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精选(九篇)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第1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西方文化;商业文明;冲击;发展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内容丰富,源远流长,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化,中世纪融进了阿拉伯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以及宗教改革的进行,西方文化逐渐稳定下来。随后在科学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成熟起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我国,给我国经济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西方文化的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种新思想、新潮流不断涌现,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一种活跃的经济景观。西方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凸显宽容的文化氛围。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强烈的震荡和前所未有的灾难,使西方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艰苦摸索的情况下,西方文化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变化和发展,试图在探索中摆脱压抑的精神,创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新文化思潮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真实反照,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寄托,不仅刷新了价值观,而且促进了经济体制和政治结构的改革,从此以后,权威可以被反抗,正统可以被颠覆,否定传统成为文化思潮中再平常不过的事。

2.学科文化的交融性。在西方社会中,不同学科间取得的新成果、新观点可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将自己融于一个交流、互通的环境中,以不同的学科作为参照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自身的发展。这种跨学科的交流给单一的领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促进其发生质的改变,如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想来自于语言学和考古学的分析;后现代主义美学带动了绘画、戏剧等艺术的发展;存在主义哲学推动了文学写作的探索和实践。跨文化背景下的学科互动,给学科带来新的诠释,使得各学科思想在交融互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二、西方文化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商业文明是在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中西文化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彼此的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商业文明的影响是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分界线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整个80年代,西方文化中的现代经济思想及其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甚至起到了主导作用。从逻辑思维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国也同样受到西方国家不同方面的潜在渗透和抵制,但终究不会像改革开放以后那样和西方国家直接对话,虽然当时我国在科学技术、法制等方面效仿苏联,但是我国几乎是完全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政治来建设祖国的。

1978年以后,一种建立在西方参照标准下的经济发展方式打破了此前封闭、僵化的经济发展机制,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直接碰撞,使我国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推动了经济文化的转型,促进了我国商业文明的发展,我国试图通过改革开放来建立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前后中国都承担着相同的使命,那就是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1978年以前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改革开放打破了这种平静的状态,造成了三个领域的分裂,这种分裂按照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理解就是“掌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原则(self-realization or self-gratification)”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说,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生活的改变,生活中出现了汽车、楼房、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并且这些方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质的改变。当时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似乎都和改革开放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的开放,推动了经济和外界的接轨,预示着现代社会的来临。到80年代中期的时候,国家对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尤其是对市场经济、城市化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稳固经济基础,才能满足上层建筑的发展。而西方文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而带来的改革开放,正好是促进我国商业文明大步前进的重要举措,西方文化的引入是我国商业文明取得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贤华.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商业文化[J].商业研究.1987,(8).

第2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汉朝建元三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蹴鞠带到西方各国,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大门,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现今,足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深受各国民众喜爱。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足球在西安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曾有过“超白金球市”的美誉,创造过单场210万元的票房纪录,成为我国体育文化现象中的一大亮点。

在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新背景下,如何促进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新体育(北京)传媒公司联合陕西省体育局、西安体育学院做出系列设计。

以万人颠球挑战世界纪录活动创造全民健身规模效应

4月26日,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陕西省体育局、西安体育学院联合发起的“中国梦·足球梦”万人颠球挑战世界纪录活动,将在陕西省体育场举行。该活动将从陕西省高校大、中、小学生和群众中招募足球爱好者,通过万人颠球的规模效应,掀起全民投入健身的体育文化新潮流。普通大众虽然不能代表中国足球创造竞技水平的纪录,但可以通过创造万人颠球的世界纪录来助推中国足球复兴。

借力系列赛事,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体育交流与发展

举办体育赛事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体育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把体育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以体育文化核心价值的交流与传播为目的,利用西安及周边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整合资源,设计策划一系列体育赛事,推动沿线国家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每年定期举办丝绸之路杯沿线国家足球邀请赛,为沿线各国的经济互助、文化交流和竞技足球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以张骞故里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为选点,沿108国道至周至县黑河流域道路为主要赛段,设计黄金赛道自行车赛;扩大西安城墙马拉松赛的影响力。

举办体育文化论坛和体育艺术表演,传播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交流是我国和平外交、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更具有宣传推广效果、促进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并能够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的创新机制,使我国独特的体育文化能够被世界上更多国家和人民接受,必须提高对外体育文化传播的力度和质量。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探索体育文化交流传播的新形式、新方法,以开展体育文化博览会为交流平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体育文化与国际接轨,树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体育文化交流上新的里程碑。

第3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中国作为世界最早种植桑茶的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重要的茶叶产地和传播地,在种植和饮用茶叶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中国有很多记载茶叶相关的古籍。清朝人邵之棠编写的《论茶务》一书中提到:“中外通商后,出口至货物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之茶,西人所不能少也。”可见在古丝绸之路兴盛之际,中国茶在国际商业贸易中占较大的比重。同时,西方人饮茶,也促进了西方人对茶产地的思考和幻想,有了猜测就有了证明的动力,这就使得更多的西方人想要了解茶产地的更多认知。茶作为国与国之间联系的媒介更作为桥梁,联通异地之间的交流与活动。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茶文化开发和挖掘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促进合作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十九世纪,丝绸之路作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路线,茶叶使得中国和地缘国家以及更远的地方的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民族等促进了他们的融合。中国茶叶产区共分为四个产区,华南地带、西南地带、江南地带、江北地带,中国茶的产区较大,南自北纬18度附近的海南岛,北自北纬38度附近的山东蓬莱山,西自东经94度的林芝,东自东经122度的台湾地区。作为世界种植茶叶大国,同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茶文化的推广切合现如今的政治导向,具有很强的行为导向,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推广以茶文化、茶叶种植和茶叶二次开发为主要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提出要把文化发展放在排头兵的位置上,让文化发展带动贸易交往促进更深层次的沟通交往。茶文化传播将成为民间沟通交往层面上一个重要的认识交流平台。

一、采取现代传播方式积极推动茶文化,制造契合现今社会发展和民众普遍接受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宣传茶文化,将茶文化制作成为不可替代和深入人心的重点。抓住人才培养,尊重市场规律,让茶文化成为国际间交流的共同语言。

二、在传播过程加强茶文化的宣传,也为国人树立茶文化,同时作为国人认识并肯定自己本民族文化,相信本民族自己的骄傲的优秀的茶文化,培养本民族人民的凝聚力,作为聚合作用,不仅连接中国和其他国家,更是连接中国人长久的民族情怀。

三、茶文化更要创新传播的方式,不仅需要传统的参与式体验,同时还需要借助新型的传播方式进行,借助新媒体,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多种表现方式共同作用,弥补因为不能实地参与体验而造成的感官体验缺失的弊端,对茶文化进行不断深化。

四、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把茶文化进行全方位包装,变成符合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产品,通过技术平台推广至国际舞台,在认识和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新的“中国印象”,不断的推广具有“中国印象”茶文化,通过文化先行的方式,使得中国同各国文化之间形成合力沟通,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更好的促进经济和其他贸易的稳健发展。

在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国际交流和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茶文化推动国际传播方面较为集中,其中更多的是探讨茶文化在整个“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动经济发展和贸易进步方面,学者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认可。毫无疑问,茶叶作为世界消费量极高的饮品,在现在的生产生活中都一直占较大比重。对于茶文化传播同“一带一路”契合的研究,更应该是以长远和积极的眼光看待。现今,国际茶叶市场也在不断变化消费需求,积极推广中国的茶文化,推动中国的茶文化传播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茶文化传播是一个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如今加入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扶植和新媒体数字化网络的发展,对于茶文化传播的更深层次探讨将成为热点。

第4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1.丝绸之路

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洛阳、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运往西域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2.丝绸之路中的中国艺术文化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也大大展现了中国灿烂丰厚的艺术文化魅力。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番薯输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如果把中国的艺术文化比作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符号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将这些珍贵的传播符号给传播出去,发扬光大。综上所述,无论是灿烂的中国艺术文化,还是西方的一些技术文化,要想实现两者的相互借鉴,就始终离不开一条筋脉,这条筋脉便是传播,传播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丝绸之路上,中国艺术传播是条筋脉

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传播作为贯通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一条筋脉,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美,吸引受众,进而将美传播出去。丝绸之路充分体现并且肯定了中国的艺术文化,并通过传播的手段将中国的艺术美宣传、发送出去,因而传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被说成是一条“筋脉”。有了这条重要的、基本的筋脉,艺术和文化才能如血液一般地在其中畅游,将中国古老、神秘、美好的艺术文化带到西方,传到全世界。人文研究艺术的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艺术接受既是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创造,也是接受者与艺术家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艺术接受还可以对艺术家乃至客体世界予以精神性的反馈,从而实现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它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使艺术活动融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宏大系统中,并在其间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艺术的接受与被接受都是通过传播来完成的,可以说,没有传播,艺术再美好也只能孤芳自赏,而得不到外界认可和欣赏的艺术,也只是伪艺术。因此,中国艺术文化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灿烂的艺术文化的一种肯定,并且让外界知道、认可、欣赏,对自身艺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促动作用。

三、中国艺术传播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

中国的丝绸、绘画以及其他特色技术通过传播大批大批地输送到西方世界,这样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传播途径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传播就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铺设了这条道路,东西方的艺术文化才得以充分交流。自张骞通西域后,汉代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也输入中国。从9世纪末到l1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阿拉伯世界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同时,丝绸之路上的安全也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这就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元代统治者西征,甚至直接统治了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使东西驿路通畅,欧洲许多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政策,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在这里,如果把东西方之间交流的通道比作一种传播手段的话,当这条传播道路繁荣顺畅时,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利益就都得到了保证;当这条传播道路被阻塞时,双方的经济文化利益就远不如以往了,甚至会走下坡路。因而,中国艺术传播是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一条彩色道路,这一路上不断地呈现着精彩的东西方文化。

第5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妈祖文化体育圈;体育文化;海峡西岸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5-0027-03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Mazu Culture Sportszone” under the b ackground of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Strait

LIU Yongxiang,WANG Qingshe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 ,Fujian China)

Abstract: By elabora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Mazu Culture Sportszone”concept, and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s and effects of cross-stra it “Mazu Culture Sportszone”, we believe that it helps to promote friendly con tacts between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the peaceful unific 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t also helps to facilitate th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 ca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dustry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and widen new econo micgrowth points of Western Coast Economic Zone.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thefundamental thoughts of cross-strait “Mazu Culture Sportszone” construction: c o-constructing cross-strait sport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o support cross-st rait “Mazu Culture Sportszone” permanent establishment; co-constructing cross- strait Mazu cultural distinctive sports competition and the linkage market of na tionwide fitness program; co-constructing sports tourism and leisure regions in the seashore cities of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Strait; co-construting interactiv e models on cooperating and researching subjects of cross-strait Mazu cultural s ports and so on.

Key words: Mazu Culture Sportszone; sports culture; western coast of Tai wan Strait

当前,福建省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目标, 这不仅是福建全面发展之大策,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妈祖文化是海峡两 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以弘扬妈祖精神为核心的妈祖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 象,是福建闽台建设重要的文化资源。为此,在认真研究调查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 以 体育为主题,依托妈祖文化品牌,打造一个集妈祖朝圣文化、滨海体育旅游、健身休闲娱乐 等综合设施于一体的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力图为繁荣与发展妈祖文化体育事业,促进 闽台体育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与福建体育的整体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1 海西发展与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建设的内涵

福建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初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六 中全会《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 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标志着海峡经济区建设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峡西 岸经济区建设既着眼于海峡东岸台湾,又着眼于福建与台湾联合形成海峡经济区,同时更重 要的是着眼于祖国统一大业。面对着两岸关系新形势,面对着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 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充分利用和发展闽台文化交流来促进经济发展,肩负着推动祖国 和平统一的重任。在新形势下,福建体育要创新思路,要积极探索闽台体育关系的创新发展 、推动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途径。具有闽台地方特色妈祖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结合是一种 新的文化现象,也是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领域。福建体育应抓住妈祖文化品牌优势, 争取在闽台体育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上有突破性发展。众所周之,妈祖文化内涵丰富,无论 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历史、宗教、民俗等哪一角度切入探讨,都具有独特魅 力和现实意义。妈祖朝圣中的祭祀活动、妈祖信仰圈内举行民俗活动大多数都是身体活动, 无不包含着众多的体育元素,也需要从体育学的角度来诠释妈祖文化,更需要在妈祖原有文 化得到发扬的基础上,创新妈祖文化体育思想,从而达到丰富妈祖文化内涵的目的。同时妈 祖文化也需要体育作为载体来带动妈祖文化的传播,丰富它的内涵,扩大它的范

投稿日期:2009-09-01

基金项目:福建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8HX01)。

作者简介:刘永祥,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体育教学。 围。因此, 提出以体育为主题,依托妈祖文化品牌,打造一个集妈祖朝圣文化、滨海体育旅游、健身休 闲娱乐等综合设施于一体的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的设想,目的就是通过闽台“妈祖文化 体育圈”的建设,进一步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与体育文化内在关系,探讨妈祖体育文化的内涵 与功能。从而创建一个具有妈祖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建立一个能吸引海内外旅游人群及普 通市民广泛参与的、特色鲜明的较大规模的妈祖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一个妈祖文化与体 育文化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公益性体育事业。以促进闽台体育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进 一步加快海峡两岸社会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福建“海西”建设大背景下,闽台“ 妈祖文化体育圈”的开发与建设,就是要依托妈祖文化品牌,在结合海西城市群经济发达、 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全民健身体育开展较好的基础上,建立体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 多赢、共商共谋、联动的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的发展大计,为福建体育事业发展和振兴 海峡两岸体育做出贡献。

2 海西发展与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建设的意义

2.1 妈祖文化在推动海峡两岸民间友好往来,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总书记在2006年考察福建时指出,妈祖信仰等深深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当中 ,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1]。国务院《关于支 持福建省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多处提到妈祖文化,彰显妈祖文化在推进两岸和平发 展进程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独特重要作用。妈祖信仰热的中心在台湾,仅台湾一省的妈 祖庙就有900 多座,台湾70%的人信奉妈祖。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台湾的妈祖庙到湄洲祖庙 的谒祖进香热认同了这一点。妈祖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正如学者 们所指出的,在台湾还没有与祖国统一的今天,妈祖信仰在两岸信徒中所具有的凝聚力,对 海峡两岸的沟通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莆田湄洲妈祖庙是全世界妈祖信仰的祖地[2 ],台湾许多妈祖信徒将“湄洲朝圣”作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3]。目前已有120 0多家台湾妈祖宫 庙与祖庙建立联谊关系,两岸妈祖情缘持续增强。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 海峡两岸妈祖文 化交流日趋活跃。如: 1989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苏澳南天宫董事会组织20艘渔船224名信 众,冲破台湾地方当局的重重阻力,从海上直航湄洲朝圣,开创了1949年后两岸大型船队直 航的先例;1997年元月24日至5月4日,湄洲妈祖金身成功巡游台湾岛102天,朝拜民众达1 0 00多万人次,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民俗文化交流史上一次影响最广泛、意义最深远的活动;20 06年9月25日至28日,由台湾大甲镇澜宫发起组织、台湾50多家妈祖宫庙信众代表组成的200 6年台湾妈祖联谊会暨大甲镇澜宫湄洲谒祖进香团经金厦航线到莆田,进行为期4天的谒祖进 香之旅,参加的台胞人数多达7 000多人,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盛事 。事实充分说明了妈祖文化是两岸认同的文化,并表现出巨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妈祖文化在推动海峡两岸民间友好往来的同时,也为两岸的政治和解,实现和平愿景提供了 平台。2005年9月7号,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到湄洲岛朝拜妈祖;2005年12月下旬,台湾亲民 党主席宋楚瑜分别为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和白湖顺济妈祖庙题写“护国庇民”、“宏仁济世 ”的题词 。作为台湾政界名流,他们的行为表达了愿借助妈祖精神的力量,加强两岸政治 沟通,推动两岸和睦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景。改革开放的今天,海西城市成了联接 东南亚、沟通与台湾联系、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地。海西城市与台湾一水之隔,最近处相 距台湾仅135 km[2]。对台区位有绝对优势。“三通”后, 台湾人首先选择的就是 这块这块海 西湄洲妈祖圣地,具有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近, 割不断亲情的故土。海西又是著名 的侨乡,每年都有大批侨胞涌进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游览,到祖国大陆看一看,寻找他们的 “根”,那他们的首选往往是海西城市妈祖故乡。因此,开发与建设好闽台“妈祖文化体育 圈”的事情,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妈祖文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 的台胞侨胞投资、访亲、旅游,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而且还有利于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民间 的交流,增强和巩固台胞侨胞的民族认同感,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2.2 海西发展与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建设有利于促进闽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福建省政府确立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在福建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把这一战略构想变成现实,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 各界人士的力量,动员海内外工商人士的广泛参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闽台两地的文化教 育、生活方式、民间习俗、等十分相近。台湾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从祖国大陆 传承过去的,深受福建沿海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民俗体育文化(龙舟赛、宋江阵、 3打干乐、跳鼓阵、车鼓阵等)和中华武术,都是台湾民众喜爱的民族体育项目,这些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由于打上了同属一个民族文化的烙印,也就构成了闽台两地坚实的文化根基, 更容易唤起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闽台体育文化交流活 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促进作用,在《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中明确提出: “体育运动可以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气氛,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在多民族国家或地区 ,各民族之间的体育交流有助于保持民族之间的和睦团结。”[2]“多领域、多层 次、全方 位地开展与台湾各界的往来,增进了解,培养互信,精心组织闽台教育、法律、科技、体育 等领域的交流活动。”[3]可见,建设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促进闽台之间体 育文化交 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改善两岸关系 ,消除彼此之间隔阂;有利于建立同宗同缘的民族认同感,营造稳定、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 区建设环境。同根同缘的妈祖文化为闽台经贸交往合作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基础。近年来, 在 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同时, 闽台经贸合作与交流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提倡和平博 爱、积极进取、忘我利他的妈祖文化精神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根 据福建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省投资于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企业数为90

家、从业人员数为2 056人、资产总计为62 181.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为8 841.6万元。 体育 用品制造业总产值为333 950万元、销售收入为324 527万元、总资产达282 788万元、从业 人数达33 066人。”[4]在这些体育产业中许多都是台商独资或合资项目,都是得 益于祖国 大陆改革开放、得益于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它们为福建省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闽台 “妈祖文化体育圈”的建设同样是激活闽台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闽台“妈祖 文化体育圈”的建设,妈祖文化体育的品牌优势会进一步促进闽台体育经济产业潜力的挖掘 。随着闽台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台商投资体育文化产业领域的不断扩大,闽台体育文化关 系的发展必将跃上更加丰富多彩的经济层面,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海西发展与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建设的基本思路

3.1 共建闽台体育行政部门支持“妈祖文化体育圈”常设机构

当前,闽台妈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的组织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 有: 闽台城市体育管理部门均无设置有关妈祖文化体育交流的专职机构,使体育文化交流处于零 散的、低层次的和偶然的交往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组织管理,阻碍了体育交流与合作进 程;未能制定出一系列适合妈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法规,体育界无定期沟通与规 划,各单项体育协会缺乏联络与合作;因此,尽快成立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工作常设机构,专 职负责统筹、协调闽台妈祖文化体育交流工作,制定出闽台妈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具体 操作规程和优惠的政策措施,从体制上保障妈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建立闽台 “妈祖文化体育圈”信息网络系统协调机制,可以进一步加强闽台之间的妈祖文化体育竞赛 活动和妈祖体育文化学术交流合作。因为只有建立这种协调互动机制,才有可能使闽台“妈 祖体育文化圈”区域的体育交流合作逐步走向日常化、规范化和组织化。

3.2 共建闽台妈祖文化特色体育竞赛与全民健身联动市场

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要积极借助妈祖文化品牌的吸引力,积极创新妈祖文化特色的 体育活动,改革创新体育竞赛体制。首先是建立和形成具有妈祖品牌效应的体育竞赛与全民 健身市场。如开展妈祖文化特色的体育比赛,吸 引海峡两岸体育爱好者与妈祖信众共同参;并将着力推进一些文化体育工程,包括构建妈祖 文化体育陈列馆、成立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体育分会、组织与开展“妈祖国际体育文化论 坛”、组织“妈祖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其次应继续办好已有的适合闽台两地民众的体育活 动,积极展开两岸体育交流工作:一是力争为两岸体育竞赛爱好者实现篮球、气排球、羽毛 球等邀请赛的方案能取得成功。二是拟定每年的妈祖朝圣期间,在闽台举办“两岸龙舟赛” ,并能逐渐形成传统。三是继续办好厦门两岸“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以及做大“水 ”文化的交流。四是进一步着手策划“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吸引更多的台湾体育界人士、 马拉松爱好者来闽参赛、观光旅游等。第三要积极组织“妈祖国际运动会”,开展以妈祖文 化品牌名称的国际商业性比赛。通过国际体育经纪机构,吸引国外著名选手参赛,力求与国 际体坛接轨,让“妈祖文化体育圈”赛事走向世界。第四要开展体育爱好者与妈祖信众共同 参与“妈祖文化体育圈”的体育活动。通过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的建设,以体会友,增 强两地各人群的交流,重点发展妈祖文化体育项目,是扩大闽台体育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3.3 共建海西城市滨海体育旅游休闲园区

妈祖文化深厚的底蕴充实了海西的旅游内容,为海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其中蕴涵的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是考察旅游和修学旅游的特殊载体。在未 来旅游发展中,那种标准型、统一化的开发模式制造的产品,将可能被看成是没有创造力和 吸引力的产品。相反,那些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独创性的滨海旅游地区将在竞争中取得主 动权。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越是个性的东西越有生命力。海西的优势就是1 000多 年 前由民间信仰形成的妈祖文化,世界上只有一个妈祖,是海西的一大品牌。每年都吸引众多 的妈祖信徒与旅游者慕名而来。近年来专程到海西湄州岛妈祖祖庙祭拜的信徒已达百万。而 正是有这么多的妈祖信徒,是推动海西滨海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充裕稳定的客源市 场。目前,海西城市滨海体育游乐业总体上规模小,档次低,功能不全,不能满足滨海体育 游乐者的需要。因此,应积极吸引台胞对海西滨海体育产业的合作与投资,借助台湾先进设 施与管理经验,实现闽台滨海体育产业的优势互补。同时还要以海西的“海、山、林、妈祖 风情”区域一体化为动力,走区域联合和合作的体育旅游发展道路。加强城市之间区域内各 景区、各体育旅游企业的合作发展综合性体育休闲旅游。莆田泉州可以开发以妈祖朝圣和南 少林武术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武术健身游,由单一的朝圣旅游向多样化的体验式旅游方式转变 ,增加游客多方面的体育旅游的经历。

3.4 共建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合作研究课题互动模式

合作研究课题是指闽台两地的体育科学研究人员,互相吸纳联合研究闽台“妈祖文化体 育圈”攻关课题的研究。如妈祖文化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妈祖文化体育开发应用研究工 程、妈祖文化体育可持续研究与发展工程的研究。应加强妈祖文化体育圈的构建研究、妈祖 文化体育赛事研究、妈祖文化体育产业研究、妈祖文化体育圈民俗研究、妈祖文化体育旅游 研究、闽台体育交流研究以及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构建与闽台经济建设的互动研究等。 要充分运用妈祖文化品牌优势和吸引力,广泛邀请台湾体育人士。建议拟定一个合作方案, 如专项人才流动、重点课题攻关、仪器设备共享等等,相互引进人才,共同参与开展妈祖文 化与体育文化学术交流研究等活动。

4 结束语

海西发展中的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的建设与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 发挥依托妈祖文化品牌优势,以滨海为主题拓展体育产业,带动滨海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以 实现闽台“妈祖文化体育圈”功能的转型。我们相信,有妈祖这块金字招牌和独特的海洋优 势,通过借助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在传播妈祖体育文化精神过程中,必将极大地加快闽台“ 妈祖文化体育圈”的建设与发展的进程,在海峡两岸体育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促 进作用,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俞黎媛. 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核和闽台经济区建设[J].莆田学院学报,2007 ,14(1):94-96.

{2] 李露露,妈祖神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08.

[3]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N].福建日报,2007-02-16.

第6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桂台;教育;交流合作

2008年以来,桂台两岸的教育交流,无论是在高校缔结联盟,还是在签署交流协议、教育专家人士互访、互相承认学历、学生就读学位等方面均不断扩充,教育交流初见成效。然而,合作成效尚未显著,随着台商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盟之间的经济发展,桂台教育交流合作日趋重要。

一、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保持和发展桂台教育界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对桂台教育的共同发展、对桂台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对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桂台教育交流合作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桂台经贸合作,鼓励了两岸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合作,引进、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同时,培养了桂台商务与投资方向人才,奠定了桂台经贸人才基础,推动桂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桂台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的重要媒介,也是孕育两岸软实力的土壤。桂台青年学子的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刺激学生对两岸文化议题的思索,进一步增强年轻一代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有助于两岸形成共同的文化追求,培养更多桂台复合型人才。

第四,桂台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了两岸青少年交流学习平台、教师交流平台、校际交流平台、优质办学平台,有利于提高两岸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两岸校际联系,共享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广西与台湾的教育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对推动广西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两岸教育交流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现状

2008至2012年,桂台教育界共签订了30多份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与台湾省花莲县教育处、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台北市文化教育交流协会、台湾海峡两岸人民服务协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教育交流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交流形式也从最初的考察交流、教师培训逐步拓展到专家讲学、学生夏令营、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考察交流、教师长期研修、学生交换、学术研讨等多元化交流模式,各种交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近年来,桂台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呈现多样化、制度化、常态化、长期化、特色化趋势。

1.以“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为平台,推动区域间教育交流制度化。2012年,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上,台湾的18位专家学者和广西的教师教育专家学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优秀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专业研究共同体,促进桂台两地教师教育和文化往来。这为两岸教育交流更好地构建了平台,加强了桂台教育界交流与互访。广西教师培训中心与台湾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签订了《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合作意向书》,携手举办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该项活动单年在台湾主办,双年在广西主办。近两年来,桂台教师间的交流互访日趋频繁,如广西大学从2011年至今,已派出教师团组16批43人次出访台湾高校。

2.以校际交流为依托,推动桂台教育对口合作常态化。目前,广西有12所高校与台湾大学等9所台湾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如广西大学与台湾大学等9所台湾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广西师范大学与台南大学、东华大学等8所台湾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广西外国语学院与台湾5所著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台湾某科技大学与广西6所院校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合作以教师互访和学生互派为重点,加强校际间的教育研究、学生互访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桂台校际交流常态化。广西今年9月选派了77名广西大学生赴台湾某科技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培训。这是近年来广西教育交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涵盖了商业设计、空间设计、应用外语、国际企业管理、观光、资讯管理、动漫设计和游戏产品设计8个专业。

3.以桂台教育交流合作幼教、职教师资培训为轨道,实现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规范化。2009年,广西成为首个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我区教育部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引进优质的职教资源,加强交流合作,构建能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职教体系。在“两岸产业高峰会议——2010年桂台经贸论坛”上,广西教师培训中心与台北市文化教育交流发展协会签订了基础教育交流合作意向书、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和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同年,桂台教育交流合作幼教、职教师资培训项目在南宁开班,这有利于桂台教育资源共享、师资队伍的管理建设和全面提升两地教育品质,对推动桂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

4.以学生文化活动为基础,推动桂台青少年友好交流与合作多样化。两岸青少年同根同源,血脉相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希望。近年来,桂台多次精心组织具有广西和台湾文化特色的桂台青少年系列交流活动。以广西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两校自2007年起,每年组织两校学生共同到桂台两地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先后到广西的宁明、扶绥、恭城、平果、武鸣、富川等县和台湾的台北、南投、新北市等地,开展了“青春有约,花山牵手阿里山——广西大学、台湾大学骆越文化之旅”“嘹歌传情意,服务促共赢”“情留两岸中小学”“浓浓两岸情,携手传播爱”等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台北启聪学校和台湾金山青年活动中心的听力障碍儿童服务,同时还举行以切磋球技、共叙手足情谊为主题的“‘动向杯’桂台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通过活动和比赛,促进了桂台青少年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向心力。

5.以一体化建设模式为载体,推动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特色化。2013年,广西外国语学院成为广西首个桂台合作研究所、桂台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基地。该“一所一基地”的建立,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桂台合作方向特色专业为依托,发挥产学研上的优势,营造台商获利、广西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广西外国语学院桂台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基地汇聚了多名台湾著名专家为骨干成员的研究团队。2012年底,广西外国语学院破格成功申报桂台合作方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填补了桂台合作方向的本科专业建设空白。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桂台合作与投资方向)特色班,成为广西培养桂台商务与投资合作人才的先试点。这是广西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新型模式,有利于推动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特色化,同时也开辟了广西民办大学与台湾合作的重要途径。一组数据可以形象地展示桂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共组织赴台考察19批次,赴台培训15批次,参加学术研讨活动1次,举办两岸(桂台)教育交流恳谈会3次,赴台人数多达678人;邀请台湾专家来广西举办培训班讲学6批次,举办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1次,举办学术研讨会1次,总来访人数175人。

三、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现存的问题

1.两岸学生交流数量呈现失衡状态,桂台教育交流也如此。目前,台生赴陆就学人数有7~8千名,而陆生赴台仅有3~4千名。目前,台湾赴陆就读学生人数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赴台和赴陆就读高校人数逐渐拉大差距。

2.桂台教育交流仍存在诸多限制政策。台湾招收陆生有政策和名额限制,大陆对申请赴台求学的学生也有限制。

3.广西学子尚未实现开放“交换生”。自2008年10月正式开放大陆“交换生”以来,随着两岸高校合作交流的扩大,大陆“交换生”赴台人数一直在增长,而广西学子仍未实现赴台深造的梦想。

4.桂台学生对于就学咨讯管道认识不足。目前两岸尚未同意相互招生宣传,导致两岸学生就学资讯管道缺乏,影响两岸学生就学选择和学习成效。

四、桂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对策

1.双方应审时度势,签署“桂台教育交流合作协议”。虽然目前桂台高校的合作意向增大,但交流合作成效仍需进一步落实。研商签署“桂台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可让双方高校在协议内容架构内,推动包括双聊学制、合作办学、学生权益保障等相关重要议题,并获得两岸教育主管机关的核准。

第7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西部经营

一、历代封建王朝对西部的政治经营

一切社会活动均基于经济结构而产生。受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由中原农耕社会经济形态的稳定与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的不稳定而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性,使得边疆与内地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必然存在。自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中华大地大体形成了中原王朝农业文明与周边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的对峙格局。如何应对游牧文明的冲击,屏护中原农耕文明和发展大一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必须面对的问题。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祖龙出兵“斥逐匈奴”,在收复地区置郡县,强化了中央王朝对西部地区的直接控制。西汉时期,武帝在西北地区或设郡县。或“因其故俗,为属国”…;在西南实行“各以地比”的治理方略,依托北部的巴蜀人对西南中、南部进行治理和开发。

由于西北民族众多,情况复杂多变,曹魏前期的统治者奉行羁縻政策,对其实行怀柔政策,收效甚显,“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致,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都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室故事”。在西南.诸葛亮实行“西和诸戎,南扶夷越”策略,在南中(今云、贵两省,四川西南部分地区,广西百色地区部分县)“皆即其渠帅而用之”,即在维护蜀汉控制的前提下,起用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达到了较好的统治效果。隋唐对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县制度,以少数民族部落区域为州县范围.由少数民族首领充当都督和刺史,“授其豪帅为牧宰”…,这既保持了边疆民族的原有部落,又使其从组织系统和隶属关系上成为唐帝国版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统治者均通过对突厥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封官赐爵,册命汗国王或可汗,确立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维护了帝国版图的大一统。

两宋时期,出于对抗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需要,宋统治者对吐着因其俗“故以佛事怀柔之”,又以“中国法教驭之”.讲求儒艺。施以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定立律令,易著风习俗;赐姓名氏,使蕃汉融合。通过这些手段,宋王朝既从政治上联络了与吐蕃的关系,又使得西北吐蕃王朝对宋朝有一种文化心理上的认同,而共同的文化心理及价值观成为其政治上依附宋朝的文化心理素质,也是一种向心力。

元朝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或地方大族,任命其为政府官员。保留其原有的政治权力,通过他们来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统治。

明朝对西部的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在西部少数民族居住区设立土府、土州、土县和卫所,授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等官职,承认其辖区并保留他们的土兵。土司的职责是各率属部“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

清朝在西部边疆地区以“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为统治方针。蒙古地区,实行满蒙联姻的政治策略,划分蒙旗,设立扎萨克。在,派遣驻藏大臣,树立达赖喇嘛的权威,实行政教合一得噶厦制度。在西南,改土归流.使中央政权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

总言之,中国历代王朝对西部的政治经营,主要体现了“恩威并施”的羁縻政策和“因俗而治”的思想。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宽和的民族政策,淡化民族偏见是各政权稳定西部边疆局势的重要前提。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西部的政治,经营,并未拘泥于“华夷之辨”的思维模式。“因俗”而羁縻治之,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这有利于边疆与内地和平相处,稳定了社会秩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当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西部的经济经营

1 移民实边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统治.都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经济开发方针。“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为中周虎落”。移内地民众充实发展边疆成为自秦以来各封建王朝开发边疆的重要措施。

封建社会的移民实边是具有直接军事意图的。历代封建王朝在西部特别是西北边疆屯扎重兵,军粮供应成为一大难题,移民生产粮食是军粮的一大来源。另外,移民的到来,首先为西部边疆地区增加了劳动力。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手工劳动占主体的生产力结构中,劳动者的数量直接决定了产出。西部边疆地广人稀,内地移民的到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其次,移民带去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为西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移民虽然大部分是贫困农民,但其中不乏有一定资金者和相当文化修养者,这不仅为西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而且促进了汉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移民具有强制性,不可避免地对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乃至身心伤痛。《潜夫论・实边》有言:“民之于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

2 屯田开发

历代封建王朝为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边疆驻都驻有重兵。移民实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驻军军粮问题.但其还远不足以解决军需之用。为筹军粮,历代封建王朝在西部地区实行屯田。西汉屯田“自朔方以西至今居”一线而向西推进发展,包括河西走廊、西域和河湟地区。三国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即于建宁郡进行屯垦。隋朝在今长城以北和河西走廊等沿边地区,唐朝在东起辽宁西至今新疆、青海沿边地区都实行过屯田。明朝在西北进行过大规模的军屯。清朝在西北地区先后实行了兵屯、民屯、旗屯、遣屯、回屯五种不同类别的屯田形式。屯田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经营西部地区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

西北由于为游牧民族聚居区,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很大,故为历代封建王朝驻兵重地,历代封建王朝的西部屯田也较多地集中于西北地区。屯田的发展:(1)为边疆驻军提供了军粮,省却了长途转运之繁重。减轻了内地人民的负担,节省了国家开支。(2)具有军事性质的屯田.屯田卒兵亦农,和时为农,战时为兵,在保障生产地同时.巩固了国家的边防,为内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3)屯田需要兴修水利,修整道路,繁殖耕牛,制造工具,这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生活结构,使西部地区的游牧、狩猎型经济逐步向农业经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更缩小了边疆落后地区与中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4)来自内地的大量屯田卒和移民加入西部边疆建设行列,改善了西部边疆地区的民族结构,加强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屯田政策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屯田卒和屯民身份地位低下.人 身自由受到严重束缚,并且承受着巨大的剥削。生产积极性不够,厌作、逃离、破坏生产工具之事时有发生。屯田虽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当时的农业成产尚处于粗放型经营模式,广种薄收.对森林、草地资源破坏严重,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寒冷,雨水稀少,植被的恢复力非常微弱,屯田这种低下的掠夺式的资源利用方式,对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破坏。特别是当社会动乱时,劳动者大量逃亡或死伤,无数耕地被遗弃后成为不毛之地,这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可以说,黄河流域水体含沙量的增加。黄土高原的资源和环境恶化等,历代封建王朝屯田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的劳动者和统治者限于自身知识结构,并不能重视这一问题,但我们今天应当充分认识到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三、历代封建王朝对西部的交通与文教经营

1 西部交通经营

秦汉两朝出于对战争的考虑和其他因素,对交通均比较重视。自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朝开始修建以国都咸阳为中心通向边疆的驰道。汉朝在秦驰道的基础上,将秦时由巴郡至西南的五尺道予以扩建.凿山通道千余里,使“南夷始置邮亭”。这对于密切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显著。汉武帝时,张塞两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和融合。为了保障军队的联络通讯,元朝在成吉思汗时建立了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驿道。元朝建立后,在西部地区广置驿站,“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使西部形成了发达而完善的驿传系统。清代朝自北京皇华驿站起始.有通往蒙古、新疆、、西南的驿站和西部边疆的驿传网络,四通八达。

历代封建王朝的西部交通建设,保障了军事信息的畅通,利于统治者及时对边疆形势作出反应,对稳定政局、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有着积极作用。另外,交通的发展,不仅仅利于递送军事物资与情报,还利于商民往来与货物流通,进而促进了边疆各民族的融合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 文化教育

西部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的和文化,历代封建王朝一般都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信仰也往往不予干涉,以维护其统治。

西汉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通过商贸、使臣往来,促进了中厚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汉以后各朝代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兴建学校。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割据政权重视文教,敦崇儒学,采取各种方式振兴文教事业。如前凉设崇文祭酒,征九郡胄子,立学校,行乡射之礼,表彰忠、孝、节、义。宽松的教育和学术氛围,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如河西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时之传统文化,还融合了这一地区氐、羌、鲜卑等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人所称誉。文化的融合,不仅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而且有利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不断形成和完善。

隋唐时期边疆民族多将子弟送往中原学校学习。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敕吐蕃王及可汗子孙,欲习学经业,宣附国子学读书”。唐国子学向周边名族开放,地方郡学也招边疆子弟入学。这一时期,在强大国力的支持下,丝绸之路更加繁荣,商贸来往、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隋唐统治阶级对域外文明采取开放态度,兼收并蓄,使中华文明成为当时世界最为强盛、辉煌的文明。至明清时期,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统治者却逐渐实行“闭关”政策,中外文明交流趋缓,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

第8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例子有:

我国的丝绸经丝绸之路运往西方;中原的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入西域;唐玄奘经丝绸之路去天竺取经,促进了双方的交流;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传入中原,促进了中西经济交流;西域的葡萄、石榴等植物传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马可波罗经丝绸之路来到元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学习效果;影响

一、研究现状

1.从社会角度看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使我们意识到各国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间的交流的障碍以及多种文化共存等问题。在现代信息时代,我们以各种方式进行中国际间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文化,就可能产生交流障碍,影响交流效果。我们学习英语也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文化方面的教学。

2.从目前的课程标准看研究现状

根据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看,大学英语是本科生一门必修的基础课。从整体看,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有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策略的介绍等,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大技能,以便于在将来能够更好地用英语交流。很显然,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提及文化教学。胡文忠说:“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和翻译工作者在使用英语中犯的错误不在语音和语法上,而是表述得不恰当。”这就要归因于他们的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输入不够。

因此,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文化知识的输入,这对学生学好英语是很有帮助的。

二、研究意义

在英语学习中输入文化教学是必须的。然而,怎样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是一个主要问题。因此,通过对一个班28名的学生的测试、采访、再测试和评价中,证明了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是必要的,并且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授学生文化知识,不但可以让他们对中西方文化有深刻、全面的 了解,促进交流效果;还可以对以后的教材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材料。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文化的定义及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很久以前就谈论过的话题,因此它的定义也就多不胜举。简单说,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具体地讲,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从广义上讲,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俗,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从社会方面来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落后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从人文方面来看,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2.文化的特点

虽然文化的内涵很广,定义很多,但是人们还是通过研究总结出了它的突出特点:

第一,文化是可以学习的。

第二,文化是可以传递的。

第三,文化可由符号来表示。

第四,文化会随着时间变化。

第五,文化具有综合性。

第六,文化是能够适应的。

基于文化的这些特点,只要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就能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原因如下:第一,文化和交流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也能产生很好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第二,了解了对方文化,就会产生一种“换位”意识,排除对其他文化的干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正确地认识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消除自我与环境相分离的状态。

四、研究过程及结果

1.在研究前,对一个班的28名学生进行一次测试。在测试题中,有20道题,都是关于中西方文化的。10道是西方文化题,剩余10道是中国文化题。答题时间是半个小时。在这次测试中,从学生成绩来看,中国文化题的得分率明显高于西方文化,这就不难看出,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欠缺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大学英语课中进行西方文化的出入必不可少。

2.在进行文化输入时,就如何教授文化知识以访谈的形式对这个班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有19人认为,在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应兼顾相关的中国文化,并且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中西方差异。其他同学则认为,他们对本国文化现象已经足够了解,不需要再讲授此方面内容,只进行西方文化教学。而后,少数服从多数,中西方文化同时讲授。

3.一学期以后,进行了第二次测试,对于学过的文化知识进行测试。同样是一份20道题的测试卷,同学们的成绩远远高于上次测试成绩,并且在后面的口语练习中,也会把相关文化考虑进去,促进了彼此的交流。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要求我们投入精力去做并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做好。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