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优化营商环境现状精选(九篇)

优化营商环境现状

第1篇: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环境 发展对策

一、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与特性

(一)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

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银行市场营销能力和目标的,而银行营销部门又难以控制的各项因素和力量的总称,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调研的重要内容。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既可以给营销活动带来机会,也可能带来威胁。

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复杂多样性――现代企业的营销环境复杂多样:动态性――企业的各个营销环境经常处于一种易变的、不稳定的状态中;不易把握性――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可影响性――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环境要素的调整与控制,对外部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最终促使某些环境向预期方向转变。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环境是银行企业的生存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银行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构成各银行企业营销环境的重要方面。银行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是整个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总体方向,为其制定自身的营销战略提供指导。因此,银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必须考虑到各银行企业的时空条件。银行企业在环境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生存和发展,只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充分地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银行市场营销中,可根据营销环境所受影响方式分为微观营销环境和宏观营销环境。前者是直接影响和作用于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环境因子(客户、供给者、竞争者等),后者是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间接发生影响与作用的因素。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主从关系。

(二)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性

1.差异性与相同性。从整体上看,同一国家、地区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大体相同的,银行企业比较容易与之相适应。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有所区别,使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显示出差异性,这一特性有助于银行企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因素组合方案。

2.整体性与地域性。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研究的对象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将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机理。但由于区域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区域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研究其地域差异性,将有助于在银行市场营销中突出区域特色,发展特色项目与产品。

3.相对性与绝对性。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各种因素的稳定是相对的,不断变化却是绝对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一般说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国际影响加深。人们认识宏观世界角度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制度发生一定程度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各国的银行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研究,并站在变化的立场上去适应市场环境。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1.银行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顾客、社会公众、营销渠道等。对供应商主要从供货的稳定性与及时性、供货的价格变动、供货的质量水平来分析:对顾客主要从消费心理、消费模式、收入水平等进行分析:社会公众包括金融界、媒介公众、公民团体、内部公众等,企业应和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形成企业的有利因素。

2.银行内部环境分析。银行内部环境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R&D)、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分析的重点通常为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创新程度、人力资源等,并和竞争者相比较,是表现为一种优势还是劣势。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1.政治环境分析。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将越来越多受到国际法律法规的限制和制约。因此,一方面要敢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法律,避免引起法律纠纷。

2.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等多个领域。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宏观经济结构和水平,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对企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主要是对社会购买力水平、消费者收入状况、消费者支出模式、消费者储蓄和信贷以及通货膨胀、税收、关税等情况变化的调查。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社会文化指一个社会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社会结构等。它不仅建立了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也形成国家市场或地区市场消费者态度、购买动机、购买行为模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使得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持不同的态度。影响产品的设计、包装、信息的传递方法、产品被接受的程度、分销和推广措施等。企业在分析市场营销环境时。应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做到“入境问俗”,“适者生存”。

(三)当前商业银行营销环境所面临的挑战

1.房产政策及价格走势的影响。银行房贷主要包括三部分: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类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根据2007年报数据,上市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比重为28.47%,2008年中期数据为27.55%。由此看出,银行业的贷款构成中近30%受房地产政策及价格走势的影响。

统计数据表明,去年5-10月,房地产价格上升主要为银行个人按揭贷款增长推动。为拉动利润,商业银行控制企业公司贷款,增加个人房贷。随着央行出台二套房贷政策,个人房贷收缩,房价下跌,商业银行普遍担心房地产市场回落后会导致风险。

2.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还贷能力堪忧。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受雨雪冰冻地震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煤炭、电力供应不足,交通运输紧张,企业采购周期延长,有些企业被迫停产,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受雨雪地震灾害的地区情况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外需缩减,能源、原材料、粮食等价格上涨,加大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受国际供求影响,且对大多数行业的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的原油、铁矿石等基础材料成本的高位运行,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极大挑战。调查显示,企业对能源、原材料、食品等价格上涨反应强烈。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2%的工业企业反映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上涨:77%的建筑企业反映建筑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8.4%的餐饮业认为营业成本上升。

上述因素导致许多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倒闭现象,致使这些企业还贷能力恶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3.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但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压力。在中国,除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外汇资产最大持有者是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最新年报披露,这些上市银行手里有近400亿美元外汇资产处于风险敞口状态,以7.5%的升值速度和现有人民币汇率估算,这部分外汇资产损失将超过200亿人民币。

4.金融“脱媒”效应。中国正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脱媒”现象的发生,

对于传统的依赖存贷汇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脱媒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资产方面,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产品,对于部分优质客户在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流了部分银行优质贷款。更严重的是,能够上市、发债的企业是经过层层审核,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这类优质大客户的流失迫使银行提高对相对陌生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比例,信贷风险加大。负债方面,股票、基金、券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多样化的产品分流了相当大部分的银行储蓄资金。

三、中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对策

(一)推动业务转型,实现产品创新,降低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

我国目前房地产行业及其他工业企业的还贷能力下降以及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金融脱媒”现象促使银行业必须进行业务转型,转变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不断推动新产品研发,拓展盈利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和战略产品来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主动适应新的经营环境需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防范各种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来认识和对待,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态势和趋势,认真做好压力测试工作,着力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对跨业经营业务、跨境兼并收购活动的风险管控,大力推动实施新资本协议和执行新会计准则,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推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转变,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推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转变,积极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有效发挥金融体系功能,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而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四)适时进行海外并购,实施“走出去”战略

银行并购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特点。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并购国外银行,积极开发国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有利条件,获得可观收益。

但是,银行业海外并购面临风险控制、市场环境、人才培训、信息集中以及文化协调等诸多挑战。因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中资银行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要有健全的公司治理、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防火墙安排,要有充足的资本和财务能力,要具备跨业跨境并购及投资设立子公司所需要的专业经营管理团队,要着眼于核心竞争力。

(五)抢抓高端客户

高端客户具有资产雄厚、购买能力强、风险承受能力强等特点,其雄厚的资产不仅能够增加负债,而且能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拓展空间,同时有贷款需求。为增加资产提供了新途径。抓住高端客户,同时发展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举三得。抢抓高端客户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资源,也是各商业银行在同业占据领先优势的先决条件。

第2篇: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

一、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配送分析

首先应当对商业连锁企业的基本概念和含义进行理解,所谓商业连锁企业主要强调若干同行通过共同经营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高规模效益的商业经营模式,其原理与本质就在于通过现代化大生产来实现商业活动的标准化、统一化和专业化,其特点在于通过对价格、标志以及核算管理等多方面工作的统一来实现成本的降低,因此商业连锁企业所采用的实际上就是无差别营销方法。正是因为这样,连锁经营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下往往具备四个方面显著的特征:一是经营理念统一,其好处在于能够在企业内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得全体员工在工作过程当中能够在这样一种特点的文化氛围下熏陶出企业特有的自豪感来;二是具有统一的企业识别,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经营理念上的一致一定需要通过实体载体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加固企业本身的识别度和消费者重视度,在实际的经营环境下就具体包括招牌、装潢、布置、支付甚至是垃圾箱等多个方面;三是统一的商品服务,这样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只有通过统一的商品服务才能够保证消费者对于连锁店的稳定预期能够完全实现和满足;最后就是标准化的管理,这主要是希望通过统一的管理制度来尽可能减少不同加盟店之间的差异,使得加盟店不会因为经营者个人的特点和意愿而发生过大的变化。

二、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

电子商务环境下所进行的商业连锁企业物流就起本质而言就是新型电子商务供应链,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供销一体化,最大程度的将产品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结合到一起来。正是因为这样,电子商务环境下所进行的商业连锁企业物流较之于传统物流更多表现出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趋向,这样能够更好的刺激消费者需求并拉动商品的攻击,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下,更是多方面的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连锁经营物流因为其特殊渠道而使得周转的环节非常少,且因为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沟通,更是极大程度的缩短了供应链,使得商品的流通速度以及流通成本都大大降低,这对于三者来说都是非常理想的。二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联塑经营物流灵活性非常强,这样是因为在这样一种经营模式下更加强调商业收款机的使用,商业收款机使用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准确、及时而全面的获得资料和商品的分配状况,使得商品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都能够更加实时而良好的把握商品信息。最后一点就是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其成本的降低主要是通过信息流通速度的增加而相应减少的,这对于物流三方任何一方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经营的物理配送研究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体系说明

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实际上就是将物流配送当中的信息流管理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样就能够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体系不仅具备传统物流方式的一系列特点,还多方面的将商品信息交易的优势贯穿于经营过程始终,尤其是全球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现在,商业连锁物流更是相应表现出明显的现代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在此过程当中,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商业连锁物流配送能够更加良好的通过信息管理技术来大幅提高物流效率和水平,而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更是为大量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使得产品流动更加便捷和迅速,且流动成本大大降低。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优势分析

1、物流配送信息化

事实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时代的飞速到来,都使得物流配送过程的信息化成为了电子商务时代里的必然。物流配送信息化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下主要表现为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处理以及通过计算机来对相关信息进行传递和表达等。可以说,信息化就是物流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项新的技术想应用到物流行业当中来就一定要建立在这样一种大的前提和基础之上。

2、物流配送自动化

物流配送信息化实际上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行业当中去以后物流配送所表现出的显著特征,也正是物流配送自动化的实现真正增强了物流配送的能力和效率,并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总而言之,对于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来说自动化技术是基础,对于自动化技术来说机电一体化又是前提,而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就在于无人化。对于连锁企业来说,一般都拥有数量众多的连锁店,配送量自然是非常之大,针对于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物流配送的自动化基本上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在上文当中,首先对商业连锁企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实情,本文重点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经营配流配送的实际状况以及前景,希望这样一种分析和探讨能够对相关方面工作人员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第3篇: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环境,营销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市场营销环境特征

电力市场营销,由于受到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其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客观性、差异性、相关性等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客观性特征。电力市场的所有营销手段,全部围绕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包括拟定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换句话说,电力市场营销无法脱离客观存在的竞争市场,必须围绕市场为营销场所选址,并配合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

(2)差异性特征。在不同市场营销环境中,电力企业必须做出差异性的营销战略部署,市场营销环境,可以说是全部营销活动的基础,而由于环境因素在不断的变化,一旦环境因素发生变化,需要对战略部署进行重新调整,而不能够脱离市场环境开展营销工作,否则可能丧失市场机会。

(3)相关性特征。市场营销环境中,各个因素处于相互依存、作用和制约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决定了营销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电力企业结合客观环境,对于内外部要素进行因地制宜地调整与控制,而不能消极和被动的去适应环境,以便为企业创造有利的营销空间。

二、电力市场营销组合方法

基于电力市场的营销环境特征,我们需要从产品、价格、渠道几个方面,采用市场营销组合的方法,优化搭配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并创造出更多的营销效益。

(一)营销产品策略

任何企业的营销活动,无不想方设法为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优质的产品。电力市场营销,所开发的产品包括电能、计量设备、负荷控制设备、用电设备、用电咨询服务、电费查询服务等,在制定市场营销产品策略的时候,需从三方面的层次考虑产品的类别,首先是核心产品,属于电力企业最为基本的产品,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服务于利益,即“能源”型的产品;其次是有形产品,属于市场实体服务,以电能质量水平、到户电价水平等为衡量标准;最后是附加产品,即用户在购买有形产品之后,所获得的附加服务与利益,譬如产品保证、服务承诺、咨询服务、电费清单送达等。根据笔者的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电力市场营销应该在正视用户整体消费层次的基础上,从附加产品的层次入手,为产品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譬如为大型生产企业承诺供电的正常和电能的质量,如果未能达到承诺标准,可给予企业适当赔偿。

(二)营销价格策略

价格的定位,直接关系到电力营销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水平。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以及产品的市场需求、成本可确定产品的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并根据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的差值,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价格。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力营销市场,同等费用对于不同用户群来说,明显已经难以适从,电力企业用弹性费用策略,尝试性满足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所遵循的价格制定原则,包括“用量越大单价越低”、“承诺越多单价越低”、“定价模式体现成本”三个方面,因为用量越大的产品,说明在用户心目中具有越大的体验价值,同时具有更好的口碑,而在对用户承诺后,应该以更高的优惠,争取用户的好感。在这种定价原则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应该通过细分市场,针对性地实行差异化降价策略,以免影响存量用户和非目标用户,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结合自身的条件,为低端用户实施更多的“低价格”业务,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城市,消费门槛的降低,能够吸引更多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参与市场营销活动,刺激更多的低端用户。在定价的时候,价格标准应该浅显易懂,便于用户理解和传播,否则不仅不利于推广,而且容易造成用户的误解。

(三)营销渠道策略

电力企业在开发出新产品,并进行合理定价之前,只有以合适的营销渠道,方有可能将产品全面推广出去。就目前电力市场的营销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大幅度减少二级经销和无门头店的营销数量,控制商的规模,而朝着扁平化的发展方向,减少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市场调查,笔者建议将电力企业的基础业务营销渠道,划分为实体渠道、电子渠道、直销渠道、商家联盟渠道,其中实体渠道又分为自办营业厅、合作营业厅、品牌店、特许营业厅、指定直营店;电子渠道分为网上营业厅等;直销渠道分为客户经理、直销人员;商家联盟渠道分为核心卖场、业务合作商、电能设备厂商。在划分渠道的基础上,分销渠道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提高商积极性和帮助用户减少用电资费,因此需要在原有营业厅的基础上增加新内容,并实施制销售渠道和实行一对一产品。至于渠道的管理,应该在确定渠道总目标、各渠道作用、渠道成员目标的基础上,基于评价制度确定评价指标和优化评价指标,进而对自有营业厅、社会代办点、客户经理、合作经理等渠道的行为进行规划,以便了解各个渠道的目标和现状,以此掌握目标差距,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差距弥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市场营销,由于受到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其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客观性、差异性、相关性等特征,基于电力市场的营销环境特征,我们需要从产品、价格、渠道几个方面,采用市场营销组合的方法,优化搭配各种营销手段,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并创造出更多的营销效益。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电力市场营销环境的特征和营销组合方法,但鉴于电力市场营销环境复杂多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借鉴以上方法的时,结合实际工作的客观情况,对这些方法予以适当调整,以提高这些方法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郑玮.电力市场营销中电力营销及电力优质服务的作用[J].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2013,(7):41.

[2]周华英.关于电力营销策略的思考[J].机电一体化,2014,(2):37.

第4篇: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渠道转换 动因 渠道环境

渠道的本质是产品从制造商经由中间商的联结最终传递给消费者的通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从制造商到达消费者的一系列组织机构。渠道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特定渠道只在特定环境下体现价值,当企业宏观外部环境、实践过程和微观领域发生变动时,为保证渠道效用,会产生渠道转换的意愿和要求。渠道转换是一种有动因的行为,本文研究渠道转换动因,引导企业选择适当转换时机,把握转换方向。

渠道转换动因

(一)渠道外部环境多变

营销渠道在变化中的外部环境运作,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环境。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与市场转型对我国企业渠道外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市场转型阶段,市场要求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合理配置资源,加速开放市场的建立。转型期市场同时又是不成熟的市场,企业所处渠道环境错综复杂,市场的发展和变化难以预测,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变更频繁,消费者、竞争者、中间商的市场行为都深受影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使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处市场大、发展不平衡,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体制的企业,市场状况大相径庭,而企业间产品差异化变小、价格可比性变大、最终客户需求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需求转变,需求个性化日益明显。企业面临着市场界限模糊化、市场竞争多极化、世界经济规模化、产品趋向高新化及营销方式现代化的经营环境,渠道复杂性和风险性加大。

与之相应,转型期渠道呈现出多种特性:一是关系准则缺失,渠道成员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实施规则,相互之间随意性大,信任度低,渠道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生存状态;二是渠道稳定性差,由于环境不确定,企业渠道决策对未来发展预期普遍持谨慎态度,追求眼前短期利益成为企业保险的选择,渠道关系短期化;三是渠道对终端客户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渠道的建立更多地体现为最终客户获取其所需产品或服务的通路,而制造商原来所拥有的渠道权力逐渐转向更为贴近最终客户的零售商。

多变的市场环境动摇到企业原有渠道生存的基础,渠道关系只有努力适应竞争环境,与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相符合,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才具有生存力,渠道环境多变的现实诱发企业渠道转换动机。

(二)现代渠道理论优化

传统以“产—批—零”为主的营销渠道系统,渠道层级被分割为由厂家—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店—消费者,这种总分销制渠道是一个高度松散的网络,在该网络系统中,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以疏远的态度彼此进行交易,各自为政,渠道成员相互利益冲突阻碍着营销渠道的正常运行,核心企业很难有效控制自身营销渠道。再者,渠道目标市场上,由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市场购买力多集中于城市,相应的,目标市场也指向城市市场,目标市场趋同,营销渠道竞争无序,竞争成本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渠道理论被不断优化,进而引导企业渠道转换。 相关理论有:其一,关系型渠道理论。现代渠道理论认为关系型渠道是一条战略联盟,生产商、经销商共同远景的树立,呼唤协同式渠道、伙伴型关系渠道的建立,要求在保证制造商、中间商双赢的前提下,从团队的角度理解制造商与运作商的关系,实现交易型传统渠道转向关系型渠道,以协作、双赢、沟通为基点,加强对企业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关系型渠道追求的是系统利益最大化,其价值主要体现为战略过程的协同性、信息沟通的双向性及营销活动的互动性,为消费者创造更具价值的服务,提高营销渠道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企业渠道管理的目标。

其二,终端渠道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4年提出“顾客让渡价值”,是一种终端渠道理论,该理论强调企业为争取顾客、战胜竞争对手、巩固市场占有率时,采取“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策略,在取得优于竞争对手的“最终用户利益”情况下,渠道增加的成本分摊到渠道各个环节,会增加渠道环节成本,当渠道环节即将无法承受时,就会出现渠道关系损坏的征兆,渠道环节无法承受的界限,也就是渠道环节能够保持自身生存的底限。如果成本承受能力突破了底限,则必须在渠道链中重新协调利益关系,转换渠道,以此保持“最终用户利益”优势带来的竞争优势。

其三,渠道多路并用理论。社会中一些一牌多品或一品多牌的企业,面临通路整合的问题,即通过销售流程及管理方式的调整、改进,发挥通路关系、销售人员、配送体系、促销配套等方面的资源效用,要求转换渠道关系提高通路效率,节省费用。

在关系型渠道理论、终端渠道理论以及渠道多路并用理论引导下,时机相对成熟,一些企业开始放弃总分销商,转换到“总公司+大区分销商”渠道,由大区分销商向各小区市场渗透。而在厂商直销、电子商务兴起后,迫于高价格、利润和服务的压力,又有大量企业转而实施“分公司(办事处)+终端经销商”的渠道,赋予终端经销商或商兼具销售与服务双重功能,随着细分市场和潜在渠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生产者转向采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行业竞争激烈,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对渠道的集成要求明显,渠道趋于扁平化,渠道扁平化理论指导减少企业渠道流通环节,转换实现终端竞争的成本优势。

(三)企业渠道实践变动

从渠道产生起,企业渠道转换实践要求就没有停止过。特定企业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产品品类的不同推出期、企业的不同发展期、不同消费时段、商业资本发展的不同阶段,渠道竞争的不同状况下,渠道结构要求都不同,渠道结构的不同,企业渠道实践必然有所差异。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渠道对于企业产品的销售状况、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和企业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都会产生影响。为了使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中,及时发现渠道问题,保持更长久、更强的竞争力,要求在适当时机转换渠道。又由于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变化,就特定企业而言,强势的、高绩效的渠道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变为弱势的、低绩效的渠道,或者企业可以找到更为强势的、更高绩效的渠道,企业在经常性考察现有渠道表现,动态判断企业渠道成效过程中也会产生渠道转换要求。

为满足实践需要,常见三种实践模式:一是复合通路模式。复合通路模式是顺应消费者多层次结构和不同时期的个性化需求,细分不同的目标市场,开发出不同的产品,企业实施的不同的通路。其出发点是考虑到一条通路在现实中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企业的持续发展,渠道的选择是动态的,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和外在环境的变化,拓展灵活实用的副渠道,分散风险,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转换实现复合通路渠道成为大势所趋。

二是终端领先模式。企业渠道决策在于通路,其核心是通路资金的争夺,而落脚点则是对终端零售网点的占领。终端就是售点,是实现企业产品销售的门户,产品或服务最终需要通过消费者实现其价值,掌握销售终端就能赢得市场,因而,渠道体系中最能体现价值的部分是终端,渠道实践应能实现面向消费者终端的渠道转换。

三是经营援助模式。现代企业商多开自营店、加盟商多开分店,这对企业的渠道关系提出新的要求。渠道重心向直营偏移,企业组织架构、人才配置自然也应向经营重心偏移,现代渠道要求企业组织建设重心转移,通过渠道成员业务管理,以相应的业务规范和考核激励办法,促进渠道成员对渠道的帮扶效率和质量。渠道转换要求优化、提升商自营店拓展经营加盟商多店经营管理。

结论

渠道转换动因研究目标为企业把握渠道转换时机和转换方向,上述渠道转换动因分析揭示了两方面问题。

其一,转换时机的认识。环境不同、情况不同,渠道转换时机也应不同,总体上不能在稳定时转换,或者转换后不能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为了在稳定和转换之间取得平衡,关键就是要把握转换的时机,具体而言,渠道转换应遵循企业生命周期规律,以及企业产品特性、地域、企业发展战略等内外部条件变化,把握转换机遇。

其二,转换方向的认识。尽管渠道没有统一的发展方向,市场不同,客户不同,渠道的选择自然也不同。渠道转换最大的障碍在于惯性思维,实质上,同一类型的产品或服务并不一定就应有相同或类似的渠道,适合当地市场、适合自己客户的渠道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凡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达到公司经营目的的渠道方向就是好的转换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升福.企业渠道转换决策研究[J].商业时代,2007

第5篇: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营销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第6篇: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经济结构转型;创新观念;专业队伍

工商管理属于企业结合现代管理理念,是优化财务控制机制、对企业内部运营状况进行全面掌控、对不同管理环节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的新型机制,在增强运营管控力度、提升决策实效性、推动企业长效与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经济结构深入改革背景下企业推行工商管理机制的现实作用与问题

1.1企业推行工商管理机制的现实作用。(1)便于企业全面掌握财务运营状况。当前阶段,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经济结构的供需调整,即供给侧结构性转型方面。企业为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积极推进工厂管理模式。实现了对运营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动态的掌握,为科学决策、风险预控、成本控制等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在进一步细化资产管理内容的同时,为经营活动的合理、有序开展奠定基础。(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在内部管控机制中应用工商管控系统,可以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提升管控整体效率,在发挥员工工作潜力、实现个人综合发展目标方面有所帮助。企业职工属于企业发展规划方案的执行者与管理控制的主体目标,工商管理系统中对职工的权利、职责、管理、规划等都有着明确规定,营造了公平、和谐、积极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可以更主动地参与到实践工作中,提升企业运营整体效益。(3)实现成本精细、高效控制。经济结构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企业发展所处的环境也有所变化,创新工商管理运行机制,不仅可以落实资源管控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也能够全面控制投资、管理、运营等成本,简化管理流程中冗余的部分,贯彻现代管理理念,增强管理机制的实效性。1.2企业推行工商管理机制的实践问题。(1)工商管理实践水平相对较低。为更好地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企业应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自身应对内外部风险的能力。然而,当前阶段,企业在制定长效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大局观,协调意识不强,对现阶段用户复杂多样的需求了解不全面,生产、运行之间的工作不协调,管理系统在价值创造方面无法发挥应有的优势。与此同时,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内部管控机制的运行效率有着更高的要求,但企业现有的工商管理水平与既定的管理目标存在差距,进一步制约了工商管理机制的全面推行。(2)管理目标定位不明确。工商管理机制的执行需要以内控管理规定与方案为准绳,企业应结合实际运行状况,制定符合企业根本利益与长效规划目标的管控制度,为企业阶段性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明确管理目标的定位。但目前,部分企业在制定管理规划的过程中,更注重短期效益的追求,往往忽视了工商管理机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指导作用,对企业发展定位不准确,降低了工商管控的实践性。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发展,使得工商管理的实践应用形式被不断更新,以先进理念为核心转变工商管理的工作形式也成为企业贯彻管理目标的重中之重。(3)难以平衡市场需求与内控机制之间的关系。由于原有内控机制管理理念与内容的限制,管理阶层往往对市场需求与内部控制机制之间的关系难以平衡,侧重于内部生产与运营,对内部管控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对接工作有所忽视。新型工商管理机制更注重对市场规律的分析与总结,能够结合市场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运营方向,可以进一步推进企业适应新时期市场发展环境,为企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内部动力。

2经济结构深入改革背景下优化内部工商管理机制运行效率的有效对策

2.1构建专业工商管理工作队伍。供给侧结构性经济改革制度的影响范围与深度逐步提升,企业为保证新时期的发展效益,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专业队伍的构建上,以工商管理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为依托,全面落实新经济形势下工商管理整体目标,为企业现代管理机制的健全奠定基础。一方面,在人才招聘阶段,企业应提高管理阶层的准入门槛,引进具备创新管理观念与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企业应设置短期培训制度,通过工商专业培训、工作研讨、交流会议等形式,为企业员工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渠道。2.2创新工商管理内控理念。及时转变粗放式内控理念,是全面落实工商管控目标的重要改革内容。以工商管理机制为核心的内控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内部资源进行精细化利用,在合理缩减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高收益的目的。具体来讲,企业应该加大工商管理系统管理理念、影响等相关知识的宣传,通过实践宣传教育,引导企业管理阶层、基层职工更主动地参与到创新管理模式的工作中,推动企业内部改革的速率,通过思想指导找准工商管理改革的正确道路。2.3注重管理机制中的人性化因素。企业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引进人性化管理方式,以此促进管理工作效率与水平的提升。大多数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过程太过死板,导致人才流动性太大,队伍不稳固。因此,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制定和落实管理制度时,应把以人为本作为主要原则与精神,以积极开展人性化管理,将工商管理制度的先进性与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2.4强化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需要切实依据区域、产业、企业具体状况,进行分类规划、指导与推进,采取退、转、引、育等有效措施。其中,退就是就地引退污染与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转则是转移市场较大,可以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则指通过引进新型技术、项目、产业,促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育主要就是培养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创新意识、能力,促使产业实现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确保产业的科学合理性与综合竞争力。2.5立足实际创新工商管控形式。在创新工商管控具体应用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企业现实发展状况与内部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不适应企业长效规划目标的部分。与此同时,企业发展需要遵循时展要求,以此强化工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基础上,企业还应加强对各部门职责的进一步分析,并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去参加实践训练,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除此之外,在探索管理机制运行模式时,应以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为依据,找准改革发展的方向,保证企业转型过渡时期的管理稳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效益损失。

第7篇: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战略发展,行业分析,商务中心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上海阿波罗大厦有限公司概述. ..............................................9

1.1公司发展历程..........................................................9

1.2公司现状..............................................................4

1.3公司面临问题与挑战....................................................7

第二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8

2.1宏观环境分析..........................................................8

2.1.1经济环境...........................................................8

2.1.2政治环境...........................................................9

2.1.3技术环境...........................................................9

2.1.4社会、文化、人口与地理环境........................................10

2.2商务中心行业环境分析.................................................10

2.2.1商务中心的定义....................................................10

2.2.2商务中心行业的技术特徵............................................11

2.2.3商务中心行业的经济和生命周期......................................17

2.2.4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23

2.3市场竞争对手分析.....................................................28

2.3.1雷格斯(Regus)...................................................28

第三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0

3.1产品与技术分析.......................................................30

3.1.1产品线............................................................30

3.1.2新点开发能力......................................................32

3.1.3产品开发能力......................................................32

3.1.4服务质量控制能力..................................................33

3.2市场与运营分析.......................................................33

3.2.1细分市场分析......................................................33

3.2.2市场研发能力......................................................33

3.2.3运营管理能力......................................................34

3.2.4商业模式..........................................................34

3.3公司财务分析.........................................................34

3.4公司文化与人力资源分析...............................................35

3.4.1公司文化..........................................................35

3.4.2人力资源概况......................................................36

3.4.3组织管理问题......................................................37

第四章

公司SWOT分析 ...........................................................38

4.1公司的机会与威胁.....................................................38

4.1.1潜在机会(O)分析.................................................38

4.1.2潜在威胁(T)分析.................................................38

4.2公司的优势与劣势.....................................................39

4.2.1公司优势(S)分析.................................................39

4.2.2公司劣势(W)分析.................................................39

4.3SWOT矩阵.............................................................40

4.3.1公司SWOT矩阵......................................................40

第五章

公司战略实施措施. .......................................................43

5.1确定战略.............................................................43

5.2优化组织结构.........................................................45

5.3加强开发延伸性产品...................................................47

5.4强化人力资源管理.....................................................48

5.5积极收购与兼并.......................................................51

结束语..........................................................................52

第8篇: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企业传统的产品新传播途径和方法比较单一,产品信息传播速度慢,信息流通效率不佳,导致商品严重积压、销路狭窄等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互联网运行模式得到广泛普及,电子商务在我国各个领域迎来蓬勃发展期。文中阐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不足之处,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路径。

一、“互联网+”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是指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服务等行业相互融合、创新促进转型和增值。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每个行业不同企业会根据内部数据及外部大数据充分掌握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状态,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路径,借助互联网实现全方面的优化,达到顺利转型的目的。事实上,国内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互联网存在密切联系,产品功能呈现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整个国家的产业格局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多数企业经营模式受到网上销售的冲击,导致一些实体店面破差。电子商务属于新的生产力,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模式的实施促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为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最佳发展契机。

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存在密切的联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创设更加透明、多样化的竞争环境,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相关研究表明,2014年,我国网民数量约为6.49亿,手机网民数量高达5.57亿,从而形成庞大的网络销售市场。中小企业自身经营规模较小,童子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资金、业务能力极为有限。多数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主营业务方面,经营管理者只是片面理解电子商务及营销理念,在思想、和行动上并未做好充足准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1的中小企业实行电子商务模式,部分企业已创建自己的网站,但缺少商品和网站推广经验,后期维护效果不佳,网络利用率低,并未制定明确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缺少长远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企业已有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性不足,或只能模仿其他企业电子商务模式,缺少长远的和创新的发展战略给予特殊指导。同时,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业务模式、商务模式、风险模式等战略架构,无法针对性的控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状态。

三、“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一)执行动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是中小企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动态的发展战略确保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中小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对其发展电子商务产生重要影响,为中小企业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和目标,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机遇提出针对性建议,保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要根据市场状况、企业资源周期更替等因素,不仅要制定长期的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也要制定企业短期的战略规划,确保其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二)健全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

为提升企业传统流通基础设施网络服务能力,协调各个部门逐步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例如:移动网络、物流配送网络、有限宽带等。不断深入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逐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进体制机制实施创新,改善制约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制约问题。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体系,科学指导整个行业的发展。加大电子商务基础数据库建设,健全各个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面向第三方信用结构采集、共享信用信息。

(三)充分整合各项资源

企业竞争优势不单要依靠要素,重点要将所具备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中小企业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企业发展模式,在协同状态下保持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能提升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因此,中小企业要逐步深化自身产品及服务,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合理集聚企业各项资源,把产品或服务做到最佳状态,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自身竞争力。

(四)推行“互联网+创新”模型

互联网属于具有共享、创新、共赢的思维体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合理共享资源,慢慢打破传统、创新确保各企业实现互利共赢、创新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面对复杂环境的核心力量。中小企业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产品服务营销模式、创新运行管理模式等。基于政策、市场等环境的大力支持下,推行“互联网+创新”模式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一直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有优势也有挑战,中小企业想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必须改革经营观念,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文中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根据电子商务具体特点制定这类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齐卓砾.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ERP的模式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何莉娟.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卿丽妍.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的ERP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4]谢印成.SaaS模式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建设探讨[J].企业研究,2010,20:118-120.

[5]叶松.电子商务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煤炭技术,2012,08:256-257.

第9篇:优化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运营风险;市场竞争;内控机制;市场结构

近年来所大量生成的投融资公司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盘活百姓闲散资金和支持小微企业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是由于这类金融企业存在的时间较短,在财务运营上存在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而在安全性的风险管控上也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从最近各大媒体所反馈的信息可知,许多地方的投融资公司出现了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老板跑路事件。该事件在留给我们警醒的同时,却留给了相关百姓极大的伤害。

一、金融企业财务运营风险分析

(一)识别融资对象方面的风险

从多家投融资公司所给出的存款利率可知,其一般处于7%-18%的之间,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也就在3.5%左右。这就意味着,较高的存款利率必然带来高昂的贷款利率,将其转嫁给企业后将可能面临企业借款到期后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投融资公司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则明显高于现阶段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这里便存在着一个两难选择,即若按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来开展资产类业务,投融资公司因给出较高的存款利率而将无利可图;而降低存款利率,又无法吸纳到足够的资本金。可见,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识别融资对象的问题。

(二)到期还本付息方面的风险

按照一般的规则,投融资公司根据一个月、三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为期限,给予散户不同的存款利率,而且承诺每月的利息按时划入散户指定账户中,到期后则将把本金和当月利息一次性划入到散户的指定账户中。那么在这里就存在着一种风险,即投融资公司每月都将支付投资者当月利息,便意味着它的资金内循环需要借助两个反作用力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即支付利息的资金流出循环的力,以及投资项目盈利而出现的资金增量流进循环的力。然而,前一种力具有制度约束性而显得稳定和可预期,而后一种力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则难以预期甚至出现投资失败的风险。因此,这里就存在着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二、分析基础上现状反思

(一)金融环境的现状反思

本文关注金融企业财务运营的安全性问题,这似乎与金融环境无关,然而规范的金融环境将从外部减少金融企业可能所遭受的风险系数。针对投融资公司而言,其获利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即寻找融资方和投资高回报的项目。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环境下,在识别融资方资质和项目可行性上往往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就在金融系统上威胁着投融资公司的财务运营安全。

(二)市场结构的现状反思

根据哈佛学派的S-C-P模型可知,市场结构决定着厂商的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决定着该市场的经营绩效。将这一模型引入到对投融资公司的运营中来仍可以得出上述逻辑关系。众所周知,投融资公司大多由房地产企业组建,其目的不仅在于为本身的房地产项目融资,也在于为新业务的拓展提供启动资金。因此,投融资公司所面临着区域性市场结构主要体现为垄断竞争形态。

(三)企业内控的现状反思

金融企业作为从事虚拟经济的厂商,它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便是包括存贷款在内的金融产品。而对于投融资公司来说情况还比较复杂,即它若是由房地产企业组建而形成,那么在金融企业的业务定位上则主要涉及相自身项目注资;若是由其它主体组建,那么在金融企业的业务定位上则是放贷,以及作为第三方向来为融资方和投资方搭建合作桥梁。从中可以看出,后者的盈利压力更大从而在财务运营中可能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资金回笼出现问题。

三、反思引导下风险管控模式定位

(一)金融环境方面

从现阶段诸多投融资公司所出现的财务运营危机来看,其所呈现的后果具有极其显著的社会性。若出现投融资公司因财务管理不善而出现还本付息延迟或无法履行,则将极大的损害投资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引发区域性的社会问题。

(二)市场结构方面

投融资公司属于新兴金融企业,从而其市场还远没有达到洗牌的地步,

所以它们所面对的区域性市场结构长期仍会是垄断竞争。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和区域性主管单位因分层设立市场进入门槛和淘汰机制,并建立预警机制来向投融资公司和投资者发出警示性信息。

(三)企业内控方面

增强企业内控出于这样的逻辑,既然金融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那么在现阶段便只有从提升内控绩效上来减少财务运营的不安全性。在企业整体视域下来考察内控,则需要从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工夫。

四、定位驱动下的风险管控措施构建

(一)深化财务运营安全性的认识

m然本文以投融资公司作为代表性金融企业进行了问题讨论,但其中所涉及的财务运营安全性问题,仍普遍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同时,证券类企业也同样如此。因此,深化对财务运营安全性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不断优化现阶段的金融环境

我国正处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就意味着落后于实体经济市场环境的金融市场环境还需要得到不断的优化。由产生金融市场的逻辑起点可知,其遵循着借贷资本的历史演化逻辑,借贷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便在于将资金放贷给职能资本家,从而获得分享剩余价值的权利。因此,不断优化现阶段的金融环境便在于,增强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以及为金融企业创建信息充分的交易环境。

(三)规范金融企业市场竞争态势

根据哈佛学派的观点,金融市场结构最终决定着市场经营绩效。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即金融企业因什么业务类型不同和品牌号召力不同,也存有同业性质的局部市场。因此,在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市场、投融资公司所面对的市场证券商所面对的市场上都应规范其市场竞争的态势。

(四)强化金融企业内控机制构建

强化金融企业的内控机制需要完成两项主要工作:(1)增强内部人员的岗位素养;(2)建立业务开展的预警机制。对于前者而言,需要通过在职培训和团队建设上下工夫。根据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施的流程银行业务来看,针对客户建立专门的团队并全程跟踪这一项目的执行,则是维护财务运营安全性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