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精选(九篇)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

第1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 健康调查;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53-02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个体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总和。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了解浙西南大学生的健康现状,笔者采用许军等编制的自测健康量表(SRHMS) [1],对丽水学院1 4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丽水学院一~四年级在校大学生1 600名(每年级400名)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82份,有效率为92.63%,其中男生527名,女生955名;大学生935名,专科生547名;城市学生480名,农村学生1 002名。

1.2 方法 采用许军等编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由10个维度48条目组成。1~18条目组成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19~34条目组成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35~48条目组成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48个条目中,正向评分条目有37条,反向评分条目有11条。每个条目的最高值为10,最小值为0。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3个子量表分和健康评定量表总分的最高值分别为170,150,120和48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1-2]。1周后随机抽取有效问卷160份进行重复测量,重测信度为0.95。

2 结果

2.1 大学生健康评定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大学生健康总分平均值与满分值的百分比为69.1%,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生理健康维度分与满分的百分比为76.7%;心理健康维度分与满分的百分比为55.9%;社会健康维度分与满分的百分比为74.9%;大学生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等3个方面相对较弱,分别为56.3%,42.27%和53.17%。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状况比较 男女大学生除了在身体活动功能和角色活动2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其余11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的身体活动功能、认知功能优于女生,女生在日常生活功能、正负向情绪、社会资源、生理健康、社会健康等11项指标优于男生。

2.3 不同类型大学生健康状况比较 由表2可见,大学本科与专科学生比较,除身体活动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认知功能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其余10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科生的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正向情绪、社会健康子量表、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自我感觉8项指标高于专科学生,在生理健康子量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方面专科学生高于本科学生。

2.4 城市与农村大学生健康状况比较 由表2可见,城市与乡村大学生比较,除日常生活功能、社会支持、自我感觉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10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生理健康方面农村大学生优于城市大学生,而在社会适应方面城市大学生优于农村大学生。

3 讨论

许军等编制的自测健康量表(SRHMS)是目前国内比较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一简便的工具更好地预测和了解大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1-10],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生理健康状况较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3个方面相对较弱,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国内很多研究结果[2-7]基本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部分低年级学生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新的生活环境里生活节奏过快、心理压力过大,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而部分大学本科生虽然比专科生具有一定的学历、社会阅历等优势,但对今后的就业和生活等问题考虑较为深入,以及参与体育运动、体力活动较少,导致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专科学生。

大学女生总体得分明显优于男生,在日常生活功能、正负向情绪、社会资源、生理健康、社会健康等11项指标优于男生,只是在身体活动功能、认知功能2项大学男生优于女生。与贾静等[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男女大学生在身体形态、心理特征和社会适应方面已经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有关,特别是青春发育后期,男生的骨骼、肌肉发育方面优于女生。因此,在保持身体运动协调、动作能力方面,男生强于女生;但在与人协调和沟通、获取社会支持方面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女生明显优于男生[2-7]。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理健康得分优于城市的大学生,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农村家庭大学生从小户外体力活动相对城市大学生要多,这有利于他们的生理健康发展。但是,社会适应得分明显差于城市大学生。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他们原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3,7]。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真正帮助他们从源头缓解心理压力,有针对性开设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放松调整,当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能够通过暗示调节法、活动调节法、激励调节法、自我宣泄法等方式释放或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45.

[2] 张少生.广州市高校部分学生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 25 (1):73-79.

[3] 董婷婷,卫平民.某高校大学生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测试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4,16(4):10-12.

[4] 赵静波,许军,解亚宁.大中专学生自测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46-547.

[5] 赵静波,解亚宁.某军医大学研究生自测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05-906.

[6] 许军,赵静波,解亚宁,等.军队和地方院校大中专学生自测健康状况的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0):54-56.

[7] 贾静,庄华.沈阳医学院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5,19(1):46-47.

[8] 赵静波,解亚宁,许军,等.高原军人对环境和服役的认知评价与自测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58-760.

[9] 许军,王冬,郭榕,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因子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67-568.

第2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93-02

前言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的身体活动过程。体育锻炼对人体有良好的健身、健心、健美作用。健康包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和自测健康的调查,探讨运动量和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试图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共863人,其中男358人,女507人。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先后查阅了相关书籍十余本,核心期刊资料几十篇,收集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综合参考多方面的研究结果,为本研究的选题和有关理论支持奠定了基础。

2.专家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从选题开始,到自变量表设计、统计方法的采用、统计结果的分析及小结部分,都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请教,力求正确。

3.问卷调查法:运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该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1~18条目组成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19~34条目组成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35~48条目组成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48个条目中,正向评分条目有34条,反向评分有10条,健康总体自测有4条。每个条目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和健康评定总量表分的最高分为170分、150分、120分和440分。所得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好。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评定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该量表有三个项目,分别从参加身体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每个方面分为五个等级,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计1~5分,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计分方法为:运动量=频率×强度×时间。运动量最高得分为100分,最低得分为0分。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91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数为863份,有效率为95%。

4.数理统计法 :将所测试的数据用SPSS FOR WINDOW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运动量与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将运动量得分与健康各维度得分计算相关系数,发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水平都与运动量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我们又把大学生男女生运动量分别与健康各维度得分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男生运动量与健康各维度得分都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表明男生身体锻炼的运动量越大,健康的状况也就越好,而女生运动量与健康各维度得分无显著性相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女生的运动量较低,从体育锻炼促进个体健康的角度来说,还未构成实际意义上的锻炼效果。建议大学女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生理健康主要由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和身体活动三个维度组成。除日常生活维度外,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

(三)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心理健康主要由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三个维度组成。我们将运动量得分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计算相关系数发现,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

(四)大学生运动量与社会健康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社会健康主要由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组成。我们将运动量得分与社会健康各维度得分计算相关系数,可见除社会支持维度外,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总水平都与运动量呈正相关关系(P

三、小结

(1)除日常生活、社会支持维度外,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分及各子维度呈低度正相关并具显著性差异。(2)女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及子维度呈低度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健康总分及各子维度呈低度正相关,但都无显著性差异。(3)男大学生运动量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分及各子维度呈低度正相关并具显著性差异。

四、建议

(1)进一步加大高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改革与管理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习惯及体育观念,真正地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2)体育教师应注意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获得更多的积极的运动心理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不同层次、性别的学生,合理地设置运动锻炼项目,激发他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他们自觉锻炼的习惯。(3)建议积极倡导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运动量,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运动量,具体的强度、时间、频率因人而异,以使体育锻炼达到最好的健康效应。

参考文献:

[1] 王晓芬.体育统计与SPSS[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60-168.

[2] 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0-104.

[3] 黄茂武,陈智勇.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5-25.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K].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第3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1.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1;2.腾冲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云南 保山679100)

摘要:为探讨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26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相对于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比较严重。在0.05水平(双侧)上,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边疆地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63-02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少关注到职校生的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并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300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其中男生130人(50%),女生130人(50%);一年级学生228人(87.7%),二年级学生32人(12.3%)。

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共含100个项目,由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八个内容量表分别为: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的是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的10个条目的量表,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对被试采取团体施测,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装订在一起,发给每位被试,对所回收数据运用spss18.0进行处理。

结果

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八个内容量表中,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各有15个项目,所以中值为7.5;其余内容量表均为10个项目,所以中值为5;除了效度量表,量表还有90个项目,所以全量表分中值为45。经数据分析发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内容量表得分的均值在中值以上,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的均值在中值以下,说明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相对于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比较严重,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此外,全量表分得分的均值也在中值以下,说明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而言是良好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内容量表和全量表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和总分的相关 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内容量表和全量表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和总分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0.05水平(双侧)上,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项均无显著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讨论及建议

边疆职校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经调查发现,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当学生得不到社会支持时,其孤独感会增强;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有效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症状。然而,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却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更多的社会支持会加剧学生的学习焦虑与过敏倾向。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不一定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就越健康。对于职校生来说,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在学校里,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差、纪律差,常常被教师忽视;大部分职校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家长忙于赚钱养家,很少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

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笔者就如何开展边疆地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1)成立校园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一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出现异常行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该机构也会就在咨询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定时在学校开展讲座,以便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递给更多学生。(2)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课程并科学实施教学。学校建立专业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十分必要。不过,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因为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但由于过于理论化,学生学起来困难且没有实际效果。(3)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班主任。(4)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心理状态、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家庭教育不理想造成的。学生将来必定走向社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为职校生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5)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对于职校生来说,家庭和学校的支持至关重要,职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联合家长,通过家庭、学校以及与职校生本人的及时沟通,积极建立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罗小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置[J].现代教育研究,2000(3).

[2]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2).

[3]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第4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调查

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院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意识,为了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在健康教育中能起到主人翁作用,积极主动地获取健康卫生保健知识,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我们于2007年10月随机对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健康教育状况、健康知识拥有情况和主动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学生的充分配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全院1~3年级全日制部分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65人、占13%,女生435人、占87%;来自城市的学生200人、占40%,来自郊区的学生60人、占12%,来自农村的学生240人、占48%。

2 .方法

对调查对象采取的是随机抽样的方法。采取现场答题方式,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

3.内容

结合健康新概念的内涵,以及大学生身心状态、学习、生活、运动等各方面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艾滋病防治与预防知识、营养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心理与健康、疾病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等八个方面的138个问题。

4.统计分析

所得的结果使用计算机的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态度

在中学时代接受过健康教育的350人占总人数的70%;认为无躯体疾患就是健康的95人占总人数的19%;知道现代健康观已经扩展到多维的310人占总人数的62%;对个人健康问题十分重视的415人占总人数的83%;渴求获得健康卫生知识的430人占总人数的86%;能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425人占总人数的85%;认为营造人人崇尚健康的校园氛围很重要的470人占总人数的94%;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开设健康教育课的405人占总人数的81%;希望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430人占总人数的86%;希望在大学生中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的人425占总人数的85%;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的455人占总人数的91%。

2.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310人占总人数的62%;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430人占总人数的86%;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385人占总人数的77%;具有基本的预防和急救知识295人占总人数的59%;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335人占总人数的6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230人占总人数的46%;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305人占总人数的61%;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325人占总人数的6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365人占总人数的73%;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295人占总人数的59%;常常光顾医院60人占总人数的12%;日常学习、工作常感觉腰酸背痛210人占总人数的42%;

3.大学生拥有的营养知识与饮食习惯

认为自己的日常起居、饮食很有规律280人占总人数的56%;坚持每天吃早餐375人占总人数的77%;吃饭时不愿意剩饭,经常吃完盘中所有的食物280人占总人数的56%;经常吃咸菜以及咸鱼、腊肉等腌制食品75人占总人数的15%;经常吃方便面250人占总人数的50%;喜爱吃动物内脏190人占总人数的38%;选购面食认为颜色越白越好75人占总人数的15%;喜爱吃烧烤类食物375人占总人数的73%;喜欢在看电视、读书或行走时吃东西315人占总人数的63%;选购食物时只考虑其口味220人占总人数的44%;经常喜欢吃素260人占总人数的52%;时常节食或严格限制饮食人65占总人数的13%;喜欢用饮料代替日常饮水115人占总人数的23%;喜欢吃全麦面或杂粮285人占总人数的57%;每天喝一杯牛奶或酸奶115人占总人数的23%;

4.大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

有提前透支生命的行为习惯120人占总人数的24%;承认吸烟有害的前提下仍然吸烟95人占总人数的19%;认为吸烟既有害于自身健康又影响他人健康410人占总人数的82%;认为吸烟是一种不文明行为295人占总人数的59%;认为良好的睡眠还能驱除疾病和延年益寿465人占总人数的93%;认为睡好睡足了能保证头脑清晰和良好记忆力455人占总人数的91%;经常晚上很难入睡 160人占总人数的32%;晚上很难达到深度睡眠610人占总人数的31%;工作学习时不注意休息295人占总人数的57%;

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无聊了就用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来充饥140人占总人数的28%;认为自己拥有充沛的精力,朝气蓬勃330人占总人数的66%;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10人占总人数的82%;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470人占总人数的94%;拥有坚强的意志力335人占总人数的67%;认为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135人占总人数的27%;能调节自己的心态来缓解过大的压力455人占总人数的91%;觉得很难面对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305人占总人数的61%;经常独自黯然感伤,或哭泣,或辗转难眠170人占总人数的34%。

6.大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

大学生主要通过下列渠道获得健康知识,其中电视广播占90%,报刊书籍占78%,互联网占68%,父母教育占55%,学校教育占53 %,同伴教育占40 %,卫生工作者的宣传29占%,热线电话咨询占3 %,其它占17 %。

7.大学生愿意学习健康知识的途径

大学生愿意通过下列途径学习健康知识,其中观看录像占64%,聆听讲座占54%,宣传资料占53%,参观展览占50%,大学选修课占45%,互联网占42%,大学必修课占36%,同伴教育占29%,父母教育占25%,其它占15%。

8.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健康知识

大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学习的健康知识主要包括生理健康知识占65%,急症的自救与互救占63%,心理问题及对策占57%,运动与健康占54%,营养与健康占50%,健康新概念占49%,常见病的防治占49%,性心理与性健康占47%,生活方式与健康占44%,环境卫生与健康占43%,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占40%,药物的合理应用占38%,健康保健制度占35%,健康生活技能占32%,遗传与优生知识占30%,艾滋病基本知识占29%,与健康占22%。

作者单位: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理性分析法对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理性分析,阐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释义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意义等,并相应地提出了适合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是能够贯彻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能够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目标管理模式 特性 原则

1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 月13日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决定指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任务、及基本要求。为了贯彻和实施这个重要决定,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底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并要求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统一使用新修订的过渡性大纲来上好新课程标准的体育与健康课。对于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就很有必要研究学校实施新课程标准所应进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本文就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构建学校体育工作新模式作了肤浅探索分析及阐述。探讨学校体育工作如何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仅供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参考。

2 理性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1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一词在《学校体育学》书上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都有明确解释,在其释义之末都有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之含义。健康一词之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引用“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进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一事实可肯定体育健康之关系。体育锻炼的存在是身体健康的需要,身体健康本身就表示为体育运动状态。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是身体健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2 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国家,对课程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从现有相关文献资料和媒介传体中可知,当今对课程的理解已超过传统意义“课程表”式的理解。我国李秉德教授就曾提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之规定的体育教学课上,要从其思想内涵上去理解思考。

新大纲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深化了原有体育课程改革,融入了健康教育内容。从以增进学生大脑为核心的学生身心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的综合水平上,包含学生生理、心理、社会三要素的完整组合等方面体现着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但课程目标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换而言之,就是目标统领内容。在内容方面,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施教方只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建立了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强调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展幅度纳入评价范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过去有的人不练也跑得快而得到好成绩,有的人怎么练也不行体育成绩差的现象。

3 构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管理工作模式

3.1 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管理工作模式

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导精神,以及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理解和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学校师资现状、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可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三层目标管理结构模式。

3.1.1 模式内容及层次间关系

第一层次:学校体育健康的总目标

根据1990年6月国家颁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基本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将其结合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总目标,是可以将其基本任务理解为学校体育健康的总目标。但总目标只是代表一个方向,不可能在工作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可根据自我实际情况,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循序渐进的分步制定阶段性总目标以逐步达到总目标之要求。

第二层次: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和条件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包括教学过程(运动知识技能教学、身体锻炼知识教学等)、健身健心过程(课内课外节假日通过各种形式用运动或休闲培养、锻炼、养护身体、磨炼意志、增强耐挫力和提高社会适应性)、卫生过程(常见病宣传及预防、运动卫生常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养成目标(在教学健身健心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锻炼习惯、体育文化欣赏品味、终身体育观等)、环保过程(运动与环保教育、夏令营、冬令营等)、科研过程目标(科研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课余运动训练及竞赛过程目标(正确理解和对待竞赛,开展“健身型、娱乐型”竞技运动。让学生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自律、自信,尊重他人,开拓进取,完善社会人格)等。

学校体育与健康条件目标应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经费投入,体育师资,学生的基础,以及管理机制,运行效率,奖惩措施等。

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和条件目标同属一层次并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堪称总目标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它是实现总目标的关键所在。

第三层次:学校体育健康效果评价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效果评价目标应包括学生体质与健康、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体育能力、卫生习惯、保健知识、体育文化素养、体育人才、师生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科研成果、学校改革创新的管理机制、师资水平提升幅度等。此层次目标是对中间层次的检评,是为学校制定下阶段总目标提供参数的层次,其评价效果一定要准确且客观。

3.1.2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的特性

第一、 统一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将学校体育功能与学校教育功能、体育过程与体育条件、师生互动与管理、管理与科研、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任务与过程及结果等都统一起来了。做到了教育目标与体育目标相结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学生时代体育与学生终身体育相结合;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环保生态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课堂体育与校园体育相结合;过程目标与条件目标相结合。增强了学校体育工作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内容上的拓宽。

第二、 适应性

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体育设施的学校都能适应,各学校可根据自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实

况,有的放矢,既不“单打一”,也不要“大而全”,而要实事求是的制定切实可行得各层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优势,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 实用性

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决策层管理与施教一线一体化,体卫艺相融,教材统一,给了学生到操场、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的时间与空间,给了教师施展才华的时空,整合了体育资源,发挥了学校体育功能,合理评价了学校体育成效,满足了师生对体育的要求及愿望,大大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育人的宗旨。

第四、 科学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强调了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各级各类学校可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不同的目标,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优化了管理结构,体现出了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

3.2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的原则

第一、 适应体育教育功能变革的原则

以“教育改革”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准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体育的功能特点,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创新管理机制,整合学校及周边社区体育资源,实事求是的制定切实可行得各层目标管理体系。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思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发育成长中,其作用独特且不可替代。体育教育应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学校体育健康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主体性提出目标,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功能,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其方可称之为创新、科学。

第二、 遵守体育学科特性的原则

体育与健康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体育单列出来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学校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遵守其学科的特性。

体育学科的特性主要有:(1)室外上课且不用课本,但需要场地和器材;(2)学生自由度大难以组织;(3)各年级间上课内容好像都差不多,教学内容庞杂,内容之间难以找到逻辑关系;(4)有理论课但不难,掉几节课后再赶上也不难;(5)在升学中显得不那么重要,好像不太受到领导的重视;(6)体育教师要上课、带操、训练、管体检等工作内容杂;(7)体育对学生的知、情、意等培养作用大而强;(8)体育考核评价的标准很难有效把握尺度等等。签于体育学科具有以上等特性,学校在制定目标时要慎重考虑。目标的制定要利于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发展,促进体育与健康交叉互补体系的完善。

第三、 遵守目标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是属于学校整体教育计划中一个部分,应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学校应充分考虑各环节的体育活动,充分挖掘教师教与引的潜能,让全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现,以欢快地、和谐地、健康地内容和形式自然地去实现学校体育过程目标,让体育课自身改革创新去实现体育评价效果目标,从而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

第6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黄亨奋,华侨大学体育部助教,福建泉州36202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229―03

一、前 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在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上,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是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着重地分析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几种情绪的积极影响,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表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还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美的状态。”这也促成了目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bio―psycho―social)医学模式。学者张德根据这个“健康”的定义将健康总结为两部分:一是生理健康,即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及有完整的生理状态;二是心理健康,即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他将个体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总结为心理健康。这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解释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心理问题谈健康是片面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尚不统一。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殷恒蝉等在阐述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时认为:人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学者张长力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要点包括:(1)正确的自我意识;(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其特殊性,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其处在一个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的时期,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确定为5个方面,即情绪稳定性标准、焦虑标准、人际关系和谐性标准、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标准、心理适应性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刘列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归纳如下:(1)热爱生活,乐于学习;(2)情绪稳定,心情愉快;(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4)自知之明,接受自我;(5)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6)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要反映的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要表现出年轻人的活力。而要获得健康只能是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视,2000年诸杰等人对20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6.99%的大学生心理反应不正常。毕秀淑等人在2003年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得出: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早在1993年吕红斌就有了“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可与标准的心理疗法相类似”的结论。这种心理效应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产生的短期情绪效益;二是身体锻炼(physical exercise)产生的长期情绪效益。国内学者毛志雄、韩旭将这两种情绪效应(moodenhancement)总结如下:身体活动可产生的情绪效益:第一,与于心境状态的改善有关;第二,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第三,活动中可产生诸如流畅(flow)和跑步者高潮(the 13Linnet’s high)等良好情绪。而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有正相关;第二,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从具体的属性来看,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都属于体育锻炼,它们只是体育锻炼中不同的表述,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降低抑郁

抑郁是一种对不良刺激发生长时间的沮丧感受反应的情绪改变。人们在事业上、情感上受挫折时会出现抑郁,在各种灾害后也会出现抑郁。抑郁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大学生群体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困扰。其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

1990年,North等人对1969~1989年的80个研究进行锻炼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表明: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均可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比放松练习和其他愉快活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这些表明体育锻炼对降低抑郁的作用是明显的,而且适合降低抑郁的运动类型也是比较广泛的。

国内学者曾芊等人在1995年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降低抑郁性的心理障碍效能十分明显。2004年何颖等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论为:16周的体育锻炼能显著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其改善抑郁的程度因锻炼类型和性别而存在差异,采用力量训练和健身操锻炼行为方式的效果最为突出。欧阳文珍研究表明:在集体心理咨询中对大学生进行低心率的运动游戏训练并且辅以理性情绪疗法,是治疗轻度抑郁倾向的良好途径。

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是有降低抑郁的作用的,只是利用什么样的锻炼方式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我们去探索。

(二)缓解焦虑

焦虑是对刺激产生不适当的严重和长时间的恐惧、焦急和忧虑反应的情绪和情感异常。2002年金雯等人研究表明:大强度的一次性运动(75%V02 peak)可明显降低状态焦虑。薛林峰等(2004)研究得出:太极拳对学习焦虑的改善作用明显。胡望洋等人(2004)对31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得出:体育锻炼对减少或消除青春期大学生的连续性焦虑是十分有效的。

有一项研究对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活动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活动量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但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焦虑,而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

从上面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有氧运动对焦虑的缓解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在无氧运动对焦虑的作用问题上,不同的学者还是持不同的意见,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分析。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焦虑是有缓解作用的。

(三)提高自尊

自尊是一种最能反映运动对心理效益的最有潜力的变量。自尊心常被视为唯一最重要的心理良好感的测量指标。

有研究证明体育活动对提高自尊是有帮助的,我国学者吕红斌对国外相关研究总结说: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能提高自尊,这种效果至少能持续6―20周,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都可以见到这种效果。1998年赵淑英等对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综述得出:运动与自尊心成正相关,且自尊心低的人表现更强。杨剑等在论文《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2002年)中总结说道:经28周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大学生的情绪感受性、身体自尊均出现显著变化,表明大学生身体自尊、良好情绪体验得到提高。张立敏等(2004)进行一项关于自尊的研究得出:通过3个月的身体锻炼,受试者自我观念的有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与身体有关的自我概念。

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锻炼者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五、建议

1.现在我国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体育锻炼的概念有很多,如体育锻炼、体育活动、身体活动、健身活动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应该统一概念,这对于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第7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这种压力也慢慢的影响到高校中。随着种种压力的增大,在普通大学生中显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经常在报纸、网络媒体上出现某某高校一大学生自杀身亡的消息。心理健康是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1],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今大学生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重要部分,各种自我、偏激、孤僻、抑郁等现象正在不断的困扰着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体育舞蹈是目前世界上非常流行的舞蹈之一,它是一门融体育,音乐,美学,舞蹈为一体,以身体动作舞蹈化为基本内容,以双人或集体配合练习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娱乐健身型体育运动项目[2]。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有体育舞蹈选修课供普通大学生进行学习,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体育舞蹈作为具有社交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能不能通过练习,起到促进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200名长江大学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女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体育统计网等文献资料库,收集和参阅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2.2.2实验法

把200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进行一年的体育舞蹈课程的学习,对照组进行一年的普通体育课程的学习。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所等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计分方法:总分即为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该量表的临界点是160分,即被试的心理自评量表测试总分超过160分,说明被试者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问题。总均分,是问卷90个项目的平均分。如果因子得分超过2分则为认为是阳性,阳性项目总数超过43分,则说明被试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诊断[3]。

2.2.3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所示:表1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试的200名学生中,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总分低于160分的学生为总人数的74%,总分超过160分的学生为26%。其中男生总分超过160分的学生占到受试男生的22.2%,占到受试总体的8%;女生总分超过160分的学生占到受试女生的28.1%,占到受试总体的18%。从这一测试结果来看,普通高校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还有一些同学存在着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我们把所分成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总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把实验前两组学生所测试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中的各项目因子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随机抽取,并分成的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自评结果的总平均分、阳性项目数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表3可以看出,所随机选取的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其(SCL-90)量表中的十个相关因子的平均分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相当。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所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实验前处于一个相同的水平,能够满足本实验的需要;同时也从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各心理健康因子等方面,客观的反映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3.2实验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一年的时间,分别对其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和普通体育项目锻炼教学。再对所有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指标的测试,其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后,受试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总分小于160分为186人,占到总人数的93%,多于实验前的148人。说明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后,这批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学生都是经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后的结果,为了验证到底是由哪种教学训练进行了影响,我们再对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总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后,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的平均分为1.27,小于通过其他体育教学训练的对照组学生的总体平均1.84,且对两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05。实验组的阳性项目数的平均分也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分,且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的P值也<0.05。这些结果说明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两组实验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学生。这也表明,通过一年体育舞蹈教学的训练,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幅度要远远高于普通体育教学训练的学生。从表6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中的各分项目因子的得分均值,都要低于对照组的学生,且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上,同对照组学生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实验,在这六个项目因子上,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改善程度要远远高于经过普通的体育教学训练。在实验前,我们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阳性项目总数及各项目因子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通过一年的体育舞蹈教学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上的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这都表明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能够提高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普通大学生通过一年教学实验后,经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实验组学生所测(SCL-90)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总平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要低于实验前所测结果。同时这些数据都要低于经过其他体育项目锻炼的对照组学生,说明体育舞蹈教学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相比较,更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1.2体育舞蹈教学实验组学生,实验后(SCL-90)量表的10个项目因子的得分均低于实验前,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明显低于实验前所测数据,说明经过体育舞蹈的教学,能够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普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帮助普通大学生消除焦虑、克服其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4.1.3体育舞蹈是一种有益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项目,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并结合相应的心理引导,能有效地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正确发展。

4.2建议

第8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干部的身心健康水平状况,为该人群的健康促进提供针对性的依据。方法:采用CMI、SCL一90、SCSQ、SSRS和医学专业体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逐项检查和测试。结果:受调查群体存在:①明显的躯体症状;②高原医学健康问题仍较突出;③高血压、高脂血症、超重、糖代谢异常等卫生学问题也是普遍健康问题,且部分与高原低氧健康问题有交叉联系;④心理健康水平除躯体化外均优于普通人群。结论:受试群体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良好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应对能力;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高原医学与卫生学亚健康问题。建议与对策: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充分落实政府在实现大卫生、大健康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高原干部卫生保障体系。

格尔木地区海拔高,氧分压低,自然环境条件差,对长期工作在本地区的干部的健康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本市又是我省、州的重点发展地区,干部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对其身心健康水平的要求更高。为掌握其身心健康状况并制定健康促进措施,进行了本调查。

材料与方法

1对象格尔木市在职干部共352人,其中男273人(占77.56),女79人(占22.449/6),年龄28岁~58岁,平均年龄(42.44土5.63)岁。

2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的三个方面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而精心设计了调查方法。其中身体健康采用在专业医院进行医学健康体检的方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采用四个国内外普遍应用的心理评定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O)[引、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测试;并结合咨询、谈话调查共医学健康体检352人,四种问卷调查表发放32人,收回316人,有效问卷302人,占发放问卷的92.07。

3统计处理采用SPSSl1.5版统计软件,数据均以i±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结果

l C~Ⅱ测查总分≥35分者57人占1&9o,M—R值≥15分者12人,占∞;各系统阳性症状率分别为(,):眼、耳(208,6&9)、呼吸系统(2O7,6&5)、心血管系统(174,57.6)、消化系统(214,70.9)、肌肉骨骼系统(136,45.0)、皮肤(107,35.4)、神经系统(117,38.7)、生殖泌尿系统(111,36.8)、疲劳感(106,35.1)、既往健康状况(56,18,5)、既往病史(142,47.0)、不良生活习惯(192,63.50)、不适应(85,28.1)、抑郁(41,13.6)、敏感(76,25.2)、愤怒(62,20.5)、紧张(67,22.1)。

结果显示:该人群存在以眼耳、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躯体症状,而主观感觉症状较少;具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3.5O。

2 SCL-90测试与常模值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其均值除躯体化高于常模值外,其它九项因子均低于常模值。

3 SCSQ测试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本组人群在应激状态时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示该群体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 SSRS测试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各为8.75士6.08、25.95士16.55、8.42士2.04,总分为42.61士22.39(与深圳本地人群33.77士0.68和迁居人群36.78士3.73比较,均P

结果显示:本组人群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个体的各种资源应对各种挫折和压力。

5各系统部分重要生理生化指标阳性率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低血小板等高原医学问题,以及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高尿酸血症、高血糖、脂肪肝和肝损害等卫生学问题较突出。

讨论

本文结果有以下几点提示:

1干部群体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总体较好CMI评定与医学体检提示该群体的身体健康指数较高;SCL-90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普通人群;SCSQ则反映出在应对方式的选择和强度上均优于普通人群;SSRS提示有着良好的社会支持基础、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以及应对环境和事物变化的能力较强。

2高原医学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检出率占16.200,92.4%的人血红蛋白大于185岁L,76. 8写人的红细胞高于580万、69. 3%人的红细胞压积大于。.5,超出正常高界者占88. 13 0 o;血小板减少检出率占16. 19 0 o,呈典型慢性高原血液学改变,高原医学健康问题显突。

3卫生学健康问题较突出该群体有很高的超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肝损害以及眼耳、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症状检出率,其中一些指标异常率超出平原人水平,与报道的相同Cs70

4高原亚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本组虽然重大器质性疾病的检出率低,但CMI有较高的症状出现率,SCL - 90主观症状躯体化占15. 60写,均分< 1. 44)高于常模(

5身心健康与高原环境密切相关缺氧一红细胞系统增生~血粘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升高与高血压的高患病率有关。较多存在的疲劳感症状除与超负荷工作有关外,还与低氧的致疲劳作用不无关系。此外系统症状的高检出率均与高原的低氧、高辐射、干燥、寒冷因素有关。一项关于青海省高原地区在岗人员生命质量测量的研究指出:在影响生命质量的多项因素中,尤以海拔影响最为显著〔s)。

对策与建议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在当今影响人类健康十大危险因素中的吸烟、酗酒、不安全性行为、高血压、胆固醇过高、超重与肥胖、室内空气污染等7项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要在全社会大力推进21世纪健康促进运动。

2充分落实政府在实现大卫生、大健康中的主导作用要从根本上提高干部的身心健康水平,还是要从大卫生、大健康中解决。在制定和不断完善卫生保健制度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公共卫生的主导作用。

第9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个体给予自己身体自我的主观评价不仅有正面的、肯定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对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调控称为负面身体自我 [1]。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况、生活规律、与他人交流情况等[2]。那么大学生对身体负面的评价是否会影响心理健康,哪种负面评价最能影响心理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在重庆、沈阳、北京、石家庄等地共选取大学生1306 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1221 份。其中男生834 人,女生387 人。

1.2 研究工具①采用陈红等编制的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量表[1](NPSS)。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3]。

1.3 程序主试按统一的测试细则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身体自我量表的全部题项。数据用SPSS11.0 版处理。

2 结 果

2.1 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与SCL-90 各因子的相关

由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与scl-90 各因子的相关分析得出:负面身体自我的瘦维度与敌对因子没有相关性,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和偏执相关但不显著,与强化和精神病性有显著相关。

2.2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与SCL-90 总分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以负面身体自我的五个下属维度为自变量,逐步引入回归方程得到相貌维度维度进入方程。可知,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的相貌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

3 讨论

本研究证明,负面身体自我与SCL-90 总均分存在显著性相关,与陈红用负面身体自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Ⅱ)的研究结论一致[1]。负面身体自我的得分越高,SCL-90 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证明心理越不健康。由此可见,负面身体自我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瘦维度与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没有显著性相关,可能是由于对瘦的评价不涉及到与其他人的接触、交流,所以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

从回归分析看,相貌因子进入方程,说明相貌因子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最大。李永鑫等[4]对大学新生的研究表明,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对大学新生产生影响较大,这与他们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审美需求有关。社会大众普遍对长相漂亮的人有更多的关注。有研究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相貌首先成为决定一个人是否受关注的决定因素,也因此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陈红著. 青少年的身体自我理论与实证[M].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2] 王媛.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200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