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

第1篇: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特点分析

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学习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在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时期的国际贸易一般的规律和发展的特点。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规律、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产生等等;第二,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学说和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自由贸易、地区保护贸易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几个角度进行介绍和讲解。在自由贸易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对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绝对成本理论有基础的了解和把握;地区保护贸易理论则要让学生了解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让学生对产业生命周期、国际分工和国家竞争理论有足够的了解;第三,学习国际贸易政策和方针,自由贸易区、保护贸易区以及关税壁垒、关税政策和鼓励出口等理论知识进行基础学习;第四,学习国际贸易相关的贸易现象这部分主要是从跨国公司、服务贸易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角度进行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

在国际经贸专业的学习中,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国际贸易基本的理论和原则、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等等。

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首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国际贸易涉及到的理论非常繁杂,涉猎面非常广,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很多基本概念理解起来非常抽象,在实际中又缺乏案例作为支撑,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的话,那么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国际贸易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开学之后的第二学期,这个时候学生掌握的经济学的知识是非常少的,加之学生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全面兼顾,这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很大困扰。

其次,国际贸易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经贸现实。目前,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上都没有创新之处,教材编写者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在书中直接应用其他学者的理论,并采取被理论界和专家学者们都认同的观点,很多教材对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剖析地非常浅显,举例来说,管理贸易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很多书中涉猎很少,但是这两种政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的贸易政策形势。在介绍关税税率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国家贸易教材中也很少介绍协定税率,而这种税率早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应用。

最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和单一。教学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如果不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则难以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和国际贸易的课程特点,高职院校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多是以讲授为主的,也就是教师一味地将,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学习中完全没有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空间,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把握不深,如果仅仅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很难深入了解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贸易问题的解决。

三、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进行区别教学,明确划分重点章节和非重点章节。国际贸易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高职院校分给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课时是比较少的,教师不可能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的介绍到,让重点章节和和实际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国际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等内容是学习和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室可以适当延长课时,进行详细讲解。对于非重点章节,教师可以提纲挈领,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概况即可。

其次,要进行综合知识点的教学,为学生展示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态势。国际贸易理论本身枯燥晦涩,教材编写一般落后于实践前沿,如果教师教学时还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国际贸易最新发展状态,并将之扩充到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之中去,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国际贸易的最新现象。在引入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最近一年世界国际贸易和本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

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点评的反思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以现实热点经贸问题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客体,引导学生去启发式思考和创新性学习。案例教学法开展之前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导,避免案例教学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要讲解的案例和相关要求,给学生大概一周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反思和质疑。比如说在解释反倾销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欧盟对原产于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案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结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

其次是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国际经贸重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向学生进行专门的论证和阐述。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章节的某一部分内容开展,比如说绿色贸易壁垒和中美贸易摩擦等等。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应该把握高职学生特色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特色,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克服高职国贸教学的缺陷,大力创新,促进高职学生快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形成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笔者通过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转变了课堂氛围枯燥的僵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大大改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获得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文杰.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

第2篇: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创新,是9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特征和突出现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中各种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在理论上确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并对此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本内容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涵盖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从基本内容来看,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首先表现为各国对外贸易观念上的创新。它具体包括: 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因此,贸易开放度成了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基本标志。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浪潮,而各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始是这场浪潮的排头浪。对外贸易作为最古老的对外联系方式在当代重新焕发了青春。2.客观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国家都重新认识了对外贸易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相继逐步放弃了“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旧的经济发展思路,越来越重视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发展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贸易外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国际环境中,由于“贸易外交”的“和平性”和“发展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对外贸易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并通过贸易促进、贸易限制和贸易制裁等方式来调节对外关系。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克林顿政府执政后,很快把对外贸易提到“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的高度,并到处挥舞“贸易报复”、“贸易制裁”的大棒,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谋求所有的贸易伙伴对美更大规模地开放市场,并以此来调节和制约双边关系的其他方面。观念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规定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方向,而且还决定或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其他方面。 (二)格局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的创新上。它具体包括: 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进入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运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也进入了实质性的起步阶段。上述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基本目标的三大贸易集团的基本形成和相互对峙,标志着国际贸易集团化发展格局的初步确立。 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的趋势,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欧洲经济区正在实质性地考虑向东向南的延伸,北美4自由贸易区已经按照最新一轮“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的决议向全美洲扩展,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有意向南美洲伸展。这种大型贸易集团对外扩展的趋势本身就是贸易集团化格局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全球贸易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它不仅表明了贸易集团化和贸易一体化之间的逻辑和历史联系,而且标志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国际贸易重心已经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的单一重心的格局。随着国际经济多极格局的形成,国际贸易重心也相应出现了分散化的特征。但是,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重心有从多重重心逐步向亚太单一重心收缩的倾向。格局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典型标志,它标志着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三)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标志。它具体包括:1.世界贸易组织的创设。根据“乌拉圭回合”签署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新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临时适用”40余年的关贸总协定,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制度创新方面的最大成就,标志着国际贸易制度向完善迈出了十分艰难的实质性的一步。是因为:国际贸易从此有了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组织机构;比关贸总协定预期更大的权威性、更强的约束性和更高的运转效能,将更有利于全球贸易的协调和自由化发展;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的部分货物贸易(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被真正纳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安排之中。2.区域协 调的迅速增强。随着区域性贸易集团的纷纷建立,区域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协调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制度的一个最大特征。区域内协调不仅起着在全球协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运行的条件下部分地发挥全球协调功能的作用,而且还直接推动了全球协调制度的创新。3.国别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流行。在美国带头推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后,“管理贸易”制度逐步成为流行于各国的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它构成了当代各国对外贸易制度上的共同的最鲜明的特征。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它构建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框架。 (四)政策创新。 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内容。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逐步地相对地退入低潮。在全球性的自由和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在总体上有向自由化倾斜的趋势。保护主义势头尽管不减,但它已经从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泛滥猖撅的高潮中回退下去。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从总体上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单纯的关税措施和直接的非关税措施都在相对地和绝对地减少,其作用也在明显地减弱。但是,各种间接的非关税措施却依然阻碍着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步伐。而且,各种新型的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并开始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的主体。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他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由于贸易和其他经济领域包括某些非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增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影响到一国其他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目前,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的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倾向。4.区域内的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共同的贸易政策往往意味着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它是区域内成员在获得共同保护承诺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由贸易利益的基本政策选择,因而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政策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反映和具体化。 (五)构成创新。 贸易内容构成上的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方面。它具体包5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调整。它表现在: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或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了新的多边贸易的范围,并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并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构成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最显著的方面之一,它清楚地揭示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内容构成上的本质特征。 (六)工具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还包括国际贸易工具的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的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国际投资的增长和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知识产权的推动。2.现代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手段。这突出地表现在EDI(电子数据交换)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遍的运用。而正在掀起的全球性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将进一步便利国际贸易数据的交换和处理。3.国际贸易惯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国际商会《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生效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出版物)的实施以及其他机构有关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变更都更便利了国际贸易的发展。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集装箱运输的普及使传统的“港一港”运输逐渐让位于“门一门”运输,进一步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5.各国政府为促进或便利对外贸易发展而实施的各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和手段也是国际贸易工具创新的重要内容。如各种便利的和优惠的贸易融资方式、贸易信贷担保方式等。工具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实现手段方面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现实基础,因而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 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政治神经的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6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点。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融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与贸易有关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渗透,进一步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部分和领域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他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而且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他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 力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一7旦各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间题便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都面临着下列共同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是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二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地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上述两个方面的间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及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三、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般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如前所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括了从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同时,上述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创新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的创新也往往涉及许多更具体的方面和内容,共同构成了立体式的创新局面。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手段或一种表现,它自然应该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继起性。但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一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8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 对长期猖撅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又表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又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从发展趋势看,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还会顺延一段时期,在内容上可能还会扩展,但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的渗透和融合,尤其是在制度创新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方面可能还会有新的突破,如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与联合等。在创新的手段和方式上,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之何合作的诚意。与此同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许多特点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被进一步地突出出来,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特点。所有这些方面,都要求密切关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便及时加以分析和概括。 四、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影响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和正在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趋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着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推动着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带动了当代国际经济的大调整、大转变。它表明国际经济前一竞争时代的结束和新的竞争时代的到来。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推动下,各国经济实力正在发生变化,整个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着重新的分解和组合,正在构建着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孕育着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在国际政治“无格局”状态中,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成了各国积蓄和显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国国际地位重新排定的过程。从历史上看,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利益与矛盾最终都会表现为国际间的政治利益与矛盾,甚至还会表现为极端形式的直接的军事对抗。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这4次具有世界意义的战争,基本上都源于当时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利益方面的矛盾,并且在事实上划分了世界政治的不同发展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充分地展示被旧的国际政治格局所掩盖的国际间的各种深刻的经济贸易利益矛盾和斗争,并依此重新划分和集结国际政治力量,孕育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和基本框架。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贸易自身发展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大发展时代的到来。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辉煌时期只存在于六七十年代,在其余大部分时期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往往表现为缓慢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支配的陈旧的际贸易念、国际贸易制度的缺乏或不健全,国际贸易政策的强烈的保护性和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稳定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兴起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上述诸因素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制约作用。加上较为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贸易可望迎来一段相对繁荣的发展时期。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充分显示了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激励着世界各国 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并更有效地发挥对外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启动了新一轮的国际经济大发展,它表明国际贸易这种最古老的国际经济形式仍然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它又使世界各国都更注视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化,更重视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 其三,国际贸易政策与利益的区域协调和全球协调将成为制约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核心间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所形成的以集团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一经确立,将有一个相当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益能够得到自动的协调,相反,在新格局、新制度下,它们还将长期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它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发展的未来。 其四,当代国标贸易创新强化了国际贸易竞争,国际间的贸易利益方面的矛盾和斗争将会更加激烈和白热化。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各国的注意力从政治转向经济贸易的产物,它本身就预示着一个更为激烈的经济贸易竞争时代的到来。事实上,随着各国注意力的转移,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立即上升为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其矛盾也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矛盾。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为了争取和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最大限度地占有国际贸易利益,不惜使用各种强硬手段,甚至以国家关系相威胁,逼其贸易伙伴就范,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五,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影响和推动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两个。(l)贸易集团化趋势的加强和大国地位的巩固,一方面会形成各大贸易集团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又可能在各大贸易集团内部形成以某个大国为中心、小型的紧密型的核心集团。这种核心集团不仅引导着各大松散型的贸易集团的发展方向,而且也主持着各大贸易集团之间的联合与斗争。核心集团是现阶段贸易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10要.(2)多国联合干预一国经济贸易政策和行为的现象将会普遍存在。从理论上说,自愿的协调是国际贸易政策协调的第一步。一旦自愿协调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相互依赖的国际关系必然会走到多国联合干预一国经济贸易政策和行为的道路上来。 (三)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和主要参加者,并且主导着国际贸易创新的整个发展过程。很显然,它们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得益者。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国际贸易制度安排更多地体现了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纳入多边体制就是很好的说明。其二,国际贸易格局安排实质_L是发达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一种手段。以主要大国的经济对抗为核心的贸易集团对抗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具体体现,它们必然要按相对实力对世界市场进行重新分割。其三,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事实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尽快摆脱经济衰退的重要力量。进入9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衰退。但是,出乎许多际经济学家预料的是,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从1994年开始便很快步人复苏,而且很可能出现一段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究其原因,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际贸易创新带来了各国对外贸易的兴旺,从而成为各国经济步复苏的助推器。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还更加险恶。具体表现在:其一,国际贸易新制度的建立使发展中国家的许多落后产业和部门过早地面临发达国家的竞争威胁和较为完善的多边体制的挑战。其二,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形成使集团内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规模、更大程度地开放国内市场的压力,还可能使本国经济的发展受制于集团,特别是集团内大国的压力。而集团外的发展中国家则将要面对更为艰难的国际贸易环境。其三,国际贸易构成创新、工具创新虽然能够为贸易参加国直接带来贸易利益,但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管理水平的普遍落后,基本上难以有效地参与创新过程,而且有限的参与还会面临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因此,发展中国家很少能从国际贸易构成创新、工具创新中获得利益。其四,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认识,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将会随着国际贸易创新的兴起和发展而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总体的国际地位可能因此而进一步下降。当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也有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一面。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并能够充分地利用国际贸易创新发展本国对外贸易,改善贸易条件,进而有效地带动本国经济发展,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就可能提高,其中的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可能崛起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第3篇: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由于国际贸易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目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形势等也随之呈现了一种新的格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这一背景下无法与现阶段的国际贸易发展需求相适应,很难对新生的贸易现象和相应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指导,因此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面对国际间相互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趋势,必须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思路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才能够顺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思路分析

 

一般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也就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等四个阶段。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属于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形成了传统贸易理论。资本主义在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发展迅猛,并且具有了越来越高的经济地位,变成了国际贸易的主流。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中认为市场竞争是完全自由的,其对贸易的互利性进行了强调,并且成功的解释了产业间贸易。全球经济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立足于科技进步、经济规模以及竞争方式等各个方面解释了贸易关系和现象。而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贸易现象的时候主要是立足于专业化生产分工的层面,并且有意识的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纳入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一)传统贸易理论分析

 

1、古典贸易理论。通过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的思想理念就是扩大规模报酬,以及强化劳动生产力,其主要的内容如下:如果两个国家能够对不同产品进行独立生产,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都能够获得理想的生产效率,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这两个国家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借助和利用,就可以在专业的分工活动中对各自的优势产品进行交换,而且不管是哪一方都可以获得非常大的效益。这一理论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双赢理论,而且直到现在为止,国际贸易中仍然将这一理论作为贸易的宗旨和目的。但是这一理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无法对一些国家所有产品都为绝对劣势位置进行完全表述。在比较优势理论中保留和创新了绝对优势理论,在这一理论中认为,不管是哪一个国家都要对生产和出口绝对劣势不明显商品的情况进行关注,然而如果该商品的绝对劣势相对明显,这时候就应该选择对该商品进行进口,对于每一个贸易国家来说都十分有利。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运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基本原则和普遍规律等进行了准确的阐述。

 

2、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要素禀赋理论在上世纪初期得以问世,该理论主要从多维要素禀赋层面对国际贸易的形成根源进行了叙述和剖析。开始认为,国家贸易模式需要对要素集约化商品进行关注,对相关出口予以高度重视,出口商品应具备富裕和昂贵的特点。与之相反,进口的产品应该是相对昂贵和稀缺的各种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都认为自由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参与国更加有利。然而相对于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出了对生产的劳动力要素进行了关注,同时还认为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最为关键的根源就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不过,固定的规模报酬和相同的生产条件这种假设仍然是这一理论的基础,而且这一点还是对优势理论进行了继承。

 

(二)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人们发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并不适应,因此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新现象,而且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非常重要新的贸易理论,比如新要素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这些理论对战后各个发达国家出现的贸易关系进行了解释。有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利用构建模型的方式针对产业内的贸易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在分析之后认为,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在转化成为不完全竞争的方式以及规模报酬在持续地递增,就算是两国之间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和技术,但是从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也能够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将传统理论中的假设彻底推翻了,而且对战后贸易的新现象进行了合理的阐述。一些学者在后期研究了其他相关层面的贸易现象,其主要是对合理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因素进行了汲取,而且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融合,进行了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合理的分析了国际贸易的新现象。

 

二、目前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的挑战

 

在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很多国家的贸易作用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与之前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适应新时期国际局势的变化,因此不能够发挥指导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全新的、现代化的能够充分满足现展标准的贸易理论。二战中取得胜利的国家在战后具有了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并且有效地推动了国际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具有越来越大的贸易量,而且形成了极强的扩张性,内部贸易活动在区域集团中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而采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对上述的这些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因此出现了要素贸易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等新的贸易理论。但是上述的这些理论也无法对不稳定和日益变化的经济格局进行有效指导。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在经过长期的理论分析和反复的模型试验之后认为,不完全竞争阶段是目前国际贸易的一个显著的特征,生产要素在激烈的竞争活动中变得不再明显,尽管该理论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背离,但是却不可以对出现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系列的变化进行准确的解释和说明,但是也可以对当前开展的经贸活动进行指导。在国际贸易活动频繁开展的今天,国际贸易囊括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而且在很多产业中出现了垄断贸易的现象,尽管如此还是能够通过当代贸易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所以当代的贸易理论在当下和未来较长的实践中还是可以发挥作用。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之后出现的新现象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来源,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也变得越来越完善,同时国际贸易理论也由于这些新现象的出现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不断提升的制造业贸易量。制造业的规模经济特性非常强,制造业在二战之后其具有越来越精细的国际分工,很多发达国家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的制造业,因此制造业贸易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通过传统贸易理论却很难对这一现象进行阐述。

 

其次,发达国家内部的水平贸易:以传统比较优势为基础,通过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际贸易应该主要产生于存在发展水平差异的国家中,也就是所谓的垂直贸易。然而在二战之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平贸易,特别是发达国家内部出现的各种水平贸易,直到现在水平贸易的现象也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通过传统贸易理论很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再次,跨国公司贸易呈现增长态势:从国际分工层面来说,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始从垂直分工的模式逐渐的转向水平分工的模式,甚至还出现了网络分工。具有明显的具体化产业链特征的、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制造业目前正在转向国际化的方向,这些公司的贸易增长的越来越快,通过传统贸易理论还是很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最后,区域集团贸易的增长: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上世纪后期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态势。区域集团内部占有了50%以上的全球贸易活动量。而通过传统贸易理论还是很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三、国际贸易理论的未来发展新趋向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动态发展

 

首先,很多学者在二战爆发之后开始对传统贸易理论的不适应性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开始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新时期的国际贸易活动,并以此为根据设计全新的国际贸易理论。通过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专家学者在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开始将一系列的企业理论渗透进去,从而试图使当代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次,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投资在经济领域中开始变的越来越广泛,相关学者认为,国际投资除了会导致出现替代效应之外,而且还能够创造效应。现在投资理论变得越来越成熟,而且贸易投资也具有了越来越具体化的表现,逐渐地形成了边界扩张理论。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对投资理论进行整合。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发展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很多都是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通过对当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进行参照,立足于微观层面对国际贸易现象进行研究,其涵盖的层面包括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和各个国家等。与此同时,在研究内容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也开始对各种微观的产业内部贸易进行研究。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当代贸易理论研究具有更强动态性特征,其主要是从动态变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动态变化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发整体状态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具体地分析其中的各个要素,对各种新的方法进行应用,对各种各样的现论进行参照才能够做到明确的判断和解释。所以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现在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微观化的特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国际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这些因素都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也并不是固定的,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思路进行分析,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向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国际贸易理论基本上能够使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不过由于政治格局等在未来仍然会出现较大的转变,所以必然会出现更加成熟和全新的贸易理论。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发展的眼光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评判,并且对其变化情况形成清晰的认识。

第4篇: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贸易;理论;实践;热点;焦点;理论体制;未来展望

全球化,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而在全球化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甚至是各个国家联系走向更为密切的风向标,因此全球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是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各个国家也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也将本国的国际贸易作为主要的政府工作甚至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国策进行经营,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然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发展,只有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去,才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成长,才能够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尤为重要,而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之前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以及实践活动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各个国家关注的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也从单一化发展为多边化了。全球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内容也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并有了新的研究价值。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选择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一侧面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一番剖析和论述。

一、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

全球化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给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创造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局面。就国际贸易而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可谓是给其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下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问题,首先是在新的全球化发展状态下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领先地位会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上有怎样的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状况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是国际贸易所主要涉及的商品跨国交换中在交换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采取了何种相应的具体措施使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能够获得双方的认可,以及国际贸易全球化体系下跨国公司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带来的影响;而作为国际贸易中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WTO,当中国加入这个组织成为其中的一员之后,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冲突和矛盾,而进出口贸易政策也随之发展了怎样的改变。而就具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说:第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国际贸易也就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了,而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改革也牵动着国际市场上相关政策和交易活动的改变,这也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关注点和研究内容,其中有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机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机器解决措施研究、人民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杠杆作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在发展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只有贸易协定以及应对贸易冲突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势必产生交易不平衡,也势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本土夕阳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加剧竞争,贸易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的不断转变也势必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相应的产业中进行贸易保护壁垒的建立,而在贸易保护体制和理论下,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实践活动和交易中就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何才能够在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下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能够更好的获得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势必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各个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制定的规则各不相同,在具体的国际贸易过程中,虽然有相应的国际交易规则,但是涉及到一些内容还是存在法律方面的漏洞,而这也会给许多国家之间在贸易往来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其中也就衍生了类似与驰名商标保护及海关边境措施的使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法律效力的辨析,垄断法以及反垄断措施所面临的若干调整和VTO反倾销价格承诺规则和使用方法等热点问题;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给各个国家在交易中发生争端,这些争端的解决机制和具体措施则直接影响着贸易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国际裁决这些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国际贸易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价值可见一斑。而在加工贸易是当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劳务和商品所在,而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贸易方式和生产机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和升级则是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是否能够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给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道路;而如何在科研投入和制造业中加大投入,使得加工贸易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每一种贸易方式都与货币息息相关,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易涉及到货币之间的兑换,而这也使得货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以及国际货币对于国际贸易顺差的走势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特点和需要关注的焦点,总而言之,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给国际贸易注入了新思路、新动力,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新热点,我们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适应的调整,从国家政策层面以及国际合作的大局观出发,做好国际贸易的相应实践活动以及理论研究和发展,那么就能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迎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百花齐放美好局面。

二、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

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体制。H-O-S定理和多边贸易体制就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内容。H-O-S定理,即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要素价格均等说可以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是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替代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是要素价格呈现均等化趋势。萨缪尔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H-O-S理论,它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多边贸易体制即WTO所管理的体制。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是多边经济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织方,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的管理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也能够及时有效在体制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各个交易方的自由、平等贸易;在WTO事务中,多边贸易体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不产生不良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使贸易尽可能自由地流动,这一方面意味着消除壁垒,另一方面意味着保证个人、公司和政府了解世界上的贸易规则是什么,并使他们相信,政策不会发生突然的变化。《WTO协议》是涵盖范围广泛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文本,冗长而复杂。但几个简单而根本的原则贯穿于所有这些文件,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多边贸易体制主要有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以及是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而经济一体化则是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多边贸易体制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推动的。总的来说,国际贸易在理论体制方面的不断丰富给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发展有指导作用,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据可循。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未来展望

全球化的推进对于丰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小的贡献,而国际贸易理论不可能一层不变,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则会不断的给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案例和改变的原动力。具体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新方向和新未来来说,首先,是贸易保护政策方面的变化,我们的国际贸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化,最大化分配,通过贸易活动让各个国家的输出产品和劳务能够在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能够获得产品技术上的引进和提升,因此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其中的夕阳产业保护理论等这些明显有着保护本土产业发展而拒绝外来产品进入本土市场的政策需要进行相适应的调整,需要从大局观的层面有效的进行产业改革和升级从而为国际贸易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活动提供更好的保障;其次,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合作必将更为紧密,而在这些合作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必然和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关系很大,而各个国家关于国际贸易的政策则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内容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直接影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意味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系到未来各个国家贸易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组织WTO,在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中,建立全球贸易保障机制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WTO成员,各个国家可以通过本国进口增长、关税变化及反倾销措施等情况对贸易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而WTO成员承诺约束现行贸易开放水平,不采取任何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并每两年向WTO通报一次落实情况。事实上,WTO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扮演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遏制者"和"终结者"的角色,为全球经济避免滑向深度衰退设置了一道"安全阀"。在未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势必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而这些变化则将与实践过程中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全球化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必然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内容和新趋势,但是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上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合作中做到共生共赢,那么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都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作者:汤洪平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知桂.比较利益原则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贡献[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

[2]朱应庚.从历史看西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战线1982

[3]周俊.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2

[4]赵亚平.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8

[5]邓晓馨.国际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01

第5篇: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WTO与国际法的性质

WTO,即世界贸易组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管理国与国之间贸易活动规则的国际组织。WTO倡导国际间非歧视的公平竞争的自由贸易政策,并为此建立了一个以规则为本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传统国际法一样,WTO协议也是建立在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这一概念基础上的。WTO协议是政府间的国际协定,所调整的是政府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并不直接调整私人间的关系。尽管WTO协议对私人主体的利益有影响,但私人在WTO协议体制下既不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利,也不直接承担条约义务。各成员政府对WTO协议对外承担完整的责任,WTO协议反映的是国家间经过谈判达成的共同意志。WTO协议是调整政府间宏观经贸关系的条约,是国际贸易公法,在国际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WTO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WTO这套多边贸易体制,从其构成说,包含了外交(政治)、贸易和法律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这是第一方面的“三位一体”。外溢方面,和用GATT(关贸总协定)的缩写来表示的意思一样,人们用WTO所表示的内容,从其功能上说,有三个:一个国际组织,一套世界贸易的法典,一种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Forum)。WTO是用国际条约规范世界贸易的,其条款都是用规定各成员方法律义务的方式来表述的。按照《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关于国际法渊源的表述,WTO条约群正是国际法的组成部分。在GATT运行阶段,欧洲人对GATT规则是否是“法”,曾有过异议,但对WTO的规定是法律这点,今天恐怕很少有人再持异议了。尤其应该指出:在WTO颇具特色的解决解端机制里,除传统的协商、调解、斡旋等外交方法外,其核心机制是国际法中常说的“司法解决”,并专门设立上诉机关来复审专家组判案中的“法律问题”,包括对WTO各涵盖多边协议(条约)的法律解释。这就大大强化了WTO条款的法律约束力。这套法律规则将直接规范各成员方的国内法,深刻影响国内经济、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WTO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WTO法如同海洋法和国际人权法被认为是国际法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否认WTO法是国际法的一部分,虽然有学者主张它是一个自我完整的体系,但是这并不说明它是一个孤立封闭而自我发展的法律体系。在笔者看来,它实际上仍旧是国际法的一部分,并且在经贸领域内具有特别法的地位。

为什么WTO法是国际法的一部分?因为WTO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WTO法具有国际经济法的特征。“二战”后,国际法突破了它传统地调整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框框,开拓出了调整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新领域,出现了由哈瓦那、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三根支柱构成的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WTO从宗旨、整体法律结构到具体规则的合理性和根据,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WTO法规范的对象是全球贸易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WTO法的主要作用就是规范全球贸易活动,是全球贸易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全球贸易也是传统国际经济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WTO中的每一个协议都是经会员国同意并经书面形式完成的,所以,WTO法的效力是源自于会员国的自愿同意,这一点符合国际法的“自愿同意说”。

第二,WTO法的主体是国家以及“个别关税区域”,这一点和国内法不同,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一点WTO法符合国际法的特点,在上一部分也提到过,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际组织及个人,WTO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个别关税区域”。两者的特点相符合,而与国内法的特点不相符合。

第三,WTO法的内容主要是条约法,同时也适用于国际习惯,所以其渊源与《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相一致,《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同时也是国际法的渊源。例如,《设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议》、《服务贸易总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它们的性质都是条约。在《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了解书》中第3条第2项中也明确提到了解释WTO体系下的协议时,应依据解释国际公法的习惯规则。

第四,WTO法不但创新规则,许多方面也确认采纳既有的国际法规范。例如,《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了解书》中提到遵从国际习惯,《1947年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继续使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包含了部分世界知识产权公约。

第五,《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了解书》第3条第2项关于适用“国际习惯”以解释WTO协议的规定是否符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和第32条的规定值得讨论。在笔者看来,其实,该《了解书》不必特别提及适用于国际习惯,因为国际习惯本来就是全体国际社会必须一致遵守国际法规则,但是在《了解书》中提到这一点就说明了WTO法同国际法是一样的,并没有特别之处,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WTO法是国际法。

第六,WTO是国际公共秩序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从国际公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WTO作为一个世界贸易体制,是国际公共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国际公共秩序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它要解决的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例如和平与安全问题、海洋权益问题、空间制度问题、金融管制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跨越国界的性质。WTO主要涉及国际间自由贸易问题,它通过关税减让等各种市场开放措施,达到自由贸易的目的。WTO从起源到今天,始终是一个以国家为主的国际体制。这一点是法律上讨论WTO首先要明确的。

第七,从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来看,国际法是规范国际社会的法律法规,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国际法的贯彻实施最后还是需要各国国内法的规定来实现,WTO法也是这样,在这一点上WTO法也是符合国际法特点的。

最后一点,WTO法调整的范围主要是国际贸易,但是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同时一定会牵涉到其他的领域,比如条约法、争端解决机制、国家责任、环保和人权等方面。

通过以上WTO法的特点可以看出WTO法确实是国际法的一部分。

WTO法对国际法的创造性发展

WTO法作为一种新的法律制度是国际法的一部分,但是较之国际法又有创造性的新发展:

第一,WTO法标志着国际法强制约束力的增强。约定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一切国际条约的法律基础。传统的国际法对于强制力的主要表现是战争和报复,但是WTO法的出现使得国际法的强制约束力增强了。《建立WTO协定》第2条第2款规定:附件1、2、3所含协议及相关法律文件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6条第4款规定:每个成员方应保证其法律、规章与行政程序符合附件各协议规定的义务。第5款规定:对本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作保留。这些条款的设定增强了WTO法的强制约束力。更为重要的是WTO建立了争端解决机制,这为一套独立的法律的强制力提供了司法保障。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了解书》将专家组断案引为该谅解的灵魂,不仅使之成为完备的司法制度,并且突破传统国际法对国际性法院审判制度中不得强迫当事国接受审判的禁锢,赋予专家组以强制性管辖或审判权,并设立上诉机关作出终审判决。为了更加强化这套司法制度,《谅解》还引用了传统国际法的报复手段作后盾。《关贸总协定》第23条中原本就暗示有在情势已严重到足以有理由采取行动时可采取报复手段。WTO谅解则强化了这种报复手段,允许交叉报复,即所中止履行减让或其他义务的报复行动,不限于引起争端的协议或部门,例如用中止服务贸易领域的义务来报复货物贸易领域的争端。在国际经贸关系中已出现了解决争端不断“法制化”(legalization)和“司法化”(judicialization)的趋势。由于国际关系日益取决于经济关系,这种从强权型“外交”方式向规则型解决争端法律方式的转化,被认为是国际法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WTO法扩大了国际法的效力范围。国际法的作用是限制国内法的时间空间效力,国际法的效力范围同国内法的效力范围是有一定关系的,国际法的效力范围对国内法的效力范围作了一定的限制,这是凯尔森的观点。

从这一点上看,WTO法符合国际法的这一特点。WTO法涉及到整个国际贸易领域,这意味着它把触角延伸到传统完全属于国内法范围的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WTO管理的是适用于国家以及关税区之间各项协议,处理的是国家政策和法律,WTO主要规范那些影响贸易和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条件的政府管理行为。

第三,《建立WTO协定》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意味着国际法基本规范的确立。《建立WTO协定》的出现可以把它视之为国际贸易领域的基础规范,因为附录1、2、3、4及其所属的法律文件均从属于《建立WTO协定》,并且以该协定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WTO法基本规范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使这一领域的国际法有了合法性依据,增强了国际法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第四,WTO法的制定有其科学经济理论作为根据。因为WTO法的调整范围是国际贸易领域,这一领域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WTO规则不同于一般的国际条约,是根据科学的经济理论制定的,所有贸易规则的采用都是根据经济学说。WTO法律框架作为开放贸易体制的基础,其经济原理相当简单,并且是建立在商业常识之上的,即是比较优势原理。所有国家,包括最贫穷的国家都有可利用的资源。如人力的、工业的、自然的和财政的,等等;他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国内市场或为在海外市场竞争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经济学告诉我们,可以在这些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获利。简而言之,比较优势原则是指各国获得繁荣首先是通过利用其可用的资源,集中生产所能生产的最佳产品,然后是通过将这些产品与其他国家所能生产的最佳产品做交易。也就是说WTO法是以比较优势经济原理作为其理论支撑力的,遵循了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五,WTO法律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WTO法的基本规范是十分灵活的,它也是整个法律体系灵活性的根本保障。这部特殊的法律之所以灵活是因为WTO法主要是调整经济关系,它同经济学原理是紧密相连的,而经济规律是十分灵活的,它总是处在变化中,所以,WTO法也就必然要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

第六,WTO法是一种回应各种社会需要的法律。《建立WTO协定》序言中提到建立WTO应旨在提高生活水准,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拓展货物与服务贸易的生产,而且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世界资源获得最佳利用,力求兼顾保护与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和关注的态度,加强达此目的的措施。整个法律框架包括的一系列协定都应有助于达此目的。

第6篇: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的飞跃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在信息技术给国际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同样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最为明显的冲击是对于已经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和质疑。因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信息经济下所遇到的新的问题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使得国际贸易理论在新形势下严重受挫。笔者针对信息经济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信息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的不足和缺陷,尝试在现有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一些改进,希望可以完善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大时期,也可以说是经历了四大发展的阶段,即国际贸易理论的古典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古典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贸易理论阶段和国际贸易的新兴古典理论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在假设市场处在完全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提出的,他们所重点研究的是贸易之间的相互盈利性,是一种基于共赢状态下对产业间的贸易做出的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在新的发展态势下,提出了适应时展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国际贸易中的规模经济的出现和新的技术改革等视角下用来解释新出现的贸易形势的国际贸易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分工的不断专业化,新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也就是应运而生。它是在以往国际贸易理论上的一个发展和补充,是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新理论。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信息产品改变国际贸易结构。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产品在当今经济贸易活动中独领,很多原有的产业形式,在信息产品的强力冲击下逐渐走向下坡路,渐渐的被排挤出国际贸易交易市场。传统的国际贸易是主要是各国之间的商品或服务的一个交换过程,在这个交换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是有形的物质商品的贸易交易。然而,信息时代正在改变着原有的贸易结构,信息产品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传输着信息或者知识类的产品,是一种无形意义上的商品贸易交换过程。国际贸易的结构发生的变化是信息产品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

信息产品改变国际贸易关系。传统的国际贸易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相对公平、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交换活动。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因为主要的交易内容是物质产品,或者是能量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不可复制的,在进行交易时,另一方想要获得这些产品,就必须付出对等的价值,这样就保证了贸易中的相对公平。然而,信息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可复制,如果在这个基础上仍然进行相应的社会分工,那么,在贸易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不对等性,这也就改变了原有国际贸易中所体现的贸易关系。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不适应信息产品时代。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得知,当前国际贸易中所使用到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基于国际分工的这一基础之上的。在信息经济到来之前,存在于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分钟主要是体现在物质和能量这两种产品之上,对于这些产品进行相应的分工,所呈现出的是基本公平的贸易方式,所以国际贸易的理论在这上面使用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然而,信息产品的特点和特性,并不等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从他们的边际成本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区别。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因为都是有形的贸易产品,所以,它们的边际成本总是大干零的,不可能存在边际成本等于零的情况,这也是当前的国际贸易理论适用于它的主要原因。而信息产品的特点恰恰是与它们相反的,信息产品因为可以复制,而且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所以,它的边际成本总是处在于等于零的状态下,如果还运用当前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国际分工,那必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所以,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影响是使国际贸易理论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国际贸易。所以,在信息产品的作用下,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际分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7篇: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就业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45-03

根据2016年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的有关统计,目前全国共有685所高校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生,有44所高校招收该专业的专科生。在39所“985”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没有开设国H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其他“211”院校中,只有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10所高校没有开设该专业。在安徽的本科高校中,开设该专业的有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等15所高校。一般来说,只要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校,都会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甚至有可能是国内开设高校最多的专业。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不仅多,而且在各高校中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也相对其他专业要多。另外,没有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的高校往往会在其外语专业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因此,最近几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2014年教育部在高考填报志愿前,各专业预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赫然列于红牌专业目录中。在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中,既有“985”高校,也有“211”高校和省属一般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既有财经类高校,也有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甚至是药科大学和中医学院等。由于办学层次不同,学科优势和专业背景不同,各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虽然也有所差别,但是仍然没有做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步,进而导致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和就业方面没有形成错位竞争,造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特点、课程体系、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基础上,结合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经验,探讨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历史沿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设置的对外贸易专业。安徽财经大学的前身――安徽财贸学院,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曾招生过对外贸易专业。虽然当时国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是在对外贸易领域却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进行的,因此当时对外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外贸业务的经营管理人员。“”期间,对外贸易专业停止招生,直到1989年教育部才重新设置国际贸易专业并开始招生,安徽财贸学院也是在那时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当时国内高校并没有对经济学和管理学进行严格的学科划分,统称为财经类专业,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学校以财经类高校为主,综合性大学则相对较少,且大多数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定位仍然为培养外贸经营管理人员。另外,由于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线,所以各高校还都强调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才。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和学科划分,将国际贸易专业正式更名为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把其划分为经济学类专业,但是用人单位与高校内部仍然习惯于称其为国际贸易专业。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划分与课程体系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等课程的内容,把国际经济与贸易划分为经济学专业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课程主要是从国家的视角论述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参与国际贸易、参与国际贸易对该国的国民福利有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如何分配、贸易政策如何决定、各种贸易措施对国民的福利有何影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则属于典型的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经济学类专业课程结构、共同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教育部批准,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共8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经济学类专业,也要全部开设这8门课。在这8门课中,只有会计学属于微观的管理技能类课程,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则属于研究方法类课程,其他几门课程则更为宏观。除了这些核心课程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般还开设一些实务类的课程,以满足从事国际贸易业务人才的需要,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商法、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与保险等。也就是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经济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另一类为国际贸易的实务类课程。前者主要属于经济学类课程,而后者主要属于管理学类课程。由于学校的办学声誉、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毕业去向等方面的原因,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也不一样,因此各学校对这两类课程的侧重也各不相同。与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相对应,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共9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比较两组课程,可以看出:经济学类各专业关注的主要是宏观问题,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关注的主要是微观问题。这也体现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家利益或国民福利最大化的学科特点,而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企业或微观经济主体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学科特点。

三、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定位

某一学校的学科定位是由该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是决定因素,它就像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的目标市场一样,引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一个工厂要想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特点,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有何要求。同样道理,学校在进行专业定位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也要研究目标市场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重点大学、特别是“985”院校或“211”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按照经济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都是研究型或理论型人才。这些院校的毕业生也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特别是中央与省级机关)、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在上述这些用人单位中,一般它们都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员工,而这些大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这些素质的要求尤其突出。因此,目前我国重点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经济学学科性质、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与这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是基本匹配的。属于经济学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主要是从国家的视角来研究相关的贸易问题,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大多都会选择到中小企业就业,这样的企业往往会要求员工从企业的视角来看待贸易问题,也就是说后者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应用型本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现实中都在某种程度上办成了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其用人单位也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往往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但是,中小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并不比大型企业低,相反中小企业往往要求员工是个“多面手”。这主要是因为,大型企业由于实力雄厚、业务量较大,因此有资本进行细化的内部分工,新员工或初级岗位员工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的能力就可以胜任了。但是在中小企业则不同,它不能进行严格的内部分工,因此国际贸易当中的多个环节可能要由同一个人承担。所以,中小企业的员工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虽然其可能对这些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深度都不高。由于许多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的毕业生大都会选择到中小企业就业,因此这些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1)外语能力。这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涉外性决定的,不管是研究型本科还是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外语都很重视,所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更强调的是其口语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则更侧重对其外语深度和准确度的培养。(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公共场所清晰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能力。(3)写作能力,也就是与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相对应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一能力在企业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文案材料、工作总结等。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反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太弱,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其原因主要可能是由于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不牢。(4)创新能力的提高。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创造性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也与研究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所强调的方法创新和基础理论创新有所区别。

四、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与应用型本科用人单位的特点和其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通过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样才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双语人才相匹配。强调外语学习的质量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涉外性决定的。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原来《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等5门双语课的基础上增加了2―3门双语课程,初步设想是恢复《国际商法》的双语课,同时增加《世界经济学》和《国际商务概论》两门双语课程。

2.通过改革考查课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课的目标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考试课应重点抓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系统传授。这些课堂的教学方式应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与互动;考查课则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为主,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讨论的主题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某一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或设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弥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关实验实训课程的不足之处。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考查课必须进行小班教学,改变目前考查课都是合班教学的格局。

3.通过改革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方式来提高指导的效率。现在许多学校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应以导师的兴趣所在来最终确定其指导的学生,同时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即先由教师申报自己的兴趣方向,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方向选择加入自己感d趣的小组,加入这样的小组就意味着由该位教师对其进行指导。每一个导师指导下的小组都是一个兴趣小组。

4.创新师资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本学院要求所有35岁以下的教师在评更高一级的职称前,必须到企业挂职,时间不少于半年。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会进入企业做外贸业务,但是有国际贸易从业经验的教师却很少。以教师到企业挂职为纽带,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机制,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有助于教师发现和总结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相互契合。

5.通过切实开展学生全员参加的团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全员参与的中文演讲比赛、英文演讲比赛、英文秀、国际贸易模拟交易大赛、企业ERP大赛、创业大赛以及其他活动等,着重培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经贸园地》平台,对社会经济热点、国际和中国经贸热点进行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⒖嘉南祝

[1]戴瑾.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4,(9).

[2]李炳林.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当代经济,2007,(6).

[3]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1,(8).

[4]朱念.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整合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8).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pecialty

DONG Gui-ca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Bengbu,Anhui 233030,China)

第8篇: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课程是大多数高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专业本专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为培养对外物流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及涉外经营、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的。国际贸易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就目前情况看,国际贸易的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教学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更为合理的设置《国际贸易》课程,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便更好的培养适应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物流业的良好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国际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其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最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进出13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1.1 实践性强

《国际贸易》涉及到贸易术语的使用,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各环节,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关、报验等等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国际贸易中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即直接指导对外贸易业务的实践工作。

1.2 与国际惯例和法律密切相关

课程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国际惯例、法律,如(ucP600)、(INCOTERMS200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这些国际惯例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接纳、使用。要精通外贸业务就必须熟悉这些语言精炼的惯例和法律,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要点。

1.3 涉外性

国际贸易中都是涉外贸易,做法与内贸不完全相同。因此,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人员应该熟悉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直接指导实践工作的专业课程显得十分重要,洽谈对象均为国外的交易商,在交易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来完成交易。

2 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应以适应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根据这一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思考:

2.1 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另外,以往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对外贸业务的总体过程把握不清,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例如对信用证的分析、制作出口海运委托书、制作发票、箱单、汇票等基本结汇单据以及如何准备报关单据、对整个进出口过程的把握、商业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专业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2.2.1 教学改革的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使学生提高岗位职责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国际贸易》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程。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可抓住这一时机,先人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岗位职责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特别是国际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

2.2.2 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时,及时引入最新的行业资讯,结合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方说:角色扮演、商务谈判、报价模拟等,让学生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同时加强双语教学,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教学,依托行业和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

2.3 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

2.3.1 教材的选取与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学任务得以开展的依托。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教学时,要根据各自大专院校的培养目标选取教材,或自编教材。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系统的介绍相关的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情况,教材也应进行相应的更新。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针对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教材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特点尤其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此外,各个高校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自编教材,自编教材要注重对国际物流最新动态的一些修改或者增删。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选取上要注重以现成教材为基点,以自编教材为补充,通过自编教材的不断更新弥补现成教材在一些理论、方法上存在滞后性的缺陷。

2.3.2 教学内容

第9篇: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范文

国际贸易作为各国之间相互交换产品和服务的一种国际社会行为,总是处于特定的国际社会环境之中,而这种特定的国际社会环境又构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环境系统作用于国际贸易。因此,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识和研究国际贸易环境,对于探索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约束机制,把握国际贸易演变的规律和方向,保障和推动国际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论(1)的提出 国际贸易环境包括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重含义。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是指国际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其态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贸易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状态的总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有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社会环境的构成比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具体;二是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变迁比自然环境更具有爆发性和跳跃性;三是社会环境的作用比自然环境更隐蔽、更直接、更难以捉摸。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不同的分系统、子系统和各个不同的因素、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样处于人类社会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并受到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所谓国际贸易环境,是指国际贸易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国际贸易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可称为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概括说,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发生、发展中,对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和具体阶段产生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主要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体。 二、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构成 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按系统内各因素的性质及其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方式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外部环境系统;二是内部环境系统。所谓外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外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外部因素的有机组合.所谓内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内部因素 的有机组合。值得指出的是,外部因素不等于次要因素,外部作用不等于间接作用;内部因素不等于主要因素,内部作用不等于直接作用。它们的具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因素的实际作用程度。 国际贸易外部环境系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一是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它决定着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平的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的国际安全机制,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只要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也将随之产生重大调整。它既可能改变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也可能摧毁国际贸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技术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贸易领域的应用,不仅促使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引导国际贸易方式、手段、工具,从而整个国际贸易质量的提高。三是世界经济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世界经济史表明,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约为1:15。因此,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四是国际文化因素。它从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生、发展。文化属于一种观念形态,特定社会、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文化决定着特定人群的观念基础和行为方式,同时规定了和其他人群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制约了参与国际贸易的观念、方式和过程。 国别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别政治局势。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局稳定是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大前提。二是国别科技发展水平。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一 国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差不多规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基本的国际地位。三是国别经济发展因素。它包括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因素。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也提供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同时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体制框架。 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发展格局是指国际贸易发展赖以进行的框架体系,基本上规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都有差别。二是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因素。所谓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是指规范国际贸易发展基本方式和手段,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人类真正有意识地对国际贸易进行管理或规范的历史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表明,不同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国际贸易政策取向因素。所谓国际贸易政策取向是指一定时期国际贸易发展过程的基本政策意图和政策动向,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同的政策取向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不同作用,但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四是国际贸易关系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关系是指参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它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国际贸易更广泛和更深入地开展,国际贸易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日趋敏感。 国别系统是指国际贸易内部环境中具有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贸易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它从总体上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如果一国实行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其对外贸易就不可能充分发展。二是外贸发展战略。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对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道路。一国外贸展战略无非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或是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亦或是实行平衡发展战略,但在不同的外贸战略下,一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外发展政策。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一国外贸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不外乎保护主义、自由主义和管理贸易三种。不同的政策取向适合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目标,也会带来不同经济后果和贸易后果。四是外贸发展体制。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秩序。外贸发展体制大致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即所谓封闭型体制与开放型体制。它们之间的基本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内管理体制与国际贸易规范体制的融合度上。 至此,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和构成作总体上的归纳。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看,第一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并从国际贸易的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第二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来传递,同时也可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①。第三层次是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对国际贸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于国际贸易。同时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 三、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范式分析的特征 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分析和探索影响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思维范式上的重要转换②。国际环境分析的系统范式和传统分析范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非还原论。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成要素,同时要素还可由其他事物替换;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又会重新得到事物的整体。因此,对整体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对构成事物的具体要素的考察来替换,并由此直接推论出整体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可以还原为对国际贸易环境中各具体要素的考察,并进而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总体影响。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一贯方法。 系统范式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内 在要素构成的系统,但系统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要素。整体产生其要素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的本质特征,因此事物的整体大于要素之和。据此,系统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具体要素的考察,更不能因要素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规律来解释事物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因此还原论是不可取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应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这种考察不能被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单一考察所替代,更不能把单一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看成是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的基本性质。系统范式的非还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直采用的分析方法。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贸易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简单相加之和,也不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机械配合,而是由这些不同层次的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能由某一层次的要素影响来推导,也不能看成是各种要素影响之和。从现阶段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看,明显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要回答一个问题时,首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推出对整个问题的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非线性分析。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要素及事物服从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因此,要素之间、事物之间也存在一条直线因果链。据此,分析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割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研究要素替换。按照这样的分析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不仅可以还原为对各具体要素的考察,而且还可以排除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系统服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并由此决定了系统整体结构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同时,也正是系统内外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了系统自组织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认识整体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体事物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各具体要素的考察上,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这种相互联系中进一步考察其对国际贸易更深刻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因素或国别因素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之间,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整个国际贸易环境之间,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机械因果关系,国际因素与国别因素之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构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来看,不少研究都过于强调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忽视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甚至仅仅从某一因素出发,得出对整个问题的判断。显然,这种分析往往过于简单化。 (三)进化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事物及要素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不存在进化发展。据此,传统分析范式认定,事物的要素构成是固定不变的,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尽管它们也存在内在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变得非常简单。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总是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的系统,是进化的,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时间性,因而是不逆的。据此,系统范式认定,系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总是处于特定的变动过程中,,理对系统的考察必须充分考虑。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不能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系统,不能忽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变动和调整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将这种变动和调整与特定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自然环境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步上升,并最终取代 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内部环境直接制约国际贸易,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内部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贸易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开始加强。与此同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国际因素的地位都在快速上升。这一切都说明,对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分析,以及环境系统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必须把握进化的方向,在进化发展的基础上动态地探索国际贸易环境及其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四)整体价值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由于整体可以分解或还原成要素,因此,要素的性质也就直接决定整体的性质。从这种观点出发,分析范式认定,对整体的判断可以通过对要素的判断推导,构成整体的要素是优先的,整体就一定是优秀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就是有利的,国际贸易就能够发展。很显然,这种价值观忽视了各具体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其对整体的最终影响。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它同时也是评价要素及其运行方式与组合方式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系统范式认定,要素的运行与组合不仅影响要素功能的发挥,更影响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因此,对要素的判断并不能得出对整体的判断。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但国际贸易环境未必有利,国际贸易也就未必能够发展。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环境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和系统中具体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之间不是同等的。例如,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有利决不意味着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优化;相反,整个环境系统功能的优化倒可以证明系统中各要素功能发挥的有效性。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演绎方法都是值得重新推敲的。例如,如果对外贸易既有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有利的内部条件,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对外贸易的整体环境或条件必然有利?答案难以肯定。这是因为整体环境或条件是否有利,除了要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性质,还要看这两种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如何配合。 四、几点结论 (一)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国际贸易环境是系统范式逐步取代分析范式的必然要求。从人类认识史看,分析范式统治着人类的逻辑思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尽管这种思维范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升华,分析范式开始受到来自相对论、量子力学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挑战。系统范式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采取系统范式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相互关系,可以避免理论研究走进误区。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环境已经和正在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国内外理论界的极大关注,各种理论研究成果迭出。但是,在这些理论探索中,由于广泛而普遍地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使一些理论演绎过程和理论结论变得过于简单和片面,有的则令人难以捉摸,产生了许多理论研究误区。理论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实现思维范式从分析范式向系统范式的转换,就难以走出理论误区,也就难以对当代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变迁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判断。 (三)转换思维范式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问题,需要理论界共同的长期不懈的努力。由于传统思维范式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转换思维范式并非易事。用全新的思维范式研究日益复杂化的国际贸易问题更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