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工业互联网概述精选(九篇)

工业互联网概述

第1篇: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关键词] 《中国互联网年鉴》 出版价值 框架设计 编纂组织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34-05

Study on Publishing Value, Framework Design & Compiling Organization of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Li Xinxiang Zeng Jingp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et & New Media,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has high publishing value,such as preservation of history,revision history,scholarship,governance promotion.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ervice for reality, complete in contents, scientific system, facilitate to access,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could set up the columns including the annu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important documents and articles, the annual development review, reg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major activities and the annual proj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advanced model, Internet memorabilia, basic data, international data, annual book and argument, the appendix and index and so on. In the aspect of compiling org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o well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clearing publishing ideologies, straightening out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compiling team, improving the timeliness, operating the full media and full copyright, carefully selecting and writing entries,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oing a good job in marketing.

[Key words] China’s Internet Yearbook Publishing value Framework design Compiling organization

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驱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更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不无遗憾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部系统、权威、连续出版的《中国互联网年鉴》,这显然与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治理渐趋规范、互联网研究空前活跃的现状不相匹配。可喜的是,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决定,授权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编纂出版《中国互联网年鉴》,聘任曾静平教授担任编委会主编,并授权浙江传媒学院为《中国互联网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编辑部固定常设机构[1]。本文拟从定位与出版价值、框架设计及编纂组织三个方面对《年鉴》工作展开探讨,向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求教,一并向社会各界诚挚发出共同开创《年鉴》事业的邀请。

1 《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定位与出版价值

1.1 《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定位

《年鉴》由中央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为系统、全面、准确、如实地记载我国互联网发展史实,全面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集中展示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与经验,集权威性、时效性、指导性与实用性为一体,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各个领域的互联网发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年鉴》不仅是一种工具书,同时也是逐年记载和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的编年史册。

《年鉴》是汇辑一年内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报告、年表、图录、书目、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索引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它是蕴含丰富、查检便捷的互联网发展信息库,为与互联网有关的领导决策、开发、运营、教育、科研等活动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是向国外展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成就的窗口,为世界了解我国互联网概况、开展合作与交流铺路搭桥,提供信息。其读者对象是国内外互联网行业的同仁、文教学术界、科研部门、高校师生及广大网民。

1.2 《年鉴》的出版价值

中国互联网协会是由中国互联网行业及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行业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对此责无旁贷。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与积累,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需要梳理,互联网治理渐趋规范需要总结,互联网研究空前活跃需要提炼。基于此,《年鉴》具有重大的出版价值。

“存史”。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年鉴》以全面系统、丰富翔实的资料,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载我国互联网年度发展史实,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修史”。将互联网载入国家发展史册。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驱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更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盛世修史”的传统,应当把互联网这一重要发展进程载入史册。出版《年鉴》,就是要担当这一使命。

“治学”。构建互联网学科话语体系。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互联网学科话语体系,是中国互联网学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编纂《年鉴》可为拓建中国特色互联网创新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文献咨鉴,从而促进互联网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资政”。总结互联网发展规律。《年鉴》可系统展示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与经验,对我国互联网年度发展的利弊得失、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作出科学评价,总结提炼中国互联网强国战略和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规律,为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世界互联网发展贡献智慧。

2 《年鉴》的基本框架

《年鉴》框架的主体结构依互联网行业的内在特点及其从属关系来确定,拟设置下述13个一级类目。根据需要,一级类目下可设立若干二级类目,并以条目为基本单位。

年度概况。总体、宏观、简要介绍中国互联网年度发展概况。

重要文献与专文。主要包括: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第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摘编;第三,中国互联网协会及相关高层领导有关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讲话、论述摘编。

年度发展述评。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题展开年度发展综述与评论,并对每个主题的年度机构、人物与事件作出简要盘点。内容包括:互联网技术年度述评、互联网应用创新年度述评、互联网安全年度述评、互联网政务年度述评、互联网医疗年度述评、互联网政策法规年度述评、互联网新闻信息年度述评、互联网商务应用年度述评、互联网金融年度述评、互联网投融资年度述评、互联网工业应用年度述评、互联网虚拟运营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中小企业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广告与营销年度述评、互联网推广与普及年度述评、互联网反垃圾信息年度述评、互联网农村信息服务年度述评、互联网科普年度述评、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年度述评、互联网国际交流年度述评、互联网版权年度述评、互联网影视年度述评、互联网文学年度述评、互联网出版年度述评、互联网体育年度述评、互联网音乐年度述评、互联网艺术年度述评、互联网游戏年度述评、互联网教育年度述评、互联网舆情年度述评、互联网公益年度述评、互联网学术研究年度述评(含年度机构、项目、学者、成果)、互联网行业自律年度述评、互联网组织与社团年度述评(含年度组织与社团)等,以上项目除特别注明外,均含年度机构、人物与事件产品类项。

地区发展综述。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的互联网年度发展概况展开综述。还可对包括宁波、杭州、厦门、青岛、广州、成都、南京、石家庄、沈阳、济南、武汉、西安等重点城市的互联网发展概况作综述介绍。

重大活动与年度专题。主要介绍当年互联网领域内发生的重大活动和专题性事件。以2015年为例,值得《年鉴》作专门介绍的重大活动与专题包括: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互联网“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互联网+”战略、三网融合、传统媒体互联网转型(媒介融合)、信息经济、智能终端产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

政策法规篇。主要刊载当年出台的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内容。

先进典范篇。主要刊载互联网机构与人物。互联网机构包括典型互联网企业、年度互联网创业型公司等。先进人物的情况介绍包括全国互联网行业受各种奖励和表彰的先进人物以及逝世人物,有部分人物要做专条介绍。

互联网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对互联网年度发展作出梳理,介绍重点事件。

基础数据。一些权威数据,包括全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估、各省市互联网发展指数、全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情况比较表、互联网发展指数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互联网发展指数增长最快前十名等。

国际资料。专门介绍国际互联网发展动态及相关年度报告,包括全球各国互联网发展概况与总体趋势、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动态综述、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报告、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国际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启示、世界各经济体互联网程度排名等。

年度图书与论点。介绍优质互联网主题图书和优秀报刊论文、评论,前者包括新书简介、获奖书介绍、重点书介绍、专题书目等多种形式,后者主要包括互联网主题论文选粹、论文辑揽、论坛扫描、重点评论等内容。

附录。可以刊载与互联网相关的机构名录、排名,包括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名单、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排名、互联网管理机构名录等。

索引。编制便于内容查阅的索引,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检索途径,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3 《中国互联网年鉴》的编纂组织

编纂出版《年鉴》具有重要的学术、出版、社会乃至经济价值,但要充分释放《年鉴》的出版价值,完成《年鉴》从框架设计到编纂出版的执行,离不开编纂组织。

3.1 明晰《年鉴》出版理念

编纂出版《年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年鉴》的从0到1,并实现持续创新,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指引。

第一,坚持政治的严肃性与正确性。《年鉴》的全部内容都要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坚持真实性、科学性。作为互联网编年史册的年鉴,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保证刊载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资料内容要真实地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本来面目,既不溢美,亦不饰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本质上、整体上和发展上去反映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第三,坚持年鉴编纂的六项要求,即“全”“新”“精”“特”“鉴”“便”。“全”就是各个项目齐全,内容完备;“新”就是内容要新,有新鲜感;“精”就是精炼;“特”就是特色;“鉴”就是发挥鉴戒作用;“便”就是方便读者。第四,坚持质量是生命、是基础。务必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第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及其他各种效益之间的平衡。

3.2 创新体制,理顺机制

编纂出版《年鉴》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只有明确参与人责权利,充分调动参与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可能实现永续发展。为此,编纂出版《年鉴》需要探索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出版单位等所有参与单位协同合作、协同创新的机制,探索形成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具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特征的新型文化企业来独立自主地开展《年鉴》工作。只有建立了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体制机制,才能吸引团结优秀人才参与其中,才能让参与其中的人橹努力工作,这项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事业。

3.3 加强机构与编纂队伍建设

《年鉴》主管单位是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主办单位是中国互联网协会,编辑单位是中国互联网协会下属二级工作委员会――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具体执行部门是《中国互联网年鉴》编辑部。目前,《年鉴》编辑部设在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在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全国各地设置采编室。

编撰队伍主要包括学术委员会、撰稿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三支队伍。其中,学术委员会主要承担《年鉴》的框架设计与内容审定工作,撰稿委员会主要承担内容的编写任务,编辑出版委员会则具体负责《年鉴》的组稿、编辑加工、装帧印制、发行营销、数据库与网站平台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通过《年鉴》,一方面汇集专家观点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需要形成开放式办《年鉴》的格局,汇聚专家学者和业内外人士的智慧,构建高端的互联网智库。

3.4 提高《年鉴》的时效性

年鉴作为信息密集的工具书,其时效性尤为重要,这也是年鉴优于其他工具书的重要方面。如果出版周期过长,其参考价值便会降低。据刘平一研究,我国年鉴出版一般要晚10个月左右,更有甚者晚出两三年[2]。这就提示《年鉴》要切实提高时效性。按照规划,《年鉴》是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出版周期为一年。力争在每年7月份公开出版上一年的《年鉴》,将出版滞后期控制在7个月。这就要求提高协同编纂效率,加快撰稿、编辑、审校、印制、出版、发行的节奏。《年鉴》刊载的内容要以动态信息为主,主要记录上一年度互联网领域发展的重大事件,同时辅以少量静态内容,补充历时性或背景性的资料。

3.5 开展全媒体与全版权运营

互联网环境下办《年鉴》,要摈弃仅仅出版纸质版本图书的狭隘模式,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构建全媒体运营的格局。

从语言角度看,《年鉴》以汉语为主要语言,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版权输出,开拓海外市场,条件成熟时考虑出版其他语种版本。

从载体形式看,近几年内《年鉴》还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推出简本、平装本、精装本等不同形式),同时配以光盘。不过,在数字化环境下纸质《年鉴》应该是数字化《年鉴》的延伸,且只是《年鉴》的版本之一。为此,从一开始就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综合规划,统筹建设《年鉴》的网络平台、数据库、资源库及自身的社交媒体账号。出版纸质版、光盘版的同时,要及时开通专门的中国互联网年鉴网站、社交媒体账号乃至客户端。不仅要有图文形式的图书,还要有音视频的内容,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及大数据的形式创新,开展全媒体与全版权运营。

互联网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一本互联网年鉴很难充分反映互联网行业的全貌。随着编纂队伍的壮大与保障条件的完善,未来还可以考虑推出分行业、分地区的系列《年鉴》,如《中国互联网年鉴・金融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教育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政务卷》《中国互联网年鉴・天津卷》《中国互联网年鉴・浙江卷》等。如此,可逐步形成门类齐全、能充分满足实际需要的互联网年鉴群。

3.6 精心选择条目

条目是《年鉴》内容的基本单位。总体而言,《年鉴》条目选择要遵循客观性、权威性、典型性、实用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材料必须忠实于互联网发展的本来面目;权威性原则,是指材料必须来自于权威部门,结论必须是正式、公认的;典型性原则,是指在能够说明问题的众多材料中,选取那些有特色的典型资料;实用性原则,是指满足读者需要,以保证《年鉴》具有“服务当下,遗惠后人”的强大功能。

具体而言,《年鉴》条目选题要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收”。凡属大事、新事、特事、热事必选,反映《年鉴》所反映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本质与主流,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年度特色、地域特色和部门(行业、学科)特色,使年鉴信息具有实用价值、鉴戒价值和史料价值。这要做到“为大事、新事、特事、热事立条”。所谓“大事”,是指代表中国互联网本质和发展主流,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事。所谓“新事”,是指代表中国互联网发展新阶段、新水平,昭示互联网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事。所谓“特事”,是指最能代表中国互联网发展特色的事。所谓“热事”,是指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和热门话题。

3.7 认真撰写条目

条目的撰写直接决定着《年鉴》的质量和水平。《年鉴》条目撰写要做到:(1)主题鲜明、精炼。以正确、鲜明、深刻、集中的主题贯穿整个条目始终,统帅全篇,支配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2)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条目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料体系,构成条目的内容要素不能缺少,应全面地反映主题,但不能面面俱到,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结构严谨。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材料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条目成为层次清楚、线条明晰、前后一致、首尾相合的有机体。(4)语言贴切、简练朴实。用词恰如其分,造句合乎规范,语义准确明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删繁就简,惜墨如金,简明流畅,质朴无华。(5)开门见山,直陈其事。切忌夸张、形容、套话、空话之类的言词,挤掉水分,增加信息量。

3.8 优化表现方式

《年鉴》栏目的调整、充实,既要保持年鉴的属性,又要突出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使《年鉴》不仅具有资料性、存史性,更体现信息性,努力做到常编常新。《年鉴》刊载的文献以综述、述评为代表的三次文献为主,同时兼顾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年鉴》应采用类型多样的资料,不拘泥于单一的文字,而是以条目文章为主,充分利用图表、大事记、书目、文摘、名录、照片等多种资料表现形式、兼收并蓄,以增强《年鉴》可读性。尤其是要重视图表和照片等非文字内容。图、表和文字三种形式各有所长,搭配使用,可美化版面、充实内容、扩大信息量。图片包括新闻图片和示意图,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表格具有眉目清晰、直观性强的优点,可以省去许多说明性的文字;表格还可以逐年积累,形成系列,具有较大的统计总结作用。未来还可以考虑采用二维码链接、音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信息隐藏等新技术来呈现《年鉴》内容。

3.9 践行社会责任,做好发行营销

年鉴类出版物在我国出版市场普遍销量不佳。《年鉴》出版要实现以社会效益为先的社会效益与济效益双丰收的格局,除了在内容上下工夫外,还需要践行社会责任,做好发行营销。践行社会责任是彰显《年鉴》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措施。条件成熟时可设置专项奖学金、奖教金、奖研金,以奖励互联网相关专业的优秀学子、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

发行营销是彰显《年鉴》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保证。除了贯彻落实上述措施外,可以尝试:第一,强化总结与的年度特点、年度趋势、年度大事、年度人物,把《年鉴》变成新闻,增强社会影响力。第二,借助像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平台,做《年鉴》的与营销策划。第三,借助广电媒体、网络平台举办《年鉴》活动等。

注 释

[1]中国互联网协会协函[2016]4号《关于授权编辑出版〈中国互联网年鉴〉的函》(2016年1月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协函[2016]17号《关于同意常设〈中国互联网年鉴〉编辑部的复函》(2016年4月5日)。

第2篇: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1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概念联系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正如前面定义所述,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任何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2 物联网的层次与结构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网络内数据的流向及处理方式将物联网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传感网络层,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或环境状态的识别;二是传输网络层,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者下一代互联网(IPv6),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三是应用网络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包括电脑、手机等终端。

3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RFID正处在物联网的最前端,也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

RFID俗称电子标签,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虽然好多人对RFID还稍显陌生,但毫不夸张地说,RFID的未来推广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在公路收费站,如果采用了RFID技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即可完成鉴别收费,根本不需要每辆车排队交费;再比如:在超市购物交费时,如果采用了RFID技术,推着满满的购物车,只要从收银台前一过,即可完成所有的结算,完全省却了营业员一件一件物品扫描算账的工作。

可以预见,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RFID)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RFID),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4 物联网的发展前量

第3篇: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以互联网为主要科技发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快速而深刻地冲击着中国的各个传统行业。在这次颠覆式冲击中,金融业是受到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虽然从全球视野来看,金融业这一长达几百年历史的古老行业,在前三次的工业革命冲击下也发生了_一些改变,但是这一次面对互联网科技革命,所受到的影响似乎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当前互联网对金融的颠覆式冲击所形成的新模式,有些人定义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经营金融业务;有些人则定义为金融互联网,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以互联网科技为工具实施金融模式再造。这两个概念的定义,都企图将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事物排出个主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割裂和对立。

或许人们还没意识到,这两个概念所造成的割裂和对立,在理念上酝酿着一种非理性冲突:一方面是互联网新锐们对传统金融行业“傲慢的挑衅”,认为传统的金融业将会像十几年前比尔・盖茨预言的“变成灭绝的恐龙”;另一方面则是传统金融家们对新兴科技“不屑的偏见”,认为互联网就像之前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电力和电子计算机等一样,不过是传统金融业的一个工具。

互联网新锐们当然有其“傲慢”的理由,一些电商、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企业,通过自己的互联网渠道,可以轻而易举地募集到传统金融机构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募集到的资金。比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在推出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所积累的余额已经突破千亿元。要知道,当前中国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的金融机构一共不到100家。再联想到马云之前提到的“如果银行自己不改变,我们就去改变银行”,如此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难免在业内引起一场不小的恐慌。

传统的金融家们也有其“偏见”的理由,互联网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的金融行业,形成网上银行、线上保险(放心保)和网络证券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一直没有形成强势的独立产业,无论是作为P2P模式的借贷俱乐部(lendingclub),作为众筹模式的凯克斯达特(Kickstarter),还是作为免费个人理财网站的敏特(Mint),在美国金融市场所占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中国传统的金融家们才会产生,“互联网科技不会对金融业造成实质影响”的判断。

我认为,如果把互联网与金融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并不能完全描述当前金融业正在发生什么、改变着什么。当前互联网与金融之间最终形成的既不是“科技决定论”的互联网金融,也不是“金融主导论”的金融互联网,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在中国金融发展和科技进步相互交织的特定时空点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模式形态,我们可以称其为“新金融”。

“新金融”新在何处

我们提出新金融的概念,首先是希望将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综合在一起,以一种更加辽阔的视角,去消除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傲慢与偏见”,以便能更加客观和理性地描述当前中国金融业,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所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

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考究中国正在形成的“新金融”范式,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为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顺应科技进步的金融运营模式,既不能因为漠视科技的作用而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又不能忘却主业陷入以科技决定论为主导的“军备竞赛”陷阱。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站在更高的历史视角去审视当前中国金融业正在发生的事情。

当前,有两件众所周知的大事同时出现在中国金融业,一个是包括汇率和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市场化,另一个则是金融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如果我们分别看这两件事情,并不会显得多么纷繁复杂难以理解。但是,当两者放在一起,在一个时空交叠的纬度里看这两件事情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这也成就了余额宝们的神话。另一个则是市场规律的变化,数量多但是资金少的低端客户正在成为银行的下一个利润点。以前传统金融业严格遵循“二八法则”,即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处于“长尾”的客户是不创造利润或者创造很少利润的。但是现在,由于互联网的渠道便利以及大数据的运用,产生了以前不曾有的“一元就可理财”的现象,这将可能令人震惊地改变业界长期公认的“二八法则”。

但我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如此野蛮生长,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技术原因,而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实现,大量的资金看似流入了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则通过互联网渠道流入了可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中。因此,在这次冲击中,仍是金融的供需规律起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当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合理的定价将会改变当前的这种局势。但是,互联网科技对“二八法则”的颠覆,以及对“长尾”市场的支撑,在几年前就得到了验证,这会对传统的金融经营模式形成再造式的影响。

认识到这两点,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都应该反思对彼此的认知。我们提出“新金融”这一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思的结果。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概念能够将金融市场化和金融互联网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可见,“新金融”是中国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出的特有现象,它是中国正在进行的金融市场化与全世界正在进行的科技互联网革命,以一种机缘巧合、时空交织的方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这个模式的特殊之处表现在,它既不是以往的商业模式利用科技工具实现效率提升(金融互联网),也不是新科技新发明以产业化的姿态实现商业价值(互联网金融),而是一种更加深刻而又广泛的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生态化融合,也就是技术和商业在更深的层次上史无前例地实现了思想、理念和精神的交融。在这个融合过程中,金融作为一种“虚拟经济”,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网络”,在成长基因和运行机理上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前所未有的商业和技术之间的“珠联璧合”。在这种革命性的融合大潮面前,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都不足以完全概括现象的本质,而囊括两者的“新金融”概念的提出,更能描述中国的金融业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时代变迁中,正在经历着什么、改变着什么。

所谓新金融,简单地说就是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和精神――而非只是技术――去经营金融的事情。新金融概念的提出,消除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因工具一目的主次对立造成的“傲慢与偏见”,我们主张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与作为“虚拟网络”的互联网,应充分利用其基因的先天优势,以一种更加平等、共生和交互的精神在“基因”层面进行再造,而非简单地在“器官”层面进行“移植”。

“新金融”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思想理念。可以断言,中国商业银行能否有效应对近在咫尺的利率市场化,从根本上取决于对“新金融”的认识和运用。

如何迎接“新金融”时代

第4篇: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关键词]Web 2.0 Web 3.0 互联网发展 泡沫

[分类号]G250

20世纪90年代末期,网络发展步伐加速,它从Web1.0进化到如火如荼的Web2.0时代,直至Web3.0愿景的呼声渐起,这到底是概念的炒作,还是实质性变革,是虚拟泡沫还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分期呢?以下,笔者就将从Web1.0说起,立足Web2.0时代现状,纵观网络发展各分期的特点及功能,借用泡沫的概念,探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主导技术、内容提供、经济收益等方面的难点问题,以期为网络发展有所裨益。

1 纵览:互联网发展历程

1.1 从Web1.0到Web2.0

2004年,美国人提姆・奥莱理提出Web2.0的概念,为与之区分又出现Web1.0的概念。实际上,web2.0无严格定义或确定的事物指向,与Web1.0时代比较,它所描述的是一种应用环境,以Bl0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Ajax等理论技术来支持互联网运营。Web2.0应用崛起于2005年下半年,这种强调人本思想的新型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强调互动参与、共建共享,受到越来越多风险投资的支持。不论是专业化的Web2.0网站还是传统门户的Web2.0重构,2.0时代典型应用制造着高效的眼球经济。

如火如荼的Web2.0搭建全民智慧平台的同时,其信息信度、效度、价值含量等也受到质疑。尽管RSS等服务也试图为个性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但囿于成熟度,人们对互联网信息服务还有更多期待,Web3.0的概念应运而生。

1.2 Web3.0的提出

Web3.0作为未来网络的发展期望,也没有明确概念,G00gle CE0埃里克施密特认为,Web3.0是一系列组合应用,由一系列标准化Web组件拼装以实现用户对互联网应用的有效管理。不管是出于商业运作考虑还是对网络概念的追捧,Web3.0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网络构建的寄托,商业利益驱动下的Web3.0,或称之为语义网,真正兴盛起来。表1是三种网络时代的多维度比较,从理论技术到典型应用,三者的功能特点等都有交叉。不论是历史验证的还是发展潜藏的,WebX.0较之商家宣传抑或用户期望都存在泡沫成分。

2 现状:“新”网新泡沫

经济学领域是借用泡沫概念并将其引申成为一大研究领域的学界代表。经济泡沫描述了价格超高现象,即对未来价格看涨的强烈预期所导致的价格暂时性上涨以致偏离一般均衡稳定稳态均衡的现象。这里笔者借用经济泡沫的概念,相应的,互联网泡沫是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些非理性期望值高于实际状况现象的统称。伴随着2002年前后大量网络公司的倒闭,Web1.0时代泡沫论兴盛一时。此后,互联网复苏并迎来Web2.0主流时代,泡沫依然存在。以下笔者将立足Web2.0现状,多角度分析新一轮互联网发展中的泡沫问题。

2.1 技术泡沫

Web2.0技术泡沫表现在两点:①部分支撑技术沿用既有,革新不多。实际上,我们称之为2.0的大多数信息技术早在Web2.0提出前就已存在。②所谓的Web2.0特色理论技术,在设计、应用等方面又尚显粗糙。下面,笔者仅举几例说明:

2.1.1 流行概念“本体”理论与实践脱节 哲学概念的引入为网络构建带来更深层次的探讨,但同时也使得网络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差距。就本体概念,国内外来自计算机、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仅IS0认可的本体表示语言就超过十种。中国期刊全文库搜索结果显示(截至2008-01-26),探讨网络构建中本体问题的1150篇文献中,涉及应用的约300篇,具体讨论领域本体设计的不足180篇。综合比较,理论指导尚显不足,各领域本体的建立和映射难题进展缓慢,参差不齐的构建方法、标准设计上的不统一与评估标准的缺失成为本体构建活动的瓶颈。

2.1.2 本体的实现空间――语义网难题值得关注 自2001年正式提出,语义网就受到业界、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万维网联盟W3C、国际语义网年会及国家语义网建设项目即为例证。现有的语义网应用三大关键实现技术包括XML、RDF和本体,而前两者并不是2.0时代的技术特产。当前语义网仍停留在研究阶段,Mindswap等国外研究成果成熟度尚不够,语义网的内涵和技术支撑及其实现亟待发展。

再次是和语义网紧密相联的网格技术。1960年提出的网格计算思想在最近十年间广泛覆盖网络设计领域。美国I-WAY项目、英国e-Science网格项目、日本的“国家研究网格”及中国教育科研网格等,都表现出国家对网格研究的高度重视。而网格的支撑理论为本体和语义网,但上述两者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不够成熟,基于上述理论的网格技术科技含量也就可想而知。其技术标准则沿用Web1.0时代的XML数据整合、P2P、数据挖掘、推理等。网格所倡导的智能环境构建,作为互联互通思想的重现,新意尚显不足。

总之,Web2.0技术在新颖性、成熟度等的突破上并未达到概念宣传的期望值,延续Web1.0基础的同时,概念创新与实践改进并无实质性变革。“我们标榜为2.0的网络技术不过是些许改进应用到更加广阔的空间环境”。面对媒体的大力宣传,技术泡沫真实存在。

2.2 内容泡沫

内容泡沫即Web2.0信息商品服务质量与期望的差距,尤其表现在Web2.0典型应用中:①大众参与的盲目性。去中心论为草根文化带来了生机,却也使参与变得盲目,网络行为的价值降低,消极因素增加。以Web2.0典型应用博客为例,作为对互动参与最好的诠释,博客创造着眼球经济:标新立异的内容诱导,盲从者的不断参与,跟贴和回复诠释着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②内容质量难于保证。如维基百科,贡献智慧的参与者没有完善的经济激励机制支撑,仅靠主动参与形成的自发性松散信息集合,在效度和信度方面受制于时间、资金、精力等,难于维持贡献活动的长久稳定与质量恒常。总之,Web2.0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参与互动的平台和急剧膨胀的信息,但是知识发现活动反而变得更加困难,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有效性因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恶意导引而大打折扣,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更多施力于负面新闻传播速度和广度的继续加强。一些不健康、不合法信息也在Web2.0开放共享的宽松环境中找到了繁衍生息的空间。那些标榜

2.0的新奇信息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使网络信息总体质量滑坡、性价比降低,内容泡沫开始积聚。

2.3 经济泡沫

2.3.1 盈利模式 Web2.0受风险投资青睐有加,有数据显示,我国2007年上半年Web2.0领域累计投资4100万美元,美国同期投资额更高达3.57亿美元。大量资金追捧下的网络2.0经济却缺乏有力的盈利模式支持。以我国Web2.0典型网站为例(见表2),广告收入成为Web2.0网站主要盈利方式之一,甚至是唯一,作为企业盈利模式的主体,未免单薄。有数据显示,Web2.0企业通过G00gle AdW0rds等广告系统获得的网络广告营收仅相当于Web服务器硬件成本。即使广告和作为广告“变种”的植入式营销尚有商业潜力,但与固定用户直接“贡献”收入相比仍显不足。据腾讯2007年财报显示,其一季度总收入64.9%来自互联网增值服务,种类包括QQz0ne、虚拟产品和社区服务等。如果高额的风险投资仅靠单一的广告方式盈利无疑为网络泡沫的形成营造了空间。

2.3.2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上的泡沫尤其体现在开放、互动参与理念下的用户角色定位,这在维基百科中表现最为明显。通过用户参与贡献智慧的结晶,百科成为真正的百科全书,使得知识能够聚集积累以便于广泛传播。但是参与其中、贡献智慧的劳动却并没有实质性奖励机制的支撑。从长远来看,其后果也许是数量急剧膨胀下信息内容的质量稀释、甚至是维基业务的搁浅。Web2.0倡导互动参与的理念十分难能可贵,但如果仅靠所谓的“自我价值”实现来维持知识积累这项浩瀚的工程尚显保障不力。此外,对于点击率、流量等的过度关注和对企业运作整体管理经验和实践的不足也是网络信息服务经济泡沫产生的源头,费力而无利。

2.3.3 市场需求 在市场开拓方面,由于盈利模式、提供信息内容质量等的欠缺,市场泡沫在所难免,它主要体现在对客户网络行为研究成熟度的亟待提高。现有研究多关注日志等既有数据,基于历史的分析势必使得市场推广具有历史重复性,扩展用户群局限于现有客户的相似群体,不利于新市场开拓。此外,消费者网络行为研究尚在初期,真实信息需求的难于描述与把握都促使网络经济泡沫形成。

随着网民信息素养的提高、网络应用日趋理性,逐渐失去盲目追捧的2.0时代终将结束。

3 未来:超越Web2.0

2008年1月,Web2.0之父蒂姆奥莱利预言,Web2.0领域的收购交易将会继续增加,大量未形成经济规模的公司将在本年度关门大吉;商业周刊也预言Web2.0市场新年崩盘。网络泡沫是否会在新一年升级为泡沫网络暂且不论,预言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们对Web2.0现状的担忧和警醒。基于2.0,还需超越2.0。

Web3.0就是为改变2.0时代众多不尽人意之处而提出的未来构想。基于2.0时代愈加成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发展(见表1),Web3.0并非彻底的技术革新,而是理念的深入,包括对哲学基础上网络信息组织本源的深入探讨,强调理念上的变革和渗透;在赢利模式的选取上,将完全遵循商业法则,实现多元化、灵活性的利润挖掘来有效支撑业务展开;内容资源的提供上会更加多维化,尤其是三维立体式图像等的广泛应用使虚拟世界现实化,使物理分隔实体实现更加广泛而深刻的互联;服务方式更加积极主动,推送服务较RSS更为成熟,可跟随用户不受时空约束,实时监控也变得更加智能化,需求导向服务更加规范。高效的商业模式的推动下,网络运营商的市场需求定位也将精准而富于前瞻性。Web3.0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提供面向市场,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过滤器,而每一种需求过滤都可能成为一种赢利的商业模式而延续Web3.0。

也许3.0还不够,仍会有超越3.0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义互联和泛在智能化。但不论何种新概念,超越2.0现状、完善网络交流共享理念下信息服务质量与信度的保障、提供高质有效的商业运行机制将是网络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5篇: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开启互联网新模式的导火索是APPstore的广泛传播,这提供给互联网领域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使得应用程序商店变成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不论是手机的生产厂家还是操作系统的供应方,或者互联网产业的领导者都纷纷踏足应用程序领域,都想拿下应用程序商店链条的重要环节,一时间千万种应用程序商店都集体上线,相互竞争十分激烈。本文将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程序商店进行详细的、全方位的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程序商店的概述

应用程序商店,顾名思义,就是以销售应用程序作为基本工作的平台,这种平台类似于电子商务中的主要核心部分。维持应用程序商店运行的服务商通过对资源进行整理,将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与手机终端之间实行连接,这样既方便了手机用户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将开发者想要实现的目的,提高自身应用程序的使用量和下载量。

在互联网时代最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式为B2C和C2C,这些是互联网发展到该阶段时的产物,而应用程序商店也可以称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实应用程序商店并非是创新,在早期时许多的移动增值业务就已经开始渗透到手机应用中,例如部分手机游戏中产生积分充值和购买业务,这些就是早起应用程序商店的雏形。应用程序商店与早期手机游戏的最大差别在于应用程序商店所具有开放性,这个平台可以为几乎所有的服务厂家建立联系,实现即传即用,消费者可以在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条件下将应用程序商店中的内容进行下载和使用。

自从APPstore实现了巨大成功之后,大型的手机供应商和操作系统供应商都开始建立自身的应用程序商店,既可以方便用户的使用,又能为自身取得一定的利益,方便后期推广。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商店的特点

在互联网中的店铺与移动互联网世界中的应用程序商店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提供一个交易产生的平台和场所,在网上店铺中,消费者购买的实物产品,交易工具是PC,其基本运营模式是作为交易的平台,为销售者提供信息的平台,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搜索信息的平台,而网上店铺可以从广告中获得一定的广告收益来维持自身的运营。而移动互联网下应用程序商店中主要的商品类型为虚拟产品,也就是应用程序,产生交易的工具为移动终端,通常情况下是手机,该运营模式是为开发者开发出的应用产品提供平台,聚集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下载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且还会收取开发者的注册费用,参与开发者的收入分配。

上述的特点为基本的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区别,同时应用程序商店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存在,下面分别进行阐述:第一,移动性。移动互联网几乎可以实现所有位置的定位信息,这样应用程序商店服务商可以准确分析位置信息,有针对性进行用户应用程序使用服务,对这一区域用户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定点推送,提高应用程序的使用量。这是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的重要特征,对位置信息的获取。第二,开放性。应用程序商店服务商为开发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十分开放的平台,两者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上传和下载。移动终端和SIM卡本身具有明确的身份特征,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的针对对象就是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终端PC具有很大的差别,为应用程序商店的开放性提供保证。第三,终端与业务的紧密性。移动互联网能够将移动终端与业务恰当的融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终端的体现形式就是应用程序。移动终端与PC的最大区别在于业务联系的紧密性,服务商可以利用互联网点对点的发送用户可能需要的信息。普通的电子商务是以PC作为终端接收点,与实际业务的联系相聚较远,必须始终登陆该网站才能得到相应的信息。

三、应用程序商店的结构

(1)业务平台的基本概述。应用程序商店业务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双方的连接环节,一方面应用程序商店可以与开发者联系,将开发制作成的相关应用投放到用户的移动终端,另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搜索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找到自身想要使用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商店业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有应用的开发,应用的管理,产品运营,外部连接。其中开发者进行应用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并确保在多种平台的可使用性。应用管理指的是对应用程序的版本升级进行管理。产品运营将应用程序进行价格的制定、收入的统计以及应用程序反馈回来的用户信息进行统计。在对外连接部分,除了保证向开发者供给SDK工具包之外,还要面向用户,保证其正常的搜索和下载功能。

(2)开发者。开发者的主要任务是使用应用程序商店上所提供的开发工具,设计开发应用程序,然后将制作完成的应用程序上传至服务器,开发者可以为应用进行价格的制定。

(3)终端用户。用户可以通过在终端搜索需要的应用程序支付定好的价格,下载到自己的终端安装使用。通常情况下,应用程序商店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确保所售应用的唯一性,并且申请相关版权,任何使用者不能进行复制使用。

四、主流应用程序的对比

APPstore是由苹果公司在2008年7月创建的封闭的应用程序商店,主要作用是作为一个平台,既收取开发者注册的相关费用,同时还要收取部分的销售比例的利润。APPstore最大的优势是独创了应用商店的模式,本身具有良好的用户基础,同时产业链相对于其他应用程序商店完整。

Android Market是由Google同样在2008年10月建立的开放式应用程序商店,该应用程序商店的主要盈利模式与APPStore不同,他不参与利润分成,只是通过广告和流量来获得收入。主要的优势在于位置的确定较为准确,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器和搜索方式。Android Market的使用基本实现了Google的成功转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移动终端系统的研究。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应用程序商店的概述,将应用程序商店的基本要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应用程序商店的主要特征,将其与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区别,接着分析应用程序商店的基本构成和相应的作用,最后笔者对目前两大主流应用程序商店进行对比,对其主要的优势和定位进行阐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应用程序商店的繁荣一定是必然趋势,笔者对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技术人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亮.应用程序商店之杂谈[J].评论.2009(09):116-117.

[2]李丹宇.企业应用程序商店面临的五大问题[J].中国电子报.2013(4):1-1.

[3]吴哲雯,丛依蕾,罗玉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开放优化研究[J].中国市场.2014(2):62-63.

第6篇: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比如,传统制造型企业海尔开始有选择地进行生产外包,逐渐将重点放在研发和营销环节;国内零售巨头新世界百货放慢新店开业速度,改变以档次高低和规模化盈利的传统竞争模式,开始将新世界百货以时尚馆和生活馆进行重新定位和包装,提高单店盈利能力;GE在其医疗设备产品上采取以软件替代硬件的战略,从而减小产品体积,降低制造和物流等成本。

未来,不论是新生公司,还是传统企业,他们在构建或者重构商业模式的时候,都将首先考虑“如何用较低的投入,换取高回报、高效率”。在本期特刊中,我们遴选了十大最值得关注的轻型商业模式,希望给广大读者以有价值的启发和借鉴。

NO.1:“轻”制造

模式概述:金融危机加速人们对“无工厂模式”的认同,也让擅长“大规模、低成本”的中国制造企业意识到改变的迫切性,他们开始向“轻制造”转变—只将产品设计、技术和市场营销等少数核心环节集中管理,将生产制造外包出去,“轻制造”包括生产外包、营销驱动、服务型制造等内涵。今年年初,海尔宣布向“轻制造”转型,削减成本,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做出反应的能力。

适用领域:家电、服装、制鞋

代表企业:海尔、美的、惠而浦

典型案例:从2000年开始,宏经历过两次大规模再造,剥离了半导体、PC及相关电子的代工制造,走上纯品牌运作之路。轻型制造大幅提高响应速度,生产、物流、账期等方面,都比对手节省大量时间。几年来,在每次追随英特尔新品处理器后,宏几乎总是第一个将PC产品铺入市场的厂家。

NO.2:品牌“网销”化

模式概述:全球金融危机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生存和增长模式,联想、宝洁、优衣库、戴尔、李宁等主流品牌,均开始入驻淘宝网等网络销售平台进行市场拓展。这种运营成本低、销售产出高、品牌效应高的模式受到主流企业重视。

适用领域:各行各业

代表企业:联想、宝洁、戴尔、李宁

典型案例:联想于去年8月在淘宝开设旗舰店,到今年7月份,该店单月销售额突破1000万大关。据联想透露,把淘宝、拍拍、当当联想旗舰店,以及其官网商城全部的销售量加在一起,联想7月从网上卖出11000多台电脑,营业额超过4500万元。

NO.3:个性化增值模式

模式概述:以个性化定位挖掘独特商业价值,避开传统的规模化竞争模式,从而带来最大增值效应。比如金融危机促使百货零售业竞争加剧,以大而全或者档次高低划分,已经不能引领主流消费观念,需要以时尚、个性、生活等概念重新定位,寻找新的增值点;在酒店业,充满艺术和时尚气息的桔子酒店,在介于经济型酒店和商务酒店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并获得较高的入住率和单店盈利能力。

适用领域:各行各业

代表企业:新世界百货、桔子酒店

典型案例:今年6月,新世界百货开始全球变革,放慢其新店开业节奏,从标识、装饰到运营模式进行全新定位,未来新世界百货将分两类,一类是生活馆(3.5万平米以上),一类是时尚馆(3.5万平米以下),以此提升单店盈利能力。如即将开业的北京崇文门新世界百货店,是北京首家俱乐部式女子时尚百货店,以高收入的都市女白领为主要目标客群,新店全场采用男性一线营业员服务顾客,运作模式独特。

NO.4:3G服务

模式概述:3G服务拥有多种业务模式,如手机网游、音乐下载、资讯门户、娱乐社区、手机视频、手机搜索等。目前大约有70万家无线网站,无线互联网用户约有7350万,相当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1/3。其中,手机搜索、娱乐等业务最被看好。

适用领域:手机、3G、无线互联网

代表企业:百度、谷歌、宜搜

典型案例:2009年7月21日,易查网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风险投资,该公司估值超过1亿美元,投资者名单中包括策源、TDF、日本光通信等业界知名VC。经过四年多积累,这家手机搜索引擎逐渐进入正轨,该公司日本分公司2009年销售收入预期将达到2000万美元。

NO.5:“微支付”

模式概述:“微支付”即小额支付,从几分钱到几十元,用于下载歌曲、视频,手机报,购买虚拟商品,试用软件等。该模式多年前就已出现,但真正发展是最近两年,金融危机改变人们传统消费习惯,也为它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其服务要求安全、简单、高效,重点在于用户更方便地进行大批量小额支付,体验流畅,无论付款方或收款方,运作成本都要低廉。

适用领域:互联网、媒体、软件、通信

代表企业:苹果、腾讯、《华尔街日报》、中国移动

典型案例:苹果在2008年7月才推出应用软件商店(App Store),有统计称,其软件下载次数已近10亿次,大部分软件是免费的,收费软件的单价在1至10美元之间。

NO.6:自助广告模式

模式概述:销售人员拉来广告后,将它们按几种模板做成不同显示方式的图形和动漫,如横幅图形广告、弹出式图形广告等,每个广告都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服务器中。对于要刊登广告的网站,它只需要申请一个账号,并说明要做哪种形式的广告,它就会得到一些特殊链接(根据信息指纹自动产生的),然后将链接插入到自己网页中即可。当网民浏览该网站时,他的浏览器会向网站发出获取网页的请求,而网站将反馈包含特殊链接的网页,网民看到内容之前,提供特殊链接的公司会从数据库中以“关键词”提取广告,并且根据请求中的信息指纹知道是哪家网站送来的广告请求,以便统计该网站显示广告的次数。这种广告投放模式完全是自动生成的,节省大量人力,高效而且低成本。

适用领域:互联网

代表企业:谷歌、双击公司

典型案例:Google广告系统被称做自动“印钞机”,每年几百亿美元销售额都由此产生,每天有中小企业和个人到该广告系统登记、填表并提供付款方式,他们的广告当天就可以在Google上找到。另一头是很多用户搜索商业信息,点击广告Google就收到了钱。系统完全自动运行,即使Google大部分员工都回家睡觉,只要不死机,Google就不断地在收钱。

NO.7:SaaS模式

模式概述:SaaS(软件即服务),指软件商将软件部署在网络上,用户可进行个性化订制和租用,软件商负责软件的升级维护和数据托管的一种新的软件服务模式。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等,只需定期支付软件服务费用,成本较低,可快速部署,定价策略灵活。

适用领域:软件、互联网

代表企业:微软、SAP、甲骨文、阿里巴巴、Salesforce

典型案例:SaaS模式的行业领先者Salesforce创立仅10年,即在全球拥有了3万多家客户,有64.6万注册用户正使用Salesforce系统,年营业额过10亿美元。用户涵盖从中小企业到大企业,甚至世界500强企业。最大的用户是日本一家企业,其最终用户数达到7.5万个。

NO.8:众包

模式概述:众包即企业原本需要花钱雇人去做的事,而用户们却很高兴免费去做。众包的任务通常是由个人来承担,也可多人协作完成。宝洁组织14万名科学家成立“创新中心”,利用众包解决所有员工遭遇的技术难题,它要求下属的每个部门有一半的业务或是服务的创新一定要来自外部,而不再产生于内部。耐克过去邀请巨星拍摄球鞋广告,而现在变为通过网站等新媒体召集运动爱好者,让他们将自己的运动过程拍成DV,最终由耐克公司挑选其中的片段作为耐克的主打广告出去,由此来获得宣传效果。

适应领域:各行各业

代表企业:IBM、宝洁、创易网、维基百科

典型案例:2007年7月,IBM发起即兴创新的头脑风暴活动,为的是开发员工及其家属和客户的群体智慧,从而拓展创新领域。IBM为每个主题提供交互式的背景信息,利用主持者使谈话不偏离主题,最终收集到37000个创意,由员工对这些创意进行筛选。有140000人在网上参与了第一阶段的创意,公司CEO帕米萨诺参与最终的评选,并计划拿出1亿美元用在有前景的创意上。

NO.9:硬件“软化”

模式概述:传统企业为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在很多产品中,采用以软件替代硬件的做法,一是减少材料和硬件的使用,同时还能减小产品的体积。简而言之,是通过产品设计创新来彻底改变产品结构,然后通过大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

适用领域:制造业、消费电子

代表企业:GE、英特尔

典型案例:GE推出健康创想计划,计划在6年内投资30亿美元,研发能够降低客户医疗成本、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相关产品。比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50个功能强大、操作简单、能够平均降低15%成本的产品。

NO.10:泛电子商务平台

模式概述:经营成功的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网络销售平台,他们正在为帮助企业的网络零售提供全套的技术、支付、物流和营销支持。比如,宝洁在淘宝网发放小样进行产品测试,并通过这个平台回收调查结果。淘宝网尝试生产自有品牌的产品等。

适用领域:互联网、电子商务

第8篇: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本科教学;交互学习

1背景介绍

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之前,本科教学主要处于板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呈现的方式非常有限。在课程教学当中,需要特别制作一些教具作为辅助。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涉及到的机械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由于教具的制作成本很高,且在课堂教学中需将这些教具带到教室,让学生亲自体会,给教学工作者也带来一定的负担。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本科课堂教学,大量内容可以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概念的描述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备课得到很大程度简化,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逐渐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1-4]。但不足之处也日渐显现,比如因多媒体放映速度比板书速度要快很多,学生停留在一个概念上的时间不足,出现了容易暂时理解但也很容易忘记的现象。学生课下却又只能回归课本,对于那些兴趣不是很足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继续学习探索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放大,学习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随着网络课程、远程学习等相继出现,学习者可以很便捷地获取全国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甚至是海外一些知名院校的课程。这同时也给教学工作者一个新的契机,可以参考借鉴诸多知名院校的教学方法,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掌上互联网逐渐成为主导网络模式,学生能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手机上APP(手机应用软件)种类繁多,开始占据每个人的时间,尤其是网络游戏等娱乐型手机APP,已经占据了学生的手机屏幕。相比之下,教学类APP却很少,开发具有创新型的教学手机应用也是当下教学工作者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对于促进本科教学方面所具有的几种主要功能,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更好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互联网学习模式探索

目前,学生学习模式可以分为3种。第一,如图1中①所示,学生独自通过互联网手段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这对于参加补考或者重修的本科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超星图书馆的网络课程视频。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掌握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甚至进行更广范围的学习,如网易公开课中的国际名校学习课程等。第二,如图1中②所示,学生只经过课堂教学,在老师的授课下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这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阅读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来获取知识,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理解,课后回归书本进行复习、消化吸收,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资源,在课堂教学之中,展示出要点内容。第三,如图1中③所示,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互联网和课堂教学的联系当中,二者都可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课堂成为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场所,更加类似一种会议性质。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巨大优势。文章主要对第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3互联网具备的主要功能

在第二种学习模式中,教师已经运用到互联网提供的各种资源,去丰富课堂教学,如为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图片和视频,网上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结合实际运用到自身教学当中,这便是互联网的第一个功能——搜索功能(如图2所示)。互联网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且便捷的素材,例如可使用学术搜索引擎去获取科研文献来深化教学内容,以及高校中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库的便捷接入,这些都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来源。另外,各种实体书电子化的过程,也使得参考资料的来源极大地丰富起来。互联网的第二个功能是对课堂教学执行功能,可以理解为课堂知识的应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在网上完成一定的任务,这是目前教学中较为短缺的一块,在各类学科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在网络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线上学习并提交答案。这种方式可以大力发扬,但目前网络的利用程度远远不够。近年来,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使得手机网络成为日趋流行的形势。因此开发各类教学APP势在必行,例如一些常见的教学仿真软件COMSOL,已经做到在手机上可以随时随地操作APP,设计案例,然后通过网络模式传递到计算主机上进行运算。学生在利用互联网的执行功能中,有了更多的切身体验,兴趣会大大增加,知识也得到了应用。互联网的第三个功能是与课堂教学的交互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和课堂这两种手段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然后一个班集体可以聚集到课堂和教师交换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然后集中讨论。

4互联网服务于本科教学的模式探索

MOOC公开课是当下在线教育非常成功的应用案例,但忽略了课堂这个传统而又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本科教学来说始终处于辅助作用,并没有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文献[5]对当下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做了详尽的概述,其中提到了几种常用的互联网工具如微信和QQ群等在促进教学方面可能起到的作用。文章列举了几种比较常用的互联网工具并探讨了它们可能发挥的作用(如图3所示)。学术论坛:如果学生需要了解某一知识领域的概况以及探讨具体的专业问题,那么他可以选择自行登录专业的网络论坛,例如机械CAD论坛,同行之间可以在网上交流一些问题。论坛模式的弊端是参与者水平良莠不齐,学习者要自己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对于本科教学来说,可以借鉴的是论坛中的大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各类专业书籍以及应用软件等,可以作为学生完成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的经营者会为一个主题内容做适当的知识拓展,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较为系统地描述某一个知识领域的发展概况。经营者的水平越高,获得的关注度也越高。目前,微信公众号出现的文章水平都很高,学习者可利用间隙时间去理解某一个方向的研究进展和知识总结。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习了某一专业概念后,可以去专业公众号找到相应的文章,这里面有最新的科技进展和全方位的知识概括,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学习了滚动轴承的概念,在公众号里就可以发现滚动轴承的种类和最新发展的各类轴承的视频资料。QQ群: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跨越空间的无障碍交流平台,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利用手机网络与教师随时随地交流,但缺点是内容很难总结和保留。目前,这种互联网工具已经被教师广泛使用,用于传递和信息,以及传递学习资料。对于本科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在群里作业,学生可以在群内提交电子档,也便于教师存档。手机APP:手机应用的种类很多,但目前教学类的还很少,这方面在未来几年内肯定会出现大量的学习类手机应用。对于本科教学来说,与手机QQ群所不同的是,未来专门针对学习类的应用应该会出现,界面更加专业化、便捷化,还要容易接入互联网,浏览大量网络数据。总体来说,未来本科教学模式中,课堂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和教师面对面无障碍交流的实体环境,尽管有视频会议等模式可以替代一些实体的空间,但在本科教学中针对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固定的学习空间不可少。重要的是,各种网络资源在线课堂也将能达到随时随地接入课堂的环境当中,学生理解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对于专业课程也将会出现定制模式。另外,在课堂之外,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和练习等,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能够在空隙时间完成,甚至是答疑和一些交流活动完全可以在手机应用上完成。

5结语

文章主要讲述了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去促进课堂教学。通过功能模块分析,提炼出可能增强学习效果的方法,可供相关教学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耿建民.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85-88.

[2]方明建.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3(2):65-66,82.

[3]张春玲.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

[4]林众,冯瑞琴.多媒体教学中的认知机制[J].教育研究,2006(7):62-66.

第9篇:工业互联网概述范文

随着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概念,将其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要求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互联网+”这一提法红遍全国,各界对拥抱“互联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昂热情。可问题是,人们理解对“互联网+”了吗?当互联网的玩法加到了传统的“X”上,会起什么样的变化?新规则和旧制度的冲突又是什么?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纪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是政府官方的定义。不过,互联网公司对它有着不同的诠释和理解。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版本是,“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百度的定义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它来自公司创始人兼CEO的李彦宏在一次公开场合的谈话,他还说:“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的话,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的雷军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互联网+”就是怎么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增值、提效。他点到了“互联网的思维”一词,后者经他鼓吹一度成为互联网热词,而他领导下的小米手机成了演绎互联网思维的经典案例。何谓互联网思维,雷军有“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当然,还不能少了腾讯马化腾的表述。

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马化腾是“腾讯帝国”的创建者,现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此外,他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正是基于后一个重要身份,他在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建议提出:“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事实是,建议后被政府采纳,马化腾便成了政府“互联网+”行动计划最主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所以,要正确理解与适用“互联网+”,不可不追本溯源,回到它的首创者身上――一看“互联网+”究竟是如何被提出的,马化腾又是怎样逐步完善其内涵和展开论述的。

2013年11月6日,马化腾在和马明哲、马云共同参与的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首提“互联网+”概念,他说:“大家看到最近很多传统行业都在和互联网结合。为什么会结合呢?包括现在讲的互联网金融,以前是讲互联网的媒体,音乐,影视,支付等等,和传统行业有结合。现在到金融了。所以我们理解,互联网给传统行业,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两天后,在广东惠州,马化腾借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道农沙龙”的契机,进一步阐述了“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打比方就像有了电力,以前是蒸汽机,后来有了电力对所有行业都发生了变化,都发生了影响一样。有了互联网,每个行业都可以把它变成为工具,都可以升级服务因为只要在这个行业内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我会称之为颠覆。”11月9日,深圳的腾讯WE大会,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明确使用“+”符号,“互联网+”正式浮出水面。马化腾演讲时指出:“‘+’是什么?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我们过去中国互联网十几年的发展,看到互联网加什么?加通信是最直接的,加媒体已经有颠覆了,还要加娱乐、网络游戏。以前传统的游戏已经被颠覆了。包括零售行业,过去认为网购电商是很小的份额现在已经颠覆了实体零售行业,还有最近最热的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已经不敢轻视互联网这个话题了。”

进入2014年,“互联网+”作为概念日益丰满,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给合作伙伴的信》、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以及在给《时代的变换》等书籍写推荐序时,马化腾在不同时间、多个场合发表了他对“互联网+”的理解。拣要点说,有:“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速对传统行业的变革与颠覆;互联网是一个工具,打破信息不对称,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的新机遇、新生命等。

分析马化腾和官方以及其他各种版本,有共性,也有差别,但大体谈的方向一致,落脚点相近。“互联网+”就是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去融合其他行业,并试图连接人、物、服务、场景乃至一切,旨在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使用率。简单讲可用十六个字归纳:开放生态、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协同创新。

然而,要把理念转化为实践,把口号落实到行动,在“互联网+”的问题上,要着重解决四个实际问题,或者说理顺四个思路。

首先,“互联网+”等于“互联网+X”,这个X包括工业、金融、健康、教育、民生、能源、农业、商业、媒体、智慧、社会公益等各行各业各领域,问题是,为什么要加?为什么能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不可避免地连接在一起,这既是一种技术趋势,也是一个时代特征。互联网不再仅仅是虚拟经济,而是主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能促使传统产业突破现有瓶颈,实现自我颠覆与变革,加速互联网化的转型升级、融合创新。往大了讲,“互联网+”推动产业生态共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合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极大惠及民生。

其次,那么,互联网+X,其中谁为主、谁为次?换句话讲,究竟谁说了算?例如,互联网+金融(如余额宝),游戏规则全由金融部门说了算。那么,它其实是“金融+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金融”;又比如,互联网+交通(如Uber),运营资质、准入条件,其实概由交通运输部门来定,本质上它就是“交通+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交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互联网+X,基本是X一言堂。但问题互联网企业(产业)的玩法套路和X行业既定的条条框框有很多并不适配,甚至是相冲突的,如此一来,规则之争、理念之争乃至价值之争在所难免,融合共存、互惠双赢谈何容易。另外,严格从语义来分析,“互联网+”,互联网在前,是为主体;X在后,是为宾格。马化腾、马云等谈“互联网+”当然没错,因为他们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可对于身处X领域的人来说,大谈“互联网+”就显得主谓不分了,要加至少也得是自己的X去加人家的互联网。对此,独立TMT分析师付亮有个观点很好,他说“互联网+”第一个“+”应该是“加速”,第二个“+”认为是“破坏性创新”。也就是说,不管是互联网+X,还是X+互联网,有机地结合将是对各自产业生产力的提高、效率的提升以及创新的提速。

再次,一旦“互联网+”,那么互联网与X是什么关系,是颠覆还是互补?对此,马化腾在为《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所撰写的前言中的几段话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他写道:“‘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我经常用电能来打比方。现在的互联网很像带来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互联网+’就像电能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就像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大规模应用造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但蒸汽机和电力却都没有代替任何行业或产业,反而是不断催生新的领域。所以X们大可不必担忧,总是害怕互联网进来了,自己要出局了。我同意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的观点:“互联网+X,将让X的饭碗比现在更大,这是一场增量改革。合作才能共赢。”

最后,“互联网+”催生的是新产业还是新业态?两者的区别在于,新产业注重的是“产值”,新业态对应的却是“结构”。互联网是信息网络产业,是新兴产业,当它以加的姿态去对接融合其他产业时,做的其实是“产业创新”,即便从X的角度出发,亦是如此。产业创新其实就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而不是创设出新的产业品类。新业态就是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做强做优,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做大。所以“互联网+”或“X+互联网”的正解在于,把重心放在以用户导向的创新求变上,放在实现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上。

以前,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如今,互联网已是一个基建、一个生态。正如学者曾润喜说的,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互联网+”让互联网与其他行业和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从趋势来看,这不是想不想、愿不愿的事,而是势在必行。套用美国科幻作家、“赛博朋克运动之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话来说,“未来已经来临,而且早已流行”。

延伸阅读

“互联网+”的密码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于扬

在寻找“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注意到了用户所处的环境变化。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多屏的时代。而各行各业所提供的服务会以上述“互联网+”的公式存在,从而重新改造和创造我们今天所有的产品。

而对用户而言,他们未来不会关心他们接入的方式,不会关心他们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因为他们面对的每一个面都可以是一张接入互联网的屏,通过它们能将用户和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应用和服务随时随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足够了。

也许对创业者来说,当熟悉了这样一条路径之后,我们基于“多屏全网跨平台”的理念,与行业结合,才有机会再往前迈一步。我们的传统行业才能真正地转型,从而创造新的局面。

在“互联网+”的实践前行路上,在创新方向的选择上,形容词比名词更重要。这就好像马车公司了解用户需要更好更舒适的马车。关注“马车”这个名词的企业,成了历史的炮灰,而关注“更好更舒适”的企业创造了汽车。而在创新的落地上,名词又比形容词更重要。这就好比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互联网本身并没有创造新的供需关系,它只是工具,帮助各行各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当企业内外部都不提“互联网+”的时候,企业才算真正走完了自己的互联网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