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茶园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园生态养鸡技术是当今生态农业的典范,在茶园当中进行鸡的生态养殖有着很多的裨益。一方面,散养的鸡可以在茶园当中通过捕食虫子和杂草满足它们的生活和生长需要,而茶园中的茶树有着比较适宜的高度,这样茶园中的鸡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免受风雨和暴晒,这里的鸡也是未经过人工手段养殖的无公害的草鸡。此外,不但用鸡解决了茶园的杂草和虫害的问题,鸡的粪便同样能够获得再利用,在茶树的根部充当天然的肥料,这种肥料避免了来自人工化肥的环境问题,保证了茶园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确保茶树能够茁壮的成长,茶叶的品质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
1 茶园区位的确定
茶园位置的选择比较重要,一般来说那些低龄的茶园有着比较适宜发展的条件,当然如果没有低龄茶园,较为平缓的山坡和平坦地形之上种植的茶园也是可以作为选择目标的。茶园的选择中对于污染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避免存在于工厂的主要矿产周围,和公路主干线周围进行生态养鸡。同时,茶园中最好拥有一些水源带,例如说河沟,水塘和一些流过茶园的小溪流都是很不错的。并且茶园中最好能够防止外来动物进入茶园的防护措施,都可以为这个茶园增色不少。本文中的养鸡试验选取的地址是临海市涌泉镇兰田茶场,就比较符合实验的要求。
2 茶园的管理和处置
2.1 园地的前期规划 在前期的规划中控制合适的养殖面积十分重要,因地制宜是首要的原则,一般来说每15亩的茶园当中可以安置一个鸡舍,这个鸡舍的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但一般设置不少于40平方米也不能多于50平方米,这样可以保证400只鸡的正常生活需要,前期建设时还应配备鸡的自动饮水装置,可以从一开始就减少人力的投入。鸡舍位置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选择那些距离茶园比较近有利于鸡的活动和收捡鸡蛋能够方便进行的位置。临海市涌泉镇兰田茶场地形非常优越,是一个较为平缓的山坡,有利于鸡群的活动和觅食,这样对于整个生态农业的展开有很大的帮助。
2.2 茶园的实际管理
2.2.1 加强除草工作 茶园应当适时的安排人力进行除草工作,对于那些恶心的杂草要及时进行铲除,将茶园病虫害的发生从源头处予以截断。这个除草的过程一般安排在天气较为寒冷的秋冬季进行,除草过程当中还可以安排对于茶园的施肥。虽然说鸡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使用,茶园的施肥同样重要,在选择肥料时应当根据茶树所需要的化学元素组成和鸡的粪便当中已有的肥料进行选择,生态茶园的施肥选择也不应该和传统的茶园一样,需要灵活的进行。施肥的种类也应当尽可能的生态保护化,尽量选择环保的农家肥,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使用有机肥料。
2.2.2 开展茶园病虫害防治工作 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当切实有效地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做到防患于未然。根据无公害生产对于各个生产环节提出的要求,立足于整个茶园的生态体系,以农业防治作为基础,并考虑将新兴的农业防治技术带入到茶园生态农业当中去,例如说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最终目的是创造出一个不利于病虫的滋生而有利于各种害虫的天敌进行繁衍的环境,保证茶园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茶园的生态平衡也可以大大的加强。茶树的修剪也有很深的学问,茶树的下部枝叶最好都予以清除,这样可以方便鸡进行活动。同时,这种专门为生态养鸡设计的修剪模式可以让整个茶园的通风和透光的能力能够大大的加强,整个茶园的生态环境得以大大的改善,更加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对于种植密度较大的茶园,应定期对茶树的边缘进行修剪,这样可以保证茶树之间有着20多厘米的间隙,鸡的活动和工作人员对于茶树的定期清理工作也能更加的方便。
3 关键技术环节
3.1 鸡舍的建造这段可以删
3.1.1 育雏室和避雨棚的建造 育雏室的面积有着一定的限制,过大的面积和过小的面积都不利于幼雏的生长发育,育雏室的面积可以根据小鸡的饲养量进行确定,一般来说每30只的幼雏可以设置一平方米的育雏室。育雏室的环境条件很苛刻,要求做到避风向阳,地形和地势相对来说比较平缓的地方,地面应当保持干燥,还应有充足的水源供应。交通便利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因为良好的交通位置有利于幼雏成长之后的及时放养。避雨棚应当在育雏区的外部设立,防止鸡群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风雨的侵害。
3.1.2 鸡舍的建设 根据不同茶园的不同的地形特点,应当建立不同的鸡舍。尽量保证鸡舍能够坐北朝南有着很好的生态环境,此外和育雏室的生活环境要求相似,鸡舍中一定要足够的干燥,水电也应该保持通畅。另外需要特殊注意的是需要在鸡舍的顶部悬挂几盏白炽灯,有利于维持鸡舍内的照明并且为鸡舍提供照明和一些温度上的保障。
3.2 鸡种类的选取
茶园中的鸡种选择很关键,最好可以选取适应能力较强,抗病能力出众的本地三黄鸡种。
3.3 饲养管理中的注意点
3.3.1 雏鸡的管理和监控 刚刚出壳的幼鸡对于温度的要求很高,第一周出生时由于幼鸡身上的羽毛还未曾发育完全需要在鸡棚中提供比较高的温度,一般在35摄氏度为宜,这样有助于保证雏鸡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随着雏鸡的生长,室温可以逐步的降低。在雏鸡的发育阶段应当给予正规厂家生产的专业的雏鸡饲料精心饲喂,雏鸡的营养才能够得到各种均衡的保证。雏鸡生长到60天后可以完成从专业的饲料到自有饲料的过度。
3.3.2 放养的规模控制 雏鸡生长到45天时时放养的黄金时段,但必须根据天气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放养计划。一般在晴天的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进行放养的初始步骤,通过饲养人员的意向性喂食,可以诱导雏鸡到棚外进行活动。本文中所选取的临海市涌泉镇兰田茶场在山茶花快结束时放养有很好的气候条件支持,可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夜晚熄灯之后可以讲地上的鸡捉放到用于鸡休息的鸡架之上,避免鸡在室外受到寒气的侵袭。
4 总结
茶园生态养鸡技术对于生态农业的推广有着重大的指示意义,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有着很好的可操作性,能够做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两者共同发展的强大优势。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在茶园生态技术当中对于茶树的种植区的选择和养鸡技术的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不能按照单一的茶树生长条件和鸡的生长环境进行单一的整合和统一,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两者达成协调一致的和谐发展模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蒋婷英,杨金梅,郭其中,戚厚芸,朱训永,叶玉霞. 茶园生态养鸡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24:208-209.
关键词 茶园害虫;为害特点;形势;防治措施;福建福安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33-02
福安市是中国茶叶之乡,是久负盛名的闽红“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也是我国主要产茶市和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全国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市、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市。近年来,福安市立足茶业资源优势,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2008年现代茶业项目实施以来,全市完成2 474.13 hm2生态茶园建设,通过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而又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1 福安市茶叶安全建设情况
1.1 实施茶园生态工程
大力实施国家现代茶业项目,加快茶园水利设施与道路修建、茶园绿化树种多样化培育、茶园园地综合改造,全面实施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确保茶叶原料和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着力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全市8 133.33 hm2茶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园,28家茶叶企业的40个产品分别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有新坦洋集团、南方佳木茶业、王家茶场等3家茶企开展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有效推动福安市茶叶质量跃上新台阶。历年农业部、省农业厅茶叶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均达100%。
1.2 加强检测力量
率先成立福安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并不断扩大检测项目,目前检测项目共31项。
1.3 组织茶叶抽检
每年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无偿抽检春、夏、秋季茶样进行农残检测,年抽检120多份茶样,有力地监控茶叶农残动态。
1.4 开展物理防治
组织测报人员深入福安市社口、松罗、溪柄等3个病虫测报站开展病虫预测预报,在社口、晓阳、潭头、城阳、坂中、穆云、松罗等乡镇示范采取推广黄板(粘虫板)、太阳能诱虫灯防治虫害,面积306.67 hm2。
2 现代茶园害虫为害特点
通过对福安市现代茶园的调查,发现尽管茶树品种不同、茶园类型不同,害虫种类稍有差异,但在现代茶园中常见害虫主要有螨类、叶蝉类、蚧类、粉虱类、尺蠖类、毒蛾类、刺蛾、蓑蛾类、卷叶蛾、象甲类、钻蛀害虫(茶吉丁虫、茶枝镰蛾)、地下害虫(大蟋蟀等)、茶蚜、茶蚕等14类。其中,以假眼小绿叶蝉、螨类(茶橙瘿螨、短须螨、茶黄螨)发生最多且普遍,局部茶园黑刺粉虱、卷叶蛾等也较多。而害虫的发展总的趋势是大虫向小虫演变,食叶性向吸汁性害虫演变,发生代数少的向发生代数多的演变,繁殖力低向繁殖力高的害虫演变,栖息叶面的向栖息隐蔽的害虫演变。
3 茶叶农残面临的新形势
3.1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9月26日《人民日报》第10版上刊登“茶叶出口如何跨过新门槛”。2012年4月11日“绿色和平”组织在网上茶叶农药调查报告,称送检的国内九大品牌茶叶企业的18种茶叶样本全部含有农药残留,少的含有3种农残,多的有17种,总共检出29种,不少样本检测出违禁农药残留,引发公众“还能不能喝茶”的争议。
3.2 国际社会对茶叶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欧盟制定茶叶中农药残留MR标准有438个,还有规定停止生产、使用、销售的农药按0.01 g/kg执行,这样总共有1 135个标准。从2011年10月1日起,欧盟对我国茶叶出口采取新规,要求所有中国进口茶叶必须从指定口岸入境;所有货物必须有常规入境文件才被允许进入指定口岸;将对10%的货物进行农药检测,如果该批货物被抽中,则要实施100%抽样检测;主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如噻嗪酮、吡虫啉等都更加严格。
3.3 国内茶园禁用农药种类繁多
我国2010年前禁用的农药有42种之多,常见的有:六六六、滴滴涕、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胺磷、内吸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杀灭菊酯、速灭杀丁、克百威、呋喃丹。其余还有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氟虫腈。2011年6月15日起禁用灭多威和硫丹。44种禁用农药中,有高达35种没有规定最大残留限量,如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即使检测出也无法作出判定。目前,我国在茶树上登记的农药共有28类96种农药。
4 现代茶园害虫防治措施
当前茶产业发展面临着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土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等问题。实践证明,生态茶园建设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实现高产优质、提升可持续能力的重要基础。生产上应改善茶园及周边生态环境,增加物种种类和数量,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从而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4.1 科学布点建站、做好预测预报
福安市在海拔500 m以上的茶园面积0.29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24.45%;在海拔300~500 m的茶园面积0.22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18.61%,在海拔100~300 m的茶园面积0.33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27.96%;在海拔100 m以下的茶园面积0.34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28.98%。茶园集中分布在低山、高低丘陵地带。依托现有的社口、松罗、溪柄病虫害测报站,增加在100~300 m的测报点,从整体茶园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分析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通过定期、定点的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并应用生物防治指标,使用选择性农药进行防治。如茶丽纹象甲可在成虫出土初期用药,茶毛虫掌握在幼虫3龄前幼虫期用药,茶小绿叶蝉在若虫期防治。
4.2 加强茶园管理、改善内部环境
害虫的发生与环境息息相关。根据茶树生育特点和病虫发生规律而采取的农艺措施,以提高茶树自身抗性来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如茶树轻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可以减少病虫来源和病虫发生数量[1-2];茶叶适当嫩采和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
4.3 注重长效机制、实施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虽长效性好,但因见效慢,不大受茶农接受。它是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发生与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持茶园生态平衡。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EoNPV)是茶尺蠖幼虫的优势病原微生物,苏云金杆菌和溴氰菊酯对其有增效作用,据此已研制出3种实用制剂,田间防治效果达95%,有效期达1~2年。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VP)也有3种实用制剂(水剂、Bt混剂、敌杀死混剂),防治效果达95%以上。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fNVP)有2种实用制剂(水剂、Bt混剂)田间防治效果达88%以上。
4.4 针对害虫特性、实施物理防治
害虫大多具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利用其特性可达到防治效果。如利用害虫的趋性,可用白炽灯或黑光灯进行诱杀,此外还可采用糖醋液诱杀、性引诱剂诱杀等,但诱杀时必须避开益虫高峰期。①信息素诱捕技术。一是利用人工合成害虫的雌性激素,把专用性诱剂诱芯安装在虫板上,对雄性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已开发出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性诱剂。二是外源信息物质诱导,如在茶园中采用缓解技术施用水杨酸甲酯对小绿叶蝉可产生明显的趋避效应。而对瓢虫类、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敌表现出诱集效应。②频振灯诱杀技术。利用害虫趋光性,主要对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进行诱杀,可结合、信息素诱杀、人工捕杀,效果更佳。③色板诱杀技术。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偏嗜性和自身生物特性进行诱杀,如假眼小绿叶蝉对绿色、茶黄蓟马对黄色和绿色、茶蚜对黄绿色、茶尺蠖幼虫对黄色具有趋性。④植物诱杀技术。种植对害虫具有诱集的植物,如菊科、草本花卉诱集害虫,再集中杀灭;外源信息物质诱导,如在茶园中采用缓解技术施用水杨酸甲酯对小绿叶蝉可产生明显的趋避效应,而对瓢虫类、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敌表现出诱集效应[3-4]。
4.5 化学农药防治、注重科学规范
在提倡有机、绿色食品的同时,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不得以的方法。当病虫发生数量和茶树遭受危害程度达到生物防治指标时,可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选择性农药进行药物防治。但必须严格按照允许使用深度和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不能采取多种农药混用。还要注意农药的轮流使用,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福建省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已开始对凯恩、阿立卡、艾法迪、飞电、毕飞等替代农药进行筛选试验,主要用于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丽纹象甲等害虫。
5 参考文献
[1] 林瑾,高明清,王水金,等.福安三种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消动态[J].福建茶叶,2008(3):29-30.
[2] 章恩宽.信阳茶安全生产形势及种植管理控制对策[J].中国茶叶,2008(8):23-24.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生态旅游建设,而茶园景观则是生态旅游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分析了茶园景观设计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低影响开发模式下,茶园景观设计目标和开发策略,并重点阐述了低影响开发在茶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原则;茶园景观;设计理念
引言
低影响开发是可持续控制利用雨洪的新策略,其核心理念是从源头上通过一系列分散的小型措施进行产流控制,以最大限度地维持开发前的场地水文功能,实现区域良性水循环。目前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我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应该借鉴其经验,对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1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基本内涵
低影响开发模式是一种水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开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马里兰州,其城市规划者为了在城市景观设计、施工、管理中,实现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尤其是实现对雨洪资源和分布格局影响的最小化,进而形成了新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规划,这一管理模式一出现就受到了现代城市管理者的青睐,并不断在城市开发中应用、实践、完善,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低影响开发的模式也逐渐传入到我国。在城市园林绿地等景观建设中,对于水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低影响开发模式的主要应用方向就是城市园林绿,在城市建设中,合理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地下输水管道的铺设,减少景观建设成本,还能够利用储备的雨水灌溉园林植物,这样一方面抑制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将城市的水资源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2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是茶叶之乡,茶叶的种植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了近几年生态旅游的“宠儿”。近年来,一些南方的产茶区突破了茶叶单纯种植的经济模式,开始设计茶园景观,即根据景观设计的要求,将茶园构建成生态旅游区,这样既能够满足茶农的经济需求,又能够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如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一直是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考量的问题,一方面茶园作为一种农业资源,水资源在茶叶的种植、生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依靠降水不仅会影响茶园的土壤保持,更存在着水资源结构性失衡的危险,此外,南方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在夏季的丰水期还存在着洪水危害,因此,如何利用合理的水源调蓄管理技术,对暴雨、洪水进行引导、调蓄则成了景观建设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茶园既然作为一种景观存在,其必然会对其观赏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茶园景观最美丽的景色就是清新的绿色资源,游客在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中穿梭能够获得心旷神怡的体验,因此,茶园景观在设计中也应该迎合游客的观赏需求,在保证茶园种植态势的同时,也要对道路以及其他配套设施进行具体的优化,以保证景观设计中,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强调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环境品质的平衡,在茶园景观设计中应用低影响开发模式,不仅能够推动防洪排涝、水环境保护以及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等措施的创新与优化,还能够实现茶园景观在空间上的连续性,提高雨水的渗透率,减少茶园土壤流失,提高灌溉效率,而这对于推动茶园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茶园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景观作品的核心指导,它不仅凸显一个景观作品的个性风格,更能赋予景观深刻的文化内涵。茶园的景观设计就是依托茶叶的种植,通过规划布局,设计出兼具功能性和观赏性的景观形式,从而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满足一定的精神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茶园景观设计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应该坚持一下几点原则:
3.1因地制宜的原则
茶园,尤其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一些茶园所在基址,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山水萦绕,这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将不同地块相连接,并通过综合设计,构建一个整体茶园。在茶树的栽种过程中,设计者应该配合地势,合理规划植密度和排列方式,以保证植株能够有效地获得水资源,保证正常生长。此外,在茶园景观修剪的过程中,应该从整齐和谐的角度,根据地形地势来提高景观的层次感,让景观与地形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整艺术品。
3.2完整性与一致性原则
低影响开发模式注重的是水资源的管理,茶园景观设计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因此,在规划中,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茶园整体布局,保证茶园景观效果相对完整,避免各分区过度分割,保证输水设施的建设,以解决好各分区的过渡与联络关系,同时增设景观建筑及其他人工设施,力求茶园与周边的结合和自身的整体性更趋向合理和完整。
3.3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在低影响理念的指导下,设计者应该坚持茶树的核心景观地位,并根据茶树的生长情况,对水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管理,保证水资源的灌溉效率,提高自然景观的质量。另外,在茶园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也不能忽略茶文化的价值,应该从当地乡土植被、家禽农畜、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方面展开有特色的景观建设,增强茶园景观的人文氛围,并让水资源的利用既能够满足自然景观的建设,也能够满足人文景观的发展。
4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实践
4.1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流程
虽然低影响开发在茶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是根据城市景观建设的基本流程,其基本包括以下内容:确定茶园基本区域,并对集中保护和集中开发的地区进行划分;明确茶园景观设计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根据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设施建设,关注景观的后期运营与管理,保证茶园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4.2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开发策略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中,对雨水、洪水的管理一般会采取以下几种策略:一、利用存储器将雨水就近储备起来,并有计划地排放到水资源运行系统中去,这不仅能够避免造成茶园景观内水量的短时间激增,也能够缓解水资源排放系统的压力;二、根据茶园土壤的含水和渗透能力,在源头实现对暴雨的控制,从而实现对茶园景观的及时灌溉;三、通过对茶园场地的系统规划,对其地表径流进行控制。对于茶园景观设计而言,选择哪一种低影响开发模式应该视情况而定,即通过对茶园主体的功能定位,明确景观的综合效益,同时对茶园的土壤、地势、水文、植被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强调低影响技术体系与茶园土地规划的复合关系,进而实现对园区的全面管理与开发。
4.3基于低影响开发的茶园景观设计途径
在茶园景观宏观设计方面,设计者应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强调景观基础设施建设与雨水管理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应该不断优化开发模式,利用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保护茶园的水体环境以及开放空间,从而实现保证茶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微观设计角度看,茶园设计应该综合分析景观附近和景观附近的生活设施,从而保证工程建设与合理的科学性。基于低影响的开发模式,茶园景观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可削弱地表径流体积、延长地表水的汇流时间、以及雨水集蓄利用和雨水转输排放等,在对雨水的管理中,设计者应该结合茶园的基址以及空间条件,对不同阶段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管理。
5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茶园景观设计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逐渐重要,而如何开发茶园景观,保护茶园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搞好生态旅游开发,治理水体和河道,则成为设计者和管理者应该集中思考的问题,在低影响开发模式的目标下,茶园景观设计兼顾各方面条件,不仅实现了对茶园的科学管理,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朝阳,王树栋.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北京地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03:107-111.
[2]王苗苗.福建休闲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5,06:117-119.
[3]肖茜文.地域文化在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04:151-152.
我们就去了。那个地方让我非常吃惊。从外貌上看,它就是一片森林,但走进以后看,就会发现,整个森林的下层,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古茶树。高的有七八米,矮的也有三四米,采茶要爬到梯子上去。我们当时非常诧异:这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原生状态的热带山地雨林,但在乔木层下面却有这么一个人工种植的茶园,是若干年前傣族在这个地方居住时经营的茶园。
我们试图了解它,就划出样地做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整个普洱地区的古茶园里,上层的乔木都以樟科、木兰科和豆科树种为主。为什么古茶民把茶树种到樟科、木兰科和漆树科树种比较多的山地雨林里,而不种到壳斗科植物比较多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里呢?
凭植物学和林业实践的经验,经过简单思考后,我们很快意识到樟科、木兰科和漆树科是植物界很特殊的树种,它们都能够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质:樟科会分泌挥发性的香油精,也就是樟脑酊,木兰科也可以分泌挥发性的芳香油脂,而漆树科的树种也能够分泌漆脂。我们马上联想到,茶叶对香味比较敏感。
樟科树种可以分泌一些樟脑酊,减少病虫的发生。木兰科树种分泌香油精—茶叶对味道的吸附性很强,木兰科的香味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或许不懂科学知识,但是他们知道,樟科和木兰科植物都会分泌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虫。他们也发现这种森林群落下出来的茶叶味道就比较香,比台地茶要好,比其他树木下的茶叶也好。显然,我们的先民早就知道在樟科、木兰科和漆树科树种比较多的山地雨林里种植茶树,并保留这些树种,对茶树是有好处的。我们再没有犹豫,将曼稿这片热带山地雨林下的古茶园规划纳入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热带山地雨林下的天然古茶园。
今天我们说到古茶园的生态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一个是古茶园的物种组成较丰富,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另一个是古茶园的立体空间结构,形成了近自然群落结构。古茶园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多层的空间结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古茶园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关键词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园地环境质量;建园;良种选择
中图分类号 S571.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104-02
随着人们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要求生产无害化食品和饮料呼声愈来愈高。茶叶是一种商品,又是食品,对卫生质量安全要求很高。因此,加快开发生产无害化茶叶,降低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茶叶产品卫生质量,是保障人们消费安全、开拓市场营销空间,增强茶叶销售声誉与出口竞争实力和国际茶叶贸易接轨的需要,也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做大做强茶产业,推动新世纪闽北茶产业的提速发展。无公害茶叶是指不含农药残留、重金属、细菌等公害污染物质的卫生质量指标控制在有关最大限量标准以内的茶叶。现将其无公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园地环境质量要求
一是选地。无公害茶园建设要求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和周边无污染源的山场作为茶叶无害化生产基地。二是检测。要求进行大气、水质、土壤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检测分析,组织评估论证,从而确定其能否作为生产园。三是隔离。无公害茶园要求远离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5 km以上,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至少要有50~100 m以上宽度的隔离带。四是屏障。无公害茶园一般以上、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选择用果园、森林和作物为屏障[1]。
2高标准化建园
2.1新建茶园标准
新建无公害茶园的土壤要求土层深达1 m以上,耕作层深50 cm以上,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1.5%,pH值4.5~6.5,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地或平缓山坡地;要根据茶园规模大小和地形地貌,做好园、林、水、路的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茶园干道、支道、步行道和水沟、渠道路、蓄水池等排灌水利设施;在茶园山顶营造防护林、道路旁植树、边缘保留自然植被、园内留植树空间、土埂和梯壁种草或套种绿肥,提高茶园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2];按照高起点、高投入、高标准、高效益的要求,在坡度10~25°的山坡地建等高梯级茶园;在茶园开垦时要求梯层等高水平,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全面掀开山皮,深翻50 cm左右,修筑土埂和梯壁,做到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整齐协调、园貌美观,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好表土回沟,提高地力,以免造成浪费。
2.2现有茶园技改标准
对已投产茶园要通过园改、、树改和种改等技术手段,按有机栽培模式逐步转换为无公害茶园。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园改。对前无埂后无沟的、植被度低且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要进行拉好等高线,修筑平台和开沟排灌,在梯层内挖好15 cm深的“竹节沟”,梯层前沿构筑20 cm高的梯埂,使茶园能保持梯层外高内低,园面向内倾斜,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园、暴雨能排涝,减轻水土流失,变“三跑”为“三保”,提高茶园的防灾抗灾能力。二是。茶园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深翻改土和增施有机肥的技术措施。一般要求茶园行间挖深宽各50 cm左右的施肥沟,深施重施有机肥料,一般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农家肥、土木灰、绿肥、饼肥类等为好,施农家肥15.0~22.5 t/hm2、饼肥类2 250~3 000 kg/hm2、专用肥或有机肥975~1 200 kg/hm2即可。同时还可以利用稻草、杂草等资源进行茶园行间铺盖,为茶树生长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三是树改。树冠改造一般有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4种方式。轻修剪和深修剪适宜于常规性效益好的投产茶园中进行,对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低效茶园要采取重修或台刈技术处理,重修剪方法是剪去整株茶树的1/3或1/2;台刈方法是离地面25 cm处用利刀斜割或锯子平锯掉整株茶树,不论是用刀或锯均要求完整光滑,若有破损势必影响新一轮茶芽萌发生长。以上2种技改时间从闽北茶区来说,比较适宜春茶后(5月20日前)进行较好。此时进入梅雨季节,雨量充沛,气温适中,昼夜温差大,有利改造后茶树萌发。四是种改。对品种混杂、品质差、无效益、树龄长、树势严重衰退的茶园,要进行换代改种,选择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优质高效的新品种,以提高种植效益。
3茶树良种选择
无公害茶园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性状、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种植的茶树品种[2]。一般以选种无性系、抗逆性强的良种为宜,根据品种特性,尽可能做到早、中、迟芽品种之间的合理搭配。茶苗质量要求,苗高20 cm以上,茎粗达2.5 mm,植株粗壮、无病,有利提高成活率。乌龙茶区一般以选武夷肉桂、白芽奇兰、丹桂、黄观音、黄奇、茗科一号、春兰、金萱、翠玉、紫龙袍等良种为宜;绿茶区可选福鼎大毫茶、九龙大白茶、元霄茶等绿茶良种[3]。
4种植规格要求
茶园在定植前要开好种植沟,施足基肥,无公害茶园施基肥一般以充分腐熟后的农家肥、茶树专用肥、饼肥为好,不宜施无机肥,可施农家肥15.0~22.5 t/hm2或茶树专用肥1.5 t/hm2或饼肥类2 250~3 000 kg/hm2;也可选用通过无害化处理后的垃圾、厩肥或杂草、草木本绿肥作基肥。施入基肥后用客土覆盖,根据梯层茶园面宽度可采取单行双株或双行双株条栽方式种植,一般以行距1.5 m左右,株距40~50 cm,植茶苗密度为3.75万~4.50万株/hm2为宜,严禁使用基因工程、辐射处理技术繁育的茶苗。
5培育茶园植被
无公害茶园植被度比自然茶园要高,要求在园内梯壁、土埂和园面空间上种草,可选种与茶争肥力较低的百喜草、平托花生、圆叶决明等矮化的无副作用的草种,种植规格一般为30 cm×30 cm,采用种子直播法,每穴播种3~4粒,若土壤肥沃宜稀,土壤贫瘠宜密,种草的目的是提高植被、固土护坡和减轻水土流失;可在茶园山顶营造防护林带,周边保留自然植被,道路两旁植树,适宜在茶园种植的树种一般以黄檀、合欢、苦楝、银杏等抗病虫害强和阔叶树为好,园内种树规格一般为15 m×15 cm,道路旁以株距40 m为宜,严禁油桐、锥粟、毛竹、桃、李、柰之类的经济林入园,避免与茶争肥和引发共性病虫害;茶园中种草植树能有效地调节微域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和降解来自空气尘埃中飘浮的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茶园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茶园要求生物多样性,与多物种共生共存,按有机农业方式建立养殖场(如猪、羊、鸡、鸭、兔、鱼等),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6科学经营管理
无公害茶园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培养地力。可通过种植豆科类绿肥、茶行间铺草、放养蚯蚓等农艺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二是茶园施肥。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可在冬季或春季施下,冬季一般宜于当年10月至11月中旬、春肥于翌年的2月上旬至3月上旬对茶园进行施肥,其施肥量给占全年总量的50%。在施肥过程中,要大力推广应用专用肥、有机肥和生物肥,禁用硝态氮肥,以降低重金属污染。三是病虫害防治。无公害茶园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叶质量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禁止使用国家规定不准在茶园上使用的药剂,严格控制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力求达到安全有效、省工节本、降解农残和保护天敌的效果。同时要推广生物防治,让害虫、天敌及病菌三者,在不受人为干扰之下互相制约,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的良好效应。目前在无公害茶园中可大力推广应用天霸、阿克泰、871菌株、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放养赤眼蜂、寄生蜂、瓢虫、蜘蛛、病原菌等天敌,这些药剂和天敌有益于保护茶树,且有较长时间控制病虫作用的优点。此外,积极推广应用农业和物理防治,根据病虫发生特点、生活习性,积极采取人工摘除、捕杀、诱杀等手段进行防治,也可在茶园中放养鸡、鸭等禽类动物,消灭害虫,减少虫口密度,以促进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4]。
7合理修剪采养
无公害茶园修剪技术、时间、方法与常规茶园基本一致,在修剪中不论是采用修剪还是机剪,都应注意培育伞形树冠蓬面,该种树冠有利于机械化采茶。在修剪时间上,据试验,乌龙茶在春茶采后进行修剪,更有利于夏茶早萌发、芽头密、整齐快长,能提高采摘指数和产量。对已经投产的无公害茶园应以采为主、以养为辅,要适时地、分期分批地采摘,做到先采正茶、后采脚茶、能采则采、采净而止,尽量不留或少留成熟新梢。对幼龄茶园或改造后的茶园应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实行打顶养蓬、采中养侧、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措施,保持有一定量的嫩梢新叶,培育丰产高效的树冠[4]。无公害茶园在鲜叶采摘中,应注意污染问题,特别是采茶机用油应选用无铅汽油为好,以防止散发的气体物质污染鲜味,影响茶叶卫生质量。此外,无公害茶园通过合理修剪与采摘后,还能减轻病虫为害,缩小害虫的繁殖生息空间,有效抑制害虫的生存和蔓延,以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园的综合效益[5-7]。
8参考文献
[1] 吴新华.无公害茶叶高效益生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146.
[2] 陈良君.原生态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7(2):64.
[3] 王荣民.庐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73-374.
[4] 郭桂义,胡孔峰,孙慕芳,等.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3):335-336.
[5] 张景文,温皓,刘环美.无公害茶叶优质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91-92.
[6] 李帆羽,唐邦权.雷山县茶园栽培管理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6, 9(5):20-22.
关键词:川西茶区;茶园病虫害;发生规律;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330-04
The Rules of Outbreak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the Primary Diseases and Pests in the Tea Garden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WANG Ying-chun,WANG Xiao-ping,LI Lan-ying,YAO Yu,LI Chun-hua,LUO F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d of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s: The way of picking sibgle bud during the whole year in tea garden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makes it more severe for the damage of pest and diseas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based on occurrence rule of the primary diseases and pests, combined with the prevention experience in the tea garde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ea production in tea garden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Key words: tea garden in west Sichuan; the main diseases and pests in tea garden; occurence regularity;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近年来,随着以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为典型的一批颇具规模的特色茶叶公司的崛起,四川传统茶叶消费观念被颠覆,以竹叶青扁型茶为代表的独芽类高档名优绿茶已成为四川省区的主销高档茶,并逐步推向全国。这类独芽茶,尤其是春茶,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醇和,香气清雅,外形美观,极具观赏性,且农药残留低,满足了消费者绿色、安全、健康的消费心理,受到饮茶者的欢迎。再者,部分消费者茶叶知识欠缺,认为独芽茶即为好茶,也没有农药残留,这种消费误区也使独芽茶受到市场追捧,销量大增。独芽茶良好的市场销售状况,加之茶叶采摘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川西茶区茶农放弃了大宗茶的采摘,形成了全年以采摘独芽为主的新的采摘模式,致使茶园内趋嫩性害虫,如茶小绿叶蝉(Empoawa vitis)、茶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茶蚜(Toxoptera aurantii)、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及茶饼病等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本研究根据近几年在川西茶区进行调查的结果,总结了川西茶区茶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并结合茶区现有的先进防控经验,提出了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为川西茶区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川西茶区主要虫害及发生规律
近年来川西茶区茶园虫害以小虫类害虫为害为主,尤其是茶小绿叶蝉、茶跗线螨和茶蚜发生较重,2011~2012年部分茶园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严重发生,间或发生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茶细蛾、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等。
1.1 茶跗线螨
茶跗线螨属蛛形纲(Arachnida)蜱螨目(Acarina) 跗线螨科(Tarsonemidae)。于2009、2010、2011年连续3年在蒲江县清见乡4~6年生以福鼎大白茶为主栽品种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内对茶跗线螨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茶跗线螨是茶园春季的主要害虫。4月中、下旬茶跗线螨开始大量产卵、孵化,尤其是2011年4月20日调查发现叶均螨口数已达41.5头,其中成螨占23.2%、幼螨占2.8%、卵占74.0%,为害已很严重,必须施药防治。只要春季防治恰当,就能将茶跗线螨夏、秋季棚面螨口数量压到极低水平,只在棚下老叶上少量发生,夏、秋季不需再施药防治。
1.2 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属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是川西茶园夏、秋季的主要害虫,每年的5月至整个茶季结束都是茶园最重要的害虫。茶小绿叶蝉全年发生10代左右,以成虫在茶树、冬作豆类、杂草或其他植物上越冬。越冬成虫一般于气温10 ℃以上时开始活动、产卵, 4月中、下旬第一代若虫盛发。此后每半个月至1个月发生1代,直至10月中旬停止繁殖。由于其代数多、成虫陆续产卵,加之越冬成虫产卵期长达1个月,致该虫世代重叠严重。其成、若虫均具有趋嫩性,多栖于芽、梢、嫩叶叶背为害,以芽下2、3叶叶背虫口数量为多。卵分散产入茶树细嫩组织,大多产于芽、梢、嫩茎内,且以芽下2、3叶嫩枝上下最多;叶柄次之,主脉和蕾柄内少;褐化老枝内不产卵。茶小绿叶蝉适宜在旬均气温15~26 ℃、时晴时雨、适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旬平均气温超过28 ℃、高温干旱、久晴不雨,或雨期长、雨量大,均不利其繁殖。川西茶区多呈6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双高峰型发生。
1.3 茶蚜
茶蚜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是川西茶区茶园春季主要害虫之一,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发生严重,常聚集于芽、梢、嫩叶背面刺吸汁液,虫口以芽下1、2叶最多,致芽、叶萎缩;其排泄物污染嫩梢,诱发茶煤病,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1.4 尺蠖
尺蠖为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昆虫。茶园内常见的有茶尺蠖和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多为局部发生,大面积成片暴发较少。2009年在峡江,2011、2012年在名山、蒲江、邛崃等地茶尺蠖都有严重发生。该虫1、2、3龄时因虫体小,取食量小不易发现,进入4龄后开始暴食,一旦发生,能将成片茶园叶片全部吃光,甚至连树皮一并吃掉,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川西茶区茶尺蠖全年发生5~6代,该类害虫3龄后抗药性增强,不易防治[1]。
1.5 茶黑刺粉虱
茶黑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Aleyrodidae),是川西茶区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呈间歇性猖獗发生为害,主要以若虫栖息于茶树叶背刺吸汁液,成、若虫均排泄蜜露,诱发茶煤病,阻碍叶片光合作用,严重发生时茶树一片乌黑,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黑刺粉虱虫体小、危害隐蔽,常在比较郁闭阴湿的茶园里发生。该虫大量虫口集中于茶丛中、下层,仅下层虫口就占总虫口数量的近70%,世代重叠严重,其虫体外又被有一层蜡质蜕皮壳,严重发生时很难控制。实地调查发现,四川低山或平原茶区4月上、中旬开始第一代成虫羽化,4月下旬至5月初为羽化盛期,高山茶区羽化盛期随海拔增高而推后。
1.6 茶网蝽
茶网蝽又名军配虫,属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若虫于叶背吸食茶树汁液,且有黑色胶质排泄物,造成叶面出现许多白色细小斑点,远看一片灰白。茶树受害后,树势衰退,芽叶萌发力大为降低,造成芽叶细小、萌发缓慢,甚至大量落叶。茶网蝽在20 ℃、相对湿度75%以上条件下发生。川西茶区于1994年暴发后,2010、2011年在郫县茶场再次暴发。该虫在川西茶区1年发生2代,以卵在茶丛下部秋梢成叶背面中脉及其两侧越冬。在低山茶园也偶见越冬成虫。一般第一代若虫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始孵,成虫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若虫于7月下旬始孵,成虫期为8月中旬至12月,9月中旬盛发并开始产卵越冬。两代害虫中以第一生较整齐,虫口数量较多,危害也较重。
1.7 茶椰圆蚧
茶椰圆蚧(Aspidiotus destructor)属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为害茶树、柑橘、葡萄等,川西茶区已有大面积发生,若不加强冬管,有暴发的趋势。该虫1年发生2代,第一代若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5月上旬盛孵。第二代若虫7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上旬盛孵。此虫多喜群栖于叶片背面及枝梢上,叶片正面亦有。
1.8 茶细蛾
茶细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ariidae),近几年已成为川西茶区发生较重的咀叶类害虫,该虫以幼虫咀食嫩叶危害茶树。初期幼虫潜于叶背,随后卷起叶缘,后期将叶片卷成三角形虫苞,在苞内取食,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成都茶区1年发生6~7代, 4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孵化,5月下旬6月初第二代幼虫孵化,6月下旬7月上旬第三代孵化,开始世代重叠。7~9月发生最重,主要为害夏秋茶。成虫羽化后2~3 d开始产卵,散产于嫩叶背面,以芽下第二叶为最多,第三叶次之,第一叶再次之。
1.9 茶谷蛾
茶谷蛾属鳞翅目谷蛾科(Tineidae),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部分初孵幼虫蛀食嫩梢,大发生时可导致整片茶园叶片被吃光,且该虫食枝皮,造成枝枯,严重影响茶园产量和树势。近年在川西茶区局部茶园发生,2010年田间调查发现成都茶区5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最重。
1.10 毒蛾
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dae)害虫,为害川西茶园的毒蛾有茶毛虫(Euproctis psedoconspersa)、茶黑毒蛾(Dasychira barbarana)、茶白毒蛾 (Arctornis alba)等,近年很少暴发,个别茶园零星发生。2010年9月蒲江有10余hm2成片茶园茶白毒蛾发生严重。
1.11 蓑蛾
蓑蛾为鳞翅目蓑蛾科(Psychidae)害虫,川西茶园常见的蓑蛾有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和茶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主要为局部集中为害。成都茶区茶蓑蛾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第二年6月中、下旬化蛹。第二代幼虫9月中、下旬化蛹。
2 川西茶区主要病害及发生规律
2.1 低温高湿型病害
川西茶区茶园主要低温高湿型病害有茶饼病(病原Exobasidium vexans)、茶网饼病(病原Exobasidium reticulatumlto)和茶白星病(病原Phyllosticta theaefolia),它们是川西茶区常见的3类低温高湿型病害。其病原菌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为温度20 ℃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病原孢子萌发对湿度要求更高,有的甚至需要在孢子外维持一定时间的水滴或水膜,孢子才能萌发。茶饼病和茶网饼病3~4月始发,7~11月为发病盛期。茶园长期保持高湿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多雾的高山茶区或雾多露重、日照短、湿度大的茶园发病重。
2.2 茶煤病
茶煤病(病原Neocapnodium theae)为川西茶园常见病害,呈间歇性猖獗为害,严重发生时茶园一片乌黑,阻碍茶树光合作用,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该菌以菌丝体、子囊和分生孢子等在植株病部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借风吹雨打散落在蚧类、粉虱及蚜虫等害虫的排泄物上,从中吸取养料营腐生生活,并借助上述害虫的迁移扩散传播为害。上述害虫的存在是茶煤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害虫多,则发病重。
3 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措施
依据川西茶区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茶区现有条件,制定以下相应的病虫绿色防控措施。
3.1 政府重视,企业参与,科研院所加强培训及现场示范,帮助茶农树立绿色防控意识
茶农最欠缺的是对茶园常见病虫的识别以及对农药的正确选择和正确施用技术。目前茶区的农药施用普遍存在一些较大问题:①错用农药。将防治螨类、叶蝉类和鳞翅目类害虫的农药相混淆,造成盲目用药,施用一种药剂没见效马上换施另一种农药,污染产品和环境。②超量使用农药。因怕农药的推荐剂量达不到防治效果,盲目提高用药浓度。加量甚至加倍施用农药是茶叶产区常见现象。③胡乱混施农药。两种不同机制的农药合理复配,可增强防效。但是茶农多是盲目复配,认为两种或多种农药混合施用,总会有一种药能防治正在发生的害虫。因此,茶农每次施药,至少混施两种以上的农药。④增加用药次数。川西茶区4月中、下旬茶跗线螨可能会严重发生,5月中、下旬茶小绿叶蝉会达到年内首次防治指标,需施药防治。近几年随着茶叶鲜叶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茶农为了保证产量,不管茶园害虫种群密度,不管是否达到防治指标,都于3月底将杀螨剂和杀茶小绿叶蝉等的杀虫剂农药混施1次,此后每隔10~15 d施药1次,用药频繁,污染严重。⑤使用禁用农药。茶叶生产对所用农药的种类有严格要求,但是在一些茶园施用禁用农药常有发生。
茶园滥用农药造成天敌种群和数量下降、害虫抗药性增强、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严重[2]。要改变上述现状,需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农残控制,加强科研院所现场指导和示范,帮助农民树立绿色防控意识。应主要做好:①制定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和茶叶企业加强抽检,从严格控制制茶原料农药残留方面倒逼茶园规范用药。②加强农药管理,建立茶园专用农药销售点,从销售环节上加强茶园用药的管理,从市场来源抓起,杜绝违禁农药进入茶园。③对农药销售人员、茶农进行茶园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及安全合理用药培训,让售药者清楚不同农药的防治对象,让茶农正确识别茶园内的主要病虫害并掌握其发生规律。④结合现场试验示范,帮助茶农树立安全合理用药的绿色防控意识。在此基础上,指导茶农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尽量减少茶园施药次数和施药量。
3.2 做好茶园病虫测报,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采用适当的防治方式
随着茶树无性系良种面积的不断增加,茶树品种单一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早茶的价格优势及川西茶区独芽采摘模式对茶树品种持嫩性的要求,使得川西新建茶园以福选9号、福鼎大白茶和名山131成为绝对优势的主栽品种,造成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生物多样性下降;由于过量施用化肥,使茶园地力衰退、土壤生物活性下降,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导致刺吸性害虫暴发成灾;由于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只注重病虫本身而忽视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利用,盲目依赖化学农药而忽视综合防治,致使茶园有益生物的数量和种群锐减、生态平衡破坏,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且危害越来越严重,这种新型栽培和采摘模式要求加强茶园病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尽快完善茶园病虫预警平台,以指导茶农根据茶园病虫发生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狠抓第一代虫的防治,减少全年防治次数[3]。
3.3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
川西茶区茶叶生产有茶-桂花、茶-梨、茶-桃、茶-松等几种人工复合栽培模式,由此形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比纯茶园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较稳定的昆虫群落结构。正在探索的复合茶园经营模式,如放养鸡和鹅(让鸡吃虫、鹅吃草)的茶-间作树种-鹅(鸡)的立体种养模式,对茶园病虫草害的控制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对周围植被已遭到破坏的茶园,采取种植防护林、行道树、遮阳树等植树造林措施,在幼龄茶园行间种豆科绿肥等,都可逐步修复被破坏的茶园生境,创造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而不利于病虫孳生的生态环境,以提高茶园自我调控能力、减少茶园用药[4-7]。对于新植茶园,还应注意不同抗性品种的搭配,尽量避免品种单一化,以提高茶园自身的调控能力。
3.4 采用多种农业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
3.4.1 及时采摘,合理修剪 采摘独芽模式使一些趋嫩性害虫如蚜虫、茶小绿叶蝉、茶跗线螨、茶细蛾等的虫口基数在园内不断累积,由此带来了茶园施药次数和施药量的增加。近年,部分川西茶区茶园于4月底5月初和6月底7月初在春茶末期及秋茶前期轮流进行轻修剪,去除了大量趋嫩性为害的虫口,恶化了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其产卵和栖息场所,从而减轻了其危害。对于茶黑刺粉虱、蚧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在春茶结束时进行重修剪,可有效控制其发生。
3.4.2 适当中耕,合理施肥,提高茶树抗性 中耕可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秋冬季茶园结合深耕挖蛹施基肥,可杀死部分害虫,如多数的尺蠖蛹、茶丽纹象甲的卵和幼虫等,可通过深耕挖蛹加以控制。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对茶园土壤的研究发现,因茶园施肥不合理而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尤其是偏施氮肥造成土壤中氮含量严重超标已成普遍现象,这种由营养不匀衡引发的茶树抗性下降导致了刺吸性害虫及病害大量发生。因此,根据土壤营养配方施肥,既有利于降低种植成本,又有利于提高茶树抗性。
3.4.3 生物防治 茶园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较多[8-10],全国各地茶区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例如,应用捕食螨控制茶跗线螨,应用苏云金杆菌(Bt)和白僵菌制剂防治茶毛虫、茶尺蠖、卷叶蛾、刺蛾、毒蛾等鳞翅目害虫,应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尺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油桐尺蠖,利用茶毛虫和茶细蛾性引诱剂诱杀茶毛虫和茶细蛾成虫,均能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3.4.4 充分利用物理防治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趋色性原理开发的杀虫灯和粘虫板已在茶区广泛应用,蒲江、名山等茶区杀虫灯的普及有效地控制了鳞翅目类害虫的发生;利用茶尺蠖和茶谷蛾的假死性,在茶棚地面铺上塑料布,振动茶棚,将掉下的幼虫带出茶园;蓑蛾类幼虫可手工摘除护囊带出茶园或销毁[11-14]。
3.4.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当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抓准防治适期,选用对症农药,按正确的施药方式和用量施药防治,能事半功倍,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例如,茶跗线螨是川西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加强冬防的基础上,全年只需春季喷施一次农药就能控制其危害。
推荐使用帕力特SC防治螨类、叶蝉和鳞翅目类害虫,凯恩EC防治茶小绿叶蝉,其效果都很好,农药残留低,残留符合欧盟限量标准。对于茶毛虫、茶尺蠖、茶谷蛾等体型大的咀叶类害虫,2龄前防治效果很好,虫龄越大抗药性越强,防治效果越差,因此必须抓准防治适期。
3.4.6 保护和利用茶园天敌资源 茶园害虫天敌资源十分丰富,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100多种,是茶园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重要自然制约因子。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能提高茶园自身的调控能力[15],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4.7 重视冬管,减少越冬病虫基数 在冬季茶园封园时适时喷施石硫合剂,在介壳虫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喷施松脂酸钠,对防治螨类、粉虱、蚧类和茶树病害效果显著[16,17]。在川西蒲江佳竹的茶叶基地,于9月底10月初修剪后喷施石硫合剂,过1月后再施1次,对病虫的防治效果尤为显著,已多年不用施药防治茶跗线螨和茶黑刺粉虱。此类冬管措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旭晖,宛晓春,杨云秋,等.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3):110-113.
[2] 杨丽丽,郑高云,梁丽云,等.茶树抗病虫机制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8(2):8-11.
[3] 梁丽云,郑高云,高旭晖.茶树害虫预测预报研究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7(4):33-34.
[4] 余文权,张翠香.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国茶叶,2009(10):10-13.
[5] 王庆森,吴光远,曾明生,等.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J].茶叶科学技术,2005(3):1-3.
[6] 过婉珍,雷鹏法,王一民,等.茶畜草组合型生态茶园建设[J].茶叶,2004,30(3):134-136.
[7] 张新兵,唐常银.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97-99.
[8] 韩宝瑜.应用昆虫化学信息技术大面积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获得成功[J].中国茶叶,2006(4):30.
[9] 胡义元,肖保国,段巧枝,等.化学素与色板的复合技术诱杀茶园害虫试验[J].湖北植保,2011(1):50-51.
[10] 洪北边,殷坤山.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制剂的防治效果[J].茶叶科学,1991,11(1):39-44.
[11] 唐 敏,彭 萍,候渝嘉,等.黄板诱杀茶园黑刺粉虱和假眼小绿叶蝉效果及特性研究[A].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中国茶叶学会,2009.
[12] 刘丰静,曾明森,王庆森,等.生态诱虫板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的控制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10(2):4-6.
[13] 郭建雄.假眼小绿叶蝉的农业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8(1):10-12.
[14] 商建农.西湖茶区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与示范[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5] 彭 萍,蒋光藻,侯渝嘉,等.不同类型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2):197-199.
关键词:毛尖;生长条件;制作工艺;产品特色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 )01-0032-03
The newly created famous tea in Guangxi-- Guilin Maojian tea
Liang Yue-chao et al
(Guilin Tea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xi, Guilin 541004, China )
Abstract: Guilin Maojian is a kind of newly created famous tea in Guangxi.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itsgrowth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quality features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also has analyzed the prod-uct-s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ing prospect.
Key words: Guilin maojian tea; growth condi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桂林毛尖为绿茶类新创名茶,20世纪80年代初创制成功。1985年农业部首次在南京举办的名优茶展评会,获部优产品奖,是广西首个获部优产品奖的茶产品;1989年获广西名茶产品称号,并继续保持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3年在泰国曼谷举办的“1993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上获金奖;2001-2006年“桂茶杯”连续五届特等奖;2009-2010年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现状调研”项目中为第一批全国茶叶类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中的新创制名茶;2012年《中国茶叶》第四期“茶叶类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调查报告”中列入创新名茶。2013年立项申报并通过“桂林毛尖茶加工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桂林毛尖茶生长生态条件
产品地理位置优越
茶园地处桂林市面积最大的森林区、桂林国家首批AAAA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的尧山区域内,与素有“桂林天然氧吧”之称的尧山一脉相连,四周植被丰茂,属丘陵山区,海拔300m左右,气候温和,年均温度18.8C,年降雨量1873mm,无霜期长达309d。茶园面积约20hm2,春茶期间雨多雾浓,十分有利茶树内含物的积累,这种特有的生态条件对桂林毛尖优良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且有标准茶叶加工厂lOOOm2,为生产名优茶提供加工场所。
茶园生产标准化
研究所于1984年在尧山建立毛尖茶生产基地,建园时在茶园主干道两旁每相隔3m均栽植成年的桂花树一株,部分支道栽植以酸枣树为主的生态林,达到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目的。并一直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管理茶园,配置喷灌、杀虫灯、粘虫色板、性诱剂等生态栽培物化技术,形成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生态栽培管理模式和高产优质低残留的防控技术模式,以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为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植保、灌溉、修剪等作业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管理,对茶园进行相应的茶园升级换代,提高了茶树栽培技术,适应生产力发展趋势。
产品品质特点
桂林毛尖茶外形条索紧细弯曲,色泽翠绿,白毫明显,栗香浓郁持久,汤色碧绿清澈,滋味醇和鲜爽,叶底嫩绿明亮。桂林毛尖茶分特种、特级、一级、二级四个等级,对茶叶品质提出的要求更高,产品种类严格分明,突出产品的高质量。桂林毛尖各等级的感官品质要求见表l。
桂林毛尖茶制作工艺
桂林毛尖茶原料要求
根据桂林毛尖茶的质量要求,特种茶鲜叶选择桂林茶科所自选国家级良种(桂绿l号、尧山秀绿)以及广西地方良种(鸠坑种、凌云种、宛田种)为主,特级茶鲜叶选择国家级适制绿茶茶树良种(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号)。一般3月初开采,至清明前后结束,要求芽叶完整无病虫害,叶色淡绿或深绿,叶质鲜嫩,均匀洁净,无机械损伤,无鱼叶鳞片,无紫红芽叶。不同等级分开采摘,鲜叶不能损伤,堆沤,不能在阳光下暴晒,采后鲜叶要及时摊放。收青时要严格按等级归类,及时摊放于干净、通风、阴凉的地方,晾青后及时加工,以利于提高茶叶质量。
精湛的加工工艺流程
桂林毛尖的加工工艺为:鲜叶采摘一摊青(4-6h)-杀青一揉捻一解块一毛火初烘一手工提毫一足火烘干一成品审评一定级包装。
鲜叶摊青鲜叶应摊放于清洁卫生的竹制簸箕上,室内温度控制在18 -28。C,摊青厚度为2-3cm,摊放时间4-6h,摊放的程度以摊放叶含水量降至68%-72%,芽叶柔软、色泽暗绿、清香显露为适宜。
滚筒杀青杀青是绿茶加工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当桶内空气温度升至200-220。C左右开始投叶,并观察出叶是否杀匀杀透。要求投叶量稳定,火温均匀。杀青时间3-4min,含水量58%-63%,杀青叶色转暗绿,叶质变软,手拈成团,并有弹性,折梗不断,无焦边,清香显露时即为杀青适度,杀青后及时摊凉。
揉捻采用40-55型揉茶机,投叶量以自然装满桶为宜,空揉5-7min,加轻压揉l0-15min,再空揉5-7miii。
解块人工或机械将揉捻叶解块。
毛火初烘烘干机进风温度90-95℃,上烘干机摊叶厚度l-2cm,烘焙时间l0-15min,茶叶的水分含量降至35%-40%,叶色转暗,条索收紧,及时摊凉。
手工提毫用名茶烘干机提毫,当温度达到70-75℃左右时投叶,每斗的投叶量150+20g,使茶条叶均匀受热,用手以拉、搓为主,当茶条外形挺直,含水量150-18%时,起锅摊凉。
足火烘干烘干机进风温度105 -110。C,摊叶厚度l-2cm,烘至茶叶的含水量4.5%-5%,出烘摊凉。
审评定级按“桂林毛尖各等级的感官品质要求”审评定级,等候包装。
桂林毛尖凝聚的产品特色
品种特色
以桂林茶科所自选国家级良种一桂绿l号、尧山秀绿,广西地方良种一鸠坑种、凌云种、宛田种,引进国家级良种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等优良茶树品种为主要制作原料,产品栗香浓郁持久。另有选用引进良种金观音、金牡丹、金萱等乌龙茶品种为原料,适当加入乌龙茶轻度摇青做青工艺,减少茶叶的苦涩度,创制出高香型特色名优绿茶,制作出来的绿茶产品,特殊花香浓郁、滋味醇厚,是桂林毛尖茶产品的另一别具风格的新茶类。
技术依托
运用“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树良种无性系繁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管理茶同,有力地推动了桂林毛尖茶生产茶园的建设与发展,改善了茶叶的生产环境,进一步提高了毛尖茶生产的科技含量。
富硒茶产品,丰富“桂林毛尖”种类
2014年,从桂林茶科所茶园不同地块随机抽样土壤送检硒含量,结果显示,土壤的硒元素高达0.866-1.16mg/kg,按大于0.4mg/kg的富硒标准,属富硒土壤。未来桂林毛尖将充分依赖桂林茶科所的富硒土壤资源,在茶产品品质内涵中注入新的内容,开发出具有广西特色的富硒茶产品,并将之形成规模性生产,提升其产品价值。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园土壤硒含量情况见表2。
1.1规范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针对全县幼龄茶园面积大,修剪不到位、修剪不合实际,竹山县分别在九里岗和大观山茶区开展定型修剪技术示范,通过疏苗间苗和三次规范的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当苗高达到25~30cm,有1~2个分枝,在一块茶园内达到标准的茶苗占75%时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方法:在离地面15cm处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次年,树高达到35~40cm,剪口高度25~30cm。如茶苗达不到此高度,则推迟修剪。第三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高度上提高10cm,剪口高度35~40cm),加快了茶树分枝和茶蓬形成,提高了茶园投产速度,使全县投产茶园每年以一万亩的速度递增。
1.2示范推广重修剪和台刈生产技术
老茶园面积较大,是制约竹山茶叶产业效益的瓶颈问题。从2007年开始,竹山县以大观山茶区和九华山茶区为中心坚持开展茶园茶蓬标准化改造,在春茶采摘结束后对茶园茶蓬进行统一的的重修剪,修剪后的茶蓬高度控制在50cm、幅宽30cm。对衰老茶园实行台刈和茶园土壤土质改造,台刈后的茶园每亩投入饼肥75kg,茶叶专用配方肥每亩75kg(分两次施入),同时将修剪下的茶树枝条经过腐熟杀毒后施入茶园,以节省改造成本。通过实施茶园重修剪,使一部分低老茶园重换生机,茶叶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茶园效益由原来的亩产值920元提高到3400元以上。
1.3开展绿色防控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根据全县茶园分布状况与病虫害发生特点,重点加强生物防控能力建设。一是利用农业防治技术,通过加强茶园管理,增施肥料,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二是利用物理防治技术,在大观山、大泉山、九里岗等主要茶区安装太阳能灭虫灯、杀虫黄板,控制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三是规范化学防治技术使用,按国家农药使用规定,推广应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大观山、霍河、圣水、大泉山等茶园获得了中农有机茶认证,认证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2开展平衡施肥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平衡施肥的前提是测土。竹山县对全县已建的18.5万亩茶园和计划兴建的茶园进行了全面的土壤调查,取回土样3000个,通过检测,系统掌握土壤所缺营养元素,根据检测结果实行配方施肥。其次是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重视基肥,分期追肥。在肥料品种上,以速效氮肥和茶叶专用肥为主。严格把握追肥时间及次数,成龄茶园每年追肥2~3次,第一次在3月上中旬(又叫“催芽”肥),第二次在5月下旬,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追肥用量上掌握“前多后少”,第一次占全年追肥总量2/3,第二次占1/3。施肥方法:沿树冠垂直向下开沟或打穴,深10~15cm,追肥时随施随盖土。再者是套种绿肥。秋季在茶园套种红花草籽,开花以后进行绿肥压青,改良茶园土壤,增加茶园有机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通过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茶园偏施氮肥现象得到了有效纠正,茶叶产出率大幅度提高,由此竹山县获得了“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产茶大县”和“优质茶板块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3制定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标准
关键词 茶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云南巍山
中图分类号 S571.1;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63-02
1 巍山县自然概况
巍山县位于云贵高原西侧,大理州西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端边缘以西,澜沧江流域中游东面,东经99°55′~100°25′,北纬24°56′~25°32′。境内最高海拔3 037 m,最低海拔1 146 m,国土总面积22万hm2,山区面积20.53万hm2,占93.3%,森林覆盖率为48.8%。年均温度13.6~15.6 ℃,≥10 ℃积温3 500~4 200 ℃,最冷月气温5.5~6.8 ℃,极端最低温-4.6 ℃,年降雨量1 000~1 050 mm,集中在5—10月茶树生长旺盛期。土壤为黄、红壤和酸性紫色土类型,pH值 5.5~6.5,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2.0%~3.5%,自然肥力中等,能满足茶树喜温喜湿特性和对光、热、水、气生态环境条件要求,气候和土壤条件对茶叶生长极为有利。根据“巍山县漾江流域茶叶资源开发考察论证”和“巍山县茶叶区域规划调查”,海拔1 900~2 300 m高山地区,适宜种茶的山地逾4 666.67 hm2,轮歇地2 666.67 hm2,共7 333.33 hm2;1 850~2 100 m的半山区,宜茶面积3 333.33 hm2,其中连片可用茶地2 666.67 hm2;全县共计宜茶土地面积约1.07万hm2,土地资源极为丰富。
2 巍山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巍山县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种茶,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间茶叶生产几起几落,直至1982年以后才得到比较顺利、稳定的发展。经历了新植茶园、低产茶园改造、密植高产茶园技术和优良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建设茶叶生产基地、创名牌产品等生产过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茶农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茶叶生产成为了一项稳定、增加收入的经济来源。2001年全县茶园面积1 333.33 hm2,总产量500 t,总产值7 500万元。到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增加到1 646.07 hm2,主要分布在永建镇、大仓镇、马鞍山乡、青华乡等11个乡镇,其中永建镇456.47 hm2,大仓镇142.4 hm2,马鞍山乡66.87 hm2,青华乡620.27 hm2,五印乡60.27 hm2,牛街乡25.8 hm2,其他各乡镇274 hm2。全年总产干茶427.25 t,其中春茶92.5 t,夏茶206 t,秋茶128.75 t,总产值982.68万元。现有茶园面积1 646.07 hm2,品种大多为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 hm2,占82.7%;2002年引进台商种植名特优新乌龙茶284.2 hm2,占17.3%。现有茶叶初制所24个,精制厂1个,企业茶场3个,其中青华茶厂生产的“圭峰牌”绿茶系列产品曾获大理州“金花奖”,2006年开发研制的“南诏王”沱茶,在省内外有一定的销售市场。多数茶叶以加工青毛茶为主在市场上销售,有一部分供下关茶厂作内销和边销茶原料。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1个,巍山县茶农业研发中心2008年12月通过了巍山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产量150 t,认证面积200 hm2。
3 存在的问题
3.1 单产低,加工工艺落后,品质差
巍山县的茶园大多为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老茶园,茶树的生理衰退,加之茶园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加工水平粗糙导致的产量低、品质差成为了当前制约茶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全县新老茶园总面积为1 646.07 hm2,多年平均单产仅为375 kg/hm2,大多属低产茶园。全县有大小茶叶加工场25个,远远满足不了逾1 333.33 hm2茶园的加工,且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水平粗糙,以生产绿毛茶为主,部分还有茶农自制的青毛茶,加工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致使该县茶叶无法立足于竞争市场,市场上60%以上的茶叶靠外县调入。
3.2 茶园管理粗放,基础设施不配套
茶贱伤农,由于管理水平、加工水平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产量低、品质差,直接影响到茶农的经济收入,严重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大多茶农纷纷外出打工,或者转向经营经济效益较好的烤烟、红雪梨、核桃等产业,茶园普遍存在重采轻管,或者只采不管现象,甚至有些已荒芜或改种其他作物。科技投入不足,茶园基础设施不配套,与茶叶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巍山县是云南西部的一个贫困山区县,水资源匮乏,干旱时常发生,由于茶园水利设施不配套,使得该县茶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弱。如2009年巍山县遭遇了10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县80%茶园受灾,10%茶园灭产,茶叶经济损失严重。
3.3 品种单一,品牌少
巍山县主要以生产绿毛茶为主,品种单一,品牌少,名、特、优新茶少,大宗传统茶多。由于该县茶叶内质好,先后创建了“圭峰牌”青华绿茶、“南诏王”坨茶、名特优新茶乌龙茶、铁观音等品牌。但却没有一个市场认同度高、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究其原因:一是名牌产品生产量小,销量少,仅仅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的规模,对消费者影响极为有限。二是企业注重创品牌而不注重保品牌。企业创出品牌后,由于不注重宣传和保持产品应有的质量,有的甚至为了短期效益以次充好,致使很多优质品牌成为昙花一现。三是企业各自为阵,难以形成体现地区特色的区域名牌。目前全县有大小的茶叶初制所24家,生产销售规模差异很大,质量、包装参差不齐。
3.4 缺乏强有力龙头企业支撑
巍山县有大小茶叶加工厂共24家,有民营企业2家,台商企业1家。其加工特点为: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加工设备落后、品种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经营效益差。茶叶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龙头企业支撑,更缺少行业内领军企业。
3.5 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原料供应不足
巍山县是普洱茶原料生产基地县之一,但由于近几年对茶园的科技投入不足,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原料供应缺口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单产低,效益差。全县逾1 600 hm2茶园,单产仅为375 kg/hm2左右,比全省平均单产750 kg/hm2低375 kg/hm2,茶农平均收入不足7 500元/hm2,茶叶收入比重小,严重挫伤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二是基地建设与生产加工脱节,企业原料来源不稳定,价格波动很大。企业与茶农联结松散,仅仅存在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共同体。三是茶园标准化程度低,缺少供应该县的优良茶苗基地。
3.6 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巍山县茶叶在省内外城市没有完善的直销网络,企业少有或没有专业推销员,不注重产品宣传,缺少专业的交易市场,市场占有率不高,县内销售的茶叶50%以上来自普洱、凤庆、云县、南涧、大理市、云龙等地。
4 发展建议
4.1 积极发展无公害茶园,进行低产茶园改造
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契机,大力推进低产茶园改造[1-2]。茶叶是巍山县传统的优势产业,在发展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该县的茶园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茶园基础设施薄弱,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单产低成为了该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低产茶园改造与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建设相结合,按标准改造后种植,新植无性系茶园密度不低于3万株/hm2,通过低产茶园改造,完善茶园水利设施,实现茶园现代化生产。
4.2 加强茶树无性系良种引进和繁殖
建设无性系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引进、示范、繁殖基地1~2个。负责引进国内外茶树优良品种并进行繁殖,建立茶树良种母本园,满足全县茶园发展对无性系良种苗的需要。
4.3 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茶种植技术
新植茶园、生态茶园转换和低产茶园的改造都要严格按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业部《有机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选择环境、地块及农药,合理地使用肥料。加强对茶叶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检测,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茶提供保障。
4.4 择优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扩大招商引资,实施品牌战略和规模化经营
按政府扶持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方式,择优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创立名牌,开拓市场,做强做大。按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以资产和利益为纽带,在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或茶叶产销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共同开发市场营销网络,开发同一品牌系列产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解决分散经营、无品牌或品牌多、乱、杂,无序竞争、效益差的状况[3]。
4.5 加强宣传,开拓市场,搞活茶叶流通
一是发展特色茶叶产品开拓市场。主要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茶,药用保健茶、高档礼品茶、旅游特色茶。二是创造优质品牌开拓市场。加强巍山县茶叶产品的宣传力度,让更多消费者认识,用名优品牌茶带活该县茶叶市场和茶叶产业。三是通过走出去开拓市场。走出去了解茶叶供求信息,参加各种展销会,在外地寻找商,设立固定销售点,建立销售网络,努力提高该县茶叶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市场开拓带动产业发展。四是推行茶叶产地标识制度和质量承诺制度。标明产地和生产、经营者,记录茶叶生产、经营过程和情况,实行茶叶质量安全承诺,对达不到质量安全标准的茶叶退货、召回、理赔。
4.6 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管理,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各有关乡镇要加强对茶叶生产的领导和管理。全县茶叶生产规划、种植管理、良种繁育、茶叶技术推广和茶叶初制建设工作由农业局负责,茶叶精制加工和流通由经贸、乡镇企业和外贸主管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茶叶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加强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茶叶产业的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对茶叶的管理,促进茶叶的产业化发展。
4.7 加强科技培训,实现科技兴茶战略
借助“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充分整合县内涉农部门培训资源,举办茶叶种植、制作、评审、销售等专业培训班,培养一批种茶、做茶、评审、茶艺能手和营销管理人员。通过派出去学习培训、请进专家授课的方式提高茶叶专技人员、管理部门领导的指导水平,并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引进、推广茶叶生产高新技术。编写茶叶种植、修剪、病虫害防治、生态有机茶园管理等科普手册发放给茶农,实现科技到户率100%。大力推广茶艺师、茶技师、评茶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4.8 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降低生产风险
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建立农业防范风险制度,完善茶叶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4]。
5 参考文献
[1] 朱俊成,钟儒刚,杨益明,等.咸宁市茶产业发展及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331-15336.
[2] 侯彦双.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