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精选(九篇)

校园文化建设总结

第1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及特色学校建设总结

我校本着以教学育人、环境育人为原则,以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为目标,立足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完善本校文化基础设施,创新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努力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力争把本校打造成一所特色鲜明、文化气氛浓厚的育人摇篮。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确定为“书法艺术”。

一、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开展书法艺术建设的宗旨是:通过指导学生“端端正正写字”,达到“堂堂正正做人”的育人目的。指导写字是有形的教学,指导做人是无形的教育,通过有形的教育达到熏陶感染、润物无声。通过书法教育构建校本文化;通过书法教育铸造办学灵魂,我们的办学思想像水一样无处不在,渗透在校本文化、校园文化、师生的自觉行为中。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实现了从办学思想到办学灵魂的渗透。

二、深化书法教育的内涵,拓展书法教育的外延,努力实现“建设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塑造有特点的教师队伍,培育有特长的学生,创办有特色的学校”。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创

建书法特色学校。

1、使学生从小习练,规规矩矩写字,写得一手好字,让学生把字写得端庄方正,写得规范美观,在写字的过程中孕育高远之志。

2、为培育人才,在练字的过程中历练人,教育人。

3、培养造就一批能胜任书法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提高他们理论素养、书写水平和书写指导能力,是实施小学书法教学实验的保证。

三、结合我校实际,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扎实搞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我校以书法特色为主体统一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浓的墨韵书香氛围。悬挂书法教育标语,用书法家或师生的书法作品装饰校园楼道、走廊;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书法家名字命名班级,设置书法作品长廊等,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处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逐年建设精心打造一个翰墨飘香的经典校园;让校园讲述书法的字体——篆书、草书、行书、楷书、隶书……;讲述书法作品的不同形式——对联、条幅、斗方、扇面……;讲述书法作品内容的精华——唐诗、宋词、名句、警句……。让校园讲述大书法家的成长历程和光辉成就: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修等名字,一字千金、挑灯苦练、以水代墨等故事不仅是张贴在学校的校园,也将扎根学生的心田。努力地让每幢楼、每垛墙、每个角落

都能发出震撼人心的教育之声。

(二)在学科教学中融合

。书法艺术是美的绝妙组合。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与语文相连,与音乐相通,与美术相贯,孩子在学习书法的时候,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灵领悟美,用双手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和提高。因此,学校除了增开写字课,改进写字课教学方式方法外,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也融入了书法教育的办学思想。如思品课上,通过书法故事育人:教师给学生讲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学生还可以从王羲之

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中学到勤奋;从怀素写字秃笔成冢,并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的故事中学到持之以恒;从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中学到自强不息;从颜真卿维护大唐统一的故事中学到高风亮节……语文课上:通过识字写字教学,展示汉字的演变,认识汉字的历史,感受书法的文化。写字课上:渗透融合美育(如把字写得端庄美观)与体育(如正确的坐姿与适当的力度)。这样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合力,融合书法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穿

(三)、在教科研中探索。为了使我校特色学校建设取得实

效,我们努力完善常规制度,加强教科研指导,探索规律,提高科研价值。

1、建立写字教学常规。

(1)、抓课程落实, 上足上好每周一节写字课。

(2)、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书法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授写字知识、训练书写技能、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主渠道,主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①集体备课,吃透教材。实行年级集体备课制度,以年级成立写字备课组,目的在吃透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由担任年级写字教学骨干任备课组长,并配备写字技能指导师,每月集体备课1次,由1人上示范课,组织集体评课。

②以“一”带“五”,导练结合。每周一节写字课,要围绕每周写字课的目的要求,强化训练,通过反复练习,以求目标的达成。

③因材施教,精讲多练。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要注意“定位中间、兼顾两头”,即以中等书法水平的学生为依据,同时顾及优生与差生,进行“分层学习,分层指导,分层评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点与鼓励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④开展写字优质课评比活动,研究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写字课堂教学。

(3)、实行学生写字质量“三个一”动态管理,即“每天一

张写字作业批改;每两月1次写字作业达标评价;每学期一次写字检测”。通过“三个一”的动态管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写字情况,不让一个差生掉队。

2、加强教育科研,提高写字教育的科学性

(1)、遵循规律 在写字教学实验中,为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提倡在教学实验中必须坚持四个教学原则,即:基础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基础性原则: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写好字是一个人成长必备的基础。我们的课题实验就是要立足学生基础,对学生素质的形成,从最本质、最基本的方面提出实实在在的要求,务本求实,不随意拔高。

整体性原则:写字教学实验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整体提高,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写字育人环境,实现写字无差生的目标。

循序渐进原则:《小学写字教学大纲》对学生分年级设置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的要求,呈螺旋式、递进发展,写字教学实验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努力按阶段实现目标的达成。

因材施教原则: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教育、人文

环境的差异,学生写字水平会出现较大的差距,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打实基础的前提下,对有发展优势的尖子生组织参加书法社团活动,使不同的水平学生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2)、抓教研活动 加强写字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写字课堂教学素质化模式是我们教研活动的重点。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写为主线”的写字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框架为“导入新课——示范模仿——边讲边练——品评巩固。”

(3)、抓课题实验 为了进一步探索写字教育的规律,提高写字教育目标层次,积极组织写字教科研活动,推进写字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四)营造浓厚习字氛围。

1、净化语言文字环境

为了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彻底净化语言文字环境,要求做到四无:校园内无不规范汉字;写字无不规范双姿;学生作业无涂擦痕迹;教师批改无潦草字迹。

2、美化书法社团活动室,注意张贴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悬挂历代书法大师的肖像,陈列有关书法家碑帖,教师及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以陶冶师生情操,激发书写兴趣。

3、定期举行师生现场书法比武大赛,每年举办一届展示活动,激发写字能手的荣誉感和进取心,扩大社会影响。

每年举行教师粉、钢、毛三笔字比赛;学生铅、钢笔字比赛。每次大赛内容包括“书法比赛、书法表演、学生书法作品板面展评”三个项目。奖项设个人奖、板面奖、团体总分奖。

4、每年定期举行一次教师三笔字过关测试和学生硬笔书法三星级测试,教师达优秀级、学生达三星级的名单上光荣榜,教师颁发优秀级证书,学生颁发三星级奖章。

四、本学期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打造一支保证书法教学的高品质教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书法教师队伍,是落实写字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我校本学期将进一步重视对教师书法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建立与书法特色建设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

周一至周五,每天保证有20分钟的练字时间,在低年级段开设硬笔书法课,中高年级段开设毛笔书法课,并对不同年级学生写字目标做出不同的要求(标准发到各年级)。课上,由书法老师按照学校自编的书法校本教材,本着:练习——讲解——范写——评价的教学原则,进班指导,确保对学生指导到位。

(三)、营造氛围,为学生写好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本学期在橱窗内张贴书法名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介绍,并展示师生优秀的书法习作;在教室巧设板块,布置学生的书法作品。努力地让每一层楼、每一面墙都能诉说与书法教育有关的人文历史。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的书写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并争取让学生形成互学互比的局面。

(四)、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书法特色创建的稳步提升

对书法特色创建,我校本学期确立了“学科渗透,课堂为主,活动促进”的原则。计划活动如下:

(1)举办校内书法竞赛活动。每个月底,各班进行一次书法初赛活动,优秀的和进步较大的作品在班级荣誉栏里展出。然后由班级再把特别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并在校园里展出。

(2)、举办师生书法考核定级活动。

(3)定期举办优秀作业展。

第2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字校园;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职院校率先投入巨资,启动数字校园(或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12年,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数字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高职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之一,关于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文章也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因此,对高职数字校园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各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的主题与内容,将其作为反映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面镜子,为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导向和建议,促进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对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主要有哪些;(2)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3)高职数字校园未来将如何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样本

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如图1所示方式检索,返回248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与内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进行各年份发文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论。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发文分析、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分析

(1)各年份发文数统计分析

如图2所示,按照检索条件,2004年起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才陆续在期刊上发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跃升。我们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分析

一个领域的核心术语一般会被人们反复使用,故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统计与排名来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通过拆分论文信息中的关键词部分,依据普通词汇表清除关键词中普通词汇的部分(如“设计”、“现状”、“应用”等内涵不明确的普通词汇所表达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的文献频次进行统计,按文献频次逆序排列,选取文献频次不低于3次的关键词,共计120个。这些关键词特别是约前10位关键词(频次大于10),如数字化校园(118)、高职院校(78)、数字校园(22)、信息化(22)、校园网(20)、信息化建设(18)、建设(18)、数字化(18)、高职(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观反映出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前10大关键词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三组同义词:其一是高职院校、高职;其二是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网、数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设、建设。组合起来正好体现了当前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主题:高职数字校园建设。

(3)文献研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们发现,高职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论文主要分为三类:综合论述型、建设案例分析及总结型、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综合论述型文章为主,占总数的74.4%。这类文章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校园”(如数字校园概念、内涵、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建设数字校园的意义、目标、宗旨等);“如何建设数字校园”(如规划设计、顶层设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建设架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建设途径、建设方法、建设难点及解决办法、需求分析、建设模式、数据流、保障措施等)。[1][2][3] 笔者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篇关系,绘制以“数字化校园”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研究内容,从区域1、区域2、区域3依次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类话题,而区域4则是一些最新技术。

第二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所做的分析与总结,占总数14%。这类文章大多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设经验,描述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总结建设的过程以及具体建设内容,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议。[4][5]

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数字校园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学习模式、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资源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学生信息素养、高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新模式、英语教学设计等。这类文章最少,只占总数的11.6%,说明高职数字校园现阶段以建设为主,推广、应用并对其它领域产生明显影响仍有待时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职数字校园时,引入了新理论,使高职数字校园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及建设经验总结的文章,这两类的文章占总数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为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

(2)核心期刊发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等分类是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分类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这四类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类期刊计50篇,约占总数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发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如表1所示,获得资金资助的论文计44篇,占总数的18%,基金资助水平也较低。

四、结论与预测

1.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高职数字校园建设上,研究者们主要回答什么是数字校园、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何建设数字校园等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主要在建设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各类应用系统、数字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未来,随着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应用以及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完成,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广应用,对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会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论被引进,基于数字校园应用的研究主题会越来越丰富。

2.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核心期刊中发文较少,资金资助水平较低,说明当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强。

我们也发现国家政策导向对此项研究影响很大,这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当年的数就达到统计的峰值(如图2所示)。未来,随着国家相应文件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数字校园建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将越来越丰富。

3.未来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将越来越规范化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工程率先实施,有些还获得教育部的认可,这些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该规范的实施,必将“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6-87.

[3]董菲,谢树晓.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赵喜林.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7):65-66.

[5]李志奎,姚争儿.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探讨和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62-65.

第3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活力和灵魂所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它不仅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前途,而且也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对于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及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当前,校园文化已经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校园建设中来,如何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共筑教育之梦是我们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以南宁市兴宁区燕子岭小学为例,提出鄙人的初浅看法。

一、何谓小学校园文化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校园文化的专家、学者很多,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论述了校园文化的概念,笔者比较赞同大多数专家对广义校园文化的界定,他们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和教学管理者在教育教学、学习生活和服务管理过程中开创和形成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其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个性发展、良好习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能,创新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积极的姿态将小学校园办出成绩,办出特色。那么,何谓小学校园文化?笔者认为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小学特定的育人环境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学习、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搭上了末班车,学校建设日新月异,本文以南宁市兴宁区燕子岭小学为例,现有两栋教学楼,完善建成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8个功能教室及科技实践基地,各种教学仪器均达国家二类配备标准,校园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主要有: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

学术上出现一些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学者多是大学教师,由于我校教师的学历80%以上是大专学历,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他们对校园文化内涵、作用及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深入、全面、准确、科学。特别是大多数教师对校园文化课程的认识不足,认为本职课程学好就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而忽略了校园中的一些潜在教育课程,比如:学校板报、公告栏、橱窗等,这些地方都会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

(二)校园活动的创新不够,实效不明显。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校校园文化活动比较丰富,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活动的总体创新不够,未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未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未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锻炼的各方面能力及要掌握的知识范围,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建设内容,未能全面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没有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三)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活力,轻视学风建设。

校园文化是小学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使全体师生享受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是必要的。然而,我校校园虽环境整洁优美,做到了自然环境的优化,但缺乏文化氛围,部分教室虽张贴了名人字画和名言警句,但更新频率较低,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室陈列单一,文化气息薄弱,失去了培养学生个性的机会。如果说外部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架的话,那么校风建设就是校园建设的灵魂,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提升学生成绩,忽略了最关键的校风建设。

三、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共筑教育之梦的途径

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不同的方面,笔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她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对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一是校长要高度关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把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二是校长要注重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和创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贡献;三是校长要树立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反思学习,开阔视野,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负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二)开发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拓丰富的管理渠道。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日渐增多,这也会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开发和拓展校园网络文化,将学校的网站搭建成学生、教师、家长,人人参与的平台。这种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对学生而言,具有教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管理、发表作品进行展示、结交师生,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对教师而言,他们可将课堂教学部分地引入了网络教育的方式,还可利用校园网络管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知识;三是对学校来说,使学校管理不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或者控制,而是为师生和家长服务,可以加快校园文化的传递,可以对外界宣传本校的文化。

(三)培植小学校园的精神文化,提升学校内涵。

文化的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校园精神是处于深层次的、本质的、凝练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培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结合本学校的历史传统、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精神文化;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贯穿于其他的文化层次,可通过校训、办学宗旨等其他层次的文化建设,缓慢的渗透和灌输到的校园文化中。比如:我校遵循"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办学理念,以"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宗旨,以"在鼓舞中创造奇迹"为校训,全面开展"鼓舞教育",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以"EEPO"有效教育与"SDP"项目研究为切入点,辐射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健康开展,打造鼓舞文化校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总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基础教育工作者,还是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人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之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苑琳琳.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师者,2012,(7).

[2]陈芬.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2,(5).

第4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业化;建设

作者简介:徐令(1971-)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油画、艺术史及电脑美术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编号:3-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06-03

作为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高职院校“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精神风貌”[1]的高职校园文化立足于社会文化,以学校师生为建设主体,营造特定的高职校园生活方式和高职教育精神,是开放性、鲜明时代性、长期持久性、广泛参与性、独特创新性的综合体现。“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必然包含高层次的校园文化”。[2]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力求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上建设文化内涵职业化、活动内容专业化、文化载体现代化、学生组织社团化、学生活动社会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重视校园人文环境、校内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建设同时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3],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制定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方针政策。

一、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与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明显区别,它立足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职教育特殊性所诞生的一种文化体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体现了学校的整体育人价值观、始终贯彻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教师道德修养、学校所具有的文化品位。其中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作为可视的有形文化是文化建设所展示的外表,而整个学院的制精神文化是建设的核心。除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教化、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协调等一般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强调技术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特性。

那么,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从诞生初始,就强调“职业化”的特点,这就使其校园文化站能在企业所需要员工掌握的职业技能、拥有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综合人文素质基础上进行建设,所以导致具有了高职院校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实用性”特点,也就是高职院校所倡导的开放性和企业化。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两点,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紧贴企业需求,所以能够在自身的文化积淀之上去吸纳各种优秀文化。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比本科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其次从文化的需求性来看,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强调与地方接轨,满足地方需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要求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企业所要拥有的职业素养,使校园文化符合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一致性,从而满足服务性和实用性这两点。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术性、理论性与本科院校相比相对较弱,但在教师教学、学生技术训练及服务地方等方面更加现实意义。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程序与企业技术的创新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而专业和课程设置又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在人才的培养呈现面展示出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二、当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建立的历史已有有20年余年的发展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的高职院校中也有成立和建设的历史较短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相对于招生的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校的盲目扩建,这些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展示出一定的落后性。具体表现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定位、规划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对高职院校建设何种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明确认识。有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解不全面,对其特点的认识过于肤浅,所以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照搬办成本科院校的模板,丧失其自身特色。又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生硬的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导致所在进行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缺少高职院的特色。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社团活动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片面强调其物质功能及对学生表象性地促进功能,无法突出职业精神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对学生培养的全功能。

(二)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行动方案有步骤的系统化设计。对与目前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高职院校来说,国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建设等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结合国情提出了新的目标,但是有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这些要求并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行动方设计案和完成步骤的缺乏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达不到所期望的目的和作用。

什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办学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宗旨和办学理念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的最终评价、吸收优点的过程,并结展示出自身独特的特性,从而使受教育的群体在语言运用、举止行为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显现出某种一致的认同性。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思考的是高职院校如何从发展自身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的优劣点,选择合适的市场定位,,把建构富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发展方向,让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学校的总体目标上相统一,最终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目标。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采取如下方针:

(一)紧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之所在。校园文化建设应教育者所制定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最终目标来确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陪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适应培养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包括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能服务企业第一线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

(二)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这是确定一所院校高职校园文化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长远规划是指站在整个学院长远发展的角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从而使校园文化与学院总体发展目标相互统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国家社会大环境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院校进行外部环境的考查和对内部自身环境的审视分析,明确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建设与自身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长久发展。同时,要清楚地知道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结合统一,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系统严密的规划设计,最终使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在结合产、学、研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活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全面增强德智体美劳”为主导的办学思想,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建设特色专业校园文化。总之,期望通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能够多方法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使得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资结构层次进行优化,这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根基。校园文化的最终形成是一个逐渐由内而外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一所学校教师的育人宗旨和自身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区别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拥有较强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同时又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既具有教师知识有具有技师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实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增加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载体。校园硬件建设是指各种校园物质实体的总称,是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对外展示物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建设好硬件物质设施,注重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建设。校园硬件设计制作时,高职院校要秉承人文艺术氛围的宗旨,根据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方针的特点在硬件物质设计上就要有艺术性地把职业与艺术文化结合,突出职业特色。

第二,增强校园制度方面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认同感凝聚方面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制度纪律等校园内一切规章制度的总和,对师生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要让制度拥有文化内涵,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结合,把“软件”与“硬件”两种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以人为本,情法并重,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加强民主机制建设,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师生成长和院校发展。并且加强院校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有关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使得各项文化活动有制度可循,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文明的陪育功能。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一所学校的一系列校园内意识形态如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着重加强学校校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整体建设。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共同促进校风的形成,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同时,增强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使自身校园文化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文化融合贯通,以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的精神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活力。

一所学院的校园文化是这所学院历史文化多年积淀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所院校发挥主观能主动性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发展过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与自身专业特点的个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手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只有从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多方法,全方位地来开展规划设计,才能真正建设起既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又富有浓厚文化内涵和专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从而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一、引言

高校景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最开始部分具有独特校园景观的高校为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宣传目的向公众开放,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美化校园,向师生提供宜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景观质量,传承校园文化,参与国家A级景区评审,从而进入国家A级景区行列。但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为建设而建设、为评A而建设,忽略校园文化传承、影响校园育人功能、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景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忽略了校园景区建设的特殊性,违背了校园景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创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区规划设计没有与自己的专业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也没有与地方文化和特色较好融合,而是为了达到景区创A需要,凭空“创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设一个并非当地特色的园林,或者建一个跟自己校园相去甚远的微缩景观等等。

2.总体定位不准,偏离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园景区建?O不能为建设而建设、为创A而建设,必须在体现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总体定位。校园景区应该建设成为集专业教学实践、修学体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体验和景观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针对特定市场群体的宜学、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综合体。

3.功能定位模糊,影响学校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

从校园景区规划中的定位来讲,其总体定位的前提是将校园建成一个以育人为主体的校园,而非以游客游览为主的景区,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围绕育人和教学展开,同时兼顾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从目前不少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来看,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部分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有时,景区旅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开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强调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校园历史与现状,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立足校园整体氛围打造,建设出既体现校园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又具有时展精神的优美校园文化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又能满足旅游功能的校园景区是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原则

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对大学校园的气候、环境、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尊重与发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内涵,从整体上确立校园景观的特色,坚持景区规划与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学环境。通过景观节点、建筑造型、环境小品等承载要素的设计,传承和强化校园文化气息,同时突出时代特色,满足校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2.特色专业融合原则

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与景区建设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优势特色专业,将他们作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打造和建设更能体现高校景区的独特之处和魅力。纯粹的景观建设打造出的高校校园景区将失去校园景区固有的特质和应有的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的规划与景观的打造是把社会、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为师生、游客服务的思想,利用空间结构、建筑艺术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鲜明、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优美校园,为师生营造学习、交流、创新、娱乐、生活的静谧美化的空间和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氛围,为游客提供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的优美校园景区。

4.生态建设原则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贯穿生态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过植物语言,如立体绿化、植物小品等来营造校园氛围、凸显主题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是规划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整体上来说,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布局优化生态环境,融合各个单元,达到校园生态环境整体优化、校园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一个高水平、高品质、多层次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体现“人――校园――环境”三者和谐共生。

5.功能分区原则

校园景区首先是校园,是教学场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和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园内多设置桌、椅、凳等,为师生的学习、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园景区也是景区,是满足游客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等功能的景区。在景区规划设计中,也应该考虑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应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将教学功能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游线设计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离等方式,将教学区域和旅游区域适度分开却又有机结合,使教学与旅游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即互为补充,又互不影响。

6.安全原则

学校是人员密集之所,景区是人流汇聚之地,安全对高校校园景区来说至关重要,是规划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6.1安全制度健全

规划设计中,必须按照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并落到实处。

6.2救援机制健全

规划设计必须将医务室纳入方案之中,并对专职医务人员的配备做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健全紧急救援机制和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6.3人防与技防一体

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消防、防盗、救护的需要,同时注意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危险地段标志明显,并且必须设计安装齐备、有效的防护设施。与此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上,在特殊地段要有专人看守,不得有安全死角。

第6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1.1高校校园文化概念定位

文化.原指以文教化,现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而言,指带有一定民族与区域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成果及过程。顾明远教授认为.张岱年和程宜山先生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所下的定义最科学、最全面。他们说:“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话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参考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为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高校师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实现高校的教育发展目标,而由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总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实现内部交流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导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与探索。

1.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运行的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是指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发生、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运行体系的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对的各类外部物质因素的总和。如校内的花草树木教学楼实验设备等精神环境是指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比如教风学风、校园风尚、校园舆论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始终受到环境的作用和制约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运行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特征

2.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信仰和信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感情充沛、思想活跃、敢于想象、勇于闯荡、富有好奇心、有不满足于第一课堂教学.喜欢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特征。但也具有思想单纯、容易激动.缺少判断力和自制力,世界观和道德观可塑性大的特点大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用行政命令、死板说教等方法来限制、改变、左右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行为及情绪等.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适应新的形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师生的工作、科研、学习、生活、文娱、体育活动之中,利用校园文化的特点.创造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使教师能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让师生都能自我教育自我创造,自然而然地塑造和发展自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特殊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才会有生命力。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学生阶段主要是人生用于“受教育”和“发展智力”的时间.而教师则主要是“履行社会职能”和“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学校的一切工作也都是围绕教书育人进行的。学校是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教育除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以外.校园文化则能以种种形式激发教师发挥潜能.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一是运用校园文化阵地,教师率先垂范.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如图书馆,特别是依网络建设的电子阅览室.这是教师备课、科研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在课外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邀游于知识海洋探寻知识宝藏、获取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的通道。二是通过某些娱乐性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智力。既可使学生娱乐.又可使学生获得某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信心。

第7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绿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人文校园,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热情,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工作目标:通过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力争把全县各所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各项制度完善、师生关系融洽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校。

(二)具体工作目标: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和深化“四知”教育活动,内化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为,使之自觉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抵制低级趣味,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2.促进校园文化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使师生进一步认识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学校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求学奋进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各学校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从而造就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的人才,使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高层境界。

三、活动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活动形式等要素的总和,各学校、幼儿园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还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

1、大力加强校风建设。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各校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校风表现出来,如通过创作校歌,编辑校报、校刊和制作校风宣传牌等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同时,还可通过建立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2、努力营造优良的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各学校、幼儿园要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教师要以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谨治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通过普访与多访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形成,赢得学生的尊敬、家长的支持、社会的理解。学校一方面要使教师投身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之中,促进教师之间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把教师列入学习者的行列,使教师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把学校当作是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岗位培训,征订教育刊物,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定期编发教育信息,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载体灵活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二)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各学校应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绿化、净化、美化校园,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主要是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学校环境建设要提高文化品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各校要完善学校绿化措施等,尽快拿出科学、切合实际的方案。

1、校园的绿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钵花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搭配协调,营造花草葱荣、绿树成荫、清爽优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要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组织全校师生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绿篱进行修剪、养护,努力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2、校园的净化:大力加强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校园净化要从校长做起,教师带头,全面治理校园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教育场所,寝室、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都要干净,还要保持通知栏、阅报栏和各种宣传窗的整洁、有序。师生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无乱扔纸屑、杂物现象,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要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开展“卫生标兵”、“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等评比活动,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3、校园的美化:学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要美观、精致。走廊、过道和室内,要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名家字画、本地名人名家简介,或师生的书画、美工作品等。挖掘、保护校园内或校园周边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

4、校园的语言文字:要结合“推普周”活动的开展,大力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校园语言。校园内使用文字要规范,如校风、校训、标语、警句等。保护操场、爱护绿化等各种提示牌,要使用诗一般的语言,在提醒学生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避免使用“禁止”、“不准”一类的生硬词句。

5、校园环境的知识化:要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加强多方面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通过板报、橱窗等图文并茂的科普宣传,实验楼里生物标本的展览,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旁挂的精致小牌,教室里学生自办的学习园地,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在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的同时,学到丰富的知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活动设计要体现通俗性、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活动内容要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再现和表现校园文化精神。

1、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好诸如校园艺术、体育、科普等各种融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文娱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活动技能,规范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2、从学校特点出发,组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如成立文学社、书画社、合唱团、舞蹈队、球类队,举办文艺表演、校园音乐会、组织小制作比赛、扎实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才艺大赛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3、精心组织各种学生集会,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学生集会包括校会、国旗下讲话、班会、团(队)会以及节日庆典等,要根据不同集会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精心、规范地组织,使每一次集会都能够使学生激动不已,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4、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要办好学校图书馆(室),在增加藏书量的同时,更要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放阅览室,尽量开设阅览课。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讲座、演讲、征文、校园读书周(月)等形式,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多渠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开展一次全员绿化美化净化校园活动、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一场运动会或体育单项竞赛、开展一次经典古诗文和美文的诵读活动、组织召开一场心理健康报告会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营造健康、优美、富有教育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和闭路电视、校园网站等媒体作用,同时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基地的建设,从而保证学校教育活动的全方位开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才的制度环境。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师生行为的准绳,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良好校风形成的根本保证。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精神。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改进不科学的管理办法,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保障措施

1、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为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领导,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有效地协调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建、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局面,强化校园文化的管理,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经局党委研究,成立王宝栋同志任组长,王建国、王广民、王金善、刘玉奎、王秋良同志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此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股。各中小学、幼儿园也要成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切实保证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2、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它建设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3、建立检查验收和总结通报制度。各校组织活动要及时与教育股联系,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不同季节、节日,不定期地检查验收各学校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总结通报。

4、将活动开展情况列入学校评估。今年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专项评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或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以后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评估。

5、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教育局计划组织中小学校长到学校文化建设较好的地区学习考察,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升活动质量。

五、活动安排

按照既重形式更重实效的原则,*年校园文化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年4月)。各学校、幼儿园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召开会议,进行动员,组织师生广泛开展大讨论,征集意见。通过讨论、征集,使广大师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广泛讨论、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凸显学校特色、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具体方案有:校园绿化方案、净化方案、美化方案、学风建设方案、教风建设方案、制度完善及建设方案、档案建设方案,各类活动计划安排等。制定方案既要符合本校实际又要体现特色,各个方案要将目标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各学校于4月10日前将方案、细则上报教育局教育股。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年4月-*年11月)。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校方案细则,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深入扎实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各校在活动中要研究细、考虑全,真正做到规划科学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工作责任到位、人员落实、经费落实。活动情况要及时总结上报教育股。

第8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教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与策略研究”(KY-ZS16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1日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职院校校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坚持特色立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主要包含学校的“管理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色”、“院校特色”等,一般与长期发展“历史沉淀”文化积累等有关。高职院校必须依托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全力构建特色专业体系,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学团队,培育特色学生管理体制。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内外活动为载体、以高职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它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识,它对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职教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职教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下形成的,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反映、折射和物化。职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职教特色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职教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一)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后勤装备、生活资料、校园环境、实训基地、活动设施等等,属于硬件设施的范畴。

(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随着办学硬件投入、制度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治校的观念,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它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职业和创新精神,引导高职学生增加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校园内各方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其他服务人员)的行为方式的引导与行为模式的构建,而且涉及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岗位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四)制度文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高职院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和执行。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科学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能增强学校对师生员工的约束力、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的学校风貌。学校应把建设具有鲜明职教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动列入工作计划中,并建立相应考核奖惩制度,以推动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取得应有的成效。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类型

高职院校发展至今虽然尚属探索阶段,但是不能否认大多高职院校通过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发展,校园文化风格已初步定型,特色正逐步外现,品牌效应已然形成。分析各高职院校的文化,其特色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历史传承型。渊源历史,传承文化,并在传承中将文化发扬光大,进而形成特色,树为品牌。这种历史传承型校园文化特色,不仅彰显着高职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时时处处表现出此种文化在新时代彰显出来的魅力和新的活力。

(二)区域文化型。立足地方,依托优势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因而必须与区域文化融合,建设匹配于区域的校园文化,最终形成气息强烈的区域文化型校园文化风格。这种区域文化型校园文化特色,与地方文化相融,与区域经济律动,处处显现出外向和_动的气息,体现出生机活泼和大气图强的现代文化气息。

(三)行业特色型。以行业为背景,以产业为依托,传承行业风范,对接前沿理念,形成鲜明的专业教育特色,进而形成行业特色型文化风格。行业特色型校园文化,有对行业历史的继承,有对前沿理念的升华,最终形成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并在长期积淀中凝聚为文化品牌,定格为一种校园文化特色。

(四)模仿借鉴型。借他校的做法建设自己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也搞得有声有色,但一般没有总的明确主题,只是将其他高校的优秀做法拿来用,开展相同的或相类似的活动与行动,算作自己的校园文化。目前,随着教育视角的转移,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成为各高职院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这种完全他校借鉴型的校园文化正在渐渐消亡。

第9篇:校园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文景观;环境建设

前言

一直以来,大学是无数人向往和追求的地方,它做为一种特殊的场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追求进步、渴求知识的青年一代,被誉为“象牙塔”。校园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哺育各类人才的摇篮,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人以高层次的享受,而优美的校园环境,离不开人文景观建设。

1.人文景观的内涵及特点

1.1 内涵

高校人文景观的内涵,即:高校校园内建筑、雕塑、植物等园林要素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符合本校园所处地域的人文特征以及能反映本校园历史背景和办学理念的园林景观。

1.2 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2.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及作用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可以适应环境并改造着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类。” [1]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建筑物和环境的规划设计将人们所希望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以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意志品格等融入规划设计之中,传达给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学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在熏陶激励中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知识、探索未来的激情。

3.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成功与不足

无论是清华“尊贵与和谐”的建筑,还是那些有着深刻纪念意义的雕塑和石碑……,以及北大的燕园广场,或是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的武大校园,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报效祖国的“红楼”……,国内的高校人文景观建设有许多的成功之处,武大校园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工造景与天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秀丽的山水风光而蜚声中外,中国地质大学特有的化石林和中南民族学院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围墙等一些校园景观也充分体现了其各自的特色,是很多综合性大学不具备的。

与上述相反,大学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对武汉各高校校园建设的调查、总结,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人们看重的往往是校园够不够漂亮,够不够气派,够不够现代,从而在建设过程忽略了最初办学的理念,无法形成特色。二,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大学城遍地开花,简单的几栋教学楼和几栋教工、学生宿舍,再加上毫无创意和含义、仅仅是为了绿化而绿化的园林设计就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大学,在精神上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正的大学在于大气,要给人一种博大的感觉,即在这里可以索求真理,开创大业的感觉;同时,真正的大学还要有自己的人文特色,一种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起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的氛围。这种一走进校园便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没有人文景观的刺激是不会凭空产生的。三,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随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景观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设计内涵及人际互动需求却考虑较少。此外,在进行建设时,对基地及周边环境的自然要素往往“重改轻保”。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大学校园都保持着基地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印痕,并形成特定的环境特色。

4.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思路及原则

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青年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寄教学于课堂之内,寓学习于环境之中”,是体现现代学校设计思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校园环境中应力求塑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校园建设在总体上应该给人一种精神感召,制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氛围,够成一种整体育人气氛,这就需要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结合,营造实现大学理念的氛围。

4.1 确立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高校人文景观建设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一定历史的高校,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教科书, 其校园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迹, 包括自然形态、建筑风格和人工纪念物等等,它们总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在不断创建、整修和维护。因此,高校人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是学校制定高校人文景观建设长远发展目标的依据。

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师生员工是校园环境的真正使用者,设计者根据他们的各方面的需要来规划设计校园景观,“校园环境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特殊环境,其环境空间应是一种物质的三维空间与历史的时序空间、精神审美空间相互统一的多元化的人文空间。” [2]因此,要创建富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就必须挖掘出其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作为创造的主题,创造适宜师生活动的环境空间;就必须把校园环境提升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依据艺术的原理和法则来进行组织和设计。使人们在环境中体现出其所蕴涵的文化气息,人文精神及较高的审美情趣。

4.3 人文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景观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组成部分,其建设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校园环境现状的制约、建设资金的有限等。遵循人文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让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和调整使其美化和人性化。在人文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摒弃粗放型的设计观念,从环境总体规划到一草一木都要反复推敲,巧妙安排。遵循这一原则则可有效避免因盲目改造、设计失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使校园环境建设形成整治见效果、投入有回报的良性循环,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 。

5. 结束语

高校的校园环境和和一般的环境有区别,它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高校人文景观设计与实施以及达到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广大学子的身心。高雅的艺术设计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影响人们的心理,造就良好的素质,即“有形的景物陶冶无形的精神”[3],也形成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因此,高等院校人文景观的设计应遵循园林美学原则,运用多种园林手法,并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特点,集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文景观,努力为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优美、怡情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岳堂. 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刍议.高等农业教育. 2002.11:88-89.

[2] 王雄. 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探讨.本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70-72.

[3] 孙晓林.关于大连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2.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