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播音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播音教育培训

第1篇: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南京;社会音乐教育;音乐传播;音乐社会考级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社会音乐教育,英文写作SociologyofMusic德文写作SoziologiederMusik,法文写作SociologiedelaMusigue,意大利文写作SociologiadellaMusica。从多种语言的读法来看,社会音乐教育是与社会、音乐、教育三方面均密切相关的。社会音乐教育这一词强调了音乐教育,也指向了社会,则明确标志出音乐传播和教育的对象是社会。它们(社会和音乐教育)是紧密互动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音乐教育物质条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方针政策直接影响并制约着音乐教育思想方针的贯彻执行;而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又发挥出它独特的功能。

音乐传播的定义可以理解为音乐作为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流动。音乐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传受双方或者创作、演奏、传播、接收几方都有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不管音乐传播是以横向的空间性流散,还是以纵向的时间性流散,它都不可避免的要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反映甚至派生新的社会关系。

从狭义上来说,音乐教育者是音乐的传播者,而社会上的人们是广大的受众,传播者们把对于受众未知的或不太了解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传授给他们,使得受众求知欲获得满足,并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而受众良好的反馈又会让传播者获得不同程度上的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人到传播教育中去。这种精神上的传播与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因此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传必求通的效果。

一、南京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概述

1.办学机构

南京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一般分为四类:第一类,注册在文化局或教育局的教育培训学校,这类学校由教育局或文化局直接管理。第二类,各个区文化馆或群艺馆开设的艺术培训中心。第三类,挂靠在艺术院校下的艺术考级点,同时兼办艺术培训。第四类,注册在工商部门的琴行艺术培训中心。这四类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分布在南京市的每一个城区,虽然他们的办学目的不同,有的是为了社会教育需要,有的是以赢利为目的,但正是这些艺术培训机构的存在,才使社会音乐教育慢慢地开始普及,直到今天变成热门。

2.师资

南京有一所艺术专业院校,三所师范院校,其中都有音乐学院或音乐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诸如省歌舞团等这样的艺术团体,所以师资资源对于南京来说还是十分的充足,对此我们也可以进行分类,第一类,专业院校的教师;第二类,专业院校的在校生;第三类,有艺术特长的非艺术院校者(比如艺术团体演员等);第四类,非艺术专业的音乐爱好者。一般情况下,由于专业院校教师和艺术团体演员的学费标准较高,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赢利,一般会选择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来做某专业的老师,这里老师的层次有本科、硕士与博士,硕博研究生学费标准要高于本科生,他们在培训机构的待遇也相对来说要好于本科生,而学生家长对于高学历的老师信任度也会高一些。不过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培训机构为了考虑赢利问题而会选择非艺术专业的音乐爱好者作为教师。

3.受众

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这里的人们对于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灵敏度,当社会音乐教育在上海、北京刚刚起步的时候,由于上海与南京的地理位置较近,容易受到上海社会音乐教育的辐射与影响。南京的社会音乐教育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已形成雏形,在20世纪末到2l世纪初的十几年中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今天大规模的普及。南京社会音乐教育的受众群体各个年龄层次都有不同比例的存在,其中以小学生及幼儿园中班大班生为主,约占整个受众的70%左右;初中、高中及大学生约占整个受众的10%;社会中25—40岁的中青年人约占整个受众的13%;40岁以上中老年人约占整个受众的7%。由此看出,少年儿童是主要受众,占整个社会音乐教育对象比例的四分之三。

4.社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内容

第2篇: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表演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教育结合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

播音学在我国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形成历史短,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自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播音系以来,已发展成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个教学范畴。播音专业名称最初为1963年的“中文播音专业”,1998年教育部把播音专业改名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现在更多的被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前为止,中国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基地是中国传媒大学在1996年成立的二级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发展飞速,使得播音员和主持人越来越多的成为大众关注和羡慕的对象,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从事此类职业。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许多人垂青,许多学校先后增设了该专业。至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在全国近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200多家高等院校开设,其中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非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院校包括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等。非专业艺术学院包括综合类院校(如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如北京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农林类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如西南财经大学)、师范类(如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政法类(如西北政法大学)、体育类(如西安体育学院等)。众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使得每年有过万播音学生毕业,就业市场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竞争激烈残酷。目前,陕西省多所高校(包括本专科、公办民办)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二、陕西省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展表演艺术教学的必要性

最初,播音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未开设表演课程或是进行相关表演艺术的教学,随着时间流转,“播音教学中是否需要引入表演教学”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一方指出播音主持是专业和尊重事实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加入表演,就会出现虚假成分;另一方指出播音主持必须具备表演者所具有的当众性和创作力,一定程度的表演会帮助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好的驾驭节目。

笔者从播音教学实践出发,关于表演教育在播音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感受颇为深刻,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有声语言的训练而忽视包括体态语在内的整体表达训练的倾向已严重制约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私下读稿远胜于课堂表现,有的学生主持节目不着边际、思维混乱,有的感情苍白等等问题众多。实际上,播音主持和表演都要求学生肌肉要有真实感、延伸感、挺拔感、协调感和松弛感,并且要具备注意力、自然状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等。解放天性、注意力集中训练、无实物训练、观察生活练习、小品训练和话剧演出等表演课程中的练习,可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增加多种能力,提高专业和业务水平。

三、表演艺术与陕西省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结合中的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

目前,全国专门开办表演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340所,专门培养表演人才。而国内众多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开设了表演课程,陕西省艺术类专业不同程度地不断加大表演艺术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专业艺术院校的表演艺术课程,本科设置为一年,第一个学期为表演基础的学习,第二个学期为表演创作。就笔者所在的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为例,表演艺术课程设置为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以表演基础方面的学习为主,课时为40,其中课内为32课时,课外为8课时。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诉求,是教学计划的设计依据,是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因此,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表演专业有着自己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与方法,以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为目的, 这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开设的表演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表演艺术课程应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教学目标在于教理论、授方法、重实践,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树立学生的良好台风,解放学生的表现天性,提高学生的即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立足于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表演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艺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教学体系。

(二)在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欠缺,教育方式僵化

有些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仅作为副设的专业基础课或是考查课、选修课,对表演知识的学习和利用表演知识进行表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育方式较为僵化,教学目标较为空泛,教学手段较为单调,教学状态片面,教学气氛缺乏生动和互动,与一般课程教学模式雷同,考试环节采用笔试等。由于各种原因的扩招,专业人数不断增多,使得表演课学生数与课时不匹配等。

2.理论重于实践,脱离实际

一般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绝大多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的表演课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中明显脱离实际,尤其是非专业艺术院校。通常40个课时中,32个为理论学习课时,8个为实践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全部设置为理论学习课时。学习表演,仅仅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的历史等理论是没办法完成的。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关系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

3.缺乏专业合适教材

鉴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艺术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材选用非常重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鲜见有专用的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教材和教学法,基本只能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表演教材。现在绝大多数院校是代课教师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自己编写适合表演课程的实用教学讲义。

4.缺乏专业表演教师

很多非专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由教授播音主持或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首先,全国专门培养表演专业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他们的教师和毕业学生人数较少,大多从事专业表演事业,或是在专业艺术院校中从事教学工作。其次,一般来说聘请专业演员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往往上课时间不够稳定、课时费较高难以接受。非专业表演教师在传授理论方面可能问题不算太大,但是在示范、排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显能力欠缺,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内容。

四、表演艺术与陕西省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学结合中的未来发展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体现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表演艺术学习的基础,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同时理论的学习要与实践应用环节交融穿插,使学生能想、能说、能演。把表演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应用环节,既符合教育教学改革规律,又遵循创新人才培养原则,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表演基础教学为主,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

在学习表演之前,几乎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要加强和注重表演基础训练,完成起步教学,打好表演基础,解放天性等基本素质训练及单人事件小品和双人交流小品等。表演教育充满特殊性,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具体的训练方法也不相同,不能按照整齐划一的方法训练,“因材施教”是主要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一刀切”方法,尽量使用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在表演材料的难度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练习,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推陈出新。鼓励欣赏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即兴能力的锻炼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音外,即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极其重要。现在电视台和电台的许多节目以现场直播形式为主,非常考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即兴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表演练习中,老师在课堂上下即兴出题、模拟动物、表演小品等,同时学生即兴反应、迅速思考、发挥想象力投入表演。在表演中不断通过想象和生活经验来设定场景、人物、剧情,在自然当众的状态下进行创作,提高创作思想、观念、状态和意识。

(四)课堂形式的多变和考试环节的重塑

改变课堂单一的理论传授,突破以往教学模式,尽量调和上课人数众多的矛盾,在大课教授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小组授课、一对一授课等,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小组课、个别课及基本理论课融会贯通,以此进行表演教学。教学地点开放,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丰富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表演晚会,进行艺术比赛,排练与演出相结合等。表演考试无纸化,去除试卷考试,表演课程考查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表演技能,而非表演理论记得是否准确无误。

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相对完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实践教学体系, 扩大了播音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对培养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3篇: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就是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随着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信息化不断提升,网络将成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和传播共享将是非常关键的工作。由于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沟通渠道和运行机制,资源难以整合和共享,特别是优质资源还不能及时畅通地送到基层,导致优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经费、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拓展数字化媒体资源传播途径,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农广校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数字化媒体资源支持,对于农广校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需要,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普及,中央农广校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建设媒体资源库,推进媒体资源数字化

中央农广校对制作的视频节目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设了100Tb存储容量的媒体资源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网络化调用,提升了资源科学存储管理的能力,为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数字化资源保障。

2. 建设“农广在线”网站,提高互联网网络资源服务能力

网站建有音视频点播和在线培训系统,大量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音视频节目、网络大讲堂培训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供在线点播收听收看。网站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技服务人员、农广校教师和学员可随时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学习、培训。网站已被农业部选定承担为农民办实事的任务,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音视频培训资源。

3. 开发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加快向基层共享数字化资源

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发了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的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以解决基层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多媒体资源库集媒体资源播放和存储功能为一体,配载中央农广校制作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可直接连接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播放资源开展培训。基层能够自行收集存储培训资源,利用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播放;能够通过卫星网接收中央农广校新制作的培训资源,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内容。不仅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也为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的数字化工作终端。

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利用农广校已建设的网络条件,初步形成以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为中心,卫星网、互联网作为传输通道,联网计算机、卫星远端接收站、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为覆盖终端,实现向全国传播共享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基础平台。今后卫星远端接收站可作为“信息资源加油站”,及时共享到中央农广校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为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扩充资源。基层可发挥移动多媒体资源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建设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有效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从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看,数字化资源内容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技术、资源整合优化等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适应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1. 数字化资源建设

要加快建设部级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中心,提升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能力,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多个方面、多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融合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协调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和服务,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2.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直播分中心、数字化资源分中心的建设,提高省校区域性资源建设和传播能力,统一平台实现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之间资源交流共享,共同建设、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农广校全体系各级校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体系外资源合作和服务拓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3.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规范

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标准化建设的研究,逐步建立数字化资源分类、属性元数据标注的规范,制定资源入库、编目规范以及资源整合、共享的规范等,保证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科学规范、可持续进行建设和共享。

第4篇: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播音主持;高能素质;内驱力;意义;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27-02

通过高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分析某个新闻现象时,应当从客观视角对其进行看待,增强个人的职业责任感、责任意识,提高道德素养。播音主持人培养过程中,通过高素质培养来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以此来帮助他们不断获得学习、进步,明确人生方向。同时,还可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展其知识面,以此来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高能素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意义

1.通过高能素质人才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致力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基于高能素质理念的指导,对学生加强教育和培养。比如,稿件练习时,应当注重稿件内容的合理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先对学生分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高能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在社会现象分析时,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对其进行分析;日常生活中,更尊重和关心别人,无论是个人的责任感还是职业责任感,均可得以强化。学生高能素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动力,确定人生目标。同时,还要扩展常识,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从内而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能够变成高素质播音主持人。

2.高能素质培养有利于节目质量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即便是媒体行业也不例外。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广电总局一再强调,不健康以及低俗的节目内容严禁播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点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能够有效服务和正确引导社会公众。从这一层面来看,播音主持人的个人素质非常重要,高能素质这一内驱力必不可少,其作用不可小觑。

3.高能素质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播音主持人既要能说,又要会说,其美感的体现载体是语言,该能力需要长期的文化和艺术积累。学生的高能素质培养,可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将各层次、多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入在内,尤其要通过加强审美教育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多分析一些优秀电视节目、组织学生多欣赏优秀节目等,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思维以及语言能力,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二、高能素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播音主持人高能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本身的特殊性要求

作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播电视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教育、娱乐以及引导社会公众思维、行为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影响非常大。从这些层面来讲,播音主持人的责任非常的重,他们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节目质量,并且直接关系着电视节目收视率。播音主持岗位特殊性,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高能素质。

2.行业现状的必然要求

从当前国内广电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市场竞争日渐激烈,除新媒体产生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播音主持人的高能素质匮乏,节目效果不佳。比如,部分播音主持人过分看中外在的形象,严重忽视了个人的素质以及语言多变性。在节目播音过程中,部分主持人会出现口误或者误播现象,甚至语言表达比较粗俗,未对语言进行细化处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润色和严谨推敲,因此节目档次被拉低,收视率也随之降低。从这一层面来看,我们应当对学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注重学生高能素质的培养,又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水平,强化道德素质。

3.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要求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个人的素养和行为习惯,都在这段时间形成和固定下来。学生的学习阶段性,要求他们必须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态一定要稳定,以免因压力冲击而丧失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减压,避免学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就必须遏制不良情绪滋生和扩展,强化学生高能素质的培养。

三、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高能素质内驱力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对当前播音主持人高能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播音主持人才高能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传统模式下的播音主持人选拔过程中,非常注重其外表、声音,通常会忽略主持人的综合素养。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选聘主持人时,应当对备选人员的修养、专业能力加强重视。在此过程中,各类高等院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等相关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和注重文化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通过加强学生的高能素质培养,以此确保其能够有效适应发展需求。

2.课程的合理设置

根据2015年度的央视评选结果,对三十名优秀主持人调研分析可知,有10人具有R当尘埃具有经管、外语专业以及新闻背景的人员分别有4人、3人和4人,剩余人员则具有导演、声乐以及法学甚至医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从这一调研结果来看,国内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背景有多元化的需求。基于此,在高校设置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另一方面还要对通识教育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适当增设一些类型化节目,比如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等训练课程,这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进行专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应当将其中重复的课程内容剔除,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3.完善和改进教育教学条件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播音主持专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更多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而且对该专业的要求非常的高。实践中,我们应当立足实际,根据需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条件。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就是要及时更新设备,将不理想、落后的设备及时的淘汰掉。比如,定期配备和更新视听录播演摄控设备,对演播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设,以此来确保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尽可能逼真的模拟环境下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镜头感,同时这也是高能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4.加大教学实践力度

根据当前国内各类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实践中应当不断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组织学生加大实践力度。第一,高校应当与传媒机构加强合作,创建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课堂,并且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研,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播音主持人的能力素质、岗位要求等有切身的了解与认知;第二,与传媒机构加强合作,组织开办类型化节目配音以及主持通道板。在此过程中,还要邀请一些著名的播音主持人、配音演员,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培养方案。针对栏目、作品等,对学生进行模块式培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素养;第三,与传媒公司加强协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备和场所。比如,学院礼堂、演播室等,可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节目录制和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播音主持人的高能素质培养,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多元化的播音主持人教育培养师资队伍。高等院校应当创建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以此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目前来看,国内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职工多为一线兼职教师、学校专职教师,高校应当邀请现役播音员、主持人等来校授课或者演讲,并且针对性的选聘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壮大高能素质培养师资队伍。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当强化对现役教师的再教育,为他们创造机会出国深造,去媒体机构进行实践,以此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有利于提高高能素质培养效率。

6.多元化教学评价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而言,较之于其他普通专业,其专业特点非常独特,教师应当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第一,在评价时,应当尽可能采用横向比较方法,尤其要针对未经专业培训和专门教学的学生,注重评价的关联性与归纳性;第二,应当重视学生自然状态下的教学评价,比如对学生的早功练声等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第三,高校应当积极培养和教育学生,深挖和提高他们的播音主持潜能,鼓励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知识把握水平、素质能力等进行评价。高校应当对教师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并且为学生提供多种答疑平台和机会,以此来帮助教师全面评价学生;第四,引导学生进行多看、多听,鼓励学生模拟训练,并且引导他们自评、互评。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进步,尤其在当前的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能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需求更加的迫切。为此,高校应当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和改进教学设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有利于高能素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宗瑛.培养高能素质是播音员主持人成长进步的内驱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5(1).

[2] 牛@.关于播音主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考[J].金田,2014(5).

第5篇: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

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精英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播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所以,结合普通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宽进严出”的教学方法。即宽口径招生,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分块管理,制定并实施“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入学1-2年时间内进行专业平台基础课群教育,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了解学院的情况、专业的内容,学院也了解了每位学生的的专业情况,在第二学年,从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学生发展潜力、个人发展兴趣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比如说适应在播音方向发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前的实践技能和把握稿件的能力;对于适合做电视主持人的学生,加强镜头前的实践和备稿、控场等相关业务能力;对于文字功底很强的学生,可以试图培养其文稿策划和编辑的能力;对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公关礼仪(婚庆主持、会议主持)方面的培养。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对学生快速适应就业及社会工作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在宽而坚实的基础上,力求精而深。根据岗位定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的培养岗位主要分三个方面,即播音主持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公关礼仪主持方向。

3.1播音主持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角色的工作。这个方向对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底、较强的思辨能力、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形象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和镜头前“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语言创作能力。

在播音与主持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主要的课程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C1)每学期进行一场专业汇报,包括朗诵、不同风格的栏目主持。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熟知一线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工作现状,开学后上交实习报告,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3.2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与制作等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创作、编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方面的管理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文学史、采访与写作、节目采编与制作、电视艺术概论、影视编导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Z)每学期末上交最低两个自编自导的栏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开学后上调查实习报告,获得学期的实践学分。

3.3公关礼仪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婚礼、晚会、庆典和展会等主持和策划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市场调研、综合分析与创意策划能力。

在公关礼仪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主持和策划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礼仪基础、非节目主持艺术、表演基础与技巧、商务口语表达、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1)每学期上交最低两个由自己参与主持或策划的节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第6篇: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一、主要原因:素质理念和音乐观念明显落后时展

自从国家在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理念被广为推崇,农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加强,但仍未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农村教育管理部门在办学实践中,重文化知识轻素质能力,让分数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以考试的名次来论学校的等级,以分数来衡量教师的工作,把考试的成绩与教师的年度考核挂钩,迫使教师们苦战文化课。相比而言,音乐课没有书面作业,也不参加统考,自然而然就成了一门“副课”,音乐教师也很容易被认为是没有教学业绩的老师。因此,音乐课随时可开随时可停,一到统考在即,就会被“主课”老师抢占。有很多学校音乐课时得不到落实,不少偏远的农村学校根本不开音乐课。还有不少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课表上虽然安排有音乐课,但实际情况是有名无实。

学校和家长对音乐的认识存在明显偏差。音乐新课标实施以来,即使是专业的音乐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对新的音乐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推行,对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只选择唱歌教学,其余内容基本不教,学生也无法从中领略音乐之美。很多学校把音乐课安排给其他科任老师兼任,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基本的乐谱不会识,课本上的歌不会唱,有的下载一些歌曲直接在教室播放,让音乐课变为听歌学唱课,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唱歌活动都不能组织。在学生家访中,发现有不少家长认为文化课考得好不好很重要,音乐课学得好不好没关系,一旦让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家长普遍认为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有的干脆不让孩子参加。由此看来,由于学校和家长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观念落后,导致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起来压力很大。

二、基本对策:确定目标和落实考核理应成为当务之急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从根本上树立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多重视多支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考核办法,在教学安排中落实好音乐课,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7篇: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摘 要】播音主持是通过广播电视传媒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被认为是广播电视的“中介之序”,是党和国家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联系的梳理和纽带。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为了使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来更好地发挥“梳理和纽带”的作用,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教学效益,促进学校传媒类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关键词】播音主持;1+X;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25-01一、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大连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借助综合类艺术高校的艺术学科优势和平台,探索把播音主持艺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提炼综合类艺术院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办学特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充分发挥综合类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以课程一体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专业的建设重在人才的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重点强调“人”的重要性,应培养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的合格的传媒人才,在此基础上,提出“1+X”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四业联合”(播音主持专业、表演专业、广播编导专业、动画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多元化教学改革思路,从而探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立足综合类艺术高校优势的人才培养创新之路。二、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一)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理论课程体系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将综合素质的修养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做到“文本”与“人本”的融合;二是行业“一专多能”的培养,提倡“厚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课群设置;三是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培养,采取“理论+实践”“大课+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突出专业特色的“1+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1”就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基本技能,这是学校教育的立足之本,又是毕业生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X”是指模块式教育,强调多种技能并重,包括表演基础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栏目策划与创意、视频制作课,这些相邻学科领域课程的加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二)对优秀的节目还原分解,重组实践课程体系将诸多课程重要内容,分解组合为“新闻节目类课程”“综艺节目类课程”等若干个知识“核”,围绕这个“核”进行多侧面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例如:讲新闻内容时,可按照新闻报道的形成过程,依次讲授采访、写作、编辑、播音等有关知识,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这样的集约化教学拟在三、四年级进行,一、二年级主要是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采编、播音、语言表达等知识讲授和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提升专业技能。三、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分析(一)立足于综合类艺术高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课程的集约化构建。不仅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X”的培养模式,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学科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多种能力组成的整体,重在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的的应用型传媒人才。(二)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以“1(播音或主持)”为核心,把表演、采编、制作串联起来,贯通成一个渐进的提高过程,在以各种常见的节目样式(如新闻类节目、综艺类节目)为专题,集中进行讲授和训练,每一个专题都体现一个核心(播音主持)、一个链条(表演、采编、制作)、一个层面(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近似“实战”中提高播音主持综合能力。四、总结播音主持专业分散的知识通过“1+X”整合,合理配置各学科资源,增加教学效益,组成整体的“链条”,体现了课程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进而提高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课程构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实践能力,端正其审美取向,进而转化为清晰的传播思路、积极的传播愿望和较强的传播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简介:李克振(1986-),男,籍贯:山东,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第8篇: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主持与播音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与冲击,国外媒体到国内来参与竞争,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办台观念、用人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电视一线的改革直接影响着教学,我们急需研究在新的形式下应该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

从目前国内开设的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的现状看,尚没有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缺乏采访、编辑、即兴评述、节目策划、对手配合、设备操作等能力,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实践环节、教材等需要形成一个新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系统。从所了解到的教学现状、教育课题和相关科研项目上看,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较少且不能适应广播、电视的播音与主持发展的需要,而已有的观点多为练习有稿播音,对无稿、个性化主持及对采访、编辑制作节目的能力的培养鲜有研究,对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播音员、主持人更没有新的科学的研究。

一、我国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结构、设置、课时分配不合理,很多新节目类型没有科学的理论阐述,而有一些现今少用或消失的节目类型却仍在课程中,如文艺播音、通讯播音等;而新兴的广播、电视主持形式在教学中少有体现,如服务类节目、娱乐类节目、广告影视配音、活动与会议主持等。课程里除了播音与主持有稿专业知识,少有采访、编辑、即兴评述、节目策划、对手配合、设备操作等知识结构,也少有无稿主持的训练。

2.实践环节设置课时较少,特别是小课教学课时较少,而理论课较多,造成学生缺乏主持节目、采访、编辑、节目策划、对手配合、设备操作等实践能力。

3.考试制度落后,没有实行项目考核,没有实行教考分离,没有实行“会诊”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缺乏一套适合适应现今传媒的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材。

5.没有完全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原则,使学生主持个性发展不足。

6.没有完全实行项目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7.教学的定位不够准确,应做出修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增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数量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增加,社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需求逐步加大,高职高专播音与主持人的培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并且在教学质量上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难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一线进行了改革,其越来越窄播化的发展,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有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即兴评述、节目主持、节目策划、对手配合、广播设备应用等综合能力,要求广播主持人应有个性化的魅力。

根据现今对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通过对我国电台、电视播音与主持现状、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分析、调查、访问、交流,根据不断发展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需要,尝试调整课程规划与设计、培养目标、改进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考试方法等,制定相应的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方案、实践方案、教材建设方案、课程考核方案等,探讨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模式,培养适应现今电台、电视台所需要的播音员与主持人。

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改革的难点是:没有可以借鉴成熟的经验,没有改革成功的典范。

三、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的切入点与创新点

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点是:研究改革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进考核办法、创新改进教学方法等。

创新之处是:将构建新的课程结构、新的课程设置、新的培养目标、新的实践教学形式、新的考核办法、新的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结构:实行“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设置分为新闻类课程、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文学类课程,增开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电视化妆、声乐训练、表演基础、形体训练、影视广告配音业务、活动与会议主持、市场营销、非线编辑、网络新闻等。

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省、市、县级台的具有个性的采、编、播合一的播音员、主持人。

实践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时做出成品节目,除了小课实践,还有安徽省电台、各地市电台、院电台、系模拟台、小课辅导间等为学生提供平台,增加实践时间,培养具有个性的、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

新的教学方法是:实行项目教学法,教学完成各个项目,提高教学效果。

四、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的思路

第一阶段:搜集信息,阅读文献,为课程教学改革做准备。

第二阶段:完成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教学双纲、实践教学训练方案、双项考核办法。

第三阶段:完成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中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方案。

第四阶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五阶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修正、总结。

第六阶段:逐步编写高职高专专业教材。

五、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全面整理国内外现有的广播、电视主持与播音教育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报告,形成研究的素材。

2.调查调研法: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剖析广播电台的现状。对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了解教学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切入点。

3.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全面了解教学现状,为制订对应的主持与播音课堂教学规程和评价模式提供基础。

4.交流研讨法:研究并借鉴其他院校好的经验和做法。

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依据我国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教学现状,通过对高职高专的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培养的质量,提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采、编、播的能力与个性发展的空间,推动我国主持与播音专业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秋燕.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M].科学出版社,2004,10.

[2]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3]陈雅丽.实用播音教程广播播音与主持[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第9篇:播音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 播音主持 全媒体背景 培养人才 能力要求 探究方略

科技进步的加快,站在时代前沿,各媒介更新换代加快,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给新时代的播音主持教学带来诸多困境,毫无疑问,一些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停滞在单纯注重基础教学方面,诸如普通话的发音与基本语体教学,忽视个性开发、心理素养及综合能力等高层次探究,没有形成一定系统、条理的教学体系,因此,学院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人才站在新的全媒体时代下,语言教育能力差,应对处理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播音主持方面的职业素质要求,所以解决这类难题迫在眉睫。

一、浅析全媒体时代与全媒体背景下的播音主持情况

浅显来看,这样的“全媒体”时代所指的就是在时代潮流下,讯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实现与音像图三者结合,以大众多媒体为媒介,诸如电视、广播传统方式及互联媒体一类,纷繁的传播方式涌入大众视线,因此,全媒体时代是一个有机联络起多媒体与人们生活的时代。许多多媒体出世,使传统意义上的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瓶颈,不由地要求播音主持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工作面临诸多困窘现状。早在过往时代,播音主持是备受群众认可的,一定程度上是较为权威性的发言方,然而,全媒体背景之下各式各样媒体更新问世,不知不觉人们接收讯息的路径增多,同时在文化素养提升上是大众的个性化明显突出,与之俱来造成播音主持话语权渐渐失去效力,相应行业的竞争力愈发薄弱,一直以来,播音主持都处于独立环境下,未曾系统性研习其他媒体与行业,整体系统理念缺乏,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继而面对冲击不堪重负。第二,相关播音主持的专业技能与全媒体的配合脱节。相关主持工作教学中,许多有关知识框架松散,而改进后的知识框架略显单一,仅注重专业方面的突进,未能付诸实践,只有全新地运用到全媒体背景下的各种技能技术才可以辅助播音主持工作步入正轨。第三,旧有模式根深蒂固,创新观念匮乏。创新是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表现在近年来电视综艺上的盲目抄袭,一味引进而不加革新,急功近利追求收视,从而忽略因循播音主持特点改造节目,便缺失长远性发展的可行性,主持特色上没有创新精神。

二、播音主持探究发展进步之路

1.培养播音人才既有模式。想要播音主持真正适应如今的全媒体背景,必须立足于培养播音主持教学的基础,眼下国内播音主持行业教育已经在持续改革与探索,处在全媒体潮流之中,相关院校更要站在时代前沿,自我要求革新,力求播音主持专业牢牢把握住时代脉搏,凭借着多媒体技术开创崭新局面,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引入全媒体先进理念,诸如在众多社交平台上宣传讯息,提升节目感召力,同时要摈弃过往传统局限性传播手段,多方位的声像画面结合打造新型媒体传播优势,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全面推进播音主持创新发展进程。

2.立足于多媒体媒介加强培训播音主持教学。鉴于如今是多重多媒体互相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由此,在播音主持专业学员培训上,必须秉承崭新思路,积极利用起相关多媒体应用平台,结合对应的全媒体理念与知识技能,引导变革传统教学方式,进一步统一与新媒介的对接步伐,科学合理采用时下热门的微信、微博等平台,依靠多媒体技术将声音、画像及视频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风格,从而有效地进行播音主持方面工作。

3.竭力探索出新型播音主持系统,挖掘播音主持特色,进一步强化在创新上的突破。相对于观众而言,潜移默化之中对播音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接受颇深。这些主持上的特色不可避免地成为播音主持人员吸引关注的聚焦点,继而为实践中的教学工作所借鉴,有关教师适当引导播音主持学员注重个性特色的形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自身风格,从而在实际演练之时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助力学员们树立明确风格目标,不断努力,为之奋斗。

三、结语

播音主持工作想要在全媒体背景下继续有所进步,需要关注媒体时代的变化,更新自我,弥补不足,应对新时代播音主持要求,勉励播音主持提升自我素养,不定期开展培训,以跟上时代变化,并为播音主持行业教学革新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昕蕴.全媒体趋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环节适配性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