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电影产业概论精选(九篇)

电影产业概论

第1篇: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电影不仅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中也带有人们对于美的寄托,因而自电影诞生之日便产生了其专有的美学,即电影美学,在当代好莱坞科幻电影风行的年代中,电影的科技美学风格更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远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真实的谎言》,至于如今上映不久的《终结者5》,除了宏大的场面以及其中的偶像效应之外,其科技美学特征更受人们的关注。电影的科技美术风格除去某一类型电影所具有的共同美学特征之外,其特定美学特征则全然决定于电影的创作团队。[1]这其中,与电影开始制作早期的概念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概念图以及电影科技美学风格之间的关系作出论述:

一、 概念图在现代电影制作中发挥的作用

使用概念图式思维方式能够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电影拍摄。在日常生活的很多行业中,人们需要对既定事件的执行方式或者对既定事物的使用方式进行创新或者创造,往往会采用概念图式的思维方式,以头脑风暴为途径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分析问题,从而得到更多创新性解决方案,从中寻找出最适应本身需求的方案。而在“导演的艺术”――电影的制作中,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周围的一花一草,都需要在其最适当的位置与状态,才能够对剧情的跌宕与发展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2]在这个过程中,制作者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分析,得到影片最合适的拍摄方式以及后期制作的手段,制作者们充分运用概念图的思维方式,发挥出自己对于电影制作的独特创意,从中寻找最有利于影片整体效果的方式,运用于影片拍摄与后期制作中,得到最令制作者满意又能够取悦大众的作品。

电影制作中的概念图不仅仅限于一种学习与创造理论,能够使电影的创作模式更加多元化,它还代表着电影制作产业独有的制作途径,即通过制作者自己的想象与创意而得到的能够展示出自己创意的前期图像。比如电影《终结者》系列在曝光前期剧照的时候,经常爆出电影的概念图,这里概念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而成为了一种呈现出创意效果的载体与途径。通过这种途径,能够为影片的制作带来以下便利。

第一,概念图的运用能够简化电影拍摄过程。在电影《终结者5》上映前夕,我们能够从网络上片方曝光出的剧照中有许多手绘概念图,不仅是为了宣传作品,吸引大众眼球,在影片的实际拍摄中概念图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影片的制作者能够依据概念图的生成更加合理的安排演员的动作、站位、拍摄角度等实际问题,而避免了各种尝试性的重复,从而将光影效果的处理以及整体的构图做到更加完美。这无论是在过去胶片电影时代还是如今的数字电影时代,都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制作者的时间与资源,将电影现场拍摄设置简单化。

第二,便利后期制作。如今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电影的后期制作中,我们如今看到的许多一线大片中的宏大场面都离不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3],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生化危机》《阿凡达》等好莱坞大片,往往通过在前期制作出合理而确切的概念图,再运用数字技术对后期所需要的虚构图像进行合成,将想象中许多人力不可达的场面尽数展现于银幕上,这样一来,能够在已经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将原本经过重重考虑所确定的形象整理得更加生动,为人们带来不同于日常的视觉体验,同时为影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除却简化电影拍摄与便利后期制作之外,影片上映前夕,概念图的曝光还能够极大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引导着人们来到影院,一睹电影风采。

二、 在电影《终结者5》中概念图的应用分析

电影《终结者5》制作团队出身好莱坞,自然承袭好莱坞一线影片的制作风格,除却其灾难科幻片中普遍的英雄情结剧情之外,无论是实景拍摄或是后期制作,电影制作仍旧以精良的大制作为主,在为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之余层层推进剧情发展。其中便需要用到概念图这一能够简化拍摄过程与便利后期制作的途径。

或许观众在电影的观赏过程中所看到的只是影片台前,除却制片方的只言片语之外,无法得知幕后人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一部电影进行创作的,但是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剧照中,已然能够通过的手绘概念图看到其应用。对比于曝光出的概念图以及同步剧照,概念图中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布景与演员走位,还能从中体现出制作者精心安排的各种能够带来更加完美的视觉体验的构图方法,不仅人物形象线条明晰,一些虚构出的形象亦是栩栩如生,从中能够看出为得到制作者们想得到的拍摄效果所付出的努力。同时,通过概念图的使用,不仅能够在拍摄过程中扬长避短,还能够在拍摄过程中有技巧有目的地设定部分画面设置因素,在画面的各种黄金比例中寻求景象的最佳表现效果,为影片制作赋予更高的水平。

此外,由于《终结者5》属于科技灾难大片,很大程度上设定了许多人力所不可达到的场景,甚至有虚构出来的生物或角色,假如说将这些都用人力达成人类扮演,显然具有很大难度,且会在此浪费许多制作经费,因而使用后期合成制作便成为绝大部分科幻电影的选择。例如影片中在“天网”具有了思维之后与人类对战,为它领导的骷髅机器人群体以及那只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手,其形象的设计与合成是设计者的智慧与制作者的技术的结晶。先有设计者的概念图,再有制作者的合成效果。通过骷髅机器人手绘概念图看到设计者对于这个形象不输于成品图形的精细设计,可谓纤毫毕现,是以这样的概念图为基础,先将这些形象设计出大致图形以及基本纹路,然后再利用后期制作手段,制作相符合的形象,再进行剪辑以及后期合成,便形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既科幻又真实的科技大片。

实际上,在如今的影视行业中,不仅科幻电影产业对概念图运用广泛,如今很多其它题材与类型的影视作品在构图、布景以及后期制作中也更加需要概念图的运用。因而如今很多影视制作人将概念图熟练运用于影视制作,以期达到更好的影视表现效果。比如2015年开播的国产电视剧《琅琊榜》,便以其精良堪比电影的画质水平,为人们带来良好舒适的视觉享受的画面比例设置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其中诸如黄金分割等画面设置原理也通过概念图得到了良好的运用。

三、 从概念图看电影《终结者5》的科技美学风格

电影《终结者5》在制作风格上承袭了好莱坞大片一贯的高水准,在卡梅隆之后续拍《终结者》系列的导演艾伦,或许在这部电影中的剧情设计以及人物形象设定上不尽如人意,但是其精良的影片制作依旧在影片上映之后,以其磅礴大气、技术感十足的“大片范儿”赢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这其中,电影概念图的运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以往的许多大片中,比如近几年的《生化危机》《速度与激情》等,概念图凭借简便快捷的特性、节省时间与经费的实用性,为许多科幻大片、悬疑大片带来了极大的制作拍摄便利。而在《终结者5》中,它也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形成了影片独有的科技美学风格。科技美学,顾名思义,是在原有的传统电影美学的基础上,通过当代科幻大片进行具体表现的电影美学新表现。它不仅包括了电影美学中传统意义上的画面、构图以及人物设定,还通过对于虚拟世界与虚拟人物的设定,以及运用各类手段达到的虚拟科幻场景设置,为人们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观影美学体验。

除却好莱坞灾难科幻片一贯的大气风格,电影《终结者5》虽然站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一贯的虚拟环境设置中,但胜在其对于未来世界以及灾难世界的科学想象。在观众眼中,或许其剧情发展以及人物设定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但是站在影片的科幻水平设置及其科技美学水平的角度上来看,仍旧不失为一部制作精良的科幻大片,其合理而振奋人心的画面布局和场景设置,以及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结合概念图设计实现的宏大场面,都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我们能够从很多方面找到概念图设计的影子。很多场景的设置,比如说在片中看到人类未来领袖,在他为“天网”所控制而带来的剧情反转中便能观察到概念图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由真人出演的电影,是在按照概念图的设计,一步步地去完成制作者们事先设定好动作的行为艺术。

在如今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化的电影制作中,伴随着数字制图以及后期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概念图在当前电影制作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今,很多电影制作者将概念图应用于场景设置、人物动作设计等方面,通过与布景、美学的结合,将新时代电影的审美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电影本身也应用概念图形成自己独特的科技美术风格,从而在如今发达的电影市场中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电影的生产者与制作者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倘或假以时日,概念图必将成为电影制作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邓光辉,唐科.乌托邦之后:电影美学在今天[J].当代电影,2001(2):107-112.

第2篇: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 大片;崇高;大银幕;视觉文化;普世价值

新世纪前十年,中国电影市场从复苏到繁荣,年票房从十几亿到上百亿,令无数电影人为之兴奋。这之中,大片功不可没,从《英雄》开始,票房过亿乃至数亿的大片屡屡涌现,中小影片获得的份额寥寥无几。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世界各地,即使是好莱坞,七成以上的影片也无法吸引观众,票房集中于大片已成不可回避的现实。

大片横扫全球电影市场。有人抨击其经济暴力,有人呼吁电影多样化,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基金扶持中小型电影。本文无意讨论大片兴盛对电影是福是祸,而是想探讨独占鳌头的大片自身:它是什么样的影片?它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为什么能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它给观众怎样的审美感受以及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内颇受争议的中国大片之得失。

大片是什么片?

中国观众接触大片这个词是1994年,国家广电部决定每年从海外引进10部分账大片。1994年11月12日,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在全国六大城市上映,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观影热潮。紧接着是《红番区》《真实的谎言》……大片接踵而至。伴随动作明星在银幕上大显身手,观众热情高涨,从1990年以来一路下滑的电影票房有了回升趋势,仅《真实的谎言》一片便在国内取得了12亿元票房。最为辉煌的则是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其在大陆创下超过3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堪称史无前例。这些大片的成功令徘徊中的中国电影业看到了希望,也为市场振兴找到了方向。进入21世纪,观众对引进大片的热情有所下降,但《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变形金刚》系列以及《金刚》《后天》《2012》等大片仍然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前列。

从十多年的大片引进目录来看,人们对什么是“大片”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了魔幻、灾难、惊险、动作、警匪、爱情乃至儿童片等几乎所有电影类型,因此无法按传统方式从内容上给予定义。研究者在研究“大片”时也只能将其概括为“一种特殊的‘超类型(Super—Genre)’,即一种超越普通经典类型的综合类型”①。不过另一方面,从媒体和评论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来看,人们对“大片”的理解又很明确,那便是泛指一种通过“大投入”,使用“大明星”,营造“大场面”,进而带来“大票房”的商业影片。

因此,要按照传统的内容或表现的分类法来界定大片类型已经不合时宜。有论者引入了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概念,指出大片是“以美国好莱坞为典型代表的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四大’商业电影模式,其核心是用营销决定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设置未来可以营销的‘概念’,用大资本为大市场制造影片营销的‘高概念’,以追求最大化的可营销性”②。“这种电影从创意概念产生,到拍摄和后期制作,再到发行、放映及之后市场运作的全过程被称作是一个商业项目(business project),而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制作,其美学特征和营销手段直接挂钩。”③这一概念无疑与人们心中的大片特征相符,但它更侧重电影的营销模式,并未揭示大片本身的审美特征。本文将借鉴高概念电影的部分特性,对大片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或许,在抛开具体题材内容等方面的因素后,我们能够从美学层面解开大片的秘密。

前面说过,目前国内媒体所指的大片特征是大投入、大明星、大场面和大票房。四者当中,大投入、大明星、大票房都涉及对大片的商业运作,只有“大场面”是直接描述影片的艺术特征,在此让我们从“大场面”切入来了解大片。

何谓“大场面”?且看一些经典:《泰坦尼克号》中巨型游轮断裂,缓缓沉没;《与狼共舞》中万头野牛奔腾,铺天盖地;《指环王》里正邪交锋,人类、巫师、精灵、幽灵与半兽人、戒灵等的场场恶战,惊心动魄;《金刚》里的偏僻小岛上的巨型生物大汇聚,大猩猩与恐龙搏斗,巨型蜘蛛追逐人类;《哈利·波特》中天马行空的魁地奇球赛,等等。所有这些场面场景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不是近景、中景等普通电影画面能够展现的,相反,远景、大远景频繁出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无比辽阔的视野和无限广阔的天地。场面之“大”,显而易见。

“大”场面具有怎样的效果?会令人产生怎样的审美体验?在媒体对大片进行评论的常用语中已经非常明确:雄伟、宏伟、壮丽、壮观、震撼、惊心动魄。

“大”、雄伟、壮观、震撼,在美学范畴中,能够给人以上审美体验的美谓之为“崇高”。

崇高正是大片所具有的审美特征。

何谓崇高?中国人心中这个词与道德有关,崇高的品质,崇高的情操,类似组合表明了它与道德的联系。然而,从审美角度看,“大”正是崇高的首要特征。

第3篇: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虚拟企业;核算

一、引言

电子商务具有快速与简洁的巨大优势,大大改变了企业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减少各类环节,降低成本。对于会计而言,电子商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了解电子商务对企业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对于会计工作有着诸多好处。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是过去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积累的概念观念和理论总结,也是会计各项理论的重要基础。对工过去的实体会计方式而言,会计基本假设是正确无误的,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会计基本假设也在不断地产生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必须要有实际存在的实体企业作为主体,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应用,出现在在网络上存在的虚拟企业,对于这些虚拟企业的会计行为就要应用代替原本会计主体的实体概念产生的相对的“主体”概念,这个概念能更好的在电子商务中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也即在企业一段时间内继续以既定方式经营为前提,来核算财产计价和各类财务情况。然而对于虚拟企业而言,其产生和消失迅速,是以暂时性的需要而产生的,也会随着需要消失而即刻解体消失。难以用持续经营假设加以核算。旧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适用工虚拟企业的财务核算。

可以在旧的核算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存续期和清算价值等概念,以更好地对虚拟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衡量。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传统会计习惯工按照时间和公司经营方式将会计行为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期间。在过去的情况下,公司的交易过程会计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时间,而在新的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交易与会计行为从被动变为实时,旧的会计方法意义消失。对于新的会计行为而言,应当立足于实际需求,实际情况实时加以记录。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传统会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也即使用同定的价值不变的货币作为会计行为的单位。这个假设主要的要求是需要同定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然而在网络时代的虚拟企业中,企业之间的交易偏向虚拟的数字货币和信息交易,传统的货币计价难以对新型的交易价值进行衡量。旧的货币计量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

2.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旧的会计要素分为财务状况基本要素和经营状况基本要素,用这些要素来衡量公司的经营情况与经营成果。对于新的网络化的经营情况而言,这些要素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各类情况,在衡量中会产生错误。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计量方式和要素来反映新时代公司的经营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要素能够更好的反映公司的财务情况与经营成果,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所服务。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是以权利和责任作为基准衡量交易的产生,而不是通过现金的交付衡量交易行为的发生。优势是能够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然而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交易的过程在一瞬间即可完成,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意义。相比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更适合作为电子商务时代的衡量方法。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也即按照财产成本产生的价格计为价值,并在之后不再加以变动。这一原则的首要前提也即持续经营假设。然而对于虚拟公司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并不适用,使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虚拟公司资产,不足以正确反映虚拟公司各项资产诸如金融工具,虚拟货币等的价值变动,对于虚拟公司的资产衡量,一般使用实时计价的方式。

3.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方面相比传统的用纸笔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电子商务下的会计更多的采取无纸化办公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传统会计核算的重点,各类地产设备等同定资产相比,虚拟资产和电子货币成为了会计核算的重点。利用财务软件进行电子办公,直接能够发送报告结果,更为便利明确。

4.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首先,由于电子银行和虚拟结算的广泛应用,会计核算和交付变得更加便利。其次,地理位置和距离对于会计效果不再影响,会计可以毫无阻碍对远处的交易加以核算。第三,岗位发生变化,一些岗位变的不再需要人员,一些新的岗位产生。最后,新的核算方法和准则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新的素质与能力。

5.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中,会计报表一般基于会计期间情况加以编制,不能快速反应使用者所需信息,在新的电子商务的情况下,会计报告可以实时发送,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对于传统会计既是冲击,也是革新,正确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对于开展会计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会计于作而言.要积极设计心的工作系统,规划会计体系,用新的会计形式更好地为电子商务的新环境所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海洪.电子商务会计模式的探讨会计之友[J],2011-07-25

第4篇: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理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原理

会计信息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但是在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术语,除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之外,还有电算化会计、会计计算机化、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这在会计界和信息技术界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混乱,产生了规范并统一这些概念的需要。

一、若干会计信息化的名词与其概念简介

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以下名词概念:

1.“会计电算化”,这个词是1982年8月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的,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2.“电算化会计”是对会计工作中全面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界定,是研究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处理会计工作的方法和规律的。从会计电算化到电算会计的概念转化,反映了传统会计与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程度,代表了对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发展的认识。使用电算会计的概念,还表达了需要建立电算会计理论体系的设想。

3.计算机技术界开始直接称其为“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由此出现了“计算机会计”或“计算机化会计”等名词。

4.比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产生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名词。

5.近年来比照管理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等,又提出了“会计信息化”名词的概

念。

6.在上述情况下,许多学者提出了建立相应理论的设想。如,会计电算化理论、电算会计学、计算机会计学、会计信息化理论等。

名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实在有规范并统一的必要。

二、对会计信息化的若干名词概念的分析

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名词概念,可以作以下分析:

1.“会计电算化”是参照机械化、自动化等概念产生的名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会计电算的“化”字的涵义反映是一种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与过程,不具有精确的意义,不能说明“化”到何种程度为尽头,缺少一种具体的衡量标准。其特征是注意模拟手工会计处理过程,满足企业内部的需求,忽视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的反作用与影响,不能突破传统会计思想,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

2.“会计信息系统”是用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为指导思想,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及其所构架的网络为物质基础,以计算机程序软件和数据库为工具的信息技术,以经济活动联系中产生的经济信息为资源,进行会计加工处理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相似的有统计信息系统)。

3.“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受到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影响,一般地认为它是应用会计理论,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及其所构架的网络的物质基础上,使用计算机程序软件和数据库为工具的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理论。

4.“会计信息化”是相对于“会计电算化”所产生的概念,是由于企业经营与管理信息化、国家经济管理信息化等造成的理念创新。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等领域,无不在创新中革新,推动这些领域的传统理念在产生变化。它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传统的方式,而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突破传统的理念与方式,并改造传统理念与方式,创造适应信息技术下的方式。这些革新也推动了会计界的观念的改革。于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理念也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初步看来,相对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理念有以下发展与创新:

(1)信息处理的物质支撑条件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以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及其构成的网络,作为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

(2)信息处理的软件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第一,从单机或局域网的操作系统发展到局域网和远程网结合的企业网(Intranet),创造了全球共享信息的条件;第二,开发工具从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到浏览器等,丰富了软件的开发手段;第三,数据管理从数据文件管理发展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以至数据仓库管理。这些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条件,将支持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发展。

(3)在这种条件的支持下,特别是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信息化革新理念的影响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程序处理会计事务,而是强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再创造,密切结合信息化能力条件给予会计信息处理的支持。

(4)会计信息系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企业内外可能并可以共享的会计信息。

(5)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会计实践与理论面临的种种挑战,促使会计理论的新思考,产生了推动会计信息化理论创新的动力。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网络化信息技术交叉、综合和融合的发展过程。但是,会计信息化之概念与会计电算化的“化”字基本涵义相同,反映的是一种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与过程。

5.会计信息化理论明显的是在会计信息化概念基础上的一种顺理成章的提法。但是这种概念却有了新鲜的意义。简单地说,会计信息化理论,应该是研究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及其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事物的功能、方法和规律的科学。理论地和系统地说,会计信息化理论是会计理论与以现代“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指突变理论、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等为基础,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经营学为基础的经济管理学、法律等约束与影响,是一门实践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科学技术。

而且,在当前的特定阶段,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也有其特定的需要。

三、规范会计信息化的若干名词概念的设想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对于规范会计信息化的名词概念,有如下的考虑:

1.虽然目前“信息化”之词颇为流行,但是其“化”字如前所述的模糊性,所造成的缺乏严谨性,(下转13页)(上接23页)使得“会计信息化”不宜作为规范性术语。

2.“会计信息系统”之词既与手工条件下的会计概念相同,又体现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只要适当区别,作为规范性术语是比较妥当的。

3.如前分析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之词是可取的。

4.“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作为一种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理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但是,这种思想观念存在一定问题。其不仅影响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功能与效率,而且不能解决相应开发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异功能所能产生的优势,特别是不能利用信息技术这种先进工具推动相应开发领域的革新与创新发展。在当前优异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克服信息失真的难题,不能极大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是明显的例证。由此,笔者提出另一个名词概念。

第5篇: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高概念”电影;美学;消费者

一、认识“高概念”电影

在好莱坞的发家史上,并不是每个时刻都是那么的一帆风顺。几经颠簸与起落,一些新的赚钱模式与策略不断出现。这其中,“高概念”电影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谓“高概念”电影,是由如下的几个方面特征构成的:高投资、高科技、高回报、高级视听效果、高知名度明星演员等。“高概念”电影被好莱坞当作一种赚钱机器来使用。

二、“高概念”电影的艺术性

1.电影美学。

可以明显看到电影美学的两大派流:一是蒙太奇(或称技术主义)传统,一是纪实性(或称写实主义)传统,二者的歧义源于电影同现实的关系。电影美学是电影审美意识的抽象和升华,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电影艺术的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包括:电影艺术的审美本质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其形象描绘过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电影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鉴赏电影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和方法等。

电影艺术现象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转化为电影审美现象,而电影审美现象则必定曾经是电影艺术现象。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娱乐片”,还是“艺术探索片”,都是既有审美因素,又有非审美因素,只是,这两者的两种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娱乐片以审美因素为主,探索片以艺术因素(较严格意义的艺术)为主。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较露骨的色情因素和残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既不是审美因素,又不是艺术因素,而是非审美因素。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美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在电影中是应该绝对地加以排斥的。

2.艺术手法的探讨。

作为纯粹的商业电影、赚钱机器,“高概念”电影的艺术性探讨似乎来的没有那么重要,尤其是与票房这一硬性指标相比较时,更是显得苍白无力。与美学相比,电影美学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果说美学研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及其规律,电影美学是要研究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认识和反映现实的规律问题。而“高概念”电影是要求满足大众审美要求的,是最平民化的艺术。

可以从“功能论、手段论、风格论”来概括各种不同的电影观念。从功能看,强调娱乐性,电影是商品;强调社会性,电影是宣教工具;强调审美价值,电影是艺术。从手段看,强调主观性为蒙太奇电影;强调客观性为场面调度电影。从风格看,强调冲突、时空集中为戏剧式电影;强调事件、时空展开为小说电影;强调节奏、诗情画意为纯电影等等。“高概念”电影最首要的任务是娱乐。在这一大前提下,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场面调度,风格等方面,都不能太过于张扬个性,也不能允许导演在整个片子中,过于表达自己的独到认识和解构思想。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娱乐这一中心来完成。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导演的思想对于电影能否获得巨大成功的指向性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际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运用了自己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真诚拍摄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辛德勒名单》,作为一部出产在彩时代的黑白电影,该片在表现手法、艺术性、思想性上的成功在“高概念”电影中是前所未有的。

总的来说,“高概念”电影是大众的电影,是大众的艺术。从剧本到拍摄,从构图到色彩,从前期的准备到后期的处理,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受众的感受,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观众花钱走进影院,为的是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获得娱乐,而没有几个人是来上影视分析课的。

日前,冯小刚导演声称:“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感觉是厌烦。”我认为,观众厌烦的是满足不了需求的电影,是所谓的“国产大片”,也就是国内的“高概念”电影。一部《夜宴》,一部《无极》被万“夫”所指,两位导演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众所说的“陈凯歌就去拍他的艺术片,冯小刚就负责搞笑就可以了。”同样的艺术手法,同样的导演,在拍摄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时,受到的评价一定是有天壤之别的。而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盲井》、《十七岁的单车》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都不在冯导所说的观众厌烦的国产电影之列。

3.消费者调查。

无论是各个门户网站的宣传,还是茶余饭后的闲聊,大众对于每一部“高概念”电影的关注度都与其宣传力度成正比。商业模式运作下的电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消费者对于电影的喜好程度,与宣传当然有关系。但一部电影表述方式,叙事功能不强的时候,是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的。

一部脱离大众习惯的,标榜特立独行的电影,不会成为成功的“高概念”电影,不对感觉的演员,不知所云的台词,荒谬且简单的故事,全部都是电影的噩梦。消费者没有义务自掏腰包陪着导演玩这种游戏。还是那句老话,观众来影院不是来上电影艺术课的,你没有理由让人家花上看商业片的票价,看你的“实验”电影,如果那些商业垃圾也能算作实验电影的话。就如同唐纳德・A・诺曼所说的认知水平、反思水平最容易受到文化、经验、教育和个体差异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水平还能够凌驾于其他两种水平。因此,例如有些人对某些种类的片子的体验很喜好,而有些人可能非常厌恶,或者有些人对这一影片无法接受,而其他人却发现该片很有魅力和吸引力。电影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其自身的特点对于能够满足大众需求而言,难度极大,而且一部极尽大众而恶俗的影片,恰恰又是众多影视爱好者所厌恶的。

4.《英雄》

《英雄》是凭借所表现的具体情感状态来说的。作为剧情片,《英雄》肯定是要表现情感的,否则怎么争取观众?但问题在于,当影片全力凸现“视觉第一性”原理而把情感等诸多表意元素抛掷到第二位以后,情感又如何安置呢?如何凭借与视觉画面相匹配的合适的情感去感动观众呢?张艺谋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张艺谋在确定了视觉凸现而情感收缩的拍摄战略后,情感就不得不挤压到一条曲折的道路上,这就是被变形为后情感。后情感,不等于非情感或无情感,也不是简单地以理性压倒情感,而是一种被重新包装以供观赏的构拟情感。正是在《英雄》里,我们可见到这种后情感的大体面貌。

《英雄》的票房奇迹终究要成为过去,被新的影片跨越、新的时尚亮点遮盖,但那时,它或许已成功地使自己隐身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时尚涌流中而不显其突兀了。《英雄》在宣告了中国电影进入后情感时代、启示着中国的后情感社会之后,使命已然完成。面对社会的不可抗拒的后情感主义涌流,个人又能做什么呢?是忘掉眼下的时尚流而缅怀和召唤往昔的情感主义、还是索性听凭无意识欲望的牵引而跃入后情感主义浪潮随波逐流?每个人似乎都不得不面对这类问题的缠绕。

三、结语

第6篇: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场景;背景;概念

从本质上来看,和动画场景相似的传统电影、戏剧的场景,与动画场景有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传统电影、戏剧的场景是属于实物性的空间范畴,而动画场景是属于虚拟性的空间范畴。实物性的空间通常服务于真实角色的表演,受限于角色真实性特征的影响,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必然要控制在一定范围;而虚拟性的空间则一般服务于虚拟角色的表演,在画面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上,可以不受如电影、戏剧中的真实环境的空间限制,使动画场景呈现的范围、角度、镜头运动与衔接达到无所不及的自由。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已经大量运用于电影制作之中,这使得原有的实物性的空间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而虚拟性的空间的服务对象也出现运用于真人。

因此,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动画的许多概念已经需要与时俱进,逐步更新,从动画发展的时代性与技术性上来探讨动画场景设计与场景、背景的异同。

1 动画场景设计与场景的概念之争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场景是指“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包含了角色生活、工作等活动场景和想象的非现实环境。”[1]场景,在电影或戏剧中是为角色表演所搭建的舞台,在动画片中同样也是为角色表演所营造的空间环境。只是从传统意义上讲,服务于真实对象的实物性空间范畴与服务于虚拟对象的虚拟性空间范畴作为两者最大区别。但是,数字技术的介入,让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虚拟性空间环境,也使得电影中的角色不再只是真人,还出现了虚拟角色与真人共同在虚拟性空间环境中的表演。如类似《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影片中真人、虚拟角色、实物性空间与虚拟性空间的结合,成为当下电影大片追逐的一种时尚,同时也引领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观的提升。

回过头来看,电影中出现的这样一种虚拟空间环境,它在服务于真人角色表演也必须要受制于角色真实性特征,这种虚拟性空间环境仅仅是无法实拍的实物性空间的“模拟再现”,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必然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电影的虚拟空间环境与动画场景设计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从概念上梳理来看,场景中的“场”通常是指电影或者戏剧的场次、段落,是时间的概念;而场景中的“景”是指景物、环境的意思,是空间的概念。这一点,电影或者戏剧的场景与动画场景两者都是相通的,属于同一范畴。进一步衍生来看,电影、戏剧、动漫、游戏、广告等一系列由镜头语言所表现的作品,都是由角色和供角色表演的环境这两部分组成的,而角色所处的“环境”就是场景。不管是针对什么类型的艺术形式,场景向观众阐明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特征和地理特征等。

从现代动画理论发展的研究来看,动画这一门艺术,它被归纳为电影的一个门类,从呈现的最终形式上包含了电影的基本特征。按以前的动画史研究中表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是以真人为拍摄对象,而动画则是以虚拟角色作为表现对象。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审美的提高,电影在表现手段上更加追求创新,更加注重基于现代科技的精心包装,使电影似乎呈现出无所不及的电影效果,画面冲击力、感染力,在编剧渐趋成熟的桥段下,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美感。而与此同时,随着饱含诸多类似动画技术的数字特效大量的运用,电影与动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电影中的虚拟角色有时已经作为主角呈现,或与主角人类同等重要的地位,如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其中10英尺高(约3米)的3D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的展现几乎撑起了影片的主要剧情叙事,而其如世外桃源般的潘多拉星球的各种数字场景与虚拟角色的结合,在忽略真人故事部分后,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部三维动画片,可见数字技术的应用应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动画、纯数字三维动画,更衍生至与真人结合的新的展现形式。因此,现代电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是饱含诸多动画元素的数字技术的电影;动画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了,而是一个“大动画”的概念,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两者的界定越来越困难,而蕴含动画元素的数字技术与真人的结合也将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趋势。对于这类电影与动画的概念界定,是未来动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与同属动漫门类的游戏,其“场景”则是指游戏中的环境、建筑、机械、道具等。从动画本体上看,游戏没有动画剧情般的叙事,它只是游戏桥段的环境场所,是为完成动漫游戏的任务、冲突服务,以及为刻画角色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游戏场景通常可以理解为根据企划的要求还原出游戏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环境元素、建筑物、道具、幻想环境等。它的创作是依据动漫游戏剧本、依据角色造型、依据特定的时间线索规定的。游戏场景设计不但影响着角色与游戏进程,而且还影响着游戏画面的欣赏。动画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动画片中多种元素综合产生的,它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紧张、忧伤、欣喜、兴奋,而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玩者最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气氛和画面整体情绪。

2 动画场景设计与背景之争

对于动画行业传统的从业人员来说,“背景”这一词可谓是非常熟悉的一个叫法,在动画公司,背景是作为一个部门存在,从业人员叫做背景人员或绘景人员,背景是传统动画片中作为衬托角色表演的舞台。但就字面意义而言,背景包含两层意思,“背”是背后、后面的意思;而“景”则是指景物、环境的意思,它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这个空间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的针对性的单独空间环境,它没有时间性的概念。

首先,传统意义上所谓的“背景”,单独拿出来看,就是一张静止的、单一的、不与角色产生互动的画面。由此,它也不足以表达“场景”,因为场景既具有空间性特征,又具有时间性特征。往往,这种“背景”呈现的是一种“标牌功能”,如同电影中某个建筑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杂货店”等等之类,这是创作者的刻意表达。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没有多少人会在看一部动画片的时候特意去留意角色身后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张“背景”,进而反复揣摩。除非这是一张长时间不动的背景,人们在看腻了角色后只能被强迫去看角色以外的背景,但这样的动画就显得很无聊了。观众通常只会接受“场景”的概念,一旦这张画面完全凝固和孤立,而且无法与角色产生互动作用,那它就显得多余,也就毫无意义了。

其次,在行业实际操作过程中,“背景”这一词也不够严密,比如在具体的动画影片画面中,角色前可能还会有前层、中层,在角色后,背景层前面可能还有后景等,而“背景”两字只是指角色后面衬托角色表演的环境。所以,以单独“背景”一词而概而括之,此概念显然不够准确、严密。只是行业内由于传统动画片场景是以背景居多而产生的一种习惯性说法而已。

那么,对于动画场景设计而言,从目前国外动画行业的一般操作程序来看,有些导演习惯性的在正式进行动画场景设计之前,通常会先展开探索影片风格基调的概念设计,动画影片的概念设计分为角色概念设计和场景概念设计,动画场景概念设计是动画场景设计之前的前期构想与影片基调测试。根据剧本,设计出场景概念草图与场景概念气氛图,可以基本框定影片的时代特征、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是动画影片创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影片的正式制作起到一种整体性引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会经过许多的尝试、修改,直至最终确定。如宫崎骏多部动画影片的场景概念设计,从影片正式制作之初,就基本控制住了影片的风格基调,为影片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依据概念设计的风格基调指示,动画场景设计这一步骤将按此完成整部影片的场景设计细节工作,包括主次场景、多角度场景等。接下来,进入绘景绘制这一程序,完成场景正式彩稿的着色工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画场景设计其实是作为动画场景概念设计的进一步升华,它把导演的想法明确,风格基调确定,与角色设计共同构建出完整的影片世界观。

综上所述,动画场景设计既要包含时间的概念,又要包含空间的概念,更要涵盖动画片所具有的诸多特性,因此动画场景设计可以这样重新定义:指随着动画剧情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特定空间中,除角色以外的一切对象的动画景物元素的设计。这其中既包含了时间的概念,又包含了整个空间的概念,同时又紧扣动画这一基点,基本上完整的阐述了其内涵。有时,在具体创作中,根据需要,我们也往往把作为环境气氛元素的群众角色作为动画场景设计的范畴。动画场景设计它不是单独的背景设计,也不是单纯的环境艺术设计,更不是艺术家感情宣泄的风景写生,而是依据动画剧本特定的时间线索等来为角色表演服务所进行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因此,要学习、研究动画场景设计,必须首先理清“场景”、“背景”和“动画场景设计”的概念,以明析正确概念,使学习起始就能抓住核心要领。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18.

[2] 汪璎.动画场景设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第7篇: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电子服务质量;品牌形象;购买意向;顾客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2

一、前言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对基础网络设施的持续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例如“村村通”)政策,据通信企业协会提供,2004-2013年,我国政府累计投入870亿元,为11.1万个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宽带,通宽带行政村比重分别达91%。全国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覆盖率达到85%,建成乡镇、村信息服务站点共计33.8万个,建设了“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信部)。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前对上网的基本需求,而是希望有用户体验更好的产品出现。这就促使厂商对只能硬件不断更新和对电子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加。

二、文献回顾

1.品牌形象

自从20世纪50年代品牌形象观点的提出以来,品牌形象一直是企业和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在营销领域更是一个重要的热门课题,更是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课题的重要观点。品牌形象的概念最早是由Gardner 和 Levy提出的,他们的观点是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向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而品牌形象概念的提出也是基于当时的经济背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的产品高度同质化,所以“品牌”的意义也就更为重要。而在提出品牌的概念之后,同质化的问题也得到的很大程度上的解决。而正是由于品牌形象的作用,使得品牌形象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在随后的60多年里,品牌形象的研究得到的很大的发展。但是正如当今管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一样,其基本概念并没有得到同意。

王长征和寿志刚在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从而整理出品牌形象概念的不同定义。按照从广义到狭义的顺序,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强调心理要素,强调意义,强调自我意义,强调个性。

(1)强调心理要素

强调消费者心理要素来定义产品形象的概念的方法在研究中一直是主流的方法。这类的研究者更多的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术语对品牌形象进行定义,更多的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反应。而到了90年代,更多的学者认为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于某种品牌的想象或感知的记忆。而这类观点对于很多成熟的品牌来说消费者产生的想象的内容或层次更加丰富,因此这类定义的含义最广。

(2)强调意义

有些研究者在研究产品形象的定义时更多关注消费者赋予产品的意义。这些研究学者(Kdler, Aaker(1992)和Dobni,Zinkhan (1990))认为,相同产品的不同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着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可以区分各个品牌。

(3)强调自我意义

Levy , Cova , 和 Wattanasuwan 更加关注消费者在自我构建中寻找的自我意义。他们认为,在消费者把某些商品作为象征物来进行消费时,他们所需要的不是该产品或品牌的功能,而是寻求它们的无形的文化或者象征意义的物化产物。所以, 在这种的消费的情况下,消费者所追求的并不是常见的意义 ,而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到的“自我意义”。Bearden和Etzel在对品牌形象进行定义时更加关注消费者的自我意义。他们认为,消费者之所以喜爱某种产品或品牌,是因为该品牌能够强化其自我形象。不同的学者对自我意义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认为品牌和消费者的自我形象有联系。

(4)强调个性意义

学者们通常都认为品牌具有一些类似于人的特性或个性,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品牌形象跟个性或人格形象完全相同。Aaker运用人格心理学“大五”结构提出了品牌个性的理论。他认为品牌个性就是与某种品牌相联系的人的个性特征。

2.电子服务质量

对服务质量的开创性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初是由北欧学者进行研究。Gronroos在1982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首次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这一概念,并建立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即服务质量是服务使用者的主观概念,它取决于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与其实际体验的服务水平之差,同时这个差距还受到顾客之前的服务体验的影响,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Gronroos在1983将服务质量分为技术质量与功能质量两个部分,技术质量指服务结果,即顾客经过服务过程后得到的可以客观衡量的实质内容:功能质量指顾客是如何得到服盏模包括服务人员的行为举止、礼貌程度及积极程度等。之后,Groiroos提出了改进的总体感知服务质量模型,顾客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决定于期望服务质量和实际接受的服务质量,企业的实际形象也决定于此。如图1所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的人数急剧上升,尤其是最近年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网络购物越来越普遍。它与传统的服务质量的结合的产物――电子服务e-service便出现了。但研究还是很有局限性,甚至对 e- SQ 本身的定义也很含糊和摸棱,直到 Zeithaml 和 Malhotra ( 2000) 在研究中将前面两种研究综合起来,并且第一次正式给 e- SQ 下的定义,认为 “e- SQ 是指网站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和有效的服务,以促进消费者选择、购买和递送产品与服务。”

而最广为接受的是PZM提出的关于电子服务质量的概念,此概念是基于网站的视角:网站能够让顾客完成购买产品或服务、支付和配送产品和服务的效度。此概念包括了顾客网购的全过程:售前,售中,售后。GtSnroos认为,电子服务应该包含功能维度和技术维度。Santos认为,电子服务是顾客对于服务传递质量的总体评价。Rowley认为电子服务质量要包含服务传递、顾客响应和信息的传递。

三、电子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关系文献总结

1.服务质量与品牌形象的关系

Aaker曾经提出品牌资产的“五星模型”,其中的感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品牌形象。后来在她编著的一本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感知质量对品牌形象的重要作用。从而认为,感知模型是品牌质量的前因变量。具体模型如下图所示。

Sethuraman在1997年的通过研究证明了消费者愿意为民族品牌支付更高溢价的原因。消费者对于服务的感知质量解释了强大的品牌可以提高顾客购买意向的理论。

Selnes研究发现企业的服务质量对企业的品牌声誉(或者是顾客对品牌的整体评价或企业品牌形象)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作用。Da Silva 等运用 SERVQUAL量表,实证分析了书店的品牌属性,其中有商店的环境、产品属性、T工与顾客的互动等,与品牌形象的关系。研究发现,商店的环境、产品属性和员工与顾客的互动对企业品牌形象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国内学者乔梁(2009)在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进行了研究,证明了保险公司服务质量与公司品牌形象有正相关性。

2.品牌形象和顾客满意的关系

ASC Ehrenberg研究发现,老用户、当前用户和未使用者对品牌形象存在明显感知差异,进而可以推断出品牌形象对产品的购买会产生潜在的影响。Bloelner通过研究商店形象和顾客忠诚的关系,提出商店形象对顾客满意的具有正向作用。Kandampully 通过更为精细的研究,提出了酒店形象管理与顾客满意显著相关。国内学者王广富认为品牌声望对顾客满意度有着正向的影响。陆奇斌证实了品牌形象对顾客满意的显著相关关系。汪旭晖根据大型综合超市的相关实证研究,认为店铺形象与顾客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关系。Rita 通过研究商店品牌形象与顾客满意的关系,提出店铺的品牌形象对顾客满意具有作用。而Bill 和Chua通过研究认为酒店的品牌形象对顾客满意度有预警作用。

3.顾客满意对顾客重购的影响

陆奇斌认为顾客满意度是影响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重要因素 ,所以企业应从各个环节出发致力于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提高顾客的重复购买意向。同时Oliver and Swan认为,顾客满意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有正面作用。Torwa提出,当顾客感知比预期水平低时,顾客满意度较低,重复购买意向也就较低。Michael提出顾客在消费某种服务前后会衡量服务的预期质量和实际质量,当实际质量比于预期质量低时,顾客满意度会下降,从而导致降低重复购买意向。Parasuraman研究得出顾客满意不仅会促进了消费者重购意向,还会增加了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口碑宣传意向的结论。陈明亮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中国IT分销行业重购意愿的理论模型,得出顾客满意、客户认知价值和转移成本是重购意向前因变量的结论。Anna and Daniel通过研究认为在酒店业中,酒店处理消费者投诉时机和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和重复购买的意向有重大影响。

史有春认为应该把顾客满意因素归入到影响消费者重复购买因素的理论模型之中。同时分别在耐用品和服务业的验证中,提出了顾客满意对重复购买意向具有显著影响。Parasuraman 和Lee基于电子商务的研究,提出了电商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对顾客行为意向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四、总结

通过以上回顾以前的文献可以看出,服务质量会对品牌形象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而良好的品牌形象又会提高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又会增加消费者的重购意向。而电子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化的服务质量也具有相关的作用。所以,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管理建议,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品牌形象,进而提高顾客满意度,最后达到提高消费者重购的目的。而电商行业的企业,由于电子服务也是服务,所以也要注重电子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秀成,陈洁.品牌形象综合测评模型及其应用.南开学报,2002(03): 65-71.

[2]倪庆萍.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商务网站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上海应用技术学报,2011,11(1):60-63.

[3]肖琨.基于 SaaS 模式的电子服务质量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0,(10):76-78.

[4]冯建英,穆维松与傅泽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 现代管理科学,2006(11):7-9.

第8篇: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第9篇:电影产业概论范文

之所以说这个群体的影评活动已经形成类型,笔者认为有三个重要的标志。其一,相对商业型、职业型与娱乐型的影评而言,这个影评群体具有比较独立的批评品格。近年来活跃在影评一线的学者型影评人很多,他们大多是高等学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在当今媒体十分活跃与强势的情况下,他们的批评活动有时与电影人有交集,用对话、访谈和讨论的方式,积极介入到当下电影生产的各种事物和过程之中,但总体看来,他们的影评活动独立性较强,大多与国家的各类文化项目相衔接,而较少受到电影人或电影产业的直接的影响。其二,这个影评群体已经涌现出了自己杰出的代表人物,如王一川(北京大学)、尹鸿(清华大学)、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肖鹰(清华大学)等就可以说是学者型影评的领军人物。他们之间各有风格,各有擅长。王一川以理论见长,90年代他曾说自己是个边走边看的“话语浪人”,现在他自称是在“‘文’与‘艺’之间做不停顿的‘理论旅行’”的学术行者,“电影文本只是我用来解剖文艺案例的艺术类型,而对它我常常只做文化修辞阐释或文化修辞批评”{1}。尹鸿比较注重电影历史,不仅他的影评常常是在电影史的构架上展开思考,而且他在新世纪里连续多年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所做的年度备忘录,气象很大,落笔细致,也不愧是中国电影史的学术建构中的重要工程。张同道以诗学研究出身,转入电影研究之后则与纪录片结下不解之缘,对中国纪录片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出路,都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肖鹰虽属客串,但他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感受批评,快人快语,直言不讳,对问题的看法有时不免偏激,但却深刻,甚至一针见血,电影人往往难以接受,读者读后则觉得痛快淋漓。其三,通过多年的实践,这个群体的批评活动在思维方式和评论视角上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鲜明地体现在文化视角、历史意识、观念创造三个方面。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具有表现力与丰富性的文化载体,同时,作为一门产业,它自身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一种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从文化的视角上来开展电影评论,当然是最能体现出学术型影评的学理性的,所以它是学者型影评人具有特别兴趣指向的一个层面,也是他们自觉采取的一种批评策略。王一川的文化修辞阐释,也是一种将文化理念与修辞学知识结合起来用于影评的一种成功的范例。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王一川曾运用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对张艺谋影片的“他者”文化策略进行过批评。不管电影人和读者是否认可,他的文化策略阐释最终成为那个时代对张艺谋影片的经典论述。近年来,王一川继续热情地关注着张艺谋电影的发展,使用的解剖刀还是文化修辞学。他在评论《金陵十三钗》时就明确指出:“该片在故事讲述上有了可喜进展,可谓到目前为止张艺谋影片中叙事最为流畅和完整的一部了。但它最引我‘震撼’的地方,与其说是它所精心刻画的这一卑贱群体及假牧师约翰等在战火中释放的普世人性光芒或崇高品质(这当然值得称道),不如说是它的近乎无懈可击的美学与政治双重平衡修辞术。因为,由于存在《南京!南京!》从普世人性视角过度渲染中国女性被日军蹂躏画面及日军自我反思镜头而遭诟病的前车之鉴,再来拍抗战题材就必须在美学上与政治上都应对高风险,也就是要确保美学上有品位和政治上有民族尊严。”{2} 而他运用弗莱的“原型”理论即文学艺术的原型演化过程与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相合拍或对应,从而有喜剧与春天、传奇与夏天、悲剧与秋天、反讽与冬天相对应的文艺原型演变模型这一模式来分析中国主旋律影片的发展阶段,也显然是文化视角的一次成功的尝试。肖鹰曾批评张艺谋的《英雄》是美化恶的场景拜物教,批评冯小刚的《夜宴》、陈凯歌的《无极》是奇幻拼贴的神话,批评冯小刚的《集结号》是规避意指的“缝合”,所持的尺度也是文化意蕴。他认为:“大片是完整电影神话的文化实践,它的目标所指就是关于我们的世界的神话的经典化建构。”但是这些国内观众叫好的大片,之所以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根本失误在于中国电影家对大片产生的文化语境及其应当承担的文化功能的盲视,他们在依据商业美学原则配方制作影像奇观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建构一个‘更有力量,更有价值,更有声望’的世界的文化使命”。{3} 肖鹰的批评历来尖锐,犀利,被批评的电影家或许心里会很不服气,也有知名电影家挺身而出反唇相讥,但在国内观众被这些影像奇观眩惑得昏天转地时,有一位学者能够大喊一声“幻影之下文化哪里去了”,这对中国电影大片的发展当然也是一件好事,而且也是电影批评的应尽之责。

历史意识的强化是学术型影评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事件的本质意义只有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中才能显示出来,而且也是因为学术本身的存在基础就是历史,求实这一学术的核心功能之一必须是在历史的建构中才能得以实现。历史性的重视与把握在尹鸿的批评活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从2002年开始至今,带领学生坚持不懈,逐年为中国电影产业写备忘录,对电影投资、电影生产、电影发行、院线市场、票房纪录、电影法规的颁布、电影制作模式的变化等等项目进行记录和述评。张同道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他主持写作的2009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纪录片网络新媒体传播发展研究报告等,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下了近年来中国电影纪录片的现实状况。这种备忘录看似学术含量不如论文,其实它对资料的准确性、涵括面、代表性要求极高,需要撰稿人辛勤的积累、爬梳与整理。这些工作为以后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与写作提供了可信度高的历史材料,体现了作者的学术预见性。对于电影研究而言,本身也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具有学术积累意义的影评活动。由于学者型的影评人大多具有深厚的电影史的学术积累,因而历史意识的强化是学术型影评人的自觉到的使命,也是他们的擅场。譬如王一川批评张艺谋,始终是把张艺谋放在“张艺谋神话”的历史发展框架中进行研究的,他从《老井》到《英雄》,看到了张艺谋电影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的递进”,他从著名的“张艺谋神话的终结”论到《英雄》所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觉流”的分析也都是在历史的比较中所得出的时尚预告。历史是一面明镜,不仅可以映照过去,也可以预见未来。在学者型影评中,历史意识的强化常常使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尹鸿的《向市场集结的主流电影群》《影像文化的中国制造――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电影产业》,王一川的《通向在世共生型文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文化转型》《主旋律影片的儒学化转向》《从双轮革命到独轮旋转――第五代电影的内在演变及其影响》《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中国西部电影模块及其终结――一种电影文化范式的兴衰》,张同道的《中国纪录片30年的美学历程》《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与美学特质》等,仅从评论的题目上来看,就可以想见作者的历史比较的思维方法在这些论题的选择与阐释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般说来,创作尚可从模仿入手而逐步达到创新的境界,模仿不失为走向创新的一条道路,但学术上的模仿则是一无可取。学术必须创新,而学术的创新有两个最基础的层面。首先是话题的创新,学者型影评家往往能够在自己从事的批评领域中敏锐地发现新的研究对象。王一川对中国电影类型化的研究、张同道对大学教育史上教育电影的关注,对当前渝派记录片的热情推许,无疑也是学者型影评人对电影业内新话题的敏感度的体现。不仅发现现象,找到问题,而且及时地回答电影产业发展现实中涌现出的新问题,这是学者型影评家影评实践的一个鲜明特征。其次是观念的创新,一个有抱负、有出息的批评家不仅要在批评实践中独具慧眼,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现象,感觉到别人没有感觉到或者感觉到了但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趋势动态,而且要能够通过概括这些现象,表述这些感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学术概念。在这方面,王一川的影评颇具代表性。譬如,他在《主旋律影片的儒学化》一文中指出:“主旋律影片内部从一开始就交织着相互对立而又协和的二元要素:一元是来自当代主导价值系统的对于个体生活体验的雅正化与奇异化加工的冲动,简称雅奇化。它处处寻求把丰富而杂多的生活体验材料统合到雅致或庄正的轨道而又同时造成奇异效果;另一元是从个体生活体验出发的对于当代主导价值系统的世俗化与韧性的还原冲动,简称俗韧化。它总是让求雅求奇的当代主导价值观重新回溯到需要韧性才能生存的世俗生活流中。雅奇化标举雅而奇,雅正而又奇异;俗韧化突出俗而韧,世俗而又坚韧。”这里的“雅奇化”与“俗韧化”就是作者对主旋律电影艺术内质的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概括。王一川也很善于给现象、态势命名,譬如,他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的文化现状时“在世共生”,称《英雄》等电影代表的时代美学思潮是“后情感主义”,形容第五代电影的内在演变是“从双轮革命到独轮旋转”,对冯小刚的贺岁片的故事讲叙归纳出的“二元耦合模式” ,在讨论觉醒的公民个人如何在群体参与的公共领域中找到并确立自身的意义或价值问题时提出的“艺术公赏力”的命题,如此等等,都可以见出王一川在电影评论领域内建造新的学术概念的自觉意识与取得的成就。创造新的学术概念,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概括力,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王一川曾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谈到自己的影评特点:“我个人在变中其实也有不变的东西:对艺术文本的深度体验和二重阐释。深度体验,就是我过去主张的体验美学的东西;二重阐释,就是我过去的修辞论美学所主张的对表层意识文本(即第一重文本)以下的深层无意识文本(即第二重文本)的追寻。例如,我做小说文本阐释及电影文本阐释时,全力求取的就是一般不被人关注的深层无意识潜文本即第二重文本。我现在力求把这两方面(体验和阐释)结合起来做。”{4}善于发掘和重视那些不被别人关注的深层无意识的潜文本,也许就是王一川的影评不断有新术语、新概念涌出的主体因素吧。学术的建设不仅是历史资料的积累过程,也是学术术语学术概念的话语积累过程。如果说文化视角、历史意识是支撑着当代电影评论学术性的两根重要的支柱,那么观念创新不仅是第三根支柱,而且是电影评论学术性的灵魂所在,它们将共同的建构起当代中国电影评论的学术大厦。

目前,实力雄厚、日趋成熟的中国电影产业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的地位以及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的突围与崛起,为电影评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机与氛围,电影批评的繁荣时代已经呼之欲出。这种繁荣将是各种类型的电影批评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繁荣,在这种众声喧哗中,学者型影评发出的声音无疑是令人鼓舞的。这几年,电影界对电影批评的现状与未来多有探讨,曾有学者批评学者型影评,认为:“在‘潜理论’的支配下,不少以专业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电影研究人员为批评主体的批评者,学术人格、学术良心、道德自律大为丧失。整个专业电影批评,在既坚持美学和历史的批评观点和方法,又坚持批评的多样化原则之间常常过于片面和偏颇。大众从主流媒体已经很难读到有独到的认知深度和理论创新的学术批评文章,也很难听到真正有见地的、一针见血的批判声音。”{5}笔者认为,这种对学者型影评的评判是过于悲观的,也不符合近期中国学者型影评的发展的现实状况。在这个多元时代里,中国的学者型影评不仅在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将继续担负起引领与整合电影批评的使命。因为学者型批评与一般的商业型批评、职业型批评和娱乐型批评的职责与功能是不一样的。商业型批评注重抓住和发掘影片的商机,配合电影产业的营销策略,职业型批评由于与电影产出集团千丝万缕的人事与情感联系,其批评最缺乏独立思考,背后隐藏的抓手往往也是电影生产商的意志,而网络上千姿百态的娱乐型影评,虽然不乏高见,自由但无序,写作的目的在于宣泄情绪(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愤怒的),因而缺乏学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学者型批评则是以学术性为立足之本的。这种学术性体现在影评实践中,体现在不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要关注到社会感受与群体感受,不仅要知道事情是怎样,而且要发掘出原因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怎样,不仅要看到电影存在的表象,还要找到电影表象后面潜在的本质因素,不仅要看到个体,而且要概括出群体特征,不仅要了解现状,而且要发现趋势,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学术化要求,恰恰是需要那些受过严格的学术思维训练和长期的文化知识积累的学者型影评人来完成的,或者说乃是学者型影评人应该担负起的时代使命。从上述学者型批评思维与模式的三种特征来看,应该说近年来学者型影评的崛起是较好地顺应了中国电影理论与创作的学术化要求的。

当然,由于时代条件和主体知识结构方面的原因,目前国内的学者型影评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局限,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专业化有待提高。电影毕竟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特殊技术与特殊语汇的艺术形式,而且电影技术和语汇随着光学、机械学的技术发展,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由于电影艺术教育的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型影评家大多是从文学、美学类的专门人才转行而来,电影技术与专业理论往往成为他们知识结构的短板,而目前学者型影评对文化视角和历史意识的重视,也许恰恰就是他们回避自身短板的一种批评策略。二是国际化程度不够。电影是最具有国际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挟持着美国文化的价值观与技术性席卷全球,势不可挡。中国目前的电影产业当然不能与好莱坞抗衡,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中国的电影事业也应该有一份走向世界的雄心和信心,而要实现这样一个中国电影世界化的愿望,影评人向世界观众及时而有力地介绍和推出中国的电影观念、电影文化和电影杰作,乃是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而这种使命,恐怕也是学者型影评人在日后的发展中有能力承担和责无旁贷的。

注释:

{1}④王一川、张慧矗骸段挠胍占涞摹袄砺勐眯小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访谈》,《四川戏剧》2013年10期。

{2}王一川:《2011年: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悖逆景观》,《文艺争鸣》2012年1期。

{3}肖鹰:《国产大片的文化盲视》,《文艺研究》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