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精选(九篇)

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

第1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园合作;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28-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起步较晚,且由于全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对幼儿园科学教育展开研究。已有研究集中于探讨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学习过程以及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等方面。

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家庭和社区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可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提供天然的、富有挑战性的支持。幼儿的科学活动如能超越幼儿园的范围,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与家庭、社区的科学活动相结合,将有效地开拓幼儿的眼界,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科学经验,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幼儿对科学经验的运用,对科学方法的实践,也需要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以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开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

(一)访谈法

访谈对象为幼儿园教师、园长、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员。19名教师和4名园长分别来自上海市不同区县的14所不同层次的幼儿园,5名家长分别来自上述14所幼儿园中的4所,社区人员来自动物园、博物馆等5个不同的社会机构。事先设计好访谈提纲,同时给予受访者充分表达的机会。访谈过程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用笔录或录音的形式详细记录,访谈后及时对记录内容进行转录,并交由受访者核对。

(二)观察法

研究者以活动志愿者、参与者的身份对5所幼儿园7次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参与式观察,并考察了10处社区资源(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等馆所和社区环境等)。活动过程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用笔录、摄像或摄影的方式进行记录。观察结束后,利用所做记录对活动内容作最大限度的完整描述。

(三)实物分析法

研究者从8所幼儿园收集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实物资料,其中包括“家园天地”等幼儿园物质环境中的资料(如幼儿园张贴的通知、图片以及展示的制作物等)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记录、活动方案、活动照片等。研究者将拍摄或索取的实物资料分类整理,提取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内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于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认识

教师普遍意识到家庭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1)教师认为家庭资源可以弥补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不足。家长可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各种材料,家长的特长和职业也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2)教师普遍认为科学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互动能够给予幼儿更有针对性的指导。部分教师在向家长布置“科学教育活动作业”时,往往会建议家长加强与幼儿的互动,这一做法也体现了教师对家庭资源的独特教育价值的一定认识。

尽管当前教师对于家庭资源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已有所认识,但这种认识有待深化。事实上,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更为丰富的意义和价值。(1)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已有的科学经验。Korpan等研究者(1998)发现,幼儿的很多科学知识和经验都来自家庭和社区,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幼儿在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科学经验。Jenny Cumming(2003)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她发现4~7岁幼儿所获得的“食物来源和消化过程的知识”多数来自家庭,因此,她建议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些非正式科学经验。从这一角度看,利用家庭资源不仅仅是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中,也应该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看成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线索和内容。(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家长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材料方面的帮助,同时,与家长的交往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沟通和组织能力。(3)有助于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Froschl等人(2000)的研究表明,家长通过参与孩子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可以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拥有大量科学知识,从而消除自身对科学教育的恐惧和困惑,提高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参与水平。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2.幼儿园所利用的家庭资源种类

幼儿园所利用的家庭资源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物质资源包括家庭中的物品类资源(如家长为幼儿园活动提供的物质材料等)和信息类资源(指书籍、报刊或互联网)。人力资源主要是指请家长做科学教育活动的志愿者,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帮助,或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

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虽然在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般视家庭资源为辅助资源,视家长为助手。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目的在于为幼儿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如若仅仅强调家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配合,便难以使家庭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3.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策略

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在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发挥家长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家庭参与科学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积极宣传幼儿园活动。教师往往会通过口头或书面通知,告知家长需要参与或配合的内容。部分教师还会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传达给家长,请家长配合。(2)对家长的支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于积极参与和配合的家长往往会进行口头表扬或张贴表扬信,以激发这些家长进一步参与的热情,同时激励其他家长参与。

以上策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园对家庭资源的利用率,但研究者从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积极配合和参与的家长绝对人数并不多,不少教师反映“每个班级一般都只有几个家长比较积极,多数都不太参与的”。究其原因,除了家长自身因素之外,研究者认为,教师对于家长参与和配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宣传与指导尚存在一些问题。(1)宣传缺乏有效性。尽管教师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但往往只是将教学计

划张贴出去,并不考虑家长的接受水平,或仅仅告知家长需要他们提供何种类型的材料。家长往往不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或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与价值,因而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偏低。(2)缺乏对家长的指导。研究者发现,当前家长参与和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大多站在自身的角度请家长配合,却没有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家庭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于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认识

受访教师普遍认为:(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教师已能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意识到让幼儿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2)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与行为。研究者发现,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能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并能意识到社区资源对于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的价值。(3)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能鼓励幼儿与各种各样的人互动,这也反映出主题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从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师缺乏对社区资源价值的深入发掘。(1)社区资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科学态度的核心也在于探究精神。而科学知识,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结果。”多数学者都认同,自主探究应成为幼儿园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社区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了解和接触世界的机会,为幼儿的科学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主动吸取新鲜的信息,并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进行自主探究。但是,研究者发现,教师在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相关活动时,往往倾向于向幼儿灌输大量的知识,且通常以“总归要让他们记住点什么吧”来衡量活动的效果。(2)利用社区资源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不是专门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面对幼儿抛来的一个个“为什么”往往力不从心,也难怪许多教师都反映“科学教育太难搞了”。丰富的社区物质和人力资源能帮助教师丰富自身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教学能力。但研究者发现,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社区资源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如,有的教师发现幼儿对昆虫很感兴趣,但由于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来支持和回应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放弃了组织活动。其实昆虫馆的工作人员、中学或大学里的生物课教师等都可以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2.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种类

研究者发现,教师在实践中对社区物质和人力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其中,物质资源主要包括:(1)自然环境资源,即幼儿园周边的绿地、公园、河流等自然环境;(2)各种类型的公共场所,如菜市场、水果店、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相对来说,教师对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为欠缺,极少数教师会将社区中专业的科技人士请进幼儿园,为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社区资源可划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社区物质资源可包括:(1)自然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山川等)。(2)设施资源(如各种专业科技场馆,各种社会机构或设施(如医院、消防队、邮局、高架道路、大桥))。(3)行政机构和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如居委会、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各类公司、工厂(如菜市场、牛奶厂、污水处理厂)等)。社区人力资源包括:(1)专业人员,如各类科技人员,有一技之长的人,以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士。(2)热心人士,即愿意为幼儿园科学教育贡献力量的人员。(3)退休人员等。

各种社区资源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与幼儿园的合作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居委会通常因行政原因与幼儿园有着特殊的关系。它不仅是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沟通幼儿园与其他社区资源的桥梁。同时居委会也往往希望得到幼儿园的帮助,以开展各种活动。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完善,幼儿园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越来越重要。

3.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类型和实施情况

(1)活动类型。①“走出去”的活动。根据活动目的和性质,我们又可把它分为主题活动型和休闲娱乐活动型两类。主题活动型指教师为配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所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型则指教师利用幼儿园集体出游等休闲活动开展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活动。尽管后一类活动并不一定直接指向幼儿的科学学习内容,但由于教师所选择的地点常常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有密切关系,因而活动过程中往往可生成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出于幼儿园经费、安全、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考虑,多数幼儿园通常每学期只组织1~2次大型的出游活动,因此,充分利用休闲娱乐活动进行科学教育尚未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②“请进来”的活动。相比“走出去”的活动形式,幼儿园“请进来”的活动更少。要将社区资源请入幼儿园的前提一般是幼儿园与社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对可利用的社区物质和人力资源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目前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渠道仍欠通畅,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意识和经验,即使教师有一定需求,也往往因为不能及时、方便地得到相关资源而不得不放弃。

(2)活动实施。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协调和组织工作。鉴于幼儿园很少开展“请进来”这一类活动,因此下面主要对“走出去”这一类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①活动前。研究者发现,多数教师在出发前会进行常规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确定目的地、安排人手、联系交通工具、告知家长等。②活动中。活动过程中,教师首要的工作是维持秩序,保证幼儿安全。在此前提下,教师会适当地指导幼儿观察,如果有专门的讲解人员,教师也会请他们来给幼儿作指导。但研究者在观察中发现,成人为幼儿所提供的讲解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幼儿自身的兴趣。尤其是幼儿人数较多时,讲解的效果就更加不理想。③活动后。研究者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外出参观或旅行对幼儿来讲应该是愉快和难忘的经历,因此在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适当地开展延伸活动。

第2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区(社会)成员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生是协同教育的中心,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通过交流、活动、投资、决策与其他一些联系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是系统发展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与系统运行的支持者;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应是互补合作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解决策略。

成立协同教育组织。现实公立学校中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工作一般由德育处组织进行,受其科室职能与协同教育需求限制,往往工作效果局限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诸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更多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则由年级组、班主任承担,其内容多限于学生成绩与学生违规问题。结合现行学校组织机构现实,可以适当调整学校办公室职能,组织成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其组织成员为校长、其他学校合作组织中心成员、不同年级教师代表、不同年级学生代表、不同年级家长代表、地方主管文教卫官员以及社会团体合作伙伴等。其组织任务至少包括:撰写年度合作行动计划;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招募志愿者;实施、协调、宣传已策划好的活动;对合作活动与问题进行监督、分析与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该组织还应承担起家长、社区成员的培训工作,编写系列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家长、社区成员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

明确协同教育目标与参与类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目的是为学校创造欢迎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氛围,确保家庭和社区有合理、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效的协同教育严重影响各类协同教育参与者的参与持久性与深度。所以,确立各方感兴趣并可操作的协同教育目标对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极为重要。考虑到协同教育的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确立的目标必须包括维持合作氛围目标与行为目标,还应包括提升协同教育工作的学术目标。有了明确的协同教育目标还要有操作性强的参与形式,这是协同教育的关键。协同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协助家长提高子女教育技能;以学校项目与学生发展为抓手实施开展有效的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的交流;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创设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情境;创造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情境并发展家长领导和代表;搭建学校、家长、学生与社区共享资源平台等。

第3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发现二:社区教育学校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在整合教育资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组织、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发现三: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

发现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有利于达到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青少年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的生活系统中实现身心成长、知识增长和逐步社会化的。其中,学校教育有着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参与性、科学艺术性和形式规范性等特征;家庭教育因其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的特点,体现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持久面广的特征;社会教育的优势则体现在空间广泛、形式多样、人际广涉、贴近实际等方面。三者的辩证统一则体现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中。因此,三种教育形式合力作用下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而构建协调统一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是实现教育创新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式有着相互无法替代的个性优势功能,只有三者合力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本课题研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入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网络的建设及协调运作的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结合立体教育的有效模式,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优势互补、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运作机制一体化体系。

通过三年的深入研究与积极探索,北京市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实现三方的资源共享与互补,在其机制、路径和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可操作、有优势、有特点的四种重要模式。

模式之一:政府主导,建构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从体制上保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的协调发展

这一模式主要建立在子课题组之一――北京市西城区教委、西城区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的研究基础上。

1.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总体构想。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北京市西城区提出了政府统筹领导、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共管,社会、学校、家庭相互结合,即:“一个主导,两条渠道,三位一体,七个体系”的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框架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主导,是政府主导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二条渠道,是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两条渠道共同管理,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三位一体,是社区、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合作,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七个工作体系,是从管理、课程研发、实践活动、教科研、队伍建设、资源统筹、保障七个方面加强建设,促进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

2.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网络化。网络化是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实现了纵向对接、横向联动。纵向对接,体现在管理层面上,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对接,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体现在教育层面上,则是三级纵向青少年教育网络的内部对接,即西城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居委会市民文明学校。其中以西城区社区学校为龙头,以七个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以148个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同时辅以学校资源开放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横向联动,一是区级单位横向联动,西城区政府所属的一些职能部门成立“专项教育指导中心”,如司法局成立“普法教育中心”,妇联成立“妇女教育中心”,计生委成立“婚姻教育中心”、科委成立“科普教育中心”等,从不同角度和内容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二是街道一级的辖区(社区)横向联动,由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牵头,街道和驻区的相关单位签署协议,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共同开展青少年专题教育活动。

3.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1)政府主导是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关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区青少年教育,不断加强统筹领导、制订规划、增加投入,为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奠定可靠基础。例如北京市西城率先确立社区教育目标是“大力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决定组建西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并对机构的组成、职责、任务予以明确规定。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在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特别是形成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早在2005年,北京市西城区就下发了“关于成立社区教育学校促进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对社区教育学校的性质、职责、任务、工作机制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向全区公示了七所社区教育学校的位置、面积、校长等相关信息。七所社区教育学校总建筑面积达16140平方米,区政府为七校前期投入3200万元。社区教育学校的建立标志着社区青少年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社区教育学校上承区社区教育学院,下接全区148个居委会市民学校,其准确定位和功能发挥,使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切实把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落在实处。总之,政府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中,切实发挥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2)科学指导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如北京市西城区建立了一支社区教育专家队伍,并经常聘请国家与北京市著名专家学者来区培训、评估、指导。近年来,西城区开展了政府社区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剥离及形成“购买”服务机制研究;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市民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为载体的教育培训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形成和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科研、评估、培训、指导的社会参与机制及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等。

(3)社区自主。北京市西城区进一步完善政府、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在对“区―街―居三级管理”体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三个层级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在政府主导下,“三级管理”的重心在街道,“三级管理”的基础在社区居委会。尤其是在街道社区与教育部门共管的运行机制中更加突出了社区的自主地位,不断增强社区意识、强化社区行为。

(4)特色品牌引路。北京市西城区重视加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载体建设,把学习周、青少年科技周、社区学校教育活动展示月、青少年艺术节等作为常年固定的活动,大力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青少年志愿者特色服务活动,全面推进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坚持特色品牌引路,各社区、社区教育学校或单位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时因地制宜,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品牌,推动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发展。

(5)管理走向社会化。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十分重视推动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开展了一系列推进社会化管理实验,区政府充分发挥全区社区教育协会、社区学院、区职成教中心社会组织或单位的作用,利用协、学会和教育实体自身团队性强、社会性强及人才资源丰厚等优势,通过社会组织或社会单位,加强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工作部门与国内外社区教育组织、机构、专家的联系,加强社区教育科研工作,提高理论水平,深入开展社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模式之二: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实体――社区教育学校,以社区教育学校为中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网络模式

1.社区教育学校的涵义、特征。社区教育学校是新型的教育机构。它的特征是:(1)以政府名义规定学校的职责,学校享受相关政策保障。(2)是一所没有围墙,面向辖区全体成员的超大型学校。(3)它要结合区域教育资源,引领区域教育需求,衔接区域内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4)社区教育学校由西城区教委与辖区街道办事处共同领导,实行双重管理。社区教育学校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连接社会各方面教育因素,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职责。

2.社区教育学校的作用。(1)组织作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具有许多功能,主要是教育功能。进行教育离不开活动,开展活动就要有人组织。由于各方面情况各异,隶属关系不同,整合资源、组织活动的重任由社区学校承担,再恰当不过。社区教育学校有良好的设施设备,专业教育人员是开展社区教育理想的专门机构,组织辖区内青少年、市民及机关单位参与各项教育活动责无旁贷。(2)示范作用。社区教育学校是在“以人为本”、“学习社会”理论引导下,为辖区所有成员提供教育服务。(3)引导作用。社区学校面对全体市民,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前提下,要引领教育需求,将零散的教育转向规范化教育,将自发教育转向自觉教育,将即兴式教育转向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4)辐射作用。各项教育活动要辐射到辖区各个学校、家庭及单位,起到辐射地区、影响地区的作用。(5)教科研指导作用。社区各项教育活动,应该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有严格科学规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项工作,更要成为一项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特别是所开展的工作多是创新活动,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工作。

3.社区教育学校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的网结作用主要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德胜社区教育学校确定了以活动为主的基本工作形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各种教育任务,在市民和青少年踊跃参加的前提下达成教育目标,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立体教育网络中的网结作用。

社区教育学校活动形式多样化。(1)主题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要向市民和青少年传达中央的精神和政府的决策。从国民教育出发,加强正面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如奥运精神传播、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意识教育等。(2)专项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学校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如普法宣传教育等。(3)艺术社团活动。社区教育学校充分整合地区内的多种资源,组织了多种艺术社团,开展大面积、大规模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协助五路通小学成立了舞蹈艺术团,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学校突出办学特色。(4)专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学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师、设备诸多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各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专项培训。

模式之三:通过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学生团队,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的协调发展

1.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北京市密云县青少年宫通过课题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是联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其衔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内容,需要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去检验,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补充和完善;二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社会实践活动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家庭教育计划得以满足和科学地实现;三是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在社会,社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社会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健康、劳动技能教育的宝贵财富;四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主阵地是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建社会实践的大舞台,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理想的升华。

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北京市密云青少年宫课题组将协调三种教育形式、有效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作为研究专题,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了校外教育联席会会员单位、学生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共建单位的机构职能,从活动的场地联系、设备设施准备到活动的多元评价,均体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特点。

2.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建设学生团队,以学生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课题组主要以学生团队――小荷艺术团的建设与活动开展为切入点来探索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途径,达到了多种力量的汇合,从而大大拓展了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视野,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真正落到了实处。课题实践充分证明:学校、家庭、社会可共享资源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整体性特点。合理共享资源,可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潜在效益;共享优质资源,使得资源效益最大化成为可能。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性研究价值体现在: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及校外教育的发展;学校联手校外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德育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开展联动活动是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有效运作模式。

模式之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第4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民族地区教育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育发展就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因地制宜,要将学校环境与当地家庭环境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好教育,教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撇开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观念束缚,充分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关联性。在本文中将对二者的协调关系做进一步延展性分析。

1.在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摆脱家庭教育的附属地位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伴随着时代潮流,家庭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与匮乏,对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不足致使在这方面的理论水平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摸出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先天优势,加强其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有着更长久的历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初始性,亲密性等优势,而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可以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来解释,也可以用教育投资、办学形式和师资水平等内部因素解释。然而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在内涵和特质上各有差异,构成了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特性。我国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这也决定了每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观念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人类教育学永恒的主题,家庭因素、环境因素都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民族教育,都会在孩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不应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应当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新科学,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而片面强化民族情绪,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民族地区家庭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能使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新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本民族之外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分辨性的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取舍,舍弃不适应时展的消极成分,这些任务和工作从家庭教育着手有着根本性的优势,从少数民族地区产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学校工作如果想取得成功,家长们的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施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务完全认为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与家庭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开的。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更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观念上要解除地方偏见,民族偏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不能因为地区上,民族上的一些原因给学生灌输“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同时家长要尽量与时代同步,与孩子同步,与学校教育同步,对自己的孩子有较深刻的了解,加强与学校交流,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家长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任务就是传播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根据现实情况学校教育更加偏重于科学文化教育,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在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之后必要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要的社会主义必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教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有着特殊的情况需要面对,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教育时间活动,这几个特性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但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地区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尽量规避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之处,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要扩大矛盾性,尽量减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负面小效应,在特殊问题上更是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将民族地区教育办好的可能。当前的学校 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而自由的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不改变这一基本格调的前提下,尽量加强学校教育的自主设计,加强重视人的丰富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方面的肯定性,必须要认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征,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脱传统价值的局限性重新定位民族地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方式,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相协调,树立民族教育的整体观。是民族教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民族文化相统一,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从近些年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调查情况来分析,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受文化程度,地区,民族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还相对保守,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与思想倾向上还不够正确,存在着较为简单的,落后的的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究其根本是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与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还存咋一定的偏差,所以,加强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融会贯通,因为不管从特性还是效果上两种教育方式是可以成互补之势的。只有构建好学校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桥梁,才能满足学生从道德到知识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才能让教育一路走好。

3.小结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上,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尊重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逐渐缩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加强校方,家长之间的互动,不能让二者脱钩,因为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同步前进的。家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校方提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应当为双方沟通积极假设有效地沟通平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好的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8).

[2]赵取花.论族群意识与山区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

第5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__社区家长学校成立于2011年3月,是随着“__学堂”志愿者服务队的成立而成立。社区妇联根据实际,整合资源,努力构建社会化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一是健全了工作机制。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联动,建立了由党政领导、妇联牵头的家长学校委员会组织网络,有教学计划,有家长学校重点活动安排表,有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记录、总结。二是建立了工作队伍。经过内引外联、协调各方,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支由妇联、“__学堂”志愿者服务队等组成的工作队伍。今年以来,在市区妇联的指导下,组织机构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工作成效日益凸显。家长学校的老师由__市司法局工作人员、____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邗江消防支队、社区五老、驻区学校教师、扬大学生、社区干部等“__学堂”志愿者组成。家长学校打造和谐家庭和亲子品牌。将社区家庭教育与创建“好主妇、好家庭、好家风”、“五好和谐家庭”、“勤廉之家”等评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家庭成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庆日广泛开展亲子实践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增进沟通,互相学习进步。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借助外部力量,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设立爱心基金等形式,为社区特殊困境未成年人解决实际困难,送去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因多种原因仍不尽人意,表现在:

从家长来看,近一半的家长认为自身缺乏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知识,80%的家长认为社区家长学校指导很有必要,70%的家长愿意参加家庭教育指导,但他们获取家教知识的渠道主要是报刊杂志和电视网络,参加过社区举办的家庭教育相关活动的仅占30%。由此可以说明,一方面社区广大家长对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需求量大,乐于接受这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社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相对薄弱,近1/3的家长不清楚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从学生来看,课余时间主要活动是看电视和课外书、上兴趣班,占70%的学生希望社区经常组织活动,80%的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社区游戏比赛,占75%的学生乐于参与社区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在家和学校度过的,他们企盼和乐于参与社区组织的亲子互动等家庭教育和游戏活动。

从社区家庭教育工作者看,大部分人认为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依次为讲座、经验交流、咨询、亲子活动等,指导的内容包括加强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品德,提高学习成绩,科学育儿方法,塑造孩子性格等等。

社区家庭教育在指导内容上“学校化”的倾向较为明显;在指导对象上重孩子、轻家长的状况也比较明显;在指导范围上受众面还不够宽泛;因社

区发展、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志愿者老师缺乏和经费紧张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最大障碍。1、学校应定期组织志愿者老师队伍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及方法途径,研究相应的教育内容,针对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授课活动及时听取家长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发挥民主性,组织家长协助学校科学治校、科学育人。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优秀的家长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夫妻恩爱,姑嫂和睦,家庭关系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让孩子学会对他人信赖与亲近,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

2、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丰富家长学校内容。充分利用有条件学生家长的资源服务家长学校,积极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家长与学生,家长学校与学校整体工作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6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模式运行的基本特点是整个过程贯穿了五大活动:

1、服务性活动:指幼儿园、家庭、社区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相互提供服务的活动。包括教育咨询――幼儿园定期向社区开放,举办家教咨询和个性测量等活动,解决家长在家教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图书超市――在幼儿园开辟一个活动室,陈列各种促进孩子身心发展教育教学资料及各类理论书籍等供家长和社区居民翻阅、借读,同时欢迎他们积极捐赠家教资料和设备,形成家园互通,双向交流。媒体宣传――幼儿园利用园报、宣传栏或社区宣传园地等媒介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家访――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围绕事先确定的目标主动走访家长,真实了解幼儿在家的各种表现,与家长沟通,密切感情。送教上门――针对0~3岁婴幼儿居住相对分散的状况,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使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家长志愿者――幼儿园吸收一部分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定期参加一些服务性活动或教育性活动,并承担部分为幼儿园、家长和孩子服务的工作。成长必备导购――推荐经专家审定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具有智力开发作用的玩教具及其他用品的玩法或用法,提供示范、咨询服务。

2、开放性活动:指幼儿园对外开放,即提供场地、设施,营造温暖、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吸引家长关心教育。包括育儿沙龙――由幼儿园或社区组织并提供场所、确定时间,家长自愿参加,开展各类漫谈、娱乐及聚会等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念,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亲子俱乐部――专门向0~3岁婴幼儿家庭开放,提供各种适宜婴幼儿发展的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使婴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参观观摩――幼儿园组织一些活动,向家长、社区居民开放,邀请他们前来观摩,或与他们一起合作外出参观等,如教学活动开放日、幼儿亲子运动会等。

3、参与性活动:把家长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积极的社会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使家长逐渐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贡献者,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与活动,把科学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从幼儿园推及家庭和社区。包括开放日一一幼儿园定期向家长、社区开放,邀请家长或散居未入园的婴幼儿到幼儿园参观、观摩、参与幼儿园活动,一方面使在园幼儿的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另一方面让未入园的幼儿及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幼儿园与家庭建立起互动的桥梁。嘉宾有约――邀请各行各业育才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既发挥家长的专长,充分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其知识视野。家园同乐――幼儿园不定期地邀请家长参与一些大型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六一联欢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家委会――由家长民主推选或由幼儿园与家长协商产生,由各班各类型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协助、监督幼儿园工作,促进家园进一步沟通。建议箱――在园内、社区内设立建议箱,请家长参与、监督、评价幼儿园及社区早教机构的日常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

4、教育性活动:根据社区发展和幼儿园办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1~2岁亲子班――幼儿园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定时按年龄段组织社区内报名的孩子举办各种亲子游戏活动,幼儿园与家长在立足于婴幼儿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上,利用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家园共育的理念来实现科学育儿。2~3岁托儿班――幼儿园专门开辟活动室,提供各种书籍、玩具、游戏材料,并配备专任教师按照2~3岁婴幼儿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2―3的入园幼儿开展教学活动。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来幼儿园或社区讲座,向家长及社区成员宣传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知识以及保育知识等,纠正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的错误观点和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园联系窗――在每个托班班级开辟家园联系栏,定期向家长介绍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家长学校――由幼儿园组织发动举办系列讲座,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三结合打好基础。儿童成长档案――社区及幼儿园对本社区0~3岁婴幼儿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进行统一管理,以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5、研究性活动:针对家庭教育以及幼儿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家长研讨。包括:经验交流――定期组织家长开展不同形式的育儿经验交流活动,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成功经验,提高家长育儿素质。家长论坛――围绕一个主题,家长发表自己各自不同的教育观、育儿经验、育儿教训等,共同分享育儿的酸甜苦辣。家长辩论赛――开展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是否应采取体罚:早期识字是否合适等问题的辩论。深度访谈――研究者与教师、家长及其他社区成员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访谈,使研究更深入。此活动适应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人。成果推广――通过园报、宣传栏、家园联系等形式,把幼儿园取得的育儿经验、优秀成果介绍给家长,并取得家长的支持。

第7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一、优化好园、社的育人环境,帮助家长营造家庭环境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儿童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幼儿园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我园的环境文化也在不断更新,无论你走到哪儿,每个楼梯、每个走廊、每个连廊、每个功能室、每个教室都能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一进大厅就看见我园办园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往里走就是每个走廊文化,一楼有绿色氧吧、嘟嘟汽车城和娃娃家,二楼有凌家塘市场、民间小吃一条街和各类角色店,三楼走廊是灯具一条街和青花街。每个楼梯都有文化,有幼儿园内大型活动和家园活动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简要说明,这些简要说明同时向家长传递着园所文化和育人信息。同时,还有幼儿和教师作品等。

社区本身就是一本教材,时刻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我国很多社区中都有中心花园,不但完善了社区的绿化,而且优化了幼儿园周围的环境,还有社区中的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如:中班社会实践活动《去买菜》,教师引导幼儿从教室走向社区,使幼儿在社区活动中交往与合作,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拓宽了教育渠道,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发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只有将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和成长,并获得成长的快乐体验,才能真正拓展幼儿思想,开发幼儿智力,达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效果。

二、以抓好亲职教育为切入点,向家长们传授教育方法

幼儿园的亲职活动教育是指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过程,是一种以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成人教育。在亲职教育中,家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一方面,他们需要向亲职教育的指导者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幼儿园亲职教育的形式多样,如在开学初召开新生家长会,通过会议正确引导好家长面对新生入园哭闹现象。还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此会议是家长和班内老师面对面交流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家长的回应做出相应的解答。又如教师利用家长园地,定期对家长进行指导,有儿童身体与心理的发展、家庭教育方法以及新的教育观念,家长从中或多或少地学到了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再如家庭联盟活动,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打工家庭教育的不足,纠正了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三、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拓宽家长育儿教育途径

幼儿园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深入家庭与社区进行互动和交流。例如,通过校讯通、家园网站等建立班级的QQ群,使得家长与教师直接沟通,教师利用网络做好与家长、社区的交流工作,班级网站每天上传教学计划、活动实录、更新幼儿的作品、幼儿照片、及时通知等,充分拓宽社区、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了解渠道,提高了与社区及家长的沟通效率。此外,组织幼儿和社区、家庭共同参与“小区乘凉晚会”等活动,倡导家长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幼儿进行沟通与交流,并结合幼儿自身的发展需求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如:制作亲子玩具、亲子绘画,进行亲子表演,安排家庭小书吧等,使教师、社区、家长、幼儿在共同的互动活动中,形成科学的交流体系,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第8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小学生;指导内容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奠基作用。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的事,但是教育他们却是另外一件大事了。许多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时机等不甚了解,迫切需要科学指导。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可供参考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对家长教育的过程,如“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二是对家长帮助的过程,如“家庭教育指导是社会和儿童教养机构,根据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家长的困惑和家长自身的需要,向家长提供帮助的过程。”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指导是社会和教育机构根据家庭教育需要,以儿童家长为主要教育对象,通过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过程。

一、家庭教育指导中问题

为了解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本研究在《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基础上,结合S市主城区具体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围绕家长对指导的需求、社会机构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机构资质,指导目的、内容、方法、时间等方面设计题目,同时针对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目前S市主城区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教育指导市场鱼龙混杂

除学校、社区进行的相对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社会上也逐渐出现所谓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及形形的培训机构,但真正拥有家庭教育指导证的寥寥无几。

2.家庭教育指导目标片面化

一方面,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指导者以培养“能够考高分的学生”为目标,忽视儿童的自然、发展、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是家长,但专业机构同时也应对学校、社区等做相应的指导,就单方面教育家长这单一角色为目标显然是片面的。

3.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偏离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明确提出7-12岁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6个方面:健康、生命、自立、劳动、感恩、学习。但在调查中发现,指导者仅仅停留在有关学习的单方面知识指导,对如何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如何培养关心、诚信等基础品质等其他方面少有指导。

4.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单一

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大多停留在固定场所面对面的简单交流,没有切实的深入指导,且对传媒的作用重视不够,比如学校这一直接教育平台,除了召开家长会这一传统形式外,家校通这样便捷的网络平台直接变成了发放作业的通知平台,没有主动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

5.家庭教育指导缺乏主动性和计划性

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都是被动的等家长来询问,缺乏系统的计划与安排。并且,无论学校、社会指导机构还是社区,都没有与家长细致讨论孩子的具体情况,只提出章程式的方法,没有针对具体问题有计划的分层次给予相应的指导。

6.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存在怀疑且不进行反馈

家长虽然迫切的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但是他们对市面上所谓的专业指导机构心生疑虑,缺乏信任,心是瞎浪费钱。调查数据显示,苏北S市主城区的家长在遇到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指导时,只有4.29%的家长选择向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寻求帮助。而且家长在寻求一次帮助后,无论问题有没有被解决,也很少再去向指导者反馈教育情况,家庭教育指导就此中断。

二、家庭教育指导中问题的成因

家长习惯将教育责任推向学校和老师,学校期望家长能够自觉教育而忽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社会大环境虽有重视家庭教育的趋势,但仍未形成良好风气。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指导尚未形成体系

我国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规划近几年才刚刚被提上议事日程,起步较晚,各地的重视程度不一,但总体而言,至今鲜有发展,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稀少,没有形成从指导、问题研究、管理、惩戒不法分子的系统,存在鱼龙混杂的混乱的市场现象。

2.社会化指导缺乏政府力量的支持

除各级妇联组织已经根据有关政策的要求建立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机构外,社会公益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没有得到政府文件及专业人员的支持。

3.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且实用性不强

家庭教育指导可以说是近几年的新兴产物,一切都在初步的发展中,从1992年国务院出台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至今,相关的法律文件不足20部,而S市还没有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针。就2010年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举例,对各级各地的实施要求只用了一句话:“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大纲》要求,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要求简略、泛泛而谈,且没有硬性标准来衡量考察各部门是否真正落实;在适用范围中虽包含了部门以及各类人群,但指导内容却只针对儿童;而就文件提出的7~12岁儿童身心发展的指导内容来看,还缺乏儿童美育、体育两个方面。

4.家庭教育指导宣传工作不充分

家长出现家庭教育疑惑时,能够想到向专业机构进行寻求帮助的家长只有4.29%,绝大多数家长不知道相关机构的存在,他们往往询问老师或者上网查询,甚至有15.71%的家长直接选择了无为而治,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5.家庭教育指导者缺乏专业知识

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很少有专业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教育者,大多是志愿者,而志愿者往往只有一腔热血,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也没有经历系统的专业学习。学校方面虽对于学校教育甚是了解,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也是存在盲点,依旧将目光关注在学习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缺乏相应的知识。

6.家长自我教育意识的缺失

调差显示只有5.71%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但大多家长以文化水平不够或工作忙为借口拒绝学习相关知识,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将教育的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到教师或者家教老师的身上。

三、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效果的策略

针对苏北S市主城区所出现的问题,将通过市场、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校四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建立联动机制,规范市场化指导

1.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与学校、社区建立联动机制

一方面联合学校做好各年级家长需求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保持指导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相对滞后,真正涉及社会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社区服务较少,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可联合社区开展活动,侧面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2.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工作

在如今信息时代,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各地相关部门应注重与各媒体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广泛、持久地宣传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和科学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社会宣传的影响力,让家长知道当他们遇到一些家庭教育的问题时,可以有哪些途径去寻求帮助,并且信任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机构。

3.市场专业化

严格控制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注册,审核指导者是否拥有家庭教育指导资格证,对不规范的指导机构予以撤销并处以惩治,严肃对待不正规机构,为家长留下专业、可靠的的指导者,净化市场环境。

(二)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

1.建立完备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中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已经确立且相对成熟,苏北S市主城区在建立相关体系时可向台湾学习。建立家庭教育中心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推展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市政府担任管理机构;教育局或文化局研究和制定家庭教育政策法规,办理督导家庭教育工作的奖助和评价,培训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和家庭教育志愿工作人员,宣导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业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和大众传播机构积极推动配合;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渠道,建立多途径、多形式的富有教育功能的宣传联络网。只有责权明断,才能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2.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观点、加大对学校教育指导的政策支持

行政部门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家庭教育也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且还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只有从观念上有了质的转变,才能制定更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针。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者,给予学校政策上的支持,只有有了保障,学校才能大施拳脚。

3.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

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来看,应在现有对家长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加入针对不合理家庭教育的头4胧。从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来看,在提出目标规划后应完善实施措施,单纯的“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这样一句话难以实施。从家庭教育工作相关主管机构来看,应深入社会,针对不同地方的特色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文件。

(三)大力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1.完善社区内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在社区已建起指导中心咨询室的基础上,加大投入使用的力度,给社区配备专门的负责人与指导者,研究专门适合在社区内进行的指导活动,给予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2.定期开展指导活动

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共同体,家长在这里寻求帮助是最便捷的,在指导过程中,可定期开展活动,方便家长的时间安排,在活动中形象情境化的为家长提供处理不同问题的教育方法,同时提高家长的素质,改善家长行为,为孩子做好榜样。

(四)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整体效能

1.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

在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可印刷简单的教育方法册分发给家长;定期开展针对不同教育问题的主题讲座,邀请家长到校进行学习;开展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利用网络,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便捷家校间的沟通。

2.培育更多专业家庭教育指导者

学校是家长针对教育最信任的地方,教师又是与学生和家长接触最为密切的重要成员,为达到家校合一的教育效果,学校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调研、实地考察等一系列的学习,培养一些专业家庭教育指导者。这不仅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3.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有要针对性、分层次

学校可根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分层次的对家长进行指导,按照不同的指导目标设计指导内容与形式,充分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家长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指导。

4.引导家长进行自我教育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明显存在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学习,高效的学习方式应是从内心出发的主动学习,即自我教育,因此学校应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通过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和书籍潜移默化的转变家长观念,同时提高家长素质,还可建立家长学校,为家长的自我教育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陆士帧.《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中国教育研究,2015年12月

[2]李洪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对象、内容与形式》.幼教园地,2004/1、2(下旬)

[3]周旭.《上海市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罗爽.《中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第9篇: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教育 误区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奠定了基础。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在他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性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先导和基础。对大学生而言,其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学习习惯与态度来看,合格的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挫折会帮助其及时调整心态,及时克服消极情绪;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则会造成子女的态度消极,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

2.从生活习惯与态度上方面看,父母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态度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严格的大学生偏向远离父母的“约束”,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家庭教育溺爱的大学生心理上尚未“断奶”,在生活上对父母及他人有所依赖。

3.在人生理想与追求方面,有远见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会向子女灌输较高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使得子女将精神财富放在首位,拥有较高的思想境界。相反,一些父母由于个人局限,只关注于眼前利益与物质财富,给子女灌输了狭隘的思想,使得子女的精神生活贫瘠,安于现状。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体现在时间的延续性与层次性两个方面。(1)从时间的延续性上看,家庭教育贯穿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工作等子女成长的各个阶段。(2)从层次性上来看,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性与精神性两个层次上:物质性即为子女成长所提供的必要物质支持;精神性指父母对子女的精神层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它侧重于青少年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到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责任的误区

部分家长认为,只需在孩子成长初期进行家庭教育,到了大学阶段,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责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父母应意识到教育子女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裴斯泰洛奇则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能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具有独特性,并非学校或社会可替代。

(二)家庭教育思想的误区

1.重知轻德。自古对人才最量化的评定标准就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这种评定标准便于执行和比较。这种思想使得很多家长忙着督促孩子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和知识强化训练,忽视了成年子女道德品质的培养。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对知识的教育,对子女的品德教育也不可缺少。知识技能的学习直观,以考试考核评判,良好的思想品德却永无止境,是不可直观评判的事。家庭教育为人之初的先导教育、基础教育,更应知识与品德教育并重。

2.功利主义。任何教育形式都具有滞后性,家庭教育也不例外。父母急切地希望收获教育成果,造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现象。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的期望表现在以后的就业前景上,而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爱好与在学习中的整体成长视而不见。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

1.投资误区。即重经费投资,轻情感投资。很多家长为了大学生子女的发展,为其配备了高科技电子设备,报读昂贵的培训班,导致家庭“因教育致贫”。这种情况在农村家庭尤其严重,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投资出发点而言,重家长意愿,轻子女意愿。大学生已具有相对健全的人格特征,但部分家长仍从自身意愿出发,忽视子女意愿,盲目地为子女报读各种考证班。

2.环境误区。家庭教育,应为大学生子女的全面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些家长认为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就是好的环境,但大学生还希望能从家庭中得到尊重、理解与包容。而且,家长缺乏理性的“关爱”为“溺爱”,对子女的成长弊大于利。单一有爱的家庭环境并非就是好环境,只给予子女“爱”不能完全满足子女的成长。

3.模式误区。家庭教育采取的模式千差万别:有的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就松于家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由于大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减少,家庭教育应该更加严格。这些都会造成子女的行为及思想偏差。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大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子女成绩之外各个方面成长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才能减少直至消除家庭教育误区的产生。

(二)提高大学生家长的文化、思想素养

一般情况下,父母文化素养、思想素养越高,子女全面发展的程度就越高。家长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思想素养,才能与时俱进,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基石是家长,家长的整体素质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只有提高了自身文化与思想素养,才能在家庭教育中传递正确的知识和信息,才能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

(三)提供多方面的家庭教育支持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社会应该为家庭教育提供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帮助:物质方面,即应建设相关设施场所,让家长和子女有更充分的空间交流活动;精神方面,即为学生家长提供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大学是造就人才、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完善人格发展的地方,家庭教育需要辅助大学完善这一功能。学校应设立家长参观日以及设立家长学习班,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同时,政府应该细化教育法律法规,杜绝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范中杰.家庭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王婷.中国西部农村教育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