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精选(九篇)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

第1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1、将安全生产理论创新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基础。

我们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在安全生产社会科学基础、安全科学基本理论、安全行为理论、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典型工业事故发生机理及其各自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安全经济及安全管理理论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将隐患治理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研发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重点。

要针对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特性,开展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监测与控制及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根据矿井动力性灾害及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大电网事故等事故灾难特性,进行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应急响应、应急信息交换、共享与集成、人员定位和搜救、应急抢险等方面的应急救援技术与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将事故隐患治理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研发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重点和主体。

3、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核心。

要树立创新观念,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核心,培养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形成有利于安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手段创新,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科技保障。

4、将科技示范和推广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动力。

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

第2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0引言

微信、微博、QQ、知乎等各类社会化媒体使得各种真伪难辨的信息得以快速病毒式传播。海量社会化个体在制造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社会传感器感知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安全态势,如何整合社会化个体的感知能力和媒体资源的协调管理能力,提升面向网络与现实社会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前,个体与群体的信息传播仅在小范围内以人际交流的方式传播,难以采集分析,而电视、报纸、电台、门户网等传统媒体也只是单向传播,无法对个体感知进行全面的探测与采集。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用户自媒体的信息在社交网络中自由、开放式流动,用户实时快速信息的同时成为了感知社会的传感器。目前基于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研究网络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

1相关工作

1.1社会化媒体上的社会传感器相关研究

1)社会传感器网络。网络社会中,每个网民个体都在依据自己的先验知识和表达能力感知并表示着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灾害、突发危机、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等。这些信息难以用自动化的手段跟踪采集,因此Wagner[1]等人在2009年提出Human as Sensor(人即传感器)的观点,数十亿人构成的巨大的传感器网络,覆盖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气候、交通等各个领域。除了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之外,还能够对物理传感器无法涉及到的人类行为、思想、情感等领域进行感知。为了系统地利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王飞跃[2](2004)、王晖[3](2010)提出了仿照物理学传感器信号处理原理,构建社会传感网络的思想,通过对社交网络中重要节点的动态分析,实现对社会数据的全方位、分层次的感知。

2)群体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2004)一书第一次从“群体智慧”的概念着手,研究如何驾驭群体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励、整合和应用群体智慧,实现社会个体智力资源的积累和扩张。Wikipedia吸引群体协作共建知识库,突破个体利益的驱使,激发自由、开放的知识集体创作,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知识库。Google的流感预测实验利用海量网民的搜索词进行基于群体行为的流感感知与预测,其准确率和实时性超过医疗领域专家。

3)数据感知。David Esley, John Kleinberg(2011)在《Network, Crowds, and Market》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网络、动机和人群聚合行?椤;?于社会化媒体的数据感知还包括对社会个体和群体的语言、行为、情感和心理的分析,用户画像和群体画像成为采集用户和群体信息的关键研究领域。赵妍妍、秦兵等(2010)[4]通过分析海量社会化媒体文本信息,挖掘网民的观点及其情感倾向,并对外开放了情绪地图的数据可视化平台。

1.2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Web 2.0下的各类社交网站快速发展,利用社会化媒体研究网络社会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张永铮、方滨兴等(2007)[5]等从网络体系结构、病毒传播、敏感内容分析、网络入侵、防火墙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网络安全研究,对于网络社会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敏感内容分析方面(包括色情、暴力、反动等信息)。方滨兴等(2015)[6]对社会化媒体的关系和结构特性、社会化媒体中的群体及其行为、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及其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该方面的拓展研究,可重点阐析为两个领域,内容如下:

1)事件分析。Becker(2009)提出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实时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动态反映特性,研究社会化媒体事件抽取,分析事件主体、事件、可信度、趋势,预测事件的后果和影响面。王娟(2010)[7]针对已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缺乏有效的数据融合和协同管理机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层次化大规模网络态势感知模型。

2)网络舆情分析。张一文等[8](2011)认为媒体的影响力、政府疏导力、事件性质和网民相互作用力共同作用于舆情热度,因此通过建立四级的指标体系来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舆情热度。王国华等[9](2012)在舆情衍生特性对热点事件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舆情关联,作者认为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主要是通过主体、主题、情绪等要素发生联系来生成舆情簇或者舆情集,进而来影响舆情的演化。

此外,美国DARPA推出了利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社会舆情的TIA计划,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针对基于海量社会化媒体数据对网络情报监控研究工作已经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力度。

1.3危机传播管理方面的研究

危机的发现、传播监控、管理是社会安全管理关键研究领域。在此,给出各领域的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1)危机发现。洪宇等[10](2007)较系统地介绍了面向新闻媒体信息流的话题检测与跟踪(TDT)任务。李恒训(2011)[11]关于网络热点话题发现的研究涵盖了新闻、论坛、博客三种平台,并指出网络热点话题检测的研究方法。Mathioudakis(2010)[12]构建的“TwitterMonitor”系统中检测微博流中频率异常高的突发词(Burst Keywords),而后对突发词按照出现在同一微博中次数聚类来找到新兴话题(Emerging Topic)。

2)危机传播。Duggan(2004)[13] 从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影响因素入手,构建危机信息传播模型。Helsloot(2013)[14]从危机的属性和社会定位方面入手,定性分析了危机信息发出后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3)危机管理。对于危机发生之后的传播管理,唐钧(2004)[15]指出以全流程信息管理为基础、以危机信息通讯为途径、以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为平台,全面构建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董竟(2006)[16]认为科学完善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能够预防谣言的扩散。

1.4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

主要从应急影响因素、应急资源、应急仿真和应急决策方面开展研究。迄至目前,现已推出的主流成果可得研究分类设计内容如下:

1)应急影响因素。Drabek(2014)[17]认为,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决策、多主体的应急决策方式、智能型的应急指挥中心、完善的多主体应急演练模式均影响多主体应急协同效率。

2)应急资源。Cheu等人[18](2008)研究应急服务配置来保护及服务重要交通基础设施。Huang等人(2013)[19]研究了应急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建模方法。

3)应急仿真和应急决策。Levy等(2007)[20]提出应用群体网络分析法(GANP)进行应急决策。英国科波拉软件公司在2005年推出的实时可视化分析网络民意的系统,有利于直观把握网络舆情的安全态势。Subrahmanian(2007)[21]指出,社会文化建模已开始应用于安全和反恐决策预警中。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情报安全信息学研究团队与国家相关业务部门合作,基于ACP方法研发了大规模开源情报获取与分析处理系统,对社会情报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预警以及决策支持与服务。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涉及大规模计算所需的建模、分析、算法和仿真环境正在逐步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社会化媒体的网络安全监管研究已经成为情报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对于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监管、应急的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缺少数据实证;部分基于问卷或定向数据采集的定量研究,其数据规模难以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而从计算机角度出发,对网络危机事件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分析方法、分析模型本身,缺少对于该方法和模型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并不充分。基于博客、微博等网络数据感知的研究,通常数据来源于比较单一的媒体平台或开放平台,受平台特征影响易产生数据偏置。为此,本文从计算机科学、情报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的角度,提出一种整合社会化媒体、领域开放平台等多源海量数据进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应急管理模型。

2基于社会传感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应急管理方案设计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提高危机应急处理能力为目标,探索社会化媒体、门户、论坛、电视、报纸、广播、“天眼”视频监控系统等各类开放数据源的整合,建立跨媒体资源协同应急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可得设计方案内容如下。

2.1??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社会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

1)针对微博、门户网、论坛、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建立分布式用户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爬取网络中的文本、图像、音视频等数据。

2)针对数据开发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语义分析、情感分析等数据构建数据分析子系统。

3)基于分析后的数据,分析用户性别、年龄、兴趣爱好、地理位置、政治倾向等用户属性,进行用户可视化画像。

4)以节点和边的图论方式表示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关系,研究用户好友圈、社交圈以及群体动态演化。

2.2建立社会化媒体上事件“发现-跟踪-预测”系统

1)网络安全问题在社会化媒体上以突发事件的方式存在,整理突发事件、危机传播等研究领域文献,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量化事件传播过程中的特征及其权重分配,建立社会化媒体事件突发性衡量指标。

2)根据主题模型聚类事件主题,分析主题时间单元与影响范围、突发词和突发区间监测,开发热点事件发现系统。

3)研究突发事件的五元组形式化描述,描述事件的主题、任务、时间、地点、相关事件。

2.3对危机事件扩散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

1)以节点间的传播树形关系表示危机事件传播的网络拓扑结构,抽象事件扩散过程中的各节点之间的关系,结合复杂网络动态演化理论,建立网络舆论的实时可视化跟踪模型。

2)引入时间维度,建立仿真时间与现实时间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事件在时间序列上的发展态势。

3)结合马尔科夫模型和统计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事件传播趋势预测框架,预测一定时间和区间内事件的扩散范围。

2.4建立危机事件案例库

1)在社会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上,结合事件五元组形式化表示方法,过滤数据噪音,建立可扩展性强的NoSQL数据存储系统,结构化存储突发公共事件相关数据。

2)对事件建立查询索引,便于组合复杂查询条件对事件相关数据进行检索。

3)建立事件数据分析系统,归纳事件“产生、发展、消亡”生命周期内的共性规律,对日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参考。

2.5构建基于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计算分析的动态应急管理机制

1)整合社会传感器、“天眼”系统、传统媒体等开放数据源,在云计算基础平台上,分析事件相关的资源、能力和预案,准确把握事件的动态变化态势。

2)分析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与电视、报纸、官方新闻网站等不同媒体在风险和信息沟通、传播模式、决策时效性、政策或策略、决策出发点、制约因素、决策失误或延误等方面的动态及现象。

3)组织专家资源、媒体资源、政府资源,优化资源调度方案,提高资源的互补能力和应急优化配置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资源间协同应急能力。

4)从资源间的互补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三个层面来分析动态应急预案设计方法。在应急协同预案的设计中,充分考虑资源间合作的风险沟通、信息沟通、应急请求与响应的时间约束、协同决策任务序列等重要因素,建立以社会安全态势数据为依据的动态应急处理机制。

3基于社会传感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应急管理模型根据上述所设计的应急方案,基于社会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用户画像、群体画像和事件画像的分析进而刻画及分析事件整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然后通过仿真模拟实现决策仿真。最后,经归纳总结形成案例数据库服务于动态应急系统方案及应急策略。由此,提出基于社会传感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应急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第3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应急资源;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联动;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3-0076-05

Review and Perspective of Emergency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ZHOU Guang-li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Emergency resource is the supporting element after the accident, the efficiency of its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is one of the primary embodiments of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emergency resource, emergency supplies and emergency safeguard, the thesis categorises the informed research according as static emergency resource, dynamic emergency resource and the linked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resourc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lack of the informed research. The thesis also proposes the study minds of emergency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allocation-transportation.

Key words:emergency resource; emergency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linked; integration

1 引言

随着各种突发事件在全球各地的频繁爆发,应急管理也吸引了政府、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的眼球。而应急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支撑要素――应急资源,它也是应急能力的主要体现之一。应急资源的配置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需要在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恢复与重建对应急资源进行全程管理,构成一个循环开放系统,确保资源有序生产、合理存储、优化调运、有效使用、节约环保。

应急资源的配置应包括“大”配置、“小”配置和“细”配置。“大”配置是以方位来界定的,主要指应急点的选取与建设;“小”配置主要指对应急点的内部配置;“细”配置指应急资源通过调度到达现场后的二次配置问题。从应急管理的过程来看,可以分为静态应急资源配置、动态应急资源配置、联动管理与配置、一体化应急资源配置四个方面。

2 应急物资、应急保障与应急资源

长期以来,对应急资源的概念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政府、研究人员从实际和自己的研究出发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伸缩,甚至和应急物资等概念进行长期混用。如田依林[1]认为,突发事件应急资源主要分为物资资源及信息资源两大类。曾敏刚[2]、王苏生[3]、许建国[4]等虽然在文中提到的均为应急资源,但在实际的模型假设、处理中用到的都是应急物资的概念和内容。在政府的文件中二者亦未进行严格区分,如《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民函[2008]118号)使用的是应急物资的概念;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和应急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桂政办发[2007]18)中使用的是应急资源的概念。同济大学陈桂香[5]等认为广义的应急资源包括防灾、救灾、恢复等环节所需要的各种应急保障。

通过对众多关于此三者概念的表述,可以发现三者在不同的地方交互出现,为对概念的辨析设置了障碍。有些研究者对三者的表述或许体现了其区别。葛春景[6]等将应急资源界定为有效开展应急活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所需的人力、物资、资金、设施、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综合,包括所拥有的与公共安全应急活动有关的所有资源。方磊[7]认为广义的应急资源包括应急信息、应急物资、应急队伍以及应急科学技术等。这两个表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要求的应急资源应当包括各种保护居民免受灾害与风险危害的防护工程、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生成、应急救灾装备与技术的提供、为灾害状态下灾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灾后重建提供必要的物资条件支撑等的论述在内涵上是吻合的。姜玉宏[8]等认为在应急物流的实施和保障中所采用的物资是应急物资,它是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刘霞[9]等认为应急保障作为一种应急资源管理活动,既包括物资、资金、信息技术等硬件资源保障,又包括法律法规、预案、人力、政策制度等软性质资源保障,是软硬配套相结合的综合性应急资源管理。

从上述的文献中能发现,应急物资是应急资源的子集,应急资源又是应急保障的子集。即应急物资只是一种实体的物质形态,在应急管理中有易消耗的特点;应急资源囊括了人、财、物、信息、技术;应急保障在应急资源的基础上加上管理、软支撑要素等,是一个大的系统概念。

3 静态应急资源配置

这是平时资源配置的一种状态。其考虑的出发点有三:该区域发生过灾情,根据以往的需求数据预置相应的资源;二是未来某个时期发生灾情的几率较大,通过对需求的预测而在选定的储备点配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三是该区域适合资源储备点的建设,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进行适量的资源配置。

在应急点即资源的方向性确定上,分为随机和确定两种情况。确定性模型研究方面主要有两类:一是Sylvester[10]提出的P-center问题,确定的模型目标是最小化需求点与其最近设施点之间距离的最大值。Hakini[11]提出的P-median,主要思想是使确定的设施建造地点满足需求点与资源供给点之间平均距离或时间之和最小的要求。ReVelle和Swain[12]建立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并用分支界定法来求解P-median问题;Rahman and Smith[13]、Zografos[14]和Berlin and Liebman[15]从不同的角度对P-median问题进行了论述。二是覆盖选址问题。主要由Toregas[16]等发表的集覆盖选址模型(LSCP),使在覆盖所有需求点的前提下所投入的车辆数最少;ReVelle[17]发表的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CLP),在车辆数量一定时,使需求点的覆盖率达到最大;Hogan和ReVelle[18]提出的两个备份覆盖模型,分别是在所有需求点都被一次覆盖的条件下,使需求点被二次覆盖的需求量最大;最大化需求点被一次覆盖和二次覆盖的需求量加权值。随机性模型研究方面,也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排队问题。Larson[19]以及Benveniste[20]应用超立方排队模型解决了紧急医疗服务系统的选址问题;D’Amico[21]用超立方排队模型来解决警察的巡逻区域设计问题并对主要要素进行了分析。二是随机覆盖问题。主要有Daskin[22]的最大期望覆盖模型(MEXCLP);ReVelle和Hogan[23]的最大可利用选址模型(MALP)和随机集覆盖选址模型(PLSCP)等。

在应急点的资源配置是关键环节,亦是研究比较深入的环节。如许建国[4]等以满足受灾点的周期性需求变化为目标,选取合适的应急点并配置相应的资源,在所有需求点一定比例需求量均被满足的前提下,使一个周期内需求点被满足的总需求量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型的周期性需求造成的时间段变化是模拟出的,不是真实的灾情需求变化,否则没有时间进行这样的规划。方磊[7]等研究了在应急资源总量受控的条件下,通过应急资源的优化重组,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利用效率,建立DEA模型,解决了应急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在应急资源的配置模式和优化策略方面,朱庆林[24]从经济区位指向和国家安全区位指向提出了我国的区域应急资源配置有重心前置型、重心居中型、重心后置型和哑铃型四种区域应急资源配置模式。张志勇[25]等根据美军物流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论述了战略预置资源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王芳[26]等提出在保障安全经济效益不变和安全投入量已知情况下,设计了“资源共享”的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应急网络策略。王晶[27]等利用空间聚类方法来解决一体化区域的应急物资储备问题,通过算例研究达到了救援效率高、储备成本低的双重效果。

4 动态应急资源配置与调运

在灾情发生时,静态情境上升为动态情境,现场对应急资源的需求由潜在、预测变成了现实和评估,并随着灾情的不断变化产生对资源的变化需求,形成了动态的供给-需求关系,其中调运方案和过程受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又主动影响两端的节点,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为满足应急目标的资源配置与调运系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配置包含从应急点中选取需要的资源组合运往受灾点和对消耗的应急点资源进行连续重新配置。其中对前者的研究比较成熟,后者重视不够。

在现有的应急点提取资源组合以满足灾情需要方面,一般将配置方案、调运进行整体考虑。存在多供应点-单需求点和多供应点-多需求点的情形。前者如Fiorucci[28]通过建立动态模型,针对火灾发生前后的应急资源配置和调度进行了研究;刘北林[29]等针对真实灾害发生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建立了以时间最短、成本最小的多目标数学模型,利用理想点法对多供应点-单需求点的应急资源配置进行了模拟。后者如Fiedrich[30]等针对不同救灾任务同时进行资源配置时,建立了动态规划模型进行资源的分配和调度。周晓猛[31]等针对灾害应急管理的特点,运用动态规划方法,依据应急点的数目,将应急资源配置过程划分为相应的阶段,构造模型,对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配置和调运。王苏生[3]等通过采用双层决策方法建立了多受灾点应急资源配置模型,选取动态优选策略的全局优化方法,解决了多出救点-多受灾点的全局最优资源配置方案。刘向东[32]等考虑了路径、运输费用、物品完好率、道路拥堵率等多目标条件下,采用APH(层次分析法)、PCA(主成分分析法)和经典的Dijkstra算法求解应急资源调度的最优路径。王炜[33]提出了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案的动态优化。王波[34]在非合作博弈的基础上,建立了多阶段应急物资调度动态决策模型,并引入惩罚系数解决前决策阶段对下阶段决策产生的影响。

对消耗的资源进行再配置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设定的限制条件也比较多。如于瑛瑛[35]等考虑了在不同级别的事件发生后,通过评估对目前已经存在的应急点的数量进行增加和减少,或对单个应急点的储备资源进行变动以最小的损失和成本满足现场需要。建立资源调整模型,用禁忌搜索算法求解。周庆忠[36]描述了应急状态下,油料的供应和配置问题。从高保障能力来看,需要将应急点或应急点的油料储备量进行调整,建立OECD并用改进的微粒群优化算法一次性求解模型的离散优化问题。

特殊情境下的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对于消防和卫生防疫方面的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研究比较早,成果多,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而对于水上和森林防火救援方面的研究则较少。崔国山[37]等以Agent理论为基础,以时间最短、出救点充足为条件,建立了基于MAS的资源动态调配组织结构模型。姜丽珍[38]等对森林火灾应急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提出了以过火面积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森林火灾灭火物资优化配置模型。

5 应急资源的联动管理与配置

在资源的联动供给与配置方面,葛春景[6]等针对城市应急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基于MultiHub的都市圈应急资源联动网络方式,从供给、运输、资源储备、调用、资源需求等节点对应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配置了相应的纵向与横向资源保障,实现了分散资源的有效整合。田依林[1]将网格技术引入到应急资源管理中,利用网格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开放、运作效率高等优势,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资源管理网络系统。王青[39]针对自然灾害设计了基于网格技术的应急资源管理平台,积极协调各类资源的有效调度。滕五晓[40]等提出了依托现有区域合作资源,构建多层次、网络状区域应急联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6 对目前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评析

现有的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文献体现了下列研究特色:

(1)对单种应急资源的配置研究较多。这是应急资源配置研究的必经阶段,国内外的研究都不易跨越的一个过程。如救护车、运输车辆、帐篷等资源的储备体现在较早的很多文献中。

(2)对某一特定状态的应急资源配置研究比较成熟。应急管理一般有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要有相应的资源做保证。现有文献对应急资源的方向或区域性配置――选址;应急点的资源配置;现场或模拟的应急资源调运;应急资源的回收均做了大量研究。

(3)多供给点-单需求点的应急资源配置关注度高。在某一区域,由某一特定事件引起的单需求点在现实中是比较多的,对于大的灾情而言,一个应急点的资源储备和调运量是不能满足救援需要的,需要相关应急点的支援,从不同的库存中调取相关的资源组合满足现场需要。现有文献对从不同应急点的资源调取种类、数量,配送方案和路线均进行了探讨。

(4)多供给点-多需求点的研究少见或实现难度大。该研究是资源供给的高级状态,亦是情境最为复杂的状态。多种需求表现为同一时期可能存在不同的灾情,或同一灾情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或原先由单一的灾情引发了多个次生需求等。王苏生等在“基于公平优先原则的多灾点应急资源配置算法”中用动态优选策略建立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

(5)应急资源配置的模型、算法多,求解难。纵观上述文献涉及的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问题,几乎所有的定量分析中都建立了相关模型。由于变量设置、目标、决策策略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案、算法差异很大。绝大部分都利用了计算软件或计算机仿真,过程复杂,计算量大,有的在实际中的可应用性差。

(6)将涉及的应急资源各节点进行一体化设计是研究的短缺。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时间性很强的过程,需要不同的节点和谐运作、统一协调才能达到预案设定的效果。在现有的文献中,能将所有的核心环节均考虑在内的太少或只有理念而没有可操作性,只能达到局部最优而非整体最优。

7 研究新思考――基于生产-配置-调运一体化的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

在以往的文献中,将生产与配置调度联系起来进行考虑的研究很少,将配置和调度综合进行考虑的相对较多,是模型研究的主要焦点;该类研究存在一个非常遗憾的前提是往往假定应急点配置的资源种类和数量是充足的,或从供给地运送的资源均为充分的,不考虑过程和衔接问题。而将生产、配置与调运进行一体化考虑的研究几乎没有,只有个别文献中提到了这种思想,如同济大学的葛春景等在“应对城市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资源联动研究”中提到应将供给(生产)-配置-调度-使用联动起来进行思考,形成一个动态循环。但该研究在定性方面进行了探讨,缺少定量模型研究。对三者进行一体化研究的思路是:

(1)对应急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或评估。需求预测是在事件发生以前,针对特定的目标区域,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明确目标区域的灾害程度,并利用多米诺效应分析过程,构建基于分析结果的动态资源需求预测模型[41]。需求评估是灾情发生后,根据灾种、环境、地面人员和设施及灾情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次生灾害情况产生损失的期望极值。评估的方法可以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动态规划法、线性规划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

(2)基于生产和需求的应急点资源配置。该环节将终点的需求与起点的生产一并考虑到应急点的资源配置中去,保证了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建立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规划模型进行求解,确定符合要求的配置水平。

(3)基于需求、调运与生产的动态应急资源调度。该步骤涉及到几个节点需要处理好:目标是为确定的需求极值m1配置供给极值m2,考虑到在途损耗、现场损耗和匹配问题,m2>m1。节点1是应急资源的起点即生产点的供应;节点2是应急点的资源配置;节点3是需求点的资源接受;节点4是回收点的资源处理。在节点1、节点2、节点3两两之间均存在运输的问题,需要将路权情况考虑在内,即路线选择和车辆选择是重要内容。核心是资源在现场的消耗速率、应急点的调运速率、资源的入库速率、资源的生产速率协调一致,实现动态的综合平衡。建立多供应点-单需求点、单供应点-多需求点、多供应点-多需求点的规划模型,确定优化方案。

(4)有效性评价。确定的一体化资源配置能否达到救援的效果,需要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通过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来解决。

(5)应急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值仿真模拟。针对特定区域的灾害需求,在充分考虑生产点的位置、应急点的选址、可获得的应急资源种类与数量、道路与车辆情况、现场需求等众多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业已建立的模型,借助计算机等计算工具确定应对需求的资源种类与数量。

基于灾害环境下的应急资源配置和调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生产、库存、调运和需求的平衡;配置速率、调运速率和消耗速率的动态平衡;资源、路权、车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通过模型的确立来选择优化的配置与调运方案不能设立过多、苛刻的假设条件,否则可实施性会打折扣。通过对生产点、应急点与需求点的一体化考虑确立的优化方案能在灾情发生前最大限度实现应急资源的经济性,灾情发生后,高效实现应急资源的应急性。

参 考 文 献:

[1]田依林.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35-137.

[2]曾敏刚.基于LRP模型的灾害应急物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42-45.

[3]王苏生,王岩.基于公平优先原则的多受灾点应急资源配置算法[J].运筹与管理,2008,17(3):16-21.

[4]许建国,池宏,祁明亮,等.应急资源需求周期性变化的选址与资源配置模型[J].运筹与管理,2008,17(1):11-17.

[5]陈桂香,段永瑞.对我国应急资源管理改进的建议[J].上海管理科学,2006,28(4):44-45.

[6]葛春景,王霞,关贤军.应对城市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资源联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3):166-171.

[7]方磊.基于偏好DEA模型的应急资源优化配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5):98-104.

[8]姜玉宏,颜华,欧忠文,等.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6):17-19.

[9]刘霞,严晓,周微.我国应急保障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0,(3):11-16.

[10]Sylvester J J. A question in the geometry of situ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Athematics, 1857, (1): 79.

[11]Hakini S L. Optinnm locations of switching centers and the absolute centers and medians of a graph[J]. Operations Research, 1964, (12): 450-459.

[12]ReVelle C, Swain R W. Central facilities location[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70, (2): 30-42.

[13]Rahman S, Smith D K. Use of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s in health service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developing n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3(3): 437-452.

[14]Zografos K G.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minimizing freeway-incident response time[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1993, 119(4): 535-549.

[15]Berlin G N, Liebman J C.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emergency ambulance location[J]. Socia-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1974, 8(6): 323-328.

[16]Toregas C, Swain R, Revelle C S, et al.. The location of emergency service facilities[J]. Operations Research, 1971, (19): 1363-1373.

[17]Church R L, ReVelle C S. The 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J]. Papers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74, (32): 101-118.

[18]Hogan K, ReVelle C S.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 of backup coverage[J]. Science Management, 1986, (32): 1434-1444.

[19]Larson R C. A hypercube queuing model for facility location and redistricting in urben emengency servence[J].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1974, (1): 67-95.

[20]Benveniste R. Solving the combined zoning and location problem for several emergency units[J].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85, 36(5): 433-450.

[21]D′Amico S J, Wang S J, Batta R, et al.. A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to police district design[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2, 49(6): 667-684.

[22]Daskin M S. A maximum expected location model formulation, properties and heuristic solution[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83, (7): 48-70.

[23]ReVelle C, Hogan K. The maximum reliability location problem and alpha reliable p-center problems derivatives of the probabilistic location set covering problem[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89, (18): 155-174.

[24]朱庆林.基于双重指向的区域应急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07,(9):12-16.

[25]张志勇,黎忠诚.美军物流系统的变革方略(三)[J].物流技术,2007,26(6):131-132.

[26]王芳,赵林度.基于安全投入产出模型的城市安全资源优化策略[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3):21-25.

[27]王晶,黄钧,朱建明,等.基于空间聚类的应急物资储备一体化区域划分[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8):2999-3001.

[28]Fiorucci P, Gaetani F, Minciardi R, et al.. Real time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natural hazard management[A]. Proceedings of IEMSS 2004-Complexity and Integrated Resource Management[C]. Osnabreuck, 2004. 14-17.

[29]刘北林,马婷.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调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17.

[30]Fiedrich F, Gehbauer F,Rickers U. Optim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emergency response after earthquake disasters[J]. Safety Science, 2000, (25): 41-57.

[31]周晓猛,姜丽珍,张云龙.突发事故下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模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6):113-115.

[32]刘向东,何建敏,张岳峰.基于APH-PCA的应急调度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46-50.

[33]王炜,刘茂,王丽.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案的动态优化[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3(3):18-23.

[34]王波.基于均衡选择的应急物资调度决策模型研究[J].学理论,2010,(17):40-43.

[35]于瑛瑛,池宏,祁明亮,等.应急管理中资源布局评估与调整的模型和算法[J].系统工程,2008,26(1):75-81.

[36]周庆忠.基于微粒群算法的油料应急保障决策模型[J].军事物流,2010,(7):104-106.

[37]崔国山,王锴梁,汤新民.基于MAS的水上应急资源动态调配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7):54-56.

[38]姜丽珍,刘茂.森林火灾灭火物资优化配置模型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08,(1):97-100.

[39]王青.基于网格技术的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探讨[J].物流技术,2010,(5):136-139.

第4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 矿山安全管理;模式;制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适应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032-02

0 引言

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在市瞎的各矿山建设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理念,严格执行基建标准。基本建设完成后,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加强矿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安全管理模式,成立防治各种灾害机构、制定各种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以及《2007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突发时间应急求援预案》等,为矿井投产做好准备。

1 安全管理模式、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分析

1.1 安全管理机制模式

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成立了以矿长为首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矿长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主抓“一通三防”工作。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各主管副矿长为各生产系统及辅助系统的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主抓本系统的安全管理,并对系统的安全主要负责,在安全管理上对矿长负责 [1-4]。

1.2 安全管理制度及事故应急救援

1)安全管理制度。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实行矿长负责制,形成了适应于煤矿生产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及措施,矿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健全了各级管理机构,实行了目标化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及瑞平煤电公司在张村煤矿基建和试生产过程中,坚持全过程监督和积极的指导,促进了该矿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张村煤矿十分重视本矿的安全工作,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对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祈祷了关键性作用。

制定了矿长、副矿长、区队班组长等安全生产责任制,各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个工种岗位责任制等。制定了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办公会议制度、矿级领导值班带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安全技术培训教育制度、安全奖惩制度、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制度、入井检身制度和出入人员清点登记制度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了各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2007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求援预案》等各项规章制度。

安全责任制、安全工作制度及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定得比较齐全规范,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比较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误可查、有责必究,从而有利于杜绝“三违”,实现正规化和规范化作业,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制订有《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预案编制有矿井抢险救灾组及领导职责、灾变后汇报制度、灾害人员自救和安全撤离措施、处理各种事故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抢险救援必备的技术资料等内容。

1.3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方法和过程

2009年7月6日~10月8日,评价小组深入生产现场,针对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安全管理的具体情况,运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现场调查访问、座谈等手段,对该矿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向建业煤矿提交了“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安全验收评价项目整改通知单”之后,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根据评价小组的建议,进行了整改。评价小组分别于2009年8月14日、2009年9月12日、2009年9月19日,三次深入生产现场,对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进行了复验。根据复验结果,对该矿的管理模式进行评价。

2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2.1 评价结论

1)河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各级矿井对该矿安全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该矿子啊基本建设过程中实现安全建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该矿安全管理模式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较好地贯彻执行了煤矿安全生产方针;3)该矿安全管理体系,从管理者的责任制度到作业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防止事故发生,规范了人的行为,激励了人的安全动机,正在逐步做到每一项活动都在受控状态下运行,每一个职工都在受控状态下操作;4)安全管理层次比较清晰,管理机构分三个层次,有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层次性有利于明确职责,发挥各岗位人员积极性,保证 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5)五职矿长全部取得了安全资格证书,其安全资格证书在有效期内。配备的煤矿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经培训后具有一定的安全生产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能适应该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2.2 存在问题

1)各科室、区队主要负责人需要进一步接受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技能和管理手段;2)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及安全技术措施,贯彻落实力度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河南理工大学采矿教学改革研究小组,面向21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R].焦作: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采矿教学改革研究小组,2005.

[2]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研究小组,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可行性研究报告[R].焦作: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采矿教学团队,2007.

[3]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研究小组。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可行性研究报告[R].泰安:山东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采矿教学团队,2006.

[4]山东科技大学采矿教学改革研究小组。面向21世纪矿业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及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R].青岛:山东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采矿教学改革研究小组,2003.

[5]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研究小组。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可行性研究报告[R].徐州: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采矿教学团队,2007.

[6]杨淑清.煤炭企业人才短缺现象分析[J].中国煤炭,2003,29(5):24,27.

第5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 公共卫生工作;生活变动事件;适应,心理学;循证医学;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677-02

Evidence Based Research of Schoo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oping Matrix/LU Ping, XU Yong.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School of Radiation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oping strategy of schoo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China, and to giv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school coping matrix. Methods A matrix for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hool emergency events was studied by us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s,based on the Haddon matrix. Results School emergency mainly took place at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at present China, most of them were infectious disease and food poisoning, and raised year by year. There were more problems existed in rural school. Research about school emergency mainly focused o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Crisis management form was single, content was general and lacked systemic multidimensional lash-up processing scheme. Most schools'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were deficient, and ignored management of mentality and information. Haddon matrix was fit for analysing schoo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oping countermeasure.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ed in school emergency crisis management, especially in rural school. Haddon matrix can be a useful framework to school public heath emergency readiness and response,as it was scientific, practical, multidimensional and flexible.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practice;Life change events;Adaptation,psychological;Evidence-based medicine;Student health services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及能力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体系,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水平、消除管理中存在的盲区,已成为影响我国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Haddon模型是一种适合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应急反应模型[2]。本研究通过循证分析的方法,找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再用Haddon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拟合应对策略,从而提出科学实用、有针对性的学校应对措施模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为主要检索工具,以重庆维普公司创办的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及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研制的《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网络版》为辅助检索工具,检索年限为1998-2008年。采用主题词(学校突发事件)与自由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突发事件、中小学校突发事件等)相结合的检索手段,检索发表在国内医药卫生期刊上学校突发事件的文献。检索的关键词还有学校/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循证/循证医学。剔除重复研究、设计方法不明确、质量差、可靠性低等无法利用的文献。共检索到2001-2008年国内已发表的相关文献45篇,其中流行病学研究18篇,占40.0%;预防控制措施研究7篇,占15.6%;应急机制研究7篇,占15.6%;危机管理体系研究6篇,占13.3%;应对模型研究5篇,占11.1%;其他相关研究2篇,占4.4%。对刊载文献的期刊进行分类统计显示,中国类杂志刊载20.0篇,占44.4%;中华类杂志刊载9篇,占20%;地方类杂志及学报刊载8篇,占17.8%。

根据上述检索方法,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应用Excel软件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类别包括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应对模型研究、预防控制措施研究、应急机制研究和危机管理体系研究。通过对检索出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措施及应急机制进行循证分析,并结合应用于伤害流行病学的研究工具―Haddon模型,拟合出最佳的应对机制。

2 结果

2.1 我国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防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Haddon模型及文献检索结果,将我国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防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见表1。

目前,国内学校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 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乡村学校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表明农村学校内的突发事件问题仍然是今后一定时期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学校突发事件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形式单一,应急预案内容过于笼统,缺乏系统的多维应急处理方案,大部分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忽视对心理和信息的管理。

2.2 Haddon模型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应用 借鉴Haddon模型,将该模型与循证分析出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对策进行拟合,建立一个Haddon模型应用于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模型,描述学校突发事件发生的3个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的应对方案。见表2。

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其有效应对策略应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综合考虑。学校作为突发事件的易发场所有其自身特点,其应急机制亟需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5]。Haddon模型在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过程中,事件发生前的措施有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交流和一级预防措施;事件发生时公共卫生应对措施有启动有效的应急预案、风险信息交流、紧急医疗救治;事件发生后应对措施有事后长期身心健康干预以及善后处理措施。学校在预防疾病工作中,应及时更新应急观念,不断调整管理策略。

3 讨论

学校原有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要,如何调整防病体制、更新应急管理模式是学校应认真思考的问题。Haddon模型作为一个新颖、灵活的分析工具,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框架,具有使用一种方法解决多种问题的能力,在应对棘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显示出极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它通过对相应阶段应急反应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跨学科对策和预案,有助于公共卫生应急部门完善应急准备工作和提出整改计划,评估相应部门的应对能力。此外,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中,Haddon模型也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应用价值,既可以总揽全局,又可以聚焦于某一微观,甚至包括个体[6]。Haddon模型能够应用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反应机制。

目前,我国尚缺乏真正实用、科学、系统的学校应急防制体系,而控制效果评估、相应机构应对能力评估、经济学负担及相关应急机制模式的研究文献更少,还没有将Haddon模型运用于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研究。因此,运用Haddon模型探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细化应急对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参考文献

[1] 龚震宇,林君芬,夏时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探索与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2):26-28.

[2] CONROY C,FOWLER J. The Haddon matrix: Applying an epidemiologic research tool as a framework for death investigation.Am J Foren Med Pathal,2000,21(4): 339-342.

[3] 李立明.流行病学.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BARNETT DJ ,BALICER RD, BLODGETT D,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addon matrix to public health readiness and response planning. Env Health Persp, 2005, 113 (5):561-566.

[5] 廖文科.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2.

第6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危机管理;应用价值;急诊外科

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护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心、业务水平不足与患者、家属法律意识提升等因素相关。大多数急诊外科患者在进入医院的时候情况就已经十分严重,外科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而且急诊外科手术治疗流程较为复杂,因此急诊外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外科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危机管理,实质上就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予以管理的一种模式,其在急诊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诊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不接受手术治疗、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研究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为23~78岁,平均年龄为(53.15±8.74)岁;输液患者30例,留院观察患者12例;平均病程为(8.76±1.41)h;文化程度:17例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为22~78岁,平均年龄为(53.21±8.76)岁;输液患者29例,留院观察患者13例;平均病程为(8.69±1.54)h;文化程度:18例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8例大专及以上。两组急诊外科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①护理人员应当加大对患者的监护与巡视力度,保证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状况,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②安排经验丰富的骨干护理人员进行急诊外科护理工作;③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急救准备工作。1.2.2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危机管理。具体如下。(1)合理防范。护理人员应对以往发生的意外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与业务水平,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避免医疗事件出现。同时,护理人员在病房管理方面应当加大意外防护力度,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避免意外事件出现,每一位护理人员在危机管理实施之前都应当掌握正确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并予以演练。(2)正确应对。当危机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护理人员应沉着应对,冷静处理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如在使用呼吸机时突然断电,护理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将患者呼吸道与简易呼吸器相连接,调整患者的呼吸,并及时告知主治医师,立即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恢复用电。通常首要问题为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问题,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损害程度。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上级汇报,若是出现暴力事件,在肇事者丧失理智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当找公正人士或者权威人士控制局面,还要与危机事件当事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安抚患者,使其情绪处于稳定状态。(3)合理评估。应当对危机事件涉及的人员予以宽慰、安抚,包括家属、患者及护理人员,还要对危机处理结果予以评估,如危机事件是否及时发现,危机发生之后沟通、报告是否及时、准确,危机事件的解决是否达到目的,危机事件处理是否合理等。通过评估,护理管理者应当总结危机事件处理情况,将其作为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病情控制时间及急救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主要选取调查问卷表[1]予以评估,主要包括5个项目,即护理态度、护理质量、功能护理、生活护理及饮食护理,每一个项目20分,满分100分,80分以上代表十分满意,60~80分代表满意,6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①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稳定为显效;②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体征无太大变化为有效;③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对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对计量资料以x軃±s表示,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病情控制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情控制时间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急救总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急救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急诊外科作为医学疾病种类较多、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的一个科室,若护理工作无法实施到位,会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大;同时,由于大多数急诊外科患者的疾病情况十分紧急,患者其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风险事件发生率[3]。危机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基本理念为“以人为本”在医院临床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以针对医院内部可能出现的危机或者已经存在的危机因素制定并实施一个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对其予以合理预防与控制,而且还能够对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予以合理施行,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危机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62%,对照组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危机管理的合理应用,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改善护患关系,并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确保护理服务工作的整体质量,以此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情控制时间及急救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使其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护理操作,避免护理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状况,而且还可以加强护理人员在应对护理风险事件时的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出现的一些护理风险,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做到有条不紊,可以有效减少由于恐惧、慌乱等因素对急救护理工作的产生的影响。因此,危机管理的合理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急救总有效率,还能够缩短患者的疾病控制时间,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事件而影响治疗效果,同时也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综上所述,危机管理应用于急诊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与急救总有效率,还可以缩短患者的病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陈传玉,徐丽.危机管理在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0(4):548-549.

[2]王飞燕,王燕南.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4(3):74-76.

[3]苏川川.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6,19(4):29-30.

[4]王军芳.探究护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3(11):127-128.

第7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患者;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护理治疗期间,因受不同因素导致伤害而可能引发的不安全事件,其主要表现为风险性高、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1]。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科室,职责重大,其医疗护理主要面临的是病情复杂且多变、病情急且重,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各类疾病患者,以及因意外灾害事故受伤的突发性伤员,具有较高风险性[2]。本文探究了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55例)。前者男女比例25∶18;年龄3~85岁,平均年龄(41.91±7.20)岁;其中车祸伤20例,殴打伤13例,其他12例。后者男女比例37∶20;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3.11±6.98)岁;其中车祸伤23例,殴打伤15例,其他17例,两组各基线资料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辅助护理、心血管检测及基础护理等。研究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案如下:强化风险意识。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参加正确使用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的正确操作方式等相关培训,定期汇报工作心得及交流经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健全有关规章制度。首先,结合急诊科特点,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并且应征得患者同意,避免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其次,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3]。急救用药与仪器管理。强化管理急救用药及仪器,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还应登记取货、归还记录,每天检查盘点仪器使用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缺陷发生及抢救物品完好情况;观察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具体表现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及抢救物品完好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医疗技术卫生工作中,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并且还具备连续性、具体性、动态性及直接性等特性[4-5]。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因此,承担的风险也比其它科室要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医院积极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参加正确使用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的正确操作方式等相关培训,定期进行工作心得交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及时解决[6]。②医院将急诊科特点结合,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且征得患者同意,避免了t疗纠纷事件发生;并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7]。③强化管理急救用药及仪器,安排专人专项管理,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登记取货归还记录,每天检查仪器使用情况。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改善抢救物品完好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护理风险管理用于急诊患者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意识教育,护理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加强对技术的培训,加强了自身责任感,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8]。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及提高了抢救物品完好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陶宝英,朱紫英.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高危患者就诊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3):2149-2151.

[2]刘金荣.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z2):213-214.

[3]罗跃全,王庆梅,郭继卫,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42-444.

[4]刘俊连,韩莉君.护理风险管理在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预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6):2136-2137.

[5]付雪飞,宗彩霞,张呈,等.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37(17):2719-2720.

[6]郑淑文,徐晓娜,李水红.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在50例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5):137-139.

第8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共安全;运行机制;应急物流;绿色通道

abstrac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on safety issues will help improve china’s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n industrial safety, but also help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ecurity emergency logistics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china’s 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key emergency management, need to forecast early warning, emergency, rehabilitati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key words: public safety; emergency operation; mechanism logistics; green channel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是通过应急处理机构的建立、技术平台的构建和应急手段的启用来实现应急物流的途径,主要包括政府协调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法律机制和绿色通道机制,充分认识应急物流的战略价值,这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应对措施不力,就极有可能给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造成灾难性打击,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如2003年sars和2008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都给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为保证国家战略安全,保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影响,以尽量小的代价和损失来维系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我国就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审视应急物流的建设与发展。

1安全应急物流的运作特点与国外应急救灾的启示

救灾应急物流是指围绕救灾而进行的所有物流活动的统称,包括救灾物资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救灾物流设施与装备的使用、管理和救灾中的信息处理等活动。正确把握应急物流的特性而言,应急物流就本质是指在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与一般性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①时效性;②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③非预见性;④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⑤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探究我国安全物流应急管理中运行机制的完善途径势在必行,还应积极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

(1)国外救灾应急物流运作的特点。由于救灾物流采用的是与盈利性组织物流不同的渠道模式,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①组织者的特殊性。救灾活动是一种政府和民众的政治行为。②环境的特殊性。由于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无法预测的,而此,物流管理对许多要素具有不可预测性。③供需的特殊性。救灾物流系统则是在灾害发生后,按照救灾指挥机构的要求,快速把社会采购或募集的应急物品运往灾区,物流活动以追求时效为目标。④供应链模式的差异性。救灾物流供应链的特点是供应方是被动的,其无法预先知道需求方的要求,而需求方也无法提前把信息反馈上去,拉动供应链的运动,救灾活动的组织者是推动链条运作的主要动力,以实现对灾区的救助。

(2)国外救灾物流运作方式和启示。国外救灾物流具体到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特点,如美国制定有完备的“全国地震灾难应变计划”(nehrp),德国拥有—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日本各重要地区也都制订有本地区防灾计划,建立了完整的救灾体系。①立足商业物流研究,汲取先进经验,许多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模式被用在救灾物流中。例如“商物分离”、“直接倒装”,“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等这些在商业物流中应用的概念,在救灾物流的运作中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建立应急预案体系、立法协调运作。国外救灾物流运作表明,及时有效地做好灾难发生后物流运作与事前制定的相关预案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分不开的。

2我国安全应急物流的意义和运行机制建设

构建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推进应急物流事业的重要基础,尤其当前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尚不完善背景下,构建一个涵盖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军队的一体化应急物流网络,并保证其高效运行,成为当前最佳选择,我国在此方面不足的具体表现如下:

(1)现代物流产业的安全发展将大大减少低水平、条块分割物流方式所造成的巨大物耗,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巨大节约。我国传统物流采取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物流过程中的物耗惊人。现代物流产业的安全发展将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选择。目前,全国长年积累的库存商品高达4万亿元左右,约占年度gdp的三分之一。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使我国众多企业资金周转极其缓慢,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建立或运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是加快资金周转的有效途径。

(2)我国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目前还比较小,物流成本过高,将我国的物流成本水平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效率水平较低。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 414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了0.2%,我国物流总费用仍然偏高,效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3)缺乏系统而科学的预警管理体系,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未能进行有效的事前预防、早期识别,国民防灾抗灾的意识教育不够,灾害事件发生时,缺乏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事件处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部门的资源,导致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效率的低下;危机发生后重建与补偿没有达到公众的期望。同时,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对危机防范重视不够;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设机构;缺乏长期反危机的战略和计划;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缺乏非特定紧急状态下政府和公民行为的法律框架;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全民安全意识薄弱,社会心理防御能力明显不足,保险意识薄弱,管理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次上,各种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社会救援机构、慈善捐助机构建设工作十分薄弱。如“4·28”铁路特别重大事故,是因为预警机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动物反常、地下水异常这些高度吻合古老地震预测经验的大自然奇异现象发生时,却无一人敢提醒说,这是地震预兆,对细节问题过于淡化,让我们失去应有的防范意识,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3我国安全应急物流管理中运行机制的完善

政府必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建立起一整套反应迅速、组织科学、运转高效的防灾应急机制,认识到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发展物流产业,提高产业安全度。

(1)逐步形成统一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要落在实处。

(2)建立健全外资监测和规制体系,鼓励中国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高度重视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大中国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力度。

(3)加强对应急资源保障机制的建设,完善保障机制。要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基本指导方针,改变重治轻防的实际,加大预防预警的人力、物力、财力、装备、科研的投入,化解各种危机和风险,尽可能把潜在的威胁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善后处置工作,尽力将财产、设备、生产、工作和人的精神调整到正常状态。

(4)加强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完善预测预警机制,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综合素质。加强信息管理,提高透明度,为处置公共安全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和信息环境。及时有效地主流信息,如实公开真相,引导民众,安定民心,组织社会公众广泛的进行自防自救,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发生。如湖南省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启动,将用两年时间在各地州市建设一批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达到树立交通安全意识的目的。湖南交通职业学院相关专业按照“最佳行驶里程、最佳工作时间、最佳车辆配置”的标准,发扬“小仓储、快分拣、大配送”的物流理念,为物流中心提供了配送中心选点布局、规划设计、配送线路优化、分拣线设备、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等服务。

4交通运输行业保障安全应急物流的相应策略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在今后几年中仍将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国家新组建了交通运输部,为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将起到促进作用。汶川地震波及多个省份,交通运输部迅速启动了国家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一级预案,并尽快抢修受损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抢通救灾“生命线”,交通运输部还及时启动了全国水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抗震救灾的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仍需要更进一步加强相关措施。

(1)交通运输部门有必要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建立物流应急信息中心,建立高效、经济的信息管理和预案库体系。要加强运输组织和运力协调,确保煤炭、粮食、石油、铁矿石等重点物资运输,积极应对台风、洪涝、地震等恶劣气候与灾害影响,抢通水毁公路和通航设施,保障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建立运输“绿色通道”网络,推进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强道路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开展安全评估,监督道路运输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继续组织公路交通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及公路铁路立体交通安全工程。安全物流应急管理运行机制需要不断地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需加强,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和,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应急机制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

(2)推行道路安全审计制度,加强全民交通与交通安全的教育,提高交通道德水平。研究表明,约四分之一的交通事故是因“人”与“道路/环境”不协调引发的,道路安全审计是从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事故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入手,对道路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规划、设计、施工和服务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审核,从而揭示道路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安全性能,是国际上近期兴起的以预防交通事故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为目的的一项新技术手段。要下大力做好交通应急物流的基础工程建设,应急物流基础工程建设是促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薄弱环节。要做好灾后重建的工作,使受地震等灾害影响的交通网络尽快恢复,努力做好救灾物资运输工作,注意安全,减少救援中不必要的伤亡,为人员救援和物资运输等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交通保障。

(3)制订政府交通安全战略,注重机动车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车辆安全性能,要按照交通工程学的基本观点,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提高道路交通效益,必须从人、车、路、环境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强化交通安全技术和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及应用,依法交通无疑是改善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和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的根本点,还要搞好应急物流的智力开发工程,分析挖掘现有物流教育资源,整合军内外和各高校应急物流科研能力,积极发展应急物流教育,培养高素质应急物流人才。强化应急物流学术研究,灵活采取学术研讨、技术交流、军地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军地相互利用成熟技术和产品等多种学术研究方式,积极开发应急物流理论,丰富、完善应急物流理论体系。交通科研院所与科研单位,应着力培养应急物流人才,以开办专业教学、联合培养等教学模式,拓宽应急物流人才培养的渠道,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水平。

总之,应急物流运输的时间、道路的拥挤程度等有着强烈的随机性,也就是说实际中应急物流的路径选择受到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加强应急物流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与自保意识,使全社会都能通过丰富的传媒渠道,接触、了解、认识、关注应急物流发展,主动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加强应急物流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军地一体化体制下的应急物流发展之路,保公路畅通、绿色通道畅通、公路水运运输畅通、重点物资运输畅通及运价稳定,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以渐进建设方式逐步构建起符合当前国情的应急物流体系,要加强地震等灾害的监测预报,做好灾害评估,开展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孟刚. 中国物流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7(12):7-10.

[2] 王庆智,王喜富.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平台设计研究[j]. 物流技术,2007(8):203-205.

第9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管理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SR10-205。

一、建立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是由事件发生的被动应对,转向从事前积极预防到事后预防的全面危机管理,应急管理逐渐成为政府管理最为关注和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多的一个领域。正因为政府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建设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层次深,如果仅把工作内容局限在某一方面,显然无法实现全面提升政府应急综合管理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政府应急工作客观上要求具备全局的视角、整体的观念、科学的管理。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恰恰是政府应急工作内容的典型归纳,是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价的基础。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问题,是政府危机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地总结过去的经验,评价现实工作状况,把握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成为政府应急工作能否深入的重要课题。显然,一定的评价标准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成败的准则。以往的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中,还是在实际运作中,都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一问题。这样导致的后果可能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统一尺度,缺乏成熟的理性规划与运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改变这种工作状况,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实行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考核。可以说,指标体系的确立和运行,是提升危机信息获取与预警、危机准备与预防、危机控制与回应、危机恢复与重建等危机管理过程的重要保障[1]。

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评价政府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管理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只有具备科学性,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才能客观地反映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真实状况。因此,课题组在选择、研究、设计基本框架和各项具体指标时,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因此,课题研究本身就具有创新性特点和创新要求。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指标的设计要有创新,要博采众家之长,既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又要有设计内容上的大胆探索。

2.代表充分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体系毕竟不是所评价的事物本身,要使之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概貌和特征,必须选取能够体现评估事物基本特性和重要内容的表象进行比较和评价,因此建立评价体系时选取评价指标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1]。

政府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管理能力,是政府整体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考量和设计,注意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政府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管理能力。

3.比较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评估指标必须具有比较性。只有通过不同指标间的比较,才能够得出比较后的信息资料,才可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就指标本身来讲,由于指标之间彼此存在一定联系,如何将这些内部相关较强的指标分配合理,这就要求在全面比较的基础上进行选择,选择那些在不同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极具可比性的指标,而对那些在较长时期内变化不大的指标,不应列入评估体系范围内,如果因其地位重要,必须列入,也应赋予较小的权重。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发展,目前适应的指标或指标体系也要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所以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发展问题[2]。

评估指标的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检验一套指标体系是否能够良好地运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在选择指标时不能选择那些从理论角度看十分重要,但没有办法量化,或者量化工作的成本极高,耗费众多人力物力才可完成的指标。同时,还要注意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的比例搭配问题,尽可能使用现行的统计指标,减少主观指标的使用。

4.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考核实施必须把握考核客观原则。由于考核指标在最初设计过程中就力求科学有效,因此,在运行过程中更加要求考评者本着科学的态度从客观角度出发,严格遵从考核框架的要求,对评估对象进行客观评定,不能掺杂主观感情和个人好恶,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同时,还要求考核人员对被检主体的规章、制度、活动、机构等内容进行客观的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推动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主观指标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受,也称感觉指标,表现为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结、愿望和满意度等。主观指标是通过数值来表现个体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对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主观反映,主观指标是对无法采用客观指标量化的内容进行的实质性评价,因而,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所占的数量应是较少部分。

5.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