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

校园法治教育全文(5篇)

校园法治教育

第1篇:校园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校园;普法教育;法制教育

校园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对象,自落实法制教育以来,学校积极跟随党与政府的号召,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行法制教育,大大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制意识[1]。为了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重要价值,建议学校要积极创新法制教育形式,进一步深化开展法制教育,比如:构建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专门课程,凸显校园法制教育的专业性、严肃性。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组织“民警进校园”等普法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教育保障。

一、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在“法制教育进校园”计划执行之前,由于学校的法制教育观念淡薄,普法覆盖面较窄,且教育配套设置较为落后,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宣传栏上粘贴有关法律宣传版画,定期组织开展法律讲座,或者是在家长会上提两句关于“学生法律意识”方面的内容,缺乏系统、切实的法制教育手段,且普法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将法制教育融入校园教育中,此时部分学生无法构建正确的法律观念,大部分学生对法律知之甚少,甚至缺乏法律意识,不能采用有效的方法维护自身权益,甚至会采用不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引起校园纠纷事件,扰乱校园环境。在校园中开展法制教育,学校深入研究校园法制教育需求,构建校园法制教育框架,研究法制教育理论,构建法制教育体系,提出了更多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方式,加强宣传力度,能够有效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开展法制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中直观接触各种法律常识、法律知识,在了解法律案例时意识到依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启发学生的法制意识,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法制价值观念,遵循各项法律,且在必要的时刻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无论是从学校教育、教师还是学生个人,校园法制教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法制教育在校园中的落实是必不可少的,既能够提升每名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又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犯罪意识,促使学生主动约束自身行为,遵循各项法律参与社会生活、校园生活。

二、学校法制教育新思路的探索与践行

(一)规划法制教育课程,形成系统教育体系

以创新法制教育过程强化教育成果,建议学校要立足目前的法治教育成果,进一步深化教育,开设专门的法制课程,统一规划课程内容,且将其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体系中,制定阶段性普法计划,促使法制教育能够如素质教育一般有序开展,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充分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求,让其始终在法制教育氛围之中。一方面,学校要从课程内容、课程课时、课程计划、师资力量等角度入手,配置普法辅导员、课程教师,针对不同的年级选择不同的法制教育内容;可以将校园暴力、自我防护、交通安全、权利保护等内容,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例进行讲解,落实法制教育。另一方面,要形成健全的法律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引入相应的法律条文,编撰法制教育校本课程教材。考虑学生的成长特征,学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条文编撰成为“漫画”,以人物对话、法律小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读漫画、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相应的法律内容,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记忆与理解程度,强化法制课程教育效果[2]。

(二)扩大法制教育途径,发挥多渠道教育优势

以创新法制教育过程强化教育成果,建议学校要积极扩大法律教育途径,深入发掘其他的法制教育力量,形成多渠道的法制教育模式。在实际过程中,学校可以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提出家校合作的法制教育设想,组织专门的法制教育家校交流会,主动向家长宣传法制教育价值、重要性,争取家长的配合。之后,根据学校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家长法制讲座、亲子法制实践活动、亲子法制手抄报等活动,营造家庭法制教育契机,让学生在亲子活动中感受法律的作用,形成法制观念。此外,还可以组织家长法制教育义务队,邀请家长作为校园法制监察员,主动监察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将发现的校园隐患上报给班主任,作为下一期法制教育手抄报、讲座活动的资源,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营造良好的家校法制教育环境。

(三)紧跟“七五普法”计划,组织学生普法实践活动

以创新法制教育过程强化教育成果,学校要丰富法制教育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实际过程中,学校可以将法制教育与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组织“法治剪纸”“法治书画”“法治陶艺”等法制教育主题的各项文艺活动,打造具有较强互动效果的法制教育新模式,丰富法制教育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此实现普法目的,提升学生的守法意识。学校还可以积极参与到地区教育部门组织的“七五普法”计划,引入大量法制教育基础设施,购置软硬件设备,安装成套的智能硬件配套普法设备,组织学生定期体验,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另外,学校已经搭建了“互联网+法制教育”的模式,连接了多媒体教室、电教室、班级教室、学校图书室、实验室等多场所的设备,让学生能够在班级中直接观看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料,在多媒体教室中佩戴相应设备身临其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校法制教育整体水平。

(四)民警进校园,强化警示教育成果

以创新法制教育过程强化教育成果,学校要强化校园法制教育专业性与权威性,积极联系地区派出所、辖区民警,主动邀请民警进入校园为学生普法、讲法,组织“警察叔叔告诉我”的法律讲解活动。在实际过程中,民警进入校园,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从防火安全开始讲解,逐渐引入校园运动安全、防踩踏事故案例,之后引入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禁毒教育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法律边界,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素养,提升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民警还可以给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爱国教育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发展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念。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课程教师与民警交流,主动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法律常识,提升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进一步强化法制教育教师队伍,为贯彻落实校园法制教育、创新法制教育思路提供师资保障。综上所述,法制教育进校园是现代社会各阶段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举措。开展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法制观念,促使学生能够懂法、守法、用法,以法律准绳约束自身行为,明辨是非,主动避免做出不恰当行为;以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安全,远离非法犯罪源泉;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加强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不断发展学生的法制观念,在实际过程中,学校可以开发法制教育课程,组织多元化普法活动,积极发掘社会法制教育力量;还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贯彻落实法制教育,强化法制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和对策研究[M].湘潭: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第2篇:校园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法制;阵地建设;学生党员

党的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高职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问题,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如何认清新时代、明确新使命、理清新思路、创造新成就,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法制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业压力大,法制教育积极性不足

学生不同省份学生差异明显,表现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方面面,日常学习生活中,课程压力巨大,生活轨迹单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还无法每时每刻都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极易产生法律意识缺失等问题[1]。因此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先进文化思想的认识与提升,对法治思想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理解不透彻,总体表现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充分。

(二)学生党员影响力小,在法制教育中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足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整体法制教育工作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学生党员法律意识法治思维水平显著提高,在这些发展的党员学生中,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表现上也有所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学生党员法律知识水平,法律实践能力还存在较大不足,学生党员队伍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并未得以完全发挥造成明显不足。第二,学生党员与班级同学在日常联系帮扶中脱节严重。例如学生在就业环节中在巨大差异,这导致党员学生与其他学生的联系较少,造成严重脱节,标杆示范作用不突出。

(三)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创新不足,教育引导作用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法制教育在资源保证,人员保证,机制保证等方面创新不足。长期以来,学生党员缺乏固定活动场所,难以发挥学习和教育的阵地作用,教育资源整合缺乏创新,法制主题不突出,教师队伍中负责指导学生支部的教师中也有部分非科班专业出身,工作繁杂琐碎,难以统筹兼顾,学生基层法制教育还面临传统工作模式的各类瓶颈,缺乏将法制思想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将法制教育工作具体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学生党员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还需要在工作机制上创新思路和方法。

(四)法制教育新模式影响不足,阵地作用还有待提升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比如党建网站中的法制教育专题,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成为目前主流的工作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党员学习法律的活力,提升了党员发挥作用的自觉性。但随着时间推移,网站与公众号影响力持续下降,需要定期维护,缺乏信息互动等问题,因此法制教育工作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传统阵地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传统阵地建设,是依托传统阵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是法制教育成败重要保证。教育阵地决定了教育内容,也决定了教育的开展形式,高校教育教育传统阵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能够很好的满足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传统的教育阵地包括主题教育阵地,意识形态阵地,文化阵地,社区阵地,社团阵地,社会实践阵地等[2],传统阵地建设依旧是高校营造良好法制氛围的基本载体。高校的公共空间设立宣传栏,空白区域都是传统阵地建设的重要场所,把法制建设内容充分融入其中,是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关职能部门举办的各类法律课程、讲座、培训班、研讨会等培训活动也是传统阵地建设的继续提升的重要手段。同时,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要把提升高校法制水平建设作为提升党员学生法律意识重要任务之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把高质量法治文化提供给学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使命感,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三、法制教育新阵地的创新的研究

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思想观点、思维模式层出不穷,这一现实使得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展,从信息技术的纷繁中探寻出一条合适的道路,才能够更好发挥新兴阵地对学生法制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占领新媒体阵地,构建法制宣传教育新格局

随着移动设备性能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幅攀升,新兴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公众号,学习强国,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开展普法教育成为高校学生党员法制教育重要方法之一。首先,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新兴媒体的立体宣传效应,基础性的法制网站的建设,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为抓手[3],牢牢把握主流媒体宣传教育主导权。其次,实现法制教育工作交流的层次化,以党支部、学生社团组织为中心建立移动交流工作平台,提高法制宣传教育质量。最后,做好党员学生之间信息传播工作,加强组织内部沟通交流,提升宣传教育的效力以及学习法律的兴趣力。

(二)创新实践阵地,实现法律理论实践新常态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除了日常专业学习之外,必须重视法制教育对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影响,全力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坚定不移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教育,高校思政课是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党员全面系统学习法律的知识的重要平台。创新的根本是理念要创新,只有扎实的开展法律知识教育才能够提升学生法律意识,从而更加深入了解学生,找到学生党员法律思维发展规律,从而为实践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把法制教育排在首要位置,整合高校实践阵地资源,将法制教育与校纪校规教育有机结合,感悟社会主义法治核心思想,打造特色法制教育实践阵地。最后,要利用实践阵地要将法律思想转化为实践教育的强力行动,将法治思维转化为学生守法护法的强劲效能。法制教育需要明确的方向,同时也需要学生努力实践。学校层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做好学校法制教育元素的深度挖掘,转变思维方式,推进实践与法制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正确看世界。

(三)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服务新时代学生党员法制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如火如荼,职业院校扩招给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有管理和技术水平之下,需要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课题,不断开拓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其中信息网络平台的搭建至关重要。很多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管理水平与技术能力方面呈现两极分化,总体而言,法制教育工作能够较好按照规范要求完成,但在涉及技术能力方面,各院校之间差异明显,其中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需要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才能更好发挥法制教育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实现法制教育工作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提升法制教育质量与水平。在这个理念指导之下,高职院校学生党组织在党员法制教育问题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开设信息类网站和互动媒介,常见的以法律专题网站,服务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传递优势,形成法治思想快速传播,从而形成凝聚力,促进学生党员法律思维发展。其次,建立核心载体,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教职工与学生需求,推出数据平台及app产品,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学校463行动计划为基础,搭建463行动计划平台,实现学生党员数据库,动态数据库,行动数据库,校领导,中层干部联系学生,依托法制专题班会等,更好地记录学生党员发展服务情况,方便党员教职工对学生在法制教育方面加强指导与帮助,从而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法制建设环境。最后,做好法制建设有关软硬件的协调与发展,平台硬件搭建之后,要在软件配套上下功夫,重点要从大学生法治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做足文章。必须加强高校法制人才理论水平的培养,积极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法治核心思想的有关精神,确保教育队伍时刻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到信息化的浪潮中,积极树立智慧理念,用更先进的方式处理工作[4]。

(四)强化体制机制管理,形成完善体系监督

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创新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从而形成规范化管理。首先要完善监管体制,要充分认识到法制宣传教育的严肃性,确保宣传内容的导向性和正确性,积极发挥法制建设新阵地在宣传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性,加强对于内容的自我审查,不违背社会主义法治核心思想和国家的基本政策,自觉做党和国家的拥护者[5]。其次,学校职能部门要加强舆情监督,对法制工作信息平台内容进行审查,对网络舆情要及时处理,形成正确的引导。最后,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氛围渲染,引导学生走进校园,走进法律,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论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们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推进学生党员法制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新时代的背景特征,要在阵地建设上下足功夫,推进学生法制阵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媒体应用、实践资源整合、智慧平台搭建和体制机制监督方面要一体化推进,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法制教育工作基本规律,发挥聪明才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摸清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把学生党员法制教育工作落实落细。

参考文献:

[1]柳弘正.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探究——评《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05):115.

[2]周必彧,卓奕源.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四个阵地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5):43-44.

[3]陈利云.占领新兴媒体阵地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对主流媒体利用新兴媒体增强舆论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新闻实践,2013(02):14-16.

[4]刘洋溪,李佳欣,袁梦迪.“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党建的优化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4):14-17.

第3篇:校园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在报告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升全民族法治素养与道德素质,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全民中的高素质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重要位置。同时随着经济社会日趋向高速化、复杂化发展,大学校园频发网络诈骗,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法律保护。所以,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也关系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双方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针对法律素质的教育问题,学生和高校双方都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学生方面,一是非法学专业学生缺乏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日常的学习中,非法学类学生更重视自己专业课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其他专业知识的汲取,包括相关应该掌握的法律知识。再者,法律课程难点大,又比较枯燥,学生较少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对待相关法律课程更是关心考试通过与否,重学分、轻实效。二是存在法治价值歧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同法律在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法治价值存在歧义,认为“法律就是镇压”、或认为法律无用等。三是缺乏相应的法律运用能力,很多学生看得懂法律知识理论,但是面对纠纷时,不知如何使用,甚至会用暴力解决,整体法律运用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一是我国中的部分高校对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二是大学生相关法制课程的上课时间投入少,学生不能吸收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容,更体会不到法律学习的环境,最终导致学习积极性的减退。三是从事法律素质教育的教师良莠不齐。目前高校中开展法制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是从事思政或马列专业的老师,在法律方面的知识水平良莠不齐,课程教学有时流于形式[1]。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掌握不够当前在非法学类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唯一一门课程。但法律知识也仅涉及这本教材的最后两章“法律基础”,内容包含几十部主要法律法规,但所有涉及到的知识也都是点到即止,就是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叙述与罗列,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案例教学等,更不要说法律实践内容的缺失。[2]另这门课采取的授课模式也是以课程教学为主,上课形式单一,学生无法体会法律在运用中发挥的实际作用,从而对法律素质教育产生厌倦,无法理解真正的法律精神和法治价值。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因此,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既有义务与责任,又具有独特的优势地位。

(一)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担负着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以及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他们是同学们的人生导师,又是知心朋友。[3]高校辅导员天然拥有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地位,具有易直接、亲基层、强服务等特点。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中的介入,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与学生经常在一起的便利条件,将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融入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的工作中,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并对通识性的法律知识进行学习了解。

(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地位。因职业特点和职业性质的关系,辅导员在学生的大学生活、学习中是无法替代,并是接触最为频繁的老师,工作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协助解决学生因校园贷、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事件。所以辅导员可以通过非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学生的法制教育,并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减少学生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学生在规范自我行为的同时,也会变相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从而使得培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有利互动及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介入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措施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地位,通过日常管理培育大学生法制观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等方式和方法,可以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产生很好的影响。

(一)通过日常管理培育大学生法制观念高校辅导员应将法制观念融入日常的学生工作管理中,以下几项日常工作应作为开展法制观念教育的关键点:一是学生奖贷助勤、评优评先工作。这些工作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辅导员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评选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评选程序开展工作,这一过程对学生依规办事的规则意识的建立有积极作用,更让同学直观体会到了程序价值和法治正义。二是处理学生违纪违规工作。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形成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法规意识,并注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违纪处分有异议可进行申诉,促进学生形成维权护法的意识。三是对学生应突发事件造成的伤害事故。辅导员应明确事故发生的责权问题,帮助学生认清责任方,做好学生和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并第一事件上报学校相关领导。这一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合理合法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并处理好事故[4]。

(二)利用工作便利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高校辅导应重视利用工作便利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一是将法制教育贯穿于班级建设,如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班委等选举的民主评选、班级法律兴趣团体的设立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民主、权利义务的观念。二是定期开展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主题班会,可根据近期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主题设定。如对近期频发的“校园贷”事件,就可通过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常见案例分析等开展主题教育。一方面可通过学生易于接受方式学习的法律知识,另一个方面又可加强学生的法律自我保护。三是将课外实践融入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辅导员一方面应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学校开设的法制课程,另一方面应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学习相互呼应。如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5]。四是善于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法律知识。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电视法制栏目、或关注权威媒体的法律信息,扩展学生的法律知识面。也可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法律书籍的习惯,推荐学生选择合适的、权威的报刊或书籍来进行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三)加强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尤其是法律素养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辅导员对入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有效介入,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以下职业素质:一是过硬的政治素质,应具有较高的治理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尚的道德修养。二是敬业的职业道德,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上进心、和务实精神。三是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重视法律意识培养,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注重法律实践运用等,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才能在介入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工作中从容不迫、得心用手。同时,高校辅导员也要加强自我管理,做到坚决维护各项规章制度,依章履行工作职责,树立良好榜样,用实际行动带动并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文江玲.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63-65.

[2]唐圣华,田力,周海全.高校辅导员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举措[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2):46-48.

[3]刘恒.浅析“大思政”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J].法制博览,2019(32):216-217.

[4]王瑞霞.高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104-105.

第4篇:校园法治教育范文

1.1教师的问题

不论是教育业还是其他职业都要遵照国家的规定,和谐的社会倡导人人平等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更要体现其关怀性,并及时地做好人生的指导。高中学生对于即将步入社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加上传统知识灌输的模式,没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创新,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会使其学生在体育课上失去上课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教师的强制意识和模仿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1.2学生的问题

兴趣是学生探究和接触一切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提升积极性的重要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给学生们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这些习惯长久地受到灌输,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已经麻木,不仅没有激情,还有一定的懒惰封闭心理,抵御外界事物及新闻实事不关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会养成一些坏习惯,从而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也发现不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及体育课程会给自身以后的发展带来的益处和变化。

1.3学校的问题

学校对于学生体育课程不关注,就会导致体育课上的活动和锻炼的设备不全面,使其学生感受不到体育课的价值,不仅不利于发现法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对此学校应加强宣传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和益处,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的创新意识,并加大体育活动的开展,多举办运动会等形式,使学生从体育中提升自信心。

2发现法教学探究

2.1建立有趣的教学环境

建立有趣的课堂环境,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思维,团结整体,使其都参与进行,营造上课的气氛。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充分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交流还会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慢慢地接触体育时,也增强自己喜欢运动项目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继而促进身体健康。例如,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以集合所有同学进行游戏,提升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将本节排球的重点问题抛给同学,怎样保持排球的平衡,怎样是正确的方式等问题,把打排球的技巧教给学生后,让学生自我制订上课的时间和锻炼的时间段,师生的互动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尴尬,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2.2引导学生及时的探究

教师把体育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应进行正确的指导,并提供一定的掌握技巧,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非常具有想象力和行动力的,教师也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将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研究和探讨,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动脑思考的习惯,将问题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生活问题提升解决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交给学生排球的基础知识之后,将问题进行延伸,并提出怎样打好排球的中心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并探讨,这时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发现,如何正确的摆好手臂的姿势和抛球的高度等,将技巧分享给同组的人,从而提升整组的排球水平,使其不断地加深体育的技能,提升自身其他的运动细胞,充分地体现体育和发现法教学的价值,推动教育事业。

2.3鼓励学生进行讲述

教师对于学生的发现点以及探究的结果要有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且加入双师的教学模式,分享成果,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学生在探究时,常出现纠纷等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调整,要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心态进行指导并评价。例如,教师在后半部分课程,进行论述的环节,鼓励学生将教师布置任务的探究结果及打好排球的技巧进行分析,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将同学分享的内容进行反驳或补充,将手臂力量、排球的高度、球与手臂接触点等知识点进行补充,并及时地做好指导工作,从而使学生再发现问题时,不畏惧而是勇敢地进行解决,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发现法教学

3.1发现法教学的流程

发现法教学是将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课程的上半部分时间教师将课程的重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下发给同学们,并进行观察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假设;学生们通过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以及物理、科学等方面应用进行推理证明;下半部分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和巩固,运用此流程进行发现法教学。

3.2发现法教学的环节

3.2.1教师设问的环节教师设问的环节,打破了传统强制性的教学模式,迎合了学生的不被束缚的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生活上会有更多的想法和好动的习惯及不被束缚的心理。只有抓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态度就像是弹簧,教师管的越紧,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逐渐的变弱,从而成为生活的奴隶,迷失发展的方向,渐渐变的没有向往;反之迎合学生的心理,学生们会在自由的学习环境里发现更多的生活意义,特别是体育课程,使学生的天性真正得到释放。

3.2.2引导发现的环节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不被束缚的环境中进行探究,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思维、探究结合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我发现提升体育的技巧,提升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地积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探索等方面的能力,久而久之会提升自身其他等综合的能力。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自己研究课本,或请教学生、教师,或自己寻找其他的材料进行解决,这一环节不仅弥补了自身知识的不足,增加知识储备量,还使得学生学会尊重,放低自己的心态,学会请教和学习,从而认清团结的力量和个人的能力对于队伍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和自我能力、知识的补充和提升。

3.2.3总结的环节学生通过发现法教学,在体育基础知识之上进行思考并加以实践和论述,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交流是人们相处和发展的根本,发现法教学也给高职的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论证、补充、评价和修正等,做出正确的指导,得到学生的信任,也不会像传统教学一样,浪费时间和精力,渐渐地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

3.3发现法教学的意义

发现法教学是充分地迎合国家对教育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起到主体的地位,通过学生自已完成任务及探究发现,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的技巧,也增加了的知识财富和心理智力等,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一定的思维结构空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4发现法教学必备的条件

3.4.1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可以成功地被运用和实践,都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分析和一定的接受能力而制订的。在实施过程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消化时间,在迎合学生个性的心理,给学生建立一定的有趣学习的环境、积极学习的氛围、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以及轻松活跃的体育环境,在这之上逐渐地增加体育学习的力度,从而让学生们充分地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及主体地位。

3.4.2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完善体育教学法教学的环节,更新体育教学的观念,纠正传统的教学理念,把以教学为目的的理念转换成以学生个人今后发展及社会需求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的课本、教学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整理,设计合理的体育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终身的运动锻炼意识,明却自己的体育爱好和发展方向。形成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丰富教学的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有一定的体育意识,增加体育事项的投入和体育课程的课时,将室内的体育课程向外延伸,建立科学的管理和安排,给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增加运动场地和器材,将原有的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添加大小型运动器材,使其有更多的发现点供学生们思考;还需要完善的考勤制度,对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等情况以及学生的出勤都及时的记录,保证其体系的完整度。

3.4.3强大的师资力量发现法教学的模式,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体育授课经验,一定的专业素质,保证发现法教学稳定的运行,并根据丰富经验将课程设计进行控制,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效;还需要一定的现代知识和先进设备的使用基础,使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兴趣,从而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及时的指导;建立强大的师资力量不仅仅是为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的身心,以不断发展为基础,提升自身的优越度,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为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和企业中有一定的竞争力和成就,从而回报社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的培训或邀请专家介入指导,也可以定期地举办学术交流会议,让教师之间互相探讨和学习、补充和完善,使其快速地成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学的骨干;还需要一定的考核制度,并将建立的管理制度和奖惩责任制度落实到实处,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积极性和规范性,还能提高高职院校一定的关注度和招生率,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提出,带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

4结语

第5篇:校园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双元制”职教体系使德国培养了无数尖端的技术工人,并为德国的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使二战受到重创的德国经济仅仅用了30年就迅速恢复并成了欧洲强国。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初具规模,到2003年已培养了六千万技术工人,他们成为我国的制造业的技术基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我国制造业对技术工人人数需求增加,对技术工人各项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教育法律不健全等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发展困境并寻求新的改革。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2014年1月22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宝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企校联合办学协议》,并成立了“宝钢班”,以期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1.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是综合教育。在强调学生面向岗位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生认知方法论、专业通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技能方面,通常也更加注重针对多岗位群的一般性专业技能。教学内容通常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知识由于具有非常强的通用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逻辑关系,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学方式下更加适用。但学校教育通常会忽视学生在面对具体岗位时所必需的“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往往是问题导向型的。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重构既有的知识技能,通过试错的方式来寻找正确的或者合适的处理方法,然后在反思中强化对特定问题的处理方法的理解,最后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这一过程所要求的问题压力,重复试错以及反思都往往需要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获得。这方面,企业正常的经营无疑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双元制”正是试图发挥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两方面的优势,并有机协调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尤其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而企业的实践过程应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反过来对学生理论知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种有机循环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

2.“双元制”重视发挥企业的作用

纵观德国“双元制”的发展,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与通常意义上企业仅仅是作为“劳动力”的需求方不同,“双元制”首先要求企业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责任。同时,与过去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接收单位”不同,“双元制”要求企业与学校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的培养优势,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基于这样的要求,企业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为学员提供实际生产岗位与操作场所,除此之外还为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操作计划,并且为学习的学员配备了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专职实训教师。这样就发挥了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与实践导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硬件与软件的双重保障。同时,优秀的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参与这一过程,并成为这一过程的最终受益者。这种良性循环也是“双元制”能够顺利运行下去的基础。

3.“双元制”以市场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双元制”培养的终点是学生最终进入到企业,并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双元制”员工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教育目标必须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德国的经济部会根据国家生产结构与劳动组织的新变化对岗位工人提出新要求并于每年颁布职业培训的名称与数量。目前德国承认的职业培训已经细化到93大类与380个小种类,每个具体的职业都有不同的能力标准体系。德国会宏观调控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职能作用并为职业资格标准提供最新与可靠的信息数据,为青年人提供职业信息与职业咨询。这样就使职业技能培养能够贴近企业、企业能够贴近行业、行业能够靠拢国家新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必要性

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是由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

1.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要求必须发挥企业的力量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就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和加强组织领导几大板块做出了具体的阐述,这说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日益加强。但是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受人重视,高中教育阶段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被迫选择中等职业学校、高考后成绩不理想的高考生被迫选择高职院校。社会人才选择的标准主要重视学历而非技能。据统计,2006-2013年,中央财政职业教育投入从18.5亿元增加到233.3亿元,年均增长43.6%。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投入的比重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投入的不足,学校的教学设备与教师力量不足。这样就导致了职业学校的教育设备陈旧、教师素质不高的现象出现。

2.职业教育体系不成熟要求必须与企业更加紧密结合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早而且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较为深入,所以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成熟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与人才需求高度同步。这样就能够保证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制造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相比之下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育的研究理论普遍采用“拿来主义”,这样就很难将职业教育与我国的具体国情联系到一起。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对经典的教学案例、资源缺少系统的整合,这样就会让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出现误区。所以,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仅仅增加投入是不够的,能够吸收别人的精髓为我所用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3.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要求发挥企业专业技能人才优势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少量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原中专院校的教师,这样就导致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老教师缺乏学术能力并难以将实践经验提炼为学术成果。由于职业院校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教育行业的报酬与企业报酬相比较低,这样就使得企事业单位调入教师岗位更是难上加难。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处于老青年教师交替的阶段,近年来对于青年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

三、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实践: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1.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成功在于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着健全的法律体系、充足的财政支持与准确的市场定位作为铺垫,这样就能以市场为导向并运用充足的后备支持使得德国的制造业在二战的废墟中迅速恢复完成发达国家的另一次蜕变。“双元制”职教体系能够运用于中国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对于高级技术工人的广泛需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制造业在生产线中对于工人素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一线工人高超的操作素质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保证。另一方面“双元制”的引用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线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且减少了学生适应工作的周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宝钢班”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深度合作。在理论学习中,“宝钢班”学生不仅学习高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外语、钳工技术等基础知识,而且学习今后在宝钢生产线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宝钢股份的老师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开设相应课程教学。在实践操作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为“宝钢班”提供了实训中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操作技术。除此之外“宝钢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进入宝钢的生产线学习,并且有宝钢的技术工人带班指导。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在高校中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充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减少了培养的财政支出与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

2.培养适应“双元制”教学需要的教师团队

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市场正在发育,人才交流十分广泛,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了新的局面。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一线市场的特性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要有扎实的实践教学能力。所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十分重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理论与实训教师都被要求考取“高级工”并重视与企业的学习和合作,主要方式有青年教师培训、举办职业技能相关的讲座、带队参观并向企业取经和组成教研团队参加全国性的技能竞赛。例如:2015年9月28至29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邀请了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长峰技术总监、苏州格玛德机床装备有限公司黄国平技术总监、上海大众汽车三厂车身车间吴伟斌工程师、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王文忠工程师、上海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封佳伟工程师等5名企业专家,为实训中心建设和专业改革发展出谋划策。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上门取经”“带队学习”“团队出征”的方式能够加深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职业院校“双师型”的教学梯队。

3.构建适应“双元”制需要的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衡量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识别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指导。“双元制”的实施对传统教育评价模式提出了挑战。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过度重视。“双元制”要求的学生实践能力是岗位导向的、具体业务问题导向的。因此,整个评价过程应充分考虑学生当时所处的学习实践环境和背景,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由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最终的结果与实施过程之间不再如理论教学中有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然后才是对于最终结果的关注。最后,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使得职业素养相较于普通教学更加重要,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

参考文献:

[1]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81.

[2]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刘来春.从英、德职业教育之比较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取向[I].比较教育研究,1993,(1).

[4]谢仲贤.“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和实施方法[J].职教通讯,1999,(9):34-36.

[5]管平.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