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校园文化研究全文(5篇)

校园文化研究

第1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文化

高校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守正创新,这要求高校在建设文化方面有所建树,要善于传承,用扬弃的态度,结合现实需要,有所取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在现实中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为切实提高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以苏南片区独立学院作为独立学院的代表进行调查与分析,进而提出建议。

1研究方法:样本采集调查法

苏南片区有8所独立学院,为使样本采集的分布合理而全面,此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方式,向8个学院各年级师生分发问卷3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23份,有效率97.8%。其中男生问卷29.02%,女生问卷70.98%;学生干部问卷26.22%;各年级问卷分别是25.93%、32.63%、18.69%和22.75%。从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级等基本情况来看,问卷的分布和数据的代表性较合理,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苏南片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片面化

在关于什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中,66.26%的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仅仅是指社团文化活动,20.88%的人认为是软、硬件设施建设,8.63%的人认为是文化制度建设,4.23%的人认为是行为文化建设。受访者大多将校园文化建设狭隘地等同于社团活动。这不仅人为地缩小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而且也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参加社团文化活动的原因(多选)”这项调查中,85.49%的人选择“发展自身”,67.83%的人选择“为了学分”,19.58%的人选择“无聊消遣”;而在“不参加社团文化活动的原因(多选)”的调查中,68.01%的人选择“没兴趣”,66.96%的人选择“没时间”,20.63%的人选择“对个人发展无用”。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参加(不参加)社团文化活动的目的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学生一方面没有真正地理解什么是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是将校园文化建设当作第二课堂建设,凭着自身的喜好和利益参与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它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校园文化精神,使得沐浴在这种文化精神中的师生能够有良好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片面地认识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师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2校园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单一化

在“现阶段校园文化活动存在什么问题(多选)”的调查中,82.52%的受访者选择同学们参与热情不高,54.02%的人选择主体单一。8所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局限于第二课堂活动或者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属于校内文化活动,多由学生干部组织策划,与外界兄弟院校、社会团体交流少。同时缺乏专业的理论、技术指导,学生自娱自乐,教师参与度低。在“对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调查中,有20%的受访者希望参与人员多样,45%的人希望教师能参与其中。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为例,院团委曾为社团配备指导教师,但多为挂名教师,社团活动和建设的主力仍是学生群体。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出勤率低,课堂教学中出现“低头族”“睡眠族”等,教室前排呈现无人就座的场面。此外,教师大多忙于自身的科研活动,未能真正地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群策群力,建设主体应该由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等组成一个多元完整的主体结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独立学院一直依托母体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方案、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组织活动的想法与创意等多借鉴、照搬母体学校。然而母体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在独立学院之上,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独立学院不同,独立学院生搬硬套,缺乏自身清晰的发展思路,无法突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容易走向文化的趋同和建设的畸形。随着近年来独立进程的加快,择校、扩建等物质工程建设成为工作重点,精神文化建设被忽略。校园文化建设由多方面组成,不能只偏重一方而忽略其他,应当协同发展。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应站在全院发展的战略高度,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有序协同发展。在满意度调查中,55.07%的人选择“现在的大学生活和憧憬的差距有点多”,14.69%的人选择完全不一样。对受访者描述的理想大学的总结中,“浓厚的学术氛围,较多的对外交流机会”居于榜首,其次是“希望有优秀的学长学姐的帮助和引导”,第三位是“希望文化建设可以贯穿大学四年,形成自由的氛围,能够闲而不散、学而不倦”。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需要浸润在统一而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将文化吸收、内化,从而形成文化的认同。受访的8所独立学院,大多存在学生之间、学生与外界的双向交流缺乏,朋辈教育、社会交流、教育引导等欠缺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缺乏规划和引导所致,因此,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3提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十八大以来国家倡导文化自信,将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致。[2]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大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能够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修养,能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综合发展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思维,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变得尤为重要。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十八大以来,教育方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期间要加快教育的现代化,要建设教育强国。在实践中,教育改革要做到九个坚持,其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3]这几个坚持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以文化育人,从独立学院自身特色出发,打造特有的“文化品牌”,培养学生的知、情、意的协调发展。

3.1提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

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性的建设,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还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等。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什么是校园文化建设,更无法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学生缺乏文化理念、情怀与品格,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夹击下容易失去自我,更无法深刻体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度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气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念也容易动摇。高等教育不是要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培养有胸怀、有情怀、有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青年,因此,要提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一方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传统文化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饱含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情感智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启迪智慧,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独立学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加强文化的积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将文化内化成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新时代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网络。独立学院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教学”,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用“互联网+宣传”,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APP等社交软件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校园文化建设,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2培养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部门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的建设需要高校全体人员或部门的相互配合。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让学生受益,也让全体教职员工受益,因此要培养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首先,要在思想意识引领上达成共识。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职员工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典范;学生要艰苦奋斗、努力增强综合素质,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其次,要加强师生互动。无论是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还是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中,教职员工要积极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在物质建设方面或规章制度制定方面,要多征集民意,走访调查,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的日常诉求能得到倾听和解决。校园文化共建意识的培养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多沟通交流,形成双向反馈通道,形成共同的理想。

3.3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独立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

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在制度建设方面承袭了母体学校的传统,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因为缺乏清晰的发展思路和鲜明的学院特色,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条理不清、文化趋同的局面。指出:“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4]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制度体系,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理清发展思路,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营造精神文化氛围,培养师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方式,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展现独立学院的精神面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用长远的眼光,让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特别是在独立学院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院发展定位相匹配,要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独立学院由于现实因素的制约,生源质量无法与双一流高校抗衡,师资力量也无法与重点高校匹敌,因此要另辟蹊径,扬长避短。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富裕的家庭,学生生活阅历丰富、兴趣爱好广泛、善于交际,独立学院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走技术技能型路线或国际化路线。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当围绕培养方案,打造应用型和国际范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新闻网,2011-4-24.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01).

[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0(01).

第2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实践路径

1研究背景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就是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提出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到,要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这些文件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最终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落实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与结合点,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情怀,最终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成的制度、精神、行为、物质文化的集合,它既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大学的育人神,具有陶冶情操、聚集人心、激励成长的功能[1],以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影响着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培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和技能养成等重要载体来实现,最终达到立德树人,培育健全人格和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目标。因此,高职探索建设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实践,形成崇高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让校园文化更富时代特色,彰显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成效已然是新时展之需。

2研究概述

2.1劳动教育研究概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并在具体学校教育实践中有过相当长时间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来了推进劳动教育的作用,劳动光荣的观念也已在全民中形成。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战线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讨论,80年代,国家教委领导人提出“五育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劳动技能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四大要素受到空前重视。但同时,劳动教育随着社会普遍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劳动教育课程并未能与其他诸育等同重视起来,尽管党中央在理念上对劳动教育的方针定位进行了调整,在实践中加强了劳动教育的系统化建构,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片面理解其为体力劳动甚至弱化劳动教育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21世纪以来,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诠释了新时期劳动的内涵,高度彰显了劳动创造的价值,新的劳动教育实践导向变成关注技术、强调实践、追求创新,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新境界[2]。随着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发表,劳动教育重新回到党的教育方针中来,学界一致认为,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劳动教育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吸引力,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等[3]。对于劳动教育的实施,学者首先认为应构建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着力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着力加强劳动科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着力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师德师风建设范畴等[4]。高校应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建立崇尚劳动教育的的学生工作队伍,将劳动教育思想融入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示范+覆盖”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完善劳动精神的培养手段和建设体系,打造传播劳动教育的协同趋势和立体格局,强化劳动实践品牌分类培养和差异发展的实践模式[5]。有学者提出要对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新立场、新内容、新功能进行新的理解,指导性地提出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和实践路径要有新要求,将劳动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四育”之中,形成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全面育人格局[6]。

2.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概况

建设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中形成的主要经验有:一是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和思想保证,对大学生个人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出道德建设的要求,校园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二者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就是构建系统完善的引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为此,要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现于教学过程,贯穿于大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向和精神导向[7]。其他类似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如张翠苹的《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路径分析》、傅益文的《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李鸿的《教育思想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研究》、胡向明等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工业化对接研究》等从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地域文化的融入、教育思想等角度建设各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其出发点是校园文化,落脚点都在于如何培养人,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以上劳动教育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来看,校园文化实践中很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但大多不成体系,没成为重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还应更深入广泛地研究开展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案和实践方法,探索将“劳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路径,首先从实践出发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用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改善思政教育,形成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3建设有劳动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根据劳动教育和校园文化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一致性,把二者在育人功能、育人内容及形式载体的共通性有效融合,通过资源融合,建设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按照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开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并同时能促进德智体美诸育共同发展,采用全新的文化育人实践模式,是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创新实践。实现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在校园文化中加入劳动的内容,在劳动教育在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理论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是重新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深化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社会价值的认识;二是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并与校园文化有机整合,构建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三是丰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更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拓展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内容。实施劳动教育重在实践,校园文化的功能要主要通过实践形式得以发挥,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从实施的路径来看就是要突出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各类文化活动之中,其实践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劳动教育提高到与德智体美诸育同等高度,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时代新人;二是为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开辟新思路,推广新内容,创造新模式,丰富实践的载体,营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和全社会对高职教育劳动价值的新认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重视劳动、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为学校开展的技能教育、职业素养培育、工匠成长教育营造实践基础和条件;四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扬劳动精神,学习劳模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于劳动、尊重爱惜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优良品质和实践精神。

4建设有劳动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实践路径

4.1抓住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

从当前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政策层面导向来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能有力地助推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建设智造强国、培育大国工匠;从职业教育本质上来说,劳动教育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为关切,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及发展理念就在于培养新型劳动者、服务社会、服务产业,因此,高职要把握住这一类型教育对于开展劳动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真正落实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2注重以培养劳动价值观为目标的文化传播

高职院校应推动以劳树德的校园文化,通过诸如“劳模讲堂”和“工匠面对面”等活动,邀请校内劳模、先进教育工作者、技能大师讲述劳动的价值,让企业工匠进校园、进课堂,与学生分享成长成功经历,展示劳动成果和社会价值,展现劳模精神,让高职学生真正感受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人生观。

4.3拓展劳动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和载体

坚持以劳育美,培育劳动情感和态度。通过开展“劳动月”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自觉参加校园公益劳动、宿舍文化节活动、星级宿舍评比,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辛勤劳动的品质。开展“拒绝网贷”“抵制传销”等活动,倡导理性消费,消除不劳而获、少劳多获、赚快钱的盲目思想,平衡劳动与休闲的关系,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打通社会实践育人途径,充分发掘学校周边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区劳动服务、企业见习实习、精准扶贫、创文明城市、创卫生城市等社会实践,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认识劳动的意义,增强劳动的获得感、愉悦感和美感。

4.4突显劳动技能培养的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技能促成长,充分发挥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功能,有效利用“黄炎培职业教育创业规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促进他们在实战中升华理论知识,锤炼职业技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展示自己的劳动价值和成果,建设突显劳动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活动。

4.5创新多元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集群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对于发展校园文化都是不可缺位的,这是高职教育的类型与性质决定的。因此,高职的劳动教育的文化建设要敢于创新,可通过开设劳动社团、学生校园环境督查小组等,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让劳动氛围萦绕校园,培育学生珍惜和爱护劳动成果的品质。同时,积极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优化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从校园景观提质改造、营造职业文化和职场氛围、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求职场景模拟和企业生产仿真实训、实施企业管理规范等形式,在高职教学管理及实践中创设多元化的文化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英宝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2):8-9,29.

[2]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14(5):63-72.

第3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师德师风;校园文化;特征

一、师德师风的文化内涵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新时代下的新定位。“四个相统一”、“四有”标准、“四个引路人”等清晰解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基本内涵。“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是指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在各种环境因素下,以整体的方式发挥作用时就变成了“师风”。如果说“师德”是在教育的“向师性”作用下发挥育人作用,那“师德”在形成“师风”后才能起到整体育人的效果。用师德评价教师,用师风评价大学应该要成为很多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共识。以师风为依托才能体现高校师德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真实性。

二、师德师风视域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特征研究的现实意义

1.职业院校师德师风现况堪忧,转变效果甚微。在国家努力创建“双一流”、建设教育强国的大目标下,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分支,如何摆正角色定位?当前,受市场经济大潮、西方教育理论、大规模扩招和现行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体制的影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角色意识淡化,教师考核机制形式化,新进教师把关不严,敬业精神欠缺,政治信仰缺失等。归集这些问题,根本在师德师风建设。改革道路较之本科院校更为之艰辛,力度不足、效果甚微,改革“阵痛期”还在持续,边改边实践的系统性、全面性不够,师德师风建设改革的成效还未能体现。2.校园文化建设运筹帷幄,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突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灵魂,也是体现学校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追求行业特色、专业特点和师生的自身价值追求融合发展之路。同时,文明的校园能培育文明的师生,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必能涵育与校园文化匹配的师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教师的先导性与示范性决定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摆在首位。高校校园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研究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师德师风建设内涵和元素,加以系统化和机制化,前瞻性考量、计划性渗透,打造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路径是一条明智之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来,融于文化内涵,先与文化实践,早谋划、神同步,从师德师风建设的视域下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应有特征,对系统构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实现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有其必要的意义。

三、师德师风视域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特征分析

1.思想性与政治性。中国的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赋予高等教育本来的特征,“四为”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明确指明了高校教育的这两个属性,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同时也是师德师风建设中赋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的逻辑起点。这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根本特征之一,是一切其他特征的前提。2.传承性与渗透性。文化本身具有传承性,校园文化的传承性越来越被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家们所尊崇的尊师重教、道德为上的中华优秀文化在不断流失。这里的传承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师德文化”作为重要内容予以传承和发扬。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中华传统文化中“立德为先”的思想数不胜数,且思想深邃。这些思想精髓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渗透与传承,这也是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教育思想的本有内容之一。3.典型性与示范性。师德师风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发挥高校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遵循受教育首先受教育的逻辑原理是一种必然,否则教师做一套,教一套,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且会对教育效果本身产生反作用。这也是教育中“向师性”的基本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教师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深入挖掘与形象塑造,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和宣传效应的重要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性其实是对高校教师普遍与典型、底线和预期的辩证思考。4.服务性与民主性。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平等与互相尊重,只有尊敬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真正尊重与敬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反映了教师在角色定位时要逐渐将以往的家长、领导式做派向民主型、服务型教师转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精髓想要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就必须体现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师生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而设计。曾经谈到教师教学生,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而新时代教师,至少要准备一潭水,甚至一片海,学生要主动参与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更要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多走一步。这样才能构建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5.行业性与创新性。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就无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在找不到合适的人的现状下进行反思,转而深入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一齐发力,如订单班、企业学院等,让很多的在校生赋予了准员工的定位,这就从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企业归属感和行业使命感,企业的文化和行业发展也将在教学中予以不断渗透和融入。这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特别是对行业类职业院校来讲,教师与企业共同施教中必然要将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性“备课内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要有行业性是实现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的来说,高校师德建设正从原来的短期性、临时性、局部性向长期性、常规性、全局性转变。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师德建设规划与意见出台是反映师德师风建设大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如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等,这股“东风”是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南针”,也是职业院校突破师德师风建设改革瓶颈的打胜攻坚战的有力保障,用师德师风引领校园文化,用校园文化助推师德师风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教人。

【参考文献】

[1]党的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10.

[2]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11.[3]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第4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所谓校园文化,指的就是立足于学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主要由不同的三个层次所构成:一是物质文化、二是方式文化,三是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可让人的听觉、视觉等感官直接感受得到,如校园所在的地理位置、总体设计以及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和各类建筑物等;精神文化指的是学校内的教师、学生与他们所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的相互作用及长期积淀的产物,如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行风以及其校园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标准等;方式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正好是居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具体包括校园学术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通俗文化。总体来看,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育在国家进行各项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以下在分析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个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二、关于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校园文化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一大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先进社会文化的重要源头;此外,在新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始终处于其最前沿,并对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可让我国各族人民高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面伟大旗帜,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项伟大事业做出贡献;再者,校园文化还具有很强的时代引领作用,因而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向我国青年学子传授优秀的中华文化,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校肩负着进行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可有效促进我国社会文化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实践表明,真正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促进先进科学思想的萌生,从而为我国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必要的动力。因此,在当前这种新形势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先进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正如上述,社会文化的一大重要构成部分就是校园文化,因而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可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这对于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培养及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一定要站在全面发展党的教育事业这一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拿出实际行动来大力支持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切实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作为学校党委,一定要予以正确把握好,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一定要进行充分研究和合理设计,以此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快速发展着。其次,要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要充分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作用,要建立起以它们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以此来引领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二)进一步做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不仅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同时还是整个校园文化的载体。为此,应做好以下这些方面:第一,对于整个校园建筑,要切实做好规划和设计;校园物质文化的主体就是校园建筑,因而要统一规划设计好,确保校园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及色调能与学校自身特色相一致;此外,对于校园内的各种雕塑景观,一定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并能与学校各类建筑融为一体,以此来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第二,进一步完善各类教学文化设施;对于学生各种课内外活动场所,要予以规划建设好,以此来健全和完善各类学生活动设施,从而为学校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准备必要的场所和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工作;通过校园绿化,让校园公园化和园林化,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促使全体师生的个人修养不断得到有效提升。

(三)进一步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第5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意设计;产品设计

随着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对本校文化产品的认识以及关注度不断的提高与加强。校园文化产品是传达校园文化、教育理念和精神价值的有效载体,它不仅是对校园的视觉品牌建设,也是校园内涵建设的一部分。如何将校园文化产品进行更具有系统性以及实用性的设计,使之能更够的弘扬校园文化精神,体现文化自信,同时对内增强师生与学校的感情沟通,对外传播学校的社会影响,是文章展开的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文化产品仍旧处在发展初期,各高校对本校文化产品或纪念品的重视和发展程度都参差不齐。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但很多高校对这方面建设还属于空白。现有校园文化产品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产品种类繁多但是缺乏新意

校园文化产品指的是反映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标记有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内容的产品,也包括展示学校里人、事、风情的特色物品。例如纪念册、钢笔、皮质记事本等文具类纪念品,虽然品种繁多,纪念设计雷同且却缺乏新意。

(二)校园文化产品缺乏独特性

大多数校园文化产品属于“贴标设计”,直接在已有的造型产品上贴上学校的校徽、校训、标志建筑等,设计毫无理念,缺乏创意。同时校园文化产品很少有呈现出一种系列化,大多数设计的产品都是单独的存在,没有一个系列化的概念在其中。设计上没有产生连续性。许多产品功能性弱,仅作为摆设价格昂贵。

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

校园文化产品设计方法中核心思想为:一是如何提取校园文化元素,了解文化符号的来源;二是如何把校园文化与合适的产品进行关联,并且关联时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法,不能生搬硬套。通过相关资料与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校园文化符号的提取

校园文化符号可以从与校园文化相关的自然物,人工物,历史物和抽象物中选取。首先,直接从地域性的视觉符号中提取元素。其次,间接从校园文化中校训,校史文章、绘画或者建校故事等中提炼文化符号,然后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将文化符号元素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并以一定的产品语义表现出来,从而取得消费者的心理认同。

(二)文化创意产品的载体

文化创意产品的种类繁多,根据文化创意产品的功能不同,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具有装饰性功能的文化创意产品;2)具有实用性功能的创意产品;3)具有娱乐性功能的文化创意产品;4)具有食用性功能的文化创意产品;5)具有纪念性功能的文化创意产品。

(三)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1.纯形式的结合。这类校园文化产品造型直接生硬地添加符号元素,利用独特的外形,明亮的色彩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引起使用者对文化符号的认识。这种形态创造层次比较低,与产品功能和体验方面的关联不大,因而所用到的校园文化符号容易被其他的校园文化符号取代。2.形式和功能相吻合的产品形态。这种产品形态带有理性的设计成分,形式往往是含蓄的,产品的功能与结构结合巧妙,这种产品形态设计是高一层次的形态设计。由于在这种产品形态设计中符合某种功能和结构的造型元素之间的关联并巧妙的运用它,而不能牵强附会。3.形式、功能相吻合,同时又能营造意境。体验反思体验是人精神层面的的活动,营造意境的反思体验是使用者深层次意识的活动,可为使用者带来乐趣。最有代表性的形式功能相吻合,同时又能营造意境体验的文化创意产品就是旅游纪念品。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一)校园文化概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以下简称信科院)创办于2001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实施普通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胜地桂林,毗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教学楼大都采用挑高楼层的设计,整个建筑风格较为方正有棱角,建筑的颜色基本上都是以灰色为主色调,整个学校的建筑风格都较为统一。

(二)设计分析

对于信科院来说,目前而言缺少的是立足于本院风情特色所设计的校园文化产品。针对于信科院所设计的校园文化产品。产品设计的主体追求个性化与独特性,尽量选取目前市面上暂时没有的创意产品,使得设计有较大的发挥空间。造型上将贴合当下的审美流行趋势。而在产品的设计上将更具有一定的多功能性,做到性价比的最大化。

(三)设计表现

1.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再设计。通过对信科院校园独特的具特色的建筑,如学校正大门、第一教学楼、新建的食堂大楼。信科院的小山坡桃花林、操场边藤蔓绕满小凉亭、信科湖倒映着教学楼的景色,是很多人对信科的第一印象。这些都属于信科院的一个独特的标志。对其进行拍摄取材,收集校园建筑图形资料,并进行元素的提取与再设计。2.产品设计应用。本次设计选择信科院教学台历作为设计的产品。产品在设计上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信科院风格,将信科院的标志建筑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其中,区别于纸张明信片上绘画建筑楼等传统的二维展示方式,运用了一种三维的设计来将校景融于产品中。这款台历主要针对于信科院的教学日程进行设计,每周一页,一共二十页,为一学期。设计上采用了活扣设计,可更换页面,根据学期的不同换上新的一套纸张。台历的主框部分为一块面板,上面凸出信科新楼,一教一区教学楼,新食堂的造型,当台历的封面掀开时,整个台历才会支撑起来,中间凸起的教学楼形状有错落,当页面一张一张翻开,教学楼的面貌才会渐渐显像完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既增添了趣味性的同时,文具又具有明显的信科院文化蕴含其中,明显区别于市面上所有的文具产品,赋予其一定的情怀性。

四、结语

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对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思路进行了总结,提供可借鉴的实力参考。在设计过程中要将学校的人文气息与自然景观,通过设计的手法结合现代产品设计理念与形式,充分表现出校园文化产品的独特性甚至是校园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是学校特色文化的一种凝练,推广校园文化产品一方面既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起到影响学生感怀母校、心系母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思潼等.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以南通理工学院系列文创产品设计为例[J].科技视界,2018(3).

[2]霍楷,丛琳.探索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个性化设计[J].设计教育,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