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精选(九篇)

地方债务危机后果

第1篇: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关键词】债务危机 银行危机 货币危机 成因分析 共性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经济局势一致处于动荡状态。在2000年至2014年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频频爆发,而这些爆发危机的国家涵盖了新兴经济和发达经济体。学者在这些危机爆发的原因、救助以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导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否存在相同之处,这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对21世纪以后已经发生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做了简要回顾,然后根据学者的研究归纳这些危机之间存在的共性。

二、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分析

在分析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的共同点之前,首先要对这几年来已经爆发了危机的国家或地区,引发这些国家或地区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简要的文献回顾。

2002年阿根廷再次爆发了危机,其影响不亚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波及货币、银行以及债务。是什么导致这个能源和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拉丁美洲粮仓”的国家发生危机,学者对此进行的探究。郎晓龙(2002)认为阿根廷发生的是货币危机,他在研究中发现,造成阿根廷货币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实际工资下降;债务结构不合理。不仅如此,阿根廷货币危机的爆发也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息息相关,杨斌(2003)指出全球化、金融领域开放与资本外逃失控加剧了阿根廷的金融风险,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对此,江学时(2002)从深层次对阿根廷这次危机进行的研究,他认为阿根廷2002年发生的是债务危机,而非货币危机或是金融危机。

继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再次饱受货币危机的困扰。2008年5月货币危机在越南率先发生,蔡则祥、林峰(2008)对越南货币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发现政府财政赤字高、信贷投资过多以及高物价水平等是造成越南货币危机的根源。复旦大学985课题组(2008)通过与发生危机的其他新兴经济体比较,他们发现越南货币危机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来自外部的货币与价格冲击和存在于内部微观结构的问题。实际上,越南货币危机爆发只是东南亚地区新兴经济体现状的一个缩影。孙兆东(2008)指出高外汇导致金融系统脆弱,高外资利用加剧通货膨胀,资本账户开放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承受力不匹配,这都是越南发生货币危机的原因。而这也是新兴经济体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初由美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发酵,首先在美国华尔街引发世人瞩目的金融风暴,进而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之后,一系列的危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爆发。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由希腊扩散到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拉开了危机爆发的序幕。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研究方面,罗雄杰(2013)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资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掩盖财政状况等是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外部原因,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欧元区危机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等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王辉(2010)、陈西果(2010)和邓小华(2011)等众多学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后续发生的危机,如2013年爆发的塞浦路斯银行危机,被认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延续。郭春松、侯哲(2013)指出塞浦路斯由于对希腊危机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银行业监管方面的警惕性不高导致了银行危机的发生。丁程道金、刘晓燕(2013)认为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原因、希腊债务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局势的恶化。另外,塞浦路斯对银行业依赖程度较高,缺少实体产业的支撑,也是导致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货币危机其成因是怎样的,徐小茗、赵一朗(2013)对白俄罗斯货币危机研究发现,经常项目赤字、外汇储备聚降、货币贬值与通胀聚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白俄罗斯爆发货币危机。马宇(2011)认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和不当的国内政策导致了白俄罗斯的货币危机爆发。作者认为从白俄罗斯货币危机发生的时间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014年的最后几天,卢布大幅跳水,俄罗斯发生货币危机。许树泽(2015)指出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对石油出口具有较高的依赖,国际油价下挫严重影响的俄罗斯的经济,导致汇率下跌和资本外逃,继而爆发卢布危机。董光耀(2015)认为卢布危机爆发有深层次的原因:国际矛盾碰撞后的结果。

三、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共性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差别是主要方面的,但是共同点也是存在的。新兴经济体发生危机的共性更多,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和2008年越南货币危机都收到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以及国外资本流入的影响。从2002年阿根债务危机和2011年白俄罗斯危机来看,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赤字增加也会导致危机爆发。从近几年欧洲地区发生的危机来看,产业结构单一是众多欧洲国家面临的现状之一,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2013年塞浦路斯银行危机、2014年俄罗斯货币危机都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引起的,虽然仅有几个国家爆发的危机,但提高警惕性是非常必要的。总体看来,无论是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还是银行危机,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国际环境变化是以上所有危机的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2008年以后的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来看,首先全球金额危机爆发引致全球经济低迷,而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希腊等国爆发债务危机,继而塞浦路斯银行外汇资产受债务危机影响大幅缩水爆发银行危机。2014年底受国际石油下挫影响,俄罗斯汇率下跌,卢布贬值,发生货币危机。除此之外,这些危机之间还存在哪些关系,是否存在共生性,又是怎样进行传导的,对此,笔者之后将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小华,王宝宝,李颖.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模式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77-181.

[2]程道金,刘晓燕.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极其引发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27-32.

第2篇: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057-01

一、欧债危机简要回顾

如果把欧洲债务危机比作一场大火的话,希腊债务危机则是点燃"燎原之势"的火星。总的来说,欧债危机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根本原因: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尽管欧元区国家都是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但内部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经济水平不一致,经济政策很难协调一致,而欧元区国家货币政策受到约束,于是财政政策各自为政,导致内部经济矛盾爆发。

(二)直接原因:财政、货币政策不统一的制度缺陷

欧元区16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采取统一的货币政策,却可以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在此背景下,一国一旦出现财政赤字,因为缺乏弥补财政赤字的有效手段,只能对内增税、对外借债。而如果这些国家退出欧元区,作为国家就可以发行货币,用通货膨胀来弥补赤字,但这也意味着欧元崩溃,欧洲一体化进程必定大大受阻。

(三)内在原因:高福利、高公共服务等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希腊等国经济发展在欧元区相对落后,但却实行高福利政策。希腊债务危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过度举债维持高福利保障模式,目前希腊已陷入高福利陷阱,进退两难。一旦经济基本面恶化,债务就会暴露,危机爆发在所难免。

(四)外部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纷纷采取一系列以扩张财政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政府债务迅速增加。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启示

(一)地方债务问题与欧债危机的联系

国内学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和欧洲债务危机虽然债务性质以及化解债务的经济实力不同,但仍然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1、举债应对经济危机

在欧洲,不少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为了融得资金,国家政府大量发行债券,背负沉重债务。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地方融资平台给予了支持与肯定,在政策因素刺激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急剧膨胀,而且始终保持着增加的态势。

2、预算管理存在缺陷

欧盟许多国家预算支出控制不力执行混乱,存在诸多不合规之处。同样,我国地方政府预算编制仓促,许多准备投入资金的项目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

3、银行的侥幸心理与信贷信息不对称

欧洲银行愿意贷款给经济水平较低、还贷能力较弱国家,是因为他们清楚在欧元一体化的机制下,如果这些国家债务出了问题,欧盟不会坐视不管,否则欧元就要崩溃。我国的银行也存在这种心态。他们认为地方债务出了问题,中央政府不会坐视不管,中央将会弥补他们的损失。

4.借贷机制存在问题

欧盟部分国家存在借贷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希腊,政府之所以敢借大量的债,是因为本届政府借债获得的收入与产值由本届政府享受,而债务负担由未来的政府承担。这种情况在我国也难以避免。

(二)建议

我认为,既然二者存在众多共同之处,那在解决我国地方债务问题时,欧债危机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我认为要解决地方债务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为老龄人提供服务平台

都说老年人是应该好好颐养天年,享子孙福,可这个想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那么适用了。现在城市里的离退休老龄人较多,退休前后他们心里落差很大,又没什么地方可以继续施展才能。其实,很多退休人员其实年纪并不大,仍然希望为社会奉献一己之力。我认为,地方政府可以颁布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当地企业和单位为老龄人提供服务平台。这样前后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老龄人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企业和单位也延续了它的经验和文化,作为回报,企业和单位可以给退休职工提供适当的福利。

2、当地政府应该规范预算管理

某些省市地方财政压力大,这固然会使得省市建设时捉襟见肘,但是我认为,目前国内的很多省市出现了某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现象,这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加剧地方的财政压力,进而债务问题会更加严重。因此,我建议,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地方政府可以先进行民意调查,加强预算管理,看看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最缺乏的是什么,把资金投在老百姓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方面。

3、中央政府应适当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目前我国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老百姓手中有一定的资金储备,然而由于传统的保守主义,再加上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老百姓主要都是选择将闲置资金储存起来。但是,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资金运作来说不是高效的。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中央政府可以适当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只不过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可能存在一定的阻碍,中央应该通过政策和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行为,避免因此引起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发行债券,不仅老百姓可以获得低风险的回报,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和百姓共同建设家园,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第3篇: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0.9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85-04

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其将怎样发展和演化现在还很难预料,这使世界经济面临着不确定性和再次危机的风险性。欧债危机自爆发以来,各方都在反思和分析这场危机。同时也在努力采取措施试图拯救危机,但是欧债危机反倒越演越烈,并形成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全面综合性危机。这一方面说明这场危机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需要改变对危机进行反思的视角和方法,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本文就是立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当前日益肆虐的欧债危机,希望能给人们提供认识欧债危机的另外的视角和启示。

一、欧债危机:金融危机的继续和当前形式

欧债危机是发生在欧洲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是欧洲国家以国家为信用担保对外借债或者发行债券。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如期偿还债务或政府无力偿还。由此导致不能到期如约偿还债务造成的违约失信的危机,这也是信用危机。早在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的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其后是中东欧国家。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债务评级,标志着希腊开始陷入债务危机之中。此后危机越演越烈,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多个国家也陷入危机,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这次欧债危机是由美国2007年8月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和向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日渐加深和危机的全面展开,这引起了希腊债务危机,并最终导致欧洲多国陷入债务危机。从欧债危机的发展和蔓延的历程来看,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因金融危机导致债务危机发生,这些国家有:冰岛、希腊等国。在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评级: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12月1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12月22日,穆迪宣布将希腊评级从A1下调到A2,评级展望为负面。这标志着希腊债务危机正式开始。

第二阶段是欧债危机的扩散。受金融危机影响,爱尔兰的银行业压力测试表明救助需要庞大资金,这就导致了爱尔兰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爱尔兰不得不接受欧盟和IMF 850亿欧元救助金。2010年1月11日:穆迪警告葡萄牙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赤字将调降该国债信评级。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在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葡萄牙成为第三个要求欧盟救助的国家。欧债危机从希腊蔓延到爱尔兰、葡萄牙。这也使危机呈现出扩散趋势。

第三阶段是欧债危机的全面爆发。由于欧债危机形势持续恶化,欧债危机又蔓延到了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家,这使欧债危机由欧洲边缘向核心蔓延,这也使危机的规模扩大了。

考察欧债危机的传播路径来看,从希腊这一点到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然后再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这样危机蔓延近乎欧洲一周的过程中从欧洲的边缘扩散到核心区域。这个过程始终是因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推动的,是金融危机深化和扩散的结果,所以,当前的欧债危机就是金融危机进一步的展开和释放,是金融危机的继续和当前的发展形式。尽管当前世界已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是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只是转变了形式——欧债危机。

二、欧债危机已引发欧洲全面综合性危机

当前欧债危机已经引发了欧洲的全面危机:经济、政治、社会和信心危机,这是综合性危机,这种综合性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之病的大爆发。

第一,欧债危机引发的经济方面的危机表现为:信用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复苏艰难等方面。欧债危机作为信用危机会导致银行业的危机。自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3年间欧洲金融系统的风险从未真正消除,只不过在不断转移罢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政府为了避免本国银行业的崩溃导致经济形势在危机中恶化,主动把银行业的危机承担了,这使经济实力弱和自身生产能力与“消化”危机能力弱的国家酿成债务危机。当前,欧洲银行持有大量欧债危机国家的国债,加上债务危机久拖不决,危机有重新传导回银行业的危险。作为这种危险的一个典型,比利时首相伊夫·莱特姆2011年10月4日晚宣布拆分法国和比利时合资银行德克夏银行集团,德克夏成为在欧洲债务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银行。

第4篇: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经济结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4日

一、债务危机的定义

债务危机,指国家代表本国向国际或区域金融组织、外国金融机构或其他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借贷或为他人的借贷提供担保而形成的,并以国家信用保证偿付本金和利息的特殊类型债务,一旦国家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归还本金和利息,就会发生债务违约,爆发债务危机。

二、欧洲债务危机发展状况

2009年12月标准普尔、惠誉、穆迪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信用评级,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为帮助希腊走出危机,2010年5月IMF和欧盟启动经济救助机制,向希腊提供总额1,100亿欧元贷款,但外部救援没有止住债务危机的蔓延:2010年11月,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2011年3月,葡萄牙债务危机爆发;2011年8月意大利和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急剧上升,成为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新牌;2011年9月,穆迪将法国兴业银行长债券信用评级从Aa2下调至Aa3,将法国农业信贷银行长期债券信用评级从Aa1下调至Aa2,尽管这次下调早在预料之中,但仍在欧洲金融市场引发新的担忧。随着2012年的到来,欧元区国家和银行将面临巨量债务到期,融资压力史无前例,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挤压下的欧洲经济将步履蹒跚,重建市场信心会更加困难,欧元和欧元区的命运依然备受关注。

三、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自从欧洲债务危机凸现以来,国际社会议论纷纷,见仁见智。不少人将欧债危机归咎于欧元本身,即它是欧元区成员国的统一货币,但财政政策依然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中。如果说欧债危机源于欧元,那么为什么欧元区国家的财政状况却千差万别呢?这说明债务问题与货币本身并无多大关系。从根本上看,欧洲各国经济增长乏力,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使得债务国内房地产市场疲软,造成债务危机的爆发;同时,欧洲的高福利制度使得政府频频发债,财政负担沉重,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弱。

(一)内部经济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空心化。此次债务危机中西欧所谓PIIGS国家均有严重的经济失衡问题,经济发展长期萎靡,失业率高企、财政赤字过高、政府债台高筑等问题。希腊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门类不够齐全,难以抵御周期性经济衰退的冲击,工业产值只占GDP的20%多,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旅游业、航运业以及侨汇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极其脆弱;意大利经济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近10年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意大利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冲击非常大,经济的复苏主要依赖贸易国经济复苏的进程。而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筑业、汽车制造业与旅游服务业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产业。由于长期享受欧元区单一货币体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同期欧洲新屋建设的60%都发生在西班牙。2007年西班牙失业率从两位数下降到了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下,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西班牙失业率又重新回到了20%以上。西班牙的房地产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后,房价大幅下挫,致使财政收支转差、银行坏账大幅增加,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都受到严重打击。爱尔兰的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拉动。2005年爱尔兰房地产业就已经开始浮现泡沫,且在市场推波助澜下愈吹愈大,2008年爱尔兰房价已经超过所有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房价,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爱尔兰房地产价格出现急速下跌,同时银行资产出现大规模的缩水,过度发达的金融业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受到了巨大打击,向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发放信贷的银行陷入了困境,为防止银行体系崩溃,政府被迫耗费巨资向其注资。银行体系被保住了,但政府的财政难以为继,最终只能向欧盟和IMF提出纾困要求。同样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葡萄牙在过去十几年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服务行业持续增长,2010年葡萄牙的农林牧渔业只创造了2.38%的增加值,工业创造了23.5%的增加值,而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74.12%。金融危机的爆发,融资成本随之飙升,使葡萄牙企业受到冲击,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

总的看来,债务危机严重的这几个欧盟国家经济更多依赖外需型经济,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国家没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从而陷入危机。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欧元区各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人口老龄化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产物,欧洲各国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间较早,出生率一直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再加上死亡率一直较低以及严格的移民限制政策(移民的年龄层次相对较低),欧元区人口年龄结构从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转变,人口占比的峰值从1990年的25~29岁上移至2007年的40~44岁,而且这一趋势仍在进行,从今往后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恶化。在此背景下,现行的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给各国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欧元区各国的养老金支出平均占GDP的6%,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已分别达11%、13%、14%和10%,加上人口老龄化导致的高昂医疗支出,财政的压力相当沉重。

除老龄化因素外,劳动参与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养老金现收现付体制下,劳动参与率的下降一方面会降低养老金缴费收入;另一方面又将增加养老金的给付支出。1960年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60~64岁人群的劳动参与率均大幅下降。与美国、英国、瑞典和日本相比,法国和西班牙这一人群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幅度更大,葡萄牙则一直较低。欧洲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从三个方面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一是最早可以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在南欧国家,最早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普遍较低,如意大利为53岁,比美国的62岁早了将近10年;二是在最早可退休年龄即退休所能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与选择继续工作的工资收入加上退休后养老金给付之和的对比,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就相当于对继续工作征收隐性税,即鼓励提前退休。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相比,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等福利制度都有较强的隐性税收效应;三是伤残和失业保险与养老金之间的替代效应。很多欧元区国家领取伤残和失业保险的人数随着年龄层次的提高而大幅上升,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早领取退休金、鼓励劳动者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效果。本来是用来救济国民的高福利制度,却减弱了国民的工作积极性,给政府财政带来负担。高福利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有路径依赖,国民对社会保障的刚性需求除非发生重大的变革,否则不可能给予削减,但一些国家政党领导人出于选票考虑,迟迟未能采取改革措施,结果背的债务越来越重。这一现象早在欧元问世之前即已出现,全球金融危机成了引爆欧债危机的导火线。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入不敷出,靠举债度日,政府财政负重难行,从而爆发债务危机。

四、对中国的启示

(一)不能高估地方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扩大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从统计数字来看,目前我国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低于3%,总债务占比低于2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短期不存在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但中国政府的债务风险不在中央政府,而在地方政府。最近几年,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组建了3,800多家投融资平台企业,据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些借贷资金大部分被使用在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上,一旦投融资平台无法偿付债务,则地方政府将背负巨额债务负担,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埋单。因此,我国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及时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可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政府间财政关系,提高地方财政与其支出责任相匹配的收入能力,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允许地方政府合法举债。

(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增长乏力,国际产业竞争力下降。发生危机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加入欧元区后又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在私人投资不旺的情况下,政府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从而增加政府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特别是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出口备受打击、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屡试不爽。我国也从2007年的财政盈余变成近两年的财政赤字。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更要考虑对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并已取得积极进展,由于要覆盖的人群庞大,已有制度之间需要相互衔接,所以仍有相当大的政策空间。保障制度的设计应尽量保持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同时应尽量防止任何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低效和僵化的福利制度,实现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接续。

主要参考文献:

[1]谢世清.从欧债危机看“中国式债务危机”.亚太经济,2011.5.

[2]吴国起,韩玲慧.欧元区国家财政风险原因探析及其启示.中国财政,2011.6.

第5篇: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其中反映出一些战略性问题,其道理如下:

1、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有某种战略含义,欧元倒下对美元的霸权有利。应该说,欧元是为了对付美元才出现的,是为了打破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霸权。第一个提出欧洲统一货币主张的人是比利时经济学家特里芬,而恰恰是他第一个揭示出了美元的两难选择。这不是偶然。特里芬提出,美国如果没有贸易赤字,则其他国家不会有美元储备;而如果美国贸易赤字太大,则其他国家又担心美国会利用美元贬值来转嫁债务负担,于是就可能产生挤兑,就会产生危机。他曾提建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创造一种人造的货币:特别提款权,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管理,用以解决美元这一美国的货币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两难问题。然而,当尼克松政府决定让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大幅贬值后,美国人就认识了特里芬说的两难解决了,他建议创建的特别提款权也被束之高阁。特里芬很生气,提前从耶鲁大学退休回到了比利时,后来便积极推动欧共体国家建立共同货币机制,最终创立了统一货币――欧元。

2、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出现时段似乎也不那么偶然。法国的战略研究人员认为,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正巧是欧元债务总额要超过美元债务时,这似乎不那么偶然。他们问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前后有没有美国的战略安排?希腊如果没有美国高盛的“金融创新”安排,根本不够条件进欧元区。所以希腊进入欧元区就如同美国在欧元区内安置了一个“特洛伊木马”。引爆这个木马的恰恰又是美国评级公司给希腊债务的降级。

3、2008年爆发的债务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美元的信誉受损严重。在债务危机中,重要的是拉住新鲜资本,谁抓住新鲜资本,谁的债务就能滚起来,谁就能控制债务成本。如果欧元区陷入债务危机,新鲜资本只能流向美国,美国就可能靠新鲜资本让自己的债务重新滚起来。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很清楚。因此美国的金融公司不仅可以借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发一笔财,而且还可以把大笔亚洲及产油国的剩余资本拉到美国去,压低美国的债务收益率,帮助美国政府廉价筹资。

第6篇: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房地产泡沫化严重可以说是引发西班牙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泡沫的破裂不仅对经济冲击巨大,而且使西班牙银行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坏账率飙升。而西班牙政府为了救助银行,债务规模大幅增加。

房地产泡沫是导火索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欧洲经济形势不断恶化。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引发始料未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欧洲货币市场面临流动性短缺、资金外逃、银行业危机等问题,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相继陷入债务危机之中。

西班牙是欧盟的第四大经济体,经济形势也迅速恶化。2009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西班牙房地产泡沫破裂,西班牙经济呈现负增长;2012年,西班牙银行业危机全面爆发。与此同时,西班牙的债务规模不断增长,2012年债务总额达到8844.16亿欧元,占GDP的84.1%,比2011年增长14.8%。

二战结束后,西班牙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直到1986年加入欧共体,才重新融入欧洲社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十多年里,西班牙经济曾维持多年的快速增长,1999-2007年年均增长率达到3.7%,在处理政府预算收支平衡问题上也表现良好。

但2008年后,西班牙的经济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不同于希腊,西班牙债务危机并非由于常年赤字、不断举债引致,其导火索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西班牙人过度热衷房地产,房屋拥有率为82%,2004-2008年西班牙房价上涨了44%。危机发生前,由于欧洲一体化程度较高,欧洲市场内资金充足,融资成本较低,导致西班牙出现购房热现象,房地产泡沫化严重。泡沫破裂后,西班牙建筑及房地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西班牙失业人口已超过600万,失业率达到26.6%,高居欧盟之首,在这之前,西班牙失业率仅8.5%。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领取失业救济大军,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导致政府负债无形增加。

银行业危机推波助澜

西班牙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西班牙银行业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坏账率飙至10.5%,且大部分与房地产相关。政府出面救助银行迫使西班牙政府债务大幅增加。

西班牙银行资产中国内贷款占主导地位,达银行资产的58.9%,主要放款给地方政府、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部门,家庭消费主要集中于按揭贷款、购房贷款等方面。在银行资产类项目下,占比较明显的是政府债券,其主要来源来自国内部门及欧元区成员国,分别占到银行资产的12.6%和8.1%。

通过分析其负债结构发现,西班牙银行债务主要依赖于小微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其中63.8%来自于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的小微金融机构。欧洲各国银行有相互持有债务的习惯,作为主要债权人,英、法、德持有债务危机国债务总量的一半,同时西班牙也大量持有他国债务。在经济危机爆发时,这样的负债结构极易使得银行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出现流动性问题。

西班牙政治体制特殊,自治区政府拥有部分自治权,国家政府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约束力相对较弱。地方政府为扩充自身实力滥用财政款项,通过公共设施建设获取暴利,并唆使地方银行大量投资房地产业谋取利益。

西班牙政府债务主要由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两部分组成,中央政府债务占79.48%,主要集中于长期债券;地方政府债务占25.18%,主要集中于长期贷款。长期贷款占地方政府债务的65.4%,并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债务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无法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无力偿还债务。至今,已有8个自治区向中央政府申请救助,使得西班牙政府财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实证研究

根据指标满足客观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的原则,本文选定政府债务率、财务赤字率、GDP增长率等共15个四大类财政指标作为初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鉴于分析整个经济周期变动有助于掌握债务危机的深层影响,本文选取2001年-2013年季度数据(50组)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及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西班牙债务危机的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对影响因子的识别程度较高,拟合程度非常好。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有效公共因子,分别为:替代地方政府债务占GDP比例、政府贷款占GDP比例、国债利率、建筑生产指数,反映西班牙债务积累情况的因子变量;代表短期利率、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地方政府债务占GDP比例、政府贷款占GDP比例,反映银行业活动与西班牙债务之间联动关系的因子变量;集中载荷经常项目余额占GDP比例、指数、股票价格指数、HICP、房屋价格,解释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因子变量;以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例、GDP增长率作为主要因素,反映政府财政指标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因子变量。

构建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识别后,得到以下结论:因子变量在变量中解释力最强,主要反映了西班牙债务积累与西班牙发生债务危机的正相关关系;因子变量解释力稍弱,与债务危机负相关;因子变量在3个公因子中解释力最弱,与债务形成正向关系。

实证检验的结果明确指出了,银行业危机与债务危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包括西班牙本国在内的欧元区众多银行,其资金多以贷款或债务形式流向西班牙政府;二者属于相互作用,在债务危机发生后银行业反应剧烈,解释了为何西班牙债务危机引发了银行业危机,波及整个欧洲金融市场;检验了“欧元区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国银行对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债务持有率较高,各成员国之间互为债权人”的说法,间接表明欧债危机的迅速传染,与欧元区高度金融一体化导致银行业成为主要传播媒介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对西班牙债务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国债利率、政府贷款、地方政府债务、建筑业生产能力、房屋价格、股票价格、广义货币量、经常项目余额、通货膨胀、政府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经济增长、银行利率、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其影响程度依次减弱。

对中国的启示

短期内西班牙应解决国内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避免导致银行业全面崩溃,引发大规模银行业危机。从长期发展考虑,西班牙应控制债务规模、调整债务结构,维持债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强偿债能力;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出台金融监管及惩罚政策,防止投机者扰乱金融秩序;积极配合欧元区建立金融稳定机制,共同维护欧元区金融稳定。

作为经济共同体,欧盟应加强成员国的财政协调,提供资金援助,短期内可直接缓解债务国压力。从长远考虑,应完善欧洲央行等金融职能部门,明确其职能,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并赋予相应权利;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以弱化信用评级机构对成员国经济环境的冲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西班牙的产业结构存在失衡,经济主要依赖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及旅游业,虚拟经济发展过快。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暴露了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进而引发了债务危机。

回想中国的发展模式,同样也存在相似的问题。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业泡沫化严重,金融业高速发展,而实体经济相对较弱,若出现不对称冲击,中国也很可能重蹈西班牙的覆辙。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应尽可能的扩大内需,防止因过度依赖外需而受到的冲击,保证经济增长的相对稳定。

第7篇: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其中反映出一些战略性问题,其道理如下:

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有某种战略含义,欧元倒下对美元的霸权有利。应该说,欧元是为了对付美元才出现的,是为了打破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霸权。第一个提出欧洲统一货币主张的人是比利时经济学家特里芬,而恰恰是他第一个揭示出了美元的两难选择。这不是偶然。特里芬提出,美国如果没有贸易赤字,则其他国家不会有美元储备;而如果美国贸易赤字太大,则其他国家又担心美国会利用美元贬值来转嫁债务负担,于是就可能产生挤兑,就会产生危机。他曾提建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创造一种人造的货币:特别提款权,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管理,用以解决美元这一美国的货币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两难问题。然而,当尼克松政府决定让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大幅贬值后,美国人就认识了特里芬说的两难解决了,他建议创建的特别提款权也被束之高阁。特里芬很生气,提前从耶鲁大学退休回到了比利时,后来便积极推动欧共体国家建立共同货币机制,最终创立了统一货币――欧元。

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出现时段似乎也不那么偶然。法国的战略研究人员认为,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正巧是欧元债务总额要超过美元债务时,这似乎不那么偶然。他们问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前后有没有美国的战略安排?希腊如果没有美国高盛的“金融创新”安排,根本不够条件进欧元区。所以希腊进入欧元区就如同美国在欧元区内安置了一个“特洛伊木马”。引爆这个木马的恰恰又是美国评级公司给希腊债务的降级。

2008年爆发的债务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美元的信誉受损严重。在债务危机中,重要的是拉住新鲜资本,谁抓住新鲜资本,谁的债务就能滚起来,谁就能控制债务成本。如果欧元区陷入债务危机,新鲜资本只能流向美国,美国就可能靠新鲜资本让自己的债务重新滚起来。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很清楚。因此美国的金融公司不仅可以借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发一笔财,而且还可以把大笔亚洲及产油国的剩余资本拉到美国去,压低美国的债务收益率,帮助美国政府廉价筹资。

欧元区内部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战略。德国不愿意出资救助受灾国,表面上说是为了怕其他国家沾便宜,不愿出资援助陷入危机的成员国。但德国强烈反对中国干预。这似乎更像是德国不想让欧元区的债务危机迅速结束。

第8篇: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地方政府债务;公共选择;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1-0047-04

一、从公共选择视角探寻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经济人”的假设原本是用在经济市场的行为分析中的,而公共选择理论将其推广到政治市场行为分析方面。该理论主要从欧元区各国内部政治市场的利益博弈入手找寻原因。

1政治市场上的需求方:选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选民们的投票行为是建立在成本—收益的权衡计量的基础上。他们在其他条件无差别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投票给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实际收益的政治家,甚至也可以为了节约成本而干脆放弃投票。

2政治市场上的供给方:政府。政治家的主要目的是争取选票,力争当选,所以,为了选票,他们在竞选时总是向选民做出诸如扩大就业、增加福利、降低税收等承诺,他们在当选后就通过大规模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办法来兑现自己的承诺。这势必造成通过各种融资途径来支撑其巨额的财政赤字。

3政治市场上的寻租行为:利益集团。在政治市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他们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如建议、游说、疏通、走后门等,企图从政府那里获得特权,其中大部分与政府增加财政支出有关。这就是“以低贿赂成本而获取高额或超额利润”的寻租行为。寻租行为实际上就是“权钱交易”,是伴随政府干预而产生的副产品。寻租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资源有效配置和公平竞争原则,而且导致腐败,败坏政府声誉,增加廉政成本。

与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一样,政府同样也会失灵,政府失灵的情况甚至更严重。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短期化、财政盲目扩张性、政府行动低效率、政府腐败。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政府失灵

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其制度方面财政、货币政策的二元性矛盾。整齐划一的货币政策不适用于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的欧盟各国,于是财务状况较弱的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等五国(合称为PIIGS五国)大规模借助于财政政策的扩张,偿债危险加剧。然而,从危机产生机制及作用来看,欧盟各国尤其是PIIGS五国在政府干预方面也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是政府失灵方面的问题。

1政府行为短期化。为了追求眼前短期收益,在各种民意调查和竞选中获得更多支持率,政府采用了欺骗愚弄公众的方法。例如,希腊在当初加入欧元区时,就利用投资银行粉饰财务,以满足《马约》的标准,“挤”进欧元区。而且历届政府为了选举都刻意向公众隐瞒公共债务与财政赤字的庞大规模,而当政时期并未对债务问题进行有效治理,致使问题越来越大,最后被揭露出来后,引起社会恐慌,加剧危机。

2财政盲目扩张。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应该归咎于政府与相关利益集团的长期过度负债。欧洲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欧洲地区社会福利的趋同化。像PIIGS五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一味想在工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向德国、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追平,只能不断地扩大财政支出,致使财政支出大大超出国内产出与财政收入。而工资与社会福利具有“黏性”,上涨后很难再行下调,所以政府与利益集团的负债只能节节攀升。

3政府行动低效率。这些国家的执政者畏首畏尾,面对危机没有及时出手,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比如,早在2009年,意大利财政赤字已高达53%(《马约》的规定是3%),但政府没果断采取行动而一再拖延。另外,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政府不注重实体经济发展,而放任国内虚拟经济泡沫膨胀,导致经济结构严重扭曲。

4政府腐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分析,希腊政府之所以负债累累,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在其政治体系中长期存在政治分赃和贪污成风的恶习。正是腐败使得希腊政府债台高筑,爆发危机,而不得不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而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致使其经济连续6年下滑,失业率将近30%,民众收入萎缩近1/3。

二、从公共选择视角寻求欧洲债务危机的治理途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矫正政府失灵,就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制度化改革。所谓制度化改革就是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决策规则来改善政治,因此,必须重新建立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规则来对政府权力施加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二是市场化改革。所谓市场化改革,就是试图利用市场力量来弥补政府的功能缺陷,以提高政府效率,克服政府失灵。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早期措施主要是由欧盟各国、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方面先后给予各项经济援助,主要包括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向希腊提供总额1100亿欧元、利率5%的贷款,以及面向欧元区的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危机救助方案。另外,欧洲央行在市场上直接购买PIIGS五国的国债为其融资,量化宽松政策期限得到适当延长。后期的措施主要是欧元区各国开始普遍提高利率,削减财政支出,此举引起欧洲各国民众的反对,国内游行暴动频发。

以上各种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的继续扩大,但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笔者认为,从公共选择理论出发寻求治本措施更为重要:其一,进行制度化改革。一方面要强化欧元区的经济政治规则,巩固财政,稳步削减赤字,加强债务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各国政府监督,建立并完善监督机制,设立统一的危机应急机构。其二,市场化改革。PIIGS五国必须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关于这方面,欧盟委员会在2010年6月出台了“欧洲2020战略”十年发展规划,强调欧盟经济增长要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以绿色经济和高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

(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

欧洲债务危机引起了中国对债务问题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甚至无力还债的现实更是引起了中央的重视。2013年8月1日,全国性地方债审计全面展开。从摸底情况来看,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现状令人忧虑。

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所承担的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额高达2070万亿元。在审计的36个地区中,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竟达189%。

2地方政府债务“两头小、中间大”,区域不平衡特点明显。从纵向政府层级看,地(市)、县级债务规模较大,而省级、乡级的债务规模相对比较小(见表1)。从横向看,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同样都存在地方政府债务,但不同地区债务规模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由于财政收入较少导致债务规模较大,风险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3地方政府多头融资。据2013年6月的调查数据,从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来源看,主要有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分别为553万亿元、121万亿元和117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已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最主要来源。由此可见,银行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颇大。然而,银行贷款在管理方面较为混乱,风险难以准确预测,这都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带来隐忧。

4地方政府债务多头管理。尽管由财政部的地方债还没有全部发行完毕,但多头管理的现象已经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负责规划债务投向项目的是发改委,审核举债目的及贷款的有发改委、财政厅、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债务的运行管理则由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负责,最后债务的偿还由财政部承担。这种现状致使地方债在规模和结构管理上难以统一,风险控制和资金偿还的不确定性很大。

5地方政府债务将迎来集中偿还期。这次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在需偿还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2013下半年、2014年到期的分别占2292%和2189%,2015年至2017年到期的分别占1706%、1158%和779%,2018年及以后到期的占1876%。因此,2013年下半年到2015年到期的应偿还的债务总计占到6187%,这表明,在这一时期我国地方政府还款压力较大。

(二)欧洲债务危机分析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启示

欧洲债务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一些区别。例如,从债务主体来看,欧洲债务危机属于主权债务危机,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从债务性质上看,前者主要是外债,后者要是内债;从投向来看,前者主要投入消费与福利领域,而后者主要是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究其原因,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出现与前述欧洲债务危机相似,都应归咎于政府失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的政府失灵,突出地表现在地方政府热衷于政绩工程、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事权上的不对称、财政收支不透明和腐败现象频发四个方面。

1地方政府热衷于政绩工程。我国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内容较窄、指标较少,GDP往往成为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GDP目标盲目扩大投资,以期在任期内实现“政绩”。所以地方经常出现大搞政绩工程的情况,甚至不惜为此大举借债,却很少对项目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仔细分析。这既违反了市场的规则,也浪费了财政资源,而且投资项目效益不好的话,还会给地方政府贷款的偿还带来沉重的负担。

2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对称。在财权方面,我国财政收入中央政府获得的很多,而地方政府获得的很少。但与此相反,在事权方面,地方政府却承担了大部分的经济与社会责任,如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基础项目的建设,以及发展地方企业、平衡居民收入等。而承担这些责任都势必耗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地方政府支出就很大。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借债则成为必然的选择。

3财政收支不透明。过去,我国《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债,造成地方政府的正规融资渠道狭窄。因此,地方政府只能通过设立地方投融资平台,借为相关单位或者项目提供担保的名义筹措资金,从而规避法律的直接管制。这也使地方政府债务隐蔽性较强,相关信息披露不全。而这些债务在最近的审计工作中被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社会恐慌和市场动荡。

4腐败现象频发。地方债务融入的资金,由于不需要走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预算流程,来得过于容易,往往打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名号,被随意投入各种渠道,使用效率非常差。利益集团从中谋利,导致层层转包、工程质量失控等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应运而生。

(三)从公共选择视角看中国地方债务管理建议

目前,我国政府总负债率为3943%,低于国际通行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虽然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还未严重到爆发危机的程度,但如果处理不当,依旧可能出现“滚雪球”效应,对中国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反思欧债危机,结合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政治—经济均衡,我国政府应从制度化与市场化两个角度寻求管理措施。

1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地方债务管理。2014年下半年,《预算法修正案》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先后出台。随着二者的出台,中央已建立起一个解决地方政府新增和存量债务的整体框架。与以往相比,新框架在地方政府举债主体及用途方面给出了更为明确的指引。首先,今后允许省级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但市县举债需由省级代为举借。其次,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来源与偿还做出了规定。用途方面只能是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偿债资金主要来源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预算收入等。最后,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规模必须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2实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与风险预警。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方面,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并完善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新增债务率、利息支出率、担保债务比重、资产负债率和债务依存度等指标体系,从需求角度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另外,中央政府要积极引导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利用它及时辨别与衡量债务风险,对即将超过警戒标准的债务进行果断处理。

3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中央要多向地方释放财权,一方面要改革税制。为了与事权分配匹配,在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上要更加合理,中央要给地方政府足够的税收来源,增加其自主税源;另一方面,改革转移支付制度。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其最大的弊端在于专项转移支付多,而专项转移支付通常锁定用途,其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地方。因此,要增加地方政府自主权就要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转移支付部分。

第9篇:地方债务危机后果范文

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内外的各种原因导致的企业财务状况不断恶化,财务风险持续加剧,出现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信用危机,直至最终破产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财务危机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企业的管理水平下降。因为管理水平下降,企业可能出现盲目规模扩张、高财务杠杆经营、现金流量管理失序等现象,这些构成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内部原因。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宏观经济环境与政府政策的变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企业在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将出现经营亏损、自有资本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偿债能力下降、到期债务违约不能支付等现象,如此下去,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完全丧失偿付能力,到达过程的终点,即企业破产。财务危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危机发生、危机恶化与企业破产等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财务表现不同,相应的应对策略也不同。

二、财务危机应对原则

(一)时间第一原则 时间在解决财务危机问题上非常重要。许多的案例表明,要想让各个方面的损失减小,企业必须在财务危机爆发初期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而且危机爆发初期,企业进行财务危机管理成本相对较低,相对于危机恶化再采取行动来讲更容易控制。所以,企业一旦出现财务危机预警信号,就要迅速采取有效策略,缓解或消除财务危机。

(二)系统管理原则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多项财务指标可能同时发生变化,因此在应对时,要有系统观念,应综合考虑是否会造成其他财务指标的恶化,从而选择最佳的应对策略,绝对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危机。

(三)协同合作原则 作为企业的特殊时期,在财务危机期间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果企业内各种资源混乱无序、不和谐不仅不会缓解财务危机而且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甚至会使企业走向破产清算的深渊。因此,在这个时期,企业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应该协同一致,相互合作,并与应对策略紧密配合,将摩擦和阻力减到最小,促成企业顺利度过危机。

(四)沟通原则 为缓解危机、解决危机,在财务危机应对过程中,沟通必不可少。企业管理者必须使用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促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交流,防止突如其来的财务危机对其冲击力过大而引起企业内部混乱,加重财务危机。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应对危机时,不能坐以待毙,孤立独行,要全面思考,积极行动,进行互动交流广泛听取意见。

三、财务危机应对策略

(一)财务危机发生初期应对策略 在该阶段中企业销售收入异常减少、主营业务萎缩、平均收款期延长,存货超储积压、周转率下降,存货与销售的比率超出一般标准,交易记录恶化,企业出现经营亏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足,现金支付严重不足,开始依赖银行贷款、关联公司等外部资金,利息负担加重,财务经营信誉持续降低,市场竞争力减弱。

(1)迅速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企业应保留现有的组织形式、股权关系,在此前提下,寻找财务危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入手,整合和挖掘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加强新产品的技术研发,改进产品设计,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开拓新的市场,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销售,注重售后服务,同时,巩固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以达到转亏为盈目标的各种措施。

(2)处置不良债权,加速回收应收账款。企业应及时制定应收账款与债权的清单,第一时间内与债务人沟通交涉,争取用最少的时间收回应收账款及各种其他款项。包括采取强化收账措施,将责任落实到人,有效迅速地改善企业的现金状况。必要时可视情况,将债权折让,拍卖,也可采取其他企业或金融机构出售应收账款等措施,争取最短的时间内处置好不良债权,收回应收账款。

(3)有效处理呆滞存货。这里的存货包括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和零部件等。财务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存货超储积压。因此,有效应对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尽可能最快地减少存货。因为,存货通过销售进行变现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企业可以采取以一定的价格退还存货、以存货抵顶欠账、以存货进行投资合作、整体带资分流等方法,将库存的存货处理,降低资金的占用。

(4)变现部分长期资产与转让部分长期投资。这是一种调整现有资产存量来增加营运资金的措施。它适合于长期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高额比重的财务危机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变现、转让等方式增加自有资金,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具体的方式包括:尽量变现可以变现的长期资产,转让经营效益低下的子公司,撤销没有发展前景的分公司等。可是,长期资产和投资可能会在未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所以会造成一定的财务损失,变现资产和转让投资措施应经过慎重讨论。

(5)最大限度地节约企业开支。财务危机发生时,企业应严格控制成本、将有关支出减少到最小。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相关措施,如将无效益生产线上一切支出暂停支付,严格控制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竭力缩减行政管理费用等。此外,企业可以进行适度裁员、关闭不产生效益的亏损或辅助部门,或停止支付某些福利费,适度降低职工的福利水平,必要时可暂时停止支付工资,以集中资金度过危机;企业还应尽可能选择成本低的原材料来替代现用的原材料,当然,这必须以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企业还应进行市场分析,停产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将资金用到快速收到效益的新产品上;总之,企业应积极采取以上等措施,以大幅降低企业开支。

(6)拓展融资渠道,增加外部资金来源。企业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务是财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因此,面对财务危机,企业必须采取各种途径,增加资金来源,减少现金的开支。如可与欠付货款的企业协商,把应付账款用存货抵消;对一些设备、场地、厂房等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售后租回的方式开拓融资渠道,在不改变使用权的前提下,保证生产经营,又同时获得一定的流动资金;另外,企业还可以向员工进行集资,如果企业股东有未缴股本,应及时催缴;而且,企业为走出困境,还可以吸引新的投资者,用它们雄厚的实力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7)快速制定财务危机整顿方案及实施时间表。财务危机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财务危机发生的初期,企业除采取上述常规措施外,应快速寻找危机的直接来源,制定特定的危机处理方案,切忌盲目模仿其他企业的处理策略,应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整顿方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

(二)财务危机恶化期应对策略 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企业不积极应对,或者应对策略不当,并不能迅速改变企业现状,则企业进入危机恶化期。这一阶段主要财务指标显著变化,显示出财务状况恶化,如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现金流量严重入不敷出,现金支付严重不足,主营业务发生严重亏损,产品销路不畅,存货大量积压,存货周转率和变现率持续下降至异常水平,资金周转困难、偿债能力持续下降、债务到期违约不支付等。此阶段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策略努力阻止企业走向破产。

(1)财务重整。对于进入财务危机恶化期而且濒临破产的企业,如果仍存在机会摆脱财务危机,重建企业价值,则其可通过一定的程序在企业内外重新整顿,使企业不至于走上破产清算的道路。这种措施,可以使公司得以存续,可以改善财务危机恶化的现状,甚至可以使公司大部分得以复苏,走向正常经营的道路。财务重整又有非正式财务重整和正式财务重整之分。

非正式财务重整。非正式财务重整主要是指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两种形式。债务展期是指如果债权人认为企业尚有发展前途,若假以时日,企业将能从目前不利的状态中恢复过来,清偿全部债务,债权人可以同意延长债务的偿还期限,给企业以喘息的机会。而债务和解是所有债权人自愿削减自己的债款,或同意降低利率,或同意将债权用其他形式转化等行为。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债权人同意债务展期或和解,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条件去调整财务,组织生产,或采取其他措施避免走上破产清算道路。

如果采用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的措施缓解财务困境,企业需向当地负责金融、财务调整的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服从管理部门的安排,参加企业管理人和债权人参加的会议,允许债权人对企业进行监督,积极与债权人进行重整计划的商讨并取得一致意见,最终达成协议。期间,企业会发生重整费用,但是,相比正式程序来讲,非正式财务重整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恢复生产经营,避免了出现资源浪费等现象,同时一些债权人看到了企业的复苏带来的长远利益会更容易接受该措施。

正式财务重整。正式重整是在法院受理债权人申请破产案件的一定时期内,经债务人及其委托人申请,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对企业进行整顿、重组的一种制度,即破产重整。相对于非正式财务重整而言,破产重整虽然涉及到一定的手续费用和重整费用,但它使面临财务困境但有挽救希望的公司避免关门进行破产清算,从而获得了恢复生机的机会。

破产重整是法院起重要作用的强制性的重整。企业财务危机恶化,到期不能清偿债务,为避免破产清算时可以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听从法院任免的债权人委员会的管理,服从重整计划的安排,并灵活运用重整程序允许的措施改变资本结构,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其中的措施包括将债务转化为优先股、普通股,削减企业债务负担和利息支出,核减或增加公司注册资本,转让资产,发行新的股票,改进企业的生产、营销、广告等各项工作,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和进行设备更新等。

(2)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企业在财务危机恶化期的资产重组通常分为四大类,即:股权转让、资产剥离、资产置换和被收购兼并。

股权转让。股权转让包括国家将非流通股无偿划拨、公司股东将自己的股东权益有偿转让,以及流通股的二级市场收购等。企业大宗股权转让后一般会出现公司股东、乃至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变动,进行产权流动重组,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并引入新的管理模式,,调整公司原有业务,实现公司经营管理以及业务的升级。

资产剥离。资产剥离是指企业将其部分资产从企业中分离、出售并因此获取收益的行为。根据出售标的的不同,可划分为实物资产剥离和股权出售。资产剥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优化资本结构,减少企业经营负担,改变企业经营方向。

资产置换。资产置换是指公司资产(含股权、债权等)与公司外部资产互换的行为。在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中,资产置换主要是指控股股东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其他企业的存量劣质资产,或以主营业务资产置换非主营业务资产的行为,资产置换后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会有较大的提高。

被收购兼并。处于财务危机恶化期的公司,如果无法采取有效的策略保留其资产并独立持续经营下去,为避免走向破产清算的道路,可以寻求将部分或全部资产被效益好的企业收购兼并,也是危机公司摆脱困境,并得以延续的一种选择。

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为企业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可以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优势淘汰劣势产品,加强支柱产业形成,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企业还能促进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股权结构的完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优质资产实现更大效益。通过调查表明,资产重组还可以使现金流量的短期效应更加明显地发挥出来。

(三)破产清算期应对策略 破产是企业财务危机发展最严重的结果。债权人或企业自身提出破产申请,通过法律程序处理财务危机,结束经营活动。公司不能以财产、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法清偿到期债务,财务重整、资产重组无效,并且资产已经资不抵债,只有通过破坏性的拍卖资产以清偿各类债务。

破产清算是指宣告公司破产以后,由清算组接管公司,对破产财产进行清查、评估和处置、分配。破产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程序,积极配合清算组的工作,在法院的监督下有秩序的破产,使公司顺利消亡。

(1)企业在充分进行破产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企业破产预案。破产预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企业应考虑破产财产变现的可能性,变现的渠道和方法,数额大小等;其次,企业应制定职工安置的详细方案,包括退休人员、提前离岗退养人员、被遣散分流人员、临时工、合同工、遗属等的安置标准及具体经费数额等;再次,企业要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思考破产遗留问题解决办法,如职工房改、各类档案移交、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小区物业管理等。总之,企业在制定破产预案时,必须充分考虑职工的利益,切实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企业在做好破产前准备的情况下,可以由企业本身经职代会通过并提出申请,经政府批准,人民法院受理、裁定进入破产程序。或者在债权人向企业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对企业实施破产偿债申请的情况下,法院经立案审查后裁定,并宣告企业破产时,企业管理者应积极配合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3)破产企业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劳资干部等相关人员,在清算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职责划分和工作分工,制订详细的清算工作计划,建立清算工作制度,做好破产企业职工思想工作和破产财产安全保卫工作等。

(4)将破产企业的财产、账册、文书、资料和印章全部交给清算组保管,将破产财产如数交给清算组,不擅自估价、变卖和分配,不私自减免企业的债权;积极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收支、会计核算等的审计工作,积极配合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破产财产的界定和评估工作,积极配合拍卖行对破产财产的公开拍卖工作。

(5)积极配合破产财产分配工作,辅助清算组做好职工安置费、补偿金标准的确定工作以及破产企业欠缴的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的审核工作,服从破产财产的分配,并配合妥善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