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校园文化理念范文

校园文化理念全文(5篇)

校园文化理念

第1篇:校园文化理念范文

【关键词】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关系

一、校长办学理念的含义与构成

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对教育教学产生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与实际的想法或观念,这些想法或观念是建立在对教育教学理性、客观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校长基于教育现状对未来教育的一种理想构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校长办学理念源于校长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以及学校的教学现状,是校长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校长办学理念回答了什么是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彰显了校长的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教学观等。校长办学理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内在构成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以及校长与师生、办学治校、课程教学等方面关系,所有这些内容构成了校长办学理念。首先,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是校长对自身职业身份、角色责任、能力素质以及处理与其他角色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是校长办学理念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办学理念的首要构成部分。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决定了校长对学校发展的规划、对自我职权的履行、对教育实践的开展等问题,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其次,校长的师生观体现了校长对于处理自身与师生之间关系的认知理念,这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有怎样的师生观就意味着校长怎样看待教师与学生,怎样处理自己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师问题与学生问题等。这是关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的重要认知理念构成。再次,校长的课程教学观体现了校长对开设的课程、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以及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知理念,是校长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最后,校长的办学治校观体现了怎样办学、怎样特色办学以及怎么样高效管理学校的认知理念,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对自己教育理想的落实,深刻体现了校长的教育理想。

二、校园制度文化的含义与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等的综合性体现,囊括了学校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管理文化的制度体现,主要包括校园组织管理中遵循的多种条例化的制度章程、纪律要求、行为规范等,以及在校园组织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规范、风气、价值观等。校园制度文化体现了国家对学校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常常通过正式的文件做出明确规定,校园制度的制定与形成是以国家的要求规定为依据的。校园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内在机制,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保障系统。总之,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及自身的办学理念而有意识制定的,在校园范围内师生必须严格遵守并强制执行,具有很强的秩序性、规范性及组织性,比如校规校纪、教学管理制度、培养目标等。校园制度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规范制约作用与激励强化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校园制度文化可以有效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校园制度文化首先可以有效约束师生的行为,保障他们的安全;其次明确了师生的权利与义务范围,可以提高师生工作与学习的效率;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圆满地完成学业。第二,校园制度文化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校园制度文化的指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发掘学生的进取心,在与同学的“追、赶、比、超”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重要实践路径,校长办学理念是渗透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用文化发展学校、用制度治理学校是衡水市第二中学校长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其追求的办校、治校的至高境界。衡水市第二中学从1996年建校至今,二十多年间历经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质的飞跃。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衡水市第二中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原生态教育”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衡水市第二中学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同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制度治校来践行校长办学理念。(一)校长办学理念指引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办学理念出发,通过制定各方面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学生与教师的行为特征是学校形象的重要表现,是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的有效结合。衡水市第二中学始终坚持制度治校,通过制定科学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从而也打造了衡水市第二中学勤奋、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制度治校的办学理念是科学管理的保障。坚持制度治校,首先就要形成“制度高于一切”的理念,树立制度的威严性;其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并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进行完善;最后,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管理制度,严格依照制度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每个学校都会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但是能否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坚决执行,还要有正确办学理念的指导。(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践行校长办学理念。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管理制度建设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校园的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前进的,同时也是在学校管理中对校长办学理念的践行。校园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就在于它有一个文化内核,而衡水市第二中学校园制度的文化内核就是以人为本。该校所有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都是建立在关注、尊重个体生命发展的基础上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衡水市第二中学,制度是可以聚拢人心的。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理念融入各项制度章程中,把全校师生的需求与利益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制度应该是民主后的集中,是公正合理的严谨条文,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在衡水市第二中学,制度不是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死规定”,而是刻印在师生心中的“正冠镜”。校园制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二中每位师生的一种自觉与习惯,是对校长办学理念自觉的践行。(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升华校长办学理念。管理重在管人心,制度不仅是校园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在学校管理中,校园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精神与心灵。衡水市第二中学的制度文化认为,制度治校不能对师生进行强硬的行为控制与机械性的统一要求,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激起人们的逆反情绪。制度应该内化为人们日常的一种习惯,让师生自觉去践行,让制度升华为一种文化理念。校园的制度文化应该是一种权威性而不是人文关怀的存在,这也是对“原生态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升华。衡水市第二中学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坚持“制度治校”与“以人为本”的典范,正是在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中,学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云飞.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37-38.

[2]陈辉华.校长在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定位[J].教书育人,2018(02):7-8.

第2篇:校园文化理念范文

1、制度管人。为适应前形势,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修改、制定了《汉光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及奖励办法》、《汉光中学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汉光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重温了《教学管理常规》及《安全管理常规》等上级文件精神;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校制《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汉光中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所制定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的。制度制定后,学校将它们公布于办公室显眼处,让教师时时督促自己更快更好的去完成各项工作,工作完不成或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等都将影响到追究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教师们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2、人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及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室做到了“依法治校”,在管理中,学校还十分注重“以德治校”,体现人性关怀、人文管理。如在考勤管理中,人们总会有迟到、事假等现象,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允许教师一个月可以请十次零星假,这不算缺勤,不扣绩效工资,是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反而更自觉遵守考勤制度。每当教师生病时,工会及校委会都会派人前去慰问,但让病中的教师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他是这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能激发他更好为这一集体服务的激情。平时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才非常重要的,校委会成员经常与教职工们交心谈心,使教职工愿意倾诉自己的喜忧哀乐,不压抑自己,从而感觉到生活在这集体中的快乐。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们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自然就有了学校,教师们纷纷献计献策,从招生到发展,从安全到质量,从前勤到后勤,都有教师的建言建策,畅通的言路,和谐的关系,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办师生幸福归属的学校

办有理想的学校解决了为什么办学校的问题,同时赋予学校文化以灵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解决为谁办学校的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论:这明确了创建学校文化的主体和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是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创建学校文化时,我们最看重的两个字尊重,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教师的尊重,只有获得尊重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实践尊重。教师群体是最渴望获得尊重的群体,教师群体的管理,“尊重”是第一要素。对教师的尊重,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成长得慢一些的教师;尊重有个性有棱角的教师:尊重有失败有过错的教师;尊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建议的教师;尊重标新立异、卓然不群的教师;尊重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情感与体验。在这样的“尊重”气氛下,倡导教师们努力做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互相尊重的人际氛围中营造民主、平等、公正的学校文化,确立师生的主人地位。如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我们追求过程的民主性、形式的包容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实行时的人性化关怀。如教师考勤制度的执行我们留有较大的弹性,不做一棒打死一船人的事,对切实有困难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怀,赋予规则以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所依学生在学校文化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度,是评价学校文化先进性的主要指标。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力争做到处处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如挂在教室里、走道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优秀学生的灿烂的笑脸无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学生今天留下的作品的文化内涵将更趋丰厚。维系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是幸福而温暖的,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打造的。

第3篇:校园文化理念范文

【关键词】智库;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内特有的文化环境及文化现象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这不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塑造作用,还是一个高校精神内涵的体现。而高校图书馆又是一所高校的文化聚集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随着智库不断升级,其中携带的信息也良莠不齐。智库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来展示本校文化建设;但智库信息量大、真伪难辨,无疑为高校图书馆如何迅速筛选出有效信息带来制约。高校图书馆如何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值得深究的重要课题。

一、智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首先,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前校园文化传播途径单一:讲座、专题报告、学术研讨。这样的传播途径虽然具有权威性,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社会价值引导,但同样具有局限性,使学生们缺乏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失去了自由表明学术观点的空间。而智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局面,因为智库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延伸。其次,加速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当下智库环境使原本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增强了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无论是从深度、宽度还是速度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性增强。在大学生招生工作、学生网课等多种活动中都通过智库环境将校园文化展示给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1],大学生受众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但站在另一面看,大学生也会因为智库的出现而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或者因为智库中其他不良影响而缺失应有的责任意识。从这一角度考虑,校园文化建设在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智库环境可以为高校图书馆提供虚拟的空间和平台,为实体图书馆增加线下无法拥有的线上的难得机遇,两者的有机结合支撑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这种做法具有可行性是因为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具备相同的条件,即个体对象、教育目的、基本功能、结构层次。这四个方面的一致确保了高校图书馆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大方向,以高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为核心,将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树立为导向,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地,如何能让校园文化健康积极的发展?第一,文化传承作用。高校学生在图书馆可以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从中外学者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让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2]。第二,文化宣传及导向作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将书刊中抽象的思想文化以绘画、板报等形式展现为具体的校园文化,并结合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社会话题进行宣发,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有着不可预估的影响。第三,文化创新作用。科学研究离不开创新的支撑,人才的标准还需创新的衡量。大学生如何做到学时的积累、创新能力的培养,图书馆的馆藏中孕育着答案,尤其关键的还是智库运用为馆藏资源查漏补缺。作为资源补丁,信息大数据为学生通往新世界铺设道路,为学生把握科研潮流、紧跟前线动向启亮明灯。图书馆已成为大学生丰富知识信息、激发创新能力的宝库。

三、高校图书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智库的出现让校园文化的推广更加便捷。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智库提供的空间平台,充分了解文化趋势和大环境,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一)优化文化环境,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映射学院风气、道德标准。图书馆环境建设有两个着手点:一为物质环境建设,指馆内风貌等物质形态。物质环境是文明的载体,对大学生有熏陶的作用。二为人文环境建设,指人际环境,是馆员思想道德的外在表现,馆员的作风、言行等,对大学生有潜在影响。因此,如果能形成一个洁净、认真、严谨的文化环境,无疑能熏陶大学生的素养和情操[3]。

(二)丰富智库内外馆藏,提供充实文献保障图书馆要保证对外服务的质量,首先要保证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在智库不断升级发展的当代,图书馆要丰富文献材料,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外部丰富文献材料的数量,例如可以利用先进的AR技术来增加虚拟文献材料;二是在内部提高文献材料的质量,从多专业、多角度考虑文献的需求,拓宽购买渠道,保证文献的多样性,为校园文化提供充实的文献保障。

(三)坚持正确的观念导向,构建校园智库新文化智库拥有虚拟化、开放化的特点。面对这一特点,校园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前提是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智库环境。图书馆可以作为学术交流、社团演讲的举办场地,应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喜爱校园文化。每逢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时,图书馆可以将有关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书籍陈列在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者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以提升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加强馆员职业修养,提高读者信息素质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馆员是智库资源和读者之间的纽带。馆员加强培训,提高学术修养及品位,锻炼职业素质,在工作中以整洁仪表、温和态度,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将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图书馆学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于心,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智库环境下,图书馆还需加强读者信息意识与教育,通过在线教育,推荐使用方法和技巧、常用的数据库,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质;加强信息能力和道德的教育,使智库资源精准服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让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焕发出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韩民生.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0):99-100.

[2]黄幼菲,袁素瑛.泛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4,36(01):4-8.

第4篇:校园文化理念范文

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aller.W)和中国台北的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美国利物浦大学Liver-poolUniversity哲学博士)提出的。而在中国大陆地区,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则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以及1986年5月,由上海团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尔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也随之逐渐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并且开始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发展。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属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后引入我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革发展,“企业文化”逐渐被我国的企业界接受,成为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脊梁支柱,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两类文化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两类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重结果,它倡导的是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有形价值。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服务,所以校园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前提基础、使命和需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就大大缩短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时所需的适应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下,除了传授予学生知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还应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高技人才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到企业去发挥作用。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可以使其能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自己应具备的素质,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也可以使其更深地去感受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更好地加强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他们更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企业员工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坚决执行、严守纪律的工作习惯,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精神的成分,只有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熏陶下,高职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高职生实现顺利就业、创业的需要

学生们的毕业就业是民生之系,事情重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好不好,已经成为考生和家长选择就读学校的现实标准,已经成为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考核依据。固然高职院校毕业生若不能较好地实现就业,有专业知识欠缺、岗位技能不足等原因,所谓“硬件”的不足;但事实上也有“水土不服”的因素,诸如不适应企业环境,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与他人沟通不顺等等难题的困扰,所谓“软件”的不足。所以,生存是发展的前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高职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为高职生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推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高职院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校园文化就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如果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不能与企业文化融通,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就会延长。也正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特殊关联性,使得这两类文化有了对接的可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精神交融、互动的过程,建设“植根于企业,养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系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革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对接和交融,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点(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说,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学校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感,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选择

如何使培养的高职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高职特色课程系统及其校园文化。

(一)以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汲取企业文化元素

吸收优秀企业理念,强化职业感受,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职业文化的熏陶,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园内的一山一水、教室宿舍、路灯路牌、设备教具等都要体现行业或职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这种展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宣传、人员介绍等现身说法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二是将某一个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在校内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的文化引入校园。比如,可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厂矿知名“劳模”来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信心倍增。

(二)以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为契合点,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共同发展,这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初衷与目的。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吃不了苦、重自我、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理想化,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共育人才。诸如企业所需的执行力与铁的纪律的养成,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的体验等,就理应成为高职精神文化的主攻点。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训、校徽、校歌等方面建设都要围绕敬业、团队、责任等职业道德素养而开发,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我们要注重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来渲染企业文化的氛围,高职院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会议,邀请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三)以高职院校实训文化建设为重点,观照企业文化职业化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校企两类文化精神的对接口并以此为契合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其视为完成高职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途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共同探讨、相互渗透,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对接关系。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实训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的训练活动,就必须高度重视职业化、行业化和区域化,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生产环境,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人们往往注重建设资金、实训车间、实训设备等问题,但是基于这种认识去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可能建设出职业人所期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文化的形成源于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坚持用能力本位教育观来建设实训基地,缩小高职生实践环境与将来工作环境的差别,最大可能地仿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来进行设计。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实训文化,要把这种仿真企业的思想理念贯穿到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企业仿真性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凸显特色。

(四)以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校企文化耦合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将到企业就业,进入企业后,他们将面临的是需要迅速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氛围。而体现职业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向现代化企业要求看齐,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要体现“职业性”,一切围绕学生的“高技能”、“应用型”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工作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如可以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行为,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喧哗,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含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化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五)以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校企文化良性对接

任何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专业属性,职业本位的教育观与专业属性的结合,可形成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吸纳企业文化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的提炼,加工升华形成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如果一个专业指向多个职业组成的职业岗位群,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理念就要在职业群中提炼出共同本质的职业理念,再通过加工升华形成该专业的专业理念。具体做法:可将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联动来了解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在专业市场上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求、专业开办条件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解决专业是否设置。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在进行专业调整、改造时,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进而促进“教学做”一体化,学生们在项目实践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和技能,在不断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过程中,实现校企文化的良性对接。

第5篇:校园文化理念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论;实践

一、校园文化内涵

“文化”二字,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文化成”一词,指对不懂事的人施以适当的文治和教化后,使之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后来经过简化,形成“文化”一词。现代人对于文化的理解,更多接受《辞海》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由此可见,文化发展从古至今,它都是要借助于人的群体,因群体而产生,同时又具有对群体的意识指导作用,最终作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形成文化圈。校园文化必然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形成,是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在所教育和管理的师生群体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强烈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训建设、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以及学习风气,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合成体,是广大师生在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外理论分析

(一)国外校园文化理论思潮

由于人种、地域、文化、发展不同,西方在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上与东方存在这一定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他们对待校园文化的态度,总的说来包含以下四种教育理论。1.人本主义教育文化。人本主义教育将人的个性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最高级指南,推崇教育的生活属性,认为人之所以学习是为了适应生活,而非仅仅为了谋求职业,这种思想主要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及具有独立生存能力。2.学术自由教育文化。学术自由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学术自由、自治与独立,它强调大学应该研究学术,发展科学,并且学术应该自治,不受政府或者其他外部势力的干预。3.实用主义文化。实用主义以务实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凡是能够服务于人和社会的知识都是真的知识,没有高雅与庸俗之分,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校园文化就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提倡将教育和各个民族学生的特性结合起来,以批判性地审视本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避免教学中出现文化霸权。[2](二)我国校园文化理论分析以上四类教育文化是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推进西方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文化理论需要纵览历史长河,在历史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文化理论基调。从奴隶社会开始,当时的教育权利是属于奴隶主,奴隶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学校官办,权力垄断在奴隶主手里,教育主要是培养新生奴隶主贵族。到了封建社会,私塾兴起,校园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孔孟之道逐渐成为主要的教材,其教育理念对两千多年封建体制下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封建社会过程中,从隋朝开始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然而科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人才需求,但是却禁锢了学子真正对真理的探求,形成一味地为科举读书之风气,埋首研究八股文,没有创新和自由,在清末这张现象更是严重,舞弊、弄虚作假、贿赂成风,间接导致中国的科技文化落寞,以至于招致后来被动挨打的局面。19世纪后期中国形成现代意义的大学,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之后,有很多中国人开始了反思,开始睁眼望世界,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在这一时期,也将西方的办学理念引入了中国。1895年设立的北洋大学堂,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是我国大学的先驱,由于处于国难当头的时期,那时形成的校园文化主要以爱国、图强为主。大学的形成,让越来越多的学子看到了世界,学到了先进科学与文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尤其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让大学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通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学生知道了共产主义,也从那时起,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高校文化也开始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趋于一致,但是在校园文化中也还有它们自己的文化缩影,一个高校要形成充满魅力的校园文化,远非这么简单。通过对国外校园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借鉴其中一些好的方面,但是不能够全盘套用,因为西方校园文化的形成也有它们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西方在探索校园文化过程中也吸取了许多失败的经验,而我们如果盲目套用,只会重蹈覆辙,甚至更重。例如有的大学校园文化过度商业化,影响学生学术至上的观念;有的大学过度放任文化多元,又没有得力的管理制度,导致校园混乱;过度弘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主义意识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看到其中好的方面,而不能够一票否决。例如我国弘扬的道德观念、民族危亡燃起的爱国情怀、斗争精神等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校园文化也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养成,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一)以社会主义大文化圈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社会应该具有的风气以及文化,是人人都应该遵守和践行的,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前,首先要考虑校园文化建设不可以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其引领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并可以完善其内容内涵的校园文化体系,让学生能够服务于学校,毕业后能够服务于社会。

(二)以校训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大方向

校训其实是一所高校文化的高度浓缩,一般短短8个字就能够概括出整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理念。在校训确定时我们完全可以参考上面提到的中西方从古至今形成的校园文化的特点,结合自身来进行思考。例如我们办学是要提倡学术,那就可以参考西方学术自由和实用主义观念,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其中可以加入博学、报国等观念来进行调和;如果学校是一所各民族学生比较多的学校,可以参考多元文化的校风建设,但是又不能过于自由化,在其中就可以加入一些爱国、团结、博学等等来进行适当的中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主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校训,我们应该以务实和精技为主导,强调技能的可贵,同时又不能够失掉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现在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的综合素养低,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因此对于立德与行为养成也应该考虑进去,而且要强化这方面的培养。

(三)及时跟进校风、教学、学风的建设与实施

校训确定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而要具体细化落实,就要及时确立校风、教风和学风,这是对于师生具体行为的规范方向,也是对于校训的承接和表达。校风就是一所学校的风气,就是师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教风这是教师应该恪守的行为准则,师德为先,师风为范,缺一不可;而学风这是学生应该做到的基本学习规范,学风正,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够强烈。当然高校培养方式与目标不同,校风、教风、学风也会有区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育主要侧重的是学生掌握各种技术技能,在这个层面上,“三风”的确定应该以严字当头,因为技术是要求精细的,容不得一点马虎,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理,都应该注重严谨与规范。

(四)形成对应监督到位的制度文化

管理制度其实也是一种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制度文化做好,对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每所学校,都会形成自己的管理制度,细分还有学生管理手册、教师管理手册等等,但是,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到结合校园文化,结合校风校训来形成,这是关键,我一贯坚持,管理制度可以促进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在形成制度时,我认为要做好四个字,即:严、准、全、简。严,指严格与严谨,所有制度,都应该从严字出发,严格制定每一条制度,尤其是师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更要严;准,指准确,每条制度的制定,都要拿捏住要害,准确无误,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定制度也要找准七寸;全,指全面,所定的制度一定要全面覆盖校园的各个地方,教学区域、办公区域、公共区域、寝室区域都应该全面覆盖,而且要不留死角;简,指简洁,定制度的语言用词,应该简洁明了,不拖沓不冗余,一句话说明不能做的以及相关的处分,言简意赅,容易记忆。制度文化的形成,必须配合监督的跟进,没有监督的管理是不成熟的,因而学校领导必须重视监督,拟定相关的监督措施,从上至下,从老师到学生,以至全校都动员起来,监督制度的实施。

(五)完善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对高校而言,日常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与学生相关活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活动主要是理论教育与实训实践相互结合,并且更多偏向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西方的实用主义文化有共通之处,可以学习借鉴。针对高职教学的这种特殊性,教学老师在授课前就应该进行认真思考,如何将学校文化与我教授的课程有所结合,在课堂中逐渐灌输给学生,最终深入人心,形成好的教学文化。而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就应该先确定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学生活动一般由学校确定或者学生自主申请,活动的形式可以说多种多样,而学生又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群体,会出现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在这里,对于学生的各种创意,我是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但是不证明是完全的放开,老师应该起到方向引导的作用,通过引导,让活动的主题朝需要打造的校园文化靠拢,朝校训校风靠拢,这样才有利于本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六)打造校园设施建设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各种设施是学校的硬件,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成长环境的直接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有力载体,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3]因而学校在对校园的设施进行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是否能体现出校园文化。各种建筑物的造型、实训室的布置、教室的布置、学生寝室的布置以及各种标语、指示标志、花草树木的整合等等,都应该和校园文化相关。同时,应该认真利用好校园橱窗、宣传栏、播音室、图书馆等一线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可以在无形之中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品行习惯,积极暗示学生朝着校园文化靠拢。

(七)加强学校领导重视

对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学校领导层应该充分认识到重要性,安排专人进行管理督促,建议学院院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一把手,从领导层面出发,对校园文化有一个方向性和指导性的统筹安排,高校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否则师生没有主心骨,文化建设将形成一盘散沙的局面。校园文化已成为一所高校的办学名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高校,在注重办学实力、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将校园文化作为其考虑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愈来愈被各高校所重视,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想要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然需要建设优秀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行所,1980.

[2]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