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精选(九篇)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创新意识;研究

篮球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篮球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篮球技巧与战术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1.1研究对象

在进行调查之前与各大高校进行联系,共选出了200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调查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

1.2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在2000名大学生中,有1399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高的地位,占据总人数的69.95%,其中1399名学生有大约2/3的学生都是男生。有312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不是非常的大,但是还是对于篮球运动基本认同的,占据总人数的15.6%。还有一部分是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是可有可无的,共有203人,占据总人数的10.15%,其中大多数都是女生。最后就是对篮球运动非常不认同的,认为篮球运动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有8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数据情况见表1。

2高校篮球教学对大学生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调查知道,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篮球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篮球是一门非常自由的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碰撞来挥洒汗水、强健体魄,而且这种自由的运动对于拓宽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很大的帮助[1],尤其是当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是走到死角的时候,适当的运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质,深入的挖掘其创新意识,往往灵感就是这么自然地产生的。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的教育与初中、高中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大学提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模式让很多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学生非常的迷惑,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人可以去谈心,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偏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2]。但是通过篮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篮球的赛场上面,无关你是谁,你经历过什么,大家都是单纯的凭借对于篮球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在篮球活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也可能会遇到与你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会成为你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好伙伴。由此可见篮球运动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只有心灵开阔了,思维才能更加灵活,才有更多创新的想法。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他们心里是五味繁杂的,有面对残酷的社会的恐惧,有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还有面对人际交往的紧张,一旦脱离了校园的保护,往哪里走、怎么走就都是靠你自己来决定了,因此对于不同事情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运动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篮球比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面对不同状况的应变能力与解决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一个铺垫[3]。

3如何有效的提高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1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

通过对于篮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来看,已经了解到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篮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首先就是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尤其是要以实践教学为重心。对于篮球而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只有能够实际应用出来才算是学有所成。

3.2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对于篮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门体育学科,篮球的实践性非常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内容将直接通过学生的实践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样单一,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引导上面而不是对于学生的教育上面,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问题,并积极的为学生解决在篮球只是和技巧上面的疑难问题,学生要依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篮球技巧与战术,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4]。

3.3注重对于篮球战术和技巧上的培养

在篮球的比赛场上面,出色的篮球技巧是一方面,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篮球战术。只有能够将篮球技巧与篮球战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技巧是对学生身体灵活程度的考验,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去提高。而战术则是对学生智力的考验,战术不仅仅是研究比赛中的攻与守,还包括记忆能力、思维模式、逻辑分析、准确预测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篮球运动的战术对于学生有着全方面的要求,这种全方位的要求就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思维逻辑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要灵活、冷静、一丝不苟,还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战术设定上面要以全体的利益为基础,个人得失要暂时放下[5]。总而言之,篮球战术与技巧上的培养对于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篮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在社会中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邹虎成.明星效应对山东省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闫慧民.山西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姚如好.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366.

[4]邢佟佟.河南省平顶山市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第2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西安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金(JGC20112)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87-0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及专业对口等问题也更加的突出。加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就显得更加迫切[1,2]。

作为物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大多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不健全,需要逐步引导和培养。他们普遍具有创新的欲望,但由于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另外学生也不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更不可能自发创造自己所需的资源和条件。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教学模式的单一和考核方式的缺陷等都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和规范。目前的物理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的大纲、教材和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规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容易雷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这样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书本和教师所限定的框框内。

二、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传统的实验教学,从实验仪器的准备到实验方法的确定,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和效仿,很多学生只是盲目操作,思考的较少。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学生科研环境,忽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在目前的培养体系下,学生的大部分精力仅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接收和深化,缺乏科研实践的意识和氛围[3]。学生到了大四才跟着老师做毕业设计,参与科研,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时间紧张,学生仅对查找文献、计算和分析数据等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有一些了解,项目草草收工,成果甚微,缺乏原始创新性,影响了学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目前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知的欲望。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并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课堂氛围;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给学生讲解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建立基础型实验平台、综合型实验平台、研究型实验平台、网络实验平台以及演示实验实验平台等五大平台。每个实验平台的实验项目不同,使学生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的综合应用,这更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变革实验教学运行方式,优化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实现是以常规教学运行方式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前提的。大学物理实验室构建了物理实验教学局域网,建成了大学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丰富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并完善了学生网上预习、网络预习测试、选择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时间和网上下载实验资料等平台。在实验前,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预习熟悉仪器设备,中心安排教师予以负责学生预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验时,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关键核心和注意事项,具体操作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若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指导教师予以启发式指导。

四、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的形式。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实行开放式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实验内容、实验时间、资源和评价方法等是开放的,学生有自主选择权[4,5]。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时俱进。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原有的实验基础分层次地选择实验项目,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实用与高新技术实验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演示实验和科研创新实验,深入探究物理现象规律,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丰富物理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提前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提前到大二,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参与导师科研工作,如选题、调研、查新、论证、申报课题、课题研究、结题与成果鉴定、报奖及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科研工作。先让学生接受科研工作系统训练,同时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各级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新实践等。然后从导师科研内容中选出适宜的毕业设计题目,到第八学期,再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另外要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并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学术前沿,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六、优化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应该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或采用非考评学,通过写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评学。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

总之,高校物理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不健全需要逐步引导和培养。另外教学模式的单一和考核方式的缺陷等都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形式,注重给学生讲解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

参考文献:

[1]陈中文. 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试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年第6期,71-72页.

[2]马新娜,刘立嘉,陈娜. 浅谈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力教育:上》, 2010年12期,12-13页.

[3]刘春风. 浅析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9期,97-98页.

[4]王志伟,张田梅. 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162-163页.

[5]李星, 何文学. 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云南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个案简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61-63页.

第3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一、引言

大学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教育的根本所在。

我校具有复合材料、特种功能纤维材料、半导体照明与材料、机电设备集成制造等研究为特色的科研优势,特色学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财富。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保持其优势地位,不应该仅着眼于办学规模和学位层次,更应该看重教育质量,而科学人才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大学生阶段,在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锻炼动手能力,将创新思想直接参与到知识创新活动中去。因此,我校应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优势与特色、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奠定基础。

随着大学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涉面广、迁移性强、应用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根据调查,我校大学生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学生不善于思考,所谓惰性较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比如对科技文献不善于深入思考,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没有独特主见,很难在别人工作基础上有创新性突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有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科研创新氛围不够浓郁,大学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专题讨论的机会不多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勇气,为其今后就业或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二、研究模式――协同培养

所谓协同培养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题、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办学职能,特别是对高校实现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产业行业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目前,就我校对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看,更适合协同培养模式:

(1)从学校内部来看,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尚存在清晰的边界,彼此很难做到资源共享、相互支撑渗透少,严重缺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导致学生对各种科学新问题和学科前沿性动态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控能力,若通过协同培养,组建各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心,积极创建科研团队、导师团队等,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提高导师整体指导水平,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等,有助于扩大学生科研视野,发掘创新潜能。

(2)从学校外部来看,我校与其他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社会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出国留学公派生”、“学校间交换生”都很少。而协同培养能有效改变目前封闭式大学生培养模式,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依托我校特色及优势学科开展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共同搭建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平台。

三、具有研究方法

(1)制定合理可行的协同创新培养方案

创新培养方案可从研究型课程和导师制度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大学生课程方面:为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得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除了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要不断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比如:任课教师需具有较好的科研成果,时时地将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列为大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大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激发研究兴趣,自己主动寻求、验证答案;大力推进全校范围的选课制度,按学科群开设大量跨学科选修课,为学生带来不停地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知识结构,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

(2)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十分重要。目前,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相比,我校的科研学术氛围还有待改进。可通过经常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论坛、专题讨论和学术交流等会议,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以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使大学生对当前所研究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能以较宽的视野,较高的起点选定科研课题,又能够引导大学生去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还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设由一系列学术讲座组成的精品课程,面向全校的在校大学生、青年教师等,将优质的大学生教育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共享,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3)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导师的自身素质与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教育水平和大学生培养质量。一方面,我们将根据学校的最高考核标准对大学生指导教师的考核,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国外相关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大学生导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并适时地传递给大学生,把大学生带到学科前沿。

(4)建立跨学科、院校、科研院所等之间协同创新机制与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热点专业已经于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但从全校范围看,还应继续鼓励各部门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各种跨学科(跨院校、跨科研院所)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中心,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组织不同学院、不同高校教师一起攻关学科壁垒,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还可实施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探索建立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大力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第4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业创新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

第5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创造思维;解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2-02

高中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那么,怎样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呢?

一、高中数学教师要营造一个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高中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的学科,因其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枯燥。而多媒体课件的介入大大弥补了高中数学这一缺点,它可以进行数学题目的场景再现,也可以创设某种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无趣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自主创新中提高城绩。

二、高中数学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对社会现象的不断质疑、思考和求知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去,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能力和数学语言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学生要求比较高的一项能力,它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还要鼓励学生树立长远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当然,在创新意识的培养当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在这一方面,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材施教,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和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多鼓励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培养其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培养,一直到做大事创大业为止,它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中间也夹杂了无限的艰辛,这种意识会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数学教师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进行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过程的实行,再到教学反思,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更允许他们犯错误,赞赏他们的一切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会落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高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重要不重要可以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先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再教会学生提出重要的问题。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推导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可以说,没有质疑就没有问题的产生,没有问题的产生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没有素质教育,它们是环环相扣的。

三、高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的创造思维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创造思维具有个体独立性、求新求异性、批判创新性。如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注重观察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认真观察是习得所有学问的基础。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打开其思维的大门。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才会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当然,观察也不是盲目地去看,而是要有的放矢。高中数学教师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之前,先给出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在本次观察中,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高中数学教师还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具体的方法及时观察。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教具或现代信息技术来作深入细致的观察。最后,观察之后还要形成书面文字,落实在书面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分析,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高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自由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引导学生在分析一些数学问题时,如添加辅助线等,就要让学生大胆去创设,学生的思路越敏捷,就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经过细致地分析,得知其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新知识的产生都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些实实在在的场景,并让学生对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质疑、分析和总结。

3.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是高中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思维方式。它是指对于同一个源材料进行尽可能广泛的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与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成正比例增长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越灵活,他的创新能力就越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等途径来培养,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高中教师要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6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人格 培养

[作者简介]陈洪波(1975- ),男,四川西充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李波(1974- ),男,河南镇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071)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课题“体育锻炼介入改善大学生心理困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5051299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88-02

“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国外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德伯拉・爱弥顿的“知识创新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都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特别强调“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的重要性。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创新才有可能实施,创新成果才有可能实现。2006年7月1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以“创新与服务”为主题,高校如何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和理论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一、创新研究及其发展

有关创新,国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的“创造力”或“创造性”(creativity)研究最多。最早研究它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Galton),在他1869年出版的《遗传与天才》一书中对“创造力”进行研究,他研究了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之后,1908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诗人与白日梦》以及1930年心理学家华莱士的《思维的艺术》两本著作分析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通过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创造力”进行了分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造力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以吉尔福特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对“创造力”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创造力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十分重要。70年代后,创新的研究更加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重视,并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到国家的教育议程高度上来。

我国较早关注创造性的是陶行知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念,那时他对创造性的理解还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到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使命,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21世纪的研究比较关注创新人格。

二、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核心因素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求新、求异,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突破传统观念及定式思维,打破常规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与新思路解决问题;具有善于综合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并取得新成果的能力。

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被认为是个体对创新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推动力。许多研究者将创新意识作为评估个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Edward)认为“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认为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勒(Heller)将测量创造性态度作为评估儿童创造性水平的有效工具。Schaefer研发了一套创造力态度测量(Creativity Attitude Survey)工具,我国学者周林对此量表做了标准化修订。巴塞德(Basaduer)与华德福(Hausdorf)设计了一系列创造性态度量表来测量商业领域内个体的观念偏好、产生新思想的途径以及评价手段优劣等。另外,我国许多学者采用思辨的方法对创新意识进行研究。

3.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也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创新人格是从心理、环境、教育以及个体本身等多维度体现主体创新特征的概念。其研究始发于19世纪后期,早期侧重鉴定创造成就高低者的人格特质。20 世纪中期后,研究表现为创新人格外部特征的概念式描述,乃因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倡导:创造性并非特殊天赋,而是普遍人性的基本特征的观念。在现今的研究中,阿比勒(Amabile)发现缺乏社交技巧会阻碍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发展。戈登(Gordo)认为外倾性性格的管理者在创造性上的得分高于那些内倾性性格的管理者。Stein、Lingeman、张庆林等指出,幽默感、活力等相关个性品质是影响创造性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培育的思路应该以培育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培育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培育创新人格为目标。

创新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Kessler和Alok整合了创新速度理论,认为创新能力决定创新速度,从而会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人才的最终成功。Robert D. Hisrich与Michael P. Peters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技术技能、创新管理技能和创新个人能力技能。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也就是要革新的心理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55%靠心理准备(即意识),10%靠积极暗示,35%靠行动。目前很多学生不能说不用功,但在创新方面却收效甚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就是习惯于做原来习惯做的事,因此创新的意识不是很强,而要培养创新意识,则需要培养学生超越自我。这就要求对自我过去的否定、现状的挑战、未来的向往。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者彼得・圣吉提出五项修炼法,认为最核心的修炼就是“超越自我”。自我超越也是创新意识的实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应把追求自我超越与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个人在实现成就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培育创新意识理应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核心。

另外一些学者将创造精神称为“创造性人格”,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格包括: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与挫折的意愿、敢冒风险以及自信等因素。一个人即使有创新意识,但其人格中没有忍受艰苦的耐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敢冒风险的勇气,其创新能力培养往往也难有成效。当然,创造性人格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因此,高校应将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的目标。

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有效管理机制来保障实施。同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策略,需要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独特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规律及特征,确定创新人才的类型,探讨创新成功的路径。其次,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坚实的基础上,体现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新技术与创新技能的综合把握等优势。最后,采用课堂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手段,通识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开放式、体验式、互动式培养方案。

首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方案总体上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个环境:营造一个适应多学科融合、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二类基地:完善大学生校内创新实验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三种能力:培育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扩展知识的能力。四维结合:完善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结合、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人格的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结合。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以内容更新和体系优化为重点,构建“一条龙、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此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研究创新层,目的在于体现“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启发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其次,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而专业知识的培养为后续创新教育的培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如今高校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其发展,能够在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学有所用,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注重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传统专业意识。另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当然,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宽口径与厚基础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对一部分课程设置不同的深度,同时开设丰富的任选课程,以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深造。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按照“课程交叉渗透”的理念,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包括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加强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统筹协调。设置总揽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综合化课程,增设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创新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创新意识,构建“大平台加多模块”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淀提供一个更宽阔厚实的知识平台。

另外,注重多学科全方位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这样不仅有利于博采众长,也有利于占据制高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兼修一些理科和文科的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学习并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侯德伟,朱学义,董靖.论智力投资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

[2]廖江华.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15).

[3]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4]王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5]韦巧燕.论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3(1).

[6]张大均.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第7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环境艺术 设计人才 创新意识 培养研究

目前,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是学校教学优化关注的重点。对此,认清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宗旨,构建科学的培育体系,能保证人才培养的科学精准,迎合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宗旨

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之时,认清创新意识的培育价值,践行创新教育的科学宗旨,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践行:其一,人才创新意识培养遵循应用型基础。在社会发展的现实驱动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在于服务于社会。因此,科学提升受教群体的创新设计意识,需注重深入贯彻“应用型”宗旨,将应用型思维与环境艺术设计巧妙结合,并从中寻得创新发展之力。其二,人才创新培养实现连接实际。要贯彻“应用型”宗旨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之中,理论与实际的巧妙融合不容忽视,对此,在创新意识体系构架基础上,明确实际环境构建的重要性,合理搭建理论与实际结合场所,确保独立学院学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能于实际环境中获得创新灵感,从而原意运用能力,设计应用型环境艺术。综合而论,于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体系中,贯彻“应用宗旨”,结合“理论”与“实际”,才能构建科学培育环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意识。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方案

明确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宗旨的基础上,迎合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创新需求,构建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践行:

(一)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环境构建

目前,在独立学院教育体系中,为实现创新意识的科学构建,完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环境至关重要。保证独立学院学生在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环境中接受教育,才能确保应用型环境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带动应用型环境艺术的设计发展,使其成为优化民众生活的重要手段。

打造创新意识培养环境,应注重基础课堂的创新意识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源自于人类思想意识的活跃,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生活的无限追求促使其进一步发掘潜能,提高能力,为创造更为美好的环境而努力。在此基础上,作为人类文化传承与优化的重要场所,现代教育肩负着推动人类思维意识创新的重要责任。因此,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独立学院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利用基础课程资源,打造创新教育环境,借助基础教育氛围构建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并促使其明确自身价值,认知创造重要性。当然,独立学院在打造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培养基础课程时,应注重与社会实际结合,充分吸收世界各地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经典,激发受教者们的奇思妙想,保证受教者们能结合基础课程,适应社会需求,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例如,于基础理论课上剖析水立方及鸟巢的基本构造,结合环保意识融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以便其能借助水立方及鸟巢的环境设计理念,引发属于自己的环保环境设计作品。

(二)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实训环境构建

在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体系中,理论课程培养虽至关重要,但实训环境的构建更必不可少。只有保证实训环境的有效打造,才能确保设计创新不脱离实际,真正站在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环境,改善社会基层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实现环境设计的应需化、应用化与可塑化。对此,独立学院建立以实训为目标的创新意识培训环境,应注重以下环境的创设:

其一,模拟环境构建。在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实训开展过程中,构建科学的模拟设计环境十分必要。结合现代化数字技术,设置仿真实训实验室。利用调查了解所得社会实际需求,于实验室环境下模拟真实街道情况,需设计场所自然环境等,为学生提供充分虚拟的设计空间,让学生利用自身R邓学,在模拟环境中构建自身理想的都市及都市生态环境,并突出人性化设计与创新性设计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保证学生在良好的设计支持下开拓并大胆构想全新的人性化设计。

其二,交流平台打造。在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实训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字技术的虚拟环境打造,还需科学应用多元化社会平台,构建合理的交流渠道,令学生多了解社会动态,多接触社会信息十分必要。对此,打造互动交流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在线交流体系,利用成功设计师的设计心得分享,优秀设计专家的未来设计趋势分析,都能成为受教者创新意识培育的关键,应道受教者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更倾向于应用型,应需性设计创造。此外,引入专业人士入校园,令设计专业学生亲身接触设计优秀人才,从平等交流中体会设计心得,了解应用型设计的关键重点。当然,以步入社会体验为思考点,促进学生感受社会,认清社会,明确社会发展需求也至关重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设计征集、社会设计比赛等,让其在不断的积累经验中掌握应用型环境设计创新思维,并真正的设计出科学的艺术作品,是独立学院培养实用型环境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培养是现阶段环境艺术专业发展应关注的重点。对此,运用独立学院良好的教育资源,于教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构建创新引导策略,确保学生接触社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并在科学的思维体系下构建创新意识,能保证其以全新的角度投入社会建设,为社会基础发展提供新颖而适用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淑珍.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知识文库,2016,(09).

[2]宋华.试论独立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方法――以艺术设计学科为例[J].才智,2015,(23).

第8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创业 创业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不少高校的高等教育都开始将目光转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高校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入大学本科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校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初步构建适合本校的、比较科学的培养模式。

1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五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双元”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该模式主要通过传授学生创业的方法和技能,同时结合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实战,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商业化运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保证创业的成功率;第二种模式是“三元”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该模式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创业素质,另一方面则是以创业教育讲座、创业竞赛确定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创业组织,第三方面则是通过专业师资队伍对创业项目辅导;第三种是“综合模式”,典型的高校有上海交通大学,该模式注重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将创新作为创业的根基,在创业中着重强调创新,同时学校组建专业团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资金保障和必要的咨询服务;第四种是“全程模式”,比较典型的高校有复旦大学,该模式是注重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创业过程的全过程扶植,特别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战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第五种是“实战模式”,比较典型的高校是湖南科技学院,这个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创业实战教学方式来实现大学生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 高校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时的注意事项

(1)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是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它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同时又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创业型人才培养又是一种不同于一般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的培养模式,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手段方法等,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通过观念上创新、内容体系上创新、方式方法上创新、体制机制上创新,才能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

(2)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非常注重创业人格培养的。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创业型人才培养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夯实创业的基础,再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大学生的创业人格。

(3)创业型人才培养要结合实战来进行培养。创业是实战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创业型人才培养不能依靠单纯创业知识的传授,还应该与创业实战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使学生逐步积累创业实战经验,在创业实战中直接地接触社会,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全面、具体地认识自己,这样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4)加强对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国外已经很成熟,创业型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已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力。综合国外的文献分析,国外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可供我们借鉴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民教育的重视,在国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非常注重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如美国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研究生的整个教育过程。第二,社会的广泛支持。比如在美国,许多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及创业活动会获得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如在美国有许多的创业基金中心、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等社会机构均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及其创业提供资金赞助。第三,高水平的创业导师队伍支撑。国外很多高校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从事创业实战,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注意吸纳既有学术背景又有创业经验的人士加入创业导师队伍,同时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兼职的创业导师。第四,开展多张多样的创业实战活动。如组织学生通过商店选址,商店店面、名称的设计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营销策划活动,如讨论财务预算、预测营销目标、进行广告设计等等。

3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准备工作

(1)立足区位经济,转变教育思想。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以灌输、封闭、应试为主要特征,把学习知识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教师的作用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学生以后的工作就是应用所学的知识。所有这些教育思想,都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其核心思想是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同时高校在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注意和高校所在的区位经济相结合,如浙江的义乌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义乌市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紧密联系,培养出相当多的创业型人才。

(2)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通过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视创业隐性知识的教育,包括创业信念、创业价值观、风险判断力、创业激情、创业责任心等,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主要要求是提高创业素质。创业型人才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品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四部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创业知识。既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创业者、机会评估、商业模式、创业融资、企业组建、企业运营、公司法这些创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创业的的理论基础和创业理念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创业的规律,掌握创业的过程,发挥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分析问题,把握机遇,选择恰当的目标,及时采取行动等。培养大学生创业活动科学的理性,尽量减少创业的风险性、盲目性,努力提高创业活动的成活率。

(3)大力培养一批创业导师。培养创业型人才,高水平的创业导师是关键。高校可以培养相关专业教师成为高水平的创业导师,吸收具有创业经验且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具有创业经历的校友等作为创业导师;聘请那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家到高校任教,壮大创业导师的师资队伍;选派一些校内创业导师参加专业的培训,同时鼓励创业导师兼职创业或者有计划地选派一些创业导师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战。

(4)大力推行创业实战。通过校企联合,能够让大学生有创业的实际环境。高校可以在一些相关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战基地,一些高校也可充分利用本校的优势创办企业实体,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的场所;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制定科学的创业培养计划,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鼓励大学生举办和参与各式各样的创业比赛;定期邀请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教育讲座,通过创业者的现身说法,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4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业是创业者和创业机会相结合的过程,成功的创业主要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在培养创新能力时, 学校应该把创造性思维作为创业的基本能力, 要求学生在应用知识和运用方法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方法、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形式。同时, 创业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除了与外因有关, 在很多时候还和创业者的内在因素相关。这种创业者的内在因素, 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 是创业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2)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是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 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 取决于创业者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业导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 创业导师要通过各行各业成功的创业故事, 将创新与创业及创业价值凸现和财富效应联动起来,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要采用系统性创业教育方式。所谓系统性创业教育方式,就是从大一的学生中通过创业宣讲会,面向全校选拔创业孵化班。这样下来每个年级一个班, 班级人数可以控制在40人以内。选拔的方式可以是经过报名信息初选、笔试与面试三个环节,选拔的角度可以是创新和创业的意志品格、意愿、协调性等。笔试内容, 可以从心理学等角度来考察该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而面试主要创业导师的面试,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思辨力、反应力等。

(4)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上,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许多高校将创业类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的内容是把与创业综合素质有关知识进行整合,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或其他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必修课程主要面对创业先锋班的学生, 制定了创业演习和课程讲授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通常围绕创办新企业或新事业的全过程来展开。一般来说, 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识别机会、机会评估和创办新企业或新事业。在授课形式上,创业类课程又分为实战性课程和讲授性课程。具体课程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开展,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一些课程:创业管理、创造性思维训练、创业模拟、风险投资、新产品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课程。比如风险投资的课程, 创业导师在使学生了解风险投资方面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介绍每一种风险投资的具体运作方式, 以及相关的案例。同时创业导师可以邀请业内的一些专家到课堂讲解具体的操作环节, 也可以邀请创业者到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业融资的经验。

(5)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要勇于创新。一般来说创业类课程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主要由理论模块、案例分析模块和实战模块构成。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 通过学生模拟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和职责,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感知。创业类课程设计一般可以按照“企业是什么”、“创业者的特质”、“如何成为创业者”、“如何识别创业机会”、“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如何组建和运营一家企业”这样的逻辑结构, 使学生明确了从决定成为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开发创业机会、写出商业计划书、组建一个企业直到企业运营的基本过程。课程教学中适当设置一些互动和实际操作环节。比如通过心理评估和团队游戏等,帮助学生明确创业者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素质;通过案例讨论、、头脑风暴、商业模拟沙盘游戏、创业人物访谈、小组项目完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 能够提升个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6)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搭建一个创业实战平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战项目实现学生与创业的零距离接触。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各样的创业比赛,对参赛的创业小组配备相应的创业导师,对于获奖的好项目,学校可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另一方面在校内可以开展相应的创业比赛以及营销策划比赛等,搭建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另外这个平台还可以和校外工商界实业家衔接,一方面可以请他们定期到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业心得, 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介绍给企业,企业也可能对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学生可以进行校园创业。

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现代高校教育的热点话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推进大学生创业型人才这项工作,高校可以结合以上思路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登菊.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1.3.

[2] 黄文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6.

[3] 尹金慧.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湘潮,2012.2.

[4] 俞金波,王洪影.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战途径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5] 刘丽娟,李晓东.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

[6] 常建坤,李时椿.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案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5.

[7] 储常连.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

[8] 马玉海,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

第9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思考与对策

引言

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特别是重点大学目前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征途上迈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要使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创新原则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因此,其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大学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框架下,有机地将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方法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建立在各个高校自身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又能够被借鉴,使之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体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里仅指大学阶段。体现在教学计划上,应考虑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素质要求、教学方法、管理机制、激励措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全面发展”等原则。所谓加强基础,就是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形成;注重实践就是要通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参与设计研究试验生产等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与分析判断的能力、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及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等;在培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大学学习阶段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又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方法,要创造条件,开展有益的活动,如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技竞赛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多样化培养,不尚空谈,踏实刻苦,促进人才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结合高校的自身条件、服务面向与办学特色,设置了相应的培养体系与相关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科学与人文、教学与研究、道德与才能的结合,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然而,纵观其培养过程和现状,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育评价观念单一陈旧。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仍然习惯于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是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多途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了易于量化、易于考核的能得到及时评价,难于量化、难于给分的项目得不到评价。二是在学科专业方面,习惯以专业面向做牵引,设置培养方案,构筑课程体系,表面看虽完整,但过于强调专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形成了过窄、过深的专业体系。三是在教学方法方面,仍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虽然也穿插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但知识传递的方法仍较单一。四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验证性演示型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不足,未能达到让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我实现,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五是在文化氛围方面,缺乏以敢于创新为荣的氛围,缺乏提倡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

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要使高校的创新型人才辈出,就必须树立先进的理念,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创新平台与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

要以先进理念为先导,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各高校都应树立的办学理念。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积极探索、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建立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遵循其教育规律,要注意课内与课外创新教育的结合,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传授与启发的结合,注意打牢基础与敢于创新的结合,注意个性培养与团队协作的结合。

注重条件建设,完善相关制度,首先,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的视野与作风,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站在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去研究就会打破常规、取得突破,而这些能取得学术成就的师资队伍必然是一支素质精良、学术水平高、协作精神强的团队,要努力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次,要在创新平台与条件的建设方面下工夫。建设可供学生自主设计与实验的各类实验室,提供探索与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能适时把理想火花变成实践硕果。

建设良好氛围,促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指导与引导,更需要氛围的感染与熏陶,大学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改革也需要宽松的人文环境,改革的成功依赖于有使命意识的大学文化。为此,要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就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塑造创新人格,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增强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总之,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既讲授专业内容,又开展人文教育;既介绍人类创造的技术成果,又能传授其发明创造的方法,还为学生开设了“创造学”、“创意学”、“创业学”等相关课程,用创新思维武装学生、启发学生。同时,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开展自己的发明创造。还以各种竞赛为引导,激发兴趣,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顾永安,何东亮.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