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国际贸易管理精选(九篇)

国际贸易管理

第1篇: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关键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信息管理

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贸易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也逐步规范。本文通过浅析网络贸易的内涵,分析网络贸易的优势特征,剖析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贸易特性

网络贸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商贸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或者是指以Internet为载体,利用数字化进行的在线交易。在网络贸易中,贸易活动的各方通过不同的网络服务平台,浏览贸易信息、进行贸易洽谈、签订贸易合同、支付货款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借助网络媒体,实现信息化的在线交易,是大势所趋,利用高效、简洁的网络贸易,实现国际贸易信息的管理,优化了贸易的方式。那如何能够将网络贸易融入国际贸易信息管理工作中,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避免劣势,解决相关问题,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优势

针对当前服务贸易研究中偏重个体属性指标的现实,以世界银行数据库为基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构建全球服务贸易网络模型。在无权网络中,全球服务贸易网络呈现出明显核心一边缘特征,且网络密度呈下降趋势。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网络联系紧密且稳定;发展中国家贸易网络松散且不稳定。特别是在面临金融危机时,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网络呈现出密度上升、聚集效应增强的特点,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网络则与此相反。在网络贸易中,美国、中国及印度等国的影响与地位较为突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当前国际服务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应推动各国提高“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度,维护WTO权威性,实施服务贸易多元化,以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均衡、健康发展。

(一)信息丰富随时掌控

网络贸易较传统贸易信息更为丰富,在浏览贸易信息、进行贸易洽谈、签订贸易合同、支付货款等方面,能够短时间收集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能够随时为贸易双方所掌控,为国际贸易信息管理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例如传统贸易中,贸易双方对彼此的了解都只能来源于实地考察,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为需要从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进行相关的视察,而网络贸易,能够在网络中收集相关的信息,化长为短,更直接、更有效的了解相关信息。在传统贸易中,贸易双方的洽谈,也只能由贸易双方的关键性领军人物进行往复接洽,但是网络贸易中,贸易双方的代表,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接洽交流,获取相关信息。

(二)交易自由合作率高

网络贸易较传统贸易更具灵活性,交易更为自由,从而能有效的提高合作效率,网络贸易在交易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上,都有更多的选择性,让网络贸易双方能够更好的选择更事宜自己的交易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例如传统的贸易,只能选择线下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只能通过线下在实地进行交易,但网络贸易的出现,买卖双方可以在线上进行交易,这样贸易双方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交易方式上,有多种的选取方式,避免了买卖双方因各种原因放弃交易的情况,为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当然,信息的随时互通,也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极大的提高了买卖双方的合作效率,更提高了贸易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和成功的几率。

(三)流向清晰有效跟踪

网络贸易较传统贸易流向更为清晰,能够随时追寻到订单的位置,及贸易相关信息的各项路径,让贸易双方能够随时追踪到贸易信息,让货权问题更加明晰。贸易双方在买卖的过程中,对财权、货权、物权的追踪更加的明了和清晰,更能提高整个贸易过程的效能和时效性,更有利于国际贸易信息的收集和管理。

例如,目前海尔采用了电子商务的模式,在海尔购买一台热水器,从开具销售单起,整个交易信息都可以进行随时跟踪,配货时间、配货地点、送货时间、送达时间全部明晰,甚至安装时间等售后服务也跃然纸上,清晰的流向,让买卖双方有效跟踪货品,网络贸易中的双方,也同样可以实现流向清晰的交易情况。

三、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快速发展,国力愈发强大,网络贸易也高速发展,但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应用链有待完善

电子商务链模型由电子商务专家李琪教授于2003年首次提出。在网络贸易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应用链条缺失。在浏览信息的时候,可能存在对信息采集不全的情况,对供应商考核项目不够完全,对比商家考核较少,录入信息存在失实等多种情况;在进行贸易谈判的时候,可能出现谈判人员与签订合同人员不符等情况;在签订贸易合同的时候,可能出现合同信息不全等;支付货款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检验和验证等,网络贸易的整体应用链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完善。

(二)合规性有待加强

目前,网络贸易作为新兴产业,除《网络安全法》外,暂无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作为约束,折旧存在各类的风险。《网络安全法》从保障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保障网络运行安全,保障网络数据安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但是暂时还没有专项的网络贸易法规,约束如何浏览贸易信息,确保贸易信息准确真实;约束贸易洽谈,确保洽谈真实有效,双方均为诚信经营;约束贸易合同签订,确保合同合规合法,切实保证贸易双方利益,确保公平公正;约束货款支付时效及其他事项,确保交易公平、公正。

(三)普及率有待提高

网络贸易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目前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的使用频度是有限的。如何能够更好的推广和普及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网络贸易的推广和普及,网络贸易才能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起到更好的作用,助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更规范、更有效、更上新台阶。四、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探析

(一)加强信息融合确保链条完整

在利用网络贸易对国际贸易信息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贸易双方的信息融合,贸易双方要进行长期有效的沟通,并根据双方业务,建立常用的贸易供应链条,确保各项环节衔接有效。在日常事务处理上,要随时对网络贸易涉及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填补,对于缺失的信息,要及时进行维护,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且全面,有效的弥补链条缺失的问题,确保信息链条完整,为贸易双方提供简洁有效而完整的贸易信息。

例如,在贸易双方的信息上线和浏览上,可以对贸易双方的信息进行深度采集,而在路径跟踪上,可以更加的明晰,追随货权、财权、物权的主线,规划相关路径,从贸易双方开始有合作意向、线上洽谈、签订合同、预付定金、货品出仓、物流途径、追付尾款等,都设置相关的路径,确保整个链条完整,不缺失,加强了信息的融合,为贸易双方提供了更好的信息管理基础。

(二)加强网络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在利用网络贸易对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规避贸易双方的不诚信经营,在网络贸易中利用欺诈、瞒骗、偷换概念等手段进行欺诈,违法经营。要加强网络贸易中的法律、法规建设,除国家大力推行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建设外,网络贸易双方也要自觉遵守网络贸易相关规则,用契约精神和职业道德,做好自我监督,坚决不利用欺诈、瞒骗等手段进行网络诈骗,做好网络贸易,贸易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应加强网络环境监管,做好网络环境监管工作,确保安定、和谐的网络经营环境,发现问题的,要及时举报,让贸易双方共享和谐、安全的网络经营环境,做好贸易工作,如此,网络贸易所涉及的信息管理工作也能日趋完善。

(三)加强网络贸易推广和普及力度

在利用网络贸易对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最最要的是管理,而管理的最主要部分是人員。如何能够培养网络贸易及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以,要着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做好网络贸易推广,掌握相关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的常识,更好的应用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而在人员的培养上,在加大培训力度,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让网络贸易信息管理人员有机会接触到更为先进的网络贸易管理理念,并能够做好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中的工作。同时,要加大普及力度,目前,网络贸易的交易率也有待提升,普及力度需要继续加大,让更多的人熟悉网络贸易,了解网络贸易相关常识,让网络贸易更好的融入到国际贸易信息管理工作中,为国际贸易信息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2篇: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关键词]贸易投资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贸易

一、遭遇反倾销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我国当前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出口商品屡屡遭到国外反倾销调查。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发起首次反倾销调查算起,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遭受反倾销诉讼511起,给中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6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从目前看,对我国发起反倾销绝对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和欧盟,占总数的2/5,但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增长明显,成为另一支需要重点防范的新生力量。可以通过下表清楚地看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遭遇反倾销的基本状况:

中国历年遭受反倾销状况

项目(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合计

对华案件数目(起)(1)2043332841435317278

国际案件数目(起)(2)1572242432543552883471111979

占有比例(3)=(1)(2)13%19%14%11%12%15%15%15%14%

中国出口额(亿美元)(4)1488151118281837194924922661325617022

世界出口额(百亿美元)(5)5160539055765492570364316176642446352

占有比例(6)=(4)(5)2.9%2.8%3.3%3.3%3.4%3.9%4.3%5.1%3.7%

另据商务部的资料,中国目前约有4000多种商品遭受过反倾销的调查。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使得我国部分主要出口产品市场不断萎缩,相关产业效益下滑,企业停产,工人下岗失业,国外反倾销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毫不夸张地说,面对国外频繁实施的反倾销,中国已经无路可退,必须奋起应对。

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规避反倾销壁垒

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不断增长的势头,我国的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加强联合,多管齐下,采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等措施进行积极的应对,同时还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试图通过加大对相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到相关国家内进行投资设厂等方式绕过反倾销壁垒,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研究了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个案及其分析。例如Goodman,Spar和Yoffie(199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倾销诉讼所达成的“有序市场安排”和“自动出口限制”协议促使日本和其他外国企业改变了向美国出口打字机、彩电、汽车、钢铁和半导体的方式,而直接到美国当地去生产。Barrell和Pain(1997)也发现,日本1981~1991年间对欧盟和美国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渐增多的反倾销诉讼的影响。1991年,韩国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揭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贸易联系比较密切,如开拓市场和回避进口限制所占比重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正面临着20世纪日本和韩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相同遭遇,所以中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改变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面。事实上,在不断面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的压力下,我国一些企业也已经转而采取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例如我国彩电厂商到土耳其设立生产基地,不但带动了一定的零部件出口,而且为避开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TCL公司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直接在德国境内设厂生产各种型号的彩电整机,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其效果更为显然。

三、中国进一步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对外贸易的分析思考

我国根据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积极实践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绕开国外的贸易保护壁垒,推动本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调整。

首先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设立境外中资企业总数6960家,中外双方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金额93.4亿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4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22亿美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也从最初的只投资于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逐步拓宽到工农业生产、投资开发、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咨询服务、技术开发、贸易、金融、房地产等各种产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型的行业投资十分突出,按照投资额计算,截至1999年年底,在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投资占62%,资源开发型投资占19%,生产加工和农业开发投资占18%.此外,对外投资的区域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在中国跨国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由于投资主体的限制,外贸公司的投资区域多选择在原进出口市场集中的地区,以亚洲尤其是东南亚为主,而承包工程多集中在中东和非洲。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海外投资从以港澳、东南亚地区为主逐渐扩大到其他国家。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154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排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中国香港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泰国、墨西哥、赞比亚、俄罗斯和柬埔寨。中国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都超过了1亿美元,约占中方投资总额的67%,其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额都超过了3亿美元,占中方总投资额的29.4%.所有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应当承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效用不够明显。根据国内有关院校和学者的调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目前还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既有可能是母公司出于长期战略和开拓外国市场的目标需要,也有可能是为了克服已经存在的贸易壁垒,还有可能是为了安置和转移国内过剩的资源,等等。但是,无论如何,在所有的动因之中,通过增加或扩大直接投资,以绕过贸易壁垒,克服进口国贸易限制的动因所占比重是很低的,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在面临贸易壁垒时,较少使用直接投资的方法去绕开。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不大。如2001年,中国向对反倾销问题叫嚷最厉害的地区之一的欧盟出口了492亿美元,而对欧盟的投资仅为1161万美元,是中欧贸易额的2%.统计中还发现,中国对欧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德、法、英、意等大国,即使在这些中国企业投资偏好的国家中,中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也不足5000万美元。另一方面,据统计资料显示,1998~2000年三年内,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分别达到281亿、302亿和455亿美元,但三年内中国对欧盟投资总量增幅不大,分别为5097万、5149万和5884万美元,就是明显的例证。

怎样进一步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对外贸易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除了需要积极地鼓励与提倡服务业和自然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之外,应当重点抓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复杂。首先,由于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中,有近一半投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对带动我国相关行业的贸易出口作用很小,但如果能进口该初级产品,经过深加工再出口,则能间接起到贸易创造效应。其次,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如机械行业,由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配件等高度结合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带动我国相关技术、原材料和零部配件的出口,因此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此外,遭受贸易壁垒的行业如纺织品业,由于直接出口的困难较大,出口成本提高,为了规避这一壁垒,寻求在海外的市场,争取参加国际分工,企业往往转而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对贸易的替代,补充市场的贸易损失。如果在投资中可以使用国内原材料,则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的出口,对贸易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虽然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能产生替代效应,也可能会有创造效应,但经验性研究表明,作为投资母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替代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会改变母国向东道国出口的商品构成,以中间产品出口代替终极产品出口,这也就更说明了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将会不断发展,我国应该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积极改变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竞争优势,与对外贸易的规模不相适应的状况,鼓励企业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确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同时,政府要加速完善境外投资立法,利用财政、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健康良性的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徐波。中国与西欧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4.成思危主编。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5.Dominick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王迎新。论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财贸经济,2003(1)

7.唐陵,李春杰。倾销与反倾销中的福利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8.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世界经济,2002(5)

9.李荣林。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2(4)

10.梁志成。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型关系———对芒德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的重新思考。经济评论,2001(2)

第3篇: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风险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增速非常之快,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虽然这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但是在商业银行发展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但是就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其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上还缺乏相关的经验,所以要想使得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取得更好的发展,首先就必须要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有效地进行管理,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复合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才较为缺乏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商业银行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之所以不能够有效地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有效地进行管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复合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才。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办外汇业务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人才的培养又没有有效地跟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再加之本身在商业银行之中就非常缺乏国际贸易融资人才,而有限的国际贸易融资人才又大都集中在管理层,无法直接同客户进行交流和接触,所以说就使得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失去了向客户营销的渠道,进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不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在商业银行发展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许多的业务人员往往只了解到国际结算业务,但是缺乏对于信贷管理方面的了解,而且一些业务人员还无法有效地对于市场发展前景加以掌控,从而导致其不能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进行整体把握,而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增加。所以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复合型国家贸易融资业务人才的缺乏。

(二)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科学认识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结构不难发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所有业务之中的占比仍然非常的小,而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时间也还不长,所以导致其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科学认识。正是由于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科学认识,所以也就使得其不能够更好地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进行管理。许多的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以及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等方面都还欠缺科学的认识。虽然部分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及其风险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其往往并不会直接参与其中,而基层的业务人员又缺乏实际经验,所以就导致了业务人员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由于过于担心风险而不敢开展业务的,另一种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不存在风险的,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欺诈行为的认识,所以就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严重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同时由于缺乏对其的科学认识,所以也就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不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

(三)内部风险管理防范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融资风险之所以不能够有效地得到管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其风险管理防范体系还不够完善。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在经验方面较为缺乏。而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都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所以说就使得商业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不同分支行间业务的运营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缺乏统一的管理。而且对于商业银行整体而言,也没有建立起规范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所以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有效地进行相互制约、资源共享和监控风险。在许多的商业银行之中,都设立了专门的国际业务部,由这一个部门独立地对于信贷风险以及业务操作风险进行控制,但是脱离了商业银行这个整体就使得其风险管理防范体系不够完善,因而不能够有效地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进行管理。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进一步提升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

当前在商业银行进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人才,因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需要依赖于相关的业务人员,而如果基层的业务人员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其管理的认识,就无法有效地对于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所以说商业银行必须要进一步地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于现有从事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手段,使其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对于风险加以规避。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引进高素质的、具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来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同时,还需要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于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以强化,使之能够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断地提升其识伪和防伪的能力。只有进一步提升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够使得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

(二)有效地进行业务流程风险管控

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进行管理,还必须要重视对于业务流程风险的管控。首先,需要对于各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只有依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够使得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得到更加有效地管理。在开展授信业务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用于真实的贸易用途且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同时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必须要实行全面的资产抵押,并且对于抵押物标的加以明确,对于抵押物权属转移加以落实。其次,还必须要建立起岗位制衡制度,因为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的岗位,只有使得各个岗位有效地制衡,才能够使得整个业务的开展的流程更加透明,避免因为某一个岗位的原因而导致风险产生。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业务开展的始终的,必须要在全过程对于风险有效地进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应用先进的风险控制策略

在进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于先进的风险控制策略的应用来对于风险加以控制,而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义务开展的过程中,常用的风险控制策略包括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以及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策略。通过对于这些先进的风险控制策略加以应用,能够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避免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对于业务开展所造成的影响。

三、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较晚,相比于国外而言,其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当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重视程度的增加,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管理力度也在进一步地加大,这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D.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 (49):50-51.

[2]李雪梅.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38-140.

第4篇: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一、国际贸易企业与项目管理的概念

1.什么是项目管理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指为了符合或改进所进行项目的建设要求,通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由一个临时的专门机构中的相关负责人根据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对项目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策划、组织和指导,并且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项目进行动态、全面的协调与管理。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是在满足项目质量、资金以及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下对整个运行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

2.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

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与国内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通常情况下,国际贸易企业要在世界经济范畴内进行相应的融资、采购以及施工,这需要进行高效、严谨的项目管理,并且还要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情况与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国际贸易通常会涉及诸多方面,比如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利率风险、军事风险和自然风险。相比于其他项目,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的规模以及投入的资金都会更大一些,风险性也会更高一些。由于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通常参与的都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管理模式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都不一样,并且不同国家地区的技术要求以及管理制度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就要求我国国际贸易企业要在经济交易合同的订立中将这些情况都明确的体现出来。如果缺少对风险的预防和对项目管理知识认识的不到位,就很容易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遇到许多的难处,也会吃很多管理不当的哑巴亏。国际项目管理通常都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中进行的,所涉及的人力和物力都会比较庞大,如若管理不当,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合理,从而不能使经济效益最优。因此,项目管理的有效实行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国际贸易企业中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

国际贸易企业中项目管理的两大特点如下:(1)项目管理与企业整体管理有效结合。由于国际经济贸易企业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所以对其进行整体管理很难将一些小细节部分管理到位。而项目管理在运行时是通过对企业中的各个小项目进行管理,在这样以小化大的管理模式中进行企业管理。但是日常管理过程中企业的项目管理的形式其实和整体管理是差不多的,要把这些经济项目作为一个连贯性的过程,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一些小部分对项目整体的重要性。也是说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是对项目的整体以及各个部分和阶段的全面管理,这样就能确保项目能够有效进行。(2)项目管理要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的目标保持一致。项目管理不单单是对一个单一的项目进行管理,而是对项目组织的整体利益进行统一管理。所以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应该要将组织内的各个部分协调好,做好这一点才能确保所进行的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也要控制好经济项目的整体目标是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二、项目管理在国际贸易企业中的应用原则

1.分权与集权相互结合的原则

在任何一个国际贸易企业中分权和集权都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但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来运用。国际经济贸易企业在将分权与集权有效结合时,其项目管理模式就能相应的得到改善,其管理的效率也随之提高。由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不同,其所发挥出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这种特点在项目管理中更为明显,所以应该要根据企业资源效率的原则对项目管理进行相应的配置。首先可以选择集权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所需要的资源流动性会比较大,而这种情况就会对国际交流方面造成影响,所以就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然后就是项目管理中所需要的资源在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这种资源也是直接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资源,而这种资源就包括一些财政信息方面的资源等等。另外技术开发方面的资源管理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2.项目管理中要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导向的原则

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所以应该要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项目管理的导向。国际经济贸易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时的发展战略也应该作为企业发展中的大项目,而这个大项目中的各个小部分也就是发展战略中的一些分支,所以企业发展战略也就是企业项目管理。通常相关企业应该要选择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持企业的发展效力以及竞争力。

3.将国际贸易项目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

通常国际贸易企业的高级管理层都会将一般企业的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理念结合起来考虑。而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项目都实行项目管理的关键在于将企业日常的运行以及对过去项目的参照作为基础,然后再实践进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管理的原则是将企业的各个项目作为主要基础而进行的长远项目管理的措施。

三、项目管理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的运用

在国际贸易的项目管理中“设计--招标--建造”也被称为DBB,也就是这三个词的英文缩写,这种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得到了许多国际贸易企业的应用。DBB模式是通过将国际经济贸易项目的设计以及生产部分依照预定的目标交由不同单位或国家来进行的形式,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工程项目的实施顺序是固定的,并且一定要严格按照DBB模式中的顺序来完成各个阶段的固定任务。通常DBB管理模式是需要国际经济贸易项目的委托者与设计单位签订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服务合同,并且只有在合同确立之后设计单位才能进行后面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准备工作一般就是指对前期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前期策划进行分析和制定,在准备工作结束后就要对项目的评估立项以及对项目的详细方案进行设计。在项目方案设计完成后就是进行项目招标,企业与招标方签订完合同后可以进行项目运行。在商品制作过程中企业要对商品的质量以及项目进度等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DBB管理模式在国际贸易企业中运用的优点就是其应用时间长,在国际经济贸易范围内其管理理念、管理技术以及管理方法都是比较成熟的,而且由于这种模式各个阶段的管理都是比较明确的,在合同管理方面也能提供很大的便利,从而能够确保国际贸易项目的建设质量以及经济效益。

2.快速跟进法的运用

快速跟进法在国际贸易企业的项目管理中也被称为是CM管理模式,其运行模式就是通过国际经济贸易项目的委托人与承包商之间的合作,然后利用设计与生产同步的方法来进行,也就是利用快速跟进生产组织的形式来进行项目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就是将项目中各个阶段的设计、招标以及生产进行对接,可以最大化加快生产的速度。CM模式就是通过让企业与合作方尽快达成统一,并从项目生产过程中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及缩短生产日期。但是CM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运行风险,所以企业在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时需要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另外,快速跟进模式对于合同的控制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也为国际贸易企业的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国际贸易企业运用项目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生产力以及管理力度。由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迅速发展,企业在项目管理模式的影响下能够按照项目的实际要求对相关机构进行合理的划分和管理。而国际贸易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更新企业的组织管理形式,要让企业的管理能够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企业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并引进优异的管理技术,创新研发,运用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国际贸易企业应该要有效应用项目管理模式。

作者:朱亚祺 单位: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津志.项目管理在国际贸易企业的运用研究[J].经贸实践,2016,(13):155.

[2]金泽西.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组织运作模式分析[J].现代商业,2016,(02):73-74.

[3]李霜.国际贸易下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7):23-24.

第5篇: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一)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由于部分经营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不重视,也直接导致我国外贸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这也是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外贸企业把财务工作定位为出纳、记账、报税等工作,还没有把财务管理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结合起来,缺少财务分析,导致财务信息利用率不高,还没有成为外贸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辅助工具,财务信息也没有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很多财务人员还不具备“管理会计”的能力,不能将财务管理与进出口业务结合起来,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成本管理不够完善成本管理在现代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但我国很多外贸企业缺乏对成本管理的认识,还没有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在成本管理上只注重“直接成本”的管理,面对于“间接成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很多财务信息还无法真实反应企业的状态,甚至导致管理层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三)财务控制能力较弱一些外贸企业在财务控制方面管理比较粗放,没有充分认识到应收外汇账款控制的重要性,有一半以上的外贸企业认为老客户以及用信用证结构不存在风险,导致应收外汇账款控制不足,在我国全部逾期应收外汇账款中恶意拖欠高达60%,而其中老客户拖欠的高达70%。还有一些外贸企业缺乏对汇率风险的控制,消极报怨多,主动控制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

二、国际贸易中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外贸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要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作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和规范风险的重要举措,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完善财务指标体系,特别是要发挥财务信息的决策支撑作用,提高财务信息采集面和覆盖面,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的服务职能。(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外贸企业要把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作为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机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制度建设,真正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财务管理队伍。在此基础上,要着眼于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重点在防范财务风险体系、掌握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上狠下功夫,切实加强财务控制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贸易中的外商的恶意拖欠率,同时要通过融入国际汇率下的期货市场等手段加强汇率控制。(三)推动财务管理创新外贸企业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出发,积极推动财务管理创新,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不断调整资本运营策略,最大限度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在加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企业还要按照“市场化”的思路,通过聘请财务专家组成“财务顾问”以及通过第三方财务管理机构等各种形之有效的载体,定期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财务分析,以此提高外贸企业的成本管理、财务控制能力。(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高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治本性举措。外贸企业要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破除“家族式”管理模式,尽管推动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加快建立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推动企业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进而提升现代财务管理水平。

三、总结

第6篇: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1 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 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 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 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学军.创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07-12-25.

[2]孙建林.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1.1国际汇款检测系统的洗钱风险分析

(1)银行开发的检测汇款信息的反洗钱检测系统是通过账户来获取数据,对于大额及可疑的交易信息需要人工操作,导致银行在向反洗钱检测中心上报数据的过程中存在漏报和错报,致使大额汇款信息存在洗钱风险。(2)由于网络技术的有限性和局域性,大部分的客户交易无法使得反洗钱数据得到实时监控,有时洗钱组织会将大笔的资金分散成许多小额的资金通过不同的网点迅速的汇出国外,使得国内银行监测系统难以实时监控客户的各项交易。

1.2国际汇款制度的洗钱风险分析

(1)我国银行现阶段实行的国际汇款业务主要在于业务上的技术操作和资金清算风险控制,国际汇款业务的审批主要根据外汇管理政策,对于有融资嫌疑的客户、业务关系和交易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措施。因此外汇管理政策中就存在洗钱风险的空隙。(2)在进行国际汇款业务的境外汇款交易时,需要对境外汇款人及收款人的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职业或企业性质等信息进行登记。并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之规定,接收机构在办理汇出业务时对于未在机构开立账户的客户要求其填写相关交易信息以确保此笔交易可以跟踪和稽查,但往往这些信息是缺失的。(3)在境外汇款交易时,银行并未对国际汇款业务的汇出地或汇入地的地域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导致客户存在洗钱风险交易的漏洞,无法进行防范。

1.3国际汇款外管政策的洗钱风险分析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外汇管理政策是全力支持资本自由快捷流动的积极政策,但在服务贸易政策和货物贸易政策上与反洗钱监控要求存在冲突,具体如下:(1)服务贸易政策中规定不允许以分拆和虚构贸易背景来进行购付汇,并且对于资金性质不明确的外汇收支业务仍然可以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证明资料,却没有硬性的规定,对于反洗钱意识较薄弱的银行来说,可能不会去审核资金的来源,而存在资金会被刻意分拆以服务贸易的名义跨境的风险。(2)根据服务贸易项下第六条第九项规定:具有关联关系的境内外机构代垫或分摊的服务贸易费用:提交原始交易合同、代垫或者分摊的合同(协议或说明)、发票(支付通知)。所以对于关联机构而言,可能存在伪造贸易合同或代垫协议,虚拟支付通知。(3)服务贸易政策中关于支付境外红利的政策,所支付的资金可能不是公司内部自有资金。(4)关于服务贸易政策中退汇的规定,若退款人和原收款人不同,仅凭进口合同、退汇相关说明及证明材料以及境外收款人或境内收款人的资金声明无法证明代付资金来源的真实性。(5)跨境资金流与货物流实行定期总量对比、评估、核查中存在的洗钱风险将远远大于逐笔核查的洗钱风险。资金流与货物流总体相匹配并不代表每笔外汇交易没有洗钱的嫌疑。

2银行结算方式的反洗钱风险管理策略

(1)银行定期重点检查相关企业的进口和出口业务,在检查过程中注意进出口开证业务及收付汇业务是否存在交易对手相同,品名及货物描述一致的情况,是否有在一段时间内相同的收付款人资金交易频繁,以此来判断和审查是否涉及非法资金转移。(2)在服务贸易项下、货物贸易、资本项下的结售汇审批中除了审核外管局要求的书面材料,还需支行柜面提供的企业注册资本金信息,来往资金交易流水,关注企业注册资本金是否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大相径庭。因此在服务贸易项下的结售汇审批需由银行专业的反洗钱岗兼职,预防反洗钱组织。(3)银行需建立健全国际汇款业务的制度建设,要求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制度管理。特别是在与行签订协议时应严格按照我国反洗钱工作的法律法规来要求客户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加大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力度,完善每笔交易数据信息,以便跟踪查询。(4)银行需建立健全国际汇款业务操作系统,建立全方位的客户信息库,并对客户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对后续的客户调查提供技术和综合性的信息分析支持。并且加强系统安全的保障,避免不法分子的入侵,坚守岗位职责,采取指纹授权或脸部扫描授权的措施。(5)对于银行内部的员工而言,加强员工在国际结算业务方面的培训,提升操作人员反洗钱的敏感度和对工作的重视度,提高操作人员对可疑交易的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打击国际结算业务中潜在的洗钱风险。(6)加强对境外资金流动的监管,加强对跨境现金的管理,严厉打击携带或运输货币出入边境的洗钱方式。

3结语

第8篇: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关键词 项目管理运用 国际贸易企业

一、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概述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为了满足或超过相关者对项目的要求,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组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工具和手段,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管理。简单来说,项目管理就是项目在质量、资金、时间的要求下能够顺利实现的系统管理方法。

(二)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

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是指企业在国际上进行项目管理,其咨询、融资、设计以及采购、施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完成的。与国内项目管理相比,国际贸易企业项目管理属于跨国性的经济活动,参与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规模庞大,耗资巨大、耗时长,人力资源管理困难,需要面面俱到地考虑地域之间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要求和制度规范存在差异的特点。这些都要在合同里明确体现,因此,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有很多难处,一般都是大型企业运作。

(三)国际贸易企业项目管理的特点

1.项目管理与整体管理相结合。项目管理实际上是通过多个小项目的管理来实现整个大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的日常管理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是一致的,把项目看成一个有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管理者不能忽视项目管理的一丝一毫,尤其项目开始落地的国际贸易企业更是如此,每一步都要走得如履薄冰,以免造成企业整体管理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2.项目管理与国际贸易企业环境相融合。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这就要求将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的整体环境纳入整个项目管理系统中。这一特点说明了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要求人、事、物的和谐共生,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而国贸企业遇到项目管理的突发事件,会比单独在国内做项目管理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国贸企业的前期调研实地考察需要做到相当细致与周详。项目管理工作没有太多的范本和案例可查,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与成功落地项目的本土公司进行交流,学习与吸取经验,更快做到项目管理与国际贸易企业环境相融合。

二、项目管理在国际贸易企业的运作模式分析

(一)DBB模式

DBB模式是“设计、招标、建造”模式的英文缩写,DBB模式在项目管理领域属于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它将设计和施工提前规划好,分别交给不同的企业,要求严格按照它的实施顺序进行,不能随意变动。DBB模式的项目实施程序如下:第一,需要项目委托者和设计单位签署一份专业的服务合同,合同生效之后,设计单位开展前期的设计工作,如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等。第二,几乎同时进行项目招标,选择性价比高的企业来合作。第三,中标企业开始筹备建设工作,如寻找供应商以及项目承包商等,并与之分别订立合同,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施工过程中,要委托监管部门对建设的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做好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且项目发起者应派驻部分本土工作和外语能力强的员工,在项目发生地不定时地进行项目抽检,兼做实地考察与招聘工作,以应对未来项目落地之后的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发起者应该做到“走一步看三步”,要着眼于未来。DBB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广泛流通很长时间,在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上都相对成熟。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合同双方对运行模式都比较了解,在合同管理方面有很大便利。在招标中可以充分利用招标的规章,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最优的质量保障。当然,DBB模式也不是一本万利,首先,这种项目管理模式的施工周期长,项目委托人在前期投入比较大。这样一来,项目管理的整体费用就偏高。其次,设计多有变动,总是根据情况变化的设计使得项目不得不一改再改,拖慢了整体的进程,在反复的修改和变动中极易产生纠纷。再次,DBB模式中缺乏直接的仲裁和调节者,整体协调能力差。最后,设计和施工相分离的方式,不利于实施者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创造性设计的诞生,也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二)EPC模式

EPC模式是“设计、采购、施工”模式的英文缩写,这一国际贸易项目管理模式的历史也很长了,它能够将设计、采购以及施工三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首先,EPC模式下,项目委托人在合同中把拟建项目的实施委托交给承包商,所有的设计、采购、施工环节就全全归承包商负责了。其次,正是这种全全委托的方式和方法要求项目委托人对承包商要绝对信任,但也意味着不可缺少监督机制。最后,在“设计、采购、施工”模式下,一定要权责分明,这对于建设者是一种有效的约束,同时降低了整个项目建设的风险。EPC模式看似省心省力,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首先,全部委托给承包商,对其提出了挑战,难度大大高于一般的项目,需要技术和规模都极高规格的承包商,寻找合作伙伴难。其次,对整个项目难以进行全面监督,中途方案的变更可能带来高风险,而这些风险须由委托人承担。最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全部委托给一个承包商,一旦出现问题,便会面临整个项目的失败。EPC模式多用于发达国家,在我国这种模式的运用还是比较少,而且在操作方面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三)CM模式

CM是快速跟进法的英文简称,在CM模式中,项目委托人和承包商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CM的招标过程被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深入洽谈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了争取最优的价格和最优的承包商。简而言之,就是用最少的承包价格找到质量最优、技术较高的承包商。第二个阶段,项目委托人和承包商之间就一些项目细节的事宜进行协商,以确定合同的相关内容。快速跟进法与DBB模式、EPC模式有明显的区别,它基于项目委托人和承包商相互合作,在各个阶段分别进行设计、招标和施工的对接,尽可能缩短工期。并且在施工过程中,CM单位对合同中规定的施工质量、风险投资以及施工进度都负全责。而前面提到的DBB模式在开始施工前就开始招标,且项目的实施顺序不可以随意变动,一定是按设计、招标、建造这个模式展开。EPC模式则是将设计、采购以及施工三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全部委托给承包商负责。CM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快速跟进法可以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降低项目的施工成本,有效缩短项目完成的期限。但是CM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招标细节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的实施风险;CM模式对竞标单位的技术、资金、人才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这样可能不利于招标的进行,让一些本来有实力的企业望而却步,减少了可选择的范围。

三、结语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给项目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让企业管理工作实现了先进化、快速化、自动化。科学合理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生产流程以及管理流程的高效运转。当前,随着国际贸易这种活动形式的发展,全球资源共享、贸易共赢的新兴贸易形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贸易企业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时,面临着项目管理水平的巨大考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的一个巨大考验,同时也是我国与世界加深融合的一个契机。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发挥企业的实力!

[作者简介:王赫出(1988―),男,中国人民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

第9篇: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预见;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风险监控也能够为相关贸易风险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各企业有效抵御国际贸易风险的重要手段,并在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各企业应对当前国际贸易风险监控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监控措施,进而促进我国各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监控水平的逐步提升。

一、对国际贸易含义及其特点的分析

国际贸易就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从事跨国性质的商品交换活动,其根本性质与在国内发生的贸易活动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该种贸易活动是跨国家进行的,所以在贸易活动上与国内贸易形势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具体来讲,国际贸易主要具备着以下4种特点:第一,由于国际贸易活动是跨国家进行的,而这些国家在政策、法律、语言、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肯定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存在冲突。所以,国际贸易活动的相关程序与过程往往要比国内贸易活动要复杂得多;第二,国际贸易由于运输距离较远,且贸易金额、数量巨大,所以贸易双方都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第三,由于国际贸易往往周期较长,也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第四,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双方都必须要经过双方国家的商检、海关等部门。所以,贸易活动所经历的程序是十分复杂的。

二、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分析

(一)货币汇率风险

就现在来看,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经进行了浮动汇率制。这种浮动汇率制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出现改变的,而从订约国际贸易合同直到履行合约需要必然的时间。在这一期间,或随着国际市场汇率的波动而上下浮动的计价货币,这也会让企业现实收入随之波动。

(二)政策风险

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持续发展,把国和国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经济一体化也已经有了非常深的发展程度,也大大增强了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但是,因为各国都站在本国的利益上思考问题,也在渐渐的扩大贸易摩擦问题。

(三)操作风险

国际贸易企业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设施、运作程序、员工等原因所形成的风险。这关键是由于国际贸易企业在运行和发展的程序中,常常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合同,并且大部分合同条款都会牵涉到价格,价格条款作为合同条款的专业术语,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规范术语,但是,纵观现在的国际贸易企业,很多合同中价格术语表达存在误区,甚至是使用某个国家的规范价格术语实施表达,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相对大的操作风险,给企业带来严重亏损。

三、我国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预见

风险并不是指消极的影响和结果,其本质为不确定性,即不完全可预知,例如,交通意外、火灾等。但是很多风险我们可以进行识别和评估,例如,天气变化,可以通过气象观察来预判未来可能的恶劣天气。同样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状况、政治政策等进行调查,或者通过加入相关社区、团体组织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等手段,尽可能地识别风险并判断风险发生的时间和概率。国际贸易企业在开拓市场或者在贸易进行中,需要实时观察市场所在地区的动态,可以通过新闻、网络以及个人渠道或者尽可能多的信息。

四、我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并有效利用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

大多数风险都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因此企业最先要提高的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分享能力。企业管理者在参加展会进行交流时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销售部门在开拓市场时也能够收集到关于需求、竞争对手、政府政策等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能够充分及时地分享和分析。现代办公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很多公司却没有将这些电子化工具有效地利用起来,企业内部和外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顺畅。例如,在出口电子产品时,海外客户一般会对包装和标签提出定制要求,而且会根据样品不断修改需求。客户的需求变更信息大多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传递到在客户经理手上,当很多时候这些信息并没有完整地传递到后端交付团队,从而造成备料,生产和出货计划的不断变化。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企业交付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因为交付延误而降低客户满意度。尽管现在每个人都有智能通信设备,但并没有有效地通过流程和制度利用起来。

(二)建立规范的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的管理必须是客观和严谨的,从市场调研、投标到签约、交付等进行端到端的动态管理。而只有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才能确保风险能够被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很多中小企业目前还是以人治为主,对于风险的判断和评估主要依赖决策团队的个人经验能力,因此必然存在缺陷。国内企业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设计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例如,华为的风险管理就是很好的教材,从华为能够学到如何定义风险,如何识别风险,如何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以及管控流程。

(三)引进和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语言地理障碍,都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最为直观的是语言能力,如果语言不通,那就谈不上信息获取和分析。国内很多准备走出去或者已经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除了对外部门的客户经理外语尚可外,几乎很难找到可以外语沟通的,这在当今风云多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是致命的。除了语言以外,公司里负责法律、财经、供应链、采购等专业部门都需要具备国际化素养,因为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不是简单的价格或品质的竞争,而是在政策法规的把握、资源配置效率、交付能力、市场反应能力等全方位的竞争。

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外贸企业不仅要注重新型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还要针对国际贸易市场及自身发展情况,对怎样科学、有效降低和避免贸易风险进行深刻分析,而且只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够对风险进行最大限度的规避,并为我国外贸企业赢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斌.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障碍与策略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