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

第1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作为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该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 2005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也成为该培训计划的重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教师应有的技能,也是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的必备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了大多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设计预见性和可行性较差。

如何解决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有效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描述(秦政坤,2001),也有研究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其做出了阐述(张景焕等,2004),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植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来运用。在此,本研究并不追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什么”,而是强调其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复杂高阶思维能力。

最初将教学设计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始于对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调研。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电教类专业人员的能力体系,明确其中心为教学设计能力。

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应当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素质,于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逐渐从教育技术人员这一主体转向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师。2002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1世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2] 此后,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姜春霄、林刚、王玉江、陈秀珍等人,也相继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教师这一主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明显关注。

师范生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笔者2012年1月在CNKI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精确检索2004-2011年的文献,结果仅为10篇,其中主体为师范生的仅为3篇,可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

基于此,本研究在优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案例库支持系统,以期利用优质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循环反复过程,更是一个高阶思维过程,[3]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 其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过程。

教学设计优质案例是教师丰富经验知识的外化,是经典教学决策的结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利用优质案例将教学设计的高阶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师范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相关信息,能够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尤其是可以激发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可以在教学设计知识的习得、教学设计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倾向的形成三个方面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其一,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提供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过程,将抽象宽泛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教学设计经验。

其三,从不同角度观摩优质案例,激发师范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有利于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反思倾向和创造力的形成。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优质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基于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上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案例库支持系统。

1. 设计理念

(1)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指导

考虑当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和师范生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指导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

(2)特色优质案例为中心

从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中挑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一一加以剖析,力求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提供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共建共享交流机制为后盾

除了师范生用户以外,引入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用户参与,建立起案例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资深用户的指导,为师范生解疑答惑,帮助其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形成反思倾向,深化后续发展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优质案例库的功能需求,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见图1):一是资源管理系统;二是交流管理系统;三是用户管理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案例资源、理论学习资源、开发工具资源等进行管理。用户可通过直接访问对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分类查询、点评、下载,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传功能分享自己的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交流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论坛社区进行深度交流;管理员可以对用户间的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

(3)用户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操作进行管理,负责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员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用户信息,以方便协调各类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审查用户分享的资源,保证资源库的优质性。

3.内容设计

优质案例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范生建立一个优质案例观摩学习平台和交流反思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根据能力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反思层面对系统内容进行了设计:

(1)理论层面

结合时下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专家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为师范生提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库结合实际的优质案例,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

(2)实践层面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将优质案例提炼概括为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和综合研究案例三种类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的分析(见图2),以呈现其特色优质之处,达到示范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过程案例包括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案例则包括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辅助资源;综合研究案例整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团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综合研究典范。这些真实的案例将其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后续发展能力。另外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开发工具”模块,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辅助师范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

(3)反思层面

为了促进师范生反思倾向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案例库除了作为案例共建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师范生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下载案例资源、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点评,也可以登录论坛空间与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用户进行深度交流,消除疑惑,反思提高。

优质案例库从以上三个层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学习的各类优质材料。师范生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获得知识巩固,也能从实践层面得到技能提升,更能从反思层面满足后续发展需求,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奠基,就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五、优质案例库系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支持

本研究根据优质案例对师范生的三大重要作用,设计了相应的优质案例库支持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优质案例库系统,实现有效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做起,以提供有效支持:

1.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案例库的建设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建设下去,所有用户在各自的权限下均可推荐分享优秀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发展倾向的形成,也有利于案例库系统本身的旺盛生命力。

2.优质案例的严格把关手段

要利用好优质案例库,首先要保证案例库的优质性。本研究拟从各方面对案例进行严格过滤:遵循“优质”、“示范”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一线,精心遴选了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优秀实践成果;共享的案例需要通过专家的审查方可纳入到系统中;对所有案例都进行专业剖析,去粗存精,凸显点睛之处。

3.多层用户的深度交流形式

优质案例库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用户交流反思的空间。除了师范生用户外,特别引入了一线教师、教学专家两类用户,将可交流的范围扩大化,提升交流的层次,以期产生深度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后续发展。

本研究从优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案例库支持系统进行构建,旨在帮助师范生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生成对教学的深刻自我反思意识,达到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笔者提出的优质案例库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构想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处在前期实验阶段,尚需等待结果形成进行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 [EB/OL].省略/ji_chu_771

/20060323/t20060323_150612.shtml, 2005- 11- 16.

[2]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3]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5.

第2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CBR技术;工程机械产品;快速设计;案例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 TH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59-2

1 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越演越烈,特别是作为制造业基础的工程机械。为满足各行业的技术装备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特点,包含适应性设计、变形设计、创新性设计三大类。然而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当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设计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企业对于设计知识、设计经验等无形资产重用率低;二是企业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还是依赖CAD,缺乏面向工程机械产品设计的专业化软件,软件应用层次低,缺乏快捷的设计工具;三是企业新产品贡献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四是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产品开发周期长;五是企业知识管理软件的智能化程度低,缺乏快捷获取信息的工具,企业管理协调存在问题。面对国际越来越严苛的市场要求,如何快速进行工程机械设计以及支持快速设计的软件是否在企业中有效实施,都是制造业未来思考的方向。本文以CBR(case based reasoning)技术作为支撑,探讨工程机械产品在CBR模式下的快速设计应用。

2 工程机械快速设计概念以及CBR原理和关键技术

2.1 工程机械快速设计概念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市场越来越要求时效性,对于制造业的工程机械产品而言其生命的周期也在逐渐缩短。自1996年美国autofact学术会议开始便提出“工程机械快速设计”的概念,即以缩短工程机械产品设计开发周期为目的的结合当代信息电子科技技术,不违背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设计技术。

工程机械快速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根据市场需求能够快速生成整体设计方案;二是能够对产品库进行设计和系列化结构规划;三是利用三维优化设计,对设计方案进行快速模拟仿真评估。

2.2 实现工程机械快速设计的主要手段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对目前工程机械产品常用的设计方法和相应的优缺点、侧重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分析,实现工程机械快速设计的主要手段在于有效地利用产品的设计经验和设计资源,因此,提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直接利用以往成功经验的实例推理技术,即CBR模式技术。

2.3 CBR原理及关键技术

作为人工智能化发展的其中一项技术,CBR技术的灵感来源就是通过生物上对人脑记忆的研究,其中作为CBR技术的四个基本处理环节包含了从检索、复用(问题求解)、修正和保存(更新),CBR技术的核心思想就是充分利用人类已有的成功经验作为同类问题的参考来解决当前问题,每一次问题的求解过程,即每进行一次CBR模拟,都是借鉴已有成功案例作为参考和设计思路的提供,同时更是案例的学习过程,也是系统更新知识的过程。其关键技术在于案例的组织表示、案例的检索和修正,以及系统知识的更新。

3 CBR模式下工程机械快速设计的案例分析

3.1 基于XML的机械产品复杂实例组织表示

XML即第二代互联网网络设计语言的标准,采用XML作为CBR系统处理的基础,可以实现分布式的实例检索与存储,解决不同CBR系统在相同设计领域内实例资源共享以及不同系统之间信息传递问题。首先构建机械产品复杂实例表示模型:CaseObjectModel=(OI,CI,R,A,M,C,S)(其中,OI为实例对象的唯一标识;CI为实例对象的索引段;R为关系集;A为属性集;M为方法集;C为约束集;S为解决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按照继承关系对不同的实例进行组织管理,以此为基础建立实例库,再按照实例的功能关系和装配关系再进行组织分配,最后进行详细的系统表示。

3.2 多层次化动态实例库构建

首先在建立多层次化动态实例库之前需解决实例借用关系表达、实例的存储形式、信息模型的组织形式三大问题,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其进行多层次动态实例库构建模型结构。通过对每个子点进行详细的定义描述最后再通过XML实例描述方法进行组织表示,最后建立CBR实例库系统。

3.3 实例检索模型

建立实例检索模型主要将实例特征属性按照设计重要度和关注度高低进行分解,建立混合实例型检索模型,将关注度最高的若干属性作为一级特征属性,在更具最优特征权重分配的计算方法得到一级特征属性的权重值;接下来根据一级特征属性检索出的实例集,对该实例集进行重要度和关注度高低的分解确定权重值,最终确定二级特征属性;同理以此类推,在已筛选出的实例集中进行更细致的检索,直到检索出最佳匹配实例为止。

3.4 系统检索、复用、修正和保持、维护

以液压马达为例,根据上述方法建立CBR系统,现在对系统案例进行检索。首先建立液压马达设计流程图,首先选择一个案例类,然后描述推理目标即对需查询的液压马达相关参数进行描述,接着对液压马达设计的输入案例进行约束即对案例设定约束条件,最后确定案例,上述即为系统检索的步骤。针对检索后出现符合条件的案例进行分析,由此提供设计思路,同时在调取模型时可直接保存到指定文件中,即为案例的复用。若调取的模型数据不能满足当前设计需求,可人工对相应的几何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者在案例检索过程中对相似案例类矩阵进行修正。修正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关联,在操作过程中需对修正的几何模型的案例进行保存,随着不断的修正、扩充、使用,系统中的案例煲揽苛扛傥护工具进行系统不断升级扩充过程中的维护。

4 总结

本文针对CBR技术发展的概况,以工程机械快速设计和应用作为此次讨论的对象,重点讨论了CBR的技术原理,以及分析了快速设计的背景和其现实意义,然后基于此探讨了在CBR模式下工程机械快速设计并将其应用领域进行举例说明其实现的过程,充分展现了CBR技术在工程快速设计方面的优点,体现了CBR在案例推理方面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以及CBR技术在未来工程快速设计领域巨大的潜力。

参 考 文 献

[1] 王琪.支持快速设计的智能夹具CAD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

第3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培训工作是中国设备监理协会的重要职能和服务范围之一。近年来,协会在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重点研究了案例教学模式,将案例搜集、案例选择、师资遴选、组织模式等作为系统工程进行研究和设计。首先,通过借鉴其他行业案例教学经验拓宽思路,征集专家、企业及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了解培训需求,调整培训模式;其次,挖掘师资潜能,研究设备监理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案例教学组织流程和形式,努力构建设备监理案例教学模式和组织框架。最后,将案例的选择作为重点工作进行研究和设计。在案例的征集、选择与使用中主要从4个方面开展了工作:第一,案例源自于设备监理实际工作中。通过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确定了在高级设备监理师专业培训考核中由申请者本人提供所经历的设备监理案例的要求,规范案例提供的重点内容和编写格式,在案例模板制作中,充分考虑今后开展案例教学有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讨论的重要工作阶段、重点工作环节等因素。第二,邀请专家对采集的案例进行审阅并给予评议。将采集的案例按照行业或专业分类,请专家进行审阅和评议。选择有特点的、有代表性的案例纳入设备监理案例库,并作为设备监理案例教学的素材。第三,尊重作者原创,做好案例内容的保密工作。除在案例征集时提示作者注意隐去有关保密内容以外,收集到案例以后也做了一系列保密工作。首先,电子版案例专门保存,除供专家审阅以外不对外提供。其次,纸质版案例只用于高级设备监理师面试时专家参考及案例库建设。最后,将拟用于教学的案例涉及有关作者及其单位保密的内容做了隐匿处理。第四,编撰设备监理案例集。将经过专家审阅评定为优秀的案例进行了专门编辑,并制作成册,为设备监理立法提供了素材,同时也是行业内宝贵而生动的研究素材,为开展案例式教学研究和案例教学提供了基础。经过从案例搜集、选择方式、与培训内容的契合点的设计;案例研讨题目、学员讨论分析组织形式、演讲及教师点评方式的策划到学员互动组织模式、培训组织流程的设计,以及师资授课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悉心备课等基础工作的扎实准备和有序推进,开展案例教学的条件和基础亦逐渐成熟。

2设备监理案例教学尝试

2014年12月,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在西安摩尔石油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培训班上首次就《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解析与研讨》课程进行了案例教学探索。西安摩尔石油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石油工程材料及产品研究开发、设备监理、技术培训与咨询等技术服务的独立机构。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以设备监理市场和发展战略为导向,大力实施了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了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2010年以来,公司员工先后参加设备监理培训近200人次。本次培训,公司希望学员能够在设备监理实务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协会在了解公司业务开展、人员情况和本次培训需求前提下,列出了培训课程清单,其中对公司遴选的《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解析与研讨》课程作为案例教学试点进行了尝试。

2.1案例选择密切关联工作实际

在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确定培训方案后,教师即着手在设备监理案例库中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在挑选案例时,重点遵循以下4个宗旨:

(1)案例所呈现的内容与授课内容和重点紧密结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服从于教学内容,为教学对象所接受,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本次案例紧紧围绕与《设备工程监理规范》有关的授课内容进行了甄选。

(2)案例讨论方式与企业和监理人员培训需求紧密结合。案例的选择,以搭建不同观点的碰撞平台、开拓视野、激发智慧、理论指导实践为宗旨,达到博采众长、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之目的,以此达到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效果,起到实践检验真理,举一反三的作用。

(3)案例难易程度与学员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基于设备监理行业的特点,协会事先了解了学员专业、学历和工作基本情况,选择了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且大多数学员易于接受、理解、便于进行分析讨论的案例。

(4)案例讨论题目的设计与学员考核紧密结合。案例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更有助于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案例教学中,通过分析、分组讨论、演讲等形式,得出小组成绩,作为考核的其中一部分。同时,学员结合本人工作岗位和实践对公司需要改进的工作流程以及发展提出方法或建议,也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些方式,不仅帮助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为规范地开展监理工作提供指导,也为公司提高监理服务绩效、优化业务管理流程、改进业务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有益信息。

2.2授课过程遵循案例教学规律

案例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中心,利用适时、适度的提问引出案例,组织学员讨论、自我总结,通过教师讲评,解答学员疑惑,引发学员对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达到提升学员执业能力和水平的目的。案例教学成效既需要学员的积极融入和参与,也需要案例教学的主要策划者——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及个人素养。案例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应既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既了解设备监理制度和行业现状,又有丰富的设备监理实践经验;既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又要有为行业发展乐于奉献的精神;既要有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技巧的耐心,又要有不断总结培训经验的执着与热心。此外,了解企业和学员的所知所想,发动学员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学员的提问愿望和热情等都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教师遵循了以下3个原则:

(1)案例提问时间适度,有针对性。在设计提问时,教师所提的问题均围绕设备工程监理规范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教学目的服务,而且问题均针对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课程所讲内容而设计,问题不过多过难,易于学员及时消化吸收,随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案例提问有层次性,充分考虑学员的认知顺序。教师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由易而难,逐渐深入,从而使学员达到全面掌握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运用规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目的。

(3)掌控课堂讨论过程,妥善应对学员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员,回答和讲评小组成员讲解案例分析结果时,充分听取绝大多数学员对问题的理解思路,掌握情况循循诱导,尽量让学员自己判断、评价答案正确与否,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正确结论。另外,在互动过程中,对学员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做出合理解释,使学员心服口服,同时也营造出教学相长的和谐课堂气氛。

2.3培训流程设计循序渐进

培训流程的设计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本次培训设计了6个主要环节:

(1)培训前对学员进行分组,并选出本组组长、发言人、记录人。分组可避免各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讨论或发言时出现冷场,各组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培训效率。

(2)教师授课1h,并有针对性地将与即将讨论的案例有关的重点内容给予强调。引起学员重视和思考。

(3)结合讲授内容分发相关案例及讨论题,分组研讨案例,并将讨论结果汇总成书面成果,在30min内同时提交,以保证各组讨论时间公平。

(4)由各组派发言人上台讲解本组讨论成果,时间为5min,学员积极踊跃。

(5)各组汇报完毕,教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回答学员的提问。工作人员根据教师点评记录每组成绩。

(6)本案例结束,进行下一环节。本次案例教学共分4个时间段,为期两天,研讨了3个不同方面的设备监理案例的6个专题。培训内容方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4多方共赢的培训效果

本次案例教学是设备监理培训形式的一次探索,培训效果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透过案例传递学习内容。案例是载体,是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由于本次选择的案例均是来自监理实践活动的真实案例,以此作为学习设备工程监理规范内容的传递,学员感受到的不只是学习了案例本身,而是通过学习、思考、讨论案例,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判断,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角度,这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优化本岗位与设备监理规范不符的工作流程、环节、方法等起到了引导、帮助和启发的效果。

(2)通过互动达到多方共赢。案例教学避免了单纯的教师讲授,形式枯燥等弊端,而是让学员融入教学活动中。经过学员的分析判断、思考,去发现案例当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优秀的方法和技巧。学员分组讨论使组与组之间展开了竞争,不仅本组讨论非常热烈,与其他组代表发言产生的思想碰撞也达到了使学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通过学员的主动思考和教师的点评反馈,学员较快学习和理解了新的知识,锻炼了沟通能力,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授课、点评和答疑的同时,也获取了学员分析案例的不同角度的思路,为教师今后有针对性地搜集案例和设计讨论题目积累了经验和素材,达到了多方共赢之效果。

(3)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效果。教师把设备监理规范原理、概念等通过案例的呈现具体化,将它们置于一定的设备监理实践情景之中,学员通过讨论、分析、演讲,可以很好地理解原理和概念且印象深刻,同时引发其对自身工作的思考,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掌握理论指导实际的思路和方法。结合考核本次培训,还设计了请学员就《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解析与研讨》的学习,提出对本公司在设备监理工作中需要调整、完善和改进的办法、流程、表格的考核形式,44名学员全部提交了图表或文字材料,学员对公司进一步规范和做好设备监理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既是学员进一步将学习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的过程,也为企业发现人才、改进工作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取得了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3结束语

第4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流程优化;案例教学;任务驱动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的是占大学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计算机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BPR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其定义和核心思想是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其著作《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提出的: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可以说企业流程再造是以流程为基础和对象,以提高企业绩效为目标,以彻底变革为途径的先进理念,是一个针对企业整体战略管理方式的研究。流程再造的实质是对企业的一种系统变革,其核心领域为业务流程,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对被专业分工和体制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

从流程管理的思想来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它也是一个教学流程。如果仅围绕某一个教学活动进行局部改进,而忽视教学流程的整体优化,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是不够的。从流程优化的观点出发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实现整体教学效果最优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经历了黑板加粉笔、计算机加大屏幕、网络化教学平台三个历程,但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前面两种,教学流程采用教学准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作业考核完成教学目标,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视的是动手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采用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教室,实践在机房,考核形式为笔试的单向教学流程,导致计算机基础课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使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过分依赖于电子教案,有些教师上课时照屏幕宣科,讲课方法单调,师生交流减弱,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并且这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教育主要方式都放在了基础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流程优化模型

教学流程优化模型是把流程优化的思想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型以教学准备为起点,案例教学为基础,任务驱动为核心,理论教学为辅助,多形式考核制度为保障,教学目标实现为终点。

教学流程优化模型中的各个教学活动有如下涵义:

1.教学准备。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划分教学项目,并选择合适的教材。

2.案例教学。指在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覆盖典型知识点及技能点的案例来展开。将该单元的知识及技能要点展示给学生,演示、总结相关操作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掌握大量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获得对相关项目操作方法的认识。

3.任务驱动。指以企业的真实需求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学习情境,设计好相关项目的任务及各项目的综合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逐步完成任务,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及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是一项完整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一般安排在案例教学完成后进行。本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技术熟练的学生可以参与指导技术生疏的学生,使其发现自己的不足,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操作应用水平。

4.理论教学。教师在任务驱动步骤过程中,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如下知识及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应用软件相关概念、操作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查漏补缺。本过程和任务驱动是相辅相成,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

5.考核。教学考核采取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终结性评价,逐步建立有助于研究型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不同教学项目设有相应的考核,及时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并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流程优化的实施关键

1.确定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相关操作,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提高,满足其在校期间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在工作后熟练利用计算机办公的需要。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针对一个具体的应用问题,将计算机办公软件所需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技能点及操作技巧等展现给学生。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较深厚的办公软件应用知识和较丰富的实际经验来编写案例,另一方面能够把抽象的理论用鲜活的案例表示出来。

3.任务设计。任务设计,要求教师对各类型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软件及网络的应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办公软件应用非常熟练。设计的任务能涵盖常见办公软件及网络应用的难点和重点,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适当调整。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4.理论教学。数据库课程的理论教学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相关概念、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网络的相关应用等。对学生在完成相关项目的任务时遇到的知识点或操作技能上的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分散或集中指导、解答。

5考核。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由考勤、随堂测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课程结束考试等评分组成。成绩计算方式的改革,能使学生既关注基本概念的记忆,又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等。

四、结束语

教学流程优化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展开,提高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该模型应用的难点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课堂讲授的知识和技术要不断更新。教师只有加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对案例和项目任务进行精练,充分督促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任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5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信息技术课程

The Research of Case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advantages when 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With the example of"Draw Simple Graphics Course",the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from case selection, case analysis, case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it indicate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greatly.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eaching simply.

Key words: Case; Cas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5-02

目前各学校普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典型的新兴课程,其课程内容更新快、操作性强。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适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可能导致师生关系僵硬、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低下、理论与实际脱节等现象。因此,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案例教学有其先天的优势,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国外称为个案研究,即case study)是一种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的教学过程,它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举出实际的案例,通过教师的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最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地理解和研究实际问题。具体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以为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侧重于知识点的系统性、全面性,而案例教学法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合用于信息技术课程这种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以往的实践课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要求学生的实践步骤,并指明详细操作办法,如此往复,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只知道按照路标走路,摸着石头过河,时间久了会觉得课程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就变弱,一旦脱离了老师的要求又会感觉头脑空空、无从下手。每一个具体的案例,在案例教学情境中都能提供多种思考方式。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就从最基础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就启发学生思考的更加深入和全面。

案例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案例的剖析更加全面,有利于不同学习背景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同一个案例。

案例教学还有一个优点是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是封闭的、单调的,教学形式唯一、缺乏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采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方式。呈现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讨论这一中心环节,帮助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加强记忆,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生的交往团队精神。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方法

2.1 精心准备,选取案例 。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上课之前,教师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准备工作。在设计案例时,应坚持以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在案例选取时要注意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不同于其他教学法中的例证,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围绕案例进行,案例是整堂课学生们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载体,同时选定的案例必须从时间、知识背景和应用场景等层面满足教学要求,必须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还要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2 精选案例,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可把案例呈现作为起点,使学生能很快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例如在学 PowerPoint 时,先给学生呈现一个 PowerPoint 制作的个人简历。简历界面精美、背景新颖、布局巧妙,并且动画效果多彩多样,令学生耳目一新,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每个人都产生了自己制作 PowerPoint 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下面的学习中去。

2.3 积极引导,组织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这一阶段重视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适时改变角色,成为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讨论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通过互动可以得到来自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自身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组织讨论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几点:第一,要对课堂有足够的掌控,否则就会使讨论适得其反。第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师生、生生之间必须保持平等对话。第三,要在讨论后及时进行讨论总结,比较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淘汰不合理的见解,提出可行方案,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4 教师总结,螺旋上升 。从案例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在案例教学中,讨论的结论是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绝对的,教师总结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问题不一定给出确切答案,重在揭示出案例包含的知识点。同时,教师的总结又将作为导引来引出新的案例。新一轮的案例教学开始,随着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展开,学生们得到的知识将一点点增加,知识结构螺旋上升,直至课程结束。

3.案例教学实践

以《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为例

3.1 教学目标:①知识技能:设计一张电子贺卡,熟知绘图工具栏各种工具的用法,学会绘制各种图形。②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中感受学习制作贺卡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高尚情操与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3.2 课题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三单元中绘制图形及美化章节中的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结合丰富的素材、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主动的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积极的交流合作。

重点:工具栏中多重绘图工具的使用

难点:填充颜色和合理搭配图形

3.3 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手段

(1)引入(5分钟):你想为朋友准备什么礼物?a.提供引入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课题;b.探讨并集体回答;c.通过事先准备的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2)新授过程(30分钟)

1)展示贺卡:a.展示贺卡;b.欣赏贺卡,思考;c.运用管理软件展示贺卡。

2)分析贺卡组成:a.教师引导;b.学生进行集体回答;c.用投影提供画面,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①基本图形②文本框。

3)绘制背景:a.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b.操作计算机练习绘制各种背景图形。

4)设置背景图形属性:a.对学生绘制进行指导;b.练习图形的属性设置;c.通过软件在屏幕展示。

5)设置背景图形特效:练习图形的效果设置。

6)绘制贺卡的修饰图形

7)图形的复制与组合

8)组合成贺卡

9) 作品创新和展示

(3)进行绘制探索:a.通过管理软件的展示功能进行屏幕播放;b.再次修改,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c.展示贺卡,查看学生练习情况,提供建议;d.对自己制作的贺卡进行修改,提交自己作品。

(4)课堂总结(10分钟):a.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b.评价学生作品,总结本次课程;c.学生回顾本堂课内容保存自己的作品。

4.以《绘制简单图形》为例的案例教学课后评价及反思

在《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中,我们采取了案例教学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小组讨论,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上机实践掌握相关的知识。虽然案例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完,仍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特别注重能力培养的实用教学方法,它注重实际但不应放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课基础性强,就《绘制简单图形》一课来说,如果在前面没有学习过Word2000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是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的。所以案例教学法需要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但没有注重操作细节。在《绘制简单图形》这节课中,教师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没有要求学生对操作细节的掌握。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操作细节,那么在相关的理论考试中就会表现出不足。所以需要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细节,以应对理论知识考试。在课前,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并进行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所以,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堂课主要设计了一个贺卡的大任务,这样的任务源于生活,而且符合学生个体需要,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考虑到学生可能不能一时解决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任务的完成方法或者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具体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分析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并进行有针对的辅导,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最后再公布答案。案例的实施过程学生遇到了种种问题,这就是将任务细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一个个小问题,再一个个击破,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花,刘娜.案例教学法在《flas制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7):78-80.

[2] 李劲松.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教育,2006(7-8):42.

[3] 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中华读书报,2003-08-06

[4] 张继学. 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0-61

[5]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汪光麒,安徽芜湖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颜泳嘉

(上海市辽阳中学 上海 辽阳 200090)

摘要:数学作业始终伴随着数学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数学作业的设计。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科学性、有效性、主体性等原则,数学作业要能体现出合理性与适恰性,要真正为学生全面地进步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7-01

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终身的、健康的发展。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着重对全体学生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不断改革拓展、教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延伸地带--作业。

1.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紧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线,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技能、思维、兴趣、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素养的要求。作业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运用、思维的训练乃至数学素养的提升、态度与情感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立合理的数学训练系统。充实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习题,使发展性训练与基础性训练协调互补;增加习题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使数学训练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数学课程发展的角度亦或是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角度,作业的设计都显得必要。数学教师应该将作业的研究与设计作为数学课程开发重要环节,将作业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训练系统落实课程目标。

2.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作业设计科学合理,内容难易得当,符合初中学生知识习得规律。

主体性原则--作业设计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的知识习得与能力发展服务,要重视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效性原则--作业设计要把握适度与适量的原则,要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差异性原则--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诉求,在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与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设计、分类指导。

实践性原则--在作业设计中整个作业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有实用价值。它是作业活动的核心。

创造性原则--作业设计中应注意既要发挥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特色,又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作业活动保持“新鲜”。它是作业活动的生命线。

亲和性原则--设计作业时应讲究作业内容、形式的趣味性。

开放性原则--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作业结果和答案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评价作业的方法开放。

3.优化作业设计的方法

3.1 明确课程标准,对作业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审视现下的数学作业不难发现,由于缺少整体的目光与系统的设计,各学段的作业往往是割裂的。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往往缺乏联系,不成系统,一些作业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基础,如盲目地将综合题甚至是中考题加进新课的作业……这种作业现状,往往是低效与繁冗的根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无论是处于起始年级,还是毕业年级,都应具有更广阔的教学视野。既不能将自己的教学视野仅局限于某个课时或某个章节,不能仅着眼于知识点的练习与巩固,而应该着眼于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的形成,更应考虑到学生的持续发展。数学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转变教育观念,系统地设计数学作业。

3.2 尊重个体差异,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实施作业分层设计,可以让学习困难生喜欢做作业,并有信心完成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思维上的拓展;能够做到“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共同进步,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分层作业真正发挥其功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应先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分析教材,弄清所教学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标;分析学生,了解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的需要;分析习题,明确每一道练习题目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3.3 重视能力培养,对作业形式进行多样设计。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以书面形式为主,重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忽略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与认识,这使得数学作业往往沦落为师生间的文本往来。在这种封闭式的作业环境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就无从谈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需要形成的能力,不仅是学科性的基本能力,还包括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活动能力等通用能力。”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应体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精神。不仅如此,数学作业还应体现其特有的应用功能和实践价值。从这个观点出发,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既应关注知识的巩固,也应体现知识的延伸与实践,努力实现课内外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既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

3.4 激发内在潜能,对作业评价进行多元设计。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在作业中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是作业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直以来数学作业追求的是结果的对错,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抹杀了相当一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他们在长期的失败与挫折中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应更多的肯定进步、鼓励成功。按现代教育多元智能的理论,评价的角度应该是多维的,家长、学生、教师构成评价的不同主体,他们学识水平、生活经验、个人喜好都不同,看问题的方式、角度自然也不同。多角度地评价,使评价更为客观;所以在此背景下作业评价不能仅仅是对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而且还要关注作业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进取态度、行为习惯等作出评判,使数学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的作用。

4.对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反思

4.1 紧紧围绕“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它明确地指明了无论是在课前的备课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亦或是课后练习的环节,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装有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体差异、最近发展区以及学习体验。因此,无论是作业的设计、作业的实践还是作业的评价环节,我们都应该牢牢抓住这条主线,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作业的设计要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分析为基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包括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各方面因素。这样我们就能判断哪些能力是学生所欠缺的、哪些方法是学生可以掌握的,设计出来的作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及时有效理解、吸收所学知识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并举的目的。

第6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管理会计教学 案例教学法 互动教学

现代企业的发展,使会计的管理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形成会计学领域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这两个重要的分支。把案例教学法引入管理会计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无益处。案例教学将每一章节相对单一的理论通过案例设计将其置身于复杂的、综合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加大了教学中的信息含量,增强了教学中知识的层次性,将传统的专业知识的单向性转化为多层次和综合性。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案例练习或模拟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实践活动中,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发挥各自特点,有助于个性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体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新的教育理念。

二、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成功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法相比,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找案例进行分析,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如讲授责任会计时,运用了“海尔的SBU战略”,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

2.有利于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理解。如在“预测分析”一章中,根据预测分析的主要内容:销售预测、利润预测、成本预测、资金需求量预测,可设计企业案例,安排学生扮演不同企业角色对企业进行销售、利润、成本及资金需求预测。同时,在预测方法上将算数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本量利分析法等各种预测方法运用到案例分析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处在被设计的特定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会计问题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自我运用所学各种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涉及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经常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和方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1.课前选取设计合适的会计案例,模拟问题情境

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而并非抛弃对管理会计理论的讲解。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精心选取设计合适的企业案例,熟悉设计案例的内容和相关的背景信息,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案例选取设计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选取设计案例时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实用性和可分析性等特点,不能把企业资料简单拼凑成案例。每个教学案例的设计、问题和要求,应该环环相扣,要能在讨论中突破课程的某些重点和难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

2.课堂精心设计,组织学生讨论案例

选取了合适的企业案例后,课堂的精心设计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问题和“陷阱”,引导学生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这样高度互动的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们体会如何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另外,在案例讨论中,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直奔主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理解。

3.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学生对企业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相关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目的。

四、管理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管理会计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案例教学要有正确的理念

对案例教学应持正确的理念。案例教学虽好,但并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案例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相应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正确把握案例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要在充分消化、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辅之以相关案例,尽可能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务性的案例,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参与的空间,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果我们的教学案例独立于现行教材另起炉灶,另搞一套,那么学生必然产生轻视之感,久而久之,对不着边际的案例会产生厌烦,学生学习的目标就不够明确,学习效率就大打折扣。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想得出的鲜活案例,避免了对管理会计理论干巴巴的口头讲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变厌倦课堂为向往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邵敬浩.管理会计(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2007.

第7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本文作者:满意工作单位:南通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明确教学培养目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②艺术类学生有较强的艺术感悟能力及造型设计能力,但对工科舾装技能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较弱,因此课程整合须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认真进行科学分析,优化课程体系,围绕能够“承担该职业的主要的工作任务”这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原有内容简单混合,而是有机地组合教学内容,要求时刻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适时增减教学内容,保持与市场同步。由于国内对该专业建设可供借鉴的现成模式及经验非常缺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会面临诸多问题。自开设专业以来,经过四年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该专业已初步建立了一个融教学、实践、市场为一体,以强化创新和实战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船企发展需求和岗位特点设置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教学,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为核心,以校外船舶设计单位和校内实训室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设置组织校内外课程专家、船企行业主管领导、艺术系和船舶工程系教师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计划,对船舶舱室内舾装课程设置进行修改与整合,实现了舱室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毕业设计系统课程的全面整合。(1)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分析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船舶舱室内舾装设计课以舱室空间为母体,以舱内界面为依据,以舱内空间的陈设设计为主体,从而拓展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等几方面的教学基础,进行模糊整合。舱室设计专业所涵盖的面比较广,整合是为了在交叉学科中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与综合型人才。这样就有别于工科类的船舶内舾装专业的舱室设计,前者所侧重的是视觉传达信息的设计能力,突出人文关怀,设计出适宜人居的舱室内部环境;后者所侧重的是工程技术,强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舱室设计专业在以水上室内空间为母体的前提下整合了这两者的优势,突出自身学科的特点,把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主干课程的内容定位船舶舱室内舾装设计课依靠船舶美学、船体制图、船舶装饰材料、计算机辅助舱室设计(二维、三维)等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前后相承、互相衔接,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舱室设计的概貌及一定的设计方法。参考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例如,船舶舱室内舾装设计课程分三段式授课分别为:舱室专题设计一(128学时)针对船舱室中居住舱室展开设计,舱室专题设计二(120学时)针对船舱室中公共活动舱室展开设计,船舶舱室内舾装课程设计(128学时)主要突出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结合船企实际案例展开设计,为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做准备。2.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选择适合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实训室为依托,借鉴船舶装饰企业的设计项目施工流程,使该课程实现教学流程与实际案例设计流程的统一。在专业课程教学流程中,根据实际案例的设计步骤,将教学流程分成四个阶段——理论讲解阶段、考察分析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具体案例表现阶段(二维、三维再现)。通过选定真实空间,根据实际设定虚构的设计命题,在课程中切实地深入空间中思考和研究设计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空间特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舱室专题设计一”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例:(1)理论讲解阶段(48学时)教师采取多媒体教学形式,讲解舱内空间规划、家具造型、陈设设计、灯光配置等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创设教学情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能力;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舱室设计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建立基础理论知识构架,提高理论素养。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例如,在讲到国外舾装业的发展时,通过对国外豪华游轮内装设计案例的赏析,以大量可视性、可比性、可听性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其建立对舱室内部环境设计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该阶段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可以通过赏析、课堂分组讨论增强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设计实践奠定理论基础。(2)考察分析阶段(16学时)依托校内实训室(舱室设计实训室、舾装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船舶内饰企业、船厂舾装设计部),把教育的课堂从室内移到室外,从教室移到实训室,移到施工现场,尽可能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创造意识的设计工作者。③通过对施工的舱室空间分类别有针对性地考察研究,加深学生对舱室空间理论的感性认识,理论部分内容在实践环节得到论证。该阶段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调研、研究、分析各功能舱室空间的特点与利弊,并通过调查报告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舱室空间设计手法,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为下一阶段的具体设计作好铺垫。(3)方案设计阶段(32学时)参照船企设计团队模式,让学生以工作小组的形式分工协作。从前期收集资料、计划制订、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的评价,使课堂真正动起来,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一位咨询者或指导者。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积极地讨论出不同的观点,做出不同的决策,激发发散性思维,对方案做出取舍,通过实际案例的设计训练,强化学生从事舱室空间设计实践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方法,熟悉设计的流程,掌握舱室专题、专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因势利导,如在船长居住舱室设计方案讨论课中,引导学生结合船长室的区域位置,从船长的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对本组方案讨论结果上讲台陈述,让其他组成员充当船东,对设计风格、造价成本、材料等提出质疑,分析方案利与弊,给出意见,教师最后做出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能力以及实际方案的设计能力,同时通过分组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参与设计实践的综合专业素养。(4)具体案例的表现阶段(32学时)在计算机机房完成该课程任务。采取计算机辅助设计形式,运用AutoCAD、3dsMax以及Photoshop等设计软件再现设计方案。当前,许多船企仍主要运用二维CAD,在职业教育领域,三维设计软件还未真正进入舾装专业的教育核心体系。为实现真正的虚拟设计和优化设计,学院加强了对三维设计软件的教学,随着课程体系的健全,今后还要着重突出对三维CAD、Pro/ENGINEER等软件的教学,包括对舱室动态场景的展示制作,这也是学院舱室专业发展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效果考核方式上,采取灵活的评价机制,课程考核的重点不断向学生能力的整体评价转移,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表现都被当作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且每位学生的分数势必会受到整个团队成绩的影响,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除了单纯的教师评价之外,还加入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在教材选择及教案的编写上,参照艺术专业的适用教材,结合船舶舾装专业的教材,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船舶系列教材《舱室设计》《船舶内装工程》,围绕舱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删减,自编教案、制作课件。近几年的实践教学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能从艺术生的自身优势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设计与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认可。3.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包豪斯所确立的“教育—研究—设计生产”教育体系值得借鉴,教学为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研究为教育与设计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设计生产为教育与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可能的经济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④邀请船企设计部门人员与授课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案的编写;教学实践环节,安排船企工程师来校实训室现场施工讲解,将企业的设计环境带进课堂,使企业从单纯的人才使用者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参与者。⑤学院与企业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给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到船舶装饰企业实践,把最新的设计案例和施工经验带回学院,并运用在教学中,不仅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更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实际、生动的素材,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了教学质量。

全方位强化学生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教师担任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给学生介绍大量设计网站,使他们接触学科前沿,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如,2008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船舶舱室内装潢设计》通过立项并顺利结题;2010年南通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船舶舱室设计材料与施工工艺市场调研》获得市级、院级实践优秀成果奖、学院优秀集体奖;等等,以此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结语科技创新孕育新的机遇,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将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学院浓厚的工科背景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不断地探索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推动舱室设计专业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培养融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具有创新实践和设计实战能力的舱室设计类专业人才。

第8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一、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推出《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均强调了提高培养质量,重点措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呈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这些政策明确了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中的主导地位,有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的广泛应用。

二、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案例教学的氛围尚未形成。多数院校在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方面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案例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及配套教学设施,案例教学配套经费不足,尚未将案例教学纳入考核体系,重视案例教学整体氛围尚未形成。

2.对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到位。不少院校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研究;案例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各门课程案例安排随意性大;课程案例教学与项目培养目标之间缺乏整体设计;案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没有认真和系统评估;案例教学没有与培养特色有机融合。

3.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多数院校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刚起步,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数量少;小案例多,综合性案例少;更新及时的案例少;接地气的本土案例少;有明确导读的案例少;深入调研开发的少,严重影响案例教学质量。

4.案例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建设。国内高校招聘时强调应聘人员学历学位与科研成果,不少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导致专业学位师资选拔时很难找到胜任案例教学的师资。

5.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互动不足。近几年专业学位学生日益低龄化,缺乏管理实践的历练,因擅长应试通过考试。相当一部分经验丰富并担任重要职责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准备时间不足,难以通过入学考试。在案例课堂上,师生均缺乏管理实践经验,加上师生对案例课前对准备不充分,导致案例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其“互动”、“双向性”的特点, “多言堂”变为“一言堂”,学生参与度低,导致教学效果差。

三、改进专业学位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鉴于专业学位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家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前提下,各培养院校务必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做好案例教学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校情的专业学位案例教学规划,在领导重视、经费、场地、政策上给与支持。

2.认真研究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各院校务必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认真研究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选取具有代表行业性案例,组织力量对案例的主体结构、案例布局与设计、案例正文标准、案例教学计划、案例使用说明等进行优化,同时科学安排案例教学时间,明确案例教学与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的逻辑关系等。

3.加强优质案例的开发和来源渠道建设。必须加强优质案例开发,同时建设符合国情、校情、企业情的本土案例库,既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外国案例精品,又应编写更多适应中国国情和专业教育特色的案例。各有关院校在经费支持、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生协同、激励等方面需做大量工作。

第9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融入到一个个基础型的案例中,学生通过案例操作掌握基本知识、基础操作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以PhotoShop中的选区为例,教师在讲授这段内容的时候,简单介绍各种选区工具,然后给出“多边形套索工具—订书器广告”、“磁性套索工具—空中气球”、“魔棒工具—更换图片背景”、“快速蒙版工具—人物选择”等一系列基础型的案例来逐一讲解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来实践选区工具的具体使用。学生实践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办公产品宣传海报”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设计、讨论、整合。最后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并布置一系列课后型案例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巩固。

2课后型案例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每次课都布置课后型的案例让学生课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欣赏过往届同学的优秀作品后,进行课后型案例的制作不但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另外也鼓励学生使用其他软件的优秀功能帮助自己的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案。在每堂课的课前都会要求学生讲解演示上一堂课老师布置的课后型案例,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课后型教学案例为例,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明星换脸”、“透明的杯子”和“水天一色”,在课前选出三组代表,给大家演示完成案例的全过程,总结使用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得到启发,而且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另外,课后型案例要允许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和总结后重新修改提交,这样我们的课后型教学设计就实现了三段走的过程:“课前自主搜集资料、创意设计”——“课上重现制作过程”——“课后修改、整理、完善设计”。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会非常投入、全力以赴地完成与日常生活和个人兴趣密切相关的课后任务。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的收获是最大化的,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提高了动手能力。

3提高型案例能够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在提高型案例部分,我们将学生分组,给出多个设计选题,学生按组选择选题然后完成设计过程。图片素材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自己实物创意设计然后自行拍摄,也可以从视频素材中进行截取。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提高型教学案例为例: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个人名片”、“宣传海报”和“营销广告”,让学生在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提升是显而易见地,从对选题的深入研究到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到创作水平的提升。最后分组汇报是最令学生们兴奋的环节,看到学生们超乎想象的设计也会令老师感到满足和欣慰。通过提高型案例,学生不但能独立进行图像修复、图像调整、图像合成等日常应用,而且进入社会后能迅速参与实际工作,并运用已有的软件知识,不断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作业选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师生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开展提问、讨论、交流等活动,克服了课堂的局限。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思考自己可以创作哪些作品,分析所学的知识如何在要创作的作品中进行运用,并通过实践反复检验和提高,逐步走向创新阶段。这种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愿望,所以优秀的作品不断地涌现。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