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电影制作培训范文

电影制作培训全文(5篇)

电影制作培训

第1篇:电影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产学融合

自2010年国内电影总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后,影视传媒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影视行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巨大缺口。在此背景下,不少艺术类高校纷纷开设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1]。目前,部分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为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人才培养,自2013年开始,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这促使艺术类院校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2]。2022年,中国院线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用时40天突破100亿大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众多艺术类院校达成共识,将专业改革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服务当地经济。影视摄影与制作是一个技术应用型专业,需要与当地经济和创意产业深度融合。

一、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产学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近年来积极推动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传统高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艺术类高校盲目模仿一些知名高校课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需求。如今,部分艺术类高校在开展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时,存在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培养,对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在现代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同时,如何将地方经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行产学融合,已成为我国地方艺术类院校的发展方向。艺术类高校应顺应时展要求,积极推动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产业与制作专业教学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市场日益扩大,社会需要更多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学科,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制作了与电影艺术相关的专项教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国有电影厂,根据自身经验并结合市场,拍出了多部优秀电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电影产业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对摄影师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影视摄影技术的进步。虽然影视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但目前部分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适应影视产业发展需求。部分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影视摄影与制作领域的专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形成了系统的培训体系,所以该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成本较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实践教学设施不足,所以实践课程偏少[3]。此外,部分艺术类院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由于教学条件有限,部分艺术类院校专注于讲解影视行业相关理论知识,很少让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这导致学生往往掌握了丰富的影视理论知识,却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无法有效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目前,部分艺术类院校培养摄影师的方式与我国电影业发展格格不入。虽然摄影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这将限制影视产业未来的发展。因此,需要正视我国电影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方法,提高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质量。

三、促进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专业产学融合的措施

(一)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部分艺术类高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缺乏没有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大部分课程都是参照北京电影学院的相关课程,无法满足当前影视行业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北京电影学院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清晰明确。地方艺术类院校可以借鉴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地影视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4]。在开展教学时,应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不断锻炼学生的影视摄影与制作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影视摄影与制作项目,培养更多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总之,艺术类高校要打造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艺术类高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前项目实践,结合职业发展目标,完成学校教育平台和教育体系的适配。在培训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实习,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艺术类高院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电影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以运用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电影制片厂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电影项目。一般来说,电影工作室项目主要由学校和电影公司决定,在与电影公司员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适应角色的转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实践技能的提升。

(三)优化高校课程教育体系

随着艺术类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引入,人才培养与研究活动逐渐融合。高校应按照专业知识结构、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按照教学目标,创建教育体系和模块,优化地方高等教育体系,满足电影产业和人才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型艺术类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特色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开发学生的潜力。高校应加强与特色影视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融合,开发地方影视项目,通过教学与项目相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有别于理论教学的平面摄影和故事片制作,有效提升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在电影和电视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开展跨学科合作,充分利用产业教学平台完成影视摄影与制作。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共同规划真正的影视项目,完成摄影、剪辑和导演等工作,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

一是实施产学融合发展模式。艺术类高校在开展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时,要利用学校优势和地方影视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近年来,各艺术类高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发展迅速。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该区域的影视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山东出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致力于打造影视文化产业新高地[5]。2013年,青岛与万达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万达国际文化旅游城项目落户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推动了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如今,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这是青岛市面向世界的崭新名片。二是落实国家政策,建设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刺激电影产业发展,形成完善的电影产业链,为影视拍摄提供便利。三是将产业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与高校互利共赢。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立足当地影视产业文化园区,依托周边文化资源,开展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引导企业深入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的优势,培养当地影视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地方艺术类高校应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促进当地影视产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弘扬。艺术类高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想,树立产学融合理念,将影视人才培养与地方影视发展相结合。此外,艺术类高校要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项目,将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项目开发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加学生的影视摄影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影视人才。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以教学和实践为导向的培训教学机制,引进当地电影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开展教学。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公司的生产项目,并为青年教师开展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学校应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评价主体,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要与外界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642.6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占据64.07%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8.6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所以加强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艺术类高校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部分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培养出适应影视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与实际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培养过程中,艺术类高校必须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艺术类高校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深南.基于“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模式下的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以珠艺“麦田华彩影视制作产业学院”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1):34-36.

[2]徐剑薇.初探图片摄影专业产教融合式教学:以商业小剧场为例[J].明日风尚,2018(5):191.

[3]单红琳.高职影视专业产教融合的策略:以横店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8):215-216.

[4]梁松青.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影视后期专业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25):136-137.

第2篇:电影制作培训范文

一、优化制作处理技巧,增强作品表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对影视作品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新媒体的产生在技术方面为影视的制作提供了支持。新媒体可以对视频进行文字、图像、特效、人声、音效等方面的处理,从而让影视更加精致,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要提升影视作品的制作的质量,需要制作者进一步提高运用新媒体处理影视作品的技巧。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增强影视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从而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要得到满足,在影视作品画面的合成和衔接上,制作者要做到无缝衔接,不能出现时空错乱的画面,在播放画面内容时可在其中插入一定量的音乐,此时便可运用信息媒体技术来使画面和音乐对接。例如,在拍摄完一个作品后,制作者就需要对作品进行后期加工,不仅要保证作品的清晰度,还需要对作品中的人声进行修饰,把拍摄时的杂音去掉,此时制作者就需要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来实现对作品的后期加工。制作者可以运用特效来实现对画面清晰度的调整,另外,在对影视作品进行更加专业的处理时,制作人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所拥有的先进影像呈现技术,对所拍摄的作品进行专业处理,从而提高影视作品最终成品效果。新媒体制作电影技术作为科技时代背景下产生优秀制作技术,在电影作品的制作中应该注重技巧的处理。作品的模板与画面色调、制作特效、采光情况、在影片制作后期中合视频、添加特效、转接视频、调整速度、运动倒放等的制作,对影视工作者本身所掌握的技术和技巧的要求非常高。在制作影视作品的时候,制作者应该根据具体的作品中心内容来选择适宜的影视处理方式,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特效等电影的制作技巧与影视作品本身相融合,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加强。

二、培养优秀影视人才,保障传播稳定进行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要去使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得到提升,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电影电视制作与传播方面的人才。因为,只有制作者对用新媒体制作技巧、影视作品鉴赏、影视作品制作以及影视作品创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才能够拍摄出好的视频,才能制作出好的影视作品,这样,才能够给观众更佳的观影体验。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下要使电影的制作与传播得到提升,就需要行业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影视制作者。要培养专业的制作人,一方面需要对行业重视对当前的影视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与锻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深入学习来提升个人的制作水平,从而拥有更加高深的电影制作技巧与传播技巧。此外,在高校中还应该开设有电影制作相关的课程,并且开设有实践团队,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行业得到快速地发展。因此,对于影视制作的从业者来说,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来提高的自身的视频技能,然后使成为更加优秀的电影行业工作业者,从而使新媒体环境下影视的制作更好的发展并且促进影视作品的传播。

三、利用科技有效互动,增强影视传播效果

从业者想要在新媒体背景下使电影电视的制作与传播得到提升,需要使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来形成影视作品与观影者的交流。首先,想要让观众在电影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背后,切身的体会到电影作品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实现思想与灵魂的碰撞,需要通过科技的互动来实现。其次,对于新媒体来说,它是以新的技术为支撑的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其可以借助广播电视平台,互联网平台等多种媒介进行有效呈现,从而让观影者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介来进行电影的观看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自身的参与感,促使他们形成更进一步与影视作品进行接触的想法,但是在科技时代的背景下,观众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制作者想要让影视作品传播得更好,就需要对电影作品进行严格的把关,选择最适合观众喜爱的并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进行传播,选择能够让观众与作品进行互动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些方式可以是在选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影视作品放映的过程中添加弹幕功能,引导观众在进行作品观看的同时能相互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互动,通过合理的借助科技的力量,不仅拉近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还能在充分满足观众喜好的基础上,促进观众主动对影视作品进行推广传播。

四、结语

在新环境下,新媒体使得技术和艺术的得到有效地融合,它较强的互动性和创新性,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发展。要想实现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提升,需要提高制作者新媒体的处理水平,并充分地促进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以及培养电影制作方面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影视的制作与传播。

参考文献:

[1]唐芸.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提升路径探究[J].电视指南,2018(05).

[2]游君.新媒体的影视制作与传播[J].传播力研究,2019(05).

第3篇:电影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微电影;创作;创新

大量的数据显示,自从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以来,传统电视媒体用户的数量逐年递减,伴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宽带和视频技术也实现了升级和改进,这意味着过去处于垄断地位的电视媒体时代已经远去,属于新媒体的春天已经到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微电影应运而生。

1互联网+背景下微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1.1门槛低导致制作水平良莠不齐

微电影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了电影爱好者的广泛喜爱,越来越多电影爱好者开始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微电影创作的门槛偏低,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如此广泛的今天,只要具备摄影器材,略懂得相关的制作技术便可以进行微电影的拍摄创作。微电影的时间长短不一,有长至几十分钟的,也有短至几分钟的,且内容花样繁多,形式千姿百态,已经成为人们娱乐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这项活动真正实现了全民可参与,但正因如此,微电影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层出不穷,较低的门槛使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良莠不齐的制作水平使微电影的品质和专业性受到了质疑。笔者认为,对微电影制作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创作者资金不足。由于创作过程中资金投入较低,专业拍摄水平不足,所以在后期制作上出现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但这是大多数“草根”微电影创作者不得已的选择,一方面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使微电影的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对微电影的审核把关不严。因为微电影不需要在影院上映,借助互联网便可以在全网进行传播。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各大网站对于微电影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投放力度较大,尽管微电影的投放速度明显增加,但在质量上出现了很多纰漏,特别是一些低俗且没有内涵的影片,滥竽充数,拉低了微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

1.2内容的“去深度化”和价值缺失

微电影的兴起得益于其时长上的先天优势,之所以称其为微电影,就是因为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借助影片中人物的特点来反映当下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与思想感情。但这同样也可以说是微电影的劣势所在,因为在较短的时长内想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完整地呈现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是有很大难度的,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创作者开始利用短时长来传递片面的、缺少深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具备很明显的消遣意味。于是,当前互联网视频网站上所流传的一些微电影,不但内容缺乏深度,而且题材单一,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宣传广告,有深度且有正面价值的微电影内容越来越少,这种野蛮生长的态势难免使微电影创作陷入窘境。实际上,不可否认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微电影,微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有了更开放的环境,但互联网对于微电影而言也是一种绑架,商业化浪潮下,也难以逃脱其以获利为目的的命运。

1.3资本逐利导致过度商业化

微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有创作者的热情为推动力,另一方面广告主的资金支持也成为其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化全媒体时代下,在微电影中植入广告受到了很多广告主的认可,甚至这种营销方式正成为广告营销的新突破口,很多行业借助微电影进行产品营销实现了营销业绩的突破。对于微电影这种新的网络观影模式而言,广告主对其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往往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结合当下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广告主没有充分了解微电影的传播特点和受众需求,广告主关注的重点是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作品是否与他的商业诉求更契合,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作品来完成自己的商业目的,并促使其利益最大化。简而言之,广告主的商业诉求占据了微电影创作的大部分空间,反而使其本身的特点被束缚、被掩盖,因此,在资本逐利下,微电影的性质发生了一些改变,它不再是充满创意性和艺术性的文艺作品,而更像一种直接进行商品售卖的加长版广告。这样的发展趋势让原本属于微电影的亮点之处渐渐被磨灭,其艺术品质明显降低,市场上真正的微电影佳作屈指可数。

2“互联网+”背景下微电影创作的改革策略

2.1提高制作水平

目前,市场中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很多人认为微电影等同于视频短片,也有人认为微电影是另一种形式的商业广告。但笔者认为,微电影作为一门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被归属于独立电影的范围,因此它除了具有“微故事、微时间、微投资、微生产周期”这“四微”特点外,在制作技术和制作标准上也有相应的要求。一部微电影应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既可以整合为系列剧,同时单独呈现也应具有独立、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制作微电影既需要有一套系统的策划过程,还要具备完整的制作要求和制作体系。任何一个新型产业若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拥有专业化的生产团队。微电影也不例外,成熟的微电影制作团队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还应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微电影产业若想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提高对制作水平的要求,建立精而不滥的行业标准,督促相关制作团队反思自身问题,提高制作水平。目前,我国微电影制作团队整体能力相对偏弱,各方面尚不成熟。因此,若想使微电影成为真正的电影,就必须以专业的态度要求对其制作水平进行严格要求,不断提高微电影制作水平,使微电影制作更加专业,同时使微电影发展更加长久。

2.2坚持“内容为王”的主流价值观

影视作品主要是通过内容向观众传达创作者的思想及内涵,因此,内容永远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微电影也不例外。微电影的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不断追寻内容上的创新与改革,从而保证微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微电影创作者应把握微电影以小见大的特点,打破传统电影制作的桎梏,创新解构微电影内容,结合时下热门话题,追求内容创新,大胆进行题材选择,制作出既贴合观众需求,又具有艺术价值的高质量作品。例如: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这部微电影虽然仅有6分钟,但在这6分钟内却为观众带来了绝佳的艺术体验,通过绝美的画面,以动物的视角,完美展现了母爱、友情、童年、成长这四个主题。这部历时三年精心制作的微电影在内容方面以温暖的故事对亲情、成长、挫折、勇敢与挑战进行了深刻探究,能够引发人们思考。

2.3坚持微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目前,微电影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并未真正走向正规化,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这也导致微电影市场乱象丛生。从根本来说,微电影应具有电影及电视剧的特色,注重艺术形式及艺术特点的体现,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但是,目前很多微电影的拍摄抛弃了艺术成分,电影制作粗制滥造,甚至成为另类的商业广告形式,商业性代替了艺术性,这与微电影的制作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微电影的制作应追求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融合,其中,艺术性是微电影发展的根本,而商业性应依附于艺术性而存在。因此,在微电影中商业性绝不可超越其艺术性,在进行内容选择及影片制作时应以艺术性为核心,优先考虑微电影的艺术价值。若微电影中商业痕迹过重,商业性压倒了艺术性,该影片既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也不会受到市场的认可。微电影商业痕迹过重固然是其发展的弊端,但若想完全摒弃商业性去发展微电影也是不现实的。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等途径进行广告宣传是商业宣传的必然发展方向,只要掌握其中的度,对微电影的发展是有利的。而广告与微电影之间的平衡就是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在微电影中可以通过更加艺术化的形式进行商业广告宣传。艺术与商业并不是针锋相对的,二者的结合由来已久,只要保持其中的平衡即可,若想保持微电影中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就应针对微电影市场进行约束与规范,由生产者、渠道、消费者三方相互博弈,找到其平衡点,并针对微电影制定相关要求及制度。

3结语

微电影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新型电影形式,在未来必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随着微电影的不断发展,受众不断扩张,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其内涵与价值也受到广泛议论。在“互联网+”背景下,微电影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内涵,提高内容题材的艺术价值与现实价值,实现微电影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从而探索出能够使微电影长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鲁昱晖.民族化视域下国产类型电影研究备忘录[J].宁夏社会科学,2016(2):220-225.

第4篇:电影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微电影;公益;社会化

1社会化创意在公益微电影中的表现运用

1.1社会化创意使公益微电影的制作成本低、社会效益高

公益微电影主旨鲜明,为了就社会上某一现象在道德层面进行说理,让人们形成内心理念自觉遵守自己的行为。比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公益微电影,是想要倡导大众保护环境,不要随意破坏花草树木、破坏自然资源;公益微电影在婚姻家庭领域主要是倡导夫妻和美,父母子女之间多些理解包容。许多企业拍摄公益微电影为了弘扬公益精神的同时顺带对自己公司的自营品牌进行宣传,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举两得的,既成全了企业的社会荣誉感又使公司产品得到宣传,并且不会给人引起不适感。企业在拍摄公益微电影时比较注重社会化创意,也就是懂得与大众互动与分享,企业能够将自己拍摄的公益微电影投入市场与大众交流、互动。公益微电影由于制作成本低、社会效益高,处处显示出令企业难以抗拒的诱惑与优越感。企业拍摄公益微电影也非常注重大众的参与度,企业将公益微电影与企业自身特点相联系进行宣传,可谓是取了得双赢的效果。

1.2运用社会化创意能够引起大众共鸣

微电影自诞生以来便借助新媒体的东风之势迅速崛起,频繁活跃于公共视野之中,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兴趣。微电影拥有裂变式的强大传播优势,它将创意十足、自由灵活的镜头语言巧妙地揉和进短小的故事篇幅中,呈现出丰富细腻的内容与情感,引起大众共鸣。

1.3某些公益微电影制作粗糙,不能体现社会化创意

大家都知道微电影制作时间较短,微电影的时长通常不超过半个小时,大部分微电影的时长大概七八分钟就结束了。特别是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播放的广告微电影,很多都是四五分钟就结束。当然微电影简短的时长是为了花费更少的时间、物质条件吸引人们的目光,以小成本获取大利益。由于微电影制作时间短,资金投入也低,拍摄条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微电影拍摄的设备也不完善,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一台智能手机就能拍摄一部微电影。当然同为微电影,公益微电影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公益微电影注重内在表达,不像其它微电影一般只为博大家一笑,所以粗糙的制作只会使公益微电影公益精神大打折扣,完全不能体现社会化创意,这当然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1.4缺乏社会化创意,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

“微电影的剧本需要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果不在生活中提取素材,全凭制作人的主观随意进行创作,那么这部微电影肯定是非常空洞毫无价值可言的。公益微电影源自生活、反应生活,之所以有人愿意从事公益活动就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尚未解决。社会化创意讲究制造与创新,这不仅要求公益微电影在剧本、理念上进行创新,也要求该创新来源于实际的社会生活。

1.5缺乏社会化创意,带有强烈商业微电影的色彩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瞄准微电影市场,企业非常明白利用微电影的好处,如果能过将企业营销模式与微电影相结合,通过微电影呈现企业文化,那么必定能够在同行竞争中占取优势。对于企业来说,投放广告的成本可能非常大,不仅要通过广告商制作广告花费广告费用还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目前我国有关机关对广告准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允许广告植入的时间越来越短。故企业打起了微电影的主意,特别是公益微电影,因为公益微电影的公益性质必定不会引起大众的反感。并不清晰的公益宣传与娱乐消费之间的界限,对广大受众而言,需要仔细识别和鉴定。尽管如此,企业在拍摄公益微电影的同时由于大量植入本企业的产品营销内容,导致整部公益微电影看起来充满浓浓商业味道,这也是缺乏社会化创意的体现。公益微电影并不纯粹,带有强烈的商业微电影色彩,对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箭双雕,但是对于大众来说,这可能会减少公益的效果。

1.6社会化创意不足导致演员选角失败

公益微电影的演员选角非常关键,当然如果经费允许,可以邀请明星加入微电影拍摄。明星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可以借用明星的名气吸引大众对公益微电影的关注。目前,有些公益微电影纯粹为了展示电影的故事性,就全然不考虑社会化创意,不考虑演员是否适合角色,比如找一位学生扮演长辈,或者一名小孩扮演成年人,这就是选角不当。本身这些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表演培训,也不能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还要他们扮演年龄跨度较大的角色,更加格格不入,随意安排人员参演完全是对作品的不负责任

2社会化创意在公益微电影中的发展策略

2.1公益微电影的拍摄手段要具有社会化创意

微电影的拍摄手段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拍摄手段要符合社会化创意:

2.1.1平行拍摄。平行拍摄顾名思义就是平着拍摄,基本上摄像机直接对准被摄对象,也是最常见的拍摄模式之一。微电影的拍摄者根据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与高度进行调整摄像机,所以在摄像机与被摄对象高度差距较大时,摄像者可能需要踮起脚尖甚至站在凳子上拍摄。但是一部公益微电影中,一般不止一种拍摄模式,可以与其它拍摄模式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拍摄角度更加全面且符合社会化创意。平行拍摄非常符合大众的视角,故现实拍摄当中,以该种拍摄模式为主。

2.1.2仰视拍摄。仰视拍摄能够使人物的形象被拉长,使大众有一种自下而上仰视的观影感,在进行仰视拍摄的时候要把握人物的动态变化,要掌握时机,适当的仰视镜头可以使人物显得更加饱满,情感的代入更强。此外也要注意保持镜头感,避免人物的形象过于拉长显得变形。

2.1.3俯视拍摄。这种之上而下的拍摄可以使拍摄画面显得大气磅礴,显得更加的真实。目前微电影采取该种拍摄模式并不多见,因为要借助拍摄工具,因此也会增加拍摄经费,但是公益微电影可以借鉴该种拍摄模式,该种拍摄模式也非常符合社会化创意要求。

2.2通过社会化创意将公益精神传达进大众心里

公益微电影以传播速度为重中之中,这甚至是评价一部公益微电影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微电影的内容传达给更多的受众就是该微电影的成功。因微电影播放时长较短,所以基本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大众就能够清楚明白其要传达的含义。公益微电影就是要通过社会化创意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得大众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只有人人都把公益放在心中,贯彻公益精神,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2.3公益微电影处理好与商业微电影的关系

公益微电影有时也含有商业的性质,但是这种性质并不明显,有时仅表现为偶尔的广告植入。因此公益微电影也分为带有商业性质的微电影以及纯公益性质的微电影,不过即便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公益微电影也毕竟是公益微电影,仍然是以公益为主题,剧情都是以公益为直线贯穿始终,偶尔的广告植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这里要阐述的是公益微电影与其它商业微电影的的关系,其它的商业微电影基本上是以满足商业盈利为目的满足自身的私益,公益微电影要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两种目的不同、题材不同的微电影在内容上最好不要混淆,否则非常容易引起大众的反感。比如在一部纯粹宣传母乳喂养婴儿的公益微电影中,不断的出现不同品牌的奶粉,然后又出现销售人员对不同的奶粉进行推销,而关于母乳喂养的益处仅仅一带而过,这名为公益实为商业的微电影很难在公益微电影市场上立足。

2.4从微电影剧情上增加社会化创意内容

我国目前的公益微电影,还需要在电影情节上丰富内容,需要精准定位电影的公益主题,公益微电影的催泪情节要从过去的硬催泪式创新到如今的令大众自主流泪。过度浮夸的催泪式情节会使人厌烦,故必须从微电影情节上设计创新桥段,既能启发大众,又能新颖不落俗。创新桥段可以使大众感受到新鲜感,仿佛就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既陌生又熟悉,能够使大众在精神上产生认同感。在公益微电影制作中可以加入一些新潮的词汇,使人耳目一新,一般年轻的人们长期经受互联网络的影响,对于新潮的词汇普遍接受度较高。并且他们十分喜欢以这种方式拍摄的公益微电影,让他们没有距离感。一部好的公益微电影的剧情必定是非常精彩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剧情决定了微电影的受众量,故在剧情上作出社会化创意也势在必行。公益微电影创作可以挑战多种影片类型,比如以悬疑、冒险的影片类型传达公益精神,使得公益微电影的影片类型更加丰富,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大众,并且得到更快的传播。此外可以利用叙述手法及独特的情感表达手法诠释出公益微电影的内核,还可以在剧情上增加悬疑环节,让大众不断地猜测剧情该如何发展,使得大众对影片至始至终保持热情与专注。最后可以加入人生哲理类观点并且加以叙述,让大众在影片中充分的感悟到对人生的体验、渴求。

3总结

公益微电影事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因其带有独特的使命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大众需要了解学习的对象,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每个人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秉持一颗公益之心,方能为祖国的基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云玲.新媒体下的公益微电影创意叙事与社会功能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9):193-194.

第5篇:电影制作培训范文

关键词:微电影;后期制作;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大众对于相关产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我国影视后期制作相关的人才就处于急缺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教学单位应当有意识地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在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1微电影概念及特点

微电影,就是微型电影,它和电影一样都是情节类的影片,其内容都包含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有独特之处。传统的电影市场多在2小时左右,而微电影的时长更短,常常利用几十分钟的时间来讲述情节故事,因此微电影的制作周期更短,所要投资的资源更少,也更加适合于在各大媒体平台传播;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更愿意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去浏览较为简短的影片。可以说,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十分契合当下大众观影需求[1]。

2影视后期制作概述以及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概述

影视后期制作是影视文化产业里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指对已经拍摄完成的影片、已利用软件合成的动画等进行后期的处理,利用这样一个整合、总成的处理使这些素材组成一个整体化的影视作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缺乏的现状也逐渐显露出来,在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与实践。

2.2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多个方面。首先,我国相关的影视文化行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该行业的师资建设也较为落后,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不足,专业体制不够完善,一些学校也缺乏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可以说师资条件的落后意味着专业人才水平的参差不齐,意味着无法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其次,在影视后期制作的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单一。在这个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有的技能、知识都飞快地更新换代,学校教学时往往使用的还是较为传统的教材、案例等,结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也较为刻板、传统,阻碍其创新发展[2]。最后,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察还较为不足。目前学校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依然较为传统,根据过往制定的经验和计划进行人才培养,学生的课程、实习、实践等设置和考察更新也较为滞后,与市场需求并未达到一个及时的沟通。

3影视后期制作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首先,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必须先拥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师的选拔工作主要还是交由教学单位进行。在招聘和选拔相关教师时应当严格考察,对其专业能力进行系统、客观地评估,并且结合其实际经历、课堂授课情况来综合决定是否聘用。选拔出的教师团队应当能力全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多维发展,发掘更多可能性。其次,教学模式应当发生转变。教学模式应当从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循序渐进、有主有次的方式。在课堂应将原本冗长复杂的专业知识进行划分,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3]。例如在电影后期制作专业软件《AfterEffect应用》课程中,应当从软件的应用背景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入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对这个软件感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重点介绍较为基础通用的操作和时下热点的操作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软件的基础核心,又可以紧跟时下热潮。最后,在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中不应拘泥于课本,应当引入典型案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4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实践

4.1以微电影为导向

作为时下热点的影片形式之一,微电影在教学上尤其优势。由教学的时间受到严格的课时限制,而微电影的时长又恰好契合课时,并且微电影制作投资小,短小精悍,特别适合引入教学中进行应用。老师也应当有所计划,科学地设置教学环节,保证微电影教学的顺利进行。

4.2微电影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微电影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基础理论与实践创作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在应用中,笔者认为应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教师进行影视后期制作相关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可以根据时下热点,给学生布置剧本创作的任务,以课后作业的形式,促进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这类任务应当关注时下新鲜事,或者学生的周边事。例如,在临近毕业季时,可以给学生布置《毕业季》相关的主题,学生可自行在基础上进行剧本创作,并且要求其采用分镜头方式来创作,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整体构思能力,又能使其掌握相关制作技巧。第二,进入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软件的应用、剪辑技巧、特效使用等上面,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后期制作能力为目标,对其进行训练[4]。教师可以选用经典的微电影作为素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例如微电影《老男孩》,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对这部微电影的后期制作进行再创造,加入自己的思想,独立剪辑、改变效果。通过这类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开创性学习。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模式依然有待改进,首先应从师资队伍的创设和提高入手,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践。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教师和教学单位都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积极探索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践和创作的舞台,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成良.基于微电影导向的影视后期制作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8,31(5):256.

[2]邱国妹.在《影视后期》教学中引入微电影创作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快乐阅读,2016(2):76.

[3]赵竞,郭磊,张春红.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影视后期合成课程实践研究——以微电影制作项目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