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公共卫生安全精选(九篇)

公共卫生安全

第1篇: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1 循证公共卫生原则

        为什么需要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强调循证公共卫生理念?这是因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事关国家安全大局,涉及社会上每个人的健康安全利益。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每个项目的确立和决策的正确与否都关系到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数亿人口的健康安全。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事实上有两种东西:科学和看法。”科学带来知识,而看法只能带来无知。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决策是根据政府官员或部分专家的看法决定的,但事实上用上述方法做决策是欠缺合理性的。而用科学证据来支持体系建设的决策,指导和执行有关项目,可以提高公共卫生项目和决策的质量,避免浪费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预防决策失误带来的危害。

整个循证公共卫生的决策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对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作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界定,并要注意在何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以及政府、卫生部门等利益集团的情况。第二阶段,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并获取最佳证据,即检索当前最新的文献,并收集有关的专题会议讨论报告,同时收集定性的证据(软证据)。此外,还要对证据进行科学性评估(有效性、可靠性)、系统综述评价(meta分析等)、风险评估、经济学评估或专家组讨论和咨询论证,从而得到最佳证据。第三阶段,对拟解决的问题量化,如描述性研究中的健康状态指标(如期望寿命)、疾病负担指标(发病率、死亡率、daly)等,分析性研究中的or(优势比)、rr(相对危险度)、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等,社区干预试验中的阴转率、有效率等。第四阶段,通过比较和评价,确定拟实施的政策或项目,即比较和评价拟实施的项目或方案,包括评价研究证据的有效性(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可靠性(或重复性),并考虑背景因素,如政治时事、法规、经济价值、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技术水平等。第五阶段,形成项目或政策的具体方案,这里要注意可操作的项目内容、适宜的时间安排、明确的实施目的和有关指标等。第六阶段,项目或政策实施后的评价及反馈,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可采用过程评估、目标评估、经济效益评估等多种形式。

        目前,公共卫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在推行公共卫生安全战略过程中,任何不适宜的政策都可能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事关全民健康、国家安全大局,绝不允许公共卫生建设中出现“豆腐渣”工程。循证公共卫生决策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还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服务水平。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战略往往缺乏效率,公共卫生政策制订和项目执行有时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公共卫生决策常常围绕危机、热点问题和利益集团的关注点而制定,缺乏长远的眼光。

因此,要将循证公共卫生原则作为公共卫生安全战略所应遵循的第一原则,在循证公共卫生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策略制定、项目安排与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

       2 公共卫生伦理学原则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过程是服务公众、服务国家安全的过程。公共服务需要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包括法律法规,还包括公共卫生伦理。公共卫生伦理是有关在人群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的行动规范,对我们在人群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的行动起指导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公共卫生伦理和医学伦理不同。医学伦理往往强调病人个人利益,尤其是知情同意、自主选择、隐私等的重要性,并不强调伙伴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社区等重要的价值。公共卫生以人群为基础的视角与医学以病人为中心的视角有所不同,公共卫生伦理不仅要关注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公众利益,在某些条件下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公众或集体利益。

公共卫生领域中涉及许多伦理问题,如:传染病防治、保密、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遗传学,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在传染性疾病的处理上,公共卫生伦理尤其重要,譬如保密问题。对于一些法定要求报告的且具有强传染性的传染病,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就必须及时发现传染源(病人)、隔离患病者。事实上,这泄露了个人患病的“隐私”信息,更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自由。但从公共卫生伦理上讲,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当一种疾病有较高的传染性,并威胁着特定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时,报告上级卫生机构并及时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为了保护个体的利益而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一个涉及公共卫生伦理的是干预个人自由的问题。sars暴发之后,中国广大地区对sars疑似病人和接触者采取了隔离的措施,这个策略就涉及行政干预是否妥当这么一个问题,因为在采取隔离的同时,个人的自由行动权也就受到了限制。

        3 公共卫生公平性原则

        无论从人类的发展理念出发,还是从人权角度来看,人的健康都是根本的。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第十二条做出了规定:健康权是“人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每个国家必须保证人人享有相应的健康权:减少死胎率和婴儿死亡率,并且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育;改善环境卫生和工业卫生等各个方面;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以及其他疾病;创造保证人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医疗照顾的条件。健康权是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人权,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于人群或者地域来说,健康是人群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个地方蓬勃发展的标志。

第2篇: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科学、规范、持序开展肺炎、易发流行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普及及隐患排除等工作,坚决防止疫情向学校蔓延,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彻底排除,确保学校安全稳妥开学及师生健康安全。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快速反应。组建局(校、园)开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卫健、疾控、公安(派出所)、安委(办)等行业部门配合,确保摸排、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稳定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稳控有力。

(二)一校一策,职责分明。按照属地原则,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校(园)应及时做好开学所需物资采购、设备安装、校园消杀灭等工作。“一校一策”制定切实可行开学工作方案,及时向区教育体育局审批报备。

(三)系统联动,联防联控。落实校(园)长主体责任,主动谋划、统筹思考、及时掌控开学筹备情况,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卫健等部门报告和联系,及时精细做好家长或社会告之工作,建立完善联防联控和校园安全排查消除隐患机制,加强督查督办,形成统筹合力,协同推进工作落实落地。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开学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股,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开学准备、组织开学、指导检查、统筹协调等日常工作。

四、工作重点

(一)返校前

1.完善组织领导,落实分工责任。成立由校(园)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校(园)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疫病预防等校园公共卫生及安全排查处置工作,明确疫情报告人。明细和压实责任,落实防控物资和经费。

2.再细“两案九制”,确保落地落实。即再细化开学方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报告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换气、消毒制度,做好模拟演练。确保设备设施、应急物资、医务人员等准备充足。

3.强化联防联控。区教育体育局将统筹协调、加强与区直相关部门联系,共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联系区市场监管局指导和督促学校落实《食堂疫情防控的十条措施》;区卫生健康局督促各校(园)认真贯彻实施《学校(幼儿园)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标体系》,加强疫情和其他易发流行性疾病防控指导,对传染性疾病严格按相关流程处置;市公安局分局负责督促派出所对辖区学校学生上学和放学时段进行巡逻,负责协调交警支队和区交通运输局加强对城区学校上、放学时校园周边的交通管理,确保学生路途安全;区综合执法局加大对辖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保证校园周边道路畅通;区应急局加强对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消除指导。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安排辖区内学校所在的村、社区统筹做好校内住户特别是非教职工住户人员的管控工作,同时要协助学校做好上、放学时段学生接送秩序的维护工作。

4.做好物资储备。保障专项工作经费,完善基础设施,备足备齐测温设备(每班配备一个)、口罩、消毒器械、消毒水、洗手液、肥皂、药品等防护物资,设置充足的水龙头等,强化预防性消毒,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工作要求。

5.改善校园环境。各校(园)利用开学前的时机开展校园环境整治行动,加强校园内教室、宿舍、食堂、会议室、厕所、卫生间等重要公共场所的保洁、消毒和安全隐患排查排除,彻底清理卫生死角。要合理规划和设置(临时)隔离医学观察场所,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6.开展师生健康筛查。全面摸清师生底数并建档。详实摸清来自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教职员工、学生数量及其在校内各年级、班级的分布情况。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返校时必须提交健康卡,健康卡内容包括:返校前14天个人旅行史和居住史、自身健康状况、家庭密切接触成员健康状况、假期是否前往疫情较重地区、是否接触疫情较重地区高危人员等。对来自省内外疫情较重地区师生实行14天居家隔离观察,决不允许带病返校返岗。不符合到校工作和学习条件的师生员工,要延缓报到,并做好安抚工作。

7.全员培训加强防控。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全员培训教职工学习教育部的《中小学校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和《幼儿园病毒肺炎防控指南》。通过QQ群、微信群等非接触性途径,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员工防控意识,提高防控工作能力。学校要结合实际拟订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一日常规”并认真执行。

8.实现停课不停学。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结合校(园)和学生实际,做到一校一案、一班一案、一生一策,加强师生互动过程管理,切实提高线上学习实效。

9.做好返校后教学准备。做好提前返校准备,提前拟定好教学计划、班级工作计划,做好课程安排、教师配置到位,对不能及时返岗的教师,要安排其他教师补位,保障开齐开足课程。

(二)返校后

1.精心组织报名返校。科学有序组织报名工作,延长报到时间,师生分年级分时段进校,防止学生、家长在校园内外集聚,学生家长原则上不得进校。寄宿制低段学生家长确需进校的,务必佩戴口罩,速进速离。返校的教职员工、学生要填写健康卡,不允许带病或未解除医学观察的人员上班上学。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形式收取学生需要交纳的费用,提前告知家长缴费方式,原则上不得组织学生及家长到校集中缴费。实行“两点一线”上学模式,倡导师生往返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确需乘坐公共交通的要全程佩戴口罩。尽量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接触公共物品后,勤洗手;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2.加强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各校(园)以班级为单位,上好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根据《中小学校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和《幼儿园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一日常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学生每天足够的睡眠和1小时校内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自我防控意识和能力。同时,做好家长的教育和沟通工作。

3.严格落实公共卫生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开展常态化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普及、宣传和导化及卫生保洁工作,确保校园清洁美好,全员健康卫生。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教室、寝室、图书室等人群高度密集场所要保持通风换气,定时清洁消毒,不留卫生死角。对师生员工经常接触的门把手、课桌椅、水龙头等,使用消毒液消毒。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严禁有感冒、发热、咳嗽、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员工上岗。进一步加强食堂工作人员、食材等管控,强化日常消毒,确保饮食安全。食堂应配备体温检测和洗手消毒设备,对就餐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洗手消毒。疫情防控期间,食堂管理员应对从业人员每天进行晨检(必要时每餐前检查),并做好记录和建档工作,发现有发热、感冒、咳嗽症状、呼吸道感染的在岗人员,责令其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就诊。学校食堂原则上应采取轮流、错时或分散就餐,尽一切可能减少人员集中。

4.开展晨午晚检报告制度。在校门口增设进校体温检测站点和人员,确保每一名进入学校人员先测体温再进学校。做好返校师生的健康筛查和监测工作,切实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安排专人每天向区教育体育局安全管理股报告)。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要切实加强每日晨检、午检和住校学生健康巡查,若发现师生中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健康状况异常者,应立即隔离并联系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对缺勤的师生员工逐一进行登记,并查明缺勤的原因,加强跟踪管理。对患有传染病的师生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待症状消失经医院检查无传染性,出具痊愈证明,由学校疫情报告人审核后方可返校复课。

5.做好医校联动。按照就近的原则,各校(园)要和附近的医院加强联系,作为疫情防控联动单位,负责接收、诊断有发热等症状的教职员工和学生。

6.疫情应急响应。校(园)若出现疑似肺炎等传染性疾病,应立即将疑似人员快速隔离,及时报告局分管领导和区疾控中心,火速组织专业人员诊断,视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

7.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各校(园)禁止校外人员进入,尽量避免举行开学典礼等大型集体活动。合理安排开学课程,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尽量避免过近接触。各校(园)要以学校为单位,班级为单元,错时使用图书室等学校公共场地,指定课余活动区域、进出路线等,并使用标牌、地贴、划线等清晰标志,引导学生错时分区活动,避免不同班级交叉聚集。对于居家学习的学生,要组织教师通过电话、微信、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做好答疑、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互联网+教学”,利用网络推送优质学习资源以弥补日常教学不足。对于因病耽误学校考试者,学校应妥善安排补考。

8.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为将疫情带来的教学损失降到最低,区教育体育局将按省市主管部门要求,适时调整作息时间和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9.加强师生关怀抚慰。要加强防疫一线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和关爱,体现政治关怀、学习关怀、情感关怀、人文关怀。做到情况摸排到位,教育宣传到位,学习安排到位,生活保障到位,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学校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关爱和保护。对少数特殊家庭子女或未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要组织教师精心集中补习辅导,保障学习质量。

五、工作要求

(一)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充分认识有效控制肺炎等传染性疾病疫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大局为重,防疫为先,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和市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执行肺炎疫情春季学期开学工作要求,做到疫情响应不解除不返校、物资保障不充分不开学、措施落实不到位不开课,确保平稳安全开学,保障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

第3篇: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关键词】 食品卫生;监督;检测

食品卫生学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现代食品工业和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而得到不断的发展,高分子物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对塑料、涂料、橡胶的食品卫生要求:远红外线和微波加热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了加热工艺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方面的探讨;农药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种类的迅速增加,也加快了食品卫生毒理学的进展;保健食品推动了食品功能性评价的研究和发展,在与这些食品卫生基本内容发展起来的同时,食品卫生学的技术方法,包括食品化学及生物化学方法、食品微生物学方法、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测定方法、毒理学方法以及调查统计方法等,都相应地发展和建立起来了。

1 食品安全

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都呈日益上升的趋势。

1.1 食品原料污染 农产品种植和禽类产品养殖环节污染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违规使用高残留、剧毒农药,残留于农产品中,构成对人体潜在危害;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农、禽产品中含有超标超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物质。

1.2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 食品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生产企业多数规模较小,表现为多、小、散、乱。集约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部分不具备生产食品的条件,甚至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设施。

1.3 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食品质量安全 加工中使用劣质原料,或者超量使用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物加工食品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超量使用和随意添加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造成食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达超标,食品含有致癌物质等;生物技术产品、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

1.4 食品流通环节污染 食品流通环节不具备应有的卫生条件,对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导致食品包装储运过程中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1.5 经营者法律意识薄弱 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乘虚而人,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市场。部分市场管理者受利益驱动,对食品安全质量监管工作配合不积极。

1.6 消费者识别能力较差,维权意识不强 一些消费者由于缺乏对食品的鉴别与识别知识,购买食品不但存在安全问题,也缺乏鉴别能力。另一方面,消费者本身缺乏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2 监管措施

2.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必须按照法律程序依法行政,需要健全打击制售劣质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基本法律制度,在立法层面上严格规范和界定执法权限和内容,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范围、处罚依据、强制措施、强制力的保障等都要有明确而又具体的法律规定,从而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执法依据更充分,职责更明确,且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强制手段,补充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如赋予工商部门对疑似劣质或有毒有害食品适当的扣押权、封存权等,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劣质和有毒有害食品继续销售和蔓延。

2.2 明确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检测职能 明确对流通领域食品进行检测的职能归属,确立工商部门依法检测结果的法律权威性。解决检测结果能够作为执法依据的问题。加快监测车ISO/IEC17025认可体系的建设,使监测车获得法定检测资质,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车的检测功能,使监测工作得到落实。同时,努力解决用于食品检测的装备和费用。

2.3 整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成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统一协调机构,使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以职责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来实施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战略,协调各方力量,加强统一监管,发挥多个部门的执法合力,构建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协调、监管信息通报和督察督办制度,达到长效监管效果。

2.4 发展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食品安全理论、方法和管理模式。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有效控制体系(HACCP体系)的力度。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第4篇: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关键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非传统安全;国际政治影响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020-11

世界卫生组织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定义为:旨在尽可能减少危害不同人群、团体、区域以及跨国性的群体健康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而采取的预见性和反应性行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高度流动性、经济相互依赖和通过电子手段相互连接为特征的全球化世界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微生物界、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断变化,这一切都使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趋势

2000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就艾滋病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举行辩论。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将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个安全的威胁来进行讨论。从此,公共卫生问题开始与国际安全相关联,被列入全球安全议程。

疾病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发展。2008年,世界前十位死亡原因为: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725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8%),中风和其它脑血管疾病(615万,10.8%),下呼吸道感染(346万,6.1%),慢性阻塞性肺病(328万,5.8%),腹泻病(246万,4.3%),艾滋病毒/艾滋病(178万,3.1%),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139万,2.4%),结核病(134万,2.4%),糖尿病(126万,2.2%),道路交通事故(121万,2.1%)。到2030年,全球年死亡人数可能上升为7300万,人口老龄化将增加世界癌症、心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死亡因素中的比例,其致死亡人数将约占总死亡人数的70%[注:“AIDS to Be One of Top 3 Causes of Death by 2030,”11/28/2006,。]。将近80%的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非洲国家,非传染性疾病也在快速增长,预计到 2030 年将超过传染病、孕产妇疾病、围产期疾病和营养性疾病,成为最常见的致死原因④。到2030年,非传染性疾病的致命率,预料将比传染性疾病高5倍,非传染性疾病预计将夺走5200万条人命。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的危害将会上升,全球患者或达5亿人。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正常体重和避免使用烟草,可预防或推迟二型糖尿病发病[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题》,2011年,。]。发展趋势表明,许多高收入国家采取的降血压和胆固醇的行动正在产生效果,但需要在体重指数以及处理糖尿病方面做更多工作。预计到2030年中低收入国家新增癌症病例约400万例,高居世界榜首,形势让人堪忧。到2030年,将约有236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预计它们将继续成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实况报道》第317号,2011年9月, 。]。据预测,慢性病引起的总死亡人数在今后10 年内将进一步增加17%,而同期传染病、孕产妇和围产期疾病和营养缺乏引起的总死亡人数则有望下降[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实施全球战略》,2007年4月5日,。] 。这将为中低收入以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沉重负担,贫穷与疾病或仍将在某些地区伴生共长。

老龄化是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和流行率上升的主要成因之一,而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导致可预防的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全世界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是总体人口增长速度的3倍还多,到2025年将达到约12亿,这将带来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公共卫生和经济影响,包括非传染性疾病比例上升;能够预防或延缓诸如非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并促进健康老年生活,终身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活动至关重要⑤。

未来经济社会变化、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使精神卫生安全的压力很难降低。世界逾4.5亿人患有精神疾患,精神卫生症状常常导致相关个人和家庭陷入贫困,并妨碍国家经济发展。未来给精神卫生带来威胁的因素包括: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压力、快速变革、工作压力大、性别歧视、社会排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面临暴力和身体健康不良的风险以及违反人权、特定的心理和个性因素、生物学病因,如遗传因素以及大脑中的化学品失衡等[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加强我们的应对活动》,2010年9月,。]。未经治疗的精神障碍代价巨大,占全球总疾病负担的13%。单相抑郁是造成疾病负担的第三大原因,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3%,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则分别占3.2%和5.1%。到2030年,抑郁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在计算疾病负担时只考虑残疾因素,则精神障碍在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分别占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的25.3%和33.5%。今后20年,精神障碍将在全球累计导致高达16 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损失[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精神疾患全球负担以及国家层面的卫生和社会部门进行综合性协调应对的需求》,2011年12月1 日,。]。

(二)未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三大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需要高度警觉。2001年“9·11”事件后不久发生的美国炭疽邮件,导致22人受到致命性炭疽孢子的感染,其中5人死亡。有潜在暴露危险的32000人得到了紧急药品。2003-2004年美国政府为此耗费了17亿美元。这一事件使生物恐怖活动进入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的危害。近年来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生物恐怖主义的恐惧之中。

2003年爆发的SARS是21世纪人类首先遭遇的新型严重疾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快速传播暴露了国际社会防控能力的薄弱。在短短5个月内疾病传播到32 个国家, 造成8098人感染和774人死亡,病死率达11%左右。SARS的爆发引起国际社会普遍的恐惧和焦虑,显示一种新的、对之不熟悉的病原体可对国内和国际的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006年,一艘发自欧洲的货船将500余吨化学废物非法运入科特迪瓦阿比让市的多个地点。结果导致85000人患病,69人住院,其中8人死亡。该事件引发科特迪瓦骚乱,政府下台,产生了严重的卫生、政治和经济后果。显然,大规模倾倒有毒化学废物正在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显著威胁。

《国际卫生条例(2005)》探讨了一系列针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这些威胁由人类行为或原因、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影响、突发的化学和核放射事件、其中包括工业意外事件及自然现象导致。

1.流感大爆发将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预警系统发出警告,未来中长期内可能面临一场流感的大流行。世界可能面临一种新型致命疾病的威胁,其危害程度将远超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埃博拉”[注:埃博拉(Ebola),指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的数种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等疾病。根据以往流感大流行的经验,专家们认为世界25%的人口将会受到感染,即可达15亿人。再一次的流感大流行通过呼吸道传播,潜伏期较短的传染性疾病不会给人们太多的反应时间。如果这一预言应验,新世纪的第一场流感大流行将对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和经济政治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极易使人联想到类似1918-1919年导致全球2000万人死亡的流感事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称之为未来“最严峻的国家安全威胁”。

2. 艾滋病的流行很可能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严峻挑战之一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2008年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预防措施得到了加强,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和死于艾滋病人口的数量都出现了下降,艾滋病的流行状况首次得到缓解。全球去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已经比8年前下降了17%,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防控艾滋病进展最为明显。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新增感染者人数已经下降了大约15%,东亚地区下降近25%,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则下降10%。不过,尽管全球艾滋病患者在人口中的比例出现下降趋势,但总患病人数仍有所上升,全球目前仍有33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其中67%集中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其中包括230万儿童。艾滋病仍然是非洲人的最大死亡原因。中国、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莫桑比克、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也都出现了上升势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仍在200万上下。未来这种状况不会得到改善。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将增加到650万,届时艾滋病将与缺血性心肌病、脑血管病、阻塞性肺气肿一起,成为人类死亡的四大杀手。

3.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将大大增加

其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发生物武器。二是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和生物恐怖的巨大风险。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生物技术将使基因武器成为现实。通过基因改造可使战剂微生物毒力更强,对环境的抵抗性更大,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检测、治疗和预防措施失去作用,甚至可以人工制造出新的微生物、毒素和战剂。第二,生物技术使种族基因武器成为可能。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对人类基因背景的认识,有可能针对不同种族的基因差异,设计出攻击特定人种的种族基因武器。第三,生物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战剂的生产能力。近年来,大规模发酵技术、毒素生产及储存技术、气溶胶分散技术等生物武器相关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应用微生物工程可生产公斤量级的生物毒素;计算机控制的续流发酵器可使一间普通实验室具有一家大型生物工厂的生产能力。三是以美国“炭疽病事件”为标志,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据国外报道,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 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拥有生物武器研究发展计划,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热点地区及我国周边地区。2001年12月,美国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执行情况第五次审议会上,公开指称伊朗、伊拉克、朝鲜、利比亚、叙利亚、苏丹六国违约研发生物武器。近年来,美国“生物武器计划”也浮出了“冰山一角”,表明美国正利用最新技术研发新型生物战剂,并从物剂特性到施放装置进行了全程部署和系统研究。相对于核、化武器,生物武器技术要求低,投入少,杀伤面大,施放简便,难于侦检,是较理想的恐怖主义手段。

4.自然灾害导致的传染病以及突发性化学和核放射事件的威胁难以预料

仅在2006年,自然灾害就殃及了1.346亿人,夺去了21342人的生命。不排除造成大规模伤害的突发事件历史重演,包括蓄意使用生物和化学因子以及工业事故等。如1986年乌克兰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011年日本发生的福岛核事故等。正如这些情况危及个人一样,它们同样也威胁了人们赖以维护个人卫生安全的已经不堪重负的卫生系统。自然灾害的间接后果包括传染病流行的威胁、急性营养不良、人口流离失所、急性精神疾病及慢性病的恶化,所有这些后果都需要强有力的卫生系统来应对。

二、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及其应对

如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挑战,也被公认为当今世界非传统安全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际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政治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防治艾滋病扩散成为国家间合作的重要议题,预防大规模传染病流行牵动着各国政府的神经。

未来中长期内,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与国际安全的关联将更加明显和密切。将来的国际政治和安全形势将受到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防范与应对。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

有学者归纳了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对国际政治影响的特点:一是跨国性,疾病传播无国界。二是不确定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往往难以预料。三是转化性,传染性疾病社会传播后迅速超越卫生领域,易造成人们的恐慌而转化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四是协作性,应对疾病等卫生问题需要加强部门间配合和地区间合作乃至国际合作。研究处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心理、医学等多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国内问题与国际政治相联系的角度考察[注:参见尹力《重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学习时报》2005年12月。]。

1.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加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进程。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南北差距扩大、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反全球化的潮流也应运而生。相比之下,未来中长期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的事件就是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从历史上看,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曾屡次改变人类历史。发生在公元14世纪的鼠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2500万为欧洲人,欧洲历史从此改写。而今,传染疾病的影响依然致命,人类依然脆弱。以SARS为例,2003年SARS的流行是有可能成为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的全球性大流行的。虽然通过利用经典的监测和应对流行病学的方法,这次流行得以有效控制;但此次流行导致亚洲国家2003年的GDP损失约200亿美元,若按总支出和商业损失计算,则高达600亿美元。据研究,如果1%的世界人口被感染,GDP就会降低5%。患病人口每增加1%,经济损失就会再多1个百分点[注:“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7:A Safer Future: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August 2007,。]

三、结 论

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事件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威胁。第一,某些疾病仍在发展中国家肆虐,但发展中国家发现和应对传染病的能力有限,很有可能导致疾病在全球的快速传播。第二,人类与动物间物种屏障被打破导致新发传染病的散发,微生物从动物宿主迁移到人类宿主导致的疾病爆发,均可能带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第三,全球经济政治发展失衡、国际冲突与气候灾难频发、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构职能重叠等因素,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健康问题无国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日益相互依存,微生物的世界因其生存环境的改变也在演变着它们的毒力、传播方式和耐药能力;那些威胁全球卫生安全的突发事件将继续出现。未来中长期,这些因素很可能仍将存在。

根据处理传染性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期经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醒人们,与其谋求完全杜绝传染性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如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国际社会已初步建立国际卫生合作机制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但离实际需求还有不少差距。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戴维·费德勒(David Fidler)在总结国际社会应对2003年的SARS疫情时指出,该过程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若干问题。一是国际公共卫生资源与应对能力上的失衡。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公共卫生监控及应对能力上的差距。二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核心公共卫生监控及提高应对能力不够,以及缺乏协助发展中国家导入《国际卫生条例(2005)》(IHR 2005)的明确策略,特别在资金补助方面。三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基本核心——监控系统的配置受国际卫生秩序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平衡问题的限制[注:Fidler, David,“Viral Sovereignty,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IHR 2005”,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Globalization, Movement of Pathogens (and their Hosts) and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Washington, DC,2008 December 16.]。

未来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卫生合作机制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该全球体系要以强大的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为基础,能够对特别的健康威胁作好充分准备,具备有效降低风险能力、协调预警和应对行动的能力。完善该机制体系的努力应包括:促进WHO的改革,完善WHO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增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卫生合作,提高对全球卫生体系的投入及其效率,缩小全球不同区域卫生水平差距;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妥善应对国际气候、环境等因素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影响。

Future Medium & Long-term 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 Development Trends & It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fluence

Cheng Chunhua Yang Jiuhua

第5篇: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铁路卫生监督所设置分布情况铁路卫生监督所设置了1个站车卫生监督科和5个综合卫生监督科,分布在乌鲁木齐、乌鲁木齐西站、哈密、库尔勒、奎屯等地区。个别监督科室管理跨度最大接近2000公里,其范围内的铁路旅客列车、单位食堂、铁路地区食品经营单位、沿线伙食团及生活饮用水等单位众多,但因其监管范围跨度大,距离远,交通不便,管理较为困难。铁路系统网络分布铁路局域网络系铁路企业内部使用的网络,该网络承担着铁路局各单位的铁路运营管理、办公、信息等基本任务,铁路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为全局的经营单位用户设置了多功能应用平台,卫生监督所为管理用户,负责网络维护,信息录入。铁路各单位为终端用户,各单位设立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单位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对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网络的中录入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进行督办整改反馈。

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网络管理作用

经营单位基本信息管理建立全局各单位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基本信息库,明确各单位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由各单位公共卫生安全部门负责基本信息库的日常维护,上传下达日常公共卫生安全检查的各类工作信息。大宗食品运输车辆管理全局各食品运输承运车站,将日常承运的大宗食品运输车辆洗刷消毒情况,通过《乌铁局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到信息库,卫生监督机构可以及时了解全局食品运输车辆卫生状况,对出现的运输污染事件,也可通过《乌铁局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调出承运该批食品时的车辆、洗刷、消毒、承运食品名称数量及经办人员等信息,为调查处理食品运输污染事件提供了第一手溯源资料。公共卫生安全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在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通过运用《乌铁局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将日常公共卫生安全检查发现的卫生安全问题通过录入,卫生监督所领导审核签发,相关主管单位接收落实整改,反馈整改情况,卫生监督人员验收销号,最终卫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乌铁局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起到了一个由发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到督办追踪落实整改的一个闭环式管理模式的作用,达到了卫生监督部门与经营主管部门携手管理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目的。铁路各单位公共卫生安全考核管理铁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是铁路局设置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机构,负责铁路局公共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及考核。铁路局各单位均设置了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明确了单位一把手为公共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其单位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公共卫生安全的自检自查、管理和考核工作。同时,将卫生监督机构发现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纳入到本单位的“安全运输生产一体化考核体系”中的公共卫生安全项目考核中,对本单位出现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进行追责考核,发挥了铁路各单位的自律管理作用。

第6篇: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一、高校危机的概念

“危机”的词源来自于西方,在英语的语言用词中,特指一种临界状态,即在矛盾和危险即将发生的边缘临界点。“危机”一词的内涵中,包括对环境的重新认识和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危机管理”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社会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有所侧重的对危机的诱发、处置和后期处理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最初的危机管理集中在对政治环境下,处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事务所采取的应急手段和措施,后来被推广到高校管理等其他相关领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现代的高校管理学术体系中,危机管理已然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对高校的外部管理和内部规制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不可回避、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已经从最初的事后补救开始向前期的风险防范、中期的及时处置和事后的总结完善的新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出民办高校在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的提升。具体而言,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三、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

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二)做好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

第7篇: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2、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文明卫生水平。

4、学习卫生应急意识,提高应对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5、加强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6、立足基层,依靠群众,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

7、扎实开展健康创建活动,努力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

8、多一份预防,少一份伤亡。

9、弘扬健康文化,倡导健康行为。

10、有备才无患,平安常相伴。

11、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2、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3、和谐社会,健康为本。

14、吸烟有害健康,强化控烟意识。

15、享受健康,珍惜生命。

16、应急知识进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7、加强应急管理,保障公共安全。

18、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9、讲究卫生,预防疾病,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20、宣传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21、加强应急管理,预防重大交通事故。

22、增强文明卫生意识,培养良好卫生行为。

23、学习急救技能,挽救生命,减少伤残。

24、普及医学科学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全社会文明健康意识。

25、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6、加强应急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27、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有效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8、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29、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科学预防,减少灾难。

30、应急管理无小事,粗心大意误大事。

31、遵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

32、居安思危,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工作。

33、开展环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园。

34、营造优美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5、贯彻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6、应急知识进学校,建设平安校园。

37、单位和人人应当服从政府指挥,有序参加应急救援工作。

38、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构建健康文明社会。

39、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40、改变不良陋习,使用卫生厕所。

41、人人参与环境整治,天天享有健康生活。

42、普及应急常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3、应急管理利万家,预防为主靠大家。

44、加强应急管理,构建幸福双峰。

45、平安时有所准备,突发时才能应对。

46、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消除突发事件隐患。

47、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关爱群众生命健康。

48、增强防灾避险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49、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50、搞好环境卫生,共建美好家园。

51、学习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

52、尊重科学、依靠法律,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3、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4、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5、应急管理,利国安民。

56、搞好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

57、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58、应急知识进社区,建设平安和谐社区。

59、应急知识进企业,实现安全和谐发展。

60、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打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

61、卫生应急知识进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63、卫生应急知识进社区,建设平安和谐社区。

64、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5、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务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

66、应急拨打110,减少伤害保安宁。

67、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68、预防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

69、红十字应急救护,为您提供健康守护。

70、增强卫生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71、卫生应急进万家,健康平安你我他。

72、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

73、同撑应急保护伞,共筑事故防火墙。

74、依法规范、科学有序,积极准备、快速反应,完善制度、提高能力,联防联控、有效防控。

75、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

76、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区,时间卫生应急全民化。

77、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78、完善预报预警机制,做好应对工作准备。

79、卫生应急知识进学校,建设平安校园。

80、应急有预案,临事不慌乱。

81、学好用好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82、户户建卫生厕所,村村创优美环境。

83、学习急救技能,大家一起来,生命更精彩。

84、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形成健康行为。

85、人人动手,清洁环境,让“四害”远离生活。

86、创健康促进学校,天天有个好心情,人人有个好身体,处处有个好环境。

87、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水平。

88、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89、加强卫生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意识。

90、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91、挥手告别陋习,并肩走向文明。

92、加强应急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第8篇: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20**年,全市卫生监督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大建设、大融合、大比武”,进一步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加大卫生监督力度,依法行政,阳光执法,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理顺监督职能,强化队伍建设

1、根据国家、省机构改革精神,积极配合理顺食品、化妆品等监管职能,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深化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各级监督机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和制度建设,争取年底前100%的区、县(市)派出机构达到规范运行。进一步做好助理卫生监督员、农村乡村医生、社区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员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业务培训,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深度和力度。

2、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人事、编办等部门支持,加快推进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充实卫生监督力量,加强专业技能、行政管理能力和法律素养培训,继续开展卫生监督技能大比武,规范本级和层级稽查工作,完善稽查档案,加大通报力度,增强稽查工作实效。市卫生局将继续开展“飞行”督查和卫生监督员业务培训和抽查考试,并及时予以通报。

3、进一步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处罚和日常监督工作。全面推行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制度,总结、评估实施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效果,提升卫生行政处罚、许可案卷质量。完善卫生行政许可公示制度,统一全市卫生行政许可公示材料格式。规范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条件。

二、关注民生,全面加强卫生监督管理

1、全力推进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小餐饮店、美食夜市、农家乐旅游点、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等为重点对象,以餐饮消费环节中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为重点品种,集中力量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开展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信息公示工作,推广“五常法”、HACCP等长效管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按上级要求做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相关产品的监测。

2、加强医疗服务市场监管。有力打击各类无证非法行医,加强与公安、工商、计生、城管等部门联系,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按要求在全市设立公安机关驻卫生监督机构联络室。医疗机构建档率按要求达到100%,试行信息公示制,继续推进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模式,确保100%中小医疗机构实施分级监管。进一步加大对口腔医疗机构和血液安全的监管力度。

3、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制订并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规划(20**-20**年)》,以职业卫生监督分类管理为载体,以分行业整治规范为主线,深入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进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进一步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加强放射诊疗许可证与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发放。

4、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在游泳场所、旅店、宾馆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基础上,开展美容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规范游泳场(馆)、美容美发用具用品、洗浴场所公共用品消毒管理工作。重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继续推行饮用水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监管工作,做好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安全。开展本市重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监督检查工作。

5、加强学校卫生和传染病监督检查。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医疗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感染控制等监督检查,继续推行学校卫生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按要求重点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的传染病防控、饮用水等监督检查。

6、加强大型活动期间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建立大型活动接待单位准入管理和预案管理机制,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全面实行风险预评估制度,抓好重点项目卫生安全的监管,确保不发生因工作失责、失误引发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有效维护公共卫生秩序。

三、围绕目标,做好重点工作任务

1、围绕健康城市、平安**等目标工作,进一步加强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防制工作。加强卫生监督应急机制建设,开展卫生监督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及时开展卫生监督投诉处置、应急事件等动态监测。

2、结合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活动,推动“八小”行业的规范、整治和取缔管理。完成“八小”行业示范街(社区)和小餐饮示范店巩固、规范、提升工作。按照卫生强区、县(市)考核标准,积极推进创建活动。积极配合市美食夜市建设,努力打造成小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店)。

3、认真贯彻实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加大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执法培训,发挥单位控烟监督员作用。加强控烟工作执法体系建设,按照条例的规定对部分公共场所实施委托执法。突出重点,分类监管,有计划地开展禁烟场所和重点控烟场所的执法检查。

四、信息引领,推动卫生监督工作创新

第9篇:公共卫生安全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与控制

突然发生,并且有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了我国社会公众健康受到了巨大损害的,一些重大的传染疾病、集体的中毒事件、群体性的不明原因的疾病以及其他的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称之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也出现了较多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例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2009年的“H1N1”流感。而最近两年中,也经常有关于“H7N9”禽流感事件的报道,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的同时,也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以及舆论影响。所以,加强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保证我国公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更好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来说,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避免大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出现,保证公众的生命健康。因此,我国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就是以预防为主。而具体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公民的宣传教育。通过有效的卫生健康教育,提升群众对于公共卫生的正确认识以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了解。这就需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新媒体技术等多种传统的和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传播公共卫生的相关知识和理念,使疾病预防知识得到普及,促使群众的疾病预防意识得到提升,且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的疾病预防,从而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的管理制度和系统。应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的建设以及管理的能力,并且建立起管理责任制,问责到人,加强公共安全疾病预防。

另外,还需要加强预测预报的能力和制定有效的紧急预案。要对社会曾经发生过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其發生原因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其特征与规律。并且要时刻监测我国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以及预防。同时,还需要制定有效的紧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发动全体民众的力量和作用,从人民群众、相关机构到政府都要能够进行有效的防范,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控制方法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以及相关的机构,应该及时的启动紧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控制,避免其影响程度的进一步的扩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及时组织相关的专家对于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综合的评估,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进行确定。之后,则需要开展更加有效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控制。

首先,应该由各级政府统一进行领导,对本区域内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就需要加强领导对于事件的重视,并且政府要对发生的事件的性质以及可能的发展情况进行判断,通过对疫区进行隔离或者封锁,并且在资金、物资以及政策等方面给予充足的支持,选派卫生防疫领域的专家,及时地对该地区的疫情进行研究分析,制定有效的措施,缓解疫情;加大医疗人员的投入,避免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也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控制处理工作中,并且对社会上的相关团体、相关的部门进行组织和协调,发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其次,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尤其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正确的报道,从而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过程中,还应该有对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的宣传内容,因为预防永远是最为根本的避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发生紧张、恐慌的情况,有效维护政府的形象,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够充满信心地对此次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讨论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并且会给国家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发挥出其领导和指挥的重要职能,还需要对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进行组织协调,加强健康宣传的力度,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