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公共关系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公共关系基本原理

第1篇: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以公共管理价值的实现为目标而用来调节公共管理主体与公共管理客体之间特定公共管理关系的道德准则。如果说政府治理在农业社会,体现的是一种权力关系,是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在工业社会,体现的是一种法律关系,是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而在后工业社会,体现的则是一种伦理关系,是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伦理本质上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体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范式的根本转换,它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种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型道德形态。①公共管理伦理具有公共性。它在价值层面体现为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平正义;在公共权力运用方面体现为人民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体现为公开透明与公众参与;在利益取向上体现为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公共利益,必须克服私人利益和团体利益;在理念表达上体现为理性和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舆论的监督。譬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性体现在文化部门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具有逐步扩大城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社会化范围;健全和完善各类文化创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使他们有能力承接政府转变的职能;积极调整文化职能结构,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决策职能,建立完善文化部门与企业、社会对话沟通的制度等特性。公共管理伦理关系具有开放性。公共领域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开放性,是广泛地向私人领域和一切社会成员开放的领域。公共管理是公共领域的这一本质特征的充分展现。只有当公共领域拥有充分的开放性,公共性才不只是一个理论追求,而是体现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现实。历史考察揭示出的事实是:缺乏开放性,都是由于社会治理模式中伦理关系的缺位所致。一旦社会治理模式中拥有了健全的伦理关系,这种社会治理模式就会获得实质的开放性。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开放性决定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开放性。公共管理伦理价值目标是服务。服务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在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下,服务价值是以公职人员为主体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的一种价值,它以公共管理主体对服务的提供为载体,以公共管理客体需求的满足为目标。服务价值既是公职人员的一种精神状态,又是公职人员的一种现实行为。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服务价值表现为公职人员对服务价值的内心体认;作为一种现实行为,服务价值表现为公职人员通过其行动对服务价值的价值创造。②服务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价值,在公共管理体系中,公共管理的体制、制度、过程还会有服务价值派生出来的次生价值,他们一同构成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价值体系。服务价值是一个多种子价值融合而成的价值体系,这些子价值包括责任、公正、效率、法治、廉洁等,他们是价值评价主体评价服务价值多少或有无的基本尺度,通过子价值的尺度测量,反映公共管理主体核心价值的实现程度。一个以服务价值为主导的公共管理部门必然是负责任的、公正的、有效率的、法治的、廉洁的,没有责任、公正、效率、法治、廉洁等也就没有服务价值本身。公共管理包含有政治管理、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③基本公共服务属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内容范畴,是公共管理的题中之义。在我国,随着公共服务被确定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以来,“管理就是服务”已经开始确立为各级文化部门的根本理念。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应该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公共文化信息,为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必备的保障和创造条件。具体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二是依法行政的服务准则;三是群众导向的服务模式;四是绩效评估的服务考核,用各类考核指标、评估指标来量化、细化工作标准,使工作机制达到优化;五是过错追究的服务责任,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将大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从公共管理伦理的角度来探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实现。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六大基本原则:

1、人本性原则。以医疗公共管理为例,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为公众健康服务的,源于对健康的需求,公众产生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人本特征是它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理由。同时,人本性还体现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贯彻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医疗服务中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如果在医疗诊治过程中,医方只注重人的生物性而不注重人的社会性,就会陷入旧的生物医学模式中,忽视人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忽视人格尊严,扭曲医患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加大,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一些新变化带来的新的健康问题,只有用新的医学模式才能解决,由此,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并为人们所接受,这一转变,对医疗服务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医疗服务领域的理念由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转换为“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成为了新型医患关系的伦理基础。

2、公益性原则。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对全体居民的福利,具有公益性。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应尽之职,是公民应享之利,不适用市场交换原则。比如,医疗卫生行业的公益性指的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普遍可及性和普遍可负担性,所谓普遍可及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很方便的看病就诊,即解决看病难问题;所谓普遍可负担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以可承受的价格看病,也就是解决看病贵问题。④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考察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公益性,无论是内容层面还是支撑层面都体现很充分。在普遍可及性方面,抓住了卫生资源公平配置这个根本。卫生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用于卫生服务的所有生产力要素的集合,从狭义上讲,卫生资源是指用于提供卫生服务的人、财、物,即硬性卫生资源。⑤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概念来说,卫生资源都是一种稀缺资源,它是有限的,然而人对健康的欲求是无限的,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不确定的。卫生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国民的整体健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民的基本人权?公平配置无疑是最为合理的回答。在普遍可负担性方面,则主要从改变卫生服务的筹资方式上寻求了突破,用保障卫生筹资的公平来降低了居民的医药负担。具体来讲就是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城乡大病救助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提高保险支付比例,降低居民个人负担。

3、服务性原则。从一方面看,所谓服务是指一方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另一方某种特殊需要,并使对方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由此可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性特征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体提供的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备服务的基本特征:无形性、变异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可贮存性⑥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是公益性与伦理性;二是时效性与连续性;三是技术性与规范性;四是消费的或然性;五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主体是涉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各级政府及其公共管理机构,客体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相关支撑的实施机构,二者所共同指向的作用对象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相关支撑行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主体客体和作用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究其本质也是一种服务。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服务行为既有服务的一般特点,也具有公共服务的特征,体现着服务的无私性,行为的合法性,职权的有限性,运作的民主性,管理的绩效性以及过程的伦理性。

4、均等性原则。政府公正性主要体现为公平公正地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在配置资源方面要公平公正,在提供机遇方面要公平公正,在给予服务方面要公平公正,在分享成果方面要公平公正,归根结底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公平公正。从根本上说,加强政府公正性职能,就是要建设一个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必须具备公开性,公开、透明是服务型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本质要求,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服务型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例,公正理念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其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国家的作用在于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拥有均等机会的状况。如:保证医疗保险能够覆盖那些低收入、无购买力的人群。这一定义的重点在于“机会”,它是一种过程型的公正。它反映了英美的传统:给予每个人机会,而不是让全体成员享受成果。瑞典学者卡尔耶曾提出过卫生公正的四种不同形式:服务的可及性相同;在相同情况下接受的治疗相同;按照需要进行治疗,而不管接受治疗的数量是否相同;健康水平相同,即结果相同。我国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体现了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原则,即在坚持平等自由原则基础上,承认公共服务在群体间可以存在差异,但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有助于社会最弱势群体状况的改善,这种差异必须对弱势群体最为有利;也遵循着均平原则,即基准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应该平均,是底线完全平等;强调的是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与权力平等及最终健康结果的相对公平。

5、科学性原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科学性,体现在坚持科学行政上。科学性的出发点一是来自于树立科学思想;二是来自于建立科学制度。积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事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使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来自于运用科学方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围绕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调查研究、搞好总体设计(规划)、促进体制改革进行。

6、创新性原则。一是基本公共服务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公共服务的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切实把公共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公共化和社会化,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三个转向,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等;三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四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管理创新,包括制定公共服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以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影响力,整合资源,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动力。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尚存在诸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公共管理伦理的角度来分析,则主要是由于公共管理思维陈旧,公共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共管理价值异化,公共管理道德失范所致。笔者认为,从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角度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公共管理思维。公共管理思维是公共管理主体在长期的公共管理认识和实践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一定的公共管理思维方式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历史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我国公共管理主体在管理理念、体制、程序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扬弃,其中思维方式的转换是最为根本的。我国各级公共管理主体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挣脱了了传统不良思维惯性控制,培养了适合公共服务发展要求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维、“权本位"思维、“人治”思维等思维方式,都会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转变陈旧的思维方式,实现从“官本”思维到“民本”思维的转化;从政府“权力本位”思维向“责任本位”思维转变;从“义务本位”思维向公民“权利本位”思维转化;从“人治型”思维向“法治型”、“德治型”思维转化,以适应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2、健全公共管理制度。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是我国基本公共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任务。政府层面,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让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由传统的控制型,审批型转变成服务型体制。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原则,简政放权,管办分离。健全政府责任体系,落实问责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行政承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咨询制度及监测评价制度等。财政层面,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一是确立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与范围,把公共财力更多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二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加大对财力薄弱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三是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四是改革现行税制,拓宽地方政府财源。⑦

3、重塑公共管理价值。价值实质上是客体性质与主体需要的结合。如果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就谈不上价值关系。⑧公共管理价值指的是公共管理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反映了人们关于公共管理的希望和理想、信仰和依托。在公共管理价值关系中,公共管理主体是价值关系中的客体,社会是当然的价值主体;在价值评价关系中,公共管理主体是被评价者,社会是评价者,应处于主导地位。受长期传统权力性社会治理和管制型社会治理的影响,公共管理价值关系的主客体错位倒置,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旁落,不利于对公共管理运行进行有效监管,也不利于公共管理主体全心全意为社会公众服务。重塑公共管理价值,关键是确立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动态价值目标,发挥其整合公共管理各要素的功能,为社会公众服务。参照李湘刚⑨对服务行政的价值取向定位,我国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可以理解为:以社会公众为中心的、高效的、公开的、法治的、责任的、创新的、同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相协调的公共管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取向。重塑公共管理价值应以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为核心展开。

第2篇: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一、供给层面增域加项提标扩面,使更广泛公众享有更多基本公共服务

有效供给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为《十二五规划》)规定了9大领域44类80项,首次从国家角度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其标准,经过五年的运行实践,“十三五”时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更为丰富和完善,扩大有效供给是其首要任务。

(一)增域――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领域

《十二五规划》指出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和“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并将规划范围确定为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

考虑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十三五”时期建议将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和消费安全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与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一样,提出相应的重点任务、基本标准和保障工程,从而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丰满,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也更好地契合“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政策初衷。

(二)加项――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项目

内容项目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任务分解和表述,也是国家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承诺。内容项目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家承担公共服务供给责任的大小,也体现着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得到升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都有所增加,并且希望将部分接近于基本层次的非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为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项目提供了需求动力。从供给角度来看,近年来各级财力都得到显著提升,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支出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这为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项目提供了供给源泉。从历史角度来看,《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项目主要是与规划制定时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对“十二五”时期的基本判断相适应的,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变化,“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内容项目可以也应该有所增加。

考虑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层级属性,其内容项目的多少具有较强的刚性特征,即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项目在数量规模上只增不减,除非出现项目合并或升级等特殊情况。基于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个性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并不必然平行加项,有的领域增加得多,有的领域增加得少,甚至可能不增加。加不加项,加多少项,这都是取决于各领域的实际发展和需求情况来决定的。具体而言,基本公共教育领域,建议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资助。劳动就业服务领域,建议将更广泛的创业扶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三)提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标准

基本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基本公共服务活动所制定的技术和管理等规范,也是国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要求。作为满足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保障,基本标准由实现该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来综合决定,因此通常具有不可逆性,即基本标准一旦确定,一般情况下就只升不降。同时,基本标准还会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增加、物价变化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来进行调整,总体而言以提高标准为主基调。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标准与“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既较好地体现了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又相对充分地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五年来,物价水平、公共服务成本等均有所增加,为了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不降低,以资金数额为衡量指标的基本标准理论上应该同步提高。与此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公共财政尤其是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更加坚实雄厚的财力支撑使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标准可以提高。具体而言,基本公共教育领域,义务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生活补助、营养膳食补助,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困难资助,均可以适度提高。社会保险领域,基础养老金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可以提高。基本社会服务领域,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和医疗救助标准可以提高。

(四)扩面――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受众群体

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即让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两个实施原则:一是普遍关联原则,即基本公共服务的受众群体就是全体社会成员,不附带任何条件,这类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普惠性;二是条件关联原则,即只有满足了一定条件,社会成员才能享受某项基本公共服务,这类基本公共服务通常具有救或福利性。普遍关联原则和条件关联原则如何适用,主要取决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属性。理论分析来看,两项原则适用项目的边界总体上是清晰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适用条件关联原则的项目有可能转为适用普遍关联原则,但这种转变通常是不可逆的。两种原则的转变,根本上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受众群体覆盖面的扩大。

扩面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从一部分群体扩大到范围更广的一部分群体,但尚未延伸至全体社会成员;二是直接从部分群体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前者属于条件关联原则的内部扩大,后者属于条件关联原则向普遍关联原则的转变。具体而言,基本公共教育领域,建议将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贫困地区农村扩大到全体农村乃至城乡全体学生,将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到全体学生。劳动就业服务领域,建议将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扩大到全体劳动年龄人口。基本社会服务领域,建议将基本养老服务补贴扩大到全体失能半失能65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建议将住院分娩补助扩大到城乡妇女。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建议将独生子女政策直接扩大到二孩政策。

二、制度层面推进立法加强规范,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社会成员的生活更加体面;要服务于维护民权,让社会成员的生活更有尊严;要服务于增进民主,让社会成员的生活更加满意。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章立制,有法可依,从而使其可评估、可考核、可问责,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制化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性支持。无论是从基本公共服务法律的功能意义来说,还是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权威性来说,抑或是考虑到部门规章带有一定的部门利益特征,研究制定并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专项立法将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而且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构建理念、体系建设和制度框架等方面都已经基本成型,加快推进法制建设应成为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考虑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建议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现有立法进行梳理总结,将其中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项目、覆盖对象、基本标准、重点任务和保障工程提炼出来,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专项立法。立法规定既不能太粗放,也不能过于具体,以考虑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具体操作层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规范化

1、推进政社分开,加强政社合作,政府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微观管理切实移交给社会力量

推进政社分开,加强政社合作,根本上是要政府找准位、定好责,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微观活动中抽出来,将具体提供事务移交给社会力量,同时对社会力量行使考核和监管职能。为增强战略方向的可操作性,政府部门有必要列出暂时不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其他对社会力量全面放开。具体而言,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制定并出台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民办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二是对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公共产品承担供给责任,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对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和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三是承担提供责任,对具有供给责任的公共产品,不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承担直接提供责任;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通过相应形式交给社会力量提供。四是负有扶持责任,对社会力量自发提供公共产品及其他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和产品,给予一定的相应政策扶持。五是对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全部行为,依法进行行政监管。

2、公办机构承担托底功能,社会办机构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发展格局的动态调整

社会办机构和公办机构是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两大提供主体。长期以来,公办机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社会办机构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社会办机构的规模和比重均有所上升,但这一格局仍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当前,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主流或官方观点是,以公办机构为主体,以社会办机构为补充,形成公办社会办并举的发展格局。同时,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提出二者适度竞争、错位发展的发展思路。毋庸置疑,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提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能够对政策实践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提法具有浓郁的阶段性色彩,而社会办机构和公办机构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动态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办机构的功能和地位都将发生大幅度变化。理想的关系模式应该是,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以社会办机构为主,公办机构发挥保障性的托底功能,二者相互配合与协调。同时社会办机构呈现多层次发展,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三、实践层面推进公正便利可及,使基本公共服务从制度全覆盖迈向实际全覆盖

全覆盖是指要从制度层面和实践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两个“全覆盖”,以体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正确认识制度全覆盖和实际全覆盖的关系,制度全覆盖是实际全覆盖的前提和基础,但制度全覆盖并不必然带来实际全覆盖,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差距,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有可能达不到100%,仍有部分低收入群体没有享受到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也有可能是群众参与不充分。全覆盖要找准扩大制度覆盖面的重点和难点,让更多的城乡居民有资格、有能力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待遇。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更好地推进公正便利可及,使基本公共服务从制度全覆盖迈向实际全覆盖。

(一)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首要原因在于,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不够,各级财政还没有完全从经济建设型转变到公共服务型上来,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重点投资方向,导致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相对不足。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并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重点,切实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在财政资金预算安排中,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设投入置于优先地位,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公共财政要减少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增量财力要向基层、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切实建立起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取消落后地区专项拨款配套资金制度,探索试点中央财政直接负责国家重点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实现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目标,更多地采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措施,提高公共服务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搞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平衡。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是公共服务发展的战略蓝图,可以有效避免公共服务发展的无序,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重大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发挥规划的引导和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人才、文化、卫生、体育等重大资源规划布局和协调发展。同时为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的实施效果,政府应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度。

(三)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是引导公共服务规范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考核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只是在教育、卫生、住房等部分领域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标准。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和范围,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给规模与质量标准,实行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和建设标准;合理界定和划分各级政府发展公共服务的责任,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建立对各级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的监测评价体系,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四)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配置

虽然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但公共服务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条块分割、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实现。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各级政府要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性资源,统筹协调,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尤其是要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努力避免城乡差距因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而出现的代际转移。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政府要协调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的软硬件建设,特别要加强软件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同步推进。

(五)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第3篇: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心,奋起抗击冰雪灾害,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抗

击冰雪灾害的战斗给应急管理研究留下了深刻的思考:(i)体现了应急预案的被动性和有限性。即应急预案难以充分预料危机事件复杂演化中的具体问题,应急决策比应急预案更需要引起管理机构的重视;(2)突出了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尤其是事关民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等关键性资源配置的应急决策问题。资源配置问题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乎伦理的复杂性范畴。解决这样的复杂性问题,不仅需要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需要规范应急管理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决策者和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一、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的属性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能够在短时问内迅速征调或积极响应的全部各类资源的总称。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有自发资源和公共资源两种类型,有人、财、物、信息等存在形式。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决策指挥人员、参谋咨询人员、后勤辅助人员、媒体人员等,是应急管理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和最宝贵资源。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物、信、财等资源的效用与效能的关键因素。信息资源是公共危机相关信息及其传播途径、媒介、载体的总称。信息资源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政府要依靠信息资源直接影响群众、调动群众。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信息资源了解群众的现状与需求,进而借助信息资源驱动人、财、物等资源间接满足社会需求。物质资源是指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物资、技术装备等以物质实体形态存在的资源。它是各种管理方案落实到实处的物质基础,还是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和应急管理的物质保障。财政资源包括用于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各种财政预算、基金、保险、补贴、专向拨款等以货币或存款等形式存在的资源。财政资源是调动外部或间接资源的总枢纽,是影响应急决策自由度的重要因素。

充足的财政与物质资源储备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危机状态下,财政资源转换为物质资源受到多种条件的约束。一是时间约束,即转换需要一定时间;二是价格约束,危机状态下的价格将被扭曲,严重偏离价值规律;三是供给约束,即所急需的物质资源并不容易直接得到。因此必须重视物质资源的储备。但是,并非仅有物质资源就可以应对公共危机。相对于公共危机的属性,物质资源储备很难做到充足和万元一失,因此,必须重视财政资源与物质资源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协调,做到保障有力。

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属性

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或社会正常秩序、发展进程等构成巨大现实损失或潜在危险的事态。它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社会性、扩散性和破坏性等基本特征。公共危机基本属性的本质在于其产生与发展必将产生一系列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从而致使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失衡。公共危机的实质是以资源为基础.以人类社会为核心.以价值规范和生存发展秩序为主体的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破缺。公共危机既有风险性与破坏性,又有机遇性与建设性,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危害与破坏之中孕育着建设性和新的机遇。危机是危险与机遇的统一,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危机之中颠簸前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危机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一个契机。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指公共管理机构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公共危机发展的各阶段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以期有效预防、处理和化解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具有主体多元性。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安全、秩序和稳定等内在的平衡。受到公众监督和约束等特征。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目标的实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重建社会平衡体系,并维持其发展运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目标存在两个层面,即满意层面和最优层面。满意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以维持现有社会平衡结构体系为目标。重点在于恢复。效率、经济、稳定和可靠等目标是其内在基本要求。最优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在满意层面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不仅力求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最小代价、最快速度、最少失误、最高效率等最优准则,而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共危机。主张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变危机为契机,重点在于建设。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指明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为了谁”和“依靠谁”。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把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生存发展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自咎互救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尽量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当危机发生后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人,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和安全,而无论代价有多大,这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准则,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整个过程和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效率性原则。公共危机的属性决定了效率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生命。效率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时间上的效率性至关重要,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必须迅速反应.全面调动资源

开展危机救治,缓解各类资源的供需矛盾,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重建社会平衡体系。另一方面,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不可或缺。从资源角度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个资源储备与消耗补充的全过程。在该过程中所消耗与占用资源带来的各种成本的总和就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成本。因此,只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合理、充分地使用资源,不断降低耗费与占用资源所带来的无效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各项成本,才能满足效率性原则。

3.可持续原则。公共危机既是风险,又是机遇。公共危机对原有平衡体系的危害与破坏也孕育着改革与发展的良机,是社会进步与自我完善的契机。进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要兼顾长远.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作为代价。公共危机应急

管理中的资源占用与消耗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必须把危机管理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策略有机地整合到国家方方面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

4.公平性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不仅要注重效率,更要重视公平。这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内在本质要求。尤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资源配置时更要如此。公平不是平均,公平要有主次。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中,要把握整体的平衡,抓主要矛盾,调动一切资源,尽最大努力满足最普遍、最基本、最强烈的资源需求,以主要矛盾的解决来全面缓解次要矛盾.避免各类资源需求矛盾之间的相互激荡。要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重视不同环境下不同群体对不同资源的特性需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有选择、有重点、有次序地逐步化解各类次要矛盾,消除局部失衡现象。

5.管控结合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要坚持统一指挥,注重关键资源的控制,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确保对公共危机的控制,决策机构必须集中时间精力和有限资源,抓主要矛盾,确保对主流信息、安全人才、安全设施、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物资等核心资源的控制,实现其科学优化配置与快速有效调度,保障总体局面的稳定与控制,从而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其他工作环节提供坚实可靠基础与强有力支撑。同时,还要围绕危机事态的发展变化,将以控制为主和以管理为主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统筹结合起来。这是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与et常公共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必然要求。

6.协调性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依照资源属性,对各类资源及其供给和实际需求进行协调的过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各类资源的所有者性质不同,职责不同,价值与利益取向也会有所差异,而且在应对公共危机的介入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效的协调必须把个体的、局部的力量聚合成整体的力量,发挥资源整体的最大效用。因此,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必须坚持协调性原则,整合各种资源,并对各级各类资源进行统一指挥、有效协调,发挥整体功效,提高效率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

7.稳定性原则。社会平衡体系的平衡与稳定是相对的,必须明确区分和正确对待发展中的适度失衡与失稳。一方面。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如果一味地追求稳定与平衡则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易丧失发展与完善的机会。另一方面,并非环境发生变化或一出现失衡或失稳就意味着公共危机已经出现。必须判断该变化是否已经冲击到组织体整体的基本目标,并严重影响其发展。否则,对公共危机的过度反应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容易导致其他不利于发展的失衡或失稳,甚至激化矛盾。

8.开放性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不仅取决于现有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取决于对所需资源的协调获取能力。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一方面在努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还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源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寻求外部资源协助,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其他范围的公共危机,及时提供支援与帮助,以期达到预防与控制的结合,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要将内部资源外移,以便在不同区域和范围内得到整合与共享:还要将外部资源内移,增强所需的关键资源的可得性。

第4篇: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专业代码及名称 10月22日上午 10月22日下午 10月23日上午 10月23日下午 不考外语加试课 000000 内蒙古民俗与文化 05827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05828 应用文写作 02126 公民道德与修养 05830 金融(本) 0201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管理学原理 00054 国际金融 00076 银行会计学 0007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经济管理(本) 020125 电子商务基础及实务 0349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管理学原理 00054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088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生产运作与管理 08920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工商企业管理(本) 0202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管理学原理 00054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50 质量管理(一) 001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会计(本) 020204 会计制度设计 0016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50 高级财务会计 001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市场营销(本) 020208 国际商务谈判 0018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50 企业会计学 0005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旅游管理(本) 0202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旅游专业英语 06120 客源国概况 00200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98 人力资源管理(本) 0202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工作分析 06092 管理学原理 00054 管理思想史 06088 基础会计学 00041 公共关系学 0018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铁路运输经济学 07106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物流管理(本) 0202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5374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 0537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公共事业管理(本) 020230 公共政策 003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行政法学 00261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非政府组织管理 05723 公共关系学 0018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社会学概论 00034 法学概论 00040 管理信息系统 02382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 020232 劳动经济学 033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 0332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采购与供应管理(本) 020282 采购战术与运营 036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53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销售管理(本) 0203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法律(本) 030106 国际私法 0024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司法 00227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59 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65 保险法 002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知识产权法 00226 社会工作与管理(本) 030203 个案社会工作 002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4 人口社会学 0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中国福利思想 00285 行政管理学(本) 030302 公共政策 00318 领导科学 003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5 行政组织理论 00319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社会学概论 00034 公安管理(本) 0304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犯罪学(一) 00235 刑事证据学 0037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涉外警务概论 00373 教育学(本) 040108 中外教育简史 004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65 教育学原理 00469 比较教育 0047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456 小学教育(本) 040112 中外教育简史 004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58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65 小学艺术教育 06230 比较教育 0047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汉语言文学(本) 050105 美学 000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3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蒙古语言文学(本) 0501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民俗学与蒙古民俗(蒙) 0557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00553 蒙古族方言学概论 005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外国文学(蒙本科段) 04276 英语(本) 050201 高级英语 006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现代语言学 00830 英语科技文选 00836 语言与文化 0083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俄语(二) 00017 英语写作 00603 日语(二) 00016 新闻学(本) 050305 传播学概论 006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00661 公共关系学 00182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外国新闻事业史 00660 公共关系(本) 050309 公共政策 00318 领导科学 00320 人际关系学 0329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共关系口才 03292 企业文化 03297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环境艺术设计(本) 0504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艺术概论 00504 视觉传达设计(本) 05043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广告策划 0063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现代设计史 05544 生物科学(本) 070406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分子生物学 02087 生物教育学 0208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进化生物学 02081 机电一体化工程(本) 080307 工程经济 0219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40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4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2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本) 080502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 0226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热力发电厂 0226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工程热力学(二) 0225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 080605 发电厂动力部分 023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自动控制理论(二) 02306 电力系统分析 023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计算机及应用(本) 0807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7 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5 计算机系统结构 023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计算机网络(本) 080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7 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计算机网络安全 04751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通信概论 04742 计算机应用软件(本) 080762 计算机设备原理 013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算法设计与分析 01345 计算机安全技术 013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建筑工程(本) 080806 结构力学(二) 0243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流体力学 03347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275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04 建筑结构试验 0244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2447 道路与桥梁工程(本) 0808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路工程地质 07966 交通工程 00365 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06084 测量学 001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道路建筑材料 06280 建筑学(本) 0808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0655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建筑构造 06563 营养、食品与健康(本) 0813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烹饪营养学(一) 05770 食品化学与分析 057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新型食品概论 05766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实用卫生统计学 05755 食品加工与检验(本) 0813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肉类食品生产工艺 03270 食品卫生与安全 09005 食品工程 032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交通(铁路)运输(本) 081711 路基路面工程 024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铁路运输安全 07104 交通运输经济法规 071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隧道工程 06081 铁路运输收入管理 0634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桥梁工程 02409 铁路运输(本) 0817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 07115 铁路运输安全 07104 交通运输经济法规 07111 线性代数 0219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铁路运输收入管理 06348 铁路运输经济学 07106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汽车服务工程(本) 0822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汽车智能化检测技术 0689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汽车鉴定与评估 04444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汽车维修工程 04447 农学(本) 090102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农业推广学 02678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0267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作物栽培学(一) 00130 园林(本) 0901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园林测量 0789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07894 畜牧兽医(本) 0904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农业推广学 02678 动物遗传育种学 027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家畜饲养管理学 02797 护理学(本) 100702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护理学研究 03008 精神障碍护理学 03009 预防医学(二) 03200 公共关系学 00182 护理教育导论 030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社区护理学(一) 03004 儿科护理学(二) 03011 药学(本) 1008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药物分析(三) 01757 分子生物学 02087 物理化学(二) 0205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会计(专) 0202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5 基础会计学 00041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旅游管理(专) 020209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饭店餐饮管理 00201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内蒙古民俗 05587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 020231 就业与培训 033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4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医疗与生育保险 03318 法律(专) 0301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宪法学 05679 中国法制史 00223 刑法学 00245 行政法学 00261 刑事诉讼法学 00260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法理学 05677 行政管理(专) 0303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管理学 00107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41 公共关系学 00182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法学概论 00040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 00108 公安管理(专) 0304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宪法学 05679 刑法学 00245 公安法规 00361 刑事诉讼法学 0026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刑事侦查学 00358 学前教育(专) 040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教育技术 0041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00396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科学.技术.社会 00395 小学教育(专) 0401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教育技术 00413 高等数学基础 00417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科学.技术.社会 00395 汉语言文学(专) 050114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0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1 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533 蒙古语言文学(专) 050115 蒙语写作 0054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文学概论(二) 00542 汉语文 00549 蒙古族古代文学 0054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语言学概论(蒙) 05572 英语(专) 050207 英语阅读(二) 0059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综合英语(二) 00795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综合英语(一) 00794 公共关系(专) 0503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传播学概论 0064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管理学 00107 公共关系学 00182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社会学概论 00034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新闻学(专) 05030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0 新闻心理学 00657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社会学概论 00034 法学概论 00040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00656 室内设计(专) 0504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设计概论 0068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708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70 视觉传达设计(专) 0504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设计概论 00688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 080306 机械制造 022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电子技术基础(一) 02234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02236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电工技术基础 02232 房屋建筑工程(专) 080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工程测量 02387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70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02398 交通运输(专) 0817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运行组织 02570 大学语文 04729 铁路运输经济学 07106 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铁道工程(专) 0817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新技术混凝土结构 06937 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铁路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07141 机车车辆(专) 081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计算机在机车车辆中的应用 07142 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铁路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07141 畜牧兽医(专) 090414 兽医学 017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 02765 牧场设计与管理 0877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兽医药理学 02787 护理学(专) 100701 病理学 029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药理学(一) 02903 护理伦理学 02996 医学心理学 02113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妇产科护理学(一) 03002 儿科护理学(一) 03003

说明: 本表第一栏“不考公共外语顶替课程”为各本科专业的考生可从中选三门课程顶替所报专业中的“英语(二)”及英语本科中的“第二外语”,各专科专业的考生可从中选两门课程顶替所报专业中的“英语(一)”。垂询电话0471-3261107。 专业 课程及代码 使用教材 作者 出版社 版本 不考公共外语顶替课程使用教材 05830 公民道德与修养 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 魏英敏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05828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丁龙召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02126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 高雅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076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二版) 杨干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00822 自然科学基础(二) 自然科学基础 张民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05827 内蒙古民俗与文化 内蒙古民俗概要 白音查干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05829 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至五章) 高光来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篇: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一)法律的理念与价值

价值与理念的含义非常相近,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分别而论。当理念被界定为某类价值的最终指向时,法律理念就是一种与正义有关的信仰与理想,即正义就是法律的理念,而法律价值则是对理念的具体解释,尽管解释因历史、文化、地域与宗教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人类对法律正义的解释均为自由、公正与秩序。由于公平符合人性的基本愿望,因此是法律正义的第一要义,在法律上主要表现为基本利益的平等分配与基本权利的平等配置,但法律这种公平价值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局限于“法律视为同等的人,均应以法律确定的方式来对待”。同样的,自由也来源于人的本性,而法律则始终对肯定性自由进行保护,而对限制性自由进行否定。法律秩序是人类相互博弈后进行的价值选择,最终将满足人类对效率与安全的需求,在法律价值中,与公平和自由相比,秩序更加理性与客观,更有可能在人类社会获得实现。总的说来,法律正义理念应与社会以及人类对价值的普遍认定与接受标准相符合,对于各个部门来说都必须体现法律的理念与价值。

(二)经济法的公平、自由与秩序价值

经济法的价值不能脱离法律的基本价值范畴,加上经济法还具备社会法性质,这就决定了经济法价值观的独特性,从而特有的实现实质公平、理性自由与整体秩序等价值。第一,实质公平价值。实质公平价值是对法律公平价值的解释,经济法的公平观属于和谐社会公平观,强调分配的公平、结果的公平与代际的公平,同时经济法强调对劳动者、消费者以及被限制自由竞争经营者的人格保护,这种实质公平价值是与现代伦理哲学所主张的正义标准是完全相符合的。第二,自由价值。经济法强调的自由属于理性的自由、规则的自由以及秩序的自由,经济法的自由价值观即是对理性自由秩序的一种维护,并对个体的自由发展进行限制。例如竞争法对垄断行为与不正当竞争的规制。第三,秩序价值。秩序是经济法的重要价值,在市场秩序的规制与宏观调控中,都体现了经济法在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维护的功能,同时经济法的秩序价值本身也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安全与效率。总的说来,经济法的公平、自由与秩序价值显示了经济法的理想性与现代性。

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属于独立的部门法,有着其特有的调整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经济法的全部过程,对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守法与司法有着普遍的约束力。目前,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比较多元,意见也不尽相同。法的原则是法的一种要素,由法所确立,在对一定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时,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而经济法的原则即是由经济法确立,在对特定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时所遵循的准则。经济法原则包括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局部性原则,其中基本原则涵盖整个经济法部门,并贯穿于该部门所有法律规范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笔者对我国经济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表示,即公共利益原则、合理竞争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以及弱者保护原则。

(一)公共利益原则

社会利益体系包括了个人、集团、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各种利益间相互冲突,相互依存。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社会公共利益起着调节与校正的作用,经济法的公共利益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法对特定人格的保护、限定与社会公共利益目的完全相符,例如反垄断法对被限制经营者群体的保护等。其次,经济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全局性与公共性进行调整,例如宏观调控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等。最后,经济法能够对市场秩序进行规制,其目的就在于维护市场秩序中的公平竞争,维护个人及社会的安全与效率。

(二)合理竞争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于竞争,经济法合理竞争原则包括了有序的竞争、有效的竞争和平等的竞争。其中有序竞争能够对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进行防范,包括商业贿赂、假冒商品名称等。有效竞争则是有效的对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进行协调,使竞争格局长期处于均衡状态。而平等竞争在强调市场主体准入平等的同时防止强势主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例如低价倾销等;此外,平等竞争还对非市场因素渗透和介入市场经济主体活动进行阻止,如行政垄断等。

(三)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是经济法对自由价值的回应与体现。国家介入社会生活都属于国家干预,而经济法的国家干预属于狭义的干预,是试图对自由市场某些规律的校正与否定,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更强和更直接的主管能动性。经济法的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干预下,任何经济行为都受到法律限制;二是适度干预强调了干预的局限性,表现为干预前提、范围和限度的限制。当市场能够进行有效地运行时这种干预则是不必要的。

(四)弱者保护原则

经济法的弱者保护原则即是对弱者上进行利益倾斜,从而达到实质的公平。该原则是对实质公平价值最直观的一种解释。这里的弱者主要是指社会资源份额占有较少的个人和组织等,如消费关系中的消费者、垄断关系中的小经营者、残疾者与失业者等。由于弱者的社会资源份额占有较少,对其基本生存可能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秩序与公正形象,为此经济法对经济利益关系不平衡的调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尽管该原则属于社会法的基本原则,但事实上对弱者的保护除了在社会分配法中体现,同时也体现在市场规制法律中,如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三、经济法的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的关系

法的基本原则属于法价值的承担着,与法价值的抽象性相比,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和具体,部门法的基本原则都必须对其法价值的精神予以体现,而经济法的价值与基本原则也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法的价值对其基本原则有着指导作用,人们对经济法的希望以及经济法给予人们的希望构成了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价值在于解决经济法的目的与方向问题,从而实现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使经济法的具体规范围绕其价值进行制定。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则是其价值的体现与保障,基本原则始终贯穿于整个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四、结语

第6篇: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人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任何因素可以超越或凌驾于人的生命价值之上,“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生命的重要性时刻放在第一位,一旦危机发生,作为国家应急部门和应急指挥领导必须迅速召集所有资源进行救援。迅速救援的行为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生命价值角度来看,危机损失补偿则是对危机过程中人员的伤亡的全方位抢救。“以人为本”原则要宣传危机教育的思想,把保障公民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公民的自救能力和危机意识;尽最大可能地预防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若公共危机一旦发生,最为关键的是着力保护人员安全,减少公共危机造成的人员伤亡;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最高准则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整个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协同治理原则

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要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理原则,同时也遵循“协同治理”的原则,这两项原则是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核心原则,也是有效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基本要义。“协同治理”这个词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所提出,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只是依赖于单一的主体处理社会事务容易出现失效现象,更多的情况下,“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旨在实现子系统间的协同效应,其方式是通过改变控制参量与改变序参量,即改变相变过程中各子系统的地位和关联的方式,使系统向控制的有序结构转化。”公共危机补偿过程中的协同治理要求积极动员社会多元角色的参与,重视危机治理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确保危机治理中社会秩序有无序状态向协调有序方向转变,从环境当中获取治理危机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信息。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失需要社会协同多元要素参与补偿,尝试整合社会中分散的各要素之间的效用和功能,通过公民、社会与政府三者间的密切配合与协同,构建现代型动态系统,以通过“协同治理”原则来减少危机管理成本,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从整个危机管理的结构和分层来看,可以将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个体都纳入进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政府的部分权力下放的过程,也是民主执政、阳光执政及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表现之一。“协同治理”原则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在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权责的一种合理分配,构建公平与高效的协同应对机制。“协同治理”原则的执行也要以充裕的社会资源保障作为补偿条件,包括人力资源保障、技术资源保障、资金与物质保障资源等;构建协同治理信息平台,信息是保障危机得到遏制和补偿的前提和基础,信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危机灾难的程度大小和损失大小,为了尽可能地得到以政府为核心的损失补偿,协同治理信息平台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危机中人员伤亡的数量及财物损失的情况及时,参与救援和治理的组织会全力以赴保障受灾群体及时得到救助和补偿。“协同治理”原则也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本来实现其目标原则,完整的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是危机补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社会资本也是重要的因素。面对重大的危机损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危机治理中,一些公共危机发生后的心理辅导、宣传教育、道德抚慰等社会资本需要作为“软条件”来补偿受灾群体的困境,“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社会公众共建新的公众文化,需要以信用和承诺为基础的经济组织的相互依存,也就是需要社会资本的总动员和重建社会组织缺失的社会资本。”在危机管理补偿与“协同治理”过程中,“关注弱势群体,缩小各社会阶层的差距,营造共同利益,将有助于相对封闭、分散的社会资本整合为共用的社会资本,进一步提高社会民众的一致性,使整个社会处于稳定状态。”

二、补偿目标

(一)公平与效率目标

“公平”和“效率”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所追求的指标之一。社会公平是保证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的核心,社会公平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指向,也是有效减少社会突发事件的因素之一。从社会管理的视角来看,公平是多维度的表现,“应该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规则统一体。”社会发展需要将公平视为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把多种利益放在同一水准线下分配。公共危机带给社会更多的属于损失,按照当前我国的的基本国情和社会阶层结构现状来看,处于社会阶层底部的弱势群体还是数量不少,尽管部分群体逐渐在改善“自身”条件,但就当前来看,也只能说是“边缘群体”,所有这些群体一旦受到灾难,利益损失的几率更大,最为担忧的是能否及时得到救助保障,这些保障是否会实施得满意,补偿过程是否公平等问题。在公共危机补偿过程中,单纯地追求并实现“公平”目标也是不理性的表现。社会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既需要“公平”目标,也需要“效率”目标,二者相互补充,协调发挥,单方面追求“公平”目标,只会适得其反。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要统筹兼顾,效率目标的实现最关键的是分配好现有的资源运转和社会动员筹集过程。危机发生以后,动员社会力量的速度越快,越能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低,越不容易造成社会恐慌和社会动乱局面;同时,在第一时间内筹集齐物质资源并积极补偿受灾群众。危机的损害程度有大小之分,针对不同程度的损害匹配相对应的救助规模和力度,确保在段时间内保证受灾群体的生活需要,其次再考虑如何公平补偿物质损失等。补偿机制追求的“效率”目标还要求管理过程中的高效率,尤其是在物质资金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方面的效率,确保政府、第三部分及公益组织等筹集善款合理高效透明地管理,公开资金补偿效果的信息。

(二)激励目标

公共管理是当今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公共危机补偿机制是体现政府宏观职能的基础,危机损失补偿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职能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归根到底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来讲就是要明确其在当今社会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孰轻孰重的问题。不论社会发展的程度高低与否,最为关键的是设置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机制作为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危机补偿管理需要实现的激励目标就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目标,“即能够有效鼓励和调动各受灾单位、风险管理主体积极参与风险管理预防和损失控制的积极性,使灾害的发生率减少和损失程度与范围控制在一个最低水平。”要顺利实现补偿机制中的激励目标是目前政府面临的问题之一,社会治理中不仅要考虑到危机带来的损失程度,更要考虑到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各社会成员或群体积极投身到社会治理中来。公共危机的发生会让更多的受灾群体物质和精神方面均受损失,这些群体中尤其是处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可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损失的财产,很少顾及到如何积极投身或协助解决危机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共危机损失了其自身的利益,这些群体面对的是如何得到及时的救助、如何摆脱困境及寻找新的生存环境。政府作为核心的危机处治主体使危机局面恢复到之前局面关键在于选取一种“抓手”,即“善治”,同时要激励和呼吁更多的社会成员及群体参与到危机的恢复中来,这就是政府在公共危机损失补偿中要实现的既定目标。“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公民社会。”政府治理公共危机要转变职能,要在实现激励目标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善治”方法,潜在的社会公共危机或者危机已经带来了公民的财产损失,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积极调动社会成员参与公共治理中来共同解决。公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有利于多方面的受益效果,公民因为危机带来的一切损失会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产生更为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实现补偿过程中的激励目标更大程度上是要积极鼓励公民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社会管理中要积极将其考虑进去,这就是对于公民参与的可操作性的一个新的视角,也是有效降低社会成员情绪、补偿损失的有效方法。

三、补偿方式

(一)公共政策补偿方式

公共政策是政府调节社会内部冲突、动员人民协同对外、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象征性的奖励和实质性的服务、以税收的形式从社会中汲取资金的过程。有效的公共危机补偿机制不限于物质资金的补偿过程,更重要的是从公共政策角度考虑,把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与补偿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理性工具,也是对过去政策的补充和修正。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实社会政策运转的需要,从危机管理的过程来看,公共政策不仅是政府要选择如何制定管理社会的政策,同时更要培养集体和公民个人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成本的概念。公共危机政策评估可以直接为管理者提供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的信息,以便全面对危机中受灾群体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和补偿措施,借此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公共危机发生后,事件的各种表现形式及特征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露出来,这就要求对事件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时间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动态评估则是公共政策评估的关键环节,包括动态物资管理、动态组织管理、动态信息管理。为了提高危机管理补偿过程的效率,就要根据危机事件发生的阶段和状况进行连续、实时的调整。同时,危机灾害损失评估对于政策评估至关重要,是损失补偿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和基础。在掌握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灾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政策分析方法对灾害可能造成的、正在造成的或已经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进行定量的评价与估算。评估内容要涉及具体受灾群体或可能受灾群体;灾害发生领域;灾害损失大小与损失承担者及损失事件的多角度关系等。公共政策评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尚无完全适用于所有灾害的集成化损失评估系统,随着社会风险的频发和社会危机的多样化,公共政策评估系统会更加趋于完善。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直接关系到公民自身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心理感触,公共政策关乎的不仅是社会的长足发展进步,更应该从社会成员需求和利益表达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公共利益是危机补偿过程中的关键,按照目前的现状来看,社会阶层结构的存在更容易让部分相当的“既得利益者”获取更大的自由。这些现象的存在致使更多的补偿机会和补偿行为从多数群体手中转至少数甚至个别群体手中,这个过程中缺少一种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因此,社会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公平和效率,容易引发社会贫富差距或社会不稳定现象。社会需要治理与善治并举过程,以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看,当前亟待淡化社会对于社会阶层划分和社会阶层结构的意识,让社会阶层中处于弱势群体者从意识上走出阴影;同时,更要淡化社会阶层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意识,改变其对于阶层位置固有的依赖观念,这样才能从政策的角度平衡各社会整体利益的分配,在公共危机损失补偿过程中,才能真正把公平和效率作为补偿行为中的核心目标。

(二)法律补偿方式

第7篇: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一)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MaxWeber(1978)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Taylor(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Henri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JamesD.Mooney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John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论述了当时的情形:“现时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也就是政治学理论”。这把原本认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传统理论又纠缠在一起。

社会系统学派从系统、整体性等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管理,摆脱了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缺陷,并试图改造传统的权威概念、创造出一种协调合作精神。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MaryPFollett(1937)最早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过程中人的问题,他通过对群体的心理因素的考察来分析作为民主群体基础的“协商一致”机制的性质。理性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管理研究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既丰富了管理学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质特点。理性决策模式提供了分析决策问题基本思路,同时也强调“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扩散流派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观上造就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拓宽了管理思维,也促进了管理现代化,更是给行政科学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科学成为了一门融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也就从纯理论转型到结合应用的研究。

系统论认为任何组织都同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对于公共性的理解也从官僚制度和政府机构发展转变为注重公共利益,即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注重组织工作环境对公共组织的影响力,政府被置身于社会外部大系统中,公共管理从制度定义发展为规范定义和组织定义。系统管理学派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各种系统的运动规律并据此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Bertalanffy、TalcottPar-sons和JamesE.Rosenzwig等。其核心观点是不同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一个变量的细微变化可能引起其他变量的重大变化。这种非线性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组织认识的复杂性。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任何组织都被视为相互关系之中,任何变量都可能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行政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持续地与环境产生互动,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处于动态均衡状态。

行政生态学派,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各种环境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态的学者是哈佛大学教授JohnM.Gaus。其追随者FredW.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态类型的发展连续体。行政生态学借用“结构-功能”方法来分析行政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公共管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其摆脱了那种抽象地讨论行政原则的纯理论作风,用生态观点来考察行政是正确的认识路径。

(四)公共管理价值重塑流派

历史与科学的局限性导致了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术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义、价值、自由等内涵,也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DwightWaldo等为首的新公共行政学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动,还大力提倡社会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这也就突破了科学实证主义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复兴之路。

Waldo(1971)在《走向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的序言中指出,“新公共行政学产生于‘事态严峻、情势紧急’时代”,它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观点在于:第一,由单纯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转变;第二,抛弃“政治-行政”二分法,把政治或政策与行政看成是政府管理中的连续或交融过程,开始重视政府管理中的政策问题研究;第三,公共管理学由以效率研究为核心转向更关注公平、责任和伦理等行政民主性价值取向的研究。

GaryWamsley的《黑堡宣言》发表,奠定了黑堡学派的政府再造的独特观点。其强调,行政价值的重塑与社会变迁的推动都需要由“集体持有的价值、认知、态度以及行为等”改变,行政人员与官僚体系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行政绩效。

(五)公共管理思路创新流派

任何思想流派的发生,除了寻找之身的历史、传统等渊源之外,时代的风云际会也可能成为其产生发展的土壤。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管理学、新公共服务、治理学派等学派的出现与不断探索,极大丰富了公共行政学的内容和方法论。

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理论用于非市场的决策之中,它认为国家机关亦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参与利益的竞逐。公共选择学派以个人自由主义为基础,关注个人利益,将人类社会分割为两个市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受自生自发秩序的制约。该学派对于公共行政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扩大公众参与;最大化行政职能分权化;简化行政程序与层级节制;彻底将公共行政经济化,并进行可行性评估,而不是以“公共物品”或社会公正为衡量基础;对于公共部门的扩张、行政裁量以及公共组织的目的进行严格的控制;削弱公共部门的领导角色,将其界定为专家或技术人员。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企业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而在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它更重视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理分析。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采用经济学理论和私人部门管理方法,创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如:更加关注绩效-激励的行政模式,建立绩效导向型的制度、结构与管理等行政原则;建立了关于政府设计和行政改革的国际对话和比较机制;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先进概念框架的综合与启发性使用。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和现实求解,主要是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缺失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指出,一味的放任政府治理走向市场化与竞争化将导致公共利益与公民尊严的丧失,并试图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工具来弥补这种趋势所造成的恶果。它提出通过由公民与政府双方的共同治理来提高治理的质量,并带给社会更高的收益,这些都体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进步。

意义及启示

公共管理流派纷争,其主线主要集中在下面三部分:

(一)政治与行政

公共机构的任务,即政策的制定必须由政治家来完成;而行政者则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即所谓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尽管有学者对于政治与行政是否能分离表示怀疑,但二分法使得人们可以撇开政治条件与政治因素来把握行政的实质与意义,促成了对政治与行政边界的认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改革发展使得政治与行政的边界日益模糊,主要是因为公共部门采用了众多的组织形式,政治势力日益渗入行政领域。政治与行政界限的模糊导致责任处于游离状态,使得传统的政治价值难以追寻,并产生了许多问题。

(二)公共与私人

在公共部门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划界问题”,如何选择属于公共、私人领域抑或公私混合领域,以及如何执行等问题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组织形式是不存在的。既没有纯粹的公共组织,也没有纯粹的私人组织,构成了所谓的“模糊状态”。公共与私人边界移位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公共部门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如公共权力与个人自由,资源配置问题、分配问题、所有制问题、官僚制问题等。公共部门管理创新,运用私人部门管理来提高效率、提高更优质的服务,这样可以减少成本,但也存在公共信任减少的问题。

第8篇: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2014年4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第9篇:公共关系基本原理范文

尽管学术界一直对民事诉讼基本理论非常“尊崇”,但遗憾的是,这些基本理论并没有真正实现对整个民事诉讼制度构建应该有的“统领”作用。目前,正值民事诉讼法面临新一轮修订之时,学术界已经展开了关于民事诉讼相关制度修改和完善的诸多讨论,这些讨论无疑是有益的。但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具体制度构建时所存在的许多争议,本质上是因为学术界并未对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达成共识;而缺乏基本理论“关照”的制度构建,其基础、价值和目标必然缺乏一贯性和统一性。为此,如何建构我国的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协调和整合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工作,就成为一项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

1诉权和审判权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重要内容

1868,德国法学家标罗率先提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念。他认为,诉讼是一个产生着、发展着和消灭着的整体,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前进,并一步步发展的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着眼点是把诉讼理解为诉讼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而且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但对于这种权利关系究竟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则又不同的学说,包括一面关系、两面关系、三面关系和多面关系。其中一面关系认为诉讼法律关系是原告与被告的关系;两面关系说认为诉讼法律关系是法院与原告以及被告之间的关系;三面关系说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不仅是法院与原告、法院与被告的关系,还应当包括原、被告之间的关系。多面法律关系说则认为诉讼法律关系包括法院与原告、法院与被告、法院与第三人、法院与共同诉讼人、法院与诉讼代表人、法院与诉讼人、法院与证人、法院与鉴定人、法院与翻译人员、法院与勘验人员之间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关系。

在上述各学说中,一面关系说“将诉讼当作纯粹的体育竞技,法院只是竞技场的裁判”,过于放任当事人自行解决争议,从而被学者认为是“不可取的”并受到冷落;而其他各学说则至今仍有不同的理论支持者。但是,无论这些学说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却无一例外地认为,法院与原被告之间的关系是民事诉讼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当事人与法院之间诉讼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就体现为诉权和审判权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实质上是人民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

2诉权和审判权关系的辨证分析

民事诉讼法作为规范国家公权力解决私人纠纷的制度总和,其公法属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问题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诉权和审判权的关系。一般认为,公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有效的公共治理来维持公共秩序,但如果过于强调公共秩序的意义,甚至将其视为公共权力或公法唯一的或主要功能,那么公共权利就很容易走向自由的反面,成为公民实现其公法权利的障碍。我国现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长期将审判权作为主导地位,以及长期存在的职权主义模式制度所造成的对当事人诉权保护的忽略已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正是为此,有学者提出了“以权利制衡权力”的命题;还有学者提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是公法的共同特征。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诉权和审判权的关系也可以概括为:审判权以保护诉权为目的,而诉权则是制约审判权的根据。其具体理由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这是法律制度现代化的要求。回顾20世纪全球法律变革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不同的地域或国度,法律变革的过程、特点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种模式或姿态,法制现代化都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基本表现,而法治则是作为法制现代化过程的基本取向而存在。法治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非常重视个人权利,并且强调法律是对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基于此,民事诉讼法必然也承担着实现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并应通过对作为个人权利的诉权的重视而满足法治的要求。

其次,根据国家学说,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上,“国家权力本身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其产生、存在、实施和发展总是与公共的需求有关,而这种公共需求最集中的表现在为个人权利提供保护。”换言之,国家权力设定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社会每个主体基本权利的实现,“政治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就在于它是服务于市民社会的重要手段。”既然权力实质上是权利实现的基本保障机制,作为规范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民事诉讼法理所当然就应以保护诉权为己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