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等教育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前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研究者赛里格曼在上世纪末所提出的,是一个相对较为新颖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心理活动受两种力量的作用和影响,既积极的心理力量和消极的心理力量。积极方面的心理力量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驱动力,消极方面的力量则相反。哪种力量会在人的生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积极心理学注重通过个体内在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的激发来发掘个体自身的强大潜能力量,并尽可能的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2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和自我调控能力,让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教育水平,进而实现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障碍克服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非常注重学生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而对学生实践、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则缺乏应用的重视水平,这使得他们很难将学习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非常有限,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能非常有限。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常见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社交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两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和神经症问题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引起高等教育教学的注意和重视,并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引导。

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论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和积极的人格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目标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是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理论基础。

3.1能丰富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体应在日常生活积中极的进行情绪管控和自我认知体验,以培养自身积极健康的生活品质,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是非常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和各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广大高校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多方面的驱动作用。

3.2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影响下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问题处理能力,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更偏向好于自身积极力量的发挥,并对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形成客观认识。

3.3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要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当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会获得很大拓展,学生会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积极问题产生更多的潜在关注,进而在问题面前具有更为积极的问题思考方式。

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

4.1工作目标的完善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创新手段,帮助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应用来干预和引导自身的心理问题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目标。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定位自己,有效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进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其重要工作目标,因而,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4.2工作方法的调整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育对象,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客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得学生的自我情景规定状态非常不稳定,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很难获得有效发挥。而在心理学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心态实现个人潜能的开发和自身人格的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用积极的心态来引导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伙伴关系,在问题面前,乐于换位思考,体验学生内心感受,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效能。5结语总之,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积极引导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高校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作者:蒋志超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婧.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以《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为例[J].社会心理科学,2014(5).

第2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47

当下的大学生需要承受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学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当下,我国许多大学生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心理不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就如何在心理学角度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详细地分析。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学生消极心理过于关注

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没有切实贯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注重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和实际问题。教师的教育工作重点只是针对学生在心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所以只有一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导致对其他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忽略了对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在消极心理学角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发掘,也没有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1.2 没有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高校中属于副科,学生和老师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学生因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不容易得到良好的调整,学生将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可见,在各大高校中不太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影响大学生成为我国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这不仅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关乎我国未来的发展。

1.3 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以心理问题为教学重点的影响下,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对立的关系。由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误认为自己或者其他同学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对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抵触的心理,害怕过多的接触会使其他人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2.1 重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角度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大高校的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有效的手段,确定大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心理品质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最佳的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让大学生从心理困境中获得解脱,健康地生活。

2.2 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是指心理上没有疾病,具有积极的理想和追求,有着良好的工作状态和人际关系,在人格上能够独立自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心理学观点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具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能够独立、积极向上的成长能力。所以,从心理学角度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真正意义上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2.3 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大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大学生积极心理形成的心理体验,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注自身的心理发展状况,让大学生在这一心理体验中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这一心理体验过程应包括对大学生注意力、自信心、意志力和积极心态的培养,以及调节控制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等方面。

2.4 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关系进行有效的融合

受消极心理学影响的教育模式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属于一种对立的关系。而积极心理学角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地改善。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同为发展的个体。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自身积极心理的培养,还应该以积极态度对待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的成长,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和信任的关系,对学生多加关注和尊重,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在心理和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充满自信,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地面对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在未来,我国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任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8).

第3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世纪之初,先驱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个体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并致力于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状态与过程、积极认知状态与过程和积极行为。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又称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积极情绪首先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改变思维的内容,将坏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还可改变思维的广度或边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三是可以改善人们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的复原力。四是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给个体带来最好的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积极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但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总体目标,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调整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为中心,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角度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人文。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将目标回归,不止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

正因为目标归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者的视角要发生变化。教育者要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学生开放积极心理潜能。侧重于发展性和促进性,帮助学生找寻优势,合理运用优势,提高自我价值。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发展积极情感,投入社会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的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一般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微观层次,但却是夯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学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生活满意度。提高学生对现在所从事学习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产生更多的兴趣、满足、愉快等积极情绪。还要注意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挫折,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对未来和理想充满希望。

二是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视野中主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的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格的塑造是积极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挫折。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传统心理咨询注重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修复,咨询师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并不利于学生的发掘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积极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该理论秉承积极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心理品质,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心理咨询应调动这些积极潜能,发展积极品质。

第4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0-01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1)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狭义化。即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只关注心理健康维护。而在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也只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作心理教育服务的对象,强调补救和矫治的心理咨询模式,忽略了大多数处于正常状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其矫治性目标,忽视了发展性目标,表现出单一化特征。即只关注出现的问题和需要帮助的问题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注重补救性的同时更应关注预防性和发展性,即关注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就是自身的积极人格品质。

积极人格品质需要个人自身不懈的努力,在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去逐步形成。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关键时期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对他们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以塞利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倡导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的乐观、幸福感、创造的勇气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组织结构等。这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认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帮助人类发现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激发人的潜能,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3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1 关注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人的积极品质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产生对事件的乐观归因模式,培养“习得性乐观”的积极品质,提高自我效能感。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一般,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求上进,不愿与同学打交道,将自己封闭起来。高职院校应开设一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生命教育、幸福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爱的教育等,引导学生从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事件中体验如幸福、快乐、满意、信任等内心的积极情绪,带着对这些积极情绪的体验,学生们会主动为发生的事件寻找新的乐观的归因,这种归因模式会逐渐形成自动化反应,即“习得性乐观”。

3.2 培养积极人格品质

积极人格建设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核心所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种或几种积极人格品质,关键是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拥有的美德与优势,并学会用这些美德与优势建立自信。高职院校学生大多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学内容应选取正向积极的事例,让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且内化为自我意识的内容,使其在未来相似情景中会重现为自身行为,获得积极体验。在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动机、积极的自我意识等,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潜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开展体育、艺术展览鉴赏、积极心理拓展训练等多种多样的积极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顽强勇敢、自信协作的优秀品质。

3.3 营造积极组织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研究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或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因此,打造积极、和谐、健康的组织环境也成为塑造积极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挖掘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美的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井然的教学秩序,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团结向上的班级风貌等等可以增了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陶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

[2] 张旭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系统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53-157.

[3]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4] 姜志强,陈浩彬,张玲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5] 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6]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37.

第5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1-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大量的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高校学生群体中,约20%左右的学生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数沿袭了过往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忽视了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开发,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树立了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新定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宽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和途径,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特点――以某外国语学院为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政策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全面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诸如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个性与人格缺陷等问题反而日益突出,并呈现出普遍性、扩展性、多样性和道德素质多元化等特点。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没有深刻的幸福感和快乐体验。我们以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问题的预防和矫正解决,缺少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和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某外国语学院为例,近十年来,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颁发了相关文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工作机构、队伍建设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在人员、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充足的保障。同时,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和实践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但以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不平衡性。学校积极推进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开设了一系列健康教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共开设5门心理选修课程,包括《心理学与生活》《异常心理学》《心理素质教育》等。《心理素质教育》是新生的必修课程,开设在《思想道德修养》之后,主要分专题为大学生讲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心理学与生活》、《异常心理学》、《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形象设计》、《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课程为公共选修课,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学生。

由此可见,大三和大四有针对性的课程开设较少,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和体验为主,突出品质教育和潜能发展等)为主题的课程较少。已有课程的开设,时间上有了保证,但在组织形式上,以大班为主(120至220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内容积极性的一面,缺少通过活动实践使学生获得全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不够系统和完善,以及课程门类不能相互呼应辅助,更好的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学校心理健康教与咨询中心,设有专门的办公室、面谈咨询室、箱庭治疗室、团体辅导室、小型阅览室等,提供个体(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通过近五年咨询相关活动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心理咨询服务为主(47%),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28%),再其次是各位讲座与培训(8%),由此,可以发现,学校心理咨询主要还是以问题解决为主,侧重于消除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为主要任务;而在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结合实际的、以预防为主的实践活动方面,略显不足。同时,心理辅导(咨询)的对象不应仅针对于问题学生,而应把心理咨询服务拓展覆盖到其他学生,在促进其潜能和品质开发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其人格和个性成长与完善。

(3)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的不完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实行以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为主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各院系相配合和、专兼职相结合工作体制。然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心理潜能和品质的挖掘与培养,不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就能达到的目标,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环境,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各学科的相互协调,以及家庭、社会的全面渗透。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有效的支持系统。

三、积极心理学观点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思路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优点与价值,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和发展人的潜力和创造力,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的支持环境。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应该包括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而以往的教育模式定位于消除各种心理问题,它关注的是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而积极心理,强调幸福感的教育,强调在良好的组织氛围下,通过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形成良性的循环。

2.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层面交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考虑不同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使他们自己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同时,不仅要关注压力、焦虑等问题,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幸福感、满意度、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多层面布局,多途径引导,多样化教育,问题和素质并重,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

3.规划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多样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认为每个都有其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支持资源,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成长能力。这种理念,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积极的认知方式教育、积极的意志品质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技能教育、职业发展以及心理疾病教育等,这样,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心理教育内容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和磨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总之,积极心理学开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如何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多元、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对于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60-261.

[3]马明,王法能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97-99.

[4]翟常秀,杨卫星,刘鑫.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43-47.

[5]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15-18.

第7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积极心理视角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HOU Y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Relative to the negative psychology in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in mental health, positive psychology concerned students' positive qualities, there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strengthen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for analysis, and proposed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to carry ou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rategy

1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

1.1 有利于大学生充分体验积极的情绪

对个体来说,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消极情绪的关注来进行情绪改善和调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从长远来看,对消极情绪的过度关注导致了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缺乏正面体验,只能在特殊阶段或是短期内具备修复效果,学生个体无法实现长期深远的心理成长。相反,积极心理学能够充分包容和理解学生不良情绪的合理存在,积极关注学生自身的恢复功能,通过增加学生对获得幸福、快乐、满足等多方面的情感体验,①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2 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是要有美德和优势。美德主要包括智慧、勇气、正义、仁爱、节制以及精神卓越,优势则是个体实现自身美德的主要途径,优势并非偶然出现,它真实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且具备为个体带来积极行为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对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学习的动机,以获得智慧和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树立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爱与仁慈的心态,塑造爱的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谨慎、谦虚的态度来实现学生的节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欣赏、期望未来等来促进学生的精神卓越。总而言之,对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②

1.3 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同样,积极的人际关系又起到了提升自身与他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水平、锻炼学生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用科学、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良好关系带来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因此,用积极心理学的眼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开展积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主要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主要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等,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恢复心理平衡,并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③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心理咨询是其中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传统心理咨询中,主要以消极心理辅导为主要工作方式,侧重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判别与矫治,范围较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最佳的效果,特别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等方面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使得传统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其不能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帮助。而积极心理咨询侧重于关注学生主观方面的幸福感受,积极的情绪状态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良好的认知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好、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

2.2 开设积极心理课程

作为向社会传输优秀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针对全体学生开设一定的积极心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更好的防治心理问题,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比如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设置一些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选修或是必修等积极的心理学课程,在体现生活、人本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培养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案例分析、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增强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是仅限于研究学生的积极心理而忽视学生的消极心理,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它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强调的是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挖掘人性中的价值,同时对心理健康疾病问题进行有效防治,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④该系统可以帮助参与学习的同学积极发现自身的心理资源,并为自身灌注希望,可以有效适应具有独立意识以及较强认知能力的大学生,因此学校应科学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3 充分体验积极心理活动

形成积极心理的品质需要一个持续的、长久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进行有效促进,还需要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和活动中对其进行充分体验,特别是对于一些不良的、负面的心理问题,更需要从另一面引导学生去加强积极心理活动的体验方可。

在面对学生进行心理体验活动时,应根据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采取有效形式进行。比如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的对情感、认知等进行加工、体会,并通过外部给予的信息反馈,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模式,在活动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发展潜能,并潜移默化地有效改变自身不良行为。

3 结语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努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激发。因此,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咨询、开设积极心理课程以及开展体验积极心理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合格大学生。

注释

① 阎婧,高扬,肖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航海教育研究,2013(2):223-224.

② 梁光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2010(3):121-125.

第8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39-02

前言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身心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若是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将会对其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学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这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调控、就业心理等方面内容,当前在我国各层级学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指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情感上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1]。对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注重,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观念。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学习,逐渐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在其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思维、感觉、知觉等[2]。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相应的信息,大脑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便能够针对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行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心理认知体验,从而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使其成为自身心理品质结构的一部分,并以此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由此实现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

2.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影片观影会”、“手语歌教学”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真切的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主动思考、领悟一些人生道理,实现自身心灵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使其在活又校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在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产生自我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充分内化。

3.增强大学生积极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更容易理解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自身行为、情绪等进行良好调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题目“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更加尊重别人,并能够与身边的人更好的相处”中,共有9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两个选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善自身人际交往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获得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应的心理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予以运用,获得心理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同时,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纳入,也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以探索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预防心理问题,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转变[3]。

2.深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应能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我,并具备良好的情绪、心态调节能力。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求难以匹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引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美术欣赏内容,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质。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剧表演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安排的心理情景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或是在课程中融入影视欣赏内容,请学生观看心理教育影片,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内容,联想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在不断反思中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都存在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和学分积累而参与课程,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对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接受教育培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方式。请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面对面站成两排,每名学生与对面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将一根粗木棒抬到约膝盖位置,形成由木棒组成的“木桥”,并请第二组同学依次从木棒组成的“桥”上走过,第三组学生则负责保护第二组学生。一组学生走完后,下一组学生替换,直到三组学生全部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对同学的信任,产生团队的归属感,从而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评等手段,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事半功倍。

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同时也是指其心理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情况下,学校也应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嘉超,李焕玲,邓雪梅,程丽红,刘武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J].亚太教育,2015,4(4).

[2]凡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实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3]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1).

[4]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

[5]姚美雄.《大W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30).

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AI Lu

第9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现阶段周围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

1.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出现了相应改变,而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非常快,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获取途径。但互联网中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各种思想观念掺杂其中,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无法分辨其中混杂的错误价值导向。在这种缺乏一定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容易在互联网中吸收错误思维观点,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

2.社会生活环境影响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独自面对社会,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在没有家长监管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与社会中的不法分子产生接触。因为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接触人群的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其伤害;即使在双方暂时和平相处的情况下,社会不法分子也会有意或无意向大学生传导“负能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持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大量沿用西方国家教学理念,这一行为也着实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教育质量。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多是以历史知识、政治思想、经济理论为主导,而这些理论知识一般都具有专业性,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甚微。我国对心理教育的理解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希望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正确思想观念,从而端正行为及道德规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二字,指的不是狭义理解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千百年来积累的精神文明财富。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的精髓,能够促进我国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

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取决于周围环境以及受到文化影响,文化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才能臻于完美。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也十分完善。在经过几千年的碰撞与变革后,如今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无数先辈的智慧结晶,其中有着中华民族为人处世和对道德修养的行为方向,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道德行为水平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我国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愿意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中的一部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能够起到端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实现心理健康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灵魂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推动着我国向前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发展。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现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为此,国家有必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在此,本文希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重视,进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