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1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弘扬和传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现在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加深,而且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在不断入侵,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优秀文化传承法制不完善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向共同努力,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重视,从而使得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精华被外国窃取。

1.2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传承机制,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系统、有效的传承下去。为了追求片面的眼前利益,一些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完全不顾及社会的效益和传统文化的意义,使之完全商业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甚至被商家拿来炒作,完全变成了他们的盈利工具,从而导致文化品质的急剧下降,使传统文化变了味,低俗化。

2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2.1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扩大了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其中传播者和继承者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主体。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辅助工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播者与继承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其中,传播者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传递者,而继承则是接受和继承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将抽象的、不易于被理解的内容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知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多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则可将这些不易被人所理解的古文字转化成音频、视屏、图片等便于被继承者所理解和接受。不仅如此,以往的优秀文化传承所采取的是学校、政府等组织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传给学生,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继承者将分散的时间利用起来,极大的增强了继承者接受的效果。

2.2计算机技术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得以完整的保存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之分,我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其精华、优秀的部分,其中包括代表性的民族精神、文化符号、社会制度、节日习俗、民族艺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等。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归档,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编辑、管理和再现,人们能够在不动用文化遗产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清晰地、全方位地参观和感受文物,为优秀文化的传统提供资料支持。

2.3计算机技术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传承方式在传承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加强传承方式建设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互联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推进了计算机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拉近了传统文化与传承者间的距离,大大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空间,要从传统文化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数据采集、分析、、服务机制,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现传统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

3计算机技术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具体运用

3.1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当前,学校教育是现代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和方式,同时,也可以运用学校教育来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以前学校传承优秀文化主要依靠教师来讲解,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由于学生众多,教师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而且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相同,教授的内容也会不同,在一些知识的讲解上就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同时学生的素质也是有着差异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圆满的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开发和推广计算机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优秀文化的传统和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在学生间组织各种民俗传承社团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适当的增加传统优秀文化的比重。

3.2企业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传承,更新文化传承的现代传播途径

企业可以为优秀文化传承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更新文化传承的现代传播途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传播技术和传播学不断进步,应该注意到网络、虚拟社区等现代媒介阵地的巨大地位和作用,将其用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传播。例如利用近年来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为传承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传承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来传承优秀文化,开发民族文化志愿,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形态,这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都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4结语

第2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D41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133-3

引 言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不力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二、如何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规划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三、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前景展望

(一)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参考文献: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1):3.

[2]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04).

[3]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

[4]李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04).

第3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劳动过程中、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的思想、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综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给予影响,使他们成为思想品德合格的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淀的精髓。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地万物,人之为贵”的人本主义精神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深挖掘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其提供教育内容上的有力支撑;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时期是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尚书》中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思想,都是关于修身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多次引经据典,提出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其中一种便是自省意识,就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检身若不及”。[1]这是中华民族重视克己修身的原则,有益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情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忧患意识、强化其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等,对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深远意义。

2、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与自身涵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丰富,对高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的提高及教育方法的完善都有积极作用。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并不是只需教授完教材中的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品德,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论语》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方法都是很具实效性并可以被教师借鉴吸收的教育方法。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科学技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使学生树立品德意识;又可以使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言传身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修身立德还是笃行劝学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体现了其时代价值,迸发着时代光辉,有利于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

4、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思想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带来的问题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许多高校只有部分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也使此课程较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少,不能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很多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与能力不平衡,有些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其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无法给学生深刻的指导。最后,很多高校的宣传栏等成为广告免费地。加之校园流行元素多样化的冲击,致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

2、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挑战

当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外来文化,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渠道就是新媒体。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从而一味认可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成“民族虚无主义”和“”。外来文化中丑化我国民族英雄等不良因子,容易腐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境界、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3、腐朽文化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朽文化层出不穷。无论是杂志书籍还是网络环境都存在许多腐朽文化,混淆视听,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冲击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阻碍。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实现路径

要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发展创新,必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宣传栏等有利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日常娱乐中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再次,高校多开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身也成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加深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提升其思想境界,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重要意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结合,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提高,减小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3、高校教师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培养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薄弱环节,在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条件下,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以身作则。其次,教师要自觉改进教授方法,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经验,将其中包含的高尚道德情操运用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最后,教师多与学生进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的交流,对其感兴趣或者存在疑问的内容,要及时沟通,争取能在沟通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4、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

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最容易聚集大学生的一种方式。社团建设是加强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既能建设社团文化,又能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锻炼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的同时,可以使优秀传统思想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五、总结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深远。探析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为发现当前存在问题,找到发挥其作用的实现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高W生各方面素质,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使其成长为符合时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2] 刘辉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4)55.

[3] 人民日报评论部.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79.

[4] 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3.

[5] 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3(7)16.

[6]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第4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五千年历史中,通过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民族发展的根基。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校园特色育人精神的一种群体文化,她给高校带来独特的发展朝气与活力。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勉励新一代青少年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阵地,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源头,理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紧紧契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校的个性化文化特色,承载着高校的育人精神,反映出高校的文化底蕴。她倾向于人文教育,实质是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她以其高雅的人文气息辅助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当代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纵观各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貌平平者居多,真正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差异化育人理念者着实在少数。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思想意识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财政补助,使得高校得以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中。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虽使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却收效甚微。其中有很大一方面原因,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机制缺乏改善,以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不得不说,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恰恰反映出管理者对高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互联网带来的快餐式信息充斥着各个角落,对传统文化的悠久却富有营养的信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纵观各大高校,热门专业无一例外地都是商科类专业,高薪酬、高就业率对学生构成了极大的诱惑,蕴含浓浓人文气息、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专业却鲜有人问津。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悄然得到奉行,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所下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临挑战,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和尊师重教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所缺失。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让校园文化的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承无从谈起。

(三)校园内外充斥着不良风气

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下,难免会混入有一些低俗和严重西化倾向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亚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自我修养。反映在校园文化中,就是亚健康的文化氛围。校园周边,不乏吸烟、酗酒的不良风气;宿舍里,难觅专心学习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虚拟世界中的厮杀;就连本该用来学习的教室里,桌面上、墙壁上也已不再洁净如初,有些甚至还充斥着不雅文辞。校园内外的种种不良风气,不但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更反映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是总书记在国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角度上来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尚且如此,一所高校若想打造一流品质品牌,更需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立方向

“大学一定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大学需要文化和精神。”[2]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人文价值观的体现,这所高校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可能培育出什么样的高等人才。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其中的人文观念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哲理思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亘古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3]。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书写了灿烂夺目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涵盖思想、文学、艺术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世界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等对当今青年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美德思想;文学教育方面,《易经》、《老子》、唐宋词、明清小说等,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底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艺术生活方面,中国传统剪纸、书法、武术、曲艺等,充斥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点缀在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以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不仅可以找到丰富的素材资源,更可以从根本上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气氛

耳濡目染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助其养成阳光向上的良好心态。试想,如果学生有朝一日学习于阵阵书香的教室里,漫步在朗朗书声的花园中,休息在健康欢快的寝室内,那么高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等人才的能力将有显著提升。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无一不蕴含着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丰富内涵。高校作为“中国梦”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成就者的摇篮,若将传统文化中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气氛的养成上,势必会在无形中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化转换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只有时代的主题是永恒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共同发展并完善的。因此,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凝重醇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扎实根基,另一方面要用新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为校园文化添砖加瓦,从而形成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展要求、彰显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4]。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紧校园基础文化体系的建设

1.构建蕴含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60%来自师长的教育,40%来自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5]。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育人的无声课堂,最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操,是一股无形而又有力的综合教育力量,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学校在设计、建造景观雕塑和教学建筑时,应立足地方文化,充分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力求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

2.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管理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转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中,她需要校方的有力领导、阶段性计划的实施和制度的约束。如,高校可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各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副院长切实跟进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工作起到领导和监督的作用。委员会负责制定整体工作计划,具体到各个学院,由各学院相关小组成员负责实施方案,做到每一个过程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力求使每阶段的文化建设工作有针对性、有重点,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及制度保证。

(二)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

课堂教学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高校育人的最主要途径。高校可以构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提供课堂教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精神教育。在传统文化教学制度上,高校尤其要重视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的培养,引进优秀教学理念。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当地的民间文学、文化习俗,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光辉,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既可以打造学校独一无二的特色育人品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外,也可以尝试在思想政治课上穿插传统文化素材,既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内涵,又在课堂中实质性地传播、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2.增设特色艺术社团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书本知识中,也体现在许多民间艺术活动中。典雅的中国剪纸、传统刺绣、软笔书法等,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无一不体现出古人修身养性的高雅情操。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路径,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学校可以增设传统文化特色学生社团,给对某一种传统艺术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_,并在特色社团中广泛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表演、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中找到乐趣。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让学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伴的相互鼓励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真正乐于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的品德思想真正内化为内心的修养。

(三)丰富校园文化传播载体

1.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中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传媒。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刊校报、校园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舆论宣传重任。如,可以在校刊校报中开设传统文化学习交流专栏,以征文、互动留言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又如,高校可以在校园广播中专门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为全校师生朗读美文,由名师进行鉴赏,与师生进行互动。让广大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深入了解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及本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

2.积极开拓新兴媒体

信息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生力军,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的最大受众群体。因此,在传播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延续传统媒体宣传渠道外,还应紧跟时展脚步,积极开拓信息时代下涌现的新兴媒体宣传渠道。如,建立校园网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网站,让学生随时掌握传统文化学习动态;精选古文精粹,由优秀教师加以批注引读,分享到学生QQ、微信群内;拍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微电影,以简短却又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选取学生关心的历史文化问题,在学校文化学习论坛上展开网络讨论;购买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读物,丰富数字化图书馆,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阅读需求等等。利用及时便捷的现代网络平台,力求以生动活泼却又不失丰富全面的内容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德志,曹睿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分析[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126-127.

[2]肖一. 高校是文化繁荣的生力军[N]. 光明日报,2008-03-13(005).

[3]刘红英.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J]. 河西学院学报,2008,(03):113-115+106.

[4]时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泰山精神融入驻泰高校为例[J]. 人文天下,2016,(22):118-120.

第5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提升

【作者简介】 朴联友,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3-0041-0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行为有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当今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中,如何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一个正确认识,并且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人文素质是一个将知识、观念、信仰、情感以及意志等众多元素融合起来进而形成的外在风貌与内在品质。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可以通过他的文化素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诸多内容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注重人文知识及精神的融合,可以理解为经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了解进一步使其变为自身的人文精神。

各式各样的媒体是人文知识传承的载体,人们可以从耳濡目染、课堂以及一些媒体上来汲取人文知识。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它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前提基础,同时还对良好的人文意识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来讲,它是人文知识经过转化进一步变为自身内在的精神成果,人文精神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且可以从人的行为举止看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自由的、批判的、自由的精神,并且它具有包容、开放、创新等特点,不仅如此,人文精神追求人格独立、社会责任、精神自由等,以无形的力量守护着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特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各种思想文化以及观念形态的融合。各国的传统文化因其思想、地域差异而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法家作为其内在核心,并且融入了墨家、名家、佛教以及西方文化而形成的。在古文、诗词歌赋、戏剧、书画等中处处彰显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提升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养以及科学素质等,进行对高校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就有着大量人文教育资源,经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可以让民族优秀的人文成果以及其包含的价值观、道德相关标准、对待人生的态度、审美情趣以及思维的方式等,融合成为高校学生的内在品格、气质,还可以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的影响大致体现在下面几点:

1. 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人文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人文知识的巨大载体,传统文化对于人文知识的教育的作用通过文化传递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大致上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剧与曲艺、舞蹈、美术及技艺、医药、民俗、体育等等。在以上的项目中各自又都拥有丰富且复杂的人文知识,比如戏曲又有京剧,在京剧中所涉及人物、服装道具、典故、流程以及唱功技巧等诸多的人文知识,所以京剧的表演不但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方向。当前一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往往都会和传统道德观念有一定关系,尤其是以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主导,弘扬孝悌作为根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些思想在戏剧中有很多体现,比如《秉烛夜读》《岳母刺字》等等;不仅如此在木版年画中也有丰富的此类题材,如《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在倡导精忠报国、行孝、与人为善、勿要好高骛远等思想,这些思想都具有实用价值、传承价值。高校学生可以经过对这些优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进行赏析与理解,能够于触景生情以及借物咏志、美好理想的畅想、真挚友谊的赞美中尽情陶冶情操并树立良好道德观,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等传统的道德观。

2. 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内在精神动力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自然以及人文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它包含这深厚的民族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造就了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基因,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形式以及价值观与等不同方面的互相沟通与相互影响,长此一来这不只在不同地区间形成彼此间的认同以及理解,在此基础上还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使得各民族共同创造丰富的民族人文精神。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它展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以及审美习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反映中华民族与国家对我国文化特性的认同以及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被世界的认可程度,它是联系民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抽象文化思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物,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生活,并且与中国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它将五千年的历史进行融合,同时加入了不同地理与风俗元素,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生活、思想以及情感与文化等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的同时,使得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社会行为与生活态度得以延续下来,并且确定了中华民族的心理上的皈依关系。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图腾,作为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还为文化创新提供原动力,是我国人民进行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比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舞蹈以及音乐作为基础进而创作的《茉莉花》《梁祝》以及《印象刘三姐》等优秀艺术作品,种种表明它的创新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活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能够让高校学生收获专业之外的诸多学科知识,有利于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以及激发当代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

3. 丰富了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当前我国教育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大都是通过课堂传授、课本阅读等形式。这些传统的方式比较单调,很少具有互动性,并且学生一般都是处在封闭环境中学习,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所以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该教学方式也引发了学校、家长及学生过于重视人文知识的积累,反而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层面对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人文精神有效方法的缺失。所以就要求用新型方法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主动且积极地来学习人文知识,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实践使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生活化、民间化源于实践并藏于民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之一。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校园,可以使高校学生能更直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学习以及继承,这是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影响,这是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并且具体的文物,本质上它应该作为一种观念及一种认识而存在,它是形而上的。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有效机制

1.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人才储备库,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使得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使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同时还凭借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变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就中国历史文化进程进行分析可知,需要对高校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有利于高校学生坚定对于国家命运以及民族前途的信心。

2.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当中,追求集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所以集体的发展要相比个体的发展更为重要。与个体相比,家族、国家以及民族都是“公”。传统思想中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就是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进入到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也不同往日,借助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集体主义思想,不仅可以有效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还可以有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的想法增强,同时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加入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当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拥有爱国思想,树立正确的民族信念。

3.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高校学生与中小学不同,它的生源地比较广,同时还有不同的民族,分别来自形态各异的地域环境,学生之间的也不同,这样就在高校中形成了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在常规的生活学习中往往会导致人际之间的矛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它把民族之间差异融合在一起并且统一到人的概念中,“宽和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相关准则,而仁、义、礼、智、信,就是“宽和仁义”这一准则的集中体现。这些思想对高校学生中所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给了我们良好的解决方法。

4.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

创新教育也就是针对创新思维的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的方法形象生动,可以用来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道德经》中就有所体现,如“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等。高校教育应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鼓励,并且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依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个人对社会与具体事物问题的看法。在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校园环境中,高校学生全部都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对真理进行坚持不懈的探求。

当今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是我国各个高校下面的工作重点之一。历经几千年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和人民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思想精神价值,这些都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对高校学生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对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大有益处。

四、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结合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逐渐的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能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要将学习的理论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的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学校举办一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书画展览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的形式;也可以举办一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报告会等,也可以开展传统道德建设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大赛,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举行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的活动的气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也可以建设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得到教育。首先是学校通过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制度。这个制度是由学校牵头进行整合校园的各类优秀的资源,并联合学校内的各个部门共同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及方案,并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学校要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派出优秀的教师出去学习,也可以参加学术交流及参观考察等形式,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提升。最后是学校要全力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物质方面的投入。例如对教材建设、图书采购、刊物订阅、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要加大经费的支持,这样就可以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健康更持续开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渠道,在传统文化中往往包含这丰富人文知识,这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知识含量,还可以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夯实基础。在高校学生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同时,不仅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内在动力,反之,良好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也有利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王学慧.高校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 刘茜,邱远.论学校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0,(7).

[3] 许建宝.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谈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0,(8).

[4] 李蓉,李存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J].文学界,2012,(5).

[5] 祝中侠.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6).

[6] 张文霞.传统文化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3).

[7] 张颖帅.浅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J].保山学院学报,2013,4(6).

[8] 欧阳娟.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3(5).

第6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对于我国的未来,教育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将立德树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非常的意义,将会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重点。

1 立德树人理念概述

要立德树人,首先要做的便是要理解什么是德。德,指的是中华传统的伦理、美德。中国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国人,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特殊的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要让学生认识中华的传统美德,理解中华的传统美德,并对其历史有所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冲刷,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模样。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孝的美德使得尧、舜能够以德服人;随后,有着800年历史的周代,也加入了礼乐等新文化;之后的春秋时期是中华传统美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的相关道德,孔子提出了“智、仁、勇”的相关道德,孟子也提出了“仁、义、礼、智”的相关道德,这些道德经过之后的朝代的演变,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华传统美德。这5000年所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无数祖先在自身的实践中总结下的伟大结晶,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的养分。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不应该是应景、应付这种类型的教育,因为这种方式的教育是无法培育出具有非常稳定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学生的,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应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做到推陈出新。我国从“八五”开始,便开始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一直到“十一五”这将近20年的时间,我国教育部在全国的10个省市的千余所学校中,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实验。前十年,教育部对相关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八德”的道德教育,包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并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的生活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让中华传统美德能够更好的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之后的十年,教育部又将“勤”、“宽”加到了道德教育当中,形成了“十德”,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神奇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连续教育,我们学生会将中华传统美德很好的与自身的行为规范结合在一起,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而这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富强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立德树人理念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2.1 传播经典文化

以文载道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所收到的效果是有非常好的。近年来,我国的经典文化开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人士的重视,我国逐渐掀起了一股复古风,而经典文化作为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材,是非常合适的,通过文化教育来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学到知识,同时有传承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我国在进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播经典文化,组织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方式来进行,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文化,所谓的经典,主要指的是儒家经典。可以将经典文化加入到教育内容中,这点在各年级的课本中就有所体现,并且教育部门已经在内容的安排上做了整体的设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接触的是相关的启蒙知识,比如人们所熟知的《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在小学的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适当的增加了一些《论语》、《大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四书”里的内容,因为“四书”的内容相对要难一些,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学习。这部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很多学校在进行相关的教育过程中,存在应景、应付的现象,这样,很难让学生学到经典文化里的知识,也就很难实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的。

除了儒家经典,经典文化的教育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工艺等等文化教育内容,这些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帮助其道德成长,所以,各学校应该将经典文化的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中,通过校园文化、学科渗透、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我国的经典文化,从而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2 传播节日文化

节日,是我国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这里所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同时这些节日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节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在过传统节日时,往往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可以让家长、社区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在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春节等等中国传统的节日时,科学、合理的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对节日进行详细的设计,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从而让学生在过节之余,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魅力,它能够让学生在其喜欢的环境中,随意的参与文化活动,体味传统节日所带来的浓厚的文化气息,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将节日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完善。

2.3 传播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而地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学校来进行的,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同样是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起点。而这一点被很多学校忽略了,很多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时,往往只是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并没有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这很不利于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对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各地学校在进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来进行该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历史环境下,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自己身边的历史文化时,往往会比学习其他的历史文化更有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三种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的背后,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那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正面临着丢失的危险,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应该将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强化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

学校在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会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需要我们坚持下去,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员落实这一重要的教育任务,向学生传授具有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道德知识与核心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能够始终立于世界。从复兴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应该把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任务,放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我国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因此让其从小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能够更好的亲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丧失了这个核心,也就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原则,也就谈不上学校教育了。我国学校应该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肖键,左雪琳;浅谈“立德树人”理念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几点看法[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

[2]王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5

第7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研究视野;教学模式;自主教育;自我提高

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土壤中的地方优秀文化,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又丰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不断无声地对人们起着文明熏陶的同时也在助推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开展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运用的理论价值

第一,有助于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更好地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理论。作为课程资源的地方文化资源运用,涉及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地方优秀文化的认同、选择、转化与运用等问题,因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而言,需要从课程理论的角度,从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如资源选择、教育环境、文化传承与弘扬等理论与实证方面的拓展研究,以体现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前瞻性和前沿性,进而创新课程教学理论。

第二,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更好地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离不开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名人、名景、名产等,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资源。为此,教师不仅需要正确处理好学科、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的关系,还要探索如探究式、专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更要学会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慕课(优课)、微博、微信等反映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内容,从而不断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体系。

第三,有助于促进师生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实现自主教育和自我提高,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涵。从笔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调查看,当前主流虽好,但存在如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法制观念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运用各地富有个性特征且对大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的优秀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理论内容相对枯燥乏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激发师生爱家乡、爱祖国和爱民族的深厚情感,从而更好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路径,丰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育的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明确提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党和国家既有系列明确指示,更有具体推进要求。

事实上,长期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运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努力发挥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的“大学生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信度和效度,这是摆在广大思政工作者面前紧迫而现实的重要课题。而且,作为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内涵界定、开发依据、选择原则、运用途径以及课堂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能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运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持,而且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大学生化”。因此,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利用,需要做到:一是体现示范性。即在资源选择与把握方面,不仅是选择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作为素材典型,更要考虑教学运用中的可持续效果,克服地方文化资源利用上的单一性、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现象。二是体现针对性。大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刻记忆,对高校属地(第二故乡)也有着特殊情感。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进课堂,不仅能弥补理论内容相对枯燥、单一的不足,而且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熏陶,是其他教学内容所无法企及的。三是体现实效性。把富有亲切感的鲜活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学习资源,不仅符合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也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增强了理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从而易使大学生对理论自觉认同、接受和践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为大学生“内化”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虽然充当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但也遇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

(一)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系统性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层次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不断冲击着研究生们的头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不近系统和科学,客观上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带来了阻力;另一方面,研究生面临着科研、就业和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在读期间非常关注和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比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涉猎和汲取,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涵养养成的积极作用的科学认知。

(二)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受到时代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生作为社会运行主体中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具有较好认知能力和具有较广涉猎范围的青年群体,难免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信息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推波助澜作用下呈现出滋长趋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西方不亮文化的侵蚀,在研究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与传统美德严重不符的现象。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积极作用的对策

(一)创新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人研究生课堂和实验室:传统的灌输教育和说服教育有其弊端.但是课堂这个教学环境却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争之地。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框架系统、结构明了,比较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融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其课堂及实验室。

(二)拓展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正常的教学环节外,还应拓展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研究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融人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固定宣传栏;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媒体;海报、条幅、宣传单等多种校园文化建设渠道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研究生的学术沙龙、文艺体育、科技经济、交友互动等活动当中,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特色,使研究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个人涵养和品位。

第9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职人文通识教育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均重点强调了要在高职人文通识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也要求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阐述了青年如何传承五四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如何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等重大问题,为高校弘扬五四精神、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文化的相互渗透、不可分开的时代。经济交往已具有世界性,表层文化到潜层文化,都在相互影响、渗透,交流、撞击。面临这种新的局面,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不少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当前新的时期,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扼制崇洋的思潮,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显得更为迫切、重要。在高职院校人文通识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磨炼心志,完善人格,弘扬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精髓的传承,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培育意义重大,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文化传承之必需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感知、体验和创造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小就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全面准备。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更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教育发展之必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报告”、都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部在《纲要》中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而在《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树德立志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奋斗目标。我们除了继续坚持用各种常规思想教育手段外,还必须拿起得天独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武器,不懈地教化和熏陶我们的后代。

教育是当今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要全面加强我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青少年从了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主动传承传统文化精粹,培育诚信厚德品质,培养“品德好,品行优,品味高”的当代大学生,从而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三)学生发展之所需

在当前多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部分高职学生思想上出现多元化、多样性、多变的特点,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选择矛盾化、价值追求实用化、价值取向多样化,部分青少年丧失了比较和鉴别能力,极易迷失方向。如何有效地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茁壮成长,是我们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对青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必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广大学生的深情呼唤。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高职学生成为道德高尚、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不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创造者。

二、实施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激发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感知文化、传承文化。精选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构建有代表性的内容体系;可多途并举,形成合力,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社团、展演活动、观摩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进学生大脑。采取多种路径与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肩负起“传承文化精粹,培养综合素质”的重任。

(一)创新课程课堂教育

1.逐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开设传统文化、形象设计、礼仪礼貌、诗词鉴赏、行为养成、艺术欣赏、剪纸古画、书法等选修课程,指导树立传统文化的学习观,重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导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有传统”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形成学校特有的绅士文化、淑女文化,培养好品德、好人格、高素质、高品位的当代大学生。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优质课活动

以教学设计为主,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优质课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打造课堂模式实用且效果较好的精品课堂。体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想境界。

4.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媒体网络平台

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都已普遍利用手机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高职院校应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关注学生兴趣,搭建微信平台,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微信媒体。同时,将课程教学体系、学生活动与微信网络教育相结合,以此来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和沟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人文通识教育中有效开展。

(二)开创第二课堂教育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学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传统文化的积累交流评比活动,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良好习惯。通过树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从中体验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1.重视传统美德教育

通过在学生会和社团中开展争做美德之星等活动,在高职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种活动形式,广泛掀起学习、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不断加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诚信教育,以提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诚信美德良好作风。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大力挖掘、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开学典礼、军事训练、入学教育、企业文化讲堂、毕业典礼、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和企业调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技能活动,引导学生加入到传统戏曲、茶艺、剪纸、书法、古典乐器等人文类兴趣班来,以此来陶冶情操,更好地宣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和做之间慢慢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加强传统节日教育

以传统节日的形式重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以忠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利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教育活动,在高职中传承感恩父母、尊师重道的优秀文化。

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以国庆节、建党节、劳动节、青年节、建军节为契机,在大学生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引导广大师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3.抓好经典诵读教育

在高职院校利用早读早锻炼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构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在各学院开展不同的国学诵读内容,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顺故事》等国学精粹,组织教师诵读《大学》、《道德经》、《论语》、《诗经》等国学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利用好学生会和各个学生社团,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传统文化氛围;深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广泛开展生活化、故事化、兴趣化的诵读活动,并成立国学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国学、热爱诵读。

4.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

通过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定期组织党员学生参观文化遗迹、名人名事、博物馆等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做好地方国粹教育,以学校原有项目为基础开展如:民间体育、泥塑、剪纸、皮影戏等国粹教育。

【参考文献】

[1]樊海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理性思考[J].成人教育,2015(05).

[2]陈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学生人文素质[J].奋斗,2015(03).

[3]欧阳娟.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05).

[4]王鹏程.论高职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J].学校管理,2015(08).

[5]彭铁光,李洪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04).

[6]王旭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该怎样进校园[J].语文建设,2015(03).

[7]鞠升川. 新形势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

[8]朱永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