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公益活动推广精选(九篇)

公益活动推广

第1篇: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韩台长:2008年媒介推广会,我们提出“传播力制胜”。什么是传播力?按照我们的理解,是媒体与观众、客户“沟通”和“共享”的能力。“沟通”的是理念,“共享”的是价值。在经过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把推介会主题确定为“情义互通,价值共享”。“情义”是我们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唯有情义,会让人们之间沟通无极限。我们选择的“价值”,是“公益”,这既是我们“情义”品牌的拓展,又是当今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共为,是可以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价值”。

“公益总动员”是山东电视台2008年倾力推出的大型公益系列活动。该活动以“人文守望,情义传播”为宗旨,分为“公益风尚”和“公益行动”两部分。其中――

“公益风尚”是以引领社会风尚为目的,整合社会资源,征集公益广告作品,以“关注生命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从人的自身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几大方面,生动鲜活地传达公益理念。2008年全年,将有百余部优秀的电视公益宣传片入围,山东卫视以每天32次、全年超过一万一千次的大密度播出量,播出这些优秀作品。

“公益行动”是指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慈善总会等机构,每月推出一个公益主题,选择全国主要城市发起规模大、影响大、参与广的大型系列性公益活动,从最大范围内将公益进行到底。

作为一个大策划、大行动,“公益总动员”仅仅有理论架构还不够,还必须有行动架构的支持,才能让我们的文化理念付诸行动,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做的,是提高我们的整合执行力。这一整合,既有内部的整合,也有外部的整合。

从内部整合来说,我们把“公益总动员”作为一个统揽全局的大战略,一个提升“情义”品牌的大策划,一个整合全台资源的大行动,来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作为一个全局战略,它由台领导直抓直管;作为一个品牌策划,它由总编室、广告部策划实施;作为一个整合行动,全台各部门提供支持。

我们整合全台节目资源,打造“公益总动员”活动,将做足几个“全”字:一是全年贯通,一年365天,每天都贯穿公益广告和公益内容;二是全屏展示,一天24小时,穿插安排公益广告和公益内容时段;三是全力以赴,无论是资金、时间,还是人力投入,都给予充分的保证。

这是我们内部整合执行力的做法。

记者:看来,对“公益总动员”,山东电视台倾注了很大的力量,刚才您提到还有外部整合,能不能详细谈一谈?

韩台长:好的。发起“公益总动员”,除了借助我们自身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执行力外,山东电视台还将汇集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外部执行力,引领公益的潮流。具体而言,我们将做足五个“总动员”:

一是“公益总动员”。公益事业,是一项大众化的事业,人人皆可参与,人人都能受益。在国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尤其为中央文明委、国家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所倡导和鼓励。山东电视台将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山东省慈善总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机构,将公益事业做大、做强。现在,我们已与山东省慈善总会达成合作,2008年,共同推出一项惠及千万普通家庭的大型公益行动――情暖万家,全年拨付1.12亿善款,帮助32万个特困家庭。

二是“创意总动员”。公益是事业,电视是艺术。山东电视台将本着“创意至上”的原则,联合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有创造力的制作机构,以代表当今中国创意潮流与最高水平的公益广告,传达公益理念,领航社会风尚。此前,“公益总动员”举行了北京、上海推广会,期间,两地广告、制作公司表示出积极的参与热情:有的公司带着以前创作的片子来到现场;有的公司提出全年合作的设想;有的公司邀请我们的策划人员去参观他们的制作基地以增强合作信心;有的公司为公益广告的运作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有些公司没有参加会议,也致电要求建立合作关系……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三是“媒体总动员”。公益事业,作为阳光事业,总能触动全国各大媒体最敏感的神经。目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公益时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文汇报、新闻晨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午报、上海青年报、新闻晚报等我国有影响力的各大报刊,已纷纷加入对山东电视台“公益总动员”报道的行列;《广告主》、《中国广告》、《现代广告》、《广告人》等权威杂志,已经加盟为活动的支持媒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专门设立“公益总动员”专区,全程关注、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另有五十多家网站纷纷转载、链接,山东卫视“公益总动员”的宣传报道已经铺天盖地,传遍大江南北。

四是“明星总动员”。作为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号召力的公众人物,明星、名流们的公益之举,更会以时尚引领风尚,转移社会风气,助益世道人心。现在,山东卫视已经跟演艺界、文化界、企业界、体育界广泛接触,很多社会名流对这次活动普遍看好。我们将有选择性地邀请艺德高、口碑好的一线明星、行业先锋代言这一活动,放大时尚和风尚的双重看点。现在,王乐义、林秀贞、田世国、牧琳爱等感动中国的情义人物,已对活动鼎力襄助;黄宏、姜昆、郭达、李金斗、夏雨、梅婷、宁静、伊能静、张峻宁等当红笑星、影星也倾情加盟,对活动进行公益代言。

五是“企业总动员”。我们将选择有推动力的企业品牌,共襄公益盛举。现在,我们的策划推广部门已经与格力、蒙牛等一些大的企业品牌接洽、探讨合作事宜,并在11月15日举行的中国首届广告主年会上与许多跨国公司进行了沟通,他们对这一活动普遍看好,合作前景非常乐观。

围绕一个“总”字做文章,这就是我们整合外部执行力的具体做法。

记者:那么,对“公益总动员”,山东电视台是作为年度性的阶段策划,还是长期的规划?

韩台长:我们是以一年为单位,做为长期的战略规划来做。比如在2008年,我们的线上公益广告会按季播出,每季一个播出主题,为鼓励好创意,我们与新浪网联合开展网络评选,以单条10万元的高额奖金,对好的公益广告进行奖励;我们的公益行动会每月一个主题,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轮番进行,让公益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第2篇: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关键词:公益文化活动招商 背景 关键环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整体推进中,东莞市根据实际突出重点,从2004年开始,对公益文化活动进行了实行项目招商的全面改革。五年来,整个招商活动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全市一共推出了487个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成交396个,成交金额共计3.1亿余元,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新莞人共计8500万人次参与活动,成功走出了一条文化贴近市场、市场反推文化升级的双赢之路,使全市文化活动呈现出了数量多、规模大、参与广的特点和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繁荣景象,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一、项目策划背景

(一)公益文化活动的传统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营性的文化活动一直都由社会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则基本掌握在政府手中,由各级文化部门承办。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政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办文化上面,而本身在规划、调控、监管文化方面的职能没有很好得到体现,陷入了了“既越位办文化,有缺位管文化”的窘境。一方面是没钱办。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市民对文化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既要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满足广大市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又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满足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单靠政府投入来开展文化活动,往往是投入不足。而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文化提出的要求又是前所未有的,单靠政府的力量已是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办不好。文化活动资金的内部分配不合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另一个办不好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由文化单位的几个策划人员策划的活动风格单调。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是多样化的,是喜新厌旧的,这些是文化艺术和文化需求自身的规律。过去政府办文化,让人觉得文化部门搞活动,总是“跳来跳去那几个舞,唱来唱去那几首歌,看来看去那几个人”,这样的局面,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二)进行公益文化活动的模式转换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方面,文化部门开展活动,要向政府要钱;另一方面,社会上也不断搞文化活动,很多企业都在搞大量的演唱会。他们的活动,由于缺乏政府的介入,运作成本高;缺乏专业的策划,水平往往是不伦不类。企业对投资文化、利用文化的平台去锻造自己的形象,推介自己的服务,促进产品的销售,已经有了这样一种意识。整合社会力量来开展文化活动既可以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文化活动因缺乏策划而投入大水平不高的问题。东莞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公益文化活动的模式转换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二、公益文化活动成功招商的关键环节

东莞市公益文化活动招商组委会围绕“社会投入、社会策划、社会承办”的要求,遵循市场化运作、个性化策划、规范化组织、整体化推进、多元化着手、品牌化打造的原则,将全市的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整合起来,形成文化活动项目“超市”,通过举办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会,让企业通过冠名、承办、策划、投资等形式参与文化活动项目的开发利用,从而成功打造出“企业走进文化,文化融入市场,经济和文化联姻”的平台。笔者分析,东莞成功招商的秘诀,主要在于主办方在具体操作过程工作中,重点把握好了以下六大关键环节:

第一,形成共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政府来包办公众性文化活动的弊端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公益文化活动对塑造企业形象、推介企业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同时,知识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区域化、城市化、融合化、多元化、民主化、法制化已成当今经济社会的时代潮流和特点,顺应和把握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促进经济和文化“双赢”,已成为东莞社会各界的共识和明智选择。因此,主办方认为,在东莞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公益文化活动模式转换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思想认识的统一,激发了大家创新文化活动运作机制的动力,也确保了东莞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制造卖点。在整个招商活动中,主办方始终立足社会需求,着眼投资企业要求,把企业投资文化活动项目对企业推介产品、对树立企业形象有什么好处,企业通过投资文化活动项目会得到什么回报作为一个重要卖点,并设立了项目准入制,对没有卖点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力图所有活动项目都具有经营价值,吸引企业投资。由于卖点找得准,许多企业意识到公益文化活动项目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对推介的项目精心挑选,并积极参与策划和运作,有的企业还主动找项目、谈合作,出现了几个企业争办一个项目的场面。

第三,精心策划。为了使整个活动顺利开展,主办方对招商活动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整个招商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行方案招标。先对各地上报的项目进行筛选,对挑选出来的各类公益性文化项目,分别在市内外召开文化中介公司参加策划方案招标会,组织中介公司在广纳企业意见,摸清各单位、各镇(街)举办文化活动项目意向的基础上,对每个项目进行创意方案、卖点方案、运作方案和资金预算方案策划,邀请投资商代表和有关专家评出优秀方案进行奖励。第二步进行活动招商。将征集到的有卖点、有创意的优秀方案,抓住三方座谈这个环节,组织策划公司与投资企业进行供需方直接见面,通过推介、了解和洽谈,确定资金预算方案和投资意向,待资金落实后,才决定由中介公司去具体承办,并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跟踪服务和协调监督。为确保每个项目得以落实,主办方每年举行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签约仪式。签约内容包括双方职责、资金投入方式、企业回报、法律保障等。通过签约,明确双方职责,完善运作规则,特别是在协议中向企业承诺回报,使合作双方“吃上定心丸”。

第四,依托中介。文化中介是活跃文化市场、加速文化要素流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转变政府职能,把舞台、空间、市场让给社会,文化中介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以来,东莞重大的公益文化活动项目都由文化中介和行业协会承办,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邓小平之歌》――东莞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东莞市纪念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东莞消费文化节”、“东莞啤酒节”、每年的东莞市春节联欢晚会以及每周六举办的以高雅艺术和知识普及为特色的“文化周末”和每周六举办的时尚现代的“都市彩虹”等品牌性文化活动。在活动策划和承办过程中,东莞市中介公司的力量也不断充实壮大,涌现出了东湖文化传播公司、时代印象文化传播公司等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信誉的文化中介。

第五,着力推介。过去举办文化活动,经费主要是找政府要,而现在搞文化活动招商,经费只能找市场,所以,推介非常重要,是整个招商活动的关键。为此,东莞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各镇街都成立了相应的项目洽谈小组,按照坚持服务为本、诚信至上、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项目推介,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落实合作单位。同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在推介中的巨大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力求效益最大化。通过多方推介,公益文化活动项目的招商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反响,企业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第六,严密主导。文化活动项目招商,是东莞文化活动模式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探索和创新。为确保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东莞成立了招商组委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组委会主任,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具体负责活动的实施和资金的统筹,办公室下设项目综合组、项目宣传组、项目技术组、财务审计组和项目评审组。同时,制定印发《东莞市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方案》,对招商活动的定位、项目范围内容、工作步骤、机构设置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外,制定了《东莞市公益文化活动招商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对整个招商工作的规范和监管。文化部门还主动协调交警、市政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确保了公益文化项目招商活动的有序运作。

三、公益文化活动招商的有效性

东莞招商活动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文化部、广东省委省政府,东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肯定,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等周边城市派员来学习观摩后,对东莞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的活动理念和一整套运作方式给予高度赞扬,认为东莞市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工作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可操作性强、效果好,值得学习和推广。其有效性具体体现如下:

(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东莞通过实施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搭建起了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平台,使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这些项目的开发利用,让企业走进文化,让文化融入市场,让经济和文化联姻,真正做到社会投入、社会策划、社会承办,不仅推进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提升了政府文化调控能力,也推进了文化与经济相融合,提升了文化对企业服务、产品、形象的推介能力,不仅推进了文化与人民群众需求相贴近,提升了文化活动策划适应受众要求的反映能力,也进一步推进了市内外文化资源在东莞相聚集,提升了东莞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文化活动水平。

(二)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五年实践,东莞公益文化活动招商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招商项目、签约金额和效益基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004年推出83个项目,成交73 个,成交金额4360万元,群众参与人次1000万;2005年,推出90个项目,成交78个,成交金额6200万元,群众参与人次1500万;2006年,推出100个项目,成交89个,成交金额7200万元,群众参与人次1800万;2007年,推出104个项目,成交80个,成交金额 7500万元,群众参与人次2200万;2008年,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和成本压力急剧扩大影响企业投资的严峻形势下,招商工作还是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推出110个项目,成交76项,总签约资金为6830万元,群众参与人次高达2000万。

(三)解决了东莞文化建设五大突出矛盾

公益文化活动招商的成功实施,主要解决了东莞市民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和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管”“办”不分,动机和结果不一致的矛盾;企业有钱办文化又无办文化的平台的矛盾;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和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增大的矛盾以及文艺团队活动任务重和活动经费不足的矛盾。

第3篇: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笔者在下文中将从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问题着手,探讨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农业技术服务的质量,让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能够为民众造福。

关键词:

新形势;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探讨

人本位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有机构成部分,伴随该观念的出现,公共服务的深入推广就显得有凭有据了。从中国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战略部署层面来说,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大部分与项目的关联度较高,是中国当前社会经济进步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所以,该项技术服务在服务途径以及服务模式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

1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的缺乏系统性

在农业技术推广层面的不到位,大多数时候是因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而使各部门间无法形成合力而导致的;此外,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对上级农业机构编排的任务不理会、会议召开不到位等情况频频出现。更加让人觉得费解的是:一部分乡镇形成了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上心、不出力的情况。[1]

1.2推广部分智能定位不全面

因为并未合理区别供应性推广以及运营类推广,进而出现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定位不全面的问题。一部分农技人员在从事公益类推广活动的阶段,并未放下有着增收功能的生产资料的运营工作。公益性技术服务与运营型技术服务并未合理区别。所以,无法化解二者间的冲突,致使重利轻公益的情况出现。

1.3项目形式倾向严重

在目前的态势下,农业技术公益性推广大部分都使用由上至下、资金与行政相联合的模式实现运转,对基层农户接纳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始终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农户生产与生活的多样性的需要,政府采购单调、一成不变,极为看重优势产业发展的推广活动,对基层农户的需要视而不见。如此,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准则相悖,并且农户是公益性推广中的主要活动群体,其选择决策并未获得对应的关注,这对农户是一种打击。[2]

1.4推广资金得不到保障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的财政机构每个年度均对农技推广服务进行投资,然而由上至下的拨付形式,各个乡镇获得的资金不算太多。所以,农技推广人员薪酬情况不理想,推广环境无法保障,进而致使农村推广团队内部不稳定,而且在后备专才的培育方面也捉襟见肘。一部分区域,因为投资不力,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滞后,让公益性农技推广活动流于形式。

2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当前大多数乡镇的农技与水产、科技与水利等机构间独自行使职权的现状,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其可以让各机构内的成员协同合作;[3]此外,为了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最大程度地应用农业资源,就需要对政府调控的机构实施整合,让资源经费合理运作,逐渐构建可以推动当代农业进步的基层农业管理系统。而且,应构建农户、乡镇机关以及主管机构共同考评的考核鼓励制度,通过对各机构全方位的考评,在未来职称晋级或聘用阶段进行考量。通过该类评价鼓励,可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2.2加大对公益的资金投入

针对全国各区域的改革试点的考察情况,财政机构应全额拨付公益资金,而让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明朗化是化解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困境的有效渠道。此外,应根据我国有关的法律需求,适度提升农技人员的工资。而且,应保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办公地点和各时段必须的经费等能够贯彻落实,对经费的审核应进行把关,确保资金可以在农技推广中使用。[4]最终,全方位地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分门别类并定时举办体系化的培训,保证农技人员的专项能力能够与时俱进。

2.3提高基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技成果是不是可以被普遍推广,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农户是不是兼备对应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我国的农技推广的视角来说,提升农户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技能通常需要注意:(1)利用技术示范地区、示范村、示范户等多元化模式实施推广,让推广的主导商品以及技术能够深入人心,达成科技对示范户农民干部的体系化培训。(2)以点带面,融合各种农业科技研究,获得教学培训力量,构建一部分设施优良、教育水准高的科研培训中心。对上述两点进行整合,可以提升农户的专业文化素质,让公益性农技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能够得到保障。

3结束语

目前,电视、电台过分关注商业性并以大部分普通民众为对象,公益性农技专题节目的播出率直线下降,而且是暂时的、单一的,可变通性不强。而一旦形成农业生产灾难或事故,从现场采制、编辑、配音等再到编排演播,所消耗的时间过长。因此,在引导上无法做到全方位、高效化。而当代农技推广部门要完善农技服务,就需要借助当代交通用具。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经济能力开始飞跃,汽车领域发展迅速,轻巧的乘用车开始被普遍使用,为达成送服务到家的目的提供了解决之道。然而这些都是针对于有条件的乡镇而言,在基层,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通讯滞后、方位偏僻等问题,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作者:郑晓霞 张启东 单位:贵州省正安县农牧局种子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黄玉银,王凯.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绩效、问题及优化路径--基于江苏三个水稻示范县的调查分析[J].江海学刊,2015(3):92-98.

[2]万玉霞,曹永福.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伦理难题及其破题之道——兼评《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伦理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2,33(11):63-64.

第4篇: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不能简单地认为,赞助与捐赠就能体现企业形象,提升自己的品质,现代企业应该把公益活动上升到企业营销与战略规划的高度来考虑。如今,许多企业不断创造公益事件、公益活动来引导、塑造企业或品牌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但这些公益活动达成的手段与方式及其执行的效果,都与企业所期望的目标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是企业没有认识到公益亦需要营销。

2009年年末,在贵州电视台与甘肃广播电视总袂举办的客户联谊会上,贵州中天企业以80万元竞标获得《希望篇》公益广告制播权益。本来,这种公益拍卖活动较为普遍,无奇可言,但这次公益拍卖却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公益拍卖款项全部用于援建两所“贵视中天金鸽希望小学”,使传统的公益拍卖活动产生了实际有效的社会交应,同时也正式拉开了三省公益联播平台――中国首届金鸽奖电视公益广告大赛的序幕,很好地体现出媒体、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得金鸽奖启动有了最好的诠释。80万元相对地产企业与电视媒体的经营额而言可谓是微乎其微的,但这次活动所产生的近期与远期效应是巨大的,也让更多媒体、企业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公益广告并非只停留在媒体,而是可以去纵深营销的。

从战略视角看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规划,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定位、需求而形成的战略,而不是盲目跟风各种捐赠活动和随意创造公益形象概念的策略。同时,公益营销还必须着眼长远而非眼前,保持相对长期和稳定的投入,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首先,企业以回报社会为已任的良好企业思想与理念是基础,公益活动是企业的责任与义务,而非慈善活动,所以,公益行动也需非诚勿扰,否则事必其反。

其次,公益营销应把握住如下四个原则:广泛性、针对性、相关性、互动性。也就是说,公益活动与宣传要广泛引起关注,锁定目标群体,有效置入企业形象与品牌内涵,能够引起多方资源互动、积极参与和关注。

随着时代进步、消费者觉悟提高,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提升,公益营销对企业营销贡献度会越来越强。在一个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消费者主要通过对企业品牌的认可来认同产品,公益营销的基础是公益活动与公益宣传,体现企业文化、内涵与思想,把公益活动与企业的营销相结,通过公益活动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使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偏好。因此,公益营销中的公益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慈善事业,应是经过设计的营销活动,是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与价值认识的统一。

再次,公益营销要构建企业的公益营销系统。尤其是对较为成熟的企业与品牌而言,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公益宣传体系。许多民营企业家常常以个人身份从事一些公益活动。但企业家通过捐赠行为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在媒体上进行公益主题的号召与宣传,其实这只是一种公益行为,而非公益营销,个人身份与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不能等同。另外,一些企业对公益营销的理解,就是拿出一笔钱来做公益活动,用更大一笔钱宣传公益活动,然后就希冀能得到十分丰厚的收益。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事件营销,其目的是通过公益活动和公益事件形成新闻爆发点,然后进行放大,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达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因而企业必须制定公益营销的战略与规划,着眼长远而非眼前。由于公益营销投入的周期比较长,往往短期内并不能产生明显效果,需要一个培养与引导消费者的过程规划。

最后,公益宣传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战略规划与推动,其实就是占领公益主题宣传的主导与领导地位。例如,捐助希望工程是摩托罗拉参与中国公益事业的活动中立项最早、投入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和在公司内部涉及面最广的项目。多年来,摩托罗拉共向希望工程捐款420多万美元,建立了70多所希望小学,其中两所还被评为全国模范小学,使1.3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培训了700多名希望教师,另外还资助了500名希望之星班的学生,此举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潜在消费群体。

从公益营销视角看中国电视金鸽奖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公益传播与营销模式也在经历新的发展模式转化与创新突破。中国电视金鸽奖公益作品评选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旨在全力打造“中国实效公益奖项”,寄希望于媒体搭建公益传播平台,集结多方资源,以媒体宣传拉动、线下活动开展的立体模式,开创新的公益传播整合模式,真正使公益宣传效果、效益最大化。

中国电视金鸽奖与传统的业界奖项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注重实效,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公益广告评选重作品质量与水平,更多是站在技术层面,从作品本身去评定。从而导致许多广告公司或制作公司创制大量“飞机稿”参赛,以获奖提升业界形象为目标,这种方式与做法本身已经脱离了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性与贡献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成为业界、圈内的自娱评选范畴,金鸽奖更多的是希望将作品奉献于大众,让大众作为评委,加强民众的参评作用,其核心在于参与和互动。

其次,传统的公益评选活动重结果,金鸽奖更重过程。过程参与、过程组织、过程推广,在过程中引发持续关注与参与,从而把许多媒体、企业、广告公司、社会团体甚至是个体都不断吸纳入整个体系中来,使得整个公益广告评选在互动参与性、公益线下实效活动推广、企业公益营销活动置入等多方面延展,整个过程将活动不断推向高潮,资源平台将越积越高。

第5篇: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公益广告;APP;道德教育

对于大学的校园而言,它是一个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所以,能够供给大部分学生群体的校园公益广告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广泛。这些外宣的公益广告具备的特征是——净化心灵、息黥补劓、陶冶情操。其次,外宣公益广告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社会的责任心,另外,在高校校园的文化创建和创意品牌上增强了效果。最近几年,高校校园的公益广告在整体的拓展和发挥上缺乏较为完善的体制和体系,从而导致了公益广告的发展较慢,并且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广大的高校生展示,因此这会使校园的公益广告缺乏外宣作用效果。

一、校园公益广告的目的及意义——即“为什么做”

(1)启发性教育

高校校园外宣的公益广告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传播性质和启蒙意义,只有令高校学生在这些方面达成铁板一块的共识,才能对学生们的主导思想进行正能量的疏导和传播,康德(著名的哲学家)认为:道德是每个学生需要遵守的,并且只有自主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使整个高校的文化素质氛围有力提升,高校校园的公益广告从而达到一定的作用效果,而在平台上的展现,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为人处事、道德理解和和谐共处能力的提升,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理念。

(2)公益

高校外宣的公益广告具备较为显著的服务性特征,若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由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来衡量,那么在高校这一学生集体的范围中,需要以学生们整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的高低而决定,因此,校园的主题环境、校园的主体思想、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有意义的大型活动的策划都是高校公益广告所涉及的重点内容。其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同学们崇尚科学,培养美德,了解传统文化,最终提升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生活。

(3)校园文化的载体

最近几年以来,高校校园的外宣公益广告的丰富度逐渐提升,并且高校的学生会和社团的社长对外宣广告的表现形式加大了关注度(特别是文化教育这一方面),校园公益广告逐渐成为学生喜爱,老师赞同的校园风景线,其以风趣多彩的图画视频传递无限教育意义,增强人文建设,高校校园的知识文化被无形的资金产量充沛,把较为传统乏味的教育制度转换为较为新颖的文化进行为高校学生传播传递,从而促进了高校生对知识文化获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在开辟一条新文化道路上对知识文化的不断探究和探索过程,而高校生的主题思维较为活跃,对于高校校园公益广告的外宣,自然而然提升了观众的良好的口碑和自身的知名度,除了公益广告上的醒目的文字令人感受深刻,而图案的呈现和表达方式更加形象和生动,更具有生命力。据有关数据分析,以网络为主题代表性质的新媒体外宣广告在广告的数目和品质等方面已经全范围超过了原本的陈旧媒体的广告份额,却在以公益广告传媒为首要手段的高校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所运用的“双刃剑”,促使高校校园营造和谐的氛围,也创建了高校校园的优质文化特色。而要做好以上几点,第一需要在理念上关注校园传播媒体和外宣公益广告上在文化素质上所表达的主导作用效果。第二,需要用其新型媒体的传播方式来提升校园文化传播的效益和效率,最后,我们应当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趋势,将校园公益广告和新媒体紧密结合,以新媒体为推广平台,以最大的限定来推出高校校园外宣的公益广告这一主要的课题。鉴于目前校园公益广告推广主体的多元化,对于“谁来做”这个问题,我们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手机APP平台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手机以其丰富的功能,及时的信息更新等特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而校园公益广告的推广恰好可以借助此契机,将其推送的信息,组织的活动等通过一个应用平台实现,也就是将有完整体系的校园公益广告制作成一个APP,供学生下载。用此方法,为校园公益广告提供了一个推广和展示的平台,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交融,各取所长,做到将能力最大化,行为简洁化。

2.传统媒体推广

新媒体虽好,却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在校园中的影响,其以美化校园环境,潜移默化提升文化建设等优势,在校园公益广告的推广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传统媒体大都以平面海报的形式出现在校园的各角落,以一种强迫接受的形式存在于学生周围,广告中应有的教育意义,文化推广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层次的文化思想,也是高校校园公益广告中十分必要的一个版块。

3.插件窗口推广

鉴于APP制作的复杂性和推广起来的难易程度,一些制作简易推广便利的软件插件成了部分高校推广公益广告的首选,将插件发放到一些较有名气的APP中,定时发送,不仅方便快捷,且能最大程度达到所需效果。二十一世纪以来,媒体的发展较为迅速,从而改善了人们对文化知识的获取方式方法,如今,平板电脑的发明、智能手机的普遍,人们在世界各个地域都能够汲取文化和信息,因此,网络的普遍对高校校园公益广告增添了较深较广的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平台,但是,高校的外宣公益广告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开发,也就是将其中的意义和内涵全部表现出来,在校园文化的公益广告的创意上,时时刻刻想到公益广告怎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又怎样做好公益广告的外宣活动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传媒,若这些疑问解决,公益广告在高校中所表达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这便是我们所探讨的——“怎么做”

二、校园公益广告需要有正确的创意理念

校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特殊传播形式的存在,其受众群体是各高校的大学生与教师,所以需要求新,求变,做到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这样才能让公益广告变得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被大家所接受。因此,创造性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是高校校园公益广告必要的前提条件。校园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特殊场所,校园公益广告必须符合当下校园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定位必须积极向上,为高校大学生营造良好氛围。为创建高校学生的主题思想文化中引申正能量,并且促进了高校中学生们的和谐的氛围。

三、校园公益广告需要包含适宜的情感传递

对于校园公益广告的推广,极大一部分是基于网络平台,这使得其具有鲜明的网络化信息的传播特性。将适当的情绪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公益广告作品能更加黏合民众心理变化,从细微的感情入手,让校园公益广告作品的精髓,如涓涓细流一般流进受众群体的心理,这使得其更容易被接纳,并且在推广平台之上,结合实时,可互动等特点,去的更好的推广效果。好的情感运用,能够让我们在欣赏一些作品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想要传递给你的信息以及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影响受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而重视情感的传递,可以丰富我们校园公益广告的内涵和思想。通过情感的传递,校园公益广告可以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互动,在其欣赏或是传播校园公益广告的时候,有利于高校学生中对同学们的主导思想更进一步地探究,也为校园中创立了主题思想的建设和引导。

四、品牌效应推广

高校校园外宣公益广告的影响作用和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对此更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并且需要根据公益广告说表述的范畴内确凿自身的定格,通过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的模式,来包装属于校园公益广告的品牌效应。白酒的“盲从”可以看出品牌对于受众群体的重要性,当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平常几款白酒,很难尝出味道有何不同,但若是告知其酒的品牌,他便能感知出些许的不同,这就是品牌的影响。这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是适用的,我们只要将校园公益广告品牌化,才能在广大学生中间站有一席之地,令我们出来的东西权威化,更值得学习与思考。这便有助于高校中品牌创意的特征形态,并提升我们高校外宣的公益广告的价值观。以上说明,在大学校园的文化外宣主题以及相应的效益广告上还需要进行更新一步的深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其重要性,和其对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我们只有让校园文化主题公益广告被更多的同学接受和学习,有利于校园文化更进一步的创建。

作者:刘蓉茸 彭国建 单位: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力.关于在道德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方式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第6篇: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关键词:行为规范;营销推广;文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企业行为规范在城市形象战略中的作用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包含城市理念识别系统(CMI)、城市行为识别系统(CBI)和城市视觉识别系统(CVI)。城市行为识别系统是是城市形象战略的执行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的动态识别形式,包括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民行为。其中企业行为是城市行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赢利性经济组织。它是组成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行为是指企业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与活动的总和。[1]企业行为往往被看作是企业个体的独立经营行为,所包含的员工行为、组织行为、营销行为和文化推广均是企业自主建设与经营,目前,城市的重要主体企业存在着性质、规模、类别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企业行为规范建设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企业行为规范的监测与评估目前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但是企业不仅仅是城市经济的载体,企业行为更是城市集体行为的表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行为不仅可以使企业倒闭破产,而且还会损害城市品牌形象,因此规范与推广传播企业行为不仅是企业自身运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城市形象战略传播的内在支柱。总之企业行为系统是城市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形象具有带动与提升作用,因此企业行为规范建设于传播是形成良好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措施与有效手段之一。

二、企业行为规范的推广与传播

(一)企业营销行为的推广与传播

企业营销行为是指企业按消费者的需要将其产品通过适合的销售渠道、有效的广告手段、合理的销售策略、完善的消费服务将产品传递到广大消费者手中并建立企业形象的行为活动。[2]企业营销行为包含售前、售中和售后行为。企业营销行为的正能量推广能塑造传播城市品牌形象。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企业的营销行为大多面对的是跨城市和地区的广大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社会公众、政府、新闻媒体和金融机构等,他们是城市利益相关者和评价者,企业营销行为能直接影响其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和形成“双向效应”。一方面,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了企业高附加值回报,并给产地城市形成强大的注意力经济。重庆几十家知名火锅企业参与策划的重庆火锅美食节就是一次成功企业营销传播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案例。火锅节上10万食客聚集南滨路,举杯持筷,共庆火锅节。据市商委统计,参加万人火锅宴的火锅企业达到了64家,吸引本地和外地市民30万人。小天鹅、德庄、秦妈、奇火锅、骑龙等重庆知名火锅企业纷纷展开营销传播,其中以万人围看的176人穿龙袍烫火锅最吸引眼球,这是骑龙火锅推出的中华火锅龙舟宴。美食节上各大企业推出的322个名菜一起争夺中华美食最高奖“金鼎奖”。重庆火锅节让重庆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享誉全国。另一方面,企业营销行为的推广与传播为城市招商引资、商贸往来和旅游经济提供了多重商机,形成了企业营销行为与城市品牌形象的良性互动。 重庆火锅节吸引了来自中国香港的“沙嗲之王”郑捷明、“扒王之王”李德麟、“茶餐厅之王”陈永安、“咖啡王”黄家和,他们应重庆餐饮商会之邀,考察重庆的餐饮业投资环境,外地企业对重庆城市热情好客、万人参与、美食美景印象深刻。最后,企业营销行为的推广与传播应与城市品牌形象理念吻合,可以策划多种形式的行业赛事、产品展览、经济节日等事件营销助推城市形象构建,实现企业发展与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互动与双赢。

(二)企业文化形象的推广与传播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而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形象推广是把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使命和企业文化进行推广传播的行为活动。[3]首先,企业个体文化推广既能提升内部凝聚力,扩大企业对外影响力,同时还能通过企业文化彰显城市形象风貌。以正宗凉茶品牌加多宝为例,加多宝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悬壶济世”的民族凉茶文化和企业慈善文化。今年4.20芦山地震中,加多宝继汶川地震1亿元、玉树地震1.1亿元捐助后,再次捐赠1亿元善款,成为捐赠数额最高的企业,再度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五年三次过亿元捐赠,体现了加多宝的大善情怀。被公众誉为“最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近来加多宝集团了2013年加多宝公益战略及企业首份《公益白皮书》,总结了加多宝17年公益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理念。即通过企业持续的公益行为,激发和调动公众的公益参与热度,以企业小善带动社会大善,最终促成人人皆公益的全民之善。其次,城市公益形象是城市形象塑造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的公益行动又是城市公益行动的主力军,加强企业文化与公益活动的推广无疑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目前由民政部组织研发的一套对城市慈善形象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监测和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爱心GDP”。参与调研的城市中,78%的东部城市慈善发展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综合分数名列全国前茅的城市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无锡、厦门等经济发达城市。[4]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必然对城市形象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愿景,企业作为城市的主体,应该把企业文化推广纳入到城市形象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形成长效的企业文化推广机制。

参考文献:

[1]孙湘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M].人民出版社.

[2]张,张锐,刘进平.重庆城市品派塑造及实施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08).

[3]曾振华.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及其广告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0(02).

第7篇: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市场状况分析

为了要了解整个市场规模之大小以及竞争对手之情势,市场状况分析必须包含一列14个项目。

1、整个产品市场的规模。

2、各竞争品牌的销售与销售量值的比较分析。

3、竞争品牌各营业通路别的销售量与销假售值的比较分析。

4、各竞争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分析。

5、消费者乍龄性别、籍贯、职业、学历、所得、家庭结构之分析。

6、名竞争品牌产品优缺点的比较分析。

7、各竞争品牌市场区隔与产品定位的比较分析。

8、各竞争品牌广告费用与广告表现的比较分析。

9、各竞争品牌促销活动的比较分析。

10、各竞争品牌公关活动的比较分析。

11、各竞争品牌销售通路的比较分析。

12、各竞争品牌销售策略的比较分析。

13、公司的行润结构分析。

14、公司过去五年的损益分析。

企划案本文

一份完整的行销企划案,除了必须有占术的详细市场状况分析资料之外,还包括公司的主要政策、销售目标、推广计划,市场调查计划、销售管理计划、损益预估等六大项。这六大项就是行销企划案的本文,兹分别说明于下。

(一)公司的主要政策

企划者在拟订行销企划案之前,得与公司的高阶主管,就公司未来的经营方针与策略,做深入的沟通与确认,以决定公司的主要政策。下面就是双方要研讨的细节。

确定目标市场与产品的定位。

销售目标是扩大市场占有率,还是追求利润。

价格政策是采用低价,高价,还是追随价格。

销售通路是直营,还是经销,或是两者并行。

广告表现与广预算。

促销活动的重点与原则。

公关活动的重点与原则。

(二)销售目标

所谓销售目标,就是指公司的各种产品在一定期间内必须达成的营业目标。

一个完整的销售目标应把目标、费用以及期限全部量化了。

销售目标量化之后,有下列的优点:

1、可做为检讨整个行销企划案成败的依据。

2、可做为评估绩效的标准与奖惩的依据。

3、可做为下一次拟订销售目标之基础。

(三)推广计划

企划者拟订推广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协助达成前述的销售目标。推广计划包括目标、策略、细部计划等三大部分。

1、目标

企划者必须明确地表示,为了协助达成整个行销乍划案的销售目标,所希望达到的推广活动的目标。

2、策略

决定推广计划的目标之后,接下来就要拟订达成该目标的策略。推广计划的策略包括了广告表现策略、媒体运用策略、公关活动策略等四大项。

(1)广告表现策略:针对产品定位与目标消费群,决定广告的表现的主题,以前例来说,那么该广告表现的主题须提高品牌知名度。

(2)媒体运用策略:媒体的种类很多,包括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传单、户外广告、车厢广告等。要选择何种媒体?

(3)促销活动策略:促销的对象,促销活动的种种方式,以及采取各种促销活动,所希望达成的效果是什么。

(4)公关活动策略:公关活动的种种方式,公关的对象以及举办各种公关活动,所希望达成之目的是什么。

3、细部计划

详细说明达成每一策略所采行的细节。

(1)广告表现计划:报纸与杂志广告稿之设计,电视广告的CF脚本,收音机的广播稿等。

(2)媒体运用计划:报纸与杂志广告,是选择大众化或是专业的报纸与杂志,还有刊登日期与版面大小等等;电视与收音机广告,选择的节目时段与次数。

(3)促销活动计划:包括POP、展览、示范、赠奖、抽奖、赠关样品、试吃会、折扣战等。

(4)公关活动计划:包括股东会、发公司消息稿、公司内部刊物、员工联谊会、爱心活动、传播媒体之联系等。

(四)市场调查计划

市场调查在行销企划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从市场调查所获得的市场资料与情报,是拟订行销企划案最重要的分析与研判之依据。此外,前述第一大部分市场状况分析中的14项资料,大多可透过市场调查获得,由此亦可知市场调查之重要。

然而,市场调查常被高阶主管与企划人员忽略了。许多企业每年投入大笔广告费,可是对市场调查却吝于提拨,这是相当错误的观念。

(五)销售管理计划

销售管理计划包括销售主管制职员、销售计划、推销员的甄选与训练、激励推销员、推销员的薪酬制度等。

(六)损益预估

第8篇: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中国特色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理论分析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十分活跃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这一时期,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对文化进行了科学分类,一类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一部分由政府来主导,由公共财政做支撑;另一类是满足多样性、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经营性文化产业,这一部分按市场机制来运作。基于此两分法,确立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那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这一做法,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我国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理论是理念的语言形式和具体表达,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理论的突破必然带来政策的突破,理论的创新必然推动实践的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总结了近年来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形成了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指明了新形势下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的基本取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决定》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都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一个部分都闪耀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理论创新的光辉。

《决定》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涵。《决定》指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三个体系”和一个“一体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从理论上看,现阶段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包括上述“三个体系”和一个“一体化”。这个界定,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内容和范围,对于现阶段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决定》明确提出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并强调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凸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独特定位。这意味着只要是属于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都要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范畴,都要予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属于人权范畴。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把文化权益纳入人权范畴,提出人人有权通过国家的努力和国际合作,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文化权利是个人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中不可剥夺的一部分。199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十二项原则,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是相互依存的;人的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个人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文化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则是人类的财富,是促进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化政策的基本目的是确定目标,建立结构和争取得到适当的资源,创造一个充分发展的人文环境,等等。这些表述充分说明,人类的发展最终是以文化来定义的,而文化首先体现在人人享有的基本文化权益上。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于屏蔽市场的影响,使基本文化活动成为所有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可见,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理论创新也是对国际文化权利理论的创新。

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使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从模糊抽象变得清晰具体。《决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还主张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强调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经常性财政预算的同时,《决定》提出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政策措施包括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这一思路的落实将极大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效率,激发社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决定》明确了现代传播体系的内涵和建设任务。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发展各类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和全球化视野,特别是强调把新媒体纳入现代传播体系,必将创新现代传播体系格局。

《决定》首次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其主要思路和措施包括: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这一阐述对几十年来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和系统总结,是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理论的创新。

《决定》明确了提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命题和部署。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是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体现,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后来延伸到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六中全会的新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与帮扶力度;推进文化下基层活动经常化;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帮扶;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和农村发行和赠阅工作;支持文化服务机构深入基层和农村提供服务;中央、省、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这一部署周到具体,操作性强,丰富和深化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实践分析

近十几年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自觉期和夯基期。国家相关部门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强化政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公共性文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显著改变了广大农村的文化服务基础薄弱状况,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社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覆盖网络的数字化,推进广播电视全球传播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媒体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国有和民间博物馆建设,鼓励支持国学研究,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建立国家和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进行资助保护,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进一步完善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网络建设,着力推动城市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明显缩小,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

总结近年来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水平在很大意义上代表着国家的水平。我国城乡差别大,且农村财力薄弱,自身无法承担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任务。四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都是针对农村实际实施的。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必要的财政投入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支撑和基础。“十五”期间有的文化惠民工程虽然有国务院的文件,但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难以达到实施目标。2006年之后,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明确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均实现了跨越式推进。2006年国家各级财政对文化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0倍。“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1220亿元,年均增幅19.3%。近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财政的支持。

先摸索,后试点,再推广,不断完善,不走弯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难以由中央率先设计一个统一的方案和项目。许多重点建设项目源于地方的创新之举,主管部门总结这类创举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比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就起源于一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某个县的探索,国家广电主管部门在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农村电影的发展形势部署了“2131工程”,即到21世纪,实现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后来更名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从部门行为到国家行为。这是十多年来公益性事业项目演进的基本路径。从基层创举到主管部门组织推广,取得成效并获得广泛社会支持,其重要性、价值和可行性得到中央政府认可后,便成为国家行为,纳入中央工作部署,举国家之力推行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均是如此。由此可见,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行业主管部门对人民现实需求、基层动态的敏锐把握和抓住时机予以推行,至关重要,藉此不断呼应社会诉求,与时俱进拓展工作面。

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从实践来看,公益性事业建设活动的效益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在建设主体和参与主体方面亦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在项目启动和运行过程中,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是前提,是基本的力量,但在持续运行中,社会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只有政府关心、没有社会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是缺乏社会基础的,当然也是难以持续的。我国的文博事业原来全由政府包揽,缺乏发展活力,结构单一,服务质量不高。后来在政策的扶持下,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主题博物馆纷纷兴起,成为地方文化的亮点和政府举办综合性博物馆的有效补充,保留了许多民间文物和文化,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和旅游服务。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如果全由政府来举办,将会因为成本巨大而难以为推广难以持续,因此,广电总局采取了“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来参与,政府的扶持体现在放低政策门槛和购买部分服务,农村放映队基本上是个人,农村电影院线基本上是企业,企业利用放映活动聚集的观众资源开办广告业务,依托公共服务活动平台形成了信息平台。社会的参与给农村电影放映带来蓬勃生机。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也是如此。

完善政策,构建体系。在开放的环境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是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域,公益性与公共性是一体的。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制订好规则,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并根据事业持续发展需要,健全政策、建立标准,形成各部分、各环节相互衔接、互相呼应、互相支撑的体系。

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借鉴了自1978年以来经济领域改革发展的经验,体现了探索、总结、再探索、不断完善形成制度的渐进式过程,充分发挥了各地各有关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为什么十六大以来成为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政策力度最大、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一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人民生活从温饱型阶段迈入了享受型阶段,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二是政府财力显著增强,有相当的财力可以投入文化事业;三是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实践需要不断探索,政策需要不断完善,理论需要不断深化。自然,其中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总体来说,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一,有些地方认识有待提高。各级党和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和发展水平,不重视的地方,公益性事业建设必定滞后。中央提出要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部署,有些地方还未能做到这一点,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文化发展。其二,政策不够完善。政策的前瞻性不强,使得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累积性问题常常会制约和消解其他政策效果的发挥。其三,人民群众主体性发挥不够,在一些文化惠民工程中,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有些地方,农民不爱农家书屋,不爱看放映的电影,原因是没有提供他们爱看的图书和电影。投资巨大、制作精美的电影大片在农村不一定受欢迎,而本地制作的戏曲片和农业纪录片却让农民屡看不厌,这值得深思。其四,有些省区的财政支持未能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资金难以得到持续保证且缺口大。这一点在市县广播电视台的建设中尤为突出。此外,还存在如社会机构参与少、法律法规不健全、覆盖人群不全,特别是对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满足不够,标准与评估考核缺位、重城轻乡等问题。

推进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决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做了重点阐述,这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大纲,也意味着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新一轮热潮已经兴起。针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问题,当前的路径选择应着力于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既要加快普及,又要加快提高。

以项目为依托,以财政投入为基础,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并使其逐步升级,不断丰富工程内涵。就广播电视来说,应加快完成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进而提出户户通的目标,与此同时明确广播电视节目对农村服务的目标和要求。目前,“通”已不是最主要任务,最主要任务是有效满足各地农村群众的需求,提供针对他们生产生活需求的节目服务。在强调广播电视城乡同覆盖的同时,务必强调广播电视机构提供广大农村群众欢迎的节目,各地方台提供满足当地农村群众特色化需求的节目。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都应就内容提供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并财政上予以引导和支持。社区文化服务是改善城市基层民众文化生活主要渠道,应总结各地经验,设计全国性的社区文化服务建设项目一揽子工程,比如在各社区设市民文化中心,使市民不出1000米就可参加社区的公共文化活动。此外,要考虑到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的特殊需要,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是保证有钱干事、有人干事、干事有规范有考核有监督,也就是要健全财源机制、组织队伍和监督机制。

以技术为先导,以内容为核心,加快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升级。现代传播体系是文化的载体和服务网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体”。尽管已基本形成现代传播体系,但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现代传播体系面临不断升级的过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使所有的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传播服务都面临一次深刻的革命。从技术上,电台电视台、报纸期刊、出版物、通讯社等等都要实现数字化传播和融合传播,影视制作播出、放映均要数字化、高清化,有线广播电视网在数字化改造基础上,还要进行IP和宽带化改造,成为以音视频业务为基础的综合信息服务网,卫星广播电视、地面广播电视也要数字化。从空间上说,现代传播体系,不仅要覆盖到全国任何城乡,而且要覆盖到全球,实现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部分出版机构正加快建设全球传播网。从新媒体看,要加快互联网站尤其是网络音视频业务的建设,这是未来现代传播体系的核心。总之,现代传播体系建设要向数字化、综合化、全球化升级。在这一进程中,国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科学的规划和目标,出台具体政策支持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在保证财政适当投入的同时,逐步降低政策门槛,区别不同情况引入其他主体和社会资本。

以学校为重点,以社会为依托,以传媒为平台,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曾受到巨大的冲击。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光大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所有相关部门协调行动,从顶层设计上做出战略规划和部署。各级政府应设计相关项目和基金,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研究保护、传媒宣传、政策引导、法律法规、全民参与等各个方面协调行动、全面推进。与时俱进,充分挖掘、总结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宣讲传播,形成一种社会氛围,使之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在政策上,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基本国策和长期任务,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现代文化的交融和转换。

第9篇:公益活动推广范文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全民阅读 阅读推广 特色活动 活动品牌

分类号 G252.1

Abstract This paper st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wide reading. It analyzes the effect of public library in nationwide reading promotion. Then, it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in the public library. As a result, it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Targeting different groups, carrying stratified reading promotion guidance. Building brand of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activities. Forming reading promotion alliance by cooperation mechanism. Developing reading new areas by means of new technology. Establishing reading promotion benefit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Nationwide reading. Reading promotion. Special activities. Activities brand.

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这是全国首部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是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在引导和组织全民阅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全民阅读活动的现状

1.1全民阅读活动覆盖广影响深

在我国,促进国民阅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997年,我国首次提出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得到了115名政协委员的联名签署[1]。这些都标志着全民阅读已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以“书香中国――阅读引领未来”为主题,以工作会议、学术会议、展览会为三大板块,在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三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目前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地域特色鲜明的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阅读日活动,这些活动贴近群众,深入基层,切实为群众创造读书机会、改善读书条件、营造读书氛围。尤其是“上海读书节”、“南国书香节”、“三秦读书月”、“苏州读书节”等活动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已经逐步形成全民阅读的地方品牌,取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1.2 数字阅读蔚然成风

近年来,随着电子书、平板电脑、“云阅读”等数字阅读载体的崛起,数字阅读领域成为全民阅读的一个聚焦点。2013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同时,2012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相比2011年的1.42本增幅达65.5%[2]。数字阅读发展迅速,与纸质阅读互相补充,构成了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

1.3 全民阅读喜中有忧

全民阅读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喜悦的背后总有“忧伤”。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全民阅读水平相对落后。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美国人年平均阅读50本图书,以色列人年平均阅读55本图书,而中国人年平均阅读4.7本图书。中国人的阅读呈现出去经典化、碎片化和猎奇化等特征,尤其在现代传媒引导下,过分注重娱乐与享乐,“浅阅读”、“快阅读”现象日益突出。我国国民阅读的不足主要体现几个方面:一是全民阅读推广尚未从国家层面进行实质性整合,缺乏整体规划;二是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不健全,呈现逐利性和短期性效应,出现功利性阅读多,情趣性阅读少、“浅阅读”多,“深阅读”少、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的三多三少的现象;三是对全民阅读理论研究不深,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全民阅读所进行的深入系统研究明显不足,理论指导缺乏致使很多阅读推广活动流于形式。

2 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作用

王余光教授认为,推动社会阅读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同时阅读行为影响着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图书馆在推动社会阅读上必须有所作为。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弘扬道德的重要使命,作为全民阅读的导航者,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3]。

2.1开展阅读推广的主阵地

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舒适的阅读环境以及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阵地。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地公共图书馆无论从规模、设施、馆藏等方面都有了飞速发展和全面提升,目前全国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2791个,藏书5亿多册,公共图书馆日益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为阅读推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阅读推广中充当倡导者、组织者[4]。

2.2全民平等阅读的践行者

《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各地的信息中心,用户可以随时得到各种知识与信息。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适合其的服务和资料。”杭州图书馆褚树青馆长,针对有人无法接受乞丐和拾荒者进馆的现象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图书馆里会得到最好的体现[5],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平台,不提供任何特权服务,一切资源面向大众,倡导平等、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平等的在图书馆阅读,达到放松自己,愉悦心情、获取知识的目的。

2.3全民素质教育的终身学校

苏轼诗云:“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提升个人素养的有效途径。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全民的终身学校。《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公共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四通八达的网络支持,最大限度的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个体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基地[6]。

3 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实践

3.1打造品牌全民阅读活动

上海图书馆于1978年创办了“上图讲座”,以“城市教室、市民课堂”为核心理念,至今已举办1700多场,覆盖了6大版块、18个系列,为市民构建了公益性文化阅读平台,弘扬优秀文化,在公共文化传播上做出了表率,并因此获取了首届文化部文化创新奖[7];深圳市主导的“深圳读书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书香之县”、“书香之乡”评选推荐活动,这些都是政府主导全民阅读的良好示例。

3.2 弘扬经典深入全民阅读

2010年至2015年,南京图书馆连续举办阅读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阅读节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邀请业界顶级专家、学者和听众互动,以主题发言和互动点评等方式,从哲学、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对名著进行学术探讨和人文解读,引起了社会大众对经典名著的热切关注。这类阅读活动接地气连民心,贴近民生百态,对引导读者读经典好书,形成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构建全民阅读体系,打造城市文化书香名片,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创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13年12月,南京图书馆与《现代快报》合作开办了《国学玄览堂》栏,国学经典以亲民的形式和面貌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读者尤其是孩子们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和智慧,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3.3 推荐书目引导全民阅读

南京图书馆在官网开设了年度、季度图书推荐专栏,书目推荐榜。2010年,南图创办了“南京图书馆陶风读书奖”,根据全国各地阅读情况,向读者提供推荐书目,由专业书评人、图书出版发行、图书馆和相关领域人士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最终评定。“南京图书馆陶风读书奖”是国内首个由省级公共图书馆主办的图书评奖活动,与“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形成互补,在引导全民阅读方面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8]。

3.4 拓展全民阅读手段

2015年1月26日至31日,南京图书馆连续第六次走进省“两会”代表、委员驻地,在会议现场推出了“移动数字阅读”服务,代表们和委员们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电子图书阅读;扫一扫“南图移动图书馆” 二维码,便可检索南图书目、查询图书借阅、续借情况等;扫一扫“南图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便可添加南图官方微信,随时了解南图动态。这种便捷新颖的服务方式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和好评,同时也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南京日报》、《金陵晚报》、中江网等都对南图“两会”服务进行了报道,中国台湾网、中国日报网、凤凰网、网易等网站也陆续转载相关新闻。源于丹麦的真人图书馆(Human Library)最近在苏州、扬州、南宁等地受到追捧,活动通过招募具有鲜为人知经历、非同寻常遭遇、超常出众才艺的志愿者作为真人图书,通过真诚的沟通,他们将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具有价值的感悟体会与读者分享,带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9]。

总之,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近年来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阅读推广只是图书馆以及新闻出版等少数单位的个体形动,孤掌难鸣。现在从中央领导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图书馆等少数单位的阅读推广活动已不再是一枝独秀,它已融入到全国乃至全球的阅读大潮之中。

以往的阅读推广活动是随机的,往往是为了配合某项主题活动而随意地开展,阅读推广只是图书馆的边缘业务。如今,阅读推广活动已成为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任务,俨然已归入图书馆的主流业务。

另外,阅读推广活动也从以前的单纯工作实践,提升到现在的理论研究高度。关于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几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于阅读推广研究的课题就有近20个。研究的内容包括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绩效评估等方面,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极具指导作用。同时,很多研究成果解答了图书馆阅读推广“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么做等基础理论问题,阐述了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4 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思考

吴先生曾将阅读推广称之为图书馆的另一个翅膀,他说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目的是引导、训练、帮助、服务。就此,公共图书馆应该在全民阅读中作何种思考?值得推敲,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以不同群体为目标,分层开展阅读推广指导

社会的读者群具有复杂性,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不同。公共图书馆在策划阅读推广过程中,除了开展普惠性的活动外,要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推广,可根据不同年龄、职业、阅读习惯等,有针对性的举办特定人群的读书活动,分层次的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一是面向幼儿的亲子阅读推广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组织青少年开展经典阅读、精品解读等阅读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青少年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三是为老年人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老年人开展电脑培训讲座等,让阅读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一道风景。四是依托“农家书屋”工程,推动农民阅读。将农家书屋作为在基层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使基层阅读活动与“农家书屋”建设有效结合,相互促进[10]。

4.2 以特色活动为抓手,打造阅读推广活动品牌

公共图书馆要根据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依据读者的阅读需求,创新阅读方式,深入开展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探索常态化的阅读推广活动机制的构建,努力打造阅读推广活动品牌。

4.2.1 做好优秀图书推介活动

图书推介是引导阅读方向、指导阅读的最直接有效方式,避免读者阅读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让优秀图书和经典图书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要做好:一是通过设立“新书展示区”,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优秀新书的信息。二是经典图书推介,通过“国学经典专区”向读者开放借阅。三是通过图书馆网站、官方微博、报刊杂志等媒体平台,建立阅读交流园地,向读者推荐优秀图书。四是读者推荐。读者是图书馆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有意识的将读者资源组织利用起来,让读者进行自助推荐。

4.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地域性人文历史文化特点,充分利用4.23“世界读书日”、“城市读书月”等阅读节,广泛开展公益名家讲座、作家见面会、读者沙龙、读者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诗文朗诵会等具体有代表性的读书活动。通过提高参与程度,全面培养公众的阅读热情和阅读兴趣,为读者提供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共图书馆传播文化、交流、共享文化知识的公共职能。

4.3 以合作机制为纽带,组建阅读推广联盟

阅读推广活动不是由公共图书馆唱的“独角戏”,而是一部“阅读搭台,多方助力”的大戏。阅读推广工作不仅仅归属于图书馆,也归属于新闻出版、学校、社会文化单位、民间公益机构等。以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中心为例,美国50个州均设立有隶属于国会图书馆图书中心的州图书馆中心,这种隶属关系形成了美国内部强大的阅读推广纵向合作网络,同时图书中心与众多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则营造了庞大的横向合作网络,美国这种纵横交错的阅读推广合作网络,让阅读变得异常有力量[11]。

我国的阅读推广工作也应当和各方力量合作,以合作机制为纽带,建立阅读推广联盟组织共同发展。应当积极发展民间阅读公益组织,成立阅读推广机构,寻求教育、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家庭的合作共赢,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共同进行阅读推广指导,联合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定期进行各类的图书推荐、书评活动等。也就是通过公共图书馆、文化教育机构、媒体平台、甚至家庭及个人,点面结合,形成有力的阅读推广网络,为全社会全面深入的推进“全民”阅读。

4.4 以新技术、新创意为手段,拓展阅读推广新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给阅读带了一场新革命,它让世界变得微小,但阅读可以让视野变得广阔。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中利用新技术、新创意为读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积极开展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等新型阅读方式,实现数字媒体和纸质媒体的对接与共荣,不断拓展阅读领域。

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荐书活动,可实现资源快速传播和高度共享,更利于各种思想观念交流、碰撞、激发读者参与阅读推广的热情,在活动中指导读者阅读。

4.5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阅读推广效益评估体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