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学前教育保育精选(九篇)

学前教育保育

第1篇: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关键词】保教实践

学前卫生学

幼儿园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工作的基本原则与灵魂。为了切实贯彻“保教结合”的教育原则,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大专生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学前卫生学》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就是学习对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进行保育,这些技能的学习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结合幼儿园保育见习,让学生深入幼儿园班级,在观察、实践中反思、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保教结合的意识,掌握保育和教育的技能技巧,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纵观目前我国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还没有比较规范的保育见习计划和内容可供我们参考,而我校自学前教育专业复办以来,虽然每年都结合《学前卫生学》的教学组织学生下幼儿园进行保育见习,但以往见习的内容、要求都不够全面具体,再加上一年级学生首次下幼儿园,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见习后都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只是看了些“热闹”回来。因此,保教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薄弱一直是我们毕业生的软肋。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一、当前学前教育大专生保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前教育大专生在教育实习或新上岗时,保育实践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明确保育和教育的结合点在哪儿;保育和教育严重脱节,重教轻保;保育的技能技巧欠缺。如很多新老师只在乎“上课”,而忽略了许多生活环节的保育工作;不够关注孩子一天身体的变化,对孩子的一些疾病迹象没有预见性;大多数新老师不懂得如何为幼儿铺床单、擦屁股、穿衣服;遇到意外伤害,不能进行简单的处理;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调节,有的甚至还在有意无意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等等。

二、当前学前教育大专生保育实践问题的原因探究

1 思想认识偏差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幼儿园老师只要把幼儿教育好就行了,而保育则是保育员的任务。所以在校期间他们比较重视对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了对卫生保育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2 教材实训内容欠缺

目前,各高校出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大专教材,都缺少对学生保育方面的实训内容,使学生对保育技能、技巧的学习缺乏统一的要求和依据。

3 师生数比例不够合理

多年以来,我院《学前卫生学》的课程教学都是由笔者一人承担。由于教学班级数多,无论是在校对学生实训的指导还是下幼儿园对学生见习情况的了解,仅靠学科教师一人难以做到全面、深入、细致,这也使很多学生的保育实践浮于表面。

4 保育实践内容涵盖不够全面

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有限的保育技能训练,如测体温、数脉搏、呼吸道异物的急救、翻眼皮、流鼻血的处理、查看扁桃体、穿脱衣服方法的训练等。而了解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只能通过两天的幼儿园保育见习机会,如果观察不认真细致,学生就会忽略很多细节。

5 操作层面上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现在,学院还没有配置可供学生进行保育技能操作的场所,这也给学生的实训增添了很多困难。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保育实习,学生一上岗就要保教并重,这对于新老师来说真是难上加难。

总之,造成目前学前教育大专生保育实践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好它,需要多方的努力。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就大专院校《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和如何在保育见习中提高学生保育实践能力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愿与专家同仁共同探讨。

三、提高学生保育实践成效的对策探讨

1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大专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学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专业课的学习。而很多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时都流露出畏学情绪,认为学了这门课,将来就要为幼儿擦屁股、擦鼻涕。因此,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把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将许多学前卫生学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与他们将来要“为人母、为人父”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儿童营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营养配膳的方法和制作“五谷豆浆”的方法以及不同身体状态下儿童食谱的配置及制作方法等;结合“小儿生理特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种身体保健的方法,如“常用盐水漱口防感冒”“耳廓穴位按摩防冻疮”“叩牙延年益寿”,等等。这些内容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参加保育实践的热情。

2 真正树立保教一体观,切实增强学生对保育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对幼儿生理特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加强对幼儿保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学生认识到幼儿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虽然已经具有人体的基本结构,但各系统、器官、组织尚未发育完全,与成人之间的差异较大;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神经、心理发育还很脆弱、很敏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侵害,所以需要成人各方面悉心的照料。这些知识的掌握为学生树立保教一体的观念、增强对保育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在教材中增加实训内容,加深学生对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了解

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保育和能力的培养”一章内容,重点向学生分析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保育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及应着重培养幼儿哪些方面生活的能力,以增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如:在进餐和睡眠环节,怎样做才能切实保持孩子有愉快的情绪,培养生活自理的能力等,这些内容的加入,使学生在见、实习中的可操作性更强了,也加深了对保育工作的理解。

4 制定切实可行、方便学生操作使用的保教内容观察分析表

结合一年两次各2天的幼儿园保育见习活动,笔者制定了切实可行、方便学生操作使用的保教内容观察分析表(见附表),并在学生下园前专门用两节课时间向他们详细解释其内容及要求,使学生明确目的,知道应该看什么、怎么看,特别强调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保教结合点在哪、应怎么做,充分利用有限的保教见习时间,提高保育见习的质量。

5 加强学生实践过程的指导

在学生下幼儿园保育见习期间,除专业课教师进行实地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幼儿园老师和保育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由于目前大多数大专生是独身子女,本身的自理能力就不强,到幼儿园后,对幼儿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无从下手,这就更需要老师、保育员手把手地教,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第2篇: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政策;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32―03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政策与法律的价值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途径,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把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制定教育政策和法律体现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教育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守教育的公共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的教育保驾护航。

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我国的政策本质就在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与利益,作为教育政策还更应该体现教育性的特点,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基础。

1.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关怀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和各项有关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长期以来,我们从“工具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把教育的功能本末倒置,出现了教育学“无人”的现象。教育的育人功能才是本体功能,只有教育的本体功能得以实现,才能发挥教育的一般社会功能。因此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尊重人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充分体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

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特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往往呈现片面发展状态。如我国古代的“道德人”,“”中的“政治人”,中世纪的“否定人”,资本主义的“经济人”,而现代社会又使人成为“工具人”。马克思认为,古代社会“人的依赖”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依赖”状况是对人性的严重扭曲和异化,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2.教育政策与法律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教育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由教育的公共性决定。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首先有求于教育活动在传递社会文化和成人、成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的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规则来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而推进个体社会化,最终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学校的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因此,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必须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不能仅仅服务于任何特定阶层或利益团体。

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教育公共性是科学制定教育政策与法律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已开始发生变迁。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同国家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有限性逐渐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传统教育利益格局的分化,逐步走向一个多元化的利益结构。教育需求多样化引起教育供给多元化,教育已经直接面对市场,通过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多元化利益结构的形成和教育市场的出现与教育公平观念和教育的公共性产生矛盾,其根源在于:1)在计划经济的观念下,教育资源的提供和分配都是通过政府包办来进行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免费上学、不得赢利等与教育的公平和公共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持有的教育公平观念和对教育公共性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2)社会的转型也是社会资源和利益重新分配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阶层急剧分化,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衡日益明显和突出。在教育领域,某些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某些社会阶层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缩小,成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出现背离,违反了社会公正原则和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和一些学校转制中公共资源的流失、教育乱收费、学校招生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已影响到教育的发展。

3.教育政策与法律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中的利益多元化

在不同的教育领域,政府的责任因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而有所不同。就教育的公共性而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性质不同,教育的公共性程度不同,在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上的体现也不同。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民族素质的摇篮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通过立法规范受教育者家庭以及各级政府的行为,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因此义务教育是由国家承担主要责任的一个领域,应当强化国家的教育职能,保证人人都接受一种条件基本相同的教育,捍卫入学机会平等的原则,实行无差距的个人入学机会平等,体现实质上的社会公平。教育的层次越高,个人的收益回报率越大,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机会的有限性,导致了在现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的权利,具有排他性。高等教育在教育公平上主要体现为一种形式上的社会公平,即个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均等,保证受教育权利分配上的程序平等。因此,在教育政策选择上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而在义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社会公正的体现。应该强调教育体制多样化,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以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4.教育政策与法律制定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几十年来在教育领域一直奉行的原则,它造就了一大批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也导致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严重失衡,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公平应该比效率更具有优先性。公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与权利的平等和社会价值享有的机会平等。效率强调资源与社会价值应尽快配置到某些人或组织,以便于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大收益。当人民群众是收益的受益者时,公平与效率一致;当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要区分两种情况:1)收益更多地掌握在个人或某些人手中,造成社会利益冲突和社会不稳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在配置教育资源、制定教育相关政策时,应该体现“公平优先”原则,给予落后地区的教育、薄弱的学校以及弱势群体等更多的关注。2)在收益者能够提供补偿且平衡人民群众受损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从效率方面做出适度安排,确保国家重点院校的建设和重要项目的发展。

5.教育政策与法律要保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绝对平等是不存在的,差异是永恒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公正就是以公平的态度和平等的观念对待社会差别,实现社会救助,将差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可依据道格拉斯提出的选择平等原则、柯尔曼的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来制定对弱势群体救助的教育政策和法律。道格拉斯提出的选择平等原则包括平等考虑、差别对待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平等考虑是指人人皆应获得平等的待遇;差别对待是指人们在存在差别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差别对待的前提是平等考虑,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观念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利益最大化原则是处理平等考虑和差别对待的准则。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是柯尔曼提出消解教育差异的原则。矫正平等的内容是采取经济措施补偿那些能力优秀但没有优越背景的人。补偿平等的核心问题是对那些生来基因不良,或者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进行补偿。只有完善各种补偿和救济制度,保障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

1.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考察当前的基础教育,我们发现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宏观上出现单纯追求“教育GDP”和区域发展差别过大;微观上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1)“教育GDP”。所谓“教育GDP”是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单纯追求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以及盲目追求高层次,不计后果地掠夺式开发,不惜以损害未来人的利益为代价,短期内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计社会效益,不计长远利益,以各种有形成本的高投入,换来一时的高产出和‘繁荣’的现象”。有些学校在办学定位上盲目地追求高层次,为了“求大”、“求高”,不顾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盲目扩招,脱离学校实际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而出现各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与措施。还有些学校把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关系看成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利益交换的关系,借用产业化经营或市场化手段作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率。

片面追求“教育GDP”,关注和强调教育的经济效益与功能,却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文化效益与功能,丢弃了教育最本质的价值和功能,破坏了教育所承载的公共利益的实现,特别是破坏了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给社会的全面发展埋下了隐患,设置了障碍。

(2)基础教育的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由于落后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的限制,以及长期以来政策上的“优势扶持”导向等原因,城乡差距、东西差距、校际差距不断加大,两极分化严重。2001年,北京市初中、高中生均经费分别是江西省的36倍(914:25)、45倍(1964:44)。一些教育界人士在考察了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状况后,惊讶地发现:条件最好的中小学在中国,校园建筑豪华,各种先进设备和设施连大学都望尘莫及。然而,最差的中小学也在中国。在偏远地区,一些学校几乎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产生的负效应不可低估,统计表明,在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落后地区大专和高中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地区,而初中、小学教育程度者和文盲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地区。区域教育梯度的增大直接损害了农村少年儿童的利益,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正如有学者指出:“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数十年间,一个主要有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的农村社会,和一个主要有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正是这一群体主导着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构成的城市社会之间,无疑将出现更大的断裂。”避免发生这种现象就必须调整和兼顾各种阶层的利益,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的矛盾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实现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

(3)学生的片面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为了追求考试的分数,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还是教学的主要策略,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过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显示,我国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呼量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与课业负担太重。

不仅如此,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还表现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强、个性丧失、道德水平降低、公共观念和合作意识缺乏等方面。学校高强度、超负荷的注入式教学超越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学习上的挫折、压力和焦虑引起的心理负担过重,是校园犯罪、校园暴力等问题的根源之一。大多数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而不是成功者。学生走出校门明显表现社会适应不良,这种状况违背了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2.实现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选择与立法建议

(1)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完备的救助制度。“一费制”规范了学校的收费行为,同时也切断了学校的一部分发展资金来源。“费改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使农村义务教育主要由农民来办改变为主要由政府来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县域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能,为县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证,但是落后地区和贫困县的财政远远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因而基础教育财政和责任必须重心上移。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可见均衡发展离不开政策、法律的保障。为此,第一,要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加大中央对省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证财政投入,最大限度地控制教育的差距,保证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第二,要建立完备的救济制度。中央政府要实行政策倾斜,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础教育扶持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制:第三,制定《教育投入法》。为确保教育经费落到实处,应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从法律的层面上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目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都对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需要进行必要修改,把政府和有关主管领导的权利、义务具体化,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2)修改《教师法》,立法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推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合理配置优质教师资源,缩小地区差距。“老、少、边、山、穷”的地区条件差,教师不愿去,于是城市和条件好的地区教师大量超员,落后地区和农村缺乏大量的中小学教师。按照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计算,1997年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需配备948.4万中小学教师。其中城镇中小学教师超编50万人,但农村教师缺编60万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各地要制定政策,增大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加强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到目前教师资源短缺的地区和城乡差别还在进一步扩大。我们认为,解决办法除了从政策上给条件落后地区的教师更加优厚的待遇外,可通过立法规定教师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推行三年一期的轮岗制度。国家公务员身份并不与专业人员身份发生矛盾。事实上,国外大多数国家中小学教师都是公务员,并且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目前也同国家公务员一样通过国家财政支付。国家公务员身份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下的教师的投机行为与自由主义,顺利推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和其他国家方针、政策,有利于打破在校教师使用方面的单位所有制,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到缺编学校任教,引导城市超编教师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任教;有利于开展“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有利于城市和重点校的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与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展开交流,缓解农村缺乏合格教师的现状,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3)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教育督导具有较强的行政强制性和业务指导性,它是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为依据、以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为依托行使职能的。同时教育督导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教育发展趋势,掌握学校管理规律、教育行政管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然而上述两方面的弱化以及长期分离造成了教育督导的有名无实、督导小到位的状况。2002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把督导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这一决策对于提高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以及全面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认为,当前教育督导,一是要加强教育督导的行政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完善各级教育督导的机构建设,迈向专业化发展,重点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克服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瞎指挥,坚持教育督导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二是要侧重于监督地方政府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方面的行为,主要包括经费投入、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购置、教师工资发放等方面的行为,尽快实现弱势群体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三是从加强对“减负”的督察和促进考试制度的改革出发,引导学校从盲目的分数评比和排名中解脱出来,将学校的发展引向素质教育的健康轨道。

第3篇: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一、政府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1.联邦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目前,联邦政府的早期教育项目都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主要由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和教育部实施。由于涉及到拨款,联邦政府希望钱花出去能保证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会对项目的准入、续签及质量作出要求,这些在相关的法律中会有专门的条款予以规定。以“启蒙计划”为例,《启蒙法案》的第641款第42条规定了确认项目机构的有关标准以及项目续签的要求,第641款第42条规定了对启蒙计划项目以及执行机构的监管标准,使项目的质量保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1)项目机构准入。根据《启蒙法案》的规定,批准“启蒙计划”项目机构的权利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申请参加项目的机构都必须要经过公开竞争,最终胜出并获得授权的机构将以5年为一个阶段接受联邦政府的资助,依据相关规定开展早期儿童教育。对申请机构的考察标准包括相关执业经验和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应包括教职员工聘用准备情况、师生比、预算与财务计划、教学课程、教学办法、家长与家庭参与办法、特殊教育儿童方案、项目自我质量控制机制等17个方面、53个具体的考察点。但总体来说,准入标准的重点是放在该机构是否能够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有效、全面、协调一致的早期儿童发展教育服务。

(2)项目机构续签制度。在“启蒙计划”项目机构获得授权的5年期满后,该机构必须向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申请续签。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在审核项目机构续签资格时主要关注5个方面的情况:机构的年度预算与财务状况;项目是否达到《启蒙法案》规定的标准;年度审计结果;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启蒙法案》规定的要求;项目报告。项目机构通过审核后将获得续签资格,继续接受资助,开展“启蒙计划”早期教育项目。

(3)质量检查制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必须对“启蒙计划”项目机构进行质量检查。相关规定包括:所有项目机构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质量检查;新获得授权的机构在执行项目满一年时必须接受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组织的质量检查;如果发现项目机构有违规现象,必须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作出该机构违规的决定后的6个月内,或在征求部长同意的情况下的12个月内,对违规机构进行复查;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可以不定期,在不通知项目机构的情况下组织质量抽查。

(4)质量检查标准。“启蒙计划”项目质量检查标准涵盖范围很全面,共有5个部分,16个分项,具体如下:

1.总则

1.1目标与范围

1.2生效时间

1.3定义

2.早期儿童发展与健康服务

2.1儿童健康与发展服务

2.2教育与早期儿童发展

2.3儿童健康与安全

2.4儿童营养

2.5儿童心理健康

3.机构与家庭和社区的伙伴关系

3.1与家庭的伙伴关系

3.2与社区的伙伴关系

4.项目设计与管理

4.1项目治理

4.2管理制度与程序

4.3人力资源管理

4.4设施、资料与设备

5.项目执行与改进

5.1不足与质量改进计划

5.2违规处理

2.州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美国各州公立学前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在50个州+华盛顿特区中,只有40个州+华盛顿特区设有公立学前教育项目。在已经设立公立学前教育项目的州和特区中,州政府的投入和学生入学率的差异也非常大。华盛顿特区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达14,690美元,最低的如南卡罗来那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生均经费都在1 300美元以下。公立学前教育入学率最高的华盛顿特区4岁儿童和3岁儿童的入学率分别达94%和80%,而罗德岛州4岁和3岁儿童公立学前教育入学率分别为1%和0%。由于投入的不同,各州的监管力度也相应有很大差异。重视学前教育的州,在投入大量资金开办教育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措施。

以华盛顿特区为例,特区政府对学前教育项目主要采取执照颁发、执照延期、质量检查等多种手段来实施质量保障。

(1)执照颁发与延期。任何开展学前教育项目的机构都必须经过特区政府的审批,获得执照后才可以开展相关教育项目。执照颁发由州政府的州教育学监办公室早期教育处负责。执照分为两类:儿童发展中心执照和家庭儿童发展服务执照。执照审核内容包括:举办者、组织结构与管理;儿童监管;设备与资料的状况;教育纪律情况;师生比;户内与户外环境情况;教职工资质和培训情况;犯罪记录调查;所提供的食品及菜单。

除此以外,早期教育申请机构需要取得场地商用许可或住宅商用许可、环境无铅证书、消防证书,如果注册为商业机构则须提供一封良好声誉推荐信,和12个月内参加州教育学监办公室的儿童教育培训的证书。申请机构必须遵守华盛顿特区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卫生、建筑物与防火要求以及无铅检测等要求。如果开展学前教育的机构是由政府管理或使用的是政府的场地,则不用再申请执照。

执照到期的机构必须要提出延期申请,各项审核通过后才可以继续开展早期教育。

(2)检查与评估。州教育学监办公室针对早期教育质量有两项评估:学前入学测试(Kindergarten Entry Assessulent,KEA)和质量评级与提高系统(Quality Rating Improvement System,QRIS)。

美国的国民教育起点是kindergarten,招收5岁儿童,相当于中国的学前班。因此,学前教育质量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毕业学生是否做好了进入国民教育的准备。学前入学测试(KEA)主要检验儿童是否已经在语言和认知、数学思维、社会和情感发展、科学探索、社会研究、学习和健康策略等领域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在学前阶段顺利参与和完成各项活动。一般在开学后45天内从华盛顿公立学校和华盛顿公立特许学校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测试。

质量评级与提高系统(QRIS)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全特区的有关数据检验全特区的学前教育质量,确定质量薄弱校并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区所有的学前教育项目都必须接受QRIS评估。QRIS除了采用认证机构的数据外,也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评估。QRIS评估的标准主要有6个方面:项目管理、学习环境、课堂管理、家庭参与、教职工资质以及执照要求遵守情况。

(3)制定教育标准和教学活动指导方针。为了使各学前教育机构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标准可依,切实帮助他们保障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州教育学监办公室组织专家制定了两个指导性文件:《华盛顿特区早期教育通用核心标准》(District of Columbia Common Core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和《学前教育标准和教学活动》。前者为学前教育的不同阶段在不同领域规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后者则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范例。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前者。

《华盛顿特区早期教育通用核心标准》包括9个领域,34条标准。这9个领域分别是:学习和逻辑思考的方法;交流与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数学;科学探索;社会研究;艺术;社会一情感发展;身体发展/健康与安全。

9个领域下的34条标准对每个年龄段都作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提供了观测点。例如,学习和逻辑思考的方法领域中的第三条――能够灵活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对不同年龄段的要求是:婴儿阶段(0~1岁),刚刚出现(emerging);幼儿阶段(1~2岁),能够观察他人解决问题并进行模仿,如观察教师与其他小朋友玩捉迷藏并加入到游戏中;2岁时,会运用尝试―错误策略,请求帮助,如站到小凳子上去够高处的玩具,够不到的话就去找老师帮忙;3~4岁时,不用试遍所有的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改变策略,如一次抱不了3个球时会去找小车来运送;学前教育结束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提出跟同伴一起合作的活动,如对其他小朋友说“我们一起用这个盒子做一辆汽车吧”。

有些领域,如科学探索、社会研究等,可能对0~3岁的儿童都不做要求,而有的仅在学前教育结束时提出一些要求,并提供观测点。

二、民间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一般说来,开办学前教育项目必须获得州政府的批准,取得营业执照,这是政府在入口上对学前教育质量采取的保障措施。但是除此以外,不是所有的州都能够对所有的学前教育开展足够的、长期的、过程性的质量保障措施。为了维护教育质量,一些民间团体对早期教育机构进行了质量认证,而家长和社会也可以根据一个教育机构是否通过认证来判断它的质量是否合格。

开展早期教育认证的是不同领域的由早期教育机构组成的行业性组织,主要有全国儿童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早期教育领导者协会/全国认证协会(Association for Early Learning Leaders/National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 for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全国早期儿童项目认证协会(National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Accreditation)、全国课后项目认证协会(National After School Association)和全国家庭儿童保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amily Child Care)。不同的早期教育项目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一家认证机构接受认证即可。

全国儿童教育协会成立于1926年,是美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幼儿教育组织。它的职能很广泛,认证只是其中的一项职能。目前,全国经过它认证的学前教育项目有6883个。它不仅认证学前教育项目,也认证学前教育副学士学位项目,同时还负责认证全国优质教育研究生项目,承担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认证工作的一部分。现以其学前教育项目的认证办法和认证标准为例,介绍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民间认证。

1.初次认证

首次申请认证的学前教育项目,必须通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请加入/自我审查。提交申请加入协会的表格,缴纳费用,并根据协会提供的自审办法对项目进行评估,提出质量提高办法,并就项目参加认证的过程制订时间表。申请参加认证项目在本步骤将项目自身情况与认证标准统一起来。

第二阶段,认证申请/自评。提交项目认证申请,缴纳费用,确定第三阶段的截止日期,依据协会提供的自评办法准备相应材料,证明项目是否达到协会认证的10项标准;准备材料,证明项目具备认证申请资格;完成项目认证资格的相关表格。

第三阶段,认证申请资格。申请认证项目,提交认证申请资格相关材料,缴纳费用,通过资格审查后,将收到协会的通知。项目实施自己提出的质量提升措施,准备接受现场考察。

第四阶段,达到标准/维持标准。协会派出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听课、核实项目提供的自评材料,确定项目是否达到了认证标准。通过认证后,项目必须在一年后提交年度报告,证明项目一直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要连续提交4年,即认证的有效期为5年。

2.认证延续

如果学前教育项目通过了初次认证,并连续4年按时提交年度报告,就可以在提交第四次的年度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提出认证延续申请。在提交了认证延续申请并缴纳费用后,认证机构审核并通过材料后就会在6个月内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通过的项目可以继续使用经过协会认证的标识,有效期为5年。

3.认证标准

全国儿童教育协会的认证标准共有10项,如下所述。

(1)人际关系。项目必须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建立起正面友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群体归属感,培养儿童的群体责任感,使其积极为社区做贡献。

(2)课程。项目的课程必须与其目标一致,促进儿童在社会、情感、身体、语言和认知等领域的健康发展。

(3)教学。项目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应适应儿童的发展,符合文化特点和语言规律,教学效果良好,能够促进儿童通过参加课程不断学习和发展。

(4)儿童进展评价。项目应通过系统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评价手段了解儿童的进步情况,并应与儿童家庭进行互动,充分考虑儿童所在文化环境的特点。评价结果应为促进儿童发展、提升教学和项目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5)健康。项目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保护儿童与员工免受疾病和伤害的困扰。

(6)教师。项目应聘用具备相应教育资质、知识和敬业精神的教师,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支持学生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和利益。

(7)家庭。项目与每一位学生的家庭都应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支持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应根据各家庭成员特点、使用语言和文化水平调整与其的关系。

(8)社区关系。项目能够与儿童所在的社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完成项目目标。

(9)环境。项目能够提供健康、安全、维护良好、适合儿童发展的室内和室外环境,包括能够辅助儿童和员工学习与发展的设施、设备及相关资料。

(10)领导与管理。项目能够有效实施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做好人事、财务和项目管理工作,为儿童、家长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三、特点与启示

虽然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在各州之间很不平衡,但从联邦政府、做得较好的州以及民间机构的质量保障做法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各质量保障体系各司其职,各有重点,相互补充

美国的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质量保障主要依据的是相关立法,其目的是保障项目的拨款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因而它的重点放在对申请项目机构的准入和续签上,重点考察项目机构自身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项目的任务,重视项目的财务管理、合法性和规范性,以及项目是否还承担了其他联邦学前教育项目。它的缺陷是仅对自己的项目负责,没有考虑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保障。

州政府的质量保障系统,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做得较好的州,则相对比较全面。由于是自己办,不仅要保障纳税人的钱花得合法、有效,还要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为K-12国民教育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州政府不仅严格审批、把住执照颁发关,而且对教育教学规范、标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还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并通过不同的测试来检查学前教育的实际成效。它的优点很明显,严格、全面、操作性强,由于只针对本州,所以地域性强,标准比较整齐划一,充分体现了本州的教育特点和教育方针。缺点是对公立学前教育约束性较强,而对其他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约束性则相对较弱。

民间的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则弥补了联邦和州政府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不足。首先,它覆盖范围广,面向本领域的全部教育机构。虽然学前教育机构是自愿参加,但由于没有得到认证,就不容易得到社会认可,所以教育机构,尤其是私立教育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很强。其次,它分类指导,按照学前教育机构、家庭保育、课后教育等不同的项目类型,项目机构组成了不同的组织,根据本领域的特点开展质量保障活动。最后,它制定了本领域项目运作公认的标准,从管理、财务、教学、教师、社区关系等各方面对项目的质量标准作出了规定,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需要补充的是,公立学前教育机构因为由政府拨款,并接受政府监督,加上认证是收费服务,他们参与认证的积极性很低。

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中也应重视顶层设计,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体系,使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门、专业质量保障机构之间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教育部负责确定整体的政策与方向,地方教育部门做好学前教育机构入口和本地区的机构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质量保障机构的力量,保障具体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等各方面的质量。

2.各质量保障体系间相互参考借鉴,避免矛盾

第4篇: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卫生保育 教学实践 见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学前卫生与保育》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必须要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知识的传授,还应注意联系工作的实际,让学生彻底掌握理论知识的精髓,进而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并转化为其内在的素质,使其在幼儿园工作中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1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表现

1.1动手能力较差

学生在幼儿园见习的过程中,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或者对卫生保育的操作不熟练、动手能力差。在幼儿园中,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幼儿保育工作流程,其内容分工非常明确,然而学生在按照流程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往往手忙脚乱,不能适应这份工作。学生实习感觉累,不能实现角色的良好转换,幼儿园反映学生“眼里没活,放不开手脚做事,专业技能不高”等。比如,学生对于晨间接待工作的操作内容不熟悉,不能有序的对幼儿进行晨检,或是晨检工作做不到位;不会及时提醒、指导幼儿将书包归位;不能大方、亲切、面带笑容的接待来园幼儿,表情严肃、拘谨。

1.2对于突况处理能力不足

在幼儿哭闹、生病的时候,学生缺乏解决方案;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力也不强,如家长来接时,衣服是否穿戴整R,身上的伤痕是否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处理等都直接影响幼儿园和家庭的关系。

1.3与幼儿的交流互动能力不够

学生面对心理和生理不健全的幼儿,不能与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缺乏与幼儿交流的技巧。例如,有的幼儿来园时情绪低落,不听指令,不会正确洗手,吃饭拖拉,甚至有个别幼儿爱攻击他人,学生往往感到手足无措,缺乏耐心,没有办法应付。

2改进建议

2.1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实践机会

《学前卫生与保育》的实践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学期或是时间点,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幼儿园开展见习活动,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幼儿园生活。在第一学期,学生还没有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深入的学习,所以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以下两种实践活动:其一,安排学生去幼儿园参观见习,对幼儿园有个初步的了解,并安排一些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或是学前卫生教育研究者向学生传授一些经验、知识,并与学生讲述其职业生涯的感受;其二,为了学生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可安排学生在假期里走访家乡的幼儿园,观察现在幼儿园的保教情况,了解现在幼儿园卫生保育工作的情况。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会对现代幼儿园的卫生保育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为学生之后的实践奠定基础。

2.2开展学前卫生的实训操作体系

通过对学生在幼儿园见习活动的总结,可以看出,学生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展学前卫生的实训操作活动,保证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巧。

2.2.1实训教学内容的渗入

充分利用实训室等,加强课程实训力度。实训包括作业布置,技能方法的训练等。如人体解剖生理学章节的画图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健康测评的实地测量及健康评价等;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卫生要求。

2.2.2配套保育实习活动的开展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保育实习与课程学习的配套结合。让学生进入现场进行保育实习,真正了解幼儿园保育工作的流程,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具体化,掌握保育技能的精髓,提升专业认识。

2.2.3注重多元考评方式并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多种考试形式结合,如闭卷考察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现场情境模拟等实践考核形式则着重考察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保教实践的能力,并将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情况,为之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2.3精选教学内容

《学前卫生与保育》是学生进行幼儿园工作的基础以及核心内容。当前,许多的幼师学校在这门课程的开展中都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根本不能适应现代时展的需求。因此,在开展《学前卫生保育》课程教学时,应注意这门课程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以及时代性。比如,在讲授“幼儿的膳食和营养”这一专题的内容时,不能只单纯的讲授营养学的知识,还应讲授一些有关幼儿膳食的特点以及食材选择与配置方面的设计,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自主的调查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对于《学前卫生与保育》课程的内容不应过度的深入以及拓展,而应加强其在实践方面的应用性。比如,在安排以及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自觉的完成幼儿园所需的卫生保健的实践项目;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如何评价。当要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应安排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保育员实习,从而使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很好的转变为实践能力。

2.4实行课堂模拟教学

将常见保育环节具体操作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演练,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比如,学生学到幼儿一日常规时,可将具体环节如入园、晨检等进行模拟操作,及时纠正错误,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讲到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时,设计相应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作轮换完成操作步骤,以巩固所学内容。例如,流鼻血的处理,可选一个学生扮演流鼻血的孩子,两个学生扮演教师,将止鼻血的步骤操作出来,然后轮换,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就会牢牢地记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卫生保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将其中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5篇: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以及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公布,各地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纷纷出台。这不仅给学前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福音,也给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带来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给幼儿教师的培养带来巨大挑战。然而,作为幼儿教师主要培养基地的幼师院校,在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精神,进行幼儿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对于实践教学这一职前培训的主要环节往往缺乏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较明显,这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专业化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观念陈旧

第一,仅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完成,其主要途径就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很少将实践教学置于学校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第二,实践教学只强调技能训练,很少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主观体验和教师育人品质的养成;第三,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过程。目前实践教学未以“行动”“实践”为平台,让学生将书本、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

2.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时间过短

一直以来教育实践只是一个验证环节,并不能探索产生新的知识。实践教学形式基本上只有教育见习与实习两种模式,没有其它教学形式,而且教学实践时间短、不连续,所以有些工作只有割弃,有些环节也只能走过场,无法深入下去。

3.实践教学条件缺乏

实践教学条件缺乏,主要指实习基地缺乏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校内缺乏实验实训模块,校外也缺乏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很多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甚至有的还要学生自己解决实习问题,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1]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同时高校教师理论性较强但对实践能力关注不够,所以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范管理和评估

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评价不科学。在宏观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微观上缺乏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所以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让实践教学在幼儿师资培养中真正地发挥有效作用,本文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理念保障:建立起“全程”“体验”“反思”新理念

所谓“全程”,就是在理论教育指导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将所有实践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所谓“体验”,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是指当一个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达到某一特定的水平时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或者说,是个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反思”即反省、自我观察。“全程体验反思型”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实践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动态的实践环节中,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凭借真实教学世界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及其结果,对自己的思想境界、心灵历程、情感世界、理论体系、操作方略等进行透视和反省,进而形成相关的综合性事实与价值认识。它的理想追求在于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

2.实践教学内容保障: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案

在以上理念指导下将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都作为教育实践过程,将学生的教育实践内容通过以下五个途径和五个体验环节去完成,建立起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包括素质课程、技能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逐级开设普通话、写字课、外语、计算机等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实践课,而且要特别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还要重视五大领域等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课堂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清的基础上,重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所有教师的理论课程教学应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则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加大五大领域课程教学中学生模拟授课的比例,增大技能课程教学中学生模拟授课的时数,课堂教学的考核工作应突出技能考核。

第二,课外活动教育实践。除了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校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如“故事表演二课堂”、“合唱二课堂”、“幼儿舞蹈二课堂”、“绘画及手工制作二课堂”等等。可通过多种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各种表演、竞技活动充分地发展学前教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个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优胜者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第三,参与性、观摩性、模拟性教育实践。新生入校后不久就要以班为单位与一到两个幼儿园班级建立长久固定联系,作为该班的实践基地。同时配发一套对口的幼儿园教材,并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每组聘请一名指导老师。每周固定一个下午为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到幼儿园真实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幼儿活动,充当幼儿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使学生的身心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这种实践时间从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二、三学年。同时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进行模拟创设幼儿园环境,组织幼儿园活动的实际训练。

第四,研究性教育实践。在以上实践过程中,还需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布置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如做好每次的观察记录,撰写心得体会、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特别在高年级(三、四年级)每学期还要安排整两周的见习时间到幼儿园全面观摩与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进行各种专题实验、调查研究等,借此树立起学生的科研意识。最后一学年,要求学生撰写学前教育类课题的毕业论文,让学生进入全面的教育科研阶段,这不仅对学生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有着直接的帮助,而且对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也起着指导反思作用。

第五,整体性教育实践。即教育实习,是对幼师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的全面考察和检验。实习时间可安排一个学期,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高等院校和实习幼儿园双方教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游戏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幼儿园领域的各种活动。

以上实践内容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全程性、渐进性的同时整个过程的实施都强调学生主体体验,体现出五个体验环节。(1)实践场景体验。学生入学伊始就到幼儿园去感受教学环境,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找到职业的感觉。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模拟创设幼儿园环境,组织幼儿园活动,获“虚拟场景”[2]等给学生带来一定场景体验;(2)实践情绪体验。课外活动实践、参与性、模拟性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职业特征,并在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与幼儿交往中获职业的光荣感、成就感、满足感;(3)实践思维体验。学生储备一定学前教育理论之后与专业课程同步设置思维体验环节――研究性教育实践。要求学生撰写教育叙事、教学反思,进行各种调查研究等。在这一环节中,依据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反思当前幼儿教育形势等等,将实践获得的经验加以提升;(4)实践角色体验。在实践中非常明确地理顺了“学生”和“未来合格教师”的关系,从入校第一天起,教育实践就逐步展开,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提前进入教师角色。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确立幼儿教师的心理意识并得到逐步强化,从心理、认识、时间、实践等方面帮助学生自觉认同角色;(5)实践行为体验。学生拥有一定的教育素质,拥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之后,与毕业论文同步,设置行为体验环节――整体性教育实践,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和幼儿园去,进行全面和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实在在的行为体验帮助同学积累职业经验,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毕业论文。

3.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包括硬件条件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软件资源,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

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首先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包括幼儿实训室、感统训练室、琴房、舞蹈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体现职业的真实情境,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实训场所;其次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通过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幼儿园实践基地,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与基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高校和基地幼儿园共同发展。有条件还的可开办自己的附属幼儿园,作为高校幼师培养、研究为一体的教育机构。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可以加快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将他们打造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要求主干课程教师在教学前到幼儿园开展实践锻炼一年,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每周应有一定的时间下幼儿园,定期参加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与幼儿园携手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使科学研究植根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另一方面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幼儿园专任教师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从而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实践教学管理保障:加强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和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运行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套上下协调、严密有序、立体运行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主要强化四级组织的功能:一是主管院长强有力的领导,决策功能;二是教务处及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三是系级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实施功能;四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检查、管理、执行功能。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狠抓实践教学的四项管理:实训基地的设备管理、实训基地的学生管理、实训教学的教师管理和实训教学的制度管理。学校要尝试将实践教学的设备、学生、教师、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

实践教学文件和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学生实训手册、学生实训报告等实践教学文件和仪器设备管理、实训室管理、微格教室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制度。本着依法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要建立起这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保障: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保证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保证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主要手段。应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环节和幼儿教师应具有的能力结构制定出全面详细、可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二线四级两结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检查评估。二线即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学校评价与幼儿园评价两条线进行监控,四级即由学院督导、教务处实训处抽查、系部教研室检查、学生评教四级监控体系;两结合即形成日常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的质量评估办法。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并与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红君.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

2005,(5).

[2] 姜勇,朱素静.新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研究――

“虚拟现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2005,(1):47-48.

[3] 王云霞.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期教育专业实践

教学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

[4] 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

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47-511.

[5] 徐燕.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学

前教育研究,2006,(7).

[6] 王晓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分

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7] 马新华,李金成,陈代武.医学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

第6篇: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保育学》课程涉及学前儿童生理发育、健康评价、营养膳食、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等方面知识。该课程是集知识教育与能力技能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然而,在长期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对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造成教学实践中的种种偏差,影响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由复合型向应用型目标转变的背景下,对《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反思和研究,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根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教学改革研究(15JG001Q)》的要求,我们对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现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名称不尽一致,有《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卫生与健康》、《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园卫生学》等等,但课程内容基本相近。就课程内容来说,《学前保育学》课程基本涉及如下热荨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与保健知识。这一部分是本课程知识的奠基部分,旨在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为学前儿童保育工作提供主要依据,使学前保育活动能够按儿童生理发育的规律办事。其主要内容涉及人体系统及感觉器官的生理发育特点和主要功能,学前儿童系统、感觉器官的生理特点及其保健要点。

学前儿童健康及评价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学前儿童健康学基本知识,旨在使学生掌握运用健康学的原理来分析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健康的含义,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因素,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指标、标准及方法。

学前儿童营养卫生。这一部分内容涉及营养学基础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维持儿童生命和健康过程中营养素的来源和构成,从营养的角度保证提供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方法和各自的优缺点,幼儿膳食的配置原则,幼儿膳食计划和食谱的制定,托幼机构的膳食卫生。

托幼机构的生活保健制度。这一部分是从制度层面讲解幼儿园生活制度,旨在让学生掌握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卫生要求,从幼儿园生活环节了解卫生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科学地制定幼儿园生活制度,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各环节的卫生要求,托幼机构体格检查制度、预防接种制度、隔离制度、消毒制度、环境卫生制度。

学前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这一部分是从幼儿园安全管理的视角讲解安全管理和教育,儿童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技能,旨在提高安全意识,应对意外事故。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托幼机构的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托幼机构一般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技能。

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理。这一部分是根据幼儿成长的生理特点讲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和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和疾病的技能和护理技巧,旨在掌握各种病症发生的规律,应对传染病和常见的病症发生。其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发生的基本途径和症状,掌握常用的病症预防和护理技术,能够在教育实践中预防传染病和常见疾病的发生。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这一部分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学前儿童典型心理问题的症状、成因及预防办法。旨在掌握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预防和早期发现学前心理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发育的年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卫生。这一部分是从幼儿园物质环境卫生的视角,介绍了托幼机构物质条件方面的卫生要求。旨在让学生掌握的物质环境建设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并尝试进行初步的环境创设。内容包括托幼机构的房舍、场地、常用设备、教具、文具、饮食用具、盥洗用具卫生等。

通过对《学前保育学》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前保育学》具有综合性课程的特点。它集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技能训练为一体,涉及知识内容广泛,能力培养要求较多,操作技能具体,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托幼机构工作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

1、《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是课程教学追求的目标取向,是课程教学的实际效能。课程价值取向一般可以分为以理论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能力技能培养的价值取向两种类型。如各种原理课程教学,其价值取向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而有些课程则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技巧。当然对于任何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可能十分明显的分为理论型或技能型。理论型价值取向中,也强调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能力技能型价值取向也要以知识教学作为基础。但从总体上分析,不同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的。从《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内容来看,它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但从课程的目标来看,它的价值取向并不是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是技能技巧教学的奠基,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从事幼教职业的技能技巧,能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熟练地处理幼儿营养、健康、疾病预防和处理、事故预防和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创建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童保育的能力和技能。

2、《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学科地位

高等院校的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而各专业的培养方向,是通过课程体系来体现的。在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托幼机构从事教学和保育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具有保教结合的特殊性,不仅要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教学,还承担着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任务。其课程体系是由学前教育和保育两个部分构成。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音乐、美术、体育、学前活动等教育类课程,这些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育的能力。而《学前保育学》课程,则主要普及幼儿卫生健康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幼教职业中的保育能力,能够在幼儿教育中保证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教育提供卫生健康保障。因此,《学前保育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占有重要位置,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3、《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功能

课程的功能就是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课程的功能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不同性质的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有不同的功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按课程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前教育类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课程等课程系列,这些课程体系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奠定知识基础。二是艺术教育类课程,包括学前体育、学前绘画、学前音乐、学前手工、学前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体系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各种技能技巧,奠定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能力。三是学前保育课程,主要包括《学前保育学》课程,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在学前教育过程中,促M学前儿童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学前保育学》课程的功能是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为学前教育教学提供重要保障,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素质教育。

4、《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的内容可以看出,《学前保育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综合性。《学前保育学》课程集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健康知识、儿童营养、托幼机构生活保障、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儿童心理卫生、托幼机构环境卫生知识为一体,涉及面广泛。第二,实用性。《学前保育学》课程的设置直接针对托幼运机构的卫生保健活动开展教学,它从幼儿生理发育特点开始,涉及到托幼运机构卫生保健的方方面面,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工作指南。第三,技能性。《学前保育学》课程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是要掌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所必需的各种技能技巧,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学前保育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学前保育学》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科地位、课程功能和课程特点的分析,我们可把《学前保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归结为“知识奠基一强化能力一突出技能一提高专业素质”,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途径,技能是目标,素质是归宿。

知识奠基是指《学前保育学》教学要以幼儿生理学、幼儿园卫生学、幼儿园营养学、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从事托幼机构保育工作的基础知识,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因此,《学前保育学》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为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奠定基础。

强化能力是指《学前保育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是什么,还要使学生学会在托幼机构的工作实践中善于利用学前保育学的各种知识分析问题,能够按照幼儿保育的有关要求对托幼机构各种设施进行设计、规划和检测。因此,在《学前保育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增加学生见习机会,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实验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保育和教育;民族农村地区;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文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民族农村地区的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是我国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所面临的难点。因此,探索提高民族农村地区幼儿保育与教育质量的途径与策略,对推动我国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保育与教育的内涵

“幼儿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 ECCE)指在从幼儿出生到就读小学一年级期间,以正规、非正规或非正式保育方式,为保障幼儿生存,促进幼儿成长、发展和学习等提供的各种支持(包括幼儿健康、营养和卫生,以及认知、精神、社会、身体和情感发展等)。

在我国,相对城市而言,民族农村地区幼儿的保育和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全民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农村幼儿的保育、教育状况格外需要关注。

二、提高民族农村地区幼儿保育与教育质量的途径与策略

(一)明确部门分工与合作的职责

幼儿保育和幼儿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应该有更明确的区分。就幼儿保育而言,因其内涵范围较广、涉及部门较多,应坚持采取多部门分工合作的形式,但是需要在工作范围清晰化、部门职责明确化等方面作出努力。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其他部门配合毋庸置疑。目前幼儿教育工作依然存在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划分不清、责任重心偏低、等问题。

因此,面向民族农村地区,幼儿保育与教育工作要在有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启动综合发展服务项目,即动员卫生、教育、计生、妇联等有关部门参与,提供专业化服务,以促进民族农村地区幼儿保育与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综合服务项目一般包括:产前照顾、早期营养和预防接种保障、父母养育知识提升、 托幼机构服务保证等与儿童保育和教育有关的事务。

(二)因地制宜地提供多形式的幼儿保育教育服务

鉴于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地理地貌特征复杂多样、 经济、 文化多样化等现实情况,民族农村地区的幼儿保育与教育发展模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单一的。如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可以通过较正规的方式保障幼儿接受良好的保育和教育,而人口稀疏的山区则可以通过非正规方式来满足当地人民对幼儿保育与教育的需要。

(三)畅通农村幼儿教师就业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数量充足、训练有素和工作积极性高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基石,而民族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现状却与此要求相去甚远。地方政府应该适当提供、增加幼儿教师编制以吸引高等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让更多的专业人士走向民族农村乡镇。

另外,解决他们的医疗、保险等后顾担忧,增加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如鼓励民族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参加“国培计划”, 优先考虑大批转岗教师和在岗但缺乏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教师成为首要的培训对象,从而保证民族农村幼儿教师不但有投身幼儿教育的激情,而且有长期工作下去的动力,即要做到所谓的“引得进”、“留得住”。

(四)引导家长参与幼儿保教工作

良好的家园合作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前提。家长是民族农村地区幼儿保育与教育中重要的力量,提高家长的育儿信心、保育与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极为重要,尤其是在那些以非正规教育为主的地区。因此,民族农村地区要吸引并引导幼儿家长参与到幼儿保教工作中来,让家长对幼儿的保育与教育工作有主人翁意识,并提高他们对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如可以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可以定期评选优秀家长,鼓励这些家长全力支持幼儿园工作,并带动其他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中来;到农闲季节,组织愿意参与的家长轮流到幼儿园帮助教师准备活动材料、制作玩教具、参与幼儿活动、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等。

总之,提高民族农村地区幼儿保育与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我们应高度重视民族农村地区幼儿保育与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霞,夏婧,杨冬梅.强化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来自浙江省的经验及其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10(8)

[2] UNESCO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7. Strong foundations: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Published in 2006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7, Place de Fontenoy, 75352 Paris 07 SP, France

[3] 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第8篇: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条例是继北京、江苏后第三个地方省市立法,是西部12省市第一家立法,这标志着云南省学前教育立法走在全国地方立法的前列。条例共7章52条,分别为总则、职责、机构设立与管理、保育与教育、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地位、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责。条例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地位,即: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实行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原则;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和管理职责,要制定和完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公办教育资源,积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并规定了政府、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二是细化了学前保育与教育的制度。为避免学前教育机构的小学化、成人化趋向,规定了学前教育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注重活动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得教授小学内容和进行其他超前教育或者强化训练。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义务以及建立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入园离园制度等。

三是严格了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划和建设。为了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难”的社会热点问题,条例严格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划设置:一是学前教育机构设置与当地居民人口相适应;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规划,学前教育规划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三是规定了已建成的城镇居住小区没有配套的由当地人民政府配套;新建的城镇居民小区由建设单位配套建设学前教育设施,并遵循“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的三同步原则;四是因故征收幼儿园土地、房屋的,应当予以重建或者依法给予补偿;五是规定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所公办或者公建民营幼儿园;六是鼓励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较好的解决“入园贵”的问题。

第9篇:学前教育保育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在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原则方面,更是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原则

 

1、优先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将农村的学前发展上升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进行各类财政资金和帮扶政策设置的过程中,要将农村的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农村可以在教育领域和其它相关领域更好的进行学前教育帮扶性策略的实施,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得到良好的控制。另外,要按照当前的农村地方政府行政体制特点,对学前教育在行政主管机构的地位机械能提高,使农村的行政机构可以更好的进行教育议程的设置,并提升社会各界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关注,使学前教育可以在农村的教育领域中保持优先发展的地位。

 

2、公益性原则

 

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对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并从提升社会公平等级的角度入手,对农村的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要从人口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为农村教育工作进行高水平的公益性设计,使农村居民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缩短同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间距,以便科学发展的理念可以在农村教育领域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另外,要避免市场性因素对农村学前教育领域的过多侵蚀,使公益性原则不会在市场的影响下受到功利性因素的影响。

 

二、发展农村学前教学的主要目标

 

1、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要将农村的学前教育在学制方面同城市学前教育实施对接,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的三年制度,对学前教育进行学制设计,使农村可以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另外,要按照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水平情况,对学前教育的具体普及方案实施设置,应该先以一年为期进行学前教育方案的设计,并逐步上升学前教育的普及力度。另外,要寻求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合作,使尚未得到学前教育普及的区域可以在学制方面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实现对接,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可以和幼儿园的建设情况保持一致。另外,要从幼儿园的建设和分布情况入手,对幼儿园的建设方案实施规划设计,保证幼儿园可以在合理的布局控制之下实现学前教育的良好普及,使后续的学前教育活动可以和学前教育的具体目标相适应。要在学前教育普及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将学前儿童的年龄进行提前处理,并保证低龄儿童可以通过就近入学的方式进行学前教育服务的接受,保证学前教育普及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对现有的学前教育普及制度进行完整的设计,使所有的服务性因素都能在应用的过程中保证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学前教育的普及可以和农村的发展战略实现良好对接,共同促进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2、增强农村学前教育水平

 

要将农村学前教育的制度设计同教学体制实现良好的互补,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能在规范的模式中进行运作。另外,要按照固有的三年学制实践目标,对农村的学前教育办学理念实施有效的研究分析,保证全部的办学理念都能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的评估要求。此外,要按照现有的幼儿园办学活动要求,对幼儿园办学过程中的各类基础性条件进行分析解读,保证全部的幼儿教学机构都能在教学质量上同大型教学机构拉近间距。另外,要对现有的幼儿园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的构建,并保证固定区域内的各个学前教学机构能够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教学质量判断,使幼儿园可以拥有改良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案的参考条件,更加科学的制定教学水平的提升方案。要结合国家学前教育发展战略对发展学前教育的方案实施合理的设计,确保实施的科学合理性,使全部的教学策略都能结合固有的标准进行推进,增强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3、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

 

要按照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对农村的学前教育领域进行科学的设置,使全部的教学改革工作都能按照学前教育活动的要求进行教师团队培训机制的完善。要以每一个农村幼儿园为核心,根据幼儿园的具体经营规模和学生人数,对教师团队进行科学的建设。要首先保证每一个农村幼儿园都能拥有足够数量的骨干教师,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可以在充沛的人力资源支持下得到改良升级。要加强学前教育机构同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沟通,并在行政机制层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既要保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能够进行有效的推进,还要保证农村的各级教师都可以得到专业水平的提高,以便教师能够按照既有的编制特点实施薪资待遇的满足,以便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能在农村学前教育领域得到足够的关注,并提升农村学前教育在教学素质方面的质量。另外,要将学前教育领域的师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既要保证教师团队拥有高水平的职业道德,也要注意对教师团队的道德建设进行评价机制的调整,保证所有的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学人员都可以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业务处置,使全部的教学机构在选择教师的过程中都能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人力资源的科学积累,增强农村学前教育领域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质量的主要策略

 

1、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规划等级

 

首先,要将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必要的宣讲,并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规划工作能够在等级上同农村其它基础教育实现结合。另外,要从社会的角度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分析,使全部的分析活动都能结合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研究,使所有的农村教育教学活动都能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农村学前教育规划方案的设计。此外,要在规划工作进行之前对相关行政机构的具体责任进行明确,并保证现有的规划工作可以在学前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进行管理责任的明确,以便后续的管理工作可以在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情况下进行基础资源的收集。要将学生的数量变化和教师的人力资源变化作为基础性研究数据,使现有的农村学前教育硬件资源可以得到完整的运用,保证对教学活动能够形成有效的供给。要对现有的农村基础教育布局特点实施分析和控制,使后续的教学活动可以在布局方面实现更好的优化,以便各界儿童可以更好的进入距离家庭较近的位置进行学习,增强学前教育的服务性特征。

 

2、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在进行管理体制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村当前的行政机制特点,对管理体制的层级实施合理设置。要按照县域行政机构的设置特点,对农村发展学前教育领域的管理体制实施完整的设计。按照责任到人的原则,对管理体制当中的各项权责实施细分处理,使后续的管理工作可以在更加明确的管理体制之上得到规范化运行。要结合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模式和理念,对农村学前教育领域进行体制改良经验的借鉴,并以县域统筹的方式进行学前教育建设内容的设计,以便全部的教学体制都能实现教学工作者责任的正确归类,增强现行教学体制的执行质量。要加强对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的学前教育内容的关注,并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全局入手,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完整的设计,以便农村的发展工作可以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之下实现更加合理的运作,使后续的体制改良工作可以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要在管理体制当中对学前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实施分配,保证学前教育工作能够在长时间的执行过程中得到更高水平的管理。

 

3、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教学机构

 

在进行教学机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农村地区的学前儿童数量和学前教育具体需求,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均匀的设计,使各个区域的学前儿童都能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参与学习,使学前儿童的教学工作可以更加高效的推进。要按照当前的教学活动变化趋势,对农村学前教育实施制度设计,为教学机构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要按照统筹调整的方案对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实施有效运用,并在行政力量的帮助之下将农村教学资源进行更加灵活的设计和运用,为农村教学工作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硬件资源基础。要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分析,利用现有的管理机制对农村教学机构实施优质资源的互补处理,为农村的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加充足的学习资源。要将教学机构的建设同教学人员的业绩考核机制形成联系,以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学机构的快速完善。

 

4、完善管理机构,提高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水平

 

要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全体学前教育工作人员进行说明,以便学前教育工作人员可以更多的使用专业人士进行管理机构的业务处理,并将学前教育工作更好的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现连接,以便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在专业机构的影响之下进行学前教育的分析研究。要在管理机构的人事任免过程中,将管理工作的各项指令更好的应用于学前教育体系当中,使每一位操纵现有管理体制的人员都能具备较高程度的责任心,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5、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要对当前农村教师的培训体制进行等级提高,使其能够同中小学义务教育领域内的教师培训机制实现良好的对应,以便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同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并从培训活动中获得个人素质的提高。要将培训机制同教师的等级考核机制实施联系,将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使教师的培训机制可以更早的得到认同。教师培训机制所消耗的经济资源要从管理机构的相关政策中进行研究,要尽可能提升对学前教育领域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以便教师可以在培训活动中更好的提升个人素质。要在培训机制的设置过程中加强对骨干教师的重视,为学前教学机构的骨干教师设计专有的培训制度,保证每一个教学机构都能拥有高水平的骨干教师,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结论

 

本文本着科学的研究农村学前教育领域的基本原则,并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可以使社会各界增强对农村学前教育领域问题的认识深度,从农村学前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方案的制定,可以使相关策略更具科学性,对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有着促进改善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