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电影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电影产业发展

第1篇: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中国电影;电影产业;发展战略

电影作为一种最具跨国文化传播能力的符号形式,也是各个民族之间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影响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于满足大众日益增加的文化娱乐需求,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继承创新、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形势下,确定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战略已是当务之急电影正在进入一个全球竞争和多媒体竞争的时代。目前,美国在本国电影市场趋于饱和的同时,将电影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寄希望于海外市场,继续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强势优势。而其他传统电影强国,如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一方面在努力抵抗美国电影的全面占领,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向其他国家渗透和发展。同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本国电影产业,并把国际化作为重要战略目标。而在中国,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新技术的出现,观众能够更丰富更自由更方便地接受世界各国的电影、电视、游戏和其他娱乐产品。在这种全球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确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战略,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中国电影产业腾飞的重要保障。

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电影产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中国电影的战略目标是宏大的,也是艰巨的。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质带来的政府管理上的复杂性,中国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的艰巨性,中国电影观念、人才、技术上的滞后性,加上国外文化产品的竞争,应该说,都会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制约和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中国文化产业的不断改革,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

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利用独到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资源来做大做强,这些丰富的资源大多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如果能够通过艺术的手段传达,往往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特性和魅力。如《卧虎藏龙》《英雄》等中国风味浓厚的影片在海外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将中国带有武侠元素的传统文化通过高新技术使观众得到了完美的视听享受。这种差异性也拉近了国产电影与国内观众的亲近性,这种差异不仅意味着好莱坞电影很难替代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亲同性,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在亚洲、在世界的华人文化区,都可能具有好莱坞电影所不能替代的文化亲同性,给中国电影产业留下了巨大的市场想象的空间。因此,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中国的文化传统资源,不仅是题材的资源,也是价值观、审美观的资源,中国民族电影就可能在中国自己的电影市场,甚至亚洲和世界的华人电影市场、乃至中华文化圈中拥有广阔的位置。

三、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电影在未来要建成积极的电影管理体系、完善的电影产业体系、健康的电影市场格局、具有市场领导力的电影综合性大型企业,实现中国电影综合收入大幅提升的战略发展目标,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展策略。

(一)以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为基础,巩固国内电影市场根据地

尽管电影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跨国性文化产品,但一方面中国电影从整体上看目前还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另一方面中国本身的电影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所以,中国电影首先必须依赖和开发本土市场,为之服务,并以此作为根据地走出国门,逐渐扩大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份额。中国电影在发展策略上,首先应该继续实行对进口电影的配额审批。其次,通过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外资、民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国产电影的生产和发行、影院建设和渠道建设。同时,要强化电影产品的本土性和本土服务意识,拓展中国的电影市场,提高国产电影的国内市场份额。如果中国国内电影市场每年能够达到目前30%左右的增长幅度,而其中50%以上由国产电影获得的话,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将会不断提高,即便中国电影很难具有西方跨国媒体那样的国际性优势,但广阔的本土市场仍然可以成为中国电影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全球化背景中,中国电影并非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现、发掘、培养、扩大自己的潜在竞争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改变自己的劣势,扶持和壮大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能力。

(二)以国际市场为补充,扩大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还无力与好莱坞电影正面竞争,甚至在中国的本土市场上,还会面临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冲击。美国电影的国际化道路已经经历了近100年,在产业规模、渠道控制、市场经验等方面都是目前中国电影望尘莫及的。

最近几年,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虽然略有萎缩,但是海外市场却仍然在扩张,2009年其海外电影票房达到了194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其国内10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而中国电影2009年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则为27.7亿人民币,相当于4亿美元,仅仅是美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的2%。

尽管如此,随着中国电影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应该说正在迅速提高。尽管中国电影的海外收入不能与美国电影相比,但是与国内电影票房相比,却可能是相当可观的数字。要开辟海外市场,首先必须加大与海外的合作力度,通过合作更加容易地获得国际市场。这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产品进行跨国贸易采用的通常手段。其次,除了与美国合作以外,还应该加强与韩国、日本这样的文化接近的亚洲国家,俄罗斯和其他与中国有历史渊源的东欧国家以及正在逐渐对中国感兴趣的欧洲其他国家的合作,以进入不同的国际细分市场。同时,还应该建立具有国际发行、推广和交易能力的专业电影经营公司,吸收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香港企业的参与,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能力。

(三)以强化发行能力为关键,建立中国电影的产业体系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制作是头,市场是腿,发行则是腰。电影制作因为发行才能获得资金,电影产品因为发行才能走向市场。好莱坞有发行系统完善的大公司作为电影制作市场中间的支配性力量。而在中国,由于发行领域限制外资进入,国有公司又缺乏体制动力,所以,中国还没有出现像好莱坞大电影公司那样具有电影投资融资能力、市场干预能力、国际市场拓展能力的大型电影发行公司。中国发行公司的规模和竞争力都明显不足。目前中国电影还只能依靠销售海外版权的方式获得海外收益。中国电影的发行在电影产业链条中还处于弱势地位,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生产与市场存在明显的脱节,也导致了电影市场赢利空间的狭窄。

因此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建立健全自己的国际销售渠道,包括海外销售,要争取到影片海外发行的合理权力,以更专业化的营销方式积极地全方位推介中国电影,树立中国电影的整体形象。同时还要培养专业的电影发行策划、熟知国际贸易规则的专门人才。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将我们的优秀影片展示给世界。

(四)以降低票价和提高服务为基础,扩大电影观众规模

与中国国产制作、发行环节相比,中国的影院市场可能是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中更令人乐观、进展也最为迅速的环节,但中国的影院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观影需求。中国还需要继续推动院线、影院的建设和扩大市场竞争,尤其是加快多厅影院的合理布局和建设。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票价目前成为限制电影观众规模扩大的障碍,中国国产电影的票价在一流影院已经达到了50至70元,进口电影达到了60至80元,甚至超过了美国电影的平均票价。这对于平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美国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看电影成了一种奢侈消费,过高的票价抑制了很多观众对电影的消费。目前,在电影消费需求上升的时机,电影院应采用适度的营销策略和定价策略,加大电影对社会群体的渗透力,培养观众对电影的持续消费热情,让电影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五)以垂直和横向整合为方向,建立以综合性大型媒介集团为主导的大电影产业

电影作为创意工业,必然趋向于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也必然趋向于市场集中。美国电影产业一直都在向垂直整合和横向整合的目标努力,如今,好莱坞6大电影公司几乎都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型媒介集团的一部分。而中国电影企业目前这种行业割据、行政割据、所有制割据、媒介割据的局面,造成了中国电影企业的规模小、体制复杂、运营艰难的局面。中国电影应该在政府放松媒介行业管制的基础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跨媒介、跨行业、跨区域、跨级别的以内容生产和发行为核心的品牌影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扩大融资、整合资源,按照利益普遍性原则进行纵向和横向产业整合,形成理念、机制、资源配置和市场目标等各个方面真正意义上的集团企业。

(六)以电影新人培养为重点,促进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

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产品结构,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积累不能适应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的电影市场上,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导演,已经是多年前就在中国电影业内占据主要位置的导演。虽然一些青年电影人开始步入创作第一线,一些年轻导演也陆续摆脱了以往拍摄“地下电影”的状态,力图融入主流电影体系,但他们要成为国产电影创作的主力还为时尚早。同时,随着电影的产业化转型,不仅在创作环节,在制作、经营、管理等方面也缺乏对市场有良好预判能力的人才。这种被动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变,最终将影响中国电影的产业生态,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带来深刻危机。

政府应该制定鼓励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开展电影专业培训和扩大电影教育。对电影行业管理人员、骨干人员进行现代电影制作、经营、创作、管理方面的培训,鼓励更多的人到国外学习,鼓励艺术院校以外的综合大学参与电影教育,提高电影行业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应该设立一项基金,支持和培养一批有潜力的青年电影人进入电影第一线,扶持有艺术创新特色或市场运作空间的中小制作,培养中国电影经营、制作、管理、创作的后备力量,以保证将来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中国电影在以美国电影为代表的全球化扩展中还处于竞争劣势。但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电影产业改革的良好开端,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逐渐完善,应该说也为中国电影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集合各种电影人才资金优势,创作与发行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相信中国电影的未来必将随着中国经济及中国电影不断开拓的市场空间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 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怀亮.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 饶曙光.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第2篇: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由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与腾讯视频共同举办,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来自高校专家、行业协会领导、投资公司等,从行业背景、资本、版权、商业及人才培养等角度对微电影进行了解读。电影节总共收到微电影影片1000余部,剧本300余部。其中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影片达30余部。明星参与的微电影达50余部,商业微电影近百部,同时涌现了大量的优质公益微电影。设立的主竞赛单元“光年”奖是面向微电影领域的最专业、最权威奖项。

本届微电影节上,承办方光年时代(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还与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签约共同举办2014年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倡导发起微电影版权保护联盟,为大量优秀创作团队提供版权融资平台。同时,微电影交流交易平台光年网CEO王少东与 10余名新锐导演和团队等进行了签约仪式,目的是通过这一平台,打造一个优秀微电影创作群,形成微电影制作强势品牌。

微电影方兴未艾,需要探索的方面也很多。正如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组委会副主任刘晓春所言:“微电影产业必须要有自己独有的产业模式,不能无序、无标准、无组织管理发展了。微电影一定要成为有志于电影事业发展的年轻电影人走进大电影的通道,但凡电影就一定要按照电影特有的生产制作规范流程生产,一定要尊重电影的属性发展,严格界定微电影与视频、微视频、广告、短片等的区别。这些都是我们要加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4G时代的移动网络给微电影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在各地微电影节平台的助推下引发下一轮微电影创作高潮。解决微电影版权保护,不能仅仅依靠微电影创作者(权利人)自身,政府要有更多作为,方便微电影权利方实现权利。要完善著作权法律,引入“微电影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进一步与国际著作权制度接轨;强化著作权管理组织的执法力度,提高盗版违法成本,真正让微电影版权发挥应有的市场价值。

链接

2013北京国际微电影节获奖作品

金手指、银手指奖

《逃离乌托邦》、《心灵的缺口》最佳传播奖

《西装剧社》

最佳音乐奖

《失忆》

最佳女主角

《加油,勃拉姆斯》孙静

最佳男主角

《微笑的拳头》蔺水净

最佳编剧奖

《致父亲》 李洋 米雪涛

最佳导演奖

《痒婚之十年再爱你》张全欣

最佳海外影片

《完美》

评委会大奖

《图腾之旗》

第3篇: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电影产业 挑战 机遇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32

引言

近来年,随着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其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其它产业的发展态势。在新媒体发展步伐的引领下,借助新媒体发展所提供的广阔平台,我国的电影产业也开始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态势下,基于新媒体平台之上而发展起来的诸如手机移动电影,网络电影等等,各种新媒体电影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便捷的模式进行影片观看,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文化生活,同时也促使传统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一、新媒体时代

所谓的新媒体时代,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产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以互联网平台或者移动终端平台为载体进行媒体传播新形势。因此新媒体时代事实上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其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引领着媒体的进步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新媒体发展的影响态势下,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也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电影播出形式,基于网络平台或者手机移动平台播出的新媒体电影开始颇受人们青睐。

二、新媒体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视频网络、手机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开始在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当前,手机视频播放技术的兴起,促使手机电影开始成为广大电影观众的新宠。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余,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进行数字电影的观看。这种全新的电影播放平台的涌现,也对中国传统的电影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有助于杜绝盗版门槛

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日常观影更加便捷。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对网络视频播放权的约束,使得越来越多的盗版影片开始丧失原本的生存空间,这也为正版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视频、手机移动终端进行观影,而在利用这些平台进行观影的过程中,由于网站发展和手机运营商方面对视频播出权的审核,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盗版影片的传播途径。所以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有助于杜绝盗版电影的传播。

(二)降低了电影的播放门槛

由于新媒体电影所利用的播出平台是灵活的,因此在进行电影播放的过程中,其既可以在互联网视频终端上进行播放,同时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进行播放。所以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中国传统电影的播放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

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事实上每年中国所产出的影片数量十分可观,但真正被引入到影院中与观众见面的影片却屈指可数。这是由于影院商业门槛过高的限制,促使许多影片往往很难进入商业影院。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于这些难以进入影院的影片来说,是一次良好的发展契机。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为众多影片与观众见面提供了平台,降低了电影的播放门槛。

(三)引领中国电影产业新发展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都必然会带来行业的变革。新媒体电影的发展确实促进了中国传统电影产业向着全新方向发展,拓展了传统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客观地说,新媒体电影发展对中国传统电影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可能会给影院的票房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为传统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机遇。新媒体电影的发展促使电影播出门槛得到降低,越来越多的电影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终端或者是手机移动平台进行播出。这对我国传统电影产业发展来说,是进步更是创新。而且无论是通过网络视频平台还是手机移动终端进行电影观看,其观看效果始终不及影院效果更为震撼,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影片,而后再进入影院观看。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给观众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对影院的电影播出效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电影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角度来说,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促使电影播出门槛得到降低,越来越多的影片可以脱离影院借助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见面;从挑战角度来说,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传统影院的票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就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来说,应该把握新媒体电影发展的时代机遇,促使新媒体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与中国传统电影产业发展的融合,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迈向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致远.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现代视听,2009(06).

[2]新媒体对电影市场影响:票房杀手还是盗版克星[OL].金鹰网.

第4篇: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产业;对策研究

1.引言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将影响我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了解现状、借鉴外国成功模式并解决问题,有助于我们提升国产电影占领国内更大市场,还有助于寻找进军国际市场的突破口,最终逐步形成适合中国电影产业情形的良性运作模式。

2.我国电影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我国电影产业现状

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产出以涨幅高达30.18%的成绩达到了票房170.73亿,国产电影票房占48.5%;国产电影上映172部;新增数字影厅银幕3832块;2012年电影产业规模超过250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

2.2 我国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我国电影产业取得了进一步突破的同时,不难发现,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国内电影票房增速迅猛,但国外电影占份额比重逐年增加。国产电影票房占总票房比例已经由2008年的59%降为2012年的48.5%。国产电影也是近年来首次不敌外国电影。

(2)国内电影产量持续走高,但上映比例低。2012年全年国产电影893部,但上映的只有172部,上映比例仅为19%。

(3)国内电影陷入怪圈:高投资低回报,低投入高收益。2012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钗》,投资方投资6亿,但是投资方收到的票房分成仅为2.4亿,亏损了3.6亿;而《人再囧途之泰囧》凭借着3000万的投资,投资方票房分成竟然达到了4.4亿,堪称2012年最赚的电影。

(4)中国电影技术支撑不足。国内对电影技术的人才培养和研发不足,国产电影摄制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大多产于国外,影片后期处理过多依赖外国公司完成。

(5)电影衍生产品的产业发展落后。我国电影业衍生品开发较少,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过早、过窄终止于影院。

(6)电影作为载体的市场文化开发不足。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规模将超过250亿,虽然是大踏步前进,但相比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电影产业所占比重甚微。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剖析,得出造成我国电影产业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为:

(1)国内缺乏专门培养电影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和相关技术设备的研究所,关键设备没能实现国产化,电影制作缺乏工程化管理;

(2)产业的发展与剧本创作的发展不同步。目前的剧本选材内容旧、范围窄,多为抗日战争题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物质文化需求;

(3)企业认识不到电影衍生商品产业的巨大价值,通常情况下,电影衍生商品只发挥着电影宣传的作用,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巨大商业价值;

(4)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彼此相对独立,没有形成互相助益的综合体。

3.我国优化提升电影产业的对策

针对我国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要切实提高中国电影的原创能力。一方面要鼓励剧本的创作,不仅形式要新,而且内容更要新颖,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上映出来才能深入人心,赢得观众好评。另一方面,在电影剧本的审核上,也要放宽对内容的限定,而不能一味青睐过去题材的老故事。

第二,要培养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的电影人才,而不是一味地培养专业演员。目前我国的电影产业院线发展迅速,但高端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可以由大学、研究机构、电影公司,联合成立电影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电影工程学院等,培养与当代传媒和创意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第三,设计多元化的电影文化旅游线路。将旅游和电影文化相结合,让游客零距离感受电影拍摄场景风光。在电影文化旅游的带动下,大力发展电影商品如服饰、玩偶、唱片等。当今的迪士尼已经远远不止于从事动画电影这一个行业了,涉及迪士尼手表、饰品、少女装、箱包、家居用品、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获得了丰硕的商业价值。

第四,开发电影地产。中国目前的电影产业链是“拍摄发行院线影院”,为解决该产业链过短、过窄的问题,依托影视文化开发建设商务购物中心、电影主题酒店、文化高级住宅等电影地产,开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模式。“综合体模式”为中国电影产业突破原有模式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4.结语

我国在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对文化产业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而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电影产业,其还有无限提升的空间,其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也将愈加凸显。而且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电影产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为国民经济创造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一个主要的国家文化宣传窗口。所以,只有突破原有产业链模式,优化原有产业结构,解决原有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迎来中国电影下一次飞跃。(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电影;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41-01

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影发展趋势出良好,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大电影产业收入持续增加;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快速增长;数字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如今,国家也开始对电影产业加大了扶持力度,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且对于有些重大意义的影片进行了专项补助,并且鼓励投资方拍摄影片。由此可见,中国的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

二、电影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滞后。在中国,大家都知道很多的文化产业都隶属于国家的政府机构,就连一些很小的剧团或小型电影院也是归属于事业单位。他们的我危机意识和市场意识都比较薄弱。当产业变成国家政府机构时,其行使的管理手段必定是行政手段,将国家的资金用于投如电影产业,可却缺少相应的市场经验。这样必定亏损。然而在国际上,由政府直接资助的文教卫生行业只占很小部分,相当一部分是由民间投资和运作的,即使由政府直接资助的这部分现在也有私有化的趋势,逐步被推向市场。

2.电影品质整体不高。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要的扩大,于是就出现了票房论英雄的场面,所以很多的电影制片人开始着眼于部分人的审美情趣,为了这些消费群众,就出现了一些不被全社会认同的电影。这些电影缺少思想,没有内涵,却充斥着中国的电影市场,不仅破坏了中国内地电影生态,也误导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损害着中国电影的形象。

3.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追求的也越来越多。可是电影产业还是按照原始的盈利模式进行。缺乏有创意性的营销模式,这样导致利益也收入甚微。记得万达集团的数据说“万达院线的卖品已成为影院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指标,2013 年爆米花收入 3.9 亿元,占卖品收入的 72%、总收入的 9.5%。”可见电影产业大多的利益来源于卖品,再加近几年来,房屋租赁、水、电、气价格和人工成本的上涨,3D、IMAX 影院增长带来的运营维护成本的上升,城市影院数量持续增长带来的上座率和在线购票带来的电影票价的降低,单一的盈利模式让中国内地电影产业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三、对策和建议

1.正本清源内容为王。精神文化价值是电影的核心和灵魂。所以,一部电影若没有丰富的故事情节、浓厚的文化底蕴,就算其场面再过华丽,效果再绚丽。,也无法撑起电影这片蓝天。中国的电影产业必须摒弃以票房论英雄的概念,让电影产业重新回归本真,采取一些措施,让中国电影文化产业迸发出的伟大时代精神,创作出既“营养”又“美味”、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2.丰富产品满足需求。政府应该从国家电影业发展战略出发,加快落实支持电影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大力支持电影企业和电影人开展艺术电影、微电影、手机电影的创作生产,支持兴建艺术电影院线以及互联网企业发展网络院线和手机电影院线,加大发展手机电影院线产业,积极培育互联网艺术电影、微电影、手机电影市场,构建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微电影、手机电影相互补充、均衡发展、共同繁荣的产业格局。

3.净化环境规范市场。说到电影市场,很多人都知道“炒作”这个词,为了加大电影的知名率,很多产业开始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跟风“炒作”,而且还有网络水军的出现,这样不仅影响新闻的客观事实,也破坏了电影宣传报道的管理,所以我们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影评价体系和电影评论员队伍,让电影评论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架框内, 突出中国文化内涵、文化基因和文化标识,营造电影产业发展的绿色、生态、阳光的舆论环境。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的关键时期,深化电影的认识,面对加入WTO以来的新挑战与市场化,提升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用电影讨论社会,展现时间性维度与发展思 考,向世界说话,并坚持一种动态的稳定性原则,实现电影报国的理想。

参考文献:

[1]赵朔苇.中国超过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N].环球时报,2013-03-22.

[2]杨明品,李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第6篇: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产业政策;市场体系;文化体制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62-01

一、“外部性”产业政策

1.加大对影视事业单位建设的政策性扶持力度。在影视产业为国家总体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国家也应该不断加大对于影视博物馆、影视节目资料中心、影视院校、影视制作基地等公益性单位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提高全民影视艺术修养、提高艺术创新能力的大本营。

2.积极发展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通过在全社会弘扬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引导他们扩大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在就业人口、总体经济规模方面不断增长,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强化对艺术创新的奖励机制。艺术创新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保证。目前,我们的一些古典名著改编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走出了国门。

4.集中对关系到影视产业升级的新技术应用进行国家攻关,要对重点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以数字技术的最前沿应用为代表的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国家可以通过集中攻关,并以此带动相关信息技术、商务营销技术等的产业发展。

5.对与影视业前后相关的文化生产进行配套扶持,保证影视产业的均衡发展。在文化产业内部,影视业与音像业、出版业和演艺业以及版权业务等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各产业间可以互为上下游关系。如果解决了盗版等问题,不仅是影视作品的发行收入将相应增长,影视业还将得到来自音像业在原创作品方面的直接投资。

二、高效的影视产业市场体系

1.破除影视业的行政垄断,改革市场进入管制制度,建立退出援助制度,构建不同竞争主体间的平等关系。在影视业这样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要保证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以及流动速度,才能保证产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市场绩效。首先,要尽快破除当前影视行业的各种行政垄断和地方壁垒。其次,还要为低效益的企业退出建立合理的援助制度。我国电影行业存在大量生存困难的企业,电视业也有大量的机构收不抵支全靠财政拨款维持,这些企业的退出困难,降低了市场效率,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一是可以通过设立产业调整援助基金,援助企业的退出和产业转型,二是对企业员工失业和再就业制订特别政策。

2.加快全国影视业体制改革力度,建构影视产业市场自由竞争的有效主体。这个方面的改革要求电视业加快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剥离的速度,尽快实现制播分离。同时,对于影视业的企业单位进行产权界定和权益核算,加大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力度,这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

3.建立对影视中小企业的扶持和补贴制度。中小企业是对大型企业的有益补充,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即使在英美等国家的娱乐经济中,中小企业的作用都不可替代。对于我国而言,中小影视企业在保障就业、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加快技术创新与扩散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出台专门的扶持措施。

4.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推行产业经济信息制度,提业数据资料,减少投资者的市场决策错误。同时,对行使社会性管制机构建立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开管制标准和决策程序。

三、科学完善的电影文化体制

首先,电影产业的发展要想突破各种体制观念障碍,需要把意识形态文化管理进一步上升到民族文化经营的高度,国家据此制定出更多灵活的,更加开放的政策。经营性的文化也好,公益性的文化也罢,只要这种文化对繁荣民族文化有利有益,那就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一种文化,反之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在现今,中国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产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产业的强弱也反映和表现了民族文化的强弱,因为电影产业直接和文化传播紧密相连,所以电影产业的民族文化代表身份也就表现的极为强烈,令人瞩目。

其次,要想盘活电影管理手段,必须把静态的文化管理转变成为动态的文化激励,让国家的政策成为文化创新的孵化器。在宏观上调控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条款,提倡民族文化主题,鼓励需要鼓励的,限制需要限制的,反对色情和暴力,积极尝试文化创新,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电影产业也处于发展中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许多成熟的先进经验,积极主动地寻找和保护发展电影产业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电影文化体制的规范化,永久化。

参考文献:

第7篇: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1.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的电影市场体制不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能凭借政府赋予的权力来控制行业垄断市场。为了电影产业低迷状况的回升及复兴,制定产业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的电影管理体制显然是重中之重——它是中国电影产业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前提。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应对入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它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垄断控制、政府代管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与需要。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对电影作为产业的清晰定位上。

有专家开始引入经济学中“准公共物品”这一概念。[34]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上讲,电影是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针对“准公共物品”,政府的基本职能,一是承担引导职能;二是承担监管职能;三是承担法律职能。不同的准公共物品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只要以经济学研究的本质为出发点去思考,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不同作用,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电影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责一是负责根据本国民族习惯、政治制度,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审查;二是维护电影业的正常运作,如打击盗版。而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电影制作体系和发行放映体系。也就是说,在二者之间,政府一方面要行使公共职能,另一方面要逐步放弃对其的经营职能。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政府的管理方式,将从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即:国家调解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生产(主要指进入文化市场的部分)的管理,必须以间接管理为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文化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文化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具体到电影产业上,这就要求,各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从而真正面向市场,掌握市场的变化,运用市场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电影市场的管理目标,促进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政府管理职能正在悄然改革当中,我们也希望“市场”这一只手(或曰“资本”这一只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使市场在我国电影行业中的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2)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是真正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关键。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个原则是从办电影向管电影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面向系统内向面向全社会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应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该减少政府审批手续。健全电影市场的经营资格准入、产品准入、资本准入和技术标准准入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完善审批程序,增加期间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和专业资质的审批,为企业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营环境,对行为不规范、产品不合格和服务质量低劣的电影企业,依法进行整改或取消经营资格。

应该改革电影立项、审查制度。应该积极探索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影片分级制度,将未成年观众和成人观众区别服务,做到既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分级制是国外的通行做法,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电影的分级制,以解决创作中经常要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问题。

应该发挥各专业协会、学会和中介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对本行业权益的维护,制定行业规则,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队伍素质,规范行业管理,更好地参与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更好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应该尽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应该抓紧修订和完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法规,制订深化电影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在现有《电影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抓紧电影的立法工作,尽快起草和颁布实施,以“始终把握面向市场、公平竞争、依法管理、保障权益、行业自律、促进发展”作为电影立法的宗旨。电影法是电影工作的法律性文件,它的诞生对于电影产业和电影事业的协调发展将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

(3)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

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单位是电影市场的经营实体,必须深化这些电影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从而适应目前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运作及面临的市场激烈竞争。目前,在我国现有的30多家国有电影生产单位中,大概有三分之二还是所谓的事业单位,这种性质的单位,是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该摘掉事业单位的帽子,实行企业化管理,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就企业而言,必须让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评估机制,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目标和岗位目标责任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和活力。

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应该着重增强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改变目前很多电影企业经营理念薄弱,经营意识欠缺,经营行为简单,赢利模式单一的现状,要使这些企业成为有效的经营实体,解决好投资主体、责任主体、利益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营中,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资金运作预决算机制、监管机制和责任机制。

在深化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让其朝着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改变以往政府养企业的传统观念,打破那种“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破除大锅饭和平均分配的旧观念,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使员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分配工效挂钩。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给予他们独立的拍摄权、影片发行权和院线公司经营权,以培养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从而利用经济杠杆,在另一个侧面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进程。国有与民营的双条腿走路,将能使电影市场在市场多主体下尽快实现市场的繁荣。

2.重视电影产业中的资本运作方式

电影被定位为文化产业,那么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产业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那就是资本。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应该有效地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消除现有的资金屏障,广开渠道,吸纳非系统内的其他资本,以促进资本的市场化流通,并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运作平台,从而进入资本运作的高级阶段,以此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我国国情的现实已经证明这一点,作为世界上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社会资金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力度的加大,电影产业可望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电影产业应该抓住这一时机。

以资本来运作市场,对于电影产业化的益处显而易见。资本于电影业的意义也远远不仅在资本发展的自身需要。现有的改革基本上属于以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改革,市场并未真正起核心作用。这种改革势必出现与市场或多或少的脱离,从而导致政策上的考虑欠周,而使改革没有力度,缺乏可行性。同时,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多是行政性的命令,容易造成了“指令代替了服务,管束代替了自律”的结果。同时,市场风云变幻迅疾,主管部门的决策往往存在时间差的问题,不利于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以资本运作主导改革,一方面,将使市场形成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作为最后的决策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法律,对自下而上的改革方案做出决策判断,这样能保证改革的真正方向,使改革真正出现成效。具体而言,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可以说,电影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与电影产业资本闸门是成正比的。在一定的体制保证下,资本闸门开得越大,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高。长期以来,由于电影业收入来源的单一化,资金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仅凭自身的资本积累无法达到国外竞争的压力给国内电影实体带来的超常规发展的要求。寻求行业外的资本合作,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一切有实力、有条件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进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

(2)拓宽融资渠道

应该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影系统外国有、非国有文化单位资本(外资除外)合资或独资拍摄影片、发行销售国产影片、加入院线或独资组建院线、改建电影院。同时,在外资新建或改建影院的门槛方面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目前七个试点城市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得失,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广实施过程中有利的一面,规避有弊的一面。

(3)降低投资风险

目前,由于电影产业的经营有两大风险: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在现实的社会运行框架内,考虑到投资安全和市场卖点,娱乐性较强的影片特别是纯娱乐的影片最为投资者看重。一方面,娱乐不挑战现存的游戏规则,按规矩办事,另一方面娱乐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最大多数人的欢迎。但是,如果仅仅是娱乐片得到发展,而其他类型片得不到发展,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本身不仅是对电影作为艺术本身的一个损害,同时也将对电影作为产业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宏观政策的风险方面,应该建立投资风险的有效减低政策,从而对投资者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保证体系,以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使市场发展能平衡地、健康地发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4)实行电影产业优惠政策

应该积极制定并完善电影产业优惠政策,继续实行国家对电影扶持的现有政策不变,同时进一步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并加大对电影企业进入市场运营的力度。在相应的领域内,应该进行鼓励或优惠政策,比如继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国家鼓励的重点影片、少数民族影片、农村影片(包括农村实用科教片)、儿童影片和动画片等进行长期扶持,对国产动画片制作机构给予免征所有税种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影院的新建与改建、积极放映国产影片等方面,都应该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植和优惠。

以上四点是吸纳资金的重要措施。在资本到位之后,从目前在资本运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国际资本运作的发展趋势来看,资本到位后的运作关键是多元化,即产权结构多元化,大力推广公司制和股份制;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大力吸纳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是电影产业间的多元化经营,一方面是跳出电影业,实现相关领域的多元化经营。

3.在电影产业流程中贯穿市场观念

我们这里所讲的电影产业流程主要集中在制片、发行、放映这三个环节当中。在这三个流程中贯穿市场观念,是电影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关键。如果相应的政策和资本都到位了,但是在具体产业流程中并不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不能够贯彻电影市场观念,那么电影的最终产业化也是无法实现的。

发行环节现在除了进口片依然优先考虑国有资本之外,已经对民营资本完全放开,发行中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放映环节中,还应该深化院线制改革,提高影院经营水平。院线制应该确实以资本为纽带,确实打破区域垄断,加快院线的整合,扩大院线规模,真正实现“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同时,应该加快建设多厅影院,扩张银幕数量,大力加强计算机售票系统的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应该重视影院的主体性,让影院在选片、定票价方面具有更多的自主权。

这里尤其要重点指出的是,在制片这一源头环节中,应该大力采取确实措施来提升影片的市场竞争力。正如前文曾提到的,国产片票房不高的原因与电影放映市场的接受容纳量有限有关,但是与国产片自身的商业竞争力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进口影片数量的逐步上升,中国电影市场的门槛无形中已经被提高了。因此,在票房很受保证的进口片和合拍片面前,拍摄什么样的国产片才能入市是放在每个导演面前的问题。在2003年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一次研讨会中,黄建新对中国导演有过精彩的剖析:“很多导演拍戏,目的即过程,只要拍了就行,不管其他,拍片变成一种自我满足。这样的方法玩票可以,但做职业导演是不行的。因为它违背主流电影的产业原则。”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把导演说成对中国电影的“危害的最大核心点”。[35]

在当前,我国电影的首要任务是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导演的最大任务应该是拿出适合市场需求、适合最广大观众需求的影片,而不是用太多的精力花在艺术电影上。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行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职业化,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激励有市场眼光的投资人和导演,从而使市场上出现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片,为国产片扩大市场份额做最基础的工作。

[1] 此一部分得益于李少白先生所著的《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在此表示对李少白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感谢。

[2] 此标题中所涉及的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策》。

[3] 此段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5] 转引自黄会林、俞虹、韩培、陈可红:《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第37页。

[6] 具体情况,可见《“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发言摘要》,《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第7页。

[7] 李怀亮:《电影市场保护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见《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8] 文硕:《这就是娱乐经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0] 齐林:《中国电影要全力拼经济——用实现产业化来推动中国电影在21世纪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4期,第4~5页。

[11] 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PAA)官方网站。 [13] 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电影回顾》,《世界电影动态》2003年第10期,第14-24页。 [15] 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PAA)官方网站。

[16] 由于我国电影数据统计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当中,目前并没有完整的年电影产量数据统计,本表格中的数据采集自多种正式出版的报刊杂志,由笔者绘制而成。

[17] 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APP)官方网站 [19]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策》。

[20] 数据来源:复习:《产业化后怎么办》,《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11期,第5页。 [22] 数据来源: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24] 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电影回顾》,《世界电影动态》2003年第10期,第14~24页。 [26] 数据来源:秦颖:《阅读韩国电影》,《世界电影》2003年第6期,第163页。

[27] 详情可见中国音像商务网,《雅恒文化:影视新锐引进百部印度电影》,网页为http://www.cnave.com/news/viewnews.php?news_id=796&year=2003

[28]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之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策》。

[29] 数据来源:艾未:《“英雄”的商业头脑》,《南方都市报》,2003年1月17日

[30] 数据来源: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32] 喻秋霞:《90年代中国对外电影市场掠影》,《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8期,第16页。

[33] 喇培康:《法国电影输出秘笈》,《中国电影市场》2002年第5期,第45页。

[34] 苏文胜:《论政府、市场在电影发行放映业中的作用——兼论转型时期准公共物品供给》,《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4期

[35] 转引自《“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的发言摘要》,《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第13页。

第8篇: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正 文】

回顾中国电影百年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次辉煌的潮起潮落都会伴随着一次产业发展时期的到来。众所公认,中国电影黄金岁月的上世纪三十年代、1949年建国后十年的“难忘的一九五九年”及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又一次的电影复兴,共同构成了历史上中国电影三次的辉煌。

“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全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号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终当仁不让占据着第一把交椅,将个人资本的运营方式发挥到了极致;1930年成立的“联华”拥有院线的先天条件,形成“影院业与制片业之最初的联合阵线”。罗明佑率先在一家私营公司里实现了制—发—放一条龙,他的经营思想在今天看来都是先进的,他试图结束中国电影的个人资本经营时代,进入垄断金融资本的高级阶段。然而当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战争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体系时,只能是被描绘在纸上的美好前景,罗明佑成了一位悲剧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数量取胜的作风固然可圈可点,但它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发展到今天的“邵氏”已近80年,其生命线之长足以独立支撑起一部私营公司发展脉络的活历史。与此同时,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正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三大公司是电影产业链中上游制片业的代表,而与之同步发展的中、下游发行放映业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经营的,西班牙人雷玛斯的青莲阁是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随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院线”。到1926年雷玛斯离沪回国时,他的动产与不动产相加总计不下百万,足以号称“电影大王”。雷玛斯告老还乡时,张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经理张长福终于等到时机,立即于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电影院,组成中央影戏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戏院为领衔戏院,又吸收了“中华”、“平安”,中央影戏公司直辖7家影院。这条国片院线的形成是制片商涉足放映业的标志,同时中国电影的院线开始了新的划分。在北方,1918年开始经营北京真光电影公司的罗明佑将其属下3家影院,于1927年与经营西片的发行业务的英籍华人、平安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根属下的3家电影院合营,定名为华北电影公司。1929年华北电影公司进入全盛时期。罗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轮、二轮中外影片上映外,还以平津为中心,在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青岛,乃至沈阳、哈尔滨拥有直接或间接管辖的院线,同时开展国内外影片的发行的业务,短短几年时间控制了北方地区的电影发行放映,经营的影院达二十多家,把曾垄断经营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为影院业名副其实的“华北王”。

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好莱坞八大公司纷至沓来,在上海和华北地区分别设有办事机构。关于当时电影的放映数量,有数字显示,美国电影以每年占进口影片数量平均80%以上的绝对优势控制着中国电影的放映市场,甚至决定着影院业的生计。尽管国产片的总生产量只是进口影片输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全国的放映率和受众人群来说,国产片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以美国片为主的外国电影。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

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

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

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企业在历史转折之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划中,发行、放映同样位置显著,实现国有化的一体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终目标。因而,各地影片经理公司的建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由关外推进到中原,在时间表上,与国营制片厂的创建可以说做到了两翼并进。据统计,旧中国有678家电影院,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国电影的17年历程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就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言,可分为两大重要时期:从1949年开国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为起步、初创、建设的阶段;1957年以后,经过1959年的“十年献礼”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风”及1966年的“文革”,为稳定、发展、转变的阶段。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17年的打造后,已经拥有了一份庞大的产业,家底坚实而雄厚。

“借水行舟”使中国电影终于尝试着下了海,并且开始学习游泳。

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全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打破横向的区域界限,打破行业割裂状态,在大市场、大规模、全方位和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经过2002、2003两年的强力推动,到了2004年,“中国已建成的36条电影院线,加入影院已经达到1188家,银幕数为2396块,比院线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块银幕。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有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5家以上。”

第9篇:电影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电影产业;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业迈出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的改革带来了我国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发展,电影业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

一、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1.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总票房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72亿元,比2009年增长64%,中国电影票房迈入百亿时代。在电影行业分析师郜寿智看来,中国电影票房在2011年将继续毫无悬念地保持强劲增速,但增长的幅度可能相对去年来看会有一些下滑。可能会保持百分之四、五十以上这样一个增长速度。

2.衍生产品开发成为新趋势。

从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结构来看,票房收入只是电影产业收入的一部分,将电影作为产业拓展的初始平台,依托电影开发性生产品。是充分利用电影资源,实现收入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在美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仅占电影产业总收入的80-40%,如大片《蜘蛛侠》的延伸产品开发收入高达2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电影的票房收入。

目前,中国电影业也开始尝试开发衍生产品,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国产大片《无极》在创作过程中就开始酝酿衍生产品的开发,其衍生产品开发的内容涵盖了图书开发、游戏开发、邮票发行、音像制品、动漫及玩具产品、歌舞剧、音乐等诸多领域,并在游戏开发上和法国一家全球最大的SD版游戏公司,签约开发游戏产品。事实上,《无极》的贴片广告也获得了一定成功。

3.产业维度和深度不断延伸。

当代电影产业在市场化和现代科技两大推力的作用下,制作方式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统电影业与广告、网络视频、传媒等产业的多维度深度交融。目前要有效地推动这种多维度深度交融,需要两大途径,一是跨区域跨行业资源的深度整合;二是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电影资本与社会资本等资本的深度融合。

跨区域跨行业资源整合由于充分发挥了资源各方的优势,有助于快速提升我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大幅提高制作水平。由于动用高科技做特技耗资巨大,《无极》拍摄预算高达5.4亿元人民币,融资成为解决巨额拍摄费用的重要渠道,为此,《无极》的制片方选择了国际化的融资方式,并最终获得了中、美、日、韩四国的投资。二是加大影片推广力度。由于利益高度关联,在融资的过程中,投资方会往往会加大对投资对象的支持。例如在韩国。根据制定的计划,有500多家电影院放映《无极》,数量超过《英雄》。

4.营销推广力度不断加强。

当前。我国电影市场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这一变化意味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营销成为电影产业实现票房收入的重要保障。从电影强国美国来看,美国8大公司的电影平均制作成本1984年为1440万美元。2004年达到6560万,增长4.4倍,而电影营销费用则从1984年的665万美元增加到5485万美元,增长达到5.2倍。从我国来看,去年几个投资上亿的电影。比如《让子弹飞》和《唐山大地震》,其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是投在电影营销上的,其中《让子弹飞》的营销成本与制作成本基本是五五开。通过铺天盖地的营销获得了较好收益,对当代中国电影产业来看,投入多少与产出已经相对成正比。

5.小投入影片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

小投入高票房的现象不断增加,2006年放映的《疯狂的石头》。投入仅300万元,却取得了2000多万元的可观票房。其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同期上映的大片《无极》,2010上映的《人在同途》也以800万元的投资赢得了4650万元的成绩。从整体来看,2010年我国电影产业实现的100亿票房中,除了《唐山大地震》等17部超亿元票房的国产大片拉动外,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影响力也显现出来。据统计,全年有59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千万元。其中大部分为中小成本影片。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中,大片垄断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多元化的产品新格局正在形成。

二、当代中国电影产业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在体制改革的拉动,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年平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是作为文化大国的重要文化产品,当前。我国电影产业无论从生产总量、生产质量、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上,都与世界电影强国有较大的差距。

1.国产电影总量小,资源浪费严重。

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总票房破百亿,达到101.72亿元,但是,这一数据只占全球电影总票房的约4.9%。据来自美国电影学会MAPAA公布的最新数据。过去的2010年,全球电影票房的总和达到318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以106亿的总票房成绩占了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同时,在我国年票房破百亿的背后,我们还需要清醒地了解,国产片的票房情况又如何呢?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内地电影票房收入约48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21亿元,进日影片票房收入27亿元。同时我国电影产业资源浪费严重,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产生了520多部国产片和合拍片,最终上映的只有140多部。而一部国产片平均的投资是1000万,去年各制片公司大概投资了50亿。但回到手里的只有20亿,直接亏损30亿,亏损面非常大。

2.国产电影票房低,市场竞争力弱。

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票房收入前10名的国产影片实现票房收入约28.1亿元,而前10名的进口影片实现票房收入32.4亿元(见图一和图二)。上半年,进口片《阿凡达》以总票房13.7亿元占据榜首,占上半年票房的近三分之一,而截至7月,暑期档国产片仅有《人在途》以及《异度公寓》盈利。其他影片均未收回成本。在亏损的国产影片中,即使是大投资影片也不能幸免。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年初上映的影片《孔子》。根据制片方公布的成本,影片投资1.5亿元以上,最终影片票房在1亿元左右,尽管制片方并未公布收回多少成本,但按比例计算,制片方收回3300万元,亏损1.17亿元。

由于国产影片总体竞争力弱。同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又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导致国外电影企业对我国国内电影市场的步步紧逼。2010年,北美海外的票房增长达到13%,首当其冲的便是亚洲市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华纳、迪斯尼、派拉蒙、福克斯、环球和索尼六大电影公司世界25大票房收入来源之一。

3.国产电影缺少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当前,依托电影形成的独特品牌,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发衍生产品。已经成为电影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在美国,就拥有像迪斯尼这样具有显著品牌标识的制片企业,通过动画影片的品牌影响力开发衍生产业,如主题公园、服饰、玩具、餐饮等都为其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华纳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品牌理念。以全球规模的形象征集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推出印有自身LOGO和产品图像的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具有自己独特品牌标识,和品牌号召力的电影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在依托品牌影响力开发性生产业上,还没有出现典型的成功案例。

4.人才青黄不接。

分析2010年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却不难发现,冯小刚、张艺谋、姜文、陈凯歌等4位导演的作品即占据了其中5席,其票房总和占据了国产影片总票房的30%以上。另外除《大兵小将》的导演丁晟为新人外,其他4名导演,如徐克、叶伟信等也是港台知名导演。从演员来看,葛优、周迅等一批明星大腕几乎“霸占”了银幕票房的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形成了喜剧片则“周星驰,葛优”、动作片则“成龙、李连杰”、枪战片则“周润发”的演员格局。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少数几位著名导演和演员个人的市场号召力已远远大于影片本身。此外,名列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票房总和占据了2010年国产影片总票房的50%以上。而在美国,近年来这一数据为20%左右。如果中国电影业继续把资金集中投资在现有的几个知名导演身上,忽略了新人的培养。国产电影就难以迎来大发展的“曙光”。

5.国产电影想象力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