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第1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理想教育;调查分析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道德的缺失,不仅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来谈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问题。

一、现状

通过调查,我校的大学生道德面貌总体上是健康的,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上道德失范现象不满,但另一方面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又存在着矛盾和困惑。在现实的社会中,大学生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但在实践中常常不能变为实际的行动。在道德追求上,大学生都认为应该讲道德,但在生活中对自己又降低道德的标准,他们把道德较多的理解为道德仅是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而忽视道德对人的心灵净化、人格升华的教化作用。特别是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愿遵守,基本的礼貌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缺失。在道德评价上,大学生较多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不乐于助人;只追求权利,不想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所以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思想政治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同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拥护党的领导,关心、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时事政策,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不良倾向。大多数同学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部分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过于现实,缺乏社会责任感。

2.社会公德方面

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公德意识,是非观念明确,对社会公德的行为认识持积极态度。如: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能够做到文明礼貌、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尊敬师长等。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部份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一是部分大学生文明素质较低,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在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现象层出不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怪叫;迟到、旷课、早退、互相抄袭作业习以为常,恋人在公共场所过于亲昵等等。二是对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认识不全面,如穿着过于暴露或随便,在宿舍违规用电认为是个人自由,无视公共安全等。三是缺乏道德责任感,尽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但较多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集体观念淡薄。特别是在当今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上课的低头一族,无论教师怎么惩罚,90后的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都无法杜绝。

3.职业道德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职业道德选择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是只注重职业的“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工资收入在各行业的差距较大,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往往只看重职业的“利”。二是职业多选择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当代大学生们在职业的选择上更看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留恋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不愿到边远、经济相对落后等非常需要人才的地方去。三是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大学生的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日常言行缺乏诚信。二是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三是考试诚信,尽管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四是就业诚信,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弄虚作假等。五是学术诚信,抄袭成风,大量的“”广告、论文交易广告充斥于大学校园和网络;抄袭他人的作业,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论文等。

4.家庭美德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每个大学生都来自于家庭,将来也会组建自己的家庭,是否具有家庭美德,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极为重要,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家庭美德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缺乏感恩之心。部分大学生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未能体会父母的辛苦,缺乏感恩。(2)过于开放,缺乏责任感。大学校园里的恋情多数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于曾经拥有”,男生、女生都有“傍大款”的现象,甚至还以做小二、小三为荣。过于功利化地看待爱情,同居和成了大学生们恋爱的主题。(3)对生命的漠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有所上升。当爱情、求职、考试、生活遇到挫折或困难时,部分大学生就选择了不顾一切离开人世,而这时的他们全然没有想到父母、亲人们对自己的抚养和期盼,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关怀。

5.网络道德方面

网络由于大容量、互动性、隐秘性、易检索的特点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交流平台。许多大学生利用网络来浏览、求索自己关心的问题和内容。网络一方面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的学生过于放纵自己,传播转发负面新闻、发表反动言论、恶意攻击等等,同时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还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所以说,对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二、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院的学生思想道德面貌总体上是健康的,富有活力及创新精神,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对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缺乏深刻认识,道德情感冷漠,缺乏基本的正义感和社会公德等。当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大学生的许多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行为品德的养成都与社会环境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得金钱化、现实化。不少人认为只有追求到金钱才是成功,才能出人头地,而把道德修养抛置了一边。另外,社会舆论的导向也存在一些误区。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络等传媒对一些歌星、影星、球星等大肆渲染和炒作。一夜走红的这“星”那“星”似乎永远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焦点。而在报道一些英雄模范人物时,往往“神圣化”,他们要么铁面无私,没有人情味,要么是不要家的工作狂,似乎没有效仿的可行性,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榜样。这种过多传递着的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违背的信息势必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讲道德是不成熟的表现。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推崇投机取巧,而对讲原则却持贬低态度。上课时间在宿舍上网玩游戏已成为常态,考试是否作弊不在于良心是否受到谴责,而是看监考教师是否严格。偷东西也变成了个别同学的生活来源,而不被认为是可耻的行径……这些行为,无不表现出是对“善”的漠视,对“恶”的纵容,对先进文化的麻木。其恶劣的影响引发道德观的严重扭曲,使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以及非道德的行为披上“合理化”的外衣,在大学生中获得普遍的默认、容忍甚至赞同。

而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不免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西方文化所带来的新观念、新价值观的影响。这些新变化使大学生在某些认知方面发生了错位,那就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把不诚信当做一种谋生手段等。这些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观还存在着模糊性,一些长期以来约定成俗的道德准则被现实所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而当代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变化的阶段,产生道德困惑,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的现象。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在的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父母长期强调的是智育,只要求高分、名校,把其他方面都忽略了。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智力开发,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承受挫折、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等品质方面的教育,从而不自觉地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等不良品质。同时对于子女的不诚实,父母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偏低,不能以身作则,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这些都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3.学校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在学校的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虽然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不违反校纪校规,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可以获得评优的资格。

首先是我们的高校的教育所开设的德育课程并不能够真正的起到自己的作用,比如我们所开设的两课往往是流于形式,所讲之内容并不能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课程就是开了也没有真正起到德育的效果。同时学校教育也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只教不育。在中小学只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副科,而大学里也往往只是强调专业课学习。学校育人的功能没有全面发挥,缺少情感教育。

其次,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单一。片面强调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教育。尤其是大学缺少对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教育,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违背诚信的现象没有防御能力。看到社会现实中和书本上的说教不一致,而大学生往往又缺乏理性思维和分析选择能力,从而容易导致无所适从,甚至形成错误的诚信观。

再次,与老师的沟通接触少。科任老师上完课也就走了,师生之间很少有机会沟通,因而学生所产生得到的困惑也就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于是,产生道德缺失的行为。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德育课程的要求往往采取抵触甚至逆反的态度,很难把德育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道德素养。学生在试卷上对一些非道德问题批判得有理有据,表现出较高的道德认知,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出较低的道德标准,出现道德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大学生道德修养缺失的内在原因就是“道德信念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因为一旦人们的道德信念没有确立或发生动摇,就会使道德约束力在人们的行为中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取而代之的将是人们对道德义务的冷漠和麻木。以上的分析表明,正是因为没有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行为的内在动机和需要。而没有内在的动机和需要,当然就难以从德行中体验快乐和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知道,为什么做不到”的现象。

通过对我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调查,我认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要全面发展,就不能片面发展,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有创新精神,这一切都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理想和健全人格的导引,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构建高专师范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

[2]《大学生理想教育》朱炎 焦秀君编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

[3]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第2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的主体是对目标的信服和崇拜,同时也是出自信仰的精神动力,主体能够内在地促使艰苦不懈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信仰的指导,人的道德行为是易变的。高校德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道德信仰。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现状

大学生承担着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学习专业知识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但拥有崇高的信仰,并不意味着拥有丰富的知识。因此,大学生信仰的养成,需要教育。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我们把信仰分为、政治信仰、法律信仰和道德信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

道德信仰是指人们对支配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精神境界和确定性的道德价值的追求,是一种为特定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标准提供最终的权威性裁决。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人有共同的道德信仰,那就是追求至善与幸福。但在确立这一道德信仰时,由于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力发展方向和本质力量的把握不同,故其信仰有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

(二)大学生状况。

人们的是指在对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膜拜和笃信基础行形成的文化体系,是对构建人生意义和世界图式的一种终级力量和终极原则的体验和假设。自成立新中国以来,我们注重用无神论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教育大众。但是,由于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生产的组织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精神境界追求日益多元化,给当代大学生的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

政治信仰是指人们认定体现着最高政治生活价值的政治生活方式或理想政治制度所具有的执着追求和最高信念,是思想政治的最好的指导思想。当代中国人的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能够看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都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价值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从其理论基础、实践历程和理论体系来看,显示了这种信仰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刻说服力。通过同类对比,政治信仰状况在大学生中较为积极和乐观。

(四)大学生法律信仰状况。

人们对法律心悦诚服的认同和依归感,归结于法律信仰其核心内容是对法律统治和法律至上的认可。社会成员普遍坚定对法律信仰,因为要实现法律的最高权威地位,才能最终现现代化法治。今天,中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其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目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状况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具体分析既有当今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也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和西方思潮的影响。然而,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在各个高校也存在许多不容小视的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道德信仰教育方面。

由于在实际的传统道德信仰教育过程中,缺乏对道德信仰的价值根基性的教育,对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价值性强调的多了,使得大学生觉得集体主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等共产主义道德信仰高不可及,不方便把这些深化为内心深处的信念,所以道德的虚伪、善恶不分等负道德人格在不少大学生中占有了较大市场。

(二)引导方面。

由于大学生信仰宗教很多来自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主观原因,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教育好的,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针对性不强、与现实脱节、新的精神引导方式还不健全等方面的影响,也能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

(三)政治信仰教育方面。

目前,课堂上、社会媒体等还存在少数人以许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也有少数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这些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过时论”,这样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在思想中有多重政治信仰的涌入与冲突,从而产生个人政治信仰的盲目崇尚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和对自身信仰的迷惘。

(四)法律信仰教育方面。

高校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过程中,一般没有设定有关法律意义、法律价值的内容,具有法律信仰内容的《法律教育》和《法哲学》的课程开设更少。因为缺乏从价值观角度深入分析案例和法律信仰的理论教育,不少大学生很难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尊崇的法律权威,也更谈不上提升崇高的法律信仰。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认同与实践对策

(一)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教育。

在大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应该结合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契机,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增设信仰教育的内容,具体为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中增设有关、道德信仰、法律信仰、政治信仰、哲学与信仰的相关原理和相关案例分析的章节,更是要增加中国与外国的反面典型案例、比较案例等实证分析内容,进一步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此外,有的还可以单独设立一些章节。

(二)加强研究,提出相关信仰理论。

在进行高校道德信仰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有力探索。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根基性来自于:一方面,信仰的确立具有精神能动性和个体自主性,个体自由选择的信仰教育的脱离就仿佛一个人试图建造空中楼房。另一方面,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以人生观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核心的权利理论、法律至上和平等思想原则的深入研究,让法律信仰教育的整个过程,真正成为大学生法治实践的生动课堂,同时也引起更多大学生的意识觉醒,让当代大学生对平等、人权、正义、民主等价值观念有一种共同的认可。

(三)高度重视主体性人格的发展和生成规律。

努力塑造大学生信仰世界健康的政治人格、理想的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这同时也是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建构的整合、提升、论证和完善的一个过程。所以,要更多的注意引导高层次人格需求,不断提高人格鉴别力和判断力。利用高校的典型的示范、反面典型的教训、社会实践的确证、科学理论的启发和良好氛围的熏陶,使得当代大学生们能够更多的对至善道德和幸福人生有一种合理的诉求、对共产主义有信仰追求、对马克思主义有信仰、坚决坚持无神论和科学精神,从而让大学生们产生良好的行为倾向和做出正确的动机选择。

此外,还要促进良好的人格行为。因为人格完善的行为,最终是通过优秀的人格实践来实现的,这不仅是个人意志选择的结果,更是人格主体性的本质显现。据调查所知,大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原因有两种:动力选择和动机选择。所以,只有热情饱满的人格动力和积极健全的人格动机共同发动,才会逐渐形成主动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自觉践履道德规范、努力追求科学境界等优秀的人格品行。同时,正确的人格判断力、高层次的人格需要和良好的人格行为一起锻造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美丽彩虹。

本文系: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认同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4.

[2] 龚平.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第3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重要的是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大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既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同时又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人文精神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之一。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物化形态,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关于学生道德及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1.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调查

(1)尊重他人意识。尊重他人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对他人劳动是否尊重是大学生日常行为中最为明显的素质表象。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在课堂上和自习室里是否能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进行调查,而从问卷发现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的占38%,偶尔能听到的占61%,这反映了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更没想到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2)尊老爱幼意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仅限于赡养父母,抚养子女,而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道德感情去对待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和儿童。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主动给老人或孕妇让座的占22%,不能决定或犹豫不绝者占62%,而有16%的学生觉得这个事情与自己无关。这说明有78%的学生在尊老爱幼这个问题上存在问题。

(3)诚信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人格很重要的一面。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是一笔财富。涉及学生诚信的事例很多,如贫困生家庭状况、考试、请假、就业等等。从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发现,有41%的学生对于作弊行为反感,但认为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甚至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占59%。而包括对作弊反感的学生在内,从小学到目前考试作过弊的学生竟然占到了75%。

(4)团结意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显然,“人和”是各种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环。“人和”是我们要创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环境。学校中,大到一个院系,小到一个班级,都要讲求“人和”,只有班级达到“人和”,才能使全院形成合力。从我们对班级的团结性调查看,有31%的学生认为本班级很团结,认为团结情况一般甚至有小集团的有56%,有13%的学生觉得班级团结情况差。

2.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调查

(1)获知途径。在对于传统文化的获知途径中,从小听说占43%,通过课外书籍获得的占40%,说不清的占10%,大学期间继续获知的占7%。其中大学期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文科学生占76%,理科学生占24%。这表明我们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很大程度上是靠点滴的积累,而这种积累也正是传统文化深远影响力所达到的,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投入很少。

(2)获知情况。通过问卷发现,在对于中国传统的道、儒、法、墨等大家思想,有较多了解的占2%,71%的学生表示有点了解,有27%的学生不了解。能够说出某一家思想大致观点的,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0%,其中,文科学生占80%,理科占20%。在对于某一门传统艺术的调查中:大致了解的占76%,不了解的占21%(全理科)。这说明学生对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认知十分肤浅,文科学生虽然要好于理科学生,但在知识的面上以及深度、广度方面十分不足。

(3)获知态度。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阅读是一种方式。我们调查发现,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传统文化类书籍的占11%,偶尔借阅的占64%,有25%的学生从不借阅此类书籍。

二、问题及对策

第4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理想;信念;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81-0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当前社会形势下,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冲突,外来价值观念的影响,网络的巨大影响力量,使得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仍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困境。因而,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和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关心国家发展,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受到社会上多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偏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弱化,责任意识欠缺

青年学生本应是最富于理想和抱负的,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的大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目标限于功利,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的心理。他们普遍认为理想远、大、空,可望而不可即,难以把握,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他们关心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自身的发展状态和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不少大学生对社会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真正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他人的命运结合起来。

(二)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精神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因而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中,实践少之又少。个别同学忽视德育、不注重全面提高素质,这些直接导致大学生德育意识淡化,甚至极个别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不愿上政治理论课,不愿意担任社会工作。不少大学生纷纷追求生活的潮流化和高档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的倾向,追求时尚、贪图享乐的思想在大学生中盛行。

(三)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认知和行为脱节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统一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不道德的丑恶行径表示愤慨;另一方面,自身面对不道德的事情不仅不去阻止,甚或参与其中。他们有真善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是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举例如下:

1.基本文明礼仪的欠缺。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天之骄子,素质高于一般群众,但是语言粗鄙成为时尚。校园中,打赤膊、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已是见怪不怪了;至于乱扔废物、随地吐痰更是司空见惯。

2.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据调查,大学生抄袭作业现象在各个高校都较为普遍,甚至已不被学生认为是失信行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的报道,轻者受到各种处分,重者则被勒令退学。

3.恶意拖欠学费。新学年开始,家长为孩子存足学费,期待孩子圆满完成学业。却有部分大学生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上缴学校,擅自挪作他用或者存入银行进行“增值”。

4.不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但是,有极少数学生诚信意识欠缺,到期不还,给银行信贷工作蒙上阴影,也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5.毕业时的不诚信行为。首先,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涂改成绩及所获荣誉造假。其次,随意签约、毁约,不尊重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另外,少数毕业生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

(四)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前进动力

新形势下大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前进动力。在精神状态上,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价值取向上,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不愿意用心做事,反倒攀条件讲待遇;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工作,更不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生活方式上,贪图安逸,讲求享受,缺乏奋斗的动力和坚持。心理承受力较弱,无法承受挫折,不能正视人生的矛盾。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途径分析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应依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就高校而言,学校的教育和导向成为了决定学生意识走向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高校德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途径。

个体道德的形成一般说要经过掌握道德知识、学会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付诸道德实践等几个阶段。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真理性的道德知识,明确是非善恶标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但在这其中受教育者所获得的只是理论知识,必须将之付诸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能力。因此,高校德育应从培养道德知识入手,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并检验青年大学生真实的道德能力和素质。

(一)注重道德理论培养,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于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应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理论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生活,尊重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

(二)建立完整规范的管理体制,以管理促德育

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依靠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制度安排以其规范性和强制性的基本属性,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外在环境和秩序保障。

高校应把德育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具体化、规范化高校德育评价标准。在严格的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逐步引导大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同时,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应整合并修改现有成绩为先的评价模式,在大学生评价的量化指标中加大道德评价的比重,增加德育量化的可操作性,将现有道德标准具体化,避免假、大、空地谈道德教育,避免重智育轻德育的评价模式。

(三)贴近学生实际,将德育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要针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态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教育,而不是僵硬地说教或就事论事地随机教育。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灵活、丰富、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得提高。学校在做好文化课讲授的同时,可以通过名人讲座、名著导读、影视欣赏、文艺表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健身娱乐活动等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做到寓教于乐,把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这些课外活动之中,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四)加强德育实践,在实践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

正确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教育、启发和影响。道德能力不仅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形成和获得,而且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确证、巩固和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德育实践,将道德认知教育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以道德的知识、理性和智慧去认识和理解现实的道德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去深化道德认知,发展道德理性,提高道德能力。

参加社会道德生活实践锻炼,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优化道德心理结构有效的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大学生从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真实的道德生活,才能够激发其爱国、爱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其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等优良品质,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参考文献:

[1]曲洪美,刘国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困境与超越[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冯永刚.以制度安排促进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第5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 试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 试析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 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探讨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及对策探究 略论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刍议新时期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0后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及对策研究 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途径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Shayne Bowman & Chris Willis.We Media[M].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2003.

[3][法]路易・阿尔都塞. 阿尔都塞论艺术五篇:上[J].陈越,王立秋,译.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6).

[4]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空间分化与冲突[J]. 社会学评论,2013 (1).

[5]高庆,姚慧敏. 在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探索[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6]张莼波.大学生心智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J]. 学理论,2013(35).

[7]高有涛.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与培养[J]. 科教导刊,2012(6).

[8]王小占.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的调查与建议――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9]陈博.巧用自媒体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09-23(6).

第6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杨秀文(1976-),女,吉林辽源人,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隋丽丽(1974-),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山东 烟台 26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编号:531-001-030498-01)、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21-014-303138-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228-03

网络道德失范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缺失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或自身内部的自律而产生的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一种非常态行为。这种失范具体表现为:利用互联网对他人进行欺骗、攻击;制造、传播病毒和垃圾信息;将他人隐私在互联网公开,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浏览、下载、传播色情、暴力信息;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非法侵入、攻击他人信息系统等。[1]

大学生作为受网络影响很深的庞大群体,也同样呈现出很多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就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与课题。中国传媒大学团委组织针对国内本科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有54%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浏览黄色网站;超过5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抄袭过论文,但认为抄袭是一种学术败坏的仅占38%。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的探讨,对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少见。本研究在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人口学变量、上网基本情况等因素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以期探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鲁东大学、烟台职业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威海职业学院等10所院校3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91份。其中男生155人,占总人数的53.26%,女生136人,占总人数46.74%;文科生146人,占总人数50.17%,理科生145人,占总人数49.83%;独生子女154人,占总人数的52.92%,非独生子女137人,占总人数47.08%;城镇学生130人,占总人数44.67%,农村学生161人,占总人数55.33%。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自编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卷。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状况的调查。第三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共有25题,分为6个维度:网络依赖、网络攻击与谩骂、网络侵权、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网络失范行为的意向。前5个维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类型,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意向是一个预测未来趋势的维度。Kang(2006)指出:行为意向意味着人们想要实现某种行为的程度[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意向是指大学生由于基本道德规范缺失或混乱,在网络空间中发生违背网络道德的非理的倾向和意愿。[3]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学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发生与否的最重要、最直接因素,就是说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意向可以很好地预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是否出现道德失范行为。

问卷采用5点记分法,让被试对所陈述的网络行为与自己的情况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进行判断: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比较不符合”,3表示“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为了不使调查对象产生歧义,在调查中“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一律用“网络不道德行为”来代替,二者含义相近,能让调查对象更好地理解问卷内容。经过预测验的验证,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其结果是可信与可靠的。

3.研究程序

采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本科高年级学生。调查结束后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上网基本状况

(1)网龄。网龄一年的大学生有25人,占总人数8.59%;网龄两年的有97人,占总人数33.33%;网龄三年的有104人,占总人数的35.74%;网龄四年及以上的有65人,占总人数的22.34%。

(2)上网工具。131人经常使用电脑上网,占总人数45.02%;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有59人,占总人数20.27%;二者使用时间差不多的有101人,占总人数34.71%。

(3)经常上网地点。家里上网的有42人,占总人数14.43%;189人在宿舍上网,占总人数64.95%;27人在网吧上网,占总人数9.28%,27人在学校公共场合(如图书馆)上网,占总人数9.28%;6人选择的是在教室上网,占2.1%。

(4)每日上网时间。每日平均上网时间小于1小时有40人,占13.75%;每天上网1-3小时有155人,占53.26%;每天上网3-5小时有70人,占24.05%;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有26人,占8.93%。

(5)何时上网。在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上网的有172人,占59.11%,只有周末时间上网有58人,占19.93%;随时(甚至包括上课时间)上网的人有62人,占21.31%。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状况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总体状况。

由于所采用的问卷中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故取中值3为参照值。从表1可以得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每题得分平均值为2.3595,属于中等程度范围。

(2)人口学及上网基本情况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相关。考查人口学变量、上网基本情况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注: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分析表明,性别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总分和六个分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受教育层次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总分、网络色情、网络黑客、失范意向等几个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生源地和网络黑客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网龄和网络黑客、网络色情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上网地点和网络依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和网络黑客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每日上网时间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总分、网络依赖、网络攻击、失范意向之间都存在正相关;何时上网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总分、网络攻击、网络色情、网络黑客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

3.各因素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预测

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层次、每日上网时间、何时上网这四个因素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探明人口学变量和上网基本情况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以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和上网基本情况的有关变量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

检验多重共线性,发现各个变量的容限度都是1,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回归的结果是可靠的。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层次、每日上网时间都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总变异的17.1%。

何时上网没有进入回归方程,为了进一步探明何时上网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间的关系,以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为因变量,以何时上网目标为预测变量做曲线拟合,发现二次方程拟合最好,R2=0.031,Sigf=0.011,标准化方程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57.0157+0.4584×何时上网+0.6779×何时上网2。

三、分析与启示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状况总结

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每题得分平均值为2.3595,属于中等程度范围。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并没有很严重,但也不容乐观。在六个分维度上,行为意向这一维度每题平均得分最高(M=2.80756),这说明虽然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水平并不高,但是其意向水平高于实际水平。也即虽然很多人没有表现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但是有较高的行为意向,今后表现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

2.有关因素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

(1)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层次两个因素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显著影响。生源地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整体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网络黑客维度有显著影响。专业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俞红蕾)并不一致,可能和抽样因素有关。[4]

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层次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性别方面,男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明显高于女生,并且在网络依赖、网络攻击、网络侵权、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网络道德失范意向六个分维度上也都明显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俞红蕾)结论是一致的。[4]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自控力也不如女性,网络的自由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男性这方面的需求,因而表现出更多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在受教育层次方面,专科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明显高于本科生,专科生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网络道德失范意向三个分维度上也都明显高于本科生。这可能和专科学生往往面临更大就业压力有关,面对压力时人们容易逃避现实而选择消极退避的生活方式,或者是需要更多宣泄,而网络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2)上网基本情况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研究主要考查了网龄、主要上网工具、经常上网地点、每日上网时间、何时上网等上网基本情况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每日上网时间、何时上网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网龄、主要上网工具、经常上网地点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整体水平没有关系,但是网龄和网络黑客、网络色情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上网地点和网络依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和网络黑客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网龄长的学生在网络色情、网络黑客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网龄低的学生,可能是因为网龄越长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越不敏感、越麻木,因而放纵自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上网地点方面,在网吧上网的学生其网络黑客行为明显高于在其他地点上网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在网吧上网身份的隐秘性强,进行黑客攻击被发现的可能性小,因而网络黑客行为更明显些。

回归分析表明,每日上网时间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每日上网时间长的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明显高于每日上网时间短的学生,每日上网时间越长,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每日上网时间长的学生在网络依赖、网络攻击、网络道德失范意向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每日上网时间短的学生。这是非常符合客观实际的,如前所述,每日上网时间越长,对网络道德越不敏感、麻木,因而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曲线拟合分析表明何时上网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间存在曲线关系。随时(甚至上课的时间)上网的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明显高于仅在周末和在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上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网络攻击、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其余学生。随时上网的学生对网络的热衷和依赖更明显,现实对他们的约束力往往更小,同时他们往往也是在线时间长的学生,因而网络道德意识可能会更薄弱,出现网络攻击行为、网络色情行为、网络黑客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四、结论

第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其意向水平高于实际行为水平。

第二,性别、每日上网时间、受教育层次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男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明显高于女生;专科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明显高于本科生;每日上网时间长的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明显高于每日上网时间短的学生。

第三,何时上网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二者拟合二次方程,随时上网的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明显高于仅在周末和在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上网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叶通贤,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2]Kang ,Hyunmo,MinhiHahn,David R. Fortin,Y. J.Hyun,and Yunni Eom. Effects of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on the Consumer Usage Intention of E-coupons [J].Psychology&Marketing,2006,23(10).

第7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 浅谈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列宁灌输理论与“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初探 “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探索 90后大学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论 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路径分析 90后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德育工作应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90后”大学生关怀意识建构途径探析 “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加强对“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道德问题成因分析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浅析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90后大学生励志教育方式创新研究 “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之管见 “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90后”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3-20.

[3]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3):92-96.

[4]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0.

[5]于天龙.学会关心:与内尔·诺丁斯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10-13.

[6]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2,42,1,2.

[7]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8][9]袁明锋,钟永淑.“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管理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0-51.

第8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非凡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目前状况,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探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目前状况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和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和分析非凡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假如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轻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轻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和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经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劳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第9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文

1.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总体上趋于理性和成熟。在对国家、集体与个人道德关系的认知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人应服从服务于集体和国家的大局。82.1%的学生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在对“假如国家突然遇到危险或困难(如灾难、敌国入侵等)”问题的回答中,48.3%选择要“尽自己最大力量给予帮助”,39.6%选择“国家需要,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8.5%选择“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尽力给予帮助”,选择“与我没有关系”的不足4%。在人与人的关系认知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和把握人际关系,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问题的回答中有78.3%选择“不同意”。在自身道德追求中,63.3%的学生认为“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87.7%同意“合理的回报,无私的奉献”。在对道德的行为的认知和评价上,基本上符合社会道德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他们在对“最应该受到遣责的不道德行为”的选择中,50.8%的人选择“自私自利,损人利已”,19.6%的人选择“虚伪,不诚实”,11.7%的人选择“不守信用”;86.5%的学生不同意“竞争不能顾及良心和道德”;在回答“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上来一位老人,坐在前面的年轻人都没有让座,你会让座”的问题时,79.9%的学生选择了“让座”。

2.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的统一,是完整道德人格的体现。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结合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对“如果你看到他人不遵守公德(如随地扔垃圾)你会怎样?”的回答中,有51.4%的学生选择“非常气愤,但还是走开了”,只有32%的人“自己把它捡起来”,另有9.5%的“走过去阻止他”,其余的认为“不管我的事我也不会关心”。这和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是一致的,在对“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上的表现怎样”的回答中,有78.6%的学生认为“道德行为低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只有15.8%的学生认为“道德行为符合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其余的认为“道德行为高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3.传统道德观念依然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选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调查表明,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道德仍然为大多数大学生所认同,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在回答“到目前为止,对于你的成长和进步,你最感激的对象是谁”时,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72.6%).在问及“当别人对您伤害时,您的态度如何”时,45%的学生选择“忍让”(列第一位)。可见相当多学生乐意选择传统文化“忍让”来息事宁人。就同一问题,选择人数列第二位的是“诉诸法律”,占25.5%;还有17.8%的学生选择“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表明只有不断加强法制教育,才能教育学生在适度忍耐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