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精选(九篇)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第1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中学生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体育锻炼的各种形式来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1.心理健康的涵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含义至少包含4个维度:认知维度、情绪维度、人格维度和社会适应维度。

2.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青春适应期。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学生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3.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思想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也就是说既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自暴自弃。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

3.2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

4.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1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选择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从项目中获得乐趣与享受。但是同一种活动与锻炼方法,对有些人的情绪可能起积极作用,对另些人起到消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锻炼,使锻炼能对心理有积极的影响。

4.2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

许多研究表明有氧练习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肌肉耐力促进肌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运动,还可以降低焦虑、降低抑郁、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心里稳定性。选择一些有氧运动的体育项目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必要性的。如健美操和慢跑等运动对改善中学生生活与学习所产生的焦虑和抑郁,对自我观念的增强,对精神压力的耐受力增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4.3尽量回避人际竞争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的方式选择回避人际竞争的活动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情绪。这种锻炼方式之所以能加强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理由之一就是,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不会使参与者因失败产生消极情绪,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的中学生,失败过多会减损很多有益的情绪,如兴奋、自我效能、自豪感、成就感、胜任感和控制感等。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让学生能通过体育锻炼感受到成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

5.锻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体育锻炼兴趣的保持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锻炼时兴趣的保持,不要因为长期的从事某种锻炼而抹杀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退出锻炼。

5.2选择中等负荷强度和适宜的锻炼时间

第2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发展日益恶化,并逐渐呈现高龄化,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理功能日益衰老、退化,躯体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之一。

现代社会中, 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研究发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价值感:不能适应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状态,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2)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很容易因为感到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3)黄昏心理。由于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催患疾病,从而丧失生活兴趣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失望;对任何人和事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因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少与人交往, 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老年人晚年是否健康幸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已广为接受。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改善,卫生保健的发展,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体育锻炼的健心作用表现在长期心理效益与短期心理效益两个方面[1]: 长期心理效益是指长期系统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的一些稳定心理特质的影响,即对减少抑郁,提高认知功能,建立心理自我观念的作用; 短期心理效益是指单次体育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的影响,即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减少应激和紧张等作用。

有研究表明[2],老年人中参加体育锻炼的随锻炼年限的增长,能有效地缓解心里情绪;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焦虑和抑郁较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严重。还有研究显示[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不会因为离退休而变得孤独和忧虑,同时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价值观念更新快。

老年人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训练年限越长,越能有效地保持身体能力和心理健康,越能有效地延缓人体机能衰退过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几点:

1.体育锻炼能调节老年人心态,稳定情绪。体育锻炼可以补偿情绪上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以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张、焦躁不安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情绪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缓慢、舒展的体育锻炼更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的心里焦虑和抑郁。

2.体育锻炼可增进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增加交流。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害怕生活单调和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且老年人在一起可以谈论许多有关老年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起到了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老年人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

3.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4],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人能预防心理疾病,对于患轻度与中度情绪心理疾病的患者,运动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体育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在运动中寻求最佳的心境,在各项运动中感受到快慰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不仅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而且能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l、老年人运动处方运动类型可以选择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秧歌、保健操、交际舞、上下楼梯、钓鱼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负荷低、获得的满意度高,能更好地整合老年人的意识和注意力,改善老年人的心境。2、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与运动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心率是制定运动处方强度的可靠标准。老年人由于体质弱,在体力和精力方面都比中青年差,所以在运动中应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尤为重要。老年人运动强度以选择本人最大心率的60%-90%为宜的体育运动,因为这个运动强度能够使其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3、运动时间一般视强度大小而定,大于5分钟的运动都属于有效的锻炼范围。每次运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的运动,60-90分钟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持续时间过长并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老年人只有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获得所期望的心理效应。4、运动频率即是每日或每周运动的次数,一般每日或隔日运动一次,视运动量的大小和主体感觉而定,老年人健心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采用重复的方式,每周3―5次,最好每天一次[5]。

四、结论与建议

对老年人的关爱,一方面需要培养老年人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克服孤独寂寞心态;另一方面给予老年人情感支持、精神抚慰,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因地制宜,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义务健康讲座,印制健康手册等,使老年人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

第3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科学的发展体能,既需要对体育运动有明确的认识,更需要付出实际行动,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最积极有效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那些真真切切的体验和通过奋力拼搏得到的快乐,会使你感悟到健康的价值。

“自觉参与”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之一,只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你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你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体验体育对健康的多元价值。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达成引导学生自觉、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渗透到实践课中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来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要想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除了让他们理解自觉参与的意义以外,重要的是让他们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在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和行为。但是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采取的措施和行为并不一致,教科书中也难以提供完全统一、适用的方法和措施,但探究园地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自觉参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促进,共同锻炼提高的方式来达成运动参与的目标。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该知识点的教学一方面应使学生明了经常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理解,重在参与还是一种重要的体育精神,这种体育精神并不是说取胜不重要,而是说参加和取胜都重要,但两者比较而言,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种体育精神实际上是倡导一种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它可以迁移到人们生活的其他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拼搏、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

第4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全民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作精神,这些效益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3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一些喜欢的体育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体育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体育锻炼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体育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

在体育锻炼前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锻炼情绪,要有积极参加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2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确动作方法等方面上来。

3.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有趣

可以在体育锻炼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户外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体育活动,尽量使体育锻炼与娱乐相结合。

3.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比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 小结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高春东.体育锻炼需要好心情[j].家庭医学,2002,(1):42.

第5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健美操 心理健康 女大学生 锻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各样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压力增强,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卫生知识严重缺乏,容易陷入精神困扰和痛苦之中,影响她们的学习生活,对她们的成长造成障碍,因此,试图通过健美操锻炼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健美操锻炼的内涵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通过身体练习追求自我完善,最终实现健身!健美!健心的目的。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健美操锻炼时,身心能够得到愉悦和放松,情绪得以宣泄,这种积极情绪的表达有利于女大学生情绪的健康发展[1]。同时,健美操锻炼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与交流,学会与人相处,较好地适应环境。增强她们自尊、自信,促进女大学生形成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所以,通过健美操锻炼可以预防、改善和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为23・25%,90年代上升为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了30%。上世纪末,原国家教委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最新的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而在这16・5%的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为17・34%,高于男生16・07%的比例);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尤其以二年级学生心理症状最突出,占到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学生比例最高,占19%。调查也显示: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每年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自杀情况,因琐碎小事,感情问题导致打架、斗殴、杀人的报道并不少见[2]。

三、健美操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智力发展

经常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成员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团队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西方人讲团队精神,中国人讲集体主义,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就是要求人们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团队)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和全局利益。健美操锻炼能够很好地把这一深刻的教育内涵融入到有声有色的项目中,使参与者在不知不觉中经受团队精神的洗礼。

(三)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健美操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经常参加健美操锻炼者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健美操锻炼者,而愉悦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些。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得到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常参加健美操锻炼者,可以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而通过健美操锻炼中的竞争和合作来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逐渐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使战胜自我。在健美操锻炼中磨练出意志品质,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还会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

(五)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同个体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互相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交流,相互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

(六)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难以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会因心理原因而无法充分施展。健美操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和抑郁等,使其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四、健美操锻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一)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到底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这些又是自我认识的重要部分。自我认识和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作为大学生,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客观看待外部世界、找准自己的位置、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拥有了心理健康的基础。通过体育理论课、实践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传授,教会她们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处理问题,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明朗、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她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美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她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三)注重健美操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素养的提高

就我国多大数体育教师而言,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宗旨和内容的知识框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方法欠缺,特别是教师自觉地、有意识、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去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观念、意识和能力缺乏。由此,对健美操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是必要且不可或缺的。

(四)发挥健美操锻炼的心理效应

对于个体而言,参加健美操锻炼能否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关键在于其是否能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悦。运动愉悦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假如锻炼者不能从运动中体验到愉悦,个体就难以持久地坚持锻炼下去,锻炼就很难产生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悦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锻炼者来说,愉悦感是他们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因此,尽管对于参加体育活动者来讲,健康是最重要的目的,但愉悦感是锻炼者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缺少愉悦感或兴趣是放弃锻炼的重要原因[3]。所以,在健美操锻炼中学生是否能够感到愉悦或兴趣很浓是提高锻炼效果和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

(四)注重健美操锻炼中适宜的运动强度

有研究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高心率的60%--75%的活动极有助于情绪的改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改善其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相反,大强度的体育活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另外,根据体育锻炼有效价值范围理论,个体进行体育锻炼时其心率为120---140次/分之间,此时,每博输出量最大,心率在此范围内波动的时间,应占一次锻炼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其锻炼效果最佳[4]。综上论述,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间,既能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又能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因此,在健美操锻炼中就以中等强度练习为主,开展教学活动。

结论

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方面因素又有个人方面因素;包括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各种压力和冲突以及各种心理方面的不平衡。所以,高校健美操锻炼应以有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的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体育教师要通过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丰富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琳,季浏.“健美操运动对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9,5

[2]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3]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9

第6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作精神,这些效益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一些喜欢的体育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体育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体育锻炼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体育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

在体育锻炼前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锻炼情绪,要有积极参加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2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确动作方法等方面上来。

3.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有趣

可以在体育锻炼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户外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体育活动,尽量使体育锻炼与娱乐相结合。

3.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比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第7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锻炼法;高校教师;健康水平;实证研究

1前言

1.1意义

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 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公民体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5%。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任务重, 保健意识淡薄, 身体锻炼主动性严重不足,从而导致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数量稀少,亚健康状况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四合一锻炼法来提高高校教师身体素质与锻炼意识的实验,从而培养高校教师良好的健身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以实验法来测定四合一健身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高校教师健身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身体锻炼方法,以达到摆脱“亚健康”状态的干扰,使其精力充沛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及终身受益。

1.2高校教师健康水平现状

上海社科院曾公布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到调查时期的53 ~54 岁,比人均寿命低了近20岁。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对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有67. 9%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张永军在《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调查结果为: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不足10% ,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的平均数31%。华东师范大学赵琦认为:高校在职教师的生活方式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对健身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健身行为不足,维持身体健康的意识转化到实际的对比效率不够。吴家琳在《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健康状况》中指出: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水平日益下滑的现状, 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须重新审视事业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使体育真正进人到我们的生活中。李建华在《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结论中提到高校教师的体育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应采取各种手段促使他们积极的行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1.3概念界定

1.3.1所谓“四合一健身法”就是指通过校车保健操、校园课间操、校园健身走、学校健身兴趣小组这四种健身方法与手段的推广,来达到让每位老师能在学校工作的时间里,充分挖掘高校教师可利用时间和零碎时间进行针对性强、简便、易学的身体锻炼,自由选择与搭配,化整为零,达到每天健身的一种锻炼习惯。

1.3.2 体育人口、体育锻炼者、非锻炼人群: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度不少于3 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对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两次体育锻炼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若间隔14天锻炼1次,其效果是零,即等于没有锻炼,要想取得锻炼效果,每周起码锻炼1次。因此,本文将每周能够参加1次或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高校教师就视为体育锻炼者,而体育锻炼少于每周一次的高校教师我们就视为非锻炼人群。

1.3.3亚健康诊断标准:根据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其中CMI内容包括18个部分,195个问题,每题选“是”1分、“否”0分,全部得分相加得CMI总分,美国人常用的CMI总分筛查临界值为30分。许丽英等人将CMI译成中文后做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性别的筛查标准: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本文采用高校教师亚健康CMI调查问卷,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分,且不患病作为区别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范围涉及七个系一个部共150名教师(随机抽取酒店管理系20名、旅行社管理系20名、旅游规划系10名、外语系40名、艺术系20名、烹饪系10名、工商管理系10名、社科部20名),调查人数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80%。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包括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类研究、对策分析的研究、目前锻炼法的种类、方法及效果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采用定向、随机发放的方式,发放《高校教师亚健康调查问卷》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表》共150份,问卷1是CMI量表,问卷2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状况、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内容,回收146份,回收率为97.3%,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问卷发放前,请有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认为问卷的效度较高。问卷回收后,间隔一周对艺术系20位教师采用小范围重测法信度检验,并对两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865,P

2.2.3实验法: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校工会牵头,对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为期半年的“校园四合一健身法”的推广与促进活动,鼓励教师利用自己在校的空余时间,选择合适自己的锻炼方式,将这四种健身法随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健身的氛围,养成体育锻炼的一种生活习惯。

实验一:校车保健操的推广实验,我校有校车6辆,每天坐校车上下班的老师大约在百人以上,且校车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我们设计了座椅操及穴位按摩操进行推广,主要是几大穴位的按摩和适合车上练习的小幅度身体拉伸,目的在于缓解教师颈部、肩部、腰部、手臂的不适。

实验二:校园课间操推广实验,我校由工会组织,在上午和下午课间分别组织教师自愿参加第八套广播操的锻炼,每天抽一点时间来活动筋骨,伸伸胳膊弯弯腰。推广课间操,目的在于通过伸展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等手段,帮助教师强健体质、消除疲劳,养成锻炼的习惯。

实验三:校园健身走推广实验,校工会专门请来专家对全院教师开展了健身走知识的讲座与宣传,并设置了我院的健身走路线,鼓励广大教职员工能利用餐后或课余时间在风景迷人,空气清新的校园中进行最便捷的健身形式――健身走锻炼,有利于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实验四:学校健身兴趣小组推广实验,学校工会组建了院教师篮球兴趣小组,院教师瑜伽兴趣小组、院教师羽毛球兴趣小组、院教师乒乓球兴趣小组。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期参与锻炼,目的在于不仅提高教师锻炼的兴趣和运动能力,还有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的心情得以缓解。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实验研究

3.1.1我院教师的基本情况介绍:本次共调查了138位教师,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从年龄上统计,35岁以下教师有51人,36岁-45岁的教师有52人,46岁以上的教师有35人。从职称上统计,初级职称 31人,中级职称65人 ,高级职称42人。

3.1.2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1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根据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我院138位教师中有98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71%。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7%;36~45岁的教师中有4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77%, 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83%;经过6个月的实验后,这138位教师中有91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66%。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中有3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8%;36~45岁的教师中有34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65%;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7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77%;数据分析得出:我院教师实验前,亚健康率71%,高于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67. 9%。经过半年的实验后,我院的亚健康发生率66%基本与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持平。从年龄上分析,35岁以下的教师虽然亚健康发生比率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应该是年轻、身体底子好,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但实验后数据不降反升,可见年轻教师的体育锻炼意识还很薄弱。36~45岁的教师实验前后的亚健康比率降低的最快,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36~45岁的教师是这次四合一锻炼法推广中的主力军,可见四合一锻炼法在学校里开展的可行性。46岁以上的教师实验前后也有明显的变化,提高的比率要明显小于36~45岁的教师,分析原因应该是年龄高,身体状况较弱,健康状况的改变也相对较慢。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

3.1.3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体育人口比率的影响

从表2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为16人,占统计人数的12%,体育锻炼者人数为43人,占31%,非锻炼人群人数为79人,占57%,实验后,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上升为25人,占统计人数的18%,体育锻炼者人数上升为65人,占47%,非锻炼人群人数降低到48人,占35%。数据分析得出:我院体育锻炼者人口比率实验前31%、实验后47%,这两组数据远远低于2003年苏静等人调查得出的我国知识分子每周参加体育活动者为65.40%的结果。我院实验前体育人口的比例12%低于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调查得出的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18.30%的结果。而实验后我院体育人口的比例18%刚好和全国的水平相当。从实验前后数据比较得出,数据上升最快的是体育锻炼者比率的增加。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3.1.4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生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3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是: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为58 人,比率最高,占总人数的43 %,其次是认为身体状况较好的和身体状况较差的都是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5%,第三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差的为6人,占总体的4%,最后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好的为4 人,占总人数的3 %. 由数据显示,有72 %的被调查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处于基本健康水平线及以下,而且还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虽然自我评述身体健康状况高于基本的健康水平线,但从其身体不良状况的填写中许多人选了具有慢性咽炎、颈椎病、头痛、腰椎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由此可见,我院教师自身的健康结构较差,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身体状况不佳。实验后,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最大变化的是对自我评述较差的少了10人,比例降到了18%,自评身体状况较好的和一般的分别多了4个、6个人,比例上升了3%和4%,而评述很好的和很差的人数没有变动。而实验后身体不良状况的调查中,头痛、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可见,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一部分教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部分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显著变化,可以推断这部分老师的生理健康状况也应该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1.5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

在实验前,我们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睡眠状况、情绪管理来测定教师的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变化,在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来看87%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同事是否对你满意的问题上74%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你是否经常失眠的问题上,有20%的教师选择了经常失眠,在你是否容易焦虑的问题上,有25的教师选择了容易焦虑。

数据显示,我院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与热情较高,对工作的态度端正,人际关系融洽,但失眠与焦虑者人数较多,从而也反应出我院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从实验后的数据显示对比,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能改善锻炼者的失眠与焦虑状况,从而体现了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我院教师亚健康状况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4.2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4.3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教师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评价较差率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另外教师的头痛病、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4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比率、降低了亚健康状况、对教师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状况都有明显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实验后我院的体育人口比例、亚健康状况和全国水平及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凌.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浙江体育科学 2 0 1 0 (5)

[2]陈 平.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 [J] 体育教育 2010(12)

[3]韩传来.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杨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5)

[5]曾吉.普通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6]徐宝庆.上海市高校中老年教师的健身现状与对策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增刊

[7]赵喜桂.湖北大学1998 年教师健康状况调查部分资料分析 [J]湖北大学学报 2000 (3)

[8]李建华.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2005(12)

[9]于敏.对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项目参与率的调查与分析 [J] 安徽体育科技2005 (8 )

[10]高秋平、戴国清.高校女教师身体健康及体育锻炼对其影响的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1]张永军.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J] . 体育学刊,1998 (2)

第8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 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 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 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 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 体育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姐刚彦. 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 体育科学, 2000,(1).

[3] 江宇. 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9).

[4] 李京诚. 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3).

[5] 汪继兵.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 黄山学院学报, 2006, (10).

[6]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刘协和. 心理卫生大全[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第9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质;体育锻炼;效益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8-0108-03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Daily Onehour Sport Exercise o f Middleschool and Primaryschool Students

MA Siyuan, LI Qiuhuai,Meng Tao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quadrenni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hysique condition of the yout h in China since 1985,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hysique condition of the youthin China is declining in the recent two decades. The fact threats the nationalsecurity, social stability and family happiness.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at us quo of the daily onehour exercises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the daily onehour exercises. Italso proposes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the exercises to enhance th e physique condition of the middleschool and primary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the youth;physique condition;sport exercise;effec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文件第十条规定,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应当从实 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 操,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有1 h体育锻炼的时间(含体育课)。 [1]学生体质能否得到保证甚至提高,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观能否养成,关键在 于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锻炼所取得的效果。因此,落实中小学生每天1 h 体育锻炼,提高其体育锻炼的效益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抽样对北京市丰台、海淀和大兴三区的部分中小学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实施情 况及影响体育锻炼效益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1.2.1 访问调查法笔者对以上各学校74体育教师和近200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和部分体育学者进行访谈,了 解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实施情况、影响因素,以期获得一手资料。

1.2.2 测量法抽取三区的18所小学、初中、高中(每区各两所学校)的54个班(每校两个班)的2 160 名学生,对他们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的测量,了解各学校落实学生每天 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锻炼效果。

1.2.3 定量分析法通过对所调查的中小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强度等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了解学 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分析影响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

2 对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实施情况的调查

2.1 从学校体育工作计划调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根据学 校体育工作计划,统计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如下。每周三节体育课(45 min/节)时 间为135 min,每周四次(周一升旗)课间操(25 min/次)时间为100 min。每周两次课外 体育锻炼(45 min/次)时间计为90 min,除此以

外没有其它形式的体育锻炼了(没有把学生运动会时间统计进来,考虑到参与运动会的学 生较少)。这样统计下来,每周共计325 min体育锻炼时间。每周按5 d计算,学生平均每 天有65 min参与体育锻炼。

2.2 对学生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时间的调查 为了统计学生参与运动的有效锻炼时间,对18所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的54个班的2次体 育课和2次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分别进行统计。每节体育课45 min,除了老师整队、点名、组 织安排、示范、小结、学生休息等时间外,学生每节体育课参与体育锻炼累加平均时间为18 .3 min;每周两次45 min的课外体育锻炼,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累加平均时间为17.6 m in;课间操的有效锻炼时间更少,实际为4.75 min;这样统计下来,学生每周只有109.1 mi n 的锻炼时间,如果合计到每周5 d中去,学生每天只有21.8 min体育锻炼时间。学生在校 期 间不是每周都有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绝大部分学校每学期有21个教学周,除去学生期中考 试、期末考试复习周、期末考试周、风雨雪天气、机动周等外,实际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活 动只有17周左右,这样把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统计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每周5 d中去,学 生每天只有17.7 min有效锻炼时间。

2.3 对学生运动强度的测量 运动量是从事不同运动项目所消耗 体内能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量。[2]运动时间上述已 作调查统计,因此,影响运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运动强度。

为反映学生的运动强度,基于条件的局限性和学生体育课运动强度相对不大,笔者采 用面积计算法对18所中小学的54个班的2次体育课学生参与运动时间的心率情况作为测量对 象,测量学生的平均心率结果如下表1。

从测量学生平均心率结果来看,学生的在体育课上的平均心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 下降的趋势,虽然与青少年学生的心率频率基本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小的特点有关系, 即学生在安静状况下,心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即男、女生从7岁的心率每分钟平均88 次、89次到18岁的心率每钟平均79次、81次而趋于稳定,到19岁时趋于稳定状态有关。 [3]但主要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减小有关。因为男生的从小学一年级体育课平均心率 的129.1次/min到高中三年级的109.1次/min与女生小学一年级体育课平均心率的131.7次 /min到高中三年级的93.7次/min,所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青少年学生心率随年龄增大而减 小的特点的降幅。

女生93.7低40%以下很轻松 从表2看出学生平均心率主要集中在110~130次/min,这说明学生在体育课 上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也主要集中在中等运动强度和低等运动强度,最大摄氧量也只有 50%~60%和40%以下,主观运动感觉基本为轻松和很轻松。学生在体育课上参与体育锻炼时 间少且运动强度中等或低等,说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量也较小。

3 影响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效益的因素分析

体育锻炼的效益指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所获得的效果和利益。对学生而言就是学生通过参与体 育运动所获得的锻炼效果和益处,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和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同 时教育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益。

通过以上的实际调查发现,落实到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只有17.7 min,而学生参与体育锻 炼的运动强度大多为中等或中等偏下。这说明,学生通过每天1 h的体育锻炼并没有获得很 好的锻炼效果和相应的益处。影响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效益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就学 校体育工作而言,主要与体育教师等因素有关。

1) 落实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有1 h体育锻炼,关键在于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是学校 体育工作的落实者,体育教师的教育素养、思想观念、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和能力是开展好 学校体育工作的保证。[4]通过近200名学生的访谈了解到,有27.4%的学生认为自 己喜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师的教育素养、工作积极性、责任心等方面非常有关,有 17.9%学生认为比较有关,有12.5%的学生认为有关,只有28.1%的学生认为与体育教师的 教育 素养等方面无关,而认为有关的学生为57.8%,占访谈学生总数的近六成。这说明,体育教 师的教育素养、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和能力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有重要影响,当 然也就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阻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益。

2) 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是否能够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益,主要在于体育教师体育教学 和课外活动的科学安排与组织。在调查中发现,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过多的把 该是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放在对集合、讲解、示范、小结和学生自由活动上,学生真正参与锻 炼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的每天1 h体育锻炼,实际只有十几分钟时间的锻炼。因为锻炼 时间得不到保证,锻炼效果就无从谈起。研究表明:运动时间过短,对机体不能产生作用, 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每次运动持续20~60 min对于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 较适宜。[5]

3) 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严重性和提高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效益认识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并非受到很好的重视,实际是被边缘化。所以 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有53.6%体 育教师对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体育工作条例不关心,有21.3%的体育老师不知道学生 体质持续下降的事。可见,学校体育被边缘化严重影响体育教师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使命 感和责任感。

4) 体育教师把体育教育片面理解为体育实践教学,忽视体育健康观念教育。在被访谈的74 名体育教师中,有76.1%体育教师把体育教育仅理解为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的实践教学,忽视 学生体育健康观念教育,导致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认知不够。通过 对学生访谈了解到,有13.6%学生认为健康不重要,有15.9%的学生对健康无所谓,也就是 说 ,近三成学生对健康淡漠。同时,也了解到,有近一成的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与害怕受伤有关。这都与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健康观念教育有关。

5) 营造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是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学 习氛围有余,而体育锻炼氛围却很冷清。谈起原因,体育教师理所当然把责任推给学校抓学 风、抓升学率上,但体育教师难辞其咎。营造校园体育锻炼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 赛,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从对体育 教师访谈中了解到,他们不开展多种体育竞赛原因比较多,就体育教师自身而言,开展体育 竞赛酬劳较低或者没有,担心学生打架、受伤是影响其组织学生活动的主要原因。

另外,影响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效益还与学校领导对待体育教育的态度、学生 自身的素质、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等条件、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 体育实施监督力度和缺少有效评价机制等有关系。通过访谈部分体育学者了解到,教育主管 部门缺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评价体系和监管机制不力,是目前制约我国中小学校体育工 作开展的重要外部原因,并且,现有的一些系统的评价多以自主评价为主,然后验收缺乏“ 刚性”,不能起到评价和监管的作用[6]。

4 提高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效益的对策

1) 加强体育教师素质教育、培训力度,更新其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其地位,是提高学生每 天1 h体育锻炼效益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师是实施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直接执行者 ,其整体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施效果。在学校教育中,学校体育 往往被边缘化,体育教师的地位也往往被忽视,体育教师很少获得再培训机会,其教育教学 理念得不到更新。为了提高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效益,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体育教师 的地位,尊重其劳动成果,实现其与其他教师同工同酬;其次,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不断更新其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提高其整体素养,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扎扎实实上好 每一堂体育课、组织好每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运动强 度,实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效益的愿望。

2) 注重学生的体育健康观念教育,变学生被动参与体育锻炼为主动,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 ,是提高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效益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注重体育实践没有错,因为体 育技术技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载体。但不要一提到体育就仅注重学生体育锻炼的实践, 而忽视学生体育健康观念教育。体育是一门文化,体育的技术技能仅是体育文化器物层面上 的东西。[7]体育教师要让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加强 对学生进 行体育健康思想教育,树立科学的健身方法和终身体育观,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体育锻炼对 促进身心健康的意义,从而变学生被动参与体育锻炼为主动参与、消极参与体育锻炼为积极 参与,建立提高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效益的长效机制。所以,体育教师在加强学生参与 体育锻炼实践的同时,更要注重体育思想观念教育、体育安全教育和体育宣传教育等,从观 念上确保学生体育锻炼的效益得到提高。

3)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运动强度、频率等量的 因素不断积累得以实现的。运动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是构成运动量的因素,只 有在运动量超过原来的水平时才能导致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显现运动效果。因此,在一般 情况下,训练安排的强度愈大、次数愈多、持续时间愈长,则收效也愈大。[8]最 近20多年来,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在持续下降,这也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长期以来, 学校 体育在应试教育面前仅充当鸡肋的角色,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过程中 ,以“糊弄”的教学心态,浅尝辄止的教学方式,对待学生的要求得过且过,致使学生参与 体育锻炼的效益了了,学生体质状况每况愈下。[9]为提高学生每天1 h体育锻 炼的效 益,体育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好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练习次数和运 动强度,使学生运动量超过原来的水平,导致学生身体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实现锻炼效果。

4) 把学生体育锻炼进行课程化是实现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保障。除体育课外,把学 生每天锻炼1 h变成学校的课程,并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量等方面进行量化 考核,规定他们在不同学期需要完成的学分,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5) 提高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的效益离不开学校建立学生体育锻炼效益的评价机制和上 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的监管机制。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最终能不能达到提高学生 的体质要求,学校必须要有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此的监督,没 有评价和监督,学生通过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效益就无法衡量和得到保障。因此,上级教 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督促各学校建立对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效益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参与 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到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看是否 达到既定的标准和最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效益。同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场地 设施的完善程度、体育制度是否健全等方面的监管也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3 ,12.

[2]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编.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8.

[4] 蒋敦杰,等主编.高中体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

[5] 邓树勋,王健.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6] 张大超,李敏.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76-80.

[7]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忧思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