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农村道路建设精选(九篇)

农村道路建设

第1篇: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这一民生工程,充分发挥村(居)自主筹建的积极性,尽快解决好群众最为关注的路道这一热点问题,经研究,就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村(居)建设为主体,市镇两级适当补助的原则,以现有的路道框架为基础,重点建设断头路、鸡爪路、通往自然村的主干道,用2—3年的时间,经过市镇村三级共同努力,把全镇的农村公路建设成内外相连、四通八达的路网新格局。

二、建设标准

新建设的路道必须是水泥砼路面,宽3.5米以上,厚15厘米以上。

三、编制规划

1、村(居)申报

各村(居)要按照镇政府制定的路道建设指导性计划,结合本村实际,确定本年度建设计划,并填表申报。村与村之间的路道结合部,所属两个村的负责人要主动对接,协商解决。

2、镇审核认定

镇政府将组织专门班子,根据各村(居)申报的计划,逐路勘察审核认定。

四、落实补助

今后三年内,享受市、镇两级补助的路道,将重点向镇内高效规模农业核心方、向自然村至今未建的主干道、向村与村相连的断头路倾斜。

1、市补标准

镇政府将根据路道建设总体规划,区别轻重缓重,将省通达工程计划安排到重点路段、重点村(居),由镇统一组招投标、施工、验收,村(居)配合。建设资金暂按15万元/公里给予补助,超出部分由所在村承担。

2、镇补标准

各村(居)自筹资金建设的主干道,年内在计划内新建的水泥路,经验收合格后,镇政府将给予每公里3万元的补助。

列入市通达工程计划后实施的,以市补标准为主,镇不再补助。作为通达工程计划报市,在计划下达之前村(居)提前实施的,以镇补标准为主,不再享受市补助;通过市有关部门挂扶立项、建设的道路,不享受市、镇的补助。

五、路道管护

各村(居)对新建的路道要落实好管护责任。在完成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及时对路肩进行培土,砂石化处理,绿化到位,并与“四位一体”的管护工签订合同,落实责任,村(居)主要负责人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路道完好无损、安全畅通。

第2篇: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诸多调查上来看,目前的农村道路建设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道路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很多,但是相关政府还是应将农村道路建设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

1农村道路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提上议程,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从农村道路建设开始。农村道路属于农村的基础设施,直接为农村造福,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设好农村道路可以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形成城乡一体化,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加强农民与外界的交流,扩大农民视野,做到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避免与社会脱节。

其次,建设好农村道路,有利于刺激农村非农业项目的发展,使农村趋于现代化建设,从而增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致富的机会,减少远距离打工的人群,有利于农村家庭的和谐发展。

最后,建设好农村道路,可以保证城乡物资的流通,增加农产品的保有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2农村道路建设的现状

2.1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的农村道路多,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较大,国家的资金补助远远无法满足农村道路建设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道路的集资方式是:政府机构补助一部分,有钱人捐一部分,道路工程队占一部分,农民自己承担大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常住居民人口数目不多,导致农民筹措资金难度加大,使得道路工程队面临破产的危险。

2.2缺乏管理机制

农村道路建设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而是处在一盘散沙的状态。除了少数乡镇设立有农村道路监理办公室,召集了数量足够的工作人员和保留有充足的资金外,其他乡镇都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机构,没有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在道路的建设过程中,缺乏执行者进行道路建设监管,难以确保道路建设的质量,造成了资源浪费。有的农村道路虽然建成了,但是缺乏一定的养护措施,没有设立专门的养护经费,大大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寿命,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3缺乏专业人才帮助

新农村建设需要将科学、进步的思想引入农村,这就需要更多的高学历年轻人才加入进来。一方面,我国的农村道路建设中缺乏对人才引入的重视,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运用的人员都是农村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对于政治、科学方面的正确认识,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严重影响了道路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人才怎样引入农村也存在着问题。农村以什么方式吸引人才、留下人才还需要深入研究。

3农村道路建设的改善方案

3.1建立完善的资金筹措方案

要进行农村道路建设,首要问题就是解决资金问题,只有解决了资金问题,才能保障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农村要建立专门的农民组织,该组织的任务是联系政府和散户农民,保证政府的款项能够顺利交到农民的手中。国家政府对于农村建设的辅助资金远远大于农村收到的辅助资金,这是因为政府机构与农民基层之间缺乏联系,政府不能切实了解到农民的需要,并且农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有或多或少的欺瞒现象,导致国家补贴的沉淀。于是,成立的农民组织要切实根据该地区的情况,拟定真实的资金申请方案,诚实地向政府机构申报。该机构的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诚信,不能对任意一方有欺瞒行为,否则追究其责任。这样,就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具有思想上的统一性和行动上的统一性。然后,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贷款力度。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农民进行贷款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农村道路建设的先期回报率低,并且农民的还款力度不足,使得银行失去投资信心。这时,政府需要对银行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鼓励银行贷款给农民,并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银行的贷款力度。同时,农村内部要进行监督,保证自己的还款能力,定时定期地还款,对于不能及时还款的个人,农村内部应该进行帮助,先替其还清当期贷款,保证自身的借款信用度。只有存在一定限额的前期投入,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后期回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3.2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农村道路建设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以保障其顺利进行。农村要建立专门的道路管理机构。机构中的管理人员要对道路的建设、养护、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首先,该机构要加强对于农村道路建设的监督管理。虽然农村道路的要求相对于国道等主干道路来说要低,但是其施工条件差、交通不便利,给道路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监管部门需要对农村道路进行定期监管,避免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或者偷工减料的行为,保证施工质量。其次,该机构要加强农村道路的养护工作。这就要求该机构制定出一套专门的道路养护政策,建立专项经费,并且定期安排专人进行道路检测和养护,做到早发现、早改善,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实现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该机构要对于道路建设资金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合理的分配。资金问题是农村道路建设的核心问题,资金问题表现在资金筹集、资金分配、贷款还清等方面。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要保证资金的顺利筹集,保持与银行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要合理进行资金分配,将资金分成道路建设、道路养护等多个方面。而且要监督农民还清银行贷款,保证再次贷款顺利。

第3篇: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道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迪坪村位于通江县东北,地处四川省五台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紧邻五台山林场(核心区),生态保护尤为重要,也是五台山林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村。全村面积8.9km2,耕地997亩,生态公益林1余万亩,森林覆盖率75%,平均海拔950米,平均坡度35°,属典型山区峡谷地带,该村是部级贫困村,有贫困人口84户311人,计划通过道路建设、水利建设、农用电网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改造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户收入,力争在2018年整村脱贫摘帽。现迪坪村正在建设与观音堂村联网路,占六社各农户原退耕还林林地,急需整治向二沟水库(小二型)和渠系,修建工程建设用路需占用自然保护区内林地。

1、农村道路的发展现状

1.1农村道路的里程快速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纯收入不断增长,各村各类车辆不断增长,路网也增长。以迪坪村为例:近五年中新增村主干道2条4.5公里,社道路7条10公里;院户路14条6公里,林区建设用路1条2公里;产业发展用路2条2.5公里,合计新增里程26公里,按4米宽路面计算,其新增道路占地10.39公顷,占用林地约2.5公顷。

1.2农村道路的质量不高

一是缺少专业指导,在修筑时,大多未经过专业人员的勘测和设计,缺乏技术指导,凭个人感观走线,坡度较大,湾道半径不够等现状。二是路面质量差,路基未铺片石,未夯实压牢,水冲刷后路面全毁,村道路不能及时硬化和养护;三是未健全排水设施,如路边缺少排水沟渠,遇沟或低洼路段未建排水涵洞等,造成雨水堆集;缺少挡土墙和堡坎,造成上边坡塌方,下边坡垮方,新的地质灾害多发。

1.3农村道路修建的随意较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农村各项工程建设及产业发展用路、院户路、社道路修建未经统一规划和占地审批,道路功能单一、重复或交错;随意侵占耕地和林地,扰乱了原有相对静止、平衡的生态环境;随意填堵沟壑、倾倒余土、开挖边坡边坡,造成表土岩石露,直接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因缺少技术指导和健全设施,造成坡陡、弯急或积水、塌方,路面形成集雨道,雨水冲刷损毁严重,通车不畅,存在反复修建和改道,生态环境二次破坏。

1.4农村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矛与盾之性

一方面农村发展离不了道路、水利等建设,各类农村道路建设就会突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另一面,生态环境保护就必须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遵守法律、制度约束,限制过度开发。在地方发展利益驱使下,地方发展与地方监管存有矛盾,一是监管的面宽量大点位多,不能及时发现处置;二是发展之利远大于生态环境保护是民心所向,但生态文明文化是民心所欠;三是制度不完善,地方监管者多处于被动,发展权大于监管权。

2、农村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农村道路建修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修路造成了岩石、土壤的完成露,受到了雨水的直接冲刷,形成了大面积地地表径流,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山区多为陡坡、沟坎和悬崖,修建成供使用的路面不宽,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害面远大于路面宽度;建修时多余土石随意倒入边坡或沟内,造成部分沟渠的淤塞或泥石流。

2.2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因建设质量不高,造成一条路多次降坡、扩弯、拓宽、改道,加之养护又得取土取石,造成生态环境多次破坏。二是未建有完整的排水、堡坎等设施,加之山区路的自然坡度,更易造成边坡垮塌等;余土随意倾倒,堵塞原有沟渠,极易引发泥石流。三是新建成道路改变原有径流而集中于路面,加之自然的坡度,一条路就成一条集雨道,洪水直接冲洗路面,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四是路面不能及时硬化和养护,泥土路面晴天尘土满天,小雨天泥泞不堪,遇上大雨路面全部被冲毁,给行人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更有前车之鉴。

3、山区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

3.1建立有序的农村道路建设机制

1农村道路的建设打破原有的随意性,做到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统一规划农村各项工程建设用路、产业发展用路、院户路、社道路建设,依据覆盖人口、地理走势和功能相结合,把院户路与社道路相结合,实现覆盖人口优化组合,形成一路多用,避免功能单一、路网重复或交错。

5规范农村道路建设占地占林的审批和监管,确保生态资源限制开发。农村道路建设涉及占用耕地林地,要依据耕地不同性质和林地保护不同等级,依层级提出申请审批,防止管理无序,占用无度。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管控。

3.2加强道路建设的技术服务

一是做好前期的地勘测设计和定点放线工作,把控好坡度、弯道半径等关键性指标。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做好施工指导,把控好边坡防护,边沟、涵洞等排水设施建设和余土倾倒等工作。三是加强建成后的养护,落实专人养护,加强道路的排水和排危工作。

3.3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一是优化线路,实现一路多用,减少占用田地、山林面积。二是建修时做到科学环保不野蛮施工,把开挖土石余土与填方结合起来,一并建好各类防护设施,减少生态平衡伤害面。三是建成加强养护和边坡植被的恢复,重点可种草治土,加强雨季道路排水,减少雨水、冰雪的冲刷面。四是加快村级道路硬化,完善各安全防护设施,建立安全高效环保通畅村道。五是抓好临时道路用后生态恢复,建立道路生态修复基金,必要时采取人力促进生态植被恢复。

3.4抓好生态移民建设

重点做好生产生活设施艰难区的易地搬迁工作,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安居乐业,在原住址区实施生态修复。既让他们脱贫致富,又节约因修路、拉电、吃水建设资源的耗费,也保护地方生态环境稳定。生态移民工作需持续下去,逐步实现山区零散村民的大聚居,生态环境的大发展。

4、结语

从迪坪村的发展来看,可看出盆周山区各村各乡各县发展之共病。我们做到居安思危,从小处着手,从农村道建设着手,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实现农村道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赢。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第4篇: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各国国情不同,农村市场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依靠工业化、城市化来带动农业市场化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显然不能搬套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自己的具体国情,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来。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关系辨析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必然要对包括农业和农村市场化建设在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系统理论来看,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农村市场化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与其他子系统相联系并受之影响,其中对之影响最大的应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选择农村市场化建设发展道路,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

深入研究和把握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的关系,就必须了解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和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两大重要部门,彼此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农业是孕育工业的温床,是哺育工业养料的基本来源,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粮食、原料、劳动力和资本,都要靠农业来提供。特别是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农业为工业提供的剩余积累决定着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虽然工业随着独立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而逐步减少对农业的依赖,并逐步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无论工业怎样进步,只要人类仍然以动植物为养料,就不能割断工业对农业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传统农业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只有依靠现代工业的强大资本、技术、装备和先进制度的支持,才能进行现代化改造,顺利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理论界和学术界根据农业与工业依存关系的演化,把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即以农养工或以农补工阶段,基本特征是农业支持工业,农业剩余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而成为工业发展的资金积累。

第二阶段为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即农工自养或农工自补阶段,基本特征是农业剩余不再作为工业发展的资金要素流向工业部门,而是留在农业部门成为农业自身发展的资金积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依靠其自身的剩余积累。

第三阶段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即以工养农或以工补农阶段,工业部门的剩余以资金要素的形式流入农业,形成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农业发展由依靠自身剩余积累转向依靠工业剩余积累。

如果对农业与工业依存关系演化的三个阶段再作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农业剩余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而成为工业发展的资金积累,还是工业部门的剩余以资金要素的形式流入农业支持农业发展,都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这就是市场。市场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的纽带,市场化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业与农业的依存关系和工业与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市场化是包括农村市场化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就农村市场化而言,其发展进程与工业化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

工业化是牵动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市场化建设需要以工业化为基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虽然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也对工业化的加速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市场化不可能先于工业化而启动,也不可能先于工业化而实现。

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由农村转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也是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普及的过程。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人类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实现现代化必然要以城市化为前提和基础。

学术界和理论界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将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国际上对三个阶段的划分标志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40%以下为早期阶段(也有的把30%以下定为早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40%~70%(也有的是30%~70%)为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为成熟期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市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是城郭+市场,没有“市”,“城”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市场又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不扩大,市场经济就发展不了,而市场经济得不到发展,城市就不可能繁荣和发达,城市化也不可能“化”起来。同时,“城”也是“市”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城市的扩大必然导致市场的扩大,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市场化的这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之间必然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在城市,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大部分农业人口要逐步转化为城市人口,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也要从城市中获得,农村市场化需要以农村城市化为动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市场化的发展也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和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要努力为农村市场化的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要研究和把握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除了要分析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外,还必须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两者之间也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工业革命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机器大工业导致了大规模的集中生产,而工业的集聚必然产生大规模的城市,从这一意义上说,是工业革命拉动了城市化向前发展,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而集中能够产生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有利于形成发达的城市文明,这正好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由此可见,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虽然是工业化,但城市化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推动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发展的“推进器”。

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二者要保持这样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还必须有市场经济的相应发展,确切地说是需要市场联系作为保证。我们在前面分析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已证明农村市场化是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之所以出现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长期游离于工业化进程之外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否认市场经济,抑制市场的力量,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农村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乡镇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兴起,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逐步得到了改善。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如下概述:工业化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拉动了城市化向前发展,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能够反过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是工业化发展的“推进器”;农村市场化是连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要纽带,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农村市场化不可能先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启动,也不可能先于工业化、城市化而实现,需要以工业化、城市化为牵动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

同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也要为农村市场化的发展拓展空间。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要在新世纪中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就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立足本国的基本国情,探索和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道路选择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通过研究分析,我认为中国在新世纪中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应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WTO对农业的要求为导向,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有机连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帮助农民安全进入国内外农产品大市场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两个方面的作用,着力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产品和农业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对弱质农业的贸易保护,扩大农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高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业)市场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道路选择

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走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农村市场化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坚持走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发展、互促共进、同期实现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有近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大,显然不能等到工业化、城市化实现之后再去实现农村市场化,因为这样不仅会进一步扩大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而且将会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市场化同步发展、互促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里需要予以说明的是,农村工业化与工业化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农村城市化也与城市化的概念有着一定的差异。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农村不断发展和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从农村内部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则是指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是从农业外部推动现代工业的发展,两者所涉及的范围是明显不同的。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化虽然都是指人口不断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普及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但城市化一般较多研究的是大中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城市化则较多的是研究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从农村工业化与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如果说农村市场化不能与工业化、城市化互促共进、同步发展的话,那么,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则是完全可以互促共进、同步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市场化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在新世纪中,我国要继续走好这条发展路子。因为实践和理论都证明,这是一条既符合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农村市场化建设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系,坚持走城市、农村共同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路子。农村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而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近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来说,将会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这些都要求中国的农村市场化建设必须探索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能够从城市和农村共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路子。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广大农民创造了兴办乡镇企业这一发展农村经济的新途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特别是一大批规模大、现代化水平高的骨干企业兴起,带动了乡镇企业工业区连片开发和与之相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村小城镇,既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又缩小了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能够通过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同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村市场化发展新路子。进入新世纪后,我们要继续走好这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加快农村市场化建设与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关系,坚持走共同致富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如果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必然会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沦为城市贫民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民的经济基础、从事职业、生产技能、拥有资源、区域生产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在市场竞争、淘汰和分配机制的作用下,必然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两极分化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允许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沦为城市贫民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优势,通过对贫困农民的扶持、保护和帮助,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就业机会,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生产经营素质,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合理调节,走出一条能够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致富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道路。

第5篇: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摘要]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立足于写作论文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中国农村 农业现代化 特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加强农村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现代农业解读

一提到“农业”,不少人脑海里就浮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其实,这只是传统农业的标准相。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效率低、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就是人们说的小农经济。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靠的是高科技投入。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像我国超级稻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跨越。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的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现代农业,闯的是大市场之路。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现代农业,搞的是多功能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如通过开发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农业开始承担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由此形成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二、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不同,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有所不同。主要有:(1)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这些国家凭借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畜力,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如美国、加拿大。(2)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这些国家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利用科技进步,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如荷兰、日本。(3)劳动力比较适中型。这些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但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还没有摆脱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土里刨食”为标志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针对我国农业区域广阔、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充分、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而文化素质较低和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现实,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要借鉴其他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研究巴西等国家历史上大量农民进城带来的问题,既不能走美国大规模土地经营的道路,也不具备日本高额补贴的条件,但我们必须进一步利用当前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要避免一些国家忽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所走的弯路,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还可借鉴荷兰和以色列等人均农业资源少但农业效益较高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农业产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性要求,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对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农”情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的阶段,同过去相比,我国城乡居民除口粮外,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增加。同时,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突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6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仅1.4亩;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依上述情况,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根据当前的农业和农村形势,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实现国家支农投入稳定增长;三是完善和加强农产品宏观调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供给量,同时搞好粮食市场调控;四是继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继续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五是改革和完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推进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完善政府支农资金使用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建设机制和模式,把政府支持、农民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拓宽投入渠道,加强资金管理、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变持久地发挥应有的效益。

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6篇: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一、县乡道路管理的基本情况

目前,县乡道路总里程达316.77公里,县乡道路附近人口近22万,学校128所,学生25800人。20__年县乡道路共发生一般交通事故85起,死亡5人,其中涉及摩托车事故71起,死亡5人。至今年三月份止,全县拥有机动车38762辆,驾驶员42931人,其中农用车、摩托车类36631辆,农用车、摩托车类驾驶员35053人。县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道路状况差。县乡道路除县城通往关西客家围的龙关公路、横岗至九连山古坑的横黄公路经改造已达三级外,其他均为五级或等外,且大部分道路路面窄,陂度大,转弯半径小,无标志,都是只能满足行人和摩托车、农用车通行要求的道路。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对道路路面进行了硬化,但基本上都是在原有道路上进行稍作整理。

二是村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法率高。尽管通过多年来,特别是实施“五进”活动以来进一步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使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有所增强。但是,许多村民要改变以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交通陋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由于机动车和驾驶员增长速度快,驾驶人交通意识淡薄,农村以非客运车辆为主,且非法载客现象较为严重,有的驾驶人人道德素质低,超速超载、乱停乱放、人货混装等违法现象突出,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执勤交警面对愈演愈烈的违章行为时,往往加大纠章力度,但却经常遭到违章者的谩骂,威胁甚至殴打,一些有权有势的违章者还时常以权压法、说情、恐吓,手法、手段不一,常令民警执法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三是交警警力不足,经费难于保障,管理手段落后。目前,乡村道路的日常管理主要还是依赖于辖区交警中队,但中队仅有正式干警3人,其余均为交通协管员(5人左右),与当前的人流及车流量的现状相比,存在着警力不足的问题,中队民警基本上是日夜奔波于国道和省道中,根本无暇顾及乡村道路的管理。且民警常年超负荷工作,得不到休整,而交通协管员待遇又普遍较低,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在增设交通安全设施等基础通管理投入中,由于经费难以保障,造成管理上的被动局面。因此,对于许多乡村道路的管理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导致县乡道路管理长期处于失管、失控的状态。

二、县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加快县乡道路的改造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广大群众应强化交通秩序管理意识,使交通管理尽快地步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对道路硬化要科学规划,在规划中应突出道路交通的基础地位,尽量加宽取直,彻底改变山多地险、临崖、陡坡、坡长等道路现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各级政府要将道路改造经费纳入计划,将道路交通配套设施、交通宣传设施等建设一并纳入,对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以及临崖、临湖和临河地段,必须设立安全防护墩或者防护墙及警示牌;加大整治违章建筑力度,对占道的违章建筑要一律清除。

二是合理调整交通结构。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对能开通客运车辆的县乡道路,开辟公交线路,逐步淘汰低速、安全隐患多、占道面积多的人力三轮车,使交通结构趋向合理;要加强路面秩序管理,对农用车非法载客、超载等违法行为应坚决予以打击。同时,要改进工作方式,在严查无牌车辆上路、无证驾驶之时,可采取上门服务、预约办理的办法,方便群众办证上户。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交通安全意识。继续抓好交通安全村的创建活动,使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每户居民;抓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采取发放交通安全温馨提示卡的形式,向驾驶人及群众进行宣传;是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周年日、“安全教育日”,利用街道宣传、电视宣传、“五进”宣传等形式扩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第7篇: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整体道德面貌有了很大提高,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新时期,面临着国内外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这一决定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主要建设者,又是最终受益者,其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毫无疑问将是中国农村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必然进一步推动农民整体思想的解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农民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行为取向和建设新农村的意愿与积极程度。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现实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1)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道德支撑。道德教育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乡风的培养以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十分重要。新时期,特别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性的政策被提出,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为全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新农村建设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道德支撑,二者都不可缺少,都不应有所偏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位一体的,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单方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的解决,认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道德素质自然会得到提高,就可能陷入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境。

(2)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观念的树立。新世纪,在全球化、民主化浪潮影响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具备公民意识、公民观念是一个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显得越发重要。我国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民之现代化、农民之公民意识觉醒和公民观念树立,公民社会的真正建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思想道德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发展阶段的现实诉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大的思想道德保障。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其建设主体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道德层次如何,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道德和信仰的力量,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对人的行为选择,对人的社会实践导向,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整体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必然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保障。

2.促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必然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的道德素质,使农民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约束。现在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同样是农村的市场化过程,农民的道德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程度。同时,从儒家学说及道家学说中寻求仍适用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一种现代意识,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规范化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又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极其深远ll1。由此可知,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3.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时代所需,体现时代特色,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提升ih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符合农民群体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宣传和提倡。而现在还有许多农村群众对之闻所未闻,知之甚少,又何言践行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使农民懂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积极主动、自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国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落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习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农民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在传统道德的影响下,农民既有勤劳、淳朴、诚信、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一面,也有宗族观念、裙带观念、封建迷信的一面。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各地区对传统道德的认知程度又良莠不齐,对农民道德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迫切的要求。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重新提升农村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对于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谐开展

新时期,“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为普通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对于农民群体加强道德教育,能够进一步使“和谐”理念根植于农民心中和农村社会发展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快和谐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试想,如果农民的道德素质不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又何言“和谐”,何言发展?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和提升道德素质。《淮南子·汜论训》中指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道德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去为人行事,去建设和谐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将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结合;必须从多维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农村道德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促进社会多重角色作用的发挥,注重正确的路径设计和选择。

1.农民主体——道德认同与内化的重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有针对农民目前道德期望心态的调查显示,当问到农民:“您认为目前农村的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应下大力加强”的高达75.6,认为应当“适当加强”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2,认为“任其自然”和“无所谓”的都只占1.9。可见,农民自身也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通过正规的道德教育,使农民看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影响的直接性,自觉树立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公民道德。农民自身对于各种道德观念更加敏感,处于不断地比较与选择之中。同志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道德教育,实现农民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与内化。

2.村委主导——农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村民委员会在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平台。现在农村社会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部分农民价值观念模糊,善恶标准迷失,是非观混乱,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从而导致部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水准下降。农村社会原有的道德自律机制正在失效。村级党员干部要自觉承担起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将以德治国的理念贯穿于农村治理当中,灵活、妥善地解决好农村出现的道德纠纷问题。同时,积极依托“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农民道德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形成新时期具有农村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

3.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道德教育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尊重农民、教育农民是当前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分清权责,根据各地区具体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道德教育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指导思想,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道德教育投入,增强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务虚与务实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过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解决“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乏力现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同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而且也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5]。

4.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有研究得出,农民对农村以外世界的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刊物次之。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些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发展进步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为农民树立道德楷模,宣传和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一些反映新型农村道德建设的影视作品、地方戏曲等,为农民所喜闻乐见,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拓宽了农民道德教育的空间。

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ngo),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样十分重大。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发展壮大起来,为社会提供了很多政府无法或无力提供的服务,承担了很多政府和企业无法、无力承担的工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方面,第三部门作为重要参与者,同样大显身手,大有可为。第三部门直接走进农村,步人农户,了解农民的道德疑惑和道德需求,有效地宣传先进道德观念,帮助农民解决道德纠纷,受到农民的良好评价。

5.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是各类高校和相关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根据地区特点,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三下乡”活动这一重要载体,组织教师与学生到农村去,既宣传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又虚心向农民学习,实现双方受益,促进双方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关注农村发展和农民道德教育的研究学者,既要加强理论研究,探讨符合农村社会和农民需求的道德教育形式,又要注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注重理论对农民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使农民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作为真正的研究学者,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应该主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切实了解农民群众的道德需求,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使自己理论研究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第8篇: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008-01

1、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现状

1.1 农村公路的定义

农村公路主要是相对于城市道路和国道、省道公路而说的。农村公路只是一个俗称,并不是一个法律规定的概念。其中的“农村”是和城市相对应的,一般包括自然村、行政村和乡镇;其中的“公路”是公路主管部门或者是政府组织验收认定为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

1.2 我国农村道路的现状

我国的农村公路数量多,分布广。我国农村公路的里程一般占有整个区域网络里程的绝大多数。根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公路总里程为373万公里,其中我国农村的公路里程为324.5万公里。

其次,我国农村公路的交通量小,技术等级比较低。在我国的农村公路中,按照县道、乡道、村道的层次划分,它们的交通量和技术等级是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大多是处于三四等级,技术水平较低。

再次,我国农村公路的功能多侧重于服务功能。农村公路一般是以为邻近区域的人们提供便利服务为条件的,直接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

2、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面临的问题

2.1 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由于受到土地条件的限制,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往往过多考虑了农田、村庄、河流的影响,大多数道路都是顺着原来的沙石地或者是土路修建的。所以说,在道路项目建设的方案选择上,一些技术指标不能够满足规范要求,有些路线的选择性较差。另一方面,在道路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危桥和陡坡路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影响了道路建设的总体指标。农村公路建设虽然上级补助资金标准都是统一的,但是不同地区执行的标准却不相同,这样一来,由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水平较低,从而阻碍了道路的建设和养护。

2.2 用于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金不充足

农村公路在建设和养护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用于建设的资金不充足。近几年来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金主要是依靠国家和相应省的补助,而在相比之下,农村乡镇的公路建设资金配套设施相当落后。有些时候只能够保证收费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根本就不能用于农村道路的养护管理。超期服役的乡村道路没有或者是缺少资金的保障,这样就使得农村的道路建设处于一种“失养”的状态,有些路段都出现的断行的现象。

2.3 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过程中的计划编制不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交通相关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计划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工程量比较小,工程标准比较低,施工的期限比较短,加上计划编制中存在跨年度的问题,所以造成了公路建设计划编制时间与公路实际工程的施工不够协调,影响了公路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进而阻碍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正常运行。

3、采取措施,深化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水平

3.1 积极提高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技术水平

首先是提高农村公路的建设水平。在农村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运用最新的道路建设方法,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公路建设的整体水平。其次,针对当前农村公路养护队伍的总体素质较低、人员老龄化、道路养护知识相对贫乏的情况,积极建立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养护队伍,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再次,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对农村道路养护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采取定期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农村道路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强化政府责任,积极拓宽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金渠道

资金问题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提高养护水平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公路建设问题的重要保障。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应该积极采取建设资金应该全部由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的投入,道路的养护资金由省从汽车养路费和通行费中调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养护,加大农村公路的养护力度。另一方面,在获取政府的资助之外,要采取乡镇、村、村民的资助和集资,从而拓宽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筹集渠道。只有积极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筹集机制,保证资金的稳定来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金问题,才能够促进农村公路的健康快速发展。

3.3 制定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工作的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制定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规章制度,为公路的建设养护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技术标准、资金使用标准、养护管理办法,规范道路建设的市场主体,切实把握道路工程质量,确保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的快速发展。

总之,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才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牙祖荣,公路建设养护经济化的必要性探讨[J],广东科技,2009年14期

[2]丁秀芹,县乡公路建设管理发展现状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07年3期

第9篇:农村道路建设范文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农村公路交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论述农村公路交通的现状和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最后针对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新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基础设施

一、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想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农村公路交通的改善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但由于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实力薄弱,对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不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对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农村公路的现状并不乐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公路总里程仅有8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数量极为有限。虽然从改革开放初1978年到2005年的17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了90多万公里,但到2005年底,全国县乡公路里程只有148万公里,而且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农业耕作规模小和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规模小、密度低等原因,目前的农村公路规模仍远远难以满足农村发展农民出行的需求。其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农村公路存在通达率低、公路密度低,地区差异大。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密度为36.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仍有672个乡镇不通公路,89975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分别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7%和全国建制村的13.6%。公路密度分为公路面积密度和公路人口密度。通过对世界部分国家的公路密度的对比,无论人口密度(14.4公里/人)还是面积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我国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2.农村道路质量差,等级低,养护不到位,通达深度不够,增加了通行困难。虽然农村、县乡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不仅道路里程、通行宽度增加。而且质量明显提高,有些地方基本实现了黑色化、网络化和等级化,部分路段甚至达到了国家三级公路的标准。但农村道路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首先是道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性较差,弯多、弯急,坡度陡,路面质量差,破损严重,多为混凝土或沙石路面。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例。2005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4.1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2%;一级和二级公路里程28.5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15%;三级、四级和等外公路总里程约160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3%。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80%。其次是县级和农村公路质量低劣、养护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交通。县级公路特别是村与村之间的公路大部分是启用以往的路基,稍加修整而成。

3.新农村道路建设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目前公路建设资金仍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以2006年为例,全年公路建设到位资金5481.85亿元,同投资完成额相比,资金到位率为8%。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占40%,地方自筹占32.8%,所占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2.5个和0.9个百分点;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只占1.5%,车购税占9%,利用外资占0.9%,企事业单位资金占7.8%,其他资金占1.9%,上年末节余资金占5.4%。由于主要以贷款修路为主,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很多地方农村交通道路还待休整,交通条件急需改善,但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修路资金紧缺,融资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投人有限,大多地方都是依靠农民自筹资金,自拉项目进行融资修路。资金的缺乏使很多还待整修的道路陷于瘫痪状态,特别是乡村公路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交通局面的好转,成为发展农村交通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在加强新农村公路建设可采用的各项措施和途径

1.要增加政府对新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是服务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应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交通投资机制。省(区、市)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国家和省(区、市)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具体就是把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及公路维护管理投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新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经常性项目和重点支持的公共设施,逐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通过大路带小路、重点路带动农村资源开发。对于公路修建、公路项目地方税费即征即返。根据国家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本省(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