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精选(九篇)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

第1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 日语歌曲;基础日语;作用;方法;要点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10-1

基础日语是一门零起点专业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日语歌曲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并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日语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能还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在语法上的难题,为以后的日语学习提供一条便捷之路 ,是一种既能让学生接受又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日语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习兴趣

基础日语的教学是一门零起点学科。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最后能否说的流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这种语言的学习兴趣。当学习者对所学的语言感兴趣时,会投放更多的精力在上面。日语歌曲特别是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朗朗上口、内容活泼并简单易懂、而且更接近现在的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对日语基础语法的理解与词汇的记忆,使日语知识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日语的兴趣。

(二)良好的语感的导师

要说一口语流利、地道的日语掌握其韵律和节奏的关键,也就是我们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日语歌曲中的歌词靠近生活、自然、节奏感强,更贴近日常口语会话,适合学生练习口语。通过适当的日语歌曲欣赏和演唱,不但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日语学习气氛,并通过歌曲使学生体会阿尔泰语系的日语和我们母语的发音不同,并且经过反复练习后让学生将歌词说得流利、自然,也为以后高级日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日语歌曲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在每节课中进行歌曲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

授课中可以安排一首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日语歌曲,歌曲难度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刚开始时我们可以选用“あいうえおの歌(五十音图歌)”,再到“さくら(樱花)”再到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教学中我们采取将一首歌曲先听一遍,再了解歌词,最后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欣赏,熟悉所学歌曲韵律,这时就会有学生跟唱,再到能够简单地吟唱歌曲,最后大家再放声一起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记忆一部分日语歌词,即时不看歌词也能听懂大意,并能了解歌曲的意境。在学生渐渐熟悉一首歌曲时,他们口语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时机成熟时可以利用晚自习进行日文歌曲演唱的比赛或者举办日语文化节。当然,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汇,例如:食品、动物、明星的相关词汇,从而再一次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二)运用歌曲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化

中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日语教授过程中必然要联系到中日文化差异。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日本文化相关的歌曲进行教学,营造日本文化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更多地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也认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扩充了学生的视野增大了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日语歌曲教学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所选的日语歌曲要被学生所接受

据了解现代基础日语阶段的学生全部是90年以后出生,这就要求教学所选歌曲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授课时就要挑选一些欢快、好学好记、朗朗上口的歌曲。如民歌《北国之春》,流行歌曲《后来》、《最初的梦想》、《小手拉大手》等都是由日文歌翻唱而来,可找出对应的日语原版歌进行教学,这样贴近它们的平时生活,容易记忆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充分发挥歌曲教学的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歌曲教学法因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被学生所接收和喜爱,但如果运用不当,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的工具时,反而会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因此,使用歌曲教学法,最好在三个阶段使用。第一阶段:课程导修时。课程导修是学期开始时让学生对课程有个简单了解的先行课,这时引入歌曲会使学生对日语更感兴趣,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第二阶段:讲新课之前使用。讲授新课内容前播放一首相关的歌曲,有利于学生通过歌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日本文化,适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总之,用歌曲教学法辅助日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感受到日语的独特韵味,潜移默化中学习了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增强语感,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日语歌曲对提高教学水平、增加学生对日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凤麟.日语歌曲在日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1):156-157.

[2]黄文泉.浅谈日本歌曲在日语教学实践的感想[A].刘晓芳.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第五届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62―164.

第2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课堂教学

古诗词歌曲主要是指用古代诗词歌赋填词的音乐作品,如《乡村四月》、《夜书所见》、《月满西楼》、《蒹葭》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古代流传下来且较具知名度的乐曲,多数为诗人所创,新时代古诗词歌曲融入流行元素,成为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未能充分运用古诗词歌曲,一方面无法引领学生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学习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未能多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基于此,为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探析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关键、原则、难点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充实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声乐教材中有关传统古乐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充实教材内容,还可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讲解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使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为提高新时代教改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及技能进行智育,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此提出立德树人理念,在关注智育同时渗透美育、德育,助力学生在学习中锻造优秀品格,树立正确观念。古诗词歌曲在诗词歌赋基础上创作而来,可以体现出先辈的思想品格,教师指引学生秉持“见贤思齐”理念学习体悟,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三)积攒教改经验古诗词歌曲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成为教师需解决教学实践难题之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育人路径,确保学生古诗词歌曲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积攒教改经验,增强育人实力,明晰本校声乐教学所需教法,找到教改方向,继而突出本校声乐教学优势,达到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活动科学发展目的。

二、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一)将声乐知识及技能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为保障高校声乐教学科学有效,教师应结合教育需求做好古诗词歌曲筛选工作,确保有关歌曲蕴含的演唱技巧在高校声乐教学范畴,声乐知识能够以古诗词歌曲为依托面向学生高效输出,使古诗词歌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避免出现古诗词歌曲滥用,消耗师生“教”与“学”的精力等消极现象,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二)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新时代教改要求教师关注学情,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筛选古诗词歌曲,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应用有关歌曲,使古诗词歌曲成为学生开启声乐课堂大门的钥匙,在自学中有所收获,满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将古诗词歌曲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联在一起教师为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展开声乐教学活动需率先加深研究,找到应用古诗词歌曲的立足点,提升自身古诗词歌曲赏析能力,同时改进教法,为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况,将古诗词歌曲与之全面发展关联在一起,如提升学生音乐文化修养、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声音表现力等,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更具深意。

三、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保留古韵我国有许多知名度较高的古曲,如《离骚》、《海青拿鹤》、《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这些古曲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特征,歌曲意境各不相同,教师为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需保留其原汁原味,用古诗词歌曲的古韵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探究自主性,充实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内容,赋予教学歌曲不同风格,为学生传承优秀音乐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人为本为保障教师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与学生声乐学习需求相契合,教师需从学生声乐基础、文化内涵、兴趣喜好、审美能力、学习情况等角度出发应用古诗词歌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确保学生乐学、好学,在学习探究古诗词歌曲进程中萌发声乐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技能及基础知识,继而降低声乐育人难度,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适度创新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与新时代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为赋予古诗词歌曲亲切感,引领学生通过认知迁移、实践经验深入体悟古诗词歌曲,学习掌握声乐知识及技能,教师需做好古诗词歌曲育人创新工作,旨在增强乐理共鸣,通过创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歌曲的距离,为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铺平道路,同时创新需掌握分寸,避免教师将古诗词歌曲改的面目全非,失去其本身的华彩与意义,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四、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难点

(一)研究滞后当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古诗词歌曲应用研究成果较少,教师通常情况下乐于应用国外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讲解专业技能,主要源于国外声乐教育经验丰富、历史悠久,出现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研究滞后消极现象,影响古诗词歌曲应用成效。

(二)理念陈旧部分声乐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将自己视为课堂“主导者”,“教师为主”育人理念大行其道,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关注,对学生学习心理知之甚少,不了解学生兴趣喜好及其全面发展教育要点,使学生无法接纳古诗词歌曲,与古诗词歌曲缺乏共鸣,降低学生声乐技能及基础知识学习效率。

(三)方法陈旧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科学可行的育人方法,然而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习惯应用灌输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出现学习方向模糊不清,无法在古诗词歌曲与声乐知识之间建立关联等学习问题,无法利用古诗词歌曲提高其声乐学习效率。

五、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做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用研究工作首先,高校声乐教师需以传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文化,优化配置声乐教育资源,有效完成教改任务为导向,树立古诗词歌曲教育研究意识,从古诗词歌曲韵律、内涵、演唱方式、配乐等角度出发展开声乐教学活动,使古诗词歌曲得以分解为若干元素,为教师声乐教学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声乐教师需根据本校教育特色有针对性的选择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应用研究,旨在突出本校育人优势,如选择高校所在地相关古诗词歌曲开展育人活动,创编地域性“校本化”声乐教材,整合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古诗词歌曲,使高校声乐教学研究更具有效性,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得以遍地开花;最后,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如从选学、必学角度出发研究应用古诗词歌曲的方法,以此为由整合教育素材,使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体系更为健全,疏通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管路,达到提高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目的。

(二)转变育人理念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教师需积极转变育人理念,摆正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位置,用“引导者”的角色规划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声乐学习“主导者”。例如,教师在应用《秦王破阵乐》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时,可先给学生5min自主赏析该古乐,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该古乐进行讨论,感受古乐魅力,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学生声乐作品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播放若干演唱版本,引导学生探讨其中声乐演唱技巧应用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跟随伴奏尝试运用声乐技巧进行演唱,教师期间予以点评,确保师生互动具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讲解声乐演唱技巧。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探究《秦王破阵乐》创作的历史背景,感受先辈为保卫祖国河山的英勇之情,与学生爱国意识产生共鸣,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继而使教师能够应用古诗词歌曲完成新时代声乐教改任务。

(三)创新教学模式多渠道应用古诗词歌曲首先,教师需充分了解古诗词歌曲内涵,找到古诗词歌曲应用立足点,避免在应用有关音乐作品同时扰乱高校声乐教学节奏;其次,教师需提升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及研究能力,使教学模式创新目标与古诗词歌曲的应用需求更为契合;最后,教师需将教研与教法创新关联在一起,时刻反观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势与劣势,根据学情践行教研成果,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古诗词歌曲应用更加科学高效,达到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目的。例如,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前运用多媒体设备以网络为载体播放古诗词歌曲,如《阳春》、《渔歌》等,而后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探究,围绕歌曲思想感情、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期间碰撞出声乐思维火花,通过对比分析古诗词歌曲异同掌握知识及技能,加之教师耐心解答各组提问落实声乐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创设“双师型”课堂,借助网络与古诗词研究学者在线互动,弥补声乐教师育人缺陷,帮助学生深入诠释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从事件、人物、历史影响等角度出发感受歌曲思想情感,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及声乐知识演绎相关情感奠定基础。以《离骚》为例,晚唐陈康士以屈原的经历为依托创作该歌曲,乐曲深沉含蓄、古朴苍劲,抒发屈原遭遇奸谗陷害后苦闷、忧郁的情绪以及思乡爱国的思想感情,继而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学活动,使声乐教学思路更为多元,古诗词歌曲应用效率得以提高。声乐教师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可应用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歌曲同时运用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创编歌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举办校内音乐会,分享古诗词歌曲创编成果,期间选出优秀作品,树立声乐学习榜样,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与喜悦,树立自信心,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素养。

第3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歌唱时气息要有支撑点,支撑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撑作用。没有气息的支撑,就会出现声音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正确的呼气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保持深吸气的控制状态,然后缓慢地在大脑的支配下,同时腹肌向里推动气息,均匀流畅的呼出”。歌唱时声带的状态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正常说话时,声带并不需要作高强度的运动,它是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而在歌唱时,因为有音量、音高等方面的要求,声带必须要作出高频率、大幅度等高强度的动作。为了使声音达到歌唱的要求,我们在歌唱之前就要对声带作出相应的调整。歌唱之前声带要稍微绷紧、拉平,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喉头往下放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声带绷紧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就容易达到高频率的震动从而获得高音。声带并不是绷得越紧越好,声带如果绷得过紧就会出现尖锐、刺耳等不正常声音。其次,把声带拉平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的受力才会是均匀的,声带才是整体的、规则的震动,从而才能够获得干净的音色。如果不是平整的,气息过声带时就会有一部分没有消耗随着声音传出而影响音色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漏气”。歌唱的共鸣在歌唱时,产生共振作用的就是人体本身,而产生“共鸣”效果的部位就叫做“共鸣腔”。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共鸣”在歌唱中是发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共鸣的产生、共鸣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音色效果。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二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歌曲的选择也应该有别于音乐专业,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歌曲选择的难度上不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提并论,但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歌曲来丰富其歌曲的储备。

    据笔者了解,好多教师都忽视或不够重视这一个部分。好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儿歌演唱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有视唱练耳课为基础、会识谱就能唱好儿歌,所以就造成了在整个声乐学习阶段儿歌的练习比例少之又少。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用很成人化的方式去演唱儿歌,歌曲演唱完全脱离了儿童的世界,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教儿歌对幼儿是没有吸引力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会乐观。幼儿教师当然得了解幼儿的歌唱特点:3到6岁为幼儿期,在此期间幼儿声带娇嫩、音色单薄纤细、气息很短,所以歌曲音域应控制在六度左右,句子不宜过长。艺术歌曲为了保证歌唱训练的有效性和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学生就必须得学唱一部分民族、美声的初级歌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都还没有艺术技能面试这一环节,所以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或只是很简单地接受过音乐技能的训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歌唱基础是很差的,跟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进行科学的歌唱方法的训练是必需的。而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学生歌唱技能水平检验的一种比较客观、有效的方式。学生对歌唱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歌曲处理能力的高低、对舞台歌曲表演方式的理解都可以在她的艺术歌曲演唱当中体现出来。通俗、流行歌曲通俗、流行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类型,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引导他们去正确地认识和演唱流行歌曲。因为学生自身歌唱条件的原因,我们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有自己的声乐主攻方向(主攻美声、民族或其他),我们只能做到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声音条件引导她们学会合理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在笔者的教学中也会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稍微简单的流行歌曲,比如李谷一、毛阿敏、邓丽君、蔡琴或其他歌手的歌曲。尽量把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合唱歌曲在学前教育专业计划中,《声乐》课往往只是安排1—2个学期的课时(就云南大部分高校而言),而在艺术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首先学生的先天歌唱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其声乐课的开设都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即使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高演唱能力的也是为数不多。当然,在此我不是要把二者做一个比较,但大家可以想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上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那么因为受到自身歌唱条件和学习时间较短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修完《声乐》课后并不具备登台独唱的能力,如此看来合唱就成了他们展示自己歌唱才能的最好途径。合唱歌曲的表演对于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要求就没有独唱的高,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歌唱技能、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就可以唱好难度不高的合唱,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合唱远远超过喜欢独唱。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合唱可以掩盖她们的声音缺点,虽然合唱歌曲在乐谱的学习上要较独唱歌曲难得多,但她们更愿意唱合唱。当然,在合唱歌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不能选择难度太大的、声部过多或变化比较复杂的歌曲。笔者的选择是一些少儿合唱歌曲,例如:《大海啊故乡》、《采蘑菇的小姑娘》、《飞来的花瓣》等。另外还有一些流行类的团体,例如:“黑鸭子组合”、“八只眼组合”、“天使合唱团”等组合的歌曲也比较合适我们的学生演唱。地方歌曲与民族歌曲笔者认为需把地方歌曲、民族歌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培养内容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在我们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在边远城镇和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孩子在入学前是不太会讲汉语的,她们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学前班教师大多都是本地人,而且大部分还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只是小学教师兼任学前班的教育。在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里,也有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前教育经历也大致如此。其次,现在发达城镇或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地方少数民族歌曲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而地方歌曲、民族歌曲是孩子们了解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有效途径。针对此种情况,在我的教学中,我会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课上教我们一些本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同时给我们描述他们家乡的民俗、民风。

第4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英文歌曲;初中英语;听力教学

听、说、读、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基本技能,而听位于四种技能的首位。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要掌握其精髓,方法不外乎多听、多看。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听力教学相对薄弱。一方面教师认为听力教学相对简单,只要学生多听水平自然会提高,另一方面W生认为听力训练枯燥乏味,学习起来云里雾里。英文歌曲是一种融合英语语言习惯、背景知识、基本词汇的艺术形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听力技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通过运用英文歌曲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一、把英文歌曲作为听力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英语听力教材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融入英语歌曲,能够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些脍炙人口的英语歌曲不仅婉转优美,也为人们所熟知。如果能够将学生所喜爱的英语歌曲作为听力训练材料,学生将会更加乐于接受。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广泛了解初中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歌曲,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教师可以选择为学生播放一些英文经典歌曲,然后融入听力训练活动中,并根据歌曲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听力活动。如播放yesterday once more,这首歌广为流传,学生听到也会沉浸在这熟悉的旋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几遍歌曲,然后试着把歌词内容记下来,或者教师将歌词写下来,将其中的某些词语遮盖,让学生试着补充。通过这些互动活动,课堂气氛变得热闹起来,学生练习听力的兴趣也高涨起来。

二、运用英文歌曲营造学习氛围,降低听力难度

听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缓和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很多学生认为听力很难,在上听力课时也会不自主地情绪紧张,从而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选择一些节奏轻快,主题与所学内容联系密切的歌曲,为学生营造和谐、舒畅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放松身心去聆听其中的词句。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时,教师选择英文歌曲Auld Lang Syne播放给学生听,这是一首感叹友情的歌曲,歌词简单、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很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也很喜欢跟着哼唱。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两遍,然后让学生试着讲述这首歌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去仔细聆听其中的重点单词和句子。教师还可以挑选同学来演唱这首歌,请其他同学来检查,发现错误就及时指出来。在这样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减轻听力练习的心理负担,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听力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英文歌曲了解背景知识,增强语言基础

听力能力的提高是以学生语言基础的增长为基础的,只有夯实基础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听力水平。英文歌曲融合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语调、背景文化等多方面的语言知识,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素材。学生在欣赏英文歌曲时,可以从中汲取最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文化,从基本的词汇到语法以及语音、语调,到英语歌词中的重读、弱读、省音、连续等,英文歌曲都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活泼有趣的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他们播放一些英文歌曲,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和模仿,学习其发音规则和语言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elebrate时,教师可以引入英文歌曲jingle bells,通过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向学生介绍西方的节日――圣诞节的由来、庆祝方式等。通过欣赏歌曲,学生不仅了解到了西方的节日文化,同时也在聆听中学习了英语单词的语音、语调,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

四、运用英文歌曲锻炼听力技巧,提升学习自信

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遵循“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做题―教师对答案”的固定模式,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在听力教学中引入英文歌曲,师生可以共同欣赏英文歌曲,共同交流歌曲中的词语运用、发音特点等。在这种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英文歌曲作为听力材料,确保难易适度,通过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听力水平的逐渐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辨识英文歌曲中的发音,分析歌词中爆破、连缀、弱读、连读现象,同时讲解歌词中的重点词汇以及每个单词的语音语调,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例如,在播放英文歌曲holiday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歌曲了解歌词大意,然后针对重点词语让学生进行填写,为学生详细讲解歌词的重点词汇、语音知识,如burn,church,nurse等一些词语中/e:/的发音,nose,raise,wise等词语中/z/的发音。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训练,逐步纠正学生的发音,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之,将英文歌曲运用到英语听力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增加语言学习的信心。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灵活运用英文歌曲这一教学形势,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歌曲作为教学素材,使之适应英语听力教学的需要,努力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晓晓.英文歌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陈迪.应用英文歌曲提升初中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教学模式设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第5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提高路径

学前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其中,儿童歌曲弹唱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本专业学生未来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以训练儿童歌曲弹唱能力为基础,促使学生将声乐、视听等能力整合训练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歌曲弹唱学习是对学生的手、足、口、眼等各个部位展开综合性训练,是学前教育学习的基础技能。由此,在幼儿园的教学安排及日常游戏中都需要对歌曲弹唱能力训练加以重视。[1]通过本文分析,期待本专业学生能够更高层次的掌握弹唱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1 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能力现状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儿童歌曲弹唱能力技能掌握上相对较差,大部分高专院校生源来自县、镇等地区,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甚至部分学生在掌握儿童弹唱技能上,需从基础学起,短时间内期待学生弹唱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较为困难。再者,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不够端正,对于儿童弹唱训练认知不够充分,技术水平亦掌握不足。无法将儿童歌曲弹奏以及演唱较好的结合,容易出现紧张忘词等情况,导致歌曲伴奏及演唱不能极好的融合,无法达到歌曲弹唱的优良水平。这是当前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教育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2 当前学前专业儿童演唱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对儿童弹唱能力训练重视度缺失

古语云:“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本专业学生缺乏对儿童歌曲弹唱训练的重视程度,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多数尚未达到痴迷的程度,其技自然不良,这是弹唱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思想上对儿童弹唱能力训练提升的认识相对不足,歌曲弹唱技能掌握不够全面,缺乏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在歌曲弹唱的学习中,认为基础知识已掌握,训练的意识则松懈下来,导致儿童歌曲弹唱所需的技术能力掌握不够充分,影响高水平素质的发挥。

2.2 学校对于儿童弹唱教学与实践脱节

本专业儿童弹唱能力教学安排,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成为影响学生能力掌握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音乐基础的掌握相对薄弱,在实践教学中,儿童歌曲弹唱等技能培训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育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一定差异;甚至部分学校实行分散性教学,将钢琴弹奏课程与声乐课程分开安排,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将弹唱技能加以整合。[2]在此种教学课程安排下,容易出现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及喜好程度偏向性训练技能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弹奏、演唱素质等方面的良莠不齐。

2.3 缺乏幼儿弹唱教学的实习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但目前,高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实践训练相对缺失,学生虽在教学实践中较好掌握幼儿歌曲弹唱技能,但在实际应用及实习实践中却容易出现差错。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实践经验极少,缺乏与儿童面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影响学习实践效果。学生训练实践体验相对不足,实际应用能力与儿童歌曲弹唱技能无法实现有效的融合,不能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从而影响了学生弹唱状态的良好展现。

3 提高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能力的措施

3.1 提升学生重视程度,分层次开展教学

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能力的提升,应该注重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实行分层次教学,使得学生认识到弹唱技能融合的重要性,意识到将弹奏及演唱共同训练是学前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部分,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开展儿童歌曲弹唱能力及技能的训练。[3]对于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专业教育,实行分层次教学,对学生的乐理知识、弹奏技能以及声乐表演能力等都进行分层次培养,结合学生的学习及掌握速度划分课程教学进度,促使学生充分掌握乐理基础知识,明确声乐历史内容,全面掌握循序渐进的弹唱技能学习方法。

3.2 科学安排教育课程,充分结合实践需求

本专业教学中应科学安排弹唱训练,学生歌曲弹唱技能培养加以整合,避免弹奏和演唱技能的分散安排。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歌曲弹唱技能课程的规划,强化弹奏基本功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儿童歌曲类型并准确选取适合的和弦能力。[4]演唱能力训练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基础音乐知识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在弹唱中将歌曲情感充分表达。此外,儿童歌曲弹唱并非单一性的课程,而是在钢琴弹奏及声乐基础上开展的音乐技能训练,学生应当必备扎实的钢琴演奏能力。

3.3 强化专业教学监管,提供实践训练平台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歌曲弹唱能力,应重点加强专业教学的监管,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充分掌握弹唱理论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实践训练,促使学前专业学生能够流畅的将儿童歌曲弹唱技能加以应用。[5]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弹唱课程设置的内容及环节进行监管,提高弹唱能力的培养力度及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还应当对教学评估加以落实,对学生的弹唱技能训练水平进行考核评估,督促学生树立主动训练的意识。

4 结语

弹唱能力是学前专业学生学习中的基础能力,是学前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最基础技能,高效的儿童歌曲弹唱能力有助于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有效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使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今后,在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应积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儿童歌曲弹唱技能的认知,重视弹奏及歌曲演唱等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训练,提升歌曲弹唱实践水平,促进儿童歌曲弹唱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为学前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印亭蓉.浅析如何提高学前专业幼儿的歌曲弹唱能力[J].艺术评鉴,2016(12).

[2] 潘晓华.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5(12).

[3] 李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浅谈[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6):254.

第6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戏曲音乐;音乐教育;初探当

今国内歌唱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并举,传统戏曲唱法在音乐学院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被划分到了单独的学派。既然都是唱腔,那必定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借鉴,在演唱中或许还能发挥创造力,且得到新的演唱技巧,创作出新的作品。

一、戏曲唱法与其他唱法相交融

(一)戏曲唱法与美声唱法

中国新歌剧实现了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相结合,两种唱法在演唱的技巧上互占优势,歌唱家们在演唱中相互转换,使音乐作品非常好听。如新歌剧《白毛女》、《江姐》等,在《江姐》这部新歌剧的原剧音乐创作中,主要以四川民歌为素材,并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语汇和创作手法,大大增强了该剧的戏曲色彩。[1]虽然两种唱法在发声上还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美声唱法在使用声带和气息的对抗中,不同力量的运用相对于戏曲唱法使用声带和气息的对抗力会弱一些,所以在演唱时可以适当降低对抗力,采用混声唱法使两种唱腔运用自如。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是采用意大利语来演唱的,戏曲是采用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在吐字咬字上追求地方色彩,在不影响发声的状态下,让观众能听清楚具体的歌词内容,这也是对歌唱家的演唱技巧有一定的要求。“戏曲唱法实际上和美声唱法呼吸的基本方法大致是相同的。”“美声里说的假声其实是混声,和戏曲里面所说的小嗓,也叫‘细嗓’,是一回事。”[2]可以发现这两种唱法中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既然存在着相同之处,为什么不能结合起来呢?美声唱法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后被快速运用到歌唱学习中,由于其在西方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在我国发展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喜爱。我们可以通过基本的声乐基础学习打牢基础,从而为戏曲唱法的学习开辟一条新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

戏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是在我国民间成长起来的,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传统戏曲唱词精炼,词曲传达的情感细腻,给民族声乐演唱启发极大。“戏曲唱腔的咬字,有字头、字腹、字尾,唱出的字很完整;民族声乐发声要求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情声结合。”[3]民族唱法是我国民歌结合传统戏曲词曲与西洋美声唱法融合而成的新的科学声乐表演体系,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演唱风格鲜明。民歌和传统戏曲词曲是民族唱法的主要源泉,传统戏曲的演唱语言和音乐表现为民族唱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尤其是对现当代民族歌剧有着深刻的影响。[4]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吴碧霞唱法”就是将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青年民族歌手吴碧霞的唱法,戏曲元素占有大量的比例,但是,她的唱法之所以得到大众的青睐,就是因为她把戏曲的唱法进行改良和融合,在音乐再创作上能够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演唱风格。[5]这也使民族唱法在发展和传承的道路上开辟了新天地,能受到大众的喜欢,说明人们在演唱过程中感受到了更舒适的发声方式,在技巧上得到了升级。

(三)戏曲唱法与流行唱法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流行音乐领域出现了将戏曲唱法结合的流行歌曲,基本上是借鉴戏曲的器乐、唱腔、念白等来进行创作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曾经说过:“音乐无国界,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融会贯通才是生命力。我们相当欢迎蕴涵有京剧文化因素的各种表达形式,而且我并不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到戏曲的本体。因为他们做的东西毕竟与我们不一样,他们不是标榜着唱京剧而去破坏京剧的规则和典范,借鉴是完全可以的。”[6]尚长荣老师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京剧需要传承和发展,不是单一的生搬硬套,而是学习它,把其中的精髓融入到其他风格中,这样才不伤害到本体,达到延续。今天,在民间被普遍传唱的流行歌曲如《冰糖葫芦》《新贵妃醉酒》《OnenightinBeijing》《Susan说》《花田错》《霍元甲》《我的地盘》等。这些优秀的作品已经实现将戏曲完美融入流行歌曲,作曲家们把戏曲音乐中的精髓通过流行音乐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广大媒体让更多的人可以听到,被大家口口相传,从中国传遍世界各地,不仅让流行音乐的创作得到了新的提升,而且使得戏曲音乐在世界乐坛继续发扬光大。戏曲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瑰宝,融入到流行歌曲中成为新的血液,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7]在当代的中小学生中,包括许多大学生们对戏曲音乐比较陌生,大家基本上听的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与戏曲相结合,对于当代学生们及大众在快被淡忘的戏曲音乐来说,得到了一丝新的回暖,将对戏曲音乐新的认识开启一扇大门。偶尔还能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听到有小朋友在唱着流行歌曲,周杰伦的《我的地盘》,歌词中“:在我地盘这儿,你就得听我得儿,把音乐收割儿,用听觉找快乐儿,开始在雕刻儿,我个人的特色儿,未来难预测儿,坚持当下的选择儿……”这些个性的儿化音就是周杰伦借鉴戏曲唱腔里的地方方言特色吐字而来,在流行音乐中还是首次出现,非常有个性,这首歌在最初发行时就火遍全国,之后成为移动电话的来电铃声,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首歌频繁“洗脑”。一般的作曲家还不太擅长将不同唱法的歌曲风格相融合来创作出新作品,当今占歌曲界主流的还是流行音乐,将戏曲音乐融会贯通进各类唱法的曲目中还有待不断开发和尝试,作曲家们在创作时还需要大量的收集各类音乐素材,聆听各种音乐,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创造力,带给大家更多好听的音乐作品。依据现有的作品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还是比较接受这样的音乐风格,这些中国风的流行歌曲能受到大众的热衷和传唱,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说明此方法可行,未来还需继续探索,找到各种唱法的不同之处和共通之处,继续写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戏曲音乐与音乐教育

现代音乐教育以人为本,戏曲音乐虽距离当代已有历史感,但作为中国人在骨子里会对自己的传统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审美观。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音乐自然的、直接的理解和欣赏,这是民族天性的一部分,是中华大地赐予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民的天然馈赠;另一方面是古今审美观的矛盾,通过长期的引导和学习,对古人审美观和世界观的关怀可以使矛盾得到化解。还可以参照和对比,将古今审美巨大矛盾化解为对传统戏曲音乐审美观的理解和接纳。[8]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欣赏中国戏曲、中外歌剧、音乐剧及戏剧和影视配乐等,了解戏剧构成的主要元素;了解我国传统戏剧及中外歌剧的起源、发展、流派风格、主要代表人物及艺术成就,并能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做出评价。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标中也增加了京剧的教学内容。京剧在两百多年前形成于清代民间,现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世界三大剧种之一。表演者被划分为生、旦、净和丑四类。京剧是一门极为复杂且精致的艺术产品,是世界戏剧音乐宝库中的珍品。[9]在学校的课本里关于京剧的篇幅越来越少,很多音乐教师们对于京剧的了解也不够,导致在讲课中学生们对戏曲音乐兴趣逐渐疏远。再加上每一场剧要看完的话起码要两小时多,现代都市人如此繁忙,很少有心思闲散的听上一场经典剧。目前看来大部分音乐教师对于戏曲知识比较缺乏学习,更没有此类的艺术实践和体验,在教学上无法胜任。在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中,在对教师专业的培养中,对于戏曲普及不多,导致教师们自身对戏曲的兴趣也不高。传承戏曲音乐也是作为音乐教师的责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使学生们对民族音乐加深领悟和理解。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建立对戏曲音乐的热爱及兴趣,可以多参加市区内票友们的活动,与老票友们深入详谈,会获取很多信息;其次可以去现场听一些戏曲的演出,通过现场体验来获得视觉、听觉享受,由此对戏曲音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然后还需要查阅大量有关戏曲艺术的文献资料和音频资料,来获取理论上的知识建构,对戏曲艺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今后在给学生们讲到专业术语时能对答如流;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除了能教授音乐课外,还需要有表演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们互动,在戏曲音乐这一章为了让当代学生们更能零距离与戏曲接触,可以跟学生共同编排一段名家唱段或一段戏,在编排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作为戏曲演员需要穿什么样的戏装,画什么样的脸妆,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程式动作,不同的人演绎同一个角色有哪些不同点等等,教师们将会把这样的音乐活动变成一场有意义的文化传承,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而渐渐喜欢上戏曲音乐。要让戏曲音乐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音乐教师们对戏曲的认识程度,在培养音乐教师的过程中应当做个热爱戏曲艺术的教师,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提高戏曲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戏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了配合全民热爱古典艺术,在今年的央视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中,邀请了来自韩国和国内的流行歌星和演员等,分好小组,在有限的时间每三人跟随一名戏曲大师学习一段戏曲唱段,最终要表演给当地老百姓们看。这个综艺节目把戏曲介绍的非常详细,再加上明星们的名人效应,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有许多中小学生们也在收看。结语把戏曲纳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普及了知识,也实现了文化的传递。[10]现在网络运用越来越发达,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许多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戏曲音乐在网络的点击率还远远不够,作为戏曲爱好者和当代的音乐老师们,对戏曲音乐传承的道路还会很长,坚持下去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戏曲观众。

参考文献:

[1]原丽红.试论中国新歌剧中美声唱法与戏剧唱法的运用——以《江姐》选段《五洲人民齐欢笑》为例[J],歌剧,2011.05.15.

[2]罗鹏.美声唱法与戏曲声乐发声的相通之处[J],北方音乐2015.03.30.

[3]韩瑛.论民族唱法向戏曲唱腔的借鉴[J],四川戏剧,2010.06.15.

[4]唐敏.民族唱法借鉴传统戏曲词曲表现的内容[J],四川戏剧2013.05.25.

[5]尤国通、吴碧霞.演唱风格及民族唱法与戏曲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4.07.15.

[6]潘研娜.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戏曲风[J],黄河之声,2008.02.08.

[7]唐赛男.论戏曲与流行歌曲在声乐演唱中的结合——以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为例[J],音乐时空,2014.05.30.

[8]李文吟.对传统戏曲音乐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J],戏剧文学,2010.02.15.

[9]梁兰J.中小学音乐教学论之(三)——再谈戏曲音乐进课堂[J],黄河之声,2013(21).

第7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关键词】幼儿歌曲创编 儿童歌曲创编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我国的儿童歌曲是随着上世纪初“学堂乐歌”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形成的,当时留学海外的学子回国后在中小学开设唱歌课,并进行儿童歌曲创编。由于当时我国没有系统的音乐创作理论,他们大多是采用欧美各国流行的歌曲曲调进行填词,自作曲调的儿童歌曲甚少。上世纪20年代我国创建了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始专业音乐教育,全面引进、介绍西方音乐创作理论。音乐家们开始尝试运用西方的音乐创作理论进行儿童歌曲创作,但极少关注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音乐家借鉴外国儿童歌曲创作技法,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儿童歌曲。但是,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的建设和研究仍然很落后,虽然各地出版过一些讲授作曲知识的书籍,但专门讲授、剖析儿童歌曲创作技术理论的书籍和文章极度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占据音乐市场,受市场经济影响,不少音乐家冷落了儿童歌曲创作,也很少关注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儿童歌曲创作理论研究的弱势和教材的极度缺乏,严重滞后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教学,再加上当时很多任教此课的音乐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这些教师专长于声乐或器乐,创作理论与实践创作较弱,故自身在“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教学内容上没有做足准备,没有整理、规范出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以至于课堂上照套成人歌曲的创作理论讲述,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学生的习作严重脱离幼儿的生理及生活习性,缺乏童趣。可喜的是,近10年来针对幼儿师范学校出版了一两本儿童歌曲创编理论教材,市场上也出现有关儿童歌曲创编理论的专著,有些刊物也发表了一些有关儿童歌曲创编的文章。这些理论专著、文章和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依据,也为“儿童歌曲创编”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课程建设

本世纪初,笔者由媒体单位调入长沙师范学校任教,角色由音乐编导转为音乐教师。当时的长沙师范学校只是一所培养幼师的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专业单一,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当时开设的“幼儿歌曲创编”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采用的教材是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幼儿歌曲创编》。这本教材共分七章,每章篇幅短小,主要是将幼儿歌曲的一般特点和创编基本知识做了简单介绍与归纳,基本满足中专学生的学习需要。2004年,长沙师范学校升为大专层次的高等学校,在重点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同时申办了新的专业,成立了音乐舞蹈系,申办了音乐教育专业,除继续保留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生外,还招收三年制高中起点的学生。2004年至2006年,学校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社会幼儿园,培养大专层次、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艺术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音乐特长突出的、多能一专的音乐教师”。新的专业设立和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课程建设初期,音乐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初中起点)仍保留“幼儿歌曲创编”课程名称,三年制大专(高中起点)则更名为“儿童歌曲创编”。由于当时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在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上的区别也不是很明确,加之国内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时间短,市场上缺乏与之相适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的专业教材,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明确区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两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分为幼儿(儿童)歌曲的词曲特点,幼儿(儿童)歌曲的题材、体裁和演唱形式,幼儿(儿童)歌曲的音乐表现要素,幼儿(儿童)歌曲的音乐主题写作,旋律发展方法,幼儿(儿童)歌曲的曲式结构,前奏、间奏、尾声的写作七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和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幼儿歌曲创编》的目录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教师备课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地增添一些内容并稍作深入讲授。

第8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在声乐曲目的选择上,教师始终坚持技术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歌曲。其中有不少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被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在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和观摩实践中,我把高校声乐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歌唱技巧的训练,二、歌唱修养的训练。在学生声乐学习的不同时期,配合不同的声乐作品,使学生的声乐能力得到不同的锻炼。对于声乐学习初期的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式至关重要。伊丽莎白舒曼认为,“唱歌就是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歌唱的支持力,建立有意识、有目的、有技巧的呼吸状态,是掌握科学发声法的先决条件。关于呼吸方法的问题上,现在国际上统一的观点是胸腹式呼吸法。正确的发声方式是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的,歌唱只不过是将说话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工,并赋予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而已。歌唱必须在自然、放松和发音准确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悦耳动听的声音。练习要从中声区开始,在中声区反复锻炼呼吸肌与声带的协调配合能力,直到熟练地掌握,再逐渐扩大音域,增加作品的难度;反之,追求宽的音域,强的音量,大的作品,就会破坏声音的自然与平衡,导致声音的挤、卡、夹,严重者将会丧失美好的声音。

        在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对于气息和声音的控制并不是很娴熟,因此布置的曲目不宜过大。《月之故乡》、《思乡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亲爱的》、《阿玛丽莉》等经典曲目为广大高校教师选用。《月之故乡》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各乐段轻响情绪方面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这首歌曲在演唱技巧上较为简单,没有很大的情感起伏,以训练气息流畅性和正确的发声方式为主。音域不是很广,比较适合声乐初级训练者训练时演唱。《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潜藏着无限深厚的思情、思乡、思国之爱。说“思情”,则是因为远在异国他乡的刘半农同样思念和自己患难与共的恩爱妻子朱惠,《教我如何不想她》除了思念祖国,还有思念妻子的因素。而赵先生和杨步伟也是一对相敬如宾的恩爱夫妻。沐浴在幸福美满的情爱生活的赵先生当然也推己及人,把这首歌曲谱写成优美动听,传情达爱,为当时青年人最爱的浪漫歌曲。相对于《月之故乡》,此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情要求。不但要有扎实的气息作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对声音强弱进行处理,从而完成对感情的诠释。对于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能够有效训练其对于声音的控制。

        《我亲爱的》是一首意大利古典歌曲,是美声教学的启蒙作品之一。意大利古典歌曲对于演唱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演唱者对气息、共鸣腔体等美声唱法技巧、技能运用娴熟。意大利古典歌曲记谱严谨,要求演唱者严格按照记谱方式进行演唱。通过完成对《我亲爱的》的演唱,能够有效提高声乐初学者的声乐技能,和对于意大利古典歌曲的诠释能力。

        对于声乐基础比较稳定扎实的学生,应以逐步加强学生的歌唱修养为主要训练目标。在提高学生歌唱技巧的同时,逐步加强学生的歌唱修养。这个阶段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感情处理和技巧处理有所要求的曲目。如《负心人》、《黄河怨》、《我的太阳》等经典曲目。

        《负心人》是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在1954年举办的《告别音乐会》中演唱的曲目。描写小伙子对姑娘卡塔丽背信弃义的怨恨、留恋、规劝的复杂心情,歌曲音域宽广,旋律婉转,感情色彩变化多端,是男高音演唱技术全面锻炼的较好教材。特别是对气息的锻炼,对男高音难度较大的高音的发射,结尾降hb上发“我”音时,要求掌握好“关闭”唱法的动作,不要一下把“我”唱出来,要慢慢的把字拉长,找到小腹深深地支持才有威力。对于已经有一定演唱技巧的男高音,能够有效提高其演唱能力。

        《黄河怨》是感情基调悲惨的,是含着泪来唱的一首悲歌。这首歌运用大小调和节奏的变化,一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沦陷区妇女的哀怨和对敌人残忍兽行的强烈控诉。这首歌曲音域宽达两个八度,情绪变化多,每个间奏之后都有一个情绪转折,演唱时应抓住每段的主要情绪。这首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感情的掌控能力和声音的控制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歌唱技巧。

        《我的太阳》流传自拿坡里歌唱节。1956年著名意大利歌唱家吉利在美国卡标基音乐厅举办告别音乐会“啊,我的太阳”是他的音乐会达到空前辉煌,随后帕瓦罗蒂,多明戈等都把它作为必唱曲目。在当代,是许多男高音歌唱家必唱的歌曲目之一。整个歌曲前半不分音域较宽广,以富于歌唱性的中声区赞美阳光和晴空及宜人爽朗的清新空气。后半部分奔放热情,倾诉真挚的爱慕之情。演唱这首歌时,要做到声区统一,对于男高音必须解决高音区才能完成这个作品演唱。这首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整体能力,能够有效训练男高音对于换声区音色的控制能力。

第9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音乐艺术,是汲取传统民歌、美声唱法、地方民谣及戏曲艺术广泛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有着中国民族的特色,也有着美声唱法的根源、科学的发声和演唱技巧。江明教授在《汉族民歌概论》中指出:“民歌是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做,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周青青教授在《中国民歌》中将民歌界定为: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民歌多数采用传统的真声唱法(民间称为大嗓),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北方一些地区的民歌如青海的“花儿”在高音区则运用了假嗓(民间称小嗓)演唱,很具特色。

“”以后,萧友梅先生于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建立了以西洋发声法为主的声乐系,欧洲声乐学派的教学和演唱在我国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形成了为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派,奠定了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学习的重要地位。美声唱法多强调混声和真假声结合,音色柔美明亮,音域宽广,可以驾驭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迅速成为基础性的声乐训练方法。

二、建国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状况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后,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在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民间音乐的课程,请来了单弦和天津时调的名家来学院教学,一方面学习中国传统的歌唱艺术,另一方面在声乐课程中增加了中国歌曲的比例,并规定学生音乐会和考试都必须有中国曲目,并在逐步掌握了中国歌曲的风格和吐字、咬字的方法后,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和歌唱艺术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之后,民族声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民族声乐就像棵大树,根植于民族民间沃土,从各个民族的歌曲、西洋歌曲、歌剧咏叹调、京剧及各戏曲唱腔等各种形式中广泛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具有美声发声方法的公认的科学的发声体系。民族声乐演唱作品的覆盖面逐渐变宽,演唱作品丰富,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当代音乐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使得多种不同艺术形式融会贯通,民族唱法与美声相结合,民族声乐与通俗唱法相结合,出现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声乐形式。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声乐教学的状况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对于声乐训练的本身,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技巧的训练是美声和民族唱法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的戏曲、民歌、曲艺、歌剧和创作歌曲的演唱是进行科学性的技巧训练,再加入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比如地域性语言,戏曲唱腔,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既有风格,又很松弛、科学的演唱状态,唱得轻松,听起来舒服而有特色。

现行的高校声乐教育普遍认为美声的发声方法才是最科学的,由此出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民族声乐的学生大都要学唱西洋歌曲,目的是解决技术问题,而对传统的中国民歌、戏曲、曲艺的原生语言、发声却少有钻研。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新的发展学科,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和艺术院校开设这门专业也仅仅有几十年,目前发展得很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声乐训练还不够规范,基本上都是以美声的训练方法为导向;方法不够系统,教材层次少,数量有限,尤其是男声作品较为匮乏,特别是男中音的民族歌曲少之又少,能保留下来的经典歌剧和艺术性较高的声乐作品很少。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虽然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但仍存在女声多、男声少、高音多、中低音少的状况。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进入多元时代,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音乐结构布局,流行音乐成为主流。民族声乐在学习西洋声乐技巧的基础上,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又朝着流行音乐的方向跟进,就出现了“民通”、“美通”互相结合的新型歌唱形态。民族声乐教育在美声的技巧、流行音乐的发声中渐渐远离了民族声乐的传统。缺失了声乐基础教育――传统民间音乐,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式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窄。他们没有条件接触、学习多民族、多风格、多唱法的民间音乐。音乐素养的浅薄导致学生在演唱民歌风格很强的作品时难以理解和掌握,仅仅通过老师的范唱和自己的一味模仿,是无法真正诠释出作品的含义和特色的。知识的匮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于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大多数民族声乐的学生自然就以舞台上成名的同类演员作为模仿对象,演唱风格和技巧便朝着趋同方向发展。

四、高校中的民族声乐的教学发展

艺术院校和高校作为声乐艺术的传播和发展的载体,对待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进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所谓的“科学”的发声,我们应当这样去理解:能够让我们气息通畅,声音运用自如,就是“科学”。“科学”不姓“西”,也不姓“中”,因为中西唱法都有“科学”,也都有不“科学”的。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民族民间音乐,她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会给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