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精选(九篇)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

第1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院线制;改革;中小城市;电影市场

被归为电影票房二级市场的中小城市电影市场,一直被业界所忧虑。刚刚出炉的2008年我国全年电影票房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的电影市场仍然沿袭了以往电影市场发展的一贯态势,全年电影票房43.41亿元,其中城市影院可统计总票房(即400家加入院线的影院)超过40亿元,比去年增长了43.4%,占全国票房的9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显示,被归为二级市场的192个中等城市、约400个小城市以及2万多个建制镇的电影市场票房收入仅占不到10%的全国票房,有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小城市仍然是电影票房的“盲区”。

业内人士针对我国电影市场的这一现状,早已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清华大学影视传播学教授尹鸿就曾指出:“我们把国内一大块市场弄丢了,现在急需大力发展二级院线,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但纵观院线制在我国电影市场6年来的发展状况,要使其真正能够在中小城市电影市场中充分发挥功效,还是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改革。

一、院线制在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

1 院线制在中小城市的覆盖率远远达不到合理的比例

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城市主流院线共有影院1545家,银幕4097块,比2002年有效银幕数翻了两番,但这些加入城市主流院线的电影院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地区的一线大城市,在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却鲜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多厅影院,而且全国院线之外的影院有5000多家,这些影院大多集中在中小城市和西部偏远地区。因为没有被纳入院线制的管理体系,这些中小城市的影院经营管理模式陈旧落后,既没有装备电脑售票系统,又是以单厅为主的老式电影院,环境简陋、设施老化,加上没有院线制提供的分账商业影片首轮放映权和丰富的片源,影院资源短缺,因而远离了观众,经营难以为继。

2 中小城市的影院大都归属小型弱势院线

我国的院线制发展时间较短,在经营管理模式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院线数量过多,强势院线与弱势院线的发展两极分化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院线制高度成熟发展的北美地区总共只有4条电影院线,而在我国现阶段经过了一轮院线的重组整合后,通过电影局审批的院线还多达33条,其中有一半左右属于省内或小区域范围的院线,特别是现代化多厅影院少、与片商联系不紧密、经营方式落后的小院线,年票房收入十分低下,与强势院线存在巨大差距。而绝大部分被纳入了院线制的中小城市影院,都是归属于这些小型弱势院线。因此这些影院即便是形式上被纳入了院线制,但由于所归属的弱势院线受到自身资金、人才、管理以及当地市场分配、观众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经营大部分出现了下降的状况,而且由于经营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过低、影院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进口和国产的分账影片通常都是在一线的强势院线放映档期结束之后才轮到弱势的中小院线上映,导致了这类院线片源短缺,影片上映档期滞后,票房收入持续下降,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即便是被院线制覆盖了的中小城市,其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

3 部分纳入强势院线的中小城市,院线制给其带来的直接影响却是影院阵地的大幅缩水

影院阵地的大幅缩水在市区影院设施相对陈旧的中小城市表现得尤为显著。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南通近年来虽然借院线制的实施提升了市区部分影院设施的档次标准,在全国一线的上海联合院线支持帮助下建成了四星级标准的更俗剧院,成为苏北、苏中最先进最豪华的星级标准现代化影城之一。但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南通市区影院的整体数目已由原先的近10家(不包括同样具有放映功能的非专业文化设施),减至目前归属上海联合院线的更俗剧院和归属世纪环球院线的南通文化宫世纪影城2家,而同样归属上海联合院线的南通电影院,由于设施陈旧只有单厅为主不能很好地适应院线制多厅放映的模式要求,票房年年下滑,已于2007年关闭,截至2008年,南通市区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院仅存2家,周边6个县市的影院阵地与市区相比则更为不景气。

二、院线制在中小城市需要进行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通过院线制在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其发挥的功效目前显得十分有限,远远未能充分挖掘中小城市潜在的巨大电影市场。这与我国院线制总体发展水平尚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联,针对现阶段院线制在中小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项改革的措施建议。

1 伴随新一轮的院线整合重组,强势院线应加大挺进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力度

院线数量过多,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进程。由于大片、好片向大院线、大影院倾斜。除少数影片拷贝投放量较多,使全国绝大部分影院能同步上映外,一般的中小院线影院都无缘同步上映首轮分账商业大片,从而加剧了院线、影院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院线的进一步合并重组、从中小院线向大院线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伴随新一轮的院线整合重组,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为继的弱势院线,将逐渐被兼并或淘汰,那么众多原来归属弱势院线或是还游离于院线体制之外的中小城市影院,将面临新一轮的市场洗牌。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势院线应加强向中小城市电影市场挺进的力度。

强势院线都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足以应对电影市场存在的种种风险,并已形成了品牌效益,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优秀影片的首映权来确保电影票房。更多的中小城市影院被纳入强势院线的统一管理后,不仅仅是获取了更丰富的片源和分账影片的首映权,更重要的是在影院硬件设施、日常管理、经营目标等方面都要逐项接受强势院线的改造,促使自身的实力不断提升,从而增强中小城市影院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必备条件之一。

2 强势院线与其二级院线成员之间应更多地形成资本纽带关系

前文已经提到,部分加入强势院线的中小城市,却普遍存在影院阵地大幅缩水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强势院线与其在中小城市的二级院线成员之间,形成的大都是以供片为纽带的关系。通常院线运作公司和下属影院的关系分为四种;直属、参股或控股,契约、自愿,前两者主要的纽带关系是资本,后两者则是供片。以资本为纽带的院线称为紧密型院线,以供片为纽带的则是松散型院线。在松散型院线中,中小城市的二级院线成 员虽然可以获得分账商业影片的首映权,但在资金支持和资本运作方面却无法得到所属强势院线的有效帮助。于是就会产生如南通电影院这样硬件设施相对陈旧落后的老影院,因无法获得所属强势院线的资金支持,迟迟不能进行多厅放映的现代化影院改造,不能很好地适应院线制运作的需求,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而最终无奈地退出电影市场的现象。

3 强势院线还应通过新建影院来进一步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

中小城市影院阵地大幅缩水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还说明强势院线在中小城市进行扩张时,并没有相应的兴建更多的现代化新影院。扩张院线可以新建影院,也可以收购既有影院,还可以让旧影院加盟。从全国院线制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新建影院或改造影院的业绩要好于旧影院,其原因在于新影院现代化的电影体验(以多厅放映、大银幕、立体声、数字化的视听优势等为主要特征)超出了中小城市居民原来对于电影的想象,更有可能把潜在的观众从网吧里、电视前和牌桌上吸引到影院里来。

因此,要进一步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强势院线应把新建影院作为一条重要的途径。目前看好中小城市电影市场潜在的巨大盈利空间的投资主体已经逐渐多起来,在投资影城上都与院线公司进行了积极的合作。这种合作大概有四种模式:(1)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院线提供品牌和管理,社会投入资金的三方优势整合模式;(2)由院线主导经营管理,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的双方合作经营模式,(3)由社会资金全资投入,委托院线管理的双方合作模式,(4)完全由院线投资,院线经营管理。这些合作模式都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强势院线在中小城市新建影院的进程。

4 针对中小城市观众普遍反映的票价高问题,院线制可以做出的一些改革尝试

中小城市观众由于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普遍都认为目前电影票价过高,票价高成为制约中小城市电影市场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实上,一线城市的影院票价限于高额地租、有效运营时间、市场承受能力等因素,一时难以找到更科学更有效的降价渠道,相比之下,运营成本较低的中小城市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为了有效地降低票价,院线制一直在做着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首先,可尝试在中小城市实行多级售票机制。

对目标观众做相对细化的定位,对一部影片的成功营销至关重要。院线要能够根据长期的市场监控对一部影片的市场反应做出判断,划分目标观众,及时调整影片的营销策略。在对目标市场有了科学的划分之后,针对不同的影片,影院要采取有效的办法锁定观众群,并提高其出席的频率和忠诚度。这要求院线建立多级的售票机制。包括:针对经常顾客的便宜实惠的套联票销售系统和观后联络系统以及针对特定用户的优惠售票系统等。多级售票机制建立的意义在于能使中小城市的影院科学地找到自己的有效消费群体和潜在客户,最重要的是,多级票价本身就是票价的下调。

其次,大力推动数字院线进驻中小城市来进一步降低票价。

从长远来看,数字院线比传统胶片院线竞争力要强。因为数字院线的发行放映成本远远低于胶片院线,可以有效地降低票价,而且可以全球同步上映。成立于2006年的广东大地数字院线,在诞生之初,就决定专攻数字放映,把市场目标定位在中小城市,积极推行低价票策略。数字院线的价格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大地院线总经理林美瑶曾算过一笔账:“中国的数字电影成本已经可以降得很低了,传统胶片拷贝制作一个大约1万元,如果全国发行,一般大片要做近千个拷贝,这样光拷贝成本就近千万了,而数字版本的硬盘‘拷贝’一个只有1000余元,再加上运输、保管等成本的压缩,发行费用会大大降低。”因此,数字院线的进驻可以有效推动中小城市影院进一步降低票价。

除了价格优势外,数字院线的另一竞争优势是可以保证中小城市与一线城市的放映时间同步。数字电影数据使用专用服务器从发行商处通过卫星、专线网络等传送到影院进行实时放映,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电影拷贝,而胶片放映的一些大片,一般都是一线城市放映一个周期后,才会轮到中小城市。由于数据传输的便捷,数字院线的数字放映可以确保即便是大片,也能实现所有终端同步上映,这显然可以大大提升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竞争力。

再次,院线制可以加大对二级院线成员的营销策略指导,通过更成功的经营策划活动来推动低价场电影的运作,更充分地挖掘中小城市潜在的观影人群。

院线制给中小城市影院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提升和影片放映权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要将最先进、最现代化的电影市场营销策略带人中小城市影院。

低价场电影是基于院线制的一种现代化电影市场营销策略,即一部影片进入两轮、甚至三轮的复映阶段时,复映片运用“刮底”定价策略可以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在片方规定的最低限价基础上,运用与首轮票价相比较为悬殊的低票价,来吸引那部分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目标观众群体,并能缓和紧随其后首轮上映的新片采用高价“撇脂”策略(对黄金时段的热门场次实行高票价)带来的市场压力,从而延续复映片的放映生命周期,充分挖掘复映片的票房剩余价值。院线制的多厅放映和便利供片,为中小城市影院进行低价场电影的运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很多中小城市影院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江苏省南通市的更俗剧院为例,在上海联合院线的大力指导下,多次成功实施了针对大学生假期、长假档期、爱国宣传月等时间段的低价场电影营销策略,挖掘了大量潜在观影人群,使票房不断刷新纪录,先后两次荣获联和院线年度电影票房进步奖第一名。

第2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一、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竞争模型简介

附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认为,影响企业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五种因素(力量)可分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竞争者进入、替代产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议价力量共五种影响行业竞争力量。

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而言,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从事相同产品或服务经营的企业不止一家,因此多家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争夺客户,从而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就电影市场而言,随着院线制的形成,电影企业间的竞争将从原来基本没有,变得越来越强烈。

由于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成功,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市场的价值得到巨大的发现,会引起许多其他投资者的加入。这些新加入者既可以给该行业注入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也会给原来的企业带来压力,威胁他们原有的市场地位。由于进入门槛的降低,政策的进一步透明,电影市场的投资价值日渐显现,高达2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使电影市场成为投资资本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将是院线制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功能相似,能够满足消费者相似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提供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就会成为相互的替代竞争者。作为提供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企业,其替代的竞争者有很多,比如电视传播企业、音像制品行业、互联网、酒吧舞厅等各种大众娱乐场所,这些替代者均构成了对电影行业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的供应商会在两个方面制约企业的经营。一是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地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其次提供的生产要素成本会影响该企业的利润水平。所以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的能力、价格谈判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需要考虑的竞争力量。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供应商是上一级发行商或制片厂,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发行放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户的多少、用户的实际购买能力将决定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引起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用户可以是下一级的发行商,也可以是电影院,他们的竞争实力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随着院线制的发展,作为用户的电影院在院线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二、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以一个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例)

1.传统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注:从1993年起国产影片可以直接向市县电影公司发行)

2.传统发行放映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分析

上图概括了一个省级电影市场在传统的发行放映体制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省级电影公司,还是市级电影公司,均面临着波特理论的多种力量竞争。结合当前院线制改革的实际,重点分析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各级电影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

(1)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抑制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传统的发行放映机制下在一个地区只存在一个电影公司,形成了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高度垄断的行业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必然造成企业缺乏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各级电影公司安于现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这种垄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电影市场整体利益、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2)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难以体现

由于高度的行业垄断造成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地区电影市场,这使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从1993年起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试图突破垄断,但限于行业内部的重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3)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

从行业竞争模型可以看出,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战略是全方位的,对各级电影公司以及电影院都产生了影响,对比这几年电视、互联网等娱乐资讯形式的发展以及电影票房的逐年滑坡,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发行放映的各级企业承担的功能均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集团对抗能力,造成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争得了相当多的一批顾客。

(4)电影院的竞争地位较低

从竞争模型中可以看出下一级发行放映商选择的市场供货渠道单一,电影院没有选择发行商和影片的余地,造成购买者特别是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弱,自身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不强

在一个发行垄断的地区市场,影片供应商面对的是单一的发行商,虽然1993年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可以跨过省级公司直接向市级发行公司发行,但只是打破了省级公司对全省的垄断,在市级电影市场,影片供应商仍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尽管具有较好市场预期的影片因比较稀缺,有利于提升这类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但总体而言影片供应商在市场运作中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综上所述,在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运行机制下,市场的竞争态势表现为地区发行放映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其他三种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地区发行商能够基本控制当地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局面;但就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抵御替代品的能力是不强的。

三、院线公司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

1.院线公司运作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2.以院线公司为运作机制的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院线公司是对电影发行放映经营者的重新组合,简化了中间发行渠道,逐步形成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实体。这种机制的改变,必然使得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发行商的竞争地位发生变化,而且与其他竞争力量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改变。

(1)在一个地区市场中形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个地区出现两家以上从事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由此大大削弱了发行商独家垄断而形成的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对于打破市场垄断,增强市场活力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院线公司不能走老路,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提升营销手段,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院线制形成的初期,由于市场规划还没有系统地建立,各院线公司应注意避免早期市场的恶性竞争,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门槛明显降低

由于地区市场中竞争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其他投资者进入电影市场的门槛。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市场信息是共享的,游戏规则必须共同遵守,这客观上削弱了原有企业的在位优势,降低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风险;同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现有企业会通过资本运作、共享市场份额的方式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这也是潜在竞争者“借船出海”的一种途径。

(3)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相对减弱

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的相互替代竞争,在任何运行机制下都存在。成功的院线运行效率高,针对性强,能够牢牢锁住某个细分市场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有较强的抵御替代产品的能力,所以院线制建立后,替代产品在某些细分电影市场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小。

(4)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影院与院线公司基本上是契约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改变了原来机制下影院必须完全从属于某级发行公司的状况;同时这种契约关系不是终生制的,影院在合同终止后有选择其他院线的权利,正如图中出现的虚线箭头表示影院可以“跳槽”,因此院线公司有必要处理好与加盟院线的关系,像对待顾客一样,重视加盟影院的满意度。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院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5)影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提高

第3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被归为电影票房二级市场的中小城市电影市场,一直被业界所忧虑。刚刚出炉的2008年我国全年电影票房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的电影市场仍然沿袭了以往电影市场发展的一贯态势,全年电影票房43.41亿元,其中城市影院可统计总票房(即400家加入院线的影院)超过40亿元,比去年增长了43.4%[1],占全国票房的9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显示,被归为二级市场的192个中等城市、约400个小城市以及2万多个建制镇的电影市场票房收入仅占不到10%的全国票房,有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小城市仍然是电影票房的“盲区”。业内人士针对我国电影市场的这一现状,早已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清华大学影视传播学教授尹鸿就曾指出:“我们把国内一大块市场弄丢了,现在急需大力发展二级院线,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2]但纵观院线制在我国电影市场6年来的发展状况,要使其真正能够在中小城市电影市场中充分发挥功效,还是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改革。

一、院线制在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

1.院线制在中小城市的覆盖率远远达不到合理的比例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城市主流院线共有影院1545家,银幕4097块,比2002年有效银幕数翻了两番[3],但这些加入城市主流院线的电影院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地区的一线大城市,在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却鲜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多厅影院,而且全国院线之外的影院有5000多家,这些影院大多集中在中小城市和西部偏远地区。因为没有被纳入院线制的管理体系,这些中小城市的影院经营管理模式陈旧落后,既没有装备电脑售票系统,又是以单厅为主的老式电影院,环境简陋、设施老化,加上没有院线制提供的分账商业影片首轮放映权和丰富的片源,影院资源短缺,因而远离了观众,经营难以为继。

2.中小城市的影院大都归属小型弱势院线我国的院线制发展时间较短,在经营管理模式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院线数量过多,强势院线与弱势院线的发展两极分化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院线制高度成熟发展的北美地区总共只有4条电影院线,而在我国现阶段经过了一轮院线的重组整合后,通过电影局审批的院线还多达33条,其中有一半左右属于省内或小区域范围的院线,特别是现代化多厅影院少、与片商联系不紧密、经营方式落后的小院线,年票房收入十分低下,与强势院线存在巨大差距。而绝大部分被纳入了院线制的中小城市影院,都是归属于这些小型弱势院线。因此这些影院即便是形式上被纳入了院线制,但由于所归属的弱势院线受到自身资金、人才、管理以及当地市场分配、观众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经营大部分出现了下降的状况,而且由于经营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过低、影院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进口和国产的分账影片通常都是在一线的强势院线放映档期结束之后才轮到弱势的中小院线上映,导致了这类院线片源短缺,影片上映档期滞后,票房收入持续下降,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即便是被院线制覆盖了的中小城市,其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

3.部分纳入强势院线的中小城市,院线制给其带来的直接影响却是影院阵地的大幅缩水影院阵地的大幅缩水在市区影院设施相对陈旧的中小城市表现得尤为显著。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南通近年来虽然借院线制的实施提升了市区部分影院设施的档次标准,在全国一线的上海联合院线支持帮助下建成了四星级标准的更俗剧院,成为苏北、苏中最先进最豪华的星级标准现代化影城之一。但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南通市区影院的整体数目已由原先的近10家(不包括同样具有放映功能的非专业文化设施),减至目前归属上海联合院线的更俗剧院和归属世纪环球院线的南通文化宫世纪影城2家;而同样归属上海联合院线的南通电影院,由于设施陈旧只有单厅为主不能很好地适应院线制多厅放映的模式要求,票房年年下滑,已于2007年关闭;截至2008年,南通市区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院仅存2家,周边6个县市的影院阵地与市区相比则更为不景气。

二、院线制在中小城市需要进行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通过院线制在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其发挥的功效目前显得十分有限,远远未能充分挖掘中小城市潜在的巨大电影市场。这与我国院线制总体发展水平尚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联,针对现阶段院线制在中小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项改革的措施建议。

1.伴随新一轮的院线整合重组,强势院线应加大挺进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力度院线数量过多,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进程。由于大片、好片向大院线、大影院倾斜,除少数影片拷贝投放量较多,使全国绝大部分影院能同步上映外,一般的中小院线影院都无缘同步上映首轮分账商业大片,从而加剧了院线、影院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院线的进一步合并重组、从中小院线向大院线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伴随新一轮的院线整合重组,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为继的弱势院线,将逐渐被兼并或淘汰,那么众多原来归属弱势院线或是还游离于院线体制之外的中小城市影院,将面临新一轮的市场洗牌。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势院线应加强向中小城市电影市场挺进的力度。强势院线都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足以应对电影市场存在的种种风险,并已形成了品牌效益,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优秀影片的首映权来确保电影票房。更多的中小城市影院被纳入强势院线的统一管理后,不仅仅是获取了更丰富的片源和分账影片的首映权,更重要的是在影院硬件设施、日常管理、经营目标等方面都要逐项接受强势院线的改造,促使自身的实力不断提升,从而增强中小城市影院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必备条件之一。

2.强势院线与其二级院线成员之间应更多地形成资本纽带关系前文已经提到,部分加入强势院线的中小城市,却普遍存在影院阵地大幅缩水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强势院线与其在中小城市的二级院线成员之间,形成的大都是以供片为纽带的关系。通常院线运作公司和下属影院的关系分为四种:直属、参股或控股、契约、自愿,前两者主要的纽带关系是资本,后两者则是供片。以资本为纽带的院线称为紧密型院线,以供片为纽带的则是松散型院线。[4]在松散型院线中,中小城市的二级院线成员虽然可以获得分账商业影片的首映权,但在资金支持和资本运作方面却无法得到所属强势院线的有效帮助。于是就会产生如南通电影院这样硬件设施相对陈旧落后的老影院,因无法获得所属强势院线的资金支持,迟迟不能进行多厅放映的现代化影院改造,不能很好地适应院线制运作的需求,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而最终无奈地退出电影市场的现象。#p#分页标题#e#

3.强势院线还应通过新建影院来进一步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中小城市影院阵地大幅缩水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还说明强势院线在中小城市进行扩张时,并没有相应的兴建更多的现代化新影院。扩张院线可以新建影院,也可以收购既有影院,还可以让旧影院加盟。从全国院线制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新建影院或改造影院的业绩要好于旧影院,其原因在于新影院现代化的电影体验(以多厅放映、大银幕、立体声、数字化的视听优势等为主要特征)超出了中小城市居民原来对于电影的想象,更有可能把潜在的观众从网吧里、电视前和牌桌上吸引到影院里来。因此,要进一步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强势院线应把新建影院作为一条重要的途径。目前看好中小城市电影市场潜在的巨大盈利空间的投资主体已经逐渐多起来,在投资影城上都与院线公司进行了积极的合作。这种合作大概有四种模式:(1)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院线提供品牌和管理,社会投入资金的三方优势整合模式;(2)由院线主导经营管理,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的双方合作经营模式;(3)由社会资金全资投入,委托院线管理的双方合作模式;(4)完全由院线投资,院线经营管理。[5]这些合作模式都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强势院线在中小城市新建影院的进程。

4.针对中小城市观众普遍反映的票价高问题,院线制可以做出的一些改革尝试中小城市观众由于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普遍都认为目前电影票价过高,票价高成为制约中小城市电影市场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实上,一线城市的影院票价限于高额地租、有效运营时间、市场承受能力等因素,一时难以找到更科学更有效的降价渠道,相比之下,运营成本较低的中小城市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为了有效地降低票价,院线制一直在做着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首先,可尝试在中小城市实行多级售票机制。对目标观众做相对细化的定位,对一部影片的成功营销至关重要。院线要能够根据长期的市场监控对一部影片的市场反应做出判断,划分目标观众,及时调整影片的营销策略。在对目标市场有了科学的划分之后,针对不同的影片,影院要采取有效的办法锁定观众群,并提高其出席的频率和忠诚度。这要求院线建立多级的售票机制。包括:针对经常顾客的便宜实惠的套联票销售系统和观后联络系统以及针对特定用户的优惠售票系统等。多级售票机制建立的意义在于能使中小城市的影院科学地找到自己的有效消费群体和潜在客户,最重要的是,多级票价本身就是票价的下调。[6]

其次,大力推动数字院线进驻中小城市来进一步降低票价。从长远来看,数字院线比传统胶片院线竞争力要强。因为数字院线的发行放映成本远远低于胶片院线,可以有效地降低票价,而且可以全球同步上映。成立于2006年的广东大地数字院线,在诞生之初,就决定专攻数字放映,把市场目标定位在中小城市,积极推行低价票策略。数字院线的价格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大地院线总经理林美瑶曾算过一笔账:“中国的数字电影成本已经可以降得很低了,传统胶片拷贝制作一个大约1万元,如果全国发行,一般大片要做近千个拷贝,这样光拷贝成本就近千万了,而数字版本的硬盘‘拷贝’一个只有1000余元,再加上运输、保管等成本的压缩,发行费用会大大降低。”[7]因此,数字院线的进驻可以有效推动中小城市影院进一步降低票价。

除了价格优势外,数字院线的另一竞争优势是可以保证中小城市与一线城市的放映时间同步。数字电影数据使用专用服务器从发行商处通过卫星、专线网络等传送到影院进行实时放映,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电影拷贝,而胶片放映的一些大片,一般都是一线城市放映一个周期后,才会轮到中小城市。由于数据传输的便捷,数字院线的数字放映可以确保即便是大片,也能实现所有终端同步上映,这显然可以大大提升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竞争力。再次,院线制可以加大对二级院线成员的营销策略指导,通过更成功的经营策划活动来推动低价场电影的运作,更充分地挖掘中小城市潜在的观影人群。院线制给中小城市影院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提升和影片放映权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要将最先进、最现代化的电影市场营销策略带入中小城市影院。低价场电影是基于院线制的一种现代化电影市场营销策略,即一部影片进入两轮、甚至三轮的复映阶段时,复映片运用“刮底”定价策略可以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在片方规定的最低限价基础上,运用与首轮票价相比较为悬殊的低票价,来吸引那部分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目标观众群体,并能缓和紧随其后首轮上映的新片采用高价“撇脂”策略(对黄金时段的热门场次实行高票价)带来的市场压力,从而延续复映片的放映生命周期,充分挖掘复映片的票房剩余价值。[8]院线制的多厅放映和便利供片,为中小城市影院进行低价场电影的运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很多中小城市影院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江苏省南通市的更俗剧院为例,在上海联合院线的大力指导下,多次成功实施了针对大学生假期、长假档期、爱国宣传月等时间段的低价场电影营销策略,挖掘了大量潜在观影人群,使票房不断刷新纪录,先后两次荣获联和院线年度电影票房进步奖第一名。

第4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一是用创新与改革充当发展的“引擎”

在当前的电影市场情景面前,主动改革创新体制,是电影业发展的唯一动力。改革创新,就是要首先体现在敢于自我革命。比如**省**年10月,在**省电影公司保持国有企业不变的情况下,率先在全国主动放弃**省的发行垄断权,联合省内23家地市电影公司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组建了全国第一家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公司--**西南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这也就是现在的**太平洋电影院线公司的前身,成为院线体制创新的起点。当年,太平洋院线用股份制的方式筹集资金,投资5000万元购买了成都王府井电影城。这样的大手笔在当时全国的电影行业是第一家,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二是用责任与激励让员工与公司“共生共荣”

电影产业改革的实践,让我们不难认识到,走电影产业化道路,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机制的影院管理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一些成功的电影集团比如**太平洋院线在体制创新的同时紧跟经营管理机制创新。院线成立之初,首创“电影发行责任人制”,即“制度+目标+责任+激励”管理的原则,这大大激发了经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影片的宣传发行,拷贝调度,片款回收,保证每部国产影片有专人负责经营,彻底结束了过去的粗放经营。太平洋院线的“责任人”制在全国电影发行商中有口皆碑,成为太平洋院线在强势院线的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形成了太平洋院线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创新的经营机制,实现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统筹兼顾,使员工具有归宿感,企业具有凝聚力,从而实现了公司电影产业的发展,资产增值,员工增收的共赢局面。多年来,院线进行了力度很大的不断改革,但是院线没有一名下岗员工,没有出现因就业、分配等问题扯皮闹事或上访的现象。多年以来,公司员工收入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院线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个“坐商”,打造成了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手,随着院线高速的扩张发展,这群中坚力量又身体力行地培养年青一代,使太平洋院线公司具有了生生不息的后备力量。

三是用精心打造品牌填补二级市场的空白

第5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2010年电影票房过百亿并不是去年一年的成就,而是这个阶段的成就,是对此前电影业发展的延续。

虽然目前电影产业化改革成绩显著,但其背后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年产500多部影片只有一半能够进入主流院线,而能够进入主流院线的影片也有很多无法回收成本。而且30多个院线公司放映的影片基本相同,片源同质化现象严重。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从加大院线和影院的建设力度入手。目前全国一共有6200多块银幕,即使只按城市人口计算,每10万人才拥有一块银幕。银幕少,市场规模小,影响了更多影片进入主流院线。所以未来的“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的目标是能够达到15000块银幕。到那个时候,更多中小成本电影可以进入主流市场,影片的发挥空间更大,而且像艺术院线、儿童院线这样的特色院线也会发展起来,特质影片能够拥有自己的放映渠道。

另外,后产品开发不足也是电影市场的薄弱环节。电影产业应该有丰富多元化的回收渠道,比如手机电影、网络电影、视频点播等。像玩具、图书等后产品的开发也应该进一步重视起来。当然,这还要靠政府部门进一部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目前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以后要在执行力度方面进一步加强。

第二,对于目前电影市场投资过热,部分影片质量不佳的现状,我们会积极引导市场向良性发展,鼓励制作优秀的中小成本影片进入市场,比如以各个院线进行推荐的方式进行引导。

第三,档期冷热分布不均,由于档期拥挤造成影片票房分流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将来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机制增加市场竞争的透明度,然后再推动行业协会进行协调,让影片在进入市场之前对于市场状况能够有更清晰的了解。

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亟待平衡

2010年电影产业成绩突出,从宏观上讲,主要缘于文化市场的大发展。此外,从电影行业内部来看,2002年十六大之后,电影市场进行了一系列产业化改革措施,使电影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第三,一系列改革和鼓励政策激发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使电影创作和电影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

纵观2010年的电影市场,大部分影片品质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大制作影片。我们也承认目前还是缺乏特别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力作,也存在一些质量不佳的影片。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国内电影产业起步较晚,电影创作者对于商业电影的把握缺乏经验。很多以前拍艺术片的导演转拍商业片,可能会对商业片的理解产生偏颇。一方面,有些人还在秉持艺术片的特点和规律来做商业片,突出个人情怀;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转型太过,过分突出影片的商业元素,割裂了其艺术性与思想性,利用感官刺激和花哨的形式吸引观众,这样做也是不可取的。今后,随着制片单位和制片人更加熟悉市场规律、对商业电影的把控更加到位,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好。

目前很多中小成本影片上映不久就会匆匆下线,其实不能完全归结于品质问题,关键在于它的商业元素不足或者商业营销手段不足。其实很多中小成本影片品质是很不错的,只是在市场竞争上有所欠缺。真正成熟的电影市场肯定是能够包容小众电影的市场。当电影市场更加扩大之后,肯定会细化、分层,满足多层次观众的需要。

提升电影企业专业化程度很关键

中国电影8年来一直保持着飞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票房过1亿元的影片达到了17部,超过1000万元的影片也有好几十部。这说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总体态势非常良好。不过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电影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可控性低,电影生产的从容性不够,商业意识过于强烈。目前国内制片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为了降低风险在制片过程中都强化了商业要素,相对来说,不太敢在艺术创作的精致性上下功夫。再加上中国电影缺乏两个市场,一个是国际市场,一个是后影院市场,这就使制片单位将所有的宝都押在了票房上,从而造成了电影市场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突出。

解决这种现状还是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一批能够有效支配市场的规模较大的企业,这样才能保证影片创作时更加从容。而且这些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也会更加精准,在影片档期选择和营销方面也会更加到位。现在华谊、橙天嘉禾、博纳影业等电影企业纷纷上市之后,会逐渐使这个产业的门槛升高,这样就会使电影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有所提升。第二,政府要加强对于电影知识产权的保护,让电影在后影院市场方面有所保证,这样电影在创作水平和投资水平上才会有所提升,风险也会相对降低。第三,要加强国际合作,要在对外合拍政策上有所调整,鼓励中国电影更多地与国外合作,通过合作与国际接轨,以达到“走出去”的目的。

直面进口影片的冲击

成就2010年电影票房过百亿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电影院飞速扩展,整个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制片来讲,这十年来降低了制片门槛,电影审查和制片都有很多制度上的改变,由过去的国有的电影完全变成了社会的、公众的电影。目前,电影已成为为全社会服务的、全社会都能够参与的产业,这是电影产业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其次是影片创作方面,我们从1994年开始引进美国大片,这对电影产业起到了非常良性的刺激和推进作用。国产电影的市场运作,包括创作理念、制片、发行,都借鉴了很多国外的新理念、新经验,当然也包括技术。所以,是体制、政策、制度上的共同作用,推进并促成了目前的市场规模。

另外,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整个电影产业的产业链已经接近完善,不仅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在融资渠道方面也有所丰富,特别是银行贷款成为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大量社会资金涌入电影界,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整个社会对于电影的支持力度在加大,电影自身的改革力度也在深入,而且各种创作力量,包括社会的、国家的,都在发挥自身的实力。

我认为我们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2011年3月19日之后的变化。届时WTO的期限到期,我们将迎来比现在更强大的海外电影对于内地电影市场的冲击。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单纯地自己拍电影给自己看,必须拿出具有自己的民族品牌和商业感召力的电影,与进口影片在市场上进行博弈。

现在需要强化的是电影对于市场的适应力,不能根据艺术家的主观意愿和一时需要来拍电影,而是要生产具有市场潜力的类型电影,要在满足观众文化消费的前提下注重电影的文化导向。

着眼观众,规避投资风险

从中影集团的角度讲,确定一个项目主要是考虑剧本、导演、演员、成本、制片班子、电影的发行档期和发行成本,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考量一个项目是否可以投资。从投产决策的角度讲,凡是能够让大多数观众接受的、能够让他们获得视听享受的项目都具有可行性。我认为没有一个单一的类型是制胜法宝。比如恐怖片,票房确实不错,但如果把它做烂了,观众的观影效果不好,同样会影响这个类型的受欢迎程度。又比如动作片和喜剧片,虽然观众喜欢,但如果电影品质不好,同样不能赢得高票房。所以不能单一地从类型上去判断项目的可行性。电影院作为消费场所有自己的门槛,能够跨越这个门槛进入电影院的电影才能够获得被观众消费的可能性。我说的这个门槛就是要让观众放松。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放到电影院被观众消费。不论是恐怖片、悲情片、喜剧片,最首要的前提是要让观众在放松的状态下获得喜怒哀乐。

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说,首先要以能够让观众在视听上获得满足为生产电影的出发点,而不是单纯地计算投资与回报,如果那样的话就忽略了这个产业本身的特点――电影具有的艺术内容和精神内涵。第二就是一定要从刚刚提到过的几方面综合考量项目的可行性,而不能单看某方面的优势忽略了其他方面,那样肯定会放大风险。

强片面前无弱档期

入市要避开同题材影片

2010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两个低谷,一个是6月份,一个是11月份,这是“避震”带来的必然结果。6月有《谍海风云》和《功夫梦》两部大片,11月有《西风烈》,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反而是6月的《人在途》、《异度空间》和11月的《密室之不可告人》以小博大,成为票房黑马。究其原因,一是影片品质不错,二是题材差异化。而像《功夫咏春》、《李小龙我的兄弟》,以及众多都市情感片,实际上都败在了题材雷同,又盲目跟风上。可以说,好影片面前无弱档期,但不能说好档期面前无弱影片。

12月份贺岁档的情况还比较理想,基本实现了多赢。主要是四部大片的档期分布比较合理。其实不同的影片需要有不同的运作策略和档期选择。在众多影片都避震的时候,也有一些影片没有避震,反而赚了。比如在《唐山大地震》第二天上映的《七小罗汉》和之后半个月上映的《全城戒备》。《密室之不可告人》也是在《西风烈》的第二天上映的,因为《西风烈》的强势必然会吓走一部分影片,这样反而驱赶了其他对手。所以根据自己影片的特点,选择与强片一起走的策略不一定不好,唯恐避之不及的反而有可能会失败,因为避震的不止一部影片,众多片子互相踩踏,题材又大多类似,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中小成本影片最好不要选择黄金档期,黄金档期固然票房总产量高,但它的市场主基调是商业,而不是艺术或者特色。这些影片的档期选择比大片还重要。此外,对于目前一个月有20多部影片上映的现状,寻找影片题材与其他影片的差异性也很重要,一定要杜绝跟风。

在终端建设方面,现在国内的院线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又批了几个新院线公司。全年100亿元的产值不需要40个院线,有10个左右就完全可以了。在制片与终端的关系方面,我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美国制片与终端分离的方式比较合理。因为电影产业要有不同的社会分工,不能高度垄断,又制、又发、又放,就相当于一个人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就不对了。但是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一个刚刚发展的阶段,现在还不可能把制放分开。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电影行业的生产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进行市场细分、行业细分、职业细分。

类型是投资电影的核心和基础

2010年光线影业推出了几部投资较大的类型片,比如《花田喜事》、《全城戒备》、《精武风云・陈真》,一个是贺岁喜剧,一个是科幻动作片,一个是动作史诗,都有很清晰的类型定位。有了准确的类型定位,我们就能够知道市场运作如何进行,也能够知道在竞争激烈的档期中如何定位并与其他影片竞争。所以我认为类型是一个从市场端推回到产品的投资制片的核心基础,这就是以销定产。比如说《午夜心跳》,投资方和片方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就知道要在12月24日投放市场;又比如光线做的“喜事系列”,定位就是“春节喜剧”,也是很成功的。

其实要做好类型片是不需要大投资、大明星的,关键在于市场定位是否准确。如果把《午夜心跳》放到3月份,肯定不会有现在的票房。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每周有四五部影片上映,竞争是避免不了的,但可以选择自己影片的竞争格局,比如在什么档期上映、周围的对手如何。这就是我所关注的问题,即内容与市场的结合。

类型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培养出该类型的影迷,这样观众就会被细分。对于电影公司来说,运作不同的类型,就会知道自己的观众群有哪些,可以利用有限的宣发费用有针对性地将信息送达给这批观众。

现在国内很多中小影片一做就是全民电影,这是不可取的。大量类型观众的培养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是很重要的,和培养类型导演一样重要。我认为类型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基础科学。就像动力学是整个航天工业的基础科学一样。一定要把基础做好,整个产业才会稳步发展。

光线影业现在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50个城市、分众、分区域的电影宣传发行系统,并与很多中小影片导演一起摸索类型创作和类型的市场运作。此外,我们还致力于创建品牌电影,比如“喜事系列”,今年还会推出《四大名捕》系列电影。这也都是为了探索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力挺优质国产影片

现在中国电影的终端市场发展非常迅速,院线和影院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这是与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的。不过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人才短缺、管理不够规范、放映网点的分布不尽合理、某些院线和影城的投资回报不成比例等。但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目前的市场环境是比较自由的,今后可能还需要政府和政策的干预来改善这些问题。比如在网点分布方面结合市场需要和投资者的相关利益进行平衡。又比如加强影院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引导等。

第6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低成本影片;院线。政府政策;媒体

电影的制作,从投资规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大制作、中制作、小制作、低成本制作。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的型构,应该是金字塔式的――少数的大制作电影位于尖端,中小低制作电影是基座,电影产业收入则主要来自中、小规模投资的影片。但是在我国,电影的投资、制创、播映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呈为“畸态”,尤为突出的现象是国内“中低成本影片”。产量与所得票房收入之间的巨大落差。这样的产业结构和它相应的市场状况是令人尴尬的,也是令人困惑的。其中问题提了出来,电影文本内构的合理化以及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毋庸置疑是问题之“本”,关于如何治本的问题,很多学者也都提出了各种建议。本文笔者选取另外的一个途径,去试图寻找一些外在的策略,希望对中低成本影片的从业者有些许帮助。

一、影院和院线的建设

“院线同质”是目前我们院线建设最大的问题。我们的院线制目前还停留在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上的初级阶段,并未触动电影院线发行体制的核心。我们的院线既没有分级,也没有专门的院线,曾经有过的艺术院线,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绝大多数规模不大的院线在市场压力和政策禁锢的双重压力下生存艰难,院线之间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一方面,豪华的院线在各个商业中心购物广场频频开业,以星级的服务和高昂的票价示人。万达院就是以开发商业购物广场增加配套设施为出发点,建设新影城,是建立在“新资本+新观念”成功嫁接后的新经济运作模式上。万达院线从2005年占全国市场4.7%份额,到2006年上升到全国市场7.2%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相对规模不大的影院,尤其是一些二级城市的电影院,大多以其他方式维持生计――二轮放映,租赁场地,小影厅等等。而实质上星级影院和小规模的影院的片源是相同的。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上线情况来看,2007年,国产影片制作总量高达402部,在院线上映的影片却只有220部左右,而其中超过1000万元以上票房收入的影片仅60多部,但它们收取了全年总票房的75.8%。票房的高度集中,导致影院选择片源的单一。如果可以改善“院线同质”的情况,在片源上有所差别,观者们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影片,一些优秀的中低成本影片也得以与观众见面的机会。

院线的第二个问题是地域分布分化严重。现在的电影市场的现状是,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广东和四川是桑房的主产地,80%的票房都集中在这几个地方。而全国80%的影院产生的票房不足20%。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院线建设做出规划和调整。一级市场的多元化以及二级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中小成本电影提供了基础。中小成本影片应该抓住这个市场。电影局局长童刚认为:“中国最大的市场在二级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遍布全国小城市和乡镇的二级电影市场,构成了中国电影产业金字塔的底座。”而现实生活和现实问题应该是小成本电影关注的焦点,创作者应肩负一定的责任感、使命感,关注现实、表现现实、反思现实。国家针对二级市场和农村建立一些影院,加快了将数字院线和数字影院建设步伐,普及改善城乡流动放映的数字设备,面向农村的院线制改革、数字化放映和政府补贴的公益场次的试点工作中;总局DMS数字化集成传输平台和监管系统已基本建立,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和15个地方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新主体以及卫星接收站应运而生;2000多个数字电影新型放映队和一批经过培训的放映员陆续上岗,高清晰、立体声、大画面的数字电影、新电影,开始逐步进入试点地区的2000多个乡、39000多个村。虽说如此,最终的效果还要拭目以待。广大的农村市场为某些中小成本电影上映提供机会,而不是只能通过DVD版权、电影频道、电视频道这些方式和观众见面,有的影片甚至直接进入片库,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合理的电影市场建设。

二、政府政策上的扶持

电影产业的良性建设,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特别是对于为数最多中低成本电影来说,更需要得到的帮助。在投资和院线建设方面,外资允许进入电影制片行业,允许外资与内地资本合作建立合资电影企业和电影院线,参与改造电影制片、放映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等,都是一些重大举措。在推进院线组建时,要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加快结构调整,形成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的院线,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在设立专项奖金方面,设立资金鼓励对国家的重点影片、少数民族影片、农村影片、儿童题材影片以及动画片进行长期的扶持政策。在对导演扶持政策上,提出了要制定扶持青年人才创作、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每年遴选一批有成绩、有潜力、有创新精神的45岁以下的导演,针对其新创作的优秀剧本项目,给予50万元的资金资助,由电影局制定科学遴选的制度,2007年已确定资助了16名青年导演。

三、对媒介的充分利用

首先是广告。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媒体,以电影为媒体的广告,在国外已成为与电视、报刊并重的大众媒体广告,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大制作的电影中,电影的软广告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一种模式,比如007系列电影中,名车、名表不仅仅是一闪而过的“道具”,而是为其搭建起充分展示的舞台。电影广告如何对中小成本电影寻得出路呢?第一,我国电影现阶段投资方可以采取一种新的运营模式。《爱情呼叫转移》《命运呼叫转移》就是采用与中国移动这样大品牌公司合作的运营模式的投资方式进行的。投资方派格太合老总孙健君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像这样的电影在经过硬性广告阶段、公关阶段之后,现在已经进入娱乐传播阶段,一定要与知名的大品牌企业合作,利用彼此作为传播的载体。不过他也指出,这种运营模式只是国产片初级阶段可取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一种‘取巧’的模式,是在向国产片走向成熟运作的过渡时期的尝试。”一方面减少投资方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移动也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广告”,而且影片搭载广告的“有效时间”较长――影片院线上映结束之后,在各大移动营业厅均可当做“广告”继续播放。其次,电影内的软广告可以对中小成本电影,特别是现实题材电影赢得一些投资。“电影软性广告”是指某种产品、服务在电影情节或场景中占据某个位置,使观众能够记住该品牌。这种软广告包括电影中的实物道具、画面中的场景、台词语言的特别提示等等。比如影片《江北好人》,主人公是一位出租车司机,有一场戏是两个乘客误会了司机去他的公司找他说理,很自然地就会出现出租车司机的公司名称。第三,电影放映中的贴片广告/预告对中小成本电影的宣传作用。如同美国的B级电影一般作为A级电影的副片一样,投资方/院线,在一部相对观众上座率高的电影中安插贴片,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以大片的辐射面去“强行推销”另一部中低成本影片,这样,既对中小成本电影节约了宣传费用,又在一定程度扩大了影响面。而且,预告片与大片的捆绑,会让观众产生一定心理作用,达到宣传推销的目的。如影片《夜袭》的预告片有幸与《集结号》的预告片放在_一起,并且作为《哈利・波特》的贴片广告。《夜袭》预告片本身制作也十分精良,在如实反映影片的基础上,将影片最体现中华民族血性男儿的镜头段落集中起来,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以及银幕上打出的两行触目惊心的大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顿时调动了观众的自豪感和爱国的情绪,使观众热血沸腾。试想因为这样的预告片,是否会对票房有影响?

第7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共有银幕7674块,平均每10万人拥有银幕0.57块。而据了解,作为世界上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目前拥有近4万块银幕,平均每8000人就拥有一块银幕。在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水平较为相似的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基本上平均两三万人就拥有一块银幕。按照这个目标,中国的城市电影市场至少可以容纳3万块银幕,而目前存在的缺口还是很大。

影院分布不均

目前中国的银幕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影院投资热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自然是最让资本兴奋的热点。在不少投资者看来,相对于尚处“蛮荒”状态的二三线城市来说,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建设影院更有保障性。也有部分投资者认为一线城市的影院保有量已经饱和,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规避一线城市的最好理由。

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当前影院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市场饱和,而是影院区域分布上的失衡:城区影院扎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郊区却堪称影院“沙漠地带”,亟待改善。

要么过于集中,要么过于缺乏,影院分配不均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一线城市,乃至全国,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都是常态。电影院,与中小城市的平民大众渐行渐远。

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三线城市观影人群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上升,这些以往未受重视的市场正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新“蛋糕”。虽然三线城市电影市场缺口大,但目前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广大中小城市,甚至西部个别大城市的电影市场,多数处于萎缩状态,有许多县级城市基本上没有影院。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齐勇峰教授指出,“目前,电影院线缺口比较大,但缺口主要在三线城市。这几年一线城市(电影院线)发展非常快,二线城市这两三年的发展也比较快。从区域来看,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快,中西部发展比较慢。目前,如果再进一步布局电影院线,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还有一定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在三线城市。

影院布局突围

目前我国电影终端市场布局尚不合理,某些院线的扩张有盲目倾向,竞争同质化,特色不明显。电影制胜的关键是,院线是否有一批自主资产的优质影院,影院能否放映观众喜欢的电影,而不在于一味追求院线扩张。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每个影院将面临没有盈利只有亏损的局面。

因此,我国的院线建设不能跑马圈地各自为政,而应有总体规划,进行合理布局。自由的市场竞争是必要的,但也不是万能的,而且也是有风险的。就如愈演愈烈的美国金融风暴,追根溯源是欠缺严格的监控。我国的政府主管部门,首先要调查市场,科学估算,制定出全国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和监测市场,对院线的不良竞争应该适时监控、适度干预。

第8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在现阶段的文化工程建设中,我国加大了对城乡娱乐文化的重视度,积极地将数字电影放映机普及到了城乡的影院。由于资金是有限的,能够对每个影院所提供的放映机数量也是确定的,有些偏远的乡村地区,数字电影放映机仅仅只有一台,因此对其保护十分必要。由于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涉及地域范围十分广,而对于每个地域,不可能分配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随时地监测和修理。同时,数字电影放映机的修理经常需要采购相关的零部件,而地域偏僻的地方,根本找不到相关的部件,严重阻碍了技术人员的正常修理。为此,我国的文化部门开始提倡各个地域,多方面地对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故障,并进行合理地解决。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应对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常见问题,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分担了技术人员的维修压力。

一、现阶段我国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构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放映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事物,完全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由观影的兴趣改为观影的享受,加大了对观影质量的重视度。在这样的需求下,我国的电影放映机得到了超前地发展,迅速地融入了数字信息技术,形成了数字电影放映机。它的亮度较为出色,能够进行多种调节。而且播放效率高,不容易出现播放卡顿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数字电影放映机主要由机体和机头两部分构成,在放映机设备的正前方,需要安置一个放映机头,它的结构主要是DLP投影机,其中包含了能够处理图像基本颜色的数字微镜驱动器,一般主要应用于图像播放中的红、蓝、绿3种颜色,能够有效提高影视图像的分辨率,同时能将色彩的还原度发挥到最大的效果。同时,这种投影机前往往还配有能够变焦的放映镜头,它的质量相当高,可以进行合理地更换,进而使得整个银幕上完全充满影视的放映画面。由于影院的规模不同,需要对镜头实现良好地变焦,进而满足影院的多种需求。比如,城市的影院规模大,它所需要的焦距范围也会较大,因而较多采用4.0∶1到7.0∶1的焦距单位。而农村的影院规模十分小,观众也相对减少,因而仅仅需要将焦距设置为4.0∶1以下的范围内。除了放映机头之外,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构成,还包括放映机体。它主要由灯箱、风管、风扇、控制器等安装而成,主要用于对影像的播放。

二、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分析

1.在数字放映机的播放中,经常会出现色彩不和谐、放映光线模糊的状况,会使得播放出来的画面呈现出畸形。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观影者的观影享受,还会使人们对电影的理解和认识出现偏差。对于这一故障,相关放映人员可以对放映机镜头部位的两个旋转钮进行适当地转动,直到画面的光线变得清晰为止。此外,放映人员也可以对投影机的信号连接线进行检测,并科学地进行调节,进而促使电影呈现出清晰的画面。

2.除了图像之外,数字电影的声音系统也是出现故障的主要部位之一,一旦喇叭发不出声音,放映人员应当迅速准确地检查喇叭与电影播放器的连接线路,确认各个线路连接准确。如果线路并没有任何问题,接着就需要对喇叭线路的电阻进行科学地测量,而采用的仪器主要是万用表。如果测量出的结果显示,在正常的声音单位内仍然发不出任何的声音,那么就需要合理地检查喇叭线路的插头,如果出现松动的状况,需要进行实时地卡紧。

3.数字放映机的服务器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导致电影图像无法有效地播放出来。在遇到这种状况时,放映人员可以尝试关闭电源,先让电影放映机的系统冷却一段时间,再进行启动。这种故障的解决方法仅仅适用于数字放映机系统出现死机的状况,如果是其他问题,则不可以盲目地进行关机。

4.数字放映机的扩音机也是出现故障的主要部位之一,当这个部位出现故障时,放映人员可以对扩音设备的相关线路以及插头进行检测,确保扩音设备的光源接收信号处于稳定的状态。如果扩音设备属于分频的网络操作,放映人员除了要检查扩音设备之外,还需要对分频的网络进行测定,发现问题以后,应当迅速地进行调节,进而减免扩音机的杂音。

三、减免数字电影放映机出现故障的措施

1.要想彻底地?p免数字电影放映机出现故障,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对放映机的养护,周期性地进行检查,确保放映机的各项性能始终处于较为优越的状态。同时,由于放映机出现故障以后,经常需要运用到零部件的更换,因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零部件的资金投入,确保每台数字电影放映机拥有充裕的可更换零部件。由于国内的放映机维修技术十分落后,在进行维修管理时,管理部门可以将国外的先进维修技术加以引进和学习,迅速准确地解决故障,促使技术人员的维修工作更加有效率,不会因为零部件的寻找而耽搁数字电影放映机的维修,进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对电影的播放,提高人们的观影感受。

2.为了确保数字电影放映机得到合理地维护和管理,相关部门可以构建明确的数字电影放映机管理体系,并设置一定的保养计划,将维修管理的责任下放到各个影院负责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单位应当对相关的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数字电影放映机的认识,促使其能够合理高效地完成放映机的检测工作。一旦发现任何可能造成的放映故障,工作人员应当迅速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排除,确保人员观影的顺利。

3.现如今的数字电影放映机维修,所采用的模式主要是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个维修人员,需要负责多个区域的放映机维修工作,很多时候会严重阻碍了放映机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单位可以自行组建一支维修队伍,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以放映机的基础为主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包括放映机的结构、运行原理、线路连接以及其他设备,使他们对数字放映机的播放产生深层次的认知,能够随时根据发生的状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相关单位可以将他们定时地安排到专业维修人员处进行学习,切实地提高他们的维修水准。

4.除了要做好良好的监督和维修之外,相关单位也应当加大维修记录的关注。在每一次排除放映机的故障之后,维修人员应当对故障发生的原因、维修的措施等信息进行详细地记录,并定期地进行总结。故障排除记录的生成,还有利于维修人员进行规律性地总结,在面对放映机发生相同故障时,根据记录上的内容,迅速找到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针对性地维修。不仅能够改善维修的效率,还有利于保障放映机长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

第9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小成本电影;营销策略;创新;融资;品质

2006年,一部小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引起我们对中小成本电影的关注。300万的投资换回了2 350万的票房,让这部小成本影片成功地演绎出了一部精彩的“灰姑娘神话”。而2011年11月11日上映的《失恋33天》更是上演了900万投资换回3亿元票房的电影票房奇迹,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中小成本影片的神奇,也让我们大众开始逐渐关注起这支“其貌不扬”的“贫民部队”。

在我国,目前对于中小成本电影并没有准确的界定。一般认为制作成本在800万~1 000万左右的电影称之为小成本电影,影片制作成本在1 000万~1 500万左右的影片叫做中等成本电影。因此一般制作成本控制在1 500万以下的影片都可以称为中小成本电影。目前,我国每年的影片生产量均为500部左右,其中有90%的影片为创作成本在1 000万左右的中小成本电影。[1]由此可见,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质量关乎着这个影视产业的推进,我国中小成本影片在我国电影业的发展中将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生存状态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现状难言乐观。诚然,我国每年都有500多部影片的生产量,其中近90%为中小成本电影,但在这些中小成本电影中最后真正能够赚到钱的,能禁得起票房考验的却只有全部中小成本影片数量的20%,余下的基本都处于半亏损或者亏损状态,并且最后能通过审批到最后进入院线供观众欣赏的也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中小成本电影自身的先天弱点导致。众所周知,中小成本电影受到制作成本的掣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聘请明星大牌和运用“地毯式”的豪华营销策略。不具备明星效应和大片所具备的视听冲击,影片制作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能力弱,导致影片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和卖点。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营成本,在影片的营销上,中小成本影片的行动也是谨小慎微,亦步亦趋,缺少能够掀起造势规模和效果的营销模式,导致影片没有足够的宣传力度,闻者少之又少,导致能够成为焦点的中小成本影片少之又少。

2.主流院线的“苦衷”。虽然我国近年影片的生产量直线上升,但是能够进入主流院线供受众欣赏的的确不多。我国的主流院线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在追求市场利益的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更热衷于观众喜欢的大制作影片或者海外进口影片,留给中小成本电影的播放空间不大,很多中小成本影片在院线上映的周期很短,有的电影上映周期只有短短的几天,甚至有的影片出现了院线“一日游”的现状。由此可见,中小成本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想回收成本甚至盈利可谓难上加难。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全国的银幕数量才接近1万张,与美国的4万张相差甚远,远远不能达到我国数亿受众的观影需要,因此在非常有限的影片放映银幕数量上,很多院线只能选择关注度高,饱受热议的影片来播放,而“名不见经传”的中小成本影片的成长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由此可见,影院硬件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中小成本电影生存艰辛的主要原因之一。[2]

3.影片拍摄融资难。中小成本影片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电影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受此政策的影响,现在有越来越多民营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尤其以电影产业为甚。但是很多的民营资本的投资人却不了解电影产业发展的特点,过分钟情于“大投入大产出”的经济理论,因此这些投资人只把眼光关注于大成本影片,对于中小成本影片置之不理,这样的“歧视”让中小成本影片很难融到资,影片拍摄经常受到经济的困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场面便经常会在中小成本影片的身上出现。因此中国电影业发展不健康的原因不光是中国导演拍不出好影片,而是还由于很多导演由于没钱没法拍出好影片。

4.高品质作品的缺乏。目前,多数中小成本电影不受观众“待见”,票房不给力的现象究其深层原因不可回避的就是影片的品质问题,缺乏高品质的优异作品。现在很多中小成本电影导演对影片存在定位缺失的问题,过分地自我陶醉,只迷恋于自己的审美情趣,忽视对主流文化的分析和解读,缺乏对多数受众精神文化诉求的考量,题材过分追求新奇特,只迎合于“窄众”市场的审美品位,而抛弃了大众市场的精神需求,这样注定会造成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局面,从而导致影片与受众的两败俱伤,得不偿失。诚然,我国目前的受众审美品位还待培养,审美素质还需加强,但是过分沉迷于自我,丢失掉对主流文化诉求的思考,对于中小成本影片的制作者来说的确不是个精明的策略。

推进我国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现在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现状的确让人警醒,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深度研究中小城电影的发展特点,根据其特点制定出适合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策略,让其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

1.实行适当的政策扶持。就目前而言,要想从根本上鼓励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就离不开有效的政策的扶持,中小成本电影生存现状堪忧,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中小成本摆脱困境。例如,2011年举办的电影“金鸡奖”的颁奖典礼上就专门设立中小成本影片故事奖,给中小成本影片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中小成本影片,这样对于中小成本电影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3]

与此同时,对于主流院线而言,也要创新一些播放模式,让更多的有艺术表现力的、符合受众审美标准的、迎合主流文化的中小成本影片走入影院,接受广大受众的检验,摆脱中小成本影片影院“一日游”的尴尬局面。其中在2006年,上海的几家影院已经开始了提供艺术电影赏析专场的服务,受到很多观众的追捧,所以类似这样的方式是完全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2.优化营销策略。要想影片票房好,就无法离开优秀的营销团队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如2011年的小成本制作影片《失恋33天》,影片成本才900万元,但是却创造了3亿票房的神话,而这其中的奥秘就离不开营销因素的作用。《失恋33天》这部影片动用了600万元资金进行前期的营销宣传和造势,在营销策略上,该片的营销团队选择了互联网上最时尚的传播手段——微博进行大面积的造势。而且在首映日的选择上,该片的营销团队也是煞费苦心,在百年一遇的“神棍节”(2011年11月11日)当天进行首映典礼,这样既迎合了影片的主题,又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而且该片在文化推广上以及衍生品的开发上也是不遗余力,涉及该片的商品充斥着大街小巷,变相为该片做了宣传。

因此,如何创新营销策略,是每一个中小成本影片的营销团队都不应该忽视的一项工作。《失恋33天》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板,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创新力度,通过互联网营销、特色营销(如粉丝营销)等手段将要上映中小成本影片宣传出去,只有强有力的宣传,中小成本影片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3.创新融资结构。现在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困境除了不被受众认可之外,就是融资难问题最为棘手。通过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到影视产业。但是很多的投资人由于对于影视产品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运作流程只关注明星导演以及明星演员的高成本制作,因为这些投资人只迷恋于“大投入,大产出”的经济理论,忌惮中小成本影片潜在的高风险性,所以对于中小成本影片的投资兴致不高,导致了中小成本影片里普遍存在着“导演拍片子融资难,投资人想投影片怕风险”的局面出现。目前问题的核心是民营资本的投资人对于影视产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定位不清判断不准,无形中造成其投资的高风险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立相应的中小成本发展基金等方式,聘请专业的影视产业的基金管理者帮助投资人准确地投资一些真正有潜力有发展的中小成本影片,最大限度降低投资人的投资的风险,与此同时也为一些真正有能力的导演提供了融资渠道,为优秀影视产品的问世提供了空间,一举两得。类似这样的融资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的。

4.提升创作品质。当前,很多中小成本电影票房不给力主要原因除了受到融资难等客观原因影响以外,更多的是影片的本身品质不行,很多影片丢失掉对主流文化的诉求的思考,过分追求对边缘性文化的表现,让很多观众看后不知所云,这样的影片注定会被市场淘汰。电影是一门艺术不假,但它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忽视掉其商品的特性,丢掉对主流文化的迎合和影片品质的追求是不合理的。所以,要想电影受到观众认可从影片品质上下工夫才是王道。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去年上映的电影《桃姐》,这就是一部投资额不大的小成本电影,在这部影片里没有华丽的视觉冲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没有赚人眼球的明星团队,情节冲突设置也很简单。但是就是这样的一部“其貌不扬”的小成本影片却在上映之后广受认可和追捧。透析该片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此片能够走进受众的内心深处,触及一些受众内心深层的东西。这样的影片虽然没有很大的场面和高超的特技效果,但是看起来非常具有故事性和亲和力,迎合了时下的主流文化,在触及受众的心灵的同时,还原了受众的生活并引发共鸣。所以说这样的小成本影片,如果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结合恰当的营销策略,再以其高品质这个影片之魂为支撑,那么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指日可待。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小成本影片生存环境难言如意,但是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要我们准确把握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规律不放松,寻觅到中小成本电影真正的灵魂之所在,那么我国的中小成本电影大发展的春天真的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 佘颖,徐达.关注中小成本电影[N].经济日报,2011-09-25.

[2] 郭白岩.2012年会是小成本电影的春天[N].中国经营报,201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