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校园环境设计精选(九篇)

校园环境设计

第1篇: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1、加强生态优势

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方能强化原有校园生态所具有之优势。

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南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

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

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坐在校园内部小游园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

(二)功能组织合理

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

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三)景观特色明显

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

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场所。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其中的“水木清华”和“荷塘月色”等景点,由于利用地形优势,植物配置得当,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名篇,成为吸引万千学子、具有无穷魅力之校园景观。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校园环境规划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二)延续性原则

1、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规的原则和特色。

2、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

(1)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

(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

(3)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4、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

(三)人本化原则

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一一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比较简单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象个小城市,五脏俱全。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1、空间分割合理

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聚焦。

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2、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

教学楼教室边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所有室外家具和设施必须符合大、中、小学生尺度和行为模式。

主、次干道分明,休闲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水中步石为安全起见,在中、小学不宜设置。喷泉水景不宜多设,过于喧哗,且难以养护管理,运行成本也高。

3、可识别性强

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四)人文性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教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五)景观性原则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

第2篇: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空间环境的设计在各高校的环境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不仅仅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更能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因此,要促使高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当前高校所面临的空间环境设计的问题,这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时代的进步。

关键词:

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培育出高素质人才是其最终目的。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的复兴都与高校教育的优劣紧密相关,为培育出优质人才,各大高校应当在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校园空间建设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并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校园空间环境的多样性

设计出既满足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基本需求,又能够满足他们对个人空间的需求,这是校园空间环境具有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这就对空间和形态两方面的功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功能多样性即不仅能够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多种活动,还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来实现个体发展的需求。

(二)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性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对学校环境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大学如同半个社会的特点,学生是校园环境中最主要的活动者,因此不仅需要保证生活环境的和谐舒适,同时还需要关注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学校自建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其文化特点、地域特点以及时代特点。

(三)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

为体现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就需要对校园的各个角落设计得足够细致,从而体现出其个性特点。校园的空间设计主要是营造一个具有校园特色的空间环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而不是指铺张浪费,进行过于奢华的装饰。

(四)增强校园空间的教育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优美的周边环境可以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他们举止变得文雅高尚,对美丑有更为正确的认知。这就是他所倡导的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可通过校园环境的不同特点来实现这一目的,能够使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把这种陶冶教育的特点融合于校园建设之中,对树木、花草以及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再好不过。

(五)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

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是指一些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标志性的空间,能够表现出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化校园文化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比起来,现阶段的大学生虽然能够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但是精神的需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合理的环境布局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就大学校园的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稀缺,校园空间环境不符合教学以及生活的需求,并且还存在普遍的布局相似的问题。考虑到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诸多问题的存在,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中需要注重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同时结合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与环境建设的契合度,在思想上、生活上以及心理需求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从而达到校园环境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对环境设计、建筑布局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需要做到全面兼顾,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校园生活环境的满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应该多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根据具体地形做出相应改变,从而打造出符合高校需求的校园空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忽略当地地域因素

(1)在景观的设计上没有根据气候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是盲目追求达到美学要求。

(2)在景观的设计上没有根据相应的地形做出相应的方案调整,例如有的校园附近没有河流,但依旧想要挖掘大型的湖泊就相当不合理。

(3)忽略植被生长地域的限制,在校园绿化方面,选择一些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栽种,致使植被难以生长,种类较少。因此,可以选择当地植株种植,同时种植少量外地植株,展现其多样化特征。

(4)在对校园绿化方面忽视生态角度,在规划校园绿化的问题上,只一味追求满足一定的绿化面积,致使出现草坪所占份额多,而乔木却相当稀少,致使环境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在校园的植被种植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生存状况,没有合理高效地把能够耐阴的、喜阳的植物进行合理规划,因此没有很好地实现对土壤、空气、阳光等这些自然资源的有效的配置,没有能够建立起具有层次结构完整、丰富多彩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缺乏特色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校园建设缺乏了应有的创造性以及多样性特征,因而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园建筑面积在扩大时,校园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会由此受到巨大的冲击,导致校园因此不断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三)空间过大和尺度失真

在校园构建的过程中过度在空间上开阔,从而导致建成后景观失去真实的色彩。这样的校园环境并不能使师生感到舒适,这也与校园环境给应该给人带来安静、舒心、宜人的需求不相符。

(四)重形式和轻功能

对于校园环境的建设来说,不光要考虑它的景观作用,还要考虑到其具体的使用功能,比如可以进行早读、体育、散步等,这有赖于设计者的精心设计。虽然各项设施都比较完备,空间面积也比较大,但是很难给人带来亲切感。

(五)绿地指标未达要求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高校的绿化面积应该要达到50%,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未能够达标。

(六)人工景观杂乱

校园环境中,人工建筑物的超标使得校园景观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其失去应有的自然景观和风味,缺乏多样性和整体性。在校园建设中,过多且过于繁杂的交通网络致使校园环境整体杂乱无序。

四、景观环境元素设计运用

(一)水体

“水”不仅能够使校园整体的生态环境呈现明显的改观,同时又能展现灵动活跃的校园气氛。水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点状的景观,常见的有泉眼、瀑布、喷泉等;线状的景观,常见的有流水;面状的景观,大的水池等。在进行景观的设计时,需要尽可能地展现水的特性,同时使其能够表现出城市水景的扩展。在校园内设计人工水景时所用到的水应尽可能从临近的水源引入,这样可以形成较大的水面;人工水景的面积太小会影响整体的美感,过大则容易造成水的浪费。

(二)植物

在大学校园中也经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一排排树木,它不仅有着视觉形态上的多样性,同时能够很好地创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静谧的校园环境。在品种方面的选择应多样化,以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为主,同时也从外地引进一些适宜作观赏的植株,从而很好地展现校园的特点,乔木就是能够实现校园环境的绿化植物。进行校园植物设计时,除道路两旁的行道外,绿色的草地上也会根据自然演进的形式配置,根据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校园特点同时又能展现自然环境的景观。

(三)道路和广场

学校师生常见的活动就是在道路或者广场上漫步,合理的布局能够充分展现出校园的活力。常见的道路规划是大的道路一直向前延伸,小的道路则是自然弯曲,这种羊肠小道能够使人在漫步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给人移步异景的感受。铺设道路所用到的材料对于校园环境风景的格局构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铺装材料的颜色、原料以及种类,能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用于铺装材料的维护、耐用性、色泽、图案等多个方面,最好是当地生产的,这样更能让人亲切地感受到本地别具一格的风貌。在设计校园道路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绿化配置与设计,在道路的两旁增添各种绿色,使道路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在具体选择植物的种类时应尽可能地展现出多样化,同时注意不同植物在空间上的合理分配,建造特色浓厚的校园景观,充分展现出校园生态环境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道路两侧的植物符合乔木与草坪相间或是乔木与灌木相间的配置。

(四)广场

校园的广场是校园中公共性最强,同时又兼具艺术魅力能够展现校园文化风采的空间。因此在校园广场所能具备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细心设计,一般可将其置于周边有高大建筑物的地域,也可处于校园干道交汇的位置,不仅能够展现其交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校园广场是作为师生举行各种活动的地方,因此其所展现出的各种特点非常关键。

五、结语

校园景观所展现出来的美感不仅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辨别,同时也能够从细节上得到体会,它是由精美的细部构成,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某种人文特性和风格。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对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和各地区经济情况及相关政策的实行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高校校园的景观应充分展现其积极向上、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特性。

作者:李达旭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杰,潘云鹤.论泛生态化校园规划[J].校园规划,2005,(11):12-14.

[2]潘海译,李玲,牟瑞芳.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3):201-205.

[3]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森林文化,2007,(5):42-44.

[4]沈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建筑学报,2005,(3):31-33.

第3篇: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环境 艺术设计 总体规划

如今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条件,也是他们寻求自我、展现自我的一个大舞台。而不同的校园有着自己发展方向以及文化背景,因而所呈现出来的校园环境特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质量。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存在着校园环境与艺术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校园环境建设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校园环境建设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校园环境”有两层重要的含义;其一,是指校园的外在存在的自然环境的构建;其二;是指对校园内在存在的校园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多个内涵的展现,因此可见,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外在的自然环境将校园内在的人文精神展现出来,以此来彰显出校园的各种种文化特征。

(一)艺术设计是校园环境构建的一个重要基础

通过专业的艺术设计,可以对整个校园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学校历史、校园环境、校风、管理机制以及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而这样的一个整体式构建也是为了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学习,为他们个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优越的环境。同时,这样一个专业性的规划设计可以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运用于校园的环境建设中,从而构建出“校园之美”,为学生以及老师们都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二)校园环境建设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实践基础

艺术设计是一个专业型的设计手段,通过很多不同的相关理论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共同打造出事物的外在美感。但是,针对校园环境的艺术设计就应该具有校园环境建设的特点,从而从各种艺术设计当中脱颖而出。校园环境建设就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实践基础,只有将专业型的艺术设计自己相关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校园文化、校园特点当中才能够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透过艺术设计的创造打造出不同的校园魅力,通过不同的校园文化造就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

二、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对环境构建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如今,特别是各大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已经是校园文化在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带来很多影响。但是从目前各校园环境的构建上来看,却不理想,艺术设计与校园环境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从而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没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一)盲目目跟风,缺乏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风气也在不断恶化之中,而这种不良风气也逐渐渗入到我过校园之中。在经济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入到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整改中。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学校之所以决定整改现有的校园环境并不是从师生角度出发,而是为了个人的“面子工程”。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做大、做好”。做大,即为校园环境尽可能的大;做好,即为校园环境看上去尽可能的豪华。

(二)思考不足,缺乏全局思想

对于校园环境建设而言,不仅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改善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结合校园教育及工作,协调个部门与校园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形式上营造出一个优雅、整洁、自由与活泼的校园氛围,在深层次上还要便于师生员工在思想、道德、纪律以及修养等方式上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激发师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然而,目前的艺术设计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只是解决了学校环境的外观,而没有从一个制高点上进行全局思考,不能够有效协调学校各个不同的工作机构,进而造成设计上的很多不足。

三、校园艺术设计改善的措施

艺术设计种类中,校园艺术设计针对性很强,同时对于校园自身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方式。现在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上还存在着问题,对于学校发展以及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为今后校园艺术设计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显得十分必要。

(一)以师生发展为前提,合理规划学校建设

学校任何改变都应该建立在有利师生成长这一思想之上,而不能一个人为中心。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校园环境的整改以及改善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并没有任何促进作用,那么这样的校园环境设计是失败的,是不可行的。

(二)认真斟酌设计方案

校园环境一旦进行建设就很难在很大程度上变动,因而在建设之前须反复斟酌。从校园建设角度出发,站在全局的视觉思考,协调学校自身发展中各部门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也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对于校园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就应该着重考虑校园环境与校园哪些事物存在必然联系,同时这些联系对校园环境又有哪些影响,用这样的方式分析,可有效降低设计中的不足,以完善校园环境建设。

四、小结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工作部门,而这些部门也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校园环境建设。因此,在对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着两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从而将校园环境与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参考文献:

第4篇: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存在问题

引言: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发展,其中大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中也尤为重要的,培养的人才不但为祖国的未来提高国家民族的素质,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恰恰这么重要的教育场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完善及质量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建设不单单是美化环境的功能,亦能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比如学校的公共环境景观能潜移默化的激励学生的信心。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这些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大学生的交往、健康、信心等方面都逐渐得到好的激励暗示及塑造。因为环境空间能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暗示及激励塑造的作用,所以在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建设上更为重要。

一、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性

“公共空间”这个名称的解释是相对于私人专用空间来说的,指的是一切非限于特定人群使用的外部公共空间,并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向群众提供进行一定社会群体或独体活动的场所。而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主要服务于学校的师生,而对学生服务更是主要的。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置身于校园这个特定空间里,他们在校园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可循,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既有具公共活动的普遍性又具有其个体的特殊性。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此外,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更加比以往重视。各地区的综合性大学也相应增加,逐步发展壮大,各门学科也兴起并发展的如火如荼。也有更多的新校园都建设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乃至更远的地方。而新校园的公共空间设计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因为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学习兴趣、品德修养、价值观取向等有一定的影响。而那些建校比较早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所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将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作为研究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及对校园建设的需求。

二、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

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学生物质上无疑是丰裕的,但他们在精神上却是痛苦、迷茫的。给高校校园内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实现自己、与人交流的公共空间,将对大学生精神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指的是在高校校园内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文化、相互交往、漫步休息、公共业余活动等功能的空间。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交往空间。从我国目前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缺少。现在,大多数的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大多是以往的规划设计,进入大学校门,要么是广场,要么是雕塑,伴随点缀花池,中心对称式,大多显得单一枯燥,印象也深深得留在了大学生的心里。但继续进入大学校园,会发现,除了功能用的建筑楼群及美化作用的设施环境外,高校公共空间环境的建设更是显得不足及缺少,没有真正在高校校园环境规划中真正的得到展现。

2、高校公共空间环境的作用不大。“有时候设计者期望的设计达到某种效果或者产生某种氛围,并能让人们得到满足,但是却恰恰相反,往往都是浪费空间,或者不被人认可。在高校校园公共环境空间内,它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非人性化的空间,比方在很小的场地上设计布置公众活动性强的环境空间,恰恰得不到满足,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反作用;第二种是非文化空间,比很普通很没有意义的很俗的雕塑、踏步、走廊等;第三种是矛盾的空间,比如在人流密集的路侧安放休息学习用座椅,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下设计安排封闭性的私密空间等。在长春城市的高校的调查调研中大多存在这么几种情况。有的学校更是留着空地浪费不利用闲置。大多数的公共空间环境在高校校园公共环境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不适应校园的生活所需。比如,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多进入高校校园内,常常就会在建筑的入口处或是校园道路的交叉口处,会有展板及宣传栏,大多是商家的广告,真正对学生宣传教育的意义不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交通空间。也成了校园环境的一个难以根治皮肤癣。不能满足高校校园大学生的生活所需及成长需要。

4、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普遍存在雷同的现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受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高校及所在城市的主题文化所影响的。比如南方、北方的高校的公共空间设计受地域及气候影响就有所不同;理科、工科、文科不同种类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受学科影响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城市文化主题下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也有所不同。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公共空间环境,应该满足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相互的活动可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和凝聚力以及对高校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及学校的环境氛围。纵观现在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没有着重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居多,故设计理念大多雷同。

三、结语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该多强调人性化,因地制宜,创造出优秀的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心灵空间、文化空间等,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有密切关系,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作为人的外部心理环境,它对人心理的意义尤为重要,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对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视也体现了设计者及学校对学生心理的人性化关爱。最后重要的是,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仅是高校校园整体规划众多内容中其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好的高校校园的设计规划,不仅仅体现在的是高校校园的某个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规划,但是一个出色的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却能成为校园整体规划中的一个亮点,并为师生尤其是学生更好的服务,也关系到学生群体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陈家琦。 从学生需求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J]。 山西建筑, 2007, (07)。

[2] 欧诗,陈建。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探析[J]。 规划师, 2003, (09)。

[3] 郑堡元,秦华,何为。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探讨――以西南大学共青团花园为例[J]。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09, (01)。

[4] 刘静,梁天一,董和壁。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构架与效用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区为例[J]。 管理与财富, 2008, (09)。

第5篇: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一)生态系统完善

1、加强生态优势

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方能强化原有校园生态所具有之优势。

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南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

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

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坐在校园内部小游园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

(二)功能组织合理

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

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三)景观特色明显

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

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场所。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其中的“水木清华”和“荷塘月色”等景点,由于利用地形优势,植物配置得当,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名篇,成为吸引万千学子、具有无穷魅力之校园景观。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校园环境规划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二)延续性原则

1、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规的原则和特色。

2、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

(1)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

(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

(3)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4、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

(三)人本化原则

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一一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比较简单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象个小城市,五脏俱全。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1、空间分割合理

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聚焦。

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2、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

教学楼教室边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所有室外家具和设施必须符合大、中、小学生尺度和行为模式。

主、次干道分明,休闲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水中步石为安全起见,在中、小学不宜设置。喷泉水景不宜多设,过于喧哗,且难以养护管理,运行成本也高。

3、可识别性强

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四)人文性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教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五)景观性原则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

第6篇: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教育环境的生态性首先需要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年龄、情商、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设计与受教育主体相和谐的教育环境。

(一)不同年龄段的多元化设计元素融合与单一的中学或小学不同,东城实验学校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校园环境设计关注从7岁到16岁年龄跨度的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情感诉求,因此校园景观环境设计必须以多元化元素融合一体,从形态、色彩、材质、游戏空间等多方面照顾不同年龄学生,要求运用设计符号元素细节的区分到位。

(二)以恰当的设计手法表达校方教育核心价值该校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即对受教育者“尊重、赏识、情满校园”,重视通过学习的过程而显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等正面鼓励学生的探索实践。因此,其校园环境设计手法需要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游戏性,表达教育者对学生们的尊重、鼓励与赞赏,由此促进孩子健康的情商成长。

二、校园景观四大区域版块创意阐述

东城实验学校校园依据教学功能划分为四大空间区域版块:校区正门入口中心广场、艺术楼后小广场、低学年段小广场、校区运动场及绿化隔离带等。方案构思之初,依据四大区域版块空间的功能性以及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构成特点,本着以人为本,满足多年龄段学习、游戏活动方式前提下,学校协同设计者提出了校园景观四大板块创意主题——源、瀚、韵、律,它们在主题表现上各有侧重但又融汇贯通,并且对其内涵深入进行挖掘充实。

(一)“源”的阐述

“源”词义本义阐释为“水流所从出”,在文化中延伸意为“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四海相聚,珍惜缘分”,“天圆地方、幸福美满”。在本方案构思中,“源”的丰富寓意通过中心广场错落的同心圆、环绕的曲水流觞设计符号来展示。

(二)“瀚”的阐述

“瀚”古代本义“广大貌”,延伸意为“水浩大的样子;广大”,在校园景观方案中设计者提出在低年级段区域设立丰富多样的生物区、齐地绿化池、沙池,即寓指浩瀚的宇宙、博大的智慧。

(三)“韵”的阐述

“韵”的形象阐释在方案中是一个难点。“韵”本义指“和谐的声音”,延伸意为“美好、和谐而有节奏的形式、意味”。“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在校园中,狭义的“韵”可以仅指音乐,广义的“韵”则可以泛指校园的流水、音乐、鸟语花香,所有一切有活力、有视觉美感的错落连绵的形态、色彩等,甚至可以包含连绵的历史文化的流动在内。

(四)“律”的阐述

本义“法律、规则、音律”,而校园景观文化方案中延伸意为运动场外景观元素,设计表述为“律动健康、律动生命”的含义。

三、校园景观生态设计元素阐释

校园物态环境是指包括校园建筑、道路、植被绿化园艺形态、主题雕塑、墙面文化、室内外环境色彩、视觉传达导示牌等构成的学校功能实现及视觉形象的一个整体系统。东城实验学校校园的生态景观设计应用元素则涵盖江南以及钱塘江地域历史文化、生态自然文化、环境色彩、植被品种选择及造型、建筑景观和校园识别导示设计在内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和谐的全方位系统环境设计。

(一)江南自然生态环境营造

在少儿多元化智能发展中,自然观察智能是少年儿童必须培养的多元化智能之一。在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亲和力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孩子健康、阳光的情商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东城实验学校校园环境设计方案着意将江南自然生态景观以富于童趣的互动游戏手法融合贯穿其中:以层叠的平台流水、汀步、平桥及阡陌纵横的地面图案阐释历史上曲水流觞、良田万亩、“韵味”盎然的江南水乡环境;品种多样、色彩丰富美观的花草、树木植被与教学环境融合,除了给学生们一个自然生态绿色空间环境之外,还可以作为学生在教室之外观察认识植物生长形态、水流形态的自然教育课堂。德育大厅荣誉墙以有江南特色的垂柳树枝条上张贴展示学生们获得的各种荣誉,表现出“尊重、赏识、情满校园”,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向上。

(二)历史文化氛围营造

在方案设计中,历史文化知识点的形象化表达亦是设计中的一个难点。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多样的历史知识点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就盲目导入到设计中,结果很容易变成枯燥的知识点解说而导致缺乏亲和力与吸引力,致使学生视而不见,达不到预期的作用。方案设计者经过推敲,最终采取将历史文化典故介绍融合贯穿于生态环境设计的方式中,不露痕迹地在设计表现方式上出新以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诱导他们去猜测、观看、体会。例如在入口处中心广场“源”的表现中,立面影壁墙以浮雕行书夏、商、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书苍劲、构成错落有致,展示了五千年历史的流传,在文化之源的介绍中阐述了历史之“韵”。

地面种植江南代表文人精神的竹林,流动的溪水中形似随意置放大小不一的石块,石块上雕刻自春秋时期以来的各朝代历史文化名人名称:孔子、庄子、竹林七贤、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极易引起孩子的好奇与注意力,设计上又达到自然和谐融合。在艺术楼后的小广场,设计者还有意设计了一个关于阅读的历史知识文化连接,从中国古代的竹简刻字、丝帛书到造纸术发明,直到当代的数码阅读。整个景观点的设计元素以草地中铺装的石板竹简形态,蜿蜒曲折的青石小路(丝帛形态)、草坪卧石书本形态、木制阅读廊架中的文字介绍、阅读廊架中的电子阅读屏幕(数码阅读形态)有机串联,创造性地以视觉图形化语言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阅读历史。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元素应用

首先,设置在低学年段小广场的沙池景观是以游戏方式设立学生课余与自然亲近淘气玩沙的空间,让学生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沙池边上还设计有供各年龄段学生观察的长满水中浮萍的池塘;低年级课间活动区作为本案的创新点从低幼儿童兴趣及心理出发,设计了孩子们喜欢的森林动物大象、梅花鹿、马、猴子等墙面与阅读橱窗展示,色彩为低年段的学生所喜欢的天空的蓝色系、植物的绿色、黄色系,同样以游戏的轻松心理表现童趣盎然,打破了以往宣传栏形式的严肃呆板。

其次,在学校运动场的隔离墙面上雕刻了为中国体育竞赛做出贡献的姚明、蔡振华、邓亚萍、李宁、郭晶晶等运动员明星形象,旁边书有篮球、乒乓球、足球、跳水等的运动项目起源知识介绍,传递给学生运动的精神以及成长的榜样;运动场两旁的景观带错落有致地布置运动剪影的植物造型,以阐释生生不息的律动精神。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以自然生态环境绿色设计为基础,力求在自然和谐环境中表现历史,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探索知识;在自然中突出童趣的游戏精神,让孩子在自然中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互动。方案设计者真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去探索自然与社会。从教育角度来说,设计者要研究的正是如何运用环境设计的元素符号来实现少年儿童自然观察智能、视觉审美智能、人际关系发展智能、认知学习智能等多元化智能的发展。

四、结束语

从千校一面到开始注重校园局部装饰美化,从局部装饰美化到校园文化建设,从校园文化建设到人、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谐共生的生态教育环境,这个历程阐述了人们对于教育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理解在深入与进步。在教育理念的革新中,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也在不断进步,这个进步不是单纯设计手法的进步,也不是知识文化的纯粹张贴。以高超、娴熟的设计手法、设计方式将先进的科学文化探索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景观之中,每一个设计的环节都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开放、自由、和谐、健康的理念诉求对教育与人的成长规律的尊重,这正是我们在校园环境设计实践历程中所要探究和表述的核心内容。

第7篇: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一、高校餐饮空间设计应该以人为本

只有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才能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学生餐饮空间的形状、面积、边界状况及个人所属的领域组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空间使用方法。在餐厅和咖啡馆中可以经常观察到类似的情况:学生们总是尽可能的选择靠近墙边的桌子,最后选择中间区域四面都临空的座次。这就是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这表达了人类的三个心理需求:一是人喜欢观察空间和观察人,人有交往的心理需求,而在边界逗留,为人们纵观全局,浏览整个场景都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二是人在需要交往的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领域,这个领域不希望被他人侵犯,而边界使个人领域有了庇护感。三是人在交往的同时,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际距离。

二、空间的划分和餐桌椅的布局相辅相成

餐桌布局应从空间设计入手,满足大学生不同交往层次的心理需求,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一个未经任何处理,只有均布的餐厅的大厅,即单一空间(如现在的学生食堂)里就餐,该是何等单调乏味。如果将这个单一空间重新组织,用一些实体来围合或分隔,设计或划分出多种形态的餐饮空间,并加以巧妙组合,使其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层次丰富,相互渗透,使人置身其中将会感到有趣和惬意。当然空间设计首要考虑的还是餐厅的实际使用需求,因此,所划分的餐饮空间的大小、形式及空间之间如何组合,必须从实用出发,即必须注重空间设计的合理性,方能满足餐饮活动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各类餐桌椅的布置和各种通道的尺寸,以及送餐流程的便捷合理。餐桌椅的布局宜形成多种不同的空间形式,有的空间宽敞舒适,让人能充分感受整体环境和餐厅氛围;有的大中有小,在大空间中划分出三、五桌的小领域,既能感受大空间的气氛,又有小尺度环境的温馨;有的用矮隔断或火车座式靠背使一个个餐桌有自己明确的领域感、私密性,适于约会、恳谈;有的做成雅座间,与主空间基本没有流通,营造明确的领域性、私密感,以适于学生聚会,生日饮宴。总之,餐桌布局应从空间设计入手,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选择。

三、餐饮空间设计宜体现空间的围合与渗透

第8篇: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论文关键词: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理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

0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行为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已逐渐应用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作为环境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环境行为理论成为许多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在柳州高级中学的校园设计中,环境行为理论得到大量应用,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校园内各类空间环境的要素,从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出发,结合学校的文脉与文化性,注重“和谐自然”的意境,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空间。

1环境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其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环境行为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理论,追求的是环境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环境决定论,2)相互作用论,3)相互渗透论。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即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相互作用论是指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相互之间互相作用,其行为的结果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不仅能消极的适应环境,也能利用环境提供的要素,改变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相互渗透论是指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与环境,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统一。

2环境行为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1环境决定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1.1‘和谐自然”的总体规划新柳高的基地位于柳江边上,离蜡烛山不远,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及柳州高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新校区具有“集自然山水之秀,汇人文气质之灵”的独特气质。在新校园规划中,采用“化零为整”的手段,利用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不拘小节,达成一种建筑与山水无限融合的理想夙愿。通过分析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的主轴线与柳江平行,次轴线则将蜡烛山、基地与柳江联系起来。见图1.

利用圆弧的向心性,在用圆弧走廊将各个分散的教学楼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功能建筑沿轴线有序展开,即规整又不失活泼。同时教学楼之间的连廊形成一个个相框,移步换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深得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的精髓。见图2.

2.1.2简约的建筑设计手法  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源自于广西的秀美山水赋予的灵感,建筑风格不再是旧有的简单呆板,力求新颖活泼,建筑设计与新区的环境相适应,表现一种腾飞、向上的气氛,同时增加新校园的识别性,在南北入口处,有五层高度上的扇形雨棚。中轴线由一系列的立柱开始,分隔了运动场对入口广场的干扰,并象征学生由此进入神圣的知识殿堂,通过中轴线宽敞的连廊,与辅助的西侧的连廊结合,可以到达主体建筑内部的各个区域,同时可以成为入口街道的标识。主体建筑涂料与混凝土、金属与玻璃的组合,柔和而又具有现代感。采用小尺度划分,以产生亲切感,简约的比例,塑造轻盈的外观效果,既减少了对学生的压迫感,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2.1合理分区。整体设计基于人员活动流线和有机整体原理的空间序列组织方法,这是通过分析学校人员活动规律及建筑基地环境得出的结论,是相互作用论最直接的体现。

建筑理论家汤布利(1、w0mbly)对有机建筑给出以下定义:“假如一座建筑是有机的,它所有的部分应是和谐的,是一种连贯的表现,包括与环境之间的统一,它的居住者、建筑材料、结构方法、建筑地段、建筑用途、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赖以生成的理念,每一个要素都是另外要素的产生的结果,一种有机的结构定义预言了生活,与使用者一起成长,呈现出它自身的基本现实或内在本质”。在该校园空间的建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概念。而其内在的本质是基于人的活动流线与活动区域,能最大限度保证使用者的方便性与舒适性。根据功能分区,将体育活动以及绿化区临近新区主干道布置,有效阻隔了城市的噪声。教学区、体育区与位于基地北部的生活区呈三角型布置,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从任何一区到其它两区均为最短距离。在中心校区的布局中,将全部教学楼以及办公楼、图书馆等,以一条贯穿的半室内步行街道相连,来自外部的自然光线和不同标高处的“桥廊”,暗示出城市街道般的空间特征,使空间的使用与发展导向一个良性的走向,使校园空间成为有机整体。见图3.

2.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的应用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主要体现为在进行竖向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新校园的设计中,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降低土方造价,将低洼地带体育场标高降低2m~3m,利用地形边缘的高差作为看台,节约建设成本,并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学生可以在体育场周围的草坡上休憩、玩耍或观赏比赛。在校园西侧,原有地形低洼,建筑避开这里布置,形成的空地作为自然景观,原有的水面保留并加以改造,多层次的绿化、景观形成的诗意校园空间可成为学生课余交流、放松的良好场所,并将成为个性发展的舞台。见图4.

2.3相互渗透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3.1相互渗透理论在创造校园动态

空间序列中的应用动态的空间序列是指人们穿过一组空间的整体感受和心理体验,要获得良好的整体感受,在空间序列设计时要注重空间的大小、高低、狭长或开阔的对比,以及空间中实体建筑界面的变化的联系。在柳高校园的空间序列设计中,特别注重具有“穿越”意义的序列空间的创建。其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穿越”这一空间构造的意义,让人怀着“前方似乎有不少有趣的东西可以一看”的一种期待,同时又不能让人看到全部,而将一些感动留到后面,这就是所谓的“穿越”。为了使柳高空旷的基地成为受人欢迎的环境,设计时以一系列四通八达的,开闭有致的交通空间,将大量的单个建筑联接成集合形式的校园平面。在中央部位创建一个中心校园区,周围用路径环绕,体育馆、报告厅等则像卫星一样在其布置,通过贯通连廊,环形连廊,相互连接,形成多层次的空间体系。

2.3.2相互渗透理论在营造“以人为本”交往空间中的应用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还在于校园规划能具备激发好奇,促进交流的特质,这样的校园氛围才是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校园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的活动是以交织融合的模式发生的。以环境行为理论为依据营造课堂教学之外的,适宜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广义课堂”成为新时期设计所关注的问题。相互渗透论是进行交往空间设计的关键。

教室以外的交流大多是以三五成群的模式,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生态。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把教室走道尺寸放大,扩大了走道的功能,使之不再是单一的通道,而是具有一定的交流空间的复合空间模式。同时在进行绿化设计时,采用花墙竹墙,群体树本等,围合出大量半围合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通过各种小广场的设置,方便学生进行一些集合活动。并且在连廊中增加了可以休息的长凳,使之成为休息交流的空间。在中心校园内部,设计重视环境地景的对应与融合,加强视觉轴线的塑造,创造借景(远山)、亲水空间塑造及平原地景意象的延续。多层次的建筑布局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与学习群组,而各种形态各异的外部公共空间,围合半围合空间,以视觉的和物质的方式相互联结成网,成为具有自由流通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统一的交往空间。

第9篇:校园环境设计范文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作为校园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是传递学校文化精神、塑造学校形象的物质承载者.研究大学校园环境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形式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空间环境的公共艺术大多数以雕塑、壁画等传统艺术形态出现,作品主题单调、形式老套.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现状,通过对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分析,探讨当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途径.

关键词 :公共艺术;高校校园;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45-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10YJC760051)

公共艺术一般存在于特定的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并在实际功能和文化心理方面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存在着整体性的利害关系[1](P12).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一般是指能满足视觉美感的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景观、生态艺术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介入,公共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也有了新的变化.

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性和兼容性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的功能和价值属性也具有多元性与多义性特征.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装饰和美化环境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功能.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大学校园作为育人的场所,存在于此的公共艺术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一种“文化符号”.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一是能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二是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价值观,让身在其中的学子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能营造有意义的美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起到净化心灵、提升学术氛围的作用.当然,公共艺术存在于大学校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能唤起青年学子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学生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学校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是存在于校园内的服务于师生学习、交往等功能的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也都是校园里最常见的特色文化.包括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雕塑、建筑,以及各种碑、亭、桥、池、石等.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是通过创作公共艺术来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鉴于公共艺术对于校园环境的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创作途径的探讨.

1 目前国内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基本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校园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庞大的校园、奢华的建筑背后隐藏的却是校园思想文化的贫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的消失和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国内高校校园中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少见,无论学校规模如何,都会设置一定的公共艺术作品.常在入口的公共空间处设置带有一定的主题性的雕像或是喷泉,是大多数高校标志性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校园内部空间中对于公共艺术的处理却很粗糙,常见的壁画、文化石、公共标识等随意的放置在草坪或是间隙的空间里,显得杂乱无章.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原先的一些公共艺术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教育功能和美化功能,没有及时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更新,导致一些公共艺术沦为校园里环境的垃圾.

1.2 缺乏个性,设计形式雷同

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说,而存在于高校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有此趋势.目前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占据了公共艺术的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很多广场和街道经常会见到一些国外知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这些公共艺术无论在造型、材料的选择上都趋于雷同,使得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的缺失,使得大学校园也失去了个性,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校园景观陷入了“千校一面”的窘境.这种不分场所的照搬,忽视了作为具有人文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大学精神,也忽略了场所和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让本来是为了体现学校校园精神的公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

1.3 对校园文化缺乏传承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是由新老两个校区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常常是两个区域各自为政,没有联系和传承.每所校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所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构建过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与之适应的校园景观环境.某些公共艺术更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一座学校的成长,同时这些历史痕迹作为时间线索穿梭于校园,增加了校园的可辩识性,让校园文化不断的启迪和熏陶学生.“授之以渔”的高校氛围不仅源于学术的存在,更源于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氛围的熏陶、对校园历史的尊重.新校区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对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未能做到传承和延续,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超和时尚,忽略了对原有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很多老校区中的公共艺术造型呆板、主题陈旧老套、景观绿化无规划和美感、放置环境背景的选择杂乱无章等.

1.4 设计缺乏人性化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公共艺术孤独的存在于空间中,没有人会去驻足观看或是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是缺乏亲切感或是缺乏人性化设计.存在于高校空间的公共艺术,经常会见到材质或是尺度不够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原本是为了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元素却成为人们无视存在或是无足轻重的物品,如石材的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椅凳,夏天太热没法坐,冬天太冷坐不了.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的公共艺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感到亲近,在人-公共艺术-环境的审美场域中,达到公共艺术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交互的情境.

2 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的设想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校园内公共艺术作品很少,老校区仅有图书馆前的立体雕塑和第一教学楼入口的上世纪80年代所作的木质浮雕.新校区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精神集中表现在行政办公楼前喷泉广场.这是个开放的空间,六艺柱、湖边的喷泉平台、沿湖的公共椅凳以及湖边的刻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校训的文化石.这个对全校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其形式简洁,材质单纯,引古思今,表述了学校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追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总体来看,整个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与校园面积和楼宇的分布并不均匀,新旧校区的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感和规划意识.对于一所历史并不算悠久的高校来说,加强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素养有着急迫的要求.基于目前学校校园规划的基础,在遵循环境与特殊受众的互动原则的前提下,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主要可以从两种形式入手:长期性公共艺术和暂时性公共艺术.

2.1 长期性公共艺术.

长期性公共艺术常常会被当做一个特定环境空间的精神地标.“不变性被社会赋予价值.人们总渴望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通过它本身的永久性来传达永恒的意义”.[2]细数国内外的名校,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会记存一些该校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清华学堂门口的日晷雕塑,上面篆刻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顿大学校园的情景雕塑……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整体规划入手.根据绿地、场所环境的需求,保证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诸方面的活动,营造出校园应有文化意境.诸如结合新校区实地草坪空间、地形,选择不同自然环境的石头任其自然的撒落在地面上,形态各异、色彩不同,使人感受一种丰富的自然想象和涌动的青春活力,校园环境的人文色彩在不经意中得以显示.在处理新老校区的整体性上,由于建筑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该与校园建筑形式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犹如放置的雕塑本身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置放的环境由此富有了内涵,令人感受一种校园的历史与文化的守望.如老校区图书馆是历史比较长的建筑,两栋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一直空置在那里,可以结合建筑的风格设计一组雕塑和景观小品与之结合,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往往能达到纯粹形式行的更加让人感到亲切.

其次,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主题性的表达.高校校园给人们的感受不只是视觉印象,而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的张扬.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具体环境塑造和表现学校的精神内涵.依据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可以在校园主门入口处设计一座具有展示学校历史人文内涵的公共艺术雕塑,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首先就能感受学校蕴含的育人理念.形式上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同时也可在不同的院系门前放置结合院系学科特征的雕塑、景观小品等,这样可以给每个院系增添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题材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理念,用教育、学习、研究等相关的素材、名人励志求知进取的精神等诸多内容为对象.

最后就是艺术性表达.作为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必须保持其文化品位,拒绝平庸无趣的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立也不能单纯追求艺术品的堆砌.针对目前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偏少的情况,可以在主要道路的两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以及校园湖面水系两侧增设一定数量的文化景观雕塑和小品,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富有创意的、有品位的、新颖的,做到与环境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作品.在保持艺术自身的纯洁、唯美的同时,作品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理想的形式.

2.2 暂时性公共艺术.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语境的教育场所来说,暂时性的公共艺术就要创造更多的临时的教育情境空间、教学空间,同时担负起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传播.

暂时性公共艺术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展示,经历的时间都较短.“瞬间的真实性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这个特点对于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一所作为拥有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高校来说,可以为课程教学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授课方式.目前艺术学院有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广告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都很强,很多课程作业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现出来.比起放作业放在艺术展厅里,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环艺专业的公共艺术、三维设计、景观设施等课程都是产生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更是对外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良好途径.在创作空间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在校园公共空间中选取合适的空间场所进行主体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这些公共艺术会随着不同课程而不断更新变化,给校园环境带来新鲜感和活力.二是利用即将需要规划的地点在其中先放置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由教师授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从学生创作的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佳创意方案进行集体创作,选用简便易得的材料,由学生动手进行方案的实施.如在连接东西校区的快速通道桥面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课程训练,如景观小品、三维设计练习等,这样既能丰富课程也能对校园环境的改造起到作用.课程作业转变为暂时性公共艺术的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也会更好的发掘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潜力.“时间性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随着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作品的坚固与固定地点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艺术家的钟爱,他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了;对大众欣赏者来说,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并期待随时随地出现的新奇.”[2](p21)

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是一群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高校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不仅仅有美化功能,更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因而,对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常选择与某个事件或主题活动相关联的.这样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比起说教来的更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对学生的思想更具备批评和干预的功能.如以“文明”为主题的环境空间公共艺术创作,学生可以结合身边人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创作,如食堂、银行等经常出现不文明现象的地方.作品呈现后会让师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做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大学校园暂时性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上,除视觉形象上的认同感之外,还要在文化语境上让公众产生认同感.同时,暂时性公共艺术可能也有一种意愿,就是来表达那些永久性项目艰深的概念和当下的问题.[2](P63)暂时性公共艺术也能够展现更多长久性公共艺术无法体现的校园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类型的一种补充.

3 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的公共艺术以多元的方式展示着艺术的无处不在,创作中必须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出发,遵循教育为先的文化语境,坚持与环境相一致的基本观念.除了考虑设计中的人性化、风格的协调性,还应考虑环境对师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长期性和暂时性两种创新型设计形式的互补,创造出宜人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不断地去思考、记忆和憧憬,从而将公共艺术承载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内涵有效的传达,最终达到提高认知和塑造学校独特性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