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设计美学原则精选(九篇)

设计美学原则

第1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1、统一性

统一性就是设计空间的整体感。建筑空间中的物体在造型、色彩、质感、材料或比例等因素上都要高度统一,零散、单一的元素要联系在一起,人们将易于从整体上感悟空间和把握事物,使空间具有条理性、规律性、秩序性。统一性是把相似的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结合起来形成另一个整体。设计如果没有统一性,就会变得没有秩序、没有空间。

2、协调性

指空间元素和它们周围环境之间相一致的一种状态。与统一性所不同的是,协调性是针对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布局而言。那些混合、交织或彼此适合的元素都可以是协调的,而那些干扰彼此的完整性或方向性的元素是不协调的。协调性的把握其关键在于保持平滑的过渡、牢固的连接、不同元素间的缓冲。基本原则是避免出现不协调、生硬或不牢固的元素。协调的布局从视觉上给人以舒适感。当然,也有一些故意使人产生窘迫和紧张之感的布局则不在此列。

3、趣味性

指空间需被设计为具有吸引力、情趣和意味,能引发受众的好奇、着迷并产生愉悦的特点。从美学角度上说具有趣味性是必需的,也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使用不同形状、尺度、质地、颜色的元素,以及使用变换方向、运动轨迹、声音、光质等手段可以产生一定的趣味性。使用那些易于引起探索和惊奇兴趣的特殊元素及不寻常的组织形式,则效果更佳。

4、简约

尽量减少或消除那些多余之物。但简约不等于简单,而是要通过线条、形式、质地、色彩使空间简洁化。因此,它是在空间具有最大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设计单纯明快、清晰明了的一种基本的表现形式。

5、重点

是在景观设计中突出某一种元素。它要求布局要突出一种元素或一个小区域,使之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突出重点的设计能使游人避免视觉疲劳并能帮助辨别方向。当人们能很容易地判断出哪一项最重要时,设计将会变得更加令人愉快。

6、平衡

是对平衡状态的一种感觉,暗示着稳定并被用于引起平和、宁静的感受。在景观设计中,平衡的设计更多地被应用于静止的观察点,如阳台上、入口处或休息区的观察点。景观中的这种平衡通常是指垂直轴上注意力的平衡。正式的平衡是指几何对称的图形,其特点是在中轴的两侧重复应用同一种元素。它是静态的和可预测

的,并可营造出一种威严、尊严和征服自然之感。

7、尺度和比例

涉及高度、长度、面积、数量和体积之间的相互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在几种元素之间,也可在一种元素和它所在的空间之中进行,还可把我们看到的物体同我们自己的身体进行比较。

8、顺序

同运动有关。静止的观景点如平台、座凳等是一片开敞的空间中重要的间隔点。我们穿越外部空间的同时也在体会着这一空间,那些空间和事件之间的一系列联系物就是顺序:水从山涧的小溪中缓缓流出,渐渐变成瀑布,汇成一泓深潭,然后急速奔流,终归江湖。同样,设计者在外部空间设计时也应考虑到方向、速度及运动的方式。有顺序的空间应该有一个起始点或入口,用以指示主要路径。接下来应该是各种空间和重要景点,它们通过一条脉络向下延续最后到达终点。结束点应该是主要的间歇点并要展示一种强烈的位置感,一种居全景中心位置之感。它也可能是通向另一个序列的门坎。事实上无论有多少条道路,只要顺序得当都是可行的。

第2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一、城市滨水景观竖向驳岸设计指导思想

城市中滨水区驳岸设计的主要着眼点是以人为本,使空间参与者在其中可以享受乐趣,提供舒适的休憩与游赏体验,其设计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而人的活动也引导设计提供方便、舒适的滨水区景观。城市滨水区驳岸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人文特色等因素,突出开放与发展的时代精神,创造集生态、文化、特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景观设计。设计应充分考虑人性化需求,满足人们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体验。除此之外,还应使驳岸设计可以积极适应环境需求,把生态效益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使驳岸不仅仅是水工构造,更是人们观赏游玩的场所,是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驳岸空间的功能和作用

(一)基本防护功能

驳岸设计须满足最基本的水文防护功能,驳岸为直接限制水体形态的水工构造,所以在驳岸设计时最先需要考虑的便是安全防护功能,这也要求驳岸的设计与施工工艺均需要较高的标准,坚实、牢固、稳定,耐冲刷,耐侵蚀,在丰水期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可防止河水、湖水等水体的外溢,保护周边环境的安全。驳岸设计能形成安全且合理的水岸线边界,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

(二)游憩与观赏功能

游憩与观赏功能是驳岸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区域,是滨水区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驳岸的设计限定了水体的边缘形状和轮廓。驳岸材质、结构、形式的美观性与人们在滨水区的游赏体验有直接的关系。驳岸作为城市与自然的衔接空间,具有视觉过渡的作用,也是人们与水亲近的最主要载体,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景观美学在驳岸设计中的作用,提升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审美体验与休憩体验。

(三)保护生物多样

驳岸为水陆的边沿地带,是水陆生态的过渡空间,有着边缘效应,是水生态、湿地生态、陆地生态的结合区域,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是生物多样性体现较明显的区域。因此,良好的生态型驳岸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为不同水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良好的环境,有缓冲和保护生态系统的作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有机循环有巨大作用。

三、城市滨水景观竖向驳岸设计原则

(一)安全稳固性原则

驳岸的初期功能是限制水的轮廓与流向,而在限制水的轮廓与规范水的流向的同时,驳岸也会受到来自水流淌过程中惯性的冲刷和土压力的侵袭,因此在驳岸设计中,其首要前提就是保证驳岸结构的稳定性。在设计之前,应充分开展现场调研活动,针对土壤构成、水位高低变化、水岸线岸坡的基本构造、水的流速等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潜在的危险性,验算结构的稳定性、抗倾覆能力、抗滑坡能力等。安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考虑的第一准则,它是其他一切因素的基础与保证。人们在滨水区域活动与休憩时,时常会发生跌落溺水等突发事故,而究其原因,可能并不仅仅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疏忽所致,也与周边环境和安全性设计有密切关系。

(二)协调整体性原则

驳岸的形成是综合作用力的结果,它与自然循环、地理、气候等有重要联系,其过程构成较为复杂的系统,而驳岸便作为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改变也会影响整体景观面貌的变化。驳岸带状空间的设计,需要在保持各段设计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衔接与融合,与城市所形成的空间形象与视觉感受相呼应,成为整个城市滨水区景观的一个要素,成为有机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空间的反复叠加与堆砌组合。它需要更好地为整个景观环境服务,所以,其色调、形式、材质等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整个滨水区的设计更加富有整体性。

(三)良好亲水性原则

亲水性原则是城市滨水区驳岸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延续均与水密不可分。对于水的需求,人们还有赏水、戏水等活动,而亲水的定义也不仅仅停留在空间上的接触,还有与水接近精神层次的渴望与需求。城市滨水区驳岸的设计应区别于普通的堤坝驳岸,驳岸景观主要包括驳岸及相衔接水体,由于其位置、构造与功能的特殊性,所以形成的景观也具有特殊性。景观设计中的亲水性是驳岸设计所固有的性质,好的亲水性设计意味着给空间的参与者可以带来更多的乐趣与体验感,使人有较好的视觉与心理体验。

在驳岸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亲水性设施的设计,如亲水平台、台阶、木栈道等。驳岸作为陆域和水域的边缘地带,是拉近人与水之间距离的最直接载体,通过灵活设计驳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场地地域性原则

场地的地域性也是驳岸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人们不仅需要保持驳岸设计的协调整体性,更需要了解场地的特征,针对不同的地域特征,采用不同的驳岸设计方法,使驳岸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水岸环境。在此原则上,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基本地理情况,通过现场调研,文献资料查阅,对地下水位、降水量以及冻土层深度等地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忽视场所地域性的限制,只追求形式的驳岸设计不具有科学合理性,会造成驳岸设计的缺陷。

除此之外,在进行驳岸设计时,应全面考虑整个滨水区域的环境氛围,确保其使用材料、形式等与整体环境相吻合,设计风格应与该项目的设计语言相一致、风格相协调。

(五)环保生态性原则

在李胜的《园林驳岸构造设计与实例解析》一书中,作者认为生态本身不具备褒义与贬义,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动植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生长空间,可以保持滨水区域的能量平衡,并且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完善与循环。

驳岸作为水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是不同生态系统的交汇处,生态敏感性较强,而驳岸自然生态的发展与保护也是城市滨水区规划与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如生物多样性、水源和土质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在城市空间里,硬质建筑、沥青街道、拥挤人群使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调,破坏生物的繁衍与栖息。所以,在进行城市滨水区驳岸设计时,应参照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保护自然景观,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积极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架构绿色生态的城市滨水蓝带体系,促进滨水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六)场所共享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在驳岸设计中应保证滨水区水岸线的居民共享性。在驳岸设计中,布置水岸线林荫道、观水步道、台阶式观景平台等景观元素,是提高滨水区域共享性的有效方式。滨水区域通常是城市交通最为繁忙的地方,是各种交通的换乘集中区域。因此,交通可达性与地域的共享性使城市之间相互衔接的重要保障。

在此基A上应考虑驳岸的使用对象,考虑不同适用人群对场地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场地,使设计具有广泛性和良好的大众参与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经济能力、身体情况的人群需求,进而传播城市文化,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

(七)美学游赏性原则

驳岸应结合人的观赏趣味体验进行设计,满足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的欣赏和对美景的心理追求。在驳岸设计中,驳岸的形式设计、材质选择、风格特色等都应与周边的实体建筑,以及整个滨水区的设计风格与特点相协调,符合其景观性原则,使驳岸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符合大众审美标准。

四、结论

第3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当你漫步于幽静的公园,流连于琳琅的柜台,置身于繁华的街道,驻足于林立的大厦,无不为每一个设计感到惊叹。当谈及某位明星最近的衣着打扮,新上市的iphone5以及新出的某款跑车,大家都会感性地抒发一下心中的那份情感。对于美的东西,每个人都想拥有,没有人不喜欢美。但是当被问及美具体是什么的时候,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出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在感受美、欣赏美以及追求美但很少有人知道美是什么。

造物起源与设计审美意识的萌动

造物是人类自觉意识启蒙的结果,本杰明.福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经这样说:“人是创造工具的动物。”可以说人类的创造活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当早期原始人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第一件石器作为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人类便开始了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其中就蕴含了设计意识的萌芽。设计是人类根据自身生活目的、需要进行预先筹划的过程,是人心理底层结构的外在表现,因此可以定论所有器物的设计最初还是建立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早期的原始人类制造各种工具首先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

认识设计审美

1.设计审美的含义

阐述设计审美,有必要将设计与审美分而述之。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有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具有了美学性质。而审美设计与设计审美既是客观见诸主观的感性活动,同时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创造性活动。它既包括了设计者、设计过程、设计物,也包括使用者、功能评价和社会效益。阐述设计问题必然要从器物入手,但是探讨设计审美就不得不从其目的性和中心问题着手了。

设计审美理论是把美学原理运用到生产技术领域,使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的一门应用美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生产和技术领域中所有有关生产和物质文化领域的审美关系;关注设计产品和器物文化领域中有关设计、生产和销售对设计审美的影响;揭示技术因素对人的审美心理和情感世界的作用机制。因此,它既是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设计的美学力量是令人惊讶的,当我们阐述设计美学时,无法回避这种力量的感染力。

2.设计美的本质特征

现代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审美研究的主要范畴,它概括了人类现代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种全新的造物过程,既有同艺术领域审美活动共同的本质特点,也有与艺术活动不同的表现特征。如果说艺术的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那么,设计则是直接的合目的性,追求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同是和艺术美和设计美的本质的深刻根源。设计美是总结设计、改造人的生存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也是要在科技文明和现代工业生产的支撑下从生存的困扰、物质的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为外界环境所累,能自由地生产、生活、生存。设计美是一个有机的复合体。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与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设计美是社会美的体现。社会美还包括自然美,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能赋于山川河流美的本质。

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原则

在某种意义上,艺术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设计师的审美水平、审美观点以及审美趣味对他们的设计作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总体来说,对设计审美的判断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社会性原则。社会性是设计审美的最基本原则,审美判断要受审美主体个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情感等个性因素,以及时代、阶级、民族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设计审美判断与逻辑判断一样,都要以社会实践作为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它必须具有社会的普遍性。

2.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衡量设计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不仅要求设计产品符合时尚、简洁、耐用的原则,符合人体工程学需要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去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浪费。设计审美的经济性原则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真正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发展。

3.美观性原则。设计审美应该考量产品的品质和美观性,不论是在外观或细部设计,以及使用者在操作或使用上都应该要注重美感的呈现。在视觉享受或材质触感等方面要能吸引使用者的眼球,要让使用者产生拥有或购买的欲望。

总结

第4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桥梁美学;景观设计;设计原则;实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U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3-0147-02

桥梁是人类依据自身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一种公共建筑,以其实用性、社会性和艺术性而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至本世纪,桥梁以“新型、大跨、轻质、灵敏和美观”的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桥梁美学愈来愈受到重视,桥梁美学方面的处理已成为桥梁设计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桥梁建筑的美学表现不是形、色、质的单一呈现,而是三者在美学法则的指导下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桥梁景观设计是桥梁美学的具体实施,涉及桥梁自身和周围环境各方面的总体美学考虑。当前我国桥梁建设事业正处在一个高峰期,为实现桥梁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桥梁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桥梁景观与景观设计

桥梁景观首先作为“景观”的一个子集,能够给人自然和艺术的美感,并反映了人、景观实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桥梁景观的内涵大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功能美。

2.形式美。

3.与环境相协调。

4.桥梁景观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桥梁景观设计是以桥梁景观为对象,根据建设单位所指定的桥梁景观建设标准和要求、景区开发利用目标和要求、地区规划和环保规划等,结合桥型特点、交通特点、人文和周边环境特点,在桥梁结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原则对桥梁进行的景观创造和景观资源开发。

二、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桥梁景观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越来越被重视。早在1400多年前,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如图1所示)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特别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善于利用地形、地貌,效法自然,使桥与景融为一体、互相烘托、相得益彰,获得了“如初月出水,长虹饮涧”和“奇巧因护甲于天下”的美誉。在上世纪50年代,围绕武汉长江大桥(如图2所示)的景观建设就曾发动建筑师、艺术家与桥梁工程师为一体的设计专班对其桥型、桥塔、桥两侧观景台以及硬质景观元素如桥栏、灯具、雕塑等进行反复比较设计,直至今天武汉长江大桥还以其独特的景观、耐人寻味的细部、完整优美的桥姿成为武汉的一大景观与城市标志。

而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桥梁建设活动急剧增加,使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尽管一些享有盛誉的桥梁美学专著面世及在很多大型城市桥梁中开始重视建筑艺术和灯饰夜景工程,也难使桥梁美学实践呈乐观态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尽管大跨桥梁和一些景观桥梁在美学上受到特别重视,但这多局限于感性层面,缺乏理性思考。

2.传统认为景观设计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使桥梁设计与景观设计相脱节即桥梁设计领域的“‘胖’结构、‘瘦’景观”现象,不仅使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偏于沉寂,且有关学科中的一些新方法也得不到结合。

3.行政力量对桥梁景观设计的干预作用太大,公众未发挥应有作用。

4.在景观受到强调的桥梁设计中,往往是主体结构标新立异而附属结构草草处理,桥梁各部分之间缺乏统一与协调。

5.违背桥梁设计原则进行桥梁景观设计,诱发质量硬伤。如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或拱,使桥梁形式与结构不符。

6.缺少实用的针对大多数工程设计人员的桥梁美学与景观设计方面的理论。

现代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实用功能为目的,其强烈的形体表现力对周围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桥梁景观设计不仅要保持对功能、构造技术、材料机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传统,还应因时制宜,不断创新。此外,我国的路、桥设计和管理部门应完善机制,博览纵长,在设计过程中吸引更多的建筑师、地景师、环境艺术师介入,实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和优化,从而提高景观本体的内在“素质”。

三、桥梁景观的设计原则

桥梁形态、风格迥异,环境多种多样,在桥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桥梁形态、材料、色彩和质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桥梁与环境相协调,以达到“简洁明快、轻巧纤细、连续流畅”的效果。设计原则如下:

1.体现桥梁本身特性原则。桥梁景观最重要的是体现桥自身的特性,体现得越充分,则设计方案越成功。

2.保证桥梁使用功能要求原则。桥梁景观是在满足桥梁基本使用功能基础上视觉效果的升华,不能以影响桥梁的交通功能、通航功能和行车功能为代价来追求不切实际的景致,以免画蛇添足。

3.质量、安全至上原则。以桥梁受力为主体的艺术造型景观设计应不降低结构承载能力、结构刚度、结构稳定性和结构使用寿命。景观设计必须保证桥梁的质量和行车、通航安全。

4.以桥梁结构作为载体的景观建设项目。如夜景灯饰、涂装等不会影响工程质量和结构受力,不应受结构设计的限制,而应以充分发挥景观的美学效应为主旨。

5.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原则。桥梁景观应特别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使桥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同时维护周边环境生态平衡,减少或杜绝声、光、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6.尊重民风民俗并与文化背景相和谐的原则。桥梁景观设计也要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并与文化背景相和谐,从而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富于教育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桥梁景观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并有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如江苏润扬长江大桥(如图3所示),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 (如图4所示)等均在继承中有了发展和创新,同时体现了桥梁结构和环境的和谐,增强了美感,成为桥梁结构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典范。

四、结语

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桥梁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实质则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引发的精神追求。新时代的桥梁景观设计需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拓展“绿色”桥梁设计理念,推动我国的桥梁设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亚斌.景观桥梁结构造型设计与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06.

[2]席绪荣.桥梁景观的内涵研究[J].中国水运,2007,7(6).

[3]周超民.桥梁景观设计探析[J].房材与应用,2006,185(34).

第5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版式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版式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图文编排,也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的空间中,根据设计的主题内容要求,结合美学的知识和原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版面。当人们开始在岩壁、兽骨或器物上记录文字和图形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最初的图文编排意识。印刷和造纸术的发明让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同时也为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世纪初,由俄国艺术家发起的构成主义运动,是一场对艺术和设计进行探索的活动。倡导设计简单明确,以理性的、简洁的几何形态构成图形。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抽象表现力,旨在寻求一种结构美感。所以此时各类版面中的字体全都使用无装饰线体,着重于表现形体美、节奏美和抽象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为版式设计与平面构成的交汇提供了可能。

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并驾齐驱的是荷兰“风格派”运动,“风格派”一词源于又凡・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创办的《De Stijl》(译为《风格》)杂志。“风格派”主张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于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风格》杂志本身的封面版式设计就颇具特色,完全采用黑白色,颠覆了传统的对称式结构,文字部分完全摒弃了装饰效果较重的花体字,采用简洁无修饰的线体字。为了使整个版面保持均衡,直线条和矩形等几何元素成为了唯一的“装饰”。

而谈到构成思维与设计的结合则源于1919年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开设了设计基础课程,主张设计中摒弃附加的装饰,注重设计结构的形式美,鼓励学生们对色彩、形式、想象力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实验,平面构成理论在此时期已经初具雏形。教员们结合教学中的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将构成思维推向更成熟和更具艺术价值的新阶段。包豪斯学院的探索使现代设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设计方法上、思维上和形式上对其后的设计,包括版式设计都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二、版式设计中的要素与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研究点、线、面的关系,而版式设计则关注文字、图形、图片等元素的布局与安排。看似联系不大,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便可将二者的要素一一联系起来。版面中一个单独的文字和字母,一个小的图形或者图片都可以被当作是一个点;一行文字或一列文字,以及装饰线条可被理解为平面构成中的线;而密集排列的一段文字和较大的图形、图案,以及空白则可被当作是面。

要掌握版面设计中的构成关系,我们必须把复杂的设计要素都简化为点、线和面。只有这样,我们在排版的时候才不会受到其它附加因素的干扰,而直接研究版面中点、线、面的组合规律。如此看来,如何处理好版面中文字、图形和图片等各元素的构成关系,其实就是如何经营好版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三、版面布局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元素的安排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目的是体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美感,我们也可将之称为形式美。形式美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深刻的启示,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后,对视觉经验的一种总结,它揭示了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如果想要创造美的形态就要遵守一定的造型法则。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封面设计还是其他形式的排版,每一个布局合理的版面,都需要把各要素按照美的法则进行整合与排列。因为只有通过完美的设计和编排,版面才能吸引受众,才能把设计意图完整的体现出来。

为了让版面的整体布局更合理,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些“点、线、面”的关系。这时,适用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都将同样适用于版式设计:对称与均衡的原则体现在版面整体效果上,是一种构图原则,有赖于各要素位置的摆放和大小关系的协调;变化和统一的原则可被看作是版面布局的总的指导原则,既可当作是版面中色彩搭配的原则,也可理解为版面中文字大小和文字字体的使用准则。变化强调个性,而统一的目的则是和谐。无论是变化太多或者过分统一都会让整个版面的设计陷入一种极端;另外,图形、图片在版面中的安排也应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分割原理;而文字、图形或图片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则体现出一种视觉上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增强了版面感染力。可以说,在我们进行图文编排的时候,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些形式美的法则。

四、版式设计中的视觉流程与平面构成

当我们在观看一幅设计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视觉流动顺序,首先我们会纵观全幅作品,接着视线会跟随画面中各要素的强弱变化作有序的流动,对画面形成一种大体的认识,而后视线会停留在某一感兴趣的点上,最后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获取信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合理的布局和色彩搭配不仅仅可以美化版面,更可以对受众做视觉上的引导。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视觉流程简单地说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所以版面的上方、左方、左上和中部最容易引起注意,也可将其称为“最佳视域”。视觉流程的建立不仅仅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同样可以用平面构成的原理来分析。在最佳视域中,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合理安排,可以创造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点”,从而捕捉受众的目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构成要素的空间定位。

在视觉流程的设计中,点、线的方向位置,不同形式的点、线给人的心理感受等都影响了视觉运动中的空间定位。在版面中,点的位置可以形成视觉中心点,而线的方向则决定了视觉流动的连续性。例如,当点(这里的点可大可小,可以是文字、图形或图案)位于版面中心时,给人以稳定感,且引人注目。而当画面中出现两个点时,就会产生一种张力,视线往往由其中一个点移向另一个点,形成一种视觉的流动,其中点的大小、色彩、肌理等因素都会影响视线的移动方向。线本身就具有导向性,而且线的种类繁多(这里的线可以是文字的排列或线条等),不同的线对人们视觉的引导性也大不相同。水平线给人平静和安定感,会引导人们的视线依照视觉习惯从左到右进行移动。垂直线给人一种或向上延伸或向下落的感觉,所以我们的视线也会在画面中随之做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当斜线出现的时候,打破了画面原本的平静,给人不稳定和运动的感觉,因此视线会跟随斜线的倾斜方向移动。

总结

现代生活节奏在加快,信息量也在增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也在随之改变。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观者并把设计中的关键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版式设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的版式设计既不能只靠感觉,也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编排,版式设计的发展趋势是将主题思想的创意与编排技巧结合起来进行表现,它必将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视觉化的特征。但是无论版式设计的风格如何改变,平面构成的原理都将成为所有设计排版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Sun I 视觉设计《版式设计原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美]JohnMcWade《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怎样做好版式》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3]舒燕,陈剑生 《设计与实务新向导――平面构成》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第6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建筑规划美学开发

前言

我国国土广袤,幅员辽阔,拥有极其丰富的风景资源。这些宝贵的风景资源虽历经战争或人为的劫难,却大多幸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国内各地的风景资源日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何开发好、规划好、利用好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一项必须审慎并应富于远见地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己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日渐高标准的美学需求,从而,美学理论向规划、建筑领域的渗透己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学科的交叉异质性势将奠定它本身对各相邻学科的边缘效应与开放程度。

风景名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不啻是美的抉择与决策者,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则理应高踞于规划设计的指导地位。

1“存真”的美学原则

历代的史学家推崇“史贵存真”的主张。故尊奉“宁断头、不改简”的董狐为史家的最高楷模;文学评论家亦以诗、词中“情真”、“意真”、“景真”的作品奉为上乘。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尚境界说,直接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二者皆以真为贵。情发乎人心,景托乎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建设的蓝图是规划设计人员赋意写景的创作,而这种创作远非捉笔于纸上的诗词创作可比拟一一它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再创造。一旦“落笔”即己永久定型。不言而喻:身为风景、名胜、园林的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比诗人、词人更为深湛的美学素养和造诣。关于“存真”的美学原则简述如下:

l)完整地维护并保障开发后的名胜、园林之景观与其所处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氛围的一致协调;

2)有效地维护并保持名胜区域的植物覆盖面积与动物衍生范围,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3)维护、修葺名胜区域中的遗留至今的历代建筑、文物、碑刻等,并有选择地充实以近代人文景观;抢救濒临残损、破蚀的历史遗物而绝不是更替以与名胜风貌迥然不同的其它设施;

4)为游人提供的休憩、娱乐、生活、购物等设施应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空间,增设的服务点应置于景点之外,进行避绕规划设计而绝不允许直接与主要景点冲突甚至侵入。

对景区特色的定性评价,多归结于三类景观,即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综合景观。造园设景、开发景区乃是规划设计师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风景资源的规划、开发、设计,重在立意。存真地造景立意,则景观意境俱出;违反前述的任何一条存真的美学原则,则势将破坏甚至毁灭景观资源。

规划设计者按其立意对风景资源实施物质性布局,是为“寓意于影”。在这里,“景”为载体,“意”为效用;游人观景,是为“因景生情”,此时,“景”为源信息,“情”为反馈信息的感受,是其感官功能在脑中的信息化处理反映,是规划设计者所立之“意”通过“景”这一物质化载体与游客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产生的综合效应。二者协同、交互、渗透的过程,是为“情意”的交融。应该承认:“情”作为人类对客观物质环境的抽象化反映和意识化概括,就其深层的本质而论,无论雅、俗,皆有其共性。故“情”“意”谐和,名胜园林堪称杰作:“情”“意”相背,则造园设景即为败笔。诸多事实表明:高明的规划设计师所立之意,往往因为在共性方面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成功。

这里有如何评估、判别风景资源的主导特色的重要问题;其次,针对多功能、多景类、多设施的景区特色,如何评价定性以在不同层次上确定其主导特色,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是必须对之按多目标、多层次、多级组合所构造的“景区主导特色系统解析树图”方法。逐个、逐级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定性评价结论,以之作为判定依据。具体方法在我们的风景资源调查课上有专门的学习。

中华美学,渊源流长,煌煌巨著,汗牛充栋。但只需留意检索,反映于历代诗、词、曲、文、赋、杂剧以及各类文学批评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观点与方法,则比比皆是。如: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十六字写景,使叛将陈伯之因景生情而弃魏归梁。寄意于文字的写景尚且如此令人动情,真实具体的景观必将能激发游人共鸣之情的效果则可想而知。

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美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是风景园林规划工作者不可不读的必修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规划设计者的知识素养;积极地汲取各国文化艺术知识,同样也是提高、丰富规划设计人员美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无论景观的主导特色如何,它们给予人类以美的感受皆由人的主观思维所反馈的客观感受均表现出极大程度的共性。不言而喻,“存真”之“真”,即是反映、概括其共性特色的抽象结果。是风景资源规划、开发与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2求实的美学原则

“存真”的美学原则来自对景观内涵的本质分析与判断,系指对景观给予定性化的认识。由这一认识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则应当贯彻“求实”的美学原则。

设计的“求实”往往关系着“存真”分析,起着事关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景观自身所固有的共性特色即人们对其提供的境界之感觉作为它的主体,是景观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可因求实的设计而深化、而提高;反之。失误的设计往往导致景观资源内涵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变质。景观设计配景“求实"的美学原则指:

l)设计的配景应力求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与生态特征;

2)设计的配景应符合景观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一风情习俗;

3)设计的配景应能最佳地烘托、映衬景观的主导特色;

4)设计的配景应同时具备为游人提供相应服务的设施功能;

成功的配景设计往往融设施于配景中,既能发挥其设施功能,同时还能转化为景区中的点缀或景点;

重视人文艺术对景观的渲染是我国造园设景的传统手法,诸如楹联、刻石、题咏等人文作品。往往能启迪游人的暇思,烘托景点的氛围,深化景点的意境。

概而言之,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求实”化,是“存真”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存真”美学原则指导下的“求实”的规划设计。便是实现“自然”的美学原则的充分必要条件。

3自然的美学原则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学层次。自然界中,没有不美的山、川、树、草、花、鸟、兽、鱼、虫。因此,风景资源的自然美,理应视为规划设计者所追求的至上境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宜作广义的理解。可诠释为:和谐、完善、协调、充实之意

“自然”的美学原则系指:

l)风景资源的地域风貌、功能、气氛所综合的主导特色。从规划设计中己获得了最大权重的体现;

2)景区配景的规划设计在其布局、形式、选材、建造艺术及技巧等方面,皆从属于景观的主导特色并与之有机地融汇而并无意境上的冲突;

3)景区服务性设施功能与衬景功能合而为一,并有进而转化为景点的可能;

4)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井存,且能共同为景区的生态平衡提供有利条件;

5)规划设计或开发后的景区气氛与景区主导特色统一和谐、相辅相成;

第7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1)可以打破传统设计中工学和美学难以融合的局面,将结构设计与景观美学融为一体,通过对铁路周边环境系统的反复认识与论证,从景观美学的角度上对铁路环境进行研究与评价,打造景观生态交通,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性。(2)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小铁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尽快恢复沿线的生态系统,是铁路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3)可以根据对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人的视觉舒适度的模拟,对站台和桥梁主色与地标色的分析与确定,设计出了一条视觉优美、空间舒适的人性化的铁路专线景观带,体现高铁人性化设计的价值。(4)在工程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生态学原理,协调与各城市各区域的环境关系,可以降低工程对环境的破坏性,避免工程与环境的矛盾,使工程与环境和谐。(5)可以提升周边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高铁景观设计方法

1.工程总体定位的确定高铁景观是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设计前必须首先对项目做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把握景观的风格特色和设计的重点,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1)工程主题的把握。根据工程建设的规模、目标以及风格等要素,经过提炼总结,得出明确的工程主题。(2)文化元素的导入。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作为设计的元素,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使每条高铁都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2.高铁建筑和景观总体设计内容的确定(1)总体路线线型景观。总体路线线型景观是高铁景观的骨架,线型的节奏和平纵组合,直接影响到周边的环境景观和城市的天际线景观。(2)路基景观。路基是高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最大,对其设计可以使路基与周边环境协调,也可通过软硬结合,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3)主体桥梁造型景观。作为主体建筑,桥梁的造型是高铁工程形象的直接体现者,景观设计是在结构安全允许的前提下,对桥梁造型景观进行优化,使其摆脱传统的设计风格,展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的形象。(4)隧道景观。如何恢复隧道洞口的生态环境是隧道景观设计的重点。隧道内景观主要指隧道站台和人行通道景观,处于隧道内的空间有限,光线严重缺少,因此在照明景观和装饰材质上更是应该经过详细地分析研究。(5)站房景观。站房是高铁沿线主要的景观节点,也是人流的集中地。站房的建筑风格、建筑造型、色彩的确定以及各站房之间的统一协调性等需要统一的景观设计。(6)站前广场景观。站前广场景观是站房景观的延续和补充,是衔接站房和周边环境的过渡空间,利用当地的文化元素对其进行景观设计,使其与站房景观协调一致,成为高铁延续上的一个个视觉亮点。(7)全线色彩涂装。高铁是长距离的线型铁路,全线必需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色,再根据每个节点的特点局部点缀与标准色搭配适宜的颜色,保证高铁整体的视觉效果。(8)全线绿化景观。高铁的建设给周边的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通过绿化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尽快恢复周边的生态环境,更可以打造一条可观可赏的绿化景观长廊。(9)全线夜景照明景观。在造价允许的基础上对重要的站房景观节点和城区段的桥梁轮廓进行景观的亮化,使高铁工程在夜间也能得到一定的展现。(10)人性化设施景观。客运高铁主要服务对象是人,设计都是围绕“以人为本”为中心展开的。人性化设施的质感、大小、尺寸等都需要以人的感观为出发点。经过景观规划设计,将设施的造型、颜色、材料等做统一的规划,展现高铁景观独有的CI形象。

三、设计原则

第8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美术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美术可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这样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 教学目标

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造型、表现)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材料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设计、应用)

3、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评述)

4、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探索)

三、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2、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课程教学计划

标签:小学美术工作计划,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课程教学计划,

3、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和结构比例知识。

4、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5、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画实践。

6、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7、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2、用塑料瓶、废旧材料等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等的设计制作。

3、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

4、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5、学习陶艺的制作方法。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

2、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3、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的心得。

4、通过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5、介绍一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6、欣赏我国的石窟艺术。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结合传统节日及学校的班队会等活动,设计、制作、展示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

2、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3、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4、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或展示活动。

四、 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课程教学计划

标签:小学美术工作计划,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课程教学计划,

2、思想性原则

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联系学生的实际,理论讲述与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使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9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生活在现代的人类越来越重视居住空间的档次,追求更人性,更舒适,更和谐的室内空间成为每个人的渴望。如何设计出符合当下人们心里期望的高品质室内空间成为设计师关注的焦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当代的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以美学为指导,运用美学的理论作为支持是需要且必要的。

关键词:

美学;室内设计;指导

渴望温暖,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对生活在在高速现代化的人们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室内设计在现代化的社会对设计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人机工程学,环境科学,施工工艺,心理学,社会学,光电学,绘画,制图,广阔的人文知识修养都是设计师所必须理解掌握的。但室内设计也必须是美的,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可以帮助设计师加强整体的设计层次,同时也可以提高居住者的审美水平,所以现代的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师只有运用美学的指导,专业的设计知识才能设计出动人的居住空间。

一、室内设计的功能美

现代主义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来反抗当时仍占社会主流的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经过包豪斯的推广成为影响半个世纪之久的现代主义的根本原则。现代主义建筑也成为20世纪建筑设计的核心。它要求考虑功能的合理、材料的统一与节约、制作加工的合理与简单、控制成本的最小化。虽然现代主义之后受到各种建筑风格的批判,但功能仍然是设计者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室内设计中,功能美也是设计师第一要考虑的设计准则。室内设计的功能美主要包括安全美、尺度美、意境美。

1、安全美

在人类社会初期,建筑空间的建立就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虫蛇猛兽而建,确保安全是建筑空间的首要目的。在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总结当时的建筑经验之后所写成的关于建筑和工程的论著《建筑十书》。在《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设计的的三大原则:坚固、适用、美观,这一观点得到了建筑界的广泛认同,并且经久不息地流传了两千年,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维特鲁威所提出的建筑三原则中,将坚固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足够坚固的建筑才能稳定、持久地存在下去,才能让人们更久地居住下去。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足够坚固的建筑,才能让人住得更为安心,更有安全保障!安全美不仅包括居住空间的安全还包括室内陈设的安全和心里安全等。室内陈设的安全主要是家具的选择,摆放,灯光的运用,电源的设计等。心理安全主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心理,还有风水上的一些讲究。如在卧室的房顶不宜挂尖形的吊灯,因为人在休息时房顶的尖形吊灯让人心理感觉不安全。

2、尺度美

尺度是以人为标准来决定的,必须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室内空间要有舒服宜人的尺度,即美的尺度。如在面对面积较大的室内空间与面积较小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时,就要运用不同的尺度,确保室内功能区间划分,面积的和谐。尺度美还包括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在内的尺寸设计,如室内楼梯的台阶高度,室内家具的尺寸,门的长宽,窗户的大小等。由此可见,尺度与尺度的和谐关系取决于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3、意境美

意境就是情感空间。室内空间是有情的,情感空间的创造才是室内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人们在使用空间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空间进行交流,在与室内空间进行交流的时候,使用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如空间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融入到室内空间当中,这种活跃着生机勃勃,充满着韵味的空间就是意境。意境美的营造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由于每个人的年龄差异、生活条件和经验的不同,价值观、心理状态、和文化审美趣味的不同使得不同空间使用者的审美存在区别。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使居住空间充满人文关怀。同时对中华文化的心理认同,本土文化的心理归属也蕴藏着无数的可供选择的设计素材。

二、室内设计的形式美

形式美的规律带有普遍意义的美学法则,时代在发展,审美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古典美学的艺术审美价值依然存在,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形式美的审美规律也是古今中外的艺术设计都共同遵守的准则。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凡是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都遵循多样统一的规律,多样统一就是有机统一,强调有机就是强调是室内的内在联系,各部分有差别,有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同时又和谐而有秩序。

1、对比与调和

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对比关系,对比是运用不同的视觉元素在组合中强调相互间的变化关系,是创作形式美的基本手法,调和是借助构图要素之间的共同性,避免相邻要素的突变,保持它们的连续性,以取得调和的美感。室内设计中处处体现着对比,室内空间色调的对比,光线的对比,灯带灯光的对比,装饰材料的对比,质感的对比等等,但为了求的统一变化,必须运用调和的手法求的和谐的美感。

2、重复与交替

室内设计中某种形态和某个主题的重复与再现,将会产生整体性的和谐统一。如室内设计中圆形吊顶的形状、背景墙色调、同一装饰材料的质感、以及装饰性物品的重复经常运用。交替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如有装饰画大小的交替,有方向的交替,有色调的交替,相互穿插交织,产生复杂的交替构图美。

3、平衡与层次

平衡是与稳定联系在一起的,平衡的室内是安全的,安全感是人的本质需要,安全是室内的舒服感、美感的基础,所以平衡稳定也是审美的原则。层次与平衡关系密切,无论是室内平面还是立面,如果没有层次就会十分单调死板。注重层次则会增添审美趣味。如在室内立面构图上,入口、玄关、过渡空间、走廊等的层次尤为重要,应达到既突出重点又具有诱惑力的效果。

三、室内设计的材料美

由于东西方自然、地理、人文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以木材料和以石材料为本位的建筑特征。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复合材料,人造材料如人造大理石,壁纸,地板、有机玻璃,装饰乳胶漆等逐渐走进室内装饰市场,这些新型材料的加入为我们营造室内空间氛围,突出室内装饰的多样性起到速进作用。充分掌握各种材料特性,发挥材料本身的肌理本质显现,材料组合的美观搭配也成为设计师研究体验的方向。

四、总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的发展,我国的室内设计水平有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风格元素的堆砌,也不是简单的高档装饰材料的运用。设计师只有在美学方法的指导下,从文化的概念入手,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依托,才能设计出既具有文化品味和审美内涵,又符合人来多元化文化需求的室内设计作品。

作者:陈云政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