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精选(九篇)

设计与消费论文

第1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包装设计市场意识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已扑面而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想抢占中国市场;更多的中国产品要走向世界,国际文化流通也正在形成,面对新的形势,包装设计者应着眼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市场意识,才能设计出适应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求的包装,使我们的包装设计能够为产品增加附加值,为企业赢得市场。

一、包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市场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依据市场需求明确设计方向

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装设计离不开一定的市场意识,因此学生在进行某种产品的包装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和研究分析与此产品相关的市场背景,即,此项设计的委托方是否有整体的营销策划,是否有统一的企业识别系统,产品的功能特点,材质档次,主要面向的消费群体,销售面有多大,此项产品的同类厂家市场情况如何,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认同程度等等;通过市场来了解人们的需要、需求程度,哪些消费群体需要这种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设计。这样市场就为学生提供了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使学生的包装设计更加有针对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在目前的包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着值得我们大家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学生的市场意识淡薄,设计中存在严重的主观唯美倾向,只考虑和注重画面的美感,而忽视了市场的存在,脱离了市场实际,从而使自己的设计变成了一座空中楼阁,只能供自己欣赏。这也必然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不能适应设计实践的需要,很多观念意识与市场脱节,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造成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人才市场上又急需有市场意识的包装设计师。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应对学生强化和传授一些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知识,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学习基础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化,并真正理解包装设计后面的市场关系,将包装设计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包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市场意识的途径

1.要鼓励学生走出画室,走进市场

因为设计不同于绘画,学生在绘画中可以任意地展示个性,跟着感觉走,而从事设计工作除了应具备良好的造型基础和设计表现力外,还应了解市场。只有走进市场才能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才能从市场中发现新的亮点,才能从市场中找到与自己所要设计的对象的共同语言,才能使自己所设计的作品紧跟市场。

如果想走进市场,该怎样走进市场,又要走进哪些市场呢?这就要看你所从事的是哪个方面的包装设计了。如果所从事的是食品包装方面的设计,最好走进食品超市、商场、专卖店、杂食店以及批发市场。你要到摆满各类食品(包括酒水、饮料)的货架上去看一看,摸一摸哪种是最能吸引你的商品及其包装,因为是它最先吸引了你的视线,要琢磨一下这吸引你视线的哪一点有什么特别和与众不同(当然,这要排除摆货员人为地把货摆在最显眼的地方的因素)的地方。这些吸引视线的是构图的原因,是造型原因,是色彩的原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其中构图反映的是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其表现的风格是传统风格,现代风格,还是西方风格?在表现的手法上是坚守一定规则的,还是有所独创的?

除了自己亲眼看和亲手摸以外,最好还要在购货现场进行一些随机的调查,看一看消费者为什么选购这些商品,是品牌的影响,包装设计的影响,还是价格的影响?是习惯消费的影响,还是导购员介绍的影响?

除了解了上述情况以外,还要通过商场的营业员或导购员了解此种商品销售的情况,以及这种商品销售得快还是慢,原因是价格,是包装,还是内在的质量?在这一类产品中,对每个月的销售情况以及每个品种的销售情况等都要有个大致了解,这对于搞包装设计的人员来说都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从事的是化妆品方面的设计或者是药品方面的设计以及服装方面的设计,那就要分别走进它们各自不同的市场中,和以上的方法一样,去观察,去了解,去感受。

2.要让学生走进企业或走进客户(即所服务的对象)

走进的目的就是走进生产的现场去看一看。看一看产品的特性和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形态(或造型),有些食品还必须亲口尝一尝才好。只有对所要包装的产品有个基本了解后,你才能对自己设计的包装,如何确定色彩和图案,做到心中有谱,使你的设计不脱离实际,才能受到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欢迎。

当然,有些因特殊原因不能走进生产现场去了解产品的情况,那也要想法通过服务的客户对象,争取了解一些产品的情况或者对方的要求。只有把他们的要求吃透后,才能使你的设计更靠近你的服务对象。当然,不可否认我们会常常遇到一些不懂行的服务对象,对这类对象也不能完全一个劲地按他们的要求办,以免使自己设计的作品太离谱。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讲道理,并说明其中的原因,然后把你所构思的意图向对方解释清楚,达到双方的沟通。这样,同样可以保证设计的作品成为双方都满意的作品。

3.要让学生关注新闻载体

这些新闻载体应是一种可视的新闻载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从这些载体中,我们会通过其中的广告画面及信息不时地看到一些产品和新的产品包装。尤其是不少载体上直接打出的“新产品、新包装、新款式、新口味”的字样。这些产品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可用的信息和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个信息渠道,有时会比商场更直接、更迅捷、更具有专题性和冲击性。所以说关注新闻载体也是走进市场的一种补充。

三、包装设计中体现市场意识的方法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市场意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市场意识,即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包装设计。这里,具体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消费者定位的设计方法

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需求不同,所以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就要考虑消费对象在性别、年龄层次、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美国克同利耐克斯公司生产的卫生纸的包装设计,就是依据不同的消费对象分成不同的品种,其中一种是针对男性消费者,一种是针对女性消费者。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包装设计采用淡粉红色底,上边有卷草花纹,字体纤细、秀丽;而针对男性消费者的包装上安排了英文字母作底纹,26个字母像26个积木块似的,字形十分粗放,红与黑的包装基色,对比强烈,标题字也很硬。这既使得不同的消费者都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满足了各种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又为企业赢得了市场。

2.通过生产者的商标牌名定位的设计方法

通过生产者的商标牌名定位的包装设计的含义是,向消费者表明“我是谁”。要求在包装画面的处理上主要突出商标牌名,色彩上多是选定一种或几种组合使用的颜色来表现商标的形象,例如:可口可乐汽水、万宝路香烟、雀巢牌咖啡等的设计均是突出商标牌名。其优点在于有较强的识别性,便于记忆,并能在市场中树立企业的形象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3.通过生产者的产品定位的设计方法

通过生产者的产品定位的包装设计旨在使消费者知道“我生产什么产品”。一般主要从产品的产地、原料、用途、用法、特点、档次等各方面来进行定位设计,例如:奶粉的包装有的就是采用产地定位,强调产地的特点,画面多是绿茵茵的草场和奶牛,使人觉得该产品来自清新的大自然,可以放心食用;有的则采用产品特点定位,着重突出该产品冷水速溶的特点,画面可以是一杯牛奶,后边衬托一只冷水瓶等等。其优点在于能够方便消费者选购,进而达到宣传和促销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基础。因此,一个优秀的包装设计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由此可见,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只有把专业技能与市场意识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学》凌继尧、徐恒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世纪出版社,2001

第2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差异消费

1多元共生性的后现代特征与差异消费的形成

差异消费是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无差异消费则是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向多变,强调他人,崇尚非标准,多样化与分散化;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相互融合,崇尚个体、边缘、地域,局部……后现代主义这样的主张与追求将现代主义追求标准化、系统化,崇尚理性,否定情感参与,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严格区分的“精英主义”完全消解否定。随之而来,现代主义的无差异消费时代得到终结,差异消费时代兴起。具体追溯到差异消费形成的后现代社会根源——主要是由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共生性来决定的。

多元共生性:与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现代注重对立面的消失。多元的共生正可以通过互参性和差异性而互释其意义,并通过差异而表现出独立不倚的质素。多元共生是一个差异同一的概念。那种一味强调“差别”而无视统一,事实上只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在后现代消费时代正是拥有了这样多元共生的一种平和的心境,秉持了更加宽容的消费态度和更为宽广的消费视野而又相对个体体验的消费实践。“不一定”是时下最为时髦流行的话语,差异性也就是在此“不一定”之中产生。后现代的多元共生性概念,取代了现代主义普同性,“差异消费”的概念得以形成。

2差异消费

由德希达提出,他认为现代主义与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实体生产的一、二产业为主导,消费则是以生产者主导的无差异消费、物质消费为主。但是在后工业时代与后现代情景里,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知识、文化、意义为生产的三产业(服务业)为主,消费自然以消费者欲求的差异消费、知识消费为主导。

星野克美于《符号社会的消费》一书中提出相关于消费文化现象的观点:消费形态转向成为物品感性消费和意象消费的文化现象。消费不再只是经济的行为,以物品价值为使用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如何具有新差异性的符号价值。

因为人对物的消费,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一个东西,人对物的消费实际上是一个意义再生产的过程。人们通过消费一定的物品,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获得一定的需要。拿手表来说。手表的原始功能是计时,但是手表在设计策略中,它创造了一种关联——即手表和身份、地位、品位的关联,由此手表就变得不再普通,就不再只是一块普通的计时工具,手表的原始功能正在消散。由此当你消费一块手表的时候,你就不仅仅是在消费手表计时工具本身,而是在消费附加在手表上的其他的文化价值和其他附加的意义。

这里牵涉到一个“景象社会”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商品变成了形象,或者叫形象就是商品。我们都知道不同品牌的手表之间的差价是很大的,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这并不是这个物的使用价值,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交换价值,它们的符号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景象社会的理论实际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我们消费商品实际上是在消费形象。

显然,消费形象之间会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风格、情趣和品位等多方面的差别,这些差别显然会迎合和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差别化的身份、地位和趣味。由此差异消费,可以从设计专业的术语中来定义就是:产品和服务要有特色、设计上要有文化特色,以克服现代工业社会里的“无差异消费”,进入满足小众市场的后现代差异消费。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除了价钱因素以外,后现代市场里产品主要的竞争力来自于作者与作者(设计师)所处的文化脉络所呈现的特色。譬如,我们买美国货、欧洲货主因已经不仅仅是美国货、欧洲货多好、多坚实、多小巧(因为跨国公司盛行之下很多外国货已然在东南亚或非洲国家生产);主因而是美国、欧洲货所呈现的美国文化意象或欧洲文化意象。

以观光业来说明差异消费就会更加容易理解,例如上海市如果要成为观光的重要据点,那么除了五星级饭店、环境优美的市容以外,有没有独特风格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上海市与纽约、东京、香港都差不多,又何必来上海观光呢?观光消费就是典型的差异消费。差异消费是后现代生活形态的一种表征:差异消费现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呈现为后现代生活形态多元化和差异性的一种表征。

3后现代差异消费与设计的互动关系

(1)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学科的明显影响。

显然,设计适时反映当下时代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与流行现象。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的商品,其设计都是反映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但这种社会价值也同时是存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所秉持的价值观的集合体。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与设计的表现相互反映,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设计的现象中。

由于全球经济市场的变动,后现代主义的生产者导向、消费市场的变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后现代社会里,经济体系逐渐从“生产者导向”走向“消费者导向”,意味着工业产品消费已然从产品的功能满足进入到消费者对“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依此,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形随机能、与合理(高效)主义”已经被渐次超越,被一种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风格差异消费所取代。这样在推向后现代消费者导向的市场新趋中,凸显了设计市场行销形态的改变。

①表现为将设计转向为以消费者沟通、互动为目的特色。设计的沟通性即设计专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会趋于更加细致,通常也有所谓的“消费者使用者中心”这样的设计理念出现。不过,沟通性的趋势是比使用者中心更为复杂且更为精致的概念。诸如:网站网页设计里,就很强调动态画面与选择性点入;此外,一个成功的网站之所以吸引人,往往是因为经营者随时能调整更新网站内容,而又不失原设立主题,所以小至计数器、留言板、讨论区的提供,大至网站登入的个人化招呼、留言板的自动回函、网上购物付费系统等都是为了增加沟通的互动性。

②差异消费的概念对设计最大的冲击在于催促了民族风格与地方风味的兴起,特别是在网络、资讯消费与资讯流高度发达之后,追求“差异”的需求更为明显。而风土、语言、民族性,将成为提供差异的最终源头。

③如果从与现代设计的差异来看,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和结果就是“希望设计能够有更丰富的表情与意象”。这就是设计业界里所称的设计语意学派。而这些设计的表情与意象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而是透过设计者对设计产品与消费受众之间相互关系的体会和认识形成的。消费转化为各种差异化的符号为媒介的一种文化行动。从符号学传播学角度来看,新的设计策略遂转向对符号价值的差异性的追求。

譬如,二战后冒出的众多新生事物,诸如新生的家电用品、通讯器材、个人电脑等,这些具有新功能与新形象的产品的建构都需要一个实质的意象。新时期的材料科学与电子学科的迅猛发达,许多新旧事物越加趋向轻薄短小,促成新旧事物都需要一个“新形象”,这些新生事物更加促成了“物品辨认的需要”与“表情的需要”。

这样使得在设计策略中产生市场分化的现象,将分别区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市场组成,各类市场存在着不同的偏好,最重要的就是影响设计本身的形式与内容,针对特定市场表现才能掌握全盘的影响力。(2)设计对于差异消费的反动。

商品要获得最大市场,就必须迎合群众,而为了继续扩大市场,就必须同时改变更多的人的欲望趣味使他们变成群众。现代社会不仅设计商品,设计消费,而且设计群众,这样地多重地设计,对人们的生活经验的破坏和重新建构是不可估量的。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把由大众传媒引导的消费概括为“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大众消费文化显然密切相关于现当代都市的,密切相关于现当代大工业的,是一种受制于现当代传媒介质下大批量生产的现当代文化形态和处于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并且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现当代文化消费形态,是一种现当代工业和市场高度发展后的产物。

所以不管设计策略如何地在理性上去细分市场,原本都只是差异消费本身的需求而已,而最大占有市场的资本本性却决定了设计只能是在不断地作“圈地运动”——把尽可能多的人们变为自己的市场里的群众。

比如说电视频道的细分,有电视剧、电影、戏剧、曲艺、体育、新闻、娱乐、综艺、军事、科技、教育、人文、历史、农村等等各种各样的频道,而且每个频道又有更为细分化的节目和栏目。这些细分的频道细分了节目也细分了群众,当然也就细分了消费群体的广告目标群。因此,设计策划的细分市场化只能是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差异性消费的选择性,另一方面也把群众圈进了这些预先设计好的圈子中。由此可见细分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集中,细分走到最后却成了对于差异性的反动方式的一种。

譬如,我们满目可及的策划设计正在通过娱乐新闻(“天气预报”)、春节联欢晚会、时尚指南、娱乐指示、肯德鸡、麦当劳、超级市场、肥皂剧、流行、奥斯卡风向标、信用卡、留言电话、软饮料、体育比赛、排行榜、广告、传媒等等可以触及的任何范围和方式来使更多的人们成为群众,从而使得群众们高高兴兴得到了各种现代化的消费享乐。但是群众们也会发现别的人也都有拥有了这些,即使有些没有得到的东西,那也是早已看得烂熟的东西,意义早已经被消解剥夺了。这也就如俗话说的好那样——“没吃过猪肉我还没见过猪跑吗!”。

由此,就设计言,其一方面迎合了差异消费的导向;另一方面,对于差异性而言,设计本性上来说就是差异的反动和灾难。这就是矛盾差异消费与设计二者的关系,当然对于二者我们也完全可以持乐观的态度,毕竟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前行的。

参考文献

第4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色彩,消费心理,消费者,设计色彩

 

自有万生万物以来,色彩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不同的绚烂排列方式,冲击着人类的视网膜,用各种不同的色彩赋予人类不同的感受。这些都是色彩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带来的的心理暗示。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已经早在包豪斯的色彩教学中已经开始,他们强调将对色彩的科学分析与心理体验相结合。

然而时隔多年,在现代的设计中却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倾向——我行我素的自由设计,把色彩进行单独的设置,只赋予他形式上的作用,而忽视了他的重要性,这样就会造成色彩与消费者心理脱节的现象。色彩变成了设计者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体现,使得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何使设计师的色彩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统一,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色彩的物理性及科学性

色彩有其物理特性。1676年,牛顿将白色太阳光分离成光谱,发现了色彩存在和产生的本质原理,由于这些理论的产生,使艺术家们对色彩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领域里,我们要研究色光的混和、光谱的元素、色光光波的频率以及波形的长度,还要研究色的分类和标准。只有准确把握色彩的规律,才能对色彩进行心理分析,使色彩在设计中取得好的效果。

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到色彩是设计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之一,它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在产品设计中,色彩应足够满足其功能和精神要求,满足产品所要面对的市场要求。免费论文。色彩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现在被公认的杨格-赫姆霍兹关于三色学说中找到答案。他的色彩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彩和色彩关系会引起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视觉生理反应。科学家们对色彩的实验为我们进行设计色彩提供了科学依据,了解它可以更加透彻的把握消费者的视知觉规律。

二、根据视知觉心理研究消费者对色彩的反应

工业色彩专家安契尔·霍金(AnchorHocking)认为:“色彩能直接影响人类的思维状态和心理活动,这是商品和生产销售的命脉。免费论文。”足见色彩在产品中的重要性。设计师在确立消费人群后,就应从消费者的知觉和情感出发,挖掘消费者真实的心理需求,把握消费心理,其设计作品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广大的消费者。

由于面对的消费人群在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上各不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我们要作出不同的分析。

消费者对色彩的情感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来说,男性喜爱的色彩大多是冷色,纯度较高的色彩,如黑色、灰色;女性则偏爱暖色、纯度较低的粉性色彩及白色。另外,男性喜爱的色彩大致相仿,色彩集中;女性则因人而异,色调分散。

消费者对色彩的情感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喜好就会出现自己的偏好和理解。研究表明,从儿童长到成人大多数是从暖色变为冷色,也就是说,儿童偏爱红、橙、黄绿暖色系,而成人偏爱绿、蓝、蓝紫冷色系。

消费者因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对色彩的要求有所差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色彩的喜爱是与其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分不开的。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被认为吉祥色、尊贵色,新婚寿诞、节日喜庆都与红色分不开。而在西方的德国和瑞典,人们认为红色代表不祥,因此在设计节日用品时绝不能用红色。

此外,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里,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食品类正常的用色其主色调鹅黄、粉红来表述这样给人以温暖和亲近之感。然而,其中茶,多用绿色,酒类、糕点类则多用大红色的,儿童食品用玫瑰色,日用化妆品类正常用色其主色调多以玫瑰色、粉白色、淡绿色、浅兰色、深咖啡色,以突出温馨典雅之情致,服装鞋帽类多以深绿色、深兰色、咖啡色或灰色为多,以突出沉稳典雅之美感。

三、色彩具体在产品中的运用

这里以艾利和Mplayer的销售作为例子,这款产品主要就是针对年轻女士而设计的产品,但设计师不仅仅是通过独特的外观表现来吸引消费者,还通过不同的色彩来捕获女生的喜爱。同样使用色彩,但是艾利和却用不同的名称为色彩命名,它用香草白、薄荷青、淡紫、酸橙绿、冰水蓝、天蓝、橙红、草莓粉、巧克力棕和灰色等10种色彩来定义产品。免费论文。使得该产品在色彩上又出现了一大亮点,成为了08年销量最好的一款产品。目前市场上很多厂商已经认识到了色彩的重要性,他们不仅仅是用色,而且还开始分析色彩的用法,在什么地方用什么色彩,哪些颜色有警示的作用,他们都会作出相应的分析。各种电子行业都开始对色彩用所强调,例如Ipod、Canon、Samsung等等,各种手机产品也相应从色彩方面入手推出面向不同人群的消费产品。当然,色彩的影响和作用远不止这些。

四、总结

色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上妆”的权利。在生活中,人们追求完美的色彩感受和色彩效果;在设计中,我们要把握色彩的功能特性与人的心理因素适当的结合,用创造性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设计的意图,通过对生活和自然色彩科学的研究,把它应用到设计之中,使我们的设计在市场中能够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从市场中总结设计色彩的经验,再返回到我们的设计中。相信未来的设计色彩会更加丰富多彩,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表现效果,都与市场相结合,引导人们的消费,使顾客的目光在每件商品上短暂停留的一瞬间,用色彩的独特魅力捕获他们的芳心。

参考文献:

[3]胡小平.设计表现的突破-服装,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汤晓山.广告设计色彩,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6]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第5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化;品牌形象;设计

品牌形象设计,是指企业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简单称为形象设计,是一种宣传品牌价值和品牌信息的宣传手段。形象设计是给予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起初只停留在符号的形式上。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导致经济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升,使品牌形象设计包含的层面也愈来愈多和饱满。今天的品牌形象设计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它要向人们传递的即为一种生活方式,包含物质的使用,更包含精神的体验。在产品逐渐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物理特性大同小异,唯有通过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才能唤起消费者的共鸣。

1 品牌形象的意义

在产品纷繁的现代社会,新旧产品的交替速度非常快。如何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市场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好的品牌形象设计将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无形的纽带,扎根市场地位,稳固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份额,同时也是企业迈向世界品牌的前提条件。品牌形象的设计,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要正视其重要程度。品牌形象的良好树立,除了具备品牌文化的根基外,还应具备受众的认可与支持。

2 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

品牌形象设计由于存在商业目的,很多设计者把品牌纯粹包装成为适合商业竞争的手段,一味只考虑视觉上的出众与稀奇,造成华而不实、空泛无实质的形象呈现。这样的形象设计,往往只能如昙花一现。目前很多企业的形象设计,往往是设计师的个人创作,没有围绕以品牌的内涵与价值为创作主体,只是单纯地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为设计目的,缺乏品牌情感化介入以及文化渗透。

3 品牌形象设计的情感化融入

3.1 何为情感化设计

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一书中讲到,情感化设计即为三个层面:本能(Visceral)水平、行为(Behavioral)水平和反思(Reflective)水平。本能水平是消费者对产品外形的第一印象,即观察和理解,形象如果贴切消费者的思维,则能引起关注、喜欢甚至是接受。行为水平讲究的是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应考虑一定的人体工学设计。反思水平与产品的意义相关,同时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较复杂且变化也较快。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书中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将可能引起消费的惊喜,产生购买冲动。[1]

3.2 情感化设计的特点

1986年美国诺曼和德拉泊出版《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这本书在美国首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主张设计应将重点放于用户,即“以人为本”。任何设计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人最大的特征即为情感化,设计者应从心理学的方向探索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研究消费者的日常行为、思维。在探索情感化设计中提升品牌的形象设计。

3.3 情感化设计融入品牌形象

情感化设计可以给产品带来增值的效用,正确运用好这一设计方式可以为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形象,为占据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运用设计师的智慧创造一种情感的桥梁,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以人为出发点,综合思考人――产品――环境的关系,是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应具备的探索性研究。

情感设计不是简单置入,不是孤立的。[2]情感化设计离不开消费者与物之间的交互行为,在交互中形成体验感受,升华到一种情感交流。具备情感化的产品,除了发挥其功效外,最重要地是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此时它不单单是一件产品或某一个器物,它已上升到一种文化的交融。例如,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茶具的使用、品茶的过程,已不是简单的解渴行为,更多的是人们通过这些器物以及特有的使用方式,使人建立一种情愫,体会文化的同时交流情感。

3.4 现代设计的情感化趋势

现代的情感化设计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和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以产品功能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也将是今后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等方面,通过设计转化和体现出来。在设计中,融入故事、材质、色彩、光影等各种载体来体现情感化的元素和理念,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追求情感化设计、用户感受地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本身的功能和质量等问题,要在设计中把握一个合理的度,适当地融入其中,融入少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化体验;融入过多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过度追求产品的精神层面而忽视设计本身。

对情感化设计的研究,还应该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然而,由于从事设计的设计师们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来,对消费者没有正确了解并深入研究进行设计。

4 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

情感化设计是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品牌形象应融入情感化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的意义与作用,是牵制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唯有具备情感化设计的品牌形象设计,才能使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情感的纽带,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消费者的情感认同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与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 丁俊武,杨东涛,曹亚东,王林.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J].南京:工程设计学报,2010.

[2] 刘碧霞.论情感设计在商业性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5.

[3] 宋明亮.情感化设计理论指导下的日用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6.

[4] 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第6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酒店;消费者行为

随着国际酒店集团和本土酒店集团的不断扩张,我国酒店业早已进入买方市场,进入微利时代。如今,社会化媒体风生水起,不但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消费模式,酒店业的营销战略也悄然顺势而变,很多酒店开通了微博、微信、拍摄了微电影,说明其已意识到通过社会化媒体,酒店将有更多机会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的延伸与塑造中来,同时,在这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酒店品牌也会被消费者逐渐认同与信赖。可见,社会化媒体已经影响到酒店企业的营销手段,而本文对于社会化媒体对酒店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可以帮助酒店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喜好,也期望能为目前酒店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借鉴。

1.研究方案设计

1.1理论基础

1.1.1信任理论

营销学中对信任的研究主要是对信任在客户关系维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关注。Crosby(1990)指出信任是消费者认为销售人员会站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行事的一种信念。Moorman et al. (1993)认为信任是合作的双方彼此对于合作伙伴有信心并乐于依赖对方的一种意愿。Morgan & Hunt(1994)认为信任是指合作双方对于彼此的可靠性和诚实性有充分的信心。本文将信任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及其用户能力的信心。

1.1.2 感知价值理论

目前在消费者感知价值概念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Zeithaml(1988)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通过对感知利失与感知利得间的权衡,从而产生对一个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Monroe(1991)认为消费者对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相权衡形成感知价值。Butz(1996)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使用过后所感知到的产品附加价值,从而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某种情感联系。王高(2004)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从所购买到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感知利益与消费者为获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间的比较。本文认为酒店消费者在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获取酒店相关信息或预订酒店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利益与其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间的权衡构成酒店消费者感知价值。

1.1.3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称TAM),是Davis于1989年在研究个体对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时基于理理论提出的一个模型,旨在研究个体接受或拒绝信息系统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如图1-1所示, TAM 通过几个简单的概念,清楚地说明了用户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因此很适合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本论文将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拓展模型作为理论基础。

1.2模型构建方案

本文的模型构建将通过三个步骤完成: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初步探寻社会化媒体对于酒店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理论推导进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1.3访谈研究

根据实际访谈,笔者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做了归纳与提炼。

1.4模型构建

基于社会化媒体,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结合访谈研究的结论,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将感知价值与信任引入作为两个中间变量,将易用性、有用性、依赖性、参与性、对话性、社区化、连通性作为自变量,以消费者行为作为因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2所示。

1.5变量定义和研究假设

1.5.1易用性和有用性

笔者将技术的有用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感知使用某社会化媒体可提高搜索酒店信息效率的程度;将易用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感知某社会化媒体易于使用的程度。同时,提出假设:

H1a:易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有用性。

H1b:易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

H1c: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H1d:有用性正向影响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

H1e:有用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1.5.2依赖性

笔者将依赖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使用社会化媒体查询酒店信息的依赖程度。同时,提出假设:H2a: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2b:社会化媒体使用的依赖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3参与性

笔者将参与性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中主动获取、分享相关信息和积极响应相关活动的表现。同时,提出假设:H3a:参与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3b:参与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4对话性

笔者将对话性定义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酒店企业和消费者以对话形式进行交流沟通的互动行为。同时,提出假设:H4a:对话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4b:对话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5社区化

笔者将社区化定义为通过社会化媒体,酒店消费者加入某社区就酒店相关话题和其他消费者进行讨论、咨询、解答等的行为。同时,提出假设:H5a:社区化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5b:社区化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6连通性

笔者将连通性定义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酒店消费者可以通过链接分享或了解更多酒店相关信息或进行酒店预订。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6a:连通性正向影响感知价值。H6b:连通性正向影响认知信任。

1.5.7信任

笔者在3.1理论基础中已将信任定义为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度及其用户能力的信心。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7a:认知信任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

1.5.8感知价值

笔者在前文中已将感知价值定义为消费者在获取酒店相关信息过程中的综合感知偏好与评价。同时,提出以下假设:H8a:感知价值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

1.6问卷设计

本论文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甄别部分,主要调查消费者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等;二是主体部分,主要测量酒店消费者对于社会化媒体的接受程度等;三是基本信息,主要调查酒店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月消费水平情况。

2.数据收集与分析

2.1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观测变量达32个,按照测量问项与样本数比例1[∶]5的最低标准,笔者将发放250份调查问卷。最终,网络电子问卷回收77份,纸质问卷回收141份,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213份。本研究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问卷信度分析

本研究10个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 7,虽然某些变量信度较低,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问卷总体来说信度尚可。

2.3问卷效度分析

2.3.1自变量效度分析

本研究得出数据KMO值为0.740。同时,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值为2304.971,显著性概率为0.000,各变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本研究的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 6个因子,6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2.496%,说明这6个因子能较好解释原有变量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由于适合提取6个公因子,与本论文原模型不同,因此得将正交旋转后的各因子重新归类,将那些在不同因子间重复载荷以及因子的载荷绝对值小于0.5的问项删除,最终得出6个特性,即依赖性、互动性、连通性、有用性、对话性、易用性。由于互动性是参与性和对话性合并而得,所以对其重新定义:互动性是指酒店消费者主动参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各种营销活动以及与酒店企业相互交流沟通的表现。

2.3.2中间变量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 KMO值计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适合因子分析。提取2个公因子,2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3.582%。接着,再进行正交旋转。8个测量问项相应的因子载荷绝对值均大于0.5,因此保留这8个问项。

2.3.3 应变量效度分析

首先进行 KMO值计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适合因子分析。提取 1个因子,1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5.401%。4个测量问项的因子得分均大于0.5,因此保留这4个问项。

2.4模型修正

本文根据最终因子分析结果,共提取6个公因子,与之前假设的因子有别,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1所示。对假设也作相应修正,将H3a、H3b、H4a 、H4b这4项假设修正为2个假设:即H3a: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正向影响酒店消费者的感知价值;H3b: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正向影响酒店消费者的认知信任。

2.5假设模型验证

本研究使用AMOS21.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在前文已有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社会化媒体特性变量和酒店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最大似然估计进行模型运算,选取GFI、NFI、IFI、CFI和RMSEA共5个指标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假设模型的初次拟合结果如表2-1所示:

由于拟合指标与合理值之间还有差距,表明假设模型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正。

经过修正之后,最终得到了一个拟合程度较好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如表2-2所示:

3.研究结论

H7、H8成立,可得出:酒店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认知信任越强,购买意愿就越强。

H1a、H1b成立, H1c不成立, H1d、H1e、H2a、H2b成立,可得出,社会化媒体的有用性越强,酒店消费者就对其越依赖,购买意愿也会越强烈。社会化媒体的易用性虽然可以影响酒店消费者感知的有用性和依赖性,但不直接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正相关关系。

H3a、H3b成立,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越强烈,购买意愿就越强。

H5a不成立,H5b成立,可得出:社会化媒体的社区化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部分相关关系。

H6a成立,H6b不成立,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的连通性与酒店消费者行为成部分相P关系。

4.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营销策略与建议

本论文研究了社会化媒体对酒店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出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即社会化媒体的易用性、有用性、参与性、对话性、社区化、连通性。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对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酒店营销策略给出以下几点建议:进行快捷有效的内容传播;注重网络口碑;进行“活动+娱乐”式营销;进行多平台互动营销。

参考文献:

[1]Crosby, L. A.,Evans, K. R.,& Cowles 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 selling: 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3):68-81.

[2]Morgan, R. M.,& Hunt, S. D.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3): 20-38.

[3]Alarie A Zeithaml.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a means 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33-53.

[4]James, F. Monro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M].New York: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1996.

[5]Butz Howard E,Jr. Leonard D. Goodstein. Measuring Customer Value: Gain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6(24):63-77.

第7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视觉表现,实用,伴侣

 

0、引言

20世纪的最后10年,电脑产品普及全世界。科技论文,伴侣。21世纪的头十年网络技术进入千家万户。网络消费是一种趋势。信用卡大额支付加快了网络消费的进程。从几块钱的同城食品快送到几十万的名牌热卖跑车,淘宝网的商业交易额在市场上份额急剧攀升。2007年国内网络购物市场的销售总额达到了594亿元;据统计,按照最近几年网络购物呈现出的几何级增长态势计算,到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将突破1万亿大关。

20世纪的产品在店铺贩卖,21世纪的产品在网络上流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出适合网络贩卖的工业设计产品,是一个迫切值得深入的课题。

1、网络消费受众群的分布及特点分析

从年龄分布进行分析,18-24周岁人群比例为33%,其次是25-30周岁人群,为22.0%。TGI表明18到35周岁的用户比较偏好网上购物。

网络消费与传统消费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电脑显示器的显色的差异,以及摄影的后期处理,消费者往往无法把握产品的真实外观和细节;②消费者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机会到实体店进行产品体验;③消费者在购买500元以上的产品时常常可以花费一个星期到长达半年的时间选择商品和等待价格的稳定;④消费者通过邮寄的方式得到产品。

基于以上原因,消费者会从其他渠道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例如:中关村在线(zol.com.cn)、泡泡网(pcpop.com)等等。

同时,由于信息渠道的扩张,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更趋“睿智”,更趋向于选择价廉物美的产品。

以上的分析可得出:

①网络消费的产品展示方式之于传统消费全然不同,网络消费的产品展示处于劣势;

②消费者的购物选择时间更加长,商品信息来源广,广告的诱导性差;消费者从诱导性的感性消费向睿智型的理性消费过渡;

③产品之间的比较更方便,这其中,同类产品中实用功能突出,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市场率占有垄断地位。

2、产品鉴赏力的迁移

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的被选产品特征的改变,消费者的鉴赏力趋向于“专家系统”的鉴赏力。科技论文,伴侣。

“消费者有各种专家系统,维基,大众点评,好友推荐,豆瓣猜,在消费者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可以得到足够的参考信息,甚至是最终的决策。或许,这些参考足够好,甚至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它比自我鉴赏更有价值。”

在实体店铺里面,凭借着自己操作产品的感悟,消费者购买产品,这是“个体欣赏力”,消费者的感觉力在进一步弱化,消费者越来越多依赖于视觉,而视觉主要精力花费在识别之上,或许人们会从“落叶知秋”转变为“知秋落叶”或者“知秋寻落叶”。科技论文,伴侣。消费者的感觉力进一步被信息替代,就像在讨论“汉宁森‘PH吊灯’”的时候,工业设计师会共鸣一般对照《世界工业设计史》的内容,将“光线必须通过一次反射达到工作表面”脱口而出。

3、产品设计策略的改变

《设计艺术的含义》一书中,《面向21世纪的设计》章节谈到计算机的普及对设计的影响,指出“工业设计面向未来,设计师设计观念的转变是关键”。针对网络消费购买动机和选择方式的迁移,产品设计的策略应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产品的视觉表现

“虚拟交易平台”下的产品集中的或者唯一的表现形式是“视觉”。这意味着产品设计从创意、结构和材料的运用到功能的表现完全依靠视觉的传达。

3.1.1、材质的表现

缺少了触感、气味、味觉等其他表达方式,产品设计需要把材质的这种感觉隐含在视觉元素上。这其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意大利设计师波普风格的沙发(图1)设计。设计用嘴唇的形态诠释了沙发柔软的材质。

相关的创意在包装设计上层出不穷。

图1-意大利沙发设计 图2-水果味果冻 图3-蜂蜜包装设计

图2用在果冻封套上印制水果切开时的图案,表明了果冻的口味。图三提取了蜜蜂的外观特征用于设计蜂蜜的瓶形,让消费者很快注意到商品的属性。

3.1.2、功能的表现与隐喻

本文提及的功能的表现并未指“看到汽车想到方盒子”或者“纸巾一定是圆筒状”的这类约定俗成的外观设计,新颖的产品在网络消费时代往往具有更好的表现力的事实无法改变,比如网络畅销产品ipod音响小人Headphonies。

图4中小人带了一副白色耳麦,表明这是一款跟音乐有关的产品。这是网络消费时代功能性产品视觉传达的趋势。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性的外观,越是新颖离奇,越容易脱颖而出。然而,隐喻的手法不可缺。

在网络消费时代,隐喻成为创意的主要策略和方法。关于隐喻定义的共同点是:隐喻是用一种形象取代另一种形象而实质意义没有改变的修辞手法。

图4-Headphonies图5-Michael Graves设计的茶壶 图6-花瓣风扇

图5中,为了使无法直接传达的壶哨的抽象功能属性——鸣叫提醒功能直观的显现出来——设计师借用了一个类似的动物符号来进行辅助表达,即小鸟。图6中,风扇的形象为植物的形象所取代,而其实质意义并未改变,联系两者的法则是风扇和植物形象间的类似性。科技论文,伴侣。

3.1.3、产品的展示的策略

由于缺少了实体店铺的展示设计,设计师无法在实体空间范围内营造氛围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并且,消费者无法亲手操作产品获得使用手感。所以,设计师必须在展示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首先,产品特点的说明是展示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在虚拟空间里,消费者通过排版图片了解产品的外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新的技术有Apple公司的360°3D mov,另外的一种方法是制作产品演示视频,在消费者浏览网页时点击播放。其次,体验店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意大利的FLOS灯具公司在各个国家设立了体验馆。消费者在体验店试用产品,然后通过网络购买。

3.2、产品“伴侣”的设计

3.2.1、网络消费的心理分析

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需要购买产品附件——比如买数码相机,消费者需要同时购买SD card、读卡器、相机电池、LCD保护膜等——基于三个原因:①卖家为消费者提供统一的附件载兼容性方面的优势②维修的便捷③在同一卖家购买产品价格上的优惠——消费者趋向在同一处购买多件产品。

推导消费者的行为过程,网络消费的用户在包含以上心理的同时,还有两个特点。首先,网购的高额的邮寄费用使得消费者愿意在同一店铺买齐所有产品。其次,网购消费者在大量信息的筛选之后容易对某一品牌的产品产生信任和依赖。

因此在网络消费中,贩卖一件商品的同时贩卖系列产品和产品的附件成为可能。科技论文,伴侣。

3.2.2 “伴侣”产品的设计方向

最典型的产品伴侣的设计搭配是: ipod与ipod袜套的搭配,SONY入耳式耳塞与绕线器的搭配。从网络消费的受众群分析,18-35岁消费者是强调个性的群体。对于创意和新思维的宽容度高。

“伴侣”产品的设计趋势表现在:①“伴侣”产品具有情趣化,创意性强的趋势②产品的结构巧妙及制作工艺简单。如图7、图8。

图7-iPHONE支架图8-书架配套立书板设计

3.3、实用性功能才能增加产品附加值

ipod NANO 5上市后质疑性的相关评论远远多于好评。ipod NANO 5在ipod NANO 4的基础上做的主要改进是增加了一枚像素不大的摄像头,而设想头只能用于摄影,而不能摄像。这一更新增加了产品的成本,但并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相同的例子在软件设计中层出不穷。著名的看图软件ACDSEE设计之初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在随之升级的版本中不断附加功能,扩充了程序体积之后,在主程序的性能和界面操作上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同的例子还有著名的光驱刻录软件Nero。

中关村在线的数据显示,相机方面,富士F200,F75的热门程度居高。根据文章开头的网络消费的受用群调查,网络消费用户在购买产品,尤其在购买数码产品时,扎堆在某几种性价比不相上下的产品上。科技论文,伴侣。这些产品相互对比之后发现:他们的差异并不表现在价位上(价位相差比较大),但是用户关心的是产品的性价比。因此,在同一价位的产品,市场的主要份额甚至集中度更高。

网络消费意味着消费群体的广泛的信息来源的同时,更意味着消费这有更多的选择权。用更低的成本制造更有用的产品成了产品设计及生产的趋势之一。

4、DELL电脑——网络消费案例分析

DELL电脑的成功首先归功于DELL电脑的硬件配置,消费者可以自主DIY电脑配置,获得所有需要的配置,从而获得所有真正有用的实用功能,从这点上来看,DELL符合网络消费的特征。虽然如此,DELL设计师还是在功能上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消费者可以选择是否购买此功能。

从外形上看,DELL电脑的设计偏干净简洁,便于在小图上展示。另外,DELL的风格分为三类:企业用户类,家庭用户类、娱乐玩家类,如图9。依靠不同的视觉元素,DELL成功了定义了三类产品的内涵,表现了产品的亲和力。

图9-DELL电脑,从左到右依次为企业用户类,家庭用户类、娱乐玩家类

5、总结

在网络消费时代,产品设计的诸多方法依然适用,但是设计的重点有所偏移。外观的设计需要承载更多的产品语义,诸如“伴侣”产品的更多的产品形式应该受到重视,设计师在产品功能设计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产品展示的形式也需要有所突破。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对于产品设计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3

[3]陈浩,高筠.语义的传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Hi-iD.实体感的消失[N].OUTSIDE DESIGN.2010

第8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者偏好;消费行为

在当前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下,博物馆与文化产业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将成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助推力。2015年3月20日正式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基于此考虑,本研究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案例,透过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认知与偏好观察、思考当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经营现状。同时,亦尝试为博物馆依据消费者偏好对现有产品进行调整与开发,进而推动博物馆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提供数据支持。

一、研究路径:认知、偏好与消费行为

消费者决策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经济学视角下的早期消费研究中集中探讨购买行为,并一度视消费的主体――消费者为“经济人”,即消费决策是购买者理性选择后的结果,消费者在偏好、产品及其价格等既定前提下,根据收入决定所需购买的商品并实现效用最大化。自20世纪50年代,学者在不满足于“效用理论”在解释复杂消费行为存在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致力于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一方面认为消费行为不仅限于购买行为及购后反应,也是个体或集体性选择、购买、使用或处理产品、服务、理念或体验以满足需求和欲望。另一方面,指出消费者受环境影响(文化、社会阶层、家庭和境遇);个体差异及影响力(消费者资源、动机和参与度、知识、态度与个性、价值和生活方式);心理学(资讯处理、态度和行为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且是具有差异性的消费主体。可见消费是一系列复杂行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亦十分多元。

1969年,霍华德与谢思在消费者决策模式基础上提出“购买者行为理论”,强调将影响消费者抉择的社会、心理和行销要素相整合。该模式从投入因素(如产品的质量、价格、特征、家庭、社会阶层等)、外在因素(文化、个性、阶层等)、内在因素(动机、需求、预期等)以及产出因素(认识反应、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四个变量考察消费者行为。恩格尔等学者则提出“消费者决策模式”,认为消费行为是由资讯投入、资讯处理、决策过程、决策变量四个过程,以及需求认知、资讯搜寻、方案评估、购买与购后结果五个阶段构成的行为过程。两种模式均强调资讯获取与处理在消费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关注环境、心理和认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在消费行为中,偏好是消费者感知商品或服务,建立并维系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体现,并且是探究需求与供应之间内在关联的重要途径。偏好是消费者心中对于产品的主观判断,消费者依据产品自身特色,使用经验以及外界刺激形成自我回馈经验并形成一套价值判断体系。米瑞拉-克里斯蒂娜认为偏好表达了消费者对产品、服务或交易形式的情感契合度,它能够被商品的物质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包装等;商品的附属要素,如标签、名称、使用说明等;以及能够拥有及使用特定商品的相关规定所激发。消费者偏好评估多被用于产品开发与调整,检验产品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利益规模的评估。基于此,本文从消费者偏好角度对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建立认知、偏好与消费行为的内在关联。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论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其中,通过非参与观察与文献研究了解金沙遗址博物馆商店内部产品结构与经营现状,参观者在商店内部停留时间。围绕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认知、消费体验等信息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同时对该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人员及主管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对部分参观者就购买动机、产品认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金沙遗址博物馆建立之初便设有纪念品商店,位于博物馆负一层,装修风格秉承博物馆的古蜀文化之风。该博物馆文创产品均由金沙遗址博物馆纪念品公司设计、生产,迄今已自主开发160余种,联合开发2000余种工艺品。产品设计与开发均围绕古蜀文化从馆藏文物中提取设计元素,例如太阳神鸟系列产品(包括首饰、茶具、摆饰、家装饰品等)、漆器、金沙乌木、古蜀陶器、大金面具摆件、金沙小夜灯、铜小立人系列饰品和海贝系列饰品等。其中,金沙小夜灯、铜立小人系列设计元素提取自金沙遗址出土的铜人形器、四节玉琮、铜牛首、石虎、喇叭形金器、铜鸟等图案。

基于研究动机与理论框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并在预调查后对调查问卷进行调整与完善,分别从人口统计、认知偏好、行为意向进行问题设计,并回归分析以检视各变量的预测解释度。此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500份,其中484份为有效问卷。分别在博物馆售票口、展厅及商店内部随机选取样本,其中男性228例,占比47.1%;女性256例,占比52.9%,样本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其中本市居民148例,占比30.6%;外地游客336例,占比69.4%,可见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群体以外地游客为主。然而,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情况不甚理想,光顾博物馆商店的游客以团队旅游者居多,且在商店内部停留时间有限。据调查问卷统计,没有购买过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游客达394例,占比81.4%,游客在商店内部停留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累计百分比达到了89.7%。在对博物馆纪念品喜欢程度的测量中,表示一般的游客达301例,占比为62.2%。

第9篇: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并消耗一定的费用,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广告也随之出现。而广告肯定是离不开设计的。

设计这具概念古已有之,直到我们今天所讲的广告设计,其间最重要的改变就是设计目的变迁。艺术中的设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质追求其中物的功利性,也可以不必去迎合他人的口味,它可以是艺术家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

广告设计是企业主动实施市场引导,创造新增长点的“尚方宝剑”。广告设计就是市场,就是效益。没有好的产品则没有名牌,没有名牌就没有市场地位。现在,单纯靠技术创新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技术与设计并重,功能特性与情感最求兼顾的“产品文明”时代已经成为企业拓展市场的新“增长点”,它推动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创新能力,引发市场的消费新潮。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劳动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买卖双方购买和出训商品进行交易活动的地点或地区。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是由市场经济的条件来决定的,市场能够反映出人产需要什么商品?需求多少?哪些类型的人群需要这些商品等,即广告设计与商品生产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广告设计与市场需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的广告设计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高,市场机制进入精神生产领域,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大量涌现,文化产业迅猛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上升。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种商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经济的强大竞争力;文化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新产品开发、产品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是人类社会劳动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设计与商品的生产一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商品的设计质量、生产质量的好坏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检验;市场及市场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设计的一处重要基础和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尺度;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者的关系。

消费决定生产和市场,消费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就买卖什么,这才成为市场经济。首先,为最稳定的消费设计,其次,为被空缺的消费设计,然后应该为到来的消费设计,只有坚持从消费出发的道贺机才最具有效益,也回受市场的欢迎,这就成为真正为经济的设计,也同时成为商品流通的“保护神”,为商品锦上添花,获取消费,争取流通。

如今,已是市场经济时代,凡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也必定是成功的,而且,设计为市场的生产、消费、流通服务,这也正表明设计与市场的密切关系。设计主要的方面也是设计市场,设计市场的商店、宾馆、写字楼、贸易公司和银行大厦,设计商标、包装、广告、橱窗和装饰,设计进入市场的企业和品牌形象等。设计是工业革命后的结果,与科技之间有深刻的关系,无论第一、二次或第三次科技革命,设计都起着不可抹杀的作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设计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无疑会给今天的社会发展以推动。

中国加入“WTO”已经成为现实,我国的经济运动模式和产业结构更新也将因此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设计产业发展迅猛,且设计产业是伴随着经济不断成长起来,特别是知识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对设计产业的适时性,前瞻心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全心的文化内涵和视觉形象的创造,如果把视野和观念局限在某一个地域和传统观念模式中,或者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吵中,则很有可能跟不上时代,最终被淘汰,因此,我们的设计、企划、品牌、广告和创意行为也必须以西部大开发的姿态运作,追求最新的国际化原则,而设计也要紧随为企业的市场经济服务,它将加入到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中。

随着现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国家的外贸发展也越来越快,当然设计作为潮流的引导必然要走在国际化的前面.我们对现代设计的学习是从国外市场的流入开始的.包豪斯的理论,设计的原则.我们可靠的理论学习几乎全是来自国外,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几乎是借鉴国外的.所以国外市场并不一定适合我们.可是人们总是盲目的随着潮流奔向国外市场,总是觉得国外市场是多么的宽阔,我们的设计需要依附着消费者而设计,而消费本身也是为了消费而消费的.所以我们的设计首先要瞄准的不是看似更高一级的国外市场,而是中国的本土市场.中国庞大的消费者等待着而你却还是直奔国外市场,那就实在是不明智的做法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设计被世界3分之1的人口所认同了谁还能说他的设计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