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学校心理辅导方法精选(九篇)

学校心理辅导方法

第1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心理学 辅导员 大学生 方法

一、前言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很了解大学校园的生活状况。相较于压力较大的初高中阶段的生活,大学生活是非常自由的。大学阶段的辅导员相当于初高中阶段的班主任,但是两者之间又有一定差别。大学辅导员不再像初高中班主任那样时刻关注着我们,约束我们的言行等。但是辅导员的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调节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提到二者的关系,大多数的辅导员则简单的认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只是辅导员工作中处理学生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已。其实,在分别分析两者相关内容时我们便会发现,二者并不是简单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时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名义上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在没有家长和班主任时刻关注的大学生活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的行为。所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在校园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辅导员不再像初高中班主任一样时刻关注我们,但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大体情况辅导员还是会了如指掌的。集体的大学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在处理自身问题或者是同学之间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比如,在宿舍中出现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同学,双方可能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偏激性。面对这样的状况,辅导员不但要及时了解掌握,并且还要利用心理学方面的方法来调节学生的关系,避免问题的严重性。可见,辅导员的工作时非常重要的。

(二)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方法

每个教师包括辅导员在内,都学习过教育心理学,掌握一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处理学生的一些问题。本文就心理学方面的部分研究方法简单的做一下介绍。首先是心理学方面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人本主义方法简单的说就强调人的本性。当学生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或者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的工作就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另一方法是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相对容易实施的方法,辅导员可以通过给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无形中解决了相应的心理问题。还有一种心理学方法即积极心理研究方法,辅导员在面对学生问题时,首先要传达一定的积极心理,其次要不断地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满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常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大学校园形同半个小社会,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性格也不尽相同,所以,辅导员利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来处理学生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文对辅导员工作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简单分析后,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学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以下几点具体介绍了这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是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大学生在逐渐步入社会时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时是带着家长满心期望的,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家长的影响。每个家长都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无形中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这是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其次是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大集体中,由于性格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摩擦和冲突,若不能及时的解决,也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综上所述,大学生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方法的必要前提。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有利于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大部分辅导员都了解并能掌握,但是很多辅导员在运用心理学方法处理学生问题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新世纪的大学生在接触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高素质的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恰当、熟练的运用这些心理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运用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辅导员自身的素质,这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使辅导员工作更专业化

众所周知,大学校园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是非常有限的,这又从另一方面突出了辅导员的重要地位。辅导员是大学生的老师,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远远高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因此,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方法的运用于辅导员工作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学生心理问题能及时恰当解决的前提是辅导员能利用好心理学方法。因此,学校也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加强辅导员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提高辅导员运用心理学方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更加专业化。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上文就心理学方面最常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分析,这些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心理学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来阐述。

第2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第3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心理辅导”是20世纪末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作为德育工作方式的补充手段,“心理辅导”工作应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把“心理辅导”纳入德育工作之中,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心理辅导”是“德育”工作方式的补缺

“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咨询。它的主要方法是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的老师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行克服障碍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渐使其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

“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其中“传道”“解惑”工作与我们今天的“德育”“心理辅导”工作的目的基本一致。目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相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作用等,远没有像前者那样熟悉和了解,原因是“心理辅导”工作目前还尚未得到普及,对做“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也没有完全掌握,这除了需要补充相关知识之外,还有一个认识问题。那么,“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应该说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上,“心理辅导”有着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者比较关心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发展,特点是容纳并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强调依靠学生自我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这些特点使得“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力的配合和有益的补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德育”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既不是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用“心理辅导”来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方法的区别

尽管“心理辅导”和“德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各自的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

1.观点不同。“心理辅导”工作和“德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一般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作“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而心理辅导者则把学生当作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是能提供帮助的协助者,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和朋友。

2.工作内容不同。“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交叉关系,在一些基本道德范围,如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外,它们还有着对方包含不了的东西,如心理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学生个性品质中的有些内容不属于德育工作的范围,德育工作一般不能解决纯属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采用适当的办法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其行为纠偏的目的。

3.工作方法不同。“德育”的工作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宣传教育法、分别谈话法、正负强化法、提供榜样法、实践锻炼等。心理辅导的方法有以了解学生为主的观察测试法、自我描述法、沟通分析法和以影响学生为主的行为矫正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技巧锻炼等。心理辅导的许多方法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中较少使用。前面谈到的几点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在“心理辅导”和“德育”中彼此的方法是可以互补的。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教师的德育观念正在更新,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尊重,德育工作的面貌也由此大为改观。

三、“心理辅导”对德育工作有着积极影响

心理辅导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辅导”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的内容。学校的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法规等行为规范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德育内容注重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处理同异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问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的问题、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创意识等问题,缺少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来解决。因此,“心理辅导”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心理辅导”为有效实施德育创造了条件。一个学生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辅导”能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心理基础。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品质,他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正常与他人交往,能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具备这些条件,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心理辅导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正确选择生活目标,正常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假如我们的学生缺乏日常社会生活这样一些基本层次的做人本领,则他们的政治方向、道德品质会因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终究落空。

3.“心理辅导”为提高“德育”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又一途径,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首先,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必然会促使我们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心理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改变的知识,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完善。

其次,可以借助心理辅导中的具体方法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与短处以及发展的趋势,使德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第4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辅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它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为培养一个品德高尚、素质良好,人格健全的大学毕业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频频发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告诉我们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不容乐观,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改善。

一、高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模式

所谓的心理辅导指的是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心理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方式,在和谐的气氛中使个体实现心理优化,从而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和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辅导的直接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心理素质,而其最终目标则是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高校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建构在两种辅导途径之上。一是针对全体学生,通过心理课程,心理宣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升认识,增强信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其全面发展;二是针对存在心理困扰和障碍的学生,采用鉴别、诊断、行为干预等多种心理咨询方法和程序,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不适,实现心理健康。这两种途径相辅相成,一种是针对群体性的普遍教育,另一种是针对个体的特殊辅导。二者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匮乏且质量不高。在心理教育方面,随着高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以及学生心理专业知识诉求的不断提高,心理教育老师的缺口越来越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导致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是一个专业知识密集型的职业,很多高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专业基础可能稍显薄弱,由于缺乏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往往导致辅导的效果不佳,因此提高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一个急需提高的问题。

(二)辅导方法单一粗放,效果不佳。从两种辅导途径分别来看,心理教育活动多是开设心理学的课程,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均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授课机械单调,学生学习敷衍了事,这一状态急需扭转,而除此之外,开展的其他形式心理教育活动非常单调,缺乏吸引力;至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重视引导和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其行为纠正,缺乏重视,并且不注重问题解决的延续性。

(三)高校学生心理辅导认同度低。目前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还谈之色变。虽然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还普遍存在对心理辅导认识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对心理教育的抵触,对心理治疗效果的质疑等等。一方面是缺乏安全感,不能信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另一方面是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三、针对高校心理辅导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解决高校心理辅导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人才问题,不仅要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同时要提升专业人员的质量。第一,国家应该设立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和职业认证机构,宣传和严格把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使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格存在一个不断提升、上升的通道。第二,高校心理辅导人员自身要不断加强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把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心理咨询的实践相结合,积极同其他从业人员相互交流,探讨实践中的心得,共同提高;第三,学校应该定期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一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做专业性的报告,另一方面可以对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指导;第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辅导人员外出学习交流。

(二)完善辅导途径,积极寻求更加有效的辅导方法。对于心理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社团工作,将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社团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职业发展社团、社交礼仪社团、自我拓展社团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人格,实现自我。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类的社团学校应该在资源、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因为这是学生自愿发起、自愿参与的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心理咨询,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先进的网络方法及多媒体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些沟通方式既注重私密性,又方便快捷,应该成为心理教育和咨询平台的重要手段。

(三)提高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同。要提高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同,需要高效不断地进行普及教育。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心理咨询宣传日、影视报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上,应该给全体学生充分宣传心理学基本知识,讲解心理咨询的过程和作用,力求减轻学生的误解。总之,要不断加强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使其将发展自我的重要性同学业、事业联系在一起。

(四)加强心理辅导的中国化。文化对一个社会的群体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因此,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心理辅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心理辅导的中国化,一方面是要结合中国人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特点,建立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量表。目前,高校使用的16PF、UPI等心理量表,均是西方引进,虽然其设计先进科学,但某些方面并不适合中国人,需要结合中国元素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是探索中国化的心理辅导方法,中国人讲究平和中庸,循序渐进,在“天人统一”中实现自我,这些哲学思想都可以拿来帮助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

参考文献

[1] Lewis R Aiken.心理测量与评估[M].张厚粲,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6.

[2] 陈永胜.关于心理辅导中国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1(1).

第5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不断增加,扩散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学生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地重任,处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第一线。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点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高校突发事件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分析:违法犯罪类突发事件如因学生的偷窃、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发的突发事件、情绪宣泄类突发事件如大学生为发泄对学校某件事情的不满,采取过激行为从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违反校规类突发事件如因无故旷课、迷恋网络而导致的突发事件。目前来看,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招生与就业、群体性行动、心理疾患、校园安全与事故、师德与学风等方面。

高校突发类事件有以下特点

1. 发生的突然性。与其他事件产生相比, 大学生突发事件产生过程较为短猝产生的起始时间不易觉察和控制、 发生发展的方向难以预测、 影响深度和广不易评估。

2. 后果的严重性。高校突发事件通常伴有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伤害,一旦发生了危急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事件,对当事学生的家庭将会造成致命的打击。突发事件极易造成高校师生心理上的极度恐慌,进而给高校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带来很大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3. 影响的广泛性。现代社会资讯发达,随着微博的兴起,一旦发生大学生突发事件, 其消息的传播速度将是人们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二、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1.事故预防者

高校的辅导员,既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的困难以及心理的波动变化情况,通过有效的疏导和帮助,可以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要抓住关键人群和关键时间段。出现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学业受挫、恋爱失败、沉迷网游、心理异常等情况的学生,容易因为各种诱因产生极端情绪,做出过激反应,进而发生意外。因此这类学生应作为重点的关注和教育对象。辅导员应该多了解这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情况,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疏导,帮助其尽快解决困难和问题。

一般来说,在开学前后、毕业前后,考试前后,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等假期期间,各类评优评奖前后,特殊时期(如运动会、政治敏感期等)都是各类突发事件的易发时段。在这些时段前期,应提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采取有效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制定好应急预案。

2.现场管理员

由于辅导员日常与学生接触较多,多学生情况较为熟悉,学生对辅导员更容易产生信任感。因此,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故现场,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进行现场的管理、影响的控制,预防事件的扩大化,最大程度的降低对学生伤害。这既能为学校及时处置突发事件争取宝贵时间, 又能为学校开展正常教学赢得宝贵时间。

3.协调者和传话筒

辅导员是学生基层管理者,也是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但在重大问题上往往没有决策权,因此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反映并分析现场情况,提出解决的方法,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就可以争取到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同时,处理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配合,辅导员在这时要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尽可能安全、快速、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

4.心理咨询师

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学生情绪的波动,尤其是当事人的心理必然受到影响。这个时候,辅导员应该担负起心理咨询师的重任,对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减少恐慌情绪,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三、辅导员的突发事件应对意识

1.爱心、细心、责任心

爱心是对幼者无怨无悔的教化,虽愚钝无知而不舍。爱心是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无私奉献。有爱心的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更能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更快地从突发事件的阴影中脱离出来。

细心,是作为辅导员必备的条件。细心的辅导员能够更准确地发现学生的异常状态,从而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避免无可挽回的后果。即使是已经发生了突发事件,细心的辅导员更加容易发现事件的起因,也更能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各个角度出发,处理好事件。

责任心是从事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而由于辅导 员在高校学生教育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辅导员工作的责任心是尤为重要的,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只有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热心为学生服务,才能把工作做好。

2.永远将学生安危放在首位

生命是惟一的财富,对于辅导员来说,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安危更重要的事了。如果学生的生命、健康遭到了破坏,对于学生本人、家庭、学校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辅导员们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时时刻刻将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

3.掌握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但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手段和方法,对于辅导员来说非常必要。例如,当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辅导员应该懂得如何安全、快速地疏散学生,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当学生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辅导员应该懂得一些必备的急救方法。此外,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如宣泄法、阻断法、控制呼吸法等,教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控制情绪。

四、突发事件应对意识的培养

爱心、细心、责任心,是无法通过培训、教育等手段获取的。这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跟学生的接触,热爱学生,热爱生活,进而热爱这份工作。同时,学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辅导员,促使辅导员端正工作态度,养成勤于思考、立足本职、 脚踏实地的良好习惯,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工作中去。当辅导员有了爱心和责任心,也一定会时刻将学生安危放在第一位。

第6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日常管理 作用 实践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水平与特色是一所大学除了专业学科优势之外最重要的竞争力,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直接反应了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效率。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为亲密的好朋友,同时,也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着,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还有许多其他的非本职工作落到辅导员的肩上。为了适应新时期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寻求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方法特展开本研究,并将笔者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职责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大学辅导员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作用于管理和教育的客体,即大学生,以实现教育与管理的最终目标。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其需要辅导员在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明确的指引,从而使其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大学辅导员的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此外,辅导员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为:其一,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为直接与主要的管理者,也是他们最亲近的管理者。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他们为学生处理的问题也较多,从而加深了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信任感,这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故而,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极为严格。高校辅导员自身需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丰富的教育经验,其在处理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上能够有独特的见解与方式,他们能够较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促进其和谐、全面发展;其三,辅导员长时间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线,其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身份,科学引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为其灌输积极、健康等思想,对其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使其走出思想误区,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 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其要求现代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备较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高校辅导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创高校辅导员工作新篇章。

首先,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详细的了解外界世界,以获取信息和增长知识。大学生属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在上网了解外界世界的同时,其伦理观念、思想道德和个性心理等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针对上述现象,高校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并积极面对上述现象,运用各种方法、趋利避害,创新工作方法、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促进其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

其次,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怀,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其实际问题。现阶段,社会的各种压力在大学投射,加之学生自身成长环境和个性心理等因素,极易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不良情绪,严重的还将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细致了解,并积极做好心理咨询等工作,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与会议,使其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进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抗挫折能力。

第三,充分重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并使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逐渐多样化和密集化,社会化趋势明显。上述趋势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校与学生带来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从另外角度来看,上述趋势也为学校与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致使学校暴力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基于此,辅导员应重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与安全意识,提高其防范能力和整体素质。一方面,学校可定期开设法律和安全知识讲座,并聘请相关专家与学生展开交流,从而使大学生从中受益。另一方面,新学期开始时,辅导员可对新生讲解高校与中学的不同,使其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并向学生开展生命第一、安全至上的生命教育,增强其珍爱生命意识。

3.小结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生活与学习的直接管理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思想导师,更加是学生的生活朋友。大学辅导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原则,热情细致、服务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开创性的开展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使高校学生在正确思想和积极行为的指导下和谐发展,完善、进步!(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世杰,孔冬青. 学生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创新初探[J].农业教育研究,2011(2):40—42.

第7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辅导;人格魅力

高校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能很好地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大学期间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有一半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但主要是心理方面的。比如,来自考试的压力、恋爱问题、社会生存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辅导员的参与。

一、高校心理辅导技巧

1.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策略

心理辅导是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日常生活与班级息息相关,将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是目前高校辅导员从事工作的一个有效工具。

2.参照心理辅导关系构建新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和学生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良好的辅导关系可以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关注、肯定、平等和公平的对待、及时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等手段来实现,从而使辅导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从整体上看,有不少学生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心理辅导应该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而团体心理辅导能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4.倾听技术的运用

倾听分为被动式倾听和主动式倾听,辅导员运用这两种方法,在与学生沟通中能够给予学生安全感,让学生能够主动并且全面地提供信息,从而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几个关键时期

1.入学心理辅导

从中学到大学,许多新生第一次离开故土,离开熟悉的伙伴,离开长期依赖的家庭与亲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带着固有的行为模式对待全新的生活,在遇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问题时,没有了家长的及时帮助,就会出现失落、茫然、焦虑的心理。

2.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都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平时准备不够充分的同学,在考试之前更容易出现焦虑。笔者的一个学生曾经因为四级英语考试的压力过大而感到非常焦虑,笔者就主动约她出来在校园里与他谈心。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这个学生之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他的父母很优秀,平时家里人对他的要求很高,他觉得自己英语四级如果过不了会让父母很失望。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笔者主动和这个学生的家长联系,给他的父母分析了他现在的学习状况,让他父母多鼓励孩子,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他的父母很同意笔者的做法。在第二学期的时候,这名同学改变了学习方法,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3.恋爱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青春期的提前、高校招生年龄的放宽和在校学生结婚的解禁,恋爱已经成为校园的“风景线”。在缺乏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国情下,恋爱的困惑与失恋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心理问题。大学生恋爱心理辅导,对其健康人格培养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制定了团体辅导,开展“爱情需要学习,真爱需要等待”的讲座,学生听后自尊心显著增强,心理应激减少,心理健康水平也提高了。

总之,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学校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的任务交给辅导员,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尽量做到多投入、多付出,在辅导工作中讲究方式方法,发挥个人人格魅力,在学校与学生之间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蹇福利.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努力方向[J].科技资讯,2010,(18):

217.

第8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师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49-02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2014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用“四有”标准定义“好老师”,其中就要求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的一支特殊队伍,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职业道德是辅导员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职业要求其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教师,同时还应具有坚定信念,又具有与时俱进思想的职业素养。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

2006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第24号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求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新一代大学生生长在当下复杂的多元文化里,由于知识和阅历的不足,部分学生对正确的价值取向仍缺乏甄别能力,而辅导员在此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等,同时可以为他们的思想进步和品格培养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

(二)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行为道德的示范者。高校辅导员拥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工作在一线,每天与学生在一起,其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注意外在形象、谈吐用词、精神面貌、为人处世等方面做好表率,为学生做好榜样,通过良好的内外形象在学生面前赢得尊重,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学生潜移默化,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高校辅导员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者。专业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高校辅导员要密切配合教学需要,开展相关学生管理工作,以教学为工作重心,做学生学习和学风建设的促进者。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或缺乏目标,虚度大学美好时光。辅导员应该熟悉专业和学生特点,通过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督促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等,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四)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青年群体,心理上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与社会上青年不同,须面对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已频频出现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且呈上升趋势,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理应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工作。辅导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能力,积极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并指导学生学会调节心理的方法和途径。

(五)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者。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大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谋得一份合适的工作,往往取决于就业竞争力,也就是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很多大学生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上,据英格玛人力资本研发中心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更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单纯看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要认真组织和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供舞台,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了解职业,为就业做好准备。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工作过程中接触学生最多,与学生相处时间也最长,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辅导员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岗位职责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八个方面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学习生活、奖惩助学、学业就业、成长成才、突发事件等进行教育管理和预防处理,职责内容覆盖面广,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员的师德水平决定了辅导员对工作职责的落实和深入,而这些职责又涉及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辅导员工作特点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工作在学生管理的最前线,辅导员角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文化不再单纯,新一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熏陶较深,辅导员工作呈现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复杂、方法更需智慧等特点,此时辅导员需要担当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行为道德的示范者、专业学习的促进者、心理健康守护者等多重角色。这给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带来的职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对辅导员的师德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因此高校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三)三者和谐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三者,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一是高校自扩招以来,高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师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部分师生缺乏大爱精神,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强度大、责任重、付出多,但与之相对应的待遇、认同和地位却不对等,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信念不坚定,职业倦怠心理严重等想象。三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给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诸多影响,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多元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缺乏,价值观念扭曲等不良现象,而学生健康成长与辅导员密不可分。从以上分析可见,三者与辅导员师德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对三者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塑造路径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特点和重要性可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既有职业道德的一般性,又有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良好的辅导员职业道德需要高校和辅导员两者共同塑造。

(一)高校用“三心”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供前提保障。具体如下:

1.真心。重视就是真心,高校要真正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人文关怀、政策支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主动关心,做好辅导员的“后方”工作,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岗位工作,这有利于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

2.用心。细节就是用心,高校要用心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尤其是在制度建设上,高校应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出发,设计和制定符合辅导员特殊性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这有利于监督辅导员落实岗位职责,同时促进辅导员良好师德形成。例如:辅导员工作职责规定、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辅导员职业发展管理办法等。

3.尽心。全力就是尽心,高校要全力促进辅导员师德建设。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出现新的挑战,辅导员工作也出现新的变化,而辅导员往往又被教师队伍边缘化,缺少学习提高和业务培训等机会,这时就需要学校为辅导员争取并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促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二)辅导员用“三心”为自身师德建设打造良好根基。具体如下:

1.爱心。奉献就是爱心,高校辅导员要用爱心为学生筑造好一个“爱巢”。爱心是辅导员师德的核心,同时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一切的学生,辅导员要用爱心为每一位学生点亮前进的路灯,用爱心感化他们,用爱心赢得信任,怀着博爱之心与他们共成长。

2.责任心。热爱就是责任心,高校辅导员要用热爱耕耘好一份“责任田”。对工作的责任感是辅导员师德的基本要求,是辅导员开展一切工作的持久动力,同时是衡量辅导员工作的最基本的准则。“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这份工作,才能拥有一颗责任心,将所有热情投入工作,积极思考如何教育、管理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

3.耐心。坚持就是耐心,高校辅导员要用耐心指导学生走好每一步“人生路”。凡事贵在坚持,对工作有耐心是对辅导员师德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要求辅导员对待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因为耐心能够促使与学生交心,能够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诉求,能够解决学生的大小事务,最终得到学生信任和支持,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主要力量,其独特的角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高校辅导员应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履行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则坚持不懈地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为辅导员良好师德形成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殷清.大爱精神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3)

[2]陈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5)

[3]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2)

[4]项青.论辅导员如何在工作中弘扬师德关爱学生[J].高校辅导员,2012(4)

第9篇:学校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量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发现,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提供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心理环境,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即由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等,促进学生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

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辅导老师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础,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共同参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鼓励,表达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以此来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重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探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心理成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让教师一方面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

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一般任课教师相比,工作压力更大,情绪困扰更多,因此在对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辅导目标的确立以及活动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辅导员群体的特点。除了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形成团体、建立团体信任、学会团体合作、结束团体外,应重视情绪管理、爱心训练、班级管理、学生观等几个方面,比如可以利用循环沟通宣泄情绪并学会倾听,进而学习合理情绪理论;可以根据潜意识理论,在放松训练之后,输入爱心信念,并组织“信任之旅”,让成员体会和感悟爱心;可以利用脑力激荡或热座,发挥团体力量解决班主任在班级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扰;可以利用积极赋义,给所谓的“差生”的缺点赋以积极的意义,使自己从感情上接纳他们,进而理性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他们提供面对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现了内隐的自我,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同时让辅导员更多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辅导员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更好的与班级德育工作相结合。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团体中的应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由于人数较多,辅导老师很难充分关注每一个成员,尤其是一些较为深层的问题,单靠班级辅导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的重要补充,必须重视发挥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范围很广,新生入学、消除自卑心理团体、消除考试焦虑团体、学生干部领导团体等,根据不同的团体,设定相应的辅导方案,都可以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 可以组织学生干部领导能力提升团体,形成团体后,通过活动,重点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等。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可以肯定团体心理辅导将会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1996.1-3,58-92.

[2]王强,肖玲君,诸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策略[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6.27(2):67-69.

[3]马建青.大学生生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

[4]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