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精选(九篇)

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

第1篇: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学策略 学习策略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28-02

所谓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或学习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他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增加,在班级授课制中,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程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从座位的编排到小组人员的组合,从教材的运用到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从学生的参与到教师引导的方式方法等都必须在教学组织设计中得到整合。

2.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3.教学媒体

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它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教学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二、历史学习的过程及其学习指导策略的设计

历史学习是一个人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渐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渐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痛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历史课程标准》描述了历史学习的过程及其任务,要求改变课程措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新要求。

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历史事务的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于所学习的内容。很难设想一个漫不经心、注意力涣散的学生能有效获取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影响学生注意的因素,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要以他们自己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历史任务的活动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他们常常用自己的经验来体验历史事实,常常有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的要求,否则,他们就会对历史知识缺乏兴趣,缺乏感受,缺乏评价的动机。教学实践表明,历史教学中有机地与现实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水平。

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从表象开始,然后形成概念并进一步深化,也可以借助以前形成的概念建立新的新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简单的历史知识或称为简单的史实概念,包括时间、地点、任务和历史事件等内容的学习,教学研究发明,利用不同性质的历史概念记忆图式掌握简单的史实概念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复杂的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学习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有关概念的内部联系,清楚与此概念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能有效的促进新旧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现新的历史概念的内部联系的方法与技术,都可有效地促进这一类历史概念体系的过程中掌握的,加强同一类历史概念的比较和辨别,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上述历史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也就是说,已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内因,对新概念的学习起着根本性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否则,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机械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的现象就会日益滋长。

历史概念体系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形成历史知识的认知结构,掌握历史知识,实际上就是掌握历史概念体系,那他就无法完整地、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他所获得的知识将是支离破碎的,也是牢固的。教学实践表明,充分利用教材的体例结构,将教材中的纵向概念系列及其有关概念用图式加以表达,是把握历史概念体系的有效办法。

加强历史专题复习和历史理论概念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历史概念体系的把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指导策略,除上述历史知识学习策略的指导外,还可以从指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方面的教学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要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和活动化,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深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评价,学会反思,探索学习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杨哲.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2篇: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教学研究;进展与问题

在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既有确定性现象,又有随机现象。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而概率与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数学课程中,加强统计概率的份量成为必需。2001年,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把“统计与概率”规定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4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本文主要是在近几年硕士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述性的研究工作,以此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统计与概率的教与学。

1关于教师教的研究

由于概率进入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时间较晚,因此关于概率的教学研究相对稀少。李俊认为:“教育研究滞后于课程改革步伐除了开展研究时间短之外,还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与概率相关的有些错误概念比较隐蔽,不易觉察;二是有些错误观念貌似合理,符合逻辑;三是因为要弄清学生在解决概率问题过程中的真实思维很困难;四是从事概率思维研究的人员很少,很多国家中小学的概率教育都刚刚起步。”[1]我国统计与概率的实际教学经验缺乏,如何使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从确定性数学向随机性数学转变,充分发挥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如何将概率的知识向一种随机性意识进行转化,指导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中学概率中的教师如何教进行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教师的知识

新一轮课改的进行,不仅要研究教材的可行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到教师的作用。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是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中介,任何革新课程的尝试,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作用”[2]。另外豪森等人对以往的改革教训进行了总结:“我们最近注意到的与教材改革时期有关的教训是,大多数在实践上进行激进改革的企图,都遇到了麻烦和曲解,原来的意图很少实现。如果今后的革新要进展得更令人满意些,那么基本的一条是我们应确保教师对革新要有更好的理解与接受。”[2]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图能否达成与教师的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学专业知识等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进行概率统计教学,对我国当前中学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是有必要的。

要教学生一瓢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因此必须对教师的概率知识储备情况进行研究。目前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现状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统计内容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统计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2)教师较熟悉概率的古典定义和频率定义,对概率的几何定义这个名称不太熟悉;(3)农村教师对概率的认识水平低于市区教师,城乡师资力量差别大;(4)教师中“机会不能量化及预测”和“等可能性偏见”错误不明显,但“预言结果法”和“简单复合法”错误较严重。(5)新课改情况下教师受到培训的机会及人数很少。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备课难度较大,不能很好调控教学过程,课堂活动难以组织,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2)很少教师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3)农村教师没有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中内容大多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使农村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困难[3~6]。

1.2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做一个计划。并且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组织概率教学,以使学生感到教学有意义、有用而不是抽象、不相关的,因此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7]。对各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一线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目前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者们的观点主要体现为:(1)借助游戏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兴趣;(2)引导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3)结合学生实际和区域地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加强概率统计教学与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5)加强阅读指导,提高理解迁移能力。有的研究还提出应用试验来增进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应用案例分析对概率统计中一些重要的数字特征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讨论清楚等[3,6,8~10]。这些研究还针对所研究内容对课程开发者及教师提出一系列建议,主要认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过程评价观,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加强统计与概率思想的培训[6,11]。

以上研究集中体现在对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而教学评价也具有很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7],因而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评价策略进行研究甚有必要。

2关于学生学的研究

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交往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来自于教师教得好,更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及认知水平。数学教育的所有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才能深切地关注和改进课程教材的编制,为教师的教学及评价提供确切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因此,非常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这方面展开研究,了解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认知特点及学生的概念理解水平,以便更好地实施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以及指导统计与概率课程的设计。

2.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在理解概率方面存在哪些错误概念以及需要经历怎样的认知发展过程,对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很有帮助。这一方面文[1]已经做了深入地研究,认为学生使用的错误概念按照认识上的共性分为14组,主要介绍了最主要的4组错误概念:(1)机会不能量化及预测;(2)等可能性;(3)预言结果法;(4)用自己的方法比较机会(简单复合法)[1]。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揭示了理解概率概念通常会经历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按照SOLO分类法把学生的回答水平分为前结构水平(P),单一结构水平(U),多元结构水平(M),关联水平(R),进一步抽象水平(E)等5个水平进行研究得到学生对概率概念的认知发展框架表。而对学生的统计学习进行研究认为:(1)学生对统计课程的特点、思想、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2)学生统计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应用意识不强[3]。诸多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教师如何教,但对于学生的概率与统计的认知心理研究较少。

2.2学生的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12]。数学理论研究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教学法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概率相关概念理解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相关研究认为学生对概率的统计定义和古典概型的掌握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其主要表现在对统计定义没有产生实质的理解,对古典概型的本质一等可能性方面把握不够。从而得出两点启示:(1)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概率概念教学的需要;(2)淡化计算,决不是淡化对概率概念的理解[9]。

有的对学生对概率值的理解以及学生利用概率值进行决策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综合表示难以接受。(2)进一步的教学使倾向于理论概率的学生增多,使认为大数次的频率有稳定趋势的学生增多,使倾向于主观概率的学生减少,使用预言结果法进行决策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用正确方法决策的学生增多。(3)预言结果法非常顽固,教学能减少部分预言结果法的使用但不能完全依靠教学解决。(4)学生利用概率值的意识不是很强,不同的题目背景和数据可能对学生利用概率值的能力有一定影响[13]。

概率统计的利用日趋广泛,但课本中的内容大多注重概率的计算,不注重概率的表示、解释和利用。而不同学段的学生对概率的认识可能不同,只有了解学生对概率是如何思考的,才能正确地展开教学和合理地编制教材。

3关于教学内容的研究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性很强,概率与统计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编写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教材很重要。“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14]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因此统计与概率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的研究认为虽然一些教材的编排达到要求,但还是有一些问题:(1)认为“统计与概率”编排的层次、梯度不够清晰,“小步子”的现象比较明显,且有简单重复,如对“统计图”的编写;(2)《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规定太宽泛,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认为第二、三学段概率目标重合过多,螺旋上升幅度偏小,给教材编写者造成困境,不易处理;(3)教材素材选取较单一,内容大多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过于强调概率的古典意义,相应的辅导资料上的练习题难度太大;(4)从教学实践上看少量题材的可操作性和活动的可控性有待加强[4,11,15]。这些问题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探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材。

4进一步研究展望

不难发现“统计与概率”的研究已经受到教育学者、专家、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有实践方面,也有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开展。但许多研究仍待进一步努力开展,许多规律仍待进一步揭示。

(1)目前研究的角度相对狭窄,缺乏整体上的宏观研究,不利于从整体上推进统计与概率研究的进展。对于统计与概率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认知水平与统计与概率难度的提升之间的关系、教学和学习评价、关于教材编写及实验效果的研究和学生概率思维研究都尚显不够,使得统计与概率研究在某些方面有突破,而其它方面进展缓慢。

(2)目前研究的重点是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学习的研究相对偏少。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实施策略,而对教学准备策略及教学评价策略很少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更少了。缺乏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因此,要加强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研究,同时探求统计与概率教学和学习规律。

(3)研究方法普遍采用了调查法,但对教材改革可以采取实验研究法,这样更有利于编写出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教材。如对各个学段的教材都可进行实验研究,这有待于我们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更深入地进行研究,进行艰苦的探索,为丰富和完善数学教学理论提供依据。综上所述,“统计与概率”研究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宏观研究,研究的角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重点开展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推动“统计与概率”理论研究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中小学概率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豪森G,凯特尔C,基尔怕特里克J。数学课程发展[M]。周克希,赵斌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熊永梅。义务教育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闫炳霞。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

[5]程伶俐。中学教师对概率概念及其教学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黄红缨。新课程初中生统计观念培养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7]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曾莉。中学概率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郭朋贵。关于概率概念的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王亮。中学数学中概率统计教学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11]赵国庆。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概率教学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2]李善良。数学概念学习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18。

[13]吴惠红。中学生对概率值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4。

第3篇: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策略;分类;作用

物理难学,是高中学生对物理普遍一致的评价。一方面来自于物理知识本身,物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实践性太强,造成学生思维过程的混乱和错位;另一方面来自于学习方式上的困惑。大部分学生反映,他们能听懂老师的讲解,对概念和规律也能明白,但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实际问题时,就不知从何下手,他们不知如何学习物理。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教授者的角色向引导者方向转变,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技巧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保证物理学习的顺利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物理学习策略也自然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方向和热点。

一、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的分类

根据物理学习过程和知识特点,物理学习策略可分为:

1. 高中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

它是指在物理概念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元认知活动的作用,调节和控制物理概念学习的一种机制。物理概念是人类在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在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形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还要使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1)关注物理概念的引入。比如知道了位移这个概念是表示物置的变化,那么,更深一步思考,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有的位置变化较大,有的位置变化较小,也就是说,位置变化的快慢不同。例如汽车相对于自行车,位置变化得要快一些。在物理学中如何准确表示物置变化的快慢呢?就需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2)注重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中,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加深理解概念、借助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讲清概念。

物理上有很多形式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密切,但又容易被混淆。例如,速度和加速度、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电势能与电势、重量和质量、速度与速率、动量与动能、电阻与电阻率、振动图像与波形图像,等等。在教学中,要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相似、相近而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开来,一方面使学生对建立某概念的物理事实有透彻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找出概念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及形同实异,形异实同。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例如,电压和电动势的概念,电压是反映静电力做功,把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的物理量,电动势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变成电能的物理量。这就是这两个量的质的区别。在量值上,这两个物理量都是以移动1C正电荷做功的多少来量度的,且其单位都是“伏特”。所以电压与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当学生对这两个物理量有了这样的理解后,在学习全电路欧姆定律时,从能量转换和守恒的观点来推导和理解这个定义就容易了。

2. 高中物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调用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效地组织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活动,实现问题的给定到目标的转换,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内部心理机制。应该是学生由知识到方法,由情境到问题,由条件到结论这一系列步骤的合理安排,在这过程中自我调控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要不断地变换解题方向,改变解题思路。

如: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质量均为M,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下落,A木块顺利下落,B木块在下落到一半距离时,被一颗水平飞来、质量为m的子弹击中(未穿出),则A、B两木块落地时间关系为:A.tA=tB、B.tA>tB、C.tA<tB、D.不能确定。由于子弹与木块碰撞在瞬间进行,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子弹射中木块后,使木块获得水平方向的速度,但对木块竖直方向的运动没有影响,故选(A)。如果把镜头放慢,并把子弹与B木块看为一个系统,可看到子弹射入B木块瞬间,系统的内力比外力大得多,可以认为系统动量守恒。在竖直方向上,若子弹击中木块前木块的速度为v,则击中瞬间有:MV=(M+m) V',即V'<V,B木块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减小,因此选(C)。

3. 高中物理方法的学习策略

物理方法是在物理学习及问题解决过程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有效地确定问题主要因素、辨认物理情境,成功实现物理问题和物理知识的联系的心理机制。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将木板抬高,使小车受到的重力的分力与所受摩擦力平衡,这时,小车受到的合力就等于绳子给小车的拉力。比如,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三角形的木块a,若物体b在 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则:A.保持静止,而且没有相对于水平面运动的趋势;B.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的趋势;C.保持静止,但有相对于水平面向左运动的趋势;D.因未给出所需数据,无法对a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作出判断。

解析:要领会题目所要判断的结论是在物体b沿 a匀速下滑的条件下,而不能主观臆断,改条件为b从静止开始起动下滑时a 物怎样。因而,容易错选为B或 C。如用隔离法分别对a、b两物体进行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需对多个力进行正交分解,并合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烦琐而费时,且易出错。取a、b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因b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因此,系统处于平衡状态,a与水平地面无运动趋势而无摩擦力。正确答案为A。题目也可以稍加变动,改为b匀加速或匀减速下滑,a仍相对地面静止时。

将多个物体作为整体的分析方法,在许多物理试题中常用到。有的题目是一个对象涉及多个物理过程。将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同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高中物理实验的学习策略

实验过程能全面反映物理学习的特点,体现物理学习的价值,它包括原理确定、方案设计、仪器选择、进行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步骤。物理实验的学习策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实验前的准备策略。这阶段,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列出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估计误差来源,考虑数据处理方法等。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方面,学生可能写不出实验室所具备的仪器。仪器预先选取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开放性思维,因为器材的选定与实验方法有内在一致性。

(2)物理实验中的策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器材的选择,步骤的安排,学生开始实验。实验中如何和同伴配合,协同完成实验,如何精确测量,如何条理地记录数据,这都是学生需要思考的,教师给予适时指导。

(3)实验后的策略。实验结束后,训练学生,使其知道又该完成哪些工作。这里主要有,一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评估,另一个是实验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步就是训练学生实验后养成反思的习惯。

物理实验策略是对物理实验过程的统筹考虑,在高中阶段掌握了物理实验策略,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才会明白如何去做一件事,怎样做好一件事。

二、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的作用

1. 物理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曾与一些厌学物理的学生交谈,从交谈中获知,学生开始时都很想学好物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自己虽然努力,可是却越学越不会了,以致对物理失去兴趣。如果学生掌握了物理学习策略,就能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合理安排学习,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功。

2. 物理学习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习策略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解决问题不再那么迷茫,解题的方向性增加,解题灵活性有所提高。能够掌握和运用物理学习策略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及知识水平以及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做到自主学习。

3. 物理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掌握了合理的学习策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随时监控自己的行为,不让自己偏离目标,能正确判断出困难和障碍,并适时地调整,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评价。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改革的趋势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研究,我逐步认识到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应该加大学习策略的教学实践研究。如果学习就是获取信息,那么,学习策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如何控制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便更好地存储和提取信息。

总之,物理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的调节和监控系统,能够掌握和运用物理学习策略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知识水平以及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做到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继恒.特级教师谈学习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第4篇: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思维导图;策略构建;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053-01

一、前言

教育课改指导纲要指出,要改革教学过程中机械式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模式,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践行这一系列要求,思维导图近年来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并在高中生物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由此可见,构建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是在放射性思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可理解为,每个人都具备的由神经生理引发、涵盖放射性思考的人体多感官共同参与互动学习的一种思维模式[1]。托尼•巴赞结合自己的不同学习障碍症状实践研究将思维导图定义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发散性思维学习功能,即传递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根据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解,其具有核心主体呈放射状分布,由图形组成的不同分支代表不同节点,以及焦点分布在大脑中央图形上等几个基本特征。将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形成思维导图工具,对右脑拥有的空间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开发,对左脑具备的逻辑、文字、图像等功能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激发人脑潜能的目的,促进人脑学习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三、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构建

(一)加强高中生物教学理念改革

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在传统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已难以适应和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高中生物教学理念的改革[2]。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来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即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生物课堂的引导者,并促使学生成为生物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与知识构建者,从而改变生物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方式。利用思维导图提供的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元素来开展生物教学,可以为学生构建出全新的课堂模式。例如实验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洋葱”这一实验材料不同部位的特点,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并动手实验,使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以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多个实验得以有效整合。

(二)强化对思维导图的认知

全面透彻理解思维导图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快速构建起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功能的前提基础。思维导图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发散思考等多方面理论知识,对于其的认知与理解不能从单方面来进行,而应从其所包涵的每一方面来深入学习,这样才能对思维导图有个全面的、准确的认知与理解,才能将其合理恰当的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也才能构建出有效的思维导图教学策略。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式图,S型曲线的数量关系图等,基于已有知识不断进行思维拓展和联系,这便是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构建的关键所在。

四、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生物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先前所学知识,发现不足,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传统生物教学复习效果始终不够明显,而思维导图的引入则改变了这一状况。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来开展生物复习课,不仅简化了复习的环节,而且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3]。例如,在复习“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图来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图示和实验过程提出疑问。

(二)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附录中,共列出了200多条生物概念,理解生物概念是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重要前提基础。但是过多的生物概念给学生记忆大大增加了难度,不仅难记,而且类似的概念还容易记混[4]。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通过恰当的思维导图来向学生解释生物概念,如蛋白质相关概念,利用多媒体构建出蛋白质的思维导图,在导图中将该概念的关键词、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目标等分支清晰表示出来,学生通过一目了然的思维导图可以容易的理解并记住蛋白质概念。

(三)在生物课堂笔记中的应用

课堂笔记在学生的生物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节约做课堂笔记的时间,把握住课堂上教师讲解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完成生物课堂笔记的制作[5],即运用简洁明了的符号、文字、图画来将生物知识描绘出来,并将存在一定联系的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使之构成一个简洁清晰的知识网路。这样高质量、高效率的笔记可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信心,也有利于提高生物的教学水平。

五、总结

客观而言,高中生物是知识较为繁杂的一门学科,不仅概念众多、理论抽象,而且易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而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通过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使得生物教学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学生能力培养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提升。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进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吕露.思维导图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覃香積.应用思维导图建构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3]吝娜.思维导图教学策略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2,61:158-159.

[4]王飞.试论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工具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4,11:19-21.

第5篇: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学校文化战略;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

优秀的学校文化需要积淀,这是为什么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往往其文化也丰富深厚的原因。但如今大量事实证明,优秀的学校文化也可以通过策划而形成。21世纪以来,以策划为基本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继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文化”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词。但在这场运动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数年后的今天,当论及学校文化策划(建设)的内容时,许多办学者甚至研究者还是言必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概念问题:学校的这些文化真的可以直接策划或建设出来吗?我们策划的究竟是学校文化方案还是学校文化本身?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长期以来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和这种价值观引领下组织及其主体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这个界定本身就具有“自明性”,表明学校文化只能依靠内源性的“生成”,而不是依靠外源性的“建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策划办学理念,但不可能策划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可以策划办学行为、办学制度、办学环境,但不可能策划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或称物质)文化。一言以蔽之,我们策划的只能是学校的文化发展战略,而这些文本方案要真正转化为学校的文化,还必须通过长期的、能动的办学实践,使其逐渐成为师生共同的信仰,并体现为由这种信仰引领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厘清了这一概念后再来谈学校的文化策划问题,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策划是为学校理想的文化形态描绘设计图和路线图,成功的策划可以将学校的文化建设引入“绿色通道”,有利于学校较快地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从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的品质和实效。而作为策划内容的学校文化战略,其主体构成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

一、办学理念策划

办学理念是学校在核心理念的统帅下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追求及教学和管理观念的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办学概念和观念体系。所谓办学理念策划,就是基于学校优秀的精神传统,以当代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全新的办学理念结构框架为参照,完善甚至再造办学的价值观体系,以达到增强学校文化的精神力、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品位的目的。

办学理念策划项目大致包含基础性理念和应用性理念。

(一)基础性理念

基础性理念是指具有内核性、恒定性,能够长期统领与支撑学校办学行为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观。它是学校办学的哲学体系,一般情况下不轻易随学校领导者的主观意志和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变更。基础性理念的构成要素如下。

1.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学校哲学的逻辑起点,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无法比对和仿效的战略个l生,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首要前提就是学校必须确立鲜明而独特的核心理念,并以其统领所有办学行为。进一步说,只要一个学校的核心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学性(是对办学思想最抽象和最深刻的概括)、适切性(契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差异性(有异于其他学校)、统领性(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超越性(能够成为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并真正将核心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办学理念系统形成“价值链”,再辅以执行系统的完全跟进与环境建设的完美展现,那么从理论上说,学校文化就必定具备鲜明的战略个性,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文化力大大提升。

2.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是学校哲学的“价值观”,主要指学校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即学校为社会繁荣、教育进步和人才培养承担何种义务。它是贯穿于学校肌体中的一种基因,优秀学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这种基因的一脉相承。所以我们必须信奉学校的使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学校保持这种生命基因的活力,将学校使命落实于一切工作,融会于所有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中。

3.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哲学的“人性观”,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成员广泛认同和信守的群体风尚、思想境界等共同本质。学校精神是学校办学方针、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因而构成学校文化的基石。它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教师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关注学校前途,维护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4.学校定位

学校定位是对学校本质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领域和办学宗旨所作出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作出的方向性选择。在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一所学校只有准确进行办学定位,才能使办学指向更明确、工作精力更集中、团队精神更强大,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鲜明印象,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声誉。

5.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它与学校定位一起构成学校哲学的“属性观”,分别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表达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性。学校不能就现在而发展,应该是为未来而发展。提出和制定清晰、睿智并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愿景,是学校有效进行战略领导的一个前提条件。愿景的制定要求学校能够战略性地思考未来,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个可行的概念,阐明学校在生存环境的“坐标系”中所处位置及前进路线,指导管理决策,勾勒发展的战略轮廓,使各项工作步入所有管理者都作出郑重承诺的轨道。

6.校训

校训是指学校提出的对全校师生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对学校抽象的核心理念的生动写照。它要求依托学校的性质,体现学校的意志,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甚至是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学校指针。

(二)应用性理念

应用性理念是指由基础性理念生发的,具有阐

释性、实践性、灵活性特征的办学思想。它可能因学校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应用性理念主要体现于学校两大职能领域——教育和管理,此外还包括基础性理念的应用文本。其构成要素大致如下。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的价值观而对教育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育行为特有的基本态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信念。它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具有何种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具有根本性和坚定性。教育理念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前途。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学校还可以具体规划课程理念、德育理念、教学理念、科研理念等专业理念。

2.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对学校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理念与所追求的管理理想的概括性表达,是一切治校行为的出发点。优质学校之“优”固然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优质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水平的提高,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强势的、优质的、高效的学校管理。这其中,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行为至关重要,而最为核心的还是建立起科学适用的管理原则。在总的管理思想的统领下,学校还可酌情设计规划理念、办学要略、人才理念、质量理念等治校理念。

3.宣言誓词

宣言誓词是办学理念的载体,它以文本化的形式直观而生动地展示学校的理性形象,传达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规约,包括学校宣言、学校格言、师生誓词等。

二、办学行为策划

办学行为是指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机制、程序、途径、方法等的总和。办学行为策划就是学校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思路,努力对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执行力。

办学行为策划大致包括制度、策略、流程三个层面。下面所列是办学行为的部分内容。

(一)制度层面

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目标,以不同的任务和利益为依据,把人力、物力等按一定的形式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开展活动的模式。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灵活、执行高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学校任务有效完成的前提条件。在战略策划的进程中,组织机构建设应从学校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注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审视目前的机构设置,决定是否进行必要的合并、拆分、重组或增设;二是审视目前的机构功能,合理确定层级化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各机构的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三是审视目前的机构名称,以准确定位和提升内涵为原则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命名。

2.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界定学校组织内各种关系和行为、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各项规定。形成良好的学校管理系统,以科学的制度管理学校,是学校完善机制的基本前提。学校制度建设应把握好几个重点:一是适时适度地调整制度建设的理念与方向,加强制度的人性化、民主化、规范化、能本化、信息化等时代特征;二是梳理原有制度,从战略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教学业务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党群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以理清管理思路、补充制度缺失、提升制度实效;三是完善有关制度的执行细则与考评细则。

3.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是学校作为主体,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本校的实施所编制的蓝图,它对课程的开展具有指导、整合、规范、约束等作用。课程规划本应属于制度体系,但因为课程是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特有的组织要素,又是学校开展专业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将其单列,以示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大致包含学校愿景与使命的陈述、课程价值观及其目标的确定、课程规划制定的原则、课程结构的建立、课程内容的挖掘、课程实施方案的设定、课程评价方案的跟进、课程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工作开展等。课程规划的制定,其关键在于把握课程的本质与整体,尤其要基于系统思维,完整、准确地呈现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四个核心要素,以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建立在全面、科学、制度化的基础之上。

4.师生手册

师生手册是学校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制定的管理文本,规定师生的基本义务与权利,同时又承载传播学校文化的功能,是师生的行动指南。其中,教师手册大致可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理念、教师誓词、工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建议、专业培训、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学校危机处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学生手册(可针对学生年龄状况酌情取舍)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理念、学生誓词、学生守则与规范、校规校纪、入学指引、学生权利与义务、生涯规划、社会生活指导、校园安全指南等。师生手册需分别发放给每位师生。

在上述制度要素中,组织机构主要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机制与功能,制度规范(包括课程规划)主要针对学校人员的职能和行为,师生手册则是为师生学校生活特制的工具性文本。

(二)策略层面

1.战略管理策略

战略管理策略是以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为依据,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办学特性、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综合效益为内容,以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为手段,以学校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的管理规划。合理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和强化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办学的前瞻性、目的性、科学性、可调控性,提升办学品质。一般来说,战略管理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涵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调控、战略评价等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保证学校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手法对教师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思路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属性变迁(物化一人化)、理念变革(成本观一资源观)、地位提升(边缘化一核心化)和功能升级(操作型一开发型)。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上可包括学校岗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素质模型设计及应用、人力资源培训、职业生涯规划、评聘与晋升、知识管理、工作管理、绩效管理等。

3.公共关系策略

公共关系策略是为扩大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获取重要公众对本校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发展力而确立的一整套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方案。公共关系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善于寻找、整合、优化并有效使用学校内外部资源,是当今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可针对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当地政府部门、同行、社区、媒体、教育学术机构或团体等不同公关对象,分别制定和实施宣传型、服务型、交际型、咨询型、公益型、合作型等公关计划,与目标公众真诚

沟通,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赢得公众对学校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课程目标而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所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行动准则。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虽说“教无定法”,但基于知识属性、学生特性与课程标准的规定性,学校对教师教学行为理应确定基本的规则。由于教学策略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必须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为提升教学策略水平,学校需要在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水平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计划与设计、课堂管理、知识传播、教学手段、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等方面明确相应的行动准则。

此外,办学行为中还可包括品牌管理、危机管理、教育科研、校本课程开发等策略。完善的办学策略设计应分别从宏观与中观、人与事、行政与业务、校内与校外等不同维度制定相应方案与行动准则。

(三)流程层面

1.学校仪式

学校仪式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有特定的主题、惯例、秩序、言行等要素的典礼。主题适切、设计精美的仪式,对净化心灵、提升德性有着特殊的教益。学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强化教育行为的仪式化取向,以独特、规范、持久为原则,一方面可增设一些仪式,如教师/学生宣誓仪式、新教师上岗仪式;另一方面可加强原有仪式的校本化程度,如每周升旗仪式增加升校旗唱校歌程序、毕业典礼在校旗上签名留念等。2,学校礼节

学校礼节是指学校师生在交往中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来的律己敬人的礼仪规矩。礼节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要。学校礼节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学校可结合民族传统习俗、时代特征以及自身实际,设计诸如致敬礼、见面礼、课堂礼、言行礼等具体礼节。

3.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指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的有主题、有计划、有固定时段的系列教育活动。学校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性,而且能传承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发挥活动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学校主题活动的内容,一类是学校自定的节日,如科技节(周)、文体节(周)、读书节(周)、心理健康节(周)、外语节(周)等,一类是结合政治、社会和民俗节日(如国庆节、青年节、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助残日、环境日、端午节、中秋节)等所开展的活动。

三、办学环境策划

办学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办学环境指学校所处的社会生态,而此处所说的办学环境取其狭义,特指校园内物化的软硬件设施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办学环境的推新,应以充分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成就和师生的精神风貌为主旨,尤其需要努力将自身历史资源形象化、现实化,以营造高度校本化的育人环境。 办学环境策划包括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环境

1.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指视觉环境中的硬件部分,包括学校布局、校园绿化、景观小品、建筑物外形风格及内部装潢、教学设施设备等。它是学校的外包装,是学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社会公众感知学校的最直观的对象,因而优化物质环境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不能简单借用园林设计思维,而应以核心理念视觉化为基本原则精心运作。

2.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视觉环境中的软件部分,包括学校的宣传橱窗、网站、标语、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的环境布置等。人文环境建设除了有与物质环境同样的意义之外,它还应该成为学校历史的形象载体,即把校史中最典型、最富有传承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恰当地予以展示,使校园成为开放的校史展览馆,使学校的人文景观发挥独特的魅力。

3.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是学校为传达理念与形象而设计的视觉符号组合,它在学校的所有办学体系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学校标志、校名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视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教学系统、导示系统、办公系统、传播系统中的具体运用。这个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将大大提升学校的组织化程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视觉识别核心符号的校标的设计,应具有超出常规的思路。校标不同于商标,它的第—要义不在于识别组织名称。学校存在的意义和学校文化的意义决定了校标的第一要义必须是承载和传播学校组织的文化理念,是将学校文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使公众通过“目染”其形,进而“神会”其旨。

(二)听觉环境

第6篇: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首先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概念,在形成时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他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论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的方式,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并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同学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4.注意对学生思想的教育,要进行人生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的自我意识。

5.积极搞好教研沙龙,通力合作,集大家智慧,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科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思路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完成说课――讨论――导学反馈案。

(2)落实复习环节:读、讲、练、测、评、补(六环节复习法)

读:预习、练习,发现问题;

讲:按知识体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提炼学科思想方法,理清基本题型,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练:精选习题,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测:进行单元测试、定时练习查漏补缺,训练应试能力;

第7篇: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只有运用新课程理念,加强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才能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才能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只有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将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意义

教学策略的科学内涵,目前主要有两类看法:一是将教学策略视为教和学的策略,认为二者是一致的,在概念使用上也不加区别;二是将教学策略视为教的策略,认为学的策略虽然与教的策略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但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使用时应加以区分。

教学策略的含义,目前主要有四类看法。一是把教学策略看作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二是把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认为教学策略可以看作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实现;三是认为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含义相同;四是把教学策略看作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

二、影响教学策略的因素

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教学策略的复杂多样性。一般认为影响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自身和教学环境等几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因为教学策略是观念与实践间的桥梁和中介,制定与选择教学策略的任何环节都要受教学观念的制约,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把新课程理念更好的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制约教学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教学策略运用得恰当与否也要看目标的达成情况。新颁布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化学教学目标划分分为三个领域,即知识与技能领域、过程与方法领域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同一教学内容可能同时涉及这三个领域。在正确的目标的指导下,就可以制定和运用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教学策略的分类

1、从教学经验的角度分类

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内容限制性策略注重人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重点分析师生的语言行为,认为教学本质上是口头、笔头和符号表达等语言活动。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策略以及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策略。

2、从教学策略构成要素的角度分类

根据教学策略的构成要素分为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和综合型策略。内容型策略又分强调知识结构和追求知识发生过程两个类别,即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形式型策略又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之分。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综合型策略是内容、形式、方法三种类型策略的综合。

3、从教学环节的角度分类

根据教学环节来分,可将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监控策略。教学准备策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钻研教材,组织教法,分析自我和学生,制订教学计划的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它是综合考虑影响因素而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教学监控评价策略是指教师为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过程实行主动的计划、反馈、控制、评价和调节等采取的策略。

4、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类

根据教学内容来分,就化学这门学科而言,主要分为:化学事实性知识,即反映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多方面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的知识;化学理论性知识,即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技能性知识,即与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知识内容。化学知识的类型不同,其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

四、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策略

教材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必须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将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科书内容。在新课程教学策略方面,可以大概有教学的情境化策略、教学的人文化策略、教学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以及教学的探究化策略等。然而化学知识的类型不同,其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有所差异。

根据初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可以分别以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化学计算等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增加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同时结合具体内容贯彻和实施教学情境化策略、人文化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和探究化策略。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策略研究是一个范围很广、内容很多、融合了化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性的研究领域。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对教材的合理使用,认真细致地组织课堂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真正地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予切实有效地帮助和指导,他们是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改革研究》

第8篇: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哲学常识;学习策略;途径;方法

学习策略是目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高中哲学常识课程的学习策略,则指学生在哲学常识的学习过程中,根据特定的学校目标,采用一般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进行调整,旨在提高哲学常识学习质量的一种自我教育系统。高中哲学课程的学习策略主要具有学科性、主动性、动态性、针对性、调控性等特点。

一、概念学习策略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原理、范畴和推理逻辑。哲学常识课作为一门思辨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就要求教师必须清楚的阐述、解释相关概念和原理。而概念学习策略就是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元认知活动的作用,来调节和控制概念学习方法的机制。根据哲学常识课概念的特点,其学习策略培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要素分析法

该方法是将一个完整的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层次、要素后,进行分析的方法。例如:在对“物质”这一概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物质”的概念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客观实在;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三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存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这一概念的核心部分。而这一客观存在又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通过概念分解,学生更容易掌握概念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2.归纳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是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将二者综合地运用到同一理论概念的学习中,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的概念抽象化,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概念。比如:在“运动”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着手,在具体的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等的基础上,总结出哲学上“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然后,再运用“运动”的哲学观念去分析具体领域中的运动。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因直接灌输抽象概念造成的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3.归类法

哲学常识课中的概念多且繁杂,易出现混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概念归类教学方法的使用。例如: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教学中,其重点内容不在矛盾的概念上,而是让学生对二者进行区分,辨别二者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所处的地位。归类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分清学习重点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对比法

哲学概念大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整体和部分、运动和静止、内因和外因、原因和结果、量变和质变等等。通过对比法,学生能够对概念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记忆策略

记忆能力对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十分关键,只有熟练识记一些重要概念,才能灵活地运用概念去进行哲学分析。那么,我们所说的记忆策略就是指运用人类记忆的一般规律,有效地识记、保持、提取信息的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而对学生记忆策略的培养不仅仅是对记忆方法、记忆规律的教学,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哲学原理、观点等记忆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1.要提高记忆的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水平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目前高中生的记忆已经能够让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相对独立完成较长远的识记任务,并对识记结果进行自我检查。理解识记是目前高中生的主要识记方法,此外,教师应让学生掌握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强化记忆,形成持久记忆。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强记忆效果

目前常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尝试回忆法、比较记忆法和提纲记忆法。尝试回忆法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记忆过程中复述的情况,强化记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对一概念进行讲述完毕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回忆、复述,这样一方面强化了课堂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清复述的思路和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识记。比较记忆法非常适用于哲学教学,哲学概念通常都是成对出现,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内因和外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等。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纲记忆法适用于记忆内容复杂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忆课本的目录、章节、节题、框题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

三、组织策略

高中哲学常识的组织策略培养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着手,强调知识的体系性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部分。纵观高中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分为辩证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分为人生观、价值观和实践论三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布局,把握教材中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让学生逐渐理清知识脉络,构建整体知识构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2.从教材内容着手,强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在哲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各部分知识、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整体性教学。如:“物质”“运动”“规律”三个概念分属于不同的章节,但是在教学中,应始终保持三者之间的联系,展开整体性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归类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多样的,这就是我们对知识归类的哲学依据。根据其联系的多样性,归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原理、方法论分类法、关系分类法和内容特征分类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又注重实践,因此,我们就应将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教材每个讲解的讲述也遵循了这一规律,先向我们阐述一个哲学原理,然后分析该原理,得出实践中应遵循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哲学学习中注重对原理和方法的归类总结,有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马克思哲学体系。

四、目标策略

目标策略就是通过明确高中哲学常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目标策略的实行中,首先,应将目标呈现给学生,从而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目标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其次,做好目标导学与分解。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领会教材编写的主要意图,从而保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此外,教师应按照学生理解、识记的程度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进一步强调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最后,及时检测目标。教师应针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目标检测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实现教学相长。

除上述学习策略外,阅读策略、思维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等都是高中哲学常识课具体的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多种学习策略,使高中哲学常识课彻底实现对学生具体学习策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昊.论如何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时代经贸,2011.

[2]江樱.从哲学史角度刺激中学哲学教育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

第9篇: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292-01

引言

高中笛Ц拍罱萄С晌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实际的教学中轻视概念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据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有针对性地提出高中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新数学概念的内容,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个数学概念,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的是如何形成的。

1 数学概念概述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数学知识系统中数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数学推理与证明的都需要依据数学概念才能进行;因此,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数学概念通常包括名称、定义、属性和例子四个方面。例如“三角形”这个概念,“三角形”这个词组就是概念的名称;“在同一平面内有三角之和为180°”就是概念的定义;“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属性有:在同一平面内、三角形、三角之和为180°;符合概念定义所要求的特征的具体图形都是这个概念的例子。

2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利用技术手段

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丰富经验性理解。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呈现概念不同的表征形式,与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知识形成广泛的联系,使技术的优势得以发挥。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理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手段相互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的技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思维层次及水平,为概念的形式化与结构化的理解奠定基础。比如,利用电脑,通过数学软件,来更直观的展示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作出的图形和二次函数图象抛物线有何异同?能求出这条曲线的方程吗?怎样建系最合适?教师组织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实验研究并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由一种方程形式y=2Px猜想得到其他三种不同形式的方程。

2.2 结构化的教学

形式化理解关注单一的高中数学概念或其他知识,没有把与其有关的概念拿来一起比较、分析,发现其异同或是否有层次关系.所以理解的丰富性的程度和精确性都有所欠缺。所以,当概念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紧密复杂的关联性,清晰的脉络时,学习者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与精细,更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要求概念的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的教学设计,为形成高中数学概念的结构化理解保驾护航。比如:偶函数概念:一般的,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为什么不加上:“-x在函数f(x)的定义域内,即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而暗含在f(-x)=f(x)中”。

2.3 科学合理运用“数学史”

重视知识形成中学生要充分参与,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式化建构过程,高中数学概念学习也必然要遵循这个理念。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一个高中数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更要知晓其曲折的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形式化的抽象概括。更为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技能,提供数学探索能力,收获成功的体验,增进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为结构化的理解提供保障。比如: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先提问:谁最先使用“函数”一词?随之可以较少使用者―莱布尼兹,然后介绍他的生平:生于莱比锡,他8岁自学拉丁文,14岁自学希腊文,15岁入莱比锡大学法学系,是罕见的“神童”、作为:写下了大量数学笔记,也有他引进的常量、变量与参变量等概念等。

2.4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数学概念都是用文字叙述的,且文字精炼、简明、准确,对有些数学概念的辨析简直需要“咬文嚼字”。为了深刻理解数学中的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概念,重点部分需学生大声朗读,仔细领会概念的含义,提高对新概念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排列概念引入: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这个定义的理解就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一是“取出元素”,而且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这就说明只有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相同,顺序不同或者元素部分相同,顺序一样,都是不同排列。

2.5 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

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教师需精心设计生活型问题,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热点联系起来,使数学概念不只是空洞的理论,让学生经历从学习数学概念到建立数学模型,再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的概念,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比如:向量的和与差:已知河中的水自西向东流,流速为15km/h,有一艘小船的时速是30km/h,船自南向北行驶,那么,该船的实际行驶方向和速度是多少?如果要求小船实际上由南向正北方向行驶,那小船应该怎样行驶,总的行驶速度是多少?

3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

每个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形成,同时深刻理解并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第一关。数学概念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学懂,还要使学生领悟蕴藏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基本解题技巧,要通过概念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乃至数学素养的提高,以达到三维综合教学目标的实现。高中数学中概念较多,它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数学定理、公式和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为了深刻的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仔细领会概念的含义,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数学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技术手段、结构化的教学、科学合理运用“数学史”、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等策略,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切实搞好数学概念教学,充分发挥数学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伟伟.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