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多媒体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多媒体建设方案

第1篇: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的卫生事业也在一直向前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下背景下,要求加上对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这样有利于医院档案利用价值的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是医院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功能在医院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医院在进行档案的管理时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符合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利用数字化或者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开发,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外,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要适应医院的自身建设需求,还要适应现在大数据时代的最新要求。鉴于此,本文研究了在大数据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在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应用。

关键词:

大数据;多媒体技术;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在迅速的发展,随之信息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必然发展趋势就是在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时进行大规模信息利用开发。为了让医院的档案信息更加具有广泛性、主动性、时效性、针对性,就应该把大数据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进去,这样不仅可以为档案信息的管理提供很大的技术支持,还可以对档案信息资源另外通过多媒体电脑,我们在进行丰富多彩的档案资源的获取时也会变得非常便捷。在现代化的大数据背景中,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而医院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电子文件,因此医院不仅要对档案室的传统体裁的档案进行保护,还要对记录数字化的管理。数字化这一功能给档案室带来的必然是功能扩大,而且还会让其更加广泛的影响和作用于医院的信息管理中。但是在进行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瓶颈和困难,如技术不过关、法律不够完善、个人的信息化水平有限、数字化差距较大等等,所以目前做主要的就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快多媒体技术在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应用建设这一间距的工程,一旦完成这一工程,最终就会实现医院档案信息共建共享。

1.简述多媒体技术

1.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信息中的视频、动画、图形、声音、图像、文字等进行恢复、传输、加工、存储等处理,能够把这些资料信息完全转化成二进制代码,并且利用放映机和计算机等将其播放出来,从而实现人机交互,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并且还是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电缆、电磁波、磁盘、磁带、光盘、计算机等都属于多媒体技术中的主要媒介载体。

1.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多样性、分布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和可包装性是目前的多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特点。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件资料的全部内容进行汇总统一,在一个系统中再对其进行存储和整编,这样人们就可以更加全面、方便地对资料信息进行调阅、查看和修改,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进行提高。

1.3大数据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医院档案

信息化的应用意义多媒体技术在医院进行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出了显著地促进和推动作用。它主要有以下两点应用意义和应用价值:一是把多媒体技术应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能够把多媒体的接受度高、传播迅速、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还能够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率进行不断地提高。进而把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流程和操作步骤进行了简化,能够使用户更加方便地查阅和维护档案信息。二是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档案信息建设化中,能够让当前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在医院扩建中与之相关的大量管理资料和人员档案以及医疗档案的要求进行满足。使得不同科室以及患者在对相关的档案信息进行查询利用时更加方便高效,从而减少了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量,节省了档案信息的存储空间,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2.大数据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应用

2.1对空间的占用有所减少,储存能力有所扩大

我们现在的社会在向大数据大方向发展,档案的数量一直在增加,而传统的纸质档案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这就导致库房空间越来越小受到了限制,所以这就大大阻碍了档案的保管工作。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就要求我们寻找一种能够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存储设备,并且要求该种设备安全性较强,存储量也足够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全方位地传输多种类型的信息,还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档案的存储。对于大量的不同种类的数据多媒体技术也能够处理,所以这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更加多样化的。在这种背景下,光盘存储就诞生了。光盘存储的载体是激光介质,其优势是有着较大的存储量,并且还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靠性,信息档案工作的成本投入也会有所减少。

2.2对档案信息载体的多媒体化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的在档案信息载体的多媒体应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当声像技术和电子图文显示技术出现的时候,档案信息的密度随之提高,存储量崔志增大。同时传统的纸质档案也在转向电子档案。其中多媒体电子文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就是CD-RO光盘,该光盘的最大优势就是有着非常大的存储量,在进项信息的查询和检索过程中也有突出的优势,还展现出了人机界面的声像,以上所说的这些优势在传统的纸质档案中是不存在的。多媒体信息主要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所以档案信息的电子化是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推动了大数据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3对档案信息管理能力有了提高

要想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对简化归档程序采取有效的措施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在档案工作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归档,在档案库中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档案需要纳入,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档案部门和文书处理部门完成。而且在归档这一项工作中会耗费很多的时间,而多媒体的出现则克服了这种困难,它可以更简单便捷地进行归档工作,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更直接更方便,另外而很多时间都要放在归档工作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归档工作更加简单便捷,根据具体的归档要求,档案室会进行全面地选择和评价,归档处理一些有价值的文件档案。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让工作的效率有了显著地提高,还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中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存储和有效地管理多种档案,还能打印出来一些信息图标,尤其是可以整理和存储一些非常重要的资料,对档案的原件可以进行严密地保护。另外还可以存储和修补那些值得重视的历史档案,还能适当地修复和调整一些被损坏的信息,在对其进行剪辑和重新排列。

2.4更加方便、快捷地检索档案信息

全面地查找用户的多媒体档案信息是多媒体档案检索技术的主要内容,这种技术的优势就是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在获得相关信息时准确性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并且在检索的过程中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这样就大大提升了检索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提升了检索的智能化水平。在大数据的时代中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的两大检索就是超文本检索和全文本检索,同时它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大的形式和手段。全文检索顾名思义就是全文搜索和查询文本,而不是查询某一个目录或者是文献的数目,通过这种全文本的搜索,检索和可以一次性的找到所需信息。检索文本、章节、全文以及图像声像时超文本主检索的主要内容,这种检索方式的优点就是更具有灵活性,而且检索的结果也具备灵活性,检索行驶时多变的,根据检索人的需求,可以适当地调整检索形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检索方式。

2.5档案信息服务多媒体化

在档案管理中多媒体计算机主要应用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对档案室的情况介绍,室藏指南等软件进行编制,并且要把档案室的建筑、人员、机构等各种信息通过像、声、文、图的生动想害死演示出来。使得人机之间对话的灵活性、敏捷性各加突显。第二,对档案室的图形、文字、录像、录音等各种档案信息进行自动检索和存贮,在保存时间上光盘信息存贮介质战友很大的优势,远远超过了磁盘、磁带等介质,对档案信息的长久保存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三,加快了档案机读取数据时的累积速度;有机得联系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自动化,可以有助于工作流程和设备的合理分布;另外通过把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在Internet上,可以使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信息的联网交流得以实现。总之,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中,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中多媒体技术起到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通过建立一个多媒体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各种媒体可以被有机地综合起来,进而档案信息的表示方法就可以得到改善。在医院档案信息的管理应用中,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加入,可以拓宽阅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时也会更加高标准地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在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中,档案室是文件文字唯一的传输者,阅者要想同时得到声音、动态图像、档案文件材料的文字等档案信息,可以利用多媒体化的档案信息服务,这样档案工作者就可以舍弃传统简单的借还工作。另外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中,这种对媒体化的档案信息服务还可以达到真正跨越国界、空间、时间的资源共享。

3.结束语

随着时展,我们现在正在处于一个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而多媒体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向前进步。在对医院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时,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代背景,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来实现档案信息的信息化,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对多媒体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加强,从而能够顺利地开展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玉霞.浅谈医院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53-254.

[2]宋丹,宋雷.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中国医院,2008,12(9):49-50.

[3]李畋静.大力推进医疗档案网络化实现医疗系统的信息共享[J].陕西档案,2006,(6):18-19.

[4]彭琳,蒲立新.基于医院信息化系统的IT智能运维平台的设计和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4,(4):58-61.

[5]赵丽.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82.

第2篇: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2000年以来,web2.0技术发展迅速,以QQ空间、人人网、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社交媒体是一种能够赋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其最大特点是给予每一个用户参与创造并传播的能力。目前学术界对社交媒体的关注度相当高,但是其在档案网站中的应用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和完善基于互动参与功能的社交媒体的档案网站,对档案馆拓展服务方式、创新服务理念、增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交媒体建立的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服务理念将为促进档案馆拓展知识服务、改变档案馆未来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提供良好的契机。图1从不同角度对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一)增加档案馆访问量

将社交媒体模式导入到档案馆系统,成立档案俱乐部,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这将有利于形成多维互动的用户网络体系、构建用户互动平台、增强用户的粘黏度。利用朋友间的一传十、十传百的推荐方式,档案馆网络将迅速得到延伸,这种类似树状结构的“宗谱”和朋友间的关系脉络,有助于为档案馆的用户提供信息交流和分享的新途径。因此,社交媒体平台将带动档案馆网络用户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形成档案馆庞大的用户群,有助于档案馆构建稳定、可靠、长期的人气网络。

(二)提高公民参与度

倡导对档案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到馆藏档案的在线著录、在线抄录以及数字扫描和上传等数字化工作流程,通过集合社会公众的知识和力量加速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使公众既能充分使用社交媒体的功能,又满足了公众自由行使公民档案员的权利。

(三)提升档案馆服务力

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信息推送功能,将新的开放目录和馆藏资源及时主动地告知可能需要的用户,实现其优先享受馆藏档案资源的使用权;利用档案馆微博、电子邮件、RSS源等多种方式将档案馆动态信息、主题展览、培训讲座通知用户;利用社交媒体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设置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的展示平台来吸引更多的读者点击浏览开放的档案资源。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培训,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支持近距离的语音通话功能,携带即时聊天工具,支持音频、视频、幻灯片,支持实验演示和操作,以上这些社交媒体的独特功能能够满足教育培训的基本需要。相比传统的实地培训学习,社交媒体在学员地域分布较广、实验操作安全性较高、教育教学组织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更具有明显优势。

(四)扩大档案馆影响力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开展的数字记忆活动,鼓励公民捐赠私人照片并通过添加标签和描述上传到网站,使更多的公众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皇后区的历史。同样,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开展捐赠档案的行动。为了使更多的公众能查阅到档案,捐赠档案可以发展成网络捐档的模式。通过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搭建社交关系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该善举中来。社交媒体的最大优势所在,就是通过行动做出榜样,并通过手机这种快捷的方式和途径,迅速影响身边的人和好友圈,这比单纯的口头号召更具有动员性,因此能够增强档案的影响力,提高档案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能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三、社交媒体在国外档案界的应用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第一天发表的政府公开备忘录中就公开呼吁“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机构应该能够驾驭新技术,将业务工作与决策上网,随时准备向公众开放。”[1]还他组建了“新媒体工作站”,负责创新技术和应用推广的研究工作。2010年起,NARA正式实施“社交媒体计划”,其目标是促进联邦档案机构的透明、开放和合作。并在其内部新设立了创新办公室、国家文件解密中心等新的机构,以促进政府档案文件解密开放。

(一)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工具

如图2,NARA网站社交媒体的标签云,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与NARA信息服务战略之间的复杂关系。从2009年微博开始到现在,13个社交平台累计开创135个社交媒体项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工具作简要描述。Facebook是一种社交网络工具,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档案页,其中包括照片和个人兴趣,可以进行公开或私下留言,用户还可以加入其他小组,亚特兰大、波士顿、丹佛等城市的档案馆都已开通;Blog的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以能够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地与他人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为一体著称,美国档案工作者博客(Archivist of the United States)、“胡佛黑板”(Hooverblackboard)、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博客(Narations)、全国解密中心博客(National Declassifica? tion Center)都已开通此平台;Flickr是一种图片分享工具,提供图片的存放、交友、组群、邮件等功能,能够将照片标上标签(Tag)并且以此方式浏览,国家档案馆通过“照片流”(Photo Stream)的形式共享九大照片组;You? tube是一种视频分享工具,用户可以利用该平台观看视频,上传影片,国家档案馆、乔治布什总统图书与博物馆等九大频道都已开通。[3]NARA正是利用这些工具来创建和实现与公众的交流。

(二)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效果

NARA与社交媒体的有效结合,扩大了档案文化在美国公众之间的社会影响力,是收集公民对档案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NARA在社交媒体战略实施后,就进行了严格的效果监管,由专门人员统计分析,定期公布调查结果,收集反馈信息,通过对用户的信息需求、采用社交媒体的工具类型以及用户类型、特点的分析,有利于档案馆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落实到各个细节,使社交媒体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

作者依据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NARA网站的社交媒体应用数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将这半年中社交媒体工具的月浏览人数制作成图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种应用的浏览数量不等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尤以Facebook和Flick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形式传播的档案信息受欢迎程度更高。

(三)NARA中社交媒体应用的基本经验

一是充分挖掘公民力量。2011年NARA在其官网上正式开通“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任何人都可以给网站上的资料和图片添加标签和注释说明,以方便搜索和索引,公众还可以对某一历史事件上传资料、图片、拟写文章。由于“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的设立,在网上填写“注释说明”功能开通后仅两周,就为一千多页的手稿档案添加了注释和标签。甚至对于非英语语种的档案,公民不仅为其添加了注释而且还标注了翻译。

二是借助“维基”专业技术。2011年5月,NARA首开先河,开创“维基”项目。截止到2012年8月,总计有九万余份数字档案的复制件上传到维基百科共享。据不完全统计,“维基”将一张图片上传至维基主页时,其访问量在8小时之内就可以达到400万次。该数字无疑是惊人的,这种速度足见维基百科强大的传播力量。

三是利用社交媒体与各部门协同进行交流合作。除了我们熟知的即时通讯、视频、交友等网站外, NARA还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手机服务网站“Four? square”等社会网络运行商签订了相关协议,在该社会网络中建立美国档案网相关栏目的站点。例如,NARA已经在Facebook网站上建立了18个网页群落,其中包括:“历史上的今天”、“联邦登记”、“美国国家档案保存”等。利用人气社交媒体改善沟通合作和创作团队,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交媒体的人气优势进行互补,这是NARA的战略技术。

四是充分发挥国家档案馆的领跑作用。如何巧妙地运用社交媒体,成为NARA的关键任务之一。作为负责管理白宫文件和其他联邦机构并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NARA必须身先士卒,先行使用这些技术。在NARA之中,许多工作人员都率先使用社交媒体,通过创建博客或Twitter(微博)与用户交流互动。此外,总统图书馆也都运用社交媒体圈,此种尝试绝不是轻率的技术使用,而是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社交媒体,也为改善外界公众对档案馆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现状

2013年10月5日,笔者在Alexa上查询的结果显示,国家档案局网站是我国档案网站中排名第一的网站,全球综合排名为609,978位,而NARA的综合排名为:13,686。[5]同为档案信息网站,差距之大一目了然。当然,这里有经济、历史等原因,但是信息服务的欠缺是造成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通过访问国家档案局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综合档案馆网站,笔者对运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粗略的统计,见表2:

档案网站大多只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开放,却忽视了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互动。相比NARA的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我国档案馆在这方面显得较为贫乏,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国家档案局尚未使用社交媒体,而NARA的使用量超过20种,二者相差甚远。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网站调查与测评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的网上交互指标平均得分率仅为42.75%,其中最能体现交互功能的网上业务咨询、网上论坛得分普遍偏低,分别为0.21和0.23[6]。

我国档案网站应用现状的主要特点为:交互功能种类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和活力。在国内许多领域,即时通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综合性档案馆网站中仍未推广使用。档案馆网站交互功能的种类单一,有的档案馆网站除了电话、地址和邮箱外,没有提供任何其他的交流方式。大部分只有“网上问答”、“网上咨询”、“留言”模块,有的虽然设置了即时咨询栏目,但是回复速度慢,难以满足访问者的及时需求。综上所述,我国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建设粗糙、功能不配套、内容单一、形式以文本和图片为主、可利用率低、更新反馈慢、网站的管理人员不足、重展览轻服务现象严重、缺乏对档案利用的深化和改革以及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难深入。

虽然中美国情不同、档情不同,但是两国档案馆具有类似的性质和功能,信息化发展趋势对两国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同样的更高要求。因此,NARA应用社交媒体工具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档案馆的宣传推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民信息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推广为社交媒体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国内许多档案学者的个人博客,如“兰台家园”、“中国档案学研究”、“兰台天地”,以及“档案界网站”和“档案知网”等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平台的成功建设也为我国档案馆引入社交媒体工具提供了经验。

五、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战略

宏观战略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推出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作为现有网络手段的延伸。将社交媒体看作是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渠道来补充消息。但应避免社交媒体过多地被用于档案馆新闻稿件的和档案馆负责人的活动报道,避免留言板无专人管理而造成社会公众正常的评论受到阻碍等。

第二步是亲民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开展一定程度的互动把受众吸引到档案信息全面的档案馆门户网站来。

第三步是细化战略,档案馆应该运用社交媒体对用户进行分类,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社交媒体策略的逐步实施,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应该清楚是哪些用户在关注他们并运用社交媒体工具向其他用户传递信息;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在讨论哪些内容;这些讨论与档案馆的哪些部门、服务有关。不能将社交媒体仅仅看作是信息的工具,更多的应将社交媒体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分享信息和创造知识的工具。

(二)微观策略

一是提高思想重视。由于奥巴马政府对社交媒体的应用,NARA迅速做出反应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社交媒体应用上NARA始终处于领跑地位。而我国在档案馆社交媒体利用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领导应尽早意识到社交媒体是开展档案信息宣传和服务、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

二是创新服务理念。在服务方式上,实体档案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是被动的,而利用社交媒体的档案馆可以实现主动式的参考咨询服务;在服务内容上,要求档案馆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提供本馆档案的查询目录,还要能够解答访问用户关于社交媒体工具和界面的使用以及操作上的疑问;在服务途径上,借助社交媒体的网络平台使得参考咨询服务更加丰富、多样化,甚至可以通过与好友的聊天获得及时帮助。笔者认为在档案馆网站的版面设计上,充分认识到手机是比电脑更具有优势的社交媒体实现工具,作为展示档案馆信息资源平台的核心组件,将多种功能进行结合,如“信息讨论+交友社区”,“档案馆业务服务+搜索相关的综合性服务”,“即时通讯+手机信息交互”。

三是建立制度规范。目前我国档案网站所提供的社交媒体服务并无一个明确、详细的制度规范,至少在笔者查找的大量资料中,很少有机构公开自己的社交媒体政策或制度规范。这样不仅会造成管理权责的混乱,还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

四是重视全员投入。在整个社交媒体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社交媒体创建工作组,主要负责讨论档案馆web2.0技术的应用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但是不能把使用社交媒体和内容编排的责任都压在信息技术人员的肩上,相反,要让社交媒体策略在组织内广为人知,在内部员工中积极寻找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人员,并从一开始就将他们吸收进来。

五是先试点,再推广。在我国档案馆全面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之前,可先由国家档案局和省一级档案馆来实行社交媒体小规模实验计划。这样可以做到仅用较低成本积累实际经验,发现计划外的问题,掌握可行性,消除其他档案部门关于使用社交媒体的顾虑。

第3篇: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档案信息编纂

中图分类号:G273.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多媒体数据库在档案编纂信息成果中的运用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9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多媒体信息的激增,使得多媒体数据库成为档案编纂信息的主流载体。多媒体档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给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多媒体数据库的相关概念

(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对象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其实质是将自然形式存在的各种媒体数字化,然后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数字信息进行加工或处理,以一种最友好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信息媒体可以分为:不随时间变化的媒体,主要为文字与图形;随时间变化的时变媒体,主要包括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媒体。多媒体技术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现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其中一种为时变媒体)并进行处理,使信息传播多维共时进行。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多媒体技术所处理的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图形等媒体数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组具有同步性和协调性的群体。其特点主要有:

1、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是多媒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信息采集或生成、传输、存储、处理和显现的过程中,要涉及到多种感知媒体、表示媒体、传输媒体、存储媒体,或者多个信源或信宿的交互作用。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空间范围扩展、放大,也暗含了信息处理质的变化。

2、多媒体的交互性。多媒体的交互性是指参与者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编辑、控制和传递,即对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能进行完全有效的控制,并把结果综合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单一数据、文字、图形、图像或声音的处理。

3、多媒体的集成性。多媒体技术是多种媒体的有机集成。它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视频、语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包括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设备的集成。

4、多媒体的实时性。多媒体的实时性是指在多媒体系统中各种媒体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具有同步性和协调性的群体,也就是声音、动态图像(视频)随时间而变化。

(三)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集合的产物,是指数据库中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是多媒体文档的汇集,其中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半结构化数据,存储在数据库系统中的元数据等。它具有数据、信息量大;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方法复杂;媒体种类多;多种可视听信息的一体化管理等特点。

二、多媒体数据库――档案编纂信息的新型组织方式

不同介质多元统一的整合,是档案编纂信息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在档案编纂工作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将文字、动静态图像、图形和声音等各种类型的单媒体档案信息整合到一起,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形式的表现,实现视听上的综合性。

(一)多媒体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的区别。在档案的手工编纂过程中,书写或印制在纸张上的文字、图形,录制在录像带上的声音,拍照留下来的照片等静态图像,或发言者使用的PPT文稿以及摄像机拍录下的视频资料等等,都是自成一体,分别处理,分开保管,单独分类提供利用的;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媒体数据库,则能有机地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形式建立起逻辑链接,集成为一个具有实时交互性特征的综合信息系统。因此,多媒体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的区别主要在于:

1、处理的数据对象、数据类型、数据结构、数据模型和应用对象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

2、多媒体数据库存储和处理的是现实世界中的复杂对象,这些对象往往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来综合表现自己,如动态的视频,存储对象变化使得存储技术增加了新的内容,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如进行数据压缩和解压等。

3、多媒体数据库强调媒体独立性,用户应最大限度地忽略各媒体间的差别而实现对多种媒体数据的管理和操作。

4、多媒体应用对对象的物理表示和交互方式非常重视,多媒体系统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能将物理存储的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向用户表现和提供,因此多媒体数据库更强调用户界面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5、多媒体数据库应具有较强的对象访问手段,从而使多媒体数据库具有实用价值。特征访问(特征访问主要用于对图像和声音等对象的访问),浏览访问、近似性查询、混合方式访问都是多媒体数据库特有的查询方式。

(二)建立档案编纂信息的多媒体数据库。在建立档案信息的多媒体数据库之前要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准备,同时构建多媒体平台软件和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系统,对档案进行加工、处理、制作等。具体过程如下:

1、采用自动化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档案文献编纂过程中采集的信息,既包括将纸质文献扫描,并通过一系列技术转换而成的数字文献,也包括本已存在的电子文献或搜集的网络文献。

在档案编纂的过程中,对档案信息的内容所进行的任何编辑加工,都只能在复印件或抄件上进行。转录是档案编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将传统载体的档案原文信息进行数字化复制,可采用文本录入或图像扫描两种方法。文本录入是指通过键盘,将档案的内容录入数据库,这是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容量小,占用系统资源少,存取检索速度快,但也存在工作量大,难以模拟原档案全貌,键盘录入错讹较多等缺点。图像扫描是指扫描录入或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方式,将档案全文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保存到光盘上,一式多份,建立起完备的备份保存制度。图像的存储、压缩、处理、转换都可以通过自动化的图像扫描处理软件实现;同时,采用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扫描后的图像文字转换成文本文件,文本存储后即可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加工。

电子编辑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档案编纂过程中的编辑活动告别纸与笔的传统编辑操作方式,文字与图像的加工和处理工作能在自动或半自动条件下进行,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电子档案文件进行文字编辑可利用计算机的各种文字处理软件,这样,档案编纂人员就可在电脑屏幕前方便地对档案文稿添加标点、拟制题目、校改文字、加按作序以及整部汇编进行排版和版面设计。如文字校对软件,可以便利地查找出文字、词、语法错误,人物姓名和职务搭配错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等。电子影像综合处理系统具有丰富的电子图像编辑功能,可以对输入的图像进行一系列的电子图像扫描,进行图像裁剪、拼接、图文迭入、窗口编辑等等。这样,就为编纂加工过程中图像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大增强了处理图像的效果。

2、依靠档案编纂管理信息系统对编纂流程实施控制。档案编纂的运作是各部门相互沟通与传递,各个工作环节相互配合与合作的过程。档案编纂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编纂过程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信息化管理,有效地协助档案编纂人员处理日常事务,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该系统主要由编纂选题、资料准备、编辑加工和排版制作四个模块组成,通过智能化的规范管理和技术软件的相互配合,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多媒体档案信息编纂加工。

通过以上环节建立起来的档案编纂信息的多媒体数据库正深刻影响着档案文献的传播及利用,改变着人们对传统档案文献信息死板、枯燥的态度,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最为闪亮的一笔。

三、多媒体数据库在档案编纂信息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数据库应用举例。随着多媒体电子文献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各档案部门也都加快了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以传播档案信息及其自身价值。《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指出:“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有条件的档案馆应通过接收电子档案、对各种类型档案进行数字化等方法,积极建设相关的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各档案馆、各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了口述历史数据库、视频政务信息专题数据库、多媒体人事档案专题数据库等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数据库。

口述历史数据库是一个典型的多媒体数据库。所谓口述历史,是指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从信息内容的构成上看,口述历史数据库中既有文本又有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信息类型丰富,记录方式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包容、互依共存的口述原始资料的结合体。如,北京卫视的《档案》节目是宣传档案编纂文献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该栏目作为讲述式纪实类栏目,与《中国档案报》等多个档案部门联系,立足于中国国内和世界各国档案机构解密的档案资料,力图用现代的视角解读历史,用独特的方式为观众还原真相。对于在电视节目中呈现的“珍贵档案”,就是档案编纂的多媒体数据库提供的。这种形式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视听手段,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方式还原历史,带领观众进入历史场景,并把历史的细节带进现实。

(二)多媒体数据库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档案编纂信息传播过程中应注意知识产权的问题。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是依附于某一载体而存在的智力成果。档案编纂信息是知识产权存在的形式之一,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正视档案利用工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汇编已有作品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最终档案原件作品的著作权,应作为一条原则贯彻到编纂活动之中。同时,编纂作品的著作权又是独立的,一方面不论档案原件是否具有著作权,经过再创作而形成的编纂作品是享有著作权的;另一方面即使在编纂活动中侵犯了档案原件作者权利,也是享有著作权的。

档案信息的网络传播是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使得数字化产品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如何界定档案权利人的权利的问题愈加重要。因此,要加强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馆藏档案的所有权和著作权。因此,电视媒体或网络媒体传播受版权保护的档案信息及其编研成品时,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授予权,未经档案著作权人的同意不能随便把数字化的档案编纂信息进行传播,否则属于非法侵权行为。

总之,多媒体数据库作为一种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展现出了相当旺盛的生命力。档案编纂信息多媒体数据库是档案编纂成果堪称完美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使档案编纂作品具有了广泛的大众性和普及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任正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刘耿生,梁继红.档案文献编纂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韩宝华.档案文献编纂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王保国.档案编纂新思维[J].中国档案,2005.4.

[5]孙宝传.多媒体数据库.http://blog.省略/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

emid=469164 (2008-05-15).

[6]瑞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文献编纂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2.

[7]姜澎.浅谈多媒体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6.

第4篇: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1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1系统论基础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无论是情报、图书、文献还是档案、文件等,都以信息的形态存在,都在系统和环境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换,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此类信息的、存储和传播,都带有明显的系统工程的性质,即便是在信息的检索与提取、信息的传输与显示方面,图书、情报、档案也都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都隶属于“信息系统工程”的范畴[1]。此外,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之间的整合发展,实际上就是系统整合的表现,在信息管理的科学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按照贝塔朗菲对系统的界定,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模式的构建,势必能显著提升公共信息系统的服务效能。

1.2实践论基础按照实践论的观点,无论是图书、情报还是档案,都能向社会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如在工作环节层面上,图书、情报、档案都要经历信息收集、存贮、提供、利用的过程。而在信息运作层面上,只有实现了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和整合发展,才能实现对信息的高效利用,才能更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相关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2]。可见,在面向实践的角度上,组织机构的管理演进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图书、情报、档案的发展模式也显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三者之间的整合发展将会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

1.3本质论基础从本质论的角度讲,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自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三者的同出一辙与互为彼此,成为当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最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图书、情报、档案三者同源,这一属性也赋予了他们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无论是在实质内容、载体材料还是在目的作用、社会职能以及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相类似的特征。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诉求越来越强烈[3]。在这种情况下,以公开化、社会化与网络化为要求,谋求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人类的“体外知识信息库”,以图书、情报、档案等为载体的知识信息,将为三者的一体化、协同管理和整合发展提供更为直接和深远的依据。

2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或者一体化建设,并非将三者所属的部门进行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是要借助三者的内在关联与外部共通性,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以媒体新常态为背景,谋求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已经在业内达成共识,需要以共同收益为原则,以网络共建、资源共享为目的,借助新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信息技术等手段,构建统筹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整合发展模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

2.1必要性(1)随着媒体新常态的出现,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旧有管理和合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获取意愿不同以往,他们不愿亲自到相关机构获取信息,也不再习惯通过与服务人员面对面的方式谋取信息服务,而是要借助互联网络、新媒体工具等完成信息的传输[4]。更为重要的是,图书、情报、档案等机构获取的信息资源规模和数量正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范式,且这些信息之间的规律几乎不可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信息进行条理分析、梳理和整合,才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而为了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完善信息生成、处理和传播流程,打破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还要通过资源整合降低各自的经费负担,在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2)图书、情报、档案部门所从事的是社会信息服务工作,在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媒体新常态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使得人们对信息服务有了更高诉求。不但要求信息具有时效性和即时性的特征,同时在对信息进行优化配置与综合集成方面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5]。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图书、情报、档案等部门能够真正发挥信息提供者的作用,快速、精确、全面地向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从这个角度讲,图书、情报、档案部门进行整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各自原有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对原有或现有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和全面整合,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2.2可行性(1)当前,迅速发展、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创建了一个基础平台。在这一平台之上,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工作不但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在新媒体领域中,信息技术的革命为图书、情报、档案工作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加工与传播技术,三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也向着无纸化、数字化的形式过渡,管理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自动化管理集成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展的要求,正在向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的方向转变[6]。此外,由于图书、情报、档案部门的工作性质与服务模式大体相同,它们都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所不同的是依据不同层次的用户向其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技术方法与策略的相同、相近性,也预示着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将获得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2)当前,在信息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获得了明显进步。在新媒体环境下,谋求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这是因为,置于媒体新常态中的信息产业需要不断打破存贮、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需要突破其在时间、空间和设备平台上的约束。而这恰是促使各部门进行整合协调发展的起点,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在利用和开发信息资源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可行性的。此外,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入,学科体系之间的分工、分化、交叉与渗透越来越明显,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信息传播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而为了全面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诉求,将图书、情报、档案进行整合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可行性。

3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瓶颈

3.1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瓶颈(1)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不但需要平台支撑,还需要人员的协助。但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当前时期,很多图书、情报、档案领域中的工作人员,其信息传播意识和知识水平十分有限,对三者之间的整合发展重视不足。在一些关键岗位上,其工作人员对待信息整合的意识十分淡薄,自身素质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而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求工作人员要懂网络知识,具备图书、情报、档案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在外语、系统工程等方面有所涉猎。唯有那些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媒体新常态下,对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给予充分重视,并提供智力支持。但是,现有情况却并不能完全满足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要求。(2)基于新媒体的信息平台建设缺位,在技术层面上还存在一定障碍。按照现有情况看,我国与图书、情报、档案等相关机构之间的条块分割还十分严重,资料室、情报室、文书档案室、科技档案室之间长期分立,要想在他们之间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基于新媒体的信息服务平台,是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的。同时,由于此类机构分工过细、组织重叠,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在图书、情报、档案领域有了显著提升,但与整合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但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缺位,网络技术和现实需要经常脱节,还因其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使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存在大量技术缺陷与安全漏洞,极易导致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篡改和泄露。

3.2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影响因素(1)在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建设尚未探索出一套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这对我国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建设形成了极大的阻碍。例如,在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上,未能签订有效协议,以明确参与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和收益,难以激发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个参与方获取信息资源,就需要对利益进行均衡[7]。但在这一过程中,有条件的参与方要向无条件的参与方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图书、情报、档案三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整合发展的意愿也大打折扣。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图书馆、情报机构和档案馆等长期各自为政,对整合发展模式认识不足,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在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等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2)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机构彼此分割、各自为政,由于它们隶属于不同部门,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有限,这给新媒体环境下的整合建设带来了很多不便。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建设效率低下,其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建设未引起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领导的充分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缺乏有力的支持,致使很多关键性的工作无法向前推进。

4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模式选择

在媒体新常态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而要实现较高的整合效果和信息传播效率,除了要对其中存在的瓶颈和原因进行仔细、全面的分析外,还应进一步确定可供选择的整合模式。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我国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为了适应媒体新常态的需要,除了要通过信息管理优化文献资源的配置,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外,还应树立信息资源融合创新思维意识,确立与时俱进的新机制、新体制,全面推进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发展。

4.1合理配置文献信息资源新时期的图书、档案、情报工作是在传统文献信息的服务机构和部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除了要改变传统封闭落后的信息服务方式外,还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通过信息管理优化文献资源的配置,全面增强面向用户的信息集散能力、快速应变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此外,还应在各部门内部推行自动化、智能化子系统的构建,并对系统的兼容性和技术平台的支持问题进行优化,以保证相关部门联网之后,信息资源能够共享或者异地检索[8]。除此之外,在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构建适合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信息资源平台,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与模式共建。

4.2构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档案、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实体机构参与其中,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统一调配,以实现对用户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信息传递。在具体操作方面,要求构建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对信息整合进行负责和管理,通过增加交流与沟通,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构建权威机构,以其为中心,对分散管理的图书、档案、情报各部门进行联系,并将图书、档案、情报等各种信息资源纳入到统一规划之中,实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最优整合。

4.3更新和优化信息资源整合发展意识在媒体新常态下,信息资源建设与用户信息诉求都趋向于网络化。因此,档案、图书和情报信息资源的融合已经刻不容缓。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除了要求档案室、图书馆情报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其树立信息资源融合创新思维意识,以时展要求为准绳,在思想意识和工作状态上,全面重视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发展工作,通过钻研信息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图书、情报专业的技术优势,全面推进档案、图书、情报信息的整合发展工作。

4.4构建适合新媒体的信息整合机制从时展的层面看,实施图书、档案、情报信息资源的整合发展,不但能体现社会进步的要求,还是实现相关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以新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依托,通过确立与时俱进的新机制、新体制,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新媒体下信息服务的要求。此外,为了实现档案、图书、情报的整合发展,还应进一步破除陈旧理念,在档案、图书、情报工作常规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三者之间求同存异的发展模式,以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结语

第5篇: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创新教学”课程的教学资源现状是探索、研究“创新教学”课程新体系的根本保证。透视“创新教学”课程多嫌体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的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反思,反思成功与缺失的方方面面,是“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走向成熟的基本策略。

自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创新教学”课程以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以全国首届人才工作会议体现出的创新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育工作者的新路子,丰富我国远程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依据。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以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历史发

199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教学计划中有一门特殊的课程—“创新教学”,通过认真研究,不断搜集教学资料,建设教师队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了创新教学课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决定整合现有文字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特点,加大“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

(一)MicrosoftPowerpoint时期

2002年,在缺少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及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前提下,先从教学最直观的电子教案做起,根据教材的七章内容编排情况,以讲座的方式将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知识点用Microsoft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体现出来,从而使学员在学习中有效地运用了电子教案的图片、视频、音频和交互等特殊表现形式,使“创新教学”课程内容的七章理论知识在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我们制作的120张幻灯片经过学员的反复使用,在课程组的努力下,陕西省先后有4808名学员对幻灯片提出了修改意见,目前在陕西省系统推广的“创新教学”课程电子教案就是多次反馈与修改的教学辅助媒体。根据2003年5月在陕西省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创新教学”课程电子教案在教学中的使用率约为86%,有82%的学员给“创新教学”课程的电子教案综合评价为90分以上。

(二)MicrosoftFrontPage时期

2003年,随着“创新教学”课程教学支持服务的不断完善,在对电子教案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利用MicrosoftFrontPage软件提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在导航栏目中设置了教学文件、教学辅导、问题解答、知识拓展、教学研究和相关链接等学习模块。由于技术的缘由,该课程的媒体化只考虑了知识检索与链接功能的发挥,虽然在背景音乐、动画制作等方面有所涉及,但其针对性不强,文本与动画的协调度不够理想,知识学习的交互性也体现不太明晰。在当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员对此课程媒体的综合评价为95%。2004年,我们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在陕西省举办的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获得教育厅授予的多媒体课件三等奖。这在当时对我们开发课件的教师来说,受到极大的鼓舞。因此,“创新教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就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得到修改与完善,可以说,动态性是课程媒体化的一种写照。依据“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完成的“创新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报告和论文受到全国电大首届教学创新奖评审委员会的关注,课程组负责教师获得首届教学创新奖并在远程开放教育论坛会议上进行交流。2005年《论“创新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文获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优秀科研论文。

(三)不同媒体资源优势互补的时期

2006年,经过多年修改与完善的“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终于得到其他省级电大课程教师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发行中心先后接到河北电大、新疆电大等13家省级电大商谈“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与共享问题。为了做好应用与共享,使课程教学媒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又提出了用新的设计理念与软件重新梳理与整合“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计划。与此同时,陕西省多所高校也打算利用“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开设教育类专业的选修课程,他们经过论证,充分肯定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设“创新教学”课程的超前理念。在许多打算共享资源院校的支持与激励下,我们于2008年完成了IP系统讲授课程18讲的录制目标任务,通过网页向陕西省以至全国开设“创新教学”课程,与此同时,还录制了“创新教学”课程学习推荐直播课堂,加大了“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宣传力度。

2008年,全国第八届多媒体课件大赛开始,课程组积极应对,精心策划,不断创新,利用新的教学软件对以往的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使课程的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化、趣味化和有效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直播课堂、IP系统讲授、作业辅导与讲评、综合测试、课程评价等模块融合进去,尤其是采用多种软件优势互补的方式体现教学内容。在陕西省教育厅2008年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获得优秀等级并被推荐参加全国第八届多媒体课件大赛,经过大赛评委会的审核与评定获得教育部2008年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009年,“创新教学”课程开发研究成果获得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截至目前,谷歌、百度、搜狗等搜索网站可搜索到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创新教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方面的信息100多条。2010年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将成立“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团队,其主要任务就在于围绕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资源建设,分阶段打造中央电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逐步将“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向成熟化推进。

二、“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的反思

从“创新教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情况来看,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基本上都是以“创新教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由文字教材、音像媒体、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媒体组成。

(一)文字教材建设是课程多媒体资源建设的基础工程

文字教材是学员学习的基本依据,课程组围绕“创新教学”课程现有教材—《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学员中认为文字主教材中教材理论体系不完整的占83%;概念命题不清楚的76%;文题与内容不配的占37%;教材结构不合理的占46%;课后思考题不合理的占90%;教材内容重复现象的占90%。显然,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教材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改革。只有设计编写出适合开放教育学员特点的文字主教材,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字主教材的重要作用。第一,主教材应适合学生自学和小组学习的特点,把教学基本内容同教学目标、自学方法导引、自学进度安排、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阶段小结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第二,文字主教材必须配备一定量的思考题、讨论题、案例题、阶段测试题等具有课程特色的巩固知识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基本内容。第三,文字主教材在版式设计上可采取正文分主、辅栏的形式。主栏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辅栏应依据该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方案为学习者提供各媒体的交互学习要求。第四,编写者应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出发,认真分析该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方案,使编写出的文字教材既有一定的系统性、严格的科学性,又符合学员的认识发展规律。第五,文字主教材应具有一定的“渲染”力,以吸引和鼓励学生克服自学中遇到的困难。第六,文字主教材应就多种媒体教材的配合使用提出学习要求,以使学生能适时地通过多种媒体教材的综合使用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实现学习目标。

(二)音像媒体的设计与表现形式是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得到应用与共享的关键

课程组多次针对我们开发的“创新教学”课程视频媒体资源以及兄弟院校开发的视频媒体资源进行反复研究,总结了我国网络教育视频媒体资源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播课教师大多数都是学科教学专家,但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甚少,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无异于搬家。第二,播课教师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枯燥单调、教学方法死板、表情过于严肃等,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播课教师由于教学任务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其讲授的范围仅仅限于教材之中,结果使学生认识到音像教学无非就是读教材,看与不看一个样。第四,播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缺少创新成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方面的统计结果显示,收看录像带教学和卫星电视播课能坚持到底的学员仅占11%,平时自主学习利用电视课程、教学录像、VCD光盘和录音教材资源的占7%。显然,这方面的资源改造和完善工作迫在眉睫。至于通过直播课堂和双向视频系统的教学资源,由于各分校、工作站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利用率逐渐增加;但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接收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其利用率仍然较低。因此,音像媒体资源的开发,一定要配合文字主教材的内容进行多样化的模块化设计,使不同的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媒体。

(三)多媒体课件是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最佳途径

从远程教育的角度来看,“创新教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第一,片面追求大而全,教材搬家、黑板搬家现象严重,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件制作者忽视了制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描述,使学员理解概念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第二,课件设计中过分热衷于图像、音响和视频等媒体的效果,使课件的内容与多彩书本和音像教材无多大区别。第三,交互性、超文本和导航能力不强,单调的文字显示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第四,缺乏较系统的课程学习评估,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消化,结果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针对“创新教学”CAI单机版的不足重新开发了一部“创新教学”课程内容比较全面、丰富,上网即可灵活使用的CAI网络版课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员自主化学习的需求。

(四)网络课程是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与共享的最终目的

目前,由于理念、名师、技术、经费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创新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问题仍然较多。第一,仅依靠自身师资的力量,很少与省级电大和网络教育学院交流共享,从而造成得不到课程资源完善的有益意见和反馈信息。第二,网络资源的常规方式体现较多,电子交互方式较少。第三,网上资源原始粗糙的多,加工整理的少。第四,网上的静态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第五,理论性较多,时间性较少。因此,“创新教学”的网络课程,首先,应突出创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配合动态演示、视频、图像、实验、典型例题、解题思路分析、问题讨论、测验等教学环节,强调实现交互式学习功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其次,网络课程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再次,网络课程的教学支持环境在功能上,除了具备一般的远程教学能力,还应具备使用者可重组、可扩充、可修改的知识模块、媒体素材等开放。

三、“创新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依赖于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不可分割。因此,为了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形式,“创新教学”课程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恰到好处地应用图、文、声、像、动画等多媒体的丰富的表现方法及计算机的交互优势,充分应用现代心理学感知规律和注意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记忆规律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有利于学员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必须处理好理论指导与应用共享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本目标。因此,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在科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围绕资源建设目标,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突出的学习资源。这里尤其要处理好各种教学资源新建、改造和引进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资源建设的共建与共享关系。

(三)网络资源的科学选择和合理优化

“创新教学”的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多数应考虑以动态Web页的形式向学生,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内容辅导、作业题、教学案例等形式。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创新教学”课程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性质、教学条件、师资素质的差异性,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各种媒体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灵活选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研究、掌握各种媒体特点和功能,注意发挥所选媒体的优势,强调媒体使用的合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反馈与评估制度

第6篇: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校园网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制定系统网络规划;构筑合理的网络平台;确定功能实现手段;解决多媒体信息资源。

1制定系统网络建设规划

校园网的规划设计是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础,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学院特点,明确网络多媒体教学的需求,以此作为制定校园网建设规划的前提;其次根据Internet/intranet技术组网,实现Internet网的基本功能和服务,建立信息资源库,使用web、Server技术实现视频点播、远程多媒体教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收集以下相关资料:用户分布情况、用户信息点的物理布局、校园网的主干和分支、以及主干和支干网的流量。资料齐全后开始设计校园网的工程建设方案,一个完整的校园网建设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建设的总体目标;实现的基本功能;网络层次结构;标准与协议;IP、域名及设备命名规则等。网络工程建设方案中一般包括各期工程建设目标、网络设计技术要求、主干网络技术选择、网络布线方案、校园网拓扑结构、网络设备选型、网络操作系统选择以及工程建设实施计划等内容。

2构筑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建设由3部分组成:网络布线、系统平台、设备选型。

(1)网络布线: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网络布线采用光纤、双绞线的混合布线方式。

(2)系统平台:构建校园网的网络系统平台主要包括服务器系统、web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

(3)设备选型:包括交换设备、服务器的选型。为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对设备的选取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交换设备采用高速网络交换设备,选用同一家公司产品,便于用户根据其功能灵活配置;服务器作为校园网的关键设备、应具有速度高、存储容量大、吞吐能力强、性能可靠、扩展性强、连网和管理功能强等特点。

3确定功能实现手段

要在校园网上实现多媒体教学系统,必须在开发利用网络平台本身的多媒体功能前提下,开发引进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多媒体功能。

3.1 Web Server功能

WWW是信息检索和超文本技术的结合,Web服务器把图文信息组织成分布式的超文本,并用信息指针指向存有相关信息的服务器,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

3.2应用系统

是实现网路多媒体教学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

(1)多媒体课什制作管理平台,包括多媒体信息源及录入、视频信息源的非线性编辑、硬件视频的压缩与传输;动画及图文的制作与编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存储以及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综合系统管理。

(2)网络多媒体教室,可以使教员、学员通过校园或内部子网,实现教室内部多媒体课件的广播、点播和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3)网络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网络上通过计算机应用系统所显示的实验环境,进行各种模拟实验,系统可以自动判断学生的实验成绩。属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较高层次。

(4)视频广播系统,可以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提供高品质的实时流媒体,实现“一点广播,多点实时观看”,且无须添加任何视频传输系统硬件,就可将录像、电视节目乃至摄像机拍摄的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

(5)视频点播系统,可以使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联网计算机,自由地点播异地节目库中的视频节目和信息,是可以对视频库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系统。

4解决网络多媒体教学信息源问题

第7篇: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

全媒体新闻实践方兴未艾,全媒体业务能力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全媒体记者要熟悉和掌握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传播技能,一人独自完成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制作。而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普遍落后于新闻传播业界的实践,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可行的培养路径作初步探讨。

一、全媒体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它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媒体职业要求。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应该有大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淡化专业界限。在国内有些高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间的壁垒正被打破,教学内容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甚至实现了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培养。这一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面,他们的“2+2”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这种培养模式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任选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并系统修读所选专业的主要课程。[1]虽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能借鉴的。但至少这种思路带给我们启发:在新闻院系内部应该着力打破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间的壁垒。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不分专业,专业课设置可以完全一致,大三的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适当体现不同媒体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侧重。其次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达到的效果,使实践教学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改变目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的状况。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业务课程。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相关课程外,各专业都要开设《网络新闻写作》、《网络编辑》、《网页设计》、《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新闻报道任务,能够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2]即使是传统的理论色彩比较强的课程,也要注重和新闻业界实践的密切结合,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只在于采集和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媒体的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区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新闻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再次要及时实现课程更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业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媒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重组。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多年来延承不变,已经和当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严重脱节。定期更替不适应新闻实践当下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开设一批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课程,成为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前提条件。

二、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训练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要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3]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开展全媒体实务类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是办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最重要的是建设全媒体实验室,训练学生利用多渠道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实现与纸质出版衔接的加工、制作、排版流程,以及与广播电视及网站内容制作相衔接的数字化加工、制作、管理流程,实现新闻出版的整体策划、整体实行,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能力,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全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验室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目前来说,可以建设课程微博、课程微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互动与深化,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累积新媒体使用经验,提升全媒体实践能力。

三、与媒体合作办学

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媒体一线的实战锻炼。这种媒体实践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所急需的。、教育部于2013年秋学期启动了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的“”,为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合作,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老师进媒体。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媒体挂职或定期观摩、考察,参加媒体的编前会、选题策划会等,投身一线新闻实践活动,追踪业界新闻业务变革,将最鲜活的实践内容和业界最新动态带到课堂。以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记者编辑进课堂。由媒体指派资深记者,和专业课老师共同承担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学生进媒体。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进行传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熟悉媒体和传播公司的业务流程,强化专业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媒体的业务交流活动,开展学生评报等专业活动,保持课堂学习与新闻实践相一致。学生办媒体。建立三个必备的学生新闻实践工作室:报编工作室、视频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日常的媒体实践平台,做到人人参与,在新闻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众包新闻合作。与相关报社、广播电视台、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媒体、机构合作,由社会单位提出产品的制作线索和制作要求,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负责实施,实现双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传统媒体处于守陈的态势下,新媒体和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媒体实践这一块,各院校相关专业都很重视,但和企事业单位公关宣传部门的合作很不足,应该说是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的一块短板。加强校企合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规律。具体来说,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和微信营销、文化传播等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输送学生到这些公司从事具体业务,也可以在学院成立工作室,将这些伙伴公司的业务拿到校内做,甚至拿到课堂上做。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不至于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的渠道也完全可以拓展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使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宣传要求和工作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求学期间就有针对性地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案例库建设

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获取、疑难问题的解决都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教师。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大的变革,教师角色也要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组建案例库、开发研究小组,从新闻业界的实践中研究、提炼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的案例库应包括新闻采访案例库、新闻写作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广播新闻案例库、电视新闻案例库、专题片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等10个案例库。

六、毕业论文改革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饱受诟病的问题,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理论阐述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甚至将此与学生的学位授予相挂钩,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弊端。在毕业生中推行以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改革,是适应新闻传播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毕业作品可以是毕业生公开发表的一定数量或字数的新闻作品,并辅以相关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虽未刊播但达到一定要求的音视频作品,或者是针对某一广电媒体或新媒体的创设或改版总体方案及样片等。总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诸多实现的路径,其核心就是真正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同时满足传播技能掌握上的全面性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瑚.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国际新闻界,2014(04):147.

[2]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新闻大学,2015(05):123.

第8篇: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摘 要 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档案资料/全文检索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内容服务。因而,科学的组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各类专题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内容服务是图书与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核心。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一家省级水利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河口与海岸规划、整治、开发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岩土工程、自动化信息等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文献检索查新和科技情报服务等。我院在水利水电领域收集与积累了大量的科技文献资料、档案与图书,为全院及省水利系统各单位的领导、科技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院各业务科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另外,自从2001年电子政务建设的开展,国家水利部要求各省水利系统积极进行水利系统数据、文献与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我院作为浙江省水利系统检索查新工作站,如何将院内大量的科技文献、档案与图书等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就成为建设的重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1 数字图书馆建设探索

1.1 方案规划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与网络信息服务为目的,在功能上涵盖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整个过程。将不同途径、载体、数据类型的信息资源(馆藏文献、网络资源)按统一的格式、标准进行分类、标引建成数据库,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对纸介质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与管理,并具备通用格式的文档转换及批量数据分类标引功能;(2)网上资源的快速智能化采集与获取;(3)对我院特色数字资源科学的开发与管理:科技文献、水利水电规程规范、科技档案以及部分电子书籍等进行内容管理,并提供强大的信息与全文检索功能,全文检索方式灵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4)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缝结合,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调用;(5)能够对院内一些重大活动的照片与视频、领导照片、史料图片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效的关联管理,并提供强大的查询服务;(6)异构资源进行统一的WEB在线查询。

1.2 论证与选型

方案确定后,接下去的就是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实施阶段。我们和项目开发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对于这个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至少需要1年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显然是不太可能,况且社会上有相关成熟的软件产品,我们最终决定选购成熟的软件产品。

经过深入的了解和综合分析、考察与论证,我们认为:天宇公司的CGRS系统在图、文、声、像多媒体关联管理与检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实用性;跨库检索与数据库关联检索功能强大;CGRS能够和图书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并有成功案例:天宇公司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拥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近百家图书馆;服务好,用户满意度很高。为此,我们选择了杭州天宇资讯开发公司的CGRS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1.3 系统实施

1.3.1 数字资源库建设

系统平台搭建完成后,我们开始着手建设一些具有本院特色的全文及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根据广大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对数字资源的需求程度,我们初步拟定如下建设内容:(1)水利水电资料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内容涵盖水利领域及本院的会议资料、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及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水利领域的各类技术资料等。(2)档案数据库。主要是我院内部一些使用率高的科研档案资料。(3)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收集分散在我院各个部门的工程图纸、领导照片、重大活动照片与视频等,建立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4)规程规范全文数据库。收集水利水电领域的一些规程与规范,制作成国际通用的PDF格式,创建水利水电规程规范数据库。(5)互联网信息内容库。通过天宇公司提供的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每天自动从互联网上实时收集有关水利水电领域的动态信息内容,丰富水利水电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使得以上五类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内容初具规模。

1.3.2 信息资源在线统一查询

信息资源在WEB方式下统一查询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信息服务意味着为广大科研人员与领导节约时间,快出成果,多出好成果。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后,我们将数据库内容到院内部办公信息网上,进行适当的宣传,让全院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了解并使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全院用户通过统一的WEB方式,对建成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进行多种方式的全文检索。

2 实施成效

在图书馆信息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底,我院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初步完成,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局域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服务,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1)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以前因为查询手段复杂,效率低,导致图书与档案资料利用率低下。现在只需通过WEB统一查询平台,一个关键词输入进去,很快找到需要的图书档案或资料,这大大提高了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2)档案资料查全率高。CGRS系统具备了跨库检索与关联检索功能,实现了智能化检索,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使用。用户可以同时在多个数据库进行全文查询,查询结果能很快在WEB界面上显示,档案资料的查全率与查询效率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3)资料查询方便快捷。原来查找资料与图书需要到资料室来检索,现在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轻易获取想要的档案资料。

(4)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全院广大科研人员与各级院领导对档案资料快速获取的需要。

(5)促进了全院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6)有效的实现了我院水利水电档案资料在全省水利水电系统内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3 下一步建设规划

第9篇:多媒体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舞蹈;教学资源开发

我国舞蹈教育发展至今,无论是教材建设、师资配备、基础性教育教法,还是特殊性教育教法,均取得重大成果。“舞蹈教学个案研究”的具体内容也得到更加全面和细微的论证及推广,无论从实际数据上看,还是从研讨结论上看,都已经可以证明这种途径,可有效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1 舞蹈教学个案研究的必要性

舞蹈学科的特殊性是在普通型的发展中及不同门类的框架中不断发现和“因事而宜”的。根据学科中“人才培养”的需求普遍性构成了相同相似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手段。特殊性则构成了“针对性”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手段。长期以来探讨“技术与艺术”“质量与品质”“独特与唯一”等关系,是因为必须把控与衡量这个关系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手段的特殊性。特殊性不仅在舞蹈教育范畴、艺术教育领域及整个教育领域中是教育特色及人才特色的重要核心。由此延伸的“个案研究”也就必然形成了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深入学科具体来看,舞蹈无论从身体基础训练、技术提升与艺术拓展、舞蹈思维训练、舞蹈创作能力培养,还是多样性舞蹈可能探究方面,任何一个方面都具有对“语言”的具象与意向的教学训练与教育引导要求。框架中的“因事而宜”的运用态度,必然会随着教学内容、对象的特殊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个案研究”。

2 个案研究与舞蹈教学资源开发的联系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达到了“网络竞技时代”,受教育者本身在接受教育的途径上就随着“技术发展”发生变化。舞蹈受教育者需求更是如此,“个案研究”的显著性在受教育者中极受关注,“个案研究”内容、方法、手段、成果都具备极大的教学推动力,如果无法通过相辅相成的“资源开发平台”得以发展和推广。不但无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更加会将“舞蹈教学发展”滞后。

3 自媒体形式下的舞蹈教育平台开发条件与价值

自媒体形式是现代信息发展的优质产物,具有方便、直观的特性。在国内外,相同艺术教育中的美术、音乐、戏剧已经不仅开了自媒体形式的先河,其技术手段与存在内容都已经相对完善。在我国,不同领域及内容的专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因为具备简单易操作,明朗好浏览,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形成高度的适应性与流行性。因此自然构成了高度的自媒体性。变革和应用速度之快,形成平台化的不同类别,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

在自媒体形式下的舞蹈教育平台开发中,只需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网络使用能力,均可达到基本操作及实现有效传播和发展效果。然而,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能适应性的使用这一途径,将在原有的“课堂式”效率的基础上,双倍甚至更广的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研究推广。那么,在自媒体形式下的舞蹈教育平台开发中,将“个案研究”的实例与成果直接反映到自媒体平台中,自然就形成了教学资源开发的条件。

谈及自媒体舞蹈教育平台建设时,以教师教学个体为主体的个性化“微信个人微信平台”更具有运用和传播价值。而舞蹈教学的个性化及个性化教学参照,通过“个案研究”的分享来进行“自媒体舞蹈教育平台”开发与建设将为舞蹈教育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会产生舞蹈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

4 “小草舞集”微信公众平台介绍与效应

4.1 主要内容、开设思路与个案导向

“小草舞集”是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及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需求考虑设定的。主要以舞蹈编导专业本科层面、综合性大学舞蹈学及表教专业本科层面的《作品构思与编创技术》及通识性《舞蹈编导》课程为核心研究内容;同时根据所任艺术硕士(实践类)舞蹈编导及表演专业创意性、延展性课程需求通过平台辅助,提升教学功能的比较性与空间性。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推送了以舞蹈编导专业与舞蹈编导课程教学比较性相关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分享,实现了“平台建设”推动“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完善“平台建设”的舞蹈教育形式呈现,充分利用了自媒体的教育传播功能,呈现了舞蹈教育自媒体化建设方式的唯一个案。

在“个案研究”方面充分突出以教师(笔者)个人的独立思想,以最直观与最真实的文字、图片、视频、讨论、投票分析等形式,来实施“教育引导”。截止到2016年9月25日,“小草舞集”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以平台建设与内容分享的“教与学”探索。以积累、总结、研讨、分享的形式来实施舞蹈教学,这是区别于其他以营利为目的的相关舞蹈信息网站及微信平台。

因为主要以“个案研究”导向来进行舞蹈教学思想、方式的推广。所以主要以实际教学资源为途径,在需求与缺乏之间探索尚未完全备受认可,或者至今未寻觅到明确的办法的相关舞蹈教学思想与方法。通过教学过程的介绍、教学成果的展示、教学实验的总结来分享与肯定教学主体的价值。

4.2 数据分析与反馈调研

在自媒体建设过程后,根据信息浏览和确切信息反馈都比较稳定,而固定的关注者并不十分理想。作为初步建立的非营利的自媒体研究c教学分享平台,比较其他同类商业营利性舞蹈信息平台。不具备专业的设计、制作、宣传与推广团队。所以,关注者大多是关注于舞蹈发展,心怀舞蹈“忧患”,渴望舞蹈多样化发展,期盼新舞蹈意识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科研者。

从“关注人群地域分布”、“关注人群性别”、“关注人群使用语言分布”、“图文综合平均浏览率”、“阅读来源分析”实质数据来看,相对稳定的267名固定关注者来源及存在从主观性可得知主要还是以所教授学生为主。客观可通过交流途径得知信息分享,参与这一教学过程的人数无法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来确定。而其中阅读来源的总数,对于43篇推送内容的浏览,1552人中1353人均属于流动关注人群。而1552人的浏览次数却造成了多次反复现象,以2917次微信浏览记录。而其他网络二次传播造成的485次,客户端自由浏览下,比起微课录制专门平台推介的途径更显优势。

随着普及和大力推动舞蹈教育的节奏与力度,造成了舞蹈教育的许多弊端。虽然努力的在我国教育制度的指导下获得了无数优秀成果,但是在舞蹈教育领域已然在国际化与传统化的矛盾中持续磨合。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研究不断开展,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也解决了种种问题,而带来的考验也是重重。

自媒体形式下的舞蹈教育资源分享也将随着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教师个人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来看。这是一条需要支持和坚守的路,只有这样舞蹈教育才能真正地在公平中获得解放。针对与“个案研究”的内容与导向也有多种,以上内容的阐述与成果分享也仅仅是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某一种方式。虽然值得提倡,但是在有限的教育环境中,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求这样一个引领能获得认同与关注,共同追求需要多样化的多样性教育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