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精选(九篇)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1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2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为研究探讨新时期关爱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慈善事业发展方向,倡导激励社会各界以“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改善民生”为宗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表彰奖励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9月19日上午,由河南省慈善总会举办的河南省首届“关爱新农村慈善阳光论坛”在省人民会堂举行,同日全省首批关爱新农村建设慈善志愿者服务组织也隆重成立。大会表彰了首届关爱新农村“十佳慈善单位”和“十佳慈善人物”,为郑州大学等首批成立的慈善志愿者服务组织举行了授旗仪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出会并讲话,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杨德恭、副会长鲁献启、常务副秘书长邹敏庆等参加会议。

大会首先为河南省首届关爱新农村建设“十佳慈善单位”和“十佳慈善人物”颁发了牌匾和荣誉证书。“十佳慈善单位”分别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洛阳新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河南第一荣康医院、河南龙凤农林科技示范园区、新乡市国宇大厦、广发银行郑州分行、镇平县农村信用联社、郑州市华联商厦、镇平县电业局。“十佳慈善人物”分别是:洛阳新安电力公司董事长王清凯、天源集团董事长马荣彬、上蔡县同仁文武学校校长安宁、永威学校校长任太平、漯河三鑫稀土公司董事长王华、阿庆嫂集团董事长柳娥、新郑市泰山村村委主任乔宗旺、郑州金亮公司总裁韩清亮、开封县袁楼村村委主任张玉、河南永乐生活电器总经理常城。

大会上,新成立的郑州大学、永乐生活电器、阿庆嫂集团、二十一世纪社区、圆方物业慈善志愿者服务组织被命名为河南省慈善志愿者服务团;省豫剧三团被命名为河南慈善艺术团。李志斌主任和杨德恭常务副会长为首批成立的慈善志愿者服务团授予了旗帜。李志斌主任希望,新成立的这些慈善志愿者服务组织要认真坚持“以人为本、扶贫济困”的慈善宗旨,通过自觉自愿的慈善行动,积极投入新农村慈善建设,为新农村慈善救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努力和贡献。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在讲话中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行,能研讨出更多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的渠道,倡导更多的单位和人士积极投入新农村慈善建设,在安老、扶幼、助残、济困以及医疗、教育、环境等慈善公益领域内,为我省新农村慈善救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第3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指导意义;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欧勇芬,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10-04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清楚为什么建设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等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是简单地改变村容村貌或村风的形象工程。因此,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以此为总目标来确定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在实践中应避免盲目性、形式化、短期性的做法。

(二)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价值判断标准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这项事业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问题,也是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问题。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新农村建设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价值判断或者说检验标准,就是能否坚持发展为了广大农民,发展依靠广大农民,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就是广大农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只有始终坚持这个标准,新农村建设才有不竭的动力。

(三)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新农村建设既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既要注意统筹安排,又要主次有别,轻重分明,缓急有序,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而永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只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其正确的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就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根本方法就是既要统筹城乡发展,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真正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又要总揽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避免片面发展,还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好主要工作,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破解突出难题,解决关键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农村的发展,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任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任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在这种基本国情下建设新农村,过于依赖国家投入和城市支持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以发展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任务。

(二)必须坚持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一是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一切工作从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出发,切实把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二是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保障农民生活富裕,切实做到发展为了农民,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三是要让广大农民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实践中,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而不能包办代替,要民主商议,而不能强迫命令;四是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发展农村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农民行使主体权力,履行主体义务的主观能动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总之,以人为本,就要从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

(三)必须坚持以农村的全面协调和永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村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滞后,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才能谈得上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人们首先必需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其次要实现在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文化条件等。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推动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还要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必须坚持农村的协调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还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重点是协调好以下几对关系:首先,要协调好农业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民发展的关系。农业发展是农村和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和农民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为农业发展提供环境条件、思想保证和动力源泉。因此,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着力建设农村和教育农民,使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其次,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大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再次,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实践中,不管发展经济,还是建设农民新村,或是发展农村文化,都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并确保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最后,要协调好农民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则应起到主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规划制定和投入支持上。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则主要体现在引导社会力量回报农村,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建设新农村的氛围。总之,要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

第4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农业大省,全省39**多万人口,29**万在农村。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欠发达、欠开发”是贵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省情特征。截至2**6年底,全省还有255万贫困人口和455万低收入人口。同志视察贵州时强调:“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抓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与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派驻农村党建扶贫工作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建扶贫工作联系点、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春晖行动”等活动,采取开发式、搬迁式、救助式等扶贫措施,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初步形成了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城乡协调发展、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在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意义重大

首先,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贵州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党建工作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来审视和谋划,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进一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落实“五个统筹”,扎实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农村,农村稳则全国安。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农村的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贵州农业基础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城乡二元结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现象比较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发展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在矿产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的矿群矛盾以及土地征用、移民搬迁等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和谐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农村党建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构建和谐社会、整合资源抓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致富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千方百计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推进和谐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是贫困地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体现在领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上。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也要首先体现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据统计,2**6年,全国有扶贫开发重点村9万多个,贵州就有5486个;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587元,贵州仅为1985元,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就是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党的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围绕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增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

贵州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创建“五个好”农村党组织为目标,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了以“上下联创、城乡共创、示范带创”和“强基础、强素质、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创三强”活动,不断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狠抓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坚持抓好强基础工程,切实改善村级党组织班子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坚持采取“两推一选”方式,着力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党支部书记;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扎实抓好农村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广泛推行和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促进党员履行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这个重点,积极开展了流动党员“五服务、五做到”和在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的试点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农村党的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乡村党组织的设置,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的方式,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四是帮助农村党组织、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城乡共创的有效途径,帮助村级党组织理清发展思路,探索发展途径,巩固发展成果。

(二)狠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切实抓好强素质工程。在坚持抓好思想理论武装的同时,采取举办培训班、选送村干部到党校、农技校、农广校、职校以及大中专院校学习等方式,搞好村干部、农村党员的技术培训、学历教育,增强他们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能力,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二是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村基层干部自觉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尤其是在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更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做到公开办事、公正论事、公平理事、公道处事,塑造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三是坚持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实施“党员关怀工程”,对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积极探索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离职补偿制度,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狠抓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帮助农村党组织制定和完善农村党员、群众培训规划,切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和干部培养工程,20**年全省对50万名农村党员、40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和3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培训。农村党组织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我省作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省、网络覆盖1**%乡镇和99.8%行政村的优势,积极开展“支部+协会+远教”、农村远教综合服务站等模式,切实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

(四)狠抓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近年来,我省总结推广了村民代表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点题公开等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我们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探索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扎实推进强机制工作。通过帮助农村党组织建立和完善村级“两委”工作运行机制和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等,健全和完善了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推行党务公开,规范了“一事一议”程序,全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三、坚持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扎实抓好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开展好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做好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首要责任在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建立和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制度等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要把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党委(党组)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要把统筹思想引入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组织部门统筹、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机制,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二是要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在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要大力加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形成上级党组织关心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关心党员、党员关心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第5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新农村;土地;建设;意义;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各个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可能截然一致。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的,是新农村建设用地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部门强化农村土地管理

(1)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管理上首先不能有重国有土地管理,轻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思想,要将农村集体土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能偏废。其次是法律法规要到位。重点要制定和完善农业承包经营管理,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第三是管理措施要到位。农村土地管理体制要加强,乡镇土地管理机构要加强,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素质要提高,以利农地保护和管理。

(2)完善土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农地转用。要按照用途管制的原则,确保农地农用,确保农村各项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途使用。要按照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原则,建立农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代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要编制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鼓励土地承包权的合理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整理。它不仅改善农、林、水、路排灌系统,增加耕地面积,而且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是维护农村风貌和自然景观,增进农村休闲游憩功能的一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

2、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全面支持

(1)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要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土地利用规划或村庄建设规划。通过优化镇村布局,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引导居民适当集中,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为广大农民进行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2)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国土资源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开展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农用地的整理,不仅能够迅速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整治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防范自然灾害,实现增产增收。

二、国土资源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站在全局高度,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有能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促进农村的阶段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农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这项战略,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国土资源部门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直十分重视支持 “三农”工作。尤其近几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把土地“闸门”,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加强规划和计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大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力度,为“三农”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大部分国土资源分布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土资源部门责无旁贷。无论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还是地质工作,都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土资源部门任务十分艰巨。要积极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工作,主动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要在进一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搞好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要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及时保障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

三、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用地的规划管理,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土地利用规划对村庄、集镇等专项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努力提高土地规划的实用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重点安排生、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国土资源部门要主动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

2、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土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首先是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严格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内容,并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通过在土地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标注的形式落实到承包农户,确认基本农田面积、位置和质量,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加大违法用地执法力度。加强土地执法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3、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基层国土资源所的机构、编制、经费,减轻乡(镇)的负担。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所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都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建设新农村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支持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安成;;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J];华北国土资源;2007年02期

[2]杨临萍;;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土地制度创新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8期

[3]张现勇;;平阴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J];山东国土资源;2008年01期

第6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合作社运动”、“包产到户”,中国现代史的每一个篇章,几于都是由这些标志性的农村政策调整所开启。“十一五”开端之年发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将开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经过50多年探索,新中国在农村工作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制定任何农村政策,必须尊重农民自,发挥农民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著名农村政策专家杜润生起草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中央文件时,面对各种争论,采取了“可以包干到村,可以包干到组,也可以包干到户”的表述形式,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农民,推动了第一轮改革大潮。

“可以……,可以……,也可以……”这种尊重农民自,保护农民积极性的精神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同样得到了反映。文件强调:“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提出“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跳出农村看农村,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中解决“三农”问题,是另一个宝贵经验。事实证明,人均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局限于农村,局限于传统农业,无论怎样反复调整生产关系,也不可能让农业生产效率赶上现代工业。不管依据哪种经济学理论,小农经济都支撑不起一个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加入WTO后,中国农民更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农业产业化,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城乡二元对立是大势所趋。

然而,社会主义的中国不允许以农村凋敝勾代价推动工业化,中国需要人道的、有尊严的工业化。当前,一些“三农”问题专家提出,农民拥有的有限的土地实际上相当于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就相当于提供了更为丰厚的保障,农民在工业化进程中将居于更有利的地位,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时可以要求更高的报酬。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新农村并不与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相对立;只是将选择城镇化的恰当时机,将劳动力以什么条件向工业转移的权力交给了农民,赋予农民更多的选择余地

在这个长期过程中,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不能形成竞争关系,需要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的积极参与。一号文件开宗明义,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当作建设新农村首要的任务,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城市责无旁贷。建设新农村,城市首先要提供的是物质产品,“水”、“电”、“气”、“路”,这些现代工业文明的成就,不是每一个乡村都能够享受到。乡村基础设施欠缺是财政投资长期偏向城市形成的历史欠账,城市有责任引导各种类型的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基础设施。

城乡之间最大的差异体现在教育、医疗以及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上。要保障农村教育、医疗和高端服务业在高水平发展,保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至于虚掷,农民的支付能力是一个关键。在农民增收方面,城市能够承担的责任,首先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上对乡村多做让步。

一号文件提出“三个高于”――“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这是继全面减免农业税之后,在财政税收体制方面又一次有利于农村的调整。

长期以来,城市拥有对财政投资流向的绝对发言权,财政支出比例与城乡人口比例不相称。这种体制,能否保证财政、税收政策继续向农村倾斜,城市能否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上进一步对乡村让步,是对城市责任的严峻考验。

向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是当前城市帮助农民增收的主要办法。城市的责任在于按照现代文明提倡的人人平等的原则,接纳来自农村的兄弟姐妹,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清理和取消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务工农民建立与城市工人一样的最低工资制度,劳动合同制度,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障制度,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以及解决子女上学等问题。这都是城市应尽的责任。

第7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去年以来,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重大政策的促进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粮食总产、单产连续3年双增,农民3年人均增收累计达千元左右,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明显加强,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装备落后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我国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设施和装备落后、主要是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时近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围绕这一“首要任务”,中央和地方在部署2007年的工作中,针对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支持涉农企业发展等方面陆续出台了多项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动力和有效保证。

财政部表示,2007年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总规模比2006年有所增加。

农业部近日首次把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活力明确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五大主攻方向,并启动实施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等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

商务部表示,计划用3年时间,使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初步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到2010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全国85%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

第8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检察机关;作用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就是保障和服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目标,政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就是保障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当前表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在当前又集中体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社会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局。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的政治责任就是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国家和人民掌好权、执好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检察机关服务大局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立足本职,正确履行职责,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检察机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局,首先应当明确自己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1、检察机关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宪法规定了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地位。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担负着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理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服务大局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检察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检察工作服从于、服务于中心工作,是党和人民对检察机关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检察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的内涵,应当是在履行检察职能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通过正确履行职能,办案中必须做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3、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决定了基层检察机关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检察机关通过严厉打击各种涉农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实现基层检察机关“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检察机关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检察机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局,应当落实到行动上,从工作职能入手,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全方位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深入查办和预防涉农职务犯罪力度。 首先,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涉农职务犯罪活动。把涉农职务犯罪预防专门作为一项系统预防工程,重点作好调研分析、警示教育等工作,使涉农公职人员真正意识到涉农职务犯罪所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其次加大打击力度。克服“作案的多,查处的少”的不利局面,使犯罪行为人减少侥幸心理,不敢作案。涉农职务犯罪,危害了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的安全,又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对其中犯罪问题,要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起到以点带面的打击和震慑效果。结合查办案件,分析研究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向党委、政府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检察建议,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民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与财政、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加强对农村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督促村务公开落到实处,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犯罪。通过以上工作,使各项涉农惠民资金都能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顺利落实。如加大预防和查办涉农培训背后的职务犯罪力度,保证“阳光培训”、“雨露计划”、“返乡农民工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工程,能真正有效实施,真正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快速良性发展。

2、严厉打击各种涉农刑事犯罪,确保农村安定的社会环境。检察机关可以从刑事案件立案监督、审查批准逮捕、出庭支持公诉等环节对涉农刑事犯罪予以严厉打击,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从而保障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应注重研究涉农刑事案件的发案规律和特点,确保办理涉农刑事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将依法打击严重涉农刑事犯罪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相结合,既对严重的坑农害农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惩治,又要妥善处理因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切实维护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3、充分发挥控告申诉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深入开展控申接待进乡村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村群众通过合法合理渠道上访,及时疏导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全力化解农村地区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积极探索新时期处理农村涉法上访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对于农村工作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提供政策建议或依法提出检察建议,切实解决群众告状难、申诉难和投诉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依靠多种手段解决,扎实做好全方位、社会化息诉罢访工作。

4、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当前,大多数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制意识淡泊,科技知识欠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农村法制建设需要基层检察机关来服务。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利用农闲、集市、庙会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下乡”、“送法进村”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监督、反腐意识。

参考文献:

林徽.《检察机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经》.人民网,2011年4月12日.

张辉.《试谈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定位》.陕西检察,2006年第3期.

第9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和谐新农村 社区管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给破解“三农”问题带来新的希望,对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属于典型的基层社会管理范畴。党的十在安排“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的社会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所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对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社区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社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07年民政部确定了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以此拉开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序幕。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随着一批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成启用,农民的入住、企业的开工和单位的搬迁,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载体和平台。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处于行政化管理体制当中。“—生产大队—生产队”形式的行政化农村三级管理体制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而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适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用城市化的标准建设农村,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农村,以现代化产业政策支撑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造就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局面。新型农村社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创造了载体。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它既与传统自然村落、行政村组迥异,又与城市社区不同。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全新的课题。

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产物,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但又不同于城市社区。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有自己的产业。从社区的内涵看,社区指居住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城市社区没有自己的产业,与生产单位是分离的,仅是居民生活的活动场所,其经济功能微乎其微。而新型农村社区则不同,是三化协调发展的产物,是产业支撑的社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集体土地,统一流转后,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同时社区还建有工业园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社区园区产业的发展,壮大了社区的集体经济,支持了农民的就业创业,为社区的发展、管理服务、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决定了社区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做大支柱产业。

第二,新型农村社区与居民关系密切。城市社区的居民往往是人户分离,居住在社区,户口在单位,家业分离。成员的生活、工作背景大相径庭,阶层差距较大,很难形成共同的意识表达,更缺乏团结一致的共同意愿。社区与居民、企业、单位仅是属地管理,之间关系是松散的,社区通过服务实施管理,把大家联系在一起。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人、户口、家庭、工作是统一的,都在社区,成员共同的生活经历、长期生产生活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和真诚信任,有助于形成社区的凝聚力。同时,居民是村级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员,在村民自治管理体制下,对村级的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而村级组织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领导、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两者关系密切,可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服务。

第三,新型农村社区是个熟人社会。社区的“社”本身是社会的意思,具有社会性。城市社区的居民虽然住在一起,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工作规律节奏不同、居住条件的限制、安全因素的约束以及通讯的便利,居民之间交往较少,是个陌生人的群体,彼此之间文化认同感不强。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世代在一定范围生产、生活、彼此相互帮助、交往密切,亲戚、同学、朋友关系,彼此之间不仅认识而且熟知,可以说是个熟人的社会。加上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容易达成文化认同。知彼知己有利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构建和谐新农村。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与村组管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与过去农村的村组管理相比,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大的上万人,小的约几千人,比过去多。更重要的是过去村支两委管理的是本村村民,有行政制约权和经济处罚权,容易管理。而社区除本村居民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单位等管理对象,这样增加了社区管理、服务、协调的幅度。

第二,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业生产实际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村组织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村集体的公益事业,如修路、办学和综合治理等。新型农村社区是以产业为支撑的,村民既把承包地交给村里统一流转,又在社区就业务工,可以说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社区。因此,社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改善农民生活。除此之外,还要为社区内的企业、单位、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指导和保障,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这样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第三,人口集聚带来的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打工就业,闲暇时间充足,容易无事生非。撤村并庄,人口集中,为了个人的私利,少数人容易拉帮结派,甚至演变成为黑恶势力;农村的封建陋习黄赌毒等容易沉渣泛起;村与村、家族与家族、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和单位之间,因资源、环境问题容易产生矛盾。加上原有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历史恩怨,使矛盾更加复杂,势必影响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

第四,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带来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有的村几乎是空白。因此,在公共资源、惠农资金的分配使用方面,由于村干部分配不公或者自身的腐败行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这往往又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随着社区产业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央各项惠农资金的加大,村组干部掌握更多的公共资源,能否廉洁从政、合理分配,成为居民关注的热点。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个别人拉帮结派、争夺权力、上访告状的焦点,从而进一步激化干群关系,增加了社区管理的难度。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构建和谐新农村

面对新的挑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管理理念,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构建和谐新农村。

以健全组织为载体,优质服务是核心。社区处于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中间层次,是政府联系居民的载体。居委会实行自治,不是基层政府的办事机构,更不是基层政府的腿。居委会只有通过服务,才能联系居民。高效的服务才是最有效的管理,否则,管理无从谈起。因此,行政村变社区、农民变居民,不仅是形式名字的变化,更是社区居委会职能的变化、管理内涵的变化,提供优质服务是其管理的核心。

首先,在社区组织建设中,不仅要健全党支部、居委会及村民小组、工、青、妇等组织,更要发展中介组织、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志愿者以及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党支部领导、居委会主办、中介组织运作、社区居民参与、部门指导服务的运行机制。其次,在管理方法上,不再以行政命令为主,而是以社会的、教育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工作方法为主。最后,在手段上,不再以“官”为中心、以权力为核心实施管理,而是以居民为中心、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实施管理。

凡属社区内部的事务,实行一站式集中服务,热情周到,细致高效,对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发挥新型农村社区与居民关系密切、熟人社会的优势,通过服务把社区内的企业、单位、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管理。

以培训教育为先导,强化认识是基础。农民告别村庄,入住社区,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集会、宣传册等形式对居民进行培训教育,强化居民对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的认识。首先,加强道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居民明确做人的准则和底线,做一个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人;其次,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开展村规民约、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居民明确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做一个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公民;最后,加强技能教育。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利用阳光工程、技校、成人学校,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创业意识和技能的教育,既要使农民立足现实,掌握“渔”的本领,学习一技之长,实现充分就业,更要面对未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在工作中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和后劲,做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产业为支撑,发展经济是根本。在现阶段,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大力发展经济是农村工作的中心。况且,农民的生活来源,社区的建设、发展、管理、服务都要靠社区自身的经济实力来维系,靠社区的产业来支撑。社区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村民的注意力、聪明才智凝聚到发展上来,做大做强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让居民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居民有效的管理。首先,以土地为依托,以优势农户为载体,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实行科学种养殖,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产出率,确保农民的土地收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其次,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为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收入和集体经济实力;最后,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各种优惠措施,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发展乡村游、农家乐以及为企业、单位、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做大做强社区产业。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主体作用是关键。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区居民既是集体组织的一员,更是社区管理的主体。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发展,维护社区稳定同样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首先,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其次,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善于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营造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扬民主;最后,公开做事,坚持民主理财、村务公开,把公开透明贯穿全过程,公正谋事、公开做事、公平处事,让居民充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