了解这一年龄段孩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制定出最合适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学习规划。只有全面激起了幼儿的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才能推动和促进小朋友主动思考的能力,数学思维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小朋友会对数学产生喜欢的感情,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收获自信和满足,继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2]。

二、锻炼三到六岁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

1.锻炼幼儿创新能力

三到六岁的孩童普遍具备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在授课期间为其播放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趣味视频或歌曲,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合理地激发出小朋友的潜能和创新创造能力,在老师和父母的正确指导下把这些兴趣转变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锻炼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2.拓展幼儿思维空间

在培养和锻炼三到六岁儿童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素材资源,根据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展开教学的扩展,提升幼儿的思维空间。通过选择小朋友能够随时接触并熟知的生活素材进行训练,让小朋友对数学和生活之间密切关联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加强数学思维的锻炼。

3.激发幼儿数学意识

三到六岁的小朋友普遍爱玩,老师和家长在对孩童进行数学思维的锻炼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式教学,在学习期间展开各种各样的趣味活动,选择与数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游戏内容,帮助幼儿提高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水平[3]。游戏式教学模式可以轻松地调动起三到六岁这一年龄段孩童的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还可以帮助小朋友拓宽知识面和想象空间,其思维意识也能够得到加强。

三、结论

针对三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幼儿智力水平的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老师和家长应该抓住这一年龄段孩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科学地制定数学思维锻炼的教学方案,重点关注幼儿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合理地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相关训练。

参考文献:

[1]李宏.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0:232-234.

第2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人的左侧肢体的活动是受右脑支配的,而右侧肢体的活动是受左脑支配的。因此,如何从孩童时就较均衡地锻炼孩子左、右两侧肢体的活动能力,对于孩子大脑的全面发育是有好处的。生活中的多数孩子都是善于用右手做事的(即右利手),由于很少用左手,使得他们大脑的右半球很少接受外界传递的信息,得不到锻炼,那么,怎样开发他们的右脑呢?

体育活动法 均衡的体育运动不但能促进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可开发右脑半球的潜在功能,活跃形象思维,促进右脑的创造能力。如让孩子参如踢足球、打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等运动,在锻炼时最好有意识地让孩子的左手、左腿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

刺激指尖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他将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上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随着双手的精细运动就会将大脑皮层中相应的神经细胞的活力激发起来。现在许多家长让孩子弹钢琴、电子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活动。

环球刺激法 手部有许多穴位,通过经络将手指与脑神经、五脏六腑联系起来,通过五指捏握活动,可刺激手掌各穴位,使脑部供血通畅,从而达到健脑益智、消除脑力疲劳、增强思维能力的效果。左右手交替握健身环、健身球是个很好的锻炼方法。

乘车锻炼法 对每天必须在汽车或电车上度过1~2小时的儿童来说,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有选择地锻炼。

1.上车后用左手扶住把手,尽量用左手拿书包等物。

2.车行进时,面向前进的方向站立,不转动头部,用双眼向左侧窗外望,通过对左眼的视觉刺激,活跃右脑。

3.在左手食指和中指上套上一个橡皮筋,使皮筋成8字形,然后把皮筋由拇指移套到无名指上,仍保持8字形,依此类推,直套到小指上再返还,反复做几次。此法对右脑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第3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式

名人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乃至政府的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本文从创造力定义阐述的角度出发,探讨幼教老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采用,达到培养孩子创造力、挖掘孩子潜能的目的。

一、创造力相关概念阐述

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一是敏锐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二是流畅力,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三是变通力。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看一个问题;四是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五是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几种方式方法

1.辨别法增加认知能力

幼儿在生理期处于大脑发育的认知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处于认知、辨别的阶段。通过开发孩子的辨别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孩子认知体系中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最终完善孩子的认知体系,提高孩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辨认能力。例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以补拼图的形式,引导孩子发现拼图中缺少的图案,对应地补充,以锻炼辨别能力。

2.归类、类比发散逻辑思维

归类、类比能力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因此,对幼儿归类、类比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是孩童创造力培养的其中一项,而且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项。通过寻找相似的事物和发现事物中的相似之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借此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为孩子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滋长的沃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比喻。比如让孩子画出所有自己见过的圆形的东西,让孩子找出自己和小伙伴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等。采用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归类、类比能力。

3.组织和重组增加立体思维

组织和重组能力是指在结构打乱的情况下,让孩子将结构复原或者改造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的能力。在日常幼儿教育中,美术课、手工课、积木游戏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以手工课为例,让孩子将剪好的手工纸按照一定的指引拼接成相应的图案;在积木游戏中,将积木组装成可能的造型。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提示,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创造重组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锻炼其组织和重组能力,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4.视像表达激发想象和情感

所谓视像能力,顾名思义,即视觉和影像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孩子通过视觉和影像,表达具体的意思、思想和情感,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激发作用。例如让孩子通过画出“我的家”,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孩子画出自己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乃至蓝天、白云、家门前的小草等,让孩子讲解自己美丽的家,以此激发孩子对家的情感和表达,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及表达能力。

5.情境困境激发发散思维

情境思维是立体空间思维的重要部分,会带动孩子各种情绪的发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和孩子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假设和创建,为孩子提供各种或困扰,或有趣,或开心,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在突然陷入的情境模式下自主思考并对情境自发加以应对,从而最终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一起床发现桌上有好吃的,但是自己的身高够不着,这时候孩子会怎么办呢?有的孩子马上转头找老师、找家长,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东西垫着够。又如问孩子:“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啊?”答:“找警察叔叔。”问:“找不到呢?”答:“我跑!”问:“被抓住了呢?”答:“我大哭大闹。”……这些都是对其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第4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剂和粘合剂。素质教育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全面地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

关于教育需要爱这个观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均已达成共识,在此不必赘述。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得深思下一个问题--怎能去爱?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长期受到无微不至的爱,吮奶经历竟达八年之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至二三十岁了都还不会系鞋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昵?难道溥仪没有得到爱吗?事实恰恰相反,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爱",本来应该溥仪自己做的一丁点儿小事都有人替他代劳。正是这无微不至的"爱",使溥仪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可见,爱不能越俎代庖。

"溥仪现象"毕竟是历史,我们更关心的是现实。令我们痛心的是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却正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扮演着太监和侍女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优裕,对独生子女宠爱、偏爱、溺爱的风气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生活上,有的家长对子女总是采用"抱养"的方式,代子女洗衣、叠被、穿鞋,甚至出现老师布置劳动,家长奋勇代劳的怪现象;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一味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代学生"拾柴"、"烧火"、"做饭"、甚至于出现了代学生"品味"的怪做法。教育者(广义)将无微不至的关怀,方方面面的照顾,多种形式的包办代替视为无私的爱。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势必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浇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失去了自理能力,失掉了自立意识,丧失了自强精神。这些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人格道德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发生了许多闹剧。诸如"鸡蛋无缝无法剥"、"鸡蛋外壳很脏,洗干净后放在太阳下曝晒"、"拿麦苗当韭菜"的笑话以及高分低能现象。从1995年关于"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的热烈讨论,可以看出我们的孩子在生活实际中缺乏生存能力、责任感以及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往往因失败而颓废,从而失去了进步的勇气。尽管事情已告一段落,但它的冲击波是永存的,警钟是长鸣的。如果我们不引起高度重视,那么,我们便会有比夏令营之忧更忧的经济之忧、事业之忧、未来之忧。

其实,解忧的方法也可以从溥仪后半生的转变中得到启示。解放后,溥仪成了秦城监狱的囚犯,什么都得自理,经过多年的劳动改造,终于变成的自食其力的公民。倘若溥仪继续过他的皇帝生活,继续受到应有尽有的"爱",恐怕到不惑之年也未必会系鞋带,更不要说自食其力了。看来人的能力是靠锻炼培养起来的,不锻炼就会丧失起码的能力。我们应该懂得爱不能强迫,不能包办,更不能代替。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任务不在于交给下一代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在于引导并帮助他们用智慧和力量去创造新的世界。"因此,我们再次疾呼:家庭、学校、社会一定要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练出多种能力,千万不能像侍从们对待溥仪那样过分溺爱孩子。倘若溺爱,那是走溥仪前期之路,是走断送人才之路;倘若放开手脚促其自理,那才是走溥仪后期之路,是走培养英才之路。社会给了溥仪锻炼的机会,使他由皇帝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公民,我们的孩子能否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我们在教育中能否下决心,下狠心,不为其"送饭",不为其"穿衣"、不代其"品味",让他们多参加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要使每一个孩子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先进科技中得到锻炼;实践锻炼要引导孩子在实践中进行全面素质的训练,全面发展;实践锻炼要重视孩子的实际,因材施教,通过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身体素质,动手能力和社会观察力;实践锻炼,要在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绝不能越俎代庖。

第5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快乐体育 小学 武术教学

“快乐体育”的概念最初来自日本,毛振明先生第一个在国内提出了这个观念,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用快乐的气氛来引导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在快乐体育的课堂上,小学生们能够放得开,积极地参与老师组织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以兴趣和乐趣为引导,带领孩子们学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养成体育精神,从此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身心同时进步,这样,才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快乐体育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表1 快乐体育教学在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实施效果评分情况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丰富教学内容 97 93 99 95 93 91 100

新颖教学模式 99 98 97 99 100 100 100

多样教学方法 96 96 97 99 100 99 98

(一)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基础

小学生们都容易被新鲜的内容所吸引,都会对刺激的游戏和竞赛感兴趣,用新鲜和过瘾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快乐地进入教学活动中来。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的武术教学一般是一些最基础的训练,如武术操、青年拳等。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六个年级通过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孩子体育学习意愿更加强烈,而且孩子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综合身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新颖的教学形式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关键

新鲜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方式都能够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具体到武术教育,按过去的教学形式,就是在教室内讲理论知识,操场上讲实际操作,现在,还能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辅助,如借助播放设备进行形象的教学,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直观形象的影视播放,一方面,孩子们直观的看到了武术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兴趣度会直线上升,有了兴趣,还怕不好好学吗?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六个年级通过新颖教学模式,孩子懂得了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效果更佳,注意力也通过新颖教学模式得到提升。

(三)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施快乐体育的核心

任何一顶教学活动都必须注重选用合适的方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所讲的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们,他们大多在13岁以下,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聚集在某件事上,针对他们,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孩子们愿意参与了,学习都会收到更好的成效。鳌头镇水西小学小学部六个年级通过多样教学方法,孩子更愿意参与体育锻炼中,综合学习成效也更高。

二、结束语

第6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通常认为孩子幼稚无知,不成熟,所以他们说的话完全可以当做耳边风,有些家长甚至极少赋予子女发言权。孩子只有受教育的份,只有听大人说话的份,只有言听计从的份,一旦反驳就会受更严厉的批评,而家长却没有看到:反驳背后是孩子整理思维、抒发想法、锻炼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另一种进步。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孩子们的思维成长早已是我们小时候数倍的发展,我们发现爱“唱反调”的孩子越来越多。会辩解也是一种能力,敢说是孩子内心自信、行为自主的外在体现;辩论还能够刺激孩子智力发展及帮助他们形成个人意志。孩子从3岁开始便有了自我意志,此时他们的语言能力开始觉醒,自我意志也开始萌芽。在与他人辩论时,孩子的论点不是不经大脑,随口而出的胡闹式争辩,而是经过对周围环境的分析,例如对未来风险进行粗略评估(父母心情好坏、能否挨揍),是否有旁人助自己一臂之力(爷爷奶奶的助威)等等;还要挑选自己所涉猎到的所有语言词汇,挑出最有利于自己,最有攻击力的表达方式,挑战父母底线,例如,“我知道你们都不爱我了”、“我已经长大了”等等。孩子这些争辩看似无迹可寻,其实却是战略性十足,因为这些争辩能使他们更充分表达自己的欲望,争取到他们想要的权益,从而达到辩论成功的目的。

在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唱反调”后,家长们还会认为他们是存心与自己过不去吗?我想应该不会了。那么有哪些有效方法应对“唱反调”的孩子的“进攻”呢?

前提是家长需要遵守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跟孩子“硬碰硬”。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可随孩子去,等他们对要求的事情感觉没意思了,自然会重新回归。如果孩子已经不处于辩论范围,而是在无理取闹,那么家长可以冷处理,不理他们,让他们也尝尝“唱反调”的心情。等胡闹劲过去了,他们就知道这种“战略手段”对父母根本没用,完全白费力气,以后胡闹之前就会考虑考虑了。最后,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谈沟通,不但效果好,也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让他们知道只有耐下心来大家商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第7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4~5岁 中班阶段:

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

这一阶段孩子动作协调能力增强,想象力、创造力也有所发展,同伴交往倾向强烈,正处于游戏的黄金年龄,他们不但爱玩,而且会玩出各种花样。

发展特征

大肌肉发育较完善,小肌肉的发育还不太成熟。

活泼好动,喜欢玩。

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主导地位,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创造想象能力有所发展。

注意分配能力有所发展。

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及协调性逐渐发展。

点点的自画像

我可崇拜小米姐姐了,她才比我大了一岁,但是她跳绳跳得可好了,还会跳各种花样呢!如果我也像小米姐姐那么厉害就好了。(4~5岁孩子的大肌肉已经发育得比较成熟,因此,像跳绳、踢毽子这类能锻炼动作协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的活动有助于孩子发展动作,家长可以为他们提供这类玩具。)

今天是分享日,默默将他的新玩具“小猫钓鱼”带到了幼儿园,小朋友全都围了过去,抢着用那根带磁铁的钓鱼竿去钓转盘里转圈唱歌的小鱼。(4岁的孩子爱动手,他们对可操作的玩具非常感兴趣。钓鱼玩具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及耐心。优美动听的音乐也具有娱乐价值,可增进孩子对音乐美的感受和对音乐旋律的兴趣。)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玩具,有听诊器、针管、药水瓶……我特别喜欢用它们来玩医生看病的游戏,露露也喜欢。(4岁的孩子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提供具体形象的玩具有利于孩子们开展假想游戏。在假想游戏中,孩子可以学会按照所扮演角色特有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去做事,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软软的彩泥好玩极了,我可以把它捏成各种好玩的东西,如房子、小汽车……你也想试一试吗?(在这一阶段,那些能够提供手指训练的玩具能很好地促进小肌肉的发育。可塑性强的彩泥就是不错的选择,彩泥除了能促进孩子小肌肉的发育,还可以促进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园有各种各样的积木,我喜欢和大家一起搭积木,搭高高的楼房、长长的火车,那可不是一个人能搭出来的!(4~5岁的孩子交往欲望强烈,喜欢和小伙伴一起认识、分析和比较事物。搭积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和创造精神,还可以加强孩子的合作精神。)

我喜欢弹电子琴,它能发出非常动听的声音!(5岁的孩子开始对乐器感兴趣,口琴、小喇叭、电子琴等具有优美音响和可爱外形的音乐玩具总能使孩子为之心动。而且,这一阶段孩子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手指灵活性有所提高,这一切为他们学习乐器奠定了基础。学习乐器既能训练孩子的注意分配能力,又能开发孩子的节奏感。)

爸爸妈妈的功课

提供数量适宜的玩具

玩具过多过少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拥有过多玩具的孩子往往不珍惜玩具,收拾玩具的习惯比较差,学习兴趣也不够稳定;而缺少玩具的孩子可能存在动手能力差、思维不活跃、创造少等问题。因此,家长应为孩子提供数量适宜的玩具。

提供难度适中的玩具

具有一定难度的玩具能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使孩子获得解决困难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而难度过高的玩具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打击孩子的探索欲望。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必须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

没有令人满意的游戏场所,游戏往往难以有趣味地开展,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比如,当孩子玩“医院”游戏时,家长不妨用卡片写上“就诊处”、“验血处”、“注射台”放在相应的位置并摆上相应的玩具,如听诊器、针管、药水瓶、药棉、药盒等,这样做有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

玩具推荐

1.操作型玩具:钓鱼玩具、彩泥等,有利于锻炼小肌肉群及机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反应能力。

2.运动型玩具:毽子、跳绳等,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大肌肉和全身的运动能力。

3.过家家玩具:各种劳动玩具、医疗玩具、沙滩玩具等,有助于发展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4.组合性玩具:积木、拼图等,训练孩子的建构能力。

行动起来吧

捏彩泥――自己的家

目的: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准备:各种颜色的彩泥。

过程:

1.家长和孩子分配任务。

①卧室:孩子捏桌子,妈妈捏小床,爸爸捏凳子。

②厨房:孩子捏饭桌,妈妈捏锅,爸爸捏3把小椅子。

③客厅:孩子捏沙发,妈妈捏茶几,爸爸捏茶杯。

2.大家一起组装卧室、厨房和客厅。

3.用彩泥捏出的墙壁来分隔不同功能的房间。

自制小拼图

目的:

1.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记忆力和建构能力。

2.使孩子对拼图活动产生兴趣,感知图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准备:剪刀、彩笔、大小合适的长方形硬纸、各种形象逼真的动植物或卡通形象。

过程:

1.将各种图案剪下来,并黏贴在硬纸的不同位置。

2.将硬纸分割成若干部分,有趣的拼图就制作成功了。

5~6岁 大班阶段:

依兴趣选择和“开发”玩具

这一阶段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喜欢用替代物作为玩具进行游戏。同时,他们处于人格初步形成的年龄,出

现了依兴趣选择玩具的倾向。家长可利用玩具来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发展特征

抽象思维萌芽。

创造性想象能力有所发展。

好奇心逐渐由对事物的表面兴趣转向对因果关系的兴趣。

爱观察,喜欢动手尝试,寻求问题的答案。

有意注意开始发展。

人格初步形成。

点点的自画像

玩打针游戏时,我和默默发现针管不见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一根小木棍来代替针管,一点都不影响游戏。(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想象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经常在游戏中随心所欲地使用替代物,“开发”出一些颇具灵感的玩具。)

我特别喜欢在幼儿园玩沙子,默默在手上盖了厚厚一层沙子,当她小心翼翼地把手抽出来时,就盖好了一间“鸟窝”,好看极了!(玩腻了家长买的“名贵”玩具,孩子开始对沙子、纸盒、小木棒等一些非专门化玩具产生兴趣。这些功能、形状不受限制的玩具可刺激孩子的创造热情,孩子可凭自己的兴趣去支配它们,扩充游戏情节。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想象能力,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

我进了幼儿园的围棋兴趣班,在那里我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下棋,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棋手!(这一阶段孩子的好奇心已经逐渐由对事物的表面兴趣转向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兴趣。围棋、跳棋、象棋等智力型玩具可激发孩子对因果关系的判断与推理,不仅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七巧板可真神奇,你可以用这些五颜六色的小块块拼出各种形象:房子、小鸟、大象、小桥……全都不在话下!(这种“富于变化,变中生趣”的智力玩具可以显示出事物特征的多个层面和变化的复杂性,使爱观察、爱动手尝试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我有一个小书架,上面全是超级好看的图画书,每一本我都喜欢看。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还能边看边讲图画书上的故事。(这一阶段孩子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开始能够注意到两幅画之间的因果关系。看图说话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还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孩子,我最喜欢画画;而乐乐最喜欢热闹了,他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用积木搭火车。(5~6岁是孩子人格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开始依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玩具、开展游戏。一些孩子甚至只玩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将其他玩具“冷落”一旁。家长应巧妙运用玩具,完善孩子的性格。)

爸爸妈妈的功课

鼓励孩子拆玩具

鼓励孩子拆玩具并不是强化其破坏行为,而是为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渴望获得知识的品质。家长可准备一些旧玩具、螺丝刀,教给孩子基本的拆卸技巧,指导孩子认识各零部件的作用。在拆卸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尤其是不能让孩子把小零件吞入口中。

通过玩具塑造孩子的性格

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表现出区别于其他孩子的性格特征,家长应针对孩子的特点帮助和引导他们选择玩具,拟定游戏主题并开展游戏,以克服某些行为偏差,为孩子良好性格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孩子比较好动,可选择积木和插塑玩具等静态性的智力玩具;如果孩子沉默寡言,可选择发声的动态玩具;如孩子性情急躁,可选择彩泥等制作性玩具;如果孩子不合群,可选择过家家等参与性玩具。

利用玩具控制孩子的运动量

由于年龄特点,孩子一玩起来经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家长如果看到孩子过于疲劳,可以用看书、剪贴画、撕纸等活动限制孩子的活动量。如果孩子的游戏时间过短,体力就得不到应有的训练,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家长应适时增加玩具,使游戏变得活跃起来,从而使游戏时间加长。

玩具推荐

1.智力型玩具:围棋、跳棋、象棋、五子棋、七巧板、魔方等,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

2.图书类玩具:漫画、连环画等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各类读物,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3.动手操作类玩具:绘画板、积塑等操作类玩具,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建造“沙箱世界”

目的: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准备:规格为57cm×72cm×7cm的箱子、细沙、各种玩具(动物、人物、植物、花草、车船、建筑物、桥、石头)、相机。

过程:

1.将细沙装入箱子中。

2.让孩子将各种玩具摆在沙箱中,然后随意在沙箱里挖“河道”、筑“城墙”、堆“小山”,建造一个“沙箱世界”。

3.让孩子描述所建造的“沙箱世界”。

4.家长用相机拍下孩子的作品。

妙玩纸盒

目的: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动作能力。

准备:大小不一的包装盒、纸盒若干,彩纸、糨糊、挂历、剪刀。

过程:

1.向孩子展示大大小小的包装盒、纸盒。

2.启发孩子玩纸盒,如把纸盒排成一列火车。

3.让孩子思考其他玩法。

①建“高塔”:把纸盒从大到小往上叠。

第8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方程;数量关系;正向思维

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方程的“解”或者“根”。求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习了简易方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的。学习了方程这个有利工具,让学生更多地利用正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避免逆向思维的繁琐,便于学生用相对简单的方法解决已有问题,同时能够解决稍难的数学问题。

最先接触方程时,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个难点,有些孩子依旧喜欢用代数思想解决问题,不习惯利用方程解题,这说明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方程的作用,没有体会到方程的优点。实际上,合理利用方程解决问题,可以大大简化思考过程。例如,一个数的3倍比2多4,求这个数。学生会想到列式:(4+2)÷3=2,很容易解决此问题,对于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讲,如果此类问题要求其列方程解决,似乎有点强人所难。明明可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用方程呢?确实,在此类问题上,方程的优势并不凸显。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一个数的3倍减2等于这个数与4的和,求这个数。学生会在大脑里建立等量关系式:一个数×3-2=一个数+4,那么求这个数,用之前学习的知识解决,似乎遇到些困难,此时如果想到方程思想,只需要将这个数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此题便迎刃而解。

利用方程解题的另一大优点是化抽象为具体,在四年级介绍分数时,引入了单位“1”的思想,但并不是每位孩子都能理解单位“1”的思想。在学习了方程后,解决此类问题便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例如,某人从甲地前往乙地,已经走了总路程的25%,剩余4200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得到未知量是甲乙两地间的总路程,已知条件是走了一段路程后,剩余的路程。学生可以通过已知条件建立数量关系式:总路程-已经走的路程=剩余的路程。设未知量甲乙两地相距x米,则已经走的路程为25%x米,根据上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只需一步解方程,此题便可以轻松求解。

同样,在学习了方程后,一些以前看似复杂的题目,现在也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列方程求解。例如,在小学奥数中,有一类经典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说有若干只鸡和兔,共有88个头,244只脚,求鸡和兔的只数。在学习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利用假设法,假设所有的头都是鸡的,那么有176(88×2=176)只脚,但实际有244只脚,得知多出的68只脚是兔子的,每一只被当做鸡的兔子会多两只脚,则兔子有34只,鸡有54只。如果用方程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根据题目条件可以得到两个数量关系:鸡的只数+兔的只数=88,鸡的脚+兔的脚=244。利用第一个数量关系得到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设鸡有x只,则兔有88-x只。利用第二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x+4×(88-x)=244,解得兔子有34只,鸡有54只。通过两种方法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方程解决问题,避免了假设法的繁琐,直接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列方程便可求解。

在课堂上,我经常强调:丰富的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解题变简单。方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诠释这句话。这么说,并不代表越早学习方程越好,算数解法好比是走路,方程解法好比是开车。对于同样的路程,开车更省力,但是走路可以锻炼身体,转化到数学学习中,锻炼身体好比是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在低学龄段的数学教学中,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学习中,要求孩子们会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很好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为高年级学生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有些孩子会出现困难,并非不会解方程,而是在于不会列方程。例如,在相遇问题中,如果不知道“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个公式,那么列方程就会无从下手。方程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有益工具,工具在生活中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如果这个工具用起来并不顺手,也可以选择先不用;同理,如果孩子热衷于算术解,可以先随他的喜好,在解题中遇见拦路虎时,想起方程这个工具,一旦题目得到解决,相信此时此刻,学生爱上的不仅仅是方程这个工具,而是数学这门学科。我们可以说方程方法在解决一些问题时确实优于算术方法,并不代表算术方法是低端的,方程方法是高端的。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列出方程,离不开好的逻辑思维,而好的逻辑思维又离不开算术方法的锻炼。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但是意识到方法的便利性,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

第9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而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提供多样的器械,关注孩子玩器械,注重幼儿进行一物多玩的游戏,而忽视了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锻炼。笔者以大班幼儿晨间锻炼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索大班幼儿晨间锻炼的组织策略。

一、制定目标菜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各年龄阶段幼儿动作发展与培养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我们以此为蓝本,提炼出大班幼儿晨间锻炼可以达成的如下十个指标:

A.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活:①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②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③能连续跳绳。④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沙包。⑤能连续拍球。

B.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①能双手抓住横杆悬吊20秒左右。②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③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④快跑25米左右。⑤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途中可适当歇停。)

为了不顾此失彼,让孩子的每种体能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根据我园6个班的配置,我们重新规划,将上述十个指标相对划分成了六个体能运动区,分别是:平衡与跑跳区、灵敏与沙包区、耐力与跳绳区、柔韧与钻爬区、力量与悬吊区、协调与球类区。每个体能区的目标明确,锻炼形式有统一的,也有自主的,实行推磨轮换制,力争每个幼儿各方面体能都能得到关注和发展。

二、丰富运动器械

器械是孩子进行晨间锻炼的材料,新颖有趣的器械能激发孩子参加锻炼的兴趣,也有助于孩子体能目标的达成。所以,开发、利用器械材料,让幼儿主动积极地运用器械进行锻炼,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准备的内容。

(1)挖掘隐性资源。在幼儿的生活中,有许多现成的运动素材,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去挖掘出来,为达成一定的体能目标服务。比如幼儿园七彩地砖铺成的平地上,孩子们可以玩民间游戏跳格子,单替跳、双脚跳等;或利用地砖颜色的不同,练习队列队形变换;或玩“狼和小兔子”的游戏,小兔子躲到黄色的家里,大灰狼就捉不到了,灵活躲闪的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许多幼儿园都有低矮的花坛,那种用砖头砌成的花坛的边沿,是大班孩子练习双替跳的绝佳场所。孩子们在花坛边找个合适的地方站好,老师计算时间,孩子们自己数一分钟跳了多少下。经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孩子的协调能力、耐力都能得到提高。我所在的幼儿园的围墙是用砖头砌成七十厘米高的实心墙,在墙上安装了护栏,围墙内侧铺着大面积的塑胶场地。围墙成了个绝佳的攀岩墙,许多男孩子能手抓护栏,一下子站在围墙上,有的能站着往塑胶场地上跳,有的胆小点会坐在围墙边上往下跳。虽然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危险性(可以在围墙下的塑胶场地上再垫上一层垫子进行保护),但是男孩子们玩得很刺激、很快乐。许多走廊的扶手的第二横杠上,大班孩子下腰、压腿,高度也很合适。

(2)器械投放有层次。孩子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育追求的是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老师只有投放有层次的运动器械,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锻炼,才能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也才能让所有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在练习起步跨跳时,可以提供大小一样的牛奶箱子,可以单独一个放着,也可以两个组合前后排列,还可以三个组合前后排列,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去跨跳,鼓励有潜能的孩子挑战难度高一点的进行尝试。在练习平衡时,可以提供高矮、粗细不同的高跷,并设置障碍,幼儿经过从易到难的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

(3)器材组合搭配。晨间锻炼,如果提供的器材单一,幼儿容易因长时间重复单一的运动而失去兴趣。教师要善于将司空见惯的运动器材组合搭配,辅之以相应的情境,吸引幼儿主动锻炼。如在平衡与跑跳区,可以提供蛇皮袋、平衡木、呼啦圈、垫子等,幼儿快速跑三十米,滚过草地(垫子),走过山坡(平衡木),穿上衣服(蛇皮袋),跳过小溪上的石头(呼啦圈),到达终点,就胜利了。

三、开展多样活动

单一的活动形式容易导致幼儿失去锻炼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积极锻炼,提高晨间锻炼质量。

(1)开展混班运动,引导同伴互学。大班的孩子在长时间的晨间锻炼中,会形成班级特有的锻炼风格,积淀班级独有的锻炼形式;同时,大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因此,每周大班组织一次混班活动,打破班级的界限,将几个大班的孩子混在一起分区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间的同伴互学。同样是玩雪碧瓶,大一班的孩子有的把雪碧瓶里装沙子,玩的是保龄球的游戏;有的在瓶里装满水,用棍子挑在肩上走梅花桩;而大二班的孩子则去掉了雪碧瓶的盖子,在瓶口上套上用卡纸做成的火箭,玩“火箭升天”;有的则将雪碧瓶切成两部分,靠瓶口的一端剪成飞碟,下面一端则做成花篮用来接住同伴抛来的乒乓球。两个班级在玩雪碧瓶时有着明显的班级特色,将这两个班的孩子安排在一起玩,孩子们交往的范围扩大了,玩的方法不一样了,他们都能从同伴身上得到启发,从而调整自己的运动和行为。这样,既发展了动作,又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社会交往的经验也在锻炼中得到不断提高。

(2)创设情景游戏,培养运动兴趣。大班的孩子,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在晨间锻炼中,如果教师能创设情境,用生动有趣的运动形式,吸引孩子参与,会收到很好的锻炼效果。我园开展了情景运动“小小”“抢占高地”等游戏,将运动的内容渗透在故事的情景中。在“柔韧与钻爬区”,教师为孩子们设计了运动情境。一棵棵黄杨树成了的“掩护工事”,饮料瓶成了“手榴弹”,散落在地上的皮球成了“地雷阵”,还有稻草制成的手枪,废弃的大纸箱做成的大炮……“小小”全力以赴与“敌军”展开搏斗,最终胜利地攻下“高地”,将五星红旗插在“高地”上。孩子们兴趣高涨,百玩不厌,在情境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快乐地运动着,匍匐爬、投掷、钻、平衡等运动技能得到了有效发展,孩子们充分体验着运动带来的乐趣。

(3)适当组织比赛,激发运动潜能。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喜欢一比高低。在晨间锻炼中,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间的比赛,调动孩子锻炼的积极性,发展孩子的运动技能。在“玩飞盘”的游戏中,比一比谁的飞盘飞得高;在接力游戏中,比一比哪一组速度最快;在组合型的游戏中,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通过比赛,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训练了他们的动作技能,激发了孩子们的运动潜能。

四、组织有效评价

晨间锻炼中的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合适的评价能激发孩子运动的兴趣,引领孩子不断调整动作技能,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发展,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指责;多一些纵向比较,少一些横向对比。教师要立足于孩子原有的水平,观察他现有的状态,并指向未来的发展,用多样的方式评价孩子体能的发展。

(1)差异性评价。如“月月上次踢毽子踢了八个,这次踢了十一个,进步很大!”引导孩子和自己的过去比,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付出了努力,动作技能就能得到提高。

(2)体态式评价。老师在指导幼儿的动作技能时,通过体态语言来表示对幼儿的肯定。比如竖起大拇指、摸摸孩子的头、给孩子一个微笑、拍拍男孩的肩、一个拥抱等动作,都可以给孩子以信心和鼓励,孩子能从老师的肢体信息中获得一种满足和愉悦。

(3)互相评价。大班的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有能力站在一定的高度,将自己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能了解自己的短处。比如“我跑步比希希慢,但我跳绳比他强。”孩子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这样的评价,孩子保持着自己的自信。

(4)自我评价。大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教师可以设置表格,让孩子自我量化评价。比如大一班一分钟跳绳记录表,分为姓名、时间(分解成若干栏)、跳绳数、自我评价几大方面,张贴在活动室醒目处,孩子每周五集体测一次一分钟跳绳数,自己在跳绳数栏目下写下跳的个数。孩子可以纵向地看出自己的进步,每个月(测试四次)结束根据进步大小,给自己贴上相应的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