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精选(九篇)

体育赛事竞赛管理

第1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实施《*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

《办法》所称的适用范围,指采用售票、收报名费、接受赞助或者获取广告收入等形式举办,由举办人自负盈亏的体育运动项目竞赛活动,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及其所属部门、单位和有关体育组织在沪举办的有上述经营体育竞赛。

下列体育竞赛,不适用本《办法》:

(一)全国运动会、*市运动会、国家行政机关举办的各类运动会。

(二)列入年度竞赛计划的全国和*市各单项体育竞赛。

(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举办的本单位、本系统的体育竞赛。

第三条(体育运动项目)

竞赛涉及的体育运动项目范围,由*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体委)根据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体育运动项目,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予以公布。举办未在公布范围内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赛,应当先向市体委提出在本市开展该体育项目活动的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申请登记该体育项目的竞赛。

第四条(主管和协管部门)

市体育局是本市体育竞赛的行政主管部门。*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全市竞赛管理(除足球以外);*市足球管理中心负责全市足球竞赛管理(目前暂时按照中国足球协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区、县体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体育竞赛登记、管理和检查,并对违反《办法》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作出行政处罚。

各级工商、公安、卫生、税务、审计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体育行政部门实施《办法》。

第二章竞赛登记

第五条(登记制度)

举办体育竞赛,实行登记制度。体育竞赛举办人(以下简称举办人)应当向以下体育行政部门申报登记:

(一)举办竞赛场地和参赛者均在某区或县行政辖区内的体育竞赛,应当向该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提出申报登记。

(二)举办跨区、县或者全市性的、跨省、市或者全国性的、国际性的或者地区运动员参赛的体育竞赛,应当向市体育竞赛主管部门提出申报登记。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举办体育竞赛应当经国家体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举办人应当通过市体育竞赛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第六条(举办人的条件)

举办人指体育竞赛的主办人或主办人委托的能独立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承办人。可以单个举办人,也可以两个以上举办人共同提出体育竞赛申报登记。共同举办人之间承担连带责任。

举办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有与竞赛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组织机构必须符合体育竞赛活动的一般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体育竞赛管理业务,拥有体育竞赛的经历、经验或相应的体育技术职称。

(三)有具体的竞赛规程、规则和组织实施方案。竞赛规程应符合规范,如有特殊规定,须经体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的竞赛奖金额度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竞赛规则一般应为国际国内通行规则,如制订特殊条款,须经相应的单项运动协会批准。

(四)有与竞赛规模相适应的经费。须有可用于该体育竞赛的资本金,其余部分可通过社会集资获得。

(五)有竞赛所需的场所、设施和器材。场所、设施和器材应符合举办体育竞赛的基本要求。

举办人可委托符合规定资格条件的体育机构承办或共同承办体育竞赛,但当事人应当订立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申报登记应当提交的材料)

举办人申报登记体育竞赛,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由市体委统一印制的申请表。

(二)举办人的批准设立、登记注册等有关证明材料。

(三)竞赛规程、规则、组织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报告。竞赛规程或规则中如制订特殊规定,须持有相应机构的同意证明。

(四)竞赛经费来源的证明。资本金须由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社会集资须有集资方案。

(五)竞赛场所使用意向书。

(六)竞赛使用的器材和设施的名称、类型、来源等材料。

(七)参赛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基本情况以及体育运动项目协会出具的同意派出裁判员的证明材料。

(八)竞赛经费的预算报告,包括竞赛的经费收支预算、盈利分配办法和亏损分担责任等事项。

(九)参与审计竞赛经费收支情况的审计机构的名称。举办人委托的承担体育竞赛审计业务的审计机构须经市体委认可。

除前款规定外,举办拳击、马拉松、攀岩、跳伞、滑翔、热气球、汽车、摩托车和对抗剧烈、超大强度或者危险性较大的其他体育竞赛,举办人还应当提供医疗急救方案。

举办人委托符合规定资格条件的体育机构承办体育竞赛的,除提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委托举办合同和受委托体育机构的批准设立、登记注册等有关证明材料。

第八条(申请临时性广告经营)

举办人向体育竞赛管理部门提出体育竞赛申报登记,对基本符合《办法》规定条件的举办人,如涉及临时性广告经营,由体育竞赛管理部门发给准予申请体育竞赛临日寸性广告经营的通知。举办人持该通知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在体育竞赛中进行临时性广告经营申请。凭工商行政管理机构颁发的《临时性广告经营许可证》,举办人方可继续办理体育竞赛登记手续(请见《办法》第十一条)。

第九条(担保和保证金)

举办人向体育竞赛管理部门申报登记体育竞赛,应当提供担保;不能提供担保的,举办人应当向体育竞赛管理部门缴纳保证金。担保者应当是本市注册的法人,担保时应当提供由担保者法人代表签署并加盖公章的保证书和银行出具的担保资信证明。

保证金金额由体育竞赛管理部门依据所申报的体育竞赛规模、经费预算和风险程度决定,具体按下列幅度执行:

(一)区、县体育竞赛,3000-8000元;

(二)跨区、县或全市性体育竞赛,10000--50000元;

(三)跨省、市或全国性体育竞赛,80000—100000元;

(四)洲际或国际性体育竞赛,100000--300000元。

举办人提供担保证明或缴纳保证金后,方可办理体育竞赛登记手续。

第十条(登记证的发放)

对符合《办法》规定条件的举办人,市体委或者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准予办理体育竞赛登记,并发给举办人《体育竞赛登记证》;对不符合《办法》规定条件的举办人,市体委或者区、县体育行政部门不予办理体育竞赛登记,并应当书面告知举办人。体育行政部门作出决定的时限请见《办法》第七条的有关规定。

领取《体育竞赛登记证》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交纳登记费。《体育竞赛登记证》的有效期为一年。

第十一条(其他手续)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举办体育竞赛需办理治安、工商、卫生、税务等其它审批手续的,举办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变更和注销登记)

体育竞赛经准予登记后,举办人提出变更登记,应视为重新提出申报登记,按《办法》第七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办理。举办人需要注销登记的,应在开赛72小时前(除不可抗力原因外),向原竞赛登记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并在赛场公告栏、原门票销售点、报纸、电台、电视台及其他新闻媒体公告。如已售出门票,举办人应当为观众办理退票手续。

第三章竞赛管理

第十三条(竞赛规程、规则和方案的执行)

对经登记的体育竞赛规程、规则和实施方案必须严格执行。不按规定执行,举办人负有完全责任,按《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给予处罚,如因此引起严重后果的,将按规定从重处罚。

第十四条(竞赛秩序和安全防范)

根据《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举办人对竞赛秩序和安全保卫工作负有责任。

(一)举办人不仅自己,而且应当督促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确保公平竞赛。

(二)举办人应当保证不得利用体育竞赛进行活动。

(三)体育竞赛经准予登记后,方可按照核定的标准收取报名费和出售门票。举办人应当有门票出售计划,并保证按正常渠道出售门票,避免因出售门票不当,引起不良后果。

(四)举办人在体育竞赛中举行其它活动,应当在《办法》第七条第三款规定提交的“组织实施方案”中注明,活动应当有助于稳定现场观众的秩序,避免因组织管理不善,引起不良后果。

(五)举办人应当请当地公安部门协助做好赛场内外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护体育竞赛的正常秩序。

对违反以上各项规定,可按《办法》或本市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五条(竞赛时间、地点的更改)

举办人需更改竞赛时间、地点,应当于开赛72小时前(除不可抗力原因外)报原竞赛登记部门核准,并在赛场公告栏、原门票销售点、报纸、电台、电视台及其他新闻媒体公告,同时应为自愿退票的观众办理退票手续。对擅自更改竞赛时间、地点的,按《办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给予处罚,如因此引起严重后果的,将按规定从重处罚。

第十六条(竞赛和参赛者冠名规定)

冠以*市行政区域名举办体育竞赛或者参赛的,应当报市体委批准。

冠以区、县行政区域名举办体育竞赛或者参赛的,应当报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批准。

对违反本规定的,按《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五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七条(赞助、广告经营和管理)

(一)体育竞赛广告经营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临时性广告经营管理办法》和《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九条的规定。

(二)举办体育竞赛接受赞助或者获取广告收入的,当事人应当订立合同。合同订立后应当送竞赛登记部门备案。

(三)体育竞赛经准予登记后,方可进行广告宣传。

(四)举办人委托他人设计、制作、体育竞赛广告,应当委托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

第十八条(人身保险)

举办人应当为参赛者办理比赛期间的人身保险。

第十九条(抽奖公证)

在体育竞赛中举行抽奖活动,应当在申报登记时注明并附有活动计划,经体育竞赛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举行抽奖活动,应当办理公证。

第二十条(募捐性收入的处理)

举办募捐性体育竞赛,举办人应当将竞赛经费收支预算报市体委批准。

举办募捐性体育竞赛的收入,除按照经批准的竞赛经费收支预算,支付必要的成本开支外,必须全部交付受捐人,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中提取报酬。

第二十一条(依法纳税)

举办体育竞赛的收入,应当到指定的税务部门依法纳税。

第二十二条(竞赛情况报告)

举办人应当在体育竞赛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原竞赛登记部门提交:

(一)竞赛情况总结和成绩册。

(二)由审计机构出具的竞赛经费收支审计报告。

(三)指定税务部门纳税证明。

体育竞赛管理部门在收到上述材料之日起10日内,同意解除担保或退还保证金。

对举办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体育行政部门不予解除担保或者不予退还保证金:

(一)未经批准更改体育竞赛的时间或者地点,造成参赛者或者消费者经济损失的;

(二)举办人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擅自变更体育竞赛的内容或者取消体育竞赛的;

(三)组织管理不善,造成参赛者或者消费者重大伤亡的。

不予退还的保证金,专项用于:

(一)对受损害的观众进行补偿。

(二)对受损害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进行补偿。

(三)对组织管理费用进行补偿。

(四)抵充罚款。

除此之外,其他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检查和实施处罚)

举办人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接受体育行政部门的检查。体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进行检查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对违反《办法》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或者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按照《办法》第二十六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四条(其他行政部门实施处罚)

工商、公安、卫生等行政部门对违反《办法》有关规定的行为,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五条(处罚程序)

凡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体育行政部门应当作出行政处罚,并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天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罚款按规定上缴国库。

区、县体育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后,应当报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备案。

第二十六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体育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区、县体育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可以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依法向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市体委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区、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对市体委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可以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依法向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市体委所在区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应用解释部门)

第2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摘 要 2008年8月8日举办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11月27日举办的广州亚运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我国举办大型田径赛事的成功案例。总结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工作的经验,给以后的大型田径赛事竞赛组织工作带来启示,期望大型田径赛事的竞赛组织工作在以后的大型田径赛事能更好地为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 大型田径赛事 竞赛组织 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由我国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田径作为体育赛事金牌第一大项,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国际田联( IAAF) 技术代表称本次赛事竞赛组织工作“创造了田径竞赛组织工作的世界纪录”。在 10 天的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中,共刷新了五项世界纪录,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雅典奥运会( 1 项) ,及悉尼奥运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亚运会以及 2011 年刚刚结束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竞赛组织巨大成功,是我国举办大型田径赛事的成功案例。

一、相关概念

大型田径赛事,是指在中国境内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或参与承办的符合中国田径协会规定的各种规模较大的单项或综合比赛,国际或国内的田径赛事活动,[1]包括在中国境内举办的由国际田联或亚田联主办的田径赛事。竞赛管理,是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运动竞赛的目标而对各级各类运动竞赛进行计划、组织与协调的活动过程。

二、大型田径赛事组织工作应把握的若干问题

众所周知,田径比赛项目多、参赛人数多,要想完成一场大型田径赛事需要各个方面的保障,仅一流场馆设施是不能完全办到的。因此,在遵循往届惯例基础上,北京奥组委发挥体制优势,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场馆团队组织架构. 在管理上既坚持场馆团队垂直管理体系统一指挥,同时将各项目工作分工至各业务口,责任到人进行统筹管理,一元与多元的有机结合,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

(一)正确认识大型田径赛事的特点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的项目之一,他赛程长,项目多,规模大,管理复杂。主要包扩径赛、田赛、公路赛跑和竞走。现代大型体育赛事规模日益扩大,比赛项目多、日程相对集中,运动员、裁判员、媒体记者、观众来自不同的地方,对主办方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为期10天,共有47个比赛项目。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地区)的两千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我国在如此大规模的赛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共打破5项世界纪录,17项奥运会纪录,2项世界青年纪录,16项洲际纪录,86项国家(地区)纪录,平2项国家(地区)纪录,分发竞赛信息12000多条,接受和处理了12起申诉和抗议。

(二)设立竞赛管理团队

竞赛管理团队是从赛前准备,赛中工作,及到赛后对整个赛事进行总结。他们是大型田径赛事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因此,竞赛管理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场比赛的顺利进行,是竞赛组织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马拉松比赛中,团队主要负责马拉松比赛期间与交通运行、属地管理等部门进行协调,保证赛道畅通等问题。信息技术中心主要负责赛前收集有关竞赛的各种信息,以便及时提供给运动队员,并在赛时建立与国际田联、组委会与运动员之间的联系。

(三)构建高效志愿者团队

志愿者服务质量是检验大型体育赛事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田径比赛分为竞走、马拉松、内场比赛三个部分,因此,专业志愿者需要掌握的服务知识更多。一般大型赛事的体育志愿者都来自举办地城市的各大高校,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经过专业培训,场馆培训,以及竞赛岗位培训后才得上岗。

(四)建立优秀裁判员队伍

在大型田径赛事这个舞台上,运动员就是主角; 把整个竞赛组织过程作为一场演出,裁判员就是最华丽的演员。裁判员上场执裁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观众的关注,因此,裁判员作为大型田径赛事竞赛活动中的重要成员,从选拔、培训、执裁等几个方面都需要严格把关。

1.裁判队伍结构特点。从专业性方面来看,大型赛事裁判员人数多,且绝大部分都为从事体育行业的体育专业工作者,其中包含教练员、竞赛管理者及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高校及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是长期从事田径裁判工作的体育工作者。从裁判队伍组成结构方面来看,结构合理,新老搭配,其中有从事田径裁判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也有年轻充满活力、认真学习工作的新生力量。从学历层次方面来看,裁判队伍中高校教师比例较高,绝大部分毕业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学历高、专业性强。

2.树立新的执裁理念。第一,处理好与运动员的关系。裁判员与运动员要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这是运动员公平竞赛、创造良好赛场氛围的前提条件。第二,处理好与国际技术官员(ITO)的关系。ITO是国际田联指派来参与竞赛工作的人员,对该项目裁判长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证比赛进程完全符合国际田联技术规则,技术规程和技术代表作出的有关规定,起到了监督裁判员执裁工作、保证比赛按照竞赛规则进行的作用。

三、启示

这些年来,通过举办大型田径赛事,给我国的体育器材带来更多走向世界的机会。中国体育健儿在使用中国自己生产的体育器材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这些中国制造的体育器材也赢得了国际田联的认可和各代表团选手的赞扬。目前对于中国体育器材公司来说,寻求赞助高水平赛事,努力扩大宣传,让世界了解自己的产品。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关键词 体育赛事品牌 品牌建设

品牌是由名称、标志、象征物、包装、口号、音乐或其组合等一些区隔竞争的符号而联想到的基于价值的消费者与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带来的无形资产[1]。对消费者而言,品牌能成为其简化购买决策的捷径,能够降低制定购买决策时的风险,有助于获得自我认同或社会认同,向消费者表明产品的某种特性;对公司(企业或组织)而言,品牌具有保障产品特色的排他性,统一营销战略以及获得更好利润等功能;品牌有利于国家形象展示与经济利益实现[2][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提出“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可见,体育赛事品牌建设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理论将对体育赛事品牌的塑造起到理论支撑作用。

一、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内涵

体育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成为产品源于体育商业化,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的观赏性强的服务产品,产品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得体育赛事具有创建品牌的可能。体育赛事品牌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赛事的商业运作与经济价值的实现,因此,创建体育赛事品牌是必然的。

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研究最初源于国外,伴随世界各大职业联赛兴起与奥运会市场营销发展而倍受研究者关注。国内对体育赛事品牌的研究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国外体育赛事品牌研究或本国体育赛事品牌的经营管理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品牌建设内容和步骤的研究归纳总结后,发现品牌建设可分为创建期和维护期,其中创建期主要包括品牌名称、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核心价值等内容的设定,以及品牌的传播活动。维护期包括品牌延伸和品牌资产评估等[4]。一般而言,关于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主要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核心价值的确定及品牌传播四个方面。

二、体育赛事品牌识别

品牌识别是指品牌战略制定者立志建立或保持的一系列特定的品牌联想[5]。体育赛事品牌形象是赛事品牌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赛事形象的塑造除了提高竞技表演水平、组织管理水平之外,其他的识别要素包括赛事名称(含赛事口号)、赛事LOGO,赛事音乐、吉祥物、会徽等,它们也是赛事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识别符号可以使赛事品牌更容易得到识别和再现,通过符号对赛事的描述,使观众获得赛事品牌的差异化感觉与印象。

为了提高品牌的传播效果,赛事品牌识别必须尽早实行完整而全面的规划,赛事举办初期,主要是规划赛事名称、口号、标志等品牌识别,而随着赛事不断发展,赛事吉祥物、赛事主题歌等出现,各种体育赛事品牌识别得到改进、丰富或创新。

三、体育赛事品牌定位

定位是消费者区隔不同品牌的重要标准,即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采取的行动,以确定产品在市场中或在消费者大脑中的地位[6]。品牌定位对品牌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定位好了,赛事主办者才能明确要办什么样的标准和水平,以及修正与调整赛事筹办中出现的偏差与失误。

体育赛事品牌的定位主要有层次定位(即国际级、国际级、省级等不同级别的定位),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定位(可兼顾)、城市营销与赞助商共赢的平台定位(赛事节庆化以及与赞助商共同发展)等等。层次定位和公益性定位主要针对体育赛事本身,而商业性定位及平台定位主要指针对体育赛事商业传播价值。

体育赛事定位必须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赛事的现况及发展趋势。首先,要对自身的经济状况、赛事影响力、民众参与度以及举办地社会传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赛事品牌的定位必须体现出地方的特色。公益性和体现地方特色的定位更能获得政府和赞助商的支持与参与。

四、体育赛事品牌核心竞争力定位

品牌核心竞争力是指品牌具有竞争的优势,能保证产品的持续收益,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体育赛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赛事的产品,即赛事的规模和竞技水平,赛事的规模含参与赛事的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及组织者的数量及来源,一般而言,奥运会的规模大于亚运会,亚运会规模大于全运会;而竞技水平由参赛运动员的成绩决定,往往赛事级别越高,奖金越高,优秀运动员的参与度越高。二是赛事的个性特点,即同类赛事在此地域举办具有的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特性,即体育赛事结合了城市文化或地域自然与人文景观等特点。

比赛的规模和级别往往不受自身的控制,即便是世界最高级别的赛事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遴选有一套严格的体系与程序。因此,体育赛事的核心竞争力往往由赛事的个性特点来展示,即赛事举办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适宜的举办与本地自然因素紧密结合的赛事,形成自身的特色。如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结合了青海湖秀丽的自然景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精选城市风景最为优美的海边环岛路段、选择适合比赛的季节(气候)、以赛事节日化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掘赛事人文资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体育赛事品牌传播

体育赛事的公关与宣传是建设品牌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赛事品牌传播的主要内容有赛事本身与赛事的品牌理念。赛事本身是需要赛事品牌理念来做支撑的,现代体育赛事要以其所要表达的文化理念为传播的核心,主题要响亮、有人文内蕴、易于传播,每一届奥运会都有自己强调的理念,有民族特色的口号与吉祥物,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就是很好的品牌理念。

体育赛事品牌传播策略主要是媒体策略。通过将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网络、移动媒体等多渠道进行整合,结合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针对各自受众,采用合理的传播内容、方式与手段,形成多元的立体式传播体系。

公关传播策略也是体育赛事品牌传播的主要策略。体育赛事品牌传播公关活动的对象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赛事赞助商、现场与电视受众等,其目的是传达赛事信息,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主要的手段有定期召开新闻会及采用赛事形象代言人制,以打造良好的媒体关系,增加赞助商媒体曝光度,运用形象代言人明星效应吸引媒体与等。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c0227)。

参考文献:

[1] 周志民.品牌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

[2] Kevin Lane Keller.战略品牌管理(3版)[M].卢泰宏,吴水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10.

[3] 周志民.品牌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2-15.

[4] 陈以恒.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研究[D].厦门大学.2009:9.

第4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关键词: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激流回旋

中图分类号:G81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4-0050-07

On the Mechanism of Event Competition Organizing and Cooperationin Beijing Olympics Games

XU G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urbulence and Complex System, Schoolof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combining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 em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ing operation, this study keeps the Olympic Games eve nt organiz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core and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s ofthe system development of event competition organi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e systems science, the coordinating mechanism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eventcompetition is examined with canoe slalom as an example, and the spiritual core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f the competition organizing and management is explo red.

Key words: Olympic Games; event competition; organizing and cooperation;canoe slalom

在奥运会这个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中,竞赛组织工作始终处于核心到位,奥运 会的各项组织工作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竞赛工作而展开的,奥运会的成功也首先取决于竞赛 组织工作的成功。现代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制度与规则体系, 体现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必须紧密结合主办地的实际情况,体现主办城 市的特点,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快速发展中的东方大国,要完成奥运会 这个具有浓厚西方文化烙印的、大型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工作,需要大力协调的 组织关系相对会更多,难度也会更大。因此,在北京奥运会上,要顺利完成各项竞赛组织工 作,必须构建既与奥运会组织惯例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实际需求的竞赛组织管理模式,创 建总体和谐的竞赛组织环境。本研究从复杂系统科学的视角入手,以单项竞赛组织工作的协 同发展特性为重点,以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为实践例证,在总结奥运会竞赛组织发展以及我 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构建与组织实践,探悉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管 理工作的精神内核与发展机理,探求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的系统构建与良性运 行的机制,力求提高北京奥运会激流回旋项目竞赛组织管理工作效益,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做 出贡献,同时也为我国今后举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提供参考依据。

1 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协同的理论溯源

1.1 紧密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是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客观要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逐渐成为文化体育的盛事,在世界范围具有重要的 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仍然带有明显的 西方文化的烙印。在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 际奥委会委员的组成、责权利的分配、承办地的选定、竞赛项目的选择以及各种政策的制订 等问题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欧美中心主义”的影响。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文化持续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在全 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由此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因此,作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世界 性文化体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必须采取多元文化互补互动、共同发展的方式,必须从世界 历史文化,尤其是东方思想体系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需要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在亚、非、拉 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更为广泛的开展与宣传。

正是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背景和运作模式特点,在北京奥运会上,在充分遵守国际惯例 和竞赛规则的前提下,就更加需要切实考虑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机制完备、运转 协调、紧密结合实际的奥运会竞赛管理系统,努力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和谐融合,为竞赛工作 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1.2 “系统和谐”是北京奥运会竞赛工作的组织需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类尊严的 、和平的社会”[1]。在奥运会的比赛过程中,始终推崇运动员之间的公平、友好 竞争,着力营造各方融合的和谐氛围,强调各类人群共同享受竞赛的快乐。

竞赛组织系统的“和谐”强调复杂系统活动的相互合作与协同效应,更特别重视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充分发挥,力求通过构建总体稳定、协凋、能动的动态发展机制提高竞赛组织的工作 效益,使竞赛组织系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发挥最大的组织效能。为了实现竞赛系统 的和谐,需要从“和”与“谐”两部分剖析竞赛系统的组织内涵。其中,通过“和则”调整 人际间、人群间乃至组织间的“共处”,形成“人和”的环境,通过“谐则”解决给定目标 和资源条件下的管理优化,提高组织效率[2]。

其实,正是由于北京奥运会竞赛工作的复杂性,由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内在需求,在客观上 要求参与其中的各类人员实现有机的整合。为此,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中,要以“和谐 共进”的精神引领各项组织工作,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本 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协调好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协调好各个项目比赛之间的 组织关系,有效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和谐共享的竞赛氛围。这是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现代性 和复杂性的客观需求,也需要参与竞赛组织的各个方面协同共商,共同创建良好的竞赛环境 。

1.3 “组织协同”是创建北京奥运会和谐竞赛环境的有效途径

1.3.1 “组织协同”的内涵“协同”现象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是系统要素之间互相协调、合作、同步的彼此作用, 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性之一[1]。其实质在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保 持合作性和同步性的状态和趋势,强调系统协作与功能整合的一致性与和谐性。

“组织协同”强调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彼此协调,逐步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动 态有序结构,强调组织要素之间通过彼此的能量交换与耦合,获取组织发展的动力,实现组 织的优化与功能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内部的协作意识与自发观念,对于驱动组织协同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

1.3.2 “组织协同”是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成功的关键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涉及的人员多,层级交错,复杂性强。在竞赛组织系统的规划和实施 过程中,必须着力实现竞赛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融合,实现人、物等组织要素与环境 之间的整体协调,逐步熔炼竞赛组织系统的核心精神,从根本上实现组织要素集合效应的最 大化。

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过程中,相关各方对于完成赛事组织工作的基本追求是一致的,在 完成自身工作过程中也都需求相关的部门给与支持,否则根本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各个的 工作任务;与此同时,各方处于不同的组织地位,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整个组织工作,客观上 存在一定的组织利益差别。因此,合作在竞赛组织工作中不是必定存在的,必须在总体上强 调彼此之间的组织协作,在统一组织思想的指导下引导各方成员齐心协力地运行竞赛组织系 统,才能减少组织摩擦与功能内耗,从而实现对竞赛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竞赛组织工 作效率的最大化。

对于北京奥运会而言,由于中外竞赛组织思想与管理模式的客观差别,在竞赛组织工作过程 中,现代奥运会的组织运行方式需要实现“软着陆”,与中国既有的组织文化以及竞赛管理 经验相融合;而这种融合,取决于中方竞赛组织者与国际体育组织专业竞赛技术人员之间的 组织协作,体现于竞赛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竞赛组织指导思想与组织理念的融 合,是两种各具特色的组织文化的协同,贯穿于竞赛组织组织工作的始终。而推行组织协同 ,强化协作机制,建立人与人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稳定的动态合作秩序, 也就成为营造和谐组织环境,有效运行竞赛组织系统的关键环节。

2 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基本构想

2.1 单项竞赛组织工作的顺畅运行是奥运会成功的基础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之所以特别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奥运会赛时要在主办城市同 时期运行多个项目的顶级水平比赛。北京奥运会设立28个大项、38个分项,共有302个小项 ,在北京举行比赛的有26个大项;各个项目的竞赛工作对城市运行的要求既有共同之处,又 存在各类差异,使得组织者必须从总体上对赛事组织工作进行系统设计与总体掌控。而在坚 持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奥运会竞赛工作的成功从根本上还是建立在各个单项竞赛组织工作顺 利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各个单项的竞赛组织工作得以顺畅组织,协同运行,才有可能实现奥 运会整体竞赛工作的成功,这也使得单项竞赛的组织协同成为奥运会竞赛工作成功的重要基 础。

2.2 构建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的核心思路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中,国际奥委会对竞赛工作做出总体上的规定,而各个国际单项体 育组织则从技术层面对各个项目比赛的组织工作进行详细的规范化设定,奥运会组委会在各 个项目的竞赛规则、规程等技术规范方面必须执行国际组织的相关文件。与此同时,从历届 奥运会的组织实况来看,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不同,奥运会的竞赛组织管理构架 也不可避免地有所差异。尤其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背景、人文观念以及管理体制方面有很 大的不同,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中,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出发 ,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体育竞赛组织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保证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 工作更能贴近运动员的需要,更具备现代体育专业化的特征。

而对于皮划艇激流回旋这种发展时间相对不长的项目,由于项目本身的组织管理体系还有不 完备的地方,在组织过程中可能面对更多的变数和突发事件,更需要组委会与国际奥组委以 及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加强持续沟通,共同协商确定各项竞赛事宜。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更 需要组委会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更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客 观实践与国际体育组织保持平等、有效的沟通,系统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奥运会单项竞 赛组织协同模式,确保竞赛组织工作的顺畅。

由此,我们就确定了构建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以激流回旋项目为实施范例)组织协同模式 的关键思路:从系统发展的角度规划竞赛组织模式,在组织内部确立明确的竞赛组织工作核 心目标,通过对组织目标的反复、持续强化,激发组织成员形成并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协同 意愿;细化组织工作任务,协同组织操作流程,创造相应的协同环境,通过组织信息的有效 沟通,实现竞赛组织系统的有序运行,实现组织系统的认识同一性与行动统一性,实现竞赛 组织成员之间的功能互补,确保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顺畅运行。

2.3 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主要内容由于奥运会竞赛组织过程涉及的要素多、层面广、动态性强,需要从不同角度审视竞赛组织 的协同要素,其核心在于不同时空维度的人物信息的协调,关键在于竞赛组织系统发展理念 的终极归一。

2.3.1 人性要素与物性要素的协同人作为竞赛组织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竞赛组织活动的运行主体与组织实施者,决定着竞 赛组织系统的运行发展方向。因此,在竞赛组织运行过程中,调整人际间、人群间乃至组织 间的关系,形成“人和”是需要最先解决的问题,而实现组织系统各个群体人员之间的工作 协同,建立各类人员之间的有序合作关系,是确保竞赛组织系统顺畅运行的基本保障。

与此同时,竞赛组织过程中涉及的大量物性要素之间也具有复杂的关联,各种物性要素在系 统内的流动方向与强度直接影响着竞赛系统发展的均衡性。因此,在实现组织协同的过程中 ,协调各种物性要素的关联与匹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始终都是竞赛组织者需要特别关 心的重要问题。

2.3.2 时空维度的协同奥运会的竞赛组织过程,持续时间长、空间跨度大,复杂的时空要素集中体现着奥运会竞赛 组织工作的复杂性,这也要求我们从时空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竞赛组织协同的发展机理,实 现竞赛组织工作的时空同步与整体协同。

一方面,在为期七年的奥运会筹办过程中,竞赛组织工作贯穿始终,不同阶段的竞赛组织工 作在时间序列中又具有紧密的连续性;前期的竞赛工作成果往往为后期竞赛工作创造出良好 的组织基础,也是制定后期工作目标的重要标尺与方向标,在规划的时期必须强化各阶段工 作之间的关联与协调。

另一方面,在奥运会竞赛的空间场景中,各项组织工作在相互关联的不同空间同时进行,各 个组织空间的工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任何一项工作的发展都会对其它工作出生 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竞赛组织工作中必须保证各项竞赛组织工作的空间同步性和关联紧密 性。由此,也就使得竞赛组织协同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2.4 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三个关键环节

2.4.1 竞赛团队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的技术协同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体系中,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提出并监督执行是奥运会竞赛工作的技 术标准,对奥运会竞赛工作的技术细节具有既定的权威性。奥运会各项目的比赛,实际上是 由28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按照各自的章程和竞赛规则进行组织的;与竞赛相关的各项组织 事宜,都需要得到各个单项体育组织的认同。因此,在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过程中, 各个项目的竞赛团队需要与其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良性的互动。在雅典奥运会协调委员会的赛后报告中,特别提出雅典奥组委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之间在 工作角色和沟通上出现的问题,指出组委会对于国际单项组织的角色、职权等方面的理解存 在不足,对于各组织提出的要求重视和考虑不够,而这也反映出组委会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足够的信息流[1]。在竞赛组织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 ,这种协 同状态对比赛组织工作造成的隐患就将是明显的。所有,建立组委会竞赛部门与国际单项体 育组织之间的良性协同,对于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来讲非常重要。

2.

4.2 竞赛团队与组委会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近几届奥运会组织工作的成功,自下而上的组织模式是成功经验之一。也就是说,具体实施 组织工作的各部门以及场馆层面有着较大的权利,在赛时运行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这 不但使得竞赛组织工作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还具备了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映的组织基础 。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这种特点,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基于场馆团队运行的组织模式,决定 了竞赛组织工作的运行必然需要各个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因此,竞赛团队与相关业 务部门之间的紧密协同,对竞赛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4.3 竞赛团队内部的业务协同根据单项竞赛具体组织工作的需要,各个项目竞赛团队内部设置包括场地、器材、信息以及 主要竞赛客户群(运动队、国际体育组织、技术官员)服务等岗位。在竞赛组织过程中,各 个工作岗位的人员逐级落实各项工作细节,分别负责赛事运行所需的场地设施以及各项服务 工作;与此同时,各个团队成员的工作之间又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业务上的关联决定了各 个岗位人员必然既为其他岗位服务,又需要其他岗位的支持,竞赛团队的各个成员彼此在业 务上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任务。

3 北京奥运会激流回旋项目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的构建

3.1 竞赛组织目标的协同设定组织目标是组织系统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对组织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直 接掌控组织发展的方向。在实践工作中,建立组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组织人员及事物的有 效整合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其成效的基础就在于对各类资源的整合而实现的优势互 补与效益的整体放大。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组织,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组 成的;所有组织的结构,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组织任务而设计的。在各种组织活动的实施过 程中,组织的整体目标根据组织层级而逐级转化为组织单位乃至个人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 各层次目标紧密衔接的目标体系,引导着组织系统的前进方向[1,2]。

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竞赛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紧密围绕为期四天的比赛而展开,其根 本目标在于确保奥运会比赛按照既定的竞赛日程有序进行,为运动员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 全面展示奥运会激流回旋项目的竞技魅力。

“确保竞赛如期有序进行”,是一个非常明确且直观的组织目标,也是全部竞赛相关组织活 动的终极归宿。但是,在组织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竞赛目标却不一定能够始终为大家所 贯彻。实践工作中,大家往往容易陷入具体的工作事务之中,反而忽视对于竞赛组织目标的 根本追求。这时,竞赛组织系统往往会出现组织目标在实践中不能被彻底贯彻的问题,其原 因在于工作过程中组织系统的方向模糊与偏离。因此,确立竞赛组织目标后的关键还在于时 时强化、事事落实竞赛组织目标,切实推行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竞赛 组织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3.2 竞赛组织工作内容的协同规划根据历届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运行特点,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激流回旋项 目竞赛组织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在竞赛组织工作的运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涉及各个工作点,而其中主要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图1)。

3.2.1 竞赛核心工作在比赛中,竞赛组织者需要完成的首先是那些竞赛组织本身的系列工作。这些工作是奥运会 体育竞赛组织工作的核心,是构成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奥运会组织工 作的重点,对奥运会组织工作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组织过程中,竞赛团队要对各项核心工作进行系统剖析,从时间发展和空间同步的角度对 每项工作进行详细的设计,把各项工作规划为不同时间段落、不同空间位置的工作环节。以 场地管理工作为例,从时间上涉及设计规划、工程施工、验收试用、赛前训练、竞赛期、赛 后期等6个段落,从空间上涉及场地内的管理活动、场地外的器材供给与能源保障等, 牵涉到的组织人员既包括竞赛团队的场地、器材、信息等部门,也涉及场馆团队的工程、技 术、医疗等业务口以及国际体育组织的竞赛技术人员,通过多点联动的管理机制共同驱动着 竞赛组织工作的运行。

3.2.2 与竞赛直接相关的工作在完成竞赛核心事务的基础上,竞赛组织者还必须充分重视几项与竞赛工作直接息息相关的 组织任务,主要包括竞赛成绩、比赛现场的体育展示、场地设施的工程支持、竞赛技术设备 的服务支持、场地医疗救生、比赛结束后的颁奖仪式、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等。在奥运会的 竞赛组织过程中,这几项工作由相关的业务口同事完成,但是与竞赛组织工作紧密相连,起 到了直接保障竞赛运行的关键作用,对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 何一件工作出现的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竞赛组织工作出现问题,需要竞赛团队的相关工作 人员加以特别的关注。而这种关注的核心要素,也就在于竞赛团队人员与相关业务口部门人 员之间建立紧密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共同商定并实际操作既定的协同工作方案。

3.3 竞赛组织机构的协作体系

3.3.1 竞赛组织机构的设置在奥运会的三个重要组织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以及奥运会组委会中,分别设置 特定的机构专门负责竞赛的技术工作,彼此之间有着不同层面的合作关系,在奥运会的竞赛 组织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和三个层次上(表2)。

其中,技术层面的合作是指导层面合作的具体化。技术代表负责就竞赛组织的工作细节提出 技术需求,将国际奥委会的技术基本原则落实到单项竞赛需求之中;竞赛主任针对技术代表 的需求,将竞赛工作具体化并组织技术实施;而场馆主任则根据竞赛工作的具体需求,协调 场馆团队的资源为竞赛创造必须的条件。三方在实践工作中的协作体现着三个组织结构的组 织协同关系,也建立了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总体协同框架。3.

3.2 三级竞赛组织机构体系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以运动员为人员核心,以比赛场地为空间中心,各项组织事务成辐射 状扩展,而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难点就在于多项目竞赛同时空交叉运行,对城市整体运行 的要求很高。在比赛中,竞赛组织者既要关心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以及训练场地中的各种技术 需求,结合实际情况驱动竞赛组织系统有效运转,实现对竞赛活动的有效掌控;同时也要考 虑运动员在比赛结束后需要面对的、直接与比赛紧密相关的诸如颁奖、兴奋剂检测等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与运动员参加比赛相关的事务进行系统的规划。也就是说,竞赛 组织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场地的空间范畴,超越了比赛本身,而是已经上升到一 个城市总体运行的层面。

如图2所示,竞赛组织工作既包括比赛场地内的设施、器材、信息传递等竞赛核心工作,也 包括在场馆范畴上的技术、餐饮、休息、医疗等竞赛关键支持工作,同时还要考虑在城市范 围的交通等保障工作。适应这三部分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奥运会 激流回旋竞赛组织机构也就包括了“北京奥组委(主运行中心)-场馆团队-竞赛团队”的三 级管理体系,分别从不同的组织层面落实竞赛保障运行工作、竞赛支持工作和竞赛基本 核心工作。

3.3.3 双通路竞赛组织汇报机制基于“场馆化管理”的奥运会组织模式,场馆团队对竞赛团队具有行政管理权,绝大多数竞 赛事务都是在场馆团队进行解决;而与此同时,竞赛指挥组作为主运行中心专门负责竞赛工 作的核心部门,以奥组委体育部为主体,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国家气象管理部门等 有关负责人组成,赛时担负着专业化的竞赛指导职责,保证竞赛组织工作的专业性,同时在 奥运会组织运行总部(主运行中心)对项目竞赛工作进行必要的协调。

与此相适应,在奥运会竞赛组织的三级管理体系里,竞赛团队的竞赛信息是沿着两条通路进 行向上传递的:

通路一:竞赛团队-场馆团队-主运行中心

通路二:竞赛团队-竞赛指挥组-主运行中心

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采用的竞赛信息双通路管理模式,使得处于中间层级的场馆团队与竞赛 指挥组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竞赛组织工作的核心信息,可以及时把握竞赛组织进程,进而分 别从现场指挥操作与专业化指导和协调的角度对相关竞赛工作的发出指令,以保证实施及时 的适宜处置。

在这种模式下,场馆团队与竞赛指挥组之间的协调非常关键。在竞赛工作运行过程中,当竞 赛团队将竞赛信息上传到场馆团队和竞赛指挥组时,需要双方建立快速的信息沟通与联动机 制,实现紧密的组织衔接,共同商定应对措施,从而可以快速地对竞赛事务做出有效的指令 并传达到竞赛团队的操作层面。

3.3.4 单项竞赛团队的层次管理奥运会组织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竞赛组织工作涉及到的人员和事件纷繁复 杂,但是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竞赛场地为中心的赛事技术运行工作,二是竞 赛团队的综合事务工作,主要包括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竞赛客户群服务以及团队内部的行政运 行(图3)。

根据奥运会竞赛工作的需要,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赛团队采取了层级管理模式,设置了一名主 任和一名副主任统管全局,设置了一名技术运行经理和一名综合事务经理分别负责赛事技术 工作和客户群服务工作,根据竞赛需求安排了相应工作的7名主管,从竞赛团队内部运行、 主要客户群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组织、技术官员、运动队)以及场地、器材、竞赛信息等7 个方面落实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与相关业务口人员的沟通机制,从组织构架上实现竞 赛团队内部的工作协同。

3.4 竞赛组织任务的协同分配

3.4.1 竞赛指挥组与场馆团队的竞赛组织任务协同在奥运会的比赛过程中,国际奥委会对比赛进程进行总体控制,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则负责 各个项目比赛的具体实施。在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体系中,竞赛指挥组作为主运行中心负 责竞赛事务的机构,与国际奥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对接,从竞赛业务层面与国际奥委会建 立紧密的工作机制;场馆团队则在场馆层面直接解决与竞赛相关的工作事宜。

在竞赛组织机构的三级体系中,竞赛团队主任与国际单项组织技术代表紧密沟通,确定各项 技术信息,具体实施竞赛组织工作事宜,同时向场馆团队和体育指挥中心进行重要信息汇报 。由此,北京奥组委的竞赛组织机构与国际奥委会及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建立起有针对性的工 作机制,从三个层面的不同角度协商解决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而场 馆团队与竞赛指挥组(体育部)同处于竞赛体系的中间层级,在完成的竞赛组织任务方面需 要总体的协同,从而确保竞赛行动的协同。

3.

4.2 竞赛团队内部人员的职能协同竞赛管理团队作为场馆团队的组成部分,是负责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竞赛运行的专业 队伍,主要职责是在主运行中心竞赛指挥组和场馆团队主任的领导下,在国际皮划艇联合会 技术代表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的协同组织,全面负责本项目竞赛运行的组织和 管理工作,全面沟通、协调、处理本项目竞赛事务。

在工作过程中,竞赛团队的不同岗位人员分别负责完成各项任务,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各自组织职能之间具有紧密的协同性。

3.5 竞赛组织实施方案的双向细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属性。 如果系统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生扭曲,系统结构的设置和功能不能协凋,系统就会产 生各种负效应,导致系统能量无谓损耗,造成系统功能无法正常发挥[1]。也就是 说,系统 的负效应会使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削弱系统的整体功能;而通过减少系统的负效应,可以使 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 事物的进化和发展过程都伴随着负效应的削减过程,对于系统的优化过程也可以看作是系统 负效应的减少过程。因此,把竞赛系统的运行管理当作一个不断改善的持续发展过程,从竞 赛系统的整体观入手,抓住系统中关键的制约环节对其进行整体调控,通过各种组织手段减 少和控制负效应,是实现竞赛组织协同与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

3.5.1 双向核定竞赛组织工作方案在确立竞赛组织工作目标,核定各项组织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一项关键的工作就在于系统规 划、详尽设计激流回旋项目各项竞赛组织工作方案,这既是对组织工作目标任务的具体落实 ,同时也是对竞赛组织系统资源详尽的时空规划,是确保竞赛组织工作在整体时空节点上有 序进行的关键环节。

在制定竞赛组织计划的详尽方案时,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

1) 常规工作方案。根据竞赛组织工作的目标以及各项任务之间的关联关系,核定各项任务细则,确定工作方案 ,落实竞赛资源配置和调控措施,实现竞赛组织工作的具体化。

2) 应急工作预案。从各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入手,沿着“核定问题实质-确立解决措施-组织调控落实”的 思路,在竞赛组织管理三层级体系基础上,制定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各个组织层 级的沟通协调机制,确立解决各种问题的快捷办法和途径。

雅典奥运会竞赛组织者考虑了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对策问题,包括天气、场地和规则判罚等类 别,主要内容涉及的是竞赛自身的核心事件。考虑到在竞赛工作运行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密切 相关的几类工作,我们在规划应急预案时充分考虑了与竞赛密切相关的几类事件,包括医疗 卫生、人员及特殊事件等,保证竞赛工作与相关工作的总体协同。

通过上述两个角度审视激流回旋项目的竞赛组织工作,制定出的相应组织方案形成了一套互 补的组织机制。常态下的组织工作方案从工作的发端就确定了组织工作的进程,通过详细设 计的工作目标、方法、手段及措施规划,将竞赛组织工作逐级细化、规范化、程序化,从组 织上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与此同时,从问题出发设定的应急预案,则从负面 的角度对竞赛组织工作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梳理,分析竞赛组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 况,通过执行制定的应急措施方案,保证组织系统在面对此类不测事件时能有备无患,应对 自如,把组织进展控制在预期的轨道,把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避免出现更 多的不利连锁反应,从而实现从非常态向常态良性转化的组织目标。3.

5.2 通过时间与事件管理细化竞赛组织方案根据激流回旋竞赛组织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竞赛团队结合每项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翔 实的组织工作方案,主要包括竞赛日程、训练安排、客户群证件计划、交通方案、人员流线 控制、技术官员工作计划、竞赛技术会议计划以及竞赛活动调整与应急方案等。

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组织管理进度表(the Master Plan)和悉尼奥运会的关键计划(Key Plan ing),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的,在每一个时间段内列出各项组织工作的种类和计划的内 容,体现了时间管理和事件管理在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在北京奥运会的竞赛 组织工作中,我们通过对竞赛组织时间要素的把控,沿着竞赛组织工作的时间主线,将各项 工作在不同阶段的重点以“菜单”的形式列出,保证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落实;同时监督 工作进程,把立体的、系统的、繁杂的事务平面化、直观化,更直观体现各项工作之间的关 联关系。与此同时,从事件管理的角度确立各个阶段的重点组织事宜,针对奥运会组织涉及 领域广、相关事件多、动态变化频繁的特点,通过把握竞赛日程核定、场馆设施建设、报名 与资格审查、国际组织联络、竞赛信息传递、客户群服务等核心竞赛事件,从总体上控制竞 赛组织系统的主要环节,有效引导竞赛组织系统的运行,实现对竞赛组织体系的调控。

由此,我们通过时间管理把各项任务的运行过程进行了整体的清晰界定,通过把握核心事件 控制竞赛系统运行,进一步细化了竞赛组织工作方案,实现竞赛组织工作的优化。

4 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实现机制

4.1 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的运行要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过程中,在确立共同的组织目标和统一的 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要实现单项竞赛组织协同体系的有序运行,必须紧紧把握核心的组织协 同要素,系统制定完整的竞赛组织实施计划。

其中,组织目标是建立竞赛组织系统的前提,也是衡量竞赛组织管理活动合理性的标尺;它 贯穿于竞赛组织活动过程之中并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组织管理行为的方向与归宿。因 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确保竞赛工作如期有序进行”的核心组织目标,始 终强调“以竞赛为中心”基本指导思想,使之成为引导整个组织系统协同运行的方向标尺, 控制整个组织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对整个竞赛组织系统实施严格的总体控制,又需要给与各个组织层级 的人员以适当的决策自,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组织决策的总 体有序和快捷高效;既需要针对竞赛组织的核心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又要特别强调针对偶发 事件的应急管理,保证整个组织系统在常态和非常态下都能有序运行,实现和谐共进。

4.2 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赛中沟通机制沟通是两个或多个信息传递主体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具有控制、引导、信息传 递等功能,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统一思想和行动的工具,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 关键。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需要各个成员互相配合、相互促进,而沟通是加强各成员之间 联络的信息桥梁,可以消除潜在的冲突源头,避免组织冲突的发生。

4.2.1 组织工作汇报程序北京奥运会赛时运行与指挥的核心部门是主运行中心(MOC),各场馆团队内部相关业务口 是各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比赛时各部门在场馆主任领导下开展组织工作。

在比赛过程中,竞赛团队实施双向汇报制度,即竞赛主任在向场馆主任汇报的同时,还就竞 赛核心事宜向主运行中心的竞赛指挥组汇报,竞赛指挥组再酌情与相关部门协商并向主运行 中心(MOC)汇报。

4.2.2 竞赛信息的赛中传递沟通机制是为组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以及系统与环境更好的产生协同并使得系统发挥整体 功能所采取的交流方式,有效的沟通是实现组织协同的基础,利于提高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 度。奥运会竞赛组织系统的有序运转源自各个业务岗位的工作协同与有效沟通,而竞赛信息 在各个机构和部门(业务口)之间的及时、准确传递不但确保了有关的各个单位可以及时把 握赛事组织工作的进程,借以适时推进自身的相关工作;还通过这个信息传递路径,在各个 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沟通网络,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络,对竞赛组织工作起到了引导性的 作用。

4.3 单项竞赛组织过程的时空协同控制系统构建的组织协同模式为竞赛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基本的组织保障。而在运行过程中, 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时间、地点、工作步骤,在各个工作岗位逐步落实各项竞赛组织行 动的细节。也只有保证各个岗位的各项工作都能严格按照竞赛系统设定的既定组织流程运行 ,才能保证实现竞赛组织系统内部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的协作,保证竞赛组织系统实现紧密的 衔接与有序的推进。

根据“统筹兼顾,快捷高效”的系统组织原则,结合奥运会激流回旋项目竞赛组织工作的实 际情况,我们对竞赛组织工作进行了流程设计,实施了对竞赛组织工作的具体程序化规范。 通过把各项工作细化为具有时空序列概念的若干工作程序,强调了对竞赛组织工作的微观控 制,与场馆团队相关业务口以及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相对均衡的紧密协作关系,有效控制了 竞赛组织工作过程进程,取得了预期的组织效益。

5 结 论

1) 奥运会等大型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组织工作过程中必须切实结合 主办国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以及奥运会组委会三个 核心体育组织的协作效益。2) 实现单项竞赛的组织协同是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基础,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模式 的基本理念在于通过组织要素的多维协同创建和谐的竞赛环境,实现竞赛组织的优化与功能 倍增。3) 实现奥运会竞赛组织协同的关键在于以共同的组织目标为基础,激发组织成员的协同意 愿,反复强化“以竞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协调组织成员的组织行为,需要重点关注竞赛 团队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的技术协同、竞赛团队与组委会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以及 竞赛团队内部的业务协同三个关键环节。4) 北京奥组委竞赛组织者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指导层面和技术层面相结合的协商-合作 机制,强化了三级竞赛管理机构体系和双通路竞赛组织信息通报机制,保证了竞赛组织信息 的有效传递,促进了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 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伍绍祖.系统科学与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3] 黄小寒.世界视野下的系统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杨伍拴.管理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许国志,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6] 席酉民,等.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 理查德.霍尔.组织:结构、过程与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8] 艾伦.杰伊.查伦巴.组织沟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 陈来成.组织的复杂性及其管理[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2(1).

[10] 段世杰.2008年奥运会组织与准备工作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6.

[11] 徐晏玫.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 白烈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13] 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题研究,2002.

[14] 北京奥组委:《学习、探索、创新-2004年雅典奥运会实习报告集》,2005.

[15] 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总结报告:雅典2004第二十八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05.

[16]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信息中心.国际奥委会重要文献汇编.

[17]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雅典启示录.

[18] Official Reports of the Games of Olympiad[R].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Committee,1992-2004.

第5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国特色 攀岩赛事 运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31-02

攀岩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国民所得的提高、余暇时间增多、北京奥运会带来的体育热潮等因素极大的促进了攀岩的推广。攀岩赛事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中逐渐开展起来,整体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并逐步向专业化体育赛事靠拢。攀岩运动作为一项“舶来品”,在中国市场化、人文要求下被赋予许多新的内容,其赛事也表现出与传统体育赛事不同的特征。一方面,攀岩赛事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旅游和经济具有强大冲击影响力,为攀岩赛事的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攀岩赛事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赛事,也对赛事运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运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项体育赛事影响力的大小,也将对该赛事今后能否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建设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对于攀岩赛事在中国的推广与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现状的独特性分析

1.1 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崇尚挑战自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日趋强烈,攀岩顺应社会潮流,成为当今的时尚运动。随着我国攀岩运动的快速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自从2004年10月中国选手陈小捷夺得首个速度攀岩的世界杯冠军以来,7年多时间内中国人先后获得过几十次世界冠军。各项重大国际性攀岩赛事也纷纷落户中国,我们已日益成为国际上推动此项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正如中国登山协会攀岩攀冰部主任丁祥华所说:“攀岩项目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攀岩赛事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而具有较大的传播效应。[1]通过这种传播效应与社会影响力,使我国攀岩赛事形成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资本对攀岩赛事的关注和参与,使它成为了新的社会投资热点。

1.2 发展不均衡

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攀岩赛调查显示,我国攀岩运动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均衡,上海、江西、广东、香港、湖北五省、区占参赛队的2/3,而其它八个省份共占1/3,很多省份甚至没有派出参赛队。[2]攀岩赛事主要集中在南方及东部沿海城市,这些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大城市聚集,人口密度高,对于外来新兴事物接受程度高,且对于回归自然的运动项目需求程度高。与此同时,攀岩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表现出新的特色—— 高校成为中国攀岩赛事主阵地。国内高校逐渐认识到开展攀岩运动对学校的作用,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办高水平运动队、办专业等,通过这一渠道来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1.3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我国传统体育赛事的运作通常都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包括高水平的竞技人才,还包括具有行业管理经验的专业赛事管理人才。而攀岩项目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在中国兴起时间还不长,缺乏像传统体育项目那样选苗、育苗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攀岩高水平运动者不乏业余爱好者和高校学生,尚未形成长期组织培训、科学指导的竞技人才队伍。而攀岩赛事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虽然其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吸引不少投资商的关注,但是这些体育产业的开发商、经营商虽然精通经营之道,往往对攀岩赛事的特点缺乏了解。因此在攀岩竞赛实体运作上缺少相应的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攀岩竞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1.4 当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攀岩运动在近几年里发展比较快,但是攀岩运动还未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这说明在国内的发展一直还处在比较边缘的状态,从近几年世界杯攀岩赛、世界极限运动会及亚洲杯比赛成绩来看,我国的竞技攀岩水平和欧、美等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攀岩的竞技水平上,还表现在攀岩赛事的运作水平上。当前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缺乏市场意识及赛事品牌意识,多数攀岩赛事运作中主要局限于赛事本身,很少考虑赛事品牌的建设,而众多赛事举办方也往往缺乏攀岩赛事品牌运作经验,赛事品牌资源整合不力,致使攀岩赛事未能发挥出品牌优势。

2 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的理论依据

构建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不光从管理技术与管理科学上建立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而且必须运用整体化的管理哲学思想及其应用效能对中国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把握。[3]

2.1 西方管理科学理论的借鉴

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于演变都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在商品经济土壤的培育下,西方管理理论既有严密的形式又具有创新的精神。一方面,它依靠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剧烈变动的商品经济生活,它又不得不经常地超越和打破自己的管理规范,不断进行着管理思想和理论的革新和创造。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具有强大继承性的管理哲学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于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更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对赛事运作管理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系统项目管理理论;对一系列目标有顺序的实现而完成整个赛事目标的目标管理理念;对赛事运作风险的权变组织理论及以品牌赛事打造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理论等西方管理科学理论,对中国攀岩赛事的普及与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价值。

2.2 中国管理哲学意蕴的传承

博大精深的中国管理哲学是建立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所必须的丰富理论源泉。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不应脱离中国文化内涵而机械照搬国外模式悬空架构,脱离中国文化内涵建立的模式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形成文化排斥,必然被大众视为“异端”,在“格格不入”的现实对话中失去“市场”,走向衰败。中国哲学作为维系中华民族两千年文明的思想纽带,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尚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将在新时期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的性格似乎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表征中国文化性格的中国管理哲学意蕴将对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建立起到借鉴、提高的作用。[4]

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

处于探索期的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对西方国家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不可以单纯的复制和移植,惟有在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经验的前提下,遵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规律性,科学合理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攀岩品牌赛事。

3.1 市场主导

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首先必须增强赛事运作管理的市场主体意识,逐步实现赛事经费来源多元化,突出市场机制及其管理方法手段的作用,将赛事项目管理理念、市场经营理念、赛事综合效益诉求理念贯彻于攀岩赛事运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市场营销理念,采用市场机制及其方法手段经营攀岩赛事,逐步形成攀岩项目的品牌赛事。

3.2 制度健全

管理是体育赛事运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内部管理和运行规则都是在整密的制度下完成和实现的,在体育赛事运作期间,将所有制度建立完善,在管理中就有据可寻。当前国内攀岩赛事运作管理基本上按照国际惯例和安排原则进行,大多仅从竞技赛事的角度来组织,忽视了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机制,缺乏符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规范的商业运作流程,对于赛事运作过程中突发事件及赛事风险缺少应急机制。制度健全、规章严密是攀岩赛事得以在中国健康发展的理论依据,也是建立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基石。

3.3 理念创新

建立运作管理理念有利管理者从管理学的角度认识赛事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对赛事展开管理活动,因此明确和建立运作管理理念显得十分必要。当前一些赛事运作中,传统媒介宣传不力,再加上网络媒体跟进不足,导致传播价值降低,使得许多赞助、广告商望而却步,从而造成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因此,创新传播理念,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通过别出心裁的赛事包装和策划在网络媒体传播中吸引公众的目光,必然事倍功半。

3.4 品牌打造

品牌体育赛事是指以竞赛为核心,围绕竞赛和提供相关服务的赛事活动,被社会所认同并受公众欢迎的竞赛活动,具有极大市场潜力,对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赛事。鉴于品牌赛事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时也要致力于品牌攀岩赛事的打造。在形成品牌资产的基础上再进行品牌延伸,逐渐形成攀岩品牌赛事系列,培育品牌文化、建立品牌忠诚。同时,注意结合国内具体实际,吸取和借鉴国际大型攀岩赛事的经验和做法,争取把攀岩赛事做大做强,形成国际赛事品牌,以谋求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服务我国体育事业。

4 结语

我国攀岩赛事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于攀岩赛事的运作管理模式还在进一步探索当中。当前,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现状表现出发展前景广阔、地区发展不均衡、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当前水平相对较低的独特性,通过对这种独特性进行分析,引入西方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理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林鹏,叶庆晖.体育赛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陈云开.赛事经营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对策

中图分类号:G8u.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63-03

学校体育作为高校和竞技体育重要的后备源泉,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个环节。然而随着竞技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的发展,竞技体育中名次的争夺变得更为重要,这就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现象应运而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影响着学校体育竞赛。因此,深入研究体育竞赛中弄虚作假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是保证学校体育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本研究结合黑龙江省体育局竞体处、群体处、各项目竞赛训练科历年参加比赛的部分资料以及黑龙江省教育厅体委处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中存在的各种弄虚作假现象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对消除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问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收集关于国内外有关体育竞赛中弄虚作假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以黑龙江省体育局、黑龙江省教育厅2008年重新命名的42所黑龙江省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问卷调查对象。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发放教师问卷126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为93.65%。

1.2.3专家访谈法

与黑龙江省主抓体育竞赛的相关领导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书面整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的具体形式

在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中常见的弄虚作假形式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按照比例有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冒名顶替、以大打小、裁判员作弊、服用兴奋剂以及其他形式。

2.1.1冒名顶替

冒名顶替是指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而在黑龙江省中学体育竞赛中具体表现为非本校冒充本校运动员、非本年龄组(重量级)冒充本年龄组(重量级),非本人冒充本人参加比赛。有些中学为了取得更有好的成绩和排名,聘请市体校或体工队的运动员,并在运动员的资格上为其重新办理学籍,甚至有的运动员可以有几个学校的学籍或队籍,哪个学校有比赛就代表哪个队参赛,可以直接用非本校运动员直接报名参赛,只要其参赛证上的相片与本人一致,如果资格审查不严格的话就很容易蒙混过关。

2.1.2以大打小

以大到小顾名思义就是违背竞赛规程中对年龄组的限制规定,为取得优异成绩由高年龄组运动员报名到低年龄组中参加比赛。在中学生参加的比赛中表现更为突出。例如,2009年黑龙江省中学生田径比赛中,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和个别省市体工队的成年运动员充斥在比赛中,其中三人被查出,并取消了比赛资格,相应的单位和个人受到了处罚。

2.1.3裁判员作弊

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比赛中裁判员作弊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裁判员缺失职业道德,收受贿赂。裁判员的个人倾向性严重。裁判员的违心判罚。

2.1.4服用兴奋剂

黑龙江省中学生运动员服用兴奋剂较多情况多出现在比赛前的1-2天,服用乳清蛋白糖、肌酸糖等或者是在赛前约1小时服用赛克定、葡萄糖、镇痛剂等药物,使用这些具有明显提高身体兴奋作用的药物较为普遍。这些做法有背于公平竞赛的原则,相关竞赛组织机构应加大监测和处罚力度,还学校体育竞赛公平公正的清白。

2.2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的原因分析

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虛作假原因分别为:学生升学占40%,领导功绩占27%,教师个人利益占18%,社会风气影响占11%,其他原因占4%。

2.2.1学生升学的影响

学生考学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考名校、考重点院校成为一种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另外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对单招单考和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政策有了新的调整,高中生在体育竞赛中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并在黑龙江省招考办的统一组织考核测试中达到要求,可以享受高考文化课成绩加20分。如果运动成绩突出,根据不同院校的需求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体育测试,如果通过考核可享受高考文化课降200分的优惠政策,这对很多文化课成绩一般,但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

正因为很多类似上述的政策支持,很多学生家长为其子女能够顺利升学,不惜重金来请客、拉关系、“走后门”,甚至有家长凭借其庞大的人脉关系,在黑龙江省体育局相关部门为其子女办“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鼓励政策的初衷,原本是鼓励学生增强体质、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现在却成了个别家长钻“政策空子”、为孩子顺利考学的通道。

2.2.2领导功绩、教师个人利益的影响

就访谈得知,黑龙江省很多中学主抓体育工作的基层领导或教师,并不愿意去做弄虚作假的事情,很多情况都是迫于领导的压力。确实,有个别领导好大喜功,压下欺上,并不顾及一线工作者的心理反应。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目前社会的攀比之风盛行,而表现在体育竞赛上则是争夺奖牌、争名夺利。教练员为了学生取得好成绩,为了给领导顺利“交差”,不得不做一些手脚,这样既有悖于体育比赛的公平性原则,欺骗公众,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最终受害的是黑龙江省的学校体育工作。

2.2.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黑龙江省中学体育竞赛出现的各种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和目标。有些中学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为了本单位、个人的利益,公然违背体育竞赛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以正确的心态进行体育竞赛,最终成了弄虚作假的俘虏,从而助长了体育竞赛工作中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2.3弄虚作假的环节

在对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存在的环节主要存在于赛前报名,其次是赛中执裁,再次就是赛后审核和赛中监察。

体育竞赛的主要环节包括赛前的报名、资格审查与编排,赛中的审查、组织竞赛与突发事件的处理,赛后的总结、文件归档、成绩复查等工作。然而黑龙江省中学体育竞赛组织者更多的是重视比赛的组织工作,忽视资格审查、赛中监控和赛后审核,从而导致各种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此外,相关部门在对中学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弄虚作假问题时,一般是以取?肖比赛资格或通报批评的方式予以惩罚,处罚力度太小不足以引起普遍影响,这就更加导致了“打假打假,越打越假”的广泛流传。甚至有时主承办方为了维护比赛的形象,故意隐瞒真相,普遍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从而助长了体育竞赛中弄虚作假风气,对学校体育的有序、健康发展影响较深。

2.4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问题的整治措施

2.4.1加强竞赛管理,严抓赛风赛纪

黑龙江省中学生的体育竞赛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职业道德来约束违纪行为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弄虚作假的种种现象做到严抓、严管、严罚,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抓赛风赛纪提高到关系体育工作顺利开展、关系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对违反体育竞赛的各种行为进行综合治理。黑龙江省体育局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等行政部门领导和相关地市也要端正对中学生体育竞赛的态度、提高思想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弄虚作假对体育竞赛的危害,对中学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各种弄虚作假现象进行严厉打击,一经发现,一查到底,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只有在行政政策上严厉起来,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中学体育竞赛中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2.4.2加大对运动员资格审查力度

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应成立竞赛验证组,竞赛摄像组,竞赛纪检组三个小组,并进行分工协作。针对运动员的资格审查实施赛前、赛中和赛后三级审查,避免落网现象的发生。其中赛前的资格审查应与当地行政部门联合,对运动员的注册资料进行核实,可通过二代身份证或利用指纹鉴定、骨龄测试等方式查看是否为真实注册的运动员,并核实参赛运动员与注册运动员的姓名、年龄、注册相片及参加比赛项目是否一致。赛中的审点是冒名顶替现象,主要由资格审查组负责、相关裁判员辅助的方式进行,查看参赛运动员参赛证件上的相关信息与秩序册及本人是否一致,如发现可疑运动员参赛应立即与大会组委会汇报,及时将“假”运动员清除比赛现场。赛后审查是指对可疑运动员进行复查,重点检查动员的注册信息以及学籍等。

2.4.3加大对弄虚作假的处罚力度

严厉的处罚措施是治理现实体育竞赛中弄虚作假现象的重要手段,可使“作假者”望而生畏,以减少此类想象的发生率。黑龙江省教育厅制定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的处罚办法,并下发到中小学。

3结论

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的形式主要有:冒名顶替、以大打小、裁判员作弊及服用兴奋剂等,其中冒名顶替和以大打小现象最为严重,原因主要有:学生升学的影响,领导功绩、教师个人利益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的环节有:赛前报名过程中造假材料,赛中裁判执裁的或个人倾向,赛后审核和赛中监察力度不够。治理措施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竞赛管理工作,严抓赛风赛纪;成立竞赛验证组,竞赛摄像组,竞赛纪检组,加大对运动员资格审查力度;黑龙江省教育厅制定中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的处罚办法,加大队弄虚作假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杨干,体育竞赛中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译育伦理道德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2):97-99.

[2]郭平,宋一心,竞技体育中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存在及其消除[J],体育与科学,1999(11):20-23.

[3]史可翰,关于纠正体育竞赛中不正之风的探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387-389.

第7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摘 要 中国耐克高中篮球联赛组织是体育赛事运作的核心工作,一切市场方面运作活动都是为体育竞赛服务的。体育赛事竞赛包括参与竞赛的运动员、裁判员、官员、现场观众及媒体观众、竞赛项目规程、竞赛规则、竞赛编排、注册、竞赛场地器材、竞赛技术会议、竞赛的相关技术(计时、计分、仲裁、录像)、竞赛成绩公布、赛后颁奖、竞赛环境等等相关因素。这些复杂的因素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出现我们看到的运动员在场上奋力拼搏、挑战极限、精彩绝伦的画面。

关键词 高中篮球联赛 竞赛要素 联赛规程

一、高中篮球联赛赛事基本介绍

高中篮球联赛属于商业性体育赛事的范畴,它向社会所展示和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体育方面的竞赛、表演及有关联产品的服务。体育赛事的生产过程与销售过程同步,同样也是在向外界提供服务的过程。产品服务质量的同样也影响自身赛事运作。

(一)高中篮球联赛组织特征

作为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组织机构的产权、投入、产出是非常明确的,这些经营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来策划和组织体育赛事。体育企业组织具有以下的规律性:1.对联赛的投入是追求自身最大化的体育市场;2.赛事赞助商是具有支配体育赛事提升利润空间的经济组织;3.作为赞助商是体育赛事所产出的要素需求者和赛事所需商品的投入者;4.作为体育赛事组织机构具有赛事资源分配和组织的功能。这些特性决定了他们组织体育赛事必定是商业性的。

(二)耐克高中篮球联赛的运作方式

中国耐克高中篮球联赛是通过联赛组织者通过市场化运作特征来完成的。从经济学角度认为,体育市场是商品互相交换关系的总和,体现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矛盾的统一,作为高中篮球联赛要体现品牌价值就必须提高各个运作环节的质量和效率。高中联赛的市场化运作意味着耐克公司的体育市场部门的技术、管理和素质及工作效率等与以前的单纯赛事运作相比发生了质的不同。

(三)耐克高中篮球联赛的目的

体育赛事品牌的推广和赞助品牌的宣传,这是体育企业组织商业性体育赛事最基本的动机所在。在我国早期的经济体制下,所有体育赛事都是经过体委部门的相关单位组织的,是政府行为。所以体育活动组织者首要目的是它的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效应,而不是首先去考虑体育市场和经济方面的效应。而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政府部门把体育赛事组织权转接给企业通过商业手段来组织和运作体育赛事。必然首先考虑的是赛事各个方面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生存所需,要发展和进步就必须有资金,为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公司所运作的项目就要想方设法的取得利益,否则企业破产、倒闭在所难免。当一个体育赛事走向商业化而且以营利为目的,其策划以及运作的所有程序自然而然的具有商业色彩。从体育赛事策划到赛事的运作,再到赛事结束后的总结,都要紧紧围绕盈利和赛事发展为中心。

(四)耐克高中联赛交易对象方式

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体育赛事都是由政府无偿贡献,属于公益性赛事,也不允许任何品牌参与,比赛门票也往往是以赠送的形式发放给内部人员、学生或以很低的价格销售。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跟体育有关的比赛都是无偿的供给社会,基本上没有门票这一概念,也没有企业的赞助,更不可能有电视转播方、无形资产和运动员转会带来的收入,赛事的投入支出完全依靠政府和单位的支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体育赛事也逐步进入市场化,体育赛事的商业化和职业体育联赛的初步形成,表明体育赛事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从此体育赛事的商业属性在市场开发的进程中充分的得到了体现。交易对象有有形产品(耐克产品),又有无形的产品(赛事);还有所有权的交易和经营权交易等。从高中篮球联赛的角度来讲,有这么几个方面来说明交易的对象和方式:1.体育赛事的消费者,包括观众、赞助商、电台的转播机构、赛事中介组织等;2.电视转播权的出售;3.高中篮球联赛的赞助方式和手段;4.由高中联赛分支出的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高中联赛市场调查

对市场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是一个活动良好的开始,调查的方法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对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资料的整理。然后经过细致的调查步骤挑选有意义的材料,对高中篮球联赛市场的过去与现在的组织形式以及宣传状况进行实际的分析。都能够为高中篮球联赛未来发展打好坚实的市场基础,更能够为以后全面的策划和组织带来可靠依据。主要内容包括:篮球环境调查;高中联赛相关机构调查;学生以及父母调查等;高中联赛市场评估、预测;协调高中联赛的相关机构。要实现联赛的组织目标和策划目的,赛事组织方首先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调查,同时了解年轻学生心里的需求和参加高中联赛的渴望程度 。

(一)篮球环境调研

此项调查主要包括篮球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篮球运动参与度、爱好程度、城市及学校对篮球运动的支持力度等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这些因素走向问题,以及对高中联赛所选择的城市各方面的影响,对高中联赛赛事策划战略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在了解到地区总体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将消费者对耐克篮球产品的需求和高中篮球联赛市场营销调查整合。全面分析篮球赛事市场的供给力,篮球市场消费的规律性,为明确高中联赛的市场定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协调高中联赛有关机构进行调查

高中篮球联赛组织者必须明确举办联赛的基本条件,对高中篮球联赛内部结构和赛事举办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查。高中篮球联赛是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篮球协会主办,对高中篮球联赛管理制度、赛事的注意事项、参加球队管理等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权威。所以说对高中联赛有关机构的调查是确保高中篮球联赛的顺利举行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第8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关键词: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基本特点

1前言

    美国高校体育不但流行而且有利可图。高校学生运动员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开展的比赛项目包括棒球、橄榄球、篮球、足球、冰球、高尔夫、骑术表演、击剑、水球、体操、射击、保龄球、排球、室内田径、室外田径、摔跤、曲棍球、长曲棍球、垒球、网球、拳击、赛艇、滑雪、国家越野[1]。每年有数百万球迷参加和收看高校参与的各类体育赛事,参与和收看高校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一项全国性的娱乐消遣活动,创造了惊人的关注度和利润。NCAA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和规制建设非常完善,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的基本情况

2.1NCAA的简况介绍

美国高校体育是由几个协会共管的,其中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是影响力最大的管理机构,是美国高校竞技体育规则制定的主体,管理着许多高校的竞技训练和比赛。作为管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主要组织,NCAA的性质却是非赢利性社会团体【1】。NCAA始建于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的1906年。在此之前的1894年,校际橄榄球规则委员会就已成立,它是由橄榄球强校哈佛、耶鲁、宾夕法尼亚、普林斯顿大学组织成立,到1905年校际橄榄球规则委员会已成为协调高校橄榄球事务的管理机构,这一年有62所高校派代表参加纽约大学校长迈克拉肯召集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关注高校橄榄球赛事的伤害事故问题。1906年会议决定成立美国校际体育协会,后来在1910年更名为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有一千多所高校机构是NCAA的会员,会员根据竞争力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高校提供全额体育奖学金,是最有竞争力的;第二等级高校也提供体育奖学金,学生运动员在中等级别的赛事中竞争;第三等级没有体育奖学金,比赛的竞争力比较弱,基本以普通的大学生为主体。不同性质和规模的高校都有机会参与NCAA赛事,参与级别主要是根据学生数量和竞技水平情况而定。

2.2NCAA的主要规制

2.2.1基本目的

NCAA成立的基本目的是保持校际竞技成为教育计划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保证运动员是学生团体不可分割的部分,保证校际体育与职业体育划清界限[2]。具体而言包括:(1)开展、激发和提高校际学生运动员的体育培养,促进和发展教育领导力、体能素质和竞技能力,促进学生作为一种休闲追求的运动参与;(2)确保所有校际体育遵守协会章程;(3)鼓励会员采取资格证规则来遵守奖学金、运动道德和业余标准;(4)维护校际体育管理的制作权、出版权和出版规则;(5)保留校际体育比赛记录;(6)在协会主持下建立区域和全国体育赛事的资格标准,并监督赛事;(7)与其他业余体育组织一起促进和实施国家、国际性体育赛事;(8)对成员普遍关注的校际体育管理问题,通过章程和公约决议,实施立法;(9)研究校际体育各个阶段的竞争力并建立标准,以此保持美国高校体育的高水平[2]。

2.2.2主要职责

NCAA总部设在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它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部门,包括竞赛、业务、执法、出版、法律服务等等。NCAA接受一个由18人组成的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和工作人员的指示。NCAA第一级别董事会由18个会员机构的首席执行官担任,11人从Division I-A 会议选举产生,7人从Division I-AA and I-AAA 会议选举产生。第一级别董事会董事的职责为:(1)决议出台总体性政策;(2)设置战略计划;(3)决议出台行政规章制度和法规;(4)设立经营章程和规则;(5)委托管理委员会具体事务;(6)批准、修改或撤销管理委员会的决定;(7)确保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其他管理机构成员的性别与种族多样性;(8)要求管理机构改变会员来源结构以达到多样化;(9)年度预算的审批;(10)批准支出和收入分配;(11)批准联赛管理的法规;(12)对执行委员会的会长聘用提供建议并实施监督;(13)负责管理、编制和披露有关学业成长率和学业成绩普查的相关信息[3]。

2.2.3会员学校管理

NCAA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所有的会员学校、教练员、学生运动员都必须遵守。公布的规章制度对包括资格,药检,,招聘,学生运动员的业余身份,财政援助等等问题给予指导。所有会员学校都必须遵守,但凡有会员学校违反规定,NCAA都将依法处理。会员学校的所有雇员有义务配合NCAA的调查。NCAA的执法范围广泛,并在过去处罚过许多违规学校,NCAA的条例非常苛刻,对违规学校的处罚也非常严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近些年许多高校竞技联盟的解体和重组。高校竞技联盟也是NCAA的成员,高校根据不同的竞技目的划分为各式各样的联盟,由于有些高校试图通过改变联盟以使自己能够与有实力的团体结合在一起,以及某些联盟成员多次违反NCAA的规章而受罚等原因,高校竞技体育联盟的解体和重组现象时常出现,例如著名的西南联盟与八大联盟合并成立十二大联盟。

2.2.4学生运动员学业成绩管理

美国高校认为体育成绩突出的高校,在招生、宣传、知名度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能够吸引大量的校友捐款和赞助。体育能够给予学校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地位,能够迅速地增加收入、提高知名度、展现内在教育价值。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被称为“巨大的商业娱乐集团”的美国高校体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重武轻文”现象。这与NCAA的办事宗旨是相背离的,因此NCAA推出了旨在加强学生运动员学业成绩的多种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毕业率和学业成长率(Academic Progress Rate,缩写为APR)的规定。NCAA认为学生运动员的身份首先应该是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学习来获取学历和学位,其次才是运动员。NCAA有很多政策和条例来促进学生运动员的学业成长,以提高毕业率为主要目的学业成长率措施就是其一,NCAA在04年推出了学业成长率措施[4],学业成长率主要是用来衡量球队的毕业情况和球员流失情况,球队四年的学业成长率平均值若低于925,将会面临例如 失去奖学金名额的惩罚,而更为严厉的是若平均值低于900,球队有可能会被剥夺参加任何季后锦标赛的资格。而目前学业成长率的标准已上调至930,NCAA对学生运动员学业成绩的重视可见一斑。

针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业成绩管理,NCAA的管理手册中有多处明文规定,例如条例23.01规定:学业成绩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会员学校能够致力于为学生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示范教育环境,加强学生运动员通过四年学习获取学位的能力。条例23.01.2规定:对于保障学生运动员接受符合标准的教育并促进其学业成长的会员学校进行奖励,反之则进行惩罚。条例23.01.3规定:会员学校必须披露学业成长率。会员学校必须在适用期限内递交由学业成绩委员会批准和管理的学业成长率,否则进入NCAA赛事的资格将会被取消。同时当有会员学校不能满足学业成绩委员会制定的学业标准时,学业成绩委员会会告知会员学校,会员学校将受到学业成绩计划政策相适应的处罚。

3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3.1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金钱的诱惑有些会员学校开始出现问题,违规招募职业球员,降低学业标准,使用违规药物、滥发奖学金等问题接踵而来。校际业余体育与职业体育之间的矛盾非常多,20世纪90年代,两者的诉讼官司比比皆是,诉讼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以及高校之间就所有权和受益权的争执。高校体育被视为一项产业和生意,学生运动员和高校之间出现了不少法律纠纷。NCAA收到许多个人和机构的起诉,起诉的理由也多种多样,例如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篮球明星Ed O’Bannon在2009年对NCAA提起诉讼,认为NCAA在广告、视频游戏和相关服装上使用了学生运动员的肖像,要求NCAA补偿费用。

为了获取成绩,给教练员很大的压力,工作的保留和工资奖金都与竞技成绩挂钩,而与学生的毕业率无关,竞技目的取代了学校的学术追求。这种不惜一切代价获胜的理念往往会影响学生运动员对教育的追求。过度的商业化和教育追求的弱化,已经引起学者的注意,对校际体育的目的和方向以及如何使学生运动员获取最大利益,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来引导。 因此,虽然运动奖学金为许多年轻人提供了获得高等教育和提高运动能力的途径,但是学生运动员的学业成绩往往被教练员和体育部门所忽视。为了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许多教练员和体育部门都没有为学生运动员提供足够的机会来达到教育目标。

3.2解决的方法

NCAA非常坚决地坚持自己倡导的业余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NCAA一直都在积极地惩罚违规高校,以维持学生运动员的学生身份和保护其受教育权。NCAA通过修订完善规则的方式不断地打击违规行为,规则的条文和针对性越来越细致,规则手册由1970-1971年的161页增加到1996-1997年的579页(同时页码的尺寸也由6x8.5英寸增加到8.5x11英寸),手册是如此之长,以至于1989-1989年,手册被分为3卷,一共有1,268页(有些条款三卷是重复的)。目前NCAA第一级别的规则手册有444页。规则完善的最重要一条就是划清校际体育与职业体育的界限。赛事的商业化运作和保护公司利益不是两者的区别,区别在于,一、学生运动员不能像教练员和协会理事一样获取报酬;二、NCAA及其成员学校,应是以促进教育为使命的业余组织,对从电视转播合同、赞助、授权、门票等获得的收入不需要支付税费。实际上,学生与运动员的身份问题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NCAA的规则,但是法院一般都对NCAA的权威给予司法尊重,对限制NCAA监管校际体育方面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境况。原因在于法院不会干涉一个私人协会的事务,除非它被证明违反了自身的规则、存在欺诈行为或是规则被证明是武断不合理的。原告只有在能够证明NCAA违反了自身制定的规则、制度和政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胜诉。学生运动员的身份界定主要依据学校与学生的合同而定,只要他以获得学校学历、奖学金为目的,与学校签订入学合同,并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即可认定为学生运动员。

第9篇:体育赛事竞赛管理范文

[关键词]组织 竞赛表演业 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13-02

一、我国竞赛表演行业的组织结构现状

一般来说,某一行业的组织结构的发展状态是由其市场决定的。作为体育市场中最为活跃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表演业市场,正处于萌芽起兴阶段。萌芽代表着活力,起兴预示着更大的可拓展空间。竞赛表演业逐渐成为了体育与经济间协调有序发展的新管道。正是这种初具规模的市场发展,使得竞赛表演行业内部的组织结构逐步成型。参考国外的职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模式,本行业的组织结构主要包含生产、消费、中介、管理等系统。我国的竞赛表演业组织结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的生产系统

竞赛表演业的生产系统,主要是指职业体育联赛及相关竞赛的发展。国外的职业竞技体育联赛发展历史悠长,是其竞赛表演业兴盛的坚实基础。美国的橄榄球、篮球、冰球、棒球四大职业联赛,由意甲、德甲、法甲、西甲、英超共同组成的欧洲五大足球职业联赛,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欧美先进竞赛表演业。就我国而言,最先实现体育职业化发展的是足球联赛,随后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不同项目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化进程。经过20余年的筹备与发展,我国的职业体育联赛生产系统步入成熟,带来了我国竞赛表演业的日趋繁荣。随着职业运动员的流动、市场整体的开发、品牌运营、联赛协调、俱乐部管理、裁判等相关从业人员培育与监控等诸多要素的水平提升,我国的竞赛表演业生产系统也开始逐步扩展至大学生足球超级联赛、CUBA等方面,标志着我国竞赛表演业生产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二)拓展中繁荣的消费系统

经济学视角下,竞赛表演业的消费系统可被细分为商务性消费群体和观赏性消费群体两个类型。前者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冠名、赞助、购买转播权等方式,对竞赛表演业进行资金等投入,获得无形及有形资产的经济效益。后者是指以个人或小范围团队为单位,购买竞赛表演的门票及周边产品的人群。我国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四大职业联赛,经过前期筹备,自1994年正式发迹后发展迅猛。就现场观众人数而言,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现场观众总人数为52万,场均3700多人,绝大多数赛区的上座率超过了75%,单赛季的门票收入高达1410万元。至2005年,这些数据均有跨越式发展,现场观众人数增加至75万人,场均4200多人,上座率较1998年提升了约10%。人数的迅速增加,不仅是观赏性消费群体的扩展,更多的商业性消费开始出现。

(三)日趋专业化的中介系统

中介系统是竞赛表演业的重要衔接性组成,它的发展与整个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一定程度上讲,中介系统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竞赛表演业的兴衰,而竞赛表演业的水平高低是对中介系统的直接反映。一般来说,中介系统内中介机构的数量多寡与质量高低,代表着系统的发展程度。在我国各项社会体制不断革新的浪潮中,各运动项目协会纷纷进行实体化改革,在生产与消费间的桥梁作用越发明显。加之运动员经纪、教练及其他工作人员经纪、赛事经纪的需求逐步上升,各职业竞赛中介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迅猛发展。众多国际知名体育类经纪人介入我国的人员和赛事中介经济活动之中,为我国竞赛表演业中介系统的快速专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逐步合理的管理系统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国家体育事业管理部门也根据时展的需求,着力进行机构改革,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权限得到扩大。竞赛表演业的管理体系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生转变,逐渐形成了两个管理主体: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在管理的手段方面,两个主题大多采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相结合的综合方法,通过制定政策条令、筹措资金、开放市场、完善中介机构管理等途径,力求从管理系统的角度确保竞赛表演行业的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各个项目的管理中心是由原隶属国家体委的运动项目业务司局改制而成,在性质上既是事业性行业管理部门,也是代表单个运动项目的社会团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这种特殊的性质构成,使得各中心在本项目的行业准入、招商管理、竞赛组织、发展规划等各方面都有了微观管理的权限,能够有效解决以往单项运动管理方面的职责越位、权限错位、管办不分、监督缺失等问题。

二、现存竞赛表演业组织机制下的弊病

(一)产权划分不明

行政垄断的竞赛体育联盟,是我国目前竞赛表演业组织结构的生产系统形式,即由国家的体育行政部门及带有部分正副属性的相关协会(或中心)负责组织与基本经营管理,并包含职业体育运动俱乐部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在行政垄断的大前提下,我国的职业体育运动俱乐部按其运营资本来源差异,可分为民办俱乐部和官办俱乐部两类。前者的投资方为民营资本,投资者对俱乐部有绝对的。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北京奥神篮球俱乐部等都是这一类职业俱乐部的典型代表。官办俱乐部式产权不清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官办俱乐部的投资方为国营企业,由各地方相关体育行政部门及国营企业共同管理运营。这种运营方式导致实体产权、所有权、人事权的分离与划分不清,有时会因此阻碍俱乐部,甚至整个运动项目行业的发展。

(二)市场主体欠规范

职业体育运动俱乐部是竞赛表演业组织的主体,是经工商管理部门及单项运动项目协会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在俱乐部的运营中,理应按照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竞争、价格、供需进行活动,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目前,这一主体欠缺规范的表现主要有产权不清带来的管理混乱,经营产品质量不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法制条令执行程度不足,自我监管不完备等。

(三)亟需丰富的职业俱乐部经营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具备的各种无形资产,是成功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共同特点。这些无形资产主要涵盖俱乐部的品牌价值、冠名权、场地及队服广告、媒体转播权、运动员转会等。国外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其大半收入来自于媒体转播权的出售;而我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在经营收益方面,一半以上来自于赞助商的冠名与广告。国内俱乐部的这种收益模式,极易受到赞助商更换、赞助金额不稳定等问题的困扰。此外,国内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对自身无形资产的开发程度明显不足,不注重服务行销和关系营销,忽略了俱乐部的CIS设计及品牌树立,使俱乐部的发展受到资金的制约。亟需丰富的经营内容,是决定我国竞赛表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我国竞赛表演业组织结构完善与发展途径

(一)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

竞赛表演业的内部组织管理完善,最主要的就是从明确责权入手,解决产权不清的问题,确保各职业俱乐部的法人主体地位,给予俱乐部投资者行使自身合法权利的保障,使其能够依法享有投入资产所带来的合法收益。此外,还应注重行业内部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奖惩机制、激励机制、管控机制等一系列管理机制的健全,并切实按照机制规范与要求稳定行业发展,激发更多来自于行业内部的正能量,以行业的完善带动各俱乐部水平的提高。

(二)外部控制机制的延伸

外部控制机制主要是指竞赛表演业行业外的发展环境的管控。就目前我国竞赛表演业的发展而言,法规体系的落实、市场作用的扩大化、行业自律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增强舆论与公众的监督是优化外部环境,提升外部治理机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依靠法制化推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提升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与人民大众的监督作用,打造完整的外部管控体系,是我国竞赛表演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