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电影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电影发展前景

第1篇: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音乐电影;电影艺术;发展前景;电影营销

一、音乐电影概述

(一)音乐电影的产生

由于早期的电影并没有声音出现,所以早期的电影很难令观众长时间地坐在剧院里面欣赏画面,于是一些大型的剧院纷纷请来一些有名气的演奏乐队,在播放电影的时候配合电影内容,为观众献上与之相配的精彩演奏。严格地说来,从默片时代开始,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就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直到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在美国上映,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正式问世。其中使用了一种被称作“维他风”的唱片伴音系统,但这部影片中的声音还只限于一些音乐。

(二)音乐电影的概念、定义

音乐电影是以音乐为题材的一种电影艺术形式,是目前为止出现的一种新的音乐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电影的组成是由普通电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音乐电影表现形式。一般会以一个单一的故事为中心,创作出指定主题音乐和其他辅助音乐的片段,再按照电影拍摄的逻辑顺序将音乐作为主要叙事手法制作而成的短片。但听电影原声唱片,又跟看电影是什么关系呢?有人会因为音乐而喜欢上一部电影;有人也会因为喜欢上一部电影而四处寻找这部电影的配乐。由此看来,音乐电影的定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必须有一个完整、独立、具备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其特点是音乐电影与音乐短片、情节MV等区分开的重要之处。

2.影片长度较短,这是新类型音乐电影与传统歌舞片的重要区分特点。音乐电影一般在10~20分钟左右,远远短于传统电影90分钟的分割线。

3.以音乐为题材,电影中穿插专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

(三)音乐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电影不仅在过去的世界中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念,被称为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外,对现在和将来的世界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电影被誉为是声、光、影艺术的完美结合。然而“光与影”都只是体现在技术层面对电影作出的贡献,只有音乐这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是在艺术上完美地与电影结合在了一起。音乐与电影两者有机地结合,利用视听的触动,使人们更完美地表现自己心底的思想感情。音乐用不同情感不同音调来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并能诉述一些心底无法表达的纠缠,还能传递心灵感受,用音乐突出某种动作与动态,恰当的音乐让观众对于影片的情感能更直观地理解。有了音乐的加入,不但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品味,也使视听艺术更加丰富,本来静态的画面借助动态的持续不断的音乐形式达到了完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二、音乐电影与普通电影的区别

(一)主流电影的分支――音乐电影

作为主流电影的一个分支,音乐电影并不像其他类型片一样容易融入大众的视野。严格地讲,音乐电影应该算是新媒体电影的其中一个流派。

素有“暴力美”之称的著名导演吴宇森捧红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变脸》(又译夺命双雄)中,一名男童戴着耳机,子弹在他身边飞舞,柔美的音乐响起,这一镜头堪称暴力美学的典范。

Nino Rota现在的至高声誉不仅仅是因为他曾为《教父》谱写了令人动容的音乐,更是对他在电影配乐界至高无上地位的真实评价。他在早年进军好莱坞之前,在意大利电影界的地位就已经非同一般了(11岁就写了第一部宗教剧配乐),后来为19部费里尼电影担任了配乐,被后者称为“就像是上帝派来帮我完成电影的人”。1968年,由他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配乐原声带正式发行上市,创下了300万美元以上的收益,也使得电影原声带成为风靡唱片市场上的一种赚钱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来说背景音乐的烘托也起到了很大的渲染作用。伴着悠扬的曲调和电影情节,“奔跑”在整个影片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初见的兴奋,到追恋人的急迫,再到雪野中的焦急,到最后通向幸福的奔跑。每一次奔跑的姿势都各自不同,心情也会随着当时的心境起伏变化,同时传递的一个相同的主题,就是爱情。音乐的高潮与奔跑节奏配合的极为巧妙,让观看者的血液也随之沸腾。

(二)音乐电影与其他类型片的区别

我们可以将音乐电影看做是歌舞片的精简版。然而并不是所有类型影片都适合改变成音乐电影这种电影形式的。受制于影片长度,如功夫片、警匪片、故事片这种需要铺垫的影片并不适合新媒体电影去追赶未来电影的发展潮流。音乐电影相对来说更加独立,它不再是故事为单一主线,音乐烘托情节,而是把二者真正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形态艺术。这也是音乐电影与其他类型片最大的差别所在。

(三)音乐电影的优势

音乐电影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营销发行渠道具有多样性。从中国媒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整个经济模式是一个缺乏规范法律体系的领域,电影营销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中的一个表征。音乐电影中,音乐与电影没有上下级关系,两种艺术相辅相成,是互为依托存在的。所以在后期的宣传攻势中,电影故事可以增大音乐发行方的力量,而影片本身又以音乐元素为卖点,进行交互式宣传,截取影片片段与音乐的结合运用在宣传中,吸引人的注意。在现代电影声音创作观念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中国的电影声音正在构建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体系,使得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给电影艺术产业领域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电影声音创作在此氛围中形成了独有的本土特征与发展趋势,并立足国际舞台。中国电影声音的学术研究仍落后于中国电影的其他专业领域。因此当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和制作领域渐次地在一般人的眼光中从事业性领域转变成了商业性和产业性并重的领域以来,认真研判、梳理、考量每年的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状况,并思考中国电影声音将朝着怎样的方向继续发展,不仅是电影声音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责任,亦可为下一个电影发展周期的总体策划和酝酿、为进一步地提高中国电影声音艺术的创作质量水平、为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语境下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铺设出一条基本之路。

三、音乐电影的发展前景展望

(一)音乐电影的历史

音乐电影的演进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音乐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每个时期社会风气也构成音乐电影本身的延续。以下将以时间的先后来简述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与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默片时代追溯电影音乐的历史

1895年在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目均是通俗的音乐,这次音乐与电影的交汇就证明了两者有一个切入点与结合处。

1912年,温克勒出版了名为《音乐指示谱》的乐谱合集,专门为当时放映电影的现场来使用,得到大众的好评。

1913年各家出版商开始将音乐的类型分门别类应用于适用的情节中,其中以《动画音乐集》最为有名。

第一位正式将音乐引进电影中的是电影之父葛里菲斯,他创作的《国家的诞生》影片,首次与音乐家布瑞尔创作的美国歌谣完整结合,这是电影音乐的一大转折点。

在默片时代电影音乐总谱已经出现,作曲者事先编谱完毕后在电影放映时由交响乐团或室内管弦乐团现场演奏。最著名的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从1918年起为自己的电影创作的音乐,除了写曲之外,他还身兼提琴手、钢琴师与管风琴师等。

2.起飞时期的电影音乐史

1927年对于电影史的发展是关键的一年,因为影像与声音结合的技术渐趋成熟,使得有声电影正式崛起,观众终于能在听到音乐的同时听到演员们的声音了。

有声电影制片商对电影音乐开始关注,以音乐注入电影中的方式来建立公司电影的形象,同时也尝试其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以达到更成熟的电影音乐语言。1927年的《爵士歌手》是第一部片中主角能开口说话的有声电影,此后不到三年,声音的出现让电影表演更具生命力,有声电影自此席卷了整个影坛,成为主流。

(二)今天的音乐电影

今天的音乐电影以音乐与形态表演被人们接受,并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叙事的美学体系。音乐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电影却无法不在音乐中体现情绪的升级,这就是音乐电影的显著特征。音乐电影也可以叫做音乐故事片,从理论上讲音乐电影是一种集音乐、电影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其诞生之日起,已经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歌舞青春》《摇滚青春》《歌剧魅影》《海上钢琴师》。现今电影音乐改变了以前电影必须是用形体方式构成的传统观念,与电影中的对话、场景等结合,形成了新的整体叙事的表现形式,有时音乐与语言结合,有时音乐和音响效果结合,有时与两者都结合来恰如其分地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

(三)音乐电影的未来

电影音乐的重要性与将来的发展是一个空间巨大的未来电影行市,各种新创意、新体裁、新风格的音乐电影会不断涌现。随着电影思想的多样化和大众眼光需求的多样化,音乐电影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认可,不久的将来,在电影市场会占有不可估计的广阔市场。

四、结 语

电影音乐最常用的手法是根据影片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人物的性格创作一个(或几个)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主题。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其他音乐作为陪衬、对比和补充,但并非惟一的手法,它随着情节进展而重复(或变奏、发展),成为贯串发展的主体。这种主题称为主导主题或主导旋律。当代西方也出现了许多不用主导旋律的电影音乐,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音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时期,电影已有几百年历史,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与独特的艺术性已渐渐被大众所了解和接纳,从只有形体表演的无声电影到配音配乐电影艺术、从单纯的语音表达到丰富的形体展示,到现在以音乐带动电影情绪的发展,音乐电影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被提出,推动并加速各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电影广告化 优势 助推器 发展前景

电影广告化即企业或类似性质的团体,通过赞助或支持某部电影的拍摄与制作,获得在影片中展示自身形象的机会,从而使电影越来越具有广告性质。这是一种崭新的广告投放手段。也是商业电影的一种发展趋势。电影广告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广告对于电影元素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广告生存空间的一次极大扩展。

电影广告化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娱乐化形式,电影广告化综合了广告电影和贴片广告的长处,形成了自己明显的优势。

第一,宽广的覆盖面。借助于电影平台广告,使广告受众人数得到极大拓展。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几乎拥有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而且,由于这些广告已经融入电影故事当中。所以,无论观众是前往电影院观看电影还是通过电视、网络观看电影,都会成为广告的受众。同时,种类繁多的电影类型也给了广告制作者细分受众的机会,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乃至收入水平的不同,都会造成群体独特的观影倾向。

第二,巨大的不可抗性。在电影放映中播放广告,具有其它广告形式无法匹敌的不可抗拒性。由于广告与影片内容的紧密结合,在受众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各种商品和品牌信息都会伴随着电影内容和人物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受众眼中,这是一种强制性出现的过程。也就是说,观众可以在贴片广告播放的时候大嚼爆米花,抑或闭目养神,但却不太可能对电影播放中出现的广告故意采取抵制措施,跳过广告内容或者脱离广告内容来观看电影,这会影响到他对影片的理解。这无疑是广告主们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场景。

第三,强烈的辐射性。电影中出现的产品往往会获得很强的光环辐射效应。当电影中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演员出演之际,他们所使用的道具――即商家所特别赞助的商品、服务及其品牌也会随之获得很强的名人效应和光环效应。他们对电影的观看者直接发挥着一种强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当他们在生活中将要购买类似产品时,不免会受到这些电影镜头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显性的.即消费者知道自己曾看到过出现了这种产品的电影:也可能是隐形的,即消费者虽然想不起来曾在某些电影中接触过此类产品,但电影里的产品镜头却给让他对这个品牌产生了深刻的记忆。

第四,恒定的持久性。虽然在电影有限的放映时间里,其中涉及广告的内容和时间不是很长,但电影本身的宣传、放映周期和媒体的关注使一部电影在很长的时间内吸引着大众的关注,一部好的电影甚至可能在几十年后都还拥有忠实的影迷。因此,相较于杂志报纸上平面广告的短寿以及电视广告频繁的更换,电影广告化作为一种广告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令电影中放映的广告拥有较持久恒定的生命力。

电影广告化:广告业与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电影广告化无疑是以后广告业和电影业结合的最佳方式,其成功的运作和处理,对广告业和企业都将产生无与伦比的宣传效果和市场效应,从而促进广告业和企业的飞跃发展。

从广告业发展来看,电影广告化作为一种在电影媒体上广告的新型手段。它首先扩展了广告的生存空间。从广告诞生以来。广告几乎出现在了所有可以刊登信息的物体上。从酒店招牌到报纸。再到广播和电视,它一次次开拓着新的领域,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电影盛行于全球之后,作为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广告必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完成自己新一轮的革命。其次,电影广告化还促进了广告创意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平面广告,还是电视广告,近年来都将创意作为衡量自己创作水平的重要砝码。而电影通常都在讲述一个复杂的故事。要想在其中插入广告,无疑更需要广告人员的创意智慧。这种创意智慧在被激发之后,不仅可以用于电影广告化,也可以很好地指导其他广告形式的创意活动。例如一些应用于电影情节的幽默式广告表现手法,完全可以被电视广告所借鉴:镜头背景里大大的室外广告,也可以给平面广告以启迪。更重要的是,电影广告化从历史的角度延续着广告永恒的生命力,并对广告从业人员产生强大的激励和鞭策动力。某种程度上,广告的不断革新。正是广告长盛不衰的巨大动力。

另一方面,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广告手段,电影广告化无疑具有一般广告所共有的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曝光率,促进产品销售等功能。但是,作为一种与电影融合在一起的特殊手段,电影广告化还有着区别于一般广告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借助电影广告化,实现自己的的品牌战略目标。具体来讲:

其一,促进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定位的认同感。在如今这个物质资料极其丰富的时代里,商品的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一种新产品的推出经常会带来一大批的模仿者。这就需要企业对其旗下产品品牌进行相当精确的定位,从而将这种产品同市场上其它类似的产品区别开来,吸引消费者前去购买。电影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艺术表现手段,里面所涉及的人和事自然可以成为企业品牌向消费者推介自己产品定位的途径。而且这种推介是非常具体和范例化的。尤其是对于定位相对高端的产品来说,电影明星在影片中使用这些产品就是一种最有效的产品定位行为。更加难得的是,这些行为中的定位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观看电影的众多观众。电影放映前,也许有的人会不了解苹果笔记本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在用,但当他们看到连政府特工都在用苹果笔记本处理日常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这款笔记本到底有多高端了。也会感同身受的体会到使用这款产品可以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这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言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因为你的产品已经从其它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其二,利用比肩效应,迅速提高品牌档次。电影广告化不仅对静态的品牌定位具有积极作用,对动态品牌定位也有着明显影响。一般来说,新产品上市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壮大自己,并逐步改变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中的定位。但这种定位的变更信息,往往在传播上是滞后的。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企业已经做出了品牌定位转向的决定,但消费者却依然认为你的产品还在原地踏步。如新天下集团在推出自己的神舟笔记本产品之初,由于暂时无法拥有与众多一线品牌竞争的实力,便将其产品定位于市场低端的位置,这个决策在当时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随着企业笔记本业务的发展,神舟笔记本逐渐拥有了神舟优雅等相对高端的产品,但无奈神舟笔记本在消费者心目中已有的“价格杀手”印象,无法对自己的高端品牌进行成功的推介。然而运用电影广告化手段却可以令此类问题迎刃而解。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让观众热捧的一些 明星演员在电影中多使用一些神舟笔记本的产品。这种使用,其实就是一种非常明显而且极具传播效力的企业转型宣言。这里,品牌和明星产生了一种互动,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品牌即明星的印象,从而使企业的品牌和明星产生强烈的比肩效应。迅速提升品牌档次。

其三。促进品牌的国际化发展。电影广告化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可以而且应该为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之路贡献力量。众所周知,电影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高度国际化的娱乐手段。如《变形金刚》除了在本国取得的3.19亿票房成绩外,在海外更是有近4亿入账,这充分说明了商业电影的国际化影响。在《变形金刚》中出现的隐性广告全部被世界顶尖品牌一网打尽。诺基亚、雪弗莱,还有备受网民热捧的易趣购物网,都在电影中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并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似乎所有取得全球票房佳绩的商业影片都看不到中国品牌的出现。中国企业一直都在叫喊着要创立国际品牌打入海外市场,但是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利用电影媒介这样一个极佳的宣传平台。去取得国际市场上的成功。撼动世界的好莱坞大片成为了国外品牌独舞的场所,中国的国产品牌却依然找不到出路。如果《谍影重重》里失忆的主人公使用的是联想电脑,如果《变形金刚》里被火种源改造成超级武器的是波导手机,如果《一球成名》里球迷庆祝时喝的是青岛啤酒,局面又会怎样呢?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我们需要走的符合当今品牌发展道路的传媒策略。在商业化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什么是成功的商业运作无法达成的。

需要强调的是,品牌的形成和品牌知名度的树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短期的努力可以创造。以电影为平台去宣传自己的品牌,其效果常常不能马上显现出来,而且品牌的最后成功也绝对不能靠电影的单打独斗,需要企业长期的努力和与电影广告宣传相配合的各种片外活动的积极开展。

电影广告化的未来趋势

2007年夏天,《变形金刚》以君临天下的姿态统治了全球的票房市场。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电影对于广告的意义。的确,这是电影广告化被成功运用的又一成功案例,但《变形金刚》对于广告的意义不仅如此。事实上,它标志着电影广告化开始了革命性的新的发展时期。广告在电影中越来越具有主动性的因素,直至未来的某日,一种崭新的电影形式――广告式电影诞生于世间。那时,《变形金刚》也许会被认作是广告式电影的开山鼻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不同于传统的广告电影,未来的广告式电影将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历史性的变革:

其一,与广告电影不同,广告式电影将突破广告电影时间上的限制,与一般电影一样。可以用两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讲述故事,更好的为企业的产品宣传呐喊。

其二,不同于广告电影大部分通过网络完成观看,广告式电影在剧情设置,画面效果和明星效应各个方面都将和真正的电影无异。它会吸引人们购买门票走进影院,去享受数小时的视听盛宴。这也意谓着。广告式电影有着在电影院上映的能力和吸引观众付费观看的魅力。

第3篇: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小成本电影;国产大片;商业运作;艺术水准;票房;市场

一般来说,电影业界人士看待一部影片的票房潜力,一看明星,二看名导,三看大制作。有则看好,无则轻视。小成本电影往往都是导演处女作的代名词,没有大投入,没有大明星,进入商业院线都成问题,更毋庸谈及高票房回报和市场占有率。但是,自2006年始,《天狗》《疯狂的石头》《落叶归根》《即日起程》《斗牛》等小成本影片连续创造高票房收入的神话,刺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神经。尤其是《疯狂的石头》,以区区300万人民币的投入,斩获3 000万元的票房回报,成为小成本电影进入电影市场具有示范意义的标志性作品。随后,一系列的小成本电影开始风靡中国电影市场,大有 “星火燎原”之势。

小成本电影曾经经历怎样的一番风雨兼程?它能否在这个风生水起的电影市场夺得一席之地?电影事业发展到今天,中国电影界的大片制作和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对决依然可以被称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世态炎凉,小成本电影可以说是带着原罪诞生的。最初从事小成本电影制作的人主要是一批即将毕业或者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贾樟柯、张扬、王小帅、路学长、张元等人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人物。还有一部分人是电影发烧友,看得多了,因为热爱,也开始试着拍摄自己的电影。这群人后来被统称为中国的第六代电影人。相对于前几代电影人“师父带徒弟”的漫长成长经历,第六代可谓是接受了正规院校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但是,不管他们储备了多少专业知识、胸怀怎样的大志、有着怎样的热情,但因为年轻,因为第五代电影人的风头正劲、如日中天,他们手头没有太多的资金可以用于艺术创作,社会也不放心提供给他们太多的资金。所以,他们只能看菜吃饭,只能拍摄一些小成本影片。相对繁华的都市,边远地区的边缘人士的生活更容易拍摄,后来竟然由被迫如此,进而演变成为一种拍摄习惯、创作风格。再加上年轻气盛,青春期的叛逆似乎还在第六代电影人的骨子里蹿动,这样,就导致了第六代电影人的影片多为灰色基调,观念执拗而激愤,情绪压抑而沉重,故事情节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不能担当起服务主流社会的重任,一度被打入冷宫,不能进入正规的商业院线进行展映,再小的投入仍然是亏损。很多老百姓根本就看不到他们的影片,所以在那一段艰难的时期,他们的这批影片又被称为“地下电影”。

任重道远,小成本电影制作人一直在不懈地探索着小成本电影的存活出路。寂寞的小成本电影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徘徊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外。自他的处女作《小山回家》开始,贾樟柯创作的影片在国外屡屡获奖,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譬如他的 “家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以及后来的《世界》《三峡好人》,均获得了著名电影节的认可,《三峡好人》更是斩获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是时隔7年,继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之后,中国电影人第二次获此殊荣。第六代电影人的作品一方面在国外震撼着不懂中国的外国人,一方面却撞不开中国电影市场的铜门铁壁,这种怪现象被影评人戏谑地称为“墙里开花墙外香”。2007年的元旦,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被允许进入商业院线,恰逢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在北京大学的礼堂里,贾樟柯慷慨陈词:“在这个人人都关注黄金的年代,我看看是否还有人会关注好人。”暗喻6天之后《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票房对决。事实上,6天之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影院前人如潮涌,而《三峡好人》则是门可罗雀!国外的频频获奖并不能挽救这批小成本电影在中国的电影票房,症结到底出在哪里?

横空出世,《疯狂的石头》创造了中国小成本电影的票房神话。虽然这部影片今天已经不再如火如荼地被人们反复提及,它的票房神话也在被以后的小成本电影一次次地突破,甚至宁浩的《疯狂的赛车》突破了亿元大关。但是作为当年的电影黑马,《疯狂的石头》在市场上的冲杀力余威犹存,其创作理念上的大胆突破和市场运作上的推陈出新,奠定了它在电影领域独树一帜的地位。今天,我们再回味曾经的辉煌,不难发现《疯狂的石头》能够疯狂电影市场、成为当年电影市场的黑马,不可抹杀以下几大因素:(1)明星效应。虽然刘德华没有亲自参演这部影片,但是作为投资老板,他的市场影响力不容小觑。(2)质量保障。虽然宁浩是一位年轻的导演,但是在拍摄本部影片之前,他的创作水准已经初露头角,功力匪浅。(3)宣传护航。在宣传上,本部影片大胆创新。因为初次运营这种影片,投资方也没有足够的市场自信心,于是采用“点映”方式。所谓电影点映,即是找一个常人休息的时段在公共场所展映影片,特约部分媒体参加放映活动,在较小范围内获取对于本影片的评价。如果反响不错,则可以起到消费领袖的作用,带动大家走进电影院的同时,更为本影片作了很好的宣传。如果影片展映不尽如人意,制作方还可以及时修补,不至于在社会上引起太大的负面效应,给制片方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后来,这种展映方式被很多影片制作单位仿效。

相映生辉,成功的影片需要每个环节都是金链子。《三峡好人》的悲壮登场和《疯狂的石头》的华丽谢幕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小成本制作的影片要想走得更久更长远,仅仅依靠艺术上的成功打造还不足以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还需要更为科学的市场营销技巧;仅仅依靠票房还不足以让制片方赚得盆满钵满,还需要开发更多的盈利窗口。所以,不管制作成本的大与小,电影都是一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工程,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无论是远望国外影片的运作,还是近观国产大片的市场运营,我们都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国外,有很多的独立制片人在创作并运营着一批投资并不高昂的电影。因为其规模小、风险小,运作相对简便灵活。首先,在准备拍摄一部影片之初,就要做充分的政策考察和市场调研工作,准确计算出一年后电影市场的投资与回报;其次,要确保影片的制作质量,产品质量是营销的核心,随着艺术创作理念的日臻成熟和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人们对于电影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观众的眼光越来越挑剔,越来越难以满足,小成本电影多以创作理念取胜,却难以在硬件设施上获取优势;再次,要敢于创新,充分而又灵活地做好宣传工作,不能因为经费紧张而缩减宣传费用,这一点中国电影制片方尤其要注意;另外,还要考虑到电影的后产品开发工作,多渠道创造利润,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在电影领域,盈利项目不仅仅依靠票房收入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还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有很多相关的后产品开发,譬如图书、玩具、服装、游戏、主题公园等,不一而足。电影的这种后产品开发模式被电影营销学研究者称之为“火车头理论”,即电影票房的收入是电影产品创收的火车头,但它不是惟一的经济来源,它还有很多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火车头的带动下,各个窗口共同为电影制造商带来更大的财富。

众人拾柴,小成本电影市场的发展需要外力推动。中国电影人的队伍发展很快,具有较强的创作激情,但是基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电影大片的生产能力有限,80%以上的电影是中小成本制作,如果这些电影都能取得好票房,中国电影市场就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事实上,更多的电影机构还是在竭尽全力地扶持大片创作,更多的放映院线还是在为大片安排最好的展映时间,更多的观众还是在关注和等待大片的粉墨登场。这样,导致一些很有艺术品味却投资不高的影片遭遇市场的无情打击,同时也打击了电影创作者。《爱情的牙齿》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庄宇新老师自编自导并且自己倾力投资的电影作品,荣获了金鸡百花最佳女主角奖项。但是,因为资金紧张,只能确保最基本的制作成本,而无力进行市场运作。影片投放市场后,即便是在圈内一片叫好声,最终也只能勉强收回投资成本,草草收场。其实,在每年的电影生产中,有很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影片就这样悄悄陨落了,还没有来得及和观众见面就死在了襁褓中。所以,小成本电影发展的路子很多也很漫长,需要外界的推动才能有更快更强的发展,譬如相关机构的政策扶持,放映方的时间安排,宣传方式的突破创新,观众欣赏习惯的引导,等等。

异军突起,新媒体的发展为小成本电影注入新血液。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活动也更为直接,手机短片和网络短片的迅速发展,为小成本电影的放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映平台,影视公司在这一领域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负责了影视公司手机短片项目的启动工作,试验非常成功。在活动中,负责投资监控,北京电影学院负责内容制作,影片长度一般在5分钟左右,然后借用中国电信和网络平台进行展播,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效果不错。

水涨船高,小成本电影再造传奇。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票房整体形势喜人,小成本电影再次绽放异彩。2010年6月4日上映的《人在逋尽,仅3天时间,票房即突破千万。好口碑托着电影票房一路飙升,它给今年夏天的电影界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甚至有人预言它要成为第二部《疯狂的石头》。从这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小成本电影制作、运作的独到之处:老百姓普遍熟悉而又关注的题材,极富人缘的明星面孔,集中、恰当的宣传策略等。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智地对待这一现象,毕竟这仅仅是成功的个案,而不是小成本电影全体的胜利。成功的经验能够学习借鉴却不能够简单地复制,小成本电影需要继续探索更为科学的发展途径。

纵观当今电影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商业影片与文艺电影同存,大片制作与小成本创作共生,3D数字电影标新立异地吸引着更多关注的目光。不管环境怎样复杂,处于弱势地位的小成本影片不退缩、不放弃,一直在执著地探索着自己发展的方向,伴随着越来越丰富的成功案例,小成本电影用事实告诉人们,如果一部小成本电影的艺术水准经得起观众的检验,并且经过充分而又得体的商业运作,也能够获得高票房,它必然能够赢得电影市场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尹鸿.2009年中国电影艺术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2] 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 黄一峰.电影市场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第4篇: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记得1996年,在《电影艺术》杂志上,曾经有过电影到底是“工业”还是“艺术”的讨论。那次讨论无疑是有价值的,许多文章都言之成理;当然在我看来,两者又是可以结合的。电影兼有“艺术”和“产业”的双重性质。这里,我之所以用“产业”而不用“工业”,因为“产业”一词在汉语习惯上是一个比“工业”要宽泛的概念,更易于表述和理解。电影的艺术性质,在中国近百年的实践中,可以说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对于电影的产业性质的认定,人们却总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在中国电影史上,既使是那些搞电影经营的企业家,也总是首先张起“教化”的旗号,而不敢直抒赚钱的目的。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以来,经济状况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特别是这次党的第十五代表大会上,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这为电影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正确认识电影的市场性,更加开阔了眼界。

电影的经济性质照理说是不言而喻的。电影有始以来,作为它的主体,始终没有离开过市场,离开过经营;美国的好莱坞更是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经营的世界性代表。远的不说,仅以1996年为例,这年美国共公映307部影片,总收入高达57亿美元;列在10大卖座影片之首的《美国独立纪念日》超过3亿美元;去年曾在我国放映过的《龙卷风》也达到2.4亿美元。1997年,美国投入生产的影片,成本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就有12部之多。在我国,也出现了《大转折》和投资1亿人民币的《鸦片战争》那样的的所谓“国产大片”。上述的美国和中国这样高资金的投入和回收,足以说明电影所具有的不可忽略的经济属性。在美国,电影的生产和流通,首先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来运作的,这几乎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美国的电影导演兼制片人罗杰·科尔曼,写了一本题为《怎样在好莱坞制作100部影片而不亏损1美分》的书,专门讲了他自五十年代中期从事电影制作和经营近四十年的成功经验。中国电影在近一年多以来,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也开始了市场性运作。投资的多渠道,拍卖公映权,票房分成的多层次化,压缩上下集版幅而成一集以适应市场的重制新版,主创人员不取酬金而参与利润分配,加上各式各样几乎有点让人眼花缭乱的宣传包装和“炒?鳌保延辛诵┦谐【玫奈兜馈5庖磺校苟际浅醪降模懿怀墒斓模蝗绾问怪泄缬安涤幸桓隽己玫摹⒐娣兜氖视κ谐〉脑俗骰疲剐枰懈钊氲母母铮簧缁嶂饕宓缬熬玫氖谐褂幸欢蜗嗟背さ穆芬摺?/P>

对于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的电影经济体制改革,在我看到,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同志的报告中,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以往的共和国电影企业,都是公有制的,它不仅是全民的财产,而且凝结了电影工作者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因此,必须认真予以保护。那种把经济体制转轨而给老制片厂带来的困难和不适应部分,看作是前进的“包袱”而以为可以随意扔弃的想法,我觉得是不妥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育初期的原始积累;保证劳动人民的根本的和切身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不可动摇的基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老厂可以因袭旧制,坐吃老本;恰恰相反,这说明了这些老厂的现代化改革更为紧迫和更为重要。以现代企事业制度和股份制思路改造老厂,重新激发起这些老厂的生产活力,具有关健性意义,是势在必行的。二、开拓更为广阔的制片投资渠道,允许办多种所有制(包括私人所有制、合作制)的制片公司,以调动更多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和发展电影生产力,这是电影生产的新途径,同样是十分必要的。三、把产品生产(影片制作)的经济得失直接同参与制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增大效益工资或利润分红的成份,也是可行的一条路。这对于调动创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对于市场的密切关注,大有益处。目前出现的影片主创人员不拿劳务报酬而参与利润分成的方式,就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开创性的尝试。总之,以现代化电影企业制度改造老厂,开辟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股份制,把经营者、生产者的权益和市场效益紧密联系(如鼓励主创人员以其作品所得部分以效益股形式参与投资),在我看来应是电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或方向。

现代电影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目标,以股份制、合作制为组织联合形式,十分机动的高效率的科学化运作。它有许多环节,许多变化,许多算计。美国女制片人林达·奥布斯特曾经把制作一部影片所遇到的困难过程,组成一个所谓的“莫尔斯电码”,她以B代表折算过程中遇到的大问题,而以S代表小问题,她说:“大部分影片的节奏是:BSSSSSBSSSSSSSSSB”。“最大的问题都在开始阶段”。*1罗杰·科尔曼在谈到他的制片经验时曾说,他是以预测市场的最低收入来计划预算支出的:“我一般是先算出制作、发行电影后可获得的最低收入,然后在具体操作时把经费控制在这以下。根据影片的收入算出支出,这一点一定要严格掌握。”他举例说,《罗马帝国》的火灾场面,“如果要特意做布景,将其点燃,拍一个镜头就需要2千万美元。但如果拍特写镜头,在皇帝周围点上火,掀起火焰,就和燃烧时的效果一样,费用只须几百美元。所以说时间长短和费用多少取决于你怎样拍镜头”。作为独立制片人,科尔曼说:“我们的口号是:不要漂亮的办公室,把钱投到银幕上去。”在这样经验丰富的制片人看来,好莱坞大企业也有弊端,“既有效率不高,浪费过多的一面,也有与个人利益冲突的一面”。他说:他与好莱坞“高成本”对抗的有效方法是“高效率”。*2在好莱坞,影片制作行为始终是以市场为中心目标的。所以在他们那里有专门的“市场调查”机构为授托影片作市场预测,并提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修改建议,乃至提出具体的公映时间。还有所谓“剧本医生”,为剧本进行“诊断”,着手修改或作文字润色。他们诙谐地称这些“剧本医生”是“高于打字员,低于天才的人”。*3总之,瞄准市场,是现代电影企事业运作的焦点。上述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电影是产业,然而又是艺术。我们当然不能只注意电影的产业属性而忽视它的艺术属性。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号召。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组成部分的电影艺术,无疑也应负起这样的任务,不断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的电影作品。

如何摆正电影的产业属性和艺术属性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实践问题。这里,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譬如以为:如果承认电影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那么它就不能再被包容在经济基础之内!恰恰相反,电影的产业属性所反映的正是它的生产方式内容。如果说,电影的产业性质,是电影生存的经济前提,那么,电影的艺术文化性质,所反映的则是它的意识形态然而又不局限于意识形态的一种精神文明。

电影的产业性质和艺术文化性质,在实践中,似乎也存在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现象。对于康德的这一命题,列宁曾说过这样的话:“康德有四种‘二律背反’。事实上每个概念、每个范畴也都是二律背反“*4看起来,这种二律背反在电影学上也是成立的:电影的产业目的和艺术目的是抵触的!电影的产业目的和艺术目的是携手的!证明这两个命题都可成立的事实,在美国有格里菲斯电影现象和卓别林电影现象;在中国有费穆电影现象和蔡楚生电影现象。而就电影创作者个人来说,也有这种情况。曾拍过著名叫座影片《教父》科波拉,也曾拍过让观众看得昏昏欲睡的《对话》;他的《现代启示录》赢利了戛纳电影节大奖而却失去了不少钱。斯皮尔伯格是一位专拍破票房纪录影片的能手,他的《外星人》至今仍占世界10部最卖座影片的榜首,票房收入已近4亿美元。然而他也拍过《紫色》那样的个人化电影;最令他念念不忘的影片《太阳帝国》,也遭到了票房上的失败。以拍西部片而著称的约翰·福特,一生拍过130多部影片,然而他说,在这些影片中,他真正喜欢拍的也不过10来部。在他拍摄《孤军魂》、《告密者》获得商业和声誉上的成功之后,即拍摄有着他自己的艺术追求的《北极星》。结果遭到失败而不得不改拍商业片。由此可见,艺术和商业的矛盾确实存在。但是,卓别林电影,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性、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内涵,而且,也赢得了多层次观众的普遍欢迎,可谓家喻户晓。他的成功是世界性的。蔡楚生的影片,屡破票房纪录;他建国后拍摄的《南海潮》(上集)仍然成为当年(1963)最受观众欢迎的一部影片。*5然而,他的影片的生活气息、动人故事,尤其是其内含的时代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电影的商业目的和艺术目的之间的关系。有的可以一致;有的,也不一定要求一致,这就在于你在创伤时所给予作品的定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当然不能仅仅为了商业目的而忘记它的艺术品性和文化内涵;更不能忘记它的意识形态性。然而,电影毕竟是以经济物质载体而存在、以市场运作而生存的。人们可以赋予电影以种种功用,比如教育的、宣传的、政治的、宗教的等等。可以拍种种类别的影片;艺术家也可以为艺术而艺术。但是,大众娱乐品特点却是它的最根本特点。所以,最注重娱乐性和市场运作的好莱坞,经过100年的发展,占用了各个竞争对手,而使自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占有额达到65%左右。而这些电影中的“美国精神”自然也影响了不少人;实现了美国政治家们所希望的政治目的。经济和?帐跄酥琳尉故侨绱说夭豢煞指睿?/P>

至于整个世界电影的前景,似乎也不象有人所曾经预测的那样:一百年后的电影将走向衰落和灭亡。事实上,在第二个一百年的头两年里,就世界电影的整体看,好莱坞依然保持着它的稳定发展;欧洲电影,如法、意、德、西班牙等国的电影,还出现了一些生机。电视出现后的电影,正像电影出现后的话剧一样,前者不可能代替后者,而只是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着自己的情况。在中国电影史上,曾经有过专注于向某一国、某一类电影学习的情况,而排斥其他。就某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样做,未必不好;个人艺术爱好应当受到尊重。然而作为一种时期倾向,就未必对事业发展有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目标下的中国电影艺术,首先要立足于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近、现、当代的传统在内;同时对各国各类电影的优秀部分,也就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世界经济文化的跨世纪发展愈来愈趋向于全球一体化,特别是电子科技的进步,信息网络的发展,未来世界进程的速度和骤变很难预料。电影处于这个高科技的领域之内,它将同电脑、电视一样,处于世界发展的前沿地位。影、视、脑三位一体,将是一种世界趋势。电影要做到三个“面向”,就不能囿于一孔之见,一得之计,而必须登高望远,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向外国文化和电影学习。苏联电影(乃至俄国电影)不同于西方电影是易于理解的。事实上,我们称谓的西方电影中的欧洲电影和美国电影(好莱坞电影)也有迥然的差异。欧洲电影受到过从希腊、罗马、文艺复兴至今以来的深厚文化传统的浸润。美国电影则没有那么强的文化气氛。它更多的是现代商品化的大众娱乐特征;在它那里,看起来是欧洲文化传统的内容,事实上也成为商品化的点缀品;当然有时也“点缀”得挺好。一位意大利电影人士讲到欧洲电影时曾经这样说:“意大利像法国一样,仍然崇拜过去的电影,仍然不可避免地想通过电影去认证问题。通过电影,我有可能了解纽约警察的全部情况,但我不能凭想象就了解某发行公司的某个职员或是某地的发行商”。*6这便是欧洲电影的理性精神之所在了。欧洲电影更注重电影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情趣,更立足于电影艺术家自身爱好的把握,而自觉不自觉地忽略或放松市场的需要;换句话说,他们把电影的艺术品性及其把握放到了电影市场需要及其运作的前面;尽管在他们的观念里也并不是不重视电影的市场和票房。法国电影制片人菲利普·卡尔加索纳说:“欧洲影片更多的是基于神话和想像。欧洲制片人试图打入美国市场,但连连遭到失败,这肯定说明一些问题”。*7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栽谂分薜缬敖谏下怕呕竦蒙茨训迷诿拦酥僚分薜牡缬笆谐∩险嫉梦恢茫灿胁畈欢嗟那榭觥H绻担分薜缬案⒅氐缬暗囊帐跷恢茫敲矗拦缬霸蚋叛塾谒氖谐⌒вΑ8说母芯跏牵号分薜缬澳腿怂妓鳎幻拦缬肮┤丝炖郑【臀腋鋈死此担蚁不逗美澄氲缬耙巳胧さ墓适潞途亩堑木肮郏褂兴目旖荨⒓蛄罚晃乙蚕不端樟缬暗那楦行越谧嗪退氖涤铮煌蔽矣窒不杜分薜缬暗娜宋锟袒驼芾硇阅诤T谖铱蠢矗庑┒疾淮硎强梢约〉摹2痪幸桓竦毓惴何铡⒔杓唤鲆嗫从捌髌罚铱春蠖嗉铀伎迹舛杂诜⒄刮颐堑牡缬埃怪呦蛉蚧欠浅1匾摹U獯谓鸺逼姥≈校吹搅讲亢屠追娴拿至谝黄鸬挠捌骸独肟追娴娜兆印泛汀渡倌昀追妗贰G罢咦龅搅怂枷搿⒁帐酢⑹谐〉娜骋唬竦昧巳轿坏某晒Γㄕ宓某晒Γ:笳撸溆辛己玫乃枷朐竿从捎谝帐跎系某戮桑ù醋魉枷肷系氖鼐桑谐∩系氖О埽蛊淞己迷竿参薹ㄊ迪帧U馐欠⑷耸∷嫉摹V泄缬坝凶抛约荷詈竦睦肺幕常灿凶约壕攀嗄甑氖导椤V泄惺吨客耆梢栽谙赂鍪兰驼裥嗣褡寰玫幕∩洗丛斐鲇忻褡逄厣摹⒏咂肺丁⑽泄壑谒舶治澜绻壑谒队⒂斜鹩谄渌蟪档闹泄?影,为中国和世界的电影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电影的法制建设。现代电影的科学管理是法制化管理,应当建立国家对于电影的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是建立电影的基本法--《电影法》。不仅对电影的创作制作、发行放映、胶片器材等作出系统的法律规范,而且应当对电影与电视、盒带、光盘、广告等的关系作出符合价值规律的法律协调。真正地切实地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也应当是电影法律的任务。“有”版权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997年的中国电影,虽然还未能摆脱转轨的阵痛,然而已露出了希望之光。

*1《制片的游戏规则》,中国影协编《世界电影动态》1996年第8期。

*2《罗杰·科尔曼谈电影产业的今天和未来》,《世界电影动态》1995年第6期,原载日本《电影旬报》1994年12月号。

*3《好莱坞的剧本医生》,《世界电影动态》1994年第12期

*4《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9页。

*5就我不十分准确的记忆,在“”前准备于1964年举办的第三届“百花奖”评选中,《南海潮》居“最佳故事片”得票之首。后由于一伙的捣乱,使那次评奖流产了。

第5篇: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视觉角度;《赵氏孤儿》;空间背景;设计

一部电影的好与坏很重要的是从观众的视觉享受中展示出来的,电影中的空间背景设计要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完善电影的表现主题,展现电影的风格色彩。从电影的视觉效果来看,电影空间背景的设计是电影场景设计和电影综合元素的表现手段,从视觉角度进行分析电影的空间背景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烘托电影场景的气氛、让电影的环境更加真实,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满足电影故事情节的需要,从视觉角度分析《赵氏孤儿》电影中的空间背景设计,有利于电影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电影中导演的表现意图,更好地理解电影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意义。

一、空间背景设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是电影导演对电影人物活动的场景的重现和表达,是导演根据电影的剧本以及通过自身的要求进行的影视艺术的空间美学的表现场所。电影背景设计在电影场景的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可想而知。由于电影是一门空间艺术,电影需要通过导演设想的一个理想的空间背景,在这样的一个空间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电影场景的设计。首先电影场景的设计对于表现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导演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整个空间背景设计制作的团队就要根据要求进行设计和完善,尽可能达到导演的要求,只有导演满意这样的空间背景设计才能够让导演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更加完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电影的空间背景往往是通过电影的镜头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电影镜头的转化构成了电影故事情节的转变,同时也为电影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让电影故事能够沿着电影空间背景的转变而发生着变化。《赵氏孤儿》电影作为反映现实主义的作品在故事情节和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导演充分利用了观众的视觉感受的心理作用将电影的故事的逼真性和现实性通过空间背景的设计完整表现出来。

空间背景的设计在表现电影主题和完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影不像其他的艺术一样可以通过某一种手段进行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而是通过导演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通过故事的画面充分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首先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接着一幅的画面,导演只能够通过画面的转变来表达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画面中还不应该是平面的而应该是具有空间立体感觉的,这样对于导演来说,寻找什么样的空间背景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说空间背景的设计是导演内心世界在电影中的真实反映,也是整个电影中主旨思想的外在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部电影的成败和票房。

二、视觉角度中的《赵氏孤儿》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赵氏孤儿》电影是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反映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赵氏孤儿》从视觉的角度进行分析犹如一部撞击心灵的洪钟。产生这样的一种艺术效果的原因就是导演陈凯歌在视觉角度中使用了一种以“不演”的真实性再现了那个风云迭起、气势恢弘的战国景象,从视觉角度上来说,通过这样的艺术效果的展示很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担任该片特效制作的BaseFX团队,是本次电影的空间设计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电影中尽管有很少的特效镜头但是其韵味十足,让观众在电影院中能够眼前一亮,这其中有特效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特效技术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电影镜头中的空间背景的设计,只有好的空间背景设计才能够拍摄出影响力比较大的电影作品。《赵氏孤儿》就是这样的一种摄影的表现手法。

在电影中导演颠覆了古典戏剧的故事情节,将动作、爱情、梦幻于一身的《赵氏孤儿》通过观众的视觉欣赏达到了导演所要表现的内容。在该电影中主角程婴是一个平民医生,在机缘巧合中卷入了赵氏的灭门事件,用药箱将赵氏孤儿带出,并且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替代赵氏孤儿被杀死,忍辱负重地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镜头进行分析电影观众的视觉享受所在。这样的一个小的故事引出的是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的事实,导演陈凯歌转变了拍摄的角度,从一个小的方面折射出电影中所表现的整个大的历史事件。从整部电影来分析导演是将现实主义的风格拍摄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电影院中能够将自己的视觉享受转变成对于电影的感受,让电影观众更加充分融入电影中去。

三、《赵氏孤儿》电影中的视觉角度上的

空间背景设计中的元素在提到视觉角度上的电影空间背景设计的元素时,我们不难看出空间背景的设计元素中包含了有建筑艺术的空间设计元素,电影中的周围环境艺术的设计,还有电影中的时代空间背景的设计。首先在电影的空间背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电影中的建筑艺术的设计,由于电影作品中,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如何判断该电影的年代通过建筑空间的设计就可以发现电影的魅力所在。我国在古代是建筑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国度。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中应该说电影中的建筑是主角。这样说是符合建筑艺术的定义的,建筑不仅是艺术同样也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理解并且反映出来的一种外在表现,当然建筑艺术不仅反映了现实的生活方式,同时建筑更是人们展示生活环境的舞台。在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过程中电影中的建筑艺术起到了反映人们的生活时代、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的具体内容的统一。所以说建筑在电影的空间场景的设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从视觉角度来看电影空间背景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由于电影在表现手法的过程中,需要周围的环境作为故事情节的衬托,鉴于《赵氏孤儿》电影是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导演在进行故事情节的描述过程中,尽可能将整个的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一览无余展示给观众,这样就需要由周围环境的衬托来完成电影中的空间背景的设计和电影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由于电影中的空间背景是展示人的活动的背景,从人类需求的角度来说,人对于周围的环境是有要求的,特别是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生活在社会高层的人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所以说在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元素的原因,在多变的空间背景上进行环境艺术的创造,有利于故事的真实性的表达,同时通过这样的一个视觉设计让其能够在电影中反映电影中的人物角色的活动关系。

最后,电影中的艺术造型对于电影中空间背景的设计的影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艺术造型这样的一个艺术范畴所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比如说在《赵氏孤儿》中关于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所佩戴的器物、所使用的物品的外形、轮廓、外观等方面都渗透着艺术造型的内容。作为电影空间背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陈凯歌导演将这个方面的艺术设计全部交给了BaseFX团队,尽管在这个团队中制造特效镜头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其空间背景的设计过程中,BaseFX团队在充分考量了电影中的空间背景设计之后不断积累和完善了电影空间背景设计中的艺术造型的设计,使该电影的形象逼真、造型更加严谨,表达更加贴切。

四、《赵氏孤儿》电影中空间背景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电影《赵氏孤儿》中的空间背景的设计上大多数都是比较成功的背景设计,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箭蠓”从竹筒中出来,导演为了将其表现出那种灵活、凶猛、暴躁,必须要通过电影空间中的别样设计表现出来。导演为了表现出这些特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因素和电影的空间背景来进行填补和完善。其中“马车陷落”“庄姬自杀”这两个电影中比较重要的电影场景的布置和完善上导演也下了很大一番工夫。这其中有对于空间背景的采集也有对于周围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将该作品的重要内容展示在观众的面前。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熟的空间背景设计的过程时,还应该看到该作品中在空间背景设计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导演陈凯歌为了能够从视觉角度上来抓住观众的心理,其间只注重了视觉的效果,而忽视了场景布置的合理性,这样就对于电影中的场景设计有着较大的摩擦,在进行电影空间背景的设计过程中,不应该片面将镜头放到偏离实际生活的一些背景材料,由于陈凯歌导演对于电影往往追求的是理想主义的色彩,而《赵氏孤儿》电影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所以说对于导演来说有着很大的转变难度。电影真正的空间背景的设计是应该按照导演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电影空间背景的设计应该是充分尊重生活现实的具体反映,同时更应该是尊重电影故事发展走向的。《赵氏孤儿》电影中在展示人物的行为性格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没有能够将空间背景的设计和当时人物的行为性格相一致,

五、结语

总之,从视觉角度来看《赵氏孤儿》电影中的空间背景,我们可以从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的变化过程中,导演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电影空间背景设计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的是电影的成败。《赵氏孤儿》电影的导演陈凯歌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和视觉的要求,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改变了他对于电影拍摄过程中过度理想化的心理。通过电影中空间背景设计的要求的多样性,从电影中的建筑艺术的空间背景设计环境艺术的背景设计、以及造型艺术的空间背景设计,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展现到了观众的面前,让电影观众在欣赏电影中优美的景色的时候,更加深入和细致了解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空间背景的设计是电影拍摄过程中的一门艺术,导演只有充分重视空间背景的设计才能够将电影的主旨思想通过镜头表达给观众。对于观众来说,从感性上面来分析导演首先要吸引住观众的就是要使用视觉效果和一些特效动作来将观众很快引入到电影中来,但是当观众真正进入到电影欣赏的过程中的时候,往往被吸引的却不是电影的视觉效果,而是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往往又是通过空间背景设计来表现在观众面前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视觉角度下的空间背景设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唐晋,周永兴.《赵氏孤儿》中的色彩传播功能分析[J].电影文学,2012(05).

[2] 莎日娜.《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现象考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02).

[3] 姜毓星.电影《赵氏孤儿》的解构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4).

第6篇: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至今,在技术以及应用领域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虚拟现实电影《指环王》中塑造的虚拟角色“咕噜”,作为早期比较完善的虚拟角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更是推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相比其他领域而言,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的应用比较晚,另一方面是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电影的传统制作过程,既为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又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意味着电影制作团队要跟随技术发展的步伐,以早期的动作捕捉技术与虚拟拍摄技术为基础,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电影进行融合,为电影的创新发展开辟新道路。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指环王》虚拟角色动作捕捉

目前电影中所应用到的虚拟现实技术,大多还停留在虚拟人物与虚拟场景的构建上,而没有做到真实的沉浸式交互体验。《指环王》作为目前的顶级系列电影,在电影中也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塑造出电影中的虚拟角色“咕噜”,再配合电影中的虚拟场景特效,使观众在观看《指环王》的三部影片中拥有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体验。

一、动作捕捉在电影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基本上还只是体现在虚拟角色的创造中。虚拟角色的创造首先需要采集角色扮演者的信息,然后扮演者根据剧情内容进行表演,再实施表演捕捉,最后通过特效制作完成虚拟角色的创造。简单来说就是角色动作捕捉+电影后期特效制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虚拟角色有《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中的猩猩“凯撒”、《指环王》系列电影中的“咕噜”、《黑客帝国2》中的“史密斯探员”等。

动作捕捉简单来讲就是将角色扮演者表演时的动作捕捉下来,然后把捕捉到的动作同步给电脑上的虚拟角色,使电脑中的虚拟角色能够做出与真人完全一致的动作,从而给观众一种逼真、自然的效果。最初使用了动作捕捉的电影为保罗·范霍文执导的科幻电影《全面回忆》,尽管这部电影仅仅将动作捕捉运用在短短几秒的X光扫描镜头中。在那之后也有不少使用了动作捕捉的电影,但在整个电影中的占比仍然是少之又少。再后来一部伟大的电影《指环王》上映了。电影《指环王》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咕噜”的扮演者安迪·瑟金斯赋予这个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带给观众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而不是停留在视觉表面的虚拟角色上,打破了传统表演与电影后期特效两者的界限。

二、“咕噜”与动作捕捉技术的融合

早期系列电影《指环王》在设计电影中的虚拟角色“咕噜”时,应用了动作捕捉技术。一开始,安迪·瑟金斯仅作为咕噜的配音,然而导演彼得·杰克逊发现了其表演的潜力,于是决定让他尝试掌握动作捕捉,以完成“咕噜”的表演。

在动作捕捉过程中,导演为了能有更好的效果,在演员安迪·瑟金斯的表演区域架设了许多摄像机,并让安迪·瑟金斯穿上带有特殊标志的单色衣,再利用电脑的视觉系统识别和处理这些符号,以便更好的捕捉安迪·瑟金斯的动作细节。视觉系统标定后,电脑将对捕捉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辨认出各个瞬间的标志并计算其空间位置,从而得到其运动轨迹,这也使得“咕噜”的动作表情更加自然。而安迪·瑟金斯所扮演的“咕噜”、“凯撒”等经典角色的成就使他成为电影历史上第一位动作捕捉大师。

《指环王》电影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不仅是导演、演员以及拍摄团队的功劳,还有与《指环王》合作的维塔工作室。维塔工作室在与《指环王》合作过程中,为其手工制作了大量的表演道具。在《指环王》系列电影的第一部中,由于当时的动作捕捉技术不够成熟,安迪·瑟金斯只能先与其他演员一起配合表演,再到专门进行动作捕捉的房间内独自表演,以此获取动作信息,再用电脑将动作信息转换到“咕噜”中。这不仅是对进行动作捕捉团队的考验,更是对演员的表演能力的考验。在《指环王》系列电影的后两部中,动作捕捉技术相比之前有了一定的发展,安迪·瑟金斯才能够穿上带有特殊标志的单色衣进行表演,这也相对减少了一部分工作量。据统计,维塔工作室为了能够精确表现“咕噜”的表情,为其设计了9000多种不同的头部肌肉组合方式,在成千上万的半兽人军队的大场面中为演员制作的特效面具就超过了一万个,同时,模型制作与后期特效处理完美结合,使该场面达到了史诗级的震撼效果。这也使维塔工作室的特效化妆技术和后期特效制作技术在《指环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维塔工作室不仅参与了《指环王》系列电影的制作,还有后续的《霍比特人》系列电影、《金刚》、《阿凡达》等影片,其中的虚拟人物设计、模型道具以及视觉特效均出自于维塔工作室的制作团队。

三、虚拟场景在电影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电影在构建虚拟角色的过程中,还需要构建虚拟场景给电影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指环王》系列电影、《黑客帝国》电影、《变形金刚》电影等。虚拟场景与虚拟角色在构建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虚拟场景的设计是在演员表演的场景中布置纯色的幕布,一般为绿色或蓝色的,在演员表演结束后,通过电脑技术将纯色的幕布背景替换为电影相应的虚拟场景。这些虚拟场景是在电脑中提前制作完成的,这种拍摄技术也称为电影虚拟拍摄。

这种虚拟拍摄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也比较普遍,无论是在早期的《指环王》系列电影中的建筑场景以及火山等场景还是在《黑客帝国》电影中枪战情节的数据流场景都对虚拟技术做了很好的应用和宣传,这些电影也成为早期较好地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里程碑电影。

虚拟拍摄技术真正被观众所熟知还是在2009年的《阿凡达》电影的公映。电影《阿凡达》的拍摄几乎都是在蓝绿幕布中进行的,超过2000个以上的蓝绿场景镜头需要进行剪辑、特效、声音等环节的合成与制作,这为电影的工作人员在后期对照剧本文字描述来逐一匹配镜头时,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也正是这巨大的需求推动了虚拟技术的发展。早期的《指环王》电影、《黑客帝国》电影中,导演在监视器的画面中,只能够看到演员在幕布场景中的表演,真正的虚拟场景只能等到后期的合成中才能够与幕布场景进行替换,这要求导演对电影的每个情节中的所有细节都必须了解的非常清楚,否则后期场景合成时一旦发现前期拍摄达不到要求时,还得重新进行前期拍摄,增加了电影制作团队的工作量。而到了2009年的《阿凡达》电影,虚拟拍摄技术已达到了另一个新高度,虚拟场景与幕布场景能够实时替换,这也意味着导演能够在监视器中实时观看到演员在虚拟场景的表演情况,也能保证前期拍摄的质量。

早期的虚拟拍摄技术受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技术的限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虚拟现实电影的发展。1975年微软成立,之后发展出Windows操作系统。1976年苹果公司成立,使用苹果自己的Mac OS操作系统。1981年IBM推出IBM-PC,大大简化了硬件构架,定位面向普通大众,此时由于操作系统的发展仍处于DOS阶段,普及的速度也较为缓慢。1982年美国SGI公司成立,基于它完成的电影包括《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玩具总动员》、《指环王》等。1995年SGI并购了Alias Wavefront公司,这就是现在比较常见的制作三维模型的软件MAYA的前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拍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推动了虚拟现实电影的发展。

电影是创作的艺术,背景式的照片无法满足拍摄需要,很多时候需要建立三维模型,并有真实的贴图,还可以根据影片需要进行光线模拟,符合标准后放入模型库,根据创作的需要调入虚拟拍摄系统,根据剧本需要让摄影机灵活选取需要的角度进行拍摄。模型素材库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要包罗万象,而且还要能进行清晰的检索和调用。这个工程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建设的,可以通过专门的团体搭建架构,制定技术标准,把符合的纳入数据库内,并可以有偿进行商业推广,让这个素材库慢慢发展壮大。现在比较常见的制作三维模型的软件有3Dmax、MAYA以及Cinema 4D等,这些软件中自身携带了一些常见的模型素材库,可供平时的使用,若是在电影拍摄中有其他需要,还可在软件中进行模型制作。这些软件与后期剪辑的软件之间也有共通的文件格式,这为两类软件之间的互通提供了基础。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当代的发展

反观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已不再停在虚拟角色的创作中了。现在已经出现了不少的虚拟现实电影,例如《亨利》VR动画电影、《Allumette》VR动画电影等,这些虚拟现实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时长非常短,基本上只有十几二十分钟,这也是现在虚拟现实电影中存在的一个局限性。

虚拟现实技术在与电影融合后,改变了电影传统的拍摄、创作思维、演员演出等方式。这是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结合后必将出现的情况。无论是之前融入虚拟角色的电影还是现在的需要佩戴VR头盔或眼镜的电影,都与传统电影有很大差异。

首先,虚拟角色与虚拟场景的创造过程十分繁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前期的模型道具准备,同时在人物设计与场景设计上也更加考验设计师的能力。而现在的虚拟现实电影中,由于要让观众能够自己的意愿选择观看的主要角色的演出,因此就需要电影的创作团队对电影细节的不断完善,同时因为虚拟现实能够模拟生活中的人物、场景等,这更加考验摄像师与特效师对人物面部表情与场景的细节的把握,由此完成观众从旁观—参与—我即角色的最终实现。

其次,虚拟现实电影弥补了传统电影的拍摄缺陷。在传统电影拍摄中,经常会遇到无法进行真实拍摄的镜头,传统的做法是利用实拍的场景视频加上后期特效合成,这种做法也能够实现不错的效果。在虚拟现实电影中,需要实拍的视频素材并不多,大部分素材都是依靠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合成,尽管是通过模拟合成的,但其影像效果还是非常真实的。前面所提到的《亨利》VR动画电影也是其代表作之一。相比以前的虚拟角色创造过程,现在的虚拟现实电影中的角色以及场景,都是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从这看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短短十几年的巨大发展。

最后,虚拟现实电影相比传统电影,在剧情设计上的完整度要求更高。传统的电影中,由于观众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导演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几乎都是将剧情重心放在主角身上并围绕着主角推动。而在虚拟现实电影中,观众能够自由选择观看的角色,这就要求电影中的每个主要角色都要有完整的剧情线,让观众在选择想看的角色后,能够体验到完整的剧情线,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影制作的难度,同时赋予电影更多的剧情发展可能性。

尽管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比起之前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电影制作与播放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虚拟现实电影无论从制作还是播放,都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传统电影院的设备都是为传统电影或是3D电影所准备的,而虚拟现实电影在设备上则要求较高,例如头盔设备,它可以带领观众进入虚拟现实电影的场景中;而手柄设备可以帮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进行一些选择,这是实现沉浸式交互体验的基础。同时,一旦观众自己拥有了虚拟现实电影的播放设备后,便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实现随时随地看电影,这也意味着传统影院将遭受巨大的冲击。因此,在虚拟现实技术高速发展下,传统影院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打破自己的局限性,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创作过程,为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相关的电影公司以及传统影院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所出现的虚拟现实电影时长大多只有十多二十分钟,影片类型也比较单调,在各方面受到的限制都比较大。如果想实现完整的虚拟现实电影,就需要更加成熟的技术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虚拟现实电影必将在科技的支持下大放异彩,不仅是电影时长的延长与影片类型的增多,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电影的限制,让电影有了更多的可能。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是未来影视领域新的发展方向,电影从事人员要跟上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步伐,将其与传统电影进行融合,迎接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融合后所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为电影的创新发展开一条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段金龙,孙琦.论电影中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及其影响——以《指环王》系列电影为考察中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6):96-100.

[2]汤蓓蓓.新媒体背景下VR技术对电影的影响研究[J].当代电影,2020(10):165-168.

[3]方荣国.电影虚拟拍摄技术发展探析[J].现代电影技术,2015(07):16-26.

[4]徐海峰,吕锋,李明月.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当代电影中的应用分析与探究[J].艺术评鉴,2017(16):109-111.

[5]韩栋,李冰,覃嫦.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3(31):72.

第7篇: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影视制作;特效制作;技术应用

影视特效是一门新的技术,其对于影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影视作品当中,这项技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能够合理地运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运用影视特效的过程中,结合人们的想象力,能够创造出各种的形象,从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

1当前影视特效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正不断地扩展到各行各业当中。例如,计算机图形学就被广泛地应用在影视领域,它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保证了画面的精确、逼真及操作的简捷化等相关技术的提升。此外,由于国外的影视领域的发展,对我国的影视业发展形成的冲击影响,也促进了我国影视制作当效制作的创新发展。

就目前我国影视领域的发展状况而言,各界普遍存在忽视国内影视领域的创新发展,而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影视当中引入了那些国外的影视特效因素,进而不利于对国内影视行业的客观评价。其实,由于国内影视的发展起步较晚,使得特效制作的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由于当前国内许多的影视特效制作工作者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当前的影视制作主要采用的是成本较低的初级特效,进而导致在影视特效的应用上很难取得突破。

由上述可知,由于我国影视领域的发展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不仅在影视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而且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当中技术型人才缺乏,加上受到国外市场先进的影视特效的影响,导致国内的许多影视公司在影视制作特效时盲目模仿,造成了影视发展缓慢的现状。

2影视制作中影视特效的意义

在影视制作当中,特效的制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效制作不仅能够节约投入的成本,也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省去了传统的现实布景的投入。此外,影视的制作过程的转变对于特效制作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蓝绿背景追踪应用的意义。现在的影视拍摄过程中,摄影场地大分都会布置蓝、绿色的幕布,然后影视演员只需要在幕布前进行影视内容的拍摄,之后再通过利用计算机的抠像技术结合影视内容的背景,进而制作出真实影视场景的特效。而蓝绿幕布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场景制作的发展,通过蓝绿幕布技术能够使得相同的演员及影视内容,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自由转换外,根据幕布与影视演员的身体颜色的差异,以有效地帮助拍摄机器对演员动作进行追踪,进而通过特效制作使之能够在不同的场景环境出现,使影视的情景来源更加的丰富,也给未知场景的创意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特效制作的意义。在影视制作当中,特效的制作不单是在拍摄后对素材进行简单的效果叠加制作,对于一些特效场景为了方便使摄像机可以在最恰当的位置中拍摄到场景动作,需要特效制作者前期的严格布置后设立跟踪点,进而给后期场景的数字技术处理制作打下基础。此外,由于在场景的拍摄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如光线、天气、拍摄场地等导致拍摄的素材存在各种问题,这都需要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利用特效处理来进行完善。

(3)3D特效的应用意义。随着影视制作的不断发展,3D影视制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拍摄过程中,3D影视制作技术对影视规划、设计和执行力都有了严格的要求。它需要在拍摄过程中通过两台摄像机同步的实施追踪拍摄,进而达到立体视觉效果。3D影视制作效果的实现不仅意味着摄像过程数字化发展的进步、影视制作水平的提升,同时能够进一步加强场景的真实感,渲染出影视场景中的氛围,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视觉效果。

3影视特效制作应用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特效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通常,在影视作品制作中,从制作技术上来分,可以将其分为传统特效技术和电脑特效技术。

(1)传统特效制作技术。传统特效技术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技术,主要应用在影视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搭景、人物化妆、烟火特效等等。

(2)电脑特效制作技术。随着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特效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影视发展的需求,需要新颖、强大的特效技术来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电脑特效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满足了影视业发展的需求,能更好地满足各种特效制作的创新和实现。当前,特效技术按功能有以下几类:1)概念设计技术与数字绘景技术。众所周知,当影视作品当中需要一些在现实生活当中无法找到的建筑、风景等场景对作品进行渲染时,就需要我们影视设计工作者结合影视作品的内容以及设计者自身所学的知识对影视素材实施数字绘景和概念的设计处理,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2)三维特效技术。三维特效技术作为影视制作主要技术,在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影视作品中普遍都存在三维立体特效技术,对影视角色进行烘托以及影视场景进行布置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三维特效技术来实现。因此,三位特效技术是电脑特效技术中应用难度最大的。3)合成特效技术。通常实现合成特效技术分为以下步骤:首先,分开拍摄影视演员的各类动作场景以及天空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演员的各类动作可以借助威亚。然后,在蓝幕或绿幕当中进行拍摄取材,取材后再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将素材中的蓝、绿幕以及威亚进行删除。最后,将天空的场景融入合成到素材当中,进而完成影视作品的特效设计。

4影视特效制作的应用领域

(1)影视特效在游戏产业中的应用。在游戏产业中影视特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制作模式无法企及的。各种特效的应用使得游戏产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影视特效在电视栏目片头、片尾的应用。随着当前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发展,多种个性化元素的集合,影视特效在电视栏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只有专业化的制作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的视野,如今的电视节目都已经不再是运用传统的制作方法进行拍摄的,都是采用先进的影视特效制作来拍摄,电视节目中利用特效制作对节目进行不断的剪辑和素材的合成,使电视影片的艺术效果更为形象。

(3)影视制作在广告制作中的应用。在广告制作中影视特效制作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广告制作者通过影视特效的应用充分发挥想象能让广告充满艺术效果。影视特效的应用相比传统的制作模式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减少节目的开支成本。因此,在制作广告的过程中利用影响特效制作可以让影视创作者更加随心所欲,把一些在实拍中无法完成的拍摄效果通过特效制作来完成,进而为广告制作水平增加光彩,以达到广告的最终效果。

第8篇: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商业电影;场景设计;重要性

一、电影场景综述

(一)场景设计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场景简单来说就是戏剧或者电影中的场面,其中的“场”是时间上的概念,指的是戏剧或电影中较小的一个段落,表达的是整个故事中的一个片段的情节;“景”则是空间上的概念,景物的意思。电影场景是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设定的内容和剧情对电影角色以外的一切对象进行造型设计,其中包含一切对电影主题起到衬托和装饰作用的动态的和静态的时空环境设计。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环境和空间,是电影剧本中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人物角色生活的场所和陈设的道具等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角色表演服务,是人物思想情感发展的陪衬,同时也是电影主题的反映。从这个角度讲,场景实际上就是电影中故事所发生的背景,能够反映出某一特定的时间、环境和地点下,衬托出电影中主人公形象。场景作为电影中三大构成要素(故事、角色、场景)之一,是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个好的场景设计在影片中不但能对剧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衬托和铺垫作用,而且对于渲染环境、突出主题和增加艺术感染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就曾说过:“没有我的环境,便没有我的人物。”因此,电影场景的设计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过程。

(二)电影场景的分类

电影中的场景分为非常广泛,因此对场景分类非常困难,一般情况下从电影人物活动空间的角度场景有内景和外景两种,其中内景是指一个封闭的空间,如房间、山洞、隧道、飞机座舱、音乐厅、超市等建筑物中,这些空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空间,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合理恰当的内景的运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例如,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宫廷中的悲剧复仇剧,因此导演选择皇宫成为承托剧情的载体。影片在场景的设计方面都是按照皇宫建筑体系来打造和艺术创造的,宫廷的整体布局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这种方式昭示着皇权的严肃与不可侵犯。金銮殿位于高8米之汉白玉殿基上,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石雕御路;台前面的广场面积达三万平方米,有力地衬托出作为整个宫城主脑的金銮殿和台的宏伟威严。外景是指建筑物之的自然场景和人工的场景的总称,其中包括山谷、河流、森林、湖泊、海洋等,外景往往是自然的不像内景这样有严重的修饰痕迹,选择一个能够对影片起到衬托和修饰作用的外景更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李安导演的《断背山》讲述的是美国西部两个男人之间的性与爱的复杂关系,导演选择加拿大西南边的亚伯达省卡尔加市西南部的卡纳那斯基斯作为拍摄地点,将这段禁忌之恋放在一片开阔优美的山水之间,美好的景色令人唏嘘感叹,这部影片中的景色几乎达到了唯美的极致。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主人公找到了精神的避风港慰藉那不被世人理解的禁忌之爱。

二、商业电影中场景设计的作用

(一)凸显时空关系

电影是一种最能体现时空时间的艺术形式,而场景的设计是其展现时空关系的主要方式,戴维•哈维在其《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一文中说到:“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它(指电影)也许具有最强大的能力,以各种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去处理空间与时间纠缠在一起的各种主题。各种形象的连续运用,在空间与时间中来回切入的能力,最终分析起来,把它从很多常规的约束之中解放出来,哪怕它是一种投射在没有深度之银幕上的一个封闭空间之内的表演。”一般情况下场景的设计不仅仅是给角色的表演提供舞台和故事的发展提供背景,更重要的是表现特定的时空环境对整个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最终命运产生的影响。场景展现影片故事发生的时代风貌、地域特点以及人物生存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之中主动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空间环境,场景的设计能够引起观众抽象的空间思维方式,将观众的理解范围控制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一个良好的场景设计在达到基本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叙事的效果,创造感人的意境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总之,商业电影中场景的创建运用空间组合的方式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为作品提供表现的空间,使电影成为一种良好的凸显时空意识的艺术形式。

(二)使商业电影的情节更加富有吸引力

商业电影中的场景设计对电影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如以古代建筑场景为例,在这种建筑的规模和建筑的形制的规定都很严格,人物角色在其中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建筑区居住和生活,人物的活动范围就受到了限制,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也要在古代建筑的场景之下展开。在具体的影视欣赏过程中,观众虽然会随着角色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不同的或忧伤或紧张或兴奋的情绪,但是观众最直接感受到的是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情绪。在场景设计过程中,通过构图、色彩、光影等手法强化影片的视觉效果,使得优雅场面更加优雅、恐怖气氛更加恐怖,如人物角色心情忧郁的时候,场景设计就可以变得灰暗,而人物角色心情愉快的时候空间也可以随之变得明亮。一方面,优秀的影片中每一个场景的设计都有其合理性,每一场景也存在着为故事发展而设计好的空间构建。如导演陈凯歌的作品《霸王别姬》,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石头、小楼、蝶衣在听到很多孩子放风筝的声音时出来观看,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场景恰好反衬了他们三人的命运,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商业电影场景中,导演可以通过复杂多变的场景空间创造出的危机感,这是制造影片悬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发生在山群中错综复杂的高架桥上的打斗就比发生在其他地方的打斗更能够抓住观众的好奇心。

三、商业电影中场景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场景设计要有整体意识

场景创作过程中要有总体的、统一的、全面的创作观念,影片中场景设计的原则应该遵循艺术空间的整体性、影片时空的连续性、人景一体的融合性等原则。场景在整个电影作品中的功能是多样的,但是集中到一点就是为刻画鲜明的、典型的角色服务。在场景设计的时候要密切把握影片的主题,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影片的基调,基调就是通过人物情绪、造型风格、情节节奏、色彩等表现出的一种感情情绪的特征,就如同音乐的主旋律,把握住了基调就把握住整个影片的风格和脉络。因此场景设计首先要遵循剧本这是不容置疑的,怎样将这种主题和灵魂表现在具体的影像之中,就要依靠设计者的才能了,同时怎样地结合其他手段寻找最佳的场景以使得每一种造型元素能够发挥到极致,也是设计者的自我发挥。这要求场景设计师应该以整体造型意识为指导的造型观念,以为创作鲜明的视听形象服务。在场景创作之前要熟读剧本,熟练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明确影片反映的时代、地域、个性及人物的生活环境,找出符合剧情的相关素材与资料;对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和资料进行整体的构思。高明的场景设计师往往在基本条件吻合的外景上进行加工,扬长避短,显此隐彼,以使景物面目一新,成为理想的场景。只有这样场景设计才能展现出整体感和统一感。

(二)影视场景设计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商业电影都包含丰富的内部文化内涵,各国的影片都带有自己本国的特色,这其中不但有演员的因素,而且影视场景设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电影《卧虎藏龙》,周润发扮演的李慕白和章子怡的扮演玉娇龙在竹林中打斗的场景,就含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因素,其中的竹林、长剑以及出神入化的功夫都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场景设计也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其中的宫廷的设计就是完全按照宫建筑体系来设计的,其中金銮殿、汉白玉殿、石雕御路都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其中的屋顶设计业也取得了良好之艺术效果,设计者利用木质结构特点,创造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这样的设计为影片的视觉效果增色不少同时也使人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文化,是以人们喜闻乐见形式表现文化。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播价值已经从单纯的艺术展现,扩展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更高层次的理念之中。电影是一个宽阔的文化精神展示舞台,向人们展示着不同文化的风采和精髓。

(三)注意细节场景的处理

虽然对于整部作品来讲,细节场景只是影片很小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非影片的整体展现,但是在整部影片中如果细节场景的处理不到位,就会严重影响到整部电影的效果和传播。细节在场景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会在动画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电影中强调场景某处细节,是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变化。细节从小处映射出导演对其电影中场面和人物掌控调度的能力,对剧本本质内容思想并结合自身观念的理解达到程度,这往往也是电影大师与普通电影人的内在深度区别。因此对于场景设计者来讲,必须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将目光倾注于此。米哈伊尔•罗姆曾在《场面调度》中说过这样的话:“导演应该明确规定观众应该往哪里看和怎么看。他设计的镜头,应当使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使观众所注意的人物、细节是他这时必须注意的,从这方面来讲,导演就是一个对观众实施独裁的人。”

四、结 语

场景设计是商业电影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商业电影中场景的设计对剧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衬托和铺垫作用,对于渲染环境、突出主题和增加艺术感染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场景也有凸显时空关系、使商业电影的情节更加富有吸引力等作用,因此场景是商业电影中的重要元素。

[参考文献]

[1] 张蓉,马平西.电影艺术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刘书亮.电影艺术与技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 李立.影视艺术批评与鉴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 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5] 杨成寅.造型艺术美学[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第9篇:电影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电影;建筑;时空背景;作用

1 建筑在电影中的应用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提高,以及各种多媒体相关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建筑作为电影情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在电影中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应用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规模扩大

电影事业的急剧发展,人们对于电影有了新的期待和需要。建作为衬托和表现主题的一个支点,在电影中的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的发展。以往,建筑虽然也用于电影中,但是其突出重点没有那么明显,大多只为简单的背景作用。而今,建筑正在以大规模的发展模式进入电影行业,建筑在质量和数量以及自身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化,无论是儿童动画电影还是爱情片,动作片或者其他类型的电影,建筑在其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应用变广

如今的电影中,建筑的构造体态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从前电影中的标志象征了,而更多的是在制造一种动静态相结合的场景,渲染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氛,来使电影主题得以延伸和升华。建筑在电影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实现动静特的融合时,还同时具备着将视觉色彩,音乐等多重功能相结合的本领,给观赏者以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全面冲击。

2 技术更加高科技

建筑的应用技术伴随着电影制造技术的改进不断完善,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的状态中,目前,我国的电影中应用的建筑已经走向了高科技化的发展道路。建筑的应用能够根据电影自身主题思想来特定设置,例如一系列的动作片里面,建筑的特点是充满着战斗和厮杀的气息,而温馨家庭主题的电影则为营造一种和谐美好的视觉感觉。高科技的制造技术下,能很好的实现不同情节画面的有效切换。

3 建筑在电影中的时空背景作用

建筑在电影中的应用,是为了突出电影的特点,通过建筑的衬托来捕捉一些特写镜头,引起观众的内心共鸣。建筑的应用使电影更加富有生命力,在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时间、空间和背景。

3.1 建筑在电影中的时间作用

时间是一部电影情节开展的逻辑生命线,也是故事发展的顺序和脉络。电影是需要占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形象的展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性组成了电影的各种剧情,并且隐藏着故事的大致发展方向,只有实现不同时间与空间背景的合理转换,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建筑背景的作用下,一个故事才能在一个时间段完成发生和发展等阶段。建筑的应用可以人为的安排故事时间顺序,表现出非现实时间,很好的处理了不同时间段的角色特点的衔接,使得不同的时间段的情节过度自然,不显突兀。例如近些年来的一系列穿越电影就是利用了建筑来实现时间效果的。在这些穿越电影中,富有时代气息和象征的建筑层出不穷,在建筑场景的配合下,电影有了时间概念,这就形成了建筑场景所要表现的具有时空跨度的场景,这种场景的联想是具有时间性的,这也是区别电影与其他艺术类型的重要标志。

3.2 建筑在电影中的空间作用

作为电影的空间载体,建筑有着无限丰富的展示空间,不仅可以完善电影角色艺术形象,还有助于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电影故事的叙述离不开空间的变化,电影中的人物经常活动与建筑室内外,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司,都是人物活动的中心场所。在电影中,叙事的空间是变化莫测的,不仅是在内外的转换,还有远距离的转换,这些空间的转换往往不具有连续性,例如在讲述都市生活的电影中,我们经常看见的电影一幕时各个城市的转换,天南地北,瞬间一变,这个时候,建筑就成了实现这一转换的重要标志。电影在创造运动和时空渗透的效果难度远比其他艺术类大。建筑有着不同的场景,这些不同的场景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剧情中的某些特定空间环境。建筑空间与电影中的角色是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的,建筑场景有一个特别的功能作用就是可以设定所需要的空间距离,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角色的构成,通过观察电影中建筑的陈设和空间布局,观众能间接的揣摩出某些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个性特征,使观众产生对电影角色性格、内心世界和情绪的认知理解。

3.3 建筑在电影中的背景作用

背景在电影中的作用,等同于人的着装对一个人的形象的体现。电影艺术的表现离不开建筑背景。电影故事的展开需要特定的场景,人们往往对电影中的某些特别的场景记忆犹新,例如某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某部电影中出现,使观众能够不由自主的联想到那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风气。例如电影《转山》中,在通往拉萨的路途中,我们看见的是具有民族风味特征的建筑,这使得电影的主题与观众很贴切,自然能够获得观众的好评。典型的建筑空间环境才有益于典型性格的塑造,也就是说建筑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或地域特色,例如湘西名族风气,福建的土楼等,这些有着时代性和地域色彩的建筑都是讲述电影故事的前提条件。例如在电影《边城》里面,山间的小木屋,小河的木船都是传达信息的载体,这部电影中以其建筑自身独特的的形式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特征和民族文化,也折射出了人间感情的伟大。处于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运用建筑作为载体可以表现出超出语言的更为生动、真实的效果,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4 新的展望

建筑在电影中的时空背景作用,有效的将电影效果推向了一个新的平台。它不仅实现了自己在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转换,在适当的时间内转为为相应的空间,或者在特定的空间内转换成某些具体的时间,这些都构成了电影的背景,成为了电影传达信息的媒介和载体。在融入了高新计算机水平等多种处理技术,我们对于建筑在电影中的应用有了新的展望和期待,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不断创新

艺术的进步离不开不断的创新,要加强电影的效果,推动影视业的发展,我们同样需要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电影制作业。今后我们要朝着创新化,高科技化,多远化的模式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建筑结构和种类,在电影的应用中,充分发挥建筑的各种功能,加强动静态的效果区别,更好的塑造人物特点和个性,打造更富有吸引力,富有时代特征的品牌电影。

4.1.1 拓展知识面

一部电影,无乱其剧情表现手法如何,都是为了表达某一个主题,或者呼吁某个理念。而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观看电影不仅仅是消灭时间,释放压力,缓解心情,更多的是为了从电影里面的某一些情节来获取一些知识,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是要从头到尾都能扣人心弦,最重要的是能有些特点的情景从整部电影中脱颖而出,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观众往往也更能记住那些他们心目中与众不同的情节。建筑作为表现电影主题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加强电影的时空背景作用时,还可以扩展相关的知识面,涉及到更为广泛的知识,提高观众的期望值,这样的必然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和良好的口碑效应。

5 结束语

电影与建筑都是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两者有着较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建筑在电影中有着无限的表现潜力,建筑可以通过再现空间和时间来营造不同的气氛和感觉,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使大家更好的融入电影情节中去,带给大家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此同时电影又能够拓展时间和空间的潜能。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更多高新技术的冲击下,更多专业影视人才的努力下,我们的建筑一定能够在电影中时空背景中发挥新的作用,实现电影事业的又一次跨越。

参考文献:

[1]冯元章.动画场景设计的情感诉求与整合[J].装饰,2010,(10).

[2]刘国敏.谈建筑在电影中的时空背景作用[J].新锐视点,2011,(8).