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精选(九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1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系,江西 南昌 330043)

摘 要:职业素质是大学生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素质的办法很多,如接受职业指导、职业素质测试、自测等。本文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与客观评判,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素质,促进学校培养有用人才,为社会建设服务。

关键词 :职业素质;权重模糊集;评判模糊矩阵;综合评价;隶属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82-01

收稿日期:2015-02-03

作者简介:万丽华(1981-)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应用。

一、职业素质影响就业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因此,可以说,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二、影响职业素质的主要因素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所以,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发现与探索自我、认识职业世界、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

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征。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由此,可以建立评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因素模糊集为:M=(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况)。

三、案例数据分析

根据专家经验,确定评判大学生职业素质因素的权重模糊集为:U=(0.3 0.4 0.2 0.1)

另外,设评判大学生职业素质因素的评语模糊集为:

V=(好,一般,差)

现调查统计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情况如表1。

从上述调查统计情况得到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的评判模糊矩阵为:

由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因素的权重模糊集U和评判模糊矩阵R,可以得到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的模糊综合评判为:V = UR =(0.576,0.384,0.040)

由上述模糊综合评判V可以知道,有57.6﹪的人认为该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好”;有38.4﹪的人认为该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一般”;有4﹪的人认为该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差”。

因此,综合评判结论是: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以知道,该大学生C的职业素质是“好”的,而不是“一般”,更不是“差”。

又如,现调查统计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情况如表2。

从上述调查统计情况得到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的评判模糊矩阵为:

由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因素的权重模糊集U和评判模糊矩阵R,可以得到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的模糊综合评判为:V = UR =(0.393 0.548 0.059)

由上述模糊综合评判V可以知道,有39.3﹪的人认为该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好”;有54.8﹪的人认为该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一般”;有5.9﹪的人认为该大学生D的职业素质“差”。

第2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个体而言决定大学生“人才含金量”,关系到自身学习和就业的竞争力;对整体而言决定祖国未来栋梁的质量和水平,决定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甚至决定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因此,从党中央、教育部到各大专院校再三强调要竭尽全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法的研究力度。笔者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工作者也积极投入到探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方法的队伍中,经过长时间对各项资料的积累渐渐发现,要想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就必须从大学生追求综合素质的原始动机出发,即有一种力量促使大学生形成对较高综合素质的渴求,而这种力量源于大学生内心深处,有哪种教育能更好担负挖掘这种力量的任务呢?笔者经多方探究认为答案――艺术教育,即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石。

1. 艺术教育的形式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请进来

“艺术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艺术教育即指艺术教育这门课程本身,是一种单纯的课堂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包括课堂艺术教育在内,精炼各学科,能够多种类别,多种渠道的涤荡大学生心灵,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活动。现在各高校多采取广义的艺术教育,即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的将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融合。并且,艺术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凡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同学们的热情,能让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有益活动都可以尝试举办。比如各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自身条件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开展艺术赏鉴,音乐,美术,健美操,跆拳道等学生兴趣浓厚的课程,如果说,开设艺术课程只能吸引部分同学主动接受艺术熏陶,更可以在课余开展艺术节,文化节,文化三下乡等范围更广的艺术活动,燃起同学们的兴趣,力争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这就实现了艺术教育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进入艺术氛围接受艺术教育。

2. 艺术教育的内容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融其中

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仅仅是艺术教育的开始,更要进一步使艺术教育的内容深入大学生心田,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能让大学生信服,从内心深处渴求艺术教育。因此,只有能解决大学生思想症结的艺术教育内容才能牢牢抓住大学生的思想并延续其对艺术教育的热情。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是没有衣食之忧的,在“仓廪实”的同时表现出对精神世界的强烈要求这在大学生身上表现为对“情”的追求,即亲情、友情、爱情。围绕这一主题,艺术教育内容可在开展母亲节绘画,朗诵,摄影等活动后开展座谈会谈亲情,谈谈大学生可能熟视无睹的,为整个家操持的“马达”母亲;在足球赛后开展团队精神座谈会,增强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演出以爱情为主题的话剧后,谈谈心目中的爱情,明了爱情不是风花雪月,是更多的勉励与支持。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同学出现担忧,甚至惶惑,开展相关艺术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压力排解。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创伤,比如,亲人故去等。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四川各高校均有家在灾区的学生,有的学生家里财产受到损失,更有的学生家里亲人伤亡。受到这么大的重创,仅靠外界的安抚,只能治标,通过艺术教育使这些学生转变认为自身不幸的思想,能够自己安慰自己,自我的解脱与释怀,进而走出灾难的阴影。种种艺术教育能够引起大学生思想共鸣,能使大学生缓解思想症结,放下思想包袱的艺术教育内容均能让大学生融入其中。

3.艺术教育的目的能引导学生思想方向――走出去

第3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人才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我们经常强调,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的东西要符合市场规律,但这却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倘若音乐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的,在某个时期它可以是合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却违背了教育的战略意义。一个人如果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目的,凡事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就会失去高尚的情操。一个国家如果没定位好音乐教育的地位,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音乐教育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明确了艺术教育对高校学科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但很多高校仅仅只是把音乐鉴赏课作为选修的课程开设,而学生选修音乐课只是冲着这是一门很好考试的课程进行选修,并未认识到国家教育部的初衷。学校的老师也并未重视这门课程,没有做到充分的备课。从高校的学生音乐组织来看,尽管很多高校大学生组织了各式各样的学生合唱团、艺术团以及交响乐团,但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支持。当前高校必须在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开展校园音乐教育课程以及音乐教育活动。

二、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作用

音乐的教化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靠音乐内在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美的旋律,引起共鸣,使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冲击,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义勇军进行曲》铿锵有力的旋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激昂的歌词激励中华民族在危难之中站起来。这是一首激情澎湃、鼓动人心的歌曲,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站起来的勇气和决心。《我爱你中国》、《东方之珠》、《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歌曲,又唤起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热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首首歌激励着他们去努力,去拼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音乐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本身就属于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对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2、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的作用

由古至今,音乐对一个人“德”的塑造和教化历来被人们所认可。“乐者,德之华也”。马丁•路德曾经说过,“音乐是道德胚胎的源泉”。音乐理论家青主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可见,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是密切的。音乐本身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形式将一些深刻的思想表达出来,通过声音的形式传递给听者,从而从思想上进行感化,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从音乐本身的功能来说,它具有德育的功能。

然而,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港台和西方流行音乐长大的,音乐里传递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些音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音乐并不是很健康,传递了一种颓废的生活态度,这些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熟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高校必须予以重视,通过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素养。

3、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现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追溯其原因主要是参加的实践活动太少,真正亲身锻炼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智力和潜能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音乐教育和各种音乐活动的缺乏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从医学研究上看,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右脑的想象和感知,并同时与左脑进行协调,让思维活跃。音乐中高低的音律,快慢强弱的节奏,能诱发人的灵感。懂得弹奏乐器的人手指灵活,大脑的协调能力较强,反应迅速敏捷。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往往具有灵敏的听觉和较强的记忆力。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在钢琴和小提琴的演奏上造诣极深。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又能对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产生显著的影响。当人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就是在朗诵一首诗词,在演唱的时候,又会受到歌曲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熏陶,从而提高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4、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形下,就业压力无所不在地困扰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激发人的潜能,但如果压力过度,则会让人产生负面的情绪,比如焦虑、恐慌、不安和忧虑等,严重者将形成心理疾病。音乐是调校情绪,陶冶心境,缓解压力的最佳手段。曾有科学家研究指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可以引绪波动,从而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随着音乐曲调、旋律以及节奏的变化,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的反应,并与细胞产生共振。医学研究也表明,音乐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肠胃系统具有调节功能,消除人类的精神压力。高校应该充分利用音乐对大学生心里压力的缓解作用,采用有效的音乐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降低压力,塑造、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在“一考定终身”思想的制约下,很多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老师都过分强调智育的发展,忽视德育的作用,形成素质教育参差不齐的教育局面。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呼吁要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视加强学生美育的培养,把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途径,将音乐教育视为重要手段。各大高校必须积极探索音乐教育新模式,加强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澜.音乐教育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 刘丽英,郭鲁川.基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观念转变的思考.北方音乐,2011.11.

[3] 王丽.简述音乐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华章,2011.29.

第4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关键词:素质课堂;大学生;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62-02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而经济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相对优势。大学生是未来国际竞争中主要竞争力量,我国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权,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1]。

素质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除专业技能以外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年来,北京城市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即四个教育的理念:有效教育、适合教育,实用教育和全人教育),以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分”为杠杆、“理论授课”为基础、“社会实践”为载体,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的素质课程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城市建设人才。

一、加强思想引领,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素质以培养大学生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素养为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要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理想和实现“中国梦”的远大志向;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和热忱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当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接收到的各种舆论信息更为复杂,除第一课堂中的思想政治课以外,我校在素质课堂中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及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及学生骨干开设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政解读等课程,更加深了“90后”大学生对党的理解,引领他们学会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人们的能力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质课堂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实践环节,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即间接经验用在现实活动中内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在素质课堂的实践环节主要培养了以下能力。

1.学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会产生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影响,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更新,也会同时产生一种边际效用。学习能力的提升会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反过来这种促进又会促进学习能力的增强,使学习能力始终保持持续提升的状态。

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的体现在对于教师教授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方面,而社会实践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困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要独立思考,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既包括创新的潜力又包括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捕捉到新颖、有价值的信息,根据事物的本质,寻找新的方法、方案、计划或观点[2]。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我校在素质课堂中开设了学术科技及创新创业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给予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兴趣爱好,将创业的理念付诸于行动,积累经验,为毕业后顺利的融入社会,更好的实现创业梦想打下基础。

3.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校园中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主要有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但是步入社会后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同事、领导、合作伙伴、社会人群[3]等。我校的素质课堂中开设了人际交往课程,理论授课主要涉及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原则、注意事项等,但是仅凭教师的讲授就如同在岸上学习游泳、纸上谈兵一样。因此在理论授课结束后以学校各种社团为载体,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大胆走出校门,有机会与社会各种阶层的人接触,学会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进行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能力等一系列互动过程,同时不断的发现自身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3]。

4.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根据学生特点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素质课堂教育,在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使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强化,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将担负的社会责任,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责任感,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值,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和失误,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三、加强自我认知,为职业规划能力奠定基础

本校素质课堂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授课形式上,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较高,在知识向能力转变的过程中,通过素质课堂的实践环节,学生对自身性格、兴趣、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有了直接的感受,这些感受便是自我认知的初步概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了对职业、岗位需求的感性认识,结合第一课堂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的学习,将自己和职业联系在一起,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高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但要培养青年人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专门技能,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素质课堂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的优势,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立足在校期间的能力提升,更要注重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城市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吴威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3]徐超,罗燕.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工作研究版),2008,(10).

[4]李和生,蒋霞敏.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8).

第5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当今的世界是个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界,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现象,“拜金主义”有所抬头等,这些社会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对生活在大学里的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也同时产生了不良影响。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观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颇有点“急功近利”,认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应该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他们往往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

首先,部分大学生对改革深层次的疑虑与隐忧有所增加,与改革的成就相伴的另类现象是趋于形成固定格局的收入两级分化、失业下岗、竞争失序等不良现象的增多,这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改革负面评价的增加,并产生一些深层次的隐忧,因而对改革的前景持观望和说不清的态度,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前途渺茫。其次,社会公德状况不尽如人意,并存在许多新的道德困惑。部分大学生认为深层次的道德观念和具体行为选择之间存在着差异。即对公德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强烈要求改善社会公德,但对自身的道德实践却缺乏同样严格的要求,对现实中反道德行为标准表现出无可奈何、默认,甚至主动接受。加上由于社会对一些现象不能做出明确的道德评判,直接影响部分大学生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困惑。理想信念与困惑并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联系。近年来在思想意识领域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告别主义”,”改变话语”等思潮,对青年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合格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合格的政治素质,首先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对大学生的首要的要求。大学生是追求理想的最热烈的时期。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前进就有了充足的动力,人生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有理想”就是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现阶段则要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合格的政治素质,还要求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做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二、科学的思想素质

科学的思想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的方法论。在世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一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二靠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培养科学思想素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这是保证政治上清醒的前提条件。

三、良好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青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意志。这就是培育抗挫折、抗压迫、抗失败的能力,保持旺盛的生活态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临难而不失常态。坚强意志的形成,要靠在实践中的自觉磨练,没有任何捷径。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表现为具有谦和宽容的气质。承认个体的气质,才能确立宽容的气质;承认人有所长,才能确立谦和的气质。谦和宽容的气质,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吸纳能量、汇集百川、在未来竞争中展示优势的前提。与此相反,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则是缺少自信心的消极表现。

五、全面的文化素质

全面的文化素质,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对待国外的先进文化,要兼收并蓄,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

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改造好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而在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论文摘要:数学建模是一种对实际的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抓住其重要且有用的特征的表示,是大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本文探讨了数学建模的内涵,分析了数学建模与数学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指出如何通过数学建模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模型作为对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抽象或数学简化,其应用性强的特点使其影响正在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延伸。因适应新时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建模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视,相应的课程建设计划得到了实施,竞赛活动得到了开展。基于数学建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优势,通过数学建模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逐步引起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及其应用趋势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至少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1]对于数学建模的理解,可以说它是一种数学技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它是“对实际的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抓住其重要且有用的特征的表示,常常是形象化的或符号的数学表示”[2]。从科学、工程、经济、管理等角度来看,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通俗地说,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几乎一切应用科学的基础都是数学建模,凡是要用数学解决的实际问题也都是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现的。就其趋势而言,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在大学生数学素质培养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尤其是 20 世纪中叶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数学建模以极大的推动,数学建模也极大地拓展了数学的应用范围。曾经有位外国学者说过:“一切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必须包括数学和计算数学的更多内容。数学建模和与之相伴的计算正在成为工程设计中的关键工具。”[3]正因为数学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能对事实上很混乱的东西形成概念的显性化和理想化,数学建模和与之相伴的计算正在成为工程设计中的关键工具。因而了解和一定程度掌握并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素质的初步形成与《高等数学》及其相关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综合素质提升

当今的数学教育界,对什么是“数学素质”,有过深入广泛的讨论。经典的说法认为,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而,人们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及其处理相应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就是数学素质。一是抽取事物“数”、“形”属性的敏感性。即注意事物数量方面的特点及其变化,从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中梳理和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数理逻辑推理的能力。即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锻炼理性思维的必由之路,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三是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即通过数学训练所获得的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和思考、求助与追问的能力。四是数学建模的能力。即在掌握数学概念、方法、原理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五是数学想像力。即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的洞察力和联想、类比能力。因此,数学建模能力已经成为数学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那么,数学建模对于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拓展学生知识面,解决“为‘迁移’而教”的问题。数学建模是指针对所考察的实际问题构造出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求解,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数学方法。数学建模教学与其他数学课程的教学相比,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的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使数学建模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给学生讲授解决数学建模问题常用的知识和方法,在不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周密安排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为将来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具体可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补充知识,重点介绍实用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不讲授抽象的数学推导和繁复的数学计算,有些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第二阶段是编程训练,强化数学软件包MATLAB编程,突出重要数学算法的训练;第三阶段是数学建模专题训练,从小问题入手,由浅入深地训练,使学生体会和学习应用数学的技巧,逐步训练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4]?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模是一种对实际的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抓住其重要且有用的特征的表示,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主体心智活动的参与,实现问题的建构和解决。在大学,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得、参与科研活动、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设计等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数学建模对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综合素质无疑具有典型意义。由于数学建模对知识掌握系统性的要求,而这些系统的知识又不可能系统地获得,很多参与数学建模学习和研究的学生,都深感其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不竭的动力,进行后续的学习和研究。?

(三)把握数学建模的内在特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个性品质支持下,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数学建模具有创新的内在特质,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现实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每一个实际问题往往都比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从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构、结果的检验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创新活动的参与,建立数学模型需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因此,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尝试运用多种数学方法描述实际问题,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模型,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高等院校应坚持把数学建模教育作为素质培养的载体,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创新的生力军。?

(四)促进合作意识养成,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适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数学建模比赛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全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意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采取多人组队、明确时间、完成规定任务的形式进行。一个数学建模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成员之间的讨论、修改、综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竞赛期间学生可以自由地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使用必要的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作为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训练,学生要解决建模问题,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并有将其抽象成数学问题、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要有较好的写作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要素的取得,往往来自于一个坚强的团队。具有一定规模的建模问题一般都不能由个人独立完成,只有通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没有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作为支撑,要完成好建模任务是非常困难的。

三、在数学建模的教与学中提升学生数学素质

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它不是“学数学”,而是“学着用数学”。它是以现实世界为研究对象,教我们在哪里用数学,怎样用数学。对模型的探索,没有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准则和技巧,需要成熟的经验见解和灵巧的简化手段,需要合理的假设,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和灵感往往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要把握“精髓”,侧重于给予学生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去。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有机地融入“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艺术。其困难之一就是数学建模往往与具体的数学问题和方法,可能是很深奥的数学问题和方法紧密相连。因此,怎样精选只涉及较为初等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而又能体现数学建模精神,既能吸引学生而且学生又有可能遭遇的案例,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特别要重视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双向翻译”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翻译为明确的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得到解决的结论或数学成果翻译为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双向翻译”对于有效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步骤,权威的专家多次强调了这一点。建模的力量就在于“通过把物质对象对应到认定到能‘表示’这些物质对象的数学对象以及把控制前者的规律对应到数学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就能构造所研究的情形的数学建模;这样,把原来的问题翻译为数学问题,如果能以精确或近似方法求解此数学问题,就可以再把所得到的解翻译回去,从而解出原先提出的问题。” ?

(二)数学建模教学中重视各种技术手段的使用。在“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和学中,使用技术手段,尤其是数学软件,只是时间的问题,尽管关于技术手段的好与坏还仍有争议。企图用技术手段来替代个人刻苦努力的学习过程,只会误导学生。但决不能因此彻底地排斥技术手段, 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对于数学建模的教师来说,技术手段既可能成为科研和教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也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怎样使用它们。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涉及数理统计、系统工程、图论、微分方程、计算方法、模糊数学等多科性内容,这些作为背景性知识和能力的内容,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把它作为启发性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而这些内容要取得基于良好引导效果的教学成效,就必须使用包括数学软件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以此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确立“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关键”的原则。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 这是理所当然的。数学建模的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确立实验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然而,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的, 因而,教师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设计、启发提问、思路引导、能力培养方面承担重要职责,教师能否充满感情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开展数学建模的教学就成了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教师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个人风格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数学建模的教师,把数学建模思想运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就在于在整个教学中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受到了一次全面的训练,使学生不仅增长了数学知识,而且学到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2]王庚.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6.?

第7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一、层次分析法现状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1].该方法将总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2].

目前,层次分析法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我国已经应用于地区经济规划,畜牧业发展战略、工业部门设置的系统分析等等方面,是一种新的、简洁的、实用而富有成效的决策方法之一.

三、模糊综合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

AHP算法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学生综合素质中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 但是不能定量地计算学生总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7]计算学生总体的综合素质水平.这种将两个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不但可以知道学生综合素质中哪

个指标更重要, 而且可以知道学生总体的综合素质情况, 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总 结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首先确定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指标,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最后运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多层次的定量评价.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和计算分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较大,但在大学生创新发展和学习能力方面不足,从而影响了总体素质,从而为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许树伯.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吴晓云,吴萍.基于知识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29(4):451-454.

[3]白玉,刘铭.大学生综合素质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69-71.

[4]孙平.浅谈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3(8).

[5]万远英,伊得志.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体系及其模型[J].西南人民大学学报,2003,24(12):191-193.

第8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03-02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具体的客观评价标准,既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考虑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考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传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对学生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评价作用。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逐步推进,我们充分意识到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价值体系及素质要求,如何有效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公平公正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已成为各高校、相关教育研究机构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和困境

(一)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

近年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历史经验梳理和方法建构等理论问题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积极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片面的、纯学术性的研究仍然占据主要位置,所取素材大多数是综合素质中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具体方法进行研究,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我们所需要的是运用到实际中的综合研究。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结构不合理

一些专家指出(夏怡新等,2003;冯遵永,2005;),虽然很多高校都强调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很多高校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也增加了生理心理,实践创新等几个方面,但操作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文化成绩占得权重很高,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如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的评价。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现行评价体系在注重全面性,但忽视了教育对象、教育环节、教育目标和要求、特点都不相同,所以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有所差异。而且对层次性有所忽略,造成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够灵活,针对性也不强。

(三)缺乏科学、有效、实用、的素质测评的方法和研究

目前综合素质测评并没有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系统的交叉研究,缺乏一些方便快捷的测评系统,虽然一些新的统计方法、数学语言被应用于部分测评研究中,但还不够充分和具体,容易造成测评手段的不当和科学管理的滞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不断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们需要开发出一种更方便,完善的综合素质测评的体系。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的可行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是指运用事先设计开发的测评软件,通过网络进行测量的工作,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实践创新等相关信息,并且进行相关的分析,决策、评价。是一种较为实用并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

(一)综合素质的“可测性”是大学生思想综合素质测评的现实基础

综合素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这取决于它是否具备测评的条件。测评所应满足的三个充分条件是:测评对象客观存在并可以被人认知和把握;测评对象有质与量上的差异;测评对象这种质与量的差异可以通过比较进行确定与报告。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确定综合素质具有可测性。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客观存在和可以被认知的,虽然说人的某些指标难以直接测量,比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方面,但人的内外是个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对外显行为的测评来分析评价其内在的特性;另外,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运用来进行测量。

(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和科技手段,它不仅迅速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手段,拓展了工作的思路和渠道。现代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研究提供了操作基础和技术保证。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系统构建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力求测评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序列化,需要建立现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和组织实施方案。其设计思路如下:

1、关于系统所需的数据库设计。该测评系统至少需要建立或连接学生库、教师库、超级管理员库、学院管理员库、测评小组库和加减分系统库六个数据库,以满足不同层面收集信息、数据分析和具体测评的工作。

2、关于指标体系的设计。从科学性、细分化、可行性、可比性的原则出发,我们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实践创新四个一级指标,并再细化到若干二级和三级测评点,共同构成完整系统的指标体系(见表1)。

3、关于测评信息来源。审核上报材料、互相考察、问卷调查和整体观察等测评方法,获得学生综合素质信息。

4、关于测评方式。坚持自评、互评、师评和小组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所得的分数以预先设定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

表1 综合素质指标体系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的工作流程(见图1)

本系统的简要工作流程可描述为:

1、启用系统时,学校生成测评任务、所属学年、设定参评系部、奖惩时间范围、指标模板、参评范围、加权系数范围、成绩选择,设定测评小组成员并分配测评范围,经过审核后开启新的测评任务。

图1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的工作流程

2、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小组测评,并经过一定的算法计算得到综合素质模块的分数值。

3、以预先设定相应权重进行加权计算这样得到最终需要的评定一个学生的分数值。

4、最后审核无误后测评结果,相应权限的管理员可以查阅整个测评结果,学生测评工作结束后,可以关闭整体测评任务,并设定是否允许查询。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系统运行平台是WINDOWS系统,操作客户端在只要是IE5.5以上即可,系统角色只要输入帐号、所在院系、学号、姓名、密码等内容就可以直接进入页面进行操作。但整个系统还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后台数据库的支撑。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信息化、数字化等特征,采用合理方法和科学手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既有理论性和实际性,又具有简单易行的操作性;并能适应时展,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是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合理化,科学性,创新性的一次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夏怡新,朱斌.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思考[J].教育探索,2003,(8).

[2]冯遵永.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3]龙建成,杨军诚,陈峰.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1):61-62.

[4]王晓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2).

第9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范文

作为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对象的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担负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系到民族的希望。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调研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力量,确保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等10多个门类,学校拥有以院士、、长江学者等各类国家及省部级高端人才构成的师资队伍,每年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该校)为例探讨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问题,在当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高端人才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人才是否高端通常通过学历层次或某种职称层次来划分,认为具备较高学历,或者获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是高端人才。随着国家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获得高学历,但经过实践的证明,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并不具备从事某些重要工作的能力基础,这些人才还不能够算做高端人才。因此,高校中的高端人才,必须是具备某种经验的历练,并证明自己具备了从事某些重大研究或者担任某些重要岗位工作的能力,他们在高校一般是指具有正高职称的师资队伍,这些优质的师资队伍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具体来讲,高校的高端人才主要指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获得者、国家重点基金负责人、各类重要获奖者等,如院士、国家、国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学名师、湖北省百人计划、湖北省楚天学者等。该校拥有各类高端人才300多人,他们在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

人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核心是人的本质和质量。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建立在人的素质之上,经过后天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决定作用的,最基础、最重要、最本质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数量成倍增长的挑战,高等教育不可能把人类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大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他们可持续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同时由于当前大学生大都是95后,这代人更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因此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应具有时代特点,要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特征。结合该校人才培养特点,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身心素质;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三是知识能力储备;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身心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是方向,知识能力储备是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核心。

四、高端人才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高校是高端人才的重要汇集区,“名师才能出高徒”,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优质的师资力量,这也为高端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该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非智力能力发展,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广义上讲非智力能力包括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和身体能力。作为在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壮的体格是基础,是整个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基石。该校一方面通过开设《震旦讲坛》邀请海内外金融、管理、学术等多方面的高端人才来校做学术报告,与全体大学生分享人生经验、讲授前沿科学、传递创业激情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陶冶情操、激发兴趣爱好、坚定学习意志、明确前进方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该校传统特有的登山、攀岩、户外等体育运动方面汇聚了像董范教授这样的体育高端人才,培养了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陈晨、多项大学生羽毛球比赛冠军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提供必需的健康体魄。

2、建立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创新教育教学培养体系。

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大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该校汇聚了地球科学高端人才,该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地球科学菁英班,创新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地球科学菁英班与中国科学院科研院所携手,通过“暑期学校”、“大学生科技夏令营”、“短期科研实践训练计划”等走进中科院活动,在实践锻炼中检验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在协同育人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培育下,该校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奖,团支部、班级屡获校内荣誉称号,数十人在导师指导下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

3、完善导师制双选制度,提升科研实践创新能力。

高端人才掌握着各自所属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技能,有更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参与到大学生指导工作中,更好的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该校通过“导师双选”让学生们在在校内或中科院所选择心仪的高端人才作为自己的导师,互选成功的大学生从大二就可以进入一个导师的科研团队学习和实习。大学生在导师的团队中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夯实了专业基础,开拓了国际视野,培养个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为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导师制双选制度下,该校每年有大批的优秀毕业生奔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