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优化城市管理精选(九篇)

优化城市管理

第1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基本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规划”就成为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资源配置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在此基础上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核心在于引导和控制城乡规划区域内的空间利用并制定不同空间利用标准、准则和措施。目前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模式包括编制与审批、实施、监督三大方面。具体到中小城市可概括为:(l)城市及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3)通过发放“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规划许可;(4)对执行规划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规划管理对中小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管理对我国城市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就如一只无形的手可以为城市建筑提供诸多与建筑工程有关的信息,比如说:政府效率以及国家政策等等。城市规划管理是无形的手的主要原因是:其进入城市建筑市场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公平竞赛投标以及严格把关城市建筑设计的质量等,在这种手段中其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控制,但是却能够对城市建筑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为展开城市建筑工程提供较为良好的环境。要想对城市建筑行为进行规范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城市规划管理。所谓的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指: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建筑设计市场管理方法"审核建筑的设计方案以及提供规划设计的条件等措施以及途径等对城市建筑行为进行规范。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一般是被建筑商直接进行支配的,因此他们一般会为了使建筑商相应的设计要求得到满足,而不顾其建筑设计所带来的众多不利影响,甚至有时会使用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

三、规划管理实施中问题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规划建筑的空间实体没有得到逐一的落实。由于没有划分明确的中小城市规划管理职能,使得政府和规划间的双向交流较为缺乏,并且由于政府没有将宣传城市规划的工作做好,使得城市居民对城市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使得规划工作难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缺乏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我国中小城市建设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如:众多中小城市在进行紧张的新区建设,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候,同时也给公共设施预留了一定的空间,然而事实上,在新区的住宅完工之后,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基础设施,这就使得有时居民要花费多余的时间以及精力去那些老城区,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我国中小城市发展较为缓慢,城市建设和规划都还在初级的建设时期,城市基础以及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就使得中小城市容易出现建设与规划不健全"不完善以及不科学等问题,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的功能配套设施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不能够有效的开展环境建设和土地规划工作。在中小城市规划中由于无节制的用地,使得城市绿地以及绿化隔离带的面积不断减小,进而导致城市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由于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房屋建筑群密度的不断加大等的影响,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对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实施发展工业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使得废气以及污水的排放大大超出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对居民的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职能,使得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中难以具有足够的权威,进而导致了城市规划建筑难以协调其与其他各个专业的规划,更甚者部分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尽管经过了多次的调整,但是仍然没有在规划建设管理"房地产行业管理以及土地管理等问题上形成一致的看法。

四、中小城市的规划建筑管理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筑信息系统

众所周知,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现在,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建筑部门在中小城市中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部门,其可以宏观调控整个城市社会经济中的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土地资源。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顺利进行城市规划建筑与众多信息的支持是不可分割的。城市规划建筑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为了给规划建筑决策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城市政府部门不仅要以监督者的身份对规划建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责惩,更重要的是努力建立一个较为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为规划建筑部门提供相应的保证。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将其助手以及参谋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并且尽自己的努力的劝说政府领导对城市规划建设各方面进行相应的协调。

2、借鉴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

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出,导致很多人怀疑城市建设的时会功能和作用。但是就根本上进行分析,逆城市化倾向出现的原因,正是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加大了人们居住环境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是和建筑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的,而其与城市发展的规模没有多大的关系。目前我们总是将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就是由于人们已经对工业生产的聚合效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要在人才"信息以及产业的聚合协作上有一定的优势,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城市的投资效益要比中小城市多出至少一倍。目前在我国规划建筑中对大城市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城市就可以不追求建筑的建设规模,而是说要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其中心城市的进步发展,要使得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学习,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建筑方面,中小城市应该在利用土地规划上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产业结构的升格进行更多的考虑;将基础设施以及老城中心区的改造工作做好。

3、进行多学科融合协作,增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调控能力

在规划建筑设计中要想取得进步,就需要规划师,因为其是规划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人才,这些规划师很多是建筑行业出身,因为具有相应的专业性的制约,目前我国众多中小城市规划师大多知识面较为狭窄,在一定程度上着对城市规划建筑部门在部分重大社会经济决策中的权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使得规划建筑行业从业工作者的相应知识面不断的进行扩展与提高。并且还要与经济计划部门加强相应的协作,与城市规划建筑部门相同经济计划部门也是研究以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只不过经济计划部门更加侧重于研究经济社会的内涵。使得经济计划部门以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不断加强,将会使得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城市规划做出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不断增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我国现在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有清醒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规划管理水平得以不断的提高。努力使得中小城市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进而使得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得以实现,不断实现城乡统筹相协调的管理目标,使得城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得以推进。

参考文献

[1]常乐.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才智,2014,11:335.

[2]窦俊鹏.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

第2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引言

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参与、专业化系统、数字化精准,尤其是市场化高效,在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的普及已近半个多世纪。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通过吸收先进理念、消化前卫经验、开展新颖实践,上述“城管四化”的推进已经达十年之久,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包括体制适应、模式创新、机制转换、绩效提升。然而,由于现行的体制、机制脱胎于计划经济,诸多历史遗留的思维、理念,以及体制、机制方面旧的印记还很难一蹴而就地彻底去除,重突击建设轻常态管理、重政府包办轻社会参与、重行政执法轻市场制约,依然是部分地方城市领导与管理部门公共行政的惯性思维。有的地方,虽然积极推进了城市管理运作的市场化,却存在着片面、极端、违规等的倾向。

城市管理的范畴很广,能够通过市场化长效运作完成的主要有:城市功能发挥、基础设施维护、市民生存保障等方面的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转移支付、公益补偿、监督奖励、强制保险等。其中,应该而且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必须全部市场化运作,以弥补政府失灵的缺陷;应该而且必须公益化运作的必须由政府提供完全、均等的公共服务;不能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则应选择其中可市场化运作的部分实行半市场化运作,包括公共领域中的政府市场化补贴委托、社会与市场从事的经营特许、补贴购买、指定式担保、奖励性公众参与、非政府志愿捐赠、半盈利招标从业等等。

本文在揭示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缺失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探索了适用、有效、精细、可续的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的优化策略。

一、当前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的多元缺失

受制于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和人们思想观念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目前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局部缺失、不足、过度、失序依然存在。

其一,体制的制约,使充分、公平的竞争性市场尚难完全形成,包括:公共服务领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政府垄断,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企业经济行为还受较多的行政干预。

其二,理念的制约,使目前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共识存在两种偏差,即:把“市场化”等同于“私有化”,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识不深;只看到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看不到市场的可能失灵以及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因而对改革放任自流。

其三,职能的制约,使政府部门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虚位”、“缺位”、“越位”和“错位”,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职能不清、关系不顺,政府还承担着许多“不该干、干不了和干不好”的职能,从而,制约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其四,机制的制约,使公共服务市场化缺乏有效的动力和规范,如:改革所必须的竞争激励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多元责任机制、有效监督机制等的缺乏,制约了城市管理的市场化、长效化运作。

以上城市管理的种种失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包括: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国有资产的不当流失;片面市场化导致的公共利益的某种忽视;非法市场化引发的公权腐败与私人垄断;盲目市场化造成的公共责任的最终缺失;极端市场化诱发的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等等。

二、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的体制性优化对策

(一)提高公共服务的多元准入门槛

以立法、定规的制度化形式,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范畴、方式、质量、时效、成本作出更严格、更高标准的规定,促使一部分质量差、效率低、成本高、不规范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哪怕是国有或原政府直管的企事业机构)退出公共服务市场。

具体对策是:(1)制定和完善行业性、分类化的公共服务提供范畴、方式、质量、时效、成本等的规范性标准,并形成制度化体系。(2)明确规定,涉及城市的网络型、固定化的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供气、供电、输油、电信等的固化管网设施,铁路、公路、桥梁、轨交、隧道、港口、空港等的网络与场站设施,必须由城市政府按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切忌为了吸引投资而被垄断性企业绑架。(3)城市主要固定管网、场站的投资、建设、运营者应实行严格的政府授权、市场特许;在这些网络型平台上提供依托网络的相关应用类公共服务的市场主体,必须是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兼顾者;上述两个领域的市场主体必须是重信誉、质量好、有实力、规模大,而且可长期持续提供的服务者。

(二)开放公共服务的多种垄断市场

遵循价值规律、市场法则,运用需求、质量、成本导向原则,吸引更多规范、高效、有规模、重质量、讲信誉的市场主体(包括民营、国境外的企业)参与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的规范角逐。

具体对策是:(1)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出租车行业,实现出租车业的国有、股份、民营三结合。其中,国有性质的,福利高,但收入相对较低;职工参股的,福利较低,但除了工资性收入,还有期权收益;全部民营的,福利协商、风险自担、收入较高。(2)吸引民间资本经过市场比选,以特许方式投资城市的自来水、燃气生产,以及垃圾的集中处置、城市公共管网的专业化日常维护、城市路灯照明的区段性运行。(3)建立公共服务合格市场主体的备选库,并对现有市场主体实行动态、严格的监管,无论国有、民营,一旦发现违规立即责成退出,并由后备主体跟进,保证主要公共服务不断、不乱。同时,也可以打破少数市场主体垄断市场的局面。

三、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的机制性优化对策

(一)优化公共服务拨款补贴放贷机制

1.优化公共服务的拨款机制

通过政府有计划、与时俱进的拨款,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纯粹公益的城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具体对策是:作为纯公益的公共绿化种植与养护、城市市容的保洁、城市道路的养护,应根据城市总体规模的扩容、人口的增量、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拨款(但运行企业用钱必需严格按量、本、利的市场模式进行考量)。

2.优化公共服务的补贴机制

通过财政按比例、分门别类的补贴,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长期的微利型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具体对策是:城市的地面公交与地铁的运行、管理,水、煤、电、气管网的运行与管理,作为总体入不敷出型的公益类公共服务,应实行市场与企业化的量、本、利考量加税收减免和财政适度补贴。其中,要通过标准化成本测算,给予足额的政策性财政补贴,即:非管理水平、劳动态度影响产生的公交成本,在扣除公交票价抵充金额后,应由财政全额支付;相反,通过优化管理、劳动者超额努力节约的公交成本,应全额奖励公交服务提供方。

3.优化公共服务的放贷机制

通过政府差别化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短期的无利型公共服务的提供。具体对策是: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城市路、沟、桥、隧及公共场站的建设,水、煤、电、气管网的建设,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其贷款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型利息减免。

(二)创新公共服务保险担保购买机制

1.创新公共服务的保险机制

通过政府对公共服务项目的补贴或对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市场化投保,使参与高风险公共服务提供的市场主体,消除对项目风险的后顾之忧、转移项目风险的赔偿支付。具体对策是:城市的路、沟、桥、隧及公共场站,水、煤、电、气及地铁管网,运行中一旦损毁,其赔偿是相当巨大的,为减轻或者分散赔偿责任,政府应协同设施运营主体为这些设施购买公共设施财产保险,用平时小额的常态付出,规避灾时巨额的经济赔偿。

2.创新公共服务的担保机制

通过政府或指定有资质、有实力的市场主体的担保,为需要进行公共服务贷款的非规模型市场主体提供实力支撑。具体对策是:(1)放贷担保。参与大型公共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主体,一般都需要进行数额较大、较长期的投资贷款,银行出于自身风险规避的本能,往往会不予放贷,特别是规模不大但技术优势明显的公共服务市场主体,更不容易获得长期贷款。为此,政府应指定有资质、有实力的其他大型市场主体,为非规模型公共服务市场主体提供贷款担保。(2)赔付担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一般远超过市场建设主体的注册资本,一旦建设过程出现问题,由于建设方无力赔偿,最终往往只能由政府买单。为此,应规定:参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的市场主体,必须通过体外企业提供的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投资总量相当的资产或资本担保,方可获得参与项目建设的资格,一旦建设项目出现不测,将由建设与担保主体共同承担赔付责任。

3.创新公共服务的购买机制

通过政府有针对性的购买服务,为以市场方式提供纯公益公共服务的市场主体进行货币化的补偿。具体对策是:原绿化、园林、市容保洁、道路养护等公益公共服务单位,应由事业化财政划拨模式,转向严格按合同采购的政府购买服务;其公共服务的固定作业设施,应实行行业统一拥有、管理,企业有偿或无偿租赁使用。

4.创新公共服务的市场反制机制

通过为公共服务项目引入市场保险,充分利用保险公司责任赔付的反制机制(优质赚、劣质赔),发挥其减赔、免赔、获利的内在动力,强化对公共服务保质、保量、按时提供的体外、自发的本能性监管,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持久、整体的质量。具体对策是:参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的市场主体,应该通过向保险公司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综合性建设投保(含工期、质量),方可获得参与项目建设的资格。建设项目的建设投保可以规避三大风险:一是一旦发生不测,保险公司有足额的资金进行赔付,规避了建设主体资不抵赔的风险;二是规避了建设主体无力赔付而最终由政府买单的风险;三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盲目赶工期、偷工减料、管理不善而发生质量问题的风险(因为保险公司为了规避赔付风险,一定会派专人,动态、严格地监督建设主体规范施工)。

(三)创新公共服务监督保障评估机制

1.实行公共服务的多方监督创新

通过政府体内制度、体外第三方(专设行业外的政府系列以及独立的民间监督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三重监督,确保公共服务高效、优质、及时地提供,确保公共权力不滥用、不寻租、不腐败。具体对策是:(1)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市场化,包括:工程质量监督实行“企业自评、社会监督、业主验收、政府备案”制;组建由政府特许的 “工程质量监督事务所”(社会法人单位)替代原质检站,依法对施工图实施和工程质量实行第三方强制监督(质检站只负责市场宏观监管);工程的分部分项监督责任由受雇于质监事务所的质量监督工程师、注册建筑师和注册结构工程师分别承担;工程质量优劣由业主验收报告和专业质量监督机构的质监报告定夺。(2)推进城市各区域结合部建设的上级政府的市场化统筹,即:借鉴国外经验,凡跨越区域的设施(路、桥、隧、轨道、管网等)均由所涉及区域的上级政府委托市场专业机构进行统筹规划,限期进行投资建设;同时,委托社会第三方对其运行管理进行独立的评估、监管,并由委托方根据结果定期公示、作出奖惩,以此规避区域接合部设施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推诿、扯皮。

2.实行公共服务的多元保障创新

通过政策、资金、公共服务提供者的三重保障,确保公共服务足够、始终、完全提供。具体对策是:(1)政府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构建城市公租房建设新体系,即:城市政府结合旧区改造建设公共租赁房;特许的房产开发企业结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投资建设公租房;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结合用地的政策优惠,以集体宿舍形式自建公租房;政府和企业作为联合投资主体,结合企业危旧房改造建设公祖房。(2)政府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吸纳多方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多样化的公租房房源,即:以限价拍卖的方式,将长期闲置的城市商品房转由特许租赁企业一次买断,作为公租房房源出租;由大型专业租赁公司,在一定税收减免优惠的条件下,以五年以上的中长租期,按年化通货膨胀率同步上涨租金的方式,一次性收租市民闲置房屋,经整饰后转为公租房出租;以抵扣部分营业税收为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在周边(有利缓解上下班交通压力)开发租赁房、人才公寓、集体宿舍,向符合条件的员工出租。

3.实行公共服务的多重评估创新

通过被服务者自身、社会公众、专业机构的三重动态评估、后评估与制度化反馈,确保公共服务动态纠错、不断完善、始终达标。具体对策是:(1)对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实行规划、建设、运行的分阶段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后评估,即:各阶段的结果必须由系统外的两个及以上无关联社会独立专业法人机构评估后方能生效,特别重大项目的评估还应约请外省市甚至国境外的专业机构进行,以减少营私舞弊。其中,规划与建设阶段的评估费用由项目总费用中预留,通过评估后,成果的产生方方能获得项目各阶段最后一笔收尾资金;运行的第三方绩、能、效动态或定期评估,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托、财政付款,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也作为对公共服务项目运营方奖惩、去留的重要依据。(2)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发生质量问题、突发事故的调查评估,须实行运营方和运营管理方法定回避制,应邀请市场独立法人主体作事故或事件成因的技术评估,由司法机构作成因的法理评估,以此增强专业与法理的权威性和评判的公正性。(3)对涉及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城市公共服务的收费、质量、均等性等(例如物业管理、市容保洁、市政收费、公交价格、街面设摊等),应实行被服务者自身、社会公众、专业机构的三重动态评估、后评估与制度化公示反馈。

(四)创新公共服务悬赏奖惩赠与机制

1.给公共服务以必要的悬赏

通过政府依法、依规和依照特殊决定的一次性悬赏,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或社会个人,为某项独特或临时但又非常急迫的公共服务进行必要、有时甚至是高危的付出。具体对策是:(1)事先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性质、范畴、表现及其褒奖(含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紧急救助、事后安置等)予以具体明示,鼓励更多社会个体积极见义勇为,也使英雄的后事安排有理、有据、有经济保障。(2)事先对某些临时或紧急的高危公共服务事项的从事进行有关发生不测的悬赏明示(比如对非常规救火、救灾、抢险意外的特殊褒奖),以鼓励更多社会个体参与其中。

2.给公共服务以相应的奖励

通过政府制度化、显性化的奖励,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或社会个人减少不必要的公共服务需求(如过度的水、电、煤、车等的消费),并对不规范、不达标的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的制约。具体对策是:(1)水电煤消费实行低耗的减价、常量的平价、超量的加价。(2)垃圾产生实行量少的奖励、常量的免费、超量的收费。(3)高速公路收费实行时段性差价,即:高峰时段涨价、一般时间平价、低峰时段降价,用以调节车流与流速,实现道路资源利用和效益、效率最大化。(4)住宅小区停车收费实行增量加价制,即一家一辆收费100%,第二辆收费200%,第三辆收费300%,以此类推。同时,实行企事业单位停车位与住宅小区停车位的昼夜互补式缴费停放(白天企事业有偿利用住宅小区空闲车位满足上班族停车;夜晚住宅小区私家车有偿利用企事业空闲车位满足下班族停车)。

3.给公共服务以应有的惩戒

通过政府公开化、告知性的惩戒,引导和迫使更多的市场主体或社会个人,杜绝不应该的公共危害的外溢。具体对策是:(1)在完善城市公交体系、配足公交运力、适配常规出租和开发时段型出租的前提下,对黑车实行惩罚性处置,包括允许专职公务执法人员规范性便衣取证,黑车驾驶者首次被抓处以禁驾三年、二次被抓处以罚没车辆、三次被抓将被终生禁驾。(2)对酒后与醉酒驾车者在依法严惩的同时,实行社会诚信污点立案,诚信记录将作为以后社会就业,特别是公务员录用(可查诚信记录)的重要参考,重要职业(教师、国企和事业干部)可对诚信污点者实行一票否决。(3)对城市核心拥堵区域和中心城拥堵时段的非公交、出租用车的行使,分别实行收取惩戒性拥堵费(进入核心拥堵区),以及按乘坐人数多少实行快慢道分流(单车一人限行慢车道)。(4)对河流上中下游地区违规侵蚀、污染水体实行互补化惩戒,即:上游侵蚀、污染水体,必须为中下游治理水体的支出进行买单(通过过度开发所获的利益不仅全额赔付还要留下污染的骂名);反之,下游要为上游科学保护天然水体、降低经济开发力度所花成本买单(把原来用于治污的投入反哺上游为生态而牺牲的利益),以此实现上中下游之间水体的生态化平衡。

4.给公共服务以可能的捐赠

通过政府或社会志愿的捐助、赠与,满足社会特殊人群(弱势、伤残、其他困难者)公共补偿的需要。具体对策是:为现行的各类临时、无序的捐助、赠与,建立制度化褒奖和常态化组织体系,即:除了专业公益组织之外,社区应有专人常年负责接受捐赠(含物质的、义务服务的),并在征得本人同意后进行打分公示,予以褒奖。捐赠积分还可用于享受国家的某种政策优惠(含特别税收减免、社区养老优先等)。

四、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的范式性优化对策

(一)规范公共服务的特许模式

通过政府权威、科学的议标式特许委托,为提供垄断性公共服务的优质市场主体构筑外来竞争入侵的市场壁垒,但须进行一定的内部市场比选,并实行完全市场化的考核、评估、监控。具体对策是:城市中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管网、平台、场站等的建设、营运类项目,应实行政府统一规划指导下的高门槛比选特许,一般不宜由全额的民资、外资企业经营或控股经营,但允许参股(技术、管理)。

(二)规范公共服务的公营模式

通过政府直接管控的有实力、讲公信的公有企业直接提供至关国家和民生大计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承诺、兑现的保障度和公平性。具体对策是:城市管网类的基础设施(水、电、气、路、桥、隧,以及空、铁、轨交的线网场站)一般应该由国有企业营运(规模大、实力强、易掌控),但为了避免失灵、低效、扯皮,政府与企业只能是资产委托经营而非直接隶属关系,必须引入市场化的考核(动态的、过程与结果双重考量、效率与效益结合比较)、激励(即时与长期激励结合、现权与期权共享)、奖惩(做与不做、做好做坏、做多做少赏罚分明)、淘汰(相对劣质的末位淘汰、多方监控的动态淘汰、发现问题的及时淘汰)机制。

(三)规范公共服务的合营模式

通过公共、私有市场主体的股份化合作,实现市场利益与服务公权的双向、双重制控,减少市场或政府的单边失灵,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具体对策是:在城市管网类基础设施上提供动态、日常应用型公共服务的,一般宜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实现公有规模、能级与私营精打细算、管理简约的互补),诸如地面公共交通、出租、水煤电气制造、废弃物处置等企业。

(四)规范公共服务的私营模式

通过严格的市场比选,允许一部分拥有独门技术、品牌号召力,或资金实力雄厚,同时又讲诚信、质量的私营企业,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或者,以适当高于市场的价格,提供独特、急需的公共服务。具体对策是:(1)借助城市管网、平台、场站营运的垄断性公共服务,可更多特许一些全额民资、外资的市场主体予以经营,让这些主体凭借市场机制,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管理、最严的考核,在政府规范下提供最完善的公共服务(例如:地铁车辆运营公司、城市制水和污水处理公司、路灯照明公司)。(2)可以更多地招募私营企业从事某些需要独特技术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应急修理(例如地铁线路监测及车辆维护)。(3)可以把原本事业型或国有直管的服务型单位转制为个人参股的私营企业,从事常态的劳动密集型、低技能的公共设施维护(例如市容保洁、绿化养护、街面“牛皮癣”清理、下水道疏浚、垃圾清运等)。

(五)规范公共服务的互补模式

通过协商,把一些盈利性相对较强的公共服务项目交由长期从事微利或纯公益的私营市场主体运作,以实现公共服务项目一定程度的以丰补歉、盈亏平衡。具体对策是:(1)城市公共交通中一般盈利性线路与保本线路捆绑经营;亏本线路与相对高营利线路捆绑经营;公交车身、站点以及其他形式的广告经营与公交线路经营亏损的互补。(2)绿化种植中,投入型的日常存活养护与林木间时段性闲置空间经营性利用的互补。(3)部分具备条件的公园,实行与别墅式宾馆合营,即:在不大量减少林地面积的情况下,营造园林式宾馆(宾馆因为公园提高了档次、美化了环境;公园则可以享有更多优质的宾馆娱乐资源,以及宾馆回馈的公园养护、管理费用;百姓在不多付门票钱款的前提下,拥有了更好的园林环境)。(4)对长期无条件地为城市公共服务尽心尽职付出,而且经常执行某些危险性大、经济风险高的应急公共服务的优秀市场主体,政府可将某些特别重要、质量要求特别严、社会敏感度特别高、有相对高营利的公共服务项目,以排他性的内部议标的方式特许其提供,作为对其以往特别突出社会贡献的回馈。

五、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的政策和技术性优化对策

(一)实行公共服务的政策优惠导向

通过政府政策导向的调整,督促提供公共服务的市场主体,因慑于政策严苛而更趋规范、更加高效、更大产出,因诱于政策的优惠而更热心于拓展、深化、完善服务。具体对策是:(1)对城市公交不同地域、不同需求量、不同盈亏的线路实行不同的政策性财政补贴引导。其中,对现实需求量大但供给量一时很难满足的线路,实行时段性增量补贴;对已经供求平衡甚至多线路重叠的供大于求的线路,实行补贴减量甚至不予补贴;对临时应急的线路实行一次性专项补贴。(2)对量大面广的企事业高峰接送班车应征收路网占用费,以促使更多单位租借公交进行接送(提高车辆利用率,减少路网占用率)。(3)对各类车辆上下班高峰驶入城市核心区实行收费许可制,即以付费形式申请许可执照并置于前挡风玻璃右侧,无执照车辆高峰时段不得驶入核心区域,以此缓解核心区交通。

(二)实行公共服务的多元税负调控

以更科学、严谨的税收规制,压缩高收益公共服务市场的利润空间,或减免低收益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利税,切实降低公共服务的市场价格,有效减轻国民分享公共服务的经济负担。具体对策是:(1)用5年免税、5年减半税的政策,吸引社会广告公司参与目前由政府全额出资、困难重重的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产业链建构,即:凭借广告和分类后垃圾资源化的额外收入,逐步实现政府无须投入、市容环卫部门降低疏运成本、社区上门收集和就地分拣有所补偿、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收集更趋方便,并可获得一定精神或物质鼓励的城市垃圾处置的良性循环。(2)用多比选、低税率、国定价、高标准、严监督的方式,吸引更多民营资本投资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事业。(3)把小轿车牌照拍卖、摇号,改为开征更符合国际惯例和法理的高额购车税(新加坡为车价的2~3倍)、注册税和牌照税;把现行低廉的停车费,改为时段(高峰与低峰)、地段(核心区、市区、郊区)、位置(地面、地上、地下)、时长(小时为单位)的差别化成倍计费。

(三)实行公共服务的多种金融衍生

通过政府公共服务手段的金融化衍生,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以股权、债券、物权等形式参与公共服务的金融化提供和支付转移。具体对策是:(1)组建中央政府层面的政策性住房融资机构,以住房公积金为基础,通过发售住宅金融债券和住宅建设债券,吸引社会大宗投资和闲散资金以及公众储蓄存款加入,进而,由中央财政贴息,为地方政府提供长期低息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2)以特许的方式对住房公积金进行多元的无风险金融运作,包括购买国债、进行其它无风险投融资,用所获增值收益支持公共住房建设,并为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信用支撑。

第3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字:城市道路;建设与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城市“骨骼”及“动脉”的城市道路,它一方面决定着城市发展的物理布局,另一方面负责源源不断地输送城市发展所必需的物资与能源,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为适应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道路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规划前瞻性不足,制约城市道路的建设标准

在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升温,全国范围内大量开展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同时配套建设了很多的城市道路,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流动性也在增大,对交通的要求也就更高,一些重点线路和区域的交通经常在上下班高峰期和重要节日期间出现拥堵现象,这一方面原因是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加重了公共交通的压力,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规划的前瞻性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城市道路带来的交通问题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

2、投资渠道单一,制约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护水平

资金匮乏是市政道路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通过土地一级开发可以解决项目范围内城市次干路及支路的建设资金,但绝大部分的城市道路建设与管护资金仍需要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来解决。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道路的建设必需的大量资金已成为各级财政的严重负担。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管理体制都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运行,城市道路的建设往往是已经是在刻不容缓的情况下,才会由财政安排相应的资金支持项目的建设,而市政养护部门每年计划安排的资金往往只够用于日常规模的维护,无法对超期服役的城市道路进行翻建,导致大量的城市道路超负荷运行,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使用功能。

3、管理不到位,制约城市道路功能的完全发挥

城市的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城市道路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受配套管线建设的影响,需要不断破路及恢复,造成道路质量缺陷;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非机动车道设置的不合理,标志标线和交通信号灯的建设不配套,也易使道路的通行能力大打折扣;此外对道路停车管理的人性化和合理化,同样对交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有效引导公共交通的使用

当前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大量增加,尤其是私家轿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对交通产生较大影响,而我国现有的城市道路由于主干道密度低、距离远,已经不能满足私家轿车对于道路的需求。我国提倡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大都以公交或自行车为主,但是城市中的公交要么是在一些重点路线由于容量不够,无法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要么是是由于路线设置不合理,造成出行的不便,使居民依旧倾向于使用私家车出行。此外,对于选择自行车的出行方式,则易受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占用的影响,被迫与机动车混行,大大地增加了道路交通的安全隐患。

城市道路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城市的定位与规划先行,前瞻性地对城市道路网进行规划

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而城市规划则肩负着塑造城市性格与灵魂并指导城市建设的重任。为避免城市道路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必须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规划经验,前瞻、科学、合理地对城市路网进行规划,预留足够的拓展空间,才能正确地指导城市道路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

2、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当前,我国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而仅仅依靠地方财政往往无法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需要。借鉴“资本运营城市”的理念,只有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护转变成市场行为,才有效地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所必要的资金。对于城市道路,也可以像供水、供热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一样,探讨建立行业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合资、独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

3、坚持高标准的设计与施工,确保城市道路功能的实现

城市道路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通功能,此外还担负着城市分区,展现城市风貌及防灾救灾等功能,而城市道路功能的实现,直接取决于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城市道路的设计方面,要根据道路的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路幅、平面交叉、立体交叉、通行能力、雨水排水、景观绿化、照明及交通设施进行设计,同时还需要协调道路红线范围内下设的各种市政管线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避免出现掘路施工的现象,影响道路的整体使用寿命。

城市道路施工的过程是道路实体形成的过程,而施工质量决定了城市道路最终功能的实现,因此城市道路项目必须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在前期手续办理方面项目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公开招标、委托第三方监理及配合跟踪审计等;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做好施工组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在机械配套、材料选择等方面做好协调和控制,尤其重点控制道路下设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如地下管线的基底处理,回填土质量等,确保为道路结构层提供足够的承载力,从根本上保证道路的施工质量。

提高城市道路设施的经营意识与道路管理水平

城市道路通常是作为国有资产,建成后移交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由其在职责范围内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养护和管理。由于缺乏竞争,城市道路的管理者往往缺乏“经营”意识。随着现在土地一级开发项目运作的不断成熟,可以探讨“管理委员会+主体开发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组建具有政府背景,能够贯彻政府意图,实力强大的主体开发企业,由主体企业代表政府进行投融资,实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合作格局,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服务职能与区域开发建设工作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可持续的科学化运营管理体系,利用企业的运营活力,使城市公用资产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5、结合区域公交体系的建设,强化道路的公共交通职能

高效城市公交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高标准的公交整体规划,以及属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城市公交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在设计、建设和管理阶段都要优先考虑公共交通的必要设施。如在设计过程中合理选择道路断面形式、配套设计公交首末站、停靠站、人行天桥、交通岛等附属设施,为城市道路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的硬质隔离、合理规划公交专用通道、缩短公交发车间隔、强调公交优先等管理手段,可以加强非机动车的行驶安全、提高公交的运输效率,有效引导城市居民的绿化出行,提高城市道路的公共服务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问题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一些发达国家也进行了许多有效地改革,我们应该立足国内城市道路建设与管理的现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放眼全球的最新经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努力做好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严正.中国城市问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第4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管网;优化配置;管理

城市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对市政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加强给排水管网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城市才能更好地运转,优化配置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在给排水工程维修和养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还能更好地提高城市发展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1.城市给排水管网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德奥了迅速的发展,城市的给排水工程建设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提升,给排水管网的铺设范围也越来越广,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的经济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发展,但是在市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给排水管网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管理方式不当的问题,所以,城市发展中一定要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

2.城市给排水管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管网的建设与水厂的建设相协调

通常情况下城市的给排水管线建设不能与城市中水厂的建设相适应,管网容易出现老化或者是损坏的现象,管网铺设所使用的材料质量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管道的损坏和泄漏,城市的正常供水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而且也会影响到市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从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2.2管网设计的合理性

定线图一般是本市最近的实例地形图,比例尺大概为1:500,如果有一定的需要,还要进行现场的调研和观察对这一数值及时的调整。如果是改造的工程,要注意管位的设置问题,距离上和老管位要保持一米半的距离。在技术和材料都得到了提高和完善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在不影响其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人员应该注意管道基础、预留预埋等的具体标注工作,尽可能保证施工图的准确度和详细程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错误施工带来的经济损失,在进行纵向的设计时一定要保证管线的合理布置,保证管线在超负荷作用下不会被压坏而影响了管线的正常运行,在北方地区要保证介质不会因为温度较低而被冻结。在这个环节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环节的管线压力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差异来做一定的调整。在工程的竖向管线发生冲突时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将其解决,支管要尽力避开主管,可以弯曲的管线要避开不可以弯曲的管线,压力管线要避开重力管线,管径比较小的管线要你让管径比较大的管线,当然,这些原则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的目的就是减少损失和施工时的不便。在对居民区进行供排水管线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物业和业主的需要,要在施工原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选择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供排水管线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注意城市给排水管网的优化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是在已定线下寻求管径与水力参数的最优化组合的解。在已定管线中,合理分配管网流量,采用优化算法,优化管道设计管径,根据城市地形特点,优化组合和分布供水区域,采用不同压力范围供水,使整个系统的运行费用最低。目前在给排水中常用的优化算法有如下几类:纯属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和遗传算法。一般在解决中小型管道系统优化设计时,可以选择遗传算法求得最优化设计方案。综合地运用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技术和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当市政供水管网水量充分,供水压力相对稳定时,可采用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用水非常集中、瞬时用水量过大的地方,则应使用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以减少峰值流量对管网造成的影响,保证无负压设备的正常工作。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是在已定线下寻求管径与水力参数的最优化组合的解,目标是降低管网年费用折算值。城市输配水系统的合理设计、改建或扩建、运行,对于节约投资、节省电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目前,输配水系统的合理改造、改建和调度、运行,以及它对降低成本、节省节能的显著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已定的管网中,合理分配管网流量,或在分配流量的管网基础上,采用优化算法,优化管网(道)设计管径(尺寸),或根据城市地形特点,优化组合和分布供水区域,采用不同压力范围供水,使整个系统的运行费用(动力费用)最低。

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主要可分为排水管网的平面布置与已定线下管网参数优化。目前,排水管网优化设计主要是后者,排水管网系统已定线下的优化设计主要是解决管径和埋深(坡度)以及不同管段间的设计参数优化问题。对于某一设计管段,当流量确定后,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管径与其他水力参数有多种组合,但总存在一组管径和其他水力参数的组合,使其投资最小。对于由若干根管段组成的排水管网系统,上游管段的设计计算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下游管段的设计参数,这就说明系统中每根管段设计最优的组合,并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设计最优。因此,为了使整个工程系统设计最优,就必须以整个排水系统为整体,从全局出发进行优化设计。在排水管网优化设计中,虽然排水管网计算采用的水力计算公示很简单,但是由于管径的可选择尺寸不是连续变化的,不能任意选择管径;同时最大充满度的限制与管径大小有关,关于最小设计流速、流速变化(随设计流量增加而增大)及其与管径之间关系的约束条件等都很复杂,也不能用数学公示来描述。因此,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来用间接化法求解。用直接优化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直接、直观和容易验证等特点。

3.结语

在城市的给排水管网设计中,要不断对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才能保证城市的排水工程能够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从而优化城市的建设。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 [科]

【参考文献】

[1]贺俊兰.城区污水管网优化设计探讨.水工业市场,2008(2):67-68.

第5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路灯;维护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13.666;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74-01

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城市的路灯不再只是用来照明,同时还是塑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活力和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城市路灯控制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控制,但是在路灯的维护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路灯无法根据气候和季节调整开灯和关灯的时间,使得能源被浪费或者造成行人的不便,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加强对城市路灯维护的管理,进而为城市的形象建设以及市民的夜间出行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 城市路灯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城市路灯维护的经费不足

从我国当前城市路灯维护的情况来看,在路灯建设和维护中维护的经费仍然不足,对城市路灯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路灯的维护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无法实现路灯维护的真正效果。同时一些不重要路段的路灯甚至直接被弃管。同时城市路灯维护部门在城市管理中所占的分量不足,在与上级部门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得路灯维护费用的申请难以被批复,进一步影响到城市路灯的维护效率[1]。所以要想提升城市路灯的维护效率还需要加大财政支持。

(二) 城市路灯维护管理工作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对路灯的建设和维护也更加重视,但是在实际的路灯建设和维护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城市路灯中部分重要路段会选择一些高技术含量、高水平的路灯,但是由于管理缺失以及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影响,也会使路灯的运行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形象,甚至由于出行不便,造成严重的事故。这主要与路灯的安装和维护职责划分不明确有关,由于职责划分不明,从而导致相关责任人对路灯的维护工作重视度不足。

(三) 城市路灯工程维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路灯管理情况来看,很多城市路灯的建设单位和维护单位都无法实现一体化管理[2]。路灯的建设单位只负责对路灯的建设工程,而维护单位则只负责对路灯进行维护,两个单位互不干涉,缺乏合作。同时在路灯的建设中,建设单位的选择主要是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路灯建设单位将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为工程的重点内容,工程的管理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路灯后期的维护存在困难。

二、 城市路灯维护的对策分析

(一) 加大对城市路灯建设维护的投资

为了使城市路灯的建设和维护效率更高,需要加大对城市路灯建设维护的投入力度。在路灯的建设过程中,对路灯建设的部门划分进行明确,比如对于道路的路灯建设,包括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路灯都需要划分到道路建设的部门中。同时对于一些园林的景观灯则需要划分到园林绿化的项目中。同时在各区域的管委会中路灯的建设以及维护需要遵从“谁开发,谁配套,谁管理”的原则,进而使市政设施的建设更加完善,同时对于路灯的建设和维护资金也需要列入到相应的工程项目中,并做好预算工作[3]。同时还需要与财政部门做好沟通,使得财政部门能够收路灯附加费,并将费用投入到路灯的维护工作中。同时为了使路灯建设和维护的工程更加顺利,还需要在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拨出路灯建设以及维护的专项款,进而保证路灯维护费用的充足性。

(二) 加强对城市路灯维护的管理

要想使城市照明工程管理得到有效的提升,还需要建立竞争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从而提升相关管理部门的维护意识和维护质量。进而保证城市夜间照明工程向秩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升设计的水平、产品建设的质量以及维护管理的效率。对于城市新建的路灯需要先通过报建,得到允许后再开始建设,进而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对隐蔽工程的监督、管理和维护。在城市路灯改建以及扩建的过程中,也需要与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联系,防止因为盲目的改建,使得城市地下管线或者电缆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路灯的正常运行以及触电事故的发生。路灯建设工程交工后,需要由市政路灯养护部门进行验收,保证建设合格后才能够交付使用,进而防止因为建设中的问题导致后期维护困难。

(三) 注重对城市路灯的巡查和宣传

为了使路灯的维护更加高效,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同时加强对群众的宣传,从而提升群众对路灯设施的保护意识,在路灯出现问题时能够与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有意识的保护路灯。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路灯设施的巡查,包括路灯设施的运行情况、外观等方面,并划分片区,安排专业的维护人员负责各个片区的路灯巡查和维护,并落实责任制,如果哪个区域的路灯维护方面出现问题,相关的负责人需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进而提升维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由于路灯电缆等盗窃人员的存在,也使得路灯的养护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还需要安排好夜间巡查人员加强对不法人员盗窃行为的打击,保障路灯的安全。

(四)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并有效的落实

城市路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市政管理部门需要对建设的方案以及招投标等事宜进行严格的审批,同时承建单位也需要认真听取相关部门的建议。在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还需要与路灯管理部门进行联系,并对工程产品进行共同验收,如果路灯管理部门发现路灯建设中存在不达标,或者以次充好的情况,要严禁交付,并下令整改,直到符合标准为止。这样能够有效的保障路灯的建设质量,防止路灯交付后维护单位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同时通过对建设部门与维护部门职责的明确划分也有利于维护工作的后期开展。此外需要结合维护人员的配置,利用网络化来提升管理模式。在巡检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巡检、监督和考核制度》来落实,对路灯的状态、问题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如果发现问题需要马上下达整改命令。在路灯维护拨款中,为了使拨款更加科学还需要根据对路灯以及相关设施考核的结果决定,从而使路灯维护拨款既能够满足维护的需求,同时也不会造成浪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城市路灯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同时对路灯的质量要求也比较高。现代的城市路灯建设中不再只是为了照明,同时也具有美化城市,展现城市文明的作用。所以加强城市路灯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路灯维护款不充足、维护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城市路灯工程的维护难以有效的落实。所以还需要能够加强制度管理,保证维护经费充足,加强巡视宣传等来提升城市路灯的维护效率。进而有效的维护城市的形象,为市民的夜间出行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 吕绍松.城市路灯工程的安装及维护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0):108-109.

第6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土地发展权;城市土地管理;新途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土地需求的日益高涨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1]我国的土地保护以义务为本位,忽视了产权对于土地利用和保护的重要作用。对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特殊性,立足于土地的充分和有效利用来构建土地发展权,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城市土地管理的途径进行优化,实现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1.土地发展权概述

1.1土地发展权的内涵

所谓土地发展权,是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即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改变土地现有用途或者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权利。我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受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我国关于土地的分类是以土地的经济利用价值为标准的。笔者认为,对我国土地进行分类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因此,土地的分类中应当包含生态用地,从而土地发展权还应当包括生态用地发展权。

1.2土地发展权的特征

综合上述对土地发展权的内涵界定,可以归纳出土地发展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抽象性,是指对土地用途进行变更或者提高土地利用度的权利,不像其它产权一样存在一个实物性的标志。[2]阶段性,即土地发展权是以某段时间内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土地利用物质形态与价值形态变化的量的设定。潜在性,虽然土地发展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已经客观地存在于每一块土地上,但是土地发展权的实现是对未来土地使用权变更的获利。

1.3土地发展权的功能

土地发展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其功能首先表现为给权利人带来收益。其次,通过对土地发展权的限制和补偿,可以顺利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对农地、环境敏感地带以及历史古迹等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土地发展权的创设,可以提高土地开发规划管理效率,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率利用,明确土地增值受益人,保证其利益的享有、转让和流通规范的顺畅。

2.构建土地发展权内容的思路

2.1土地发展权总量构建的思路

在土地发展权的构建中应由国家确定土地发展权的总量。采取委托―方式,由省级政府根据国家统一构建的土地发展权总量,代表国家在本辖区内对土地发展权总量进行再次分配。国家确定土地发展权总量的依据,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状况、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城市化发展状况和全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状况等方面对土地发展权的总体要求。国家和省两级政府配置的土地发展权,为跨区域的土地发展权,它的配置应具有战略性特点,对全国和各省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另外还有一些要特别对待的是,有些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已经超出了其行政辖区的范围。如直辖市,只有城市郊区是农业用地,而其辐射范围却是全国,此种情况就不能是直接的委托关系,而应该由中央直接来协调。

2.2土地发展权所包含的权能,土地发展权类别合理划分的思路

土地发展权作为一项土地财产权具有财产权的相关权能,主要有以下四方面权能: 占有权,即权利主体拥有具有排他性地对土地发展权的占有。使用权,权利主体可以行使土地发展权,合法行使土地发展权所建设的各类建筑物业设施。收益权,表明占有和行使土地发展权可以获得相应土地经济收益。处分权,主要涉及土地发展权的出让、转让、抵押和回收等权能。同时,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土地发展权划分为不同类型,如农地发展权、市地发展权、营利性土地发展权和公益性土地发展权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发展权,按照一定关系形成我国土地发展权的基本框架。

2.3土地发展权与相关产权整合的思路

土地发展权创设的初衷是补充和完善现有土地产权制度,使其更有效地配置土地利用。产权整合的关键是处理好土地发展权与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核心产权的关系。土地发展权与所用权的关系在选择土地发展权国有模式时,其整体关系已经确立,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应该做好两者的联合与分离,避免发展权与所有权的冲突;土地使用权往往成为土地发展权的运作载体,而土地发展权具体化土地使用权权能,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实施,应该在明确各自权能的基础上对使用权和发展权进行有效整合。[3]土地发展权与其他土地产权协调运作,共同促进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和效用的最大化。

3.土地发展权视角中的城市土地管理优化

3.1优化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管理的根本,城市土地管理优化必然源于法律制度的创新与优化。随着我国土地发展权的构建,首先应该加快相关立法,对采用土地发展权后土地管理所采取的新措施进行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官员和土地开发商的权利义务,防止越权和非法开发城市土地,完善失地农民和失房居民的权益保护和利益补偿的法律机制,为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优化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3.2赋予土地使用者土地发展权,保障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

国家对现有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现状和利益进行界定,并赋予土地使用者既定的土地发展权。在征地和城市拆迁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享有既定土地发展权即现有土地使用价值的权利。政府在征用农民和居民目前使用的土地时,必须依法按土地发展权市场价格补偿他们的既定土地发展权,并建立以发展权为保障的利益补偿机制,依法维护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

3.3完善土地发展权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调节作用

土地发展权市场运作指在土地发展权国家源头供给的前提下,由行政单独配置划拨土地发展权向政府与市场双重配置土地发展权转换。随着土地发展权市场运作机制的完善,土地发展权可以遵循市场规则,以产权交换模式在不同发展权拥有者之间进行交换,土地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等杠杆实现土地发展权的合理分配。土地发展权转让、回收和灭失等一系列变更都对应着相应的土地开发使用用途变更,这可以使土地市场交易更加清晰和顺畅。

4.结语

土地发展权的构建,将会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过程,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土地发展权是土地财产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作用于土地使用性质变更的财产权,为城市土地管理优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走上可持续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世平.土地发展权浅说[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2).

第7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 城市信息化 管网供配水系统 优化 建模

1、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已经进入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倡导工业自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供水行业已充分认识到:对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地管理,使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大力节约水资源,改善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建设,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这里所说的“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企业生产过程的SCADA系统;(2)企业现代化管理MIS/DSS;(3)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4)网络自动抄表(AMR)收费等系统等四大部分。

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以上述四大内容为基础,对城市供水行业进行企业现代化改造,是保证企业实现信息化,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城市供配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全称应该是:“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仿真与优化设计”,它以城市供配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背景进行开发,其主要任务有:

1.对现行城市供配水管网各功能子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系统需求分析;

2.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对新系统(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进行再分析;

3.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工具,建立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

4.建立新系统的日常运行机制,颁布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法规;

5.向市场提供“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全套商业软件,并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的“节流”问题;城市自来水公司在向城市工业和居民供配水的过程中,一旦建立了“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后,就从供配水的源头控制了水的流失和浪费问题,保证了城市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因此,我们说“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研究与开发,其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描述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是以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一个软件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等;下面我们一一予以介绍。

2.1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

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是“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核心功能,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基础平台的图库管理子系统、管网编辑子系统、管网管理子系统、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事故处理子系统、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等;通常每个子系统均可由数个模块组成,下面将分别叙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其模块的功能。

1.地形图库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除提供了分别对点、线、区三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输入和编辑的功能,以从图形表格输出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是实现地形图建库、对图库灵活的管理和方便的数据转换。

2.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丰富有力的网络输入手段,构造网络拓扑关系,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和提供供水管网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

3.管网管理子系统

管网管理子系统用于对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提供属性与管线的双向查询工具查询检索各种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4.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

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实际上就是“供配水优化系统”的具体实施,它是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子系统同时需要查表收费系统和SCADA系统的数据支持;

5.事故处理子系统

事故处理子系统包括爆管事故处理和火灾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爆管事故是指管网中突发的爆管等漏水事故。用户只需指定漏水处,系统将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当需检修某个或某些阀门时,则需利用扩大关闸搜索寻找需关哪些阀门,以便进行抢修;火灾事故处理,是指在城市中突发火灾时,用户只需指定失火处,并给定搜索条件,系统将能够根据搜索条件找出可用的消防栓,提供给消防部门。

6.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管道完工档案、闸门和管网运行状态进行管理日常业务管理。

2.2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

任何一个城市自来水企业,为了满足对生产过程的调度指挥,均需设置一个“中央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指挥生产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SCADA)”;该SCADA系统通常由企业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分厂测控站(MCS;Measure&Control System)、管网RTU、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等构成;因此,SCADA就构成了“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Synthetic Automatic System,SAS)”的核心系统。

“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中的SCADA功能,可以概要的描述如下:

1.数据采集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要求系统对自来水管网及各水厂能够数据采集以下信息:合理分布在自来水管网上的测压信号(管网压力),各水厂泵的运行参数、电源供电情况、耗电量、当前功率因素、水厂进/出水量、原水浊度、出厂水浊度、余氯、PH值等。

2.数据传输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或直接或通过各生产调度分系统,实时地传递到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

3.数据显示及分析功能: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将获得的各类信息及数据,经过分析、加工直观地、动画地显示出来;供生产调度指挥人员使用。

4.报警功能:系统可对各水厂机泵运行异常,如电压、电流的不足或过载等,管网压力不足或超限进行及时报警。

5.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和检索、查询及分析历史数据的需求,系统应具备实现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

6、报表显示及打印功能:系统可自动生成各种生产情况的日月年报表,并可随时打印。

7.遥控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系统操作人员可在生产调度中心实现对有关水泵实现开停遥控。

8.网络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送到网络服务器上,供其他系统使用。

2.3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以供水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在城市自来水公司生产调度中心投入使用的时候,通常都具备有“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2.4 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诸如爆管、停水、水压不足等),城市居民、单位均可通过预先设置的电话通知自来水公司,以便急时得到维修,这就是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方法

3.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性水资源的短缺(我国更为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节约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已迫在眉睫,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实施城市管网优化供配水,从而达到城市节约用水的目的。

建立了“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以后,我们就具备了深刻理解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运行的条件,该模型不仅提供城市供水系统中不同泵的供水范围,而且还可明显的反映出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可能发生的瓶颈现象,模型同时还可提供各种供配水方案的直观模拟演示,这就为系统操作者进行实时在线优化供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城市供配水管理方面,由于有了“城市优化供配水数学模型”,对城市因其发展而需要进行管网扩展,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保证了城市供配水系统的优化管理,用户也得了高质量的服务。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建模前的准备

(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结构如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如图2所示;通常在建立数学模型前,必须进行前期的各种数据的准备工作,如管网数据的确定、需水量数据的确定、测试数据等;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予以说明了;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建模的数据正确性是一定加以测定的。

3.建模与模型计算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以管网GIS系统基础数据,计算机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处理和现场管网测试数据等为依据;根据城市管网分布结构,筛选出管网干道节点,以这些管网干道节点为核心,形成管网水流环路,然后再利用流体力学基本计算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而获得管网环路各节点上的压力分布和流量分布;根据系统优化目标,进一步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仿真与优化软件包”的运行,使上述这一切成为可能;有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仿真计算和系统优化设计,另文予以论述。

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维护

通过对模型周期性的不断更新,以保证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对于管网不同程度的变化情况,模型可作如下处理:

#当局部点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模型数据

#当管网的变化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应对模型进行更新

#当管网中的变化程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时,应对模型进行重建

对于模型具体维护工作包括:加入新的需水量/删除旧的需水量,加入新的管线/删除旧的管线,加入新的管网设备/删除旧的管网设备,更新管线模型,更新需水量数据,根据局部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做相应改动。

3.2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作用,是将GIS系统数据、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及管网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存储和转换,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具体的流程如图3所示。

3.3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数学模型标准及质量分析

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主要是指模型构造标准、现场测试标准和校核标准等。

模型构造标准:主要包括:所有供水管道信息必须由GIS转换或输入;可以保证对模型进行充分的维护管理;该模型 可作为优化供配水的决策工具。 转贴于

现场测试标准:在数据现场测试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15分钟测试间隔和满7天的数据。

数学模型校核标准:正确设置误差范围,并使模型在校核过程中,控制在允许误差限以内。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是:所有数据测试准确、经过验收;系统数学模型结构设计合理。

3.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运行环境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建成以后,在正式投入运行时,是将该系统并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于一个城市自来水公司来说,“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可如下图4所示。

第8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 城市信息化 管网供配水系统 优化 建模  

1、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已经进入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倡导工业自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供水行业已充分认识到:对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地管理,使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大力节约水资源,改善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建设,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这里所说的“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企业生产过程的SCADA系统;(2)企业现代化管理MIS/DSS;(3)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4)网络自动抄表(AMR)收费等系统等四大部分。  

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以上述四大内容为基础,对城市供水行业进行企业现代化改造,是保证企业实现信息化,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城市供配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全称应该是:“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仿真与优化设计”,它以城市供配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背景进行开发,其主要任务有:  

1.对现行城市供配水管网各功能子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系统需求分析;  

2.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对新系统(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进行再分析;  

3.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工具,建立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  

4.建立新系统的日常运行机制,颁布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法规;  

5.向市场提供“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全套商业软件,并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的“节流”问题;城市自来水公司在向城市工业和居民供配水的过程中,一旦建立了“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后,就从供配水的源头控制了水的流失和浪费问题,保证了城市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因此,我们说“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研究与开发,其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描述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是以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一个软件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等;下面我们一一予以介绍。   

2.1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  

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是“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核心功能,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基础平台的图库管理子系统、管网编辑子系统、管网管理子系统、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事故处理子系统、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等;通常每个子系统均可由数个模块组成,下面将分别叙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其模块的功能。  

1.地形图库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除提供了分别对点、线、区三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输入和编辑的功能,以从图形表格输出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是实现地形图建库、对图库灵活的管理和方便的数据转换。   

2.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丰富有力的网络输入手段,构造网络拓扑关系,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和提供供水管网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  

3.管网管理子系统  

管网管理子系统用于对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提供属性与管线的双向查询工具查询检索各种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4.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  

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实际上就是“供配水优化系统”的具体实施,它是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子系统同时需要查表收费系统和SCADA系统的数据支持;  

5.事故处理子系统  

事故处理子系统包括爆管事故处理和火灾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爆管事故是指管网中突发的爆管等漏水事故。用户只需指定漏水处,系统将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当需检修某个或某些阀门时,则需利用扩大关闸搜索寻找需关哪些阀门,以便进行抢修;火灾事故处理,是指在城市中突发火灾时,用户只需指定失火处,并给定搜索条件,系统将能够根据搜索条件找出可用的消防栓,提供给消防部门。  

6.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管道完工档案、闸门和管网运行状态进行管理日常业务管理。   

2.2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  

任何一个城市自来水企业,为了满足对生产过程的调度指挥,均需设置一个“中央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指挥生产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SCADA)”;该SCADA系统通常由企业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分厂测控站(MCS;Measure&Control System)、管网RTU、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等构成;因此,SCADA就构成了“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Synthetic Automatic System,SAS)”的核心系统。  

“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中的SCADA功能,可以概要的描述如下:  

1.数据采集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要求系统对自来水管网及各水厂能够数据采集以下信息:合理分布在自来水管网上的测压信号(管网压力),各水厂泵的运行参数、电源供电情况、耗电量、当前功率因素、水厂进/出水量、原水浊度、出厂水浊度、余氯、PH值等。  

2.数据传输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或直接或通过各生产调度分系统,实时地传递到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  

3.数据显示及分析功能: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将获得的各类信息及数据,经过分析、加工直观地、动画地显示出来;供生产调度指挥人员使用。  

4.报警功能:系统可对各水厂机泵运行异常,如电压、电流的不足或过载等,管网压力不足或超限进行及时报警。  

5.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和检索、查询及分析历史数据的需求,系统应具备实现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  

6、报表显示及打印功能:系统可自动生成各种生产情况的日月年报表,并可随时打印。  

7.遥控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系统操作人员可在生产调度中心实现对有关水泵实现开停遥控。  

8.网络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送到网络服务器上,供其他系统使用。  

2.3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以供水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在城市自来水公司生产调度中心投入使用的时候,通常都具备有“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2.4 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诸如爆管、停水、水压不足等),城市居民、单位均可通过预先设置的电话通知自来水公司,以便急时得到维修,这就是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方法  

3.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性水资源的短缺(我国更为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节约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已迫在眉睫,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实施城市管网优化供配水,从而达到城市节约用水的目的。  

建立了“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以后,我们就具备了深刻理解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运行的条件,该模型不仅提供城市供水系统中不同泵的供水范围,而且还可明显的反映出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可能发生的瓶颈现象,模型同时还可提供各种供配水方案的直观模拟演示,这就为系统操作者进行实时在线优化供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城市供配水管理方面,由于有了“城市优化供配水数学模型”,对城市因其发展而需要进行管网扩展,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保证了城市供配水系统的优化管理,用户也得了高质量的服务。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建模前的准备  

(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结构如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如图2所示;通常在建立数学模型前,必须进行前期的各种数据的准备工作,如管网数据的确定、需水量数据的确定、测试数据等;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予以说明了;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建模的数据正确性是一定加以测定的。  

3.建模与模型计算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以管网GIS系统基础数据,计算机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处理和现场管网测试数据等为依据;根据城市管网分布结构,筛选出管网干道节点,以这些管网干道节点为核心,形成管网水流环路,然后再利用流体力学基本计算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而获得管网环路各节点上的压力分布和流量分布;根据系统优化目标,进一步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仿真与优化软件包”的运行,使上述这一切成为可能;有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仿真计算和系统优化设计,另文予以论述。   

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维护  

通过对模型周期性的不断更新,以保证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对于管网不同程度的变化情况,模型可作如下处理:  

#当局部点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模型数据  

#当管网的变化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应对模型进行更新  

#当管网中的变化程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时,应对模型进行重建  

对于模型具体维护工作包括:加入新的需水量/删除旧的需水量,加入新的管线/删除旧的管线,加入新的管网设备/删除旧的管网设备,更新管线模型,更新需水量数据,根据局部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做相应改动。  

3.2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作用,是将GIS系统数据、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及管网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存储和转换,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具体的流程如图3所示。  

3.3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数学模型标准及质量分析  

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主要是指模型构造标准、现场测试标准和校核标准等。  

模型构造标准:主要包括:所有供水管道信息必须由GIS转换或输入;可以保证对模型进行充分的维护管理;该模型 可作为优化供配水的决策工具。  

现场测试标准:在数据现场测试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15分钟测试间隔和满7天的数据。  

数学模型校核标准:正确设置误差范围,并使模型在校核过程中,控制在允许误差限以内。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是:所有数据测试准确、经过验收;系统数学模型结构设计合理。  

3.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运行环境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建成以后,在正式投入运行时,是将该系统并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于一个城市自来水公司来说,“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可如下图4所示。  

4.结束语  

第9篇: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供水;管网;优化

中图分类号:TU82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供水管道的选择

在供水管网建设过程中管材的选择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也就提升了对自来水要普及的要求,供水管网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它的建设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几年,我国每年要建设几万公里的供水管网,建设管网工程所花的费用一般占建设供水设施所需费用很大一部分比例,而管材费则占着建设管网工程费用的大部分,所以对供水管网所使用得管材的机械性能、价格、综合运行成本、实际使用效果要有所了解,只有这样在建设供水管网时,才能合理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管材,自来水行业要想提高投资效益、供水安全要想得以确保就必须正确确定供水管网要用何种管材。过去,用于城市供水的管道主要是铸铁管。主要用灰口铸铁管和球墨铸铁管两种。现在应用的管道主要有金属管、塑复金属管、塑料管。现在市场上推广应用较多的金属管材主要有球墨铸铁管、PPR管、PE管、钢管等。在给水管的选择上,要根据安全、经济、环境等综合考虑,合理选择给水管。

二、管网优化技术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趋势

管网优化设计在国外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是在我国,对于管网设计优化设计的研究还比较的落后,但是随着不断的研究,管网优化技术在我国也不断的发展。现今我国的管网优化技术已经从单一型的研贫阵专向了复合型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第一,经典优化理论以及应用,分为: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以及动态规划法;第二,启发式算法研究及其发展,主要有遗传算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法;第三,多方法的优化,主要分为:模糊数学法、动态规划与遗传算澎目互结合的方法,以及与地理信息系统等计算机软件之间的相互结合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辅助技术的发展,管网优化的主要计算方法有: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拟算法以及蚁群算法等新型算法。并且相关的研究人员经过不断的探索,开发了很多的可视化技术、集成GIS以及优化算法等多种管网优化软件。管网优化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展,主要涉及到的方面有:管网运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的优化、环状管网、环状与树状相互结合的混合式管网优化配置。

三、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的任务原则

1、技术管网优化设计的任务

对于给水管网优化的设计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水厂的规模以及位置者座更确定好,通过建肯管网优化模型以及运行之中工况进行模拟计算,从而来寻求投资少、耗能低并且安全性比较高的管网系统,对于管网系统,主要是包括:管网布置;管径选择;供水分区划分及加压站设置等设计方案。而给水管网优化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两个方面。

1.1管网优化布置

管网优化布置幸勇是指在管网优化设计的基础之上,对管网进行合理的布置,管网布置的合理与否,主要是影响着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睦和技术经济合理险,在管网的优化布置中,对于地形差异比较大的地区与城市,对于供水的方式必须要进行合理的优化,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供水方式,并且要合理的选择串联或是并联的加压供水的方式,对于一些给水的加压站进行合理的布置,并且要尽量降低供水系统的成本费用。

1.2管径优化设计

在管网中,每个管网中的管段管径的大小,直接与管网系统的布局有着相应的影响,并且管径优化设计必须要以最佳的管网布置方式为基础,并且最后利用管网优化模型进树目应的求解。

2、给水管网优化的设计原则

城市的给水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下几种原则:第一,必须能够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对给水管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城市的规划,从而确定好城市近期或是远期对于给水系统的要求,从而来优化管网设计,合理的进行管网的布局;第二,对于优化设计的针对性必须要强,必须要能够重点的解决城市的给水网络系统中存在问题,并且要结合现今城市给水调查的现状,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深入的分析。并且一定要能够提出相应的措施去解决问题;第三,利用优化设计方式,满足供水的需求,从而来保证管网运行安全可靠,以降低成本以及消耗为主要目标,从而来增强实际的操作性;第四,加强对现状管道的合理运用,充分的发挥起作用,避免拆卸重建,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应用的效率。

3、给水网的问题探索

3.1用水量的预测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因此对于用水量也在不断的增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给水网优化设计时,一定要能够对城市居民的用水量进行全面的预测,这是城市给水管网系统优化改建的基础工作。

3.2管道管段阻力的计算

在给水管网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时,在管道内部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以及铁锈等沉积物,因此必须要对管道内部的阻力进行相应的计算,来避免对其的影响。

3.3管网等水压线的绘制

要根据各个节点的压力来进行给水管网的图形绘制,并且通过对现状的管网的技术进行相应的改造,在新区进行管网设计时,必须要绘制管网的等水压图,在等水压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水利坡度陡降,这段管道的负荷比较大。相反,如果等水压线的稀疏处,则是说明水利坡度比较平缓,则是该管道的负荷比较小。对于现状管网进行改造时,绘制管网等水压线图来判断出管网的薄弱之处,可以设计相应的合理的计划方案。

四、城市给水管网优化设计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管网优化设计

给水管负担着分配水资源,用水的输送和水资源的储存等重要功能,为城市庞大的人口群体提供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中所需要的水量,所以可想而知,城市水管的建设是一项重要而且十分庞大的工程,它所需要的建设投资相当大,运输和运行能耗极高,施工方面也需要耗费相当的财力和人力,而且施工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准则才能顺利合格的完成,因此,城市中的公共水工程建设对给水管网络系统进行的优化和设计等一系列步骤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城市的水管建设中要有一套完整且科学的网络优化才能更好的发挥城市水管的功能,在城市给水的巨大工程中,要有科学的规划建设,因此在城市的给水管建设中,一般要采取以下系列步骤和措施。

(1)在城市水管的建设当中,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先实

地考察,了解城市的基本地质和建设结构,根据人口密度的分布和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提供范围,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量等客观条件,制定相应和完整的可行方案及计划,要充分了解城市近远期合理的用水范围,以《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为原则和准则,在不违背法律和规范的情况下对城市用水的供水范围和用水量进行规划,与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2)根据城市的实际地形和城市布局划分生活用水的供水区,布置合理的供水体系,形成稳定可靠的供水网络管道和相应的应急解决方案,以应对在城市正常用水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问题和状况。建立稳定的系统的城市给水管网络数据库,可以以计算机等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控制,形成系统的给水数据库,在相对较大的城市当中给水系统尤为复杂,大城市的供水系统网络不同于小城市的供水网络体系,所以面对大城市的给水管建设要更为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布局的合理性。

(3)在计划建造给水管当中,可以设计给水管网络模型,设定其中给水管网络的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4)根据全局的布局进行给水管网络的优化,运用现代科技和手段进行水管模拟,通过计算非线性规划模拟和线性规划模拟,有效合理的进行全局的水管网络优化。

(5)对规划出的系统水管方案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总结,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制定出最为合理的给水管网络方案。

结束语

现今社会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于给水量需求逐渐增大,城市给水网对于城市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但是现今的城市给水管网存在很大的问题,必须要对城市给水管网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城市用水的安全可靠,促进城市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书明,王欢欢,信昆仑.城镇给水管网多目标优化设计算法及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4,01:52-55+60.

[2]高鹏.浅谈城市供水管网的管理误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